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鹏南开课程考试《现代政府理论》20秋期末考核
奥鹏南开课程考试《现代政府理论》0 20 秋期末考核
()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而且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积极探索。
A.提升立法机关的作用 B.调整政府职责的纵向划分 C.适当缩小政府职责的范围 D.适当扩大政府职责的范围
正确答案:A
()的管理是政府的一种责任,是衡量政府成败的标志之一 A.社会性事务 B.国际性事务 C.统治性事务 D.政治性事务
正确答案:A
总统制与内阁制最大的区别()A.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B.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 C.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D.是否由选举产生
正确答案:A
在政府过程中,()作为重要的中介性“桥梁”,把分散的利益聚拢起来,提高了政策制定的效率。
A.意见表达 B.意见综合 C.决策 D.施政
正确答案:B
合法政府的基本条件是()
A.以宪法为基础 B.程序合法性 C.行为合法性
D.国际认同
正确答案:A
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或者货币反映出来。这是市场失灵造成的()问题。
A.垄断 B.外部性 C.信息不对称 D.分配不公平
正确答案:B
城镇型地方政府的设立,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最重要的设置指标是()A.历史的承袭性和地域的整体性 B.中央政府行政控制的需要 C.人口流动性的大小 D.人口规模和经济发达程度
正确答案:D
现代政府发展的源动力是()A.政府自身的改革要求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公民意识的崛起 D.先进政党的推动
正确答案:C
下列国家中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A.德国 B.日本 C.法国 D.英国
正确答案:A
()是指政府依托国家权力,为履行其社会角色而对各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控的活动。
A.职责 B.职能 C.功能 D.机构
正确答案:C
下列现象属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是()
A.逆向选择 B.道德风险 C.优胜劣汰 D.劣胜优汰
正确答案:ABD
为了减少特殊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操纵,应注意()
A.尽量避免利益相关者被排斥在特定的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之外 B.适当掌握集体决定的范围 C.政府扶植代表公共利益的集团,并帮助利益受损的少数人群 D.将特殊利益集团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
正确答案:ABC
总统-内阁混合制的特点包括()
A.在总统的产生和权限方面类似总统制 B.在议会和政府的关系方面类似内阁制 C.在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关系方面独具特色 D.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权力上平分秋色
正确答案:ABC
制度类的政府弹性因素主要包括()
A.公务员制度 B.非政府组织 C.立宪君主 D.政治元老及咨询机构
正确答案:ACD
政府合法性的法律基础一般包括()
A.宪法 B.各种法律、规制 C.法定程序 D.法律惯例
正确答案:ABCD
政府管理层次划分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政府间纵向关系合理化 B.政府间横向关系合理化 C.政府管理亲民化 D.政治资源配置合理化
正确答案:ACD
“小政府”模式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A.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B.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C.社会自治 D.社会管制
正确答案:AC
政府失灵的两种类型()A.功能性政府失灵 B.结构性政府失灵 C.制度性政府失灵 D.外部性政府失灵
正确答案:AC
目前中国政府缩小政府职责必须而且只能适当,是因为()
A.市场还不完善 B.社会组织不成熟,不能独立承担社会职责 C.政府有大包大揽的传统 D.人民希望政府扩大职责范围
正确答案:AB
政府外脑的特征有()
A.人员和机构的科学配备 B.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C.独立性 D.学术性
正确答案:ABCD
政府在实现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方面的功能上,基本措施是周期性地调整政策。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政府首脑大多都有一位至若干位副职协助工作,他们是“副政府首脑”。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在机构设置上,政府外脑采取比政府行政机构更加扁平的组织结构。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研究中国政府官员规模问题,不同国家间的横向比较比本国历史的纵向比较更有意义。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公共政策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调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其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政府官员规模的最关键因素。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大政府与强政府、小政府与弱政府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地方分权与地方自治相比,前者的政治民主价值属性较高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国家并不存在合法性问题,而现代政府必须获得合法性。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国家与政府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国家是特定社会中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而政府则是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政府代表国家行使主权。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在实行地方分权时,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减弱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在正式的政府管理层次之外,通常也会有一些非正式层级。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国家是执行者和执行层次的概念,因此国家具有执行能力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国家和政府没有区别,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任选一题(1)分析政府间关系中的协调机制(2)简述调整政府职责的纵向划分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联系
正确答案:根据书上相关内容及现实,言之有理即可。1)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机制:行政方法;司法手段。处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协调机制:民间机制;政府机制。2)政府职能转变不仅仅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能边界划分,也涉及纵向间的政府的职权和事权的划分。纵向间基本的权力划分是中央政府履行统治和宏观管理和决策的职能,省级地方政府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基层政府直接面向公民,主要承担直接的社会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职能。政府职责的纵向划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补充,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现代政府的一般特征
正确答案:强制性与普遍性;权威性与世俗性;主权性与代表性;整体性与专业性;有限性与暂时性。
简述对政府机构和编制的控制和调整策略
正确答案:第一,裁减人员与吸纳新人并举,保持适当的政府官员规模第二,较大幅度的增加财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官员数量第三,实行“大部制”:机构要简化,人员要饱满第四,“官民比”在政府间应当逐层次降低第五,不断提高政府的运行质量
政府运行中的“偏离”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第一,所有国家的政府在体现本国法律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偏离”现象。第二,就一个国家的内部情况而言,法制虽然是统一的,但不同地方政府的工作状况是不同的,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偏离现象。第三,就一个国家的内部情况而言,在统一法律和国体范围内前后相接的各届政府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乃至从政特色方面,也往往是不一样的。
地方政府的职能
正确答案:第一,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第二,提供文化教育第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第四,保护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
地方政府的发展趋势简析
正确答案:民主化自治化中央控制的隐性化
第二篇:2018秋奥鹏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 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 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 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 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 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 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 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答:还说明了把德育理解成为是一种独立的工作。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错误的德育观念,德育不是独立于整体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的,有效的德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很好的“德育课”,所以德育并不缺少时间,而是缺少正确的观念,缺少又实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答:
一、多元化社会现实及其对德育的挑战
1、多元化: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一,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第四,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地与世界交往与合作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正是上述原因,使当代中国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德育也是如此。
2、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德育面临的挑战
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首先,是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
二、多元化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选择
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回避不了。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视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好人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必须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味着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一元”与多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2、一元主导应有的品性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从多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在。
二是“一元”要有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它所含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
第三篇:2018秋奥鹏东师《青少年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青少年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改错(每题6分,共30分)
1.米德认为青春期的困难和危机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答:正确
2.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答:错误,改为;有意注意是指有一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在青少年的个性倾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兴趣,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兴趣所驱动的。
答:错误。改为:青少年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需要所驱动的 4.性情感指和性生活有关的爱、憎、兴趣、恐惧等感情变化的活动。
答:正确
5.让儿童听完一个包含着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是对偶故事法。
答:错误,对偶改为两难。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哪些?
答:⑴单项的互动性 ⑵艺术性 ⑶科学的目的性 2.简述记忆的分类。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记忆进行不同的分类。
⑴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⑵按照有无目的和动机,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⑶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⑷按照记忆的不同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3.青少年情绪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⑴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矛盾性①暴怒性与温和性 ②可变性与固执性 ③丰富性与孤独性 ⑵青少年情绪活动的迅速性 ⑶青少年情绪活动的外显性
4.简答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表现形式。
答: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自我中心化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的自我意识,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也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意识还表现在他们的个体独特感上。5.简述个体遭受到压力时行为表现呈现的负面类型。
答:⑴暴力攻击类型 ⑵自我中心类型 ⑶寻求生理满足类型 ⑷逃避退缩类型 ⑸潜在发泄类型 ⑹负向转移类型 ⑺寻求刺激类型 ⑻寻求自杀类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根据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新特点,论述如何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进行指导。答:⑴、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交往对象的转变。
在小学阶段多是依赖父母。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在行为上反对父母的干涉,喜欢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然而,由于面临着许多从没有过的烦恼、不安、忧虑和恐惧,不能把握自己情感是否适合某一情境。因此,他们又特别害怕孤独。于是他们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即同伴朋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对交往对象的选择,关注情绪上的波动,关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多沟通,多引导,同时在他的同伴上下功夫,利用同伴使其正确面对困难,克服不稳定心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异性交往上帮助其把握尺度,避免进入早恋的误区。
⑵、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交往意识的转变。
青少年的交往摆脱了儿童时代的游戏色彩。对他们来讲,与人交往不仅仅是为了玩和娱乐,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能够理解自己并能帮助自己缓解青春期紧张和不安的伙伴,要求别人在心理上给予认同和支持,更注重内在品质和情趣,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重视彼此心理的相容,希望朋友之间既相似又互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他正确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同时可心用自身教师特点的品质来感染对方,用相同的兴趣爱好吸引对方,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好伙伴。
⑶、青少年社会交往的第三个特点是交往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地增强、身心方面矛盾的涌现,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而交友团伙不具备这种功能。因此,青少年交友范围逐渐缩小,最要好有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交友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选择朋友时很慎重,一旦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的亲密性很高,能做到坦诚相待,心心相印,无话不谈。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用平等的方式讲述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故事,用真心去打动他,使他充分信任你,努成变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2.试述如何根据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答:在青少年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思维特点。
青年初期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性。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青少年期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㈠、青年初期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㈡、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思维能力是智慧的集中体现,英国心理学家波诺的“学思维”教学证明了思维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所以,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②适当运用变式 ③要适时做出语言概括 ④让学生自觉应用概念和原理
第四篇:2018秋奥鹏东师《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由加涅(E.Gagne,Yekovich,& Yekovich,1993;Leahey & Harris,1993)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解决,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大多都经历相同的过程,心理学家将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理解与表征问题、选择方法、执行方案、评估结果。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差别在于前两个步骤。
⑴、理解与表征问题。学生在课堂中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就因为没有理解问题。
⑵、选择方法。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⑶、执行方案。选择好解题方法后就要付诸行动了。在这个阶段,或者是把资料放入前一阶段已确定了的算法里,答案自然就获得了;或者是选择执行自己所决定的启发法,结果却很难预期。如果在执行阶段有了困难,那么不妨倒溯回去,看看是不是理解问题存在缺陷或是方法的选择出了问题。
⑷、评估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看似简单,却往往会出现问题。因为学生往往会把得出一个数据作为目标,而不管这一数据是否合理或说明问题,就急匆匆去做下一个题目了。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是如此。
3、做笔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⑴、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做笔记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材料而不是其它材料上,这样就能做到明确重点。
⑵、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建立材料间的内在联系。⑶、做笔记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所呈现的信息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起外在联系。
4、简述认知好奇心产生的条件和类型。
答:认知的好奇心分为一般的好奇心和特殊的好奇心。
一般好奇心是指人们在过分单调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刺激,就会想办法寻求各方面的信息,但所追求的信息并没有明确固定的方向,仅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满足。信息量的大小是引起一般好奇心的重要条件。
特殊好奇心是指人们对某些具体的、特殊的事物感兴趣,从而有选择地接受某方面的信息。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好奇心。认知上的矛盾是特殊好奇心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1、影响概念学习的唯一因素就是概念的定义性特征。答:错误。
能够影响概念学习难易程度的因素首先就是其定义性特征的多少与具体程度。一般来说,越复杂的概念其具有的定义性特征就越多,而无关特征也越多,因此就不好分辨;而定义性特征是否具体、明确、突出,就更是决定概念学习难易程度的关键了。此外,影响学生概念学习的还有原型、教师教授概念的方式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原型是指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很多情况下,人们不是通过定义性特征,而是通过原型来掌握和记忆概念的。因此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是否为学生提供了鲜明、恰当的原型,也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讲授概念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解概念并呈现事先备好的样例或原型,学生被动地接受,就很难使其留下深刻印象。若是让学生在听完讲解和实例后,自己主动地再举出一些实例,老师给予评估,则学习效果会更好。影响概念学习效果的因素还有,此概念是否与学生已掌握的其它概念有紧密而明确的联系。如果此概念能够与学生已有概念形成具有等级性的概念系统,那么这一概念就很容易被学习和记忆。
2、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理解为基础形成了新的教学观。答:正确。
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理解为基础,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学的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⑴、教学并非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教育者根据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促进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最后建构起关于知识的意义。
⑵、教师不应被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⑶、学生主体、实际情境、协作学习和充分的资源是促进教学的重要条件。
⑷、老师要超越单纯讲座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及交互式教学等方。
⑸、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特别是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的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所希望的教学结果。在教学设计上,斯金纳主张将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单元,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学习,并通过这些单元知识的简单组合自下而上地获得较高层次的整体知识。加涅提出的学习的层级说也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的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开始,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答:智力技能对于个体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非常重要,智力技能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智力活动的成效。而个体的智力技能又不是都处于理想水平,所以对个体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对学生的智力技能进行培养: ⑴、促进条件化知识的形成
智力技能形成的关键是把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式知识。为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教师可以编制产生式例题,让学生进行样例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通过这些方法来促进学生将应用条件与实际的问题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条件化知识,为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⑵、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
产生式知识是由一系列以“如果……那么……”的形式表示的规则组成的知识。通过有效的练习,可以使产生式知识达到十分熟练,甚至自动化的程度。⑶、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研究表明,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言语能力的训练,如用口语报告法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等,同时还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使学生敢于表达。⑷、科学地进行练习
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智力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应多样,注意举一反三,促进知识学习的正迁移。再次,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
2、论述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差异有哪些?
答:⑴、理解和表征问题上的差异。专家总是纵观整个问题的背景和其中各成分间的关系,因而根据问题解决时所使用的原则或方法来理解问题;而 新手却只看到孤立的问题本身或表面,如问题陈述中所使用的词汇和物件等。心理学家们分析,造成专家和新手这方面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们在长时记忆中对知识的组织形式不同,二是他们能否有效利用工作记忆空间;而这两个原因归根结底又都是由于专家比新手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所造成的。由于专家具有丰富、广泛而深入的专业知识,所以他储存的知识是以重新组织过的、富有意义的“组块”形式存在的。每个组块包含着大量的信息;由于信息以组块形式存在,专家就可以在工作记忆中划出少量空间来保持这些信息量大而数量较少的组块,而用余下的空间来进行信息间的运算和分析。新手们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看不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利用这些联系所组成的“模式”来储存和运算;由于他们只能一个一个单独地储存信息,这势必将花费他们大量的精力和记忆空间,影响了对问题的有效理解和表征。
⑵、问题解决速度上的差异。由于专家记忆里储存着大量的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使他们形成了众多自动化的解题技巧,从而保证他们解题时快速、简便,甚至不用费神。对他们来说,许多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不需再费力去寻找答案,因为答案已经是现成的、储存在记忆中的。而新手却需要思考一步、核对一步,步子很多。同时,由于专家具有成百上千的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在记忆中形成了有组织的“案例”,他们就能更广泛地使用“类推”策略。既使出现的问题是从未经过的新问题,他们也能迅速从记忆中寻找相似“案例”,并应用其中的解题方法。
⑶、问题解决过程中侧重点的差异。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花费其中大量的时间来对问题进行质的分析,而新手却匆匆选择一个方法,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它。举个例子说,假如专家用5分钟解决一道题,新手要用10分钟;专家用其中60%的时间(3分钟)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解题计划,而用余下的40%的时间具体执 行计划;相反,新手用4分钟的时间来计划,这看起来比专家用的时间还要多,但实际上只占新手整个解决问题时间的40%。因为专家能在具体操作前花很多时间进行周密的分析,这就保证了他的解题方向往往是正确的;而新手却会不顾毫无进展的事实,而执拗地把一个方法坚持下去。
⑷、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的差异。象上面所讲过的,学生往往不会评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不顾答案是否合理就盲目地接受它,这正是缺乏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能力的表现。监控能力还表现在选择解题方法时能预期它怎样起作用、能意识到自己是否处于应试状态或是否理解了主题、在解题过程中能根据进展情况精细调节解题方法等等。在这些方面,专家所具有的能力都是新手所无法达到的。
第五篇:奥鹏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核试题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请阐述其功能和作用。(20分)
(1)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新型教育方式。
(2)功能和作用。
功能:(1)它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的形象的观看,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2)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从而使学习变得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又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3)提高教育效率。教育效率可以从单位时间内教育者传授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接收、学习、掌握教育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也可以从教育工作者传授和受教育者掌握一定数量教育信息所需的时间中体现出来,还可以从学习者对所掌握的教育信息的保持时间上反映出来。
作用:优点: 信息量大,多种媒体的使用能够带来更直观的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点: 信息量大,造成学生负担过大; 多种媒体的使用带来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的重心偏移。
二、简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25分)
理论要点:(1)“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它根据不同教材和方法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将它们分类,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根据教学任务性质选择合适媒体的理论指南。(2)“塔”的分类基础→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与学习的难易无关。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3)教学 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防止“言语主义”--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4)每个人的经历都受时空限制。位于“塔”腰阶层的视听教学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戴尔所谓的“替代经验”,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3)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以后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等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当今,教育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恐怕就是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与推广了,而“经验之塔”其实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学层次,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把新的教学手段加入到“塔”的适当位置上。其次,必须与课程相结合的理论更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牢记。因为网络的强大威力已经在教学中产生了盲目使用的问题,这是在使用新媒体时所必须要重视的不良倾向。由此可见,“经验之塔”理论对本世纪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确产生了非常重大的 影响,只有教育工作者们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和批判继承的精神对待这些经典理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三、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25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有:多媒体素材的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专业资源库的建设、网上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2)主体交流的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论述题:(30分)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规划过程。
2.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由哪些环节构成?
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策略的制定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方面。
3.结合你的教学实践叙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述一节课的设计过程:
1、分析、确定单元目标:(1)分析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2、界定问题、主题:(1)问题/主题/项目的确定应与单元目标一致,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2)应当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或法则 ;(3)充分描述其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描述对问题的可操控方面;
3、提供案例、范例:(1)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与主题学习任务有内在联系的案例;(2)学生学习案例,考察其与主题学习任务之间的异同;(3)案例要有益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4)案例必须能描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以简单化替代复杂化;
4、选择、创建量规:(1)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形式,选择、创建科学的评价量规;(2)量规的选择/创建要符合学习目标、主题任务、学习者心理特点的需求;(3)量规应当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识的基础上,并且事先要告之学生 ;
5、准备资源、技术(1)围绕学习任务,匹配信息化学习资源/技术支持(结合传统学习资源、技术)(2)确定资源获取方式。由教师提供,还是学生根据任务自行查找?如果教师提供,则教师先要寻找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以确保学生获得可靠的、有用的信息;如学生自行查找,教师则要设计好查找目的、要求、策略,以免学生漫无目的,浪费时间;(3)确定技术的工具作用,特别是认知工具的作用 ;
6、设计活动过程(1)告知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需要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2)围绕学习需求,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3)把个性化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学习和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
7、组织实施:(1)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2)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反思学习活动的进展 ;(3)对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咨询帮助和心理激励;
8、评价反思(1)学生展示学习结果(作品),并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 ;(2)按预定的量规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或外在人士评价(3)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4)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过程的得失,并提出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