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日本名列第一对美国的教训有感
《日本名列第1-对美国的教训》
一、写作背景
日本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败国,日本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国力大大削弱,尤其是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更是使日本四分之一的国土遭到重击。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日本竟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增长10%,几乎是我国近几年来的增长速度。日本的经济腾飞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外部因素有:美国和西欧的支援、二战战争期间所获得的资本积累等,这些当然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所助益,可是毕竟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应该还有日本本身的自身因素。当大部分人的眼光聚焦西方时,日本的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三位,国民生产总值超出英、法、西德,仅次于美苏。欧美的经济学家称为“日本的奇迹”,很多人对这个“奇迹”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人认为是由于日本适当的经济政策,有人认为是由于科学技术和教育人才的发展,也有人把这归结于政府的宏观政治支持。本文是对其进行研究的一篇,作者沃格尔从全新的角度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解读。
二、本书简介
《日本名列第1-对美国的教训》是美国学者埃兹拉•沃格尔于1979年所写的。由我国的谷英、张柯等翻译的,于1980年12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进行了第一次出版。全书除了作者的序言以及译者所写的后记外,正文部分的内容共3个部分分别是《日本的挑战》、《日本的成功》和《美国怎么办》。全书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手法对日本的制度的优秀方面进行了赞扬,但也没有忽视日本制度的缺陷。正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的“对美国的教训”,本书着重强调了日本制度值得美国甚至其他国家学习的地方。对于日本经济发展的缺点,其他国家也要引以为戒的。
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作了较多的考察,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本书自发表,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其中的日译本,已经在日本国内发行就成了日本的畅销书之一。引起美日等国广大读者的兴趣和议论,成为一本畅销书。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美国,甚至于全球大部分国家也正是由此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管理学理论——企业文化理论。
三、对于本书的简要理解
本文的开篇就以“镜子”这一题眼进行阐述。说明了美国长期居于世界第一的地位,已经鼠目寸光,看不到其他国家的飞速崛起。日本的发展应该作为美国的一面镜子,美国经过长期的发展,渐渐感到制度方面的不适应,“责怪某一个人的缺点与失误”成为美国人遇到困难时的借口,导致美国政府不切实际地只顾关注政治问题。他们花大力气来培养优秀的接班人,而不是在制度上进行变革。
这时候,必须要有一面镜子来对美国进行提点,进行警告,正如唐太宗所说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美国人以日本人为镜就可以脱掉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的包袱,就可以拜别国为师,拜谦逊的民族为师,检点自己的行为,顺应国际形势,采取积极的政策促进发展。否则,会有毁灭性的破坏。
日本民族是谦逊的,他甘愿当小学生,他不断地借鉴他国,不断地学习他国。日本同时也应成为他国学习与借鉴的榜样,沃格尔认为理由如下:日本的传统制度已经深思熟虑并不断地创新、日本的工业制度也在不断变革、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与问题日本早已经发生了等等。在第一部分中,沃格尔从较为宽泛的方面讲述日本的快速发展诸如:日本的技术与效率,国民的素质高等。正是由于日本的科学技术不断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才能养活相当于美国一半人口数量的国民,但是它的可耕地面积与美国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国民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高,这在一方面使日本的犯罪率是每年呈递减的趋势,而其他的国家大部分都是直线上升;另一方面,日本人的勤奋、团结、以及好学敏求的性格使这个国家不断地借鉴国外,不断地发展。有一个很形象地说法来形容日本人的勤奋并不辞劳苦为国家奉献是这样子的:说在那个时候,国民的工作状态是极度高涨的,尽管经常加班到深夜,有的大厦甚至是通宵达旦,灯火通明,但当问到他们是否反感的时候,他们都回答是自愿的,他们很乐意这样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一个表现就是交通的发达,那个时候日本的交通远没有现在完善,他们经常是从中午一直堵车堵到晚上,可是大家在车子里耐心的等待,没有表现出焦虑的状态。沃格尔认为日本人比别人更富有理想和上进心,他们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干劲。正是由于这种热情,日本在六十年代发展的是异常迅速,而且发展完全是在符合国民的精神物质需要的基础上的。
在第二部中,沃格尔主要是具体地从知识信息、政治、教育、社会稳定等方面详细地介绍日本成功的原因。在知识信息的获取上,日本人很有智慧,而且是“群众性的学习”,时刻地在积累知识,积累信息,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商机和战机,连苏联都自愧不如。日本倡导终身学习,从来不会和自己的老师反唇相讥,总是会耐心地听取。在体育上,日本从来不会炫耀自己已经非常出色的体育项目,而是派人到外边学习自己没有的,或是邀请那些很出色的体育运动员到日本国内交流学习。日本人对各种体育项目都很热心,尤其是自己国内非常弱的,或是自己没有的。对于自己国内传统的体育项目日本一刻都没有放松,积极地发扬改进,以实现一定的突破。在“头脑公司”和企业情报发展方面,日本都是别出一格,不仅花费的资金少,而且效率都是极高的,主要是因为日本非常重视发现其他国家在这反面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使自己获得极大的发展。还有就是政府、福利政策方面的优秀措施,都是值得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所要学习的。
在这里我想简要对日本的企业快速发展方面的极佳措施作一些自己的见解。沃格尔引用别人的话很好说明了日本企业的与众不同就是:美国工厂简直像军队一样,工长总是严密地监视着工人,不让他们偷懒;而工人们也绝对不是带有好感来听从工长的指挥的;但是日本的工厂,工人们没有受到监视也干得很起劲,对上司也几乎没有反感,而且似乎在由衷地期望企业的发展。有人说这是两国传统的不同,实际上这要归功于“日本式”的经营方法。日本开始采用的美国式的经营方法,但发现对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很有利,于是发展了自己的一套制度,如论资排辈制、终身雇佣制等。这在当时是创了企业的先河的。对于终身雇佣制,日本了解到年长的人经验是极大的丰富,富于判断力,而且对企业有忠诚心,可是外国却只看到了这一制度的缺点。日本企业拥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立足长远,用远见卓识。有的时候甚至为了长远利益来牺牲眼前利益。这按照哲学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工人有了制度的保证就可使日本工人忠诚心和自豪感提升,促使企业的理念升华。沃格尔认为日本的大企业的都拥有协商一致的精神,重视集体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合作的精神,这就会使很多的决策达到最优。这就是日本企业中值得我们学习的“软文化”,即明确的企业经营哲学,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无形的行为准则。另外,日本企业明白专业化的员工是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现代社会的,所以力图他们都树立一种“全局主义者”的观念。让他们进入到一个企业之后,并不是全部精力投入到一种生产工序中,不要像《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似地,而是激发他们获得广博知识的欲望。这样一来,日本企业的员工就会了解到自己的晋升并不是与自己的技术完全挂钩的,而要什么杂活都要干,当雇主对员工也采取灵活的运用方式的时候,员工就会意识到自己以前干得各种活并不是无用功,而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单调,进而把这种行为当做是一种幸福。日本企业处处对职工负责,形成了“温暖的企业”。在这种企业中,上司给你分配完一定的工作后,还会关心员工的交往生活。通过交往,增进彼此的感情,更加容易地开展工作。另外,日本还特别重视保护员工权益的工会。正像沃格尔自己文章中总结的那样,日本企业的成功并不是传统的集体忠诚心,而是由于企业给了员工个人以“归附观念”与自尊心。
第二篇: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范文
读《日本美术教育》有感
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前段时间拜读了张晓露的《日本美术教育》一书,日本的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与他们的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教师这个职业已经是日本最好的职业之一,同样了解到他们的美术教育也是非常不错的。
日本美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和创造性,我国的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中也阐明了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这一标准现在在教学实践中还处于摸索和改进状态,所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老师、家长为了画画而画画,千篇一律的简笔画,没有创新,纯属临摹,这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还抹杀了孩子的个性。
《日本美术教育》这本书中主要讲了两点:
1.培养造就学生个性。日本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扩展表现及鉴赏能力,在体验到造型创作活动喜悦的基础上,培养爱好美术的心理,培养高尚情操。”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深刻独立的自我。因此,美术教育必须考虑在美术指导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发展审美趣味。美术教育可以让每一个中学生体验自然、人类和社会之美,感受美术表现和欣赏的喜悦,并使孩子们的心灵不断丰富与充实起来。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完善的性格。日本教育界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为基本出发点,在探索
发现中不断创造。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生机勃勃的事物。激动自己的心灵,张扬自我。因此,各种各样的制作经验和技巧,都是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表现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随着技巧的提高,表现过程中更加入了形象思考,仅仅训练技术并不能扩展表现力。在这方面,生活阅历和知识素养就起着积极作用。
2.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指导。日本的学者认为,美术教育良好的授课方法来自教师的个性发挥,优秀的教学不是某种概念化的东西,而是教师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的体现。具体的美术教学,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审美趣味、格调及研究成果,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其中有一个确定学习内容的标准,就是日本文部省的学习指导纲要,在理解纲要的基础上,教师确定指导的方向。了解、把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良好的授课取决于每个教学单元内容的充实,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活泼地参与活动
再看我们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现象制约着我们的美术教育 1,首先儿童在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家长就教他临摹简笔画,不用作任何思考,画的好坏都以简笔画书作参考,要求他们画的象,画的整齐,颜色涂的匀,在以后绘画班中还是学较复杂的简笔画,他不管画什么画,都会是简笔画这种模式,不会有自己的特点。老师、家长、学生都认为“画的整齐、画的象,颜色涂的匀”这就是好的儿童
画。试想一下,当所有的儿童画都是一种简笔画的风格时,这种画还有什么看头。
2,不做任何思考,没有创新,没有个性的临摹教学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低龄儿童处在一个易受暗示阶段,绝大部分儿童容易被人左右,特别是父母,父母“好心”的指点其实是害了他们,因为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画”标准就是画得像,经常会毫不客气的对孩子的画进行“讲评”诸如:“这里的线画歪了,那里画得不像,这里应该怎么画,哪里把它擦掉,甚至有一半的家长会亲自动笔帮孩子画。”经这一折腾,本来画得好的,喜欢画画的、很有自信的孩子就会变得很不自信,画面形象越来越小,修改次数越来越多,这样出现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美术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把促进“儿童画”的发展作为启蒙教学阶段,在“儿童画”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以后,选着沿着具有科学性的写生模仿教学和突出艺术性的创作教学互相配合的教学发展途径,不丹能够摆脱了临摹和模仿对创造性才能的束缚,保护儿童创造才能的启蒙和连续顺利的发展,而且是一条能够让写实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行不悖,同时发展的最佳教学途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们的心灵不断丰富与充实起来。
第三篇: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读《历史的教训》有感
李亚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著名学者,终身哲学教授,普利策奖(1968年)和自由勋章(1977年)获得者。他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终其一生,杜兰特都热情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历史的教训》是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杜兰特的代表作。
本书浓缩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华,以现实、残酷而又冷静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历史与地理、生物学、种族、人性、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盛衰定律等的关系,展现了人类恢弘壮阔的发展史,并总结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正如本书郭小凌教授的序及前言所述,本书固然有不精准甚至谬误之处,但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展示出历史留给人们的巨大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给现代人类以启迪与警鉴,使其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作者长期读史、治史经验的积累与萃取,与其说它是一本历史经验谈,不如说是对人类史的哲学思考,涉及史学本体论与客体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价值是什么?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至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语言高度概括呈现出来,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分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全书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卓见迭出,引人入胜。它纵览人性改变国运的痕迹,洞察财富聚敛分流的轨迹,沉思道德塑造社会的力量,字里行间到处闪耀着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部值得人们静下心来深思细品的佳作。
人类相对于宇宙时空,只是短短一瞬、匆匆过客,但正是人类的渺小和局限,如果不保持警惕,学习前人的经验,我们将重蹈覆辙。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科学的中立性,知识不仅仅只是正面的力量,它如同双刃剑一般,如果一再努力地扩大手段而忘记改善我们的目标,无异于自取灭亡。感谢历史上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留下了足够多的文明遗产,赋予人类超越死亡的生命意义,帮助我们扩大自身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因此,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牢记教训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尽可能多地收集文明遗产并传递下去。
美国的尼布尔博士说:“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这两者的智慧。”如果刚好渴望增长自己处事的智慧,不妨可以尝试品读《历史的教训》,思考人类的哲学,也许在面临选择时会有更加广阔的思维,更加明智的行动。
书评作者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
李亚楠
第四篇:读美国立宪有感(范文)
读《美国立宪》有感
读美国立宪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国家形成统一制度的不容易,要协调和平衡各方面的力量,制度的形成,也是各方力量的妥协。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么的重要,美国从邦联到联邦,其间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但也见证了美国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到政府充满生机勃勃发展。下面我将谈谈自己读完此书后的几点感受。
一、中央适度集权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性
邦联时候的美国,刚刚取得独立,当时的邦联条例并没有确定国家实行三权分立,中央政府权力很小,而各州权力却很大,联邦政府显得软弱无能。用麦迪逊的话说,此时的美国是头脑听从四肢的动物。因为邦联条例不足以保证邦联政府的权威,各州不服从邦联政府,谢司起义便是最好的例子,此时州际矛盾也在加剧,欧洲国家歧视美国并且干涉美国的外交,在这样的环境下,美国其实相当于处于无政府的混乱时代,国家内部没有稳定和睦,强大更是无从谈起。正是1787年宪法,它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设置联邦司法体系,并赋予国会以广泛的权力,如征税权、管理商业权等。从此,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日益扩大,政府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便是中央适度集权对国家统一和强大的重要性。
二、美国宪法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1787年美国宪法会议上,以汉密尔顿和麦迪逊为首的联邦党人制宪者们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和英国以及西欧各国的政治制度做了分析比较,他们熟悉各个时代的政治学说,在美国宪法中传承
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并且,美国宪法直接借鉴了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制度、各州宪法和<<联邦条例>>。当然,美国宪法在传承的基础上是有很大创新的,否则美国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成长强大起来。美国宪法的创新我认为如下:创立了联邦制、总统制,设置联邦司法体系,国会开始拥有广泛的权利,如征税权、管理商业权等。
三、美国宪法是原则与妥协的产物
美国宪法是各方力量妥协的产物,其实不止美国宪法,英国的权利法案、中国近代的曹锟宪法,又何尝不是呢?邦联的无能、大州与小州的矛盾、自由州与蓄奴州的矛盾,就决定了美国宪法必须协调平衡各方力量。而这又是怎样艰难的一个过程,尤其当我看完<<南方与北方>>后,更加能体会到北方与南方无论在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还是工业的发展水平都完全不同,而联邦党人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协调他们的矛盾,平衡他们的利益。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宪法中的五分之三条例和议员一人一票而非一州一票便是最好的例子。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想法。
第五篇: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题目: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1级历史汉班 姓名:梁永辉 学号:20111104545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宋成有、李寒梅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的代表性著作。
《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编占领时期对美一边倒外交路线的确立。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并实施以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战后民主化的主潮,给日本乃至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史》始终把握了这样一种趋势:以美苏为两极的新大国强权政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的旧的强权政治,两极的矛盾与斗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全面展开,成为影响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外交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内,是为冷战服务的亦步亦趋的追随外交。该书在探究日本外交活动的宏观国际环境的同时,还探究了日本国内领导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由于美国对日占领并左右其外交政策,自吉田茂内阁起,日本依托美国的庇护寻求自己的发展已成为其外交的既定方针。
第二编是对美一边倒追随外交路线的局部调整。在这一阶段,单纯地由美国支配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反对与批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因此出现了对美日关系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比如“自主外交”的提出,以增加日本的自主性,试图减少美国人控制的势力。
《战后日本外交史》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特别重视。例如在《日中关系的进展与挫折》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为推进日中关系正常化而辛勤工作的日本友人不下数十人, 面对日中关系的低谷,更多的日本友人却逆流而上为改善日中关系而努力。他们当中有政治官员、国会议员、新闻记者、学者和工商业巨头,活跃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中,为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是该书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改善关系,是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形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既有追随美国政治路线、作为向其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的一面,也有渴望获得东南亚资源与市场的现实考虑。作者具体地剖析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复杂关系,为读者理清了日本外交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日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编是走向自主外交阶段。到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国内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黄金外汇储备等急剧增长,日本领导人对走向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自主外交踌躇满志。因此,日美关系进入了一个难以逆转的新阶段。中日邦交正常化是本编富有特色的内容。在本编中,读者可处处感受到日本为走向自主外交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更感受到中日两国领导人为实现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第四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等距离、全方位外交阶段。70 年代在保持日美特殊同盟关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与中国、苏联、东南亚、大洋洲、中东和欧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以树立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强调自主性,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独立看法与行动,如抢在美国之前恢复与中国的邦交关系,增加对第三世界的对话和援助, 加强同中国、东盟的协商与合作等等。作者探讨外交中的多边关系,实质是在探讨一种全球机制,在国际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是相当富有教益的。但是作者也指出,无论“全方位自主外交”还是“多极自主平衡外交”,日美关系仍是日本对外政策的核心部分。
第五编是走向分享世界领导权的大国外交阶段。进入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之后,已不满足于以往的“多极自主”、“ 等距离” 和“全方位”的外交方针,力图以“西方一员”外交来取而代之,担更多的国际重任。该书指出,在国际社会抵制苏联势力南下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联合行动中,日本“旗帜鲜明地加入到对越南的抵制与制裁的行列”,主张召开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愿意在资金、技术和其他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日本越来越多地插手世界热点地区与热点问题,突出日本在当今世界的大国地位;1987年以来,日本军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军费投资大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的整体形象。
读罢全书,感到《战后日本外交史》有两个显著特色:一, 视野广阔, 取材宏富。该书并没有局限在传统的政治外交, 而对当今高科技时代经济规模与质量、人力资源与素质、科技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等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也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特别是把冷战结束后解密的历史材料摄于笔下, 更增添了它的学术分量。许多立论新颖别致,反映出作者宽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信手拈来的史学功夫;第二, 研究历史, 关注现实。作者在目睹了近年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种种活动之后,得出了忧心忡忡的结论:“可以肯定,日本会进一步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步伐。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在国际上发挥大国作用将是日本不变的外交目标”。确实,日本近年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活动不同凡响, 国内不断有人否认战争责任, 这些消极势力每每为厉为祟,困扰着日本与世界、尤其是与亚洲各国建立真正平等、友好与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