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体育参与考察
农民体育参与考察
农村体育发展是农村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发展,农民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中国的社会体育永远不能实现现代化,也永远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的目的[1]。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体育成为体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研究的是农民体育参与问题,主要针对农民体育态度、体育行为、体育消费、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与分析,旨在对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同时总结出现阶段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形成该特点的理由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尽可能客观地了解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情况,本文认为农村中小城镇镇区居民和小城镇所辖村村民的体育参与情况有较大差别。故本文的样本即研究对象为小城镇所辖村村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自 1990 年以来的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论文。
1.2.2 问卷调查法对镇江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所辖小城镇所辖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4份,有效问卷 550 份。
有效回收率 94.1%。其中,男性占 46.6%,为 256 人,女性占 53.4%,为 294 人。
1.2.3 访谈法对部分镇、村负责人及村民进行个别深度访谈。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态度
本文对样本体育态度的描述主要从心理学视角,即了解被调查者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对体育的喜欢与爱好)、体育行为倾向三个方面。以此来把握被调查者的体育态度。
2.1.1 体育锻炼对个体价值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 98.5%的村民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对个人是有益处的,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对个体作用,结果表明,排在前 3 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尤其是强身健体 90.5%的被调查者将其排在第一位。再次表明村民普遍肯定体育锻炼的强身健体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体育作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认可,或者说在村民体育认知意义上,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生理层面意义更大,而对精神层面作用没有形成共识。
2.1.2 对观看体育比赛的喜好
通过村民喜欢观看体育项目来了解村民对体育的情感。我们仍采取多选排序的问题方式来获取资料。结果显示,篮球、乒乓球、跑步(田径)分列前 3 位,足球被排在第 7 位。而在城市居民体育现实调研中,足球通常均排在前 3 位,这或许是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的差异造成的。篮球是村民的首选,远超出其它选项。
镇江市农民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刘玉红 2.1.3 性别与体育行为倾向本文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是指有免费开放的体育场地及器材等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在探讨村民体育行为倾向时,本文认为性别是影响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故本文从性别的角度描述村民的体育行为倾向。调查结果表明,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村民达 72.5%,其
中男性达 42.5%,女性为 30.0%。存在性别差异。
2.2 体育锻炼行为
2.2.1 参与体育锻炼及参加体育项目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占 61.1%,其中每周 3 次以上者为 16.7%,按照每周参加 3 次每周 30 分钟以上,运动量为中等强度的以上体育锻炼者为体育人口的标准可推断镇江市村民体育人口为 16.7%。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首选是散步达 53.3%。其次是跑步为 42.2%,再其次是篮球为 32.7%,但羽毛球项目为 21.8%,乒乓球为 18.8%。
2.2.2 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首选是健身长寿,其次为治疗疾病,消遣散心等。这一结果与村民的体育认知结果是一致的,说明体育认知对村民参加体育锻炼有积极促进作用。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没时间、劳动太累、没兴趣和没技术。
2.2.3 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性别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相关性,尤其是早晨锻炼,男性被调查者占 28.5%,而女性被调查者占 13%。
这可能与早晨女性多半从事家务劳动有关,这一结论通过对个别访谈中得到证实。调查显示选择早晚锻炼的村民达 70.6%,这一结果与有关农村体育居民体育参与研究成果一致。
2.3 性别与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消费者体育需求的行为和过程[2]。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村民对体育器材、运动服装及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相近,分别占调查者的 37.3%、42.3%和 38.4%。但有健身娱乐消费行为的只占 19.2%。这与到体育场所锻炼 17.1%的比例接近。性别在购买体育彩票行为上有差别,购买过体彩的男性占被调查25.7%,而女性占 12.7%,其余类型的消费行为性别差异较小。
2.4 健康状况与促进健康的途径
被调查的 550 位村民中,有 242 人患有慢性疾病占 44%,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有关节炎的所占比例最高,达 55.9%,这一结果可能与被调查者年龄段主要是 50 岁以上有关,其次是神经系统毛病为 18.6%。村民对促进健康途径的认识,改善饮食排在首位。其次是保证睡眠,参加体育活动第三位,再次表明村民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认可。
结论与建议
3.1 目前,行政村常住人口成年人主要是 50 岁以上者,占 3/4,小学文化水平的占 71.3%,务农者占 65.0%。体育锻炼对个人的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得到村民的广泛认同,村民认为体育对个体价值排在前 3 位的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而心理层面的价值相比而言不被认可。反映出目前村民体育认知情况是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促进身体健康,即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第二篇: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探析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探析
【原文出处】行政论坛
【原刊地名】哈尔滨
【原刊期号】200506
【原刊页号】71~73
【分 类 号】D4
【分 类 名】中国政治
【复印期号】200603
【标题注释】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04JK082)。
【作 者】陈晓莉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内容提要】当前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频繁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两对矛盾造成的:一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强烈要求同现有体制所供给的利益表达机制不足和渠道不畅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民政治参与的行为同其自身素质水平较低之间的矛盾。这种制度供给不足与农村公民文化素质较低的状况相叠加,问题变得尤为严重。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制度建设上的努力,随着急剧的社会变革和阶层分化,这个困境将有加重之势。
【摘 要 题】政治参与
【关 键 词】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96.[2]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3,(2).[3]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0.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亦即政治参与的合法化、合理化和法制化,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政治参与的合理要求以合法的、公民认同的法律规范确定下来;二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把公民的政治参与行动纳入规范的、合法的渠道。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结果就是形成合法的、有序的和合理的政治参与秩序。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为农民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而且有制度保障的政治参与渠道,但有关规范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具体制度却依然不够完善,因而尚未形成健全的政治参与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由于一些具体制度上的缺陷以及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偏颇,严重阻碍了农民有效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影响了他们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民仍然还在很大程度上寻求非制度参与以实现其利益要求,而且这种非制度参与有扩大之势,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农村政治的稳定。因此,农民政治参与必须走向制度化,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
一、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功能和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治参与如果没有规则,缺乏制度规范,必然导致社会混乱。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却能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和培养现实的政治人。
(一)政治参与制度化能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
政府的治理能力或者说政府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于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及其有效性。政治制度化水平标志着一个政权统治和控制能力的高低与强弱。如果“一个社会要想维系高水平的共同体,政治参与的扩大必须伴随着更强大的,更复杂的和更自治的政
治制度的成长。”[1](P12)农民政治参与最大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在于通过影响政府的行政和决策,使国家政治体系必然倾听社会各群体的各种利益表达,这样就能确保政治体系运作避免或减少对农民的忽视或侵害,从而避免将这些社会群体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农民有组织地也即有序地参与政治已经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向。如果政治参与比较理性地作用于政治体系,不仅能从客观上化解政治参与要求对政治体系形成的压力,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执政党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合法性程度。政治体系的支持力量越多,凝聚性就越强,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达到其有效协调和整合社会的效果。
(二)政治参与制度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概念的精髓是社会关系良性互动。一个良性和谐的社会绝对不是政府单一治理的社会,理应包括农民参与在内的合作为主调。系统论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有序,才能产生和谐,如果各个层面各种要素之间处在无序状态,系统内将会产生冲突,出现混乱甚至某种危机。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社会意味着政治系统中有一套人们公认的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利益需求的机构和程序,并且社会成员自觉服从由政治体系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作出的裁决。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制度规范既说明了人们现在的角色和地位,又指出了人们想成为其它角色的正当途径,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自己角色的愿望不被社会认可,这就保证了政治参与的有序性、规范性,有效地避免政治参与的无序混乱状态。同时,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社会,即民主化水平较高的社会的公民应该而且确实具备最起码的心理条件,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建立起谅解、宽容和信任,从而维护了政治运行的程序和稳定。
(三)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培养现实的政治人
现实的或理性化的政治人是政治参与制度化的重要前提。广义的政治人是指处于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且在特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能力,并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能够做出一定政治行为的人。政治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和支撑力量。良好的政治人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保护和社会大小环境的教育和熏陶,其中政治参与制度化是模铸政治人,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根本出路之一。因为政治参与制度化不仅表明组织和程序的权威性、价值性,而且表明公民对政治过程的积极参与,这种社会风气将有助于培养现实的政治人。
二、实现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基本途径
制度建设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政策和机制等),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如观念、信仰、风俗和意识形态等)。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要着力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构建农民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第二,保持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只有明确了制度建设的努力方向,才能从制度上保障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朝自主型、理性化、合法化和有序化的方向良性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政治参与制度化呢?
(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夯实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坚实基础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发展民主之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对农民有序参与无疑是良好的制度资源,构建农民有序参与的制度框架,不能离开这样一个前提,充分利用村民自治这一乡村民主政治的制度资源,拓展农民有序参与的基础渠道,是非常必要的。具体从以下三个环节上下工夫: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我们虽然有了法律法规规定,但与实践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村民选举委员会的推选程序、村委会的竞争演讲程序、村委会成员的罢免程序、新旧村委会班子工作交接程序、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授权程序、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程序等亟待创
新;二是切实抓好制度完善。制度需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其效果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级村务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对村级组织和干部进行民主评议的制度;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完善村干部离任和审计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制度。只有一次次的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才能得以一次次推进;三是认真做好制度落实。再好的制度,不抓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近年来,各地在推进村民自治工作中还是下了不少工夫,不管是村级民主选举,还是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建立了许多好的制度,但为什么有的地方这些制度执行得好,而有的地方却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出现这类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缺乏落实。因此,我们要在抓制度创新,制度完善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抓好制度的落实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建立起良好的机制,确保“四个民主”的实现。
(二)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
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包括政治参与的组织形式、公民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政治参与的准则和程序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政治参与的体系健全与否又集中表现为参与渠道的完善与否、畅通与否。“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里,扩大政治参与的一个关键就是将乡村群众引入国家机制。”[1](P89)故此,当前最重要的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真正把农民纳入到政治体系中来。
1.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参与渠道。首先,健全基层人大代表制度,加强代表同农民群众的联系。基层人大代表要履行职责,反映农民利益的要求,并受农民监督,当前的人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值得借鉴;还要改革地方人大选举制度,农民结社团体可以推派自己的代表竞选,也可以推举有党员身份的农民代表先在党内民主的渠道中竞争地方领导的位置。在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产生上,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农民阶级的分化与分层,保证各个不同利益主体能产生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管理,保证不同地区之间保持一定的代表比例,增强对现行政治体制的信任,增强政治服从感;其次,健全信访制度。在强化信访作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的同时,对这一专门的利益表达机构进行改革。应从法律上保障农民合法权利的行使,对于信访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或不作为等行为,设立追究其责任的相应司法程序;在法治框架下把实际救济功能从信访制度中剥离出去,将属于司法管辖范围内的信访事项转入司法领域,形成信访呈情与行政和司法救济的程序上的有机对接,使其逐步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中。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1月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信访条例(修订草案)》,保护上访者权利、规范信访行为、强调政府责任成为新条例的几大亮点。说明我国有关信访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第三,健全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法律和程序,认真疏通农民维权的渠道,降低农民维权的成本,不断强化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责任,确立和维护法治的最终权威,从而从制度上和实践上保障农民合法权利的充分行使,推进我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实现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
2.扩展开通新的参与渠道。首先,在现有法制架构中改善制度,扩张结社、参与、与对话的管道。譬如让农民的结社团体推派代表参加农村公共议题之听证会,或者成为法庭的陪审员,增加农民团体代表与其他利益团体代表,让农民代表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政府法定的平台或渠道上,进行“对话”或者“谈判”的机会,对牵涉农民权益的公共资源分配进行有意义、有序的参与和协调;其次,要重视民意,充分沟通。沟通是制定制度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法取得行动上的协调,自然也就无法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政府及时向农民通报信息,交换思想,而基层农民的呼声也能够畅通地反映到最高决策层面,确保广大农民意志、利益、愿望和要求及时得到表达和实现,可以说是目前最为紧迫的要
务;再次,建立完备制度,实现农民在政策制定中有效参与。作为国家的主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公共事务抱有满腔热情,但没有具体的参与程序和制度保障,这样的热情只会被一次又一次淹没,直至完全丧失积极性。因此,应建立完备制度,在政府内部建立与农民参与制定相适应的工作系统,以保障农民参与所输入的信息全面收录,并且能够快速进行综合整理和及时提交给决策者,以尽快制定出可行、有效的公共政策。
(三)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让农民在制度内充分表达利益要求
一是要完善舆论监督体制。舆论监督是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马克思称之为“社会第二种权力”。所以,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挥其政治导向功能。在当今媒体发达的时代,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等宪法权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媒体实现的。然而,新闻媒体往往忽视农民的呼声,将农民的呼声视为非主流声音,甚至回避农民的政治诉求,使农民不能通过新闻媒体实现其政治参与的权利。可见,农民通过新闻媒体的政治参与权还需法律保障。二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干部行为,为农民参与有序化提供行政保障。在现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认识水平也发生新的本质的变化。因此,必须从教育农村干部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彻底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入手,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现阶段农民的新特征,尊重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化解农村的干群矛盾。然而,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接纳、支持,须有赖于一整套制度去规制;三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亨廷顿认为,组织是通向权力之路,同时也是政治安定的基础和政治自由的先决条件。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言组织或自我保护组织,唯独全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没有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有效表达和捍卫自己利益的组织。当农村不同利益群体缺乏合法的、具有自主性的群体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时,就会转而向制度外去寻求。于是一些邪教组织、黑社会组织、地方恶势力死灰复燃,他们借保护农民利益之名,行对抗政府之实,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学者于建嵘调查研究指出,在华中的一些省份,农民已经形成了有组织的抗争,并且“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在数量、规模和对抗程度方面都在增长。与此同时,农民的政治诉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升级,在内容上变得更有进取性,并提出了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就是自发筹建农民协会”。[2]在当前,政府应积极支持农民组织化建设,对农民的政治参与要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行政上予以合作,法律上予以规范。建立权利和义务明确的农民协会,培育成熟的政治参与主体,是实现农民参政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对于政府而言,组织农民起来,将农民政治参与纳入政府决策和政治体系中去,形成良性磋商机制;对农民而言,有了组织依托,形成集体力量,达到了对政府权利的有效监督,既减少了农民不断上访,稳定了秩序,又使农民经受了民主锻炼。
(四)广开通道,广泛吸纳合理的非制度政治参与进入正式制度体系
农民的非制度参与指不符合制度要求和程序要求的政治参与,也包括违反法律的非法参与行为。有学者认为,农民的非制度化参与包括诱致性非制度参与与强制性非制度参与。[3]前者指个人、群体或集团为获得自身利益的满足,自发地倡导、组织和运用某种方式,通过一定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非理性行为。转型期中国农民非制度参与行为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这与转型期农村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密切关系,也与制度环境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几个层面不协调,制度供给不足,制度不完备和不充分等有直接关系。一般表现为越级上访告状、集会和闹事等形式,以群体上访居多。国家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度创设中应认真研究农民政治参与中的各种非正式制度,应将那些合理的、具有社会基础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种非正式制度纳入制度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已有极为成功的范例,如1978年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秘密签约搞“大包干”,1981年的广西宜山三岔农民成立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最初都是农民的诱
致性非制度参与,后被纳入了制度化轨道。
(五)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使农民政治参与法治化
农民参与必须根植于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执政党依法执政战略决策的实施有待于农民政治参与的法定性。新宪修改,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引进了宪法,政治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内容,执政党应充分尊重和保障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完善农民政治参与的法律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要求、新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对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程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相应的规定;二是吸收和借鉴国外政治参与典型案例和科学立法,使法律制定具有预见性;三是及时提升其他领域或小范围内的政治参与的合理行为规范为法律。这就要求抓紧落实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和其他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立法。诸如新闻法、出版法、社团法、舆论监督法、人大监督法、政务公开法、公民举报法、请愿法和申诉法等等,国家只有对农民政治参与进行合理定位,在承认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制度,使农民政治参与经常化、秩序化。
(六)建立新型政治文化,实现农民政治参与理性化
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要求公民有适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的政治意识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当前,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建设与我国农村政治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为农民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背景。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参政水平。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决定着他们对政治参与的目的、责任及基本权利缺乏正确看法;对现行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程序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不能进行正确的政治选择和价值判断;不具备处理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和灵活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参与政治,大多是在自我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极易导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带来社会秩序的混乱。因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让农民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自由和责任,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现状,使农民的参与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目标,从而不断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理性程度,有效约束非理性的情绪型政治参与。
2.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农民进行制度化政治参与。在新旧体制转型期,农村产生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出现许多农民的非制度参与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但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农民的这些非制度政治参与形式不纳入制度体系之内,必然会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一般来讲,农民的非制度政治参与大多数都是属于人民内部性质的,只能通过教育引导的方法将其纳入制度体系内,要通过专政的方法解决农民的非制度参与事件只是极少数。因此,要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和教育农民,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农村干部首先要认真了解农村实际,悉心体察农民的思想情绪,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和法规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在制度体系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使农民既学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又懂得依法维护自身利益和履行应尽责任。
第三篇:农民五参与,市交流材料
发挥农民“五参与”主体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海盐县委海盐县人民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建设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能否正确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受益的关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县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把推进村庄整治与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积极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让农民参与规划、参与决策、参与筹资、参与建设、参与管理,使农民成为整治项目的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和得益主体,从而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从政府推动“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的转变,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个,实施环境整治的行政村累计达8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2%。2007年将全面完成所有行政村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
一、实行“三表一册”制度,让农民参与规划
近几年来,我县以“十百”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并积极做好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2006年,我县又全面开展了村庄规划与实施工作,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在规划修编基础资料收集过程中,我县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实行了“三表一册”制度,即通过《总体规划征求意见表》、《村庄布点意见表》、《整治建设意见表》和《个别走访意见册》来收集、分析、采纳农民的意见建议,努力使规划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符合农民群众的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1-
基础资料收集调查、编制初步方案、召开方案讨论会、方案评审、公示、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程序精心组织,突出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努力争取广大农民群众对规划的充分认可。目前,各镇(区)在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后,均已转入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阶段。根据新的村庄布点规划,全县村庄布点数将从目前的2823个减少到737个。通过让农民参与规划,使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推行“三制度一公开”,让农民参与决策
我县农村坚持实行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凡涉及行政村长远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决策,都按“三制度一公开”的形式进行,即通过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议事协商制度来进行决策,在会议讨论投票决定后,由村党总支、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实施;同时普遍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有关新农村决策的内容、形式和落实情况都向村民予以公布;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健全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和财务监督机制。在推行“三制度一公开”过程中,我县十分注重党员、承包组长、村民代表的领头作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决策,力图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使各项决策民主科学、公开透明。如我县在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工作中,需要确定一个示范点进行重点建设来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效果。为此,首先由村民代表大会确定了申报的条件、要求和规则,再由各承包组在征求组内农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申报,最后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公开、公平、公正地讨论表决,最终确定示范点。通过让农民参与决策,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水平、村干部民主理事依法办事能力和村民参政议政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较好落实,同时也使通过的决策易于得到农民的拥护,有利于组织实施。
三、强化“三联动一重点”,让农民参与筹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在实施村庄整治过程中,道路硬化、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后续建设、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缺口大的问题,我县在不断加大县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强化“三联动一重点”,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三联动”即“镇、村、组”三级联动,镇级出台配套奖励政策根据各行政村资金投入和建设情况给予补助,村、组则通过集体积累和发动群众自筹来筹措资金。自开展村庄整治以来,镇(区)财政用于“五化一配套”的资金投入达到7500余万元,村、组筹措资金达到1.4亿多元,其中农户自筹达到近4000万元。“一重点”即农民企业家。以“十百”工程建设为载体,广泛动员农民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以工商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据统计,仅2006年全县就有686家企业与行政村达成共建意向,社会力量投(捐)资项目数达到606个,其中投资项目19个,捐资项目587个,社会力量投(捐)资数额达到2609万元,其中捐资1737万元。
四、突出“三建设一环境”,让农民参与建设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我县充分尊重农民、引导农民,让农民真正意识到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业,使之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目前,“三建设一环境”已成为我县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共识。一是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在道路硬化过程中,许多农户自发投工投劳,清理路基,并做起工程质量的义务监督员,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保证了工程质量;在河道整治中,周边农户自觉打捞清理河中的垃圾、漂浮物等;
在示范点建设中,农户主动进行“赤膊”墙的刷白,乱搭建的拆除,以及历年垃圾堆积点的集中清理等。二是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围绕建设“人文海盐”的目标,深化“东海文化明珠工程”、“文化示范镇村”、“文化特色村”等系列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了“三下乡”、“感动海盐人物评选”、“书香润海盐”、“海盐精神”大讨论以及广场文艺等活动,通过与农民互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提升。2006年全县新创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个,省级体育强镇2个,省级特色文化示范村1个,实现“村村有文体团队”、“村村有活动室”、“村村有文化辅导员”、“村村有示范户”目标。各村的文体团队在县文体活动中频频亮相,充分展示了农民的风采。三是参与工业功能区建设。许多行政村积极参与工业功能区建设,用村级集体经济留存的资金投资创业中心标准厂房建设,并进行出租获得收益,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经济后盾。武原镇君原村投资建造的标准厂房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目前二期近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筹备工作也已经启动。澉浦镇3个行政村投资5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成为创业中心的大股东,目前又有3个行政村计划投资参与创业中心的扩容建设。“一环境”即营造农村诚信环境。我县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农村诚信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在实现镇镇建有连锁超市,村村建有“放心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放心店”质量,创建了3个食品安全配送中心,将县内500多家农村商店纳入配送网络,确保农村消费安全;规范了全县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新成立了由全县22家合作社联合组建的海盐县私营(民营)企业协会农民合作社专业委员会,解决了自身规范健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村经纪人队伍,使其成为浙江省首批具有合法身份的农产品贩销
户,并在农村广泛开展信用评价,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诚信环境。
五、建立“三员一机制”,让农民参与管理
我县坚持治理与管理同步,把实施阶段性集中整治与加强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以“三员一机制”为抓手,切实建立起多种农民自我管理的制度,不断巩固整治建设成果。一是建立“卫生保洁员”队伍。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转、县处”的运行体系,切实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全县104个行政村共聘用保洁员455人,有效地保持了农村环境的清洁卫生。二是建立“道路养护员”队伍。我县各行政村在开展连村、到组、达户道路硬化后,各村都确定了固定的道路养护员,专门负责村里道路的养护工作。由于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农户都筹措了一定的建设资金,因此家家户户都特别关心道路的日常养护工作,部分农民群众还当起了义务养户员,自发清扫门前的道路。三是建立“治安巡防员”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集体资产特别是电力、水利、文化、体育设施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县各行政村都成立了平安巡防队,共有巡防队员近800名,队员均由本村农民组成,一方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推进平安海盐建设,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确保基础设施不受偷窃和破坏。“一机制”即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各镇、村均制定落实包括垃圾收集、村容卫生、河道保洁、村道维护和绿化养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村规民约和市场机制的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篇:农民体育工作要点
*省农民体育协会20*年工作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奥运会召开之际掀起“百万农民健身活动”的高潮,加速发展“农民健身工程”进程,积极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展示*农村体育成果。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强有力的措施推动我省农民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学习落实党的**精神,继续推动“百万农民健身活动”
坚持农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理念,继续广泛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各级农民体协应在今冬明春、节假日、双休日期间,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竞赛、健身活动,促进农民身体素质逐步提高,以其丰硕的农民体育健身成果,将党的**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掀起“迎接农运会,建设新农村”的农民健身活动热潮。
二、召开20*年全省农民体协工作会、*农民体育代表团训练工作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20*年*省农民体协工作会议拟于2月下旬在武汉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2007年工作、部署20*年任务;纪念*省农民体协成立二十周年,表彰农民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明确*农民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训练、组队、参赛等项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做好参加、承办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各项工作
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是20*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运动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精心筹备,科学管理,使*农民体育代表团在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一)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篮球预赛将于5-6月份在黄石市大冶市举行。省、市承办单位要认真拟定筹备工作方案,做好竞赛、后勤接待、安全保卫、电力卫生、交通消防等服务工作,保障赛事圆满完成;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完善赛区环境建设,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迎接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篮球预赛。
(二)第六届全国农运会篮球、乒乓球预赛拟在20*年上半年举行。请承担该项目比赛任务的鄂州市、天门市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筹备,尽快组队,刻苦训练,确保篮球、乒乓球项目进入决赛,为下一步取得优异成绩打好基础。
(三)根据福建省泉州市气候条件、接待能力和比赛场地情况,农运会风筝、游泳、健身秧歌三个项目提前至20*年8月举行,请黄石市、宜昌市、潜江市应提前做好参赛前各项准备工作。
四、开展全国第九批“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工作
20*年上半年,我省将组织开展全国第九批“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工作。各地要按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评选条件进行预选,将本地符合条件的乡镇推荐上报到省农民体协办公室。我们将组成省农业厅、省体育局、省农民体协及新闻单位联合验收组,对申报乡镇进行验收,经筛选评审后上报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全国第九批“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单位将在20*年10月福建省第六届全国农运会期间举进行表彰。
五、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暨“两打两晒(赛)”工程
20*年,仍将按照自愿、共建原则,实施第三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第五期“两打两晒(赛)”工程。采取各地申报,省发改委、省体育局、省农业厅审核,签订共建协议的方式进行。
六、组织好学习、考察活动
北京奥运会、全国农运会将于20*年隆重举行。省农民体协将适时组织观摩、考察活动以及对外学习交流活动。
七、11月协助省扶贫办公室举办第十六届省直农口“兴农杯”运动会
八、12月协助农业厅直属机关党委举办农业厅机关运动会
九、加强部门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自觉增强工作责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促进农民体育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强农民体育活动宣传工作,推广体育健身科普知识,扩大农民体育影响。抓好奥运会、农运会宣传工作,为农民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认真完成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农业厅交办的各项工作
第五篇: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总结
黄渠桥村2011年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总结
2011年,我村文化体育工作在乡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文体局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切实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有力促进了全村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现将我村2011年文化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群众性文化体育工作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年初就制定了工作内容,使工作有计划、有指标、有发展方向,且逐步实施。村上建立了由村委会主任负责的文化体育组织,配备了由团支部书记、妇代组长兼职的文体干部队伍。同时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工作的社会化、规范化开展。
2、在经费上提供必要的保证。全村举办各种活动从组织到经费落实,村领导都积极组织协调,千方百计,多方筹资,确保资金的到位。文化事业经费已纳入村财政预算,保证各项工作和活动正常进行。
二、加大投入、完善阵地建设。
1、加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配合主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已落实文化站建设,已建立标准化夜光篮球场。
2、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了乡村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村部有文化室,为全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创造了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光彩。
3、认真落实“东风工程”党报党刊的发送和“农家书屋”建 1
设,村部建立“农家书屋”,村部文化室图书达到1500册以上,今年新增200册以上。建立健全各种借阅制度,并上墙,加强了图书室规范化建设。
4、文化队伍建设。我们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能人,并因势利导,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重新活跃到各村,带头搞好村文化建设。认真开展“文化三户”评选活动,今年新增乡级“文化三户”4户,并统一建档,完善“站、室、户”三级网络,并对他们进行督查指导6次。
5、认真协助县文物保护部门,做好我乡辖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单位“多木拉克脱拜”古墓群等四处的保护工作。
6、把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平安建设、普法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东风工程”党报、党刊的援赠和“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确保全乡文化市场经营规范、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三、扩展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1、结合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迎接“三八”妇女节,3月8日举办了男子篮球比赛、女子拔河比赛、女子自行车慢行、男子象棋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回汉民族之间的感情,激发了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2、做好文体设施建设和使用,有专人负责,保证文化室开放时间不少于100天,活动不少于5次。极大地提高了村级文化室利用率。
3、配合县电影公司完成播放5场次电影任务。
4、今年村村通工程卫星接器安装了180户。部村安装了广播喇叭。
四、强化队伍建设,抓好创建工作
1、加强对“文化三户”的辅导和调研工作,乡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和文化站干部经常下村到文化室、“文化三户”辅导和调研达到了120天以上。
2、认真落实。紧紧围绕创建“文明乡”、“文明村”的目标,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想方设法为群众搭建起开展文化活动的平台。以“四队”、“五家”队伍为主导,加大力量对这些队伍开拓建设,让广大群众都参与到文化队伍中来。文化队伍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引导大家自娱自乐,丰富农牧民的文化教育生活。
3、切实增强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保护,保证普查资料的建档、归类、上报及时准确。
黄渠桥村委会
201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