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EVA的价值创造研究论文
有关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上市公司从1996年的530家增至2000年的1 088家,总市值从1996年的9 842.38亿元升至2000年的48 090.94亿元,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14.5%上升到2000年的53.79%,特别是1998年以来,平均总市值从22.92亿元骤升至2000年的44.2亿元,增幅高达92.84%。这一连串数字是否能够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在逐年增强呢?而这一增长的背后又究竟是否得到了公司基本面的支持?下面我们通过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新指标——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和未来增长价值(FGV)来分别加以分析。
一、EVA对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分析
EVA是英文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意译为经济增加值,EVA是企业财务会计中的一个新名词。EVA作为一种流行且引人注目的评价指标只有10余年的历史,但EVA快速风靡各地,被Coca-Cola、UPS、Polaroid、Eli Lilly、AT&T等许多知名企业所采用,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VA的计算公式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下面比较一下1998 ~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EVA、平均净会计利润和税后净营业利润(见下图):
仅从我国上市公司这三年的平均净会计利润和税后净营业利润来看,似乎能解释股票总市值的上升。同时,上市公司平均销售额从1998年的7.35亿元增至1999年的8.22亿元,并于2000年达到9.96亿元,同期上市公司平均资本额也从1998年初的7.46亿元增至1999年初的8.92亿元,并于2000年初达到9.79亿元。但从EVA的角度看,二者相差很大,甚至出现了较大的背离。就均值而言,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未能达到足以弥补股东资本成本的回报水平,也就是说,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真正为股东创造利润。1999年情况好转,上市公司使股东获得了超出其资本成本的回报。虽然这一情况延续到了2000年,但由于资本效率下降,2000年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比1999年有所减少。另一个关键性指标——EVA为负的公司数目——从1998年的373个增加到了2000年的480个,增加了近30%。
资本效率为什么会下降呢?我们把EVA的计算公式变换一下,其原因就比较容易得知: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投资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只有当投资报酬率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EVA才为正,即为股东创造价值。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把股票筹资当作“圈钱”,把钱“圈”到手后又愁如何“花”。这种决策不经过科学论证,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上市公司管理者为了创造业绩,盲目扩张做大企业,根本不考虑投资报酬率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EVA很低或为负的原因就很明显了。
二、MVA对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分析
EVA是从公司基本面分析得出的上市公司在特定一段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那么市场对其的评价如何呢?这就要看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获取EVA的能力有预期反映的MVA了。从理论上讲,市场越有效,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就越吻合,MVA就越能反映上市公司现在和未来获取EVA的能力,即二者越相关。在美国,2000年度上市公司的MVA与EVA的相关系数为0.81,日本为0.7,而我国仅为0.1,此系数说明我国MVA与EVA几乎不相关。也许我国上市公司平均MVA与EVA的比较能说明这一点。
有关资料显示,1998 ~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MVA与EVA还有较大偏离,MVA为正且持续上升,而1998年EVA均值为负,1999年上升,2000年又下降,这说明MVA的增长得不到EVA的强有力支撑。因为我们知道,MVA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通过股市为股东创造或毁灭了多少财富,它是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获取EVA能力的预期反映,只有真正一流的上市公司才能实现EVA的持续增长并获得MVA持续增长的回报。下面我们看看来自美国成熟证券市场的MVA与EVA数据和我国的数据(见表1、表2):
通过表1中纽约证券交易所MVA和EVA前10名的数据可以看出,MVA排在前面的Coca-Cola、General Electric、Microsoft、Intel、Merck、Philip Morris等公司的EVA值一般也较高,这说明美国股市MVA与EVA的相关性较高。而表2的数据则显示,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MVA和EVA前10名中除宝钢股份、申能股份、粤电力A的MVA与EVA相关性较高(MVA排名较前,EVA排名也较前)外,其他股票的MVA与EVA相关性均不高(仅MVA排名在前)。如排在第八位的银广夏,通过恶劣的系统性造假,尽管骗得一时市价上涨,但由于没有EVA的支撑,最终创下了连拉14个跌停板的记录。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本文认为,是由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的过度预期所致。2000年我国1 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家的MVA为负数,1999年MVA为负数的有15家,1998年有20家,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比国外要少得多。在2000年,美国有13%的上市公司MVA为负数,东南亚地区为36%,欧洲为18%,印度为65%。而在我国,这一数字连千分之一都不到,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价值被普遍高估。
三、FGV对上市公司未来创造EVA的分析
我们知道,假设一家上市公司的EVA保持不变,那么该上市公司的当前营运价值=当前经济增加值÷资本成本率+投入资本总额。但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值很少单纯由当前营运价值决定,人们对上市公司未来成长的预期也是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重要因素。当人们普遍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会提升时,该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高于当前营运价值,两者之差称为未来增长价值(FGV),即:FGV=上市公司市值-当前营运价值。实证研究发现,1998 ~ 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FGV不断增加,1998年、1999年FGV约占总市值的65%,而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的FGV占总市值的比例达75%。这意味着2000年股市的价值有25%由上市公司当前盈利能力决定,而75%的价值是基于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无论与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还是同新兴股市相比,这都属于过度预期。试想,要实现这种预期,我国上市公司在未来应达到多高的增长率呢?如果从资本回报率的角度来分析,假设上市公司2000年平均资本成本不变,作为一个整体,上市公司必须保持38%的资本回报率才能支撑现有市值,而我国股市的平均资本回报率只有9.7%。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使用FGV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未来EVA增长预期的相对分析,结合公司基本面来判断这些增长预期从长期来看是否合理。根据有关资料对2000年FGV最高和最低的上市公司排名(以FGV占总市值的比例表示)以及相应的EVA(以2000年单位资本所产生的EVA表示)可以发现,排在前十位的公司,FGV占总市值的比例都大于1,这意味着其当前营运价值已为负数,相应地,可以发现它们2000年的EVA亦都为负数。如果仅仅从上市公司EVA盈利能力的基本面分析,市场对这些上市公司的未来EVA可能有非常高的增长预期,尽管EVA现有水平的表现差强人意。以科龙电器
为例,在2000年,科龙电器单位资本投入产生了-0.283元的EVA,其资本成本率是9%,以此计算其单位资本当前净营运价值为-2.14元。以科龙电器在2000年末的资本额(包括调整后的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总和)44.2亿元来算,相对应的当前营运价值为-94.59亿元(-2.14×44.2)。而2000年末,科龙电器的实际市值为83.6亿元,由此计算其FGV为178.19亿元,为市值的2.13倍。换句话说,如果仅用EVA的增长来分析,科龙电器未来的EVA必须有相当高的增长才能符合市价所反映出来的市场期望,这样的压力是巨大的。科龙电器所处电器行业(国内)的2000年平均FGV与市值之比仅为0.8。在2000年1 080家上市公司中,沪深两市共有115家FGV占总市值的比例超过1,大多数PT股和ST股列入其中。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完全依赖于FGV,换句话说,以这些上市公司现有的盈利能力来看,其市值应该为负数,而当前的市值则远远背离了公司的基本面。
排在后十位的公司,EVA都为正数,其中最高者的FGV占总市值的比例才为0.09,更有4家上市公司的这一指标为负值。换句话说,如果这4家上市公司能在未来经营中保持现有的EVA水平,目前的市值则低估了这4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为什么市场对这些上市公司如此不抱预期呢?一个解释是市场可能考虑到了这些上市公司未来EVA的下降,然而,这些上市公司EVA的历史数据并未表现出其在未来的必然下降趋势。例如,闽灿坤在1998 ~ 2000年一直保持了EVA的增长,鄂绒B股于2000年实现了正的EVA。如果更多地从基本面考虑,这些上市公司正是应该投资的对象。
四、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及平均总市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幅很快。仅市值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在逐年提高。
2.传统会计指标如平均净会计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平均销售额等为上市公司市值的不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EVA则与其出现了较大的背离。
3.我国股市背离了基本面:MVA的增长没有EVA强有力的支撑,FGV较高的公司EVA为负,FGV较低的公司EVA反而表现不错。这说明上市公司的价值被普遍高估,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令人担忧。
第二篇: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论文: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研究
第1章 导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购作为当今世界资源配置的主要环节,成为证券市场上的热点。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西方成熟市场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在我国,1993年9月30日,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拉开了中国企业并购的序幕。并购,作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已经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我国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房地产企业资本实力和开发能力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普华永道公布的《中国企业并购岁末回顾与前瞻》显示,截止2007年11月,中国房地产业共有171起并购事件,在12个主要行业中排名第二,房地产业并购金额已经达到103亿美元,较2006年全年的49亿美元翻了一番,预计房地产并购的成交金额也一定会创下新高。而面对如此频繁的房地产企业并购事件,效果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并购价值创造效应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因为成熟市场自身的有效性强,价格信号基本能够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而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并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信息披露环节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对于房地产企业并购能否创造价值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价值创造的评价是并购企业进行并购行为之后的关键的一环,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价值创造评估,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评价方法选择受到限制,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些正是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在研究过程中,论文将通过对传统价值创造评价方法与创新方法的介绍与对比,选择一种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并基于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对其进行并购价值创造的评价分析。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寻找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创造价值的实际证据,所以,符合房地产企业自身特征的并购价值创造评价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学者对公司并购创造价值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学者这些研究通常采用两种研究方法:一是事件研究方法,检验公司并购的证券市场反应;二是财务指标方法,检验并购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采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并购前后被并购公司和收购公司股价的变化,多数用于成熟的资本市场,观察并购是否会为股东带来超额收益率。而财务指标法通常侧重于长期业绩的考察。
以jensen和ruback(1983)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公司接管(takeover)和兼并(merger)对股东财富的影响,他们回顾了此前以有的关于企业并购的13篇实证文献,其中,7篇研究要约收购活动,6篇研究企业兼并活动。jensen和ruback的研究是总结性,更是前瞻性。他们研究得出:第一,至少在短期内,成功企业并购活动可以增加或至少不减少股东的财富,而不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对股东的利益是有害的:第二,与并购企业的股东相比,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更有利于提升目标企业股东的财富,这意味着对目标企业的股东来说,企业并购活动可以改善目标企业的绩效,对并购企业的股东来说,企业并购活动更多地是一种正常的对外投资活动【l】。
ravenscrafl和scherer(1987)选取了1950.1977年间的471家并购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认为并购不能系统性地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收购公司的盈利研究公司并购的证券市场反应,实际上就是检验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各类并购公告事件的反应【2】。healy、palepu&ruback(1992)收集了197卜1984年中这段时期内美国最大的50宗合并交易后的会计数据,并进行了行业调整,即使用行业业绩作为基准来检验收购方的业绩。研究发现收购后收购公司的资产生产力有显著提高,导致其比非收购的同类企业获得了更高的营运现金流入;同时收购公司维持了与行业水平大体相当的资本性支出与研发开支的比率,表明业绩的改善不是以削减基础投资为代价换来的。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合并企业股票的事件收益与合并后的会计收益显著相关,表明合并公告时的股价变动是由预期的业绩改善所驱动的,这是事件收益大体能够正确预测并购后业绩的证据【3】。schwert(1996)研究了1975.1991年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窗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反常收益为35%t41。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2001)关于企业并购的一个短期效果的研究。认为目标企业股东的并购溢价在各个时期都是显著的正值而且变化不大,不过随着事件期的延长,股东的异常收益也相应地扩大;而并购企业的股东在各个时期都是呈现不显著的负值,变化也不是很大【5】。
bruner(2002)对国外1971—2001年间130篇经典研究并购绩效的文献做了全面汇总分析,发现成熟市场上并购重组过程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远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具体来讲,目标公司股票价格显著上涨,一般有10%一30%的股票超常收益率(亦即并购所带来的收益);投标公司股票收益率很不确定,且有负的趋向,同时收购公司的长期财务业绩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递减趋势;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综合的股东收益同样具有不确定性f6】。关于并购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西方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cosh。
acquisition)的合称,缩写为m&at221。这两者在概念上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
(1)兼并根据《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解释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企业兼并又可分成两类,即吸收兼并和创立兼并。
①吸收兼并。是指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合并中,其中一家公司因吸收(兼并)了其他公司而成为存续公司的合并形式。在这类合并中,存续公司仍然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称,而且有权获得其他被吸收公司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其债务,被吸收公司从此不复存在。
②创立兼并。又称新设兼并或者联合。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通过合并同时消失,而在新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公司,这个公司叫新设公司。新设公司接管原来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全部资产和负债,新组董事机构和管理机构等。
(2)收购通常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一定比例的资产或股份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的行为。收购可以进~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两种。
资产收购指买方企业购买卖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使之成为买方的~部分。股份收购则指买方企业直接或间接购买卖方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票,并根据持股比例与其他股东共同承担卖方企业的所有权利与义务。
企业并购包含兼并和收购两个方面的内涵,但兼并和收购之间还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为一体,收购则并非合为一体,而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居于控制地位。但在实际过程中,兼并和收购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开,例如收购可以是一个公司购买其他公司的全部资产,这实际上也就是吸收合并,并且学术界和实业界都习惯与将二者合在一起使用,简称并购。
2.1.2并购类型并购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并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从事业务的关联程度不同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按照并购的支付方式划分为现金购买、股票并购和混合并购;按照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并购的态度不同划分为善意并购和恶意并购;按照是否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划分为标购和协议收购【23l。但是我们通常采用第一种分类方式:(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处于同一个行业、生产或销售同一产品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横向并购的特点是,可以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有利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垄断能力。横向并购的结果是资本在同一生产领域、销售领域或部门内集中,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组成庞大企业集团,夸大生产规模,以达到新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经济规模。
(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进行的并购,即优势企业并购与本企业在生产工序上前后紧密相关的企业,形成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的实质是生产同一产品,但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可以分为前项并购和后项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向生产或经营流程前一阶段企业的并购,后者是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以及成品的企业对加工、装配企业以及经销商的并购。纵向并购可以加速生产流程,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节省运输、设备、仓储、资源和费用,可以加速生产过程和经营各环节的配合,有利于协作化生产等。(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是处于不同产业领域、产品属于不同是通过市场且与其产业部门不存在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产品扩张型并购、市场扩张型并购和纯粹扩张型并购。产品扩张型并购是指在产品生产技术或工艺相似的企业间的并购。市场扩张型并购是指在具有相同产品销售市场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纯粹扩张型并购是指在产品、市场都没有关联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混合并购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处于一个行业或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并购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1.3并购特征并购是在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一家企业通过获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控制该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它的主要特点:
(1)企业并购的前提是现代企业制度。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必须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即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2)企业并购的目的是控制被并购企业,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并购企业和购买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目的在于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控制,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
(3)企业并购的基本手段是获取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企业并购通过股权收购或资产收购实现对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控制,其实质是为获取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4)企业并购的本质是产权交易。从实质上而言,兼并和收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其交易的对象是被并购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并购企业的战略目标。(5)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企业并购是企业通过市场购买另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存企业,将该企业组合纳入本企业的运营轨道的一种投资行为。
2.2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企业的并购理论的发展与实务的发生是紧密联系的。从十九世纪至今发生的多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为背景,经济学家从多角度对并购活动进行了研究,进而形成了多种理论【241。企业并购是并购理论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本集中理论资本集中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深入分析,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理论。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资本集中的原因和资本集中的机制。马克思指出促使资本集中的原因在于资本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的追逐,而资本集中的机制则包括竞争机制,公司制度,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制度四个方面。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是最早能够解释或者说明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在这以理论的基础上,后来的学者可以在马克思奠定的理论基础上,继续做深入的理论探讨。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资本集中理论也是完整的、有力的。
(2)交易费用理论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获取经济信息,而信息的获取不是免费的,所以通过市场交易是要支付交易费用的。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就会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经济学家研究的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安排产权的结构,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是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企业并购的交易费用理论运用交易成本解释了企业形成的原因和企业界限,通过企业并购活动而引起的交易费用的节约称为企业并购的交易费用效应。
(3)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和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活动有着潜在的社会效益。该理论通过对商业经营活动重新进行组合,就有可能获得正的投资净现值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效率理论有很多的分支理论,主要是差别效率理论、无效率的管理者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多角化理论、财务协同效应、价值低估理论等等,每一个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类型的并购活动。
(4)代理理论詹森和梅克林提出的代理问题是在经理人员只拥有少部分股权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股权分散的大公司中,一般的个人股东要花费一定数额的资源区监督经理的行为。代理问题是由于经理与所有者之间的合约不可能无成本的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代理理论就是要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并购来减少代理成本。代理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降低成本说、经理论、骄傲假说和自由现金流量说等几种理论。
在其他解释企业并购的理论中,比较著名的有市场势力理论、财富重新分配理论、信息信号理论和避税考虑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独到的地方,但都需不断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过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对并购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完善,理论也越来越成熟。
2.3并购与企业价值创造2.3.1价值创造的概念关于价值创造的概念,从17世纪末英国的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开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史不绝书。martinjohnson认为价值的创造是一个涉及到资源使用的问题,资源层的高补充性,低可转移性,使相关参与者的资源网络产生了高多边依赖性f251。我国张新认为价值创造是指企业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含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实现尽可能高的收益,或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收入实现一定的收益;政府在政治和法律导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监管行为中,营造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来鼓励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261。
论文认为价值创造是在扣除了使用稀缺资源的机会成本(银行债务和其他债务的利息费用和权益资本成本)以后的剩余利润。良好的价值创造是任何一个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并购能否为并购企业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这个从60年代开始被众多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一直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众所周知,在成熟市场上并购价值效应确定不足为奇,因为成熟市场的有效性强,价格信号信息基本能够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企业通过重组或改变控制权,实施企业和其它或实体的联合、合作来取得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乃至更高的效率。因此,积极寻求外部重组机遇是实现企业价值增长的超常规方式。19世纪以来出现的史无前例的产权重构、重组和创纪录的兼并、收购浪潮,就是企业追求价值、创造价值的明证。而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价值效应来说,企业并购重组的价值效应往往会受到宏观经济体制因素与企业所处的历史背景影响。
2.3.2企业并购价值创造的效应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产权转让,但取得了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非是企业并购战略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开端,或者说iiiiii进入关键时期,并购对企业效益以及并购后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企业,并购后必须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势及劣势,在一定的经营环境条件下,充分整合并购后的资源,从而获得协同效应。
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企业的总体效应大于并购前企业独自经营的效应部分。企业并购所创造的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无形资产协同效应【271。
(1)经营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效率。经营协同效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规模经济。并购过程产生的最显著的就是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并购可以迅速达到资本集中实现规模经济。并购使几个规模较小的企业组合成大型的企业,从而有效的通过大规模的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这是因为,并购以后,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得到了节约,分摊到单位产品(或服务)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科研费用必有所减少。另外,规模经济还表现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后,市场控制能力的提高。价格、生产技术、资金筹集、顾客行为等方面的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同政府部门关系的改善自然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②范围效应。对范围效应的通俗的解释是当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单独生产和销售同样数量的产品时,就是指一个企业用一套投入要素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当一家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综合成本低于由两家单一产品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成本之和时,范围经济就产生了。企业范围经济效应不仅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那些与生产过程非直接相关的活动之中,如研发活动、销售和市场营销活动、分销与运输活动以及日常管理等等。例如,在研发中所形成的知识可以应用于一系列产品,从而产生范围效应,企业声誉的价值可以延伸到一系列的市场之中。企业可以通过共享的设施、物流与采购、共同的技术、共同的经营技能、共同的顾客、共同的渠道和品牌价值为企业赢得高质量、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③节省交易费用,降低竞争成本。并购可以把两个或若干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转置为同一企业内部的交易关系,并购后形成的新企业以新的组合形式参与外部市场交易也能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
(2)管理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是指任意两个管理能力不等的企业进行合并,那么合并后的企业的表现将会受益于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的影响,综合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合并企业的总体表现将会优于两个单独部分的相加之合。
①能力管理效应。哈斯巴斯那和杰米森将企业能力理论导入并购整合问题,他们认为并购双方组织能力的转移和扩散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必由之路。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哈斯巴斯那和杰米森提出,整合的关键是“战略能力”的转移和应用,而战略能力的转移与企业能力的扩散是价值创造的来源。而且,能力的转移和扩散也往往以其他资源(如物资资源、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条件。
②协作效应。企业并购后,行业专属的管理能力可以被转移到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中去,而不会使协作效应受到破坏。为拓展使用行业专属管理能力而发动的并购,满足了必须将管理者作为一个团体来转移的需要。虽然为了适应被并购企业的新环境要重新获得其他类型的组织资本,即体现在员工身上的企业专属信息,但在并购过程中组织资本中协作效应的那一部分将会保留下来。
所以,在转移这些能力上,企业问的并购要比个别管理人员通过人才市场的流动更有效率。(3)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的种种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律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金钱上的效益。①合理避税。税收是对企业的经营决策起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各国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资产、股息收入与利息收入等资本收益的税率及税收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存在这种差异,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从而增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常见的途径有两条: a.利用亏损递延条款亏损递延是指如果企业在一年内出现亏损,该企业不但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其亏损还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企业则根据抵消后的盈余缴纳所得税。为此,那些盈利能力高,进入企业所得税最高等级的企业则会选择拥有相当累计亏损额但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为其并购对象,从而冲抵并购后企业的利润,大大降低其纳税基础和税收。
b.合理利用并购的支付手段如果a企业并购了b企业,a企业不采用现金购买的b企业的股票,而是将b企业的股票按照一定的换股比例转换为a企业的股票。在此过程中,b企业股东即未收到现金,也未实现资本收益,对b企业的股东而言是免税的。通过这种方式,在不纳税的情况下,企业实现到了资产的流动和转移,资产所有者实现了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的目的。
②预期效应。是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预期效应对企业并购有重大影响。企业经营的财务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富最大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价格的高低,股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入的判断。
(4)无形资产协同效应是指由于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一些不同于有形资产的特殊本质和机能——包括形式上的高投入性,发挥作用上的长期性、深层性和扩张性,使用上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模仿性,与有形资产的结合性,交易中的不确定性等。无形资产协同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品牌协同效应、文化协同效应和技术协同效应等方面。
①品牌协同效应。通过企业长期的投入与努力树立起来的“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它是确保企业提高市场份额、获得较高利润的重要基石。在企业并购中,品牌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并购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可以马上提高被并购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业绩,这一点在并购效应中是最明显的。
②技术协同效应。也可称为技术扩散效应,是指通过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低成本扩散,使技术创新获得规模经济性并增加企业收益的效应。在合并双方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技术的共享通常能使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在并购后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直到达到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的水平,从而使其原来处于低效运转状态的资产变成高效资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③文化协同效应。它的产生是由于积极的文化对消极文化具有可输出性从而存在规模经济的潜能,因此在企业并购中通过积极的企业文化对消极的企业文化的扩散、渗透和同化可以提高被并购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率。文化协同效应的实质内涵就是建立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从而形成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一般情况下,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大,文化协同效应也随之扩大;但当企业集团规模达到~定程度而超过企业文化的包容力时,由于集团内部各种文化冲突的尖锐就会使该效应达到极限。
④核心竞争力培育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并购中,通过获取其他企业的无形资产,或向其他企业注入无形资产,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尽快建立,奠定联合企业获取长期稳定高额利润的基础。如在并购中,被并购企业获得了优势企业的某项先进的技术,但并不表明技术优势已经建立,因为真正建立还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培训、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质量控制等内部的改造和学习,即必须搞好并购后期整合。通常后期整合和核心竞争力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
2.3.3企业并购创造价值的来源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简称价值源,找到并发掘企业并购价值创造的来源,就发现了提升企业并购价值的基本思路。把并购企业同被并购企业合并起来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总和可能会大于单方价值的简单相加,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
由于企业处于复杂的环境下,对于企业并购价值源的寻找应该从分析相关价值的角度出发。这种使并购后公司价值增长的源泉主要表现在:(1)成本的降低企业通过对资产进行补充、调整,优化技术和生产流程当合并企业采用高效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优化就成为可能,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壮大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同时大规模生产便于实现规模销售与采购,节约购销费用,获得规模收益。另外,对被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财务的经济性,即通过被一个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企业可以合理预测减少的职位、相关的固定资产及管理成本。当并购双方在经营和市场上比较相似时,这种成本缩减的益处就更加明显。
(2)收入的提高提高收入可能是因为销量的增加。通常合并后的企业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或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线,或两者兼而有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销售的增长。
收入的提高也可能来源于某些产品的价格提高,尤其当并购创造了战略优势,如成为某项技术或产品的独家供应商。合并后的企业利用分销体系能拓展产品或服务,提高收入,丰富的产品线也有利于企业参与原先作为独立企业所无法涉足的竞争领域。
第三篇:我国A股IT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与EVA相关性实证研究
我国A股IT上市公司企业价值与EVA相关性实证研究
来源:中联论文网:
【摘要】模式一直是近年来国内企业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EVA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尤为囊出。本文基于IT公司的数据开展了实证研究,证实了传统会计指标和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小于EVA指标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EVA和传统价值变量都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解释能力;但传统会计变量不能被EVA完全替代。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价值MVA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EVA的理论和模型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企业在会计上除了考虑各种要素成本还必须考虑资本成本,企业的创造价值减去资本要素成本之后的值,才更具有现实的企业价值意义。特别在中国国内方面,政府引入了EVA作为国资委下属央企考核机制的措施,这又将EVA体系为企业价值带来的影响引入广泛讨论当中,EVA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特别是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成为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来考察EVA与我国上市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二.EVA价值相关性国内外研究
迄今为止,国外开展了较为成熟的EVA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国外的一系列研究大多针对EVA和每股净利等传统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但也有一些研究评估了EVA公司在现实中的绩效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研究大量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国内方面,胡俊娣(2003)进行了ROI和EVA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传统ROI计算方法不如EVA评价方法。王燕妮(2004)认为EVA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但从财务方面评价,其效度很高。游明洁(2010),徐晓薇(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EVA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具有较强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我国2008、2009、2010年深沪两市IT类企业,同时去掉ST、PT股票并去掉统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样本。经过上述调整后的总的样本个数为421个。
(二)变量选择
因变量(企业价值代表性变量)也就是公司价值变量,本文由市场增加值(MVA)代表。EVA代表性变量为股经济增加值(EVAPS),每资本经济增加值(EVAPC)以及资本收益率(ROC)。会计指标体系方面选用了如下指标OCPS(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ROE(净资产收益率)、EPS(每股收益)。
(三)实证研究结果
研究首先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检验以上7组数据之问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六个变量分类别同因变量(公司价值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即主要针对MVAPC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MVAPC=B o+0 IEVAPC+B 2EVAPS+B 3ROC+D 4。从以上分析能够看出,EVA变量对公司价值有很好的解释力,其中F值高达52.564,R方为274,说明EVA变量对模型解释高达270j,。实证结果支撑了EVA对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一结论。
其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传统会计变量与企业价值变量),可以看到会计变量总体上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力和EVA变量相比不高,从统计结果上看其解释力小于1 00/,。而统计结果的F值为8.273,会计指标变量的回归方程在0 001的水平上显著,数据结果表明会计变量可以解释企业的市场价值。但如果与EVA变量回归方程相比,会计变量的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明显较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具有一定解释能力;且EVA相对于企业价值的解释力更大,明显高于传统会计变量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
最后,如果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如果同时引用EVA指标和会计指标,调整R方与EVA回归模型相比有了一定的提升,当我们同时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变量时,模型对MVAPC的拟台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同时使用量类变量后解释变量对公司价值的解释度有了明显提高了;观察统计方程的F值高于30,这一结果大幅度超过单纯采用会计指标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EVA指标虽然有较高的解释能力,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会计指标,传统变量是很重要的企业价值指标,在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方面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综上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当综合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和EVA的时候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强,而单纯使用EVA变量时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其次,如果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其对企业价值的解释能力最弱,同时单纯使用传统会计变量仍然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所以传统会计变量仍然不能被完全替代。
四、研究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EVA研究结论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联,研究EVA企业价值相关性是否和企业内部管理有关联,从而让这一研究在企业中发挥实践作用。参考文献
[1]胡俊娣投资回报率和经济附加值在财务评价中的止较研究田商业研究,2003(05)
[2]王燕妮,王波EVA与现有评价指标的比较分析[I]现代管理科学,2004(07)
[3]王化成,程小可,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指标的对比叫会计研究,2004(05)
[4]王泽萍基于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游明浩EVA在评估企业价值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2010
[6]徐晓薇.基于EVA的我国高科技产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论文,2010
相关论文推荐:
快递企业间协作收益分配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对快递企业协作的概念及合作模式做了阐述,并对两种快速企业间的协作收入分配模式:固定支付和内部合算进行了研究,最后分析得出了速递企业间协作收入分成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四篇:创造价值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很荣幸我今天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谈谈《我们为创造价值能做哪些?》。
电影里有一句经典的对白:“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怎样能称得上人才呢?那就是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你创造的价值越多越证明你很有价值。我们怎样做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放平心态
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的公司“全心全意全为您”是企业整体的服务宗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应尊崇的企业文化精神。不管您在公司中担当任何角色,当您在与任何外界人员沟通时您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您个人,而是代表着公司的整体形象。所以我觉放平心态是最重要的一条。决定成败的关键是心态,而不是智商。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未来,控制心态,别让心态控制你。心态越平和,坎坷就越少,在工作中处理事情才能真正让顾客满意。
二、有责任心
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现实生活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负责的态度。有了责任感别人才会信任你,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责任是一种敢于承担,有所作为,勇于负责的精神。使我们每一个人立足社会,开创未来的基石。
三、明确目标
根据公司的目标,我们也要相应的制定自己的以及自己所团队的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对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目标不是幻想,因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完全可以带来实现的满足感。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其前景绝对不可能乐观。但是,有了目标后,必须要积极去实现它。实现目标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过程。
四、不断学习
“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这是法国的大文学家罗曼•罗兰的名言。我们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企业文化。如果你热爱工作,随时都可以在身边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那是最有用的、最适合你职业的学习内容。工作中如果你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地通过勤奋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你很可能从一个人才变成企业乃至社会的包袱。
五、感恩之心
工作中总有不如意的地方,而感恩之心会让你变得更加善良、诚实、正直、合作和敬业;如果你只是挑剔、抱怨、仇视,你就会沦为一个刻薄寡恩的人,最后,你能得到什么呢?什么也得不到。当然在员工对企业怀抱感恩之心的同时,公司也应感谢员工对企业作出的贡献。比如增加薪资,改善福利或设计新的福利计划,教育和培训,关注员工家庭和其他社会需求,这才会把员工培养成更加诚实正直、有良好道德操守、勤奋努力工作的人。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总之一句话,真诚的去待人,认真负责的去工作,将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我坚信,万科一定会不断发展壮大,越做越好,越做越强,这也是我们万科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五篇:协同创造价值
协同创造价值
协同是自然界的神奇规律,通过一定的机制使不同主体达到一个系统的目标,如迁徙的雁群,协作作战的航母编队。就拿5匹马来说,如果加上辕是一套豪华的马车,如果没有协同机制则成了五马分尸了!对企业而言,协同可为其创造一系列的价值,如,协同为组织目标达成建立了一个管道;为组织带来高绩效工作模式;带来(内部交易)费用的节省;文化协同促进企业及社会文化发展和知识创造。
1协同为组织目标达成建立了一个管道机制
目标是协同活动的导向,也是评测协同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协同目标对于企业组织而言,不仅仅是企业所期望的运营成果,还包括企业组织所追求的运营状态、管理架构和文化养成。
在企业的创建和发展、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目标——战略目标、战术目标、运营目标;从组织的角度还可以分解为企业目标、部门(和团队)目标、个体目标;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还可以区分为团队、项目、运营等不同性质的目标划分。
目标的层次和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相互之间构成错中复杂的关系,有协同、矛盾、对立、共生、层次、独立等。
在确定企业愿景、使命、定位、目标后,企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并加以实施。是基于公司高层制定的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规则化,便于管理层的实施和操作。
目标既协同行为和活动的标的,又是需要协调、规制和创新的对象。协同管理平台承载了协同的机制,为组织目标实现建立了管道机制,形成管理流水线,每个人在达成目标的同时,组织目标也得以实现。为组织带来高绩效工作模式:管理流水线
在协同机制中,控制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控制是协同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通过管理制度和规则的设置,协同管理平台将为企业建立个性化的流程,形成自己特点的管理流水线。
在任何组织中,都难以做到对人的思想的控制,而人的思想恰恰又影响着人的行为。对思想的影响靠的是就沟通,沟通改变人的认知,从而影响人的行为。组织中可以通过制度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而规制的最有效方法则是流程化。典型的例子就是流水线,通过把人安排到流水线上,实现了人的行为被编入流程。但是对于管理活动和非物料型企业的业务活动而言,流程化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典型的情境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这也是固定业务流程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困境。二元化工作流则是一个沟通与规制相耦合的流程引擎,既保证了流程的规制性,又结合了流程的灵活性,很好地解决了实际业务和管理流程上线难的问题。
再加上有正确的组织目标做保障,管理流水线无疑将给组织带来高绩效的工作模式。协同带来(内部交易)费用的节省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如视频技术、即时通信、移动技术等,信息的即时交换打破了工作的固有时空界限,带来的是大笔差旅、会议等传统沟通方式的大批费用的节省。
同时,电子化的协作方式也大量节省了纸张等办公费用;协同更大的贡献在于效率的提升,带来的人员规模缩减而节省的人力成本。
另外,知识的有效共享更是节约了重复创造的投入。据我们统计,协同管理平台每年为企业节约20%左右的运营费用,而且这并不包含由此产生的间接收入的增加。文化协同提升企业整体社会价值
企业文化是员工价值观的协同,所谓企业文化其实是同一类人聚在一起做事产生的文化协同。如果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融入其中,一定是你找错了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最无形的“空气”。致远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团队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下,在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中,由他们自己创造并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特质、氛围和价值主张。它很难移植、克隆和模仿,它与企业的发展一脉相承,如影随形。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这么一个看不见抓不着的东西,协同怎么来帮助创造呢,一方面通过帮助员工建立统一的使命、远景、价值观等,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论坛、空间、微博、及时消息等协作工具,企业理念和员工的思想得到快速传播和分享,形久之,将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员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创新能力和新知识积累
通过对过去的知识的共享,使员工可以得到想要的知识,使企业的知识转化为了员工知识。在新知识的创造过程中多为员工的协作和反复震荡,提升了企业知识创新的速度和质量。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学习型组织将形成,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认知,员工逐步适应企业文化并被影响;而企业通过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来向社会展现自己的企业文化;社会对于企业的文化进行评价进而影响企业对于自己文化进行修正„„
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现代社会员工的集合构成社会,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为企业带来价值,也是社会文化价值发展的重要组成。
致远软件始终坚持“协同创造价值”的经营思想和价值定位,专注协同管理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旗下拥有北京、成都两大研发中心,并成立专门的学术应
用研究机构——协同研究院。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致远软件以融合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协同产品,以高效率、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帮助中国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实现转型升级,让致远协同产品成为:高绩效组织的统一工作平台,高效能人士的个性工作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