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合集]

时间:2019-12-02 11: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

第一篇: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年度课题指南中“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及监管对策研究”的指导思想,根据构建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要求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2003年~2010年)》有关精神,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现有的媒体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以往政府对网络不良信息采取的“只堵不疏”的做法,提出了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新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为政府部门制订政策和监管职能的发挥,以及网站建设提出新的思路。通过具体的计算机软件及提出可行的立法依据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网络网络媒体负面效应媒体互联网信息

一、前言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实现了全球的信息共享与交互,它也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网络传播克服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世界更进一步的链接为一体,但是,汹涌而来的信息,使得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前一阵的“艳照门”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目前,国内外针对媒体所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都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除了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外,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咱研规定》等等,但是,都仅仅只是采取“堵”的方法,针对此种做法,本文提出新的思想,从“大禹治水“的思路出发,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来发挥政府及大众的作用,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二、基本内容分析

广义上,网络媒体使人们能够自主而全面的了解世界,在宏观上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从微观上利于人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网络的内容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人们对网络的接触复杂多样,无章可循,在这样的状态下,网络对人们既有前述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已经不仅仅是假新闻、个人资料隐私和邮箱地址被有偿出卖、色情内容的传播、网络广告的骚扰、对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犯、恶意言论的肆意发布和公开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却对受众媒介消费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由这些损害也造成的网民对网络内容信任的缺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它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网络媒体如果能够趋利避害,加强科学管理,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使用、科学管理的话,将对社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网络甚至被许多社会成员视为“洪水猛兽“,如何扬长避短是目前关于网络传媒的讨论热点。要解决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对监管对象和监管主体加以分析,监管对象包括宏观和微观,网内和网外两大方面;监管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学校、家庭。宏观包括:(1)政府机构促进政府部门及国有单位积极推进电子商务;(2)学校、团体对学生等个体等相关网络应用的培训监管;(3)网站监管、网吧管理。微观包括:网络内容、网络游戏及规则、网民个人的分类管理等,本文通过分析得出,首先要掌握网络媒体和网民的交流过程详细状况,再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提出发挥主流网站和积极内容的引导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再通过编制“过滤”软件的方法来加以管理,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三、解决的难题及注意的问题

目前,网络传媒的负面效应研究多数侧重与对消极内容的监管,对于积极内容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要使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有一个难题需要突破,即:对积极内容的监管,比消极内容难度大,如何定性、定量监管主流网络媒体积极作用的发挥,成为新的课题。以疏为主,还是堵为主,如何堵疏结合,如何发挥主流网站的积极引导作用,如何编制堵的过滤的软件,将成为难点。

四、提出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措施来减少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1)通过调查,根据网民在网络上的具体的交流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对策,找出主流网站,对主流网站进行政策引导,使其规范化。(2)通过编制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信息,包含文字、图片,使不利信息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并做出合理的处置。(3)根据调查,对网络中的信息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而不堵”,有效的以疏为主,堵结合的方式,使有利信息大力宣传,有害信息进行堵方式,来支持网络的发展。

总之,净化网络环境,通过促进社会成员对网络内容的了解,参与互动,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使政府部门能更好的管理网络媒体,能引导网络单位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经营自己的网站,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尽可能的减少,能够极大的减少政府投资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参考文献:

[1]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探索,1999年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王蕾:论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2006年

第二篇: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正确的舆论是通过新闻作品的正面效应去实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稿件却往往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研究如何避免新闻宣传的负面效应,应该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批评性稿件

刊发批评性稿件是新闻媒体履行其舆论监督、树立其行业权威所必不可缺的手段,但往往会出现负面效应,主要有如下几种:

批评过量:新闻,本来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过量,从事物的总体上说,就是对事实本身的扭曲,就是不客观的。批评性稿件,一旦过量,就是一种误导,就会产生负面效应。比如说,暴力凶杀,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的,但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相比,则毕竟是一滴污水与一泓清泉的关系。如果在同一期报纸或同一个版面中排出几起凶杀的消息,而只有一篇或根本没有颂扬见义勇为的稿子,那就会给读者形成“坏人坏事黑压压”的印象,从而产生“整个社会黑乎乎”的感觉,甚至得出“天下不太平”、“政局不稳定”的结论。

社会是广阔的,需要批评、揭露、抨击的事物固然是有的,但不能统统搬到报纸上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站在史家的角度去冷静地观察、分析和判断,抓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成批评性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得社会的支持。

批评失度:常言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批评性报道尤其要牢牢把握好一个“度”,它不仅要求完全真实,而且要强调完全准确。但在实际报道中,失度现象却屡见不鲜,让被批评者抓住“辫子”而造成社会影响,甚至酿成恶劣后果的事时有发生,可谓防不胜防。某报1984年因对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批评失度而导致其自杀并引起社会同情的教训,就是一例。究其失度的原因,或是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而对事物进行了不当的细节描写,或是为了追求情节生动而进行了过分的气氛渲染,或是由于感情激愤而排出一串尖刻之词,或是由于分析不透而妄下结论、乱扣帽子。

度的问题,是一个分寸的问题,要把握住这一分寸,记者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反复核实,从而全面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清是非曲直,抓住问题的实质;必须做到事实完全准确,表达完全准确,分析完全准确,结论完全准确;对确指某人某单位的批评稿件,要尽量征求被批评者的看法;对难以确定是否准确的“事故多发地段”,宁可避而不谈,也不可稍加意会。批评性报道要严防过大伤害,记者应首先树立与人为善的观念,在批评的同时要适当指出被批评对象的优点和贡献,指出其犯错误的客观原因和悔过的表现及其日后努力的方向等。

批评背时:在一个时期内,党的工作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精心组织战役性报道,高扬主旋律,激励、动员人们团结一致投入到改革开放和各项经济建设的洪流中,是正确引导舆论的关键之所在。如果与整个舆论的大气候相背,那就好比在一场大型合奏中,某一乐器的旋律突然离了谱,即使它发出的声音再准确,在这个合奏中也是一种噪音、杂音——起码是一种不合谐的音,从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破坏了演奏的整体效果。新闻宣传,特别是集中精力为某一主题大呼大鼓之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报道,而对其中的枝节问题和潜在的非本质性的隐患,只能通过分析和引导的形式提示读者,使读者明确其发展的趋势,而不能劈头盖脸地横加指责。

批评错位:批评和揭露,对新闻宣传来说是必需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揭露去抨击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奋发向上,推动社会加速发展。然而,时下有少数作者由于立足点错误,在他们的此类稿件中大都侧重于详细描述某坏人坏事,例如《黑社会面面观》、《盗窃集团种

种》、《色情业探秘》等,往往将人物刻划得维妙维肖,将情节描写得绘声绘色,从而产生负面效应。新闻必须真实,但真实并不是新闻的唯一原则,在批评性报道中,有些真实的情节是不宜公开披露的,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允许公开披露的。例如对个人的隐私如果写得越真实、越具体,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就越大,甚至可能构成违法。应该明确指出的是,这种“如实”的“纯客观”的报道,如果不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予以批评,那实则是在宣扬阴暗面,有的甚至是在教唆犯罪。

二、表扬性稿件

表扬性报道属正面宣传范畴,往往认为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编辑记者疏于慎重,致使它产生负面效应的机会并不少于批评性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溢美:一般说来,作者对批评性稿件的遣词造句还是比较注重斟酌的,并大都留有一定的余地,而在表扬性稿件里,特别是在典型宣传的文章中,则往往仍然沿袭“文革”遗风而刻意塑造“高大全”形象,一味追求文学性,有的竟然故意将溢美之词堆砌于一文,极力渲染,甚至还动用夸张想象等手法极力美化人物形象,意会事件情节,借以粉饰与标榜。结果不但将被表扬对象置于啼笑皆非的难堪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起读者的反感,从而对表扬对象的典型性产生怀疑,并由此而推测其他典型也都是“吹”出来的,“拔”出来的,“捧”出来的,得出“新闻宣传是不可信的”结论。事实上,典型人物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不是虚无缥渺的神,先进单位的经验也是群众实践的理性总结,而不是天上御园的仙桃,只有把典型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把先进经验介绍得入情入理,才能使读者信服,才能起到正面引导的效果。

虚假:新闻宣传中有时出现虚假典型,这些“典型”本来就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和经验,在群众中也无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或是作者为图某种私利,或是“典型”为给自己树碑立传,于是便将其妆扮成真正的典型见诸报端或其他新闻载体,此类报道纯系虚假报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典型都是“造”出来的,从而“一粒老鼠屎臭了满缸酱”,对所有的典型都持否定态度,进而对整张报纸和整个新闻宣传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杜绝虚假典型报道的根本措施是提高编采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其职业道德修养,使之不为名利所诱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操作稿件。

片面:世间的事物不是孤立的,往往会涉此及彼,新闻宣传如果顾此失彼,就会出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的现象,批评报道是如此,表扬报道也是如此。比如一则报道法院审结案件数量增加的消息,无疑是对法院提高办案效率的表扬,但殊不知却很容易引起公安部门的不满和给读者以“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的感觉。试想,审结案件的数量增加,一般来说则与发案率的上升有关,而发案率的上升,则说明公安部门对社会治安工作抓得不力,而社会治安工作抓得不力,则必定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权衡利弊,客观地评判新闻事实,力避顾此失彼,以防费力不讨好,引出负面效应。

三、热点宣传

热点问题,大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新闻媒介应顺乎民意,进行及时适度而又准确的报道,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不过,“热点”不一定是重点,相反,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讲,有些所谓的“热点”问题却恰恰是不宜提倡的东西。然而,当群众对其还不完全了解时,如果避而不报,反而会失去读者,甚至会引起更大的负面效应。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记者决不能盲目地跟着刮风起哄,而应该多从建设性的角度进行宣传,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平衡,从坚持两点论出发,用冷静的头脑,进行解惑释疑舒心理气的工作,慎重地的进行引导,使读者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准确的结论。对政治敏感问题,要头脑清醒,要内紧外松,要严防把问题炒热;对无关大局的问题,要进行舆论分流,要转移和分散热点,要避免无谓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化解矛盾,教育群众。如

果对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不宜提倡的东西宣传得过热,势必会使一些读者的头脑由热变涨,由涨变昏,最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而迷入歧途。例如,前一个阶段,有的新闻单位为迎合少数人的趣味,大肆宣扬明星,结果“追星热”从社会蔓延到学校,从青年蔓延到少年,致使不少年轻人在大学雷锋的日子里,不学英模追明星,并且追得最紧的是港台明星。现在回头去看,“追星”,本来并不是什么“热点”,是被某些新闻传媒炒热了的一个话题。作为新闻工作者,最怕的是头脑不冷静,盲目跟着风潮跑,而要想防止头脑发热,最根本的是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认识各种现象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某些假象所迷惑,才不会被某些风潮所裹挟,才能做到既有奔放的工作热情,又有求实的冷静头脑。

第三篇: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摘 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是伴随着人类运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大幅度增强而逐步出现的一种压抑、否定主体生存的消极现象,它常常导致自然危机、社会危机等, 严重困扰着当今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技术负面效应的产生既有政治、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理性、认识上的原因。技术的负面效应是可以消除的,通过明确政府部门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增强技术伦理意识,是目前应当采取的有效重要措施。

关键词: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和谐发展

一、绪论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人类逐步认识茫茫宇宙和奥妙的世界提供了必要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当人类在对科技的巨大作用歌功颂德的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加速发展,科技的负面效应也正日益明显和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如资源匾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物种濒危、人际关系淡漠、伦理失却、人文精神丧失、科技造假等等,这些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因此越来越为学术界和理论界所关注[1]。

二、技术负面效应理解与表现

人们愈来愈意识到,在以应用技术谋求多方利益的同时,否定性因素也随之出现,这些否定性因素就是技术活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技术的负面效应正是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发展的,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暴露出来的。它是在人类运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界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束缚压抑主体、威胁和否定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消极现象[2]。技术负面效应事实上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出现的冲突与矛盾,它直接造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对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3]:第一,从自然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自然界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二,从人文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人类这一主体本身及其精神层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三,从社会领域来看,科技负面效应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对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第四,科技负面效应不论是涉及到自然领域,还是社会方面,其最终都是损害了人类需要和利益。

技术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危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4]。现代科学技术对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人们在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也同样是令人吃惊的。

在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中,科技因素既可以导致防治污染技术的创新和进展,又可以引起或加剧污染的排放[5]。比如,合成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合成农药、化肥等各类合成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不仅对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会危机所有生物的健康成长,破坏生态平衡,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公害。另外,基因污染是另一种新的污染形式,它通过某种途径扩散到其他人工培养生物或自然界野生物种,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从而对生物界以致整个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社会危机。

在世界范围内, 科学技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 掌握着科学技术优势的国家寻求对其他民族的控制, 产生了以科学技术为后盾的新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运用技术加强本国的国力,发达国家面临着怎样运用高技术获取超额利润争夺世界霸主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实现现代化,赶上富强国家的问题;第三世界的国家面临怎样运用技术消除饥饿、贫穷、内战的问题[4]。

3、人类自身危机。

在人自身方面, 科学技术霸权意味着人文失落, 造成人类精神家园迷失, 心灵无处安顿, 产生全社会范围内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人不但没有被机器解放反而被机器役使;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制。当人把技术作为获取超额利润的工具和手段的时候,人就会在技术创造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成为物的奴隶,人就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成为无个性的人。技术在快速推进中确立了自身在现代社会的主导地位,于是技术价值观逐渐成为主导人类生活的文化霸权和新的意识形态[5]。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心理距离, 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 温暖的友谊变成了“公关”和“交际”。人们以技术的实证方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人生价值、尊严等在技术笼罩下被边缘化。

4、高科技战争危机 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不同类型的主体构成,彼此之间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战争是短期内解决冲突最方便的手段。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之间都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以加强军备力量和军备竞赛。在这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原子武器、生化武器、化学武器相继问世。核技术当初是科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是为了人类谋福利,但不幸的是,人们现在却生活在核战争威胁的阴影之下。[5]

三、技术负面效应的根源

纵观技术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其根源是错综复杂的。概而言之,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其根源。

1、政治根源

政治因素是制约技术价值取向的首要因素。无论是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而言还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而言,技术均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技术具有政治工具的先验性,使得技术“政治化”;而“政治化”的技术又成为某些人取得社会地位或达到现实目的的重要手段,导致政治“技术化”的局面,即技术适应统治者的要求,使技术的理性成为统治者的理性。这就使得技术从政治的先验性直接转向现实的合目的性,技术直接或间接成为统治者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6]。

2、利益根源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决定了利益矛盾在现实活动中的普遍存在。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和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中,科技都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但在面临强大的复杂的利益矛盾时,科技却受利益和利益矛盾的摆布和扭曲,也会因促进了某些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而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利益;或者服务于某一种狭隘的近期的利益而危害了长远的广泛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对科技非理性的规划和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就不足为奇了[6]。

3、经济根源 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是技术负面效应产生的经济根源。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兴起,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力总是和先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没有技术的发展、创造和运用,就没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经济对技术的依赖性就越大,经济发展起点越高,速度越快,其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由此,“经济依赖技术,技术渗透经济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经济和技术一体化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为技术在经济生活中产生负面效应提供了可能性[6]。

4、理性根源

科学技术带来了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现代工业。然而,技术理性在近现代的片面发展,使得技术产生了难以预料的负面后果。技术理性内部结构的失衡是技术负面效应的理性根源之一;而从更大范围来看,技术与人文、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失调,是技术负面效应更深层的理性根源。技术与人文精神、道德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技术的发展先于人文和道德的发展,意味着技术的发展过程失去了人文与道德的规约,意味着技术发展的失控,技术活动的结果可能有害于人类[7]。

5、认识根源 人们滥用技术,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无知。这不仅是由于 缺乏完整深刻的自然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社会科学知识,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与社会的真实联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技术应用带来的深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在行动上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就难以避免产生社会负面效应。

6、社会根源

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合理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产生技术负面效应的社会根源。技术的应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虽然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如何应用技术以及使其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在阶级社会中却是与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的[8]。

四、如何减少技术负面效应

尽可能消除人为性的技术负面效应,把自发性技术负面效应降最低点和最小限度,这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

现实中要有效地消除、避免技术的社会负面效应,关键是要妥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政府和技术工作者的责任,改进技术,增强技术伦理意识,尽量防止技术负面效应对人类产生破坏性影响与作用。

1、明确政府的责任

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消除技术负面效应中应负的职责,包括行为职责、管理职责以及立法职责。领导者和决策者须在行动上和思想上接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约束,不能只顾本国或少数集团的利益而不顾全人类的安全,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自然效应。在制定技术发展计划和推广技术时,必须充分认识技术社会效应的两重性。最终确立一整套涉及自然、经济、政治、环境、道德、社会等内容的社会指标体系,以评估技术对人、自然、社会的综合影响[9]。

2、明确技术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家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科学知识的主要应用者,因此关心技术的社会效应,争取技术的最佳社会效益,是技术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技术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这两种方式来影响技术的行为及其后果。社会舆论对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负面效应的产生起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内在信念通常通过科学良心来发挥作用,因而是一种道德信念。科学家应积极参与政府管理部门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提出最合理的建议和方案,引导公众舆论,协助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技术政策,保证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9]。

3、促进技术自身的发展

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也是减弱、消除技术负面效应的有效措施。正是因为技术的不完善使技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造成了一些技术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只有通过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才能减弱或消除。事实上,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无不是利用技术的进步来解决的。因此,依靠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是减弱、消除技术负面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10]。

4、增强技术伦理意识

根本上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自身的发展变革、技术的社会制度控制,更取决于人类自身的素质,取决于人类技术伦理意识的提高。技术的生产、推广和利用等社会行为必须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用技术伦理规范来避免技术应用过程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10]。技术的应用不能够违背社会的伦理法则,技术伦理应该是人类在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始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现代社会需要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统一起来,实现功能和价值的互补。

五、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技术的负面效应问题在现代社会己受到从学术界到政府及社会群众的普遍关注。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技术的负面效应,需要我们构建新的价值观念,更需要我们及时制定恰当的对策并付诸实施。在我国,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等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的实施正是以此为目标,克服了传统技术发展观的局限性,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实践活动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1],指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现实途径,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发展和应用科技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晓磊.论技术负面价值的成因及其弱化措施[D].武汉科技大学,2012.[2]王行靳.技术负面效应及其消解[D].成都理工大学,2005.[3]任大伟.论技术的负面效应及技术发展导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39-43+71.[4]詹颂生.科技负面效应的内在根源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2:110-112.[5]易凌.略论技术的负面效应[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28-29+50.[6]任大伟.论技术的负面效应及技术发展导向[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39-43+71.[7]毛晓磊.论技术负面价值的成因及其弱化措施[D].武汉科技大学,2012.[8]王行靳.技术负面效应及其消解[D].成都理工大学,2005.[9]张俊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及出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10]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9 [11]胡化凯.试论技术正负面效应的共存性与控制[J].科学学研究,1998,04:32-37+109.4918字符)

(全文共

第四篇:认识网络媒体

认识网络媒体

一、定义 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一样,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信息载体。

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刊、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第四媒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二是由于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如新浪网、网易网、搜狐网。

二、基本功能

一般认为,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的功能为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

监视环境功能

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一旦上了因特网,报纸不再受到版面的和截稿时间的限制,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与此同时,1

因特网向公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信息源,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可以设立自己的网站发布自己的信息。

决策参与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的。正如比尔盖茨所说:"传媒上的每一次进步,都对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对话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传统媒介固然可以反映民意,但是公众的直接反馈却不及时或者很少,因特网作为自由的信息平台,公众意见能够得到迅速、及时和充分的反馈。

文化传承和教育

比尔盖茨认为,由于有了信息网络,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孩子都可得到比今天任何人拥有的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网络时代给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是孔夫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得到实现。

娱乐功能

随着宽带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对于许多网民来说,网络甚至成了他们主要的娱乐工具,他们通过MP3下载欣赏音乐,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流媒体观看动漫、电视剧甚至好莱坞大片。此外其独特的交互功能给网民带来了全新的娱乐形式——网络游戏。

三、优势

与其它媒体比较,网络媒体主要有以下优势:

1、传播范围最广:全球性

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报刊、广播还是灯箱海报,都不能跨越地区限制,只能对某一特定地区产生影响。但任何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Internet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讲Internet是最具有全球影响的高科技媒体。

2、保留时间长: 全天候(常年)

报纸广告只能保留一天,电台、电视台广告甚至只保留几十秒,几秒,Internet上发布的商业信息一般是以月或年为单位。一旦信息进入Internet,这些信息就可以一天24小时,2一年365 天不间断地展现在网上,以供人们随时随地查询。

3、信息数据庞大:全面性

影象、动画、声音、文字;涉及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写文章、搞研究、查资料,找客户、建市场、信息流、物流„„。

4、开放性强: 全方位

5、操作方便简单:傻瓜化

仅鼠标点点,浏览、搜索、查询、记录、下单、购物、聊天、谈判、交易、娱乐,报关、报税等,轻松实现,跟发传真、打电话一样简单。

6、交互性沟通性强:全动态

交互性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它不同于电视、电台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用户可以获取他们认为有用的信息,厂商也可以随时得到宝贵的用户反馈信息。以往用户对于传统媒体的广告,大多是被动接受,不易产生效果。但在Internet上,大多数来访问网上站点的人都是怀有兴趣和目的来查询的,成交的可能性极高。

7、成本低、效率高:最经济

电台、电视台的广告虽然以秒计算,但费用也动辄成千上万,报刊广告也不菲,超出多数单位个人的承受力。Internet由于节省了报刊的印刷和电台、电视台昂贵的制作费用,成本大大降低,使大多数单位、个人都可以承受。网上访问,去杭州跟去纽约,没有区别。

8、强烈的感官性:全接触

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多媒体手段使消费者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大量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并能在网上预订、交易与结算,将更大增强网络广告的实效。

四、全媒体

从传播手段来看,网络媒体兼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有媒体的全部手段,可以称之为全媒体,个人、公司等非政府机构都可以将信息利用网络发布,同时这也是一个广告的大型载体,星之传媒就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个载体发展壮大的。

正因为其传播手段的全面性,它的传播功能几乎可以超越此前的所有媒体。同时,它在时间上的自由性,空间上的无限性,使之在传播条件上突破了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向受众提供最即时、最充分的资讯。此外,它的易检性与交互性还大大拓展了其服务功能和互动效果,成了受众容量最大的资料库和可参与的公众媒介。

五、自媒体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自我发布信息的条件将更加完善,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会自由采集和发布信息。因此,有论者认为,信息的收集已进入公民记者时代,而信息的发布则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也真正意义上发挥大众的智慧,挖掘大众资源,降低资源获取成本,反映了以分享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的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传媒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带来的福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它不良的伤害所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第五篇:有感于"一把手负责制"负面效应

有感于“一把手负责制”负面效应

岁末年初,名目繁多的会议特别多,内容大都涉及热点、难点问题,诸如“防止禽流感”、“拖欠民工款”、“今冬明春安全问题”、“年终送温暖活动”等等。然而,这些会议都强调要“一把手”参加并负总责。对此“一把手负责制”有点感想。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提出“一把手负责制”过多过滥。从网

络上搜索“一把手负总责”关键词,仅用0.79秒,就出现了278000个相关查询结果。类似“人口、资源、环境”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责制外,还有“官煤勾结遏制矿难一把手负总责”、“党报党刊发行一把手负总责”、“高教改革一把手负总责”、“退耕还林一把手负总责”、“安全工作一把手负总责”、“‘防非’工作一把手负总责”、“党风廉政一把手负总责”、“军转干部安置一把手负总责”、“落实扶贫计划一把手负总责”、“机关作风建设一把手负总责”等等……提出“一把手负总责”说法过于概念化,任何工作都是靠一件一件的具体任务落实来保证的。如果没有领导班子的“分工负责和各司其责”,那么“一把手负责制”只能是一种口号。提出“一把手负责制”关键是要发挥班子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而不是处处身先士卒,事必躬亲。

二、“一把手”不是“三头六臂”。在现实中提出“一把手负责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现行体制下,“一把手”当然要对全局性、关键性、重要性的工作负总责。既然实行的是“一把手负责制”,那自上而下又为何又热衷提出“一把手负责制”呢,恐怕还是内部运转不协调造成的后果。除了总体上“一把手负责制”外,不能把一些过于具体的小事情也都要求“一把手负责制”。要知道“一把手”只有一个,也是一个具体的活人,并非三头六臂。一些来自街道基层的“一把手”对名目繁多的会议苦不堪言,甚至一周5个工作日白天都在开会,只能用晚上时间回去贯彻,更谈不上深入深层解决实际问题了。如果什么事情都要求“一把手负责制”,那么为何还要配备“二把手”、“三把手”做什么呢?

三、要慎重提出“一把手负责制”。邓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不能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直接影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难看出,当前在一些地方实行的“一把手负责制”不是建立在民主基础的“负责制”,而是成了“一把手专权制”,完全背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过分强调建立以“一把手负责制”为中心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容易造成下级“一把手”只向上级“一把手”负责,而不把自己周围的同事和群众放在心上。如干部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内部监督机制尤其对一把手的监督几乎失灵。于是,“一把手”在本企业、机关、单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一言堂”和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位。因此,“一把手负责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在强调“一把手负责制”的前提下,必须强调“分工负责和各司其责”。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一把手负责制”容易权力垄断。现实中出现许多腐败现象,或多或少同“一把手负责制”有些联系。许多单位“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的实质,就让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变成了一言堂,使党委分工负责制变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用人权、财政审批权、使用权、监督权上的独揽。因此,就会让腐败分子感到当县委书记就是与县长不一样,当“一把手”就是比副职有天地差别的感觉来。因为“一把手”可以把监督、人事变成打击别人、排斥别人的手段;因为“一把手”的随心所欲,使公共财务变成了自己吃喝玩乐的小金库;因为“一把手”权力过大,使党员生活流于形式,基层组织涣散,民主选举成了维护“一把手”权力的工具,使监督成为“真空”;而在选才用人上,由于“一把手”说了算,因此就有了任人唯亲、拉关系和跑官要官的现象。

下载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媒体的负面效应的论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摘要: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关键在于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本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原因及出路

    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原因及出路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表现,在当代,科学技术引发了重大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社会伦理问题,历史上科学技术还引发了众多战争,以......

    网络媒体合作协议书

    网络媒体合作协议书甲方:乙方: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本着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就合作宣传 年 月日至 月 日 举办的 事宜,达成如下协议,本协议只适用于甲乙双方于本届展会的广......

    网络媒体的优缺点

    在日前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在事故发生后的第四分钟,通过微博发出的第一条求救信息,使人们首先通过网络首先了解了这件事故。在这件事件的报道中,虽然传统媒体也......

    网络媒体合作协议

    甲 方:联系人:电 话:地 址:乙 方:联系人:电 话:地 址: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如下条款约定:一、合作原则1. 甲乙双方应遵守中国移动"移动梦网"的......

    网络媒体工作总结工作计划

    12月工作总结及2011年1月工作计划 12月,是公司所有部门最忙碌的一个月份,相继的几个活动都在这个月份。在本月采编部工作量很大,不仅要做日常采访和更新等工作,还要协助策划部一......

    网络媒体合作协议

    XX活动合作协议甲方:乙方: 联系人:联系人: 电话号码;电话号码: 网址:网址: QQ:QQ: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在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基......

    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警惕“面子文化”的负面效应 作者:王昊魁杨敏《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6日 15版) 将扶贫领域的惠农资金优亲厚友;讲排场、比阔气,无视党规党纪,大办婚丧喜庆;超标准公务接待,造成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