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色尔宫村传统村落申报材料
香巴拉镇色尔宫村地处县城东郊,距县城1.5公里,属城乡结合部,地势平坦,东与尼斯乡隔河相望,西邻冷龙村,北靠东宫村,南接阿央仲村,海拔2700米,年平均气温10℃,耕地面积539.55亩,退耕还林面积546.9亩,素有“藏乡田园”之美名。该村“布局完整”,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100%,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全村辖色尔宫组,热科组2个村民小组,共有63户313人,村两委班子6人,正式党员31人,预备党员1人。色尔宫村民风淳朴、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涌现了无数了的县级干部,被誉为县级干部村,同时被评为省级卫生示范村、先进党组织示范村和依法治村示范村。属一年两熟地,主产小麦、大麦、玉米、青稞、荞子、豆类、洋芋、蔬菜等。房前屋后都是茂盛的果木,盛产无公害特色林果苹果、梨、藏梨、桃、核桃等,是我镇蔬菜主产区之一。完善提升村级活动室“2+9”功能;
加固古碉;
安装太阳能路灯20套;修建群众休闲广场;
支持发展蔬菜主导产业。共投入建设资金680余万元(整合其它资金200万元)。目前,该村人口安全饮水和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和电信宽带通乡率达到100%。一个高原民族新村展现于世。
一是文化资源。相传在明隆庆二年至宗祯十二年(1568年至1639年),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占领乡城期间,由纳西人修筑的,距今有300多年。每一个古碉,共有九层,每年修一层,修筑九年才能完成,每修一层相当于修建一座佛塔,相当于迎接大藏经一卷。每夯筑高1米,都有一个约10公分的墙孔,为一层层加高作楔孔。夯筑时泥土的湿度大,碉楼坚实不怕风吹雨打。碉楼的底部墙厚约2米,门有一道在底部,高约2米,门一般朝东朝南开。
二是自然资源。香巴拉镇色尔宫村田园风光绝美,庭院幽静,乡城三绝之一白藏房、疯装和锅庄独树一帜。
(1)白色藏房属于土木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藏房墙体是用湿度适宜的普通泥巴通过夯筑而成,一般使用年限可达几百年。墙体外侧呈内斜状,内侧垂直,房屋整体为室内木柱密架,柱头越多房子越大。房屋整体为梯形,墙体平整光滑,每年传召节前一月左右,用一种乡城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拌水搅成白色土浆,盛于茶壶等器具里,从墙头慢慢浇下,直到土墙变白。这不仅使墙体美观、防雨,更主要的是祈求吉祥、幸福。传说每浇注一次,就相当于点上一千盏酥油灯,诵一千道平安经。白色藏房从传统的构造与分层来讲,一般有五至六层。最底层为牲畜棚。第二层为最重要的生活区,厨房、客厅、卧室、经堂都分布于此。第三、四、五层大都为晒粮食之用。现在的白色藏房也开始讲究“人畜分居”,底层也装修住人了。
(2)色尔宫的传统服装为藏装。其特点是圆领、宽腰、长袖、左襟大、右襟小,多为白、红、黄3色。藏装主要为藏袍、长坎肩、藏衫。分男装和女装。男装同其他藏区差别不大,而妇女的服饰颇为独特,个性鲜明。特别是妇女穿的连衣裙,被其他藏区的人们戏称为“疯装”。这种连衣裙最初形成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期,定形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唐代宫女服饰和本地土装兼收并蓄演变而成。“疯装”在当地藏语中称作“热乌”。做一件疯装,一般用料7米,以氆氇为上等,其次是用牛、羊毛手工纺织的毪子。疯装的裙摆分内折外折各54个,共108个,象征吉祥。左右胸襟均镶有红、黄、绿、黑、金等色的丝绒各一块呈三角形的布料,分别代表福寿、土地、先知、牲畜和财富。双袖肘处镶有一片彩色布料,占整个衣袖的1/3,袖边嵌一块寸许宽绿布,裙边镶约1厘米粗的红色羊毛条,背部嵌有1.5尺见方绣有吉祥图案的称为“贡热”的垫背。“疯装”的穿法与众不同,其他藏区的连衣裙一般是左襟在里,右襟在外,而乡城疯装却恰恰相反,这种穿着上的“错位”正是疯装独具的特色。一件色彩斑斓的疯装,再佩带上珊瑚、玛瑙、翡翠、金银等饰物,穿戴在妇女身上,更显富丽堂皇,婀娜多姿。
(3)色尔宫人民喜好歌舞,正如当地流传着的一句俗语所说:“会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能唱歌。”民间的歌舞种类众多,主要有山歌、箍箍卦、锅庄、寺庙乐舞、劳动号子等。山歌又称为“鲁”,是一种节奏自由,可即兴发挥的纯民歌形式,十分流行。农牧民放牧、骑马、行路、集会等都喜唱山歌。
劳动号子以歌唱劳动为主,主要有打粮食歌、打墙歌、挖土歌、砍柴歌、打阿嘎土歌等,曲调风格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箍箍卦,藏语叫“谐莫”,属谐体中只唱不跳的一类,它是藏族青年男女欢聚一堂作卦游戏时所唱的一种民歌。这种民歌曲调轻快优美,内容主要以男女之间的谈情说爱为主。
锅庄,藏语叫“卓”,意为圆圈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又是藏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自娱性歌舞。锅庄古朴、典雅、端庄,表演方式为两队围成圆圈,各队都有一位能歌喜舞的领舞人。采取轮唱轮舞的形式,也有相互牵手而舞的。锅庄的唱词、舞曲有一定程序,即一唱祈祷,二唱赞颂,三唱欢聚,四唱逗趣,最后唱祝福词或吉祥词结束一个舞曲。在舞蹈风格上,锅庄古朴舒展,旋律热情明快,男舞者动作粗犷雄健,女舞者动作轻快活泼,地方民族特色十分浓厚
三是红色文化。1936年5月13日至20日,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在肖克军团长,王震政委率领下长征途经乡城,在乡城与藏民和僧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驻扎在色尔宫郞色家中的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政策,保护寺庙,尊重藏民,秋毫无犯,并在郞色家中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同时在郞色家中的木板墙壁上写下了四幅红军标语(远征胜利红二、六军团万岁;
中央红军胜利万岁;
坚决执行中央指示;
中国共产党万岁),色尔宫人民对红军热情迎送,为红军带路送信、筹粮运草、收养伤病员。为答谢乡城人民对红军的支持,肖克、王震等第六军团首长向群众和寺庙赠送了“扶助番民,独立解放”的红色锦匾和银锭等礼物。半个世纪以来,红军长征过乡城时“枪不响,鸡不鸣,狗不叫,麻雀也安宁”的传说,红军严明的纪律以及与藏民的鱼水情谊等红军的故事广为流传。
第二篇:传统村落
开启传统村落探访之旅
2018年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天气晴好,我随万山湖骑友@缘来是你(王波)发起的团队骑行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宜阳县苏羊村。
早上6:40出门,7:00在北京路与队友会合即出发,高德地图显示单程66公里左右,实际全天骑行超过140公里,打破我个人的单日骑行最远纪录。随同的骑友共6人,除我王波及本人外,另外还有@天涯过客(王旭)、@jordan(张明珍),还有两位女士因事未骑完全程,中途返回。
这条骑行路线设计良好,虽然路途较长,但都是公路,坡度不大,适合夏季出行,一天下来,没有出现体力不支状况。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去时从石陵往西拐,选择走乡县小路,没料到有一段正在修路施工,有的路基刚推出来,有的路面洒水湿滑,还有的根本不能骑,只能推着走,所以影响了速度,到三乡镇时已快12点了;二是进入洛河川后,S323省道两旁全是速生杨行道树,这个季节正在扬絮,加上路上车流较大,杨絮随风飘舞,迎面满是如雪似的絮花,直往眼耳口鼻内灌注,还好戴着面巾和眼镜,不影响视线,但那种被束缚、被突袭的感觉还是非常不舒服的;三是出发前车子前胎气压不高,加上乡间路况不好,被刺盯着了,造成慢撒气,在休息时才发现,还好王波和王旭带有工具,紧急补修才得以上路,但由于胶水失效,又在三乡镇进行二次修补,不然还真耽误事;四是景点与想象中有差距,原始村貌与家乡类似,这里除年代久远、相对集中之外,没有特别亮点。
关于苏羊寨的相关情况当时了解不多,回来后上网搜查,现整理如下,仅当记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羊寨古村落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东距洛阳市区75公里,距宜阳县城43公里,西距洛宁县城15公里。这里有三大特色:苏羊遗址、苏羊古寨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其中村南的苏羊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龙山时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址,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古寨村落,俗称“苏羊寨”,以清末及民国间建筑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苏羊竹马是该村保留着的中原地区传统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仅在春节期间演出,相传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苏羊遗址的开掘研究和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苏羊古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摄影、写生、骑行等爱好者,助推了苏羊村的各项开发及保护工作。
苏羊寨,又名向阳寨,东面是七峪河,南边紧依熊耳山余脉花果山,北临洛河水,与三乡镇隔河相望,宜故公路(S319)绕村北侧而过,西边邻近洛宁县。苏羊古寨历史悠久,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属防御外患而建,故选址独特。这里东、西、北三面居高临下,三面环沟,只有南面一少部分和苏羊塬上相连,四面均有寨墙,寨墙内有深达十多米的壕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的气温、湿度、土质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河洛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缔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着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
据现场观察,苏羊遗址东西宽约8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文化土层堆积达6米。发掘出来的文物较多,陶器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石器有刀、镰、斧、铲、网坠、圆形器等。苏羊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目前,洛阳考古队仍在这里探测研究。
据村史研究人员介绍,原始社会晚期(约一万年以前),“河洛人”先是使用弓箭狩猎、到塬上放牧、到洛河捕鱼,后用洛河中的青石砺磨成石斧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河采来的花岗石砸制成的石臼中,用石锤捣碎。从此,人类社会的生活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炎黄二帝时期发展为方圆1.5公里的西寨(现在仍有寨墙存在)。在夏商的一千多年中,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西寨的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又向东发展了东寨。这种寨中有寨,实属罕见。两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内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防止外寇侵扰和抢掳。又构筑了绕东寨一周约6000米长,3米宽,5米高,车辆能在上面通行的土寨墙和西寨墙连在一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基本保护完好,目前只剩下寨北的残垣断壁了。若登上北寨墙极目西眺,滔滔洛水西天而来;东北李贺故里依稀可见。民国甲戊年又建了南寨门,上有题字“南望华岳”“向阳寨”,雄伟壮观,至今保存完好。若站在南寨门上仰视南天,巍巍华岳耸入青天。
推着车子,在村里漫步,寨内南北道路为主街道,东西道路为小巷,每条道路尽头都有庙宇。村内现存有大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黄褐色的夯土墙,古朴的青瓦,处处可见失去棱角的石拴马桩、石马槽、石碾盘等,村子的西北部还保留有天井窑院。村内庭院的结构基本上为坐北朝南,有三间临街房,大门开在靠东的一间。进门有影壁墙,影壁墙上有供奉土地神的神龛;院内东西各两间厢房,靠北为三间上房。纵横交错的街道,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和夯土瓦房,让我们依稀可见村庄的昔日繁华。可惜随着时代变迁,村中居民多已搬迁外出到新村,只有数十位老人守住在这里,继续着现代的农耕生活,叙述着过去的繁盛历史。
近年来,宜阳县积极申报专项资金25万元,建起了苏羊竹马非遗项目传承教育基地,设立传习所、展示馆,购置演出服装、道具及乐器等。苏羊村还专门成立了培训班,吸纳村里的年轻人,让苏羊竹马这一传统的社火表演能够传承下去。
苏羊遗址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一万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生动画卷,为人们了解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窗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沉睡的原始村落在新时代的晨光中苏醒。
批)名录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2012年9月,经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凡入选村落应符合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选址格局肌理保存较完整、传统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和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好等条件。
自2012年以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先后数次组织传统村落调查,分4批将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中央财政给予每个入选村庄300万元保护扶持,用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
截至目前,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分五批公布了811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和124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其中洛阳市有75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和17个中国传统村落,所有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
用于传统村落内重要街巷、传统建筑和院落修缮与风貌整治,尤其是对急需抢救保护的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修缮。
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已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或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并通过审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价值突出、保护发展定位明确,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或潜力;县级政府重视,乡镇积极主动,村庄自愿,有保护发展的实施方案;已获得中央财政保护发展补助资金的传统村落,使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保护发展项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近5年来申请使用其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规范有序,资金使用效益高。
A.河南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2012年12月第一批(全国646个,其中河南16个、洛阳2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2013年8月第二批(全国915个,其中河南46个、洛阳8个): 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 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
2014年11月第三批(全国994个,其中河南37个、洛阳4个):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 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
2016年10月公布第四批(全国1602个,其中河南25个、洛阳3个)
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 洛阳市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
2017年7月28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建办村〔2017〕52号),(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力争将所有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全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届时预计全国总数将超过5000个。
B.河南省传统村落(共五批)名录
2013年6月公布的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320个,其中洛阳市17个): 洛宁县河底镇城村 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 汝阳县城关镇云梦村 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 汝阳县陶营乡铁炉营村
汝阳县蔡店乡蟒庄村 嵩县田湖镇程村 嵩县大章镇大章村 嵩县九店乡石场村 嵩县白河镇下寺村 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2014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95个,其中洛阳市12个)
汝阳县大安工业园区曹刘庄村 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 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 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 栾川县潭头镇党村村 栾川县潭头镇张村村 栾川县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田山村 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楼村 新安县铁门镇土古洞村 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
2015年9月公布的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96个,其中洛阳市11个)
洛阳市洛宁县下峪镇故东村 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李家原村 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腾岭村 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井沟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王家沟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山窝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古城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石门村
年9月公布的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80个,其中洛阳5个)
洛阳市洛宁县市罗岭乡皮坡村 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游殿村 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新明村 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光明村 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薄姬岭村
2018年1月公布的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220个,其中洛阳30个)
洛龙区庞村镇彭店寨村 洛龙区诸葛镇西山张村 洛宁县河底镇河底村 洛宁县上戈镇庙洼村 洛宁县故县镇窑瓦村 洛宁县故县镇隍城村 洛宁县小界乡苇山村 洛宁县罗岭乡讲理村
孟津县朝阳镇刘寨村 孟津县平乐镇后营村鹞店 孟津县常袋镇半坡村 孟津县宋庄镇朱家寨村牛家寨 孟津县横水镇横水村 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大阳河 孟津县小浪底镇李家岭村 孟津县小浪底镇庙护村 伊川县白沙镇白沙村 伊川县吕店镇温沟村 嵩县白河镇白河街村 嵩县白河镇大青村 嵩县白河镇栗扎树村 嵩县白河镇火神庙村 嵩县白河镇黄柏树村
嵩县九店乡王楼村洼口村 新安县铁门镇薛村村 新安县曹村乡袁山村 偃师市山化镇汤泉村 偃师市山化镇马洼村
第三篇:XX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XX村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省、市、县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XXX、XXXX届XXX全会和党的XXXXX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传统村落保护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按照总书记讲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明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让国民记得住乡愁。需要把握乡村的特色、特点、特征,组织文化、历史、文物、生态和建筑规划、设计创意等多方面专家,开展系统全面的规划设计。要以改革的思维,转变落后的规划思维,制定科学的乡村规划设计制度,乡村设计同样要多规合一。要挖掘、放大每个乡村的特色,尽可能让这些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与记忆,有独特的产品与产业,有独特的景观与面貌。坚持做到“一村一社一设计”。
2.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按照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业和农产品生加工产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围绕旅游产业链,构建全域旅游模式,保护传统村落风貌,要做到村域环境不能变,民居外观不能变,民居内部品质要提升的“吃外住内”的民居建设模式,为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生态养生养老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使农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获得实实在在的财产性收入。
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村域经济发展。让村民切实的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政府要强化村两委班子的建设,选好带头人,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并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支持有力,营造环境,依法行政,强化监管”。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1.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2.防灾安全保障,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4.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道路改造。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给排水管道建设。对村内的供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保护村民日常用水需求,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电力电信线路维护。对年久老化的电力电信线路进行维护改造,减少火灾隐患,尽量采用隐蔽式埋设。同时,架设路灯。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建设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箱、转运站,其设施外观,色彩要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公共厕所建设。在主要街道、人流集中场所设置公共厕所,并建设相应的化粪池,做到无害化处理。环境绿化美化。在街道、河流以及其它开放空间,包括周围植树绿化,美化全村、村庄环境。重要节点空间整治。对全村、村庄的出入口,标志性建筑物周围民,驳岸、戏台等公共空间进行景观环境整治。
五、XXXX村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XXXXXXXXX位于XXX城城南,距县城4公里,当地气候干旱,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平均气温6℃,无霜期140天,平均海拔2107米,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地区。XXXX村下属9个村社,村落东西狭长,引洮工程的洮河之水将濯濯而来贯穿我村南北两地;西临兴隆山脉,北与神话气息的凤凰山相接,相邻栖云之山以自然风光为主,夏日奇花异草满谷清香,山泉小溪潺潺流淌,秀峰峻岭青山滴翠,另有兴源寺、瞭望台可供游人上香、观景。
项目实施地理位置在XXXXXXXXX。XXXXXX地处XXXXX东南面,土地总面积4.7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4320亩。辖XXX个村民小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现有人口498户,1950人。XXXX设XXX个党支部,XXX个党小组,现有党员60名。全村到XXXX年底未脱贫户XXX户。
2.自然资源
XXX村西临马衔山脉,北依神话气息浓郁的凤凰岭,与兴隆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牙邻。从小范围看,浪街村被素有小三峡之称的XXX、XXXX、XXX(均位于XXX兴隆山核心东侧)自西、南、东西环绕、又有村庄凤凰岭在北相守,因此,村庄从小三峡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山地农田凰岭梯田,再到村庄平坦谷地,自然景观层次丰富、、峰峦叠翠、起伏变化,有很高的旅游吸引力。XXXX水资源分别来自徐家峡和龛谷峡,经省部级有关部门鉴定,徐家峡和龛谷峡的山水清澈无污染,饮用。
XXX自然村落主要分布在XXX盆地边缘地带,村庄东西长约4.6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海拔在1906—2220米之间。气候类型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光照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约为2665.9小时,气温偏低,平均气温6℃,年平均降雨量400mm,无霜期120天。地形塬面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由北向南逐渐降低。XXXX凤凰岭系马衔山余脉,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海拔2096米。
3.历史文化
早在距今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XXXXX年在XXX紫家营社出土了大批马家窑文化早期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彩陶文物。XXX所处有一龛谷峡,在唐宋时期是重要的军事边关要塞,宋神宗元丰4年在此设立龛谷寨,抬头可见的马衔山脉是当时大宋与西夏的边境线,当年的XXX正处在两宋保家卫国抵御外族入侵的最前沿。在唐宋年间,浪街有一大户人家,人称浪员外,在此地开街立市,并在灾荒之年开仓施粥赈灾,人们感其恩义,将此地称为“浪街”。1955年建的村落民宅一座。
4.产业项目
XXXXX村两委带领本村致富人和在外经商人员赴陕西袁家村、马嵬驿等多地实地学习考察,回来后召集联络本村致富带头人和在外经商人员共XX人,筹措资金XXXX万元,商议成立了XXXXXXXXXXXXXX公司。着力打造“老家·浪街”乡村旅游项目,正在致力于走出一条振兴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脱贫致富路子。
六、组织实施
1.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管理机构,规范管理机构名称,充实人员力量。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制度、加强与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保护传统村落的认识。
2.保护发展规划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依据。传统村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抓紧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保护发展规划的要求。
3.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所在村村民委员会。
4.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应遵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严禁一切有损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协调的建设行为。保护项目实施要严格遵循有关建设程序,条例有关要求,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按期完成。
5.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保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配套资金要足额定时到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
第四篇:传统村落评选
住建部2011年开始,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开始搞中国传统村落评审申报项目,2012年组织了全国普查,建立了近1.5万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分两批将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了保护名录。近年来整合了现有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等五个专项资金,按平均每个村300万元的标准予以扶持,目前,已有327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扶持。
目前开始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评审申报工作,要会签农业部,部里面商量后提出要提名一些村落,具体名单从科教司美丽乡村试点村里面选择。农业部提名的村落,很大的概率获得300万的扶持。按照要求,申报村落要做规划等材料。这里面有我们的市场机会。
按照陈明的意见,流程如下(以下文字及附件材料都是他过目并允许发送的):
1.先根据文件夹名单考察乡村,按照评审标准选择若干村落,按照合规程度排列顺序,将前两名报给我,重点考察南沙横沥冯马三村,如冯马三不符合,也可以直接说不符合。
2.美办拿到名单后,会在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里面检索,如果在名单里面,就会将该 两个村报到住建部。等住建部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那时才可以和村里面谈规划编制等事宜。
3.切忌不要提前给村里面讲做规划的事情,否则,万一不能成功,对农业部和所都有不 利影响。
附件是住建部传统村落评审标准,以及美丽乡村广东名单。说明里面有具体操作指引。
项目虽然不大,但这个做好后,后面陆续也有项目,对所在省外成批量开展项目也有积极作用,望领导考虑,支持。
1.此为住建部文件节选,因要几部委会签后才公布,现在不方便全部扫描。
2.背景如下:2011年9月以来,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目前,共两批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名录,目前,拟进行第三批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工作。前两批传统村落没有经过农业部会签,第三批需要农业部会签,因此,让农业部推荐村落,从美丽乡村中选择没有列入的,符合条件的推荐。
3.资金支持:整合现有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等五个专项资金,按平均每个村300万元的标准予以扶持。
操作步骤说明:
1.先根据文件夹名单考察乡村,按照评审标准选择若干村落,按照合规程度排列顺序,将前两名报给我,重点考察南沙横沥冯马三村,如不符合,也可以直接说不符合。
2.美办拿到名单后,会在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里面检索,如果在名单里面,就会将该两个村报到住建部。等住建部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那时才可以和村里面谈规划编制等事宜。3.切忌不要提前给村里面讲做规划的事情,否则,万一不能成功,对农业部和所都有不利影响。
1.该文件夹中村落为农业部评选的广东“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2.拟从广东美丽乡村中选择两个,推荐列入住建部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重点考察下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是否符合条件。
3.标注数字的村落已经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不予列入。
第五篇: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方案
按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要求,为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浪街村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和转型跨越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休闲旅游为指导,立足于弘扬保护我村遗产文化,推动我村先进文化建设,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立足于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以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使我村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居民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为全村悠久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续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传统村落保护必须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按照讲的“要强农业必须强,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富农民必须富。“美丽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传统村落保护要同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不是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共臻繁荣。要强调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高效衔接,要做到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保护文化遗产、传统风貌、特色环境、生态特征为核心,把乡村产业发展的着眼点落在生态服务型经济来发展。
3.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下大力气,从快、从好、从精,按照科学的村域规划为村民规范化、精准化的建设修缮民居。以保护村落文化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有益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4.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机制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增强传统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三、总体目标
通过近几年时间,着力提高全村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确保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火灾隐患和险情普遍得以控制,村落环境逐步改善,历史风貌得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主要任务
根据传统村落的现状情况、保护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重点完成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利用、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任务。
1.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在主要历史建筑、传统院落的出入口,尽量选择当地材料,悬挂保护标识,实行挂牌保护。按照保护
类建筑、保留类建筑、重建类建筑三种类型对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进行室内改造和外立面修缮。
2.防灾安全保障,消防设施建设。配置消防栓、灭火器,建设消防水池,提高街区、村庄的消防应急能力,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防灾避险设施建设。
3.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对构成村落历史风貌的围墙、石阶、树木、山体、水系等要素进行修复。
4.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道路改造。
在保护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砌方式进行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