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日本版三国志有感
读日本版三国志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日本版三国志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作为一个游戏玩家,自然不会缺席日厂光荣的大作《三国志》以及《三国无双》然而玩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疑惑,那就是日本人做游戏的历史原型塑造,与我国国内流传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均相差很远。与电视剧也大相径庭。后来才知道日本人看的三国志压根不是我国流行的版本。而是一个演义大家吉川英治所自己再写一遍的《日版三国志》。其内容和你能找到的任何一本《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都相差甚远。
正好有幸收到了一份宝贵的读书券,便想着拿来看看日本作家吉川英治所写的日版三国志,到底和我国流行的《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到底差别在哪。
其实从演义的角度来说,原本有自我的修改和艺术加工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历史实录性质更多一些的《后汉书》和《三国志》来说,角色性格抽象不符合历史故事,那一定是角色的性格抽象有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者的眼里来说那就是角色的性格记载并非真实角色,或者读者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总之历史的已确定事件具有不可辩性,而人物如果记载有违事件,那一定是人物记载的问题。比如不管后世有多少篇软文给多次屠城的曹操军队洗白,在当时曹操这个角色以及曹操军事集团一定是草菅人命的,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不过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吟诗罢了。
而演义版本既然历朝历代养活了无数的说书先生、绘本画家、印刷书馆和唱戏的戏子,那么其形象一定是更符合大众的认知和理解,角色越鲜明越好,反而是具体历史事件可以稍微扭曲变动,创造出一些无中生有之事更是寻常。既然薛平贵可以去追王宝钏,关公可以战秦琼,那么张飞也可以去鞭督邮,诸葛亮也可以像个睿智一样的.七擒孟获,观众欢迎就好,为了恰饭嘛,不丢人。
果不其然在这本让我看的瞠目结舌的《三国》里,除了让我还能大概看出历史的轨迹之外,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为角色塑造服务。所有的内容变得非常极端的“演义化”,比如一开始,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去描述年轻的刘备挣了点钱之后去给母亲买茶叶,还认识了身为黄巾小兵的张飞,桃园结义这种在三国演义第一章回的内容直接被扔到了第八章。
更过分的是当他需要突出个人武力的时候,吕布的个人形象从三国志里有勇无谋的将军变成三国演义里一个先是单挑连砍几员大将,再一个按着刘关张三个打的绝世猛男就已经很过分,极度违反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认知,结果到了日版三国志更加夸张了。带着极少数的部队硬冲袁绍讨董大军的阵地,连着阵斩方悦、吓跑王匡,从一个军营突破到另一个军营,万军之中砍死一大票敌军将领。直接冲到袁绍的大帐。才被刘关张三个拦下来开始三英战吕布,这已经是T800级别的战斗能力了。
也是因为演义的角度来说,比起累牍地描述一个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起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谁得利谁死了。不如以这种英雄志的型式去述说一个个英雄故事。日版的三国演义把诸如美人计、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但凡是大家会觉得脍炙人口引发读者喜爱的英雄故事,都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但凡是比如李郭二人平推吕布这种有违人物塑造的故事都被解释为游击战或者一笔带过。日版三国演义加重了个人英雄主义,将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解释为了个人的表演秀。也无怪日厂可以做出《三国无双》这种割草向的游戏了。因为他们看得三国演义真的是这么写的。一个绝世猛将不光是可以斩将夺旗单挑致胜,还能以一己之力杀进军营七进七出硬冲结阵自保的军队正面打赢千人万人的军队。也难怪诸如公孙瓒李郭袁术刘表这样的诸侯,愣是在三国无双等游戏里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大众脸,人在日本的三国演义里基本上就属于背景板角色或者传檄而定的戏份。
到了诸葛亮北伐,更是把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演化到了极致。几乎没有提及原本荆州北伐计划因为东吴背刺而破产,改为自蜀道北伐之后的艰难,而是将前几次北伐归咎于猪队友拖后腿和司马懿过于强大,再之后诸葛亮五丈原身故后,整本日版三国演义就完结了。可怜魏灭蜀之战邓艾钟会,甚至是在外传中写的。诸如黄巾起义这类对于后汉非常重要的历史故事,所费笔墨甚至比不上七擒孟获。反而大概是舌战群儒借东风气周瑜乃至七擒孟获这类的故事实在是太有噱头,反而在正文中大书特书。
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很遗憾越是畅销、流通的书籍越是逃脱不开个人英雄主义和故事受欢迎程度的桎梏,也难怪日厂做游戏几十年下来还是围着个人英雄主义的三国志和三国无双系列打转。反而是CA这样的欧美厂家会做出全面战争三国这样围绕着历史背景和全局展开的战略游戏。将历史回归到历史上,而非个人的勇猛或者智谋。
这大概也是日本作者的一种通病。当他们考虑到大局的时候,总是会对经济、人口、组织度、训练度、内部政治和总体对外外交态度这种实际决定因素考量相对较少,反而对个人能力和所谓的勇猛智略考量过多。缺乏宏观的战略意识以及实际社会情况对于战争的影响的考量。也难怪但凡是个日本作家写的书籍,强如田中芳树写出来的也是充满浪漫情环的英雄传。也是让人惋惜啊。
第二篇:读《三国志》有感
从正史到演义,从英雄到奸雄
——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感 读正史,往往使人感到味同嚼蜡,历史的长河湮灭了太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读演义,却使人大呼过瘾,虽然是虚构的故事,却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模糊了文学戏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界限。演义与正史,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而《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两本经典都是在向读者记述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但两本的风格却不一样,一本是生动形象的演义,一本是忠于事实的正史。通过阅读他们,便会发现截然不同的现象。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曹操这一经典人物的形象。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众所周知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然后又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他的贪欲和权势欲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的人生信条巧妙隐藏,用“假仁假义”网罗人才,为他所用。在《三国志》中,作者着力描写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表现曹操的旷世奇功和济世之才。同时,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一、《三国演义》中曹操之简历
(一)姓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民族:汉
籍贯:沛国谯郡
家庭住址:不详
(二)身高:七尺
相貌:细眼长髯
性格:有权谋,多机变
(三)学历:不详
特长爱好:好游猎,喜歌舞,游荡无度
职业:
第一份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第二份职业:除洛阳北部尉;
第三份职业:顿丘令;
第四份职业: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四)家庭与社会关系
社会背景:中官显贵
祖父:曹腾 中常侍 费亭侯
父亲:曹嵩 本姓夏侯氏 曹腾养子
叔父:姓字不详
伙友:不详
师傅:不详
二、《三国志》中曹操之简历
(一)姓名:曹操,字孟德。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说曹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民族:汉
籍贯:沛国谯郡
家庭住址:京都洛阳
(二)身高:未记载
相貌:未记载
性格:少机警,有权数
(三)学历:不详
特长爱好: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职业:
第一份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第二份职业:除洛阳北部尉;
第三份职业:顿丘令;
第四份职业:征拜议郎;
第五份职业: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
(四)家庭与社会关系
社会背景:汉相国曹参之后
祖父:曹腾 中常侍大长秋 费亭侯
父亲:曹嵩 曹腾养子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的有关记载,说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叔父:裴松之在做注时,引用了吴国人所写的《曹瞒传》一书中有关曹操智斗叔父的故事,后为罗贯中直接采入《三国演义》第一回中
伙友:未记载
师傅:未记载
(五)时人评语:世人未之奇也
梁国桥玄、南阳何颙: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许邵:裴松之在做注时,又引用了孙盛的《异同杂语》中一条记载,“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三、历史与演义之不同
从这样两份简历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
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通过阅读《三国志》,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主要弘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他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陈寿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而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塑造成了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酷的乱世奸雄这一反面人物,并且在后世我们对于曹操的形象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
通过阅读,会发现这两本书的主要区别有三点:
一是体例不同。《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而《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二是成书时间不同。《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而《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三是承续关系不同。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除了曹操从英雄变成奸雄外,在《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三国志》中,周瑜从小就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计划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而《三国演义》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突出了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喜爱,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不论是曹操,还是周瑜,亦或是其他人,我们都不难发现正史和演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正史更加的客观公正,目的是将事实记录下来,而演义更多的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因素,并且会带有一定的时代感,作者写小说的目的更多的是借历史故事反映他所处的年代的问题。同时,为了创作的需要,会将很多事件细化,而在细化的过程中也就加入了虚构的成分。
虽然两本书不同,但通过阅读《三国志》使我更加认识了真正的历史,真正认清楚了历史人物。同样地,《三国演义》因其艺术等手法,会更加吸引我们去阅读。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是英雄,还是奸雄,需要我们在不同的书中去寻找。
第三篇:忠,还是——读《三国志》《三国演义》有感
忠,还是——读《三国志》《三国演义》有感
鞠旻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最能概括三国那个群雄并起,战火纷争的年代,那个流传千古,依旧是人们谈论不尽的时代。“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那个时代忠臣还是奸佞,忠诚还是反贼,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从很小的时候,三国,就伴随着人们的成长。而人们看的最多的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所以,人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每每提到曹操,人们总会想到奸佞,小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些词,而恰恰是这些观念使得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奸臣的形象。
而曹操也成为了一个充满争议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而对于我来说,我更欣赏的并非刘关张赵诸葛亮,而是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为什么说曹操是奠基人呢?因为魏政权是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所建立的,而不是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渲染成一个玩弄权力,专权,奸佞的小人,但那只是罗贯中眼中的曹操,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读书人都是追求的儒家学派的“忠君,爱国”。东汉时期是刘姓为皇帝,所以人们就默认刘备为真命天子,而曹操只是一个反贼。
其实不然,《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加入了作者的个人思想的色彩,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也是虚构的。例如人们熟知“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中说关羽斩的华雄,其实不然,华雄是被孙坚所杀;再比如“三英战吕布”,其时刘关张并未参加,而吕布则是被孙坚击退。而为了渲染人物形象,所以《三国演义》中多的是虚构的情节,作为小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曹操在《三国志》中记载到,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唐太宗李世民也称赞他说:“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历史上的人对曹操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其实,倘若不是曹操在东汉末年的改革措施,东汉早就湮没在了那个时代。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曹操的才华让东汉王朝得以延续数十年,这真的是一个所谓“奸臣”所为吗?
曹操能够统一中国的北方,就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用鲁迅的话讲: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成就绝非偶然,不仅是军事成就,在文学史上,曹操的作品也是一颗闪亮的星。到今天,人们依旧能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依旧能吟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殊不知这就是曹操留下的名篇。
如此一人,我并不相信他是奸臣,其实,正如杨慎所写,“是非成败转头空”,忠与奸早已不那么重要,忠还是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不必强求。
诚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四篇:读《三国志·曹操传》有感
读《三国志·曹操传》有感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可谓是一大奸臣,无情无义,狡诈多疑。“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此话一杜撰出更是被后世人恨得牙根痒痒。读了《三国志》之后,我感受到的却是曹操的宅心仁厚,知人善用。可以借用其中的两则小故事来共同体会一下。
其一:毕谌为曹操的手下,张邈叛乱掳走了毕谌的家人,曹操很惋惜地放他离去。而后张邈被曹操打败,毕谌被生擒,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然后命毕谌担任高官鲁国国相。
其二:曹操很青睐魏种,兖州叛乱时期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可是魏种却叛逃了。曹操听说后大怒:“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大概意思就是不逃到国外去,就不会放过他。没过多久,叛乱平定了,生擒了魏种。曹操却因为魏种的才能,不但没杀了他,还依旧任命他为河北的太守。
从两则史料记载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曹操不但不是心胸狭隘、生性多疑的人,反而对于贤臣良将十分的大度,对于重用的人从不猜忌,就比如劝降了关羽之后,委以重任,却不加一丝防范,才也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创造了机会。
除此之外,我觉得用雄才伟略、旷世英雄来形容曹操一点都不为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百姓民不聊生。曹操力挽狂澜,匡扶汉室,铲除奸佞,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我想,对于世人的评价,曹操应该也是一笑而过吧。
至此这让我想起了《邹碧华》电影中特蕾莎修女的一段话:
即便是你友善,有人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动机不良,无论如何,你还是应该保持友善;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会使你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
其实,做人如此,工作亦是如此,保持诚实与坦率,时刻用热情的言语、积极的行动去回应群众关切,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改变初衷,为你所热爱的事业奋斗不休,足矣。
—塔河县人民法院书记员 赵福祺
第五篇: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题目: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1级历史汉班 姓名:梁永辉 学号:20111104545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宋成有、李寒梅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的代表性著作。
《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编占领时期对美一边倒外交路线的确立。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并实施以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战后民主化的主潮,给日本乃至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史》始终把握了这样一种趋势:以美苏为两极的新大国强权政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的旧的强权政治,两极的矛盾与斗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全面展开,成为影响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外交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内,是为冷战服务的亦步亦趋的追随外交。该书在探究日本外交活动的宏观国际环境的同时,还探究了日本国内领导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由于美国对日占领并左右其外交政策,自吉田茂内阁起,日本依托美国的庇护寻求自己的发展已成为其外交的既定方针。
第二编是对美一边倒追随外交路线的局部调整。在这一阶段,单纯地由美国支配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反对与批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因此出现了对美日关系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比如“自主外交”的提出,以增加日本的自主性,试图减少美国人控制的势力。
《战后日本外交史》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特别重视。例如在《日中关系的进展与挫折》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为推进日中关系正常化而辛勤工作的日本友人不下数十人, 面对日中关系的低谷,更多的日本友人却逆流而上为改善日中关系而努力。他们当中有政治官员、国会议员、新闻记者、学者和工商业巨头,活跃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中,为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是该书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改善关系,是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形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既有追随美国政治路线、作为向其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的一面,也有渴望获得东南亚资源与市场的现实考虑。作者具体地剖析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复杂关系,为读者理清了日本外交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日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编是走向自主外交阶段。到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急剧增长,日本领导人对走向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自主外交踌躇满志。因此,日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新阶段。中日邦交正常化是本编富有特色的内容。在本编中,读者可处处感受到日本为走向自主外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更感受到中日两国领导人为实现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第四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等距离、全方位外交阶段。70 年代在保持日美特殊同盟关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与中国、苏联、东南亚、大洋洲、中东和欧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以树立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强调自主性,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与行动,如抢在美国之前恢复与中国的邦交关系,增加对第三世界的对话和援助, 加强同中国、东盟的协商与合作等等。作者探讨外交中的多边关系,实质是在探讨一种全球机制,在国际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是相当富有教益的。但是作者也指出,无论“全方位自主外交”还是“多极自主平衡外交”,日美关系仍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
第五编是走向分享世界领导权的大国外交阶段。进入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之后,已不满足于以往的“多极自主”、“ 等距离” 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力图以“西方一员”外交来取而代之,担更多的国际重任。该书指出,在国际社会抵制苏联势力南下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联合行动中,日本“旗帜鲜明地加入到对越南的抵制与制裁的行列”,主张召开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愿意在资金、技术和其他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日本越来越多地插手世界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突出日本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1987年以来,日本军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费投资大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整体形象。
读罢全书,感到《战后日本外交史》有两个显著特色:一, 视野广阔, 取材宏富。该书并没有局限在传统的政治外交, 而对当今高科技时代经济规模与质量、人力资源与素质、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也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特别是把冷战结束后解密的历史材料摄于笔下, 更增添了它的学术分量。许多立论新颖别致,反映出作者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信手拈来的史学功夫;第二, 研究历史, 关注现实。作者在目睹了近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活动之后,得出了忧心忡忡的结论:“可以肯定,日本会进一步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步伐。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将是日本不变的外交目标”。确实,日本近年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动不同凡响, 国内不断有人否认战争责任, 这些消极势力每每为厉为祟,困扰着日本与世界、尤其是与亚洲各国建立真正平等、友好与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