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21 学年第 2 学期
《科学发展概论》考试大作业
班 级: | 函授2021年春专升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萧山依米5班 |
学 号: | 421308360516 |
姓 名: | 杨飞 |
任课教师: | 陈策 |
成 绩: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环境污染问题解决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社会生活带去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去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进了整个社会向着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兴起也让社会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生态不平衡,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出现,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人类过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去开采地球环境,导致了生态失衡,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的确有给人类带去了好处,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开发给社会带去的破坏远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多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使用,科学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危害将会大于好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破坏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农业上使用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的确增加了农产量,让整个社会的人类得以生存,但是从长期上来看,对农产品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科技会让水质、土壤受到影响,而且过于使用农药去杀害害虫的时候也让益虫的生产受到了危害。随着对社会的征服力度增强,对于自身生命的追求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许多的医学院开始利用科学技术研制医药品,以此来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过于的采用这些技术最终导致了人口加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只会导致人类对社会的需求也将增加,最终就会去对环境采取更加强烈的开采和索取,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的展现出来,全球变暖、动植物灭绝、核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与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有关系。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引起人的关注,一方面缘于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缘于其严重地威胁着人之生存与发展。面对突出的环境问题,人民群众的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权利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必然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建构的极为关键的切入点。
一、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之制度保障需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较大突破,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容否认的是,这一较大的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受到了人的不恰当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影响而变得愈益紧张,自然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威胁,这一威胁的反作用力使得人之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为了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人之生存与发展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及其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并建构能够保障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要实现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通过环境保护制度的建构既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化于制度之内,又通过制度的中介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人之思想与行为,促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现。
二、环境保护实践及其制度建构之根本价值诉求
人创造环境,环境亦创造人。人与社会以往的发展实践活动一方面缘于自然环境的客观必然性的规约而被限制于有限的空间之内,另一方面缘于人超越外界限制的主观内在动力与能动性而对自然环境进行了近似于疯狂的挖掘和破坏,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恶化的关系,使人和自然都得以健康生存与发展,必须转变人在发展实践活动中持有的观念,并建构相应的制度以规约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活动。生态环境问题和矛盾完全是在制度框架下的生成,相应于此的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亦应完全在制度框架下得以进行和完成。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会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之生存与发展,相应也就有了一定的生态环境及其社会效果。为重新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而言,必须建立和完善与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的环境保护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是为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恢复与维系的需要,由国家依据法定的程序建构的,以强制性方式规约人与自然交往活动的正式制度的统称。
三、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制度之具体建构路径
任何领域的制度建构都是相应制度体系的系统建构。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制度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亦存在某些领域的空白,因而必须进一步建构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环境保护制度的建构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要制定并实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互相协调的制度体系,同时必须建构的是高质量的环境保护制度。
(一)建设环境友好型政府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与治理能力
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实质的要求,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内化科学发展观,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即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发展,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发展视野之中,全面准确地认识和理解环境保护之于人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理解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与应承担的责任,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意识支配行动,政府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如何将制约着政府环境保护的行为及其效果。与之同时,还应提升政府的环境保护治理能力。政府的环境保护治理能力是一个系统,包括了政府对自然规律认识的程度和水平、对环境治理的决策能力、规划能力、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促进环境科学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能力、制订出科学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标准以及科学的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审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能力、促进环保产业特别是环保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应对各种生态环境灾难的能力、促进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有效地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治理成功经验的能力、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有效地规范和界定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与非政府组织、与社区、与公民等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关系的能力。
(二)健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与公民及社会组织之间、不同的公民与社会组织之间不能各自为政,必须建构、维护和保障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应在多元参与、良性互动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加强政府与其他环境保护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要加强民间环保组织、群体和个体成员等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通过各主体之间在环境保护制度建构过程中的对话、协商、博弈与选择,避免既得利益群体按照自身的利益标准来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治理,并遏制政府本身的自利和扩张行为。“政府的强制功能不应该体现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之中,而要把着力点聚集于基础性体制结构形成之后的‘制度供给’与‘执行控制’上,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三)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为了使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成本内部化,由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来承担由此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另一项重要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通过调整损害或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将生态环境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为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自然资本或生态服务功能增值的目的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调整和改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相关生产关系,最终促进自然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的长效机制;建构并实施生态税收制度和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生态环境补偿项目,加大该类目的纵向转移力度,实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构生态保护职责和生态补偿对称的评估体系。
(四)完善环境保护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在关系领导干部荣辱升迁的现行政绩考核机制下,上级与下级的政绩指数互为依赖,加上自利动机的驱使,使得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常常对显性政绩考核多而对隐性政绩考核少,对班子集体考核多而对班子成员约束少,定性考核多而定量考核少,注重下级数据报表和自我评价多而采纳社会评价少,上级对下级表扬得多而提出改进意见得少。在这种考核机制下,领导干部真正重视的只是GDP 政绩及上级的评价,至于其他方面的工作乃至社会监督和社会评价统统都被置于第二位。为了使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结果符合绿色政绩考核标准,并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应进一步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主体机制,改变上级组织和人事部门作为单一干部政绩考核主体产生的封闭式“官考官”的考核机制,设立多元考核主体,强化公众参与,将政府内部的考核与政府外部的社会考核结合在一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中介的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将关涉人之生存与发展所置身于其间的关系网络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其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视域中,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制度保障问题出发,以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及人之环境权的保障为着眼点,建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制度;在人与人的关系视域中,从人之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的制度保障问题方面出发,以发展成果共享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为着眼点,建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服务制度;在人与社会的关系视域中,从人之社会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问题出发,以保障人是社会的主体及应有的民主权利为着眼点,建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公众参与制度。这些具体制度的建构将为科学发展观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整体性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