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进行研究论文
1.引言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净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经营成果的数据指标。现金流量则是以第三方机构——银行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企业现金的变动情况及结果的数据资料。由于所依据的核算基础不同,两个指标经常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往往会使投资者在进行报表分析和投资决策时无所适从。
近年来,不乏媒体曝光国内外诸多公司用各种手段虚构利润,提供虚假的净利润信息,或为完成利润产值指标,或为保持上市资格,或为操纵股票价格以谋取暴利。这一现象使市场上的投资者普遍对相关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的项目调整的思考和研究。
2项目分类与调整
2.1提出假设为了更好地理解调整项目的意义,不妨首先建立以下三个假设:假设一:企业内部所有影响净利润的项目都属于经营活动项目。假设二:企业内部所有的经营活动收入、费用项目都将以现金方式核算。假设三:企业所有以现金方式结算的收入、费用项目都于当期完成收付,同时当期发生的所有现金收付都确认为当期的净利润项目。
2.2分类与调整基于以上三点假设,对现金流量表附注中经营活动的各个核算项目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将不满足于假设条件的项目依次剔除,以此将经营活动的所有项目(共16项)分成三类。
2.2.1不满足假设一,即: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但现金流量不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动
(1)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发生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如为损失,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如为收益,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2)财务费用。在实务中,企业的“财务费用”明细账一般是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设置的。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中不属于经营活动的部分,应当将其从净利润中扣除。
(3)投资损益。企业发生的投资损益,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予以剔除。如为净损失,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加回;如为净收益,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当扣除。
2.2.2不满足假设二,即:不涉及现金的损益项目
(1)资产减值准备。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在利润表中,属于利润的减除项目,但实际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出。所以,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需要加回。
(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企业计提的相关折旧、折耗损失,是一种非付现成本,并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当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包含在存货中时,虽然未影响净利润,但是增加了存货,这里也将其加回,然后在“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项目中再将其以相同净额扣除,形成自动平衡。
(3)无形资产摊销。企业的无形资产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调整思路同“固定资产折旧”,均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也是一种非付现成本,调整原理同“固定资产折旧”,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加回。
(5)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使净利润减少,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应在调节净利润时加回。固定资产盘亏的处理,也会影响净利润,使净利润值减少,也应在净利润基础上加回。
(6)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净利润减少,但这部分损失并没有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以应在调整时加回。
(7)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
(8)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本项目可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的差额填列。
2.2.3不满足假设三,即:权责发生制核算下的运营资金的变动
(1)存货减少。存货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存货增加,说明现金减少或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存货减少,说明销售成本增加,净利润减少。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应减去存货的增加数,或加上存货的减少数。在存在赊购的情况下,还应通过调整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来反映赊购对现金流量的影响。若存货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如对外投资减少的存货,接受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等业务。
(2)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一般属于经营活动。经营性应收项目增加,说明收入增加,净利润增加,但实际的现金流量却没有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说明现金增加。所以在调节净利润时,应减去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数,或加上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数。若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减变动不属于经营活动,则不能对其进行调整,如收到客户以固定资产抵债业务减少的应收账款等。
3.结语
准确分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一项必要举措。一方面,若一家上市公司净利润远大于现金净流入量时,该公司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投资者往往更关注现金流量的信息。但若一味追求经营现金流入量,则可能会偏离公司的经营目标,有碍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不利于其长久发展。另一方面,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有助于政府、市场及相关专业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再者,有助于公司管理当局更透彻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更科学地进行决策,更高效地加强管理;有助于投资者更客观地评价公司的经营业绩,更正确地改善投资决策,有效防止内部操纵行为,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尽管这样的项目调整在各个上市公司的作用有所差异,但它都应贯穿于整个财务分析的始终,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里处于核心地位,对企业、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应积极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项目调整,共同营造一个长期稳定、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第二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较分析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较分析
来源:财务第一教室作者:佚名2015-10-30 净现金流量简介
净现金流量是现金流量表中的一个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收入)减去流出(支出)的余额(净收入或净支出),反映了企业本期内净增加或净减少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数额。
在此应注意两点:第一,净现金流量是同一时点(如2007年末)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差。第二,净现金流量按投资项目划分为三类: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单纯固定资产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和更新改造项目的净现金流量。
由于利润表所反映的损益信息的固有限制,比如,实现的利润并不一定已取得现金,仍存在收不到现金而发生坏帐的可能性。另外,利润表受人为调节的空间较大。因此,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以提供会计报表使用者更为全面、更为有用、更为真实的信息。
举一简单的例子,某企业实现利润1000万元,现金净流量300万元。可以看出,虽然该企业实现了1000万元的利润,但是现金净流入却只有300万元,可能性包括有:
一是有大量的应收帐款没有收回,使得企业现金没有更多的增加;二是企业偿还了大量的债务或者购买了大量的材料而未使用,导致现金没有随利润的实现而增加,但却可能为下一期现 金增加创造了条件;三是企业发生对外投资或者归还了银行贷款;等等。通过对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本期的经营活动情况,更全面的评价企业本期的经营活动的质量,有助于报表使用人做出相关决策。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类型,现金净流量可分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净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
净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活动结果。在数额上它是以收忖实现制为原则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净现金流量有营运型和投资型两类。
营运型净现金流量是对现有企业常规经营运行情况下的现金流入。流出活动的描述。一般用于企业资产的整体评估,有的也用于无形资产的整体评估和单项评估。其计算公式如下:营运型净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追加投资
投资型净现金流量是对拟新建、扩建、改建的企业,在建设期,投产期和达产期整个寿命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描述。其计算公式为:投资型净现金流量=投资型冷现金流入量-投资型净现金流出量
投资型净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产回收
投资型净现金流出量=固定资产投资+注入的流动资金+经营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特种基金
技术资产评估中最常选用的是投资型净现金流量。这一指标,按照资金来源可分为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自有资金现金流量、国内投资现金流量和国外投资现金流量。在评估实务中,因评估的是技术资产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利后的归属,所以一般用全部投资的净现金流量作为预期收益颇。
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的比较
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都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其预期值均可用资产评估的收益法,这是三者的其同点;对同一企业或同一资产,这三个指标不仅在数值上是不相同的,而且在其财务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公式上均有重大差异。
净利润是静态指标,净现金流量是动态指标。
净利润指标界定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净现金流量指标界定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净利润均不含折旧费和贷款的利息支出,而投资型净现金流量含有折旧费和利息支出。营运型净现金流量含折旧费不含利息支出。
三个指标既有重大的不同而又存在着内在的确定性的联系:利润总额-所得税金=净利润=营运型净现金流量-折旧+追加投资。
评估界一致认为应提倡以净现金流量作为预期收益额。因为它以收村实现制为原则,排除了人们主观认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干扰;同时,它不仅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数量而且考虑到收益的时间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它还是税后指标。因此净现金流量比净利润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或技术资产的净收益。西方发达国家的评估界通常都是以净现金流量作为预期收益额,如著名的美国评值公司和美国安达信财务会计公司等就是如此。国内评估界虽然也有这样的共识,但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评估实务中这样做的还比较少。
一般而言,当技术资产剩余寿命较长(5年以上)应以净现金流量作为预期收益额。而当剩余寿命短(3年以下)时,净现金流量和净利润两个指标差别不大,均可作为预期收益额。
当评估目的是为了对技术资产作价投资,组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时,应以净现金流量或净利润作为预期收益。这样做便于和国际惯例接轨,使合作伙伴便于理解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从而有利于合资合作协议的最终达成。
非涉外的资产业务在评估时可以用净利润作为预期收益额。这是当前国内评估界的一般做法。其缺点是有时计算难度大、难于找到可以直接使用的资产收益率作为折现率。
第三篇:透视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林斌
(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摘要:本文结合分解法及公式法的手段,通过引入中间变量“经营活动利润”,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整个调整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从而全面、细致、简洁地分析出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项目中损益类项目、经营性资产变动及经营性负债变动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调整作用,对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调整过程会有一定帮助,并供从事会计课程教学的同仁们参考。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问题及难点内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定,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若不能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各项目应填列金额的编制原理,也就无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这部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初步明朗。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也就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①)。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是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的共同假设。于是根据公式①变型,就可以获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对于“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内容,一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部分内容是对内投资,即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简称公式③)。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简称公式④)。因此,将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知“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
通过前文所述,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还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找到了方法,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本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还可知“C=G”。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⑧)。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⑧可知,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具体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关于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折分成两个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4、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5、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参考文献
[1]林斌.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协调与改进.财会月刊[J] ,2008(5)邮箱:76216394@qq.com
第四篇:卜宪杰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准则讨论] 透析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调整逻辑
卜宪杰
自1998年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被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要求同时编报以直接法编制的主表和以间接法编制的补充资料。由于主表部分各报表项目的意思表达直接、通俗、易懂,能够较好地被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一直都是会计理论界、教学界及实务界中的热点问题及难点内容。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面地揭示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揭示又主要是通过部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项目来综合反映。因此,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所涉及的会计信息是相对综合而复杂的,其所反映出的经济活动信息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很有帮助。根据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可知,在净利润基础上,通过加或减去规定的报表项目金额,即可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仅仅根据报表的设定内容生吞活剥地强行接受一个个调整项目在表内的计算规则,显然不是合适的。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每一个调整项目的由来,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项目是加项而有些项目是减项,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最终就无法真正懂得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或各项目金额的填列。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为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透析出从净利润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调整全过程,让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金流量表的调整过程与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在复杂的会计报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关系分解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内容就是以“净利润”为起点,通过加或减去若干调整项目的金额,最终得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如果只从“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字面上看,很难看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无法探究如何做才能从“净利润”开始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便于理解,有必要引入“经营活动利润”这一概念,作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两者的中间变量,即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分解成两个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是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在“经营活动利润”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这样,“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调整关系也就初步明朗。
二、从“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过程的解析
众所周知,净利润来自利润表,是根据“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计当期损益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计算而来,也就是利润表的设计原理。但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思维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净利润是由“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三部分组成,即“净利润=经营活动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①)。这种组成划分与现金流量表主表将现金流量划分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及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正确理解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编制的共同假设。于是根据公式①变型,就可以获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活动利润-筹资活动利润”(简称公式②)。公式表明,只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将含在净利润中的“投资活动利润”及“筹资活动利润”调整出去,剩下的就是“经营活动利润”。
对于“投资活动利润”,主要来自两个内容,一是对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这四大金融资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若亏损则为投资损失),也就是在利润表项目中反映的“投资收益(减: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损失)”;另一部分内容是对内投资,即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及收益,其在利润表中对应的项目主要是“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因此,“投资活动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简称公式③)。
对于“筹资活动利润”,其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是存款利息收入减去企业当期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后的净额,其在利润表中直接以“财务费用”项目列示(这里假设利息收入小于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金额,下同),即“筹资活动利润=-财务费用”(简称公式④)。因此,将公式③及公式④代入公式②可得“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经化简可知“经营活动利润=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公式⑤)。由于公式⑤中除“经营活动利润”外的其他项目均可从利润表中分析获得,由“净利润”为起点调整得到“经营活动利润”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从“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过程的解析
通过前文所述,第一环节的调整过程还算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于第二环节的调整过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找到了方法,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本文继续通过项目分解的思路探讨这一问题。
根据上图所示,“经营活动利润”=A+B-C-D(公式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E+F-G-H”(公式⑦)。其中,A代表本期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而E代表本期确认为经营收入的现金流入,即A和E代表的都是“本期确认的经营收入”与“本期发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交集,因此有“A=E”;同理,还可知“C=G”。于是,令“⑥-⑦”可得“经营活动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B-C-D)-(E+F-G-H)”,又因为“A=E”且“C=G”,化简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B+D+F-H”,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利润-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公式⑧)。这样,就完成了第二环节的调整,最终获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四、第二环节具体调整项目透视
根据公式⑧可知,第二环节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中,应调整加上“D”和“F”、同时调整减去“B”和“H”。那么,这四项具体分别代表哪些调整内容呢?
1、关于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B)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收现的经营收入”,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收到现金的经营活动收入,即因该经营性收入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收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非现金项目,贷:经营收入”。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B=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等。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2、关于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D)之透视
所谓“本期未付现的经营费用”,就是指虽在本期确认、但在本期未因此支付现金的经营活动费用,即因该经营性费用的确认所产生的现金流出是发生在前期或后期。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费用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经营费用,贷:非现金项目”。这里的“非现金项目”如果具体到用会计科目来表达,则可以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待摊费用”、“原材料”、“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D=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就弄清了为什么这些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加项及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3、关于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F)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收入的经营现金流入”,就是指虽在本期获得经营现金流入、但未在本期确认为经营活动收入的现金流入,即因该经营现金流入所产生的收入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收入。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现金流入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现金项目,贷: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贷方科目,则有“F=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这样,我们就弄清楚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所包含的内容了。
4、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H)之透视
所谓“未确认为本期经营费用的经营现金流出”,就是指虽在本期发生经营现金流出、但在本期未因此确认经营性费用,即因该经营性现金流出所产生的经营性费用是在前期或后期才被确认为经营性费用。如果以会计分录的形式来表示该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发生,可以简写成“借: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贷:现金项目”。若以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报表项目的名称来归纳这些借方科目,则有“H=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等。这样,即弄清了为什么这类项目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是减项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了。
六、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的最终形成
将代表“经营活动利润”的公式⑤及分别代表“B”、“D”、“F”和“H”的调整项目代入公式⑧,可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资产减值准备+存货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存货的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经化简可进一步得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投资损失(减: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减:收益)+处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期其他长期资产活动中产生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减:收益)+财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存货的减少(减:增加)+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减:减少)”,该计算过程正是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全部调整过程的公式化表现形式。
七、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调整过程总结
1、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过程可以折分成两个了调整环节,即先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再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将“净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利润”的过程中,只需将投资活动损益及筹资活动损益调整出去,主要涉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财务费用”等科目核算的内容。
4、将“经营活动利润”调整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只需要调整除现金类科目以外的经营性资产及经营性负债类科目的变化金额。其中,经营性资产的增加及经营性负债的减少在调整中为减项,经营性资产的减少与经营性负债的增加为加项。若要简化记忆,则无论是经营性资产还是经营性负债,只要其变化应记在借方,即为调整的减项;只要其变化应记在贷方,即为调整的加项。
5、调整过程中必须牢记“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负债”与“非经营性负债”的区分。
第五篇: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论文
近年来,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广为关注与探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真知灼见,但大部分研究都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案例,如有的学生被认为品行良好,但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虽然心理素质好,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左膀右臂,少了一条,人就会失去平衡。鉴于此,本论文在实践中探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为高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思路,提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理论
源泉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尽管它们同属于大德育(广义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在内容、方式方法、出发点、直接目标、角色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二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简而言之,即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意“以心育德”和“以德养心”,为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实践探索
1.聚焦内容创新的切入点:主题呈现。要使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各学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在最佳结合点上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如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责任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促进的结合点。可以提出分阶段的研究主题,建立并落实研究制度。
2.回应活动创新的融合点:载体搭建。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活动有 5 种。
①军训。通过队列训练既练“形”,更练“神”。体魄更强健,意志更顽强。军训虽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军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②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在无形中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分享。
④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展示学生风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中逐步锻炼出来的自主管理也为学生的阳光人格奠定了有益的基础。自主管理、自觉参与又反过来推动着社团发展,滋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走进社区。如走进敬老院,学生每次从敬老院回来,感触都很深刻,他们明白该如何与老人相处,也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和家人之间的这份亲情,这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凸显课程创新的活化点:学科渗透。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中,更多的是要在欣赏课中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情感熏陶,让欣赏课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突出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在美术中,抽象的审美对象形与色的真、善、美与情感、道德品质的真善美相一致。
4.强化方法创新的突破点:多样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倾听、自由讨论、鼓励、会谈、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等等。这些方法注重宣泄和暗示,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道德教育的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三、展望心理健康理念的倡导在现实、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必须和可行的。
针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笔者认为是两者交集中的融合,而非两者是完全的合一。他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无法替代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道德教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道德教育化,否则会得不偿失。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永恒课题,我们将沿着德心结合的方向继续探索,紧跟时代脉搏,将此精神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