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

时间:2020-12-04 16:2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第一篇: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1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②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锈,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央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病,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注」①钓于斯游于斯;韩愈《送杨少尹序》:“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子时所钓游也。”后因称故乡为钓游旧也。②瀹(yuè):煮。

16.解释第二自然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答:

(2)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答:

17.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从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8.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4分)

答:

19.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

参考答案

15.(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16.(1)答:“风雅”这里指“文雅、雅致”(或“富有文学、文化内涵”)。(2分)

(2)答:“繁华”这里指“盛开”。(2分)

17.答: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故乡和我的关系也不像“亲属”般亲密。(2分)

②欲扬先抑,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

18.答:这样写,意在用北京、东京的“草饼”和故乡的“黄花麦果糕”作比较(或对比),(2分)突出(或反衬)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之情。(2分)

19.答: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1分);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1分);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1分)。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2分)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本文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试分析其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通过记野菜,反映了浙东地区的民情风俗。

2.浙东风俗与东洋风俗对比;黄花糕与“御形”对比,现在北京的果糕与儿时吃的相比;浙东紫云英与日本紫云英之比。

3.引用俚歌谚语,表现对故乡淳朴的热爱,引用儿歌,增添文章的趣味,同时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意对即可)

第二篇: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人生就像一篇若隐若离,意犹味尽的散文,时而朦胧,时儿顿悟;时而枯燥,时而优美;时而忽视,时而想起;我们每走过一个地方,都会留下我们的足迹,在那里曾经留下的欢声笑语就像一粒粒晶莹惕透的珠子,跳动着生命的乐符。然而,走过的地方多了,我们播撒的珠子也慢慢多了。暮然回首,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后有无数晶莹剔透的“小精灵”跳动着生命的乐符。在你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一个个去回忆,去品味之时,你已把她们串起来了,是无数个小生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闪闪发光,无形间创作了人生最优美的散文。

周作人先生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他人生散文的优美在于他善于发现,善于回味。即使偶尔思想如挣脱了束缚的野马奔阔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但他毫不迷茫,能够让狂放的思想停滞在昔日的一幕幕,扑捉曾经的乐趣。正如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他能让狂放已久的思想停留与故乡的一幕幕,甚至小到故乡地域野味的气息。如文中所提到的“野菜”,包括“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等等,从文中也可以看出,周作人先生搬了几次家,按理说走过的地方太多,目历也就更多,至于那些小到地方的野味儿也就自然的经不起岁月的蹉跎,时间的淡忘。但周作人先生从人生历程中找回那些播撒已久的珠子,并去慢慢的品味,与其说他在记忆中品尝野菜的味道,不如说他在记忆深处品尝故乡的味道,在记忆中触摸,汲取故乡的气息。

即便是作者后来又看到了,且品尝到了如同故乡的野菜,但他总

是觉得没有昔日的味道,总感觉眼前的野菜不如家乡的野菜,而且,最令作者刻骨铭心的是野菜的吃法,甚至枥枥在目。或许,我们可以说讲究吃法也是吃家乡的人文气息,那股人文味儿,给作者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相信,我们都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家乡的人文气息,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家乡的烙印,每个人走过的地方也都留下了些晶莹剔透的珠子,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善于品味的心,缺少那份对故乡一如既往的眷恋。留在我们身后的,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珠子独自发光。

时而回首一下走过的路,拾起一路播散的晶莹剔透的珠子,感受着生命的乐符,小心的把他们串起来,串起人生最优美的散文。

手心上的生命多了,自然就更容易被摔碎,让我们抓紧手心上的每个小精灵吧,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拥有很多。

第三篇: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春天来了,人们到家乡游玩,多喜欢去山庄野外就餐。青山秀水悦人心性,那刚吐芽还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鲜野菜,更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走进山间的草棚架下,尚未靠近饭桌,闻到野菜那诱人的清香,心早已醉了,不用什么佐料,从山间小溪流淌的清水里洗一下,放入口中,整个身心都融入了田野,融入了大自然。

若有兴

致,三朋五友,带上小铁铲、竹篮,踏青山坡,呼吸着温煦的阳光里乡村田野所特有的气息,哼唱着欢快的《乡间小路》,一会儿,竹篮就满了野菜。故乡就是故乡,融入这春风、阳光、青山、野菜的画卷里,曾经埋藏着的遥远的乡村记忆和思念便都鲜活了起来。

故乡的野菜象童年那优美的歌声,一串一串。荠菜、苦菜、菇渣菜、人兴菜、灰菜、山韭菜、苜蓿、马踏菜、蓬毛衣…..许多、许多。以上均为我所食过,挂漏必多。荠菜是最早上饭桌的。童年时,记得,春风刚起,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季节,我们抖擞精神,提了篮子,带上铁铲,来到山坡、田边。走近了,会惊喜地发现,还枯黄的荒草里已掺杂了青青的荠菜。它们那单薄的身躯,正冒了微寒的东风,拥挤着、嘻闹着赶春来了。于是,大家你呼我唤、热热闹闹地涌上前去,弯腰挖采。那情景,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如昨。

荠菜,耐寒力强,野生于田野,具有朴实、生命力强的品格。田边、地头、蒿草丛里,它都能顽强的生长,它从不占好的土地,那些贫瘠、不为人看中的荒地野坡才是它的去处。一点阳光,一滴水份,一缕春风就足可以生存。有时你带土刨出一颗,根茎上的土竟是粉末一样干细,它却还是青翠着。我不知道它是靠什么汲取营养赖以生存,是日月之精华?或是大地之灵气?荠菜性凉,味甘美,做出菜来微辣、清香爽口。家乡的做法一般是将荠菜清洗干净,去掉根部,调入蛋清和面粉、精盐、放油煎荠菜饼,这样煎来不失原味,又当饭菜。炸荠菜、凉拌荠菜则是下酒的佳肴。家乡人用来包荠菜水饺更是上乘的吃法。吃惯了白菜、芸豆、萝卜等家菜水饺,若能吃上一顿荠菜水饺,那真是你的福气。辞海上介绍,荠菜全草含荠菜酸、生物碱、氨基酸类营养成分,有凉血止血的功能,近用治肾炎、乳糜尿等。多食,不仅让你细致地领略了野味,更有其药用价值。

几乎与荠菜同时返青的是苦菜,童年时,看电影《苦菜花》,听那首“苦菜花开遍地黄,受苦人何时得解放”的电影插曲,从大人们那里懂得了旧社会受苦人的日子似苦菜一般苦。幼小的心灵上对这普通的野菜便生了几分厌恶感。后来,随了年龄的增长,父辈们告诉我,春天易上火,吃苦菜可清火。有时害牙疼,便去屋后山坡上采些来吃,对它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读的书多了,方知原来它还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能。尔雅云:“荼,苦菜也。生于寒秋,经冬历春,得夏乃成。叶似苦菊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它一般春夏间开花,全部为黄色舌状花。我国各地普遍野生。食用,一般是清洗干净,带根清沾甜酱。初尝,微苦,沾了甜酱入口咀嚼,那滋味,口中有若含了薄荷的清香,提神爽口。

人兴菜、灰菜、蓬毛衣、菇渣菜,要来的迟一些,这四类野菜,一般用麻汁、大蒜,放盐、味精作凉菜拼盘,可谓色香味具佳。人兴菜、灰菜也可做炒菜和用作家乡人常吃的小豆腐,先将豆粉用醋点浆成小豆腐,再用葱、姜炝锅,放入野菜,吃来特别清鲜。

故乡的野菜很多,吃法亦不同,如果你吃厌了油腻荤腥,不妨到我的家乡,来一趟绿色饮食之旅。

第四篇:故乡的野菜 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2.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

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3.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三、作者生平

汪曾祺(1920-1997),我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海">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四、作家作品

1.作品概述

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绵延不断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一方面,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古典士大夫的情感取向,譬如,喜欢寻访古迹,如《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追慕先贤,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读古籍怀旧,如《桥边散文·午门忆旧》),欣赏自然界一切美好的风物,如《翠湖心影》、《香港的鸟》),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汪曾祺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但是,另一方面,他的文本里也充满民俗风情,凡人小事也隐含着俗文化的精神传统。比如,在《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散文四篇》等篇章中,作者均流露了对各种民间小吃的偏爱。但是与中国文人雅士在“吃”上表现的享受人生、品味人生不同,作者对这些事物所发出的感喟,隐含了中国下层贫民内心深处沉重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面对这些普通事物,作者不由自主地感慨“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战乱是有关系的”。他崇敬所有给生活带来美的人物如作品《沈从文先生

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老舍先生》,又真诚而饶有兴趣地欣赏和辨析着民间传统,如《八仙》、《随笔两篇》、《水母》等作品。我们无法判断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哪个对汪曾祺影响更大,其中体现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精英之火,却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精神堡垒,在世纪末现实社会日益物化、人文精神日怡失落的语境里自有一股感人的魅力。

2.重点作品

《大淖记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作者不是诱惑读者去猎取特异的世态风俗,也不只是让人陶醉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透过题材的表皮,我们获得了一种启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它触及到一个虽不是永恒,却决不是一个短时期就消逝的问题。

《受戒》通过描写地域风情来描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伶俐的乡村小丫头和一个憨厚老实,“六跟不清”的和尚之间那种如清水般纯洁的爱情。这部小说看似散文,又像是一首优美的“风土诗”。其言辞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既不晦涩,也不华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故乡的野菜》垂青江南的荠菜,作者带着淡淡的遗憾来怀念野菜,怀念野菜簇拥着的故乡。野菜的滋味就是乡恋的滋味,野菜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胡同文化》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把握作家的总体思路。2.课文分析

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文中写了五种野菜,各具特色和韵味。

写荠菜虽是野菜,但是在“我”的家乡是上席的。用其可凉拌、包春卷、包馄饨,一句“没有大馄饨”,抒发了对家乡的小吃的眷恋和怀念。

然后是介绍枸杞头。在这里,作者想起了卖枸杞的小女孩,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描写野菜蒌蒿时,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蒌蒿时水边植物,并以苏东坡的诗文“蒌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同时作者不忘写与家人的情谊,别有情趣。

写野菜马齿苋时,围绕马齿苋的吃法,道出了中国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

莼菜一篇则显得别开生面,写出了家乡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和血泪。先引用秦少游的《以莼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莼菜原来是高邮的特产。接着谈起了明朝散曲作家王西楼作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谈到的野菜中的灰菜,讲述自己国宾馆外采灰菜的故事。而文章最后以《野菜谱》中四首诗结尾,则写出了家乡历史的的沧桑,人民的疾苦。与前面的写情记趣不同,多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领略到汪曾祺散文的别调。

文章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学,文章的内容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这篇散文,谈野菜、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都是在平和中娓娓道来。

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详、心态从容。家乡的野菜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他善于吸收民间大众的语言,为我所用。本篇记载家乡的野菜,反映家乡的风俗人情,糅进了民歌民谣,显得活泼自然,从众而又脱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3.课文难点讨论

比较“莼菜”和其他各篇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答:其他各篇以情趣见长,而“莼菜”一篇则别开生面,写家乡的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血泪,使我们领略了汪曾祺散文的别调。

4.相关评论

① 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说:“汪曾祺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再现”型而是一种“表现”型的作家,他通常不是去再现生活,而是去表现人的性灵。”

② 王凤玲《自觉·厚度·张力--论汪曾祺散文话语形式》说:“由于汪曾祺独特的语言把握方式,其散文话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摆脱主流语言束缚的审美自觉性,讲究气韵流动的朴实美,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富有多重变化的交响美,这些话语特点统合在汪曾祺散文的话语形式中,显示出其成熟的散文话语组织系统的厚度和张力。”

③ 卞永清《平民化的汪曾祺》说:“汪曾祺散文的创作是建立在其平民话语身份的自我定位基础上的,因此,平民化是汪曾祺散文文化追求的最显著特点。”

④ 鲁晓霞《汪曾祺散文的艺术个性》说:“汪曾祺不仅足小说家,还是散文家。他的散文记人事,谈文化,述掌故,间作小考证,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字少雕饰,古拙雅洁。因此,他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逊色于小说,同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艺术个性。”

六、练习

1.选择题

下列作品不属于汪曾祺散文作品的是()

A.《胡同文化》

B.《大淖记事》 C.《故乡的野菜》

D.《翠湖心影》 2.填空题

汪曾祺(1920—1997),江苏 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集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散文集 《蒲桥集》,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以及

《汪曾祺自选集》等。本文《故乡的野菜》,选自 《汪曾祺全集》。

3.简答题

说说本文在艺术上的特点。

答:艺术上,首先汪曾祺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第二,行文结体自由,笔之所至,不主故常,不事机巧,不落窠臼,像本文就是把故乡的几种野菜一一说过,不假雕饰,自然作结,深得散文之“散”的精髓;第三,语言表达趋向非抒情化。由于感情的淡化,自然影响到文章的语言和修辞,因而,语言多白描,少夸饰的修辞。

七、研习与思考

思考:本文和周作人的《喝茶》,同样从身边取材,一样有闲适风度,试比较二文有何差别。

答:从文学渊源上看,汪曾祺似是“闲适”、“性灵”一路,但因为有故乡乡风民情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的孳乳,同样的题材,在汪曾祺写来却不见枯涩,倒是一派乡野的素朴鲜活,仿佛故乡春天早晨,女孩子竹篮子里的枸杞头,沾着雨水和泥土。因此,汪曾祺的小品文,态度固然闲适从容,但却更多日常生活亲切的人间气息。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汪曾祺与妻子的生活照,见本文PPT 2.文章里提到的四种野菜的相关图片,见本文PPT 3.张承志主要作品封面图片,见本文PPT

九、延伸阅读

“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

——再论汪曾祺散文

我曾经以《换一个角度读汪曾祺》为题初论汪曾祺散文,后来再读汪氏散文有意犹未尽之感。汪曾祺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时,我对封面上的“广告语”出自谁人手笔有猜测,疑是夫子自道。后来知道,确是作者自拟。这文字有两段,其一曰:“齐白石自称诗第一,字第二,画第三。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虽非定论,却有道理。”其二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后一句语出《山家清供》,叶灵凤《春初早韭》云:“《山家清供》载,六朝时代的周颙,平时清贫寡欲,终日常蔬食,惠文太子问他蔬食何味最胜?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我对书的装帧雅洁也颇欣赏,以为与汪氏的文字相宜。列入作家出版社“四季文丛”的还有贾平凹之《抱散集》、张承志之《绿风土》,其时散文集还没有像今天这般出滥、滥出,买回来后没有冤枉感。我并不主张以散文比小说或以小说比散文,但汪曾祺以小说家而作散文并有这样的成就似乎也佐证了我一贯的想法:职业性的散文写家成功者极少。我无非想说,散文作为边缘性的文体一旦被人“职业化”,其审美空间就会变形和萎缩。

许多人都注意到,汪曾祺似乎和士大夫人格、性灵派文学传统一脉相承。也许,正是在相对疏离政治功利适度靠近传统中,汪曾祺显示了他的魅力。我们不必夸大汪曾祺所达到的境界,但是在这个浮躁的世纪末,他的文章滋味确是近似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从散文发展的历程看,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与话语方式都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用现成的“冲淡”“闲适”“性灵”“情趣”等概念和范畴来描述他;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汪曾祺意义的估价,因为他的出现,使我们重新领略了传统与文人的魅力,《蒲桥集》成为文化转型时期当代作家对传统的最成功的一次“聚焦”。因此,我始终把《蒲桥集》视为文人传统复活与转化的精神与艺术的标本。从作家与现实的关系看,汪曾祺所持的是“边缘化”的立场;同时汪曾祺还以他的创造让我们重温了审美化的人生之魅力,他以文人的情致雅趣关怀去掉了日常生活的粗鄙,代之以诗意和书卷气。汪曾祺散文的意义不仅表明了以汉语为母语的写作和传统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而且展示了以汉语写作的永恒魅力。

汪曾祺给人“旧式文人”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蕴藉于作品中而又表现在日常生活里的人格魅力。有人曾经戏称汪曾祺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戏言实际上揭示了汪曾祺依傍着文化传统的心灵与人格特征。汪曾祺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书琴画的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最初将东方艺术的精神传递给他,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趣地描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分析自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是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里长大的。有一阵子对庄子很迷,虽然他感兴趣的是其文章而非思想,但“文章”和“思想”是难以分清楚的。因此他后来在分析自己随遇而安心态形成的原因时,突出了老庄思想的影响。1归结到最后,是在创作中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士大夫传统倾向。

“传统/现代”、“中/西”的冲突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语境。在40年代,西南联大出身的汪曾祺并不排斥现代主义,甚至“年轻时候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也可以说有模仿,后来不再模仿了,因为模仿不了。”模仿不了的原因是,“文化可以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但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没有办法使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完全一样。”就散文创作而言,“看来所有的人写散文,都不得不接受中国的传统。事情很糟糕,不接受中国的传统,简直就写不好一篇散文。”2强调传统对现代散文的影响由来已久,新文学时期周作人几次说过“公安”“竟陵”派文学与现代散文的关系。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当然需要作深入的探讨,但不管怎样,只要母语是写作的语言,那么这样的写作就不能不存在于自身的文化语境中。在散文创作中汪曾祺所接受的传统主要是明清与五四散文的传统,汪曾祺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一文中对此作过清晰的表述。在新时期文坛上,作家选择传统的似乎不在少数,称汪曾祺为“闲人帮主、文风领袖”的贾平凹是其中较典型的一个。贾平凹著名散文《静虚村记》重蹈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思想路径,“桃花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中难以舍弃,尤其对那些处于“出世”及“入世”冲突中的知识分子来说始终充满诱惑。儒释道在贾平凹身上有着复杂的影响,而在近几年来,他对民间文化的浸淫日深。在《静虚村记》中,贾平凹曾以“忘我”“忘归”“忘乎所以”展示道家描述的“天之道,虚其无形”的无形无象的状态,贾平凹甚至以庄子口吻说:“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这山石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他寻清静,避闹市,寻拙朴,退繁华。贾平凹重悟性,用内在的智慧去探究事理,在文章中深潜着佛性,所以有论者说他的文章“其至深处,所悟每近禅味”。他的那些可以称为当代文人画的画,都有一种悟性。当他能把柿树看成“佛”时,他的悟也就出神入化了。“长长的不被理解的孤独使柿树饱尝了苦难,苦难终于成熟,成熟则为佛。佛是一种和涵,和涵是执着的极限;佛是一种平静,平静是激烈的大限,荒寂和冷漠使佛有了一双宽容温柔的慈眉善眼,微笑亦运动在嘴边。” 贾平凹静观卧虎所悟出的“重整体、重精神、重情感、重气韵”的特征正是一种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他喜欢国画,并认为国画“忠实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极限,工笔而写意,含蓄而夸张,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无时似有时,在有限之中唤起了无限的思想和情趣”。同样,他喜欢融语言、诗词、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杂技等为一体的戏曲,认为戏曲和国画“是真正的体验,真正的剖象,真正的表现艺术;出格的规范,自由的创造,以真为美,寓真于美,而真美完全融于神、形、意境之中”。这表明贾平凹选择了契合自己美学趣味的传统艺术精神。

在我看来,汪曾祺、贾平凹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文人传统的“复活”与“转化”。“复活”是针对很长时期内尤其是“文革”十年人文传统的“断裂”而言,“转化”则是指接受者赋予传统以“当代性”。

这种“复活”,增添了我们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在拥有了这样的背景之后,作者可以真正作为一个“文人”而以审美化的人生方式存在着。汪曾祺

创作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人文意义可惜为人们疏忽了。在本世纪,“文人”曾经是个多么“臭”的称呼。尽管我认为“文人”与“现代知识分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但是,“文人”的遭贬确实只是非知识分子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汪曾祺是以他的“文人”本色立足的作家,他出现在一个文化上可以相对兼容的新时期;这一本色和“战士”本色、“工农”本色意义不同,但却不可或缺。

其实,汪曾祺在新时期再度崛起之始,就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当我们在世纪末的今天议论“中心”与“边缘”时,汪曾祺似乎没有许多作家深感文学被挤出“中心”的悲哀与烦恼。我们也许会说这是“淡化”使然。但汪曾祺自己并不乐意接受“淡化”的说法——在下面我们还需详细谈论这一问题——并且说“你不能改变我”。准确地说,汪曾祺的创作从来没有居于“中心”的位置。就小说而言,他写于1980年的《受戒》,写于1981年的《大淖记事》,不仅是疏离现实,而且也不在小说主流艺术之列。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逝者如斯,文学的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而汪曾祺依然故我,从容不迫。往俗处说,这情景颇似在他家乡一带常常可以见到的情景:某人在菜馆一角就着一盘干丝喝酒,自得其乐;往雅处说,想到前面引用的贾平凹的话,汪曾祺是一种和涵,一种平静,有了一双宽容温柔的慈眉善眼,微笑亦运动在嘴边。

我曾经说过,汪曾祺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是一个具有文学文学史价值的命题。这不仅是指一位40年代已有所成就的作家在经历了近30年与文学隔绝的日子后能再崛起,现象本身就耐人寻思。更重要的是,汪曾祺不是制造轰动效应的作家。如果非要说他在制造什么,那么可以说他的产品是艺术魅力。我一直认为汪曾祺的魅力不是大众的,回应他的读者多是“文化人”,尽管他的小说、散文从来关注的就是民间、乡村和日常生活,但那也只是“文人”化了的民间、乡村和日常生活。这使他和刘绍棠也和莫言相区别,有人尝试把汪曾祺归入“新京派”之列,亦很有意义。如果以30年代“京派”作家为参照系,我们就会发现,汪曾祺散文和他所尊敬的老师沈从文散文《湘西》、《湘行散记》其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沈从文突出了“乡村”的原始性、野性,以“乡村”与“城市”相对抗。而汪曾祺则突出了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他的关于乡村生活印象的散文,不是作为现代文明的对立物出现的,也没有“读书人”与“乡下人”的冲突。相反,汪曾祺以他的文人的情致雅趣去掉了日常生活的粗鄙陋俗,让他的字里行间永远飘逸着书卷气。

因此,汪曾祺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再现”型而是一种“表现”型的作家,他通常不是去再现生活,而是去表现人的性灵。说得偏颇些,这种才能是散文的而非小说的。他不着意于虚构,也无惨淡经营故事的兴趣;以“内视点”体验世界和以“外视点”叙述世界,相互补充,而以前者为着眼点;不强调叙述对象的过程,而着意于某一状态;无意于表象的喧哗,而着意于心灵化了的事物的神韵。曾有人戏言,单凭一篇《葡萄月令》汪曾祺就可以称作散文家。话虽有点极端,但这篇散文无疑是汪曾祺的经典之作。《葡萄月令》用笔简约,但意蕴丰深,饶

有情趣。汪曾祺把自己的性情与葡萄的“性情”融会于文章之中,充溢着田园之美与劳动之美。没有和涵的性情,没有对自然的亲切与融入,是写不出这如歌如吟的“月令”的。读它,会使人想到《诗经》中的采桑人之歌《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这不也是汪曾祺的“风度”么?

能够从容地表现文人的性灵,这确证了精神与人性自由对散文(当然不仅仅是散文)创作的重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对人、对个体本质与价值的肯定,应当是人类思想文化背景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我们由汪曾祺散文,看到了作家发现自我并以散文确认自我存在的文化意义。散文终于有了来自作家自身的血脉、体温与性情。

我不想把汪曾祺式的“文人性灵”与杨朔式的“战士豪情”作为对立的双方,且不论两者的内涵,各自存在的历史背景就有着太大的差异,但我认为汪曾祺《蒲桥集》及后来一批散文的出现,真正打破了“杨朔模式”为主潮的格局。而贾平凹也在逐渐摆脱“杨朔模式”的潜在影响后,进入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境界。他的成名作如《丑石》、《地平线》等都能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打破”或“摆脱”是艺术上文化精神上的一次真正超越。在超越之中,传递了新时期散文艺术嬗变的信息:政治文化氛围的淡化;散文艺术传统的复活;审美理想的多样;个人话语权力的获得;等等。

现在需要回答的是,汪曾祺他们的超越和“闲适文化”的兴起有怎样的联系。我并不否认“闲适文化”在八九十年代勃兴这一事实。正像有学者所分析的那样,“闲适文化”“并不是九十年代文化的独特产物,而是贯穿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一种话语,它当然也指涉着一个‘现代性’尚未浸染的安宁的‘乐土’,指涉着中国文明传统的一个侧面。‘闲适’是对一种超越古典境界的向往,是安静平和、追求优雅趣味的‘文人’精神的表现,是边缘的和独立的、隐士式的境界的体验。它浪漫而又不狂热,有诗意而无激情,充满体验、品位又对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闲适’不仅仅是一种文**流,而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整套话语,隐约地标明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的表记。”3在八九十年代,“闲适文化”的内涵与二三十年代是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

1987年,岳麓书社出版周作人的早期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谈龙集》和《谈虎集》,在“出版说明”中有一段文字说,“周作人依附日本人的行为不得原谅,但他的著述仍自有其文化史研究的价值”。周作人以及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直至苏青,其著作的重新出版与读者的接受,在最初都源于对其文化史研究价值的肯定,它与在学术上重新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史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出版者、学者、读者)开始学会了从文化视野而不是从单一的意识形态视野审视文学评价作家;明确了多元化审美格局建立的重要性;意识到了艺术传统的滋润对当代文学的必要。

对“边缘”性作家的重视,意味着对政治功利“疏离”。以主体性为特征的“个人话语”,其精神的深度与人性的自由,对有着文人情怀的读者充满了魅力。

即使在最初,人们在接纳了“闲适”“冲淡”中的“深度意义”时,并不排斥“闲适”的趣味与情调,就像朱自清在三十年代所说的那样:“悠闲也是人生的一面,其必要正和不悠闲一样”。政治功利主义隐退,粉墨登场的是经济功利主义,文化不可避免地成了一种消费。“闲适”中的“意义”被剥离与排斥,作为趣味与情调的“闲适”成了大众的消费品。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著作以各种名义被重新编排出版,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盘中餮”。从有意无意的“误导”到有意无意的“误读”,商业动机暴露无疑。

在这样的背景中,人们很容易把汪曾祺、贾平凹的散文归入到已经成了消费的闲适文化潮之列,他们两人尤其是贾平凹著作的大量出版和《废都》的“爆炒”,更加深了这一印象,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读”。当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接受作家作品,但这并不能取消作品内涵的规定性,汪曾祺或贾平凹作为当代的“士大夫”或“名士”或“隐士”,其意义并不在提供消费意义上的闲适。就汪曾祺而言,“士大夫”人格的文化意义是对文人性灵的缅怀、情趣的守护和在边缘外审美人生。而贾平凹,尽管在人们的印象中,可能是“一个智慧而又淡泊的隐士,一个对功名利禄都早已看穿的优雅的旧式文人”,但他从来没有远离传统/现代、文明/愚昧的冲突;在近几年的创作中。他发现了知识分子进退维谷的尴尬与异化,并因此有了《废都》;他由审美而审丑,人生的苦涩代替了甜美。汪曾祺和贾平凹的这些重要特征,使我们所议论的“士大夫”人格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了,它具有了一种:“当代性”。

在议论汪曾祺时,我一直谨慎地使用“疏离”这一词,以避免牵强附会。汪曾祺对自己作品的“淡”曾发表过感想:“有一个文学批评用语我始终不懂是什么意思,叫作‘淡化’。谈化主题、谈化人物、淡化情节,当然,最终是淡化政治。‘淡化’总是不好的。我是被有些人划入淡化一类了的。我所不懂的是:是本来是浓的,不淡的,或应该是不淡的,硬把它化得淡了。我的作品确实是比较淡的,但它本来就是那样,并没有经过一个‘化’的过程,我想了想,说我淡化,无非是说没有写重大题材没有写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没有写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但这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因此,我觉得用“冲淡”来评价汪曾祺的作品更加准确。

除了“本色”,“本来就是那样”,有没有“疏离”的成分呢?汪曾祺在解释“随遇而安”的心态时说,“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历史的原因(如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本人气质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观,是遇,是环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原因。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经死掉的,大多数都还在努力地工作。他们的工作的动力,一是要实证自己的价值。人活着,总得做一点事。二是对生我养我

4的故国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复对上者的信任,甚至轻信,恢复年轻时的天真的热情,恐怕是很难了。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5

再回到“平淡”上来,汪曾祺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家常’一点的”。又说“不能一味地平淡。一味平淡,就会留于枯瘦”。这一朴实的想法,说的正是闲适中的不闲适。

这些年来,汪曾祺的散文愈写愈多,集子也出了不少,但我逐渐地少了阅读《蒲桥集》的感受,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定势和迟钝,另一方面,当汪曾祺把“传统”“文人”“闲适”的魅力带给我们时局限也随之而来了。汪曾祺所选择的方式在《蒲桥集》中达到了极致,再下去不能不为才气和性灵所累。我觉得我尊敬的汪曾祺先生老了。他真正的成了“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在这篇旧作刊出之时,汪曾祺先生已经辞世,我谨以此文寄托哀思。汪先生,您好吗?

载自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再论汪曾祺散文》

第五篇:故乡的野菜抒情散文[推荐]

我的故乡在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野菜,如苜蓿、五叶、苦菜、地软等。我们是吃故乡野菜长大的,对野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提起野菜,一股股淡淡的香气便迎面扑来,让人回味无穷。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当属故乡的苜蓿和五叶。无论身处何地,日夜思念故乡的野菜,更思念故乡的亲人。那浓浓的乡情,时时牵动着我脉搏的跳动,都会令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每年春天,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燕子在枝头上舞动,发出“唧唧”的欢叫。苜蓿破土而出,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体,沐浴在阳光中。它与小蚂蚁谈笑风生,与蜂蝶做着游戏,在晚风中翩翩起舞,放声歌唱,快乐成长。在太阳温暖的怀抱中,戴上了小绿帽,渐渐枝繁叶茂,小小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它用热情的双手抚摸着笨拙、粗糙的泥土。在广阔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吹口哨,吹醒了悠闲的妇女,呼唤来活泼可爱的孩子。

妇女和孩子们斜挎着竹篮子,三五成群的去野外掐苜蓿,我和母亲也加入其中。孩子们你追我赶,有说有笑,快乐极了!我牵着母亲结满老茧的大手,走在陡峭的山坡上,母亲身体略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我俩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路边的小草向我们点头微笑,招手欢迎。

母亲一路讲述着自己过去的经历。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粮食不够吃,需要采摘野菜,添加食用。春天靠吃苜蓿,维持生活。母亲灰蒙蒙起床,上山掐苜蓿。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由母亲承担。她必须眼疾手快,一刻也容不得歇憩。中午回家之后,把新掐来的苜蓿,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案板上,再把玉米面箭头子(西北一种面食)放在锅里煮,煮一会儿,又把苜蓿放进去继续加热。待煮好之后,与玉米饭一起放在盆子里,放些盐、醋、葱花,看上去五颜六色,令人口水直流。每人盛满一碗热气腾腾的午饭,狼吞虎咽地尽情享用。母亲说着说着,眼睑里早已噙满了眼泪,哽咽着,顿时失语。苜蓿勾起了她伤心的往事,不禁失声大哭。我偎依在母亲的怀抱,用稚嫩的小手为她擦去泪水。从母亲的哭声中,我深深体会到母亲的心酸与苦难,在漫长的岁月中,母亲不知经历过多少委屈和艰辛。看到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母亲的泪痕,闻到母亲的下锅饭菜,是那样色味俱全,美味可口啊!一朵朵苜蓿在盆子里游来游去,红绿相间,我多么想吃母亲的苜蓿饭菜啊!

母亲还告诉我,小时候我的小嘴很馋,不喜欢吃玉米面和苜蓿。每天给我做的是白面饭。有一次,家里农活忙,没有单独给我做饭,我们一起吃玉米面饭。母亲给我一碗,她们出去干农活,回家之后,发现我把玉米面饭一颗一颗的放在门槛上玩耍。我的行为,令人母亲哭笑不得,现在回想起来,真是让人难以想象,母亲是多么坚强,养育我们是多么艰辛啊!

每年春天,一看到苜蓿,我就想起母亲。想起她泪流满面的脸庞,令我泪眼朦胧。在那样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美味佳肴,养育子女,充满着许多心酸和泪痕。苜蓿的味道,全是母亲的味道,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这味道足以我用一生去品尝,我的母亲是多么可敬可爱啊!

随着春风吹拂,太阳的普照,小草渐渐长大了,在山坡上随风舞动。一排排五叶树在山坡上站起来了,向守卫边疆的解放军,它们身上有防身武器,树枝上长满刺。一朵朵五叶含苞欲放,它们露出红红的小嘴牙,像害羞的小姑娘,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在太阳温暖的怀抱中,沐浴阳光地洗礼,展开一朵朵嫩嫩、绿绿的花瓣,中间是绿色的,边上有一层薄薄的白叶。在五叶枝头上,眯开眼笑。暖风的吹拂,它们偷偷成长,摆脱妈妈的怀抱,去寻找属于一片蓝天。五叶的树枝长在山坡上,掐五叶很危险,既要受到五叶的煎熬,又要担心自己的安全。

我和母亲每次掐五叶,都在十一点左右。种完葵花或土豆之后,休息片刻,我们拖着疲劳的身体去掐五叶,在太阳的普晒下,五叶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我们口干舌燥,腰酸背疼,看到山坡上嫩嫩、绿绿的野菜,向人们招手,在微风的吹拂下,洋溢着一张张笑脸,特别惹人喜爱。我和母亲忍受疲劳,去山坡掐五叶,五叶枝头有刺,为了保护小手,母亲让我先用一只手按住五叶树,另一只手掐五叶树上的小花瓣。我小心翼翼地掐着五叶,看到一朵朵嫩芽,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激,眼前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母亲是掐五叶的能手,她眼疾手快,从来不怕刺。看见她缓缓地弯下腰,双腿跪地,两只手一左一右,动作娴熟地掐着五叶,速度一点也不显得缓慢。母亲掐过的地方,枝头光秃秃的。她精疲力尽,手指上留下横七竖八的血纹,还流着一丝丝血;脸上被五叶刺划成一道道伤疤,与汗水混合在一起,发出痒痒的疼痛。母亲忍受着疼痛,坚持不懈的掐五叶。母亲知道我最喜欢吃五叶,她宁可让自己多忍受痛苦,也要让我们品尝到新鲜的野菜。

看到母亲的模样,我心中好像打开“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顿时涌上心头,心如刀绞,难以呼吸,泪水早已迷糊了我的眼睛,母亲是多么坚强和伟大啊!

农活忙完后,五叶越长越大,长成长长的嫩嫩的小苗苗,漫山遍野全是。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挎起笼子,带上一小袋子,去山坡上掐五叶小苗苗。一根根排列整齐,左一簇,右一簇,笼子里摆放有序,像一排排解放军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笼子里左顾右盼,谈笑风生,层次不齐。一大笼子重重的,一个人无法提起来。笼子掐满之后,再往袋子里掐,她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有时蹲在地上,戴上手套,双腿跪地。从一个山坡走向另一个山坡,东奔西走,倍受疲劳和太阳的煎熬,收获却是满满的。她从远处的高山上,把五叶带回家。当我接过笼子时,没提住,嫩绿的五叶洒落一地,母亲连忙佝腰捡拾。我看到母亲头发乱蓬蓬的,脸红彤彤的,嘴唇贴满一层层白白的裂痕,她口干舌燥,四肢无力,有时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了。看到母亲衰老的脸庞,疲倦的身体,我心里在滴血,埋怨母亲说:“五叶,我们吃几顿就行了,干嘛,掐那么多,累坏身子,怎么办?”母亲脸色苍白,面带微笑说:“我们吃不完,可以晒干,冬天还可以吃啊!”我多么佩服和爱戴我的母亲,她为了家人的生活,日夜操劳,付出了成倍的精力和心酸,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拓未来的生活,用泪痕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母亲吃完饭之后,稍作休息,又将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一块塑料纸,把五叶倒在上面,一层一层摆放好,让暖烘烘的太阳去晒。待到日落西山,五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干枯衰老,耷拉着脑袋,没有了嫩绿的光泽,水分也蒸发了。两天之后,变成干干的枯叶。母亲用报纸包好,放进大袋子里,悬挂在房子的椽头上,微风一吹,在空中旋转。我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了母亲的艰辛,想起母亲血痕累累的双手,想起母亲背五叶的身影!感叹母亲的生活充满苦涩!她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用柔弱的身体支撑着整个家,母亲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故乡的野菜,全是母亲的身影,充满着思念的味道,那味道铺满整个生命,足以让我一生去品尝,充满着幸福的回忆和难忘的记忆。一想起它,我泪眼朦胧,心情沉重,母亲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时时翻滚。母亲血痕斑斑的双手刺痛着我的心,飞向遥远的地方,寻找母亲的足迹,母亲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用笑脸和坚强面对生活。

故乡的野菜,是一种牵挂,是一种流逝的岁月。时时与它在梦中相遇,让我回味野菜的特殊味道,在野菜中思念母亲,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体验深深的母爱,品味伟大的母爱!

下载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800字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800字向丽珊野菜,顾名思义是大自然赐予的食物,生长在野外,有着独特的吃味。记得小时候,伯伯经常带我去后山挖野菜,想起小时看到野菜,忍不住大叫一声来诠释心......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5篇范文)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周作人的散文多冲淡平和,隽永幽雅。他的审美标准表现为崇尚自然、爱好简朴,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审美理想所以周作人作品中......

    春天的野菜

    春天的野菜 前几天菜市场上有人在卖野菜,绿盈盈的叶子嫩生生的,散发着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又是一年春来早,望着青翠芬芳的野菜,儿时和大人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挖野菜的画面不断在......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文章的艺术特色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浅谈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11届汉语言文学2班 李思盈45号摘要: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 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普通的......

    挖野菜五篇范文

    挖野菜 五一放假不长不短,外出吧,时间不够;在家猫着吧,又太腻。于是便与朋友相约去挖野菜。 吃完早饭,小闫开上车,他们一家4口,又接上我,变开往道虎沟的丁杖子。车一直开到山脚下,下......

    野菜工房售后服务细则

    售后流程: 1. 进门戴鞋套,自我介绍,例如:我是野菜工房售后服务人员,某经理安排我 们过来给您安装讲解; 2. 检查包装,介绍公司的品牌,体现包装的专业性; 3. 确认机器摆放位置,机器应放......

    挖野菜(5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挖野菜(500字)作文 寒假期间,我们去很多地方玩了。其中,我觉得挖野菜那次最有意思了。那天上午,妈妈突然问我去不去挖野菜。我一听,激动万分。算算看,我们大概有半年......

    挖野菜周记

    挖野菜周记1 今天早上,虽然天气还是有点冷飕飕的,但我却有点兴奋,因为老师要带我们去凤凰岛挖野菜,7点半左右,我就来到新闻大楼处等候出发了。我们坐车来到凤凰岛,下了车,我们先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