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关系史论文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 英语十班 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 外交政策
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全球通史》下 2006年版
P657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
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08 卷(1949-1959)p13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这些措施所包含的信息,加上在这之前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赛斯库的渠道向中国传递的谋求美中接近的信息,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响应。3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防和外交上取的了突出的成就。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顾忌地位。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国家,在当时两极格局下,和谁关系和好,都会打破两极格局的实力平衡的倾向。这样,在美苏争霸中出于守势的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开始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来改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缓和可以牵制和对付苏联。苏联陈兵中苏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美国在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很明显,已经不是中国主要威胁,可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的威胁都是有利的。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是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根本原因。
三、相同国家利益与同盟的确立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10 卷(1970-1979)p344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战后以来,由于战略利益的驱使,美国选择日本作为远东的核心盟国。冷战后,助于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加强了4美日同盟关系。在二战中,西方列强和苏联不得不结成统一战线,以对付不共戴天的敌人的威胁。就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那一天,丘吉尔宣布:“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么恩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正如苏联人为保家而战的事业是全世
5界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名族的事业一样。”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不和而走向分裂,并在两三年内便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替代。6 国家利益的变化决定了国家之间的联盟和紧张。
四、小结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由于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又存在对立的利益。
高兰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发展——从战略思想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上海社会科学院 亚太研究所 5 W.S.Chur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Grand Alliance(Houghton Mifflin 出版社,1950),p.373 6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全球通史》下2006年版 p.750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追求不仅不会损害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反而有利于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因而,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追求必然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因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如领土纠纷、资源分配、贸易争端。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的利益,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国际关系史论文
学院:政法学院 姓名:廖德来 学号:1014503224 班级:10思政(2)班
20世纪80到90年代苏联改革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摘要
20世纪80到90年代,针对苏联的改革,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国家安全思想,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营造有利的国家安全环境,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安全得到了切实有力的保障。邓小平的国家安全思想是理性和务实的,适应了当时国内发展任务的需要,对中国的安全战略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为后来的国家安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借鉴。
二、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改革、邓小平、中国国家安全、苏联解体
三、正文
1977年12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指出:“国际形势也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这个论断为后来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了重要铺垫。邓小平认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围绕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发展任务,邓小平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精辟的判断,形成了其国家安全思想。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因此赫鲁晓夫可以称的上是苏联的第一代改革家。但是,正是由于其改革属于第一次,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论证而显粗糙,其政策也带有冲击性。1965年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但没过几年,苏联在扼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运动的同时,其自身的改革也来了个急刹车,新经济体制和“布拉格之春”同归于尽。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大搞个人迷信,以他为核心的政治局老化,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起到搞活经济的作用。加上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斗争如火如荼,苏联的经济越来越军事化。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其上台执政时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陷入停顿状态,社会的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在外部,70年代苏联所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开始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是苏联面临着新的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阿富汗战争的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以认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之时,苏联原有的外交政策已难以为续。为了配合国内的政策,戈尔巴乔夫对苏联 的外交政策实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大声及呼”:“形势要求改革。”而“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苏联社会的崭新状况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达到。他还说到“完善社会阶级关系的民族主义”“扩大公开性”等问题,不时地引来雷鸣般的掌声。”然而,戈尔巴乔夫不分阶级的“民主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的“人道主义”。在国内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舆论,并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较大的思想混乱。
1988年夏,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发展。到了1990召开的苏共28次代表大会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在此背景下,爆发了8.19事件,因当说,亚纳耶夫等发动的8.19事件旨在阻止苏联的演变。但是,8.19事件的迅速失败,却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具有93年党史,执政74年的苏共顷刻土崩瓦解,曾在苏联各地飘扬的苏共党旗降落了,苏共的瓦解是苏联演变的“里程碑”。没有苏共苏联的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各国转向以经济发展为目标。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国家安全思想,更多地关注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在内的新的综合安全思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驻兵100万。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样,苏联从北面、西面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之势,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威胁。邓小平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苏联在中苏边界摆了一百万军队,这对中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这种情况能够继续吗?苏联必须减少中苏边境的军队”。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发出了缓和对华关系的信号。3月25日,邓小平指示外交部可以用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的形式表态;谈话要言简意赅,掌握分寸,既要坚持原则,回击攻击,又要有灵活性,不拒人于千里之外。1982年夏天,邓小平和李先念、陈云等召集外。交部主要负责人研究中苏关系问题。他提出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8月,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于洪亮受邓小平的派遣,前往苏联传递信息,表示中国领导人关心中苏关系的改善,并希望双方应该在这方面开始做些实际事情。中方建议,中苏可以就消除两国关系的障碍问题进行磋商。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从1982年10月开始,中苏两国政府派出特使,就消除中苏关系中的“三大障碍”,轮流在北京和莫斯科进行了长达6年一共12轮的磋商。为了改善中苏关系,1985年,邓小平会见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共和国总统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时说:请你给戈尔巴乔夫带个口信,如果苏联同我们达成谅解,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而且能够办到,我愿意跟戈尔巴乔夫会见。我出访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同志们也不让我出国了,但是如果同苏联能够达成这样一个谅解,我可以破一次例。1986年7月,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积极态度。9月2日,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再次表示:“如果戈尔巴乔夫在消除中苏间三大障碍,特别是在促使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和从柬埔寨撤军问题上走出扎扎实实的一步,我本人愿意跟他见面。”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并同邓小平会晤,邓小平说:“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此,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邓小平功不可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苏联东欧放下红旗,重新选择社会制度,并不是一开始的革命不应该爆发,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内外因素合力所至。同样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另一方面证明:革命是正确的是不容怀疑的。
四、结局: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虽然我们伟大的国家在那场浩劫中“幸免于难”,但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可是我们要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已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更重要的了。苏东剧变还映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发生重大事件或国家遇到巨大挫折的时候,采取了“联邦”或“邦联”制的国家,很可能分崩离析。况且,这两种制度本身就是不安定的因素,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谁会和我们患难与共呢?而现在台湾岛内大炒特炒的“联邦”制我们不可放松警惕。我们还要明白: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不搞对抗,不搞军备竞赛,不拉帮结派,时时刻刻严防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还有,由于我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万一出现了戈尔巴乔夫型的领导人,后果不堪设想。在20世纪70-80年代间苏联就曾为领导人的年龄和健康问题大伤脑筋,而我国领导人的年龄问题也不容小觑。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有效的监督体制和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五、参考文献
中国论文联盟《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论析》.唐金权
第三篇:国际关系史论文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浅析文革背景下的中、苏、美三国外交关系
【摘要】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社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其中也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就,包括外交关系上与多国建交,特别是与当时美苏争霸中的美国进行建交,中美邦交恢复正常化,而此时中苏关系则由之前的亲密紧跟转而出现裂缝,冲突不断加剧,三国外交关系错综复杂,联系紧密。本文试以文革的背景来研究这一时期三国的外交关系的演变,希望有所收获。
【关键词】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文化大革命
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研究,过去主要是以冷战为背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的:一是美国国力相对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而急需联华制苏;二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走向对抗,苏联的强大威胁使中国不得不考虑改善对美关系以维和国家安全形势。这两点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当时中国正处在文革时期,而这两者又正好是处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前后,故本文试从文革这一角度,来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希望有所收获。
文革发生前,中苏关系已经走向破裂,在分析文革爆发原因时,中苏关系的破裂被认为是文革发生的一个导火索。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并提出“通过议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中共认为借反对“个人崇拜”而全盘否定斯大林是错误的。对和平时期如何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成为中苏两党产生分歧的两个核心问题。
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中苏在我国沿海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对于所属权的问题双方闹的很不愉快。同年8月,中共炮击金门马祖。赫鲁晓夫访美后谴责中国。1959年中印在边界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公开袒护印度,并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和贷款。中苏矛盾进一步激化。
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苏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公开论战,双方在报纸电台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进行辩论。中国方面1964年7月发表的《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第九篇论战系列文章《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扩大了攻击苏联领袖的范围。四个月后,赫鲁晓夫下台,周恩来赴莫斯科希望能够改善关系,但苏联方面仍旧维持的是强硬路线,这种强硬预示了苏方对中国的激烈对抗,不是莫斯科领导层更换所能改变的,将长期影响对华政策。
苏联对于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以及赫鲁晓夫的言论和他的下台让毛泽东意识到自己身处在危机中,他意识到中国也有可能发生在苏联身上发生的事情,加上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之前大跃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彭德怀等人对自己政策的批判让毛泽东觉得党内右倾主义抬头,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他决心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肃清党内队伍,防止中国走上苏联的老路。
“文革”核心宗旨是“反修防修”,而苏联被认定为修正主义最典型的代表,故必须与之断绝友好关系,并敌视对抗,从而牢固文革的理论基础。两党两国自此几乎断绝了正式往来。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发生后,4月1日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由林彪在经同毛泽东讨论确定的政治报告中宣称“一个反对美帝、苏修的历史新时期已经开始。”中国同美帝、苏修划清了界限。“号召:所有受到美帝、苏修侵略、控制、干涉和欺负的国家和人民联合起来,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打倒我们共同的敌人。”中苏关系进入战争的边缘,又向美国发出信息: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同等威胁,而事实上苏联被视为更主要的敌人;中国不会主动在印支战场上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针对苏联的战备高潮。”
经历了文革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为了捍卫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全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文化大革命,全国都处在革命的热潮中,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人力、物力、经济等损失不计其数。这就导致了这样的一种局面:前期中苏关系恶劣,中国企图改善两国关系但苏方强硬拒绝,而到了文革时期,苏联即使是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企图改善双方关系,却变成了中国的强硬拒绝且抗战到底。这主要是由于中苏关系的改善,一则无法向正身处“文革”“反修防修”的狂热政治气氛中的国人交代,二则危及“文革”的正当性—若与时为“修正主义”的典型—苏联和好,就将使以“反修防修”为根本宗旨的“文革”严重失去说服力。故此时中苏关系破镜重圆显得根本不可能。面临苏联近在咫尺的严峻威胁,中国只能选择亲近美国,打破中美关系二十余年的坚冰,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必要性。
1970年9月,毛主席在同斯诺谈话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次年,中方便积极热情的配合基辛格秘密访华商讨尼克松访华事宜。从美国方面来说,美苏争霸它处于守势,想要取得突破就必须要有所改变。而当时恢复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同亚非拉各国关系融洽,成为了第三世界领袖的中国,就成了它“结盟”的首选对象,既可以拉拢中国更好地抑制苏联,还可以 2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
通过中国这一跳板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提升自己的外交实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文革”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其实,“文革”还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部分重要的可能性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林彪集团的倒台。
林彪及其同党是不赞成同美国缓和关系的,更不用说恢复正常化的两国关系了。“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说:‘有一伙反动分子反对我们和你们搞好关系,结果,他们乘飞机逃到国外去了’。这就十分明显的表明了林彪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持反对态度。基辛格访华后,军方只有叶剑英到机场迎接基辛格。1971年建军节上,总参谋长黄永胜对美猛烈抨击,说美苏一样威胁中国,这表明林彪的同党也持反对态度。可想而知,若不是林彪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的倒台,中美邦交正常化可能还没有这么迅速、顺利,必然会遭到林彪集团的阻挠和反对。同时,林彪集团的倒台还提高增强了党内主张联美制苏的温和稳健力量的地位,如: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干部或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或位居更为重要的领导岗位,客观上也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重要的人事保障。
此后,中美之间通过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等系列外交活动,终于在1972年2月28日,两国在上海签订《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至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综上所述,通过文革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去分析会发现,如果少了文革这一特殊的背景,中美关系很难在当时向正常化发展。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破裂是文革的发生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而文革的发生则导致了中苏关系缓和的可能性的彻底破灭,而中苏关系缓和的不可能性则推动中国走向和美国关系的缓和。一环套着一环,三者关系紧密,缺一不可,少了中间任何一环中美关系在当时都不可能走向正常化。
最后套用一句外交上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关系正常化正是在双方利益的共同要求而促成了。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角度看,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只是没有中苏关系的破裂,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的,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的步伐也许就不会那么快,也许也就不会留下“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美谈了。
以上就是我关于国际关系史的论文,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予以指出,谢谢!
第四篇:当代国际关系史论文
当代国际关系史
——浅谈我国与日本关系
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纵观种种国际关系,从一开始形成的自由理想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的统治地位,再到新自由主义,然后就是二战后形成的两级分化,直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形成了单极化的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局面,而今又有人提出了霸权稳定论,我个人认为这个也是从极化衍生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依赖,彼此都对其他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由对抗走向合作,加强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在日益显现,这都是建立在经济、军事的增强的情况下,所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变化的阶段。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由于二战期间日本在我国犯下滔天罪行,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蒙上了阴影,但是我们要正视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两国建立了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经济等各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与合作。2011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工博会”)在上海召开,众多日本企业参展,这些企业有关水循环利用、大气污染报警、土壤净化、废弃物处理、节能、新能源技术以及众多环保新材料的展示,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及其他各方面联系更加紧密,两国在在当前局势下不会发生重大冲突。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尤其在震后许多日本企业表示国内经济不景气,更多日本企业作出了“与其留在国内煎熬,不如更多走出去”的选择,而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动荡不断,这让日本企业更加看重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并催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加快技术设备输出,保证并加强在华生产;二是加大中高端产品对华出口力度;三是从中国沿海地区向更纵深的中西部地区拓展。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
然而除了加强政府间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合作,为了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文化,各种免费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也继续发挥着有利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要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
虽然总体上两国关系是友好双赢的,但日本国民确实对真实的历史了解不够,特别是年轻一代,这与政府的教育有很大关系。而且一些右翼分子对一些确凿的历史,加以诋毁,确实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愤怒。但我们要深知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让日本将道歉挂在嘴边上,但日本民众大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不愿提起,他们认为很悲惨,不想接以前的伤疤。有这样一句话,英国前首相帕莫斯顿爵士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系。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近两年中日关系又日趋紧张,领土纠纷包括钓鱼岛纠纷、冲之鸟礁纠纷及中日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分等问题。钓鱼岛自明朝初年起就属中国版图,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但是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在签订前的三个月将钓鱼诸岛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日本政府却将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由美军占领,并私自交给了美国托管。1951年9月8日日本同美国签订《旧金山和约》,即《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将钓鱼诸岛连同冲绳交由美国托管。上世纪60年代末,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先是派石油公司进行勘探,接着派巡视船,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自己名字。1971年6月日美两国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把钓鱼岛等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2011年3月3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新版教科书的审定结果,7家出版社发行的社会科教科书均声称钓鱼岛是日本领土,中国外交部也就此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
冲之鸟礁纠纷。2010年5月日本众议院通过了《低潮线保全和基地设施整备法案》。这一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中国称冲之鸟礁)。“冲之鸟岛”位于东京西南1740公里的海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现在只有两块岩礁露出水面。1987年起日本开始在冲之鸟四周筑成堤防,设置气象观测装置。日本政府将在6年间斥资7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打造150-200米长的码头供海洋调查船等大型船只停泊。并在其与北小岛之间铺设可以通行重型机械等车辆的道路。日本政府只要证明礁石是“岛”,就可据此设定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冲之鸟”还处于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日本以冲之鸟礁为基点,主张大面积管辖海域的做法,不符合国际海洋法,严重损害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岸国可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最宽也不到400海里。中方根据《海洋法条约》76条和77条,主张大陆架延伸理论,日方强调“中间线”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人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发展。石油、铁矿、粮食涨价,席卷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市场的中国制造等,都是中国威胁论的材料。原外相前原诚司下达指示,要求外务省修改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方案。媒体也在不断妖魔化中国人。2010年,中国收购日子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去年超过美国。日本国内有81%的反对中国收购日资企业。日本居民对中国领事馆购买土地也进行反对。
综上所述,那么中国如何良好的把握中日关系,在中日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
第一、我个人认为可以在美日同盟之间制造矛盾。在政治方面,对于日本,60%以上的人认为美国重要,只有27%认为中国重要。而且认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在保障日本区域和平与安定发挥重大作用的人占75%。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与交流,打历史牌。
第二、警惕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据日本《产经新闻》2月23日报道称,有86.7%的受访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考虑发展核武器的时代”。在韩国沉船事件中,日本力挺韩国进行军事演习。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将“警戒监视”中国海军的“动态防御力”写入大纲。日本防卫省智库“防卫研究所2011年4月6日首次公布了《中国安全保障报告》,指出中日之间有发生军事摩擦的可能性。中国军队要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建设。
第三、从史学角度支持冲绳独立。冲绳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于中国大陆架,离台湾很近,总面积为2267平方公里,辖48个有人岛。中国与流球王国有着500多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史,官方一直维持着册封和进贡的关系。对战后冲绳的归还问题,美国国务院曾提出过三种方案:一是归还中国;二是划归联合国管理;三是归还给非军事化的日本。美国军方认为,冲绳人与日本本土人的国民性差异太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也不宜把冲绳归还日本。1951年9月美日签署《旧金山讲和条约》后,冲绳仍由美国信托统治。为了要回冲绳的统治权,日本各政治团体组成了统一战线,对美施压。深受战争危害的冲绳人也向美军请愿,要求撤消美军基地。美国政府最终决定1972年将冲绳行政权归还日本。这只是美日双方的协议,中国不认可。
第四、防止日本政坛的**。近几年来,日本政坛混乱不堪,无论民主党,还是自民党在国民心目中,信任度很低。不少国民对目前的政治失去了信心。不排除把政权交给天皇的可能性。
而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到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努力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生科院12资环2班
1244307212
陈晓婷
第五篇: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对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战争第一阶段(1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1945年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按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无数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此外,冷战也是二战结束后的必然结果,德国,日本,意大利乘冷战和越战,朝战坐收渔利,也富强了自己.美国因取得冷战和科索沃战争的胜利,消灭了欧洲所有共产党势力,非洲仅有的几个红色国家也倒了台.如今,共产主义国家仅剩中越古朝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