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研究的稳心颗粒的论文
稳心颗粒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已近30 年,30 年中,前20 年集中在国内,近10 年的研究重心已转移到国外。最初,是广安门中医研究院的几位中医医生借鉴了几个著名古方:“心动悸”、“脉结化”、“灸甘草汤”,并以中医治疗理念为基础:调节血气、益气宁心、活血复脉等,再经反复筛选,最终形成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五味中药组成的治疗心律失常的稳心颗粒组方。最初10 年的临床研究证实了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并通过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的验收。随后10 年,步长公司购买了该专利,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临床主要用于房早、室早的治疗,而心衰伴发室早的疗效与胺碘酮接近。基础研究中,在整体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该药能有效预防房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用膜片钳技术,证实稳心颗粒兼有钠、钾、钙三种离子通道的阻滞作用,而房早、室早的治疗有效率高达70%以上。
自2005 年,稳心颗粒的研究走出国门,开始了国外研究之路。在此过程中,国外著名的Monsonic 心脏电生理研究中心、美国Main Line Health 心脏中心先后加盟,并有世界著名的心脏电生理学家Antzelevitch 及严干新教授亲自挂帅参与,使10 年中的研究进展迅猛,成果颇丰。而且,每次取得的新成果都与心律学领域的最前沿理论遥相呼应。这不仅使稳心颗粒的研究长驱直入,也极大推动了国际与国内心电生理的理论发展,开拓了国内心电生理专业医生的视野,并在多方面得到新启迪,本文对国外研究的几项新成果进行系统回顾。选择性阻滞心房钠通道:终止与预防房颤心房颤动是继早搏之后的第2 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人群体大,危害严重,能增加患者2 倍的死亡率,增加5~7 倍的脑卒中致残率,并能显著损害心功能。因此,房颤的防治已成为临床医学的热点之一。
一.房颤节律治疗的新策略
目前,房颤的节律药物治疗有5 项新策略:①改进现有的房颤治疗药物:研制胺碘酮的衍生物决奈达隆,塞利隆等;②上游靶点治疗;控制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缓解解剖学重构,减少心肌的牵拉、肥厚等;③细胞内钙稳态的正常化;④调控缝隙连接的靶点CX40、CX43 等;⑤心房特异性或选择性治疗:包括Ikur 的阻滞剂,选择性心房钠通道阻滞剂等。
二.传统的节律控制药物
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有赖于触发和基质因素,触发因素包括房性早搏、心动过缓、心房缺血、急性牵张、自主神经刺激等。而基质因素包括:心房的波长较短、有效不应期短、心肌纤维化、心房肌炎症、肥厚,电异质性显著等。其中最重要的中介环节是解剖学和电学的重构,而这一重构又与心房不应期明显缩短有关。因此,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延长心房肌不应期的治疗至关重要。
延长心房不应期的传统药物共三种:①K+ 通道阻滞剂:如索他洛尔、多菲利特、伊布利特等,这类药物无选择性,在有效治疗房颤的同时,也能使心室肌的QT 间期明显延长,进而出现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②Na+ 通道阻滞剂:如普罗帕酮、氟卡胺、美西律等,其通过产生复极后不应期而治疗房颤,但同时又能明显减慢传导,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③多通道阻滞剂如:胺碘酮、决奈达隆等,也存在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近年来,延长心房不应期的药物又增加了一类:即心房肌细胞特异性钾通道Ikur 阻滞剂(图2)和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但结果表明:心房选择性钾通道(Ikur)阻滞剂的研发不尽人意,整体动物的应用结果让人失望,即Ikur 通道的阻滞药物在临床应用时有引发房颤的副作用。故有关药物的研发已转向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剂。
三.心房选择性快钠通道阻滞剂
1.定义
所谓药物的心房选择性是指同一药物进入体内并均匀分布在心房与心室后,其对心房肌的作用明显强于心室肌时,称为心房选择性。不少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心房选择性,因心房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82mV)与心室肌细胞膜的静息电位(-89mV)有明显不同。除此,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态比心室肌细胞更平缓,这是两者的跨膜Ik1、Ikr、Iks 明显不同的结果。两者之间的这些不同使心房选择性可能存在。另外,心房与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失活也不相同,心房肌细胞失活的斜率为-5.3,而心室仅为-3.6。
2.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药物
现已发现有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作用的药物共8 个,其心房选择性程度各有不同(表1)。从表1 看出,凡能与快钠通道迅速结合、快速释放和解离,又能延长心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都有较高的心房选择性。当一项作用缺失时,心房选择性将明显下降,心律平和利多卡因则属于这种情况。上述8 个药物中,唯一有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的中药则为稳心颗粒。
3.稳心颗粒的心房选择性钠通道阻滞作用
Antzelevitch 等在离体有冠脉灌流的心房与心室肌标本中,研究了稳心颗粒的心脏电生理作用及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结果证实稳心颗粒对心肌的传导性、兴奋性及自律性均存在心房选择性,并产生明显的心房复极后不应期,进而能有效终止和预防房颤。
(1)选择性延长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在有冠脉灌流的心房肌与心室肌标本上,稳心颗粒给药前后均做了基础S1 刺激及联律间期逐渐缩短的S2 刺激的电生理检查,结果在S1 刺激激动心肌后,适时的S2不应期明显延长,而心室肌的不应期无延长,甚至还略有缩短。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是稳心颗粒有效治疗房颤的最重要作用。
(2)选择性降低心房肌的传导性:在心肌传导性的研究中,稳心颗粒也有明显的心房选择性。心肌组织动作电位的最大除极速率(Vmax)决定其传导速度,而稳心颗粒对心房肌Vmax 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心室肌,说明在减慢心肌传导性方面也有心房选择性。当刺激周长500ms 时,Vmax 的对照值降低到46%±31%(心房)和89%±14%(心室),当刺激周期缩短为300ms 时,分别再降低到对照值的24%±21%(心房)和76%±17%(心室),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合其使用依赖性的快速发生,以及较低频率时作用迅速恢复的特点,提示稳心颗粒与钠通道有着快速结合,快速解离的药代学特点。
(3)选择性降低心房肌的兴奋性:稳心颗粒对心肌兴奋性作用的研究表明,当给予浓度5g/L 的稳心颗粒后,再用200ppm 的电刺激刺激心房肌与心室肌时,心室肌仍能出现1:1 的兴奋反应,但心房肌此时已丧失了1:1 的反应能力,证实稳心颗粒能选择性降低心房肌的兴奋性。
(4)选择性缩短心房肌动作电位时程:研究表明,稳心颗粒还能选择性缩短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90),且这种缩短有明显的使用依赖性。
(5)选择性延长心房肌的复极后不应期:复极后不应期是指动作电位除极与复极过程全部结束后,心肌组织仍处于不应期的情况。因稳心颗粒选择性缩短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同时又选择性延长心房有效不应期,结果产生了明显的心房复极后不应期。该作用也有频率依赖性,心动周期300ms时,心房复极后不应期为196±38ms,而心动周期500ms 时,心房复极后不应期为155±31ms,但对心室肌几乎不产生复极后不应期。
四.有效终止和预防房
颤深入了解稳心颗粒对上述心房肌电生理作用有明显的选择性后,则容易理解其能有效终止及预防乙酰胆碱诱发房颤的作用。Antzelevitch 在研究中,先用0.5~1.0μmol 的乙酰胆碱预处理心房肌,再用快速心房电刺激诱发房颤,诱发的房颤持续5~6min 后,再滴注稳心颗粒后可成功终止房颤在预防房颤的研究中,先用乙酰胆碱诱发心房肌发生房颤,其后恢复窦律并间隔一定时间后,在第2 次诱发房颤前,先给予稳心颗粒(5g/L)30~60min 后,再用原浓度的乙酰胆碱及心房快速电刺激诱发时,房颤不再被诱发,证实稳心颗粒可预防房颤被诱发。同时,稳心颗粒对乙酰胆碱灌流的心房肌各电生理参数有明显影响。因此,Antzelevitch 的研究证实,稳心颗粒终止与预防房颤的作用明显。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作用的比较。
五.评价与启发
Antzelevitch 的该项研究成果有着划时代意义,其不仅拓宽了稳心颗粒的心电生理作用,还为今后研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起了推动作用。
1.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重大突破该研究是稳心颗粒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又一突破性成果,其发现稳心颗粒对心房有选择性快钠电流的阻滞作用,并选择性产生心房复极后不应期,以及有明显的终止和预防房颤的作用。这一新作用的发现将大大扩展中药复方制剂稳心颗粒的应用范围,标志着中医药已进入房颤治疗这一热点领域。
2.发现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机制的一种新模式该研究发现,稳心颗粒与雷诺嗪、胺碘酮等都属心房选择性快钠通道的抑制药物,都能产生明显的心房复极后不应期,但产生的机制全然不同,后者对心房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有延长作用,而稳心颗粒则有缩短作用,这全然打破了过去的传统观念,稳心颗粒延长心房不应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这一新的作用模式将为抗心律失常新药的研发与应用开启一个新方向。
3.提高对复极后不应期的认识复极后不应期是一个老概念,但一直未受到充分重视。该研究将使产生复极后不应期的作用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重要机制。并强调,凡能产生复极后不应期,又不过份减慢传导的药物都能有效治疗心肌的纤维性颤动,包括房颤和室颤。
第二篇:金属纳米颗粒论文: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
金属纳米颗粒论文: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
【中文摘要】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证明了其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尤其是纳米材料所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光学、电学、化学性质以及催化性质。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在近十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纳米尺度的金属纳米材料具备许多块体材料没有的优越性质,其中,金属纳米颗粒所具备的独特光学性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金属纳米颗粒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描述其导带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集体振荡的一个物理概念,共振性质受尺寸、形状以及周围介质影响非常显著。对纳米颗粒尺寸及其形貌的有效控制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近几年来,随金、银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荧光效应的广泛应用,金属纳米颗粒已经广泛应用于催化、光催化、信息存储、表面增强拉曼、太阳能电池、生物传感器、化学传感器、非线性光学、光电子学等领域。本论文的工作主要致力于金、银纳米颗粒的合成、性质及应用:通过油相中无机金属盐的热分解,合成不同粒径的银纳米颗粒;在水相中利用柠檬酸盐
【英文摘要】Th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al nanomaterials suggests their great potential foreground in the physical science, chemical science and materials science, especially for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surface effect,volume effect, quantum size effect and 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effect.These properties render new applications in optics, electrics, chemists and catalyzers.The properties of noble metal nanomaterials attract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Metal materials in nano-scale have predominant characters which bulk metal lacks of.In particular, metal nanomaterials have excellent optical properties due to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SPR is a physical concept of describing the collective oscillations of conduction band electrons in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which i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size, shape and surrounding medium.Size and shape of nanoparticles has been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all concerned.In recent years, with a wide range use of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fluorescence effect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metal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atalysis, photocatalysis, information storag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olar cells, bio-sensors, chemical sensors, nonlinear optics, optoelectronics and other fields.This thesis focus emphasis on the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gold and silver nanoparaticls: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inorganic salts in oil phase for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resulting in different size;using of
citrate reduction of HAuC14 in the aqueous phase for synthesis of gold nanoparticles.With changing different protective agent(oil amine, carboxylic acides of different chain length), the size and solubility of the metal nanoparticles change.Besides, the mean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R-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D),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UV-Vis)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d the metal nanoparticle’s phase, siz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properties;through different sulfhydryl groups replacing the surface protective agent, we studied the size and surface protective agents dependence of SPR effects.Furthermore, we use spin-coating after photolithography electrodes, to study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etal nanoparticles, 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when the size of metal nanoparticles drastically reduced, its boiling point sharply decline.After the sintering of the nanoparticles, they can be applied as the electrods of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us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to serve as electrodes, and explored the role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and sintering time.Finally, we stud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metal nanoparticles, semiconductors and dyes, exploring their prospects for the applications in solar cells.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use of chemical liquid phase synthesis methods, combining the structure, performance and applications together, expecting offering help in the preparation of fuctional devices and dye-sensitized thin film solar cells.【关键词】金属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 喷墨打印银电极 太阳能电池
【英文关键词】metal nanoparticles surface enhanced plasmon resonance silver inkjet printing electrodes solar cell 【目录】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研究及其应用8-10ABSTRACT10-11
摘要
第一章 1.2 金
符号说明12-13引言13-19属纳米颗粒的应用15-1719-46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3-1414-15
1.3 本论文工作及内容安排参考文献17-19第二章 金属纳米颗粒研究现状
19-21
2.2 金属纳米2.2.2 光性质参考文献2.1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颗粒的性质21-3733-3739-4646-67
2.2.1 电性质21-33
37-392.3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征第三章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质研究3.1 引言部分46
3.2 羧酸保护银纳米颗粒合成46-5747-483.2.1 实验部分46-473.2.3 结果与讨论48-57
3.3.1 实验部分
3.2.2 样品表征3.3 油胺保护银纳米57-58
3.3.2 样品颗粒的合成57-61表征58析58-593.3.3 结果与讨论58-613.3.3.1 样品形貌分
3.4 金纳3.4.2 金3.5 总结3.3.3.2 扫描电镜形貌表征59-61
3.4.1 实验部分61-623.4.3 结果与分析62米颗粒的合成61-62纳米颗粒的表征6262-6467-77参考文献64-674.1 引言部分67-68
第四章 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
4.2 金属纳米颗粒SPR对
4.2.2 结果与4.3.1 实光阳极的增强68-70讨论68-70验部分7172-7479-80
4.2.1 实验部分68
4.3 喷墨打印银电极研究70-724.3.2 结果与讨论71-72参考文献74-77
4.4 总结
致谢学位论
第五章 结论77-79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80-90
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第三篇:国际反腐败比较研究论文
国际反腐败比较研究论文
题目名称:国际反腐败比较研究 系部名称:法律学院民商法
班级:1341班
学号:***
学生姓名:闫卉卉
指导教师:杨小辉
2014年4月
论文题目:阅读《双重悖论》有感
腐败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腐败”一直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人们常认为,腐败问题越严重,经济增长越缓慢,但《双重悖论》将颠覆你对“腐败”的理解。作者大胆提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腐败共存的悖论,腐败并没有遏制中国的经济增速。魏德安教授是一名专门研究腐败问题的资深专家。他深谙各国腐败的特殊性。在本书中,在剖析了韩国、中国台湾、赤道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国家或地区的腐败问题后,魏教授总结了发展性、退化性和掠夺性等几种腐败形式,然后指出:中国的腐败具有特殊性,虽然腐败的本质与上述国家或地区没有区别,但在对经济的影响上却大相径庭。
如果我们把中国经济与腐败问题摆在一起,则得到了一个悖论,经济学家们认为,腐败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但在1992年—1996年的中国清廉指数有所增长,腐败研究的新正统理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下降,经济发展受限。然而,我们看到腐败加剧,高增长率与经济高速发展。由此,我们发现有三个明显的矛盾之处:
1.腐败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实施快速增长之前就明显提高。
2.经济增长最迅速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腐败态势加速恶化时期正好吻合,依据是被起诉的高官数量及粗略计算的受贿金额。
3.虽然清廉指数和专家对腐败真实程度的主观估计都翻了一番多,中国经济依然在快速增长,而腐败仍在加剧。
由作者的观点我们不难得出中国腐败问题恶化与经济快速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矛盾。虽然新正理论认为中国的腐败问题恶化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并且阻碍发展,但现实正好相反,出现了双重悖论。作者认为“中国特色腐败”与其他国家腐败并没有本质区别。中国的腐败不仅包括广义的腐败,还包括更严重的,过度的掠夺性腐败。作者认为对此现象可以用3点来解答:第一,在腐败问题恶化之前,中国已经经历过几轮经济改革,中国经济长期遭到的压力得以释放。经济改革后腐败才开始恶化,这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决定了腐败对经济的影响方式。第二,腐败侵蚀的不是现有的价值,而是价格双轨制催生的新增价值。第三,随着日益恶化的腐败,中国开始开展腐败斗争,虽然这种斗争并不完善,而且效力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防止其恶化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也加剧了腐败。不仅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美国的波士顿“大挖掘”项目。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恰巧开始在经济增长快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此,国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加剧了腐败态势。
作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腐败开始呈现增长趋势,但是高级别的腐败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剧的,此时经济改革已经启动了10年。而腐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启动经济改革后才开始迅速增加的,而且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呈现了爆炸式、几何式的增长。经济改革刺激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刺激了腐败问题的恶化。
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中国特色的腐败”带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发展和腐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还是寄生的?如果是寄生的,那么腐败会给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在增长较快的时候,这点可能不那么令人担心,但随着今后增长逐渐放慢,腐败的影响会变得日益沉重。如果两者的关系是共生的,那么过去由市场化带动的增长会催生更多腐败的土壤,而这种情况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中国特色的腐败”。在中国改革时代伊始,腐败只是零散而不集中的,并非“根深蒂固的”。朝着更市场化的体制来改革计划经济为加快增长提供了激励因素和动力,同时也为新的和更有利可图的腐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在韦德曼看来,这种新形式腐败的核心就是“双轨价格体系”:也就是从计划经济的定价朝着由竞争性市场决定的价格的转变。这一改革过程影响了商品、投资、土地、建筑以及最突出的官员向市场买家出售政府资产的价格。这些买家既有私企,也有国企,这些国有企业本身也经历了通过向私人买主出售资产而实现不同程度私有化的过程。在这些交易中,更低的控制价格和更高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套利交易给参与者的寻租行为提供了非常有利可图的机会。
作者认为中国改革后“价格双轨制”为腐败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充裕的空间,这也是中国腐败独具特色的核心所在。同样地,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在改革后蓬勃发展,因此,腐败只是腐蚀了改革后经济增长的部分,还未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危害。但如果不能合理地抑制腐败,中国经济增长与腐败并存的双重悖论将不复存在。
对此,作者指出,国家控制应该从经济中“撤出来”,不管这种撤出对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是遏制还是推进,都能够有效地削减腐败。他同时认为,中国政府的反腐决心和力度非纸上谈兵,中国有能力并且正在努力消除腐败。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自十八大以来,众多省部级高官下马,大小腐败事件都被揭露了出来。反腐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作者对中国腐败工作的乐观和信心。但是,新的形势下反腐斗争依旧严峻,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相信只有这样才会取信于民,深得人心。
第四篇:日用小商品进出口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日用小商品进出口公司国际营销策略研究
品进出口行业异军突起,但发展的同时也遇到源于自身的一些劣势以及来自外部的多方面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今后中国日用小商品在出口营销中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再造价值链、建立战略联盟以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确保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关键词 国际营销 日用小商品 专业外贸公司 对策研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近年来中国的日用小商品的进出口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迅速,这其中专业的外贸公司担当到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加强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顺利开展出口营销,实现日用小商品出口业绩的稳定增长,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日用小商品出口进出口公司外部经济环境分析
1.1 世界经济平稳发展,国际贸易增势较强
21世纪的前4年间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说是由低向高,比较平稳。虽然曾经有过一些小风浪,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同时,世界贸易将维持扩张,增长势头仍属较强。2003年世界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2004年则强劲回升。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最新预测,尽管国际原油价格飚升,2004年世界贸易量增长率达到8.5%,远超过2003年4.5%的增幅。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加快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转旺,对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市场多数商品价格明显上扬。
1.2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外贸形势喜忧参半
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贸易的层面来看,中国是近年世界贸易增长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得最快。但在外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未来中国外贸的发展步伐可能会减缓。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汇率变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表现的很不确定;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和需求扩张的拉动下,国际市场总体上呈现商品价格普遍上升或维持高位波动的态势,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挑战;国内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出口竞争力;形形色色新贸易壁垒的门槛正在日益提高,这成为今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
1.3 日用小商品的国际市场分析
日用小商品市场属于较为稳定的消费品市场。这些商品多属生活必需品,受世界经济景气影响较小,经过努力,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目前中国的日用小商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不断崛起,他们也积极利用本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出口产品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同构性,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顿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显萎缩。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市场上,受韩国、东盟、印度等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不断挤占,以及巴西等美洲国家产品的激烈竞争,致使许多产品在美国与日本等地市场的占有份额已开始下滑。中国专业外贸公司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中国专业外贸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贸经营权放开。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放宽了贸易限制,扩大了对外贸易经营者范围,外贸经营权实现了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具备,供货商完全可以绕过专业外贸公司这个“二传手”,直接与国外客户从事外贸业务。
(2)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自2004年1月1日起,国家降低了一般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低或取消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率。在现行出口结构下,出口退税率平
均下调3%左右,退税率的降低极大地影响了专业外贸公司出口退税这一利润来源。
(3)允许跨国公司建立独资采购中心。2004年2月12日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设立投资性公司从事采购业务及进入物流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跨国公司可能就会选择自建投资性公司,自主从事出口业务。这样,专业外贸公司就不得不面对主要客户源流失的不利局面。
(4)电子商务的发展拉近了客户与供货商的距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B2B)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日渐重要。通过互联网,国外客户和国内供货商可以方便地查找到对方信息。如此专业外贸公司的信息优势也就难以维持了。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专业外贸公司的利润空间,乃至生存空间都在不断压缩。根据自身优势和形势变化转变经营模式已成为专业外贸公司的当务之急。中国日用小商品出口行业的SWOT分析
SWOT,是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的英文缩写。优势和弱势,机会和威胁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SWOT分析就在于提出一种分析相互交织的复杂因素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分析行业自身的具体优势和弱势以及识别环境变化进行处理。
3.1 具有的优势
成本优势:日用小商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类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质较稳定,产品的综合成本得以降低;客户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的专业外贸公司拥有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渠道,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财富。良好的客户关系不仅带来了稳定的订单,而且现有的客户愿意引荐更多的其他客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2 存在的劣势
不能控制货源,受供应商影响较大:目前,专业的外贸公司还没有实体性的生产工厂,出口产品均来自对其他企业的采购,受供应商的影响加大。一些供应商的交货意识、包装意识相对落后,会导致客户信任度的下降;部分产品采购价格不够到位,致使利润降低: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影响,外贸公司在部分商品的采购上,价格还不够到位,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下降,使公司的利润降低。易机会扩大。我国目前的进出口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十大贸易国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所有外贸企业面临的贸易机会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日用小商品的国际市场发展形势良好,整个出口领域空间巨大。
(2)电子商务和网络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空间。目前,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这种新兴贸易方式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自由的手段和工具,使国际贸易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积极变化。
3.4 面临的危机
(1)专业外贸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导致专业外贸公司当前经营业务环境发生变化,利润空间与生存空间都在不断压缩。
(2)国内原材料价格的上扬。2005年1到9月,国际原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4.9%。原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公司出口产品各种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公司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因此,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出口型行业来说,其业绩的增长将面临一定的汇率损失,短期的冲击将不可避免。中国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进一步扩大出口的营销对策研究
4.1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使营销数字化
目前,中国出口商面临的最主要的障碍是信息、沟通和营销能力屏障。而网络营销几乎就是为中国出口商克服信息、沟通、和营销屏障特别准备的。受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迅速发展的影
响,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应该加大国际互联网这一得天独厚地国际市场开发媒体上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取全球进口商的注意力。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建立数字化的宣传窗口;利用搜索引擎的广告统计功能测试不同区域市场的商品关注度;利用商贸网站上各种产品的点击次数发现最新热门产品;利用搜索引擎的各种搜索功能监测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等等。在宣传、广告、情报、沟通等方面,数字化都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4.2 积极再造价值链,拓展外贸空间
目前大多数外贸公司主要销售生产厂家品牌的产品或客户定牌的产品,在客户的心目中只是个“二传手”,替他人做“嫁衣”,因此随时都有被替代的危险。中国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必须延展价值链,向前更贴近市场,如加强市场调研,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更快更有效地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产品打造品牌,在客户中树立品牌形象,将优质产品和高效服务注入到品牌中去,让品牌进入客户心中,从而实现公司的自主营销。
4.3 战略联盟策略
国际市场商机无限同时也危机四伏,任何企业在勇于进取的同时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垄断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目前的日用小商品外贸公司的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这时通过与邻近的相关企业结成各种跨国经营联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联盟中的各成员专注于整个产业竞争链中自身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持续优化配置各成员既有资源,而且有更多机会使联盟核心竞争优势最大化。综合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构建出口策略联盟的主要做法包括:建立上下游联合售后服务中心;设立联合发货仓库;海外零售分销策略联盟等方式。
4.4 在出口营销中采用数据挖掘技术
在市场营销中采用数据挖掘是营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迫切要求,是现代营销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制定营销计划之前,营销者必须研究消费者市场和消费者行为。通过收集顾客消费数据,采取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简明地得到这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营销者就能够制定出有效的营销计划,为有效地赢得顾客、创造利润提供了保证。同时,数据挖掘还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期。通过对大量地顾客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可知顾客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群体分布,从而分析顾客带来的利润分布状况和细分市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低成本的营销计划,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梁英俊.外贸公司出口营销管理变革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5(2)顾斌.外贸企业:难以回避的抉择[J].国际市场,2005(1)孙晓琴.试论我国私营外贸企业的现状与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2)
第五篇:国际税法论文
简论国际税法之国际避税
一概述国际避税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国家间税法规定和税收管理的差异和不完善,以及国际税收协定中的缺陷,采取合法的或非违法的手段,谋求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规避对税收主权国的纳税义务的行为。
国际避税行为有以下法律特征:
(1)国际避税是一种非违法行为,纳税人采用的避税手段是税收法规未明确禁止的,往往利用了某种合法的形式,并不直接触犯国家的有关税收法规。(2)国家政府对于纳税人的避税行为只能采取修改与完善有关的税收法规,堵塞可能为纳税人再次利用的漏洞,而不能象对待逃税、偷税或抗税那样追究纳税人的法律责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避税的非违法性。
(3)国际避税是纳税人主观故意采取的行为。纳税人就是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税收负担,钻有关税收法规的空子,预先精心安排税收筹划,这点与偷、逃税行为有明显的区别。
(4)国际避税行为成功的前提是:一是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税率及征收依据和方法的不同。二是各国税法及有关法律方面的不完善、不健全和规章制度中的缺陷;也就是说当税法规定漏洞过多或不够严密时,纳税人主观避税愿望可能通过对这些税法的不足之处的利用得以实现。
(5)国际避税行为成功的主观前提是:跨国纳税人对各国政府征收税款的具体方法有很深的了解,同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够掌握合法与非法的临界线。
而且国际避税和国际逃税是性质不同的概念。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的差别和漏洞,通过人或资财的国际流动或不流动,减轻或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逃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税收管理合作的困难和漏洞,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种种隐蔽的欺诈的手段,偷漏国家税收的行为。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1)避税主要是以各国税法的差别和漏洞为依托;逃税主要是以各国税务合作的困难和漏洞为依托。(2)避税一般是运用如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通过人或资财移动等等较公开的手段进行;而逃税一般是通过欺骗、迷惑、不陈述、隐匿等等较隐蔽且欺诈的手段进行。(3)对避税行为,各国基于本国财政经济政策及法律
标准,合法与违法的判定兼有之,但在处理上,对避税一般是补税而不加以惩罚;而对逃税各国都判定为违法行为,除补税外还要依法加以处罚。
二、国际偷漏避税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在原因:
主要是跨国所得承受着很重的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的轻重是影响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跨国纳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欲望。
外在原因:
第一,各国的税收制度的差异,如税收管辖权的不同运用,各国征税的客观依据不一及税率水平,税率形式的不同。
第二, 随着全球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活动日益增加,各国的税收立法并不能跟上这种经济发展的步伐,难免出现一些能为跨国纳税人利用的漏洞空隙。
第三,各国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办法的差异,不同的方法会使纳税人税负失。第四,各国征管水平及其他非税因素的差异。
第五,跨国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跨国界。国际税收的控制管理漏洞很多。三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一)转让定价。转让定价是指多国企业的联属企业对相互之间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的价格和提供货款的利息的制定。高税率国企业向低税率国联属企业转让制定低价,低税率国企业向高税率国联属企业转让制定高价,这样,利润从高税率国转移到低税率国。
(二)资本弱化。资本弱化又称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收益抽取,是指跨国公司为减少税额,采用贷款方式替代劳务方式进行投资或者融资。,它们会在贷款或发行股票之间进行选择,以达到税收负担最小的目的。
(三)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国际避税地,是指一国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经济,弥补自身资本不足和改善国际收支情况,或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在本国或确定范围内,允许外国人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
贸易活动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收的地区。最一般的手法就是跨国公司在国际避税地虚设经营机构或场所转移收入,转移利润,实现避税。
(四)滥用税收协定避税。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本着对等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缔约国间都要做出相应的约束和让步,从而形成缔约国居民适用的优惠条款。一些原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的非缔约国居民,采取种种巧妙的手法,享受税收协定待遇,从而减轻其纳税义务。
(五)利用电子商务避税。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利用国际互联网、局部网、企业内部网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当局提出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
四国际避税的危害
第一,国际避税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收入。不管是避税还是逃税都会使纳税人的税负减轻,并同时也会使国家的税收收入相应减少。
第二,导致国际资本不正常流动。为逃避税收,跨国纳税人经常采取各种手段转移利润,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秩序的混乱,并进而影响到一些国家外汇收支平衡,妨害正常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
第三,避税形成了纳税人之间的税负的不公平。避税违背了“公平税负”的原则,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严重地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不利于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四,外资企业避税行为对我国的投资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某些外商为了逃避税收将企业利润转移到境外,造成了外商来我国投资长期陷于亏损状况的假象。这种由于外商的避税行为产生的我国投资环境差、投资回报率低的负效应,不仅会影响不明真相的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我国外企避税现状
各地为了发展经济大都热衷于招商引资,一大批外资企业应运而生。相关资料表明,近两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
然而,数量众多的外企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相关资料显示,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亏损面达到51%到55%.。更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外企置多年亏损不顾,在亏损之后竟又接连追加投资。
目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资金中,60%以上是借贷资金,即便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公司也向境内外的银行借大量的资金,利用税前列支利息,达到少交或免交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在避税港注册也是一种办法。在长三角地区,一些外资企业的投资方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方,而实际在岛上,它们可能只有一间办公室。
目前在中国境内的40多万家外企有60%账面亏损,年亏损总额达1200亿元,尽管事实上不少外资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但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每年避税达300亿元以上。
六我国外企避税现象的启示和反思
1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多,特别是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的“两免三减”优惠政策,容易被外商加以利用,通过亏损来达到推迟获利等等。
2我国的税收管理能力与效力问题,税源难以有效监控。
3税收的法制环境问题。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有关法规尚须建立和完善。
4对反避税工作思想认识上不足。有的人认为如果采取严格的防范避税措施,会挫伤外商的投资积极性。还有些地区为吸引外资,争相为外商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无法掌握国际市场价格资料。
5我国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的涉外税收的征管队伍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税务部门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能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困难。
6在跨国纳税人不断运用避税港的情况下,国家的税收权益不断遭到损害,税收收入受到影响,税收的公平原则也相应地遭到破坏。
7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与国际上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对转让定价虽有立法,但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对避税地的利用目前税务处理还没有税收立法;对转让定价预审制度的实施局限性较大;税收征管手段和力量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既懂税法又懂财会并会外语的复合性人才比较少。
七关于我国外企避税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策略。
2建立我国的避税地税制。我国应当建立避税港税制,以完善我国的防范避税措施。
3加强和完善收集国际市场价格资料的税务信息网络建设。税务部门可加强与有关部门联系,进行电脑联网,将分散于有关部门的资料集中起来,必然会增强我国的防范避税能力。直接向境外派驻收集价格信息的情报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行情,再加上现代化价格处理传递手段,完全有可能为我国的防范避税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4加强协调,建立反避税信息资料库。反避税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内容和税源监控的重要手段,要与纳税申报、审核评税、税务检查等日常征管工作密切结合,提高反避税工作的质量;要及时获取海关财政、统计、外管、等部门发布的各类信息、动态。
5规范操作,不断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包括提高避税嫌疑户选案质量,强化跟踪管理等。
6要及时研究避税与反避税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分析避税成因,发现法律法规的漏洞,研究应对措施;同时,应重视队伍建设,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反避税
工作,配备足够的反避税专职人员。
八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跨国公司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使得各国业已存在的避税现象,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避税产生了客观经济恶果,造成了跨国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不公平,从而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运作,国际避税活动给各国经济带来损失,也给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带来影响。
我国在许多方面仍然需要完善,更好的防范和规制国际避税现象,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