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论文5篇

时间:2019-11-29 08: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论文》。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城乡规划的施行理念、实行方法面临着全新的考验。本文思考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提出了城乡规划转型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因为城乡规划的转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规划转型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不断深入全球化合作而进行的。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东西部地区城乡差异逐步增大。同时各种资源受限,各个地方上的转型升级意愿前所未有的强烈,传统的以增长为目的,过度关注城市的城乡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先进社会的要求,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正式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已经从满足我国经济的增长需求过渡到向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等要素的科学发展已经取得了全社会的共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应当要以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将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城乡统筹,区域协同,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并将这些要素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上来,为新形势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1城乡规划的任务重点

城乡规划,就是要将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资源以及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与协调,同时也是各级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城乡规划,从宏观到微观角度保障了各个地区各种资源配置监督的可靠。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要注意以下的几个内容。①区域协调。城乡规划的观察视角应当从过去的关注城市向着区域协同,大中小型城市与乡镇协同发展转变。从城乡以及区域的角度更加重视城市之间的以功能关系为纽带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应当更加重视功能、形态、城乡结构、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环境之间的协调。②城乡协调。过去我国为了实现高速的经济发展,在城乡规划中过度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乡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应当改变这一具有历史局限性的发展规划。

我国的城镇化应当向着城乡协调互补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并不是要把乡镇都变成城市,也不是要追求乡镇和城市的一致化,而是要按照各自的需求以及实际,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走差异化发展以及协调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包括城乡在空间上协调合作,在产业上互利共赢,在生活上互惠互利,在文化和文明风貌上共同学习借鉴发展。③城市内部发展改变。城市功能进步,居住环境改善,城市文化包容开放,社会环境安全宜居,这些要素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关注内容,城市规划的重点关注内容也已经从过去的扩张城市范围向着上诉几个方面综合发展进行转变。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提高效率,在发展中改善城镇功能品质以及城市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

1.2城乡规划转型挑战

(1)规划理念转变挑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应当回到以人为本上,要将提供给人民群众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作为重点目标,将过去的重视人口数量转变到重视人口结构优化以及满足人的需求方面,从过去片面关注城市居民转变到关注农村转移人口以及农村留守人口,并且以人的的需求为着眼点进行各项规划工作。

(2)规划价值观转变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也带来饿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发展问题。我国应当改变过去片面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导向的城乡规划方式,将社会、环境、生态、文化等等要素与经济发展统筹起来,遵循新的更加全面的发展价值观。

(3)主导范式挑战。在我国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我国客观的资源与社会环境的约束之下,我国城市的发展道路应当由过去的粗放型、高资源消耗型向着内涵型、资源集约型发展转变,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城乡结构,讲这些工作作为未来提升城乡规划的关键手段。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路

(1)促进城乡差异化发展。构筑良好的城乡环境体系,以县为基本单位统筹城乡发展,同时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作用。

(2)仔细研究城市发展阶段,探索新的规划模式。首先要从宏观角度梳理发展规划,优化空间配置,提升存量管理,将发展向着城市空间功能补充进步。

(3)探索以人为本、低碳生活的生态化城市与社区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涉及城市以及城镇乡村,同时注意生态化社区规划建设。

3总结

自从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在这一阶段,我国主要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进行城乡规划,增量型、蓝图式规划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规划类型。不过近些年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倒逼我国的改革,全社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

作者:施建福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参考文献

[1]刘一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居业,2016,04:149~150.[2]张宝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J].中国商论,2016,25:150+153.[3]王璐瑶.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2015,07:58~59+63.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转型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转型

县域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集中区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日益成为经济版图上的重要一极,新型城镇化下县域经济转型颇具潜力。

2012年,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万亿元,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53.5%。2008年至今,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12%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低端,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综合经济实力薄弱;发展方式依然还停留在粗放式发展阶段,依靠投入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经济规模增长;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差,盲目性大,地区不平衡等。在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下一阶段的发展引擎无疑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具有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

过去不少县域地区经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外

部挑战和自身压力日益严峻,转型科学发展的要求迫在眉睫。

发展理念上,坚持生态文明和突出地域特色。不论发展水平存在何种差异,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都要坚持绿色生态、特色发展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全面融入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即8亿多农民的富裕问题,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和城镇建设运营模式,实现集约化、生态化、特色化发展。

城市功能上,实现“产城一体化”。新型城镇化要求产城互动,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进行拆迁安置,并完善商业配套业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目前在推进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空城”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县域地区无法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和配套商业,因此对人群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构建起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统一蓝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积极探索以产业园区或泛旅游引导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城镇的融合互动、镶嵌配套。

资源环境上,实现节约集约可持续。目前尽管一些县域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但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并不强,多数为一些传统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因此,县域地区通过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环境资源集约利用,促进产业集约化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产业发展应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同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镇。

第四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鉴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中央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实践中,不能盲目按照固有的传统模式布局城镇化的空间体系,而是要从深层次上把握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更加注重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的协调互动,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因经济、文化或政治的原因,促使大量人口聚集而形成的。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创造了更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正因如此,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研究中,衡量城镇化率的高低就是以常住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第二,城镇化必然带来空间的扩展。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促使城镇区域不断扩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又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城镇空间的扩展,既表现为城镇人口、地域规模扩大和城镇数量增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今,现代化交通极大地扩展了城市的辐射范围, 城市圈的半径不断向外延伸, 使许多区域置于更强的城市影响之下,从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例如,我国苏南地区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拉近了与上海的距离,更有效地接受上海辐射。

第三,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农业为城镇居民提供粮食、蔬菜、肉、蛋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城镇化发展的根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各种服务,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撑。城市的繁荣就是产业的繁荣,没有产业的支撑,城市就会衰退和没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城镇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为城镇的持续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

第四,公共服务和管理为城镇化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从城镇发展历史看,最早的城镇几乎没有公共服务和管理。但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大量增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客观上要求城镇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管理服务。而且,随着城镇人口的扩张和空间的扩展,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对城镇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大城市病”就会应运而生。

第五,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镇发展的魂魄。城镇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特色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都会使城镇逐渐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质,从而增添这个城镇与众不同的魅力,进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城镇失去了特色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失去了魂魄,失去了竞争力。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口、空间、产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文化等要素都是实现城镇化的基本要素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各要素的健康运行和相互协调。任何一类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城镇化基本要素系统的不完善,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缺陷。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把握城镇化要素支撑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更加注重要素的协调互动。

第五篇:论文2:新型城镇化形势下产业园规划用地控制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形势下产业园规划用地控制的思考

摘要:本文提出产业园用地在规划体系各层次各阶段进行规划控制的问题和建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园理论支撑体系规划控制控制指标效率

产业园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换届以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热烈的探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控制的战略指引,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控作用来保障实施。

同时,未来产业园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途径也已形成广泛共识。产业园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城镇化,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工业化。

产业园是集生产、研发、物流、金融、生活配套等于一体的集聚区,是工业集中、产业集群的集中表现,是传统单一工业园区的升级再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地和平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城镇化及其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能够反哺并促进工业化。

产业园特征对规划用地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用地功能集聚就是变单一功能的土地开发为较有弹性、功能混合的土地开发。单一功能的土地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产业园优越的土地价值和核心的技术引领作用,容易导致区域“空心化”、交通“钟摆化”、缺乏人气与活力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功能混合,才可有效提升园区配套服务和交流互动的便利性,并为园区整体高效运作提供可能。

产业园的建设一般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多元实体的建设模式。

为紧跟发展步伐,规划用地的控制对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已是形势所需。本文从实际工作层面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规划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具备可操作性的思路。

产业园规划用地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总体规划、各专业规划及产业园规划的理论支撑研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人往哪里去”“城在哪里建”“地从哪里来”等总体规划要求,是内涵发展、存量为主、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遵循“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和“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的方针,既有利于发挥城市集聚人口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又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与过去以土地为主的城镇化有本质区别。

现状下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一定程度上受GDP挂帅激励招商引资的功利行为影响,粗放型的规划造成分布不均衡、不经济等问题。实际上,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特别是总平面规划布置的编制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影响到权威性。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必要从现在开始。借助日益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引入包括空间经济、交通运输、人口迁移、土地使用、城市发展、环境生态、资源管理、城市区域政策分析的区域科学,建立具体的选址理论模型,最终形成总体规划在总平面规划布置的用地上的理论支撑。也就是说,选址问题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用地规划研究的必要组成部

分。

另外,还包括进行科学的城镇土地利用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获得相应总体规划的理论支撑。

二、确立用地平衡表的法定地位

用地平衡即确定各类用地的合宜面积分配与比例关系。编制用地平衡表,得出各项各类用地面积数,以供分析和比较。

实际上,各地在少数类别用地的控制上有所不平衡,走了很多弯路。例如:2000年前后,教育产业化政策左右下,得益于彼时征地门槛的低下,科研教育院所的圈地热潮和全面外迁,开发强度和容积率明显偏低,甚至可以发现,打着分期实施幌子圈下的土地至今仍在晒太阳。又如,其后城市广场建设热潮,造成道路广场用地的不平衡,等等。

而当前,以经济的高度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渴求,用地的平衡必须进行精准的分析研究和控制。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粗放浪费的现象不遏制,利用上不集约,发展就不可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必须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新型城镇化首先是农民市民化的人口城镇化,其次是土地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为人口城镇化提供相应的服务。

规划应切实参照《城乡用地分类标准》指标进行,编制用地平衡表不能仅仅作为总体规划内容格式需要,应上升到作为下阶段法定图则的继承内容及编制依据,并建立用地平衡审计制度。只有明确了用地平衡表的法定地位,才能提升用地平衡的准确科学性,从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受个人喜好左右。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规划控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当前形势下,土地日益成为稀缺资源。规划用地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无疑是为了管好土地,打击非法囤地,促进实体经济投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往往成为规划用地控制的关键环节。

除了地方相关政策比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外,规划用地控制的标准主要参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下称《指标》),该控制指标由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五项指标构成。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重点描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指标,逐条如下:

(一)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二)容积率控制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三)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低于30%;

(四)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五)工业企业内部一般不得安排绿地。但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

逐条具体分析如下:

(一)表1是《投资强度指标控制表》,产业园区是跨多行业的工业项目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按行业分类的指标分档弹性较大。根据市县土地等别(十五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3-43类)控制用地(单位:万元/公顷),日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规划发展状况,其作用已被地方相关文件替代。

(二)各地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难以适应工业项目。实际上,建筑容积率对于工厂的规划用地控制来讲意义不大,工业项目上采用建筑系数和利用系数两个概念,清楚表明用地使用强度。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露天堆场占地面积)÷厂区占地

面积×100%,利用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露天堆场+铁路+道路+管线占地面积)÷厂区占地面积×100%。

另外,厂区占地面积指围墙内实际能够设计支配的用地面积,不同于规划控制的净用地面积,即规划控制和设计层面计算口径不统一。

(三)规划管理部门往往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与《指标》是矛盾的,比如产业园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建筑密度小于30%,但《指标》。前者控制上限,后者控制下限,管理必然容易混乱。

(四)本条比较难以控制,设计往往假报生产设施替代办公、生活设施,宜由施工图审查阶段负责与规划批复文件对接来进行控制。

(五)本条无异议,按规范要求,设计一般15~20%。

总之,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等),应符合工业项目的特点,这样也对规划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与民用在规划控制上的一定程度长期处于割裂状态,容易造成控制失当或失控,一来影响规划控制,二来影响城镇化的高效目标,应尽快进行梳理。

四、提升规划效率的建议

规划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规划落后于建设,于是建设也不会干等规划,最终仍旧是万丈高楼平地拔起。规划设计人员案牍劳形,往往跟不上变化的脚步,规划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我们的规划体系、编制阶段、层次复杂繁琐,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再加上工程设计体系的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等等,直教人晕头转向。我们的规划体系真得好好梳理了。

何不合并成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呢?总体规划中包括战略发展规划、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便于各层次之间的对接;详细规划中包括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省去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下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弥补,省去规划设计的大量重复劳动。

法定图则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省去地块划分、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出入口方位等要素,本来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也难以确定,应留给后面工程设计阶段,以便及时快速形成成果,真正进行投资指引。

参考文献:

【1】 史玉薇.生产性服务业积聚型工业园规划设计.规划师,2012,增刊28:12-13

下载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城镇化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理科学专业 学生;张辉 指导老师;张国 摘要: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质量,、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大力实施......

    新型城镇化论文(五篇范文)

    新型城镇化的伟大转变 城镇化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共十......

    新型城镇化 2013年 半月论文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编者按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

    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发展探析 摘 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亿9298万人,城镇化率为57.35%。可以说,如果没有城镇......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

    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城镇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所在,是最强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当前最大的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