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发利用水资源论文
1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内涵及原则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不过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同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和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并秉承社会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要求,进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最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但同时也是为了经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与此同时,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经济收益,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同时,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3结语
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必要性,通过合理的规划,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有效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可以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致性,同时满足生态效益,使自然与环境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第二篇:节约用水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节约用水
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一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几年来,各地发生洪涝灾害。前一段时期我国云南贵州的一个地区出现干旱,旱灾同时也不断地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横行,各省也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发生干旱,损失惨重。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国家是水资源缺乏,如何解决“水”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节约用水
保护环境
开放利用
进入21世界,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相对数量严重短缺。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益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节约用水,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我们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决不止是水能的利用所产生的电能产品;防洪、饮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具有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事业,水电建设和运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和最重要的替代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是自然的、清洁的,都应该以可持续的方式加速发展。国内外一些机构和人士坚持支持小水电,而坚持反对大水电,实际上这在科学道理上来讲是不通的。大水电也可能是低坝,小水电也坑内是高坝,都有因地制宜,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
二、建立和健全水资源保护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包括公约,尤其是关于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移民等,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法规冲突,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
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还是建设、运行规定,无论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以便监督制约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作为工程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统筹兼顾,包括坝址、坝型选择,饮水方式选择等。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并保证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与恢复,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保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概算要保证,使用要到位,效果考核。
三、科学利用和完善水资源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按照系统工程要求,全方位加大力度,继续实施休牧(或轮牧)还草、返耕还(山、坡)林,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利用,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保障供水、防火减灾。
但是,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的问题、土地的承载能力问题和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与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除及时、足量到位(一次性)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移民后扶植发展,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十年、再延十年)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共效益,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又要防止断流、断航、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包括相关循环产业(结构)支持机制,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四、全民教育加强节约用水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他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一个公民面前的迫切课题。农业是用水的大户,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大搞节水型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是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有一个有效的抗旱、防洪保安体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楚亚民。试述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李晓辉 程永毅。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三篇:中国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中国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摘要: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具有紧迫性。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农业节水系列标准不完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程度不高和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为此节水农业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等。
关键字: 农业经济 合理开发 循环利用 水资源
我国淡水资源的总储蓄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是可以支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在这方面,以色列这样一个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国家,人口从65万增长到680万,人均GDP从300美元增长到15000美元,便是值得借鉴的成功例子。(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农业是一国之本,如何处理好民生问题是支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了解我国农业当前用水现状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建议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1、中国农业用水资源的现状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2)
2、中国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3)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我国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用水的发展方向。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其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
施。(4)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5、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5.1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小型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大中型灌区推行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管理模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农村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产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5.2 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认真执行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标准,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5.3 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5.4 扩大非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面积
实施非充分灌溉或调亏灌溉,人为地控制水量供给,不仅能够减少作物的奢侈蒸腾,抑制作物茎叶生长,有利于改善作物品质,而且可以将节约出来的水量用于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作物总产最大。据试验,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50m3。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溉水量,正常年份每公顷可减少700m3。水稻可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
5.5 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地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5.6 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几年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丘陵薄地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5.7 加快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建设
根据发展节水灌溉的总体规划,扶持和培育相应的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形成规格化、系列化,做到配套齐全,价格低廉,服务及时,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可靠的保证。
6、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6.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6.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
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6.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业生产实际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不仅是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如果不能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就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真正拥护,就不能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
6.4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
一项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可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发展。伴随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业也可望能形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行业,成为中国加工制造业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部门应使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和支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节水灌溉的不断推广,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在不断的好转,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指导下,相信我国在农业用水方面会取得可喜的进步,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欣,《经济布局不可忽略水资源条件》,长江日报(武汉);
(2)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4)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四篇: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问题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环境的保护
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问题,人们通过修建各种工程来达到开发利用的目的。
水资源开发不当可能造成三种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水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问题
从水,土壤,生物的角度出发又能分为:水盐失调 岩土体变形失稳 生态退化
水盐失调: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盐的迁移途径变化,土壤沙化。拦蓄径流,入海水量减少,陆地盐分积累,海水入侵。水库周边地下水升,地表积盐。
南水北调,调来水的同时,也带来了盐分。岩土体变形失稳
生态退化:在系统干扰超载下逆向演替,沙化。植物消失物种消失
地质环境问题:
地面沉降:就是土壤孔隙变小,压缩 地面塌陷、裂缝 诱发地震与边岸再造
边岸再造:水库边岸在库水冲积及风浪冲击下,发生坍塌破坏,堆积新滩,形成稳定新岸的过程,又叫水库塌岸 库岸浸没与沼泽化等
水环境问题: 水资源减少 水质恶化
海水入侵:滨海地区人为采水,降低陆地地下水位,引起海水(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移的现象称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指海水通过透水层渗入水位较低的陆地淡含水层的现象。
生态问题: 植被退化 土地沙漠化
土地盐渍化: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中堆积的现象。
第五篇: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结课论文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水的需求急剧增大,世界上许多地方越来越多地利用地下水。在正确认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开发与用与管理,已成为当代地下水科学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地下水资源开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陷与塌陷、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问题。地下水环境问题的发生主要是人类活动所引起.其原因有:“过量开采”;无节制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水土流失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互为因果,加剧了地下水环境恶化。关键词:关键词:地下水资源;水质;污染;过量开采;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methods of control in groundwa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HEN Xi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5, Hen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pulation growing and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s of water have been rising rapidly.Many places in the world are making more use of groundwater.Based on the right nderstanding groundwater resources, how to develop and utilize groundwater rationally has become important topic of contemporary groundwater science.This article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as if the water table lowering constantly, surface subsidence and collapse, seawater intrusion, groundwater pollution.The occurrence of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blem is mainly caused by mankind's activity.The reasons were: Unrestrained exploitation;effluence undressed with a free hand;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ut of keeping with environment protection;soil erosion, improper usage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interact with water pollution;making worse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Keywords: Groundwater resources;assessment method;water quality;pollution;unrestrained exploitation;methods of control 1 引 言
地下水既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组成部分,又是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息息相关。据调查,目前我国地下水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量的16%。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地下水具有直接的关系,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物质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在改变甚至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
中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3·1011 m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这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其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日益加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地下水与其周围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十分复杂,其作用进程往往十分隐蔽和缓慢,因此,在开发地下水时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不易被发现,一旦出现问题,要处理时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当今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
中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约为8000亿m3,与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的比例约为1:3.4,在北方地区,这一比例为1:1.58。地下水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具有水质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据统计,我国约有70%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由此可见,地下水 的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早、半干早地区,地下水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新的全国地‘卜水资源分省评价报告表明,因开发利用不合理,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紧张、污染严重、地质灾害影响大等问题。
(1)地下水开采过渡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在上覆岩层及沉积物的压力作用下,特别是第四纪沉积物的压力作用,孔隙被压缩,储水空间变小,会造成地下水含量的减少,甚至会导致地下水枯竭。
(2)地下水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与塌陷。大量开采地下水流体是引起地层压密、地面沉降的原因.天然条件下,承压水与其上下隔水层之间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抽水使水头下降,引起向上的浮托力减小,承压水所受的应力一部分就转移到含水层颗粒的骨架上来,使颗粒间隙变小,孔隙度因而变小,地层遭受压缩,产生地面沉降.研究表明,沉降量和沉降速度除了与抽水量大小、水位下降速度有关外,还与孔隙地层的颗粒大小有关.粗颗粒释水压密为弹性变形,当水位恢时土层不能回弹,复后,砂层可以还原,沉降消除;而细粒的粘性大,颗粒间具有较强的粘结力,形成结构孔隙,释水压密所引起的地面沉降也不能消除。由此可见,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和向含水层进行人工补给,是控制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3)地下水开采会造成海水入侵。在沿海地区,当含水层与海水直接接触时,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高于海平面,并向海里排泄。由于海水与淡水比重不同,淡水可浮托于咸水之上,咸水呈楔形插入淡水的底部。当含水层受到开采时,就会破坏咸淡水的平衡关系,引起海水入侵。
防止海水入侵的关键是保持淡水含水层的水位高度,其方法除了控制抽水量外,积极的办法是进行人工回灌,以控制海水入侵。回灌时可以引用河水,也可以在抽水井与生活海岸间打一排回灌井,形成一个水位高于海平面的压力脊;或者相反,在沿海岸布置一排抽水井,使其形成一条较深的水位低槽,以防止海水向内陆入侵,在有利的地质条件下,还可以进行帷幕灌浆,形成地下隔水层,以阻挡海水入侵。
(4)地下水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统计,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地下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指标超标,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和pH值等,其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气态氨氮污染在全国均较为突出。同时在一些地方看到,很多河流、水沟都是污水,有的水甚至像墨一样黑。人多的地方,各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流入河里、渗入地下,污染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在对晋江市地下水污染进行调查时,主要是对其中的矿化度、总硬度、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以及pH值等常用的化学指标进行测定,作为评价的依据。
3地下水开发利用环境问题原因及防治
3.1地下水开发利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1.1“过量开采”
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受到气候、岩性、地形、水文和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是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一个地区的地下水一旦开采就破坏了原先的平衡状态.晋江居民和工厂用水多为深水
井,不少乡镇打井泛滥,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在开采区附近形成水位降落漏斗.当开采量小于补给量时,这种水位降落漏斗随季节变化在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其交替升降幅度不大,但当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甚至在丰水期水位也无法恢复,这就是“过量开采”所造成的后果。
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在以下地区:一是深层水地区,在深层水地区由于补给条件的限制,如果一味追求打深井,就更易造成水源枯竭;二是井网分布过密地区,由于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抽取的水量增加,势必造成开采过量。
3.1.2无节制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污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量的持续增大,排入江河湖库的废污水不断增加,这些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成为主要的污染源。3.1.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改革开放后,个地方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晋江市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于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给生态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1.4水土流失以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目前,晋江市大多数湖泊和河流因污染造成了氮、磷的富营养化。据专家估算:近50%的氮、磷来自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质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除以上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土要原因外,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技术落后、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低,对保护水资源宣传教育和依法管理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3.1.5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对地下水无节制的采用,致使地下水大量减少甚至枯竭。由于地表水资源贫乏和水污染加剧,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严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水需求.农业用水大水漫灌,使污染物渗入地下,因而加剧的地下水的污染。3.1.6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互为因果,加剧了地下水环境恶化
由于水资源短缺,水体环境容量低,水环境更趋恶化,地下水污染也相应严重。部分地区河道基本上被污染,邻近城市的河道成为排污沟,水污染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3.2防治措施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水环境总体恶化,形势严峻,其发展态势令人忧虑。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保护的要求相符,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地下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2)优化管理模式
建立地下水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要以地下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地
下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
(3)依法治理地下水
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依法治理地下水,是改善我国地下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开采地下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开采地下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又要严格退水水质管理。对新申请开采地下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开采地下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开采地下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中请审批手续。总结
资源分布不均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使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严重问题。在许多地区和城市,局部超采现象较为普遍。而对严峻的地下水资源供需形势,充分发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各省、地级的地下水监测体系,对各省主要城市、重要盆地和平原农业区实行长期动态观测,对由开采地下水所引起的相关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区域性监测,在充分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开采布局及调工作,控制减少污染源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而问题的重要措施。列举如下:
(1)把地下水的利用和地表水的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2)有效地控制污染源;
(3)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门地地下水的管理;(4)划分出不同的开采区。
参考文献
[1] 刘润堂,许建中,冯绍元等.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水质影响的初步分析[J].中国水利,2002 ,(6):54-56.[2] 杨爱玲,朱颜明,等.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8,(5):60-67.[3] 陈清山.气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0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