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下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大全]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生存空间。为了能够使得企业保持竞争力,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采用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营销的模式正在不断地更新,加之企业的决策者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往往不能够正确地采用适用于本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因此,研究网络营销策略也成了企业和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营销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刮起了发展互联网的热潮,网络营销也随着互联网的热潮快速发展,全球知名的公司都慢慢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营销管理活动,开拓公司业务,并且结合企业的结构与网络营销的需要调整企业结构,网络营销快速崛起。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业已彻底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合作和交流的环境。网络营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并已成为跨世纪的营销策略。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网络营销的发展相较于国外算是较晚一些,按照国内学者较为认可的网络营销的起步应该算是1996年开启的。而1997年开始很多国产品牌才开始尝试使用网络营销,例如著名的国产品牌海尔集团就是在1997年通过互联网将三千台的冷冻冰箱卖到爱尔兰的,而后“北上广”的企业都纷纷开始开展网络营销开展业务。目前,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空前、快速的发展,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门发展迅速,各类网络营销系统、网络广告、网络调研、网络销售、网络服务、移动分销、网络推广等营销活动在网络中发展的如火如荼。可以说,目前国内的企业如果离开了网络营销,终将失去市场、失去客户。而依托网络营销,国内也涌现了一大批巨头企业,例如,腾讯、阿里巴巴、京东、360等等。
二、网络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营销的模式正在不断地更新,加之企业的决策者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往往不能够正确地采用适用于本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具体表现为网络营销开展范围广,但是网络营销的效果较差,营销策略使用不合理。对网络营销这种特殊营销方式的营销策略缺乏系统性研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策略。不少企业没有结合本身企业的需求,没有系统的分析网络营销的具体的目的,常常是看到其他企业做了,自己企业也要做,导致网络营销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营销策略
通过网络营销策略应用在我国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为企业进一步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营销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网络营销渠道策略以及网络营销品牌策略。
(一)网络营销定价策略
不管是网络营销还是传统营销,定价是非常重要的,定价策略就像双刃剑,用好了市场大好,用偏了伤及企业自身。企业只有深入分析自身企业的网络营销的情况,掌握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的体系,才能够在网络营销的定价策略中免受损失。每个行业都有其各自偏好的定价策略,在选定了目标市场和进行了市场定位后,考虑产品或服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定价目标,将定价目标与整个营销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目标越清楚,制定价格就越容易。
(二)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渠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行业“渠道为王”,掌握了渠道,也就抓住了市场。而网络营销的渠道跟传统的渠道有很多不同之处。网络营销渠道作为一种集资源配置、物流配送、信息传递、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新型渠道,集合了“信息流、物流、商流及资金流”,对企业的要求较高。目前,网络营销的渠道策略主要分类直接营销渠道、间接营销渠道以及直接营销与线下传统渠道相结合的方式。
(三)网络营销品牌策略
所谓“品牌”是企业一种标识、一种形象的象征,“品牌”的“品”三个口是通过消费者的口碑,不断积累,品出企业的文化,形成企业特有的企业特征与特质。网络影响品牌策略,一定是一个企业为了特定的目的,在网络中通过“营销化”、“故事化”、“事件化”、“形象化”的塑造企业标识的过程。其中,企业的信息服务内容、企业网站、企业的网上的信息就是企业的形象化过程,对这个内容要进行品牌经营,形成故事性、事件性,让消费者记住企业的品牌。例如,大家说到小米,都会想起其品牌口号“为发烧而生”;说到华为,很多人会想起其的品牌口号“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在文化与实质产品的结合,打造优秀的网络品牌,形成的就是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网上形象。通过故事化、事件化将企业的品牌快速营销推广。小米的总裁雷军,锤子手机的罗永浩每一次新机的发布会都是一个故事大会、通过品牌营销策略,让企业获得更大市场。
四、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个成功的营销模式都不是单一的营销策略实施过程,而是全方位的营销策略的组合,对于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也是如此。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品牌、定价和渠道策略,只有在进行了仔细认真的分析基础之上,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经受住环境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苏清斌.区域流通企业的连锁经营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
[2]张云凌.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策略转变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
[3]周宁,李鹏.网络营销:网商成功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6
第二篇:互联网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以及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要求集团企业的财务总监或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实时了解整个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也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两个重点。
一、集团式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集中,包括权力的集中和数据的集中。在传统模式下,很多想要实现的管理模式很难实现。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实现的基础。
第二、预算。在集团内部一定要强调预算。预算做的好,集团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才能实时了解和控制,并且预见企业的未来。
第三,资金的管理。资金是企业的命脉。作为大中型的集团企业,作为决策层或者管理层,必须控制整个企业资金的流动和投资情况。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一点就是对资金实时监控和管理。
集团式财务管理包括四个部分。上面是集团管理的部分,包括在线查询、对帐中心、标准管理、结算中心和中央控制。中间最突出的是财务管理部分,从集团和公司两级单位出发可以归结为集团层和下属公司层两层。此外,还有传统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报告,前者包括帐务处理、辅助管理等,后者包括财务的分析、报表的汇总以及报表的合并等。
二、集团式财务管理的设计原则
第一,细化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还必须细化核算。
第二,强化财务预算,完善内部控制。如果不能掌握企业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不能掌握企业在今年、明年或者未来一个大致的经营情况,企业的情况就可怕了。
第三,突出资金管理,实现实时监控。集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了解资金管理情况。
第四,统一管理标准,贯彻一套政策。通过统一的核算机器,可以把集团公司所有的或者分行业的财务信息,综合地反映到集团的决策层。在集团内部,报表应有统一的格式。
第五,系统开放灵活,财务业务一体化。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发展的规模和管理水平是不同的,企业在实现计算机管理时,角度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系统能保证企业平滑地过渡和发展。
三、集团式财务的预算管理
强化管理的手段就是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的编报、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分析三个环节。
预算的编制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在集团一级编制后再下发到各个企业,由下级单位细化预算、统一执行;另一种是由下级单位做一个粗略的预算报告上报到集团公司,由集团公司审批后,再下发预算方案,由下级单位执行。不管是由集团公司编制还是下级单位编制,在下级单位都需要细化预算,这个环节不可忽略。
预算的控制是在集团公司的下级单位完成的。预算的前提是核算,预算和核算这两个步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预算的分析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纯粹的预算数据的分析,它可能包括一或半的预算。第二个分析内容是预算情况的分析。第三种分析是对预算的进度进行跟踪分析。
第三篇:互联网下的社区管理创新 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大量的社会管理、保障、服务等一系列的业务从逐渐从政府职能中脱离出来,社区管理接替了政府的部分角色,担负起了其中社会管理部分的职能,职能的转嫁无形中増加了社区管理的内容。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推行,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突增、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且在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频频增多的情况下,社区管理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另一方面,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自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将社区管理的难度提升了一个台阶,而且传统的管理方式已出现了较多的不适用,因此创新互联网下社区的管理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研究再次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的研究焦点是社区管理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后期的不断完善与改进。首先,归纳、整理了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导向性、及时性等特征。然后,详细剖析了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内容,包含社区管理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方法创新。接着,选取南昌市L小区为对象,详细剖析了其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互联网环境下,居民参与平台的建构有助于社区的管理与发展;第二,社区居民参与的途径迈向了多元化。最后,本文提出了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策略,如:完善互联网环境中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大力推行“服务”理念而非管理、“简政放权”-让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大力宣传及提高社区居民使用网络的技能,等等,从而使得社区管理更与时俱进,社区居民的生活更美好、人际关系更融洽。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管理;管理创新
目录 目录 3 0.引言 4 0.1研究背景及意义 5 0.2国内外研究现状 6 0.2.1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 6 0.2.2相关文献综述 7 0.3研究内容及方法 8 0.3.1研究内容 8 0.3.2研究方法 9 0.4本文的创新点 10 第1章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10 1.1社区管理 10 1.2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特征 11 第2章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内容 12 2.1管理理念创新 13 2.1.1政府职能转变 13 2.1.2社区成员全体参与 13 2.1.3二十四小时服务 14 2.2管理机制创新 14 2.2.1社区事务共同治理 14 2.2.2社区管理扁平化 15 2.2.3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15 2.2.4社区网络规范 15 2.3管理平台创新 16 2.3.1社区门户网站 16 2.3.2微博、微信公共平台 16 2.3.3社区手机APP 17 2.4管理方法创新 17 2.4.1奖惩机制 17 2.4.2培养公民社会意识 18 2.4.3促进社区组织的成熟 18 第3章 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的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18 3.1南昌市L小区简介 18 3.2调研方法及过程 19 3.2.1调研对象 19 3.2.2调研过程 20 3.3调研结果分析 23 3.3.1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 24 3.3.2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24 3.3.3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26 第4章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策略 26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28 5.1研究结论 28 5.2研究展望 29 参考文献 29 致谢 31
0.引言
城市的细胞是社区,其是个人、家庭与城市的桥梁。相应的,社会管理与社区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后者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的转型升级,大量的社会管理、保障、服务等一系列的业务从逐渐从政府职能中脱离出来,社区管理接替了政府的部分角色,担负起了其中社会管理部分的职能,职能的转嫁无形中増加了社区管理的内容。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推行,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突增、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频频增多的情况下,为社区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另一方面,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自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将社区管理的难度提升了一个台阶,而且传统的管理方式已出现了较多的不适用,因此创新互联网下社区的管理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社区管理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依托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跨地域性、独特性、即时性等特征,社区居民逐渐迈向了社区管理的行列,成为各种事件的谈论群体,并逐步建构了与现实社区相对应的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不仅是现实社区的继承,更是对它的拓展与升级,推动着社区管理向着“社区居民自治”的方向发展与进步。纵观当前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将计算机技术融入管理已逐步成为常态,相应的案例已数不胜数,通常借助的平台有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社区QQ群等,从而可见,虚拟社区已客观存在。虚拟社区仍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但形成兼具虚拟和现实两大特征的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从而有效促进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高品质、更民主。本文选取南昌市L小区为研究对象,无论对于社区管理理论,还是现实社区管理,本研究将起到抛砖引入的作用。
0.1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当前关于社区管理,很多国内外学者已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相关研究文献已数不胜数。但是,缺乏共识严重阻碍了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另外,互联网技术是最近几十年发展的产物,互联网下虚拟社区的概念提出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的仓促、案例的不足,导致对于倡导通过建立虚拟网络社区管理平台来实现社区管理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大都仅从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关注的重心在于网络社区的社会作用,忽视其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效能,尤其在发挥互联网在社区管理质量提升方面作用的时候,并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绩。此外,在新环境下,社区管理的建构和模式都迈向了以往研究未涉及的领域,从而使得现有的理论就出现了空缺与不足,因此,针对当前互联网环境进一步拓展研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从现实角度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的发展,及网络对于居民生活日益剧增的影响,建构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且也是满足社区居民现实需求的必经途径,更是社区管理方式创新的体现。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社区网络的覆盖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社区网民的数量也呈几何数增长,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自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及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此情况下,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积极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多元化的社区主体使得虚拟社区的优势不断凸显。事实证明,网络社区不仅仅可以助推各行为主体间信息沟通机制的建构,而且在社区管理效率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管理的民主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0.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
纵观现有的文献,关于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国外内典型的代表有:美国的共享自治型管理模式、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上海模式、沈阳模式。下文将对这四种模式进行详细剖析。1.美国的共享自治型管理模式
共享自治型管理模式是一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模式,该模式典型的应用者是美国。从本质上来讲,该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社区自治来完成的,这一点儿与美国实行的议行合一”的地方自治制度很是匹配,恰到好处的体现了美国民主自治的特色,因此,获得了美国的普遍认同和大力推行。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社区自治组织有权利对于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当后者有做的不到位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其有权指出,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不断的完善。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规划社区发展、策划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文化活动的时候,社区自治组织可以参与其中,享有决策权和管理权。2.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所谓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是社区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政府扮演着社区发展引领者的身份,决定着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动向,并且还给予物质资源补贴典型的特征是:政府政策导向社区行为、具备完整的社区管理体系,但是长期的政治政策的过多干预而导致了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意识较弱。该模式典型的应用者是新加坡。为了不断提升社区管理的效率、管理的质量,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专门成立了国家住宅发展局,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政府的建屋计划来执行,在此基础上实现物业的统一化管理,并且配备了全日制工作人员,保持与居民委员会之间的联系,更在硬件环境上为居民委员会创造了良好的工作。3.上海模式
上海的社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共享自治型管理模式、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都不一样,它的细胞是街道,该细胞成为了社区管理活动的最小单元,也是一切活动开展的载体。基于此,上海逐渐演化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行政管理体制。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了将原有的街道办事处改造为4个科室,即社区发展委员会、社区社会治安委员会、社区综合治理委员会、社区财政经济委员会;重新组合街道执法队伍,把原来的工商、派出所等执法资源融合起来,形成三支队伍。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的激发了各行为主体的管理积极性,促使社区管理迈向一体化的行列。4.沈阳模式
沈阳在社区管理中秉承着充分利用杜区资源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社区管理体系的建构工程,并不断的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在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街道委员会为核心的三级组织指导体系。具体来说,沈阳社区管理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第一,坚持从基层政权建设入手来进行社区管理,稳扎稳打;第二,逐步形成了议行分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即:社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化及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对他们来说,社区管理中的核心焦点是居委会和街道办。
0.2.2相关文献综述 张若恬和周敏(2013)以陕西部分网络社区的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论证网络社区的内涵、特征和管理机制等学理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网络社区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内在原因,并以此为平台,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管理队伍建设、畅通网络渠道、加强网络自律等维度全面探索网络社区管理的方法路径。
张彦琰(2015)以苏州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社区管理的现状,发现其在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平台、管理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并针对苏州工业园区互联网参与社区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对苏州工业园区互联网社区的发展以及全国互联网化区的有效建设有所益助。
李解生(2015)提出建构“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具体而言,社区网格化管理分为规划、遵循、主导、统筹、共享、加强、联动。该管理模式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原则,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经费保障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共同建设,扩大社会合作。实现统一指挥、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城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流程处理方式。
冯可可和巩帅(2016)深入剖析了社区管理存在着改革创新理念滞后、社区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社区管理的工作中往往重管理和管制,虽然强调要管理和服务两条腿走路,但不少地区仍然抱着“行政管理一切”的心态去处理社区工作。他们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良好的社会组织参与合作机制,具体而言,一是要强化现有群团组织的社会治理职能;二是加快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转型;三是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综上所示,当前关于社区管理的相关研究并不少,但是内容比较零散,有的也只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系统,案例研究缺乏。即使有案例研究,更多的学者采取的是定性的案例研究方法,而采取定量化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数量极少,这就导致现有关于社区管理创新的措施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自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出现了较多的不适用,所以,有必要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出发,对社区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鉴于此,本文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出发,重点研究社区管理创新,并选取南昌市L小区为研究对象,案例研究分析,以期最后的研究结果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操作性,并希望成为后续学者的引玉之砖。
0.3研究内容及方法
0.3.1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包含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及方法三部分。
第二章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相关理论基础。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自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出现了较多的不适用。在阐述互联网下社区管理之前,本章节首先重阐述了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虚拟性、交互性、跨地域性、独特性、即时性等特征,以期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石。
第三章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激增、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社区管理日显复杂。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单一,改革创新理念滞后,迫切需要与当前环境相匹配的管理模式。而当前社区管理的创新可以从理念、机制、平台、方法四个方面着手。其中管理理念创新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成员全体参与、二十四小时服务。管理机制创新涉及社区事务共同治理、社区管理扁平化、社区服务网络体系、社区网络规范。管理平台创新涉及社区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社区手机APP。管理方法创新涉及奖惩机制、培养公民社会意识、促进社区组织的成熟。
第四章为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的社区管理调研分析。选取南昌市L小区为对象,详细剖析了其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为以后持续的完善提供了借鉴。第五章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策略。详细阐述了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策略,如:完善互联网环境中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大力推行“服务”理念而非管理、“简政放权”-让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大力宣传及提高社区居民使用网络的技能,等等,使得社区管理更与时俱进,社区居民的生活更美好、人际关系更融洽。
0.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传统社区管理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依托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跨地域性、独特性、即时性等特征,社区居民逐渐迈向了社区管理的行列,成为各种事件的谈论群体,逐步建构了与现实社区相对应的虚拟社区,后者不仅是前者的继承,更是对前者的拓展与升级,推动着社区管理向着“社区居民自治”的方向发展与进步,所以很多学者及专家对这方面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出版了一些著作。通过去图书馆及上网浏览查阅、收集,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归纳与分析,找到文章研究的方向,从而对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模式有了清晰的了解,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找出缺失的地方,从而进行有创新性的设计,更好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文献资料分析为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穷实的基础。(2)调查法
此次调研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发电子邮件,问卷调查法是随机的在L小区发放问卷;电子邮件是通过从小区居委会获取的居民邮箱地址,选取排名第一的作为第一个发送对象,然后每隔十人选取下一个发送对象。以此了解居民对政府官方网站、微博、业主QQ群等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以及政府在社区管理创新方面的公众满意程度等指标,从获得的数据中得到大量资料。
(3)案例分析法
在文献分析的过程中,整理、分析了美国的共享自治型管理模式、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到各自的优劣所在,然后结合南昌市L小区的具体情况,融合国内外社区管理中的精华,形成适用于南昌市L小区的特有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南昌市L小区在社区管理效率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管理的民主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行。
0.4本文的创新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政策的推行,社区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常态,社区管理自然而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再次得到了学者们的青睐。关于社区管理,很多国内外学者已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相关研究文献已数不胜数。但是,缺乏共识严重阻碍了相关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另外,互联网技术是最近几十年发展的产物,互联网下虚拟社区的概念提出也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的仓促、案例的不足,导致对于倡导通过建立虚拟网络社区管理平台来实现社区管理的相关研究屈指可数,大都仅从从传播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关注的重心在于网络社区的社会作用,忽视其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效能,尤其在发挥互联网在社区管理质量提升方面作用的时候,并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绩,并且内容较为分散,多为理论的阐释,使得研究结论具有普适性,而缺乏针对性。而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及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以及观点具有创新性,以期研究结论更贴合南昌市L小区,提出的相关建议更具可行性、操作性。
第1章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1.1社区管理 所谓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它诞生于社会经济转型的浪潮中,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产物。该种管理活动的本质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满足与提高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求,进而推动社区大步向着和谐的方向前进。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另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对社区管理方式进行积极调整和改善。然而,在调整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党政机关、居委会、物业等组织;第二,社区管理的内容方面广、范围大,如:社区经济、治安、教育、文化等等都涵盖其中;第三,社区管理的方向性很强,即目的性强,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与提高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求;第四,社区管理中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即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因为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我表达、自我管理、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居民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其满意感,另一方面,有助于社区逐步迈向自制化发展的轨道。
1.2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特征
互联网络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它的流行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利用以及低消耗高速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更高,并且能够随时随地的参与进来。概括来说,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呈现出虚拟性、交互性、跨地域性、独特性、即时性等特征。1.虚拟性
虚拟性是互联网的固有属性。在互联网环境中,现实意义上的人拓展为虚拟意义上的人,管理过程由传统的线下转化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线上,是数字化的过程,这也是互联网社区建构的原理与基石。另外,这些虚拟化的人仍具有现实人的属性,因此这种虚拟化是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虚拟化。总之,利用建立互联网社区的模式去管理现实社区的方式在继承了互联网虚拟性特点的基础上,又兼顾了社区居民的现实性。2.交互性
互联网衍生出的QQ群、业主论坛等都是社区居民互动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中,社区居民可跨时间的进行交流与沟通,解决了管理者与社区居民、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诟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紧密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信任逐渐代替冷漠,从而衍生成相对稳定、团结、融洽的社区团体。总之,在现实社区中进行沟通,辅以互联网环境中的交流,两者的相辅相成使得互联网社区可以更好的融合到现实社区成员的生活中去。
3.跨地域性
跨地域性是相对于现实地域限制与聚集特征而言的,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社区居民任何地点都可以参与社区的讨论与交流,地域已不是沟通的障碍。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除了社区居民的任何个人也可以基于自我兴趣、低成本利基、自我价值等动机随时随地的参与到社区的讨论与交流,智慧的火花在交流碰撞而出,助推着社区向前发展。4.独特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个性化、独特化的表征越来越凸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陈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从而凸显自身的非主流与独特。此外,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社区的网站将社区居民可能感兴趣且有用的信息的信息汇聚起来,使得他们更加便捷的找所需,并有助于促进信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从而推动互联网信息朝着个性化、独特化方向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社区网站设计的时候要依据本区居民的关注点,使得每个网页既符合浏览规律,又兼具个性化、独特化的特性,后期要不断进行维护、调整与更新,使得网站真正能够有价值。5.即时性
传统社区管理中信息传递是层级的,不仅慢,而且会造成信息的失真。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中,通过社区网站、QQ群、业主论坛,社区居民既可及时获取信息,又可随时参与交流与讨论。进一步来说,只要你有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第一时间在社区网站、QQ群、业主论坛等平台上发布或接受信息,使得社区居民可享受现场直播的信息服务。第2章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内容
基于第二章社区管理相关理论以及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虚拟性、交互性、跨地域性、独特性、即时性等特征可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成熟,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模式出现了变化与创新。概括来说,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管理理念、机制、平台、方法都有所创新,其中管理理念创新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成员全体参与、二十四小时服务;管理机制创新涉及社区事务共同治理、社区管理扁平化、社区服务网络体系、社区网络规范;管理平台创新涉及社区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公共平台、社区手机APP;管理方法创新涉及奖惩机制、培养公民社会意识、促进社区组织的成熟。下文将对这些创新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剖析:
2.1管理理念创新 2.1.1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国家“简政放权”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相较于过去政府的过多干预,当前“放权”已成为了一大潮流,但是仍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问题,以及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等现象,这成为了当前改革中需要迫切解决的诟病。为此,需要彻底转变政府管理理念,需要彻底摆脱过去传统的“管理型政府”的理念,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使得行政体质在更加合理、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的能力以及服务的效率,进一步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构工程的实施。而服务型政府的建构与社区管理引入互联网技术存在着相辅相成、唇辅相连的关系,前者的目的就是促进后者的建构;后者的建构能促进前者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当前社区管理的主体仍是依托政府部门,民间力量参与度不高,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都不强。为此,在互联网下社区管理过程中应积极动员社区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并逐步使他们成为促进社区管理网络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1.2社区成员全体参与
在社区管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可迅速、便捷的将信息传递社区中的每一位居民。更重要的是,居民还可迅速定位自己感兴趣且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即能够在网上直接反馈自己的意见与提议,相互讨论。这不仅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便捷性,而且在无形中就激活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意识,使得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实际的社区管理过程中去,这也成为了解决信息化痼疾的有利武器。然而,实现这的重要前提是,社区网站等平台提供的信息是多样的、全面的,并且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可包含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积金政策、医疗保险、就业等相关信息。并且在查询时,社区居民还可畅所欲言,相互的交流与沟通中有助于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社区各项政策的完善,并且使得城市规划管理进入到民主性、科学性、透明性的地步。综上可知,社区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依托其所掌握的上网技术,就可实现获取信息与互动的目的,成为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推动机。
2.1.3二十四小时服务
传统的社区管理中,定时、定点的咨询与信息传递是一种常态。在互联网下,跨地域、跨时间的信息发布与交流是一种新常态,二十四小时在线服务成为了社区工作人员新的工作方式。例如,互联网下,社区将电子邮箱对外公布,并获取居民的邮箱地址,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相关消息有针对性的发送到社区居民邮箱;社区居民也可通过邮箱咨询相关问题,社区的及时回复,这种线上的交互性促进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信息对称性,有助于管理进入到民主性、科学性、透明性的地步。当前,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区业主QQ群,该QQ群中有社区工作人员也有代表社区居民的业主,居民与居民间、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各抒己见、知无不言,时间不再是交流的障碍。
2.2管理机制创新
2.2.1社区事务共同治理
互联网下的低成本、便捷化、虚拟性、跨地域等一系列的优势加快了其融入社区管理进程的步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中,虽然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在与日俱增,但是个性化、独特化的需求使得居民与居民间的利益诉求发生冲突的概率大大提升了,此时迫切需要更加快捷更加高效的方式去实现社区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管理好社区的目标。从此方面来看,互联网下虚拟的社区迫切需要全新的管理方式。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意思和能力不断的提高,使得互联网下虚拟社区的管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包括了传统的社区管理人员以及居民等众多的行为主体,从而加快了社区居民自治的进程。仍而,为了保障各部门综合效能的充分有效发挥,应做好以下两点保障工作:首先,牢固树立科学、民主的社区管理理念,以与时偕行为行为准则,政府尤其要转变传统的理念,将有限管理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其他社区管理组织联合建构多元共治的机制,由此最大化实现虚拟社区共同决策和政府管理方面的效能。然后,不断的完善与疏浚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机制,以便于社区能及时、准确的获取居民的所需,并能够及时反馈;居民能够清楚知道社区的工作内容与动向,从而达到各部门各司其职、群众利益最大化的臻境。
2.2.2社区管理扁平化
社区管理的扁平化是在传统的金字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者具有管理的层次多、幅度小,导致信息传递慢、失真概率大,管理的扁平化完全避开了这些弊端,较少的层级能够最大化的确保决策方与执行方的步调的一致性,更加有助于社区管理中各项政策的落实。而所谓社区扁平化管理就是,以压缩管理程序、精简管理机构等方式去促进社区管理质量的提升,即缩减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是一种兼具效率和科学性优势的管理方式。近几年来,该管理模式受到了学术界的青睐,早有学者对社区扁平化管理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且依照社区扁平化管理体制的设想。这一系列的研究结论,更加促进了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社区中的大力普及。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各社区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互联网社区和现实社区之间的融合点,使得在扁平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
2.2.3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当前,互联网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社区居民而言,在互联网平台中在交流中可畅所欲言的表达自身诉求,可充分发挥社区成员个人的自媒体功能。所以,加快建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就成为了当前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以实现提高互联网社区服务质量的目标。为了此目标的实现,应做好以下四点保障工作:第一,严格以有限资源最优化配置为行为准则,充分激发各个行为主体的作用,使得社区内部各资源管理的力量劲往一块使、力往一块出,服务的效果迈向最佳的状态;第二,依靠互联网技术搭建社区网络平台,规划要合理、内容要全面、结构要不断优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确保其成为新环境下社区管理的主要载体;第三,不断延伸社区服务的范围,从而在实践中逐渐提升服务的能力,比如,实现与周围的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为社区居民搭建工作平台,使得社区影响力不断提升;第四,处理好社区居民自我服务和互相帮扶间的关系,以互联网社区的互惠优越性为落脚点,调整和改善各项服务内容。
2.2.4社区网络规范
互联网社区在服务居民便利获取信息、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上具有无可现实社区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互联网下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门槛低、自由度大等特点,极大的可能造成网络社区信任的缺失。在此情况下,建构规范信任的机制就成为了当前社区的重中之重。纵观当前网络社区平台,进入门槛底、注册信息不全、实名认证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了一旦发生散播谣言的恶行,很容易引发民意群体极化的现象。而从互联网技术层面的角度来说,网络传播监控机制的不到位,将导致无法追踪网上灰暗信息的来源,灰暗信息泛滥下只会导致人心惶惶,在网络社区内建构信任机制将成为无可触及的议题。因为,为了杜绝此情况的发生,应做好以下五点保障工作:第一,塑造网络社区代言人,发生灰暗信息甚嚣尘上的现象时,能及时澄清事实,并逐步建构网络社区代言人机制;第二,为了保障信息的动态化良性循环,建构网络社区舆情监控机制,有助于将灰暗信息扼杀在摇篮中;第三,而对于甚嚣尘上的灰暗信息,信息处理机制则起到强效的肃清作用;第四,从根本上保证网络信息的正确导向则需要建构网络评价员机制;第五,采用各种手段确保成员的实名注册,如:注册时要求个人信息的完整并进行后台核实,从而为彼此之间的信任奠定基石。
2.3管理平台创新
与传统的社区管理相比,互联网下的社区管理借助了网络平台,如:社区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共平台、社区手机APP等,实现了现实社区管理与虚拟社区管理的水乳交融。
2.3.1社区门户网站
社区的门户网站已成功由传统的只提供搜索引擎、目录服务转变为一种具备综合性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应用系统。纵观当前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朝着多元化、跨领域发展已成为定局,丰富多彩的内容正式用户被门户网站所吸引的原因。而社区门户网站的迅猛发展已经逐渐在互联网界凸显。
具体就门户网站而言,它面对的客户群是本地居民,所以其工作的本质是将本地的信息搜集整理后发布,发挥着信息互动的功能。就当前门户网站的内容而言,主要包含居民日常生活信息、消费信息、游戏,还是各种交流与促销平台。就当前门户网站的对象而言,主要面对的是18-45岁的高知人群,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了一定的上网技能,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强,并且能够引领消费。
2.3.2微博、微信公共平台
相对于门户网站的主体地位,微博、微信公共平台扮演着辅助的角色。但是,它们的出现对于门户网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微博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的工具,并且还兼具互动性的特征,而这种互动是基于信息的即时性,微信也同样如此。就微博微信的特点而言,可移植性非常强,可存在桌面、浏览器、流动终端等任何设备上,发布消息时简单、方便,并且能面向众多居民,即互联网开放性的特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就微博微信发布的内容而言,既可包含与社区相关的事务、活动,又可以传播日常生活小知识,宣传政策、法律法规等,它们不仅降低了时间成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社区“小广告”的痼疾,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比如社区居民有政策疑问时,不必抽时间到居委会办公室咨询,任何时间地点都可在微博微信上直接@居委会工作人员。
2.3.3社区手机APP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当前各类APP异常流行,它依托于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它的应用让年轻人有时间和途径关注社区建设,也是政府服务方式、载体创新的一种体现。当前,手机APP的功能模块有:在线预约、在线咨询、办事指南等。将社区手机APP应用到社区管理中的开拓者是重庆南坪街道,该举措开拓了居民办事的新渠道、搭建了居民自治的新载体,因此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照这种趋势,不久的将来,社区居民通过手机,不仅可可实时掌控街道社区最新的动态新闻、预约政务办事、获悉和报名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还能享受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与社区邻里街坊线上沟通互动,居民不出家口便可享受社区服务,感受智慧生活的便捷。
2.4管理方法创新
互联网技术的引用使社区管理出现了新平台,建构了一系列新机制,以确保管理的有效性,那么,与此相应的管理方法也应与时俱进,需要创建新的奖惩机制,以改进社区管理,不断培养社区公民社会意识、成熟的社区社会组织。
2.4.1奖惩机制
正如现实生活中社区管理对于社区的好人好事、爱护社区卫生的奖励一样,互联网下社区管理也需要一系列的奖励,如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平台积极回帖、并能传递正能量的社区居民给与合理、适当的奖励,相反,对于那些传递灰暗信息的相应的给与惩罚,甚至将其踢出,从而确保网络平台高品质的活跃度。纵观当前网络社区的管理,最常用的激励方式是积分制,即网站根据发帖人帖子的点击数量和回帖数量赋分值。另外,社区的论坛、网站属于全民所有,所有应该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而不是一言堂或被某小团体所把控,从而确保社区论坛功能最大化的展现。
2.4.2培养公民社会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从该定义中可看出:第一,公民意识与法律法规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第二,公民意识的表现载体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其中包括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第三,公民意识树立的前提是公民能进行真实的自我界定。在社区居民社会意识的彰显下,依托于互联网,每个居民都有可能成为社区的管理者、建设的策划者,因此为了互联网下社区的管理达到最佳状态,应不断激发与培养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4.3促进社区组织的成熟
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民间自发组织,较常见的社区社会组织有:社区文体团体、社区自愿组织、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等。从定义可知,它的性质是非营利的,功能是互联网络与社区管理的桥梁。这些组织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职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组织成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因为组织本身的非营利性特征决定了组织的服务意识要高,这样才能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在社区活动之前要规划好、设计好,从而确保活动的开展以及有助于营造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的氛围。除此之外,社区社会组织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应积极的参与到公共事务讨论中去,形成更加正面化的言论环境,推动社区管理向民主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3章 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的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3.1南昌市L小区简介
南昌市L小区位于位于红谷滩中心区滨江水岸线上,直临赣江,占地约7万平方米,总建面约29万平方米,总户数是2300,总居住人数是9187人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其也被逐渐引入到社区管理过程中,L小区也建构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社区QQ群,在社区动态新闻、政务办事、社区公益活动,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方面管理的仅仅有条,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社区服务,并促进了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觉醒和自治能力的提高。取得的成就有: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愈发健全;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教育一体化管理成效明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逐渐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在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的参与到了公共事务讨论中去,形成了更加正面化的言论环境,推动社区管理向民主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3.2调研方法及过程
3.2.1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和发电子邮件,问卷调查法是随机的在L小区发放问卷;电子邮件是通过从小区居委会获取的居民邮箱地址,选取排名第一的作为第一个发送对象,然后每隔十人选取下一个发送对象。通过这两种方式,总发放问卷数量是260份,问卷的回收数量是243份,有效问卷是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1.54%。对于被调查的相关信息,具体如下表4-1所示:
表4-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项目 内容 频率 有效百分比(%)均值 标准差 性别 女性 137 57.6 1.42 0.5 男性 101 42.4
年龄 25岁以下 35 14.7 2.45
1.25
26-30岁 133 55.9 31-35岁 28 11.8 36-40岁 26 10.9 41-45岁 7 2.9 46-50岁 4 1.7 51岁及以上 5 2.1
婚姻状况 已婚 104 43.7 1.60 0.56 未婚 126 52.9
离异 8 3.4
学历 大专以下 23 9.7
2.92 0.93 大专 40 16.8
本科 114 47.9
硕士 56 23.5
博士及以上 5 2.1
职业性质 学生 32 13.45
2.12
0.67 服务人员 53 22.27
行政人员 46 19.33
经营管理人员 43 18.07 科研技术人员 40 16.81 退休人员 5 2.10
其他 19 7.98
从上表可知,调研对象如按年龄来划分,25岁以下的占调研人数的14.7%;26-30岁的占调研人数的55.9%;31-35岁的占调研人数的11.8%;36-40岁的占调研人数的10.9%;41-45的占调研人数的2.9%;46-50岁的占调研人数的1.7%;51岁以上的调研人数的2.1%。若按学历来划分,大专以下的占调研人数的9.7%;大专学历的人数占调研人数的16.8%;本科学历的人数占调研人数的47.9%;硕士学历的人数占调研人数的23.5%;博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调研人数的2.1%。从职业性质来看,学生占调研人数的13.45%;服务人员占调研人数的22.27%;行政人员占调研人数的19.33%;经营管理人员占调研人数的18.07%;科研技术人员占调研人数的16.81%;退休人员占调研人数的2.10%。被调查者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调研结果可以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材料。
3.2.2调研过程
调研过程是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主要有的四大步:第一步对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结果如上一小节所示;第二步对个人上网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第三步对社区的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第四步对社区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情况调研分析。(1)个人上网情况的调研分析
图4-1 个人上网情况的统计图
其中,上图4-1中,1表示的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仅靠电话联系”,2表示的是“知道计算机最基本的使用技能,但是平时仅用计算机发送邮件”,3表示的是“常常通过互联网去关注社区的最新动态”,4表示的是“听说过电子政务”,5表示的是“以上都不是”。从图可知,1所占 的比例为21.6%;2所占的比例是21.7%;3所占的比例是43.2%,几乎达到了一半的比例,说明了通过互联网参与社区管理的人数基数挺大,为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夯实了基础。而针对社区居民平时了解社区信息的途径,统计结果如下图4-2所示:
从图4-2可知,社区居民通过街坊邻居获取社区信息的比例占18.10%;通过电话咨询居委会获取社区信息的比例占25%;通过留意社区信息栏获取社区信息的比例占23.1%;通过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获取社区信息的比例占33.5%。
(2)社区管理情况的调研分析
图4-3 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调查统计
其中,上图4-3中,1表示的是“社区管理依靠的是整个社区居民”,2表示的是“社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3表示的是“社区管理与我无关”。从图可知,1所占 的比例为73.6%;2所占 的比例为18.5%;3所占 的比例为7.9%。可见,南昌市L小区居民的自治意识较高。
图4-4 社区发布信息的方式
从图4-4可知,社区工作人员亲自上门告知相关信息的比例占8%;通过社区内部报刊发布社区信息的比例占35%;通过社区局域网发布社区信息的比例占13%;通过宣传栏发布社区信息的比例占31%;通过电话、邮件告知相关信息的比例占13%。可见,社区内部报刊和社区宣传栏是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几乎各占据了三分之一。而通过社区局域网获取信息的比例相对较小,只有13%,这说明了在社区局域网在宣传上存在着不到位,从而导致利用率不高,对于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存在一定的影响。
图4-5 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满意度的调查统计
从图4-5可知,快三分之二的居民对于当前社区的管理是基本满意的态度,而不满意的比例只有19%。可见,当前社区的管理还是获得了多数居民的认同与肯定。
另外,对于你认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为了追求更优质的、便民的服务,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善,调查结果如下图4-6所示。从图中可知,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从服务方式的角度来改善社区的服务,而最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从服务的项目提供的角度来改善社区的服务,剩余相对较少的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从服务途径的角度来改善社区的服务。
图4-6 社区居民对服务改善看法的统计分析(3)社区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调研分析
互联网的跨时间、跨地域、开放性等特点使得其在引入管理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下图4-7可知,对于社区互联网站建构的问题80%以上的居民表示了支持,仅有2%左右的人表示了反对,原因可能是他们本身不会使用计算机,信息新的发布方式对他们获取信息极为不利。
图4-7 社区居民对于建构网站的态度统计
3.3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的统计,我们发现南昌市L小区居民在社区网站建构上基本都持支持的态度,因此形成了互联网下小区的管理架构。对于这一新的管理模式,下文将着重剖析其取得的成效及仍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不断完善奠定基石。
3.3.1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
图4-7 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
从图4-7可知,南昌市L小区建构了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系统。该门户网站涉及的领域广、内容丰富,包括动态新闻、政务办事、社区公益活动,家政、养老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其主要的功能是处理社区事务办理、台账管理等业务。此外,它还与政府、社区的微博微信对接。对于社区的微博微信,在内容上将动态新闻、政务办事、社区公益活动等更进一步的细化与分类,居民可以通过上网、刷微博、手机微信等各种方法获取信息、网上办事,便捷了办事途径,从而有助于更加便民的服务,获取较高的居民服务满意度。而社区QQ群的建构方便居民与居民间、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各抒己见、知无不言,时间、地点不再是交流的障碍。
3.3.2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取得的成效
对南昌市L小区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剖析完以后,发现在当前管理的过程中取得了成效有:社区管理效率突飞猛进的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更加优等、社区决策方式迈向民主,等等。下文将对这些成就进行详细的剖析:
(1)社区管理效率突飞猛进的提升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凭借的工具是网络集成系统,将管理的过程与技术充分融合,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化和共享化,并朝着国际化、规范化、透明化、大众化等轨道前行。依托于门户网站、社区微博微信、社区QQ群等居民与社区委员会、社区社会组织、居民之间可以跨时间、跨地域的沟通、交流,于是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散发着透明、便利的光辉。另外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凸显的是人力的劳动效率及人力资本,然而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中,机器部分取代了人力,同时还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从而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各种文件、政策的发放常常通过网络平台,无纸化办公的潮流显现,从而在无形中降低了一系列的管理成本。信息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还优化了社区服务的工作流程,社区管理朝着现代化和数字化的方向进步。
(2)社区服务质量更加优等
南昌市L小区建构了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全新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宗旨,它也成为了政府履行其职责功能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其服务质量的提升,迈向优等化服务的行列。具体来说就是,第一,通过延展服务的时间来提升服务的质量。传统的社区服务时间是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一般都是八小时制,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社区居民只要愿意,都可跨地域、跨时间的信息发布与交流,二十四小时在线服务成为了社区工作人员新的工作方式。例如,互联网下,社区将电子邮箱对外公布,并获取居民的邮箱地址,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消息有针对性的发送到社区居民邮箱;社区居民也可通过邮箱咨询相关问题,社区的及时回复。第二,服务的内容范围更广、领域更宽,并且与社区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可包含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积金政策、医疗保险、就业等相关信息,如:在社区网络上查询社区医疗服务内容、化区环境卫生条件,社区周边交通,以便更加合理的、省时的生活、出行方案;在社区网站就业板块找寻相关招聘的信息,甚至可以与58同城等相关招聘网站直接对接。第三,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成本的降低极大的扩展了社区的服务能力,助推着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
(3)社区决策方式迈向民主 决策需要各种信息的支撑,而各种信息搜集与整理通常是个由下而上的过程。传统的社区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这种层层传递既易导致信息的失真,又浪费了时间。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南昌市L小区管理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完全避开了这些弊端,最大限度的确保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同时较少的层级能够最大化的确保决策方与执行方的步调的一致性,更加有助于社区管理中各项政策的落实。另外一方面,对于传统管理下的信息量少而导致决策失误的情况,互联网下南昌市L小区管理成功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决策者和民众之间形成无缝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得决策者获取更多的辅助决策信息,从而有助于其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决策,长此以往,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方式逐渐取代传统的经验式决策方式,决策的结果往往也会更加符合当前南昌市L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3.3.3南昌市L小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南昌市L小区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的管理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第一,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网站等平台出现技术问题时,不能及时的解决;第二,资金的匮乏,后备保障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难以全面的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应该积极的改善和调整。
(1)专业人才的缺乏
互联网下南昌市L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我国的社区在打造互联网下虚拟社区时,需要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队伍去运营管理,虚拟社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失已成为了制约我国互联网下社区快速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目前高等院校中设置互联网下社区建构与管理的专业和课程的学校并不多,因此,经过专业培养的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还远没有形成,基于此一方面要让前沿的先进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而另一方面则要建设与虚拟社区管理相关的学科,采用的措施有:通过各个大专院校有针对性的培养该方面方面的人才;还可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转变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理论与方式。
(2)资金的匮乏
社区活动离不开资金。例如,南昌市L社区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拟举办“L社区文化博览”活动,但后期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了活动的搁浅,这样的例子已经都屡见不鲜了,不仅挫伤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创新、创意的积极性,同样让居民感到懊恼,因为该活动是大家在QQ群中共同讨论出来的,而且可能降低社区委员会在居民心中的信任度。另外,大部分的社区委员会由于资金紧张且重视程度不够,会循环导致人员培训资金的不到位,人才的缺乏。
第4章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策略 基于第四章对小区个人上网情况、社区的管理情况、社区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情况的调研分析,发现互联网下南昌市L小区管理中在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决策方式上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效,但是在人才和资金上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完善互联网环境中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大力推行“服务”理念、“简政放权”-让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大力宣传及提高社区居民使用网络的技能等策略促进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创新,以下将对这些策略进行详细的剖析:
(1)完善互联网环境中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
虽然,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期,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却未能跟上步伐,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的标准与规范也亦是如此,规范的设定与完善的速度总是与现实的需要慢半拍,从而导致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难以找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因此,迫切需要完善互联网环境中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然而,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备和实施,使其因网络引起的法律纠纷解决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增强了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各相关方的纠纷解决意识。在社区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民事纠纷,在案件处理中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也能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使社区管理过程真正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2)大力推行“服务”理念 传统的社区管理过程中秉承的是“管理”的理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展和人民物质文明、精神不断的满足,导致人民的需求层次也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迈向了追求服务质量、质量的行列,对社区服务的品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环境背景,社区、甚至政府都需要大力推行“服务”理念,以此彻底摆脱过去传统的“管理型政府”的理念,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使得行政体质在更加合理、健康的轨道上运行,专业化管理技能的提高才能真正的服务社区居民。(3)“简政放权”-让社区居民参与管理
随着国家“简政放权”等相关政策的实施,相较于过去政府的过多干预,当前“放权”已成为了一大潮流。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下社区的管理具有虚拟性、交互性、跨地域性、独特性、即时性等特征,凭借着互联网平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参与意识觉醒。外部的大环境以及居民自身参与意识的觉醒这两大因素促使社区管理中居民的参与。借助互联网技术,建构新颖的网格化管理平台,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舞社区居民在管理平台中畅所欲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助推了社区管理的转型升级,在不知不觉中加速了社区管理格局的完善,促进“社区居民自治”高级目标的最终实现。(4)提高社区居民使用网络的技能
互联网下社区管理“社区居民自治”高级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网络技能的掌握。由于互联网是最近几十年发展的科技产物,一些在新事物接收能力上不是很强的、或者没机会接触网络的居民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还是有所欠缺,因此,有必要针对性的对社区居民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课程,方式可以有:讲座、短期培训班、专家解疑,等等,社区管理部门以此来提高社区居民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乐趣与便捷,从而为社区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石。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政策的推行,社区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常态,社区管理自然而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再次得到了学者们的青睐,也是各社区迫切关注的议题。本文的研究焦点是社区管理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后期的不断完善与改进。选取南昌市L小区为对象,其建构了以门户网站为首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通过对小区个人上网情况、社区的管理情况、社区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南昌市L小区居民支持建构网站,并且自治意识和能力逐渐提升;第二,社区居民希望以更快更加理想的方式实现与社区管理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在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决策方式上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效,但是在人才和资金上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因此,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互联网环境下,居民参与平台的建构有助于社区的管理与发展。
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社区QQ群等交流平台发展的如火如荼,这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居民可以通过上网、刷微博、手机微信等各种方法获取信息、网上办事,便捷了办事途径,从而有助于更加便民的服务,获取较高的居民服务满意度。而社区QQ群的建构方便居民与居民间、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各抒己见、知无不言,时间、地点不再是交流的障碍,智慧的火花也在交流中碰撞而出。第二,社区居民参与的途径迈向了多元化
传统的社区管理中,社区居民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亲自上门告知、报刊、宣传栏等了解社区相关信息,不仅耗时,而且还可能导致信息发送的不到位。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可通过门户网站、社区微博微信、社区QQ群、邮件等方式发送社区相关信息。
完善互联网环境中社区管理的相关规范、大力推行“服务”理念而非管理、“简政放权”-让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大力宣传及提高社区居民使用网络的技能,等等,一系列互联网下社区管理创新的策略使得社区管理更与时俱进,社区居民的生活更美好、人际关系更融洽,社区发展更迅猛。5.2研究展望
在本研究基础上,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1)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管理架构中可能有一些重要的模块没有包含在其中,今后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架构。
(2)扩大研究对象选取范围。本研究只对南昌市L社区进行了调研,今后可以在其他地区进行调研,扩大样本,提高理论模型的普适性,为互联网下社区管理提供更广泛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彦琰.基于互联网的社区管理创新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社区为例[D].广西大学,2015.[2] 李解生.互联网+时代下社区管理创新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 3(10):69-71.[3]冯可可,巩帅.新媒体视域下的社区管理创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6, 2(15):55-57.[4]罗振男.青年社会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区管理创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5.[5]刘江.虚拟社区对社区管理创新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6]韦凯莹.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J].电子测试,2013,11(01):99-100.[7]钟广慧,欧阳梓华.加强和创新我国虚拟杜会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4(05):87-90.
[8]陶国根.虚拟粗会管理的困境及其破解策略[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13(5):23-25.[9] 王薇,场敏佳,杜俊飞.中国虚拟社会管理学术进展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10(2):2-5. [10] 倪琳.微博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力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13(3):23-25. [11]David A.Hardcastle , Patricia R.Powem,Stanley Wenocur.Community Practice :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Social Worker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12] Jessica L.Collins, Barry Wellman.Small Town in the Internet Society;Chapleau Is No Longer an Island[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 2010,9(23):1344-1366.
[13]Katerina T , Vassiliki K, Athena V , Konstantions K.Emotional Aware Clustering on Micro-blogging Source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 2011,3(23):37-39.
[14] Lettl C.User Involvement Competence for Radical Innovation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7,24(1): 53-75.
[15] McEvily B, 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11): 1033-1055 [16]Fang E.Customer participation and the trade-off between new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speed to market[J].Journal of Marketing, 2008, 72(4): 90-104.[17]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媒体蓝皮书: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8]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19]张维.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 美国NASCIO 的经验分析与借鉴[J].北京档案, 2010, 9(7): 91-105.[20]王潇雨.浅析微博转发的传播效果[J].新闻天地, 2011, 10(21): 23-26.[21]张品良.网络虚拟社会环境下的舆论危机管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11(01): 11-14.[22]王青松.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化会科学版), 2011, 3(5): 56-61.
[23]石宇良.网络虚拟社会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4]王国华,毕帅辉,王聪芳.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融合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基于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 2011, 7(11): 56-60.
[25]杨峰.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政务微博实践探索[J].武汉:电子政务,2012, 9(06): 12-15. [26]刘勇.社区电子政务为载体,加强青岛市基层社区管理的对策研究[C].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013, 12(10): 2-7.
[27] 赵守飞.经济开发区园区型社区管理问题分析—W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 8(6): 67-69.
[28] 张若惜,周敏.基于互联网交往特征的网络社区管理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33): 70-73.
[29]刘娟.论网络论坛中的舆论形成与舆论引导[D].湖北: 武汉大学,2005. [30]樊小红.电子政务环境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31]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2]柴彦威,郭文伯.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路径[J].地理科学进展, 2015, 4(34): 466-472.
[33]马贵侠.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13(3): 166-170.致谢 转眼间,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即将画上句话,而入学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仿佛昨天发生一样。想到马上要告别校园,开始新的人生征程,心中有些不舍,又参杂着一丝丝忐忑与不安,不舍的是两年多的师生情、同学情与校友情,这些都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力;忐忑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好了踏入社会的准备,但是我相信有这些关心、帮助我的人的陪伴,我会以一种自信的姿态踏入社会。
首先,我要真诚感谢我的导师何文靓老师。自从入校以来,学习上,何老师不辞辛苦的指导我、教导我,她是我学习道路上的指明灯;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我无私的关怀,尽她最大的能力帮助我。在论文的写作中,老师细心、耐心的指导我的论文,并在论文初稿完成后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指导我修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从而使得论文逐步完善,顺利定稿。在此,向我导师致以由衷的谢意。
然后,感谢我的同学高云辉、沈世辉、曹春霞,还有我们的班长程小龙、书记王欢,他们是我的挚友,我们经历了很多欢乐的时刻,这些片段已埋入我的脑海,永生难忘。不管我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总是及时的施以援助之手,帮助我;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他们总能包容我。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把无私的爱给与了我,关心着我,支持着我。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给予我万分的支持与理解,包容我,他们的爱是我前进中最大的动力。他们永远都是我最爱的人。
第四篇: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
老师们:
今天我和大家聊的话题是“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从去年的一师一优课到市数学年会,再到绍夷和振康老师的讲座,“互联网”在课堂中的运用我们并不陌生。
前一个星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作了一期《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什么?》的演说,雷动全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挑战面前 痛点就是起点
在这场活动中,老师们积极踊跃报名,把握住了起点,我相信活动的开展一定也会有亮点。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9月1日,教育部向各省市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学更加个性化。具体到学校课堂教学“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促进教学活动更具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 移动化 社会化 数据化”的特点。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要把传统教学置身何处?是否因为技术的干预,而导致本末倒置?让技术唱了主角,而忽视学生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是这样说的:“在互联网下,教学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变成另外一种不是教学的东西。无论是已有的现行教学形态,还是互联网下的新型教学形态,本质还是要搞好教和学。”
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是用微课、网络平台等技术支撑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对传统经典课堂结构的重心前移与流程再造。胡小勇教授提出了互联网下课堂教学的四个落脚点:资源准备 课前自学 课堂深化 课后拓展;五把金钥匙:教学微视频(微课)——开启“内容之王,个性学习”之门,学习任务单——开启“有效引导,主动学习”之门,小组合作学习——开启“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网络平台——开启“有效混合学习”之门,让学生分享经验,交换方法,服务课堂。第五把金钥匙则是“学习评价”——开启“调动动机,激励启智”之门。
这样说来是抽象的,如果要承担“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呢?
一、选题
此类教学的背景是互联网。教学时间由40分钟拓延为课前预学、课中引导和课后延伸。教学空间由教室拓宽为任何一个有网络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学习信息量的加大,探究学习的必要性。执教的课题要能承载大信息量,适合开展探究学习,便于组织学习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中提出选题要符合以下标准:
第一,讲述性强的知识点。第二,可以迁移类比的知识点。第三,方法过程需要演示的知识点。第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及知识拓展。语文学科哪些可以这样上?
(1)(2)(3)(4)(5)(6)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而互联网下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将课堂教学置身于网络背景之下,可分为课前教学目标、课中教学目标、课后教学目标。
首先,要将课题置身于单元主题甚至整册书中,从单元目标入手找切入点,确定本课题的总目标。再一一细化为课前学习目标,即预学(微课学习及进阶练习的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如何解决预学的问题,采用何种策略达到这种目的),课后学习目标,还特别要注意各个目标之间的链接。(介入案例——单个分享)
1.微课——乃课中重点,学习任务单——告诉了学生他要做什么,两份进阶练习则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在Q群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动,老师也能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人机互动,制定教学目标
在Q群空间中,和学生进行互动后我们会洞察到很多学情:老师在给予适当帮助的同时也找到学生的问题所在,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3.以学定教,回课堂解困惑
在交流中,小组同学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而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引导,一方面可以捕捉一些共性的问题,展示的过程中,将此问题抛给学生,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平台的建立 1.课前Q群平台的建立
实现学生微课学习及课前学习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实现教 师对学生学习的了解。
推荐“问卷星”,可以用此软件制作进阶练习,用问卷星的数据生成了解学生预学情况,使课堂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如此一来,教师“教什么”由学生“学得如何”来决定,教师靠数据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2.课堂中使用何种平台与学生互动
四、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
互联网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利用,要把握两个原则:互联网的使用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真真正正为教学服务。互联网的使用能够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五篇:移动互联网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将移动互联网融入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案例、实践部分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为广大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统计学;教学效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发布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2]郑玮.“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130-132.[3]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4]马赞军.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统计教育,2006(3):23-24.[5]欧诗德.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