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投稿范文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精选范文
范文一
一、思想作风修养
新闻事业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每次采访,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言行,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二、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记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又监督别人,自身就应该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模范。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持真理,尊重事实,不屈服于任何社会邪-恶势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深入实际,体察民情,随时了解和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敢于和乐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互敬互学,共同促进,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文化知识修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观念、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闻工作者应和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熟悉新闻采编业务,懂电脑操作、掌握多媒体技术。在信息科技时代,记者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迅速地完成工作,时代正在呼唤复合型记者,即能熟练地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的复合型人才。
四、业务技能修养
各方面的修养固然重要,如果缺乏技能修养,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动作方式熟练了,一切就轻车熟路。增强熟悉和掌握方言土语方面的技能,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访效率十分有利。在与采访对象交谈时,若能听懂采访对象用方言、土语叙述的新闻事实,则能加速自己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完成,若能不时说上一句半句的方言和土语,则必然活跃访问谈话气氛,加速双方在情感上的交流。
五、情感支配修养
新闻传播是一种事实的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符号与意义符号的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受众在接受信息和阅听新闻作品时,固然要受到理智的指导,同时也要受到情感的支配。因此,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及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新闻报道只有情理并举,才有感召力,才有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六、社交公关修养
新闻职业较之社会其他职业,具有信息灵通、交际宽广、服务面大、影响大责任重等特点。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若是有意识地在社会上编织起广泛的公关网络,同众多采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私人友谊,则采访活动一定会更得心应手,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因为,建立起友谊的采访对象会主动积极地帮助记者,一有新闻线索便会及时提供给记者;再则,他们接受记者采访会无拘无束、倾心交谈,记者可以从中获得若干真实的材料。
七、身体素质修养
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躺在病床上,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再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施展。所以,记者的其他修养和条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缺少良好身体素质这个最基础的修养和条件,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具备记者素养并非一日之功,每一个立志献身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培养和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具备相关的本领。
范文二
记者是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在社会上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新闻记者被人们称为“把关人”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了他们,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才得以顺利的展开和进行,新闻记者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等高科技在新闻媒体中的大量运用,媒体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范围变得更加的广阔,传播特征也有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作为信息的主要传递者----新闻记者来说,应该具备哪样的职业素养才能满足当今新传播环境下的要求,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新时期媒体的生存环境
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到了今天,已经慢慢的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因此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依靠网络、手机以及他们的衍生品,如博客、微博、手机报、手机电视等进行新一轮的传播。这种新型传播方式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的被大众所接受,并取得了非常优越的成绩,其发展速度超越了大多数人的估计。中国从1994年开始使用互联网,只经过短短十五年的时间,网民规模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年一季度中国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16亿人。
新时期媒体与以前相比,生存环境大不相同,具体来说:(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具有了“隐身”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说的话不必负责任,于是有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进信息的传播中来。有人说现代社会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所谓“自媒体”时代,就是指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自己就是一个小型的媒体发布站,所有人都是记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这一生存环境中,这些非专业的人员,通过非传统的媒体平台,如网贴、论坛、微博、社区等,发布影响广泛的“信息播报”,其参与者大多数是不具有职业记者身份和专业背景的普通民众,但他们在对新闻线索和信息的发现、搜集、传播、分析等行为或过程中普遍表现出了很强的主动性,甚至比某些专业的新闻记者表现的还要敬业。中国社科院在20**年公布的《社会蓝皮书》中指出,20**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从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到公共事件的争论,从公益慈善到草根走红,“最美妈妈”、“最牛警-察”、“彪悍抢修哥”、“‘小悦悦事件’道德大论战”??无不彰显着广大非专业人士的传播力、渗透力及影响力。
这些非专业人士发布了比职业记者更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掌握着更多第一手材料。但他们无需遵守记者的职业行为规范,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可能会不顾事实真-相,听风即动。他们甚至可能就是利益主体,在信息传播中进行议程设置从而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谣言也就由此产生。这些都给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带来了更为严苛的挑战,如播报突发事件的效率、信息核实的能力和速度、通讯员网络的扩张、线索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等。
(二)全球化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媒体呈现出集团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世界媒体之间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合并、收购浪潮。迪士尼买下ABC,西屋买下CBS,时代华纳收购CNN,这就使得广播、影视、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的所有权归为一个综合性媒体巨人,出现了全球性的“巨无霸”公司。另一方面,这些巨无霸集团不断大举入侵其他国家的新闻产业,进而影响他国的媒体和舆-论,瓦解其本国文化和价值观。
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以前人们了解的可能只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现在无论在哪里,你都可以迅速的得到世界各地新近发生事件的第一手讯息。借助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和到处可见的跨国媒体与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信息爆炸一般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给世人,新闻信息已经越来越全球化,全球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事务都是新闻的报道内容。
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世俗化的、商业化的文化,这也同样影响到了新闻业。强调世俗生活,鼓励消费,商业气息浓厚,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新闻也越来越呈现出商业化,娱乐化及消费主义的倾向。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新闻媒体借助卫星与互联网技术的强大威力,立刻深入现场进行报道,不惜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如在美国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直升飞机,只为了对新闻现场直接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报道同时为受众带来最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从镜头的切换,画面的剪辑,采访记者的报道语言,都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电影化的表现方式。在这种精致震撼的报道画面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娱乐至死”的精神意蕴。
(三)徘徊于政治和经济场域之间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提出著名的场域理论,该理论将社会看作一系列不同的、由其自身“游戏规则”支配的半自主场域(例如政治场、经济场、宗教场、文化场、新闻场等),它们提供各自独特的交换与获得机制,它们是社会整体阶级划分的反射与折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甚至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一方面是统治的政治与经济权力,而另一方面则是被统治的文化权力。简而言之,社会是围绕处于“经济的”和“文化的”权力之间的基本对立而建构的。
[1] 没有场域是完全自主的。就媒介场域来说,它处于包罗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场和政治场的主宰之中。从世界新闻传播史来看,新闻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的,要么依附于政治而生,要么作为经济发展的附生物。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新闻场都处于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
[2] 正如《权力的媒体》的作者阿特休尔所持的观点一样,如今美国的新闻记者对于来自政治的压力有天然的抵抗力和反感,但对来自商业的诱-惑却又天然地张开双臂迎接。
在中国,由于中国的新闻从近代开始就是为政治服务的,近代中国很多著名的报业家同时也都是政治家,政论文章是中国近代报纸最主要也是办得最出色的内容,它们并非像西方国家一样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功能。到了今天,媒体又承担着政府“喉舌”的功能。因此在“经济场”和“政治场”的两极影响下,中国的新闻媒体实质上更靠近“政治场”一极,更多地受到来自政治场域的影响而非经济逻辑的轨迹。
近几年来,中国的传媒业也在经历着一场市场化改革的洗礼,集团化改革就是这其中一个比较大的步伐。但是政策历史传统因素和我国媒体特殊的“喉舌”性质决定了其改革的方向和深度。一方面,中央对新闻媒体的市场化改革持支持和鼓励态度。又由于受到整个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的影响,媒体的发展也不得不经历市场化、产业化的改革,市场之手影响着媒体前进的方向。
[3] 中国的媒体,无论大小,现在都靠自身的经营取得生存的权利,即90%是靠广告经营来生存的,已经呈现一种准企业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性,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行政之手对媒体的事业性也牢牢把关,媒体行业仍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因此,对新闻改革的步子到底该迈多大,中央是十分慎重和难下决心的。
第二篇:试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试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作者:陈智婷
一、思想作风修养
新闻事业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每次采访,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言行,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二、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就是记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记者既宣传别人,又监督别人,自身就应该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模范。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坚持真理,尊重事实,不屈服于任何社会邪恶势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深入实际,体察民情,随时了解和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敢于和乐于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互敬互学,共同促进,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文化知识修养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观念、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新闻工作者应和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熟悉新闻采编业务,懂电脑操作、掌握多媒体技术。在信息科技时代,记者必须充分利用高科技来迅速地完成工作,时代正在呼唤复合型记者,即能熟练地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材料的复合型人才。
四、业务技能修养
各方面的修养固然重要,如果缺乏技能修养,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人的活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的,动作方式熟练了,一切就轻车熟路。增强熟悉和掌握方言土语方面的技能,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访效率十分有利。在与采访对象交谈时,若能听懂采访对象用方言、土语叙述的新闻事实,则能加速自己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完成,若能不时说上一句半句的方言和土语,则必然活跃访问谈话气氛,加速双方在情感上的交流。
五、情感支配修养
新闻传播是一种事实的传播,也是一种情感符号与意义符号的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受众在接受信息和阅听新闻作品时,固然要受到理智的指导,同时也要受到情感的支配。因此,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及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新闻报道只有情理并举,才有感召力,才有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六、社交公关修养
新闻职业较之社会其他职业,具有信息灵通、交际宽广、服务面大、影响大责任重等特点。在平时的采访活动中,记者若是有意识地在社会上编织起广泛的公关网络,同众多采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私人友谊,则采访活动一定会更得心应手,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因为,建立起友谊的采访对象会主动积极地帮助记者,一有新闻线索便会及时提供给记者;再则,他们接受记者采访会无拘无束、倾心交谈,记者可以从中获得若干真实的材料。
七、身体素质修养
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作要得以顺利完成,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保证。躺在病床上,再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再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施展。所以,记者的其他修养和条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缺少良好身体素质这个最基础的修养和条件,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具备记者素养并非一日之功,每一个立志献身于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培养和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具备相关的本领。
第三篇: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
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
摘要:近年来,网络媒体凭借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的影响已深刻地渗入到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一个网站能否取胜,不仅取决于形式的独特新颖,更在于网站内容的引人入胜,这就要求网站编辑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本文主要论述网络编辑应具备的六大职业素养,进而提高网络编辑的整体素质。关键词:网络编辑;职业素养
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本质上与传统媒体是一样的,对网络编辑和传统媒体编辑所要求遵守的基本标准和原则也是相同的。网络编辑的职能首先是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这包括信息的采集、筛选、分类和加工,对处理好的信息再通过网络途径发布。网络信息的采集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从网上收集信息,如百度、谷歌等。网络编辑在收集到丰富的信息素材后,需要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筛选出各种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可以按照题材及内容分类,也可以按照新闻文体分类,还可以按照各类素材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字、图片、图表、动漫、音频、视频等类型。再对采集后的信息再进行加工。然后对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再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其次,网络编辑需要对内容进行把关,要把握好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修辞关。网络编辑既要吸引受众阅读,又要进行正确引导,消灭虚假新闻,传播积极健康、可信有序的信息。
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是思想清晰、分析和整合能力强,掌握传统和现代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一个合格的网络编辑要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一、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网络编辑作为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的中介,不但是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担负着联系网民、培养网民、动员组织网民的重要任务,更是一位思想者。网络编辑首先是编辑,就要具备传统编辑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网络媒体是综合的多媒体,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因而网络编辑超出以往的编辑范畴,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编辑活动属文化事业,以建构文化为目标,以传承文明为己任。编辑在人类文明传播、积累和发展中肩负着组织、促进人类精神生产的重任,同时也具有发现和培养精神生产力的作用。网络媒体的受众和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内容上的任何偏差和失误都可能被几何级数地放大。历次调 1
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网络媒体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求网络编辑在选择、组织稿件时要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对时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网络编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具有更加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对经手的每一条新闻负责。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对每一条稿件都要反问一下它是在宣扬什么,它能体现我们的哪些主张。因此,网络编辑不仅要有自身的职业编辑观念,还要有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不仅要有职业精神,还要有作为“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当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者。
二、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网络编辑,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一方面要学习各种对工作有利或是能改变工作效率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使自己编辑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而成为网民们喜闻乐见的内容。
网络编辑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良好的适应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懂得相关网络编辑技术,能利用网络编辑技术做出更好的报道和评论,要具备网站运营、图文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把这种学习能力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保持进步,编辑的内容不落后于时代。
三、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者撰写的文字只是一种前期精神产品,编辑的劳动是作者劳动的继续与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体现在整个编辑过程之中,而创造意识也是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能跟得上时代步伐的网络编辑,就必须具备创造意识。
网络编辑面对无垠无边的网络世界,必须不断创新,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内容,提高网页设计的意识,加强网站设计的力量,不断分析网络市场的设计动向,加快网站设计的调整和改进速度,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优势,创造出网民更欢迎的传播形式,使自己成为受人喜爱的网络编辑。网络媒体有着比传统媒体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立体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平台,如何运用好这个强大的传播平台,就需要网络编辑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新颖的策划形式,创造性地提炼信息,在浩如烟海信息海洋中,提取网民最为喜欢的内容,从而实现编辑内容受欢迎的良好结果。
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锐性
网络编辑是网站的眼睛和内容建设的关键所在,编辑的素质决定着网站的品位和水平,只有编辑的素质上去了,网站才有生命力。新闻敏感是一种素养,是对新的事实中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新闻敏感是传统媒体编辑记者的核心素质,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经过网络媒体编辑的处理,往往会做得更醒目、更集中、更吸引人,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也更好。网络编辑更强调如何把浩如烟海的传统媒体的大量新闻,编辑整合到网络媒体上来,不同网站比拼的就是内力。网络编辑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好重大时政事件报道的分寸,这样才能从报纸、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等传统媒体的若干条新闻中迅速判断出最有价值的新闻点,通过比较,迅速反映,在页面上突出处理。网络编辑还要了解相关栏目和频道受众需求的变化,了解什么类型的信息更贴近网民的需求,更能满足网民的需要。网络新闻的竞争力还体现在对许多细节的处理上,网络编辑不但要具备传统新闻人的策划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新闻洞察力和综合素质。
五、具有专业的文字能力
不少人认为,做编辑就应该有很好的文笔,所以不少写手跃跃欲试,打算投笔从编。还有一种广泛的观点认为,做编辑对个人文笔没有什么要求,能发帖就能做编辑。诚然,一个好编辑并非一定就是一个好的作者,但是作为文字的审阅者,编辑必须具备对汉语言的优秀的判断鉴别能力。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言是编辑工作基本功里头的基本功。网络编辑也是编辑,需要先过文字关,要有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任何具备这样鉴别能力的人,他的文笔也必不会差。编辑需要“严谨、清晰、准确”的文笔。在大多数时候,编辑并非资讯的提供者,而是资讯的发布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站编辑就可以游离于文字之外。对于复杂信息的技术性处理同样需要高明的文字技巧——编辑必须把自己的话说清楚,或者帮助别人把信息整理清楚,表述明白,让受众能看明白、能接受。因此,前言、编者注等是最常见的编辑文体。精彩的部分并非编辑的文字,但很多时候需要编辑用文字引导读者更方便、更深入、更有效率地了解一篇文章;或是对原文作大刀阔斧的剪接、砍削、重点标注等文字技术处理。做编辑并不需要用华丽的文字渲染,如果编辑的文字扰乱了读者的注意力,反倒是愚蠢的做法。
六、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
网络是个大熔炉,古今中外各式内容一应俱全,这要求网络编辑拥有更广的知识面,如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气象、军事、外交、教育等。人们经常说新闻记者是“杂家”,其实网络编辑也应该是“杂家”,要更新知识结构,能跟踪、了解某个或某几个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多地关注时代前沿的知识;而网络媒体能否办出特色,也要看编辑是否能够独具匠心、推陈出新,这些都需要丰厚的、及时更新的知识储备。
网络编辑不一定要对新闻很精通,但是应该具备新闻人的新闻敏感、瞬间把握受众心理的能力、良好的采写编能力;网络编辑也不一定得是个网络高手,但是他的网络技术能力一定要足以将自己的作品完美地展现在网络上。另外,网络编辑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反而更为重要,只是这种专业知识未必是新闻知识,也可以是财经、军事甚至时尚、女性、房产、旅游等知识,因为网络可以是媒体,但不一定是新闻媒体,而这些专业的知识对于网络编辑从事该领域的编辑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编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既有传统媒体编辑的素质要求,更有颇具时代特色的网络时代素质要求。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综合起来包括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专业能力、工作经验、文字表达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这是做网络编辑不能不具备的能力。总之,网络编辑应当努力向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钢.从知名网站的招聘观网络编辑的素质[J].中山在学学报论丛,2007.11.[2]陈蔚峻.论新时代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J].南昌高专学报,2011.6.[3]雷跃捷 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3.[4]沈岳.网络时代的新职业——网络编辑[J].北京城市学院报,2006.4.[5]张名章.谈网络编辑的职业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第四篇: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摘要】: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无论哪行哪业,皆有其职业道德,就像文人要有“文德”,武人要有“武德”。记者,作为报人,理所当然地要有“报德”——记者的职业道德。我国的新闻记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真实性,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闻道德失衡的现象,为此新闻记者坚决要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条款,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原因解决方法
【正文】: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制定了六条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其主要功能就是:他们都是当的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新闻工作中,忠贞不渝的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高好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优势加强媒体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的根本前提。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立言,代人民立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引导或指导社会行动朝着某个方向或方面发展,作出反映社会实际,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广大群众,起着促进剂的作用。舆论导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受命于和服从于本阶级和本政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首先为本阶级和本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导向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服务。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明确坚定的大局意识;坚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做到服从和服务中心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究宣传艺术和引导艺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新闻工作者更应作出表率,更应有遵纪守法的法纪意识和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工作之需赋予新闻工作者“无冕之王”的美誉,但新闻工作者不能借合法的工作之由,办游离于法律之外事,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说廉洁自律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的道德“操守”,那么,遵纪守法则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应有的“本分”。很难想象,一个法纪观念淡漠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及时为媒体、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产品”。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关键在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的事情未必可以构成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但真实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报道的,或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真实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行为的重要内容,真实的具体内涵:1,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必须是真实和准确的。2,坚持客观客观,公正的原则。3,当你认为已经获得足够的原始资料,可以动手写新闻时,叙述的客观性,公正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大优势,并且将其作为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包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等。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现象
(一):有偿新闻
1:随着我国媒体改革的发展,新闻媒体走向集团化,必将与经济更大程度的挂钩,出现了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出卖版面,用一定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2:收受红包。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 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三:失衡原因
(一)媒体竞争
这些年,全国的媒体数量大量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008年的不少假新闻,乃数年前便出世作祟的孽种,而且当年已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谁知几年后又承蒙我们的记者慈悲为怀,借尸还魂,化为新鬼,贻害人间。如《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2006年5月30日 《信息时报》已经披露其为“乱弹”;《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2005年2月出世,当时就被判为假新闻„„古来就有所谓的嗜痂之癖,原不以为然,如今看来,同仁中嗜痂者众矣!
(二)经济利益
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龙活现。在2006年、2007年的假新闻中“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大雨袭杭百舸归”“英皇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正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也使得报纸发行量、网站点击率迅速飙升,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现在每年许多组织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就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华赛”大奖作品造假中国高楼第一爆(后期修改制作),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记者找了两位青年假装成新婚伴侣),还有近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
(三)媒体行业管理缺陷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性”、“可读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四:解决方法
(一)建立起新闻界的新闻批评体系
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这个新闻批评机构必须
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来,其任务是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如关于新闻报道不公正或是有造假新闻或其他毛病等。如果该机构发现被指责的报刊确实有问题,它就把发现的情况公布于众。虽然这对犯有过失的编辑记者或刊物并不是什么判决或处罚,但它却能激起公众对这样的编辑记者或刊物进行谴责。相信这一“公开宣传”的武器会起一种促进作用。当然为了支持新闻批评机构的工作,新闻界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性的新闻评论杂志,这些新闻评论杂志定期对新闻工作者及整个大众传播工具的状况进行职业性评论,并向大众提供报告。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监管就是要发现假新闻,鼓励媒介之间互相举报假新闻。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二)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所以说,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
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实事求是。只有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素质坚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地进步,加强自律。另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仔细核实新闻,许多假新闻还是可以避免的。
(三)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
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的记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其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
虚假新闻,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即新闻法规。我国快速发展新闻事业在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呼唤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总而言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第五篇: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摘要】:国有国法,行有行规。无论哪行哪业,皆有其职业道德,就像文人要有“文德”,武人要有“武德”。记者,作为报人,理所当然地要有“报德”——记者的职业道德。我国的新闻记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真实性,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新闻道德失衡的现象,为此新闻记者坚决要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条款,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原因解决方法
【正文】:
一: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内容:
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1991年1月,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该准则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行为制定了六条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纪守法”,“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其主要功能就是:他们都是当的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新闻工作中,忠贞不渝的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高好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优势加强媒体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的根本前提。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立言,代人民立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舆论导向就是借助于社会舆论,引导或指导社会行动朝着某个方向或方面发展,作出反映社会实际,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广大群众,起着促进剂的作用。舆论导向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受命于和服从于本阶级和本政治集团的政治需要,首先为本阶级和本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舆论导向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服务。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明确坚定的大局意识;坚持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做到服从和服务中心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究宣传艺术和引导艺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新闻工作者更应作出表率,更应有遵纪守法的法纪意识和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工作之需赋予新闻工作者“无冕之王”的美誉,但新闻工作者不能借合法的工作之由,办游离于法律之外事,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如果说廉洁自律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的道德“操守”,那么,遵纪守法则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应有的“本分”。很难想象,一个法纪观念淡漠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及时为媒体、为受众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素材和新闻“产品”。所以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关键在真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也就无所谓新闻。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的事情未必可以构成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但真实存在的每一件事情不是都值得报道的,或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真实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行为的重要内容,真实的具体内涵:1,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必须是真实和准确的。2,坚持客观客观,公正的原则。3,当你认为已经获得足够的原始资料,可以动手写新闻时,叙述的客观性,公正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大优势,并且将其作为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包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等。二: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衡现象
(一):有偿新闻
1:随着我国媒体改革的发展,新闻媒体走向集团化,必将与经济更大程度的挂钩,出现了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出卖版面,用一定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2:收受红包。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 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三:失衡原因
(一)媒体竞争
这些年,全国的媒体数量大量增加,同质竞争、同城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出于利益的驱动,一些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心理需要,以迎合“宁求其怪不求其真”的社会心态。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抢夺第一手独家新闻,制假者乐此不疲地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目的就是为了遏尽所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攫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008年的不少假新闻,乃数年前便出世作祟的孽种,而且当年已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谁知几年后又承蒙我们的记者慈悲为怀,借尸还魂,化为新鬼,贻害人间。如《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2006年5月30日 《信息时报》已经披露其为“乱弹”;《郭晶晶怀上霍启刚
骨肉欲离队》2005年2月出世,当时就被判为假新闻„„古来就有所谓的嗜痂之癖,原不以为然,如今看来,同仁中嗜痂者众矣!
(二)经济利益
首先是商业化倾向侵蚀媒体,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龙活现。在2006年、2007年的假新闻中“腰围1.75米松原孕妇至少怀了五胞胎”、“广州市面出现注水西瓜”、“大雨袭杭百舸归”“英皇证实功夫巨星洪金宝去世”正迎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也使得报纸发行量、网站点击率迅速飙升,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现在每年许多组织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评奖活动,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能够获奖,提高个人地位和声誉,就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作品。“华赛”大奖作品造假中国高楼第一爆(后期修改制作),当年“非典”时期一对新婚伴侣走上街头的照片(记者找了两位青年假装成新婚伴侣),还有近来社会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和《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获奖照片造假事件。
(三)媒体行业管理缺陷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性”、“可读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
四:解决方法
(一)建立起新闻界的新闻批评体系
由新闻界的专业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这个新闻批评机构必须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来,其任务是受理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如关于新闻报道不公正或是有造假新闻或其他毛病等。如果该机构发现被指责的报刊确实有问题,它就把发现的情况公布于众。虽然这对犯有过失的编辑记者或刊物并不是什么判决或处罚,但它却能激起公众对这样的编辑记者或刊物进行谴责。相信这一“公开宣传”的武器会起一种促进作用。当然为了支持新闻批评机构的工作,新闻界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性的新闻评论杂志,这些新闻评论杂志定期对新闻工作者及整个大众传播工具的状况进行职业性评论,并向大众提供报告。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监管就是要发现假新闻,鼓励媒介之间互相举报假新闻。同时,建立一个媒介等级信用评价机制,发假新闻多的媒介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在这种机制的制约之下,权威性强的媒介、从不发假新闻或者极少发假新闻的媒介就会脱颖而出,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支持,得到更多的信任。
(二)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
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所以说,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的关键。加强自身修养,坚持实事求是。
只有传播者、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素质坚持更高要求,才能不断地进步,加强自律。另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仔细核实新闻,许多假新闻还是可以避免的。
(三)建立惩处和制约机制
当假新闻被揭露,除了遭到舆论的谴责外,对于造假始作俑者的记者,一般处理办法是扣发稿酬、在媒体曝光、暂时封杀其“作品”,这种对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其结果就导致对教育后的效果检验和行为监督缺少相应的手段而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助长了新闻造假之风气。因此杜绝虚假新闻,既要依赖新闻记者和媒体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行业从业规范的约束,同时也需要一种他律,即新闻法规。我国快速发展新闻事业在呼唤一部专门的新闻立法,呼唤一部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来惩处假新闻的制造者,通过立法来进行强制性制约,使中国的新闻事业走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总而言之,坚决制止、杜绝虚假新闻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新闻界、全体新闻工作者、全体受众共有的责任!
【参考书目】:
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2008(4)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岩。广播电视新闻学2009(6)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长森。新闻精品生产和新闻职业道德建设2006,(6).杨秋芬。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2005,(7).曹陇生。新闻职业道德刍议[J].新闻知识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