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钦州市税收保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钦州市税收保障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新一轮税制改革需要,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完善社会综合治税,保障地方税收收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纳税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广西壮族自治区税收保障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税收保障办法实施细则》,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凡依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税收保障活动均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税收保障活动,是指为保障税收收入及相对人合法权益而开展的税收管理、税收协助、纳税服务和税收监督等活动。
第四条 地方税收保障工作应当坚持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支撑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应当加强税收保障工作的领导,成立税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按照财政管理体制保障税收工作经费,确保税收保障活动依法、有序开展。
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管理和考核制度包括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换反馈制度、信息员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通报制度、监督考核评比制度等。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财政部门负责税收保障的综合协调工作。税务机关负责做好税收保障具体工作。
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实施办法,做好税收保障有关工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院、检察院、人民银行、银行监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烟草、电力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税收保障有关协助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组织市税务等有关部门,建设全市统一的涉税信息交换工作平台,并与自治区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互联对接,协调推进全市税收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
第八条 税务机关要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征收管理、纳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共享和其他涉税事宜的合作,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章
税收管理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培植税源,保障税收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十条 税收收入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应当与本行政区域的税源相适应。税务机关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和税源状况,科学预测税收目标,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反映重大税收增减变化因素,为财政部门编制预算提供依据。财政部门编制和调整税收收入预算,应当征求同级税务机关的意见。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有利于税收管理和方便纳税的原则,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代征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
第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财政部门要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营性收入应当先开具税务发票,属于非税收收入的,依法纳税后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上缴财政。
第十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支付款项,所收到的发票应及时在税务部门指定网站查验发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第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同级税务机关探索合法有效的税源控管办法,防止税收流失。
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要与当地税务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积极配合税务机关进行税源管控,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 对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但已享受税收优惠的对象,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消其税收优惠资
格,并告知同级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发现税收优惠对象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应当停止执行税收优惠并告知相关部门。
第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申请办理工商注销手续的纳税人进行审查时,发现其不能提供税务机关出具的清税证明或注销税务登记证明的,应暂停办理并通报同级税务机关。对同级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发现纳税人的涉税问题,需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同处理的,按照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自然人股东转让企业股权的,应当依法办理纳税申报。股东转让股权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未办理纳税申报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暂缓办理变更登记,告知其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并将情况通报同级税务机关。
第十七条 举办演出、会展、商贸交流等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当在订立合同之日起 15 日内将合同和收入分配方案报送活动举办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并依法代扣代缴税款。
第三章
信息共享
第十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应当建立健全税收协助制度,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履行税收协助职责,及时向税务机关提供所掌握的涉税信息。税务机关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税收协助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
第十九 条 税务机关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涉税信息目录,涉税信息目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以下部门应当按照财税部门制定的涉税信息目录和时间要求提供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
税务部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交换和共享税务登记、申报征收、风险管理、税务检查、国际税收管理、纳税信用、收入核算、发票管理,及根据征管工作需要由双方协商确定的信息。
财政部门: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及标准、企业获得的财政性资金扶持、监督检查发现的涉税等信息。
法院、检察院:提供履行司法职责中发现的涉税信息。
发改部门:提供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信息,以及自治区、市、县级层面的重大项目投资情况。
工信部门:提供技术改造投资信息。
教育部门:提供社会力量办学信息。
科技部门:提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利技术开发与转让信息。
公安部门:提供机动车辆注册登记相关信息。
民政部门:提供福利企业和社会组织登记、变更、注销和年检信息。
人社部门:提供劳动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设立,再就业优惠审批,定点医疗机构信息,单位社会保险费征缴信息。
国土资源部门(含不动产登记部门):提供土地使用权登记、变更,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转让,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及探矿权、采矿权转让信息;提供不动产产权登记、变更信息;提供土地开发利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海域使用权人填海造地项目竣工验收后海域使用权换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相关信息。
住建部门(含规划部门、房产部门):提供施工许可、建设项目规划、新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登记、住宅小区容积率等信息,以及提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信息。
交通运输、海事部门:提供车辆和船舶营运证的发放、变更、注销信息;提供交通建筑工程许可信息。
水利部门:提供水利建设工程许可信息。
农业部门:提供农业建设工程等信息。
林业部门:提供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审批信息。
商务部门:提供内外贸相关信息。
文化部门:提供文化经营许可证书发放信息,演出信息。
卫计部门:提供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变更、注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登记信息。
审计部门:提供审计发现的涉税信息。
统计部门:及时提供每月统计月报、每季度统计分析、月度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信息。
海洋部门:提供海域使用权相关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股东变更,营业执照登记、变更等信息。
质监部门:提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关信息。
国资监管部门:提供国有企业产权、国有企业兼并改制、技术转让与清算、资产拍卖信息。
物价部门:提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服务性收费和涉税财物价格认定信息。
体育部门:提供体育比赛信息。
投资促进部门:提供招商引资(包括在谈、落户的企业项目)相关信息。
土地储备部门:提供土地收储相关信息。
市政管理部门:提供市政工程相关信息。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含政府采购中心):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相关信息。
海关部门:提供出口企业登记、海关完税信息。
烟草专卖部门:提供烟草经营许可证发放,烟草经销商经营销售信息。
电力部门:提供企业经营情况和电网改造投资计划信息。
人民银行:提供税收入库情况相关信息。
平台公司:提供相关建设资金投入及工程款拨付等信息。
以上信息提供期限为每季度结束后 15 日内,如其他文件中对期限另有规定的,按较短期限执行。
以上未提及的部门或单位,如有发生涉税信息的,也要按照与同级税务机关、财政部门协商确定的时间和方式无偿提供。
第四章
协税护税
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应当加大对税务机关开展税收征管工作的支持力度,定期召开税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听取税收征管工作报告,及时协调解决税务机关遇到的征管难题。对涉税举报的奖金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的手续费等征管经费,按照规定予以安排。
第二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同级税务机关做好委托代征代扣税款工作。
受托代征单位和人员、扣缴义务人,应当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与委托代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涉税信息。
第二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审计机关、财政部门依法进行审计、检查时,发现被审计、检查单位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应当向被审计、检查单位下达决定、意见书,责成被审计、检查单位向税务机关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滞纳金,并将决定、意见书抄送同级税务机关。
第二十三条 各商业银行在企业、个体工商户申请开设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时,要求提供税务登记证或“六证合一、一照一码”证件,对不能提供的应当拒绝办理。各开户银行应当依法协助税务机关办理查询、冻结和扣划业务。
第二十四条 申请办理房屋、土地、车船、林权等权属登记、变更,应当提交法律、法规规定的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未按规定提交的,有关部门暂不予办理,并告知当事人具体办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税务机关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缴纳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依法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对税务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法院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时,应当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征缴税款;在进行破产清算时,法院发现未结清税款的,应当通知税务机关参加清算。
第二十七条 市、县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要将纳税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推进纳税信息的互联共享,实施联合惩戒和奖励措施。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公正、公平、公开地开展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主动公开 A 级纳税人名单及相关信息,并为所有纳税人提供自身纳税信用等级查询服务。
税务机关应当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在资料报送、发票领用、出口退税等方面提供便利,对纳税人欠缴税款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告。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人员黑名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税务代理机构依法开展涉税鉴证和其他涉税服务业务。
第五章
税收服务
第二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当加强税法宣传,依法公开税收政策、办税程序、服务规范、减免退税、权利救济等事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纳税辅导、办税指南等服务,普及纳税知识,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税收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和监督权。
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宣传。税务机关在新闻媒体公告税收政策,新闻媒体应当予以支持。
第三十条 税务机关应当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改善办税条件,降低办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税务机关应当规范、简化合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涉税资料,逐步实行纳税人涉税信息国税、地税一次性采集,按户存储,共享共用。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服务合作机制,采取共建办税服务厅,互设窗口,国税、地税互设窗口,共驻政务服务中心等方式,实现一家受理、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服务。
第六章
监督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应当定期组织对税收保障工作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予以通报。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有关部门和单位履行协税护税职责情况。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涉税信息情况。
(三)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税款情况。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税款扣缴情况。
(五)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障措施组织税收收入情况。
第三十二条 税收保障工作具体考核措施和奖惩办法由税务部门商绩效办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接受纳税人、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评议和监督,反馈改进结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征收返还、预征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对擅自作出的,应当依法撤销,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是税收保障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具有协同税务机关履行税收征管的责任和义务。
凡违反本实施办法的规定,未按要求提供涉税信息或者不履行税收协助义务,造成税收损失的,根据情节轻重和损失程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税务机关不得截留、挪用税款或者代征手续费,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纳税服务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
税务机关应当依法收集、使用和保管涉税信息,不得将涉税信息用于与税收征收管理无关的事项。税务机关应当保守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 税务代理机构应当依法开展业务,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税收违法行为。检举的税收违法行为,经税务机关查证属实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检举人奖励。
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发现税收违法行为的,应当告知同级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当依法查处。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税务机关包括国家税务机关和地方税务机关。
第四十条 本实施办法由税务机关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榆林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征求意见稿)
榆林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地方税收收入,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地税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根据税收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为保障地方税收及时、足额征缴入库所采取的监督、支持、协助以及奖惩等措施的总称。
第三条 地方税收征管保障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部门联动、源头控管、综合治理为主要方式,堵塞征管漏洞,保障地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第四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措施,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地税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做好地方税收征管工作。
第二章 税收管控
第五条 除地税部门、税务人员以及经地税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阻挠或者取代地税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地税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依法处理,并对举报人的情况严格保密。
地税部门对被举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查实后,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七条 地税部门应当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第八条 地税部门要严格控管税源,依法加强发票管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支持、配合。
第九条 地税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和监督管理制度。
税务人员应当坚持公平、公正、文明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文明服务,依法接受监督;不得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故意刁难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第十条 地税部门在税收执法中与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发生资金追缴矛盾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保证税收优先权的行使。
第三章 信息传递
第十一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建立地方税收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
第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地税部门做好有关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方式和格式向同级地税部门传递涉税信息。
(一)发改部门。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投资项目立项信息、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及进度信息、续建项目信息、重大产业储备项目信息;各类投资立项的审批登记信息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总体投资情况;
(二)科技部门。及时查处涉嫌研究开发费用、技术合同伪造,骗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案件,并将查处结果向地税部门通报; 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辖
区内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信息、技术合同登记和技术交易相关信息;
(三)公安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以及其他涉税人员身份证明、暂住人口居住情况、境内外人员出入境记录等信息,依法查处地税部门移送的涉税犯罪案件,并将查处结果向地税部门通报;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准许矿山开采企业购买爆破器材的审批信息;
(四)民政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福利企业的认定、变更、注销信息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信息;
(五)审计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已审计完结单位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信息;
(六)财政部门。对有奖发票、涉税举报的奖金、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的手续费按照规定在同级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税费源普查信息数据;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转让等信息;在决算后30日内,提供本级行政之外的财政拨款及补贴信息;
(七)人社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社保费缴纳的相关信息;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零售药店医保结算数据信息;在终了30日内,提供本级企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缴纳信息;
(八)国土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以及其他涉税人员的土地使用权情况;对申请办理土地权属登记、变更
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不能提供相关完税证明、免税证明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信息和采矿权出让、转让信息,《土地使用权证书》登记、变更信息;
(九)建设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项目招投标信息、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备案信息和外地设计、施工、建筑企业在我市开展工程或提供劳务的项目备案信息;提供已批准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备案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信息;
(十)规划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信息;
(十一)交通部门。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交通建设项目信息;
(十二)水利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在终了30日内,提供本级管辖的砂石采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审批信息;
(十三)招商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相关招商引资信息;
(十四)文广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文化团体演出登记信息和各类营业性演出信息;在季度终了15日内,提供本级文化经营许可证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五)卫生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认定、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六)统计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和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
(十七)工商部门。对申请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注销的纳税人,凭地税部门开具的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税务登记注销证明资料,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注销手续;对申请办理股权变动的纳税人,凭地税部门开具的股权转让缴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股权变更登记信息;在季度终了15日内,提供本级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信息;
(十八)质监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九)物价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公益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调整信息;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主要建材、各类资源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
(二十)国税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地税部门提供本级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户籍管理信息;在纳税
申报期终了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管理的相关纳税人的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信息和稽查部门的稽查信息;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提供核定征收纳税人的定额核定(变更)和停复业信息;
(二十一)交警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机动车辆注册登记、过户、注销信息,各驾驶培训学校学员报名信息,经营性停车场登记信息;
(二十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国有企业兼并、转让、划转、改组、改制、破产信息和国有资产转让等信息;
(二十三)房管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已批准的售房许可信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登记、变更信息和商品房实际测量面积信息,房产转移、变更信息,房地产预售备案信息;
(二十四)能源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区域内煤炭企业分户生产、销售统计和分析资料;在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上煤炭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发放资料;
(二十五)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传递购房按揭贷款发放信息;
(二十六)供电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用户用电立户、变更及注销信息;在半年终了后30日内,提供本级单位和个人的用电量信息;
(二十七)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
定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上述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书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地税部门提供;如当期未产生信息的,应当告知地税部门。
第十三条 因地税征管工作需要,地税部门可以指定专人到有关部门和单位收集相关涉税信息。
第十四条 地税部门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应当科学分析、综合利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地税部门应当做好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传递辅导工作,及时整理和分析有关涉税信息,定期向相关信息传递部门反馈第三方信息使用效果;协助同级政府做好地方税收保障考核工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涉税信息以及协助税收征管的意见。
第四章 税收服务
第十六条 地税部门应当依法向纳税人宣传税法并且提供政策咨询、纳税辅导、办税指南、税收救济等服务。
地税部门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
第十七条 地税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征税依据、减免税政策、办税程序以及服务规范等事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十八条 地税部门要建立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缴纳异议协调、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征纳争议。
第十九条 地税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五章 委托代征
第二十条 地税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可以对下列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代征,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一)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国土资源等部门代征;
(二)房屋出租及提供家庭装修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物业管理、居委会、村委会等单位代征;
(三)国税部门代开发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等,可以委托国税部门代征;
(四)其他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地方税收,由地税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委托代征。
第二十一条 地税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委托代征协议,并进行委托代征登记。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协议规定依法代征税款,不得擅自扩大或者缩小代征范围,不得违反委托代征协议,擅自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
第二十二条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领取、保管、使用、结报税收票证,单独设立代征税款账簿,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解缴代征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代征的税款。
第二十三条 地税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支付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手续费。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根据代征工作需要合理使用手续费。
第六章 工作考核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将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负有地方税收征管保障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通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有关部门和单位税收协作开展情况;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传递情况;
(三)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税款情况;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税款扣缴情况;
(五)地税部门通过税收征管保障措施,组织税收收入情况。
第二十五条
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考核采用百分制,实行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考核采取按季度考核的方式进行,在季度终了30日内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单位和各部门的涉税信息传递及协税护税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年终考核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考核组,采取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
考核采用综合打分、等次评定方式进行,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在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二十六条 经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部门和单位,授予“税收征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给予5-10万元的奖励;被评为良好等次的部门和单位,给予2-5万元的奖励。征管保障奖励经费由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部门、单位,在考核中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一)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没有落实专人负责的;
(二)不按规定向地税部门提供有关涉税信息资料,或涉税信息内容严重失真、时间滞后,导致控管不力、税款流失的;
(三)在科技、福利、校办、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资格审查,办理土地、房产转移登记手续,车船年审、营运手续审验,收费许可证发放,注销工商登记、办理其股权变更登记等工作中不按规定程序办理,造成税款流失的;
(四)未按规定代征、代扣代缴税款,造成税收流失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负有税收协助义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未能有效开展税收协助、未及时提供涉税信息,造成地方税收损失的,地税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报告,由本级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 地税部门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未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征收税款的,责令退还收取的财物,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致使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调离税收工作岗位,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检举人保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至 年 月 日废止。
第三篇:残疾人保障征求意见稿
《桐乡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根据《桐乡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市政府81号令]精神,制定《〈桐乡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细则》适用于具有本市户籍且持有本市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第二章 康复
第二条 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经考核符合要求的,由市残联免费配置相应的康复器材;残疾人配置基本辅助器具的由市残联给予专项补助。
对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服务项目的给予专项补助。
第三条 全面实施残疾人基本康复。对符合条件的对象,按上级及市有关文件要求,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工程。
第四条 按上级及市有关文件要求,为贫困家庭中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并有康复意愿的0~6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项目。
贫困家庭中0~6周岁的聋儿、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在具有资质和服务能力的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参加康复训练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监护人)申请,按实际支付的康复训练费用(下同),给予每人每年最高10000元以内的一次性补助;视障儿童参加康复训练的,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以内的一次性补助。参加嘉兴市级以上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康复训练的,再给予每月300元的交通和生
活费用补助;其他家庭按贫困家庭标准的50%给予补助。
7~14周岁(含)脑瘫残疾儿童按要求完成康复训练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监护人)申请,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0-6周岁聋儿自行装配人工耳蜗并完成康复训练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监护人)申请,每人给予一次性30000元的补助。
第五条 施行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在专业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或住院训练超过15天以上,一次性医疗费用在3000元以上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家庭)申请,按自负金额的30%给予救助;贫困家庭对象最高救助3000元;其他家庭对象最高救助1500元。
第六条 进入市康复中心康复训练的截瘫、脑瘫等肢体残疾人,以及中风后遗症等肢残人员,凭康复中心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家庭)申请,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康复训练费补助。
第七条 精神残疾人,经本人(家庭)申请,按季发给定额医疗救助券,其中贫困家庭对象600元/年,其他家庭对象300元/年。已享受本市重性精神病患者门诊治疗费用救助的人员除外。
贫困家庭中的重度精神残疾人在本市专业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其发生的住院费用和伙食费予以全额补助,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和残疾人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承担50%。
第八条 在康复村休养的麻风残疾人,由残疾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助。
第九条 新建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开展托养服务满一年且年平均服务人数在5人的,由残疾人托养机构申请,经市残联验收合格的,给予一次性20000元的创办资金补助;符合标准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由服务机构在每年末提出申请,经市残联审核,按托养服务人数,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 的护理补助。
第三章 教育
第十条 接受学前教育的残疾儿童和义务教育的在校残疾学生,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1个月前,经本人(家庭)申请,所在学校(园)签署意见,村(居)委会神农百草膏、镇(街道)残联确认,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学年500元的补助。
第十一条 就读本市全日制高中的在校残疾学生,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1个月前,经本人申请,所在学校签署意见,村(居)委会、镇(街道)残联确认,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补助。
贫困残疾人(户主或监护人)家庭子女就读本市全日制高中的,凭家庭户口薄及家庭成员《残疾人证》复印件,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1个月前,经本人(家庭)申请,所在学校签署意见,村(社区)、镇(街道)残联确认,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学年1000元的补助。
第十二条 考取全日制院校的残疾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10日内,凭录取通知书,经本人申请,给予中专4000元、大专6000元、本科10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贫困残疾人(户主或监护人)家庭子女考取全日制院校的,在收到录取通知书10日内,凭录取通知书、家庭户口薄及家庭成员残疾证复印件,经本人(家庭)申请,市残联给予中专3000元、大专4000元、本科6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通过自学、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完成学业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在取得学历证书后2个月以内,凭学历证明,经本人申请,市残联给予大专3000元、本科以上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第十三条 残疾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被评为市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的,在获得荣誉证书后6个月以内,凭相关荣誉证书,经本人申请,市残联给予省级及以上每人每次1000元、嘉兴市级800元、桐乡市级600元的奖励。
第四章 就业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应当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该比例的,给予适当奖励;未达到该比例的,应当按其差额人数和上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百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五条 鼓励和扶持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康复机构、辅助性工场和其他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残疾人(家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年4月底前,凭贷款利息支付凭证(残疾人家庭的需提供家庭户口薄及残疾人证复印件),经本人(家庭)申请,按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三年内由市残联给予每年最高10000元的贴息补助;大中专毕业残疾人自毕业起两年内自主创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年4月底前,凭毕业证书、贷款利息支付凭证,经本人申请,按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三年内由市残联给予每年最高15000元的贴息补助。
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 符合建设标准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在每年4月底前,凭贷款利息支付凭证,经基地申请,三年内由市残联每年给予最高20000元的贴息补助;经考核符合建设标准的残疾人扶贫基地,由市残联每年给予30000至50000元的补助;对被评为市级以上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由市残联按桐乡市级10000元、嘉兴市级20000
元、省级以上50000万元的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十八条 残疾人按要求参加有关部门和镇、街道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天50元的补助;经市残联同意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职能培训,按上级要求给予补助。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十九条
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在集训、演出、比赛和交流期间,学生所在的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职工所在单位不得扣减其工资和福利待遇。对无固定收入的残疾人,活动组织者应当予以补贴;残疾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获奖者应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条 公共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园、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文化、体育设施,应当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并设置明显标识;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安装有线电视,初装费及收视费减半收取。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一条 对贫困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按市有关文件要求,单独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全额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二十二条 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家庭中的残疾人,其本人参保部分,由市残联实行全额补助;贫困残疾人在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后,其个人承担医疗费在1000元以上部分,凭医疗费及大病医疗救助有关证明,在每年12月底前,经本人申请,由市残联按再给予50%、最高5000元的补助。
残疾人在本市医院门诊,凭《残疾人证》,免收挂号费、诊疗费。
第二十三条 个体就业残疾人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每年2月底前,凭《工商营业执照》及参保缴费凭证,经本人申请,按参保上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60%为缴费基数,由市残联对其个人缴费部分(8%)给予全额补贴。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在2011年1月1日后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经本人申请,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可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满15年;按参保上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为缴费基数,其个人缴费部分(8%),在每年2月底前,凭《残疾人证》和参保缴费凭证,经市残联批准,可给予最高3年的全额补贴。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残疾人,在每年11月底前,凭参保缴费凭证,经本人申请,由市残联按本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给予补贴(除已获其它政府部门补助对象外)。
第二十四条
对民政部门实施危房改造的残疾人家庭,在按规定享受市民政部门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每年1月底前,凭市民政部门建房验收报告,经本人(户主非残疾人的需提供户口薄)申请,由市残联再给予每户5000元的补助。
第二十五条 规划建设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残疾人家庭应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提供租房补贴、实物配租、减免租金或者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
第二十六条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按桐政发[2004]65号文件有关规定给予生活补助,符合托(安)养条件的,按桐政发[2008]79号关文件实施居家安养、日间照料或集中托养。
第二十七条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对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导盲犬等免费携带;盲人、重度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第七章 无障碍环境
第二十八条 交通、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对 公共交通工具和站所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公共停车区应当设
置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并为残疾人停车提供方便和照顾。
第二十九条 市电视台应当定期播出手语或者配有字幕的新闻节目。
第三十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建立盲人图书室,配置盲人版书籍。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未依法处理的,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可以向有关部门或单位发出督促处理书,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依法处理,并及时答复。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处理的,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建议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逾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市财政部门根据《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下列行为由市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抚养、瞻养残疾人义务的;
(二)侮辱、诽谤、虐待、殴打残疾人的;
(三)组织、胁迫、诱骗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
(四)毁坏残疾人专用公共设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第三十四条 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残疾人组织投诉,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
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有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需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残疾人,可依法向法律援助机构或司法机关申请帮助,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司法机关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所称贫困家庭中的残疾人或贫困残疾人家庭是指纳入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符合低收入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的《桐乡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规定实施细则》(桐政办[2004]2号文件)同时终止执行。
第四篇: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的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提高公共消防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方各级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消防工作,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对分管范围内的消防工作负领导责任。
第三条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在职责范围内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四条
坚持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是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本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本场所消防安 全全面负责。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坚持权责一致、依法履职、失职追责。对不履行或不按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二章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工作职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消防工作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消防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负责本地区消防工作,召开消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本地区消防工作重大事项。每年向上级政府专题报告本地区消防工作情况。健全由政府正职或常务副职牵头的消防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落实消防工作责任;
(二)将消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内容的消防专项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并负责组织编制、实施,确保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督促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在重大节假日、重要活动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推动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消防和应急救援技术、设备。组织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工作。大力发展消防公益事业。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推进消防教育培训和物防、技防等工作;
(四)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组织实施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工作。实行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报请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和停产停业的整改报告,在7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决定,并组织督促隐患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五)依法建立公安消防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明确政府专职消防队公益性公共服务属性,按照有关标准落实队员编制,建设营房,配齐装备;根据专职消防队员高危职业工种性质,落实其工资、津贴、保险、福利待遇和高危补助;
(六)统一组织领导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制定灭火救援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建立灭火救援社会联动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人员、装备、经费和灭火药剂等保障,根据需要征用灭火救援所需工程机械和特殊装备;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除履行第六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
(二)在审批城市总体规划时严格把好消防安全内容审核关,对没有消防专项规划内容的城市总体规划不得批准实施;
(三)针对本地区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及时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制修订地方性法规,组织制修订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四)加大消防投入,保障消防事业发展所需经费。第八条
市、县级政府除履行第六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
(二)科学编制和严格落实城乡消防专项规划,预留消防队站、训练设施等建设用地。加强消防水源建设,按照规定建设市政消防供水设施,制定市政消防水源管理办法,明确建设、管理维护部门和单位;
(三)在本级政府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保障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促进消防事业发展;
(四)将消防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或为民办实事工程;在居民家庭、小旅馆、群租房、“三合一”等场所推广安装简易喷淋、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五)组织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对重大火灾隐患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整改措施,督促限期消除;对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责令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六)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建设公益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消防科普教育活动;
(七)按照立法权限,针对本地区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及时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制修订地方性法规,组织制修订地方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第九条
乡镇政府消防工作主要职责:
(一)确定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消防工作,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二)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及业务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保障;
(三)及时编制、修订消防专项规划,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乡规划、村庄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
(四)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应急救援等职能,并开展消防宣传、防火巡查、隐患查改;
(五)因地制宜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措施和要求,加强消防宣传和应急疏散演练;
(六)部署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七)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制定防火安全公约,建立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开展防火安全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城乡消防安全水平。
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前款第一、四、五、六、七项职责。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实施消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定期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消防工作,协调解决本地区重大消防安全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管消防安全的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综合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工作,督促检查各部门、下级政府落 实消防工作情况。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定期研究部署分管领域的消防工作,组织专项督查,推动分管领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政府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风景名胜区等设立的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参照履行同级别政府及其负责人的消防安全职责,负责管理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第三章
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工作部门消防安全职责:
(一)全面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消防工作,明确各级消防安全职责和消防安全归口管理部门,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确定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落实消防工作经费,建立志愿消防组织;
(二)将消防工作与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每年组织对消防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积极推广采用先进的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和产品,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三)制修订行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在行业安全生产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应急预案中纳入消防安全要素,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并组织实施;
(四)定期分析评估消防安全形势,部署督促本部门和所属单位开展针对性消防安全专项检查治理,消除火灾隐患;
(五)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督促指导本行业、本 系统单位制订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应急疏散演练,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六)督促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评估、安全承诺、设施维保、电气检测、油烟道清洗、消防培训,建立微型消防站;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第十三条
负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要严格依法审批,凡审核认定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照或批准开办。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活动影响消防安全的,应当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及时依法查处;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原批准。
(一)公安机关负责对消防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依法实施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开展消防监督抽查,实施消防行政处罚。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依法组织火灾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办理失火罪和消防责任事故罪案件。负责将不符合要求的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问题,或者重大火灾隐患报告本级人民政府,提请责成有关部门解决。负责将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指导有关部门、单位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组织针对性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二)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幼儿园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统筹安排。指导学 校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推动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三)民政部门负责社会福利、特困人员供养、救助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婚姻、殡葬、救灾物资储备、烈士纪念、军休军供、优抚医院、光荣院等民政服务机构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
(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培训机构、技工学校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做好政府专职消防队员、企业专职消防队员和消防文员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及公务员培训、职业培训内容;
(五)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乡规划配合制定消防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预留消防站规划用地,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消防安全管理,在组织编制、审批和实施城乡规划,指导城市供水、城市地铁、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组织制定工程建设标准,以及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时,应当充分考虑消防安全因素,满足有关消防安全性能及要求。依法配合公安消防部门加强对消防设计、施工、安装质量的监督管理;
(七)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客运车站、港口、码头及交通工具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工作;
(八)文化部门负责公共娱乐场所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指导图书馆、文化馆(站)、剧院等文化单位和重大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消防安全管理;
(九)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审批和管理中的行业消防安全;
(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依法对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查处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
(十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特种设备生产、使用领域的消防安全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对消防产品质量实施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消防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相关标准,加强对电线电缆、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等消防相关产品质量的强制性认证管理;
(十二)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协助监督管理印刷业、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的消防安全。督促新闻媒体发布针对性消防安全提示,面向社会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十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依法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措施。负责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依法监督检查工矿商贸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情况及其消防安全条件,负责有关设备、材料、生产工艺流程的安全监管。
第十四条
负有行政管理或公共服务职能的部门,应当结合本部门职责为消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计划,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列入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在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 察时统筹考虑消防安全问题;
(二)科技部门负责将消防科技进步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并组织实施。组织指导消防安全重大科技攻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将消防知识纳入科普教育内容;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通信业、通信设施建设和民用飞机、民用船舶制造业,以及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销售的消防安全管理。依法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行业规划和布局。将消防产业纳入应急产业同规划、同部署、同发展;
(四)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指导、监督监狱系统、司法行政系统戒毒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将消防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教育内容;
(五)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消防预算经费,及时足额拨付;
(六)商务部门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商贸服务业(含餐饮业、住宿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拍卖、典当、租赁、汽车流通、旧货流通、成品油流通等行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
(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负责检查督促国有企业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指导督促国有企业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八)房地产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做好住宅小区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有关单位做好建筑公用消防设施维修、更新、改造工作;
(九)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使用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指导电 力企业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定期演练。推广采用先进的火灾防范技术设施,引导用户规范用电;
(十)燃气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城镇燃气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督促燃气经营者指导用户安全用气和对燃气设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依法查处燃气经营者和燃气用户等各方主体的燃气违法行为;
(十一)人防部门负责城市人民防空工程设计、审核、施工、验收、使用等环节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
(十二)体育管理、旅游、宗教事务、粮食、文物等部门负责加强体育类场馆、旅游景区景点、宗教场所、储备粮储存环节、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行业消防安全管理,指导开展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
(十三)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督促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服务网点、派出机构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保险行业监管机构负责督促保险公司开设火灾公众责任险,发挥保险机构参与火灾风险评估管控和火灾事故预防功能;
(十四)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单位应当保持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
(十五)农业、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应当将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十六)互联网信息、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指导网站、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
(十七)气象、水利、地震部门应当及时将重大灾害事故的预警信息通报公安消防部门。
第四章
单位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五条
单位消防安全主要职责:
(一)明确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及其职责,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建立消防工作检查考核机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
(二)单位应当保证防火检查巡查、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火灾隐患整改、专职或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建设等消防工作所需资金的投入。消防安全投入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费用应当保证适当比例用于消防工作;
(三)按照相关标准配备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班不少于2人,并持消防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四)保障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公共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定期组织训练演练,加强消防装备配备和灭火药剂储备,建立与公安消防队联勤联动机制,提高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六)消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文件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六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履行第十五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明确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经过消防专业培训,并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备案;
(二)安装、使用电器产品、燃气用具和敷设电气线路、管线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用电、用气安全管理规定,并定期维护保养、检测。按照规定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管理;
(三)组织员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和疏散演练;
(四)建立微型消防站,积极参与消防安全区域联防,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第十七条
火灾高危单位除履行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每月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例会,研究本单位消防工作,处理涉及消防经费投入、消防设施设备购置、火灾隐患整改等重大问题;
(二)鼓励消防安全管理人取得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资格,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特殊工种人员须经消防安全培训;自动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
(三)专职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应当根据本单位火灾危险特性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器材,储备足够的灭火救援药剂和物资,定期组织消防业务学习和灭火技能训练,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
(四)按照国家标准配备防毒面具、紧急逃生设施、疏散引导器材等疏散逃生设备;鼓励应用消防远程监控、电气火灾监测、物联网技术等技防物防措施;
(五)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与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签订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协议,每年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测试;
(六)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评估,每年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一次全面消防安全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七)应当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第十八条
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由业主负责。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业主的,业主对各自专有部分的消防安全负责,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共同负责,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和消防宣传教育,对管理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消防车通道应当设置标志,保持畅通。
第十九条
商业、物流、轻工、石化等有关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消防安全自律管理,组织制定并公布行业消防安全自律管理制度和执业准则,推动本行业消防工作,引导行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第二十条
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和消防安全评估、咨询、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应当依法获得相应的资质、资格,依法依规提供消防安全技术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负责。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并对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施工质量的消防安全终身负责。
第五章
责任落实
第二十二条
地方政府、部门、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要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定期组织开展工作督导,年终组织进行工作考核:
(一)上级政府与下一级政府;
(二)政府与所属部门;
(三)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之间。
消防安全责任书应当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主体、责任范围、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奖惩办法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每年组织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中央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纳入日常检查、政务督查的重要内容,组织消防工作考核,确保消防安全责任落实。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消防工作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与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 励惩处相挂钩的制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应当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分析研判消防安全形势,协调指导消防工作开展,督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
第二十五条
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单位消防安全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信誉评级、项目核准、用地审批、金融扶持、财政奖补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在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重大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力量发展等方面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发生火灾事故的,在依纪依法追究单位直接责任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或主要负责人责任的同时,按照权限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问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发生一般亡人或有影响的火灾事故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较大火灾事故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相当于同级的人民政府(省级政府直管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处理;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负责调查。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履行本办法规定的单位消防安全职责,规模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部门确定。
第二十九条
微型消防站是单位、社区组建的有人员、有装备,具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的志愿消防队伍。具体标准由公安消防部门确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篇: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1年4月7日)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保证刑罚的正确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部门职责】
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社区矫正工作,在有关部门、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协助下,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罪犯依法决定适用非监禁刑罚和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发现有违法情况时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检察建议。
公安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依法采取治安管理处罚等措施,对重新违法犯罪的及时依法处 1 理。
第三条 【工作力量】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司法所受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指派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措施。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在司法所的指导下,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就读学校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的亲属、监护人、保证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教育。
第四条【调查评估】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情况、住所、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被害人意见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形成《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报告》,及时提交人民法院。
第五条 【文书送达】
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应当核实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告知其在规定期限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在判决、裁定生效或罪犯释放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决定 2 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刑满释放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达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通过内部网络送达相关文书。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六条 【报到与接收】
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监所之日起七日内报到,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者服刑、羁押的,应当在十日内报到。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公安机关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矫正小组】
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当确定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
矫正小组成员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所居住社区基层组织成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的亲属、相关协助单位的人员等组成。对女性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小组成员至少应当有一名女性。
第八条【宣告】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后,应当及时组织社 3 区矫正宣告。宣告在专门场所公开进行,并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基层组织、所在单位以及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亲属、保证人等到场。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1)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等有关法律文书;(2)宣布社区矫正期限;(3)宣布社区矫正人员必须遵守的各项规定以及违反规定的后果;(4)宣布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
第九条 【矫正方案】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悔罪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和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予以调整。
第十条 【矫正档案】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第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监督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二)遵守人民法院禁止令;
(三)遵守司法行政机关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等各项规定;
(四)按规定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学习、教育、培训等活动;
(五)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社区服务。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遵守《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第十二条 【权利保障与监督】
司法所应当认真听取社区矫正人员提出的申诉、控告,及时向有关机关转交申诉、控告材料,及时制止侵害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依法行使权利,并接受监督。第十三条 【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学习、教育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社区矫正人员遇有居住地变化、工作变动、家庭出现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的人员等情况,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结果。
第十四条 【外出审批】
社区矫正人员因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不超过十日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十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 5 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外出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护理、生育确需外出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五条 【管辖变更】
社区矫正人员因正当理由需要迁出居住的县(市、区)而变更执行机关的,应当提前一个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经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批准。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离开迁出地十日内到迁入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第十六条 【学习教育】
司法所应当采取培训、讲座、参观等多种形式,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治等学习,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
第十七条 【个别教育和心理疏导】
司法所应当随时掌握、分析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及时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增强其改过自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十八条 【社区服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 6 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8小时。
第十九条 【就业帮助】
司法行政机关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矫正】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设立专门小组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实施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工作;
(二)针对其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三)着重做好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加强对其教育、挽救、感化;
(四)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档案应当严格保密,其矫正宣告可以不公开进行;
(五)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可以不参加社区服务;
(六)保障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在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权利;
(七)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第二十一条 【走访】
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家庭、就读学校、所在单位和居住的社区,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情况。重要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或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走访。
第二十二条【核查】
对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必要时可以派员监督有关诊断、检查和鉴定活动,并定期向做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机关反馈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和疾病治疗情况。
第二十三条 【查找】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并及时通报做出判决、裁定、决定的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下落不明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立即组织查找,查找不到满一个月的,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予以配合。
第二十四条 【警告】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罪犯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诊断等材料,或者未经批准从事就医、护理以外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五条【提请治安处罚】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时提请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第二十六条【缓刑、假释收监的情形】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裁判法院同级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时报到或者下落不明超过一个月的;
(三)社区矫正期间受到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遵守监督管理规定的;
(五)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七条【暂予监外执行收监的情形】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不符合法定条件,以非法手段获取暂予监外执行或者拖延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
(二)被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的;
(三)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罪犯或者其亲属、监护人,或者原保证人单位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四)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
(五)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医疗、诊断病例材料的;
(六)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第二十八条 【收监执行】
作出收监执行决定的机关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将罪犯收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罪犯收监执行手续,司法行政机关予以配合。
第二十九条 【不计入执行刑期】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矫正人员下落不明满一个月的,自下落不明之日至重新纳入监管的起止时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四)项规定情形的,自该情形发生之日至被收监执行的起止时间不计入执行刑期。
第三十条 【提请减刑】
对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提请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减刑建议书和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一条 【矫正期满鉴定】
社区矫正期限届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对其接受社区矫正情况作出书面鉴定。
第三十二条 【矫正期满宣告】
社区矫正期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知本办法第八条所列人员,在专门场所组织公开宣告。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社区 11 矫正期满证明书》,并书面通知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
宣告事项应当包括:(1)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已满;(2)宣布对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表现的鉴定意见;(3)对判处管制的,宣布解除管制;对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宣布恢复政治权利;对判处缓刑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第三十三条 【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决定收监执行或者又被判处新的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矫正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原裁判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及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四条 【与安置帮教的衔接】
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社区矫正,司法所应当告知其安置帮教有关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应当向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转交有关材料。
第三十五条【工作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执法考评、档案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 12 工作规范运行。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等突发性事件,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第三十六条 【法律责任】
社区矫正执法和管理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公正廉洁执法。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