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住区日式景观的营造手法调研论文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日式风格的营造特点是景观与建筑的色调高度统一,稳重而不让人厌倦,在细节上追求质感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地形、水景、石景、植物、道路、小品和景观细节的营造上。
1空间布局
居住区的形态基本是圈层的模式,居住区以居住小区为基础、居住小区以组团为基础、组团又以住宅建筑为基础建立起来。住户活动的频率也从内至外呈现递减的状态。日式风格居住区景观营造的是一种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空间布局上以自然式的绿地楔入居住区中。在功能上注重以组团为中心向外发展,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造景手法,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日式景观因其造景手法以及自然式构图,比较适合营造于较小规模的住宅区以及低层或多层住宅的居住区。
2中心景观
居住区中心景观是居住区绿地中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空间。通常将其设于所有住户能够方便进入的核心位置。中心景观应该保持视线通透,不仅要满足美观更重要的是能满足休憩、娱乐、交往等功能。中心景观日式风格的营造手法,从构图上遵循不规则的自然式构图。适宜将中心景观营造成居住区的中心花园。中心花园应该从功能上划分出不同的区块。同时满足住户静态和动态的需求。静态区域重点在于营造秀美的自然景色。在地形上适宜模仿山峦的形状营造成微起伏的地形(见图1)。在种植上对大的空间的处理空旷、视野开阔,植物配置的手法简练,基本采用地被、灌木、乔木三个层次。在花坛和沿道路边缘应该配有鲜艳的花卉和小品加以点缀(见图2)。日式景观中扁平的岩石堆置成为其特色之处,造景中喜欢用植物来突出石景,日本园林中的枯山水也能用卵石塑造于居住区中增添趣味性(见图3)。用石景的堆置来营造静态区域会给中心景观带来更多的日式景观的风情。水景是中心景观营造的重点。日式景观中的水景分为三类即:流水(见图4)、瀑布和池。流水是大自然中溪流的剪影,由于流水的面积较小、水深较浅,铺上鹅卵石的流水会激发人的亲水性,成为孩子玩耍的最佳场所。瀑布是岩石与跌水的完美结合,是日本园林造景的重要构成元素。池与流水和瀑布不同是静态的水景。池的美感来自它的造型以及水边特有的曲线。池的修建要点在石头的搭配。再根据观赏的角度、场所的不同,配置不同的植物和添加景物[2]。若能配合鲤鱼等鱼类的动态不仅能吸引住户的观赏亦能营造出幽静的意境。在中心景观中将流水、瀑布、池三者结合,方能体现出幽深、动感、宁静三种不同的韵味。动态区域是住户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区域,要组织相当面积的广场和大型的公共设施供住户使用,景观上要尽量与静态区域的自然形态相融合。
3组团及院落景观
居住区组团绿地是结合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成的又一级公共绿地,是随着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的变化,其大小,位置和形状相应变化的绿地。居住区组团绿地是与住宅距离最近的公共绿地,也是住户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因此在组团景观的设计中要特别注重景观与人的关系,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老年人行动较为不便,在户外活动通常是散步、锻炼、休憩,孩子天性活泼需要游戏和玩耍的空间。在组团景观中应该设有小型的儿童娱乐设施、锻炼器材和坐凳供老年人和孩子使用。从现有居住区设施来看,常见定制的坐凳、儿童设施、建筑小品等,日式景观强调朴素、自然,儿童娱乐设施常见的有沙池、秋千、滑梯等(见图5),材质上应选用自然的材料来建造,使设施融于自然的景观之中。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在造景上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观,使人进入到组团中有迷失方向的感觉。日式风格的营造可以用不同的植物、地形、岩石、道路组合成风格各异组团景观使住户和来访者容易识别不同的组团,如枫叶园、竹园、石园等。在日式景观中矮垣是一个特色元素(见图6),在组团景观营造中可以加入矮垣让空间形成半封闭状态,依靠矮垣造景能够营造出日式庭院的韵味。
4宅旁绿地
宅旁绿地是指住宅之间的绿地,它环绕着建筑四面,是居住区绿地组成的主要形式。通常宅旁绿地的面积较小适宜处理为封闭空间。宅旁绿地的绿化形式主要有树林型、花园型、绿篱型、棚架型、庭园型和游园型。宅旁绿地设计的重点是注重绿地与建筑的关系,植物不宜过高遮挡住底层住户的日照。宅旁绿地日式风格的营造常见的手法是用绿篱或者盆栽植物沿路分隔、围合空间使宅旁绿地形成封闭空间(见图7,图8)。植物的选择上常选用松柏等裸子植物,为打破裸子植物的单调可以用颜色鲜艳的小花卉点缀其中。
5道路景观
道路是居住区的骨干,也是住户出入住区必须使用的空间。道路的等级分为四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和宅间小路[5]。道路景观体现于铺装、植物配置和小品。日式景观设计使道路在居住区景观中呈现统一、美观、稳重的效果。日式景观在铺装上强调和谐,尽量与建筑保持同色系的色彩营造手法宜选用水泥铺设,避免用彩色瓷砖造成浓烈的色彩。在宅间小路和园路的营造上可以采用传统日式园林的铺设手法使小路蜿蜒曲折的,沿路满布细小的花卉和草本,或是与沙石配置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质感对比(见图9,图10)。道路植物配置应注意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道路上植物应该简略强调道路的功能,在组团级道路和宅间小路上植物应该丰富注重住户步行时道路的美观。在道路上要突出日式景观风格还需要用小品点缀道路景观。在道路上常用的小品有庭院灯和侧篱(见图11,图12)。庭院灯是有实际用途的景观小品,当道路宽度不大时可以用做照明营造出温馨自然的感觉。侧篱是日式景观中有代表性的设施,其功能是分隔地被与道路。侧篱工艺较简单却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用在道路景观中能体现出自然的野趣。
6入户景观
入户景观是住户从室外进入到室内的过渡空间,入户景观由入户大门、植物、标识、小品等组成。入户景观的设计重点是突出景观的特性,让每一幢住宅的入口都呈现不同特色的景观。入户景观日式风格的营造应该把重点落在标识和小品上,用相同材质不同造型的标识配上有特色的植物和小品营造出有个性的入户景观。如果入户的空间较大还可以将绿地向道路延伸营造一个布满花卉树木的入户景观。
7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是指既能给人提供休憩功能,又能点缀和美化景观的小体量建筑,它是居住区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设施。日式景观的建筑小品是从传统日本园林景观的元素中提炼得来的。茶室是日式园林中主要的休闲性建筑,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营造中可以把茶室提炼为休闲亭,周围配上石灯笼、净手钵惊鸟器和植物点缀于居住区的景观之中(如图13,图14所示),营造出日本庭园的意境。
8植物配置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是体现日式风格的关键手法。日式景观有着特殊的审美,乔木上对树形的要求较高,灌木和小乔木常有人工修剪成球体的痕迹。地被喜欢用开放的草坪。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搭配适宜,不同花期的花草使层次感丰富。并且尽量的迎合四时的变化,使居住区四季产生不同景观效果,让住户不感到厌倦。表1是居住区日式景观常用的植物以及配置方法。
9景观色彩
居住区景观色彩上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日式景观在色彩上偏于灰色,居住区日式景观在色彩上应该高度统一于灰色系,颜色的变化只在同色系中作细微的调整,使人看起来和谐、高雅。鲜艳的色彩只出现在植物之中,除了枫叶的红色其他鲜艳的颜色在园林中占得比重较小。
住宅是人的基本需求,是人每天生活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日式景观设计的核心是质朴、自然,二者的结合是生活的喧嚣回归到景观的禅意。相比现今常见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浓烈和热闹,居住区日式景观设计能给住户营造出更安静和祥和的环境。目前居住区日式景观设计在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较少见而在韩国发展的较为成熟,在我国要真正做到居住区与日本景观的完美结合还需要设计师的努力学习和实践。
第二篇:江南园林营造手法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的运用
江南园林营造手法在高校校园
景观中的运用
摘要: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雅致的人文气息、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世人所惊叹。前些年,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盛行的欧风建筑,在过分追求建筑华丽的外表下,独缺了传统文化。近些年不断出现的“新中式”风格的校园建筑在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缺失之余,又忽视了校园景观做为文化传承的作用。本文对江南园林的特质和高校校园景观的作用进行解析。加强两者的有效融合,在提升高校校园建设内涵的同时,又能够实现“景养性,观逸情”的造景目的。
主题词:江南园林校园景观
江南园林造园历史弥久,由皇家园囿发展而来。明代中期以沈周、唐伯虎、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也纷纷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中,形成了有别于宋元时期的“住宅园林”的艺术风格。清代初年,随着盐商和徽商的兴起,江南地区造园之风盛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面。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特有的营造手法,再现真实山水,移步换景、以小显大、乐蕴无穷。因此江南园林具有出以下几种特质:
1.江南园林的人文特征和造园者的目的——以人为核心 江南园林以“善于用因”为建造原则,园林大都与外界隔绝,实现“置闹市而不嚣、于市郊而不矫”的雅洁品质。园林规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通过精细的景观塑造和精巧的园
林布局彰显独特的文人气质色。富豪权贵造园自然会炫财耀势,一石一泉,一棂一榱,无不精美工巧;囊中羞涩的寒士在造园中侧重于环境的静谧雅致,景观不求在多,怡人即可。不管是富豪还是寒士,他们在造园的总体风格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均为当时文人士大夫所遵从的文化情趣和道德理念。对于大多数造园者而言,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有观游之趣,愉悦身心的场所。江南园林是适合造园者父母家人理想生活的休憩场所,体现了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园林养亲性;江南园林让造园者得到自我安逸和自我享受,体现了以人的享乐为核心的园林自娱性;造园者以江南园林的华轩美榭为雅集场所,体现了以人的交往为核心的园林聚会性。江南园林的营造,无不显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2.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和造园者的追求——以自然为美 江南园林的造法有其独特的艺术规律,且无固定程式,造就了“园因景成,景因园异”的妙处。江南园林大都身处于城里宅内,为了能体现出园内的山水性情,造园者将“叠山理水”的艺术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取假山之姿容、借水景之意境,辅以盆栽、树木,来表现出自然的万千气象。江南园林建筑均为木框架结构单体建筑,运用连廊、桥梁的连接,形成一种可实可虚、可通可隔的空间布局,将个体组合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揉。在江南园林中运用了大量的匾额提名、楹联篆刻等文学手段,将文字所富
含的意境对园景进行了点介。既是对空间的划分,同时也避免了“纯游观”景点带来的靡靡之气。用人文自然弥补了非原始自然的缺失。
3.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和造园者的情趣——以适用为原则
江南园林所具有的古典艺术和传统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无法替代。利用空间的组织、平面的布局、意境的创造形成一个造园设计体系。一切安排似若偶然,却又突出了园林的适用性。受封建法统和文人价值观的影响,江南园林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四面高墙合围,显露出造园者内扬型的个性特点。在江南园林中,造园者引入了农桑元素,以追求隐逸的效果;引进了西洋元素,以追求对新兴的认识。隐逸和新兴两种迥异的风格,相互映衬。通过园林来表达造园者自身的情感和立意,突破了单靠视觉传达信息的途径,而是综合利用人的感官因素来获得感知。庭院空间以水为中心,建筑物、亭榭等均布置在水的周边,体现出强烈的向心和内聚的感觉。江南园林的引人之处是充分利用了空间序列,假山、池水、植物和建筑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按照功能划分的区域,同时也能包含主要景物和数个空间层次。以山石、水面、光影、声线、植物和气味充分的对空间进行了延伸和渗透。让人有了咫尺山林、合璧奇异、多方胜境的感受。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在借鉴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上,以高校性质为依托,以高校文化内涵为内容,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活动服务。充分尊重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构建“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绿色生态境界,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不仅要着眼水面、绿化面积的扩大,更可以吸纳江南园林的特质,促进教学环境的和谐统一,推进高校景观环境的永续发展。
1.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身心与校园环境的融合当代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鲜活充满张力的社会,大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的重要成员,有其鲜明的特点。他们长年围绕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轨迹,显示出独特的规律性。大学生的求变意识又使得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高校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这样也要求校园景观具备丰富性和集体性。在开展多种样式的同时,倘若校园景观能提供个性化的私密空间,无疑在稳定大学生情绪上起到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因”,利用园林的建造手法因境制宜、因地制宜,围绕着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活动区域和生活轨迹,通过江南园林小品的点缀、曲径通幽的婉约、一池碧水的舒缓,让他们有一种宁和、安全、庇佑或回归的心里感受,减轻他们的压力,消除主观情绪的影响。
2.以自然为美,注重人文景观与校园建筑的融合在高校校园的人文景观中既有得天所赐的自然景观,也有为了突显文脉特征的人工景观。纵观校园建筑,大都是庄重、严谨的构造外形;突出使用功能而略呆板的内部空间;因建筑年代的远近、设计风格的变化而形成的忽抑忽扬的建筑风格。因此人文景观必须以自然为美,兼顾静态设施和动态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运用植物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形成空间意境;运用植物生长经历承载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假山、池水、亭榭、连廊、桥梁等江南园林小品,在丰富了校园景观的同时,也表现出高校在文化内涵建设上的成就。文字表达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校园景观中楹联匾额、碑记题刻等更容易解读出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飘逸的书法、精致的话语也将自然美、人文美和景观内涵一并呈现出来了。
3.以适用为原则,注重景观情趣与校园风格的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外景观设计公司参与了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工作,高校校园景观的风格也呈现出西方园林的特色。我们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环境营造特色。每一所高校所在的城市都有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时代的城市风貌,高校所承载的地方性和历史性不容质疑,因此校园景观就是最好的载体,由此衍生出的景观文化要能够表现出特定场所的主题,其来源和依据可以是多样性的,但不能离开适用性的原
则。利用江南园林的营造手法来表现出景观的立意,这个是西方园林那种对称排列、欧式装修所不能取代的。在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中,可通过对施工工艺的改良、材料的选用以及对节点的掌控来实现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熔铸。体现出校园景观的适用功能和传统审美情趣的有机交融,能够更好的诠释和彰显校园的建筑风格。
结语: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和精神遗产。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文化底蕴、内涵建设的突出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生活的场所。因此二者的有效融合,还需要校园建设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使高校校园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第三篇: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分析和营造
居住区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区环境归结为由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4 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从居住心理出发,给居民规划出舒适的合理空间层次。
一个好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设计必须能为人们提供悠闲舒适的居家生活。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空间以及半私密空间的设计与中国传统“家”的观念吻合,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为居民提供一块舒适的景观空间,增强景观的院落感和归属感,是家的延伸。私密性及半私密性空间从精神层面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布局的精髓,并结合、穿插其它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合理,舒适的室外环境空间.1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存在,它没有确定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完全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审美的需要而规划限定出来的。人类根据功能使用的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物质技术手段的要求这3个因素划分空间,通过围合、分隔,以及多个空间组合的方法,使空间具有了体量、尺度、形状、比例、封闭程度、分隔性、色彩及质感等特性。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设计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成为“家”的延伸
居住心理是一种社会发展状况在人们意识中的长期积累,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完成居住心理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影响因素。居住心理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居住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私域界定的重视程度和敏感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国家的居民对于家的概念十分重视,家作为私人的领域是不容侵犯的,而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就像是家的空间的延伸,虽不能为每一个家庭圈出一块专属的绿地,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设计一些具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给住户带来家和庭院的感觉。例如,在住宅楼的入口区域前面设计的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可以使得整个楼的居民拥有一块共同的“庭院”,这类似于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住者对私域界定的要求。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随着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对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设计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的环境空间结构设计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和抄袭的现象,那些并不适合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被当作范例一般在我国居住区中比比皆是。如何依据我国居民特点,设计出符合我国居住心理特点的居住区景观绿地,如何加强私密性空间在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设计和运用以建立完善的居住区室外环境空间结构正是要探讨的内容。
3.1 利用有形的物体围合成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
这里的有形物体主要指的是墙、植物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民居都是用墙来界定空间的,墙围合而成的空间专属于固定的、彼此熟悉的一些人。这种院落的形式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成为我国民居的一大特色。在现代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墙这种边界实体,来界定出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墙的形式也有多种,在居住区中大多以景墙的形式出现,对景墙的位置、高度仔细的分析设计,便能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
植物在景观中除观赏外,它还有更重要的建造功能,即它能充当和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一样的构成、限制、组织室外景观空间的因素。比如在地平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一块草坪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虽不具视线屏障,但也暗示空间范围的不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利用植物的树形、疏密程度等,可以设计形成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这些带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而绿篱更是兼具景墙和植物功能,在营造居住区私密性景观空间方面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3.2 利用心理提示物界定出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
心理提示物主要指大树、空廊、柱列、雕塑、牌楼、灯柱、彩旗、指示牌、地坪高差、铺装变化等。这些提示物布置在适当位置就变成了对居住者心理的一种暗示,暗示景观空间的变化。如2 栋住宅楼之间的宅间绿地,可以设计成简单的一片草坪,只要在入口处立一块指示牌,写上某某花园。其效果就和用景墙围合一样,这块绿地就会被赋予一定的私密感,这2 栋楼的居民就会将这块绿地列为自己的专属绿地。而大树、空廊等等也是一样,同样具有指示牌的效果。
将有形物体围合与心理提示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结合其它空间形式,合理规划布置,建设符合中国传统居住心理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居住区所追求的不是硬质景观堆砌的磅薄气势,或者是由抽象构图形成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处处为使用者着想,注意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应该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把握园林空间组合理论,并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水平,打造一处处生活的园林。
参考文献
[1] 赫曼•赫茨伯格.空间与建筑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 王蕾.空间组合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1):63O66.[3] 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4]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 陈昕,林新周,李彬彬.居住区园林景观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24(1):54O57.[6] 龚红艳,康小勇.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J ].城市开发,200(2):35O37.[7] 段战峰,邹志荣,吴雪萍.浅析居住区景观设计原则[J ].安徽农业科学,2006 ,34(9):1847O1848.[8]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四篇:新中式景观营造心得
新中式景观营造
新中式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精神。它首先是“新”,必须与时俱进形式上求新求变,其次是“中”,要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神韵,最后是“式”,要凸显其自然而浪漫的格调风骨,这其实反映了新中式景观的“形”“神”“意”三个层面的特点。这三点看似简单,实则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古往今来多少前辈智者在不断的思索、在探究、在实践,时至今日,我们希望推进新中式景观的发展,希望景观行业能有新的气象,就应该先回望我国千年传统社会的精神深处,从理解和探寻中国传统造园的精神内涵开始。
一、技、艺、道——传统造园的精神内涵
首先,中国造园的精神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的景观永远比人为的要好,即使造园也要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新中式景观同样如此。
其次,中国造园的目标是通过外化的“诗情画意”来表述内在的“心志”,意境是评判园林高下的主要标准。
第三,中国造园的方式是经验营造。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经验主义”基础之上,这与西方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形成巨大反差。从园林的营造过程上来说,最初并不能提供准确的施工图纸,每一个中国古典园林都由三股力量来完成的,首先是园林主人(或聘请)的意境构想和格局经营,其次是园林匠人的在营造过程中的再发挥和创造,然后则是依靠自然的鬼斧神工,不断此消彼长后慢慢生成的。
第四,中国造园的主要素材取于山水石林。中式景观特别是偏自然山水的景观主要造景元素无非“山、水、石、林”,这些元素都是自然的产物,可以说每一块石,每一棵树、每一片水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之间组合所形成的可能性更是千变万化,无有穷尽,这些是设计图纸所难以完全准确表达的。(见图苏州退思园)
所以根据以上特点,对中国传统的造园精神内涵大概可以总结三个层次,即三句话:技近乎艺,艺近乎道,道法自然。
技近乎艺。这是我国造园在施工上的特点,这里的“技”理解为营造技术,具有明显的工艺、技艺、手艺的特点。中国历代匠人师徒相授,精益求精,薪火传承,虽然姓名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却造就了无数的的作品和精神财富。
艺近乎道。这是中国造园的在设计上的特点,这里的“艺”理解为营造艺术,具有突出的对于诗意和意境的追求以及强烈的艺术化倾向。古人心中,园林的设计过程与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十分相近,计成在《园冶》中写道:“籍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这是何其潇洒与风雅!(见图石涛山水画,与石涛所做扬州片石山房)
道法自然,这是我国造园在思想上的特点,这里的“道”理解为营造哲学,道法自然是中国人千百年来遵循的文化,是深入到骨髓深处的价值观。这同时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师造园时的主要目标和主导思想,生生不息谓之道,这里的“道”理解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最高准则,道就是要“自然”。
技、艺、道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清晰的反映出为我国传统造园(第三自然)的精神内涵,这一精神的实质根源则是中国农耕文明(第二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实现了人在自然中生存、生活、生产的平衡,可谓天人合一,生生不息。这具有非常明显的前工业文明的时代烙印,即是诗意栖居,又是诗情画意,也是匠意经营。(见图中国乡村)
以上几点使新中式景观在营造和实施效果上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最初的设计意图和最终效果之间很容易形成差异。技、艺、道这一特殊精神持续而深刻的影响着今天的新中式景观设计和实施,既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营养,又对我们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二、与时俱进——新中式景观营造上的挑战
通过前部分对中国传统造园精神内涵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造园在理念、元素、形式、细部上与现代景观皆有较大的不同。这造成一个巨大的问题,即是从设计初始阶段到最终建成,景观的“形”“神”“意”如何“一以贯之”。尤其在在当代社会,作为传统造园继承者和发扬者的新中式景观更是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时代的挑战——建设速度
当下的景观行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近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处于农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城镇化、全球化、网络思维等齐驱并进的历史洪流之中。这些形势和思维强烈的冲击着今天的景观行业。每个时代都有其所适应的行为方式,当代社会是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时代,现代社会要求景观快速建设,大规模推进,能够大快速复制,这些特点与新中式景观慢工出细活的方式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二、精准的挑战——营造模式
新中式景观传承了传统造园的精神,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经验主义”基础之上,这与西方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形成巨大反差。从园林的营造模式和景观元素上来说,新中式景观中的某些细部也并不能提供完全准确的施工图纸来精准的指导施工,这是其自然主义风格造成的先天挑战。
三、融合的挑战——地域文脉
西方古典园林、现代主义景观和国际风格不过多考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千篇一律,风行大江南北。而新中式景观则十分强调地域融合与文化传承,这也是设计上的巨大挑战。
四、审美的挑战——形式创新
传统园林里的细节往往过于繁琐和图案化,形式上和审美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新中式景观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找到适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新中式景观。
以上几点对当代的新中式景观提出了挑战,但我们同时认为新中式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新中式如何传承和发扬,新中式景观设计和营造之间如何一以贯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三、艺近乎道——新中式景观营造篇一
新中式景观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营造步骤,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细分为如下八个阶段,既有感性的发挥,也有理性的推敲。
第一相地(分析)相信自然,尊重场地。第二立意(意境)确立境界,传情达意。第三布局(功能)布置场地,构建格局。
第四守势(系统)守气凝神,因形就势。第五点睛(亮点)神来之笔,画龙点睛。第六定形(细节)三层审定,精准成形。第七营造(实施)匠意经营,循序建造。第八润色(提神)略加润泽,悄然增色。
第一是相地,相地就是相信自然,尊重场地。《园冶》中相地篇写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优秀的设计师相信,场地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对场地的认识是否深刻,设计的是否恰当。
新中式景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尊重每处与生俱来所独有的场地精神,因形就势,顺势而为。某些一般人认为场地的不足之处,经过巧妙的处理反而可以成为一景观的亮点,如深圳中信岸芷汀兰将狭长围墙设计成立体山水长卷,围墙之外的车水马龙被隔绝于外,不管是俯视还是平视都给人眼前一亮,将场地的原本的缺陷变为景观一道亮丽风景(见图,鸟瞰加人视)。
又如杭州东方府邸借助车库抬高,设计的台地花园和滴水崖(见图)。
《园冶》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中的“合宜”一词可以总结成相地的主旨。
第二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境界,传情达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新中式景观是具象的诗情画意,可以说意境是新中式景观的灵魂。有意境的园林自然气韵生动,如北京中国院子中的静街的安宁静谧之感(见图),又如北京保利东郡项目结合项目周边文脉,营造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意境。
上海佘山玺樾中的深谷等(见图)。
立意的根本实则是在相地的基础上,将意境中的“意”与相地中的“境”相结合,达到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正如王国维先生所写的“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也如中国的水墨画,笔墨配合,每一笔既是形也是意,下笔如有神,这和西洋油画确有区别。
第三是布局。布局就是布置场地,构建格局。《园冶》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中的“得体”一词可以总结布局的主旨。这是在以上两前提基础上因形就势来确立场地的空间功能和比例尺度。布局关键要从人性角度出发,需要平衡人的三个主要关系:
一是功能场地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既让人感受自然的魅力,又不过多影响自然、破坏自然。二是要为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容器,让人在其中感受社会的温暖,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三是某些功能空间要关注人的肌体与心灵的关系,使是人能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以上三点对场地的大小尺度要求各不相同,当放则放,当藏则藏,需要抬高的时候则
高,需要低的时候则下沉,总之功能是为人服务的,要以人为本,使人觉得自然、适宜、亲切。
第四是守势,守势就是守气凝神,因形就势。即是从因形就势逐渐过渡到因势利导,因形就势,势是形的产物,守势就是同时因势利导,再研究势与形的对应,势要将形突出,势要将功能强化,势要使空间丰满,以达到守住气韵,凝结神采的目的。
守势的根本表现在对系统性的梳理,好的新中式景观看似随意,实则有通畅的脉络,具体手法表现在山要有脉,水要有源,树要成林,廊要成组,路要成环等等。山的脉络、水的渊源、林的开合这些自然地元素融为一体成为“势”,来强化功能性空间“局”与“形”,再结合人行体验的线路,这数个系统叠加后再加以审视和调整,如此则意境自成,气韵自生。
新中式景观在守势和布局之间的关系上与现代主义的立场有微妙的不同,现代主义讲究功能(布局)决定形式(守势)。而新中式景观则主张两者是同时生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式本身就是功能,形式和功能是同等重要的(如太极图)。这也是新中式所特有的精髓。
新中式景观思维甚至认为意在笔现,即先守势再布局,由意境主导功能。如传统园林中水池,守气凝神在先,布局在次,消防、降温、垂钓等功能在后(见图杭州郭庄)。如杭州东方福邸其中一个组团中建筑格局将空间分隔为三个庭院,但景观以“桃花源”为主题,通过山水的脉络将三个庭院连接,达到小中见大、浑然一体的意境(见图)。
第五是点睛,神来之笔,画龙点睛。新中式景观的意境、布局、气势都明确后,整体性和系统性已经较为完整,这时要突出亮点,强化主景,拔高局部景观意境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果。这是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手法,如留园的冠云峰,艺圃的乳鱼亭,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等等。点睛也是新中式的要点之一,如宁波银亿东岸山顶的亭(见图),体量不大,形式简洁大方,却能与周边自然山水和谐对话。如无此亭,顿时失色。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式的点睛手法与西式景观的主景的手法是大相径庭的,新中式的点睛之笔既要突出和精彩,还要含蓄而内敛,不能一览无余,要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点睛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有“神采”,就如同人的眼睛,不是越大越好,人的眼睛之所以有神,那是因为内在的涵养、气质、风度。所以点睛之处必须和最初的“立意”呼应,以此睛来传此意,意在则神在,意失则神无。
第六是定形,定形就是三层审定,细部成形。定形分为三个层次,即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实体模型推敲。定形是古代造园时有所缺失的弱项,《园冶》写到:“凡匠作,止能式屋列图(剖面图),式地图(平面图)者鲜矣”。可以想象,古人在造园时连平面图都少有,也只能尽量靠人现场营造和发挥了。传统造园这种只求大意,不求精准的特点是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和节奏的。
因此,我们在设计新中式景观时要努力加以弥补,减少随意的因素,增强控制力。就三个步骤来说各有侧重,扩初要尽量从大空间上着手,比如剖面图最好能把建筑也包含进去,因为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和园林是不分彼此、互生互补的,新中式也是如此,要特别注意通过大剖面来把控大的空间氛围。只有守住大空间,心中才有大格局,不至于在细部深化时做的琐碎和突兀,把前面的意境和气势都削弱了。
施工图设计则要求标注清晰,尺寸精准。尽量采用简便的施工工艺和新的技术成果,不同的地域和施工季节要考虑适合的工艺与之适应,水电系统设计要适应新中式的特点等。新中式景观应考虑到很多自然元素和意味是施工图所无法准确表达的,如铺装的随机、山石的相背、树木的姿态、坡地的起伏等。所以在定形时要预先给现场营造留有余地,即预估现场施工时可能会出现的偶然性因素。
第三步在施工图完成后,根据施工图做出实体模型,继续推敲尺度和比例,以保证前面布局和守势的精华得以确切和尽量精准。这是偏自然地新中式景观所必须的步骤,这样往往能清楚的发现图纸上无法发现的问题,还可以放在施工现场指导施工,提高施工的精准度,可谓一举两得。如长沙大汉项目中山水庭院根据实体模型对设计的调整(见图)。
第七是营造,营造就是匠意经营,循序建造。营造不是建设,营造不是照图纸一模一样施工,营造是一个施工过程中再升华,再创造的过程。
在可控的范围内故意给匠人经营发挥的空间,与匠人切磋,探讨,共同来完成营造的过程,如堆山、置石、碎拼、传统图案的石雕、铜饰和木艺,这些传统的技艺在民间遗留下了深厚的底蕴,有着“技近乎艺”的优良传统。这是新中式景观的难点和特殊性,但如果配合得当往往也成为景观的精彩之处。
如泰禾江阴院子中的景亭原本施工图设计的是钢木结构,但施工单位请来的木匠认为用全木结构他们做起来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更有神韵,建造时间也会更短(见图)。
即
使新中式的建筑也是如此,如宁波博物馆的立面用传统砖瓦营造的肌理是图纸无法精准表达的,即是由设计师现场指导与工匠再发挥所共同完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见图)。
构筑物的建造次序也是营造成败的要点,先现场搭建简易的构架,审定和微调其尺寸,在环境中最直观真实的反应出尺度体量,能非常清晰的发现图纸难以察觉的问题,现场及时调整补救,如无大碍,则可继续施工,如泰禾福州院子的长廊。
第八是润色,就是在作品即将完成之际,略加润泽,悄然增色。当营造基本完成之际,设计师必须亲临现场感受景观内在的气韵,也许都是按图施工的,但其氛围就是不舒适,气韵就是不生动,或者新建的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了,最后的润色就非常必要,这本身也是新中式景观的特点,即许多设计是在现场琢磨、探讨、调整出来的。
出现不好的结果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条,就是空间和气氛不“自然”了。我们需要回归新中式景观营造的根本,那就是“技近乎艺,艺近乎道,道法自然”的精神中来。这时大局基本已定,设计师不能做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大拆大建。从软装、植物、景石、小品等处下手。再次回到最初的“意”,守住“势”,点好“睛”,润好“色”。下手要轻,下手要准,因为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景观最后的提升不只是简单的增加细节,有时候往往要逆向思维,需要删繁就简,减少一点,效果反而大增。前文写到营造过程中景观的“立意”十分重要,意境是新中式景观的灵魂,而“意境”很难拿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所以有时有些地方减少一点点,弱化次要景观,突出主要景观,强化主体意境反而效果更好(见图昆山岛尚)。
总结起来,新中式景观营造是一个动态平衡和调和的过程,高明的中式景观总是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即从倾听自然(无我)出发,以表达意境(有我)过渡,到回归自然(忘我)结束。新中式景观营造过程都是“情”和“理”在不断的互动,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不断的升华,以期达到“天”与“人”的不断融合。八个阶段又可概括为四个部分:
相地(理性)和立意(感性)分不开,是新中式景观的概念。布局(理性)和守势(感性)分不开,是新中式景观的方案。
点睛(感性)和定形(理性)分布开,是新中式景观的扩初和施工图。营造(理性)和润色(感性)分不开,是新中式景观的施工和现场调整。
这四大部分和寻常的景观设计过程看似一致,实则是貌合神离,因为具有新中式情怀的设计师总是怀着一份诗意的浪漫和对土地的温情,既有诗情画意,又有匠意经营和现场润色,我们期望每次营造都能升华到“艺近乎道”的境界。
四、技近乎艺——新中式景观营造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重道轻技的传统。道为本,技为末。道重于技,技服从于道。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和蒋启霆先生选编的《园综》一书中记录历代文人写有关园林的文章322篇,可谓洋洋洒洒。这些文章大都是描写这些文人观赏朋友园林后的感悟,或是自己造园的经历。通过这些园林景物的描写引出作者的精神诉求的表达,如际遇、情操,抱负等等,这些文章很少有关于造园“技”的描写。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开篇中写到:“自造园之役,虽全局或由主人规划,而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计未传。明末计成著<园治>一书,现身说法,独辟一蹊,为吾国造园中唯一文献,斯艺乃赖以发扬”。古代关于造园技术和工艺的书只有明代计成的《园冶》一书流传下来,就连计成也在《园冶》开篇中就写到:“世之造园,专主鳩匠,独
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由此可见,造园技术和造园艺术是极其不平等的地位,随着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传统的营造方式也难以适应当下的社会节奏,在这样的氛围下,传统的工艺更是举步维艰,正在慢慢消亡。直到今天中国景观行业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了,而这一现象也未有大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传统造园以及当代新中式景观又都有突出的“技近乎艺”特点,即在施工过程中,工艺、技艺、手艺对景观效果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这些工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的手法和人文主义的情怀,成为新中式景观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一、掇山——致广大而尽精微 计成的《园冶》中写道:“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这句话真是道出了古代掇山无疑是艰难浩大的工程!古代交通闭塞,运石何其困难,堆山时又全凭人力及一些简单的器械,其过程可谓艰辛漫长,山的气韵真假全靠士大夫的“识鉴”,也是对眼界修养的的巨大挑战。有道是:“名园以叠石胜”,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居然能流传下来许多假山精品,可见中国人真是骨子里热爱山水的。今天我们在营造时假山要考虑以下几点。
1、意境上借鉴山水画的精髓。古人总结了许多掇山的手法,计成的《园冶》中写道假山造型上要“小仿云林(倪瓒),大宗子久(黄公望)”,也有些专业术语,如叠、竖、挑、挂、拼、挂、撑等,在这里不赘述,传世经典假山其精神与山水画如出一辙,可见那就是古人对山水画精华的总结——致广大而尽精微。从新中式景观来说,假山的广大(气势和神韵)是第一位的,精微(细部微妙变化)是第二位的。许多假山做的不好,就是因为过于精微而使广大受损。
所以计师必须保证“广大”,首先要要把山的走向脉络梳理清晰,无脉则无势,山的气势是靠山脉起伏,层峦叠嶂、藏风聚气所形成的。在施工图上把山体的高度、宽度、层级关系表达清楚,石山与土山结合穿插,然后在选石时尽量选择体量较大的石头,还有保证气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实体模型做出来,这样最真实,把控性最强,如宁波银亿东岸的研究模型(见图)。
2、设计上前期多专业配合。现在很多项目中的假山都是堆在车库顶板上,假山一般体量巨大,为了减轻对顶板的压力,必须提前和建筑结构的工程师探讨协作,计算荷载,假山的位置需要与地库的梁和柱呼应,局部也必须做架空处理,如宁波银亿东岸项目,提前根据柱网设计的假山架空结构图(见图)。
3、营造上山匠的发挥。计成在《园冶》中掇山篇中写道“有真有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据传在南宋时就有专门叠山的匠人,名叫“山匠”,当代民间依然有许多专业堆山的班组“稍动天机,全叨人力”,虽然他们都主要依靠现代器械,也已经很难有古代匠人的心境,但完工时他们依然会在山顶的主石上包裹红绸,祭拜神灵,保佑自己。从配合的结果来说,他们也风格不一,各有所长,每个班组都有自己经验的总结。假山的“精微”之处则必需和山匠施工时细致的沟通协作,一边堆山一边现场调整,用假山之形,造真山之韵。(见图宁波银亿东岸假山营造过程)
4、工艺上采用新技术。现代堆山在工艺上也有新的突破,要尽量采用。由于假山大多都是由石头一块块拼接的叠加起来的,往往显得零碎、杂乱,缺少真山整体感。这时也可以考虑用轻质仿石代替真石,用钢混做结构,表面用取自真石的磨具成形,这样既能减轻重量,又能保证假山整体的气韵完整,可谓一举两得,这也是古人所难以实现的,如杭州东方福邸的仿石山水远观气势磅礴,近看几乎可以乱真(见图)。
5、推陈出新。传统园林中的假山,以现代眼光来看做法都比较类似,如苏州环秀山庄、南京瞻园南山、无锡寄畅园八音涧这样有特点有个性的精品不多,这有其技术上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做的过于琐碎,没有虚实变化,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所以我们在假山的形式上不必完全拘泥于古法,要敢于创新,可以用一些现代的方式来处理,给人以新意。如佘山玺樾瀑布深谷数级跌落的山水格局是古代所未有的,又如宁波银亿东岸售楼处的假山,用大块整石来堆造与建筑相得益彰。
二、理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水是自然里最灵动的景观,风吹起的涟漪,水中的倒影,鱼儿跃出水面,光影的变幻,这些都能创造出美妙的意境。古今中外水都成为景观的的核心。水景让景观富有生气,新中式中建议施法自然,尽量用自然水景,少用人工水景;尽量用自然式水景,少用几何式水景。工艺上主要有四点要考虑,以流派为骨,以静谧得神,以生态筑底,以烟云成韵。
1、以流派为骨,水的系统性最重要。新中式的水景也如山水画一般,山水画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就是水的层次和渊源都是脉络分明、清晰可见的。所以在营造水景的时候要结合山势梳理出水的源头和终点,形成泉、瀑、涧、溪、池、湖、滩等合乎自然规律的流派结构,再配以岛、桥、榭、台等点缀营造出整体的系统和源远流长的气韵。
2、以静谧得神。水有动静之分,但水的精神是“静”的。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说:
“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确实,古典园林受技术限制,基本都是静水面,少有动水,喷泉瀑布之类更是鲜见,如苏州环秀山庄的瀑布只有在雨季才昙花一现。当下科技发展,动水的景观变得很极易实现,但在这时反而要注意水景容易变得混乱而嘈杂,为了热闹而做许多水景,结果却失去了中式景观的真正精髓——意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真正好的环境里是通过水的流动来表现宁静和永恒,用“动”来衬托“静”,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才是理水的较高境界。(见图东方福邸,杂志已用,大场景宽屏的)
3、以生态筑底,低维护和生态净化处理是新中式水景发展的趋势。在可能的条件下,如大型住宅的集中绿地里、市政项目、公园等最好采用自然式池底(粘土、膨胀防水毯),也可以和地下潜流结合设计成生态净化池,或是和雨水花园结合,形成低维护、棵持续的景观水系。如南京青竹园项目将水景设计成循环式湿地,配以各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维护成本极低。还有些场地条件有限,则可在某些硬质平台下设置净化池,此种净化池根据水容量计算体积,净化池高度一般低于一米,可以直接做到地库顶板上,所有水通过净化后经循环系统流入景观水系,能够保证水景清澈见底。(见图宁波银亿)
4、以烟云成韵,古人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水景亦是如此,新中式水景要想营造出虚实相生,烟雨朦胧的效果可以采用雾喷技术。如武汉越秀项目展示区面积本身不大,受地库承重限制地形亦无太多高差变化,单纯的景观手法已经很难
做出自然的气氛,设计师通过设置两套雾喷系统营造出虚实变化,使空间顿时生气十足。(见图武汉越秀)做雾喷系统时需要考虑尽量隐蔽其水管。
三、植栽——诗意的自然
新中式景观的植栽设计既要传承古代以“自然”为精神的理念,又要结合现代景观都市主义的原则。总体来说,市政类项目需要更往生态的方向前进,而居住区和庭院景观则更具有“诗意”的情怀,即新中式景观并不完全是理性分析的结果,也不是完全是科技和生态的产物,植栽同时具有一种人文色彩,称之为“诗意的自然”。
1、与时俱进从庭院花园到都市山林。今天我们做新中式景观,特别是大型的公共空间和公园更要从生态理想出发,从某些园林的思维中解脱出来,用新的眼光和格局来看待植物配置。要多一份自然,少一分做作,多一点整体性,少一点个别性。从花园的诗意概念到延展的山林的诗意,植物上更加野趣,更加简洁,更加生态,更加低维护,使植物形成的整体氛围更加接近大自然的诗意。
2、提取植物内涵,植物的文化意味与环境相结合。传统造园中植物往往造型特别,单独成景,每棵树经过自然生长后都可谓风姿绰约,营造出一幅又一幅诗意的图画。传统造园对植物的文化内涵十分关注,如居不可无竹,梅花香自苦寒来,梧桐栖凤凰,两桂当庭、芭蕉夜雨等。新中式景观在保证整体性的前提下,在有些庭院景观中亦可借鉴,营造出古典的诗意浪漫。
3、使用新元素新手法,不拘一格来设计。受时代限制传统园林里没有草坪、没有观赏草,没有树阵、没有水中树池的做法。今天我们设计新中式应该不拘一格,即用传统的植物品种、造型树等,也不排斥观赏草、大草坪、树阵等造景方式。如东方福邸大草坪与山地花园的的对比,通过大草坪来衬托山地花园的私密感和意境。(见图)。
4、树形要求自然天成。新中式中的植物只要树形自然就好,对苗木的分支点、树形、蓬径的要求不高,需要根据每棵树的特点现场调节位置,有些偏冠的乔木用道恰当的位置反而能出彩,比如水池边的树枝倾斜到水中。大乔木的种植季节最好在清明之前,从生态的角度上尽量要多用苗圃苗,少用野生苗。
四、置石——万能的元素
景石都是经过自然界亿万年的风吹雨打和鬼斧神工所形成的,聚集了天地日月的灵气。日本枯山水中每块石头上都代表着一个小宇宙,景石具有自然性、功能性、文化性相结合的特点,是除了植物之外最好的造景元素,几乎和任何风格的景观都能融合。置石也是新中式景观的主要造景方式之一,让环境更加生动、自然、诗意。
1、可拓展的功能性极强。景石与场地结合能发挥出许多功能,而且非常自然,这需要靠设计师的想象力来实现。景石可以作为挡土墙来巧妙处理地形的高差,可以遮挡不利的环境因素,可以做成自然式的台阶、驳岸、汀步,也可以成为树下、路边休息的坐凳、甚至还能成为标示和雕塑的作用,如江阴院子售楼处入口的太湖石既是标志,也是抽象的雕塑(见图)。
2、景石拟人化。古人对石有深厚的情感,往往达到了拟人的程度,有人“拜石”,有人“揖峰”,有人称石为“兄”,可谓传奇。新中式景观在置石时要仔细观察景石的形状,纹理、气质,找到石的生命力所在,将石与植物结合,与地形结合,做到既自然而然,又能赏心悦目。(见图宁波银亿)
3、挖掘时代感。用现代的切割打磨技术,可以设计出极具现代精神和禅意的石景,如苏州博物馆水池边的片石山墙,有自然面,有切割面,有颜色的退韵,有高低前后的组合配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需要设计师去挖掘和创新。
五、铺装——浑然天成
浑然天成是铺装的最高境界。从新中式景观的思维来看,铺装形式是由意境决定的,好的铺装恰如其分,不夸张、不造作、不粗糙,与整体融为一体,宛如天成。传统园林里的铺装往往过于繁琐和图案化,工艺上和审美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新中式景观中铺地要服务于整体环境既有变化又能统一,铺装形式越来越简洁是大的趋势。
1、铺装同时要为功能服务,要考虑施工的便捷,材料产地的远近,不同的氛围使用不同的材料和质感。景观的材料的类型很多,都能用于新中式景观中,要注意的是传统的砖、瓦、卵石、青石使用时要在环境中做出新意。(见图北京御府)反之,新材料如预制混凝土、渗水砖、人造石使用时则要做出中式意境,甚至有些石材往往需要表面做旧处理。
2、有些材料需要施工人员的发挥,如卵石铺地、碎拼、混拼等,这时除了施工图尽量表达准确外最好先做样板段,确认后再大面积施工。
六、构架——极高明而道中庸(详见前一章)
传统园林中亭台楼榭等构筑既不张扬,又很精彩,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想而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新中式的构筑物同样如此,要求与环境要和而不同,既要有风骨有神采(极高明),又要大方平和(道中庸)。
1、打造时代感,从繁琐的语言中解脱出来,在形式上和工艺上必须创新。根据不同项目和场地特点,构筑物的的中式符号元素的多寡(中式、新中式、新中式精神)可以与之适应,但总体上形式应创新创意。尽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体型较大的构筑物可用钢木结构,以钢为骨架,以木为表皮,或用新材料如铝板、铝管、塑木、玻璃、玻璃钢等。
2、注意构筑物的比例尺度。构筑物的尺度是与环境匹配的,大小是通过对比出来的,有些亭子换一个大环境后就会显得非常小气,这点十分重要。大山大水中的构筑物要尽量宏大,小庭院的则应该精巧,最好能在施工前现场搭架子来微调尺寸,以适应环境和建筑。
七、雕饰——隐喻的符号(详见前一章)
对于新中式景观来说,“新”是总体趋势,如石雕、木雕、砖雕、铜雕等传统雕花图案运用的多少已经无关大雅,只要有新中式的精神在,哪怕完全没有传统雕花或图案都是可行的。雕花成为一种符号的功能,成为一种唤起人们记忆的途径,也要根据项目的类型加使用。(见图)
雕饰往往需要设计师确定主题、大小、材质、和基本的图案,在施工图上标注清楚,然后交由加工厂由机器雕刻或加工而成,传统园林中三维立体的雕件和有些复杂的图案必须依靠匠人来手工完成。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打印成为可能。通过数字化设计和处理,利用回收碎料加工后成型的雕饰既环保又高效,成为未来大的趋势。
八、小品——记忆的片段
一些传统的小品构件,如拴马桩、饮马槽、石鼓、石缸等,基本上这些小品在市场上都可以购买到,把它们陈设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唤起人们对场地历史的幽思。或是用艺术化的方式重构后作为装置艺术的意味陈列出来,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具体手法有散置、并置、重构等,亦能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氛围。
1、散置是随意的放置在较自然的环境中,强调与环境的和谐,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点”。(北京院子)
2、并置是传统的小品放在现代精神的环境里,强调对比、碰撞,形成环境中的一个“势”,如北京御府入口(见图)。
3、重构是将其原有功能分解、转换,注入新的功能和内涵,形成一个新的“意”,如北京御府的饮马槽变为留水池(见图)。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小品要么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但多数都是现代加工而成的,然后经过做旧处理的,太新则无味。
九、家具——文雅而静丽
中国传统家具中明式家具其功能、结构、工艺、审美、质感的高度和谐,成为传世经典。明式家具朴素大方,简洁优雅的特点使其和不同的环境都能高度融合,甚至放在欧式的环境
中都能韵味十足。新中式景观中在室外家具的配置上应该传承明式家具的精神。具体来说,根据每个项目的情况室外家具上传统的符号可多可少(见图北京泰禾中国院子)。
1、精神与形式。传统中式、新中式、具有中式精神的家具,都可以放置在室外。现在也有一些专门研发和制造室外家具的厂商,他们的产品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当然最好的家具是为项目独特打造的,其形式能创新,又具中式意韵(见图唐总研发)。
2、材料和质感的重要性。室外家具和人接触最紧密,人可以清晰的感受家具的质感和纹理,所以在选用时要特别注意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习惯和心理感受。在有顶的亭廊里,可放置原木、竹子、藤类、布衣的室外家具,而在无顶的区域则可放置铁艺、仿藤、仿木、铝板为质地的家具,总的来说要让人触摸时感觉亲切,放松。
十、灯具——灯火阑珊处
灯具和灯光设计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对新中式来说,灯具要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工艺两者的融合。种类上主要有壁灯、柱灯、草坪灯、高杆灯等,有些高端的项目需要单独设计灯具大样,然后交由专业厂家深化加工成型。如北京中国院子的铜灯,形式既现代又有传统经典的意味,白天成为一个重要的景观亮点(见图)。夜晚则通过意境营造让人放松下来,景色若隐若现、静谧和谐。
灯光设计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中国人天生喜爱幽静朦胧,含蓄空灵,不喜欢一览无余。因此我们在环境中一定要控制照度,不能照的一览无遗,设计师通过巧妙的设计,要在同样的场地里使人夜晚有和白天不一样感受。同时在数量上也不要设置过多过强的光源造成炫光,又浪费社会资源。
营造和实施大约有如上十个主要方面需要创新和发展:一掇山、二理水、三置石、四植栽、五构架、六雕饰、七铺装、八小品、九家具、十灯具。事实上这每一部分都可以鸿篇巨制,单独成书,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也只能略谈主旨一二。
五、道法自然——新中式景观的前景
总结前文所述,新中式景观继承了我国传统造园“技近乎艺,艺近乎道”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目标,以诗意为手法,以自然为媒介,以技术为支撑系统性的调和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是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价值观,是一种中庸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认为新中式景观在当下和未来、在中国和全球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理由如下:
一新中式景观的生态力强
生生不息谓之道,这个“道”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与西方生态的理念不谋而合。新中式景观秉承中国传统造园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无疑是一剂良药,对当下的新景观突围提供了一条途径。
有些景观刚刚建成的时候是其最美的,而时间长了以后变得陈旧、破败、过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新中式景观恰恰相反,它与时间为友,植物越来越自然茂盛、质感越来越细腻古朴、景石越来越润泽圆滑。传统的造园精神根源之一是农耕文明中春耕冬藏、生生不息的精神。新中式景观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有生长、成熟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应该更有韵味。
二、新中式景观的适应性广
新中式景观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与和谐”。很多现代景观体现了人类与与自然环境的对立,中国景观则要求要师法自然,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和周边环境协调。新中式景观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尊重独有的场地精神,因形就势,顺势而为,使其在不同地域和场地、不同功能、不同建筑风格中都能融合,具有最大适应性。
三、新中式景观的文化感深
今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人要过自己最适宜的生活,新中式景观是最接近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景观。在千百年的农业文明的熏染下,我国人民依靠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向往诗意栖居,桃花源的理想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传统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新中式景观特别是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新中式疏缓了我们的乡愁,最符合中国人精神需求和文化寄托。
六、结语
总的来说,当今时代使景观行业迅速壮大、发展,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沉滓泛起。各种表层的风格纷纷粉墨登场,我们看到千篇一律的巴洛克风格刚刚落幕,眼见装饰主义的新古典又忽然崛起风行大江南北。许多所谓的现代景观标新立异后留下的只是冰冷无趣,规模宏大的市政广场往往空无一人。有一些中式复古景观又是粗制滥造,索然无味。
今天行业中的思潮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西方在反思和更正工业文明带来的后遗症时,今天的中国,混乱和无序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城市化进程在一路高歌猛进,各种社会、生态、文明的矛盾碰撞、冲突,景观业界也在这滚滚大潮中起落沉浮,我们的生态环境如何重获平衡,我们的社会如何走向和谐,我们心底的桃花源如何实现,我们的真实的景观如何再生,这是每一个景观设计师必然直面和必须要回答的命题。希望通过本章拙见之抛砖引玉,会对大家有所裨益。
七、问答
1、如今院子在北方很火,在南方是否也是一样呢? 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是的,我们对院子都有一种天生的喜爱。很多人说西方人住的是房子,中国人住的是院子。这样的观念从古至今,一路下来,今天院子火起来不是偶然的,这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体现了中国人“诗意”与“和谐”的精神追求。
首先中国人热爱自然,讲究诗意栖居,最好是能居住在山水之间,如果不行,就要造一个山水天地出来,到最后就是主要是以院子为载体来实现我们的山水梦。院子虽有大小但都是上通天际,下接地气,中间有山水树木,就仿佛容纳无限的宇宙于其中。人在院子里体会天地自然,感悟季节变换,自己不知不觉就回归成自然的一部分了,这是非常的诗意浪漫。
还有一点,院子是现实与理想的中庸和谐,院子和房子就像太极的阴和阳,院子旁有房子,房子边是院子,这是阴阳对应。但同时院子里有会有亭台楼榭这是阴中有阳,房子里又有天井庭院是阳中有阴,两者互生互补,半自然半人工,既自然又人工,非常的和谐。所以院子非常好,既诗意又和谐,是“儒家”和“道家”的综合,完美的反应了中国人居住和生活理想。我们今天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里,自然变得更加稀缺,这样我们的院子情节只会越来越浓。
2、您认为江南园林的精髓在哪里,和北方园林相比,江南园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形式上有很多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在我看来还是内在精神气质的不同。我们知道传统园林和中国山水画在精神层面是相通的,如果我们读一读明朝的大画家董其昌关于山水画“南北宗”的画论就会发现,其观点完全可以用来理解传统园林。董其昌认为中国的禅宗在唐代分为“南北宗”,南宗主张顿悟,北宗讲究渐修,他认为山水画也同样也分为“南北宗”。山水画南宗的始祖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开创了中国文人水墨画的传统。一路下来有董源、李成、米芾、黄公望、文征明等等,南宗被董其昌认为是中国山水画的正宗。
画以载道,这里的“道”不同,北宗载的是儒家的“道”,今天我们看北方园林大概就像山水画中的北宗,大多出自宫廷画家,他们浓墨重彩,精工富丽,刻画入微,气势雄浑,表达的是权力、次序、规模和气势,所以说北方园林是造出来给别人看的。而江南的园林就像文人的水墨画,反观诸己,直面内心,载的是道家的“道”,江南园林大多清幽淡雅,情趣深远,体现了主人自身个体的精神籍慰,轻形式重品味,更加关注言外之意。欧阳修说的好,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江南园林的这种从自身内在出发,外化出平和散淡的气韵,使人感觉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变化无穷,可居、可游、可赏,一个人在里面呆长了也不会觉得乏味,因为这个园子是给自己看的。所以我认为江南园林的精髓在于“意境”二字。
3、江南园林在现代的演绎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要点和难点在哪里?
江南的园林很多,但总体上我觉得“文人园林“是主流,文人园林之所以精彩,因为文人是园子的主人,他既是使用者,又是设计师,还是监造者,这样三位一体的身份决定了园林功能、形式和气韵上的高度和谐。而今天这三者是分离的,甲方请设计师来设计,找施工单位来施工,然后交给物业。这样的好处是更加专业化了,速度很快,效率更高,但坏处也非常明显,就是园子做出来往往形式上千遍一律,气质上空洞乏味。
第二,江南人杰地灵,园林主人本身的修养较高,他们大多是在外做官多年,经历了宦海的沉浮,同时又游历了名山大川之后退隐回乡开始造园,这时他们已经思想成熟,眼界非凡,心中的气象、格局非常人所及。他们把心中的山水,人生的感悟都寄托到园林里,就像唐代画家张璪说的一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在高层面的和谐,同时他们也会请上名人雅士出谋划策,很多大画家,大学者都参与其中,造就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人文高度,直到现在都引为经典。
所以今天我们要想演绎好现代的江南园林,首先设计师的人文修养、眼界、功力都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园林的可能到达的高度,同时设计师和甲方以及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配合也很重要,这决定了园林营造过程是否顺畅和最后落地性效果的好坏。
4、传统的江南园林和古代的文人息息相关,那么在现代的江南,您认为传统的江南园林哪些是应该继续发扬的,哪些有是需要创新的呢?
是的,时代真的是发生很大的变化了,我们今天造园在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上我用“道法自然,得意忘形”这八个字来概括。
首先,“道”不能变,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就是自然,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自然,很多设计做的不好就是因为不自然,做的东西太多、太杂、太乱,过于造作,为了做设计而做设计。
其次,我们传承的是“意”,“意”就是意境、氛围、韵味。是传承不是继承,继承就是直接拿过来用,传承是要一边接过来,还要一边消化一边提升。再次,创新的是“形”。现在许多项目都是完全仿古的,还有些新中式的项目也是大量使用一些传统的符号,而空间和意境上都缺少推敲,就好像必须要穿上长衫马褂才能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一样,这些很表面化的、符号化的办法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们在观念上、手法上、工艺上、技术上都需要创新,实施层面上是全面的创新。
所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道”完全继承,“意”是部分传承,“形”是完全创新。
5、我们常说的自然山水园,可不可以理解为新中式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呢?它和江南园林是否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我们今天设计的自然山水园和传统江南园林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园子里少了些亭台廊榭,更加现代,更加自然,更加放松了,也更加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
“景观”是一最近才开始大量使用的词汇,中国古代似乎没有景观这样的词汇来表达这个意思。和景观最对应的词往小里说是“园林”,往大里说就是“山水”了,古人心中山水即是最真实的景观,景观就是“自然山水”。其实江南园林就是把自然山水抽象化,意境化后放到了院子里面,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里说的最形象。他说园林布局虽变幻很多,其最基本的元素都在繁体的“園”字在里,囗是四周的围墙,土就像亭榭,口代表中间的水池,衣代表山石和树木。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山水是江南园林的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剩下的只是园子的补充和完善。那么应该说现代自然山水园是最有中式精神传承的,它是当代的江南园林。
6、银亿东岸这个项目,您非常熟悉,能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有哪些经验之谈吗?
银亿东岸在宁波的市中心,离三江口很近,我们在这个项目里做了宁波第一个大型自然山水园。做下来有两点感触特别深。
第一是我们往往低估了客户的接受度。因为宁波市开埠很早,号称小上海,然后周边的项目大都是欧式的和新古典的,东岸项目建筑本身也是偏新古典的,所以很多人一开始主张景观也做成偏欧式新古典的,但最后很庆幸是做成自然式的,而且市场和客户反应都非常好,这说明中国人心底还是喜欢自然的景观,只要做的足够人性化,足够自然,客户就一定会喜欢,特别是住在市中心的人。
第二是设计师在设计阶段一定要把问题研究透彻,未雨绸缪,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品质。我举一个例子,这个项目样板区施工时间非常短,施工场地和施工条件也很有限,假山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真正堆石头的时间大约两周左右,但因为我们项目组积累了大量类似的成功案例的经验,在方案阶段就做了深入的比例尺度研究,后来又做了实体模型推敲细节,还找到熟悉的师傅一起现场配合,最后才在很短的时间里能完成,虽然也留了不少遗憾,但最终的品质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7、您对新中式工艺和设计实施很有研究,就这种工艺和设计实施来看,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有哪些不同吗?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古代交通不发达,同时受气候、文化、植物、材料的限制,传统造园时南方和北方在工艺和形式上都有所区别,比如在植物上、水景上、用材上、色调上。但这都是表面的区别,我想工艺和实施上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标准”二字。北方园林是权力的产物,是皇家和官府为主导在营造,所以要求工艺和营造过程要标准化,要按规矩办事,就如《营造法式》成书的出发点是为了统一标准、便于管理。而江南园林是私家园林,在营造方式上也就上更随意,在工艺上更依靠匠人的个性发挥,所以江南园林也相对更具有个性。今天社会进步了,交通发达了,信息化、全球化,已是天下大同,所以我们做新中式景观单纯工艺和设计实施上来说南北的区别已经不大了。
8、您能谈一谈未来奥雅新中式景观设计的发展,在您看来,有哪些重点的方向?
奥雅今天能在新中式探索上取得一些成绩,我觉得是一种态度的结果,这就是“中国的文脉,当下的景观”,正因为我们在设计上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带着人文情怀,尊重环境,尊重文脉去思考,才能做出好的新中式景观。
未来做新中式,我觉得第一要从系统性着眼,新中式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之间关系的思想和方法。现在的建设往往就是先修路,再盖房子,全是一模一样的房子,盖完房子再种树,配套跟不上,也缺少文化性。中国古代的乡村非常美,都像桃花源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结构,一个村子有很多公共的空间和精神符号。我到福州郊区的螺州去感触特别深,这个地方真是山水秀美,人杰地灵,宗祠、戏台、孔庙、书院、土地庙等等和民居和谐共存,出了好多名人学者。直到今天还在薪火相传,每年凡是考上大学的,研究生的都要在宗祠里红榜公布,还有专门的基金奖励,今天的学子和祖先先贤的名字出现在一起,这是何等精神的力量。所以我在做新中式景观时不能只做一些符号化的设计,也要关注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天地人的和谐,首先构建大的系统和格局,才能往下深入做好。
第二是地域性着手。未来在设计上要十分关注地域文脉,我们要把中国这个大的概念具体化,北方的,江南的,四川的,关中的,这些地方的气候、风情和生活方式也有不同,我们要望深里思考,做出独特的新中式景观来。
第三就是要不停的创新再创新,要特别关注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生活方式,做出有时代精神的新中式,这样才能不愧于祖先,与时俱进。
聂锻炼成稿于2014年5月8日
第五篇:关于居住区景观需求变化及发展的调研报告剖析
关于居住区景观需求变化及发展的调研报告
-----
一、总述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10年前后建成居住区的景观对比(三、居住区景观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境外公司的示范及房地产商的高标准要求下,住区景观越做越精致,越做越豪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造价和精致程度已远远超出了公共园林,可谓极尽豪华铺张之能事。居住区景观建设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 1 过度设计现象
我国的居住区环境建设出现了从早期极端的不重视景观到目前过度重视景观的现象,在景观营造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主义的潮流,以及基于销售、宣传和形象的需求,由发展商大量投入资金而催化出许多过激过度的产品,从而带来了一股完全脱离景观营造本质意义的设计风气,这股设计风气使设计师们并不是更多地专注于解决住宅环境品质的问题,而是迎合商业目的,沉迷于过度、造作的设计表达之中,造成过度设计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全国呈现了从南到北、从东向西蔓延的趋势。
当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各种“概念”包装着一个个楼盘和项目时,设计师也面临着令人困惑的挑战:到底要创造多少概念,才能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追求?在一个凡事需要“吸引眼球”的氛围里,某些景观设计似乎有了广告的色彩。不知不觉,景观成了一种“装饰”,或者说是建筑之外的涂脂抹粉。其中很典型的是一种可以叫做“过度设计”的现象,特征大致如下: ⑴形式复杂
例如,在一个5万平方米的居住区里,楼与楼之间都设计一个小广场、一座亭子、一座小桥、一处水景和五种以上的铺装方式。这样加在一起,就是五个小广场、五座亭子、五座桥、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或喷泉、十几甚至几十种铺装方式。出于多样性的考虑,这些亭、桥、广场、喷泉的形式也要各不相同,加之沿路的台阶、门廊、高差变化,非常丰富。初来乍到,这里的确有“步移景易”的效果。但是,小区里的居民要天天面对这样的环境,就如同在收看不断重复播放的广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⑵铺装过多
以铺装为主的景观未必会“过度”,但“过度设计”的景观往往会呈现出以大量铺装为主体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景观设计似乎简化成了铺装的平面设计。铺装在室外景观中的重要性当然不可替代,但它显然不是环境的全部。尤其在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的空隙当中,最能使人眼前一亮的往往不是另一片钢筋混凝土,而是富有勃勃生机的绿色环境。过多的硬质铺装会让人感到冰冷,也失去了景观特有的创造力。⑶成本不菲
“过度设计”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造价的提高。上面提到的景观设施过多也必然导致建造成本的增加。在许多时候,人们对高级材料过于崇拜,仿佛只要有高档石材、奇花异草、进口设施,就能保证“精品”。但是,成本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好,这是开发商和设计师都清楚的、并有过切身经历的。高级材料和高质量的环境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使用不当,使昂贵的材料产生廉价效果的例子并不少见。而由于“过度”,也消耗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及物力,甚至还有土地资源的成本。⑷使用不便
过于繁多的形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功能的影响。例如,在某个社区里,设计师认真地对地面铺装做了大量文章。为了追求变化,在每个楼的入口处铺上漂亮的卵石。但是,在出入口这样人流往来频繁的地方,凹凸的卵石走起来很不舒服,并容易绊倒老人和孩子,产生安全隐患。同样的在许多公共空间里,地面上都铺着光洁的玻璃或石材,表面上看形式很丰富,但这些材料都很不安全,特别是在雨雪季节,人们行走其上极易滑倒受伤。这时,多余的设计便成了画蛇添足。
其实,形式丰富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把握丰富的程度。“过度设计”是不分情况的丰富,并不能让人感到愉悦。任何项目都有不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理解一个项目对环境的定位。比如居住区景观需要的是舒适、宜人,过多的变化和内容会适得其反。在很多情况下,城市中的景观是从属于建筑的,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建筑的形象通常是最为主导、最引人注目的。好的景观是在能够满足室外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为建筑提供和谐的背景。即使是需要制造亮点的商业环境,其设计重点也不是某个景点或建筑单体,而是商业活动所需要的整体气氛。因此,设计的适度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
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均存在过度设计现象。如一个安居工程的楼盘,为实现其“巴比伦花园”的主题,无端构筑一个纯人工水泥平台上的空中花园。而水景的施工设计中,大面积的湖水,池底却处理成混凝土硬底,既增加养护管理的难度,又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的种植,为尽快见效,往往种植超大规格而不是适龄的苗木,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许多楼盘标新立异,追求新奇,重金购买进口的奇花异木。
1.1 赋予居住区景观过多的功能,偏重于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缺乏宜人的小空间及邻里交往空间
由于过于强调景观在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为发展商营造气派、豪华、尊贵的形象。
居住区中恢弘的中轴线、大型的广场,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而作为人的尺度,这些超大的空间,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构成了不亲切的人工环境,至少对于住户而言是不合适的。尤其所谓的欧陆式,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折中混合的设计手法,其超长的中轴线、过大的广场、放射型交叉的道路、大型的跌水、符合了发展商所追求的豪华排场,但并非是住户喜欢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这一类做法忽视了绿色空间生态功能的体现。1.2 过度强调居住区景观主题的设计和营建,造成对场所精神、地域精神忽视
任何地方,在长期生态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本土的、鲜明的特征,成为其视觉资源,形成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建筑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保留或发挥这种场所精神。而现今的设计,多数“三通一平”,大破大立,很难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居住区规划,很少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充分发挥有限的资源优势,填埋基地中原有的池塘、挖掉山体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为了传达某种生活方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强调各种主题的表达,形成各种充满通俗、隐喻、讽刺或异域文化的主题。这些主题可能一时新鲜,但长久未必合宜,反而是对本土文化的忽视。这是一种切断当地建筑和城市的文脉、忽视地方风格的设计手法。1.3 水体的过度使用 水景住宅于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欧美,很快经香港、新加坡风靡到中国的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水景住宅开发热潮。水景对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多数住宅区水景的建造都出于开发商商业炒作之功利,使得住宅区水景建设过于形式化,缺乏对整体环境影响、人的参与性及日后维护问题的综合考虑。尤其在北方,水作为稀缺资源,大量兴建人工水景,如果缺乏生态的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势必加剧水资源紧缺的环境问题。因而,营建健康的水景,迫切需要意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勘忧。
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1.4 过度追求植物材料的珍稀与奇特,忽视本土植物的运用 1.4.1 追求珍奇苗木
标新立异的心态,造成发展商常要求种一些高档的树木,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罕见苗木。如广州、上海的楼盘,似乎只有使用了槟榔竹、佛肚树等国外苗木,才能彰显发展商的实力和楼盘的品位。一株树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也在所不惜。1.4.2 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
为了楼盘促销,要求植物种植能够立竿见影,从而违反生态规律的各种做法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植物配置方面,为日后的管理埋下隐患。因此,待效期太长、三五年后才成型的种植设计不是好的设计,刚种上时没有叶子不行、修剪过度不行、会落叶也不行,造成对植物选择的局限性极大。选来选去,在广州、深圳似乎只有榕属或棕榈科植物,在上海只有樟科等,造成植物材料单一,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所谓大树移植对全球和地区生态造成的危害,已是界内人尽皆知。
1.4.3 过度追求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的几何构图式种植
拉丁美洲著名景观设计师布雷•马科斯善于运用南美洲色彩丰富的热带植物材料,构成自由的有机曲线和大块植物的色彩配置,形成绘画式平面的设计风格,这种将植物材料看成是调色板上的颜料,注重材料的整体色彩和质感的方式,开发了热带植物的景观价值,创造了园林中热带植物运用的范例,包括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的方式,对类似气候的国家和地区的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植物配置方式,在居住区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丰富的景观,从南方到北方深受人们欢迎。而北方却因植物材料所限,只能采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手段。如兰州已经开始将松柏科植物像常绿地被植物一样,高密度种植,大面积应用。实际上,这种反生态的种植方式除了追求售楼时的效果外,给日后的养护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另一方面,对绿化种植的高标准要求,促进了我国苗木业的发展,及对国外高新苗木栽培技术的学习。比如容器苗的栽培,滴灌技术的使用等,但在本质上,这种反生态、反科学的做法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格格不入的。1.4.4 大面积草坪的过度使用
前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建大草坪的热潮,不管是身处海南,还是位于大连,你都能感受到这股热潮的猛烈侵袭。到处是让游人止步的大草坪,到处是被践踏的一片狼藉的大草坪,到处是需要园林工人经常浇灌、修剪的大草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但是对于人们所真正需求的环境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具有地域特征、生命力强的野草的消亡;最后终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野草的美丽。1.5 设计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设计师成了实现发展商梦想的工具,在市场竞争中委曲求全
应该说,设计师都经历过面对发展商不合理要求时的无奈局面。比如,在不大的空间内却要求体现西方现代园林的大气和简洁,还要摆放艺术品,以体现心灵和智慧。而在另一个项目中,大空间内现代的螺旋地形、倒影池,却要被全部拆掉,因为风水先生认为螺旋地形像坟包,而倒影池也因从未盛载过水,不曾体现过其应有的美丽。
设计师似乎黔驴技穷。面对越来越难以应付的、刁钻的甲方,似乎只有挂上境外公司的牌子,才可以说服别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所有的甲方,短短几年间速成为景观“专家”,已经见怪不怪,很难接受他们认为没有创意、平庸的设计。更多的时候,设计师被甲方所左右,成为别人的绘图工具,其中的无奈难于言表。2 景观克隆现象
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行业中的炒作风气较重,很多设计师一味模仿,仅仿其形式,而不能取其精神,缺少创新与和谐。当欧陆风情盛行时,不管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情况,在景观中大搞罗马柱、欧式线角与欧式雕塑小品;当热带风情渐盛时,不管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实际,一窝风地在居住区大搞热带风格的设计,往往造成复制者被复制者复制,“千城一面”。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植根于当地文化与居住环境,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参考居住区内多数住户的工作性质。在居住区中适当引入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涉外企业及外籍人士曾经和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成为“风气”和“时尚”,忽视当地文化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则会割裂住户的地方文化感情,产生不协调性,造成景观设计的不和谐。
四、现如今人们对景观的需求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等级论,对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逐级递增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住区绿地则是一个重要的人类舒展心灵的空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在住区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居民提供绿色、享受阳光与空气的物质环境,更要能满足居民的精神享受.1.安全需求
首先,无论是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自然到达的地方,而在这一交通过程中应是安全的.其次,住区中的环境设施的基本使用者是老人和儿童,因为他们在小区里生活的时间最长,考虑残疾人的活动需要,应设置无障碍设计,提高安全性等级.因而,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因素。2.舒适需求
舒适是居民在对居住区绿地使用过程中,得到从整体到细部对人的关怀后的情感满足.人活动在20到25米见方的空间,会感觉较亲切.所以在绿地规划设计中应创造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忽略景观的使用功能是济南众多小区的弊病,这些景观不能形成人与景的互动,有空间而无内容,难以满足休闲的需求,达不到舒适的满足了.另外就是在绿地的设置上一定要有足够的休闲和活动的设施,满足居民的消遣.卫生条件的好坏也影响着人的心情和舒适感觉度,在卫生条件好的环境下,人会更加舒心,所以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卫生设施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并且垃圾的收集方式、清扫方式与清扫时间的规定,都会体现着对人的情感满足的尊重.3.归属需求
进入住区就象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大花园,产生回家的感觉.独特的入口设计不仅具有可识别性,而且能使居民产生自豪感。在精神层面上,要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另外在各组团的标示设置上突出差异,方便一些小孩玩耍、老人回家,这都是满足人的心理认同感.在物质层面上,绿化景观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要素等条件,营造出因地制宜的地方景观,使环境的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标识功能并重。当然在满足居民的归属需求时,切忌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单纯的形式。没有认知感的绿地只能让人茫然和失落。4.交往需求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而住区绿地无疑是满足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理想场所。居住绿地要为居民提供满足不同交往的不同空间和活动设施。同时在住区内还需要设置一些阅报栏、信息牌、纪念碑等交往场所.5.重归自然的需求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对自然的追求.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中国古典园林便是人类刻意追求自然的艺术产物.“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表达了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所以在住区里的景观规划中,应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等自然风光,多一些自然,少一些人为因素,更能满足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五、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居住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舒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文原则决定了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设计者有责任依据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原则将居住区建构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居住景观,从属性上大致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人文景观的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物质要素就具有了文化性。优秀的景观设计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题,透过其五光十色的表面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些内在的规律。1 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是指住宅区总体景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她来自于对当地的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的尊重与发掘。不是随设计者主观断想与臆造的,更不是肆意吹捧的商业词汇——“罗马风”、“威尼斯花园”、“北美风情”等,而是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自然、人文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景观设计应立足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尊重地域与气候,尊重民风乡俗,真正地关心居民景观于细微之处,精心创作,建造了优秀的住宅小区。像上海的春申小区、深圳的万科„„等,都是在分析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总体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2 景观设计的舒适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着重表现在视觉上与精神上的享受。事实上,优秀的居住景观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而是从人与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作为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决定居住区景观舒适性的第一要素是它的规划布局。以确定的特色为构思出发点,应用场地知识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将直接决定居住景观的舒适性。第二要素是住宅本体的形式美。她涉及到住宅的体量、尺度、细部、质感、色彩等多种成分。诺伯格·舒尔茨说过,“住宅的意义是和平地生存于一个保护感和归属感的场所”,而要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是这种住宅的舒适性。第三要素是居住区道路设计。作为居民生活领域的扩展,道路景观具有动态、静态的双重特征。步行道路空间的尺度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绿化、小品来控制。利用车道上面和地形高低落差形成的步行桥,视野开阔,可眺望风景。车行道路则要关注两侧景观的连续性。在适当的距离内,住宅布置要有变化。创造小的开放空间,使建筑形态在统一的韵律中有对比和变化。第四要素是居住区的环境设施。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景观从幼儿到老人都会感到愉悦,更能丰富人们的室外生活。这些环境设施包括休闲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服务设施等,与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对人的精神陶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五要素是居住区庭院绿化、小品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宅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条件和自然基础,同时绿化景观的营造也是居住区总体景观中的权重因素。庭院是指住宅和交通之外的所有外部空间。其类型有以活动为目的的广场,有以观赏为目的的花园,此外还有水体或游泳池等设施。广场、花园主题的合理选取与风格的适度把握有助于整个住宅区环境品位的提升。庭院可以为居民提供较为宽敞的交往空间,也让人切身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树木的位置和大小,有利于保护住户的私密性;根据四季变化栽种树木,给人以季节感;用用上、石、水等天然材料,给人们的生活以安逸感。庭院景观最能体现环境艺术的创意与想象。3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发展的基本方向。居住区景观设计第一步就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第二步,就是要进行自然的再创造,即在人们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不论是在住宅本体上或是居住环境中,每一种景观创造的背后都应与生态原则相吻合,都应体现出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特别是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结合,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居住形式,创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西蒙兹认为:“应把青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有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间、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具有生态性的居住景观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感情的寄托,从而达到诗意的初居。4 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
设计居住环境,离不开住宅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居住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居住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优美的景观与浓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学应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凯文·林奇说过,“人们通常认为美的对象,多数是单一意义的,如一幅画、一棵树。通过长期的发展和人类意志的某种影响,在他们之中有了一种从细部到整个结构的密切的可见的联系”。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审美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体验基础上。居住文化的核心就是“传统”,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特色就是在解析了传统因素之后上升到又一个新的层次去阐释和建构的。重视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正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景观的内涵特征的。居住景观提纯和演绎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要素,再通过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以直观的精神享受。
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居住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居住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是美的基本特征。居住景观之美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入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创造优美的居住景观是设计者的最高追求。居住小区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课,它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责任有理由按照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原则去创造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从而弥补我们曾经缺漏的“课程”,避免那种“跟风”现象并重新找回自己本该拥有的绿地和文化。因为未来的我们更渴望轻松明快、温馨优雅的住宅;更渴望新鲜空气、绿树红花;也更渴望有一块让孩子们自由奔跑的阳光地带,一片能让老人们安心晨练的净土,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缓解商品社会中城市高节奏带来压力的——人们自己的“家园”。
六、总结 居住区绿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绿地的规划应强调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当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绿地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为住户提供一个植物的天然氧吧。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城规学院
景观111 卞玉存 2011051333 济宁市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所以,在居住区景观中石刻一直是景观中的主体,嘉祥县也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县的长处,所以10年前后建成居住区的景观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石刻的花样更繁多了,也更细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