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行业发展规划五篇范文

时间:2021-02-13 11:4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纤行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纤行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化纤行业发展规划

化纤行业发展规划

——

阳离子长丝,属于变性化纤,可以在 110 度用阳离子染料染色。阳离子长丝通过阳离子染料染色,从而提高涤纶长丝的染色性能,使织物颜色鲜艳、亮丽。

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

指导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推进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部分

原则

1、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制定合理技术路线,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需求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注重需求侧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将潜在需求转化为企业能够切实盈利的现实供给,培育符合市场需求新消费新业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4、坚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市场潜力大的重点项目,扶持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产业全面优化升级。

5、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并推广关键核心内容,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进程,完善标准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

6、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第三部分

背景分析

阳离子长丝,属于变性化纤,可以在 110 度用阳离子染料染色。阳离子长丝通过阳离子染料染色,从而提高涤纶长丝的染色性能,使织物颜色鲜艳、亮丽。

阳离子长丝主要应用到运动 T 恤、沙发布窗帘、混纺多色织物,围巾等多领域。

中国阳离子长丝所属化纤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奠基阶段,高速发展阶段,稳固发展阶段。

现阶段国内化纤行业主要发展方向有三,差异化、功能化、复合化。阳离子长丝的织物在舒适性、染色鲜艳性等方面可与天然织物媲美,在价格上低于天然真丝,可产生高附加价值。因为这些优良的特性,使得阳离子长丝已经成为化纤行业中重要的品种之一。

阳离子长丝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 PTA(精对苯二甲酸)、MEG(乙二醇)等其他添加产品。上游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是石化行业。阳离子长丝下游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服装、地毯等领域。

阳离子长丝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是 PTA 和 MEG。目前中国 PTA、meg产能、产量占全球不断扩大,上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为阳离子长丝行业提供了稳定、充足的原材料,有力地支撑阳离子长丝行业的发展。

中国 PTA 产量、需求量不断增长,2019 年国内 PTA 产量为 4485.4万吨,国内需求 4511.7 万吨。

中国 MEG 行业对外依存度较大,但近年来来随着国内产能的不断投放,国内产量出现较快增长,2019 年国内产量为 807 万吨,进口规模为 994.7 万吨,两者之间差距不断缩小。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给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下游市场对功能性、差别化长丝需求不断上升,扩充了阳离子长丝行业的发展空间。在这样有利的外部环境之下,我国阳离子行业产能投放增快,2012 年我国阳离子长丝行业产量 67.9 万吨,到 2019 年增长到了 107.5 万吨。

其中 2019 年中国阳离子长丝行业产量 107.5 万吨,其中,阳离子涤纶长丝产量 100 万吨;阳离子锦纶及其他长丝产量 7.5 万吨。

第四部分

区位环境分析

地区生产总值可比增长 xx%,分别高于全国、区域 xx 和 xx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xx%,分别高于全国、区域 xx 和 xx

个百分点,位居 xx 个副省级城市之首,连续 xx 个报告期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 xx%,扣除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可比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下降 xx%,扣除 xx 年恒力、英特尔项目投资基数较大因素影响,可比增长 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xx%和 xx%,均超过 GDP 增长速度。区域经济社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xx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围绕既定目标抓落实,对标对表抓进度,扎实做好后续实施工作,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新篇章。今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与全国同步,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 xx%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xx%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xx%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区域份额不减;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xx%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xx%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xx%以内;单位 GDP 能耗降低完成省下达计划目标。

(一)发展优势产能的机遇

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七大主导产业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动能一直是郑州市產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以能源和原材料为主题的高耗能行业,如电解铝、水泥、建材、化工等,尽管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明显,企业经营效益也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运行的潜在隐患。在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能源消耗的新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化解过剩产能尤为重要。

发展枢纽经济,充分给予了将过剩产能转化为优势产能进行输出的机会。作为枢纽城市,郑州市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浪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基础建设相对落后,正处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时期,在铁路、公路、港口、电力、通讯等领域有着迫切的建设需求。这些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正好能够满足国家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机遇

物流业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物流和信息网络,通过梯度推

进战略,形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双向输出输入,辐射周边,继而对内陆城市群交通、物流、信息的一体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枢纽经济的倾向性发展,地区作为内陆中心城市,其物流竞争力,在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环境中,物流业能够提供比其他类似城市更具有竞争力的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及具有使城市物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力量的能力。地区必定提升科技水平装备下的各类交通工具的急速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立体综合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在准确把握枢纽经济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对地区的枢纽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总体呈现出地位提升、优势扩大、稳中有进、蓄势崛起的良好态势。地区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新动能加速成长,新支撑加速形成,新产业加速壮大,为经济整体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营造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新能源利用型等新兴产业是在枢纽经济发展的优势下需要紧紧把握的发展机遇。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兴制造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地区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战略人才和拥有国际领先成果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评价、激励、流动和保障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

(四)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机遇

随着枢纽经济的发展,地区作为蓬勃兴起的增长极,将更能把握住机遇,发展城市群经济,缩小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加快城市群内各个企业“走出去”步伐。

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建设、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政策,着力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形成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二)加强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园区建设

强化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建立区域创新合作联动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推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推动科技园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功能创新,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统筹推进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三)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探索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的新模式,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支撑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苏中地区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培育

特色产业,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鼓励高新区跨区域创新合作与产业整合。

第五部分

规划目标

到 xx 年,区域产业总产值达到 xx 亿元以上,累计完成投资 xx 亿元以上。xx 年,产业预计新开工 xx 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 xx 亿元,其中:银行贷款 xx 亿元,企业自筹 xx 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 xx 亿元。

第六部分

主要任务

(一)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健全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突出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机会,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障公平公正的市场权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基地要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

(三)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加大对行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并购重组。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配套、承担国家和省重点产业化项目、参与制定相关标准。到 xx 年,重点培育 xx 家年销售收入超 xx 亿元企业,培育 xx 家具有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支撑、发展潜力大的领军型企业,培育 xx 家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具有高速成长能力和鲜明专业特色的行业骨干企业。

第七部分

保障措施

(一)缓解融资难题

积极为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众筹基金等,完善创业投融资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进行直接融资。鼓励支持各类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二)加强人才智力支撑

打造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升级版,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并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本地创

新创业。深入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大军,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切实为发展先进产业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三)开展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展产业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广泛宣传产业相关知识,提高社会认知度认可度,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产业现代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监测评估

加强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体系和制度建设,及时掌握规划指标的实现进度、任务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着力完善创新基础制度,加快建立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结合技术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调整。

(五)增强规划指导作用

按照国家要求,分解落实约束性发展指标,强化考核,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发挥规划投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与产业政策、标准体系、运行监管的配合,发挥好规划对行业发展规范、引领作用。完善规划

实施跟踪评价和定期评估制度,结合实施中重大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内容。

(六)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价格等相关政策衔接。支持各类资本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并购票据、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建材企业兼并重组。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开展国际技术、标准、品牌等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国别产业政策研究,搭建海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品牌营销和技术标准体系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七)推进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品牌宣传与推介,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建立完善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品牌质量监督。

第八部分

重点工程项目

—— 重点工程项目:x xx 集团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xx 集团有限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依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制定并由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董事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对董事会的职权、召集、提案、出席、议事、表决、决议及会议记录等进行了规范。

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

二、机遇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

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国家政策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将进;步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激发新的市场活力,对于推进供给创新、培育新兴消费、弥补发展短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加快创新驱动、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发展条件。

正是这些机遇和优势,使得经济稳中有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和短板。发展质量方面,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提高效益的任务很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面,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工业经济发展不足,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仍然很重。

综合判断,当前和今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深刻认识发展中诸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

展短板、回应群众期盼,切实抓住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断开拓转型发展新境界。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突破口,引导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落实“中国制造 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通过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工业“强基”工程和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

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三)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全面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兴业富民的要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单功能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 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产业示范基地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66666.60平方米(折合约 100.00 亩),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项目总建筑面积 81999.92平方米。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36699.21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26496.91万元,流动资金 10202.30 万元

(五)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六)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项目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58788.32 万元,税后净利润 6819.43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4213.77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8.00%,全部投资回收期 4.09 年。

(七)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2 个月。

—— 重点工程项目:x xxx 有限责任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投资单位概况

(一)项目投资主体

xxx 有限责任公司

(二)项目负责人

xxx

(三)项目单位简介

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二、项目背景

当前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开放程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更为直接,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

从国内来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既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从我省来看,经过奋斗,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的稳定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

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增创竞争新优势,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紧紧围绕知识产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四大抓手”,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创新主导作用。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推进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协同发展。

(二)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创新创业。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将人才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式”大发展。

(四)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参与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的建设,融入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建成区域创新重要节点城市。

优化创新区域布局。开展学习赶超创新先进城市行动,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提升主城区创新驱动服务能力,发挥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

(五)挖掘发展动力新空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时期,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发力市场供需两端升级,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发展动力提供新空间。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xxx 有限责任公司 xx 项目

(二)项目建设地点

xx 产业园

(三)产品及服务方案

项目主要产品为 xxx,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 331993.28 万元。

(四)项目投资估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 101808.95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71878.24万元,流动资金 29930.71 万元

(五)投资效益分析

项目计划年产值收入 331993.28 万元,净利润 35995.03 万元,综合纳税 21116.18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2.14%,全部投资回收期6.24 年。

(六)项目建设期限和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3 个月。

该项目采取分期建设,目前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67193.91 万元。

(七)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193333.14平方米(折合约 290.00 亩),符合规划建设要求。项目总建筑面积 81999.92平方米。

—— 重点工程项目:x xx 有限公司 x xx 项目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xx 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 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技术改造

4、项目建设地点:xx 产业园

5、项目联系人:xxx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 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

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

(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项目选址位于 xx 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190.00 亩。

(四)产品服务规划方案

根据建设规划,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为:xxx/年。

二、项目建设环境

当前时期,发展环境和形势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贸易进入恢复性增长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速换档、结构升级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动力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同时,国家宏观调控由传统强化需求端作用转向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在继续扩大投资、消费、出口有效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土地、资源、资本、创新等全要素的优化配置,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市场需求或引导有效需求,建立供需匹配、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总体判断,当前时期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地区建设的机遇。未来五年,地区伴随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入驻企业的投产,产业集聚效益逐步发挥,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将逐步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政策平台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当地争取到的国家级新区和众多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将在当前时期发挥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三是创新驱动的机遇。创新驱动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扎实推进,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必将高效转化为发展的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必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地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布局不均衡。二是一产、二产、三产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中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耗较高、污染排放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规模小;服务业以传统业态为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规模小,加工转化水平低,增值链条短。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四是城市建管水平较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支撑发展的综合承载力不强,尤其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欠账大,畅交通、治污染任务艰巨,实现城市科学高效管理任重道远。五是民生保障能力有待于提高。教育、卫

生、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在当前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举,坚持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拓宽外向通道。推动与国家“一带一路”陆海空大通道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和价值链。优化外贸结构。完善外贸布局,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优化提升一般贸易,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旅游、物流、软件、外包、技术、文化、中医药等领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等新型贸易业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产业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扩展。支持成套设备、资源能源、关键技术以及重点消费品进口。

大规模“走出去”。加强双边多边政策对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承揽国际工程项目,跨国兼并收购重

点企业和项目。推动企业在境外建设加工制造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资源利用型等经贸合作园区。促进沿线人文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资源“走出去”。推动与重点国家建立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等经贸合作伙伴关系。

高水平“引进来”。提升引资、引智、引技水平,引导优质生产要素投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计划、有重点地争取扩大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和使用范围。鼓励企业利用发行外债。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根据估算,项目总投资 58994.5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42697.88 万元,流动资金16296.62 万元。

四、资金筹措方案

(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42697.88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7753.62 万元。

(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估算,本期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14944.26 万元。

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年预期营业收入(SP):119828.01 万元(含税)。

2、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9724.19 万元。

3、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4.88%。

4、全部投资回收期(Pt):6.26 年(含建设期 25 个月)。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项目计划从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 25 个月的时间。

第二篇:化纤人才网

化纤人才网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针对化纤人才求职及企业招聘的专业性人力资源网站,网站拥有最大的化纤行业人才库,是目前化纤领域招聘效果最好的人力资源招聘网站。

一、基本概念

我们的目标有两大部分:致力于为积极进取的化纤专业人士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同时,我们也致力于为化纤企业搜寻、招募到最优秀的人才。目前,我们已成为中国化纤行业占有领导地位的专业招聘网站。

二、服务项目

(一).求职

--帮助个人寻找合适的职位。

全国最大的职位信息库(求职中心)

拥有全国最大的化纤行业职位信息库。

为配合化纤行业及化纤求职者不同程度的求职需求,我们提供不同的频道,以满足不同的求职人员。为求职者提供化纤行业与个人职业发展有关的信息,包括最新职位、培训、职业指导信息以及其他个性化增值服务。

对于不同的地区的求职者,我们正致力于开拓和提供不同的地区频道。以地区为单位提供职场的各类信息。

个性化的职位搜索方式(找工作)

求职者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组职位搜索器,在寻找合适的职位招聘信息的同时可以节省许多找工作的时间。

个人简历管理系统(个人简历)

提供会员一套完整的简历模块,会员可在我们的简历精灵的指导下完成标准的简历。简历将储存在的简历库中,会员可以随时上网修改更新。使用者可以选择将其在网上填写的简历通过email投递到任意想应聘的公司。

订阅职位招聘信息邮件(订阅工作)

求职者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每次邮件发送的时间间隔,数量。所需要的招聘信息就会按时投递到指定email 信箱中。

订阅职场信息(订阅文章)

使用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来选定网上的各种职场信息,届时这些文章就会按时投递到指定的email 信箱中。

个人在线求职管理中心(化纤人才网)

这是一个属于会员个人的网上免费求职管理中心。使用者可以修改简历、搜寻招聘职位、查阅投递简历纪录、获取求其职意向分析。

为求职者建立多种职业沟通的渠道

(二).求才

--帮助招聘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

“网才”招聘管理系统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招聘工作。同时企业也发现,网络招聘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仍需经历较长的历程。化纤人才网通过对企业招聘工作的细致研究,目前已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真正服务于企业招聘管理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包括:

与企业组织结构完全吻合的企业职位库管理系统

为企业人事部门提供最为方便的职位管理解决方案。

招聘广告自动投放管理系统

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最多的资源及时发布职位信息,同时能第一时间掌握广告效果。

高效的应聘筛选及信件自动回复系统

人性化的筛选方式,使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找到符合条件的人才,帮助人事招聘人员解决每天繁复的机械劳动。与各种条件相对应的回信,使各类人才真正能与招聘企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完全适合企业运作的招聘流程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的运作,以最为合适的方式将外来的应聘者信息传递到企业内部各个相关部门,协助人事管理人员最高效的完成招聘工作。

高质量的简历库查询系统

最赖以自豪的高质量的简历库,提供给企业最为便捷的求才途径。我们的目标是将该系统建成能为企业随时提供最为便捷、最为安全、最为高效的招聘服务的操作平台,真正将企业的人事部门从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薪酬调查报告

让您全方位的了解行业薪资动态

基于数十万简历里面的薪资信息,加上辅助的调查和分析,客观地反映人才市场的薪酬行情,为企业进行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吸引、留住、激励

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薪资结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其他功能

简历分析器:将各种形式的电子简历自动转换成统一格式,便于处理;

简历订阅器:根据您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简历定期发送给您;

职位考核标准及评定:为不同职位设定不同的考核项目,以便对应聘者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在线用户管理: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才”进行招聘管理;

从而适时了解内部使用情况,控制权限。

化纤人才网法律声明

一、用户服务基本条款

1.用户(求职者)

求职者必须同意使用本网站仅用于合法的目的,也就是说,仅用于求职。已注册求职者可以把个人简历通过本网站或直接发送给在本网站已注册的公司。在此种情况下,求职者个人简历仍储存在本网站数据库中,直至求职者把个人简历从其中删除为止。本网站保留对求职者个人简历进行修改的权利。未经求职者的许可,本网站不会把求职人员的个人简历转发给任何未经注册的潜在雇主,但对本网站会员或通过使用本网站搜索引擎及其他方式的第三方用户有权查询到求职者的所有资料,求职人员须同意本网站可以采用其个人资料作为营销的用途。求职者必须独自全部承担由于向注册公司或其他用户发送个人资料所形成的一切风险。本网站对于任何公司(不管它是否在中国境内)与求职者之间所造成的任何纠纷,概不负责。

2.用户(注册公司)

本网站一经确认收到注册公司所须的相关服务费用,注册公司即享有本网站正式会员的资格,允许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在本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或其他信息。本网站正式会员有权进入本网站数据库进行购买服务权限范围内的查询,但禁止利用此项权利进行查询人才以外的其他用途。注册公司须独自对登记在本网站上及其他链接页面上的内容的正确性负责。本网站保留对注册公司资料进行修改的权力。本网站保留在适当的时候制订新的服务收费标准的权力。本网站对拒绝接受新的收费标准的公司,保留延缓或中止该公司会员资格的权利,而且,本网站的这种行为不构成任何侵权和豁免于一切损害赔偿。

3.明令禁止条款(适用于求职者与注册公司)

求职者与注册公司严禁使用本网站试图实现以下所列之目的。

-求职者不能登记(或邮寄)不完全的、虚假的个人信息。

-求职者试图获取职位以外的内容;用人单位试图得到求职者个人简历以外的其他信息。

-任何用户不得通过打印、下载、拷贝或其他方式再造其他用户的可辨认的信息。未经特定用户同意的上述任何操作都被严格禁止。

-任何用户不得删除或更改其他个人或实体登记的资料。

-严禁任何用户侵犯或试图侵犯本网站网站的安全性。包括:登录没有对其授权进入的服务器或帐号;进入没有对其开放的本网站数据库;试图探测或测试本网站及其系统的薄弱点;试图干扰本网站对用户提供的服务;向用户发送包括促销产品广告或服务之类的未经相关用户允诺的电子邮件。对本网站网站系统或网络安全造成损害或破坏的所有个人或实体,深圳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任何用户不得使用本网站传发或储存任何违反适用法律或法规的资料;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其他实体的版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或其他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个人和社会大众的隐私安全;禁止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性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庸俗或淫秽的信息。

二、版权、商标权等

版权: 本网站站定义的内容包括:所有图标、图表、文字、声音、相片、录像、软件;广告中的全部内容;电子邮件的全部内容;本网站网站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

所有这些内容受版权、商标及其他相关法律的保护。没有本网站明确的书面批准,任何个人或实体不能擅自复制,再造这些内容,或创造与内容有关的派生产品。

商标:通用网址、网络实名“化纤人才网” 属于深圳市顺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与化纤人才网合作的商标属于合作者所有。未经商标所有者许可任何法人、其他组织、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三、责任和义务

深圳市顺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无需全天监控化纤人才网的运作;但拥有该项权利。本网站所有用户必须认可自己所输入的表格、内容、简历的正确性;独立对链接的页面、内容承担责任。本网站对任何与本网站链接的网站的内容的正确性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不承诺特定用户或特定数量的用户浏览任何个人简历、招聘信息或链接页面。本网站不承诺能够长期无错误运营;不保证其服务器免受病毒或其他机械故障的侵扰。如果用户在使用化纤人才网时造成需要维修、更换设备或丢失数据的情况,本网站对这些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就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放弃承诺无机械故障;放弃承诺免使第三方权利受到侵害;放弃承诺本网站内容、服务、软件、文本、图像、链接等的适用性、精确性、可靠性、完整性。

四、个人风险条款

用户必须同意独自承担由于登录本网站或通过本网站登录到其他站点而形成的全部风险。所有用户独立承担与他人交流信息及发送应聘/招聘意向所造成的后果。本公司不担保用户发送给另一方用户的资料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可靠性。用户对所接受的资料的信任纯属个人风险。本网站一经发现任何有违反本协议或侵犯法律的行为,有权马上解除该用户的会员资格及禁止其再次登录本网站。本网站保留删除一切非法的、辱骂性的及不健康的资料的权力。

五、赔 偿

所有用户须承诺保障和维护本网站全体成员的利益;承诺对本网站及其领导层、雇员和代理商免受索赔和诉讼;承诺赔偿由于其违反本协议及/或使用本网站而造成的对上述人员的损害。本网站将尽快对上述索赔、诉讼知照或传唤相关人士。

六、不承诺条款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及其领导人、主管、雇员和代理商拒绝对由于用户使用本网站及其内容或不能使用本网站而造成的一切损失提供任何担保。

七、有限责任条款

用户对本网站提出的索赔金额以该用户对本网站缴交的最高款项为限。

八、适用法律和管辖权限条款

本协议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解释;用户与本网站双方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司法管辖。如发生本协议相关条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该条款将按相关法律重新解释,而其他条款则依旧保持对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为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我们将定时寄发电子邮件、电子贺卡、资讯或电子杂志给注册用户,若您接受项服务款,即表示您同意收到我们的电子邮件、电子贺卡、资讯或电子杂志

我们的优势

专一:我们长期服务于化纤行业的各个分支,清楚地知道业内人才标准与需求特点;

专长:我们有业内长期积累的人脉与专业知识,拥有庞大的国内各化纤院校的校友资源,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化纤行业专业人才数据库;

专心:我们倾尽全力,只服务于化纤行业;

专注:我们来自化纤行业,我们跟踪化纤行业,我们关注化纤行业,我们的得失成败牢系化纤行业;

专业:我们清楚您的需求,我们了解您的特长,我们掌握业内动态,我们执着于在化纤行业内成就良驹与伯乐的互相发现;

专宠:我们已经赢得了数千家化纤企业的首肯,获得了数万名专业人才的青睐,我们所受到的这些专宠,都将成为您的资源

化纤人才网以创新的服务模式、权威的行业资源、专业的客户服务帮助企业找到适用人才,继而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使客户建立与巩固持久的行业竞争优势,同时还力求让不同领域的求职者都能在此找到最佳的职业成长位置。

化纤人才网将倾力打造覆盖各个领域的分行业人才招聘网站联盟,为化纤企业的腾飞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永久助力!

第三篇:沿海地区化纤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五大问题

沿海地区化纤纺织行业发展现状及五大问题 东部沿海是化纤纺织业的集聚地,拥有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优势,曾经一度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其弊端也逐一显现。传统化纤纺织行业从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一路转移到国内,每一次转移都是向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的后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方向转移,并非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转移,其固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特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1、化纤纺织业高能耗、高污染现状

东部沿海是化纤纺织业的集聚地,拥有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优势,曾经一度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其弊端也逐一显现。传统化纤纺织行业从欧美、日本、韩国、台湾一路转移到国内,每一次转移都是向着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的后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的方向转移,并非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的转移,其固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特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分析,2006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19.79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9.5%,位居全国制造业污水排放总量前五位,而时至今日,中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远远超过100亿吨,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污染源。国内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大约为发达国家的3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最新的资料显示,化纤制品年产量大约2404万吨(2009年预期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80%以上的化纤制品是需要印染的,仅化纤制品印染每年产生污水近45亿吨。其次,传统化纤纺织行业综合能耗高达11,138.6千瓦时/吨,比全世界平均能耗高2–3倍,是日本高8倍。

2、我国的纺织行业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国涤纶生产绝大多数还是原来国外生产的几大类普通型产品。我国化纤产品生产成本20世纪90年代初约为4000–5000元/吨,通过引进设备国产化,加上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聚酯装置的国产化和工艺优化,现在化纤生产成本已降低到1500元/吨。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纺织行业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但中国作为纺织大国,现在化纤行业整体却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这说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在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产品品牌等方面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

(1)产品档次认知问题

纺织品的档次从根本上说是由原材料和工艺要求决定的。与原料生产相比,织造过程是没有办法改变产品特殊性能的,对纤维进行的物理编制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面料的技术含量。因此,不足以在面料生产上造就所谓的产品档次。另一方面,单纯强调后整理改善性能也是不足的,是表面的,同时带来的高能耗、对产品绿色品质的伤害,而且后处理物化学残留和污染代价是极其巨大的。

(2)产品附加值开发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纺织织造设备不到1万元/台,设备经过7、8次的升级改造和从德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等引进先进织造设备(引进设备是全部免税的),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样是200-300g/m2的化纤面料,在90年代初最高售价可达20元/米,现在的前后配套设备每台达到50万、且单机台产量提高了7-8倍,同样的面料质量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现在售价不到10元/米,并且这样先进的设备大量闲置,整个行业基本处于微利微亏状态,问题的症结主要就是产品附加值的提升没有在原材料上做文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行业因缺乏产品创新价格低迷时,国内众多企业依然处处标榜自己是差别化产品,但实际上中国差别化化纤产量不到总量的10%。

(3)品牌缺失问题

我国生产的大多数纺织品(面料)还只是中间产品,实际市场运行中本身也无法强调品牌,而纤维原料和下一道产品服装才是必须强调品牌的。而另一方面,创品牌多年,中国至今也没有真正创造多少世界级的服装品牌,大多数中高端服装还是在进行贴牌生产,真正的核心点是缺失的。只要略微仔细地审视市场消费特点就不难看到,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款式、成份(是什么纤维新材料)、色彩、手感(含舒适性)、功能性、品牌和价格等,而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其纤维成分和材料质地和功能性。

3、化纤纺织业节能减排考核与推广新能源政策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推行的是总量为控制的针对单位节能减排考核,一方面国家为了节约能耗、减少排放,对排污、能耗大户予以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升级生产技术,或者整体迁移,另外绝大部分国家支持的新生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项目,实际两者之间的真正能耗相差不到100元,整个生产成本相差不会超过200元,另一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过产品创新带动整个产业链大幅度节能减排的创新模式,如笔者所调研的浙江华欣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华欣)其华欣模式社会效益可达到每吨8000元,这样的创新企业却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国家应该支持这种真正的先进生产力,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淘汰落后产能,而不是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淘汰落后技术。同时,地方政府为了达到中央政府对碳排放考核的要求,造成了“节能等于减排、减排不等于节能”的事实现状,使用“新能源”――实际增加能源消耗的方法减少碳的排放,去打造所谓“低碳经济”;且不分行业、不分产品大量推广,对有特殊能源要求的创新企业造成事实上的制约,大幅度增加企业成本,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创新风险,限制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当严格、全面地定义“低碳经济”,防止片面、局部所谓的“低碳”,而实际上从整体或产业链来看却是“高碳”的现象发生。

我国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污染,受“低碳经济”学说的影响,加大了对新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行业的扶持力度,巨额资金投入、相关政策扶持,在新能源行业得以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其成本居高不下的窘状。以年产30万吨化纤新材料新项目的供热为例,供热炉用三备一的情况下采用新能源水煤浆比优质煤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6吨;在硫排放方面水煤浆是比精煤具有优势,但水煤浆的生产过程需要耗电和超过一万吨的水,折成碳排放量后其碳排放的总量大于精煤的排放量;同时其烟尘增加了三倍。这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每年增加了1500

万,投资增加600万,意味着企业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付出超过57万的成本(不含固定资产折旧),国际市场一吨炭排指标仅为10欧元左右。但该项目的产品每年可为国家节电20亿度,减少污水排放5000万吨左右;这就造成了:对全局有着巨大节能减排效益的项目,却受制于26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问题,使项目受到严重影响。这种现象会大大打击了制造型企业的创新热情。

世界各国降低碳排放常用手段包括三种:①通过工艺技术与设备引进实现节能减排,此方式为全球共识,基本所有国家都采用本方式进行节能减排的努力;②通过使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③通过对传统能源深加工使之成为清洁能源从而达到减排效果。后两种方式均是采用增加能源消耗、增加能源成本的方式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低碳经济本质应该是通过节能来减少碳排放,但实际情况是在全局上增加能耗来达到局部减少碳排放的效果,通过消耗能源带动经济发展,其成本将大幅度增加。欧美国家是消费型社会,适度提升能源价格不会对其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为能源消费主要群体是整体国民,通过杠杆原理适度增加能源价格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而中国是制造型社会,能源基本被企业使用,随着水煤浆这样的新能源和成本较高的光电能、风能投入使用,中国企业的制造成本将大大增加,重要的是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负担。

4、CDM制约中国企业融入实际绿色体系

在世界经济都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时,中国企业更希望融入世界绿色体系。但CDM认证周期长达8-10个月,认证费用数百万,这对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中国企业而言将是一道巨大的障碍,将使得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无缘融入世界的绿色体系,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身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却难以到认可。另一方面,CDM的机制决定了其不公平性,发达国家仅用很小的代价,就能从我国拿走巨额的碳权指标,同时也限制了全球普通公民参与节能减排的可能性。即使CDM能够降低认证费用,但全球拥有其授权资质的认证单位仅为26家,中国只要有1%的企业申请认证,其服务体系就将崩溃。CDM机制显然不能完全适应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

5、沃尔玛“绿色计划”与欧盟反“高能耗、高污染”特别关税政策带来中国纺织业新的危机。全球最大的超市沃尔玛集团已经开始实施其“绿色计划”,计划于2012年实现95%纺织品必须是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品,与此同时,欧盟宣布将从2012年开始针对中国“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征收特别关税。沃尔玛的“绿色计划”表面是一家企业行为,但却透露着欧美针对纺织产品政策调整以及针对中国的阴谋气息,沃尔玛号称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国内至少有一万家企业是沃尔玛的供应商,而国外采购商以沃尔玛马首是瞻,其绿色计划的推出必然导致欧美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绿色、生态、环保”质量要求的提升,而国内企业在无正确引导情况下基本都会采取使用“环保染料”来面对沃尔玛绿色计划带来的危机,但每米印染成本将提高1-2元,在人力成本增加、原料成本增加、能源成本增加的背景下,沃尔玛“绿色计划”将使中国纺织品低成本优势成为历史。但传统纺织业的生产能耗、污染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后而来的欧盟的针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别关税将成为打压中国纺织产业的最后招术。更需要注意的是,沃尔玛在实施“绿色技术”时就曾到华欣调研考察,意图大量采购其生产的多色系功能性环保纺织材料,可以想象在未来不久大部分的中国纺

织品供应商面临出局(沃尔玛考察义乌78家供应商,仅2家通过审核),而新进场的纺织品大量采用的却是中国的环保原料,对于西方世界希望通过提高纺织行业的绿色技术门槛打击中国纺织业,重挫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而言,其将有足够的理由来指责中国对化纤纺织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不作为。

正是因为化纤纺织行业的先天技术劣势和发展思路的误区,加之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致使中国化纤纺织业竞争能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使得中国纺织业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不堪一击,就连亚洲最大的PTA生产企业华联三鑫、纵横集团,全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控股也难逃噩运。

第四篇:北京新材料行业发展规划

2001-2005年

北京新材料行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委员会 2001年5月 目 录 前 言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一)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二)新材料技术发展方向

(三)国,内外新材料市场需求和预测

二,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一)北京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二)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

(三)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优势

(四)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四,规划要点及方案

(一)新材料重点研究开发规划

(二)发展新材料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三)传统材料产业进入新材料领域规划

(四)重点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

五,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二)调整材料产业结构,形成新材料产业梯度发展格局

(三)逐步建立北京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孵化与转化

(四)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五)选择国家重点项目引导成果在京转化

前 言

新材料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新材料技术对其他领域的发展起着引导,支撑和相互依存的关键性作用,是最具推动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定功能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材料已成为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技术的重要基础材料.北京材料产业基础雄厚,集中了全国材料领域30%-40%的科研开发力量,已经取得了众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十五”时期,北京传统材料产业将向新材料产业转移与融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建筑行业及建材用新材料5个领域,从而推动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一)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各国发展的热点

以新材料为基础的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兴起,并成为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热点.美国政府在1991年和1995年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均将新材料列为重点项目并位居首位;1993年开始把研发费用纳入国家预算.日本政府把开发新材料列为国家的第二大目标,认为新材料技术是推动21世纪创新和社会繁荣的力量,提出以新材料为基础,促进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巩固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德国分析了世界技术发展态势,提出21世纪的9大重点领域,首选就是新材料,在总共80个课题中,属于新材料的占到24个;在研发经费方面,政府出资占到总数的56%,约2.7亿美元.(2)技术发展进入新时期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材料设计技术制造出诸如超晶格材料和碳氮化合物超硬材料等人工构造材料;高温超导材料薄膜突破实验阶段;纳米金属材料研究成果已见端倪.--材料性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新材料提供新的性能如超导性,磁致伸缩等;传统材料由于采用新技术而使性能出现质的飞跃;高临界超导材料的出现,使超导的临界温度提高了50℃以上.--材料相关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的结构与制备方面,由宏观材料的设计进入到微观的原子级,分子级设计,并能以此带动相应的材料制备技术也达到原子级的精度;检测方面,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已获得表面的原子分辩率,并可进行单个原子的加工;超高压高分辩率电镜的分辩率也已达到原子级,痕量分析的灵敏度已达PPT级.--前沿技术的突破带来材料领域的革命: 纳米材料在催化,高精度抛光与陶瓷材料增韧改性等方面已得到实际应用.它向国民经济和高技术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智能材料的研究使现行的一些工程问题和安全可靠性检测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可能萌发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智能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以具有传感,执行等功能的电子陶瓷集成在一起而制作的机敏材料及相关结构系统,已在高级轿车和家用电器中获得应用;生态环境材料研发方面,近年来在环境净化,防止污染,替代有害物质,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和利用自然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加强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制品的再循环制备和使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许多国家都在立法,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优先考虑.--技术发展新趋势: 新材料及其制品与生态环境,资源更加协调;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市场一体化,创新速度越来越快;新材料向高性能,多功能,复合,智能和低成本化方向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复杂,综合利用最新科技成就越来越多.(3)新材料技术带动和促进了传统材料的改进与革新 1997年日本提出了一个改革传统钢的ST×21计划,目标是使传统结构钢的性能大幅提高,要求一般高强度钢从400 MPa及1500 MPa各提高一倍,而且可焊;同时,为适应高压锅炉的需要,拟开发能在650℃与350大气压下工作的耐热耐蚀钢.水泥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提高性能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如在水泥中加入塑料(PVA)可以减少宏观缺陷,使其弯曲强度从10 MPa提高到200 MPa;在水泥中混以超细石英粉(0.1um);在100-200加压至400-500 MPa,其抗压强度达800 MPa,可与现代工程陶瓷相比.2.国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差距(1)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新材料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相适应的门类较为齐全的新材料研制和生产能力,同时,一个有别于大生产,能符合特殊要求的新材料研究生产体系已经形成.“八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西安,山东等地,工业产品品种接近5000个,平均利润率(税前)为20-30%,每年创造经济效益60-90亿元.近年来,又有许多省市将新材料产业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纷纷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国内新材料研究成果进展快速.自1956年以来,材料高技术一直是我国历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之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前期,以国防关键材料研究与发展为重点,研制成功了一大批新材料,保证了“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近20年来,新材料已在一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实施以来,“八五”期间,新材料领域共取得成果31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55项,已进入中试的有70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成果有10项),专利153项;“九五”期间,鉴定成果49项,获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8项.火炬计划实施的十年间(1988至1998年),新材料领域立项1249项,约占总数的27%.新材料研究重点突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在人工晶体材料方面,我国的非线形光学晶体材料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当今国际上综合性能优良,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三种晶体中,BBO,LBO两种晶体为我国所发现;激光晶体制备技术在一些方面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压电石英晶体和人造云母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性能陶瓷材料方面,通过系统研究开发各种陶瓷粉体的制备与处理,成形,烧结,加工,连接,无损检测等工艺技术及其基础研究,使我国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研究水平和材料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温超导材料,钕铁硼永磁材料,高温合金和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在一系列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上,也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从而为我国材料高技术在21世纪初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新材料研究差距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如下: 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统筹规划不够;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多,而企业参与少,成果转化困难;跟踪仿制多,自主创新少,导致我国的材料体系杂乱;新材料产品性能指标(如高性能金属材料,基础电子材料,激光晶体,高性能复合材料等)的重复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反映出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成熟;高性能新材料品种不全,配套能力较差;材料制备装置相对落后,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分析表征技术整体水平不够先进.(二)新材料技术发展方向

1.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

随着人类对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结构的研究与认识,决定材料性能的本质已被或正在被人们揭示和掌握,并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日益成熟的现代材料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出各种性能更好的新型材料.结构材料在向强度,刚度,韧性,耐高温,耐腐蚀,高弹,高阻尼大幅度提高的方向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促进新产品向体积小,重量轻,资源省,能耗低,成本低,利润高的方向发展.功能材料也在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开发方向发展,并把功能材料与元器件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即材料本身就具有元器件的功能,这样就促进了元器件的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智能材料是近年来与信息科学紧密结合而产生的,它同时具有感知和激励双重功能.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陶瓷,光导纤维,磁致伸缩材料等.智能材料是一种超功能材料,这些功能往往能够解决传统材料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在重要工程和尖端技术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例如,美国空军采用智能材料制造飞机机翼,可随工作状态的不同自动调节形状,改变升力和阻力,以适应飞机的起降,使飞机更加安全,降低油耗.将微型分子传感器植入材料和分子结构中,用这些建造的构件和建筑物可进行自动监控,如果超负荷或者老化可发出警报.2.复合化

由于单一材料,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难以满足当代高技术中综合性能的要求,因此现代材料科学正朝着复合材料方向发展.把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能的材料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技术复合为一体,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性能更好或具有某种特殊性能的复合体材料.例如,由碳纤维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其抗冲击强度比普通陶瓷高40倍,能经受数千度高温,已成为航空工业的重要结构材料.材料的复合化是改进和提高材料性能的一条很好途径,是当前新材料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3.极限化

极限化的含义是指在尺寸,压力,温度,纯度各种量纲范围内追求极限,而使材料的性能产生根本性的飞跃.例如,在超高温,超高压条件下用石墨可合成金刚石,在超高真空中,制备新型的半导体器件和高度集成的芯片.利用宇宙空间实验室内的微重力,高真空,超低温,无菌等特殊环境制备在地面无法制备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如合成新医药制品,冶炼高纯金属等.4.仿生化

通过研究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物质结构及其特有的功能,获得一种制备新材料的思路和途径,并在某些材料的设计和制造中加以模仿.用现有简单而丰富的原料,通过错综复杂的生物过程制得高强度和多功能的新材料.例如,人们对蜘蛛丝的研究发现,蛛丝比钢丝更硬更富有弹性,具有很强缓冲外力冲击能力,而且低温性能良好,是制造防弹服装和降落伞的理想材料,于是人们得到启示,通过把水溶性的蛋白质分子纺织成既坚韧又不溶解的人造蛛丝,用来制作军用品.生物医用材料也是一种仿生材料,与人体组织有很好的相容性能,可对人体组织和器官进行矫形,修补,再造,以维持原有性能,保障人体健康.某些仿生材料以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为基础,用它取代以矿石为原料的金属材料和以石油为原料的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既能解决资源能源枯竭问题,又对环境没有任何危害,从而开创材料科学技术的新纪元.5.环境友好化

在资源不断枯竭,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为确保人类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材料科学家提出了绿色材料或环境友好材料的概念.它是一种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再生循环利用率高,或可降解使用的具有优异适用性能的新型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环境友好材料充分注意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以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例如,废弃的普通塑料越来越多,并因其耐久性而长久存留自然界已经成为公害.目前研制出的可降解塑料,如生物降解塑料,化学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就是利用微生物,化学或光照的作用把塑料降解掉,变成无害物质回归自然.(三)国,内外新材料市场需求和预测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基础材料(如煤炭,钢铁,水泥等)的需求和消耗均居世界第一,但材料的质量,品种,规格等在很多方面均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个基本国情为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所有材料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大市场.国际市场

新材料产业涉及多个工业领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据对新材料产业不完全统计和预测: 年份 数值

材料类别 单位 1995 1996 1997 2000 2010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制品 亿美元 210 800 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材料 亿美元 8 83 超导材料 亿美元 10-20 80-120 600-900 生物医用材料 亿美元 600 1000 200mm硅片 万片 187.9 239.7 多晶硅 吨 12450 17950 89750 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万只 40/10 70/30 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 吨 150000 180000 据目前统计2000年末,新材料产业在世界市场和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分别约为4000亿美元和1550亿美元左右.日本2000年其国内新材料的市场约为9.5万亿-12.6万亿日元,具体为无机新材料的市场约为3.48万亿-6.53万亿日元,有机新材料的市场约为2.17万亿日元,金属系新材料的市场约为2.18万亿日元,复合材料的市场约为1.68万亿日元.某些新材料就其单项而言,其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如超导材料,据预测,按不变价格计算,目前超导材料相关产业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可以预计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达600亿-900亿美元,其中高温超导材料将占60%以上;与材料密切相关的微电子工业1997年产值为1500亿美元,2000年高达约3000亿美元.新材料本身是一个大的市场,而由它带动产生的产品,新技术则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例如美国的电子工业投入1美元的半导体材料,可以产生出10美元的电子设备系统,在交通工业中如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的1%,则可节约300亿美元.2.国内市场

对新材料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国家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国防,例如民用飞机,汽车,高速列车等先进交通运输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以及能源领域等.这些领域的发展将极大刺激和带动高性能结构材料,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等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预测:

(1)我国轿车产量到2010年将达400万辆,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材料是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先进的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及高强,高韧,成形性高的钢板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国车用发动机,地面燃气涡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动力装置需要多种高温耐蚀材料,我国的新能源工业需要大量的清洁煤燃烧关键新材料,核能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用新材料,节能新材料等,到2010年我国结构新材料的社会总需求将逾1000亿元人民币.(2)在光电子材料方面,1993年我国光电子产品年产值为40亿元人民币,1995年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增长速率超过50%.据预测,到2010年,国际光电子产品的总产值将达2000亿美元,我国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10%,即我国光电子产品的年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3)我国的稀土资源非常丰富,其工业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0%.随着钕铁硼材料的发现,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异常迅猛,全世界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我国高达60%.1995年全球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总量为5800t,产值达8.03亿美元,其中我国为2000t,产值达0.81亿美元.据国际技术咨询机构GORHAM(Gorham/Intertech Consulting)1996年预测,2010年全球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产量将达14.6万吨,产值达83亿美元,其中我国的产量将达5.4万吨,产值达31亿美元,相关器件产值达100亿-150亿美元,相关产业产值达150亿-300亿美元.二,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一)北京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北京地区在新材料研究,开发,产业化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北京地区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主要科研机构有60多家,以清华大学为主的主要高等学校有20所,国家级及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推广中心等材料研发基础设施有59个;中央在京的材料科研单位约占全国总数的40%.北京地区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科研人员有1.5万人,占全国总数的15%.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新材料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7万,产品100多类,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主要分布在海淀,朝阳,丰台区.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为: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与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建材及建筑用特种新材料.(二)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

新材料企业相对集中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试验区,截止到1998年底,试验区一区三园共有新材料企业254家,工业产值27.8亿元,在册职工13293人,实现总收入32.7亿元.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产值,出口创汇分别占整个试验区材料产业的85.5%和96.6%.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现有新材料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产品集中在电子信息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基本情况如下: 1.各种经济性质企业的发展状况

国有企业效益较好,有着良好的运行态势,在各方面都占有较大优势,挑区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梁;三资企业发展较快,各主要指标数值仅次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太理想,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小,效益差;私营,联营和股份制等企业目前占的分量不大,对区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2.各种隶属关系企业的发展状况

中央属企业一枝独秀,是区内新材料产业发的骨干力量;市属企业的各项主要指标数值均居榜尾,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出率略高于其它所属企业;其它类企业迅速崛起,区内新材料产业已向多元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各材料类型企业的发展状况

区内新材料企业以精细化工和新型建材两类为主.这两类企业的数量占到总数的一半,职工人数占到60%,拥有的资产以及实现的产值占到65%,两类企业多为国有和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但资金产出率都比较低.高性能结构材料企业是一支重要力量.从总体规模上看,企业数,在册职工,资产,产值及总收入占总值比重12-18%不等.值得注意的是,该类企业R&D投入最多,占总数的32.2%;出口创汇也较多,占38.3%.从这方面来说,高性能结构材料企业的发展较具潜力.电子信息材料企业数量不多,但发展势头很好;人均产值22.2万元,仅次于精细化工企业;每万元固定资产产值2.57万元,领先其他各类企业较多;出口创汇占到总量的40%.环境材料及能源材料企业只有9家,该类企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人均产值21.4万元,每万元固定资产产值1.45万元.生物医用材料企业数量最少,只有6家.其中一家企业稍具规模,占该类企业资产总数的75.8%.4.企业规模分析

人员:区内新材料企业人员规模普遍较小,一些较大的企业,从经济性质看,不是国有,就是三资;从隶属关系看,多为中央属企业.254家新材料企业中,10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家;500-1000人的企业只有1家,为市属企业;100人以下的234家,其中20人以下的125家,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资产:资产集中情况较为严重,少数几家企业处于支配地位.资产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均为中央所属的国有企业,资产合计23.8亿元,占总数的37.7%;排名前10位的企业资产总计41.3亿元,占总数的65.4%.市属企业只有2家资产超过5000万元.其余42家企业资产总计3.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不足1000万元.工业产值:区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少数几家企业.1999年区内新材料企业创造工业产值2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有6家,这些企业的产值和占到总数的59.1%.总收入:1998年,这些企业实现总收入32.7亿元.总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收入和占总数的38.8%.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还有4家.5.科技投入(R&D投入)总体来看,R&D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区内新材料企业R&D投入总计仅0.9亿元.其中:中央属企业R&D投入占到总数83.7%,R&D密集度3.2%;市属企业仅占3%,R&D密集度0.7%,不及一些传统企业.6.出口创汇

有出口的创汇能力的企业35家,1998年总计创汇6564.3万美元,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创汇最多的10家企业创汇额占到总数的93.1%;有出口创汇能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其中:国有企业12家,创汇占总数的74.8%;三资企业16家,创汇占总数的18.8%;中央属企业出口创汇占总数的88.9%,市属企业才占0.6%.(三)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优势

1.传统产业发达,为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北京地区原材料产业如化工,冶金,建材等,结构齐全,综合配套设施完善.为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正在向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新材料产业转移,为发展北京新材料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2.技术优势显著,是北京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1)技术优势首屈一指

北京地区已形成新材料基础研究,开发,产业化3个层次的发展格局,拥有新材料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专家约270人,对新材料的基础研究水平高,研究开发能力强.(2)科研基础雄厚

1997年底,北京地区独立自然类科研院所330多家,与材料相关的有60多家;科研中试基地51个,与材料相关的15个;高技术实验室16个,与材料相关的8个;在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4个,与材料相关的9个;在京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2个,与材料相关的10个;在京国家工程研究推广中心10个,与材料相关的3个.因此,北京新材料领域智力密集度高,科研基础具有优势.3.相关产业的腾飞,提供了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市场

我国经济正以8%的速度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对新材料都提出了需求,特别是北京的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环保,节能等产业都是新材料应用的支撑领域,为北京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4.信息与科技服务优势

北京作为信息中心,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及大部分分会,各种材料行业协会,国家材料科技信息网络中心,有关部委信息中心,数据库中心及材料方面的咨询服务机构等大都设在北京,为北京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优越的信息化服务环境.(四)新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系统协调与资源组织尚待加强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等不够配套完善.这种支持指导的不足,造成新材料领域投资分散,难以形成拳头.2.新材料产业上游,下游脱节

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信息闭塞,缺乏有效联系.一方面,新材料研究部门重视研究,忽视成果转化,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科研设施对外开放不够;另一方面北京国有材料企业机制不活,市场经济意识差,缺乏与对应科研机构联系和开发新产品的主动性.材料的生产与应用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结合机制,使新材料推广乏力,生产难上规模.3.技术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新材料产业化的主要问题是新材料在中试,工程化阶段需要的投资量大,约为研究开发费用的10-100倍,研究单位一般无此经济能力,企业因难见经济效益,不愿在此过程中投入;目前北京市金融投资体系尚不建全,新材料产业化资金筹措渠道尚不畅通,阻碍了产业化进程.4.创新活动尚需推动,水平尚需提高

近几年,北京地区材料领域的各项科技经费投入逐年下降,同时,材料领域专利数总体也呈逐年下降态势.三,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

“十五”时期,北京新材料产业要以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积极培育多元化,多格局的创新体系及应用体系,坚持发展新材料产业和调整传统材料产业并重;材料产业知识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并重;培育创新核心能力和建设创新环境并重;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并重,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经济,使新材料产业更好地为首都经济服务.(二)发展目标 1.总量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北京新材料产业将发展重点放在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建筑行业及建材用新材料5个领域.2005年,北京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年平均递增20%,产品总体水平达到国际90年代初中期水平,50%以上成为国内名牌产品.2.重点发展领域目标

积极培育北京新材料产业多元化,多格局的创新体系及应用体系,通过实现传统材料产业调整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相互融合渗透,巩固北京已有的新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建筑行业及建材用新材料5个领域中的高纯度提取,高性能的合金制造,金属特种加工,复合工艺,纳米技术,稀土应用,表面处理技术,材料设计技术等技术;开发燃料电池及相关材料,镍氢电池及相关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新型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LED外延芯片材料,砷化锰新型半导体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轿车用新材料,纳米粉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以推动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实现2005年,北京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75亿元的目标.四,规划要点及方案

“十五”时期,北京新材料产业规划将根据北京材料产业基础,技术优势,竞争优势以及目前新材料产业基地空间布局,发展重点,传统材料与新材料产业的融合,确定新材料产业规划以及基地规划方案.(一)新材料重点研究开发规划

根据重点领域发展目标,新材料重点研究开发规划内容: 电子信息材料——单晶硅,磁性材料,超大,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塑封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高纯试剂与光刻胶,彩色荧光粉,液晶显示材料,电子引线框架材料与电子工业用焊料,非晶微晶材料及制品,人工晶体,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外科植入物及相关器械,卫生与保健材料,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材料与介入性诊疗相关器械,口腔医用材料与牙科种植器械,药物传递与缓释载体材料

环境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环境净化与治理材料,可降解循环利用材料,新能源材料及其相关产品

建材及建筑行业用特种新材料——新型功能建材,生态环境建材,建材行业用特种添加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工程塑料及其合金,高性能陶瓷制品,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料,钛合金

(二)发展新材料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纳米制备及应用技术 材料特种制备和加工技术 表面处理技术 材料设计技术

材料检测与评价技术

(三)传统材料产业进入新材料领域规划

“十五”时期,北京传统材料生产企业工作重点是围绕首都经济内涵的要求,实施传统材料产业的技术改造,完成向新材料产业的转移及发展性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传统建筑材料产业重点实施纳米改性建筑涂料,纳米改性色浆等生产线技术改造,并建设纳米材料港;实施稀土陶瓷轴承产业化,钕铁硼材料产业化及高精密金属功能材料产业化等工程.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重点规划实施“一,三,五”项目工程,主要内容是: 占领一个新材料战略制高点,实现砷化镓项目的产业化;构建三个新材料产业系列

——有色焊业新材料系列(真空级焊料,免清洗焊膏,BGA封装焊球,银基,铜基,铝基焊料,半导体键合金丝,硅铝丝,导电浆料,靶材,钢铜钎料等).——铜基合金新材料系列(引线框架精密铜带,电子工业用青铜带,汽车水箱铜带,眼镜边丝,异型材料等).——铝基合金新材料系列(建筑用铝型材及其制品,新型,节能民用及工业铝型材,铝板,铝带,铝箔,铝塑复合管等).改造开发五项新产品

——重点改造铜基引线框架材料,超塑槽筒及其它制品,金铜磷银系列焊料,真空玻璃产品和半固态铝合金成型技术,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传统材料产业重点规划技术改造工程总投资50.5亿元,通过技术改造使传统材料产业真正转变为向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型原材料的重要支柱产业,完成传统材料产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向新材料产业的转移.(四)重点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规划

“十五”时期,北京将重点建设两个新材料产业基地.1.西三旗纳米材料产业基地

发挥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调动北京现有企业的存量资源,重点完成纳米磁性材料,纳米氮化镓晶体,纳米金刚石,碳纳米材料,纳米纺织材料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相关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程;重点实施年产500吨纳米改性颜料,年产500吨纳米改性粘胶带和年产2万吨纳米改性涂料生产线的纳米技术应用项目.到2005年,在纳米技术应用领域,北京建材集团建成年产纳米改性颜料500吨,年产纳米改性粘胶带500吨,年产纳米涂料2万吨生产线各一条;北新建材集团组建纳米港,开展纳米技术应用研究和相关产品生产.2.燃料电池产业基地

“十五”期间,将依托首都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开发生产型企业,建设燃料电池产业基地.建设原则是“协调发展,优势各异,就地布局”.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再逐步开展其它种类燃料电池的开发,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开展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到2005年,基地将投资约5亿元,建成一条年产1M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和一条年产1000万块微型(手机)燃料电池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30亿元.五,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1.建立北京新材料产业领导小组,下设新材料领域办公室.负责北京新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协调新材料领域各环节,各部门的工作与重大资源配置;2.完善新材料领域专业委员会,委员会由国内知名专家和骨干企业领导组成,辅助政府作好决策,形成材料领域政府工作支撑平台.(二)调整材料产业结构,形成新材料产业梯度发展格局

1.通过知识化改造和技术创新,调整传统材料产业结构,适应首都经济发展.2.巩固北京已有的新材料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重视转化,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梯度发展格局,保持产业发展后劲.(三)逐步建立北京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孵化与转化

1.依托现在社会资源,建立直接面向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需求提供服务的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在重点新材料领域形成成果孵化与转化中心;2.结合企业和研究所的改革与调整,充分发挥现有材料孵化器,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的作用,鼓励与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以新的机制,建立面向市场的新材料成果转化与孵化中心,最终形成北京新材料高技术企业孵化平台;3.通过产学研结合,产业重新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多元化,多形式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体系,并与材料的应用领域形成良好的互动界面;4.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资金向新材料产业流动,形成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筹措平台;

5.支持和促进面向市场的产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提倡发展从研究,生产,应用,装备到金融一条龙的小行业协会,联合会,及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多种服务的中介机构.(四)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1.根据北京新材料产业的布局,选择重点领域与中央在京研究单位成立集前沿研究,技术开发与工业试验,直接面向市场的三位一体的经济联合体;2.用跨行业,跨体制,高效配置资源的新观念,推动研究单位与企业以新的机制进行资产重组和全方位合作;3.利用政府资源,积极引导研究单位利用技术,人才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以多种形式支持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自行转化,尤其支持科技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在京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不但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大的技术支撑,更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五)选择国家重点项目引导成果在京转化

作好与国家“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计划的衔接,选择国家重点项目计划配套支持,早期介入,引导成果在京转化.

第五篇: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证我省成品油零售市场放开后能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商改字[2004]14号)文件要求,以及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编制了《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概述

一、规划背景

为了巩固成品油市场清理整顿成果,2002年我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18号)文件精神,编制了全省“十五”期间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同时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为保证成品油零售市场放开后加油站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按照国家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商改字[2004]14号)文件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补充,重新编制了《四川省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依据

《规划》是按照国务院、商务部关于加油站专项整治有关政策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家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建筑设计放火规范》(GBJ16—8T)、《高层民用建筑设计放火规范》(GB50045—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85)等相关规范和标准。并根据全省加油站行业现状及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国家有关成品油市场整顿和规范管理的要求为指导,通过编制和实施规划,加强加油站行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严格控制总量,合理优化布局,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体系。编制规划的原则: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全省18个市、3个州(少数民族自治州)。规划期限2005年至2010年。

五、主要结论

这个规划经过两次调整补充完善,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布局不断趋向合理,对今后加油站行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第二章

加油站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末,全省行政区划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3008个乡、1934个镇;土地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29.4万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5456.32亿元。

二、全省机动车保有量情况 各种机动车辆260.6万辆。

三、全省通车里程情况

公路通车里程11.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00公里、国道6574公里、省道11849公里、县道36255公里、区乡道50138公里,另有专用公路7727公里。

四、现有加油站基本情况

全省现有加油站4768座(2004年12月27日截止),其中中油1361座;中石化130座;社会3277座。零售总量343万吨(2003年零售量)。

五、存在的问题

1、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国道、省道和大中城市周边加油站过于密集。

2、个别地区擅自迁建、改扩建现象时有发生。

3、相当部分加油站设备设施比较简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第三章

加油站需求预测

一、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近几年全省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初步估计2004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6510亿元,增速将达到12.5%以上。

二、2010年机动车保有量预测

2010年机动车保有量预计470万辆(前5年机动车年增长速度10%)。

三、2010年加油站销售量预测分析

2003年全省成品油销售量为365万吨(社会自采25万吨)。按过去几年成品油消费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预测,我省成品油需求将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预测2005年全省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440万吨,2010年全省成品油需求量将达到550万吨。

四、加油站需求预测分析

全省现有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证书》的加油站4768座,销售成品油365万吨。未来几年将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全省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公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会加快。2010年全省规划新建加油站1127座,全省加油站总数约在5945座。

第四章

加油站布局规划

一、规划总体目标

加油站规划总量控制应保证平均单站加油量不低于目前

平均水平,并逐年有所提高。2003年全省4800座加油站年销售成品油365万吨,平均单站年销量为760吨,到2010年平均单站年销量约在1000吨以上。

二、布局原则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商务、建设部门的规定做到总量控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根据市场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兼顾乡镇经济建设发展,方便生产需要,服务于工农业经济发展;三是新增布点的重点是新建(改建)公路和城郊新区;四是现有布点调整与新增布点相结合。

三、加油站设置的基本指标标准

统一执行原国家经贸委和国家建设部《关于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意见》(国经贸贸易[2003]147号)文件规定标准。即:“国道、省道每百公里加油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6对;高速公路加油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原则上每百公里不超过2对”“城区加油站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不低于0.9公里”。按四川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四川省建设厅《关于完善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的意见的通知》(川经贸运行[2003]102号文)文件规定“县道及县道以下公路原则上每个乡镇可设1—2座加油站”。

四、布局方案

全省共规划加油站1127座(不含成都市)。其中成都市48座(成都市城区及部分区县规划后补,预计规划数100座左

右)、泸州41座、乐山80座、德阳37座、广元43座、攀枝花26座、内江73座、阿坝 37座、达州65座、遂宁54座、绵阳34座、广安36座、甘孜16座、自贡33座、南充39座、眉山77座、巴中92座、雅安26座、凉山95座、宜宾50座、资阳25座(详见附表)。

五、分实施计划

2002年—2004年已批准新建加油站50座左右,绝大部分尚未竣工投产。按照加油站的建设实施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相匹配的原则。

2005年规划新建加油站250座。2006年规划新建加油站230座。2007年规划新建加油站200座。2008年规划新建加油站180座。2009年规划新建加油站150座。2010年规划新建加油站117座左右。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证措施

一、严格审批程序

新建、迁建、改建、扩建加油站必须严格按照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商务部颁布的《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审批程序进行审批,任何部门不得擅自越权审批,对违反规定的要追究审批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责任。

(一)、新建加油站必须符合规划,符合国家土地管理、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省经委审批,建设单位接到批复后,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基建手续。

(二)、加油站建设竣工后,由市、州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在取得竣工合格证书后,向省经委申报《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工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并加强监督管理。

二、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

应遵循的重要国家标准规范有:《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等。

二OO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下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妆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化妆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5年销售额力争达到2300亿元 (精简版)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 “十一五”化妆品行业发展概况回顾 (一)发展现状及成就 “十一五”期间,中国......

    交通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县交通局二00五年八月十八日**县交通运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十五”期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县一系列重要部......

    广东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

    目录(广东) 一、行业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 2 二、指导思想、基本......

    甘肃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

    目录(甘肃) 一、发展基础 ................................................................. 2 二、行业现状与面临的形式 ...................................................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热处理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热处理行业发展现状、存在差距及原因分析 ( 一) 发展现状及“十二五”完成情况 1、热处理企业规范化发展,产业能力显著提升 2、节能......

    化纤工艺学概论

    第一章 总论 1.化学纤维的基本概念 纤维:比较柔韧的细而长的物质,纺织纤维长径比一般大于1000:1, 直径几微米~几十微米。 长丝(Continuous Filament):在化纤生产中经纺丝处理以后得......

    化纤工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化学纤维: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包含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三类。 合成纤维:以石油,天然气,煤及农副产品等为原料,经一......

    化纤工艺流程图

    化纤工艺流程图 前纺 原材料→→挤压机→→增压泵→→热交换器→→计量泵→→纺丝机→→丝束合并及上油系统→→卷绕机→→喂入轮→→横动 后纺 集束架→→导丝机→→浸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