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19-10-22 21:4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

第一篇: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

摘 要:近年蔓延的 “用工荒”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对中国就业形势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争论。本文从劳动力总体供求、农民工供求以及适龄劳动力供求等多个角度对全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劳动力正面临着供给减速,需求不断提升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经济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 农民工 供求矛盾

2004 年春节以后,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外来务工人员返乡不归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此后,这一问题逐渐向长三角及其他地区蔓延,甚至波及到安徽、四川、湖北等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

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劳动力供求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时在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升级政策中反映劳动力变动的新情况非常必要。

一、中国劳动力总体供给形势分析

我们选取 1995—2009 年的历史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以得出适龄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我国 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呈明显地下降趋势,这说明未来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来源越来越少;15—64 岁①的人口数量一直是呈增长趋势的,但近几年来增长幅度较小,这说明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的增长已经变得乏力;65 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这给我国的适龄劳动力带来了一定的抚养压力,影响适龄劳动力的供给。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目前我国 0—14 岁的人口是2.22 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 16.6%,比 2000 年下降 6.29 个百分点;16—59 岁的适龄劳动力规模是 9.4 亿,比 重 是 70.14%,比 2000 年 增 长3.36%;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是 1.78 亿,占比13.26%,比 2000 年增长 2.93%,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是 1.19 亿,占比 8.87%,比 2000 年增长1.91%。这说明一方面我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将愈加缓慢,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也将制约适龄劳动力向社会充分释放。

二、我国农民工供给形势分析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一产一直在为二三产业储备和提供劳动力资源,其中农民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直接影响城镇基础人力资源的供给。我们选取 1990—2009 年一产和二三产就业人数的数据,来分析 20 年来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的情况。我国 1990—1997 年一产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自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我国大批劳动力返乡,造成 1997—2002 年一产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连续6 年变化不大;2001 年底我国加入 WTO 后,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 2002—2009 年一产就业人数和就业比重又开始进入下降区间,到 2009 年一产就业人数29708 万,就业比重 38.1%。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二是以农民工的 形 式 向 城 市 转 移。自 1990 年 以 来,除1996—2001 年,其他时间段的农村非农就业规模一直呈上涨趋势,2009 年已达 20992 万,表明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工向城市转移。

在农村的就业群体中,有专业从事农业的,也有在从事农业的同时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中上班的,其中前者可视为农民工的来源,其变动情况直接影响可转移农民工的情况。1990—1999 年这个群体的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在2000 年经过短暂回调后一直到 2009 年又呈明显下降趋势,到 2009 年已经减少到 25883 万。这说明我国可转移农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少。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民工办 “我国农民工工作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的计算结果看,目前农村专业从事农业的就业人群中大致还有 0.7—1.2 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供转移;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年转移农民工 600-650 万。下面我们选取 2000—2009 年的数据来反映这些年我国农民工人数的变化情况。从图 2可以看出,自 2000 年以来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一直是增长的,2009 年已达 14500 万人。但增加的幅度除 2002、2005 和 2009 年外,其他年份都呈下降趋势,尤其 2005 年以来,增长幅度越来越小,即便是次贷危机后经济回暖的 2009 年,增长率也仅为 3.27%。这说明外出农民工数量的增长越来越乏力。

这里的农民工定义为外出 6 个月以上的农民。鉴于 1990-1999 年的数据无法获得,这里只选取 2000-2009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适龄劳动力人口供求预测

(一)适龄劳动力供给总量预测根据我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 16 岁,上限为男 59 岁,女 54岁。国家统计局以 5 岁为一个区段对各年龄段的人口进行了详尽的人数统计,所以我们以 5 年一个区段对未来 15 年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规模情况进行预测。我国 2009 年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规模为87062.4 万。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5 年规模减少到 86131.6 万,年均减少 155.1 万;2020 年减少到 83135.2 万,年均减少 599.3 万;2025 年继续减少到 78326.1 万,年均减少 961.8 万。由此可知,今后 15 年内我国适龄劳动人口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

(二)适龄劳动力需求总量预测我们选取1990 年至2009 年的 GDP 和就业规模的数据,来计算我国总的就业弹性(即就业的年变化率/GDP 的年变化率)。如果这些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始终维持在一个较小的区间内,没有出现系统变化的话,那么在发展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假定未来 15年内我国的就业弹性依然会保持在一个区间内就是合理的。下面对1991-2009 年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图 3 可以看出,除 1998、2001、2007 年外,其他年份的就业弹性一直维持在 0.06—0.14 之间,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在假定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变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估算 2011-2025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总量。经计算,1991-2009 年我国的就业弹性平均为 0.09904,标准差为 0.032。这样我们在预测未来的适龄劳动力人口需求总量时将平均值0.09904 定义为就业弹性的中档,将平均值加标准差即 0.13104 定义为高档,将平均值减去标准差即 0.06704 定义为低档。在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国十二五期间的 GDP 年均增长率为7%。假定 “十三五”、“十四五” 期间 GDP 增速进一步趋缓,增长率分别为 6% 和 5%,那么未来15 年的适龄劳动力需求情况如表 2 所示。

图 3 1991-2009 年我国就业弹性变化情况由前面的分析可知,2015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供给规模 86131.6 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5.1 万,而 我 国 适 龄 劳 动 力 需 求 规 模 为81038.02—82860.93 万,年均增长 375—739.59万,尽管需求规模是年均增加的而供给规模是年均减少的,但总量上依然是供大于求;2020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 83135.2 万,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99.3 万,而 需 求 规 模 为 82681.04-86169.97 万,年均增长 328.6—661.81 万,尽管在总量上供求是大致相当的,但供给增量与需求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25 年内我国适龄劳动力规模 78326.1 万,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961.8 万,而需求规模为 84076.11—89030.12 万,年均增长 279.01—572.03 万,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增量来看,供不应求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综上,我国的适龄劳动力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供大于求,十三五期间勉强平衡,到十四五期间就明显供不应求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一直有人提议延长退休年龄,但从目前来看,男 60 周岁以上、女 55 周岁以上的人群并不是就业人群的主力,所以相信即便我国延长退休年龄,也只是在某些行业内缓解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并不会改变总体的变化趋势。

四、劳动力资源趋紧情况下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根据以上分析,我国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形势并不乐观,尤其随着农民工供应的趋紧,城镇的用工形势将会十分严峻。为适应这一形势,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也必将发生相应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工成本快速上升。

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人工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虽然 “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局面会较早出现。而 “十三五”以后,劳动力供给趋紧现象将会逐步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全面显现。自2004 年 “民工荒” 爆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迄今农民工工资延续了 6 年的上 涨 态 势,涨 幅 超 过 1 倍,年 均 涨 幅 超 过12.4%(引自中国人民大学 2011 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据中银国际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将提高到 10% 以上,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也会提高到 50% 以上。2.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在劳动力资源不断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员工素质、打造自主品牌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从制造环节向两端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管理延伸将成为更多企业的自主选择。

3.产业转移加速。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用工形势要比内部地区更加严峻,这一方面会促使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越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

一方面也会促使沿海的企业尽早转型升级,在侧重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同时将生产组装等环节向内陆地区转移。未来随着用工形势的不断紧张,国外和国内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相对落后产业的进程会不断加速。

五、政策建议

从本文前述分析来看,随着我国二元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释放进入工业,农业为工业不断提供劳动力的情况将不断弱化,民工荒也将不是暂时性的现象。为此,必须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具体而言,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通畅。发达国家的经历显示,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政府既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搭好劳动力供求双方见面的桥梁。也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及时发布地区人才供求信息,使工人能充分了解供求信息,实现工人及早就业、充分就业。

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劳动法规的执法力度,保障工人合法权益,让工人安心工作,乐于工作。2.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今后的产业发展重点应着眼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制造类企业与生产性服务类企业的对接;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鼓励现有企业由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设计、市场销售、供应链管理等环节攀升。中西部地区应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尤其是软件环境,加快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3.深化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当前民工数量荒的表象下,掩盖着的实际上是质量荒。目前,沿海企业通过压低工资来获取低成本优势,往往忽视对员工的培养。一方面使得民工素质得不到提高,难以适应技术含量日渐提高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徘徊,从而深远地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为此,要积极发展各种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二篇: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与定义,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发展历程。对我国物 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物联网发展中的优势及劣势,以及我国 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物联网 产业发展的策略,同时对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物联网 发展现状 策略 趋势 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defini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troduced the basic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The Internet of things to China's development statu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scal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industry economic impact on society.By comparis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ut forward for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our industry's future prospect.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Development Status Strategy Trends 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1 引言 2009 年 8 月和 12 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其中都重点强 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2009 年 11 月 13 日,国务院 批复同意《关于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情况的报 告》,标志着“感知中国”已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并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中国物联网 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2 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 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 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 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2.2 物联网发展简介最早是在 1995 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了物联网的概念。此后在 2003 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 首。2004 年,物联网因其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即时交流,被美国《商业周 刊》评为全球十大热门技术。2005 年 11 月 17 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 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概念。同时也拉开了物联网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序 幕。而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正在试图通过发展与“物联网”概 念相关的新技术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让其成为推动经济走 出危机的重大力量,将本国的经济发展从泥沼中拉回到正轨。当今的经济形势为物联 网产业未来的大展宏图奠定了重要基础。3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早在 1999 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 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据工信部透露,到目前为止,我国传感网标 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在这个全 新产业未来发展中,我国和国际上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 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尽管如 此,今后仍需加大对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要极力避免当初计算机和互联网 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3.1 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优势 3.1.1 规模优势 如果仅仅实现数字化而实现不了“物”之间的互联互通,那么数字化的“物”就 会变成信息孤岛。就物联网自身的特性而言,是必须形成规模的,否则难以形成一个 智能运作系统。而当前制约物联网产业上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本价格。规模上 不去,成本就很难降下来,成本降不下来,规模也很难能扩大,如果规模达到巨额数 量以上,每只标签的成本甚至能控制在 1 美分,规模成本优势将能突破制

约物联网发 展的价格瓶颈。作为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期保持着令 世界瞩目的较高的经济增速,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巨额数量规模的消费。当物 联网应用普及后,规模成本所带来的优势能更好地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物联网的 推广又会驱动经济发展,为其他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一旦物联网 大规模应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中国在世界面前带来话语权。3.1.2 产业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多城市都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保证经济 增长,但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资源的逐渐匮乏,亟需新能源产业或者新的高科技产 业集群来支撑下一轮的发展,物联网产业正好提供了这个契机,使整个市场的注意力 转移到虚拟网络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上来。对物联网投资的战略不仅能够保经济增 长,而且能够在新经济增长模式上获得先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传感器制 造、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以及服务商等环节。尽管 当前物联网产业的技术还不成熟,而且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并将之在 生产及生活中全面应用,但是国内所具有的广阔的市场规模,以及所拥有的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使得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少数能实现物联网完 整产业链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先选择 物联网产业的产业链环节中相对成熟的技术进行转化应用,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产业链 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中的环节嵌入到国内其他产业中进行整合应用,从而加快我国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速 度。3.2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及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3.2.1 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 据相关部门统计分析,2010 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 2000 亿人民币,2015 至 年将超过 1 万亿人民币,2020 年将超过 5 万亿人民币的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 展,必将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从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 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有机结合的一种创造。这种 创造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改变社会生活方式。一方面,物 联网对社会生产方式必将产生深刻影响,物联网把信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应用 于各个行业、各个产业,组成一个庞大网络,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监控处于庞大网 络中的物品运行情况,从而实现对物的智能化、精确化管理与操作。物联网的发展不 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 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 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 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物联网对社会生活方式也将产生深刻影响。物联网 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建立起人与物的充分沟通,在现代综合技术层面上达到人与物的 智能化交流,这对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际电信联盟”曾在一份 报告中这样描绘物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 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的确,这些现在看来似乎不可能的事情,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也许在将来会成为平常事。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3.2.2 物联网有效推动社会生产效能,改善经济结构 物联网是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 物体的连结,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等同于物理世界与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等同于传感网、通信网和应用系统的有机组合;物联网整合了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 和信息处理等技术,实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从而能有效推动社会生产效能,改善经济结构。3.2.3 物联网将有效促进全社会信息化发展 3.2.3.1 政务信息化方面 在政务信息化方面,提供了便捷透明的政府服务。政府服务在网络上无处不在,I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政府效率,政府信息更加透明公正;提供高效的市政管理,物联网 带来智能化高效的水、电、燃、供热等公共事业管理;提供了智能高效、无处不在的 安全、交通保障,提供信息支持的城市规划和决策分析。3.2.3.2 产业信息化方面 产业

信息化方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渔业/林业/牧业智能应用和信息 专家服务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农业/渔业/林业/牧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促 进产业集群发展,各类行业物联网应用促进新产业发展,企业应用和信息服务、人才 服务帮助新产业落地和集群。

3.2.3.3 社会信息化方面 社会信息化方面,提供智能化的便民服务。智能小区,随处随时的生活信息和多 种支付方式带来安全便捷生活方式;文教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各类 智能应用提升百姓教育和医疗质量;消除城乡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享受信息时代硕 果,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寻找就业机会,加快从农民到市民转变。3.2.4 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巨大蓝海 目前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费不断下降,运营商利润空间不断减小,以人为 基础的通信市场正在趋于饱和,物联网对运营商来说是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物联网 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市场的优势将完全体现,将有越来越 多的电信运营商以各种商业模式进入物联网市场,未来几年将在物联网市场占据主导 地位。目前,我国已有超过 7.2 亿移动电话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也超过了 3.38 亿,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由于具有无线覆盖的广域性、移动性、随时随地性等特点,已经成为推动 互联网快速渗透、广泛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固定互联 网,成为具有成熟商业模式,推动产业商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以说,移动通信网 络和互联网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的重要基础。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4 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该技术,无需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但用户对 RFID 的热情 似乎并没有业界期待的那么高。标准、成本和技术一直是业界公认的阻碍 RFID 发展 的三大问题,目前在国内提供 RFID 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国外厂商的代理集成商。这些 IV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公司都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各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让 RFID 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尽 管代理集成商都在极力拉拢用户,并承诺了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但由于一套 RFID 系 统售价一般都在上百万元,而大型 RFID 系统售价则要几百万元,在标准尚未确立之 前,谁也不敢大规模部署某一标准的 RFID 产品体系,一旦与标准不符,投资就打了 水漂。在物联网最核心部分——传感网芯片的研发上,国内 RFID 仍以低端为主,高 端产品多为国外厂商垄断,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高端 技术缺乏无疑将对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产生影响,并严重削弱我国在该产业上的话语 权。此外,RFID 仍属于新兴科技的一种,在一些行业应用新技术时,除了考虑实用 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外,也会特别重视同业经验,在没有其他成功经验可作参考的情 况下,对引入 RFID 的态度也就趋于保守。目前这些问题让大部分用户感到无所适从。另外,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各企业盈利状况并不见佳,各地政府虽有 支持的声音,但没有实质的资金支持。让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也心存顾虑,这也影响 到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速度。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出台相应的 政策,并对本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更多地进行资金扶持,实行产学研全面联动,在核心 技术上进行全面突破,最终将该产业的主导权控制在国内企业手中。4.2 信息安全难以保障射频识别是物联网中很重要的关键技术,由此可能将引发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 题: 第一,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要保证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 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 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 信息。可一旦别有用心的人中途截获这些个人信息,就难保隐私的泄露,以及利用这 些信息非法牟利。第二,物联网通过实时的数据交换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但同时也将个人偏好 数据,更甚者是反映内心深处需要的数据暴露无遗。但对个体而言,不知道掌握这些 数据的人会拿这些数据做什么,根本无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无法确保这些数 据不被用于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从此将难逃来

自制造商、零售商、营销者等的强制监 视之下。当然,政府和执法部门也能将该技术用于监视公民行动。第三,在物联网时代,基本的日常管理都将由人工智能处理,为了牟取利益而从 事物联网病毒的人将会更甚与互联网,一旦受到病毒的侵扰,就将可能导致工厂停产,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于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虽然现在物联网所带来的威胁还没有成为现实,但不无道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 V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到真正有效的解决,物联网就只能是一个概念,无论它的市场价值有多高,那也是可 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因此,未雨绸缪对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还是非常必要的。在还未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前,就从技术、制度以及法律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并加 强对物联网使用的监管。4.3 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目前在互联网世界中,大量无谓的信息处理,正在消耗看似取之不尽的计算能力,消耗大量的电能,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美国咨询研究机构 Forrester 预测,2020 到 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 30:1。物联网被看做是 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根据预测,到 2035 年前后,中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 千亿个;到 2050 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一旦当物体能够大量的“说话”,将比现有的互联网“制造”更多的信息,需要进行巨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因此,在 未来的物联网中,需要及时规划好、控制好信息的采集和流向,同时也要对这些数据 进行区分和筛选,弄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有益的、哪些是没用的、或者哪些是非常关 键的。4.4 企业规模偏小目前有众多企业开始涉足物联网领域,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联动效应不足。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 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运营与服务环节中,运营商也是初步进入该领域,市 场仍处于探索阶段,拉动效应不明显。4.5 创新体系不完善我国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展开了物联网技术研究,然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 新体系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应用数量层次偏 低。虽然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现了一些物联网应用,但总的来说,现有应用数量仍不足 以带动产业发展,部分领域应用技术水平与工程化程度较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没 有得到解决,市场风险仍然较大,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的对策 5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的对策 5.1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物联网标准建立我国应该结合物联网特点,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加强 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 V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应用创新,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 机制。面向重点业务应用,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标准验证、测试和仿真等标准 服务平台,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 究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推向国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 物联网产业化方面的研究,培育相关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物联网向产业化方面推进提 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我国物联网还处于培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阶段技术的积累和储备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将物联网推进到大规模商业化运作 和产业化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物联网行业才能进入成熟期和收获期。总之,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努力之下,我国的物联网发展必定能抓住机遇,突破瓶颈,实 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5.2 政府政策指导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宏观规划,引导 企业和民间资本的有序参与。对这一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性高新技术 产业,政府不仅应该在信贷,税收方面予以扶持,更重要的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关准入制度,保障相关信息的安全性,搭建一体化的协调平台,制定出统一的 行业技术标准,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制定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为国内相 关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加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5.3 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间融合,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地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以国际代工为主 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引进外资进行加工贸易或积极主动地接受发达

国家企业的 外包订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在应对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努力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 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借助我国当前在物联网产业应用研发上所具有的同发 优势,从应用的角度去思考,继续从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有效利用国内市场自身的 力量去开启庞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在这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通过自身的高 技术能力和强大的品牌优势占据物联网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还是在一些领域的具体应用,哪怕是在最简单的 产业链环节上的应用,只要能够应用起来,技术、市场、人才都会因此而集中。通过 借助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的高效率的重组和融合,实现成本更 低和效率更高的发展,加速带动其他应用领域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融合,逐渐将国 内的一些产业链带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从而真正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 V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5.4 商业模式创新目前,物联网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成熟清晰的商 业发展模式。尽管有业内专家基于产业长期发展角度预测认为产业链上游的基础设施 提供商可能最先获益,但究竟哪些公司可以从物联网产业中获益仍无法确定。物联网 产业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在当今社会,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物 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成功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支撵。在全球最大的 100 家公司中,有 60 家的大部分收入都源于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 用或提供免费服务,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 客户,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免费”就是这样 的一种商业模式,它所代表的正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商业未来。因此,当今的网络商 业模式中的免费策略仍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谷歌和百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旦公 司突破传统思维,接受价格并非完全取决于产品成本的观念,新的机遇就会突如其来,那么,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初期,可以先通过免费服务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使用,并逐渐将其中的一部分升级为付费的 VlP,以更好的增值服务作为交换。不管怎样,当今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一个产业能否繁荣兴盛,不仅要看其在现实中的应 用前景,更要看其所采用的突破传统思维的商业发展模式。5.5 构建通道物联网所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射频识别等上游技术和产业都早已成熟或 基本成熟,下游的应用也早已以单体的形式存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以应用为 先,它需要嵌人到其他产业里共同发展,需要构建一个好的通道。正如焦点企业在产 业集群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样,通道的作用不仅只是联系物联网产业的上下游,实现上 下游产业的联动,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沟通协调和发展; 更重要地是,加强横向联系,实现跨专业、跨行业的联动,真正方便终端用户的使用。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会随 着通道作用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因此,要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就需要构建一个 良好的通道,保证通道的持续成长,并让其带动产业链或者说推动产业链共同发展,实现产业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加速产业间融合,这是物联网成功的重要保证。6 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展望当前,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在政府层面,在江苏无锡 以外,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已经着手制 VIII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定规划,部分大企业也开始进行市场进入研究。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应用牵引与技术 创新双轮驱动,即物联网产业的突破不仅仅在技术上,更在应用上。未来可能的几个 突破口主要有: 一是政府资金投入的方向。2010 年仍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考虑到物联网应 用中有相当多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领域,在交通、电力、环保、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将有较快发展,将引发市场快速启动。二是公众领域的相对成熟的应用方向。智能家居、感知医护等概念已经获得了长 期的市场教育,随着产品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激发。选择 适当的细分领域切入将催生出新兴业态。三是传

统企业的应用方向。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 造。部分传统企业将物联网应用集成至自身的产品中,以实现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 与市场竞争力,企业自发的发展将产生更多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延伸产业。7 结语尽管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前景很好,但由于当前物联网相关高端技术还有待突破,也还没有特别成熟的产品,大量的应用还需时日,物联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 将涉及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国家层面相应配套政策。总之,在相关技术和政策的支撑指导下,相信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IX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参考文献 [1]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和标准化,2009(12)[2]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3]陈锐.物联网--后 IP 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J].中国科学院院 刊,2010(1)[4]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5]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训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6]陈宝国.推进宽带传感网技术创新加速物联网应用进程[J].世界电信,2009(12)[7]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8]张南.未来两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爆发期[J].通信世界,2009(46)X

第三篇:2016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6年中国动漫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体与缩写,综合了文字、绘画、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要素,且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创作色彩。动漫市场是指创作、制作、传播动画、漫画和动漫形象产品以及设计生产与动漫形象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市场。弗若斯特沙利文(以下简称“沙利文”)的最新研究《中国动漫市场概览》指出,我国动漫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阶段,市场发展前景光明。

动漫市场迅速扩张,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文化市场中备受瞩目的朝阳产业,我国动漫市场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在产业发展较早的日本和美国,动漫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成为了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我国动漫市场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动漫市场的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至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4%,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动画是我国动漫市场中的核心产品之一。沙利文预计到2020年我国动画市场的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比将超过20%。这得益于我国原创动画电影的发展,如《大圣归来》和《十万个冷笑话》等均在市场中获得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和口碑,带动了整个动画市场的发展。此外,受到电子书和互联网发展的冲击,我国纸质漫画市场的增长逐年减缓,沙利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纸质漫画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但是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下降至5%。

利好政策鼓励动漫企业发展转型

为支持原创动漫市场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针对动漫企业的扶持政策。其中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经过认定的动漫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包括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减免、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降低和进出口关税的免征等。经文化部统计,我国经认定的动漫企业总数已累计达到730家,重点动漫企业也已达到43家。

同时我国政策还鼓励动漫企业进行产业化转型,增加企业的收入来源。文化部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企业每年制作生产的动画片总时长已由2011年的26万分钟下降至2015年的13.5万分钟。沙利文预计我国动漫企业每年制作生产的动画片总时长将会进一步缩短,到2020年将会下降至12万分钟。同时以动画元素为主题的游戏、文学和衍生品的市场不断扩大,这标志着我国动漫企业的生产方向正从单纯的以数量为主向以内容和质量为主发展,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从依靠政府补贴向动画-IP衍生全产业链发展转型。

动漫企业仍面临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原创动漫作品受众仍以“低幼龄”为主,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光头强等动漫卡通形象,其目标客户群为“低幼龄”群体,高品质的中国原创动漫作品十分稀缺,仅有少数作品如《十万个冷笑话》、《秦时明月》、《大圣归来》等获得了业内一致的认可与赞赏。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而像《海贼王》、《火影忍者》及《蝙蝠侠》等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更加注重于动漫作品的“全龄化”,这大大增加了动漫作品的受众范围,因此目前在我国动漫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此外,我国原创动漫作品的盈利主要依靠动漫作品的版权收入,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和脆弱。而在日本和美国等较为成熟的动漫市场,其盈利主要集中在动漫形象的后期开发和利用上,通过充分挖掘动漫全产业链的市场价值,提高了整个动漫行业的盈利能力。我国动漫企业已开始重视收入的结构性调整,沙利文预计未来我国动漫企业会将发展重点放在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和利用上。例如,国内动漫市场中的龙头企业“奥飞动漫”已从简单的制造与授权到原创并围绕IP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渗透到动漫、游戏、影视、文学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布局的泛娱乐生态。

互联网+将助力动漫市场发展转型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9亿。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到来,“互联网+”概念给动漫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动漫原创平台的崛起。据统计,我国最大的原创漫画网络平台之一“有妖气”,常驻的创作漫画家的人数超过20,000名,正在连载的漫画作品数量在40,000部以上,注册用户超过500万人。其翻拍的第一部网络动画作品《十万个冷笑话》累计网络播放量超过20亿,创下了国产动画的网络播放记录。作为顺应互联网发展的典型产物,“有妖气”和“n次元”这些互联网动漫原创平台不仅满足了动漫爱好者的需求,也给动漫原创作者提供了成长的平台。互联网动漫原创平台的崛起将会成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同时,移动类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将为动漫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布卡漫画、快看漫画、暴走漫画等漫画app,以国产原创漫画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漫画爱好者。原创漫画家安妮所创立的“快看漫画”app,通过独家发布签约作者郭斯特、卡里和尤米等原创作家的高质量漫画作品,用户已累计超过3,000万人。

VR动画渐成现实

技术的发展也使得VR动画逐渐成为现实,未来设计师可以利用VR技术进行动画的前期制作,观众则可以利用VR设备身临其境地进行动画片的欣赏。同时VR技术和其衍生的现实增强技术还将主要应用于动漫主题乐园,将虚拟的动漫人物或场景在现实中依靠电脑技术呈现,从而对现有动漫主题乐园设施及内容进行扩充丰富。并且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真实度的不断提高,相关内容不断扩充更新,虚拟现实动漫主题乐园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未来移动互联网动漫将会在运营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与突破。移动互联网动漫平台将从依赖融资转变为挖掘动漫IP的衍生价值,通过开发衍生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同时平台也将会更加关注漫画的质量和用户体验,进而在用户数量上实现突破,这将打破动漫市场现有模式所带来的发展瓶颈,为动漫市场的发展转型带来新的机遇。此外随着现实增强技术的不断成熟,游客与虚拟动漫人物或场景交互将成为可能,这将改革现有的动漫主题乐园。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四篇:中国建材行业未来趋势

把脉中国建材行业的未来八大发展趋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2011/9/22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呢?谁能把准未来大趋势的脉搏呢?在众多的趋势里面,笔者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大趋势供各位读者参考。

曾经火爆上映的未来大片《阿凡达》,讲得是未来哪一年的事情?笔者观察的比较仔细,发现片中男主角在录制自己的视频日记(LOG)时,屏幕的左下角赫然显示的是2154年!影院中的观众只知道陶醉于《阿凡达》的视觉盛宴,对于《阿凡达》描述的是未来哪年发生的事情,是不是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倒是没有人较真,在意。

为什么?因为有人说,预测未来是件愚蠢的事情。预测未来太困难了,有时比中头彩还要难。所以,预测未来就像每天买彩票梦想一朝中大奖一样愚蠢。

但有时预测未来又是必须的。企业家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预测未来的能力。当一般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未来的大趋势的时候,企业家却可以高瞻远瞩,洞见未来。一个企业要抓住趋势,可能要卧薪尝胆十年,但一个企业被趋势抛弃,可能只需要十天!这种例子太多了,夏普为迎接液晶时代的到来,潜心研究,埋头苦干了十几年,当今天液晶蔚然成风的时候,就不要嫉羡夏普赚得盆满钵满了。当柯达胶卷雄霸全球、横扫一切的时候,没有洞察到数码替代模拟的大趋势,当数码革命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的时候,柯达胶卷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迅速没落、沉寂,被消费者彻底遗忘。

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呢?谁能把准未来大趋势的脉搏呢?在众多的趋势里面,笔者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大趋势供各位读者参考:

第一大趋势就是中国可能出现M型社会。所谓M型社会,是被日本战略研究专家大前研一率先发现和提出的。通俗地讲,社会的阶层只有两头的穷人和富人,而中间的中产阶级大量萎缩,就像M这个字母一样,从中间塌陷下去,资本主义社会引以为傲的中产阶级不复存在,只有穷人和富人两个阶层。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了三十年后,也隐隐出现了M型社会的影子。随着贪污腐败、权利寻租利益固化、太子党、富二代等的出现和盘结,社会底层向社会高层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可怕的“阶层板结”现象。直白地说,就是当今社会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打拼,成功挤进富人行列的机会比以前越来越少了。社会上只剩下两类人:穷人和富人。M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是面对穷人的小户型和面对富人的“豪宅”都会热销。对家居建材行业里的企业来说,定位在两头:低端和高端的品牌和企业会活得比较滋润。定位在不尴不尬的“中端”的企业和品牌会活得比较累,甚至有可能关门倒闭。

第二大趋势就是中国会出现巨大的“银丝”市场。所谓银丝市场,就是老年人市场。中国已经过了享受人口红利的黄金时刻,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6亿之多。珠三角频发的“劳工荒”已敲响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钟。企业如果能及早把握这个趋势做好相应的准备,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也能抓住银丝市场的宝贵机会。如橱柜企业要研发地柜底部放空(如能插进老年轮椅)、吊柜变成中部柜(利于老人拿取东西)、台面连续(便于老年人移动物品)的橱柜。卫浴企业要研究马桶旁边能装扶手,能让轮椅转圈的卫生间等。

第三大趋势就是精装房在住宅中的比例会大大提升,毛坯房将成为历史。毛坯房像中国

以前最火爆的VCD一样,是被老外看不懂理解不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毛坯房是最不环保、最不经济的住房,随着全球能源紧张和倡导低碳经济的到来,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推进精装房,毛坯房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地广人多,情况各异,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第四大趋势就是传统的家装公司可能会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进入家装行业,进行大工业的生产,来代替现在装修公司的手工作坊。随着精装修住房的推进,“部品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装备化”将渐渐成为家庭装修的主流,大部分的装修工作都能在工厂内部完成,现场标准化、快速化的组装。再也看不到几个民工卷着铺盖卷吃、睡在业主家的情况了。传统的、非标准化的、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式的家装公司将被取而代之,慢慢淡出市场。

第五大趋势是家居建材行业内品牌集中度高度集中,像成熟的IT行业和家电行业一样,只剩下一些大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品牌存在,并且一些国际品牌大鳄全方位的进入和渗透到中国市场。目前的中国家居建材市场是百花齐放,鱼龙混杂,每个细分市场都有无数的企业挤在里边,品牌集中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会存在一定时间,但洗牌的时间早晚要到来,行业内只剩下几个大品牌、大集团,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的中国家居建材行业,除了卫浴行业,几乎没有国际大品牌同台竞技。这种情况会随着中国家居建材市场的规范,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国外的品牌大鳄会择机全面切入中国家居建材市场,与中国企业一起切分市场蛋糕。

第六大趋势就是家居建材流通行业会出现本土渠道大鳄,商业资本战胜工业资本的渠道霸权,会在家居建材行业重新上演。中国的家电行业现在是“美苏(国美、苏宁)争霸”,国美、苏宁两大渠道巨头,垄断整个家电流通行业,其他的渠道基本没有话语权。目前的疯狂扩张的红星美凯龙和相对稳健的居然之家,家居建材流通行业霸主的地位已经初露端倪,商业资本战胜工业资本已几无悬念,只待时日。

第七大趋势是家居建材行业里会出现巨无霸的泛家居集团与专业化的品牌公司同台竞技的场面。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和对一揽子一站式家居解决方案的喜爱和青睐,跨越多个品类(业务范围可能横跨家具、地板、陶瓷卫浴、橱柜衣柜、厨房电器、木门等多品类)的泛家居集团公司将成长为行业内的巨无霸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拉力和综合实力,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一些专注于细分市场和细分品类的专业公司将凭借自己的差异化产品、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品牌等得到细分市场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能与大企业集团同台竞技,立于不败之地。

第八大趋势是无店铺销售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家居建材企业更多地开辟网上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B TO C业务,进行无实体店铺的网上直销。实现网上虚拟体验,视频购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DIY产品,在线下单、在线支付等功能。一切的购买过程、交易过程都能通过网络来完成。无店铺销售成为实体店的有力补充,并在未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看到未来和趋势,有时并不是很困难。关键是能不能在趋势变成现实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持之以恒的坚持。还是套用马云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执着地坚持到后天大趋势到来的,将“剩”者为王!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第五篇:2016年中国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分析

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6年中国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分析

2011年夏季采购后糖市由牛转熊,4年漫漫而今熊途末路渐尽:由内糖2014/2015榨季20.7%的大幅减产开始,新糖供应缺口打开,糖价筑底已成;外糖过剩经过产糖第一大国巴西连续两个榨季的减产,已略有缓解;不论外糖与内糖,从去产能到去库存的希望已起,我们认为在整体消费保持稳定的情势下,糖业走出大幅亏损的低迷态势将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将通过连续减产确认、去库存逆转供需格局,促使糖价走强,提升整个制糖业的利润水平。

基于产业链的互动格局,我们通过回顾糖市的历史,认为供给面、库存面、天气以及资金面的变动都将较大程度影响糖价走势。以此为分析框架,我们总结了目前国内糖业的几个变化以襄读者。

1)需求:食糖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量市场,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增长相对乏力,但按照工业用糖与居民用糖存在有分化。2015年1-8月份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累计增长3.26%,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低迷难以为工业食糖消费贡献增量;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城市居民平均消费食糖约4.46kg/人,而农村居民仅为1.19kg/人,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成为居民用糖增长的主要看点。

2)供给:内糖以及第一大出口国巴西的持续减产预期强,全球供应库存消费比下降。2014/15榨季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8.43%,食糖产量大幅减少20.7%至1055.6万吨;2015/16榨季糖料种植面积预计继续同减12.93%,食糖预计减产150万吨,内糖在这两个榨季预计出现供应缺口分别为-63、-277万吨。此外,巴西自2011/2012榨季开始,尽管原油价格连续下跌但乙醇的需求量仍长盛不衰,出乎市场预料。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巴西国内可用乙醇燃料的汽车占比超过70%,只要乙醇燃料的比价处于汽油的下方,制糖占比还将持续低位,从已经过半的2015/2016巴西榨季的数据看,用于榨糖的甘蔗比例将继续降至7年来的低位,甘蔗制糖比低于42%、糖产量同比减少10%将是大概率事件。根据USDA对全球糖的供需平衡预测,2015/2016榨季全球糖产量下降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为23.37%,同比下降2.59个百分点,略高于2011/2012榨季的22.14%。

3)库存:工业库存同比大降,但短期仍较难触发国储拍卖。以历年的过剩量叠加结转库存乐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至少为470万吨;如果考虑走私糖数量,悲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可能达到660万吨,占比可达总库存的55%以上。纵观历次抛储,在历年糖工业库存低位的9-11月之间抛储概率较高。今年国内产量下降、进口管控趋严之下开始出现供需缺口;截止8月底,工业库存量为176.3万吨,尽管同比下降57.4%,但高于2013、2012年的同期数据,而且目前糖价仍处于历史低位,短期抛储预期并不是非常强;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近期的库存变化情况。相较而言,如果明年继续保持食糖大幅减产,新季榨糖的供需缺口扩大,消耗高企国储糖必将顺理成章。

4)竞品:低价淀粉糖产能过剩,未来难现“糖高宗”。果葡糖浆是目前对食糖替代最强的淀粉糖晶,目前主流使用的果葡糖浆(F55型)含果糖55%,甜度约为蔗糖的1.1倍。2013年,淀粉糖产量1225万吨,其中作为食糖的主要工业替代品果葡糖浆产量为240万吨;以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果葡糖浆F55的甜度、75%质量浓度为例,则可替代蔗糖198万吨。由于近年来糖价低迷、产品配方有一定惯性等原因,果葡糖浆替代效应并未全面爆发,但其价格优势十分显著,目前工业上使用果葡糖浆还要比使用白糖便宜3000元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果葡糖浆等淀粉糖的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它的过剩将对糖价上升起到一定平抑作用,糖价的周期波动幅度将缩小。

在内外糖价差高企、制糖行业巨额亏损背后,是包括糖在内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竞争力低下之殇。从种植端的品种培育、单亩产量、种植效率(规模化)、收割效率(机械化)、农技专业化等,到加工端的多效循环利用、集约化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大幅提升和全环节的整合空间。2013年,甘蔗亩均种植利润已近跌破百元,执行多年的甘蔗收购价仍难以保障蔗农的收益,与之矛盾的是我国的甘蔗收购成本远高于巴西、印度、泰国等。受进口高关税以补贴内糖的政策扶持,过去十年规模以上制糖企业总数在100家左右保持稳定,收益状况对企业关停的影响较小,缺乏较强的竞争氛围,糖企自身效率实则还需较大提高。

如若中国糖业要真正摆脱过去几年由于开放贸易带来的冲击,破局的根本在于实现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的食糖年进口配额是194.5万吨,从2014年11月开始配额外进口量额度集中管理。根据各方意见,配额外进口量有望限定为190万吨。然而政策保护是手段而非目的,糖产业的升级应从不具备效率优势的种植端开始,逐步改变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工业端。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种植规模化、促进产业融合等指明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我们估计2015/16新榨季国内食糖产量预计减产150万吨,约至905万吨。而新榨季糖协要求加强行业进口自律,预计配额外进口量为190万吨,则进口总量为384.5万吨,则新季实际总供给为1290万吨,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将在2015/16榨季出现277万吨的大幅供应缺口。期初库存为970万吨,分别为国家库存470万吨和可流通库存为500万吨。由于下一榨季可能出现大幅供应缺口,明年秋季国家抛储或将启动,从去产能到去库存,我们认为这是开启制糖业未来两到三年持续盈利成长的关键节点。

一、解读甜蜜周期:“糖高宗”的前世今生

自2011年白糖牛市创下7750元/吨的历史现货高价后,“糖高宗”风光不再,2011年夏季采购完成后一路下滑,已走过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随着2014/2015榨季内糖高达20%的减产大局已定,糖周期能否自此完成牛熊转换?以史为鉴,我们将从回顾“糖高宗”的前世今生开始,逐一解读。

从糖的产业链来看,供应端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以蔗糖、甜菜糖为主的食糖,二是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供给占比迅速扩大的食糖进口,三是以果葡糖浆等工业用糖为主的淀粉糖;消费端主要有工业用糖和居民用糖两个去向。工业库存与国家储备作为平抑糖价周期波动的蓄水池,在产业链和价格影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纵观白糖期货的历史价格走势,我们将主要推动糖价涨跌的几个主要因素总结为: 供给面的变动:如甘蔗种植面积、产糖量;

库存面的变动:如国家收储及抛储、工业库存量、全球库存总量;

天气的变动:如厄尔尼诺、冰冻天气等,关联供给面的预期变动对价格产生影响; 资金面的变动:如商品市场的牛熊变化、消费品市场的景气度、全球大型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等都会通过影响资金面来影响糖价。

二、糖市面面观:“苦尽甜来”的星星之火

关于糖价、糖市的种种影响因素,核心内容不外乎供需格局的变迁。需求上,国内庞大的存量市场短期维持稳定,供给端则应关注内糖大幅持续减产、全球增产结束进入博弈平衡期,库存端已显示出的流动工业库存大幅下滑、国储库存静待释放的变化;同时,由于果葡糖浆等淀粉糖替代品在过去三四年间由产能稀缺走向过剩,将对糖价上升起到一定平抑作用,糖价的周期波动幅度将缩小。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过去四年供需失调已经实现了去产能的第一步,如果下一榨季继续15%以上的减产,则有望加快去库存的节奏,开启糖市的盈利周期,从而提升国内糖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忧喜参半的存量市场

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呈稳定增长态势,由1961年的1kg/人增加到2009年的10.41 kg/人,大致经历了“较快上涨—稳中有增—较快增长且略有波动”的发展历程。

1961-1991年:较快增长时期,全国食糖消费量由1961年的125.79万吨增长到1991 年的761.5万吨;

1992-2000年:稳中有增的阶段,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

2001-2015年:消费量较快增长且略有波动,由915万吨增长到2008/2009榨季的1390万吨,近5个榨季因高糖价制约以及淀粉糖、果浆糖等替代品的发展,食糖消费量经过回调后恢复增长,目前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400-1550万吨。

根据2014/2015国内糖的消费量1500万吨估算,我国目前的人均糖消费量大约为10.96kg/人,这一水平为全球平均水平(24 kg)的42%,也低于人口素质相近的亚洲国家平均水平(12.75 kg/人)。在不论是全球还是亚洲范围内都属偏低的人均消费水平下,我国已成为食糖的第3大消费国。

总体而言,食糖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量市场,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增长相对乏力。所谓忧喜参半,忧的是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低迷难以为工业食糖消费贡献增量,喜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成为主要的居民用糖增长的看点。

工业用糖:受低迷的宏观经济影响,工业食糖用量增速较缓。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增速相较2014年放缓,今年1-8月份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累计增长3.26%,基于2013/14榨季消

网址:www.xiexiebang.com

费量1460万吨,预计2014/15全榨季消费1500万吨食糖。我们预计2015/16全年消费量增长1%,即消费量达到1515万吨上下。

居民用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食糖仅为1.19kg/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食糖55.06元/人(约合4.46kg/人)。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食糖人均消费持续扩大。我国食糖消费水平将进一步保持增长态势。

三、亏损后时代的持续减产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规模以上糖企自2013年初已开始进入整体亏损,但周期效应使得糖业直到2014/2015榨季才开启减产之路。2014/15榨季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8.43%,2015/16榨季预计继续同减12.93%。2014/15榨季,我们对分省的糖料种植面积进行了统计,其中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减少9.38%至1450万亩,广东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0%至200万亩,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5.74%至75万亩,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维持。连续三个榨季糖价的下跌,导致甘蔗收购价格下调,而人工成本、地租、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不断上涨,种植甘蔗的比较收益明显不足,部分蔗农将本应翻种的蔗地改种桑树、木薯、玉米和桉树等。预计14/1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30万亩,甜菜种植面积减少6.2万亩,整体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滑8.43%。随着2014/15榨季进入尾声,新榨季将在10月份拉开帷幕,根据各地糖协的统计,新榨季种植面积下滑幅度更大,甘蔗种植面积减少320万亩左右,算上甜菜后,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12.93%。2014年受春旱及台风侵袭,主产区广西在14/15榨季单产有所下降。影响甘蔗单产的主要因素是蔗种、田间护理程度和天气。广西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仍为新台糖22号,新蔗种改良进度缓慢,短期亩产难以提升;随着蔗农收入持续下降,化肥等投入也在减少,田间护理明显减少;从天气角度看,广西南部地区春季干旱导致出苗率偏低,“威马逊”台风导致该地区甘蔗大面积倒伏,崇左、南宁等地平均亩产减少0.3-0.4吨/亩至4.2吨左右。2014/15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大幅减少20.7%至1055.6万吨,预估15/16榨季继续减产150万吨。分省来看,广西糖减产221.8万吨至634万吨,减产比例高达25.9%,广东减产38.7万吨至79.9万吨,海南减产13.4万吨至28.2万吨,总的来看,全国2014/15榨季食糖产量减产20.7%至1055.6万吨。由于糖料种植面积的持续减少,根据9月份召开的中糖协营口加工糖会议预测,2015/16榨季国内将减产150万吨至906万吨。

需要指出的是,2015/16产量数据虽然是糖业协会的估产数据,但后期产量仍将视未来天气和作物长势而变化,我们将不断跟踪对产量数据进行调整。

四、全球供给过剩下的价格竞争力之战

2008年至2013年,世界食糖产量从1.3 亿吨增加到1.8亿吨,年消费量维持在1.6-1.7 亿吨,国际市场连续4 年供大于求。2011年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已由最高36 美分/磅持续下跌到13.6美分/磅。

按我入世承诺,我国每年食糖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94.5 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15%,配额外关税税率50%,大大低于世贸组织成员国97%的平均关税税率,由此导致国际糖价

网址:www.xiexiebang.com

大幅下跌后,配额外进口大量增加。以自然统计,我国食糖进口量由2008 年的78 万吨增加到2013年455万吨,2014年进口总量虽然有所回落,但仍为348.6万吨高位,占国内消费量的23.24%。2015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进口食糖307.35万吨(考虑14/15全榨季约为420万吨),进口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去年同期为203.91万吨,同比增长50.73%。

目前进口糖成本明显低于国内现货价格。目前柳州糖现货价格在5000-5200元/吨之间,根据我们测算,进口巴西糖配额内成本大约在3100元/吨左右,配额外成本大约在3900-4000元/吨,配额外进口糖比国内糖便宜1100元/吨左右。价差背后,是国内依靠丘陵地形、小农种植支撑的糖产业,与巴西等国的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差距,此外还包括品种与效率落后的多方面差距。

巴西是世界第一大甘蔗种植国,在巴西各个地区基本都有甘蔗出产,其中南部的甘蔗和蔗糖产量占全国的90%左右,特别是圣保罗州,蔗糖产量占比达到60%。巴西在过去的2014/2015榨季共产糖3585万吨(UNICA数据为3555万吨),产量全球占比20.57%;出口量2455万吨,占比全球出口量的45.33%。此外,巴西雷亚尔汇率自2011年起持续贬值,也有助于增强其出口竞争力。

巴西国内所产甘蔗50%~60%用于生产乙醇燃料,其他用于蔗糖生产,所以乙醇和汽油价格政策的变化将对其国内蔗糖产量形成直接影响。2015年2月15日起,巴西国内规定汽油中乙醇的最高掺混比例由25%上调至27%,同时从2015年2月1日起恢复对汽油和柴油分别征收0.22雷亚尔/公升和0.15雷亚尔/公升的消费税。即使国际油价一路下行,但巴西国内乙醇燃料比价仍低于汽油,根据最新消息,巴西第一大石油公司巴西石油9月30日宣布将分别上调汽油和柴油价格6%和4%,势必继续利好乙醇需求。

在此背景下,巴西国内甘蔗商将更倾向于生产乙醇。从已经过半的2015/2016巴西榨季的数据看,用于榨糖的甘蔗比例将继续降至7年来的低位,甘蔗制糖比低于42%、糖产量同比减少10%将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比对了巴西汽油、国际原油与甘蔗制乙醇用量占比的关系,发现近两年乙醇产量(甘蔗制乙醇比)并非简单相关。实际上,2011/2012榨季开始,巴西汽油价格跟随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而乙醇的需求量仍长盛不衰。

然而,我们认为乙醇与汽油的替代效应仍然存在,只是使用乙醇的比价始终处于汽油的下方,而巴西多年来在国内成功推广生物燃料已深入人心。我们认为,或许还应当结合汽车的两用燃油装置周期的角度理解乙醇需求的稳定增长:

目前(截止2015年8月底)巴西国内汽车中汽油-乙醇燃料两用车占比总汽车保有量的68.14%,纯乙醇燃料车占比2.25%,两者之和超过70%;

在两用汽车占比大幅占优的场景下,只要汽油的比价仍高于乙醇,不论从经济还是环保考虑,乙醇仍为优选。(汽油的热值为q=3.3x10^7J/L,乙醇的热值为q=2.4x10^7J/L,两者热值比为73%。)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从成本角度看,甘蔗乙醇的成本约为0.19-0.20美元/升,甘蔗制糖成本约为12-13美分/磅,由此估算甘蔗制乙醇、制糖的收益率分别为20%、15%。

随着第一大出口国的减产,全球糖的供给格局有望持续改善。

其他主要食糖出口国的情况:第二大食糖出口国泰国政府由水稻转向甘蔗产业支持,未来几年的增产概率大:目标到2025/26榨季的12年内,将大约110万公顷的水稻改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由160万公顷增加至270万公顷,甘蔗产量从1.04亿吨增至1.8亿吨,糖产量从1100万吨增至2000万吨;

第三大出口国澳大利亚整体产量与出口预期较为平稳;

第四大出口国印度由于食糖大量过剩,预计今年过剩量将达到1000万吨,食品部考虑通过易货贸易出口400万吨糖以解决国内食糖过剩的问题,目标出口地为中国及非洲。

由于主要产糖国巴西、中国糖产量有望持续减少,而印度、泰国存在增产因素,USDA10月最新预测2015/2016榨季全球糖产量下降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为23.37%,同比下降2.59个百分点,略高于2011/2012榨季的22.14%。

五、工业库存大幅下滑,国储压力静待释放

2014/2015榨季3月底结束,我国食糖工业库存523.7万吨,与上一榨季末相比大幅下滑29.47%,是8年来的最低值。

除了自由流通的工业库存之外,食糖的国家储备也是举足轻重的库存组成部分。食糖的国家储备是调控白糖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同时兼有战略储备的意义。我国的白糖收储政策自2002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了《糖料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多次参与糖市价格平抑,但总体收抛储的目标和效果而言,国家收储政策的重任并不在扭转趋势而在于相对平滑价格的波动。

自2011/2012榨季开启了国内食糖的过剩周期后,库存量逐步抬升。由于存在流通的工业库存和国储库存,我们对于总库存的判断需要同时考虑二者。以2014/2015榨季为例,3月工业库存为523.7万吨。以历年的过剩量叠加结转库存乐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至少为470万吨;如果考虑走私糖数量,悲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可能达到660万吨,占比可达总库存的55%以上。

对于国家是否抛储主要影响因素有糖价、收储成本、工业库存量等。纵观历次抛储,在历年糖工业库存低位的9-11月之间抛储概率较高。今年国内产量下降、进口管控趋严之下开始出现供需缺口;截止8月底,工业库存量为176.3万吨,尽管同比下降57.4%,但高于2013、2012年的同期数据,而且目前糖价仍处于历史低位,短期抛储预期并不是非常强;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近期的库存变化情况。相较而言,如果明年继续保持食糖大幅减产,新季榨糖的供需缺口扩大,消耗高企国储糖必将顺理成章。

果葡糖浆之后恐难再现“糖高宗”

网址:www.xiexiebang.com

淀粉糖是重要的糖类甜味剂,而果葡糖浆是目前对食糖替代最强的淀粉糖晶,由植物淀粉水解和异构化制成。因为它的组成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故称为“果葡糖浆”。按果糖含量,果葡糖浆分为三类:第一代果葡糖浆(F42型)含果糖42%,甜度与蔗糖相当;第二代果葡糖浆(F55型)含果糖55%,甜度约为蔗糖的1.1倍;第三代果葡糖浆(F90型)含果糖90%,甜度约为蔗糖的1.4倍。

生产果葡糖浆不受地区和季节限制,设备比较简单,投资费用较低,在食糖高企、原材料玉米价格低迷的大环境下迅速扩张,2012年国内设计产能达350万吨以上。淀粉糖的产量在2013年到达一个高点,累计各项淀粉糖产量1225万吨,其中作为食糖的主要工业替代品果葡糖浆产量为240万吨;以果葡糖浆F55的甜度、75%质量浓度为例,则可替代蔗糖198万吨。

但由于近年来白糖价格低迷、甜味剂用量较小对价格敏感度不高、产品配料有一定惯性等原因,果葡糖浆替代效应并未全面爆发;以目前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F55果葡糖浆单吨价格2600-2800元为例,则工业上使用果葡糖浆还要比使用白糖便宜3000元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果葡糖浆对食糖的替代性仍不容忽视,糖价飙升大概率将推动替代率上升。

六、中国糖业:剧痛之后呼唤成长

在内外糖价差高企、制糖行业巨额亏损背后,是包括糖在内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竞争力低下之殇。从种植端的品种培育、单亩产量、种植效率(规模化)、收割效率(机械化)、农技专业化等,到加工端的多效循环利用、集约化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大幅提升和全环节的整合空间。

亩产区间波动,收蔗成本高企

在2001-2013年间,甘蔗种植利润处于相当低的水平,2010年达到800元/亩左右高位后回落,2013年甚至已近跌破百元。考虑到历年为了防止“蔗贱伤农”,始终对甘蔗收购价维持稳定标准,仍难以保障蔗农的收益。同时种植面积年年提升,单产十几年间在4.5-5.3吨/亩区间波动,其中存在长时间推广新台糖22号,导致其种性退化日趋严重,普遍表现出抗寒性差、宿根年限缩短、病虫为害加剧、甘蔗产量下降的因素。尽管当前亩产水平相较巴西的3.8-4.0区间有一定领先,但由于甘蔗品种含糖量的差距,再加上种植甘蔗的广西、云南等省为丘陵地形,缺乏规模经营的地形基础,人工成本高,加上政策倾向保护农民利益,我国的甘蔗收购成本远高于巴西、印度、泰国等。

以糖养糖,制糖业竞争机制弱

从过去15年的制糖业利润情况看,我国制糖业的利润状况与糖价呈现较高的趋势相关性。由于国家以对外糖征收高关税以补贴内糖的政策扶持,过去十年规模以上制糖企业总数在100家左右保持稳定,收益状况对企业关停的影响较小。同时,糖企、糖厂多原是国有企业,存在历史遗留的运营效率低下的通病,又缺乏较强的竞争氛围,糖企自身效率实则还需较大提高。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以保护促成长,糖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结果,中国对粮、油、糖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目前我国的食糖年进口配额是194.5万吨,为了进一步减少外糖对内糖的冲击,从2014年11月开始配额外进口量额度也集中管理。根据各方意见,配额外进口量有望限定为190万吨,据此我们估计2015/16榨季食糖进口量预计会下滑至384.5万吨,同比减少17%左右。

然而,政策保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若中国糖业要真正摆脱过去几年由于开放贸易带来的冲击,破局的根本在于实现产业升级。从不具备效率优势的种植端开始,逐步改变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工业端。

所幸,我们看到不管是行业协会,还是政府部门,均已行动。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

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西、云南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万吨,比基期增加635万吨;

平均单产水平4.8吨以上,其中,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单产水平达到6吨以上; 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提高到85%,分别比基期提高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区订单农业全覆盖。农机、植保等专业生产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和榨糖企业深度融合。

熊途末路,蓄势待发

从去产能到去库存,糖业的盈利成长期即将开启

2015/16新榨季国内食糖产量预计减产150万吨,约至905万吨。而新榨季糖协要求加强行业进口自律,预计配额外进口量为190万吨,则进口总量为384.5万吨,则新季实际总供给为1290万吨,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将在2015/16榨季出现277万吨的大幅供应缺口。

期初库存为970万吨,分别为国家库存470万吨和可流通库存为500万吨。由于下一榨季可能出现大幅供应缺口,明年秋季国家抛储或将启动,从去产能到去库存,我们认为这是开启制糖业未来两到三年持续盈利成长的关键节点。

下载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劳动力供求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论文[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年中国阻燃剂市场规模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报告(目录)

    2017-2022年中国阻燃剂市场规模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报告(目录) 观研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观潮向·研精深·怀天下 观研天下 (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观潮向·研精深·......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言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寻常的一个个令人赞叹的脚印。我国公......

    钢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调查

    钢结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调查钢结构分为建筑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等,与目前建筑领域普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强度高、工程造价低、自重轻、施工周期短和可工厂化制作等......

    我国模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2年我国模具产业市场发展前景调查分析 行业:制造机械 信息来源:中华机械网 发布时间:2012-02-09 打印 转发 关闭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75%的粗......

    孵化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精)

    孵化器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一、孵化器的定义 孵化器,本义指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后来引入经济领域,指一个集中的空间,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举步维艰时,提供资金、管理等多......

    家纺市场调查现状及未来趋势

    家纺市场调查现状及未来趋势 本文导读:根据中国家纺行业协会开展的家纺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家纺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消费量计算,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

    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定稿)

    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本土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在本土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迥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中西方近现代以来巨大的国......

    2016年中国竹浆纸行业现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6年中国竹浆纸行业现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竹浆纸的现状: 我们中国木材资源贫乏,只有用进口木浆生产高档生活用纸这一条路。近年来,随着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