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划设计领域下景观生态学的应用论文
一、景观生态学模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景观的各项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特征方面都可以归结为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在不同质地的景观基质中的分布模式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景观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斑块—廊道—基质三种结构形式,综合分析城市景观元素的属性和空间配置模式,可以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于指导帮助园林规划的适宜性评价和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后果预测。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多样性原理、异质性原理、景观个性原理、自然优先原理、整体优化原理、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等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同样适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任务中,需要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的特殊性要求,有选择、有侧重的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如风景区规划需要重点考虑景观的多样性原理和生态关系协调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特别注意景观的整体优化原理和多样性原理,风景名胜和纪念性园林规划需要优先考虑景观个性原理和自然优先原理。将景观生态学引进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园林的生态建设,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景观生态学在公路视觉景观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公路的建设都会给沿线景观产生影响,比如增加新的斑块和斑块类型,增加视觉景观类型,改变沿线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公路的建设中产生的一些干扰斑块,会影响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给公路视觉景观带来一定的冲击效应,通过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恢复植被、绿化边坡等可以有效减少干扰斑块的视觉景观影响。在公路典型路段,建设过程中对视觉景观造成的影响效果,可通过综合分析各个视觉景观单元,找出影响视觉景观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关键因素,为恢复和改善公路视觉景观提供指导建议。
四、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价中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做到从景观视角纵览整体,与生态完整性要求相符合。通过定量测度和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景观优势度和景观稳定性等特征,可以了解工程建设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和建设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置和辅助工程建设要求提出建议。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仍在不断完善,故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工程设计时,仍然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周边环境特征具体研究。
五、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农业景观规划是指将景观生态原理应用到农业空间规划中,综合考虑地域或特定地段生态特点和规划设计目标要求,解决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目的是构建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规划设计内容涉及农业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个方面。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区别于以往单目标的规划设计,主要体现在突出景观的“资源”特性,关注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从“整体”上看待农业景观,注重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生态过程之间的联系。因此,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不仅关注农业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壤肥力和人类的短期生产需求,更加强调农业景观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人类的长期效益诉求。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由基本目标到功能、结构、具体单元逐级展开,逐步细化,各阶段共同组成了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途径。
第二篇:景观生态学论文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方面的应用及设想
摘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评述了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特点,以及城市森林的建设原则,提出在城市森林建设中要以城市为对象进行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复合交错式林业体系建设;普及森林知识,建设开放型的城市森林;强调充分考虑城市森林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城市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原理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森林生态 城市森林建设 可持续发展 生态效益 城市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理论上一般是指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相互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也指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和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科学,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异质性原理
(二)格局过程的关系原理
(三)景观尺度的分析原理
(四)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五)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六)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七)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即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学系统优化为基础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是景观生态学中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景观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系统。而由此衍生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和维持自然景观生态过程及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是景观持续性的基础。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块等,他们对保护区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及保存生态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规划时需要优先考虑。
2,持续性原则
景观的可持续性原则,可认为是人-景观关系的协调性在时间上的扩展,这种协调性应建立在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维持景观生态整体性的需要之上。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粮食、水、健康、房屋和能源;景观生态整合性包括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土壤和水源等。因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持续性的实现,应以可持续性发展原理为基础,立足于景观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针对性及综合性原则等。
随着城市化的普及,森林绿地面积逐步减少,间接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水土流失严重,由此新生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用之一,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是一种新型的、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森林体系,既包括人工生态系统,也包括以森林生态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乃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集生态学、现代地理学、系统科学各门理论,研究景观及其空间要素,考察景观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并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及管理保护的原理的途径。
一、森林生态和城市森林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虽然全球森林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约 26%,但是其碳储量占整个陆地植被碳储量的 80% 以上,而且森林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整个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 2/3[8],因此,森林在维护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森林还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丰富的资源;在维护区域性气候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如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森林也有着很大的贡献,所以,森林在维系地球生命系统的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越丰富,则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其抗干扰能力越强;反之,其结构简单、种类单调,则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千万年来,不同的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形成了其各自独特的生理和生态特征,从而形成现有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城市森林”最早出现于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的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1965年,加拿大Erik Jorgensen教授提出城市林业概念,自此,城市林业与城市森林先后在北美、欧洲乃至全球掀起了研究热潮。德国Flack(1996)提出了广义的城市森林的概念,即“城市森林包括城市周边与市内的所有森林。”我国引入城市森林虽然较晚,也有许多专家对城市森林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由于深受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城市森林的定义更多体现了一种大森林观点。
尽管对城市森林的理解不同,但各国学者都强调城市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注重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特别是把森林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在范围上超越了传统的城市绿化范围,把市区、郊区及远郊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城市森林的建设;在城市环境建设的理念上,突出强调了树木、森林的主体地位;认为城市森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现代林业的一个分支,是涉及林业、园林、水利等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体系。
因而,城市森林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以树木为主体的植被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化城市建设来看,城市森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以城市为载体,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以城市绿化、美化和生态化为目的,以人为本,森林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快城市生态化进程,促进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共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1,景观系统异质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景观是由异质要素组成,因为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景观异质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景观异质性包括景观的异质性、景观功能的异质性以及景观动态的异质性,异质性大、则密度高、稳定性大。在景观这个层次上,异质性的主要起源于自然干扰、内部演替和人类活动。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景观的异质性使人类居住的生态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
2,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
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其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围斑块或基质的作用关系。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使廊道与斑块和基质的相互作用复杂化。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
3,景观格局和过程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结构的时间变坏规律,景观格局的控制要素,景观格局对干扰扩散的影响,利用景观格局指标量度其生态功能,利用模型模拟预测景观变化,以及景观格局的尺度转化规律等。与格局不同,过程则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格局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点格局、线格局、网格局、平面格局、立体格局。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空间格局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 景观的组成和结构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②景观中斑块的性质和参数和的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互作用;⑧景观格局的趋向性即空间规律性或梯度;④ 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即格局的等级结构。
三、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特点及建设原则
城市森林是经人为加工改造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的生物群体。与一般森林景观相比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不同,它存在于城市建筑群和人海之中,林相简单而规整,林内清洁而整齐,种群较简单,结构由人为组合且有明显的栽培性特征。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
(1)功能化特征明显。城市森林的服务对象是城市,要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城市的环境状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在任何一个城市中,不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新兴的工业城市(镇),都可以根据主要用途的差异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或者可以根据污染程度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污染区。
(2)维护费用较高。与其它地域的森林类型相比,城市森林非常脆弱。一方面,城市森林要承受城市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承受城市因大气、土壤、水等污染及热场等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同时,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干扰很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森林造成影响,使城市树木呈现各种受害症状,甚至枯萎死亡。因此,要使城市森林维持正常的运行,相应要花费更多的维护费用。
(3)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人类的审美观与行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城市森林。用人类干预替代森林自我演替,对影响城市美观以及人们视线的树种加以人为清除,而种上较为统一的符合人们审美眼光能够极快生长的树种,在其迅速占领空间后不进行树种替换,使其长期成为优势树种,而使其他的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作用的树种没能有效生长,不符合人类审美观的乡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限制了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挥。
在城市森林的构建中,主要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原则。应注重森林的防风、降尘和水源涵养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环境保护。(2)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森林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居住其间的人类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从城市森林树种的配置到色彩的以及森林结构模式的设计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出人文关怀,要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森林景观。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森林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组织空间,配置资源,保证城市森林眼前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持续发展。要立足眼前,兼顾长远,满足城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4)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选用乡土树种。
(5)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整体地形与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城市森林规划整体框架,将环城林带、城市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构建形式有效利用,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四、城市森林建设的景观生态学建议
城市森林作为位于城市之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城市高密度的人流、物流、能量流影响,景观异质性较弱,城市森林具有先天的脆弱性,要承受城市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的同时,对其作用与功能要求又较其他森林更高。
城市森林的建设者是人,城市森林归根结底是为居住于城市的居民服务。城市森林建设的目的是要建设一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又和生活其间的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圈。社区加强城市绿化知识宣传,小区的宣传栏中分期讲解有关知识以及森林保护、培育方面的知识,进而便全社会达成一致共识,保护森林,爱护自然生态环境.
设计多种类型、适合不同年龄需要的开放城市森林,建设多种形式的城市森林娱乐活动场所。城市森林所处的地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建设使森林不再是遥远的自然,不再只是假日郊游或远足的奢求,直接改善人们的居住、工作、休闲环境,从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活动,如花卉节、竹文化节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提供更多的使人们亲近自然,走向自然的机会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森林文化品位。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改变城市绿化建设中的“草坪热”、“大树进城热”,采用乔灌草结合和乡土植物种植。城市森林所处立地条件有限,对效益的要求更大,更应该学习森林的这种复层结构,最大限度增加绿量,以有限空间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乡土植物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易于成活,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态问题突出,单纯增加绿地覆盖率只能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效益的提高,但经济发展才是一个城市最终追求的目标所在,如何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绿色经济效益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体现。利用城市森林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开发城市森林能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带动房地产、商业、医疗服务、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作为自然与人类文明高度结合的景观,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森林,分析城市森林建设中的景观特点,使城市景观更符合生态学意义,将推进城市森林的建设,缓解城市环境危机,有助于城市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解决.并指导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及城市森林建设,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仰麟.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发展[J].自然资源译丛,1991,36(4)
【2】李建龙.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3】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J].林业科学,1995.31(5):46O-466.
【4】刘殿芳.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3):65-68.
【5】彭重华.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2、13.
【6】百度百科.森林的作用
第三篇: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学院(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林 学 院
生态学
1036180108 袁坤 覃林
2013 年 06 月 25 日
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困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圈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南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围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同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南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T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10年城市化水平应当达到45%,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3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围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工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月.失去了自身的特质【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盲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盲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3】,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4-5】,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6】,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7】,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8】,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9】。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10】,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工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2-13】。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局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几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14】,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2】 ANTROP.MARC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2004 【3】 陶思明.浅论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1996 【4】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FORMAN R.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1996 【6】 周再知,蔡满堂,许勇太.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7】 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8】 阎雷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1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9】 Botequilha Leitao Andre.Ahern Jack Appl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cepts and metrics in ustainable landscape planning 2002 【10】 Von Haaren Christina Landscape planning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2002(02)【11】 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12】 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 1999(03)【13】 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4】 李团胜.肖笃宁.沈阳市城市景观结构分析【J】-地理科学 2002(06)
第四篇: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规划管理作为一项能够有效的调节城市空间的布局,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一,在步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城市道路规划管理新的问题也逐渐的浮出水面。本文针对目前城市道路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城市发展;道路规划;快速发展;改进措施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现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的浪潮中,取得巨大的辉煌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让世人所羡慕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被合理迅速的解决,那势必会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1.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1.1.1 城市的道路规划随意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与道路的规划。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旅游景观等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可以理解出很多的原因,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体的经验者,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
1.1.2 城市的道路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城市中一些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得意,使得许多的城市道路规划都是由人为而改变的,缺少严肃性。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中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的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换届、换领导,道路规划马上就变,仅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考虑到道路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的资源,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1.1.3 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首先,从道路规划过程看,人们群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其次,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使道路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应。最后,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1.4 道路规划中有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首先,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其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规划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再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有些城市完全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早出功绩,仅仅是追求城市的道路建设速度,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1.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盲目的将道路拓宽,我国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普遍较窄,主干机动车道的道数较少,一般只有几条。近些年,我国的城市道路的交通量在不断的增加,在道路上堵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许多机动车的要求,许多城市没有经过具体的规划就将一些旧的街道巷子拓宽,将机动车的道数增加到10条左右甚至更多。机动车的道路是越来越宽,占地面积越来越多,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次在道路的交叉口设计缺乏合理性。大的交叉口是整个城市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更是交通控制的地点,在交叉口范围内,车速运行速度慢,通行的能力小,事故的高发地。在交叉口的设计中,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主干道数不足,通行的能力与路段成反比,在交叉口排水的设施不畅,在下雨阴天雨水堆积;其次,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区别。城市道路功能的多样性,组织很复杂,建筑密集,无论在地上还是地下布线很多,建设的周期短。由于城市道路是政府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按照要求的工期完成,不得不降低标准。有许多主要的干道根本没有采用科学的原理建设,由于基础建设的不够牢靠,许多主干道路在投入使用的不久,就出现路面断裂,下沉等一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质量。最后,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忽视了我国的人口密集,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在机动车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依然没有变化。在九十年代末期,为了满足机动车辆的增长,大幅度的压缩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占地面积,许多主干道路,相隔700~800m,甚至是1 000m都没有一个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致使行人们过街不方便,随意的穿梭在大街上,轮闯红灯的现象很普遍。导致了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措施
2.1 解决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城市的道路红线是普遍较窄,主干道的机动车道是比较少的,但是不可以任意的将一些旧的街道建造成超宽的机动车道,使得土地更加的紧张。在交叉口增强交通的信号,避免行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互的干扰对交通信号产生影响。对于道路上的排水设施要经常的检查和维护,不能使雨天的积水对道路的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对与道路中的路面设计的问题,要根据科学来建造,不能因为政府的影响而违背科学的原理,要做好根基工作,将路基做好,不能使得刚刚投入使用的路面就沉降,路面断开等问题产生。还有一些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工作的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没有一个高的道德标准,不能完全的保证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有序的进行。
2.2 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过程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规划城市的建设,要依据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所起的作用和所处地位,给城市做一个好的定位,制定一个有效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道路规划要坚持维护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要频繁的变换,否则必将导致建设工作的失误。不能脱离实际的问题,可以从基础着手,根据形势进行研究,这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很重要。要不断的结合本身的问题,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的规划体系,因地制宜,编造出更详细更专业的道路规划设计。要不断加强对于城市道路规划的宣传力度,要人人参与,发动广大群众,多多为城市的道路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
2.3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城市的道路规划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要保证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顺利实施、顺利进行,各级城市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将规划实施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土地的审批,使用,建设工作,严格监督正在进行的规划工程,按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完成。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若发现有些违法的行为,要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纠正或处理。只有相应的制度才能维护监督的权益,使得管理规划工程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4 提高道路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操作,而规划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道路规划管理的效果,关系到能否正确的实施。有效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是保障规划道路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结论
道路的规划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的管理水平,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着重保护生态的平衡,也要将道路的规划建设有一个科学论证,理性分析,合理定位,要不断的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提高道路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有利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旭.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 版社,2010,5.[2]岑乐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6,8.[3]张乐飞.城市道路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8, 7.
第五篇: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郑州市雕塑公园为例剖析
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雕塑公园为例
专业班级:
艺设F1204
小组成员: 李勇涛 白瑜 吕沛倪 李爽 张桐 胡贺阳
考察时间:
2015年06月09日
完成时间:
2015年06月13日
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雕塑公园为例
内容摘要:2011年起,郑州市开始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集森林、水系、都市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环状生态走廊,位于郑州市西北部贾鲁河两岸,东邻西三环路,南接西流湖公园,西、北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连的郑州雕塑公园是郑州生态走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斑块、基质、廊道、水体、生态设计
一、调查背景 1.1学习背景
学习了《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 1.2延伸背景
为了更好地学习《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了解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并在以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灵活运用景观生态学,更好地保护环境,履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生态平衡的生物圈。因此,我们一行六人针对郑州市雕塑公园进行调研考察。
二、调查说明 2.1调查时间 2015年06月09日 2.2调查地点 郑州市雕塑公园 2.3调查对象
雕塑公园内所有景观元素 2.4调查方法
(1)在线搜集资料(2)实地考察(3)问卷考察 2.5调查目的
了解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三、调查过程 3.1调查准备
针对我们的调查题目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拓展思维,思
考我们调查目的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拟定此次的调查提纲。
3.2调查实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论文资料和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我们对郑州市雕塑公园有了初步的了解,小组成员对前期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我们主要针对雕塑公园的景观元素展开调查。基本上是两个人一小组,一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选取节点拍照,另外一人进行记录。最后我们进行分析汇总。
四、调查结果分析 4.1雕塑公园总体概述
从大的格局来看,雕塑公园建成后将与西流湖公园、整治后的贾鲁河一 起成为郑州城西的休闲绿带及生态廊道。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廊道不仅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也为廊道周围的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可以在此晨练、游玩,在家门口欣赏到平时很少见到的水生植物以及稀有动物。
从雕塑公园这个个体来看,该公园占地三十余公顷,绿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水体面积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不仅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城市“小绿肺”,也是一个湿地公园。绿地以及河流组成了该环境内的基质,而供人们休息的平台则成为了其中的斑块,大大小小的道路则是其中的廊道。
4.2雕塑公园基质分析
在生态学中,基质是指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功能上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雕塑公园的基质主要有:土壤,植被和水体。
土壤——是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些基质一方面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同时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载体和营养物质,并为公园中大部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提供反映界面。不同机制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筛选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当地材料作为人工湿地的基质,不但能提升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和使用寿命,还能减少投资成本。雕塑公园的土壤来自当地,非常有利于本地植物生长,以及雨水净化,河岸的处理也达到了以上的要求,对水体的净化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植被——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在雕塑公园这个绿化面积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城市绿岛”之中,植被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类、青草、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植物。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为了达到四季有绿的的效果,雕塑公园的植物形成了以常绿植物主体,落叶植物为补充的植物群落。其中广泛采用的是地被植物,一年四季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牢牢的生长在大地表面,抓住地上的每一寸土壤,使之不被风吹走,不被雨冲走,协助乔木一起完成防风固沙的任务,也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休息环境,使人们更加的贴近自然,享受自然。而且,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可以为城市提供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水体——雕塑公园内的河流水系是整个公园生命的血脉, 是水生生物栖息的场所, 但由于污染、干旱、断流使得公园内河流基质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这加大了后期维护的力度以及财力物力上的投入。经过调研雕塑公园的基质,我们认识到绿色基质(即草地绿林)和蓝色基质(即河流基质)的重要性,另外,在进行蓝色基质建设和规划时, 首先以维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为前提,其次, 还要注意绿色基质和蓝色基质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互益的整体。如在公园河流两岸种植吸污性较强的植物物种, 一方面对河流内污染物有一定的吸收同化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河流两岸的水土保持, 这对提高生物多样性有积极的意义。
4.3雕塑公园斑块分析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臵、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雕塑公园内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它的形状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紧密型斑块有利于保储能量、养分和生物,松散型形状易于促进斑块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生物方面的交换,雕塑公园的形状就属于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斑块类型。
我们调研后的感悟,雕塑公园的斑块略显单一,要提高公园绿地斑块类型多样性,斑块类型的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一般地说随着斑块类型多样性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也增加。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境斑块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生态园林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生境条件。
4.4雕塑公园廊道分析
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不同于两侧的基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基因交换。
雕塑公园的廊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者栖息地;②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③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
我们调研后的思考,“廊道”的建设在雕塑公园景观中的体现很丰富,其中道路作为廊道穿插在整个公园之中,为人们提供了游行的导流线,道路廊道,是景观变化、转化的主要形式。一步一景,行步移景都是在道路上,没有道路就没有景观的变化与利用;河流作为廊道贯穿整个公园之中,对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存交换提供了条件基础,对生态的调整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作为廊道为整个公园的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视觉感受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绿化带起到分隔交通、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美化等作用。
4.5雕塑公园生态结构总析
在郑州雕塑公园内部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生态结构特征,它的生态基质和生态斑块通过生态廊道连接起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关系,缺一不可,它们在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它自身的生态状况,还对它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应用对于维持公园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它里面的生物积极参与了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同时生物多样性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对大自然的需求得以满足,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经过调研,我们得到启发:在设计中要提高园林绿地斑块物种复杂性,公园建设时物种配臵要以本土和天然为主。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让野生植物在相当面积的待绿化土地上生长起来,让野花、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样不仅使得现代化城市与自然共存,而且自然绿化避免了人工绿化的施肥、撒药,保护了环境。同时,在自然绿化形成的园林内,野生植物多样性能诱惑昆虫、鸟类和其它小动物来栖息,能很好地增加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功能和景观观赏性。
五、结语
我们通过对郑州市雕塑公园的调研分析,对景观的斑块、基质、廊道进行了细致分析,我们对景观生态学有了新的认识,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也从中找到了自己以前在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例如,水体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水流在流动中带来什么,带走了什么,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因此,景观生态规划无疑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基本原则。现在我们在以后的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生态学》 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02月第1版;
2.《污染生态学 》 五焕校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年05月第1版;
3.《普通生态学》 孙儒泳 李博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4.《普通生态学》 尚玉昌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02月第1版; 5.《化学生态学》 阎凤鸣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生态学概述》 曹凑贵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 赵晓英 陈怀顺 孙成权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04月第1版;
8.《环境生态学》 金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05月第一版; 9.《应用生态学》 张金屯主编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03月第1版; 10.《基础生态学》 孙儒泳 李庆芬 牛翠娟 娄安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0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