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论文
区域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有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能充分满足孩子们发展的需求。在幼儿自主游戏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应该适时介入,采取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幼儿能继续游戏。本次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访谈法为主要方法,结合实际,探索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介入时机及指导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介入指导的研究,能够帮助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我们在今后开展区域活动时,掌握有效的介入措施,启发幼儿更好的游戏。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得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务必会发生种种难以想象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指导方法,以下就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幼儿区域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的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创造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且易分散,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角色游戏,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强化情感体验法(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幼儿参加活动,也不只是为了游戏,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乐于自主参加,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
7.在区域活动教师的介入不一定是在游戏中,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再介入,把幼儿游戏情况讲给全班小朋友听,间接鼓励他,使他更好地完成下次的游戏。
8.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研究,不仅能对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指导、选择、记录和评价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了介入的时机和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既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让幼儿在玩儿中获得技能、技巧,提高探索能力,促进幼儿独立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得不断努力使自己具备敏锐和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篇:《幼儿游戏与指导》复习资料
幼儿游戏与指导
单选
问:提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活动,游戏水平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同步的是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是儿童的自我表现活动)
问:提出游戏是对儿童心理机能的调节,能调节幼儿心理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是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补偿说 宣泄说;提出游戏调节幼儿心理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提出游戏室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活动)问:划分游戏与非游戏的依据是看活动的活动者的心理体验
问:最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是因为游戏有什么?游戏者认同的规则
问:由两个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游戏,是哪个类型的游戏?平行游戏
问:对角色原型典型动作的模仿,其角色纯由动作或对物的操作来表示,这是一种什么角色? 机能性角色
问: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以实现构造目的,这是什么阶段的构造?想象构造
问: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这是属于角色扮演游戏心理结构中的哪个环节?角色意识
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正是假装的别人,也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问:模仿结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构造的活动,这是?模拟构造
问:幼儿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出于一种模仿的冲动属于角色扮演的哪种动机?模仿动机
• 角色的选择和角色的动作表演都有一种内部推动力,即动机。
• 模仿动机(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出于一种模仿的冲动,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儿童,其角色扮演就越出于这样一种动机。机能性角色的模仿动机较为明显。)
• 情感动机(角色扮演是出于一种情感的需要。儿童选择角色是出于对角色原型的爱戴、羡慕、恐惧、憎恨等情感因素,通过动作扮演,得到情感补偿和情绪宣泄,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 认知动机(出于对已获得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进行实践、体验和再认识的需要,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实现儿童情感的发展?
在游戏中得到情感满足、宣泄情绪、最大的自控力产生,体验成功感、审美情感。问:儿童的自控能力在游戏中强于现实中
游戏使儿童放弃直接冲动,延迟满足。游戏规则是被儿童自己认同和乐于执行的
填空
问:游戏具有的功能有哪些?
愉悦功能(本体功能 ;放松 消遣 表现)、发展功能(内在功能;自发探索 自发练习)、教育功能(附加功能;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问:80年代后期课程改革以来的游戏教学观中,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各项活动之中” 改革前期:重视游戏变成对游戏的控制
改革中期:对幼儿游戏主体性的探讨;解读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 问:二期课改中游戏学观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本活动的内涵是指什么? 最经常、最适宜、最必须
问:皮亚杰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水平,把游戏划分为相继发展的哪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作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学前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在整个学前期占的时间最长,高峰期在3-5岁。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仿真实生活的游戏,如玩“过家家”、“医院”、“商店”等。)第三阶段:规划性游戏(学前期典型的游戏形式,在整个学前期占的时间最长,高峰期在3-5岁。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仿真实生活的游戏,如玩“过家家”、“医院”、“商店”等)
问:游戏在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于为哪两个方面的练习提供机会? 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问:在角色游戏中,儿童结成了哪两种关系? 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 问:角色扮演的心理结构包括了什么?
角色行为、角色动机、角色意识和角色认知(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问:象征性游戏的构成因素包括哪三种?
情景迁移(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迁移到一个假想的情景中,使行为脱离原来的真实情景。既不是幻想的情景,也不是真实的情景。)
物的替代(以一个当前的物体代替一个不在眼前的另一个物体,并以被替代物的名称来命名替代物,称之为“以物代物”)
角色扮演(游戏者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模仿真实情景中各种任务角色的行为,将所要扮演的人物原型的意义迁移到自己身上,并以人物原型的称呼命名自己,从而装扮成各种角色。“以人代人”)
问:规则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规则性、对抗性(竞赛性)
问:游戏能促进幼儿哪四个方面?(幼儿与儿童发展 动作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 问:装扮动作大约平均发生在什么时候? 12----13个月
问室内游戏环境的空间要素包括什么? 空间大小、空间结构、空间功能
问游戏场地可分为哪三类?
传统游戏场地、创造性游戏场地、冒险性游戏场地
问:教师干预幼儿游戏的方法有哪两种? 内在干预(间接指导;平行游戏 合作游戏)、外在干预(直接指导;现实比照)问:角色游戏前的准备和协商包括什么? 主题的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材料的选择
问:结构游戏需要的机能是什么?(结构游戏指导的重点)
• 识别材料技能(认识大小、形状、槽枢、凹凸、颜色等特征);
• 结构操作技能(掌握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连接、穿套编织、粘合造型等方式); • 结构分析技能(学会看平面图纸、分析结构范例)。
问: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保持怎样的观察态度? 欣赏的态度、宽容的态度、研究的态度 问:平行游戏的特征是什么?
意识到同伴的存在、属于模仿行为
问:材料丰富化的指标是什么?
数量:材料数量同样多的两个班级材料丰富化的程度一样吗?
种类:材料数量、种类同样多的两个班级材料丰富化的程度一样吗? 种类搭配:预设搭配与生成搭配 问:角色的基本类型?
技能性角色、对应性角色、关联性角色、同一性角色 问:用于装扮的替代物
实物、模拟物、形状相似、功能不同的物品 问:装扮动作发生时间
平均发生时间:12-13个月
装扮动作发生的早晚,也可以作为游戏发展的一个早期指标
判断题
问:幼儿游戏就是幼儿园游戏×
问:平行游戏与独自游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两人以上,后者是独自一人× 问:游戏中的情景都是幼儿幼想出来的情景×
问:当儿童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介入指导× 问:教师对游戏的干预不是都有积极意义的√
问:古人在游戏干预上关于“严教”与“乐学”的依据是矛盾的×
问:游戏中的重复行为不能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因而对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问: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
问:幼儿一开始不会现有构造意图,所以首先出现的是模拟构造× 问:教师对游戏的任何干预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问:任何动作都是从幼稚动作到熟练动作再到完善的动作技巧
名词解释
问:什么是“精力过剩说”?
游戏是消耗多余精力的一种活动
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当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就是多余的精力,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
问:什么是“复演说”
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历史,使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准备。
问:什么是“松弛消遣说”?
游戏是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一种活动
有机体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有一种能使有机体放松,并使失去的精力得以重新恢复的活动,这个活动就是游戏。
问:什么是“材料丰富化”?(两个维度)
一方面材料要丰富到能涉及发展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每个领域的材料要能刺激幼儿多个领域经验的整合
问:什么是“正效介入”?
教师的介入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思,使幼儿顺利地实现并推进了游戏的进展,在不影响幼儿游戏兴趣的前提下提升了经验 问:什么是无效介入?
幼儿对教师的介入不予理会
问:什么是“对应性角色”?
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即角色动作指向另一个角色,两个角色之间产生互补关系
问:什么是“关联性角色”?
在同一个游戏中,一人承担多重角色,角色动作指向不同角色。
问:什么是“合作游戏”?
儿童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的,游戏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及规则意识,有1——2个游戏的领导者 问:什么是“多功能物品”?
这是一种低结构材料,替代物没有明显特征可以对应于某个特定的被替代物,可以由游戏者根据需要任意取舍,一物可以有多种对应。当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替代对象时,则可列为多功能物品。如:积木、纸张、橡皮泥、废旧品及自然物。
问:什么是“材料特征”?
真实性:形象性玩具与非形象性玩具,指材料与实物之间的逼真性程度 结构性:结构性材料和非结构性材料,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程度
简答题
问:为什么说游戏起到“去中心化”的作用(去“自我中心”化作用)(1)在游戏的矛盾冲突中不断调整自己(2)游戏规则具有公正互惠的作用
(3)角色扮演使儿童得到了换位思考的机会 问:试述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1)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的倾向时(2)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求帮助时
(3)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纠纷,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4)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5)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问:观察幼儿要点?
• 幼儿正在干什么;
• 原有经验是什么; • 是否获得新经验; • 需要怎样的支持;
问:如何简述游戏材料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的双向关系?
(1)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
教师通过在活动区投放就不同的形象性材料和结构化材料,用材料来刺激幼儿特定的行为,以实现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显性功能。
(2)幼儿的个体特征激活材料对幼儿行为发展的潜在功能。幼儿在游戏中自创“反常规玩法”,也实现了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这些价值不确定,因此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具有因人而异的潜在功能。
问:结构游戏的发展趋势?
• 基本操作前提是手眼协调、空间想象;
• 各个造型形式的发展有先后顺序,但并非相继,而是发生有先后,发展有重合。
结构游戏的萌芽(1-1.5岁)能在数量有限的材料之间排列叠合,基本上仍属于摆弄,且无构造意识。
无意结构(1.5-3岁)只注意材料的连接合并,并不关心操作的结果;随心所欲地赋予“作品”以意义;以作品的某一明显的外部特征与类似实物想联系来赋予意义 想象结构(3-5岁)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构造意图,凭借对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以实现构造目的。
模拟构造(四岁以后)根据结构范例,形状、大小、颜色的对应进行模拟;学习照图模拟;模拟实物进行构造活动。
自由构造(6岁以后)在想象构造和模拟构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加工,即自由创作。
问:儿童用以协调角色游戏过程中两种的规划分别是什么?(游戏过程中的协作)
(1)儿童结成两种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另一种是现实中的伙伴关系。处理这两种关系即体现了合作精神,支撑这种合作的基础是游戏规则。(2)支配角色关系的规则是角色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是幼儿对现实生活逻辑的遵循,体现了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3)支配同伴关系的规则是同伴交往规则,这种规则是幼儿对人际关系准则的遵循,体现了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4)角色游戏规则是内隐的,但确实是这些规则构成合作游戏的基础。
问:比较规则在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中的区别是什么?
• 区别就在于规则是为不同的行为需要而存在的
• 在象征性游戏中,规则是为协商角色和保持装扮世界的情景而存在的,因此它是隐含于角色中的,规则指向游戏过程,个人随意性较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在规则游戏中,规则是为维持游戏结构、限定游戏行为、实现预定目的而存在的,因此它是每个游戏者共同遵守的,规则指向游戏结果,具有一定的形式化、规范化。问:规则游戏的发展趋势? 竞赛与胜负的关系
3岁前:不理解竞赛与胜负的关系
3岁开始:重竞赛过程,忽略胜负结果 •
4岁开始:重胜负结果,不理会竞赛规则 •
5岁后: 关注竞赛规则与胜负结果的联系
问:简述结构游戏的特征是什么?(1)从材料上看,是一种素材玩具
结构材料是由各种无形象意义的结构元件组成;(2)从行为上看,是一种构造活动
是通过积搭、接插、螺旋、编织、捏造等多种操作形式的造型活动;(3)从认知上看,是一种空间知觉和象征能力的体现
结构游戏不仅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还需要空间知觉发展的一定水平,以及想象力为基础的象征能力。
问:简述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1)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创设能让幼儿自主学习的环境,会解释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2)游戏行为的观察者:评估游戏行为反映的发展水平(3)游戏过程的支持者:在游戏中推进幼儿发展
问:为什么说游戏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水平的体现。研究证明:游戏有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1)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
(2)游戏降低了儿童对成功的期望和失败担忧的压力(3)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在各种情况下尝试不同物体的机会(4)游戏中代替品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问:不同年龄的自发性语言游戏?
2-3岁重复问句,一问一答的语言沟通方式 3-4岁语言竞赛游戏,练习词汇的组合 4-5岁充满暴力、幻想,夸张的语言游戏 5-6岁荒诞的语言游戏,练习语法规则
问:幼儿园游戏场地设计的原则? • 场地特征:变化性 • 设施安置:连结性 • 运动材料:移动性 • 自然环境:野趣
论述题
试述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挑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 幼儿的生命安全与体能发展往往以一对矛盾的因素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工作。• 运动保障健康,运动促进体能,同时运动潜藏着危险;幼儿喜欢运动性游戏,但幼儿运动能力差,缺乏对危险的估计,没有应付运动障碍的经验,容易在运动中出事故。
• 但是运动经验有助于减少危险,儿童能从中获得处理危险的知识。
• 孩子们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鼓励参与多种形式的运动不仅不是引发事故的根源,反而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 要注意保证幼儿户外安全的措施,但并不意味着就要使游戏场地变得毫无挑战性。请从游戏的特征出发分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无外在目的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轻松感)2)游戏是游戏者自主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活动。游戏者对游戏有极大的自由度,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玩、与谁一起玩,均由自己选择。(控制感)3)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摆脱了用手段——目的的形式来考虑问题的来源。(满足感)
4)游戏是表现已有经验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胜任感)
5)游戏是假象的非正式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活动充满了想象,游戏是脱离了真实情景通过想象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的性质是非正式的,如玩踢球和正式的踢球比赛 游戏的装扮性情景,特指幼儿特有的角色游戏(自由感)
6)游戏是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一种具有心里安全的轻松愉快的活动。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精神压力,有安全感,体现儿童主宰地位。(愉悦感)教师如何给幼儿游戏提供保障?
1)提供足够的游戏时间,让孩子控制游戏时间,即有可能进行连续、不间断的活动,有机会完成他们从事的活动;随幼儿的年龄增长,逐渐提供长时段的游戏时间。
2)提供丰富夫人游戏材料,让幼儿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避免无所事事,提供低结构材料,让幼儿有机会按游戏意愿组合材料。
3)提供清晰的游戏背景,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去选择并改变,不断地从混乱中重建秩序。老师建立的秩序是为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呈现可用的素材,是孩子有机会了解各种可能性,以便构思自己的作品,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了作品的创造而弄乱了老师建立的秩序,则说明老师建立的秩序成功的支持了孩子的游戏。
案例分析
1、规则游戏
问: 规则游戏的定义
由两人以上参加,以游戏规则裁判胜负,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包括智力、动作技巧、运动能力一类的竞赛。问:规则游戏的特点 规则性
象征性游戏的规则——内隐规则——个体化
规则游戏中的规则——外显规则——集体认同 对抗性(竞赛性)
对抗各方以相同的规则指向胜负的结果
规则的公正性和游戏各方水平的均衡性 问:规则游戏编制的要求
对抗的双方——游戏是否形成对抗
思维的挑战——游戏需要思考玩的策略 输赢的判断——游戏者能够自己判断错误 全程的参与——所有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
2、游戏材料
问:游戏材料与儿童 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 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 ② 幼儿的个体特征激活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潜在功能 问:什么是“材料特征”(材料特征的分析指标)
真实性:形象性玩具与非形象性玩具,指材料与实物之间的逼真性程度。常称之为模拟物与替代物
结构性:结构性材料和非结构性材料,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程度。常称之为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结构性材料——玩法限制;非结构性材料——玩法不限制;高结构性材料——一种玩法;低结构性材料——多种玩法
结构性材料包括形象材料,还指教师为某特定发展目标而预先设计玩法的材料。
问:如果你班级里的学生对于老师精心布置的材料不感兴趣,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处理?
① 造成这个情况可能原因:
以高结构材料为主
是由低结构材料转化为高结构材料的
材料所限定的玩法高于幼儿实际水平材料所限定的玩法已经完全掌握。
② 教师可以将材料改为低结构材料,玩法相对于幼儿实际水平。猜数字
幼儿坐在绒布板前面,教师把一个数字板放上,交一个幼儿念出正确名称,如果说对了,就可以拿到那个数字板,游戏结束时,拥有最多数字板的幼儿就赢了。分析:这是教学,不是游戏。
1)教师和幼儿之间不形成对立,因为教师并不想赢这个游戏 2)幼儿之间形成对立关系(争高分),但没有对立行为,因为幼儿无法争取自己回答问题的机会,权力在老师那里。
3)没有思考游戏策略的含义,因为幼儿无法阻止别人得到一个数字板。
第三篇:幼儿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班级:小一班
观察对象:参与表演区游戏的孩子们,重点观察王紫熙、吕政泽、杨泽恩小朋友
观察实录:
最近随着学雷锋文明月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表演区里投放的歌曲《学做解放军》兴趣浓厚,都愿意参与其中进行表演游戏。这天,正当孩子们在利用新投入的解放军衣服进行舞蹈表演时。杨泽恩从益智区拿着自己拼插的手枪便进入了表演区,他很得意的一边随歌曲舞动一边向旁边的吕政泽小朋友展示其了自己的舞蹈道具,说到:“你看,我做的解放军的枪,啪~啪~啪~。”可是,这时原本跳得正起劲的吕政泽,一下子被吸引,他用自己的手比划成手枪,立即做出回应,说“我也有,啪!啪!”。当即,这两名小男孩就从表演状态进入到了解放军打枪的幼儿自主游戏情境中,观察到孩子们的舞蹈兴趣被迁移,我正准备走过去做出指导时,王紫熙小朋友抢先了一步,她突然挡到了吕政泽前面,面对杨泽恩张开了双臂说:“杨泽恩,你不可以欺负小朋友,解放军不打小朋友!”她说完这话,杨泽恩愣了一下,说“我打的不是小朋友,我打的是小日本”。这时被挡在后面的吕政泽立马说到:“王紫熙,我保护你,我才是解放军!”说完,吕政泽也立马张开双臂要挡到王紫熙的前面,杨泽恩则是继续对着他们挥着自己的小手枪“啪!啪!”的假装在打日本鬼子。而王紫熙和吕政泽因为都相应保护对方,互相和对方说“我来保护你!”最后协商无果,王紫熙说了句“我们还是先躲起来吧”于是拉着吕政泽离开了表演区,进入了娃娃家,而杨泽恩发现失去了玩伴,又看到了我在看着他们,便放弃了追逐,自己又得意的跟着音乐跳起舞来。
观察解读:
要是以前看到孩子们在区域中没有进行相应的游戏,我可能会及时进行“指导、建议”。但是通过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这门远程课,我对幼儿的游戏有了新的认知。在幼儿园游戏的分类中有一种是:幼儿主动性的游戏。
而这一次看似又是孩子们“破坏了”区域游戏规则的行为,其实老师用一种发现孩子身上教育点、成长闪光点的方式去观察、理解。我发现这就是一次又杨泽恩主动发起的“解放军要赶跑小日本”的情景游戏,而吕政泽、王紫熙先是被动的从表演游戏中进入到了杨泽恩无意创设的情景游戏中,使得自己在同伴之间的有爱关系、保护弱小的爱心与良好的亲社会行为上得到了自我社会性发展。
在三名幼儿短暂的主动性游戏中,孩子们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使得自己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同时王紫熙在与吕政泽发生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小“争执”中,主动的思考,利用“我们一起躲起来”的方式解决了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游戏的价值是满足幼儿认知、社会性得到发展,自我肯定。在这个短时的自发性游戏中,这三方面孩子们都得到了发展与成长。杨泽恩无意间知道了可以利用搭建区的玩具制成表演的道具,在自己主动发起的情景游戏中巩固了已有的社会经验认知,在自己的游戏中得到了满足,在王紫熙、吕政泽终于多开后,获得了胜利般的成功。王紫熙与吕政泽则是知道了解放军不能欺负小朋友,自己要保护弱小、保护同伴,在游戏中因为成功多开了杨泽恩的“追击”而高兴的一起继续不同的游戏。
所以通过这样的解读与分析幼儿在自发性游戏中有所成长、收获,我觉得自己没有立即干预幼儿的这种“游戏”是正确的选择。而我们所谓的区域常规及伴随的幼儿品质培养,是可以通过区域分享或当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做指导的,这样才是正在的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了幼儿,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自由”。
第四篇:幼儿游戏与发展论文
康 宝 幼 儿 园
游戏与发展论文
专 业:学前教育
姓 名:张 番
日 期:二0一四年六月十一日
游戏与发展论文
目录
第一章 游戏与发展概述………………………………………………4
1.1 孩子游戏的基本特征……………………………………………4 第二章 游戏在发展的作用…………………………………………5 2.1 游戏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5 2.2 游戏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5 2.3游戏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6 2.4游戏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6 第三章 总 结……………………………………………7 参考文献…………………………………………………………9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游戏与发展
摘要: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它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符合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游戏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有的孩子地方,就有游戏的存在,就有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是孩子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游戏是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游戏与孩子的情绪宣泄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基本活动
发展
幼儿园
游戏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第一章 游戏与发展概述
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是幼儿园区别于小学的显著标志。幼儿园如何协调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创造出既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又适合身心发展的幼儿园生活,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把游戏作为基本教育活动,意味着幼儿园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要为创造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园生活,让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充分认识游戏的特征和价值,并把游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成长与发展有着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在学习中游戏,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整合中凸现教育的价值。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1.1孩子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
1.1.1游戏是孩子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游戏是适应孩子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从心理方面而言,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适应孩子的需要,由孩子的直接需要而产生,由内部动机而产生,不是由外面强加的。因此,孩子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1.1.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的内容、种类与玩法,受社会历史的、地理的、习俗的、文化的、道德的影响。因此,孩子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孩子在游戏中反映的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他们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
1.1.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人的工作或劳动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生产有社会实用价值的财富,并且按照客观实际,严格地遵守操作方式。而游戏恰恰相反,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的目的,游戏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孩子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1.1.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适应孩子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使孩子感到满足和愉快。在游戏中,孩子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孩子在游戏中由于能积极活动而产生了极大快乐。因此游戏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孩子愉悦的情绪。
第二章
游戏在发展的作用
一般而言,游戏在总体上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并实际地表现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当然,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一定全部具备上述特征,而且表现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游戏的特征却指明在制定园教育活动时要重视孩子的游戏,重视游戏者的主体性,使游戏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游戏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1游戏在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促进身体的孩子生长发育。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游戏活动发展了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跑、跳、钻、爬、攀等体育游戏,锻炼大肌肉活动能力;搭积木、穿珠子、棋子分类等游戏,发展了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并用的能力。例如“老猫睡得香”游戏,练习轻轻地走,轻轻地跑;在“捞鱼”游戏中,练习躲闪能力和动作的灵活性;“赶小鸟”游戏,发展了钻爬和投掷的能力;“蜻蜓点水”游戏,发展的平衡能力;“逮蛐蛐儿”游戏,练习纵跳触物,发展的跳跃能力。
在户外进行的游戏,使孩子直接接触到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孩子的许多游戏活动都是在户外进行的,例如,利用自然材料进行的玩沙、玩水游戏,“踩影子”游戏,“过地道”游戏等。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对的健康大有益处。
游戏给带来愉快和满足,愉悦的心情是身体健康所必需的。在游戏时总是快乐的,心情是最放松的,轻松愉快的情绪对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2.2游戏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孩子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可以唤起的兴趣,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发展。
2.2.1游戏扩展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游戏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游戏使接触到各种游戏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各种物体的用途和性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玩水的游戏,不仅认识了水的流动性,还了解到水是有浮力的,同时,在玩水时也认识了喷壶,水桶等盛水工具。在角色游戏中把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对生活的认识得以加深和巩固,游戏就是学习。
2.2.2游戏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游戏是具体象征性的,它以假想和想象为条件,在游戏中,常常会说:“我假装是医生。”“你把它当床。”会把自己想象成医生,把铅笔想象成针筒,把其它小朋友想象成患者。在游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遨游。象征性游戏的性质,有利的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2.2.3游戏发展的思维能力
在游戏中,不断地在思考,不断地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例如,玩角色游戏“公共汽车”,要分配角色,谁当司机,谁当售票员,谁当乘客。当司机的要决定用什么当方向盘;当售票员的小朋友要有票本,并要报站名;当乘客的把自己当成老爷爷或老奶奶,要装作去某个地方。总之,在游戏中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游戏的内容和情节逐渐丰富。
2.3游戏在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出生以后,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会性逐步发展,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学习建立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而游戏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获得了更多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2.3.1游戏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游戏是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学习怎样与同伴相处,怎样协调和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来共同完成游戏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商量分配角色,有当爷爷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妈妈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相互谦让配合,发展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
2.3.2游戏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游戏是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条途径。在游戏中,经常是女孩子当“妈妈”,男孩子当“爸爸”,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中,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如在“小熊请客”中,学习给请客的小熊带礼物,感谢小熊的邀请。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的现实生活中,这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2.3.3游戏锻炼了的意志
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和锻炼的意志。原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曾做过“哨兵”站岗的实验,要求在空手的情况下,6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保持哨兵持枪的姿势。实验设定非游戏情境和游戏情境,结果表明,在游戏情境中当“哨兵”站立不动的时间远远超过非游戏情境下站立不动的时间。
2.4游戏在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可以丰富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的高级情感。
2.4.1游戏丰富的情绪体验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使得在游戏中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父母的体验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在“医院”游戏中,会像医生一样给“病人”听诊、开药,关心“病人”的病情发展,在表演游戏中,深深地体验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竞赛游戏中,经历着比赛中的紧张,又体会着紧张后的放松。
2.4.2游戏发展的成就感和美感
在游戏中,没有对成功或失败的担忧,他们任意摆弄玩具、材料,在游戏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又会成为进行游戏、探索游戏的动机。
游戏可以发展的美感。婴儿从小就喜欢鲜艳悦目的东西,初期主要对颜色鲜明的的东西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审美标准,能从美术、音乐等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
2.4.3游戏可以消除的消极情绪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游戏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是孩子的精神发泄,游戏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为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的愤怒、厌烦、紧张、害怕等消极情绪吗,在游戏中都可以得以发泄、缓和.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符合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其中充满了非成人预设的知识内容,游戏活动的不确定性给孩子带来了大量随机学习的契机,活动的兴趣又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是最能表现与肯定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对于主体性发展与培养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游戏的过程正是的学习过程,是认识周围环境,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以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第三章
总 结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喜好玩,在游戏中让孩子们玩,游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活动和语言,利用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以及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话动。游戏是园的基本活动。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会导致最佳的学习,可见,游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戏是学习发展的有效的常用的一种方法。游戏活动中,为创造了一种让想说、敢说、乐说的宽松的环境。因此,从游戏中,的发展状况能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游戏教育是对进行的科学的育儿教育。
游戏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发育还很不成熟,表现在他们以游戏为生命,游戏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就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因而,有游戏生活的孩子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也只有在游戏生活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是身心健康的孩子。游戏是孩子的正当权利。对于孩子,社会将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他们的游戏权。因此,不让孩子玩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爱玩的孩子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的孩子。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标志。由于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会玩的孩子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好孩子。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游戏与学习对立是实施游戏教育的重要障碍,其实,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学习而是不游戏。在游戏中学是学习的特点,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的学习过程。你看见孩子玩玩具吗?他们在充满新奇、幻想和奥秘的玩具世界里,小脑袋不停地问,并努力去摆弄、操作以期得出答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陀螺怎么会转?火车怎么会叫、会冒烟?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识世界的工具,启迪他们智慧的教科书。著名动画片艺术家万籁鸣,从小喜欢和母亲玩手影游戏。他常被墙上晃动耳朵的“兔子”、汪汪叫的“小狗”迷住。形态生动逼真的手影游戏,激发了他对动画艺术的兴趣,长大以后他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成了著名艺术家。因此,游戏是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孩子假扮妈妈喂养娃娃,背枪当解放军捉坏蛋。他们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实用具,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期最为典型的游戏,是促进社会化、发展语言的重要游戏。孩子们喜欢玩搭积木、串木珠等构造活动的结构游戏,从中他们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了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审美情趣。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戏、影子戏。这些表演游戏从小培养对戏剧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兴趣,培养未来小观众和小演员。以上这些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的活动。如以唱歌、跳舞为内容的音乐游戏;以走、跑、跳等基本活动为内容的体育游戏;以观察、注意、想象、记忆和思维等为内容的智力游戏。这些游戏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规则编制而成的。除此以外,那些民间游戏也是喜爱的。
同时,指导游戏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爱心。对游戏的指导是一门艺术,它是建立在父母好老师的爱心基础上的,这种爱表现为对孩子的游戏的仔细观察、了解,对孩子的尊重,表现为父母好老师作为孩子的游戏伙伴,平等地参与游戏。
/ 9
游戏与发展论文
参考文献
[1]杜晓玲.学前孩子游戏择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赵兴民.孩子游戏与孩子自我效能的发展.[J].学前教育.2007,(3).[3]井卫英,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孩子发展的思考.[J].学前教育.2002,(4).[4]郭立平,许冰泉,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孩子发展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1,(6).[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6]曹中平.孩子游戏发展的社会心理分析[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7]熊英,赵永伟.游戏对智力开发的作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7,(S1).[8]刘晓燕.游戏与孩子——关于游戏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5).9 / 9
第五篇: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论文
学习《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
《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作为学前教育的经典著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注意关注儿童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引入新的理论成果。这本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从行为理解幼儿 第二章:观察与记录前的准备 第三章: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概述 第四章:时间取样 第五章:事件取样 第六章:轶事记录 第七章:检核表 第八章:影音记录 第九章:观察与记录的伦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中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看了《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的诠释了《指南》的这句话。“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阐释了幼儿教师科学有效观察孩子们行为的重要性,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分析出许多信息并针对这些信息及时的调整老师教育的目标、方法等,从而更加专业的剖析孩子、引导孩子,做到了解幼儿、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而这样做的过程,也使教师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过这本书,再翻看自己以前的观察记录,我发现自己的观察记录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叙述的语言太具主观性,有一些自己总结的语言在里面,而不是完全在客观陈述孩子的动作和语言交流。
二、虽然反思比较具体,但是怎样深入挖掘可学习的价值,还做的不好。譬如,我认为可以提供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我可以怎么用呢,我可以让孩子做什么,我还可以提供哪些材料。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入思考。
所以,我们要摒弃“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想法,将自己视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将获得的信息与同事交流,例如,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会有这种反应?还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把孩子拉到一边,问问他为何这么做,有什么想法,或许这样会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读完这本书,从理论上更清晰地认识了为什么要观察儿童,观察儿童行为后该如何评价这一行为。从实践上,为如何观察记录提供指导,为更有针对性地观察提供范本和依据。看完此书,犹如被特训一番,尝试着在幼儿游戏中用心去“看”,去“听”,从对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读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包含着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个性。在观察、解读孩子的道路上,我会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开明接纳的心态继续前行。
书中讲到了一种记录方法叫轶事记录法,看了后很受启发,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它要求观察者在日常生活情况下,将幼儿自然表露的行为进行原始、真实的记录,以此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帮助与指导。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多元评价倍受关注的今天,提倡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关注幼儿学习变化与成长的过程,尝试采用质性的轶事记录法,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来收集有关幼儿发展状况的丰富信息,有效评价和促进幼儿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轶事记录法又有诸多的优点,如方便易行,教师只需准备最基本的纸和笔就可记录,而且,幼儿完全是置于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之中让教师观察记录评价,有助于帮助幼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的了解幼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及促进家园合作等可取之处。
现在的幼儿园需要的不是“保姆型”的教师,而是要求教师既要成为研究型加学者型的理论型的教师,又要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手段,能运用现代教育观组织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人才。在轶事记录卡记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素质高低的反映,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每位幼儿的行为。如昨夜下了一场雨,今天出了太阳。在操场上活动时,XX小朋友不参与,却独自站在边上好奇的望着塑胶地毯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冒起的轻烟,还不时地用鼻子闻着。这时,教师该如何去处置呢?也许,有的教师会漠然视之,有的会强行拉幼儿来参加自己组织的活动,可还有一种教师捕捉到幼儿这一行为后,迅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继而转换成教育行为与幼儿进行互动,组织幼儿一起去观察、去探索这一难得的现象。事后,再对此事件进行记录、反思。可见,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有目的地去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不断地学习丰富有关理论和知识,渐渐养成习惯,使观察技能成为教师内在的素质之一。
工作中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下面是我们平时工作中记录的几个案例。
案例1:图书也怕痛
每天早餐后孩子们就会自主的去图书柜上去自己喜欢的图书,时常因为争抢一本图书发生摩擦。
这一天小明和小红又因为都想看《抱抱》这个绘本争吵起来,互不谦让,一不小心图书被撕破了,他们两个你看我我看看你,把图书扔下都不看了。
下午起床后,我给孩子们说中午值班时小图书一直在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马上想起来早上发生的事情了,都去责怪他们两个,小明和小红都低下头不做声。我说:“图书它们也会痛,它们受伤了我们该怎么办呀?”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把图书修不起来。”
他们两个不约而同地一起去修补图书了,补好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他们说:“以后我们再也不抢了,要互相谦让”。
这时全班孩子们给他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喜欢有生命的东西,引导孩子们可以拟人化,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案例2:请遵守交通规则
每次户外活动结束后,上楼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往上跑,也不看是左还是右。每当这时下楼的人就无法行走。提醒很多次,你一转身他们就又开始往上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在楼梯口贴上了一些小脚印,让孩子们观察脚印的方向确定该走哪边,这样孩子们比以前遵守规则好了很多。
为了更好的督促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我就请遵守规则的孩子当交警,提前站在楼梯拐角处,监督和指挥交通,孩子们非常的兴奋,为了当上小交警都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了。
孩子们喜欢当交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遵守规则。
案例3:桌子怎么变花了?
孩子们喜欢涂涂画画,自主活动时都抢着去美工区,有时为了抢到位置,顾不得铺桌布就开始画画,结果桌面上留下了很多彩笔的痕迹。
为了帮助孩子们改掉这个毛病,我找了一件上面画的乱七八糟图案的衣服,让孩子们看。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发出“嘘嘘”声,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图案是怎么回事?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是不小心画上去的。”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的衣服画脏了我们不开心,我们看看桌面,它们脏了,它们会怎么样?孩子们马上开始发表意见:“以后要爱惜桌子,不把它们弄脏了,画画一定要用桌布。
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案例4:
幼儿搭建桥梁观察记录《专注性》
今天中班孩子的功能室活动是——学习搭建桥梁。在孩子们观察过图片后开始一些圆柱体当桥的长积木当桥面面和斜坡不在一现了斜坡高于桥解决这么问题,悠
搭建,悠悠拿了墩,拿了几块厚和斜坡,由于桥个圆柱体上,出面的问题,为了悠又在桥面上加了一块积木,这样桥面和斜坡的交界处平滑多了,悠悠很开心。就高兴地去旁边观察别的孩子的作品。
由于圆柱体积木比较少,很多孩子没有了材料,看到悠悠这里很多圆柱体,就把悠悠的圆柱体拿走了,悠悠回来后很生气。这时,我来到了悠悠的身边,对她说:“没有了圆柱体,你想想还有别的什么材料可以代替吗?”她想了一会儿就去拿了几个小的积木当桥墩。可是,桥面太低上面又加了这样,桥面的了,我表扬了个谦让,并且
了,她就在几块积木,高度就相同她:“你是一爱动脑子的孩子。”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就发现悠悠性格比较随和,就是生气了,只要你和她讲清楚道理,她就马上能够接受。所以今天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没有因为积木被拿走而纠结,而是很快的又想出办法来解决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体会,把《幼儿行为与记录》更好地运用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