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阳虚与中风发病的关系论文
中风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已被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所关注, 对其病机的探讨也十分热烈, 但对阳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似未引起应有重视, 对此作者浅谈拙见如下。阳气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阳气的盛衰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人体生、老、壮、死的自然规律时,认为当女子四七、男子四八身体机能最旺盛之后, 首先从阳气衰落开始, 故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丈夫“五八肾气衰,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因五脏阳气衰退,肾藏不能变藏其化生之精气, 始见“发鬓白, 身体重, 行步不下”等一系列机能减弱表现 ,《 生气通天论》更明确提出了“阳气者, 精神养神, 柔则养筋”。人体正常状态下, 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动作轻便灵活、肌肉丰满等, 皆系阳气之温养, 故阳气虚衰、必然出现精神疲惫、嗜睡、肢体无力等症状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生命。
阳气与阴精是互为影响的。《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阳化气 , 阴成形”。明确饮食精微在阳气的作用下, 转化为人体的有形物质, 这些有形物质在人体需要时, 复被阳气化生为功能, 只有功能正常, 机体才能充分吸收水谷精微, 如此循环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若阳气不足, 阳不化气, 将导致有形物质的积聚,这些有形物质的大量沉积, 将聚而成痰、成饮、成瘀, 进一步阻碍阳气的化生功能和运行, 易致“五脏气争, 九窍不通”而发病。
现代研究也证明, 正常老年人绝大多数有阳虚征象, 有学者通过对340 例基本健康的60~84 岁老年人的研究充分表明这一点, 所以阳虚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而中风又系中老年易患疾病, 与阳气虚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阳虚阴盛是中风的基础
中老年人, 从饮食上一般并无明显减少, 然而却多有畏寒、乏力、精神疲惫等表现, 其主要为阳虚不能把物质转化为功能, 同时伴有形物质的积聚, 如痰多、流涎、排尿不畅、舌下脉络增粗甚至个别患者下肢水肿等, 结合现代检查血液粘度、脂类增高等征象, 成为中风易患因素。《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加速疾病的发展, 所以目前中风病有提前和增多趋势。虽然一些医家认为阴虚阳亢乃中风病的基础,但临床阴虚体质、消瘦者较少发病, 而嗜酒、恣食膏粱厚味及肥胖者反多为病, 值得思考。
痰、瘀、火等是中风病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已被世人所公认, 但此类致病物质的产生, 与阳气不足密切相关。阳气有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 阳气虚衰、温运无功, 必在流瘀滞;体内水液代谢靠肺、脾、肾等脏协调活动, 阳虚则肾不化水,脾失运化、肺宣降无功, 水聚成痰、成饮;痰阻日久、化热生风, 当五情过激、外因诱发之时, 虚损之肾阳不能安居至阴之地, 夹痰夹瘀, 暴冲于上, 而发力中脏腑或至夜半阴盛之时, 阳气更虚、无力运血, 瘀阻痰停, 阻塞经络, 成中经络之疾。古代以艾灸预防中风, 当今艾灸风池、阳陵泉及背部诸穴治疗中风, 皆温阳运血之法。
中脏腑患者每见头面潮红, 乃因痰、火、瘀上冲而致,故王永炎等以萎星承气汤急下治标有效。但现代研究证明,此时血液微循环呈现瘀滞状态, 临床可见手足厥冷等症, 提示阳虚仍为其基本。沈敏南通过观察认为, 中风患者脱证, 大多见阳气虚脱或阴阳俱脱两类。朱新星也发现>51 岁的中老年患者, 病深易致亡阳, 从侧面反映了其阳气虚损, 积渐而增, 日久量变引起质变这一现实。若肝肾阴虚为其病本,则病甚当以阴脱为先。
中经络患者每见小便短数, 甚则遗尿、嗜睡、肢体痿废等症, 均与阳虚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在外, 阴之使也, 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虚不守则小便失常, 阳不养神则嗜睡, 阳不养则痿废。临床发现中风患者, 值天气晴暖时, 肢体功能较阴冷之日为佳, 亦证明这一点。中风患者,甚时可出现中枢高热危象, 其无论病机或程度, 均与普通发烧迥异。故寒凉直折多元显效。王冰言“病之大者, 犹龙火也?识其性者, 反常之理, 以火逐之, 则熘灼自消, 熘火扑灭”。作者认为, 当此龙雷之火、熘灼之时, 以附、桂、参、姜等温阳益气或可改善脑干血液循环, 防止阳气暴脱, 寄希望于万一。
中风患者多数虽难以活动, 但饮食正常, 甚至较平日为多, 消化功能亦佳, 但吸收的精微, 不能充分转化为能量, 故常见神疲嗜睡、身体肥胖之征, 进而又影响人体的功能恢复。如何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值得研究。
不少研究发现, 中风发病与季节有十分明显关系。张明亮等经统计后认为, 风中脏腑, 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风中经络以秋多季发病较多。无论风中脏腑或经络, 均以冬季为甚。有学者对105 例急性脑血管病分析也证明, 脑出血以1 月最冷时发病率最高。脑血栓以冬春二季发病率最高。《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若中风以阴虚阳亢为基础, 则夏令炎热更伤阴精, 发病应较冬季为甚。由于患者阳虚, 冬寒更损阳气, 推动血液无力, 则易致中经络;阳虚则痰瘀更甚, 值外因诱发, 呈暴脱之兆, 冲于上则成中脏腑。夏令火热, 稍助虚损之阳, 故发病率最低。
或以为其病本为阳虚, 但发病时, 急则治标, 亦应以化痰荡火为先, 但治标治本并不矛盾。治标的同时, 加同温阳益气之品, 标本兼治, 并无太大禁忌。樊淡以茯苓四逆汤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5 例, 其中脑血栓38 例, 脑出血8 例, 脑栓塞5 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4 例, 6 d 为1 个疗程, 结果无效仅8 例, 充分证明这一点。温阳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中风病的发生, 与高血压、动脉硬化, 血液粘滞性、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及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温阳药多数能扩张血管, 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不仅能治疗休克, 增强心肌收缩力, 加速心率, 增加心脏排血量, 提高脑部血流量及耐缺氧能力, 亦可推动血液运行、减少瘀滞现象发生。临床证明, 高血压患者血压过高, 与脑血压调节中枢缺血缺氧有关。用附桂类温阳药后, 血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部分温阳药物具抑制ADP 诱导的血液凝集作用, 若配合活血化瘀药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对中风致病因素有很强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赵鹏.温肾健脾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2] 王春霞, 常红.温阳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6):741-742.
第二篇: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论文_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论文
[摘 要]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补充,它可为知识产权制度提供兜底性的保护与救济。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系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出现得比较晚的两个法律部门。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一个构成部分已成为通说,而根据考证,不正当竞争法最初源于民法中的侵权法,这两者天然具有某种亲缘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这两种法律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互动的。早在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10条之2第1款便规定:“本联盟成员国必须对各该国国民保证予以取缔不正当竞争的有效保护”,此规定开了将反不正当竞争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项技能的先河,此后的国际条约、公约乃至各国国内法无不深受此规定之影响而或多或少地效仿了这一立法,这已成为世界一大立法趋势。
在上述世界立法趋势的影响下,在理论界中也形成了一种影响颇广的观点:知识产权法包括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后者仅为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观点,它混淆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而这种混淆则必然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乃至立法上的偏差,因此,理顺这两者的关系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必须澄清一点: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除了包括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外,尚包括限制竞争行为;而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指行为本身为一种竞争行为,但不正当。限制竞争行为当然与知识产权法挂不上钩,而狭义的竞争行为中尚有大量的与知识产权法无涉的行为,这些行为与知识产权法的区别是甚为明显的,单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便可明显发现上述论断是极为错误的。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谈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这也正是引起混淆之关键之所在。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亲缘关系
1.立法目的的相似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从而保护竞争者、消费者的利益乃至社会的公共利益;而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则在于保护企业、个人对其智力成果、商业标记及其它相关成就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其最终目的也在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正是对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共同追求造成了这两种法律存在着诸多的共性。
2.指导原则的相通性
公平竞争秩序的形成依赖于外力的干预,同时,它更依赖于市场信用的形成,而在市场信用的形成过程中,市民之间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进行自律是其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从这一条规定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国家权力的介入较多,在众多的领域中,市民的自律是至关重要的,而市民的自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显然深深地打下了民法基本原则的烙印,这与知识产权法是相通的。正是在共同原则的指导下,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才能完成其共同的立 法目的,这是一脉相承的。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差异
1.权利保护方式的差异
知识产权是一种包括“行”与“禁”两方面权能的权利:它既可自己或授权他人实施其权利,另一方面,他人如未经其允许而实施其权利,则他可自己或请求国家权力进行禁止;而在不正当竞争法中,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显然与此不同。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名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其立法目的及精神均在于“反”,也即只有在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时候,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当事人的权利才能启动,才能去禁止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此,这种权利必须依赖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才能存在,并且,它只有“禁”的内容而无“行”的内容,也即是说,“不正当竞争法能够给智力和工商业成果开发者带来的只是一利有限的、相对的、几乎没有什么排他性质的利益。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保护,只有在个案发生时经法院确认才能发挥效力”,而知识产权法则在为智力和工商业成果开发者带来消极的被动的保护的同时,更带来了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保护,而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例如版权,只有在版权人的权益受到他人违反版权法行为的侵害时,版权人才能在提起诉讼加以制止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权利人的地位”,事实上,“禁”的方面仅是知识产权权能的一部分,作为私法,知识产权法更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行”的权利,这一点可以从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得到印证:我们可以发现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条文几乎均为禁止性规范,而知识产权法则更多为授权性规范,这正是这两者的不同立法基点与切入点。
2.保护利益的侧重点不同
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是作者、发明人、商业标志所有权人以及其它相关权利人的智力成果或其它成果权,其侧重点在于保护权利人的权益,翻开我国新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第一条,我们便可领会到这种立法精神。虽然在知识产权法中也存在着保护消费者,公众等其它人的利益的条款,然而,知识产权法作为私法这一定位便决定了这种条款的数目是极其有限的;而不正当竞争法则不然,不正当竞争法更多的被定位为经济法,在这个前提下,不管它属于市场行为法也好,也不管它属于市场调控法也罢,这决定了它更多的侧重于国家权力的介入,而这种介入的目的不单在于保护权利人、竞争者的利益,还在于维护其它社会公众的利益,“不正当竞争法有三种保护方向:保护竞争者———单个或集团企业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尤其是最终消费者的利益;保护公众即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点也可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中得到反映。”总之,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利益范围远远广于知识产权法,同时,它更侧重于社会公益的保护,这也是与知识产权法相异的。
3.维权主体的差异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这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的维权程序只能由权利人提起,而国家机关仅仅起一种消极的作用,也即不主动介入权利的争议解决过程;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经济法特性决定了国家力量直接介入争议的处理是这种法律的主要特征,国家机关在此间的作
用是积极的、主动的。不可否认,因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着诸多的重叠之处,并且这两种法律存在着融合的现象,这导致上述的差异正在缩小,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至少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差异仍然存在。
4.侵权的判断标准不同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与否的判断标准以是否引起“混淆”为标准;而知识产权法除了商标法外,在著作权法及专利法中,是否侵权的判断标准更多的以是否存在着复制等雷同行为为准。从这一点区别我们可以发现,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标准更为严格,而反不正当竞争中的违法认定则更为宽松,并且后者的认定标准当然包含了前者,也即雷同行为当然包括在混淆行为之内,这也导致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更为广泛。
5.立法技术的不同
对比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在知识产权法中,法律更多地采取了一种列举式的立法;只有法律列举的权利,权利人才能行使实施权与禁止权,否则权利人不得禁止他人实施,比如在我国著作权法修改以前,权利人是不享有出租权的,因此,如其它人将其作品出租,则权利人是无权禁止的,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赋予了权利人以出租权,因此,权利人便取得了禁止他人将其作品出租的权利。笔者认为,这种立法是利益平衡的产物,也即为了促进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而这个限度又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状况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了权利人可享有哪些权利,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一些权能,其它人可自由地利用。因此,知识产权法只能通过列举的、具体的规定方式赋予权利人以一定的权利;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不同,由于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是不可穷尽的,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便不可能采有列举的方式,否则,便会造成立法目的落空。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多的采取一种概括式的立法技术以期穷尽一切不正当竞争行为,比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便规定了何谓“不正当竞争”,而一切符合这一定义的行为都应归属于该法的调整范围。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是存在着交叉的,“有人曾形象地把传统知识产权的三项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比作三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而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作在下面托着这三座山的水”,笔者认为,这种比喻方式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仅仅包括这三座山下的水,而且还应包括这三座冰山,这三座冰山仅仅是水在特定形态下的表现罢了,这三座冰山乃至其它冰山均为知识产权法与不正当竞争法的交叉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可优先适用知识产权法的规定,但笔者不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在法律适用上,知识产权法的规定应优于不正当竞争法,它们之间是特别法和普通法的关系”,因为在这个交叉领域中,由于这两种法律提供了上文所述的两种不同的保护方式,因此,权利人可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法律以最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只能选择知识产权法的规定进行救济,并且,在这个交叉领域之外尚存在着广阔的领域为知识产权法所无法触及,这也正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优势之所在,而这个优势正是由于上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区别与联系所决定的:两者具有相似的立法目的与原则,然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更为概括、原则,它的保护范围更广,这决定了在知识产权法中,无具体规定时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性的规定,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它可为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一种兜底性的保护,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保护。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兜底保护
知识产权法只能保护那些独创性的智力成果或者具有显著性的商业标记,而对于那些尚不能达到这一条件而又有相当价值的其它知识成果,知识产权法是无力顾及的,即使是知识产权产品也不是各个方面均能获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而所有这些领域,均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补充保护。
(一)著作权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使用与他人作品相同或类似的名称、装潢,造成与他人作品的相混淆,使购买者误以为是他人作品的行为。
单纯的作品名称、装潢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而当这些行为足以在市场上引起混淆时,便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可由反不正当竞争调整。
2.侵害他人抽象著作权的行为。
所谓抽象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享有的对通过自己的创作而形成的可超脱于特定作品而存在的声誉进行支配的权利。这种声誉是创作者辛勤创作的结晶,任何利用这种声誉而引起市场混淆的竞争行为均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禁止在美术作品上仿冒他人姓名的行为即为此类行为,这就是因为虽然作品为仿冒者所作,然而,他利用了他人姓名所联系着的特有声誉,从而侵犯了他人的抽象著作权并引起了市场混淆,因此,这构成了不正当竞争。同样,在其他作品上署上他人的姓名的行为也应为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另外,现在知识产权领域中新兴的所谓“商品化权”或者称为“商业形象权”,笔者认为其也可归于抽象著作权,对此,除了一些独创性明显的形象会受著作权法保护(如米老鼠等形象)之外,其他一些形象不可能均受著作权的保护,如果他人利用这些形象进行商业使用,这也可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可由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特别是在我国,商品化权尚处于未定型、未定性阶段,因此,对这一权利采用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很有意义。
3.计算机软件的侵权行为。在我国,计算机软件采用了著作权法进行保护,然而,“用版权法保护软件仅是一种‘应急措施’”,基于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单纯用著作权法保护软件是存在着缺陷的。现在流行的趋势是对软件进行立体化的保护,《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第9条第1款便规定:本《指令》的规定与有关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和半导体产品的法律规定及合法的规定并不矛盾,同时,笔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作为其它方式保护的补充,特别是在我国,由于仅能依据著作权法对软件进行保护,因此,运用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是弥补法律漏洞的必需,诸如软件的功能性使用行为,对于算法的不正当利用等行为均可援用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而得以制止。
(二)技术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行为。
&n
bsp;这是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目前尚无单行的商业秘密法或技术秘密法,因此,这类行为也只能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调整,这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已有详细规定,在此不再赘述。
2.用不正当手段抢注专利的行为。
我国专利法实行先申请原则,这是建立市场秩序的必须,然而这并不是鼓励用不正当手段去抢注他人专利,因此,采用窍取、欺骗等手段取得他人专利而进行抢注的行为应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加以制止。
3.经营者在自己的物品上作出虚假的专利标志或恶意利用他人的专利,造成市场混淆的行为。
这类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较多,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并不侵犯某特定人的专利而扰乱市场秩序、危害消费者等广大公众的行为,如冒充专利的行为,将专利申请号,爱理号用于广告并刻意引起误解从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等等。另一类是侵犯某特定人的专利的行为,如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利人著名发明人姓名的行为;刻意与他人专利产品造成混淆的行为等等。
(三)商业标记领域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用不正当手段抢注商标的行为。
与专利注册同理,在商标注册过程中,如在先注册人违背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原则而采用盗窃、欺骗等手段取得他人商标而注册者,该注册行为应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归于无效,否则必然会引起市场的混乱。其实,这一点在我国刚修改的商标法第31条中已有规定,但这一规定仅限于那些没有注册但已有一定影响的商标才能适用,而在此之外的一些商标,如正处于生产试验期的商标,正在完善设计的一些商标,即使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也应受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否则,使会滋长不劳而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在不同商品上使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从而引起混淆的行为。
我国的商标法仅禁止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类似商标的行为,但对于在不同商品上使用与他人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从而引起混淆的行为是无能为力的(当然,除了驰名商标之外),而这种行为则完全可以由不正当竞争法调整。
3.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
4.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5.将他人商标甚至是弛名商标注册为自己的商号、域名或将他人知名商号注册为自己商标、域名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是传统知识产权法所无法解决的,特别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这种行为的影响更为恶劣,在尚无有效单行法对之进行制裁的今天,运用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调整可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韦之 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报),1999,(6)。
郑成思 知识产权法[M] 法律出版社,1997,(7)。
[德]格 施里克尔 欧洲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新发展[J] 乔云译,外国法译评,1995,(4)。
同479.郑成思 知识产权论[M] 法律出版社,1998:201.韦之 欧共体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评价[J] 中外法学,1998,(6)。卓群芳
第三篇: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论文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专业: 指导老师: 系 部:管理系
广东·东莞 提交日期:2013年3月
目 录
摘要.........................................................................................................................................1 1.前言......................................................................................................................................1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概念.........................................................................................................1
2.1.企业文化的定义..............................................................1
2.2.企业管理的定义.............................................................................................................1
2.3.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内容......................................................2 2.3.1 2.3.2企业文化的内容..........................................................2 企业管理的内容..........................................................2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3
3.1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3 3.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3 3.2.1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互包容关联的关系................................3 3.2.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互相促进共赢的关系.................................4
4.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4
4.1.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4 4.2.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影响................................................4 5.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6
5.1.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导向作用..................................................6 5.2.企业文化具有完善企业管理作用................................................6
总 结......................................................................................................................…………………..6 参考文献.................................................................................................................................6 致 谢.................................................................................................................................7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作 者:刘绍辉 指导老师:肖霞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工商企业管理,东莞 523808)
摘要:当今社会,企业竞争的背后是文化理念的竞争,依靠文化进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拥有优秀文化和人才的企业才能从企业经营的源头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本文试图从分析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现状来论述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活用企业文化,开发企业文化,进而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才是当今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关键字: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企业竞争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创造优秀的文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行为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极为重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概念
2.1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企业文化主要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以及行为方式。所谓行为方式,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行为方式是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现,通过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只是企业的一个部分,对一些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来说,有机器、设备、工具、技术、产品、组织和制度等,却不一定有文化。企业文化需要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能形成。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经营有关,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文化在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也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和灌输而使之得以传播和深入人心。
2.2.企业管理的定义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
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从管理对象来分,可以将管理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财务、材料、产品等相关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以此而产生了组织的设计、机制的变革、激励、工作计划、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文化等等的管理。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要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只手出了问题,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甚至让企业管理停滞不前,受到严重的阻力相对应的。作为管理落地的工具,信息化软件也可以分为两大类:ERP软件系与协同软件系。其中,ERP软件系包括:财务软件、物流软件、CRM、HR、库存软件甚至各种行业性业务管理软件等,其作用主要是帮助企业业务管理推行落地的。协同软件系包括:协同OA、HR、CRM、绩效、网络、门户、IM、邮件等,其作用主要是帮助企业实现行为管理落地的。
2.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内容
2.3.1企业文化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一个能够落地的企业文化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
(1)企业理念,它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层面,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未来的愿景;
(2)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指企业明确的做事原则,也就是企业要求员工对待客户、对待工作的准则,以及企业对待员工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态度等内容。例如企业对员工提出的“认真、敬业和共享”的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的员工在工作中以认真为准则,选人时以敬业为条件,日常工作中要能相互支持与实现信息共享等;
(3)企业的形象与标识,其主要包括,企业对外的形象,员工工作时着装、用语等一系列行为形象的规范。
2.3.2企业管理的内容
企业管理其实就是管人和管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管人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如招聘、任用、辞退、调岗、晋升、培训、职涯规划、EAP、激励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规划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方面;
(2)除了管理人就是管理事情了,企业里的事情就是和业务相关的价值链条上的事情,从计划、采购、生产、市场到服务都是管理的范畴,如何管理好这部分事情?需要清晰的制度和合理的流程;
企业管理一定是理性和感性相协调的,制度流程和感情要并用,没有人性化的管理,企业就一潭死水,即便有业绩也很难长久;如果光有人性没有制度和流程,企业也无以为继,所以好的企业管理是恩威并施,刚柔并济的方式。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3.1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而成功的企业,都是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因此,建塑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国有企业的时代课题。
当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企业发展:为什么许多“明星”企业很快成为“流星”企业?为什么一些企业高层与中基层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存在沟通障碍等?事实证明,一个先进的企业有必要也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否则即便在短期取得不错的效益,但最终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劣势,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3.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人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管理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领导与员工、员工与消费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等,管理支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企业文化是以精神和意识层面反映着人的气质和风格。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文化”,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目标对象作出贡献;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从深层影响着每一个员工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护,对组织协作能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作用都将是巨大的。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力量,是巨大生产力的推动者。
3.2.1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相互包容关联的关系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导入管理文化的内涵,致力于管理、制度和科技创新,将企业文化分为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依法治企、以德治企、文明建企的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努力打造高品质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轨道。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全方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达成以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的共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3.2.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互相促进共赢关系
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两大任务,企业文化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员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自主择业观念,以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双赢。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作用对象的一致性;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保证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4.1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一直是学界与企业界关注的一个主题。企业伴随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而成长壮大,并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在我国企业文化研究领域,人们一般能够坚持广义文化观,即认为企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但是一旦进入一个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往往就会倒向“狭义文化观”,表现是:不去研究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观现状与群体心理,只考虑如何草拟一个观念性的企业文化手册,重视时髦管理口号,为了“文化”而“文化”,看不到文化如何能够转变成企业的生产率,这也就是制度与文化两张皮的原因。
因此,企业家与高管人员,必须将“企业文化”上升为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来看待,从企业管理的宏观视角,分析、看待管理制度建设与人的价值观念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以研究人类群体行为为目的的社会学与管理学需要处理的问题,不能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个文学问题。
4.2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管理状态,它所关心的是企业内部的非经济因素之一—人”。既然关心的是人,那么企业文化必然对企业员工有深刻的影响,这可以从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念、英雄人物、典礼及礼仪、文化网络及人际关系”来分析:(1)企业环境对员工的形象影响
一个企业效益可观,充满活力,如日中天,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就有点光彩夺目,这个企业的员工走出去就会让人羡慕,在这种企业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会因自己是该企业的一员感到自豪,对企业形象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千万别小看这种对企业形象的认同感,她会使每一位员工的行为举止会比较自觉的维护好企业形象,从而促进员工在工作中必须努力为企业创造财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形象更完美;在生活中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在社会交往中也会有所选择,尽量结交正派的朋友,参与健康向上的活动。所以良好的企业环境对员工影响的结果,必然是企业更兴旺,社会形象更美好,形成良性循环。(2)价值观念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影响
价值观念对员工的影响是最深远的部分,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十分明显。正因为如此,在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中价值观念是核心。这种影响可分为不自觉和自觉两种情况:
不自觉影响。企业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社会功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对社会而言,只要企业的存在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使全社会都切实感到需要这个企业,这个企业的社会功能确实对社会前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
自觉影响。在物质社会中生活,企业员工必须要有保证自身生存的物质来源,这就是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福利等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员工自身价值实现主要就是为实现企业价值而奋斗,否则的话,企业价值不能实现,企业自身难以生存,员工的物质来源就失去了保障。所以,从员工自身需要出发,员工会自觉的调整自身价值观念中与企业价值观念相悖的地方,使自身价值取向放在适当的位置,从而与企业价值观念合拍。这样就形成了企业价值观念对员工的自觉影响,使员工自觉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工作,即便是企业暂时走入低谷,也只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走出低谷,别无选择,从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后劲。(3)企业英雄人物对员工的近期目标影响
企业树立的本企业英雄人物,对员工来说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的言行员工一清二楚,英雄的事迹员工非常了解,英雄得到的荣誉员工明明白白,由于企业英雄人物生活在员工身边,出于每个人所具有的攀比和争先心理,员工会比较自然的以身边英雄人物的人生道路来校正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企业英雄人物的人生道路,一般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十分敬业,无私奉献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道路。所以员工在这种校正中,会有比较明确的近期目标——向本企业的英雄人物那样工作,做出类似的业绩。从而自觉的走向了为企业多做贡献,促进企业发展这个长远目标,形成一种推动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4)典礼及礼仪对员工的职责意识影响
企业的典礼及礼仪活动,目的就是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风彩。所以企业在这类活动中就必须突出企业与众不同的特点,围绕本企业的主要社会功能来进行。企业的典礼及礼仪活动,必然离不开有关企业的主题。参与企业典礼及礼仪活动的员工,必然要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自己的方式把活动要展示的东西介绍给社会,使社会对自己的企业留下美好的记忆、根深蒂固的印象,这就要求员工自己首先对本企业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否则就无法完成你的介绍任务。所以员工通过亲身参与这类活动,对自己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在理解程度上必然会不断深化,从而使员工在潜意识中突出自己企业的功能,牢记自己的职责,牢固树立职责意识,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么做。(5)文化网络和人际关系对员工亲和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网络指的是传播企业信息的非官方渠道,它主要是由有一定活动特点的人来传播企业信息,这就决定了文化网络和人际关系无法分开。只有人际关系融洽,员工工作起来才能一心一意,心情舒畅,人与人交流时才能坦诚相待,对企业、对领导有什么看法才能开诚布公,这样企业文化网络传播的信息才能成为官方传播信息的必要补充,使员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企业为员工做了什么,了解其他员工是怎么做的,形成了一种相对透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就会自然产生一种对企业、对员工的亲和力。人际关系不好,勾心斗角,传播的必定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相互攻击信息,或是搬弄是非的流言蜚语,这样必然使员工之间相互设置防线,在心理上拉大距离,其结果就是增加企业内耗,削弱企业的战斗力。
所以只有正常的文化网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员工产生亲和力,减少内耗,增强战斗力。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上述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因为这些诸多方面深刻的影响,才由此体会到培植企业文化的迫切性,作为一个企业才会把培植企业文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5.企业文化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5.1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5.2企业文化具有完善企业管理作用
企业文化要求的各项工作,每个岗位都要有自己的工作标准,订出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的具体条件,作为要求、约束、检查、考核工作的准绳,形成企业的标准体系。比如:我们在施工每项工程时,都要有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成本、安全等明确的、具体的指标。当然实施这些指标,离不开必须的规章制度作保证,特别是分配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劳动纪律、奖惩制度等。在执行这些制度时,还要与前边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进行,企业管理制度才能有生机。
总结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增强,企业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经济实力的竞争,而在于综合实力的竞争。这包括: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员工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和企业管理的竞争,等等。这些无不反应企业的综合实力、整体实力,分开而来也都具有它的独特魅力。但从如今的发展形势来看,企业文化和管理脱颖而出,越来越表现出来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彰显它的魅力,而它们之前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让它们为共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超,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经济生活文摘 2012年第1期 [2]秦海金.浅谈我国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市场研究,2004,(11).
[3]瑾 轩,企业管理[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4]杜宏波。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J].企业文化,2010,11
[5]赵亮。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 [6]参考网站http://
致 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感概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知道老师肖霞老师。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三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一间,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
第四篇:论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军事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
——论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
系别:
学号:姓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把自己所管的领土,都看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与国际便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新中国诞生后,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及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把国防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系统中来统筹规划,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国有了强大的国防,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和中苏边界珍宝岛反击、西沙群岛反击和中越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为我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国防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殃;时至不迎,反遭其累。”面对新的21世纪,在国际霸权主义挑战和军事高科技发展的滚滚浪潮中,我们没有理由耽搁,也耽搁不起,必须奋力地赶上。
一、世界发展的趋势
1、高科技竞争(物的现代化)的重要地位
目前,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过度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球“一超多强”,地区“多级并立”,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发展综合国力,以谋求在新世纪的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多要素中,科学技术要素,尤其是高技术要素的地位日趋重要,其原因在于高技术在人类生活的地各个领域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作用。未来国防力量直至综合国力的较量。,集中地表现为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竞争。
2、高素质人才(人的现代化)与军队意义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的,“在高技术战争中,人的因素更加重要,缺乏教育的军人犹如在第三次浪潮经济中缺乏技能的工人,都是不合格的。与第一次浪潮战争和第二次浪潮战争相比,第三次浪潮战争需要的是脑力而不是蛮力。”这说明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和新军事革命中,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尤其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识。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人的作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高技术战争的实践证明,武器装备越先进,对人的素质要求越高。谁不掌握高新科技知识,谁不能适应战争的发展变化,谁就没有领导权、指挥权和决策权。例如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美军军官98%是大学文化程度以上,其中硕士、博士占25%,美军6个战区级以上的指挥官中就有2名博士、4名硕士。士兵全是高中毕业以上,有的还是大学毕业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军在整个战争中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胜利,与其官兵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密不可分。
3、我国人和物的现代化有机结合的矛盾
新军事革命优势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江泽民指出:“迎接新的军事革命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高科技的发展,表现形式上是技术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优势是根本的优势。没有掌握高技术的人才是难以强军和驾驭未来战争的,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人才。
应当承认,我军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也还有不小的差距。将近一半的初级指挥军官正式学历为中专,很多干部虽有大专学历文凭,但相当部分接受的是非全日制的业余教育,不仅“含金量”不高,而且多是文科专业。不少干部由于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现代科技知识,缺少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指挥能力,在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面前,拿不出多少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说,人的素质不高已成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面对这种状况,中央军委在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时,提出了我军未来发展要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总体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贡献
1、拒绝崇洋媚外,发扬爱国主义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香港歌星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在1984年春节晚会上演唱后,便风靡全国,响彻祖国的上空。祖国是神圣而伟大的,有谁不为她歌唱、不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呢?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 兴旺发达、强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的人民是否具有炽热忠诚的爱国心。国民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就难以振兴,民族也难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爱国主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获得全民族高度认同的崇高感情。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21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一名忠诚爱国者。国防是国家生产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增强国防观念,心系国家安危,自觉关注国防,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积极履行国防义务,努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2、洞析和平假象,积极参军入伍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作出贡献。
当今世界随着高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于战场,部队的素质急需提高,而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接受与传播者掌握军事知识必将对部队素质的提高有重大意
义。对于科技战争的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充当着国家未来的守卫者建设者。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军入伍,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我国国防的长久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民的安定生活离不开国家提供的稳定环境,而国家的稳定离不开一个安全的国防,而国防的建设又是离不开大学生的。这个时代,大学生与国防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鲁传刚《高技术与现代国防知识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国防纵横》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第五篇: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论文原文
院 系: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法律系
班 级:法律2008级2班
姓 名:张三
论文题目: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日 期:2010-11-22
论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摘要
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是两项新兴的、重要的法律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法学界对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其中不少见解颇具启发性。笔者试图在此略作归纳,并提出些拙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关键词:竞争法、知识产权
一、不正当竞争法概说目录
一、不正当法概说
1.不正当竞争法介绍
所谓不正当竞争法(unfair competition law,das recht desunlauteren wettbewerbs)是“制止不正当竞争法”或者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简称,是指通过制止市场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来维护经济秩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不正当竞争法最初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当时法国法官为了保护诚实的商人,创造性地将1804年的《拿破仑民法典》第1382条和第1383条中关于侵权法的一般规定用于制止经济生活中的不正当行为,后来逐渐发展而成为一项独立的法律制度。所以,法国的不正当竞争法是典型的判例法。而欧洲的另一个主要国家,德国则采取了成文法的形式,于1896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今天,德国沿用的是其于1909年6月7日重新制定的《制止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对瑞士、奥地利和日本等诸多国家的不正当竞争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英美法系国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主要是通过制止假冒(passing off)、制止虚假广告以及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来实现的。
从上述简单的历史回顾中可看出,作为一切经济法律制度的基础,民法也是不正当竞争法的基础。不正当竞争法最初源于民法中的侵权法。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民法着眼于个人利益的平衡,其侵权责任以实际损害为前提条件;而不正当竞争法在保护竞争者个人的同时,还直接以公共利益为保护对象。另外,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以竞争关系为条件,而个人权益的损害却不是必要的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公共利益的色彩日益浓厚,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市场行为控制法。更有许多国家的法律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诉权赋予了特别的官方机构,使它同反垄断法关系日益密切。[1](p67)它们被一并称为竞争法,誉为“经济宪法”。
2.竞争法保护利益
由于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关系很复杂,很难抽象出单一的保护客体来。欧洲法学早期曾对此有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是工商业活动中的人格,有的认为是企业(unternehmen)、经营者的成果(unternehmersleistung),还有的认为是一种抽象的价值(abstraktewert),例如“工商业道德”(das berufsethos des gewerbes)等等。而最终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利益保护说”(interessenschutz)。[20](p40)根据这种学说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客体是市场竞争所涉及的各方面主体的合法利益。
(1)竞争者的利益。
不正当竞争法首先要保护的对象是竞争者的利益,这具体体现在保护它的劳动成果和活动自由两方面。就劳动成果而言,它包括竞争者的商誉、商标、经营经验、商业秘密以及其它独特的成果。法律必须保证竞争者能安全地享用他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被他人剥夺。就活动自由而言,是指保证竞争者有施展其经营本领的自由。在竞争中每个竞争者都应该有扩张机会,有发展的空间。它当然要同竞争者进行较量以便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份额,但除此以外它不应当受到别的不正当的妨碍,所以法律要制止那些限制竞争(behinderungswettbewerb)的做法。[20](p40)
(2)公共利益。
保护竞争者能正常地发挥其经营能力,为社会提供货真价实的服务和商品,这显然有利于社会进步。另外,竞争秩序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又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健康存在和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秩序的存在和发展。
(3)消费者利益。
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消费者的利益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成为不正当竞争法的直接客体。在此前,消费者仅仅被视为竞争者可自由争夺的对象,他们对竞争过程毫无发言权。消费者利益被纳入不正当竞争法的视野,是消费者保护运动的直接成就之一。1965年德国法律首开先河,规定消费者协会有权对危害消费者利益的竞争行为提起诉讼。之后许多国家竞相仿效,赋予消费者协会诉权。
上述目标定位已经完全为我国不正当竞争法所吸收,1993年颁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 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3.总结
总之,不正当竞争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值得注意的是,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说商标法和商业秘密法都是不正当竞争法的组成部分,甚至专利法、著作权法中也有直接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条款(注:例如《专利法》第63条、《著作权法》第46条第7项。),而知识产权保护本身对于制止不正当竞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不过是所有法律制度之间相互配合的一个例证而已。笔者在本文仅就狭义的不正当竞争法展开讨论。
二、知识产权法概说 1.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geistigeseigentum)是人们依法对其在科技、文化、工商业中的智力成果及其他相关成就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客体主要是智力创造成果,但是并不仅仅限于智力成果,诸如工业产权所保护的商标、著作权中邻接权的客体等(注:邻接权主要包括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等作品传播者依著作权法分别对其表演、录音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所享有的权利。),都不是或者至少主要的并不是智力创造成果,而是商业经营、机械制作或者投资行为的直接成果。保护它们并不是为了鼓励智力创造,而是为了保护投资或者劳动投入的收益。所以,在德国法中,著作权邻接权又被称为“成果权”(leistungsschutzrechte)。归纳起来,知识产权的客体就是智力成果和其他相关的工商业成就,可简称为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
从理论上来看[20](p42)[21](einl.rndr.18ff.),知识产权具有以下属性:首先,知识产权是私权,它是由私法确定的关于私人利益的权利。其次,知识产权是准物权(quasi- dingliche rechte),即它是权利人对特定的客体的支配权。这个特定的客体就是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它们是无形的,但是,它们也可以特定化,对人类有使用价值,而且能够为人所控制,所以它们属于广义的物,一般物权原理也适用于知识产权。但是,因其客体的无形性质,知识产权具有一些特殊性,例如地域性,即它只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有效;又如时间性,即知识产权只是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存续,一旦届满即归于消失。再次,知识产权是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统一,前者满足权利人的物质利益需要,后者满足权利人的精神利益需要。这种双重属性在著作权上体现得尤其充分。它一方面赋予作者复制权、发行权和改编权等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又赋予作者发表权和署名权等人身权利。最后,知识产权是绝对权,这意味着权利人享有积极的权能和消极 的权能,前者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享有使用权,后者是指权利人有权禁止他人使用其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
2.知识产权法的分类
知识产权一般被划分为两部分,即著作权和工业产权。(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它们分别叫“作者权”(urheberrecht)和“工商业产权”(gewerbliche schutzrechte)。)其中前者的客体是文学、艺术、科学作品,其主体是文化创作者,而后者的客体是技术发明创造以及商业领域中的成就,其主体是技术创作者和商业经营者。不过,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新客体同时具备作品和工业技术成果的双重属性,例如计算机程序和电子数据库等,它们都被纳入了著作权保护的范围,从而冲淡了著作权作为文化产权的色彩,著作权和工业产权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了。
知识产权的结构可大体通过如下格式来说明:
知识产权 著作权 工业产权
智力成果权 作者对作品的权利 发明创造者的专利权
其他成果权 传播者的邻接权 经营者的商标权
若换一个视角,尚可以对知识产权的体系作如下分解:
|-专利权奥地利
|
|-经典知识产权-|-商标权瑞士
|
|
|
|-著作权
|
知识产权-|
|-商号权、地理标记权
|
|
|-其他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
|
|-半导体芯片权、数据库权、著作权邻接权等
“其他知识产权”的意义在于,能够使知识产权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逐渐将技术进步导致的新的权利纳入其中。(注:《民法通则》“知识产权”一节尚有关于发明权、发现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的规定(第97条),对其性质学术界有争议。)3.总结
知识产权法即是调整因上述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所产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法学界通常把它视为是民法的一部分,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对之作了专门规定。但是,知识产权法中的工业产权法又往往
被看成经济法的组成部分。尽管如此,知识产权法仍具有较突出的相对独立性,其各项法律在以民事实体法为主的同时,还包括行政法、程序法甚至刑事法律方面的条款。
三、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1.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关于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学术界有一种现象值得深思。一方面,经济法学界的学者们都将不正当竞争法视为经济法的重要部分(注:在杨紫煊、徐杰主编的《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2版)以及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的《中国经济法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修订本)中不正当竞争法都被置入“市场运行法”篇,在李昌麒主编的《经济法学》(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3 月修订版)中它被列为“市场调控法”。),同时他们的著作中也多半会论述到专利法和商标法。但是,在笔者所接触到的经济法学著作中,尚未见到提及这两部分关系的文字。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学者们则认为,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法的一部分。(注:刘春田主编的《知识产权法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 月第1版)和吴汉东主编的《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都用专门的篇章介绍了不正当竞争法。)这种思路显然受到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影响。
缔结于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从本世纪初开始逐渐将制止不正当竞争纳入其中(注:《巴黎公约》第10条之二最早出现在公约的布鲁塞尔文本中(1900年),在后来历次修约会议上不断地得到了充实。)[2](p129—130),《公约》现行文本第10条之二第1、2款规定:“成员国保证为联盟成员国国民提供有效的保护以制止不正当竞争。”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所有违反工商业诚实惯例的竞争行为”。同条第3款还具体列举了三类应特别予以制止的行为,即混淆行为、毁誉行为和令人误解的行为。[3](p10—13)1967年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也确认了制止不正当竞争的内容。
笔者认为,约一个世纪以前,国际工业产权保护的先驱们将制止不正当竞争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考虑应在于,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侵害了知识产权。当然,如果仅仅从历史的惯性出发,是不能完全解释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关系的,尤其无法掌握我国现行法中这两部分的互动关系。
2.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原则
事实上,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之间的深刻的联系源于其共同的目标和原则。这个目标就是维护企业、个人对其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利益,维护健康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公平的竞争关系。而共同的原则就是诚信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
但是,它们并未因此而融合为一体,主要原因则在于其不同的作用机制。其中知识产权法侧重于建立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所有权制度,明确地规定成果所有人相对于其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这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规范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引起的法律关系。而不正当竞争法则是在特定的竞争关系中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它直接依据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来评价经营行为是否正当。所以,不正当竞争法能够给智力和工商业成果开发者带来的只是一种有限的、相对的、几乎没有什么排他性质的利益。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保护,只有在个案发生时经法院确认才能发挥效力。
至于对一个特定的客体的保护是采取知识产权模式还是采取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模式,则应由立法者根据国家的法制目标和经济政策来决定。[22](allg.rdnr.100)
一旦确定用知识产权法保护某项成果,立法者必然要设计出一个能够维持各方关系人利益平衡的制度,包括赋予权利人哪些权利,确定其权利的保护期,以及对这些权利的限制等等。立法者同时会要求所有的人在这个制度内依据诚信原则处理其相互关系。这两个原则未必挂在这个制度的大门口处(注:可参阅《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中的第1条。),但是,它们必然浸透着这座法律大厦中的每一根柱石。在这里立法者承担了将这两个基本原则制度化的主要工作。
而对于那些未被纳入知识产权法律的客体,则由不正当竞争法提供必要的保护,以免挫伤社会成员开发进步成果的积极性。由于市场行为是日新月异的,对其是否正当的评价跟一国的市场发育情况、消费者成熟程度以至工商业传统有密切的联系。(注:意、德两国对误导广告的不同立场即是个鲜明的例子。在意大利,由于人们历来认为撒谎是商人的本性,故消费者对广告有足够的警惕性,法律不必限制太严。而谨慎的德国人则认为,广告引起一小部分消费者误解就属于不正当竞争,应受制止。)所以,立法者不可能事先都订做好一切或者大部分制度,而只能选择概括性的条款。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才颁布六年,可是,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许多行为,虽然明显有悖公序良俗,但是却难以为该法第2章(共11条)所列举的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所涵盖。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原则性规定(该法第2条第1款)。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的特色,即使在不正当竞争法历史悠久的德国也不例外。据统计,在德国依据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两条原则条款判决的案件占全部不正当竞争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的案件是援引针对各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条文以及附属法令处
理的。[23](p474)这足以说明,构造这座大厦的任务主要得由法官通过判例一砖一瓦地完成。在这里诚信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的贯彻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意志。法官造法在不正当竞争法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同时决定了不正当竞争法有着高度的灵活性,对现实生活有着特别敏锐的反应力。当然,它也较容易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
正是由于知识产权法和不正当竞争法分别以不同的机制、不同的切入角度、不同的发展方式出现,而又针对相同的客体——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以及围绕它们产生的交易活动、利益纠葛,所以,这两套制度才如此地互相依赖,不可割舍。抛开其中任何一项制度,智力和工商业成果的保护机制都是不完善的。知识产权法的局限性在于它的进步主要依靠法律的修改,因而灵活性相对较差。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是确定性不够。所以,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所有人只有综合运用这两项法律制度才能充分保护自身的利益。
在法律的适用上,知识产权法的规定优于不正当竞争法,它们之间是特别法和普通法的关系。
3.反不正当竞争权
在讨论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关系时,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即“反不正当竞争权”,它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常使用的一个词汇,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禁止不正当竞争权”、“禁止不公平竞争权”、“制止不公平竞争权”之类的称谓。使用这个概念的学者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权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和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处于并列的位置。[4](p292)、[5](p79—80)、[6](p2、400)、[7](p33)、[8](p96)、[9](p4、6)、[10](p13)、[11](p72)至于该权利的具体内涵则有不的解释,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将它定义为“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他人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时,可以提起诉讼加以禁止的权利”。[5](p80)随着这种观点的流传,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越来越含混了。
笔者认为,所谓“反不正当竞争权”之类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1)它混淆了知识产权和制止不正当竞争的关系。制止不正当竞争对知识产权保护只起到补充作用,而“反不正当竞争权”的提法使人误认为它是独立于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以外的另一种新的权利。(2)它部分地否定了反不正当竞争和著作权的密切联系,因为有的学者将“反不正当竞争权”和专利权、商标权并列起来,认为它们共同构成工业产权。这实际上把制止不正当竞争和著作权保护之间的联系割裂了。(3)它忽视了制止不正当竞争所固有的更丰富的内涵,使人误认为制止不正当竞争完全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制止不正当竞争还涉及许多与知识产权保护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例如令人误解的广告、不正当的销售方式或者商业诽谤等。(4)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性质,“反不正当竞争权”使人误认为它是一种积极的、绝对的权利。其实,它既无特定的客体,又无
积极的权利内容。按照上面提到的定义来看,它是经营者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时请求救济的权利,显然,这是一种相对的、消极的权利。(5)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它是对国际公约有关规定的误解,因为无论是《巴黎公约》还是《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都从未使用过“反不正当竞争权”这样的概念。
基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权”是一个容易引起混乱的概念,应该被摈弃掉。4.其他观点
但是,有学者试图证明“反不正当竞争权”的正确性,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受到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商业秘密是一种积极的权利,“商业秘密权”可以转让和继承,这表明不正当竞争法赋予了当事人绝对的权利。[12](p5、9)的确,世界上多数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都用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商业秘密。但是,关于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而言,英美法系国家认为它是一种专有权利,而大陆法系国家则持相反的态度。后者认为,商业秘密只是一种受法律认可的正当利益,它虽可以作为交易、继承的对象,但是它的存在基本上依赖于事实上的保密(也即实际的占有)状态和交易相对人的认同,法律对它的保护是十分有限的,并没有赋予其专属排他性的权利,它的占有者无权禁止他人独立研制并使用、公开相同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他也无权阻止别人对相关产品作旨在揭露其秘密的剖析工作(即所谓“反向工程”);另外,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其占有者的利益便归于消失,法律也不能使之逆转。[22](§17 rdnr.53)、[13](p421—422)、[14](p7 —8)
但是,随着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秘密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都逐渐强化了对它的保护,特别是在美国的影响下,1993年12月15日通过的《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 协议)中明文保护非公开信息(undisclosed information)以后,其作为一种财产权利的色彩日益浓厚了。
我国现行法律和国际上的发展方向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将拥有商业秘密的人称为“权利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于1995年 11月23日颁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则直接使用了“商业秘密权利人”的提法。另外,在1997年颁行的《刑法》中,对商业秘密的犯罪被列入“侵犯知识产权罪”一节。
即便如此,认为不正当竞争法赋予当事人积极的权利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这种论点显然漠视了除商业秘密以外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其他众多的客体。另外,笔者认为,trips仅列入非公开信息,而未笼统地提制止不正当竞争,正说明了它的制订者对于制止不正当竞争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关系持慎重的态度,不愿将前者简单地视为后者的一部分。所以,这个
例子非但不能否定不正当竞争法和特别法之间的界限,反而再一次证实了一个规律:在具体的某项知识产权(特别权利)诞生之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常常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孕育或催生作用。一旦某项特别权利获得确立后,不正当竞争法对这项利益的保护就退居次要地位了。这也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的反映。这种情况和当初著作权邻接权在一些国家的演进过程是一样的。邻接权起初在一些国家也是由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的,后来才逐渐升华到著作权法中作为特别权利来保护。[21](einl.rdnr.30)、[24](p206—207)
据悉,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这可以看成是商业秘密保护从普通法到特别法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四、竞争法上的成果保护
如前所述,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能够获得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在德国法中这种保护被称为“竞争法上的成果保护”(derwettbewerbsrechtliche leistungsschutz)。它是法官从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原则条款引伸出来的。(注:《德国制止不正当竞争法》第1 条规定:“凡在商业交易中以竞争为目的违背善良风俗者,可请求其不作为和损害赔偿。”)这个理论对于完善我国的不正当竞争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目前的司法实践,不正当竞争法对智力成果及工商业成就的补充保护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保护那些不受特别法保护的客体,例如商品的装潢,作品的标题等。(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项明文禁止假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和装潢。早在近十年前,人民法院即已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来保护商品装潢。参阅山东高院1990年1月2日关于“喜凤酒”一案的判决。)其中标题是作品的一部分,它很难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如果作品十分成功,则它的标题往往会在市场上获得特别的声誉,这时它可以作为知名商品的名称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注:学术界通说认为作品也属于商品,故作品标题可作为商品名称保护。)2.保护那些虽然可以受到特别法保护,但是尚未获得授权的客体。
例如一项技术发明只有经过专利局审查合格以后才能被授予专利权。获得授权之前,它可以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同样,商品或者服务的标记若要受到《商标法》的保护,也需要经过商标局的审查和批准,在此之前,它作为未注册商标可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16](p12)
3.保护那些特别权利期限已经届满的客体。
例如一个卡通形象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它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5](p22),但是著作权保护的期限是有限的,在其著作权保护期届满后,如果该卡通已经在市场上成为了知名的形象,则它还可以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一项受外观设计权利保护的产品外观,如果在市场上建立起了声誉,那么,在其外观设计权期限届满后仍可以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同样,如果模仿一项专利权保护期业已届满的发明技术,在市场上造成混淆,也会引起不正当竞争法上的责任。4.特别法律不赋予的保护。
例如《商标法》第37条规定,“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故对于在不同种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类似商标的行为(注:根据国家工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第9条,驰名商标的权利被扩大到非类似商品上,但是,该文件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或者在流通过程中用自己的商标取代他人的商标的行为等(注:即所谓“反向假冒”,北京市一中院在著名的“鳄鱼”案中适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 条及《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亦有观点认为,案中行为同时侵犯了商标权。)[17](p20—
23、39),商标法都无能为力,但是,可以依据不正当竞争法来制止。5.保护新型智力劳动成果或者工商业成就。
新技术的进步,会不断地导致新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成就。对这种新成果的保护大致有三种方式:其一是扩大解释现有的知识产权特别法律,将其纳入现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体制内。例如,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就是通过重新定义著作权法中的作品概念来实现的;其二是制定专门法加以保护。例如,对半导体芯片的保护,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注:国务院于1997年3月20 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其三,直接通过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在第一二种方式实现之前,不正当竞争法常常可以提供过渡性的保护。例如,对于那些不具备独创性,因而不能作为汇编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数据库,不正当竞争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护。[18](p25)[19](p10— 14)(注:在1998年7月17 日对“阳光数据”一案的判决中,北京市高院即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保护了原告对其电子数据库的合法权益。欧盟1996年3月11 日的《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为数据库创设了“特别权利”保护模式。)
6.其他情况
在有的情况下,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可能和特别法的保护同时存在于一项客体之上,发生两种保护机制竞合,例如对注册商标的保护。这时,如前所述,应优先适用特别法即商标法的规定。
7.间接保护知识产权。
在知识产权权利人不知悉侵权行为,或者虽然知悉但是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追究侵权者的时候,如果其他竞争者的正当利益受到损害,例如,侵权者因为侵犯知识产权而获得了不应有的竞争优势,那么他可以依不正当竞争法来制止侵权。[21](einl.rdnr.38)
值得注意的是,不正当竞争法对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的保护应该严格地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这首先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从自由竞争的原则出发,模仿和利用他人未获得特殊权利(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保护的劳动成果原则上都是允许的。另外也因为任其滥用的话就会影响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本身,即它会使得特殊的专有权利成为多余,例如,如果法官常常从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条款出发,慷慨地赋予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过分保护的话,成果所有人就会放弃保护成本太大的特别权利,例如专利保护需要支付申请费和维护费等。
一般而言,占用他人成果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才属于不正当竞争:被占用的成果是他人花费许多投资和辛勤劳动的果实,这种果实应该受到保护;占用他人成果危害到经济秩序,例如引起顾客的误解或混淆;占用他人成果时侵害了他人的商业秘密;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占用他人成果,例如诈骗等等。[20](p250)
五、结论
1.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不正当竞争法已经从单纯保护竞争者的法律演变成同时关注所有市场参与者利益的法律,即它事实上已经成为“市场行为控制法”。故只有在经济法这个大视野中认识不正当竞争法,才能看清其全貌。
2.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保护那些不能直接获得知识产权特别法律保护的智力成果及相关成就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故可以说它是知识产权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建立,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秩序的健康发展,所以,可以说,它反过来也是竞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它们之间的交叉、重叠作用只是部分的,其各自的独立个性不应被忽视。不正当竞争法是行为法,而知识产权法是财产权法。保护知识产权并不是不正当竞争法的惟一任务,甚至也不是它最重要的任务;而知识产权法
中的许多制度与竞争秩序也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不宜用 “反不正当竞争权”之类的概念来机械地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
3.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之间的联系必将日趋密切。
因为,一方面,市场经济日益成为各国的主体经济模式,而且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一体化,必然激化经济竞争,各种不正当、不合法的竞争手段必将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知识产品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财富,不正当竞争行为将会更多地发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知识产权法和不正当竞争法对经济生活的规范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密不可分。
4.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法制体系中的新制度。
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它赋予了法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因而一方面,它把法官推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它也对执法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德〕施里克尔。欧洲不正当竞争法的新发展[j]。乔云译。外国法译评。1995,(4)。
[2] 〔荷〕博登浩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解说[m]。汤宗舜等译。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84.[3] 韦之。试论巴黎公约与制止不正当竞争[j]。知识产权。1992,(4)。
[4] 郑成思。版权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 郑成思。关贸总协定与知识产权[j]。中国法学。1993,(3)。
[6]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7] 文希凯。制止不正当竞争与工业产权[j]。知识产权。1991,(3)。
[9] 陈智伦主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0] 张平。知识产权法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王春燕。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j]。电子知识产权。1996,(9-10)。
[11] 曹新明。论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原则[j]。法学研究。1999,(3)。
[12]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3] 〔台〕谢铭洋。智慧财产权之概念与法律体系[j]。法学论丛。24(1)。
[14] 〔日〕中山信弘。多媒体与著作权[m]。张玉瑞译。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15] 韦之。著作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6] 韦之。论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保护[j]。经济与法。1989,(11)。
[17] 罗东川、姜颖。审理“枫叶”诉“鳄鱼”不正当竞争案的几个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1998,(9)。
[18] 韦之。论数据库著作权[j]。著作权。1996,(3)。
[19] 刘继祥。sic实时金融系统侵权纠纷案[j]。电子知识产权。1998,(12)。
[20] hubmann,gewerblicher rechtsschutz,3.aufl.muenchen: verlag c.h.beck,1974.[21] schricker,ueheberrecht kommentar,muenchen: verlagc.h.beck,1987
[22] baumbach/hefermehl,wettbewerbsrecht,18.aufl.muenchen: verlag c.h.beck,1995.[23] schricker,hundert jahre gesetz gegen denunlauteren wettbewerb-licht and schatten,grur int.1996.[24] stewart,international copyright and neighbouringrights,2[nd] edition,london: butterworth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