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组织系统下文献检索体系建设与验证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12-03 15:0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识组织系统下文献检索体系建设与验证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识组织系统下文献检索体系建设与验证论文》。

第一篇:识组织系统下文献检索体系建设与验证论文

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操作,是当前数字图书馆领域文献检索方式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也是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对文献资源进行的互操作行为。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如何更加合理地通过对知识组织系统的运用,提高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已成为当前文献信息检索的关键问题。

当前,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方式主要是从文献关键词的语义角度出发,通过基于分类表和叙词表及知识本体的文献检索、基于文献关键词的标引和分词检索、基于关键词的语义检索以及叙词表重构式检索等检索方式,以自动化标引为检索手段,实现的文献检索服务。其中,借助叙词表中的概念语义关系扩展与精化的用户检索式,是各种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提高其检索性能的常用方法。

此类文献检索服务以查阅、概念检索、词汇归纳等文本内容为核心,主要体现在文献信息的关键词语义扩展检索和文献信息的大众分类法的检索两种模式上。基于文献信息的关键词语义扩展检索模式,主要通过分析文献信息的关键词自身概念与语义概念间的关联性,并对文献信息关键词自身的词性进行标注,突出文献信息关键词的核心概念与语义,再借助关键词自身概念与语义概念的关联,实现基于关键词本体的文献信息语义检索。语义检索能处理信息的语义内容,实现基于语义的匹配和推理。该检索方式突出了文献信息中核心概念与文献信息关键词语义的串联,并将文献信息的核心价值通过文献的关键词标引进行充分的体现,使得检索结果与文献信息需求的关联度大幅增加,减少了用户需要筛选的检索结果数量,提升了检索的速率,提高了检索结果的准确度。而基于大众分类法的文献检索与传统分类法相比,更加注重检索者的检索习惯,通过依照知识组织分类法处理各项文献和检索用户自定义的自由词作为数字资源标注整理,实现检索与浏览的功能,使得检索过程更加便捷有效。

现阶段,对独立创建的知识组织系统的映射和服务协议是实现知识组织系统互操作的主要方式。当前,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研究主要是通过将关键词语义和文献分类法与文献的关联为基础,实现类似将分类主题词表和元数据集成在一起构造一个知识网络并在其上实施知识浏览和概念检索。这种检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献检索的便捷性和全面性。

但在当前文献涵盖面广、涉及领域杂的文献环境中,资源组织体系不规范,造成基于文献关键词语义和文献分类法关联的检索模式缺乏科学的导航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平台进行关联性检索操作,使得文献信息需求者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无法对文献关键词的扩展和标引进行正确的控制;同时,跨语言互换过程中语料库的无法实时更新,使得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受到影响;以及搜索引擎绩效评价较少,使得检索的过程效率无法得以明确的体现。针对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个性化的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构造,旨在以概念格、本体、数据挖掘、语义标注等理论与技术的互补融合为基础理念,形成满足检索用户需求为前提的检索操作,并通过对体系个性化、关联性、评定反馈及安全性 4 个方面的构造,实现全面性和准确性的个性化文献检索活动。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模块

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的运作目的,在于使信息需求者能够通过自身信息需求的提取和检索,实现全面准确的目的性检索。同时,概念格、本体、数据挖掘、语义标注等操作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的构建。

而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模块,主要由信息需求模块、关联运行模块、评价反馈模块和安全保障模块 4 个部分组成。

1。1 信息需求模块

信息需求模块在文献检索体系中的设立,主要是用来完善合理的文献检索用户的检索需求,使文献检索用户在检索过程中,能够针对自身的检索需求进行文献检索活动,提高检索的效率以及检索结果的利用价值。图 1 为信息需求模块结构图。

文献检索用户是个性化文献检索活动的主体。要明确文献检索用户的核心需求,需要先明确用户的需求主题和关键词,并通过对文献需求指标的关联和分析,明确用户的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同时也明确自身需求信息存在的属性与载体形式。

在个性化文献检索活动中,用户的需求指标是检索的核心要素。而如何建立完善合理的个人信息指标体系,明确用户的各项信息需求在检索指标中的界定标准,体现检索指标的各个环节、体现用户自身的信息需求,就成为当前确定用户文献检索需求的关键点。通过信息需求模块的设定可以看出,个人用户在检索需求指标的选取上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

1。2 关联运行模块

关联运行模块体系结构一共有 4 个组成部分,分别为用户的核心需求、需求主题的内在关联、需求关键词的内在关联以及关联中枢。图 2 为关联运行模块结构图。

检索关联运行模块的核心,在于通过对检索用户核心需求的提取和分析,标注其需求主题和需求关键字,同时对检索用户需求主题中客户的潜在需求和直接需求的判定,以及需求关键词体现相关需求的属性和载体分析,实现检索用户需求的整体体现,并通过关联中枢的关联与整合,实现检索用户相应需求之间的互操作运行。在检索关联运行过程中,知识组织系统针对用户检索的相应所需,通过知识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实现文献数据间的关联,并通过关联因子得出需求信息的关联数据。

1。3 评定反馈模块

评价反馈模块体系是对文献检索结果的综合评定,具体由检索结果的全面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利用率 4 部分组成。图3为评定反馈模块结构图。在评定反馈体系运行中,将检索到的结果分别在用户检索需求和用户需求环境中进行全面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利用率的评定,并通过等级的划分实现信息检索结果价值的体现。

检索结果的等级指标体系是检索结果的核心价值体现,因此,评价反馈模块中各个具体评定指标的确立和运行,使得检索结果的针对性得以充分的体现。

1。4 安全保障模块

安全保障体系是通过将文献检索过程中各项信息安全环节融合并组成的安全保障体系,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信息保护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个主要部分。

信息保护体系主要是对用户在文献检索过程中的个人需求进行安全保护,具体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需求提取操作过程中用户需求关键字的挖掘整理来实现;安全保障体系负责对体系的整体运行进行操作,主要是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安全策略的分析与实施,并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设定安全效果的反馈,用以保持和完善用户安全保障模块的运行。图 4 为安全保障模块图。

在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中,安全保障模块运行的核心在于通过将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检索到的各类需求信息,通过信息清理、分析以及安全加密管理,实现信息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信息检索过程中用于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旨在为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从外界通过信息检索所搜集到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因此,检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关键,在于该体系能否解决各种客观环境下日益加剧的信息安全漏洞,实现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构建与验证

2。1 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构建

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运作机制的核心,在于信息需求者是否能够通过模块实现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率。图 5 为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图。

在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体系中,信息需求者将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信息需求模块进行提取,并在安全保障模块中对提取的信息各项需求进行集成归纳,通过将集成的信息在关联运行模块中进行关联和检索,并将检索的结果通过安全保障模块进行呈现的同时,利用评价反馈模块在安全保障模块下实行结果评价和反馈,完成信息需求者所需的信息获取。

2。2 实验验证

(1)信息需求。以历史为需求的大类目,筛选以下 5 条文献需求信息:需求信息 1———史学类相关文献;需求信息 2———文学类文献;需求信息 3———中国现代研究文献;需求信息 4———史料记载研究类文献;需求信息 5———鲁迅方面相关研究文献。

将上述 5 条需求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所提取的关键词见表 1。

在信息需求模块中,需求信息的关键词分别提取为史学、文学、中国现代研究、史料记载和鲁迅研究;再通过关键词合并需求关键词,集成出需求信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之鲁迅方面相关研究文献。

(2)关联运行。通过信息需求的集成操作,可将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信息归纳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之鲁迅方面相关研究文献。再通过关联运行模块,将需求信息提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鲁迅研究文献两个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关联运行模块将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导入文献检索系统过程中进行检索。表 2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检索结果呈现表。

再通过将“鲁迅研究文献”作为二次检索条件放入已检索的关联结果中,可得检索结果: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举隅:鲁迅、郭沫若、高长虹及相关研究。

(3)评价反馈。将关联运行模块的结果放入反馈评价模块中,并将检索的结果与 5 条文献需求信息进行比对评价反馈,确定结果的全面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利用率。表 3 为评价反馈评定表。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文献信息主要以网状结构分布于知识组织体系中。为了适用文献信息的动态性调整,注重知识组织中文献信息的挖掘获取,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检索已逐步形成一套概念性的个性化检索体系,该体系建立在文献信息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减少信息的重复分析,提高检索效率和检索质量。在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过程中,检索需求者需要通过对信息点的实时更新,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设定检索方向,实现用户在检索操作过程中的完善便捷服务。

在知识组织系统工具与信息检索功能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模式中,智能化的检索、分析和处理体系的特点和优势,符合当前检索的发展需求,是未来检索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如何将基于知识组织系统的文献检索与当前文献检索服务相结合,更好地体现其操作的便捷性和检索结果的有效性,是接下来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薛春香。网络环境中知识组织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董慧,唐敏。语义检索在 Web2。0 环境下的应用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115—119。

[3] 王军,张丽。网络知识组织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65—69。

[4] 王军。基于分类法和主题词表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70。

[5] 蔡箐。学科信息门户及其优化途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114—118。

[6] 马志杰。我国搜索引擎评价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3(4):11—17。

[7] 滕广青,毕强。知识组织体系的演进路径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9):49—53。

第二篇:现代职教体系下人才培养研究与思考论文

一、我国主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我国近年来,随着行业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对高技能型、高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引起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广泛关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在吸取西方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多种优秀职业教育合作机制,如短、中、长期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3+2模式,实训基地区域共享机制等。但目前还主要处于不断尝试阶段,距离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即具备总体的稳定性又具备灵活机动更新的培养机制还有不短的距离。

1、3+2模式:

随着中专招生的逐年萎缩,部分有意愿就读职业院校的初中生,进校后前两年完成高中基本文化知识和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然后编入相应专业大专班,完成本专业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相应科目的学习。这种模式因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理想,已被绝大多数学校放弃。

2、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生在职业院校就读1至2年时,由用人单位选择好培养对象,单独组班,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侧重点,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内容,配备师资。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学生适应岗位工作迅速。但其缺点是:学院与企业的资源投入易产生分歧,双方教育教学的衔接易出现混乱,另外,一旦学生变动效力企业,则其适应能力反而减弱。

二、当前职业技能型人才市场现状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而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多种多样,侧重点各不相同。就机械行业来说,各企业生产模式,经营产品千差万别;企业的设备应用,从老式机床到现代最先进设备都在应用,生产中使用的软件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更新换代快速,如果要职业培养完全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现代企业的兴、衰、生、灭速度快,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变动较大,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全面,以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现代职教体系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思考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层出不穷,这体现了当代教育工作者、企业和政府的高度认识、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但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需要有顶层的设计不是盲目的挪用。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深刻分析国内的实际情况,拟定出合适的培养体制,各方协调研究其利弊,逐步完善和改进,并从政策上支持,法律上肯定,经费上保障其顺利实施,保证体制在较长时间范围的稳定性,同时又不断补充、修订和更正其具体实施办法。这样,现代职业教育才会稳步踏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结课论文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结课论文

山西工业集团是一家生产工程机械的生产公司,总部设在太原,在国内有130多家实力雄厚的以及经销网络和900多家经销服务站点,在海外80个国家的代理商超过100家,全球建设8个零件配件中心,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印度等地区分别成立了面向国际区域的营销公司,目前核心业务为起重机、推土机、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相应的配件销售和服务支持。为了适应internet环境的发展,公司拟开发一个网上销售商务系统,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请你为这家公司制定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书。

要求:

1.字数不得少于2000;

2.论文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3.规划与分析的内容必须全面(公司背景不足的自己发挥补齐);

4.系统规划与设计必须符合公司实际需要;

5.严禁抄袭照搬,否则没有成绩。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与相关体系建设论文

信用,是市场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十多年,通过大量收集资料发现,商业银行只有充分意识到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才能有效适应经济市场,低于市场风险。国外的商业银行,已建立各种信用管理系统并投入使用,如瑞士银行基于“风险价值法”和信用风险度量制建立起来的信用管理体系就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较晚,管理相对落后。

一、商业银行信用概况

信用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共事双方或产生交易行为的双方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种信用体现在,买方即付款的那一方可以在当时没有付清全款或没有付款的情况下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服务,用到同样的商品或筹集到同等的资金。交易双方可以协商拟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范围,付款方将按照事先约定全额为所享用到的服务等付清全款。

银行的信用作为信用的基本形式,是信用制度的主体。银行的信用具体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向普通个人、企业法人等授信客体提供信用,以贷款发放和吸收存款等形式表现出来。银行的信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广泛、间接等都可以是其具有的特性。国内陈勇阳教授在《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功能缺位的成因与补救》中总结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具有五大基本功能:“第一,风险管理政策督导。第二,客户统一授信。第三,授信业务授权管理。第四,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机制。第五,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商业银行的主要活动是货币资金的经营,在其运转过程中必然要遇到金融风险等问题,企业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的可能。

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现状

1.传统的信用管理理论占主流。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理论与国外的管理理论着差不多的发展过程。从管理资产的流动性到管理负债的流动性,再到管理资产负债综合比例。目前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主要是分开单独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有一些银行试着实行比例管理银行资金的政策,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

2.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信用评级最早出现于美国,按照评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评估结果公布于全社会的公开评估,这些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专业的评估公司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信用评级系统,供银行内部的使用。大多数银行也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大都以传统的评级方法为主。

3.银行推行五级贷款分类。五级贷款分类是根据贷款者的偿还贷款的能力来确定一个违约的可能度,将贷款分为良好贷款和不良贷款,实现了更有效地与世界接轨。不良贷款包括“损失贷款”、“可疑贷款”和“次级贷款”三类,良好的贷款则是“正常贷款”和“关注贷款”.这样的分类方式更加注重贷款人还款的能力,使信贷风险这方面的监控得以加强。这些都是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提,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金融制度,有效应对信用风险,乃至金融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受到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信用转变以及过去计划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使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设,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金融环境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以下将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作阐述。

1.落后的内部信用评级方法

国外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先进,但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型照搬过来并不能在我国很好的适用,因此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评级的方法,依然停留在的人为的进行定性分析,缺少对信用风险等的测量进行有理有据的定量分析。其次,内部的信用评级方法在评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决定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专家评级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内部评级方法,因此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掺杂在里面,自然增加了主观因素对各种判断的影响力度,这些主观性意见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信贷专员的意见。除此之外,评级结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评级指标及评级权重不能及时的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紧急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正改进。因为已经形成的专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很少发生改变且接收到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故目前的内部评级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预测情况并无多大效力,甚至作用很小。

2.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实现防范信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进行。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人员组织及员工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对通过银行工作人员公正客观地工作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能力的意识还很薄弱。

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时,把重点都放在了评级管理的各种情况,忽略了信贷专员的责任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带来的主观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专员就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可以在完美的制度上锦上添花,进而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3.商业银行未建立恰当的企业信用数据库

商业银行由于在信息系统上没有足够的预见性使得在信息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却迷失了方向。冗乱繁杂的数据连续性差,一致性差。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不能采集最新最可靠的信息、综合查询受阻、统计报表困难及没有信息详尽更新及时的数据库。所以不能够迅速的到最新消息,不能得以反馈和分析,及时解决风险隐患成了一种愿望。另一方面,我国各商业银行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不能共享数据库,没有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因此至今没有出现数据库共享、共同繁荣的信用体系建设局面。目前的信息情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不利于资源节约型友好社会的建设。

4.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未提上日程

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同时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是各大公司或企业,公司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偿还能力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够及时准额进行收回。因此,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提高督促同步提高各公司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商业银行没有权利直接影响企业公司的发展策略,但可以在借款同时跟踪款项的去处及使用情况,进而对企业公司提供反馈和信用管理的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和公司企业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1.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就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把风险信息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并加以实施,落到实处。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一般可以理解为产生交易的付款方或者说是债务方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合同中的内容履行承诺,信用质量下降,使得金融产品的所有人、银行和债权人都因为金融产品价值受到影响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我国信用风险因素主要有政府、商业银行自身及所涉及的企业三个方面:政府对于地方企业的偏袒和干预导致坏账率提高,信用有偿特征遭到破坏;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缺陷使得无法实现责任到人,造成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动力不足;一些企业运营低效、管理不到位、产品不具竞争力,不断亏损,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甚至故意拖欠账款、赖账,破坏了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商业银行不仅要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还要做好内部的评级制度的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风险检测系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和建立数学模型,对各企业的贷款依据历史信用进行评级来判定,从根源上遏制信用风险。同时加强资料的收集管理,并学会分享信息,开发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2.建立并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国外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比较先进,但是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模型照搬过来并不能在我国很好的适用,因此我国的信用管理系统建设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评级系统,不应停留在的人为的进行定性分析,加强对信用风险等的测量进行有理有据的定量分析。其次,要改善内部的信用评级方法在评级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决定。要改善专家评级法,专家评级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内部评级方法,因此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掺杂在里面,自然增加了主观因素对各种判断的影响力度,这些主观性意见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信贷专员的意见。除此之外,应改善评级结果的滞后性,评级指标及评级权重要及时的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和紧急发展环境的改变而进行修正改进。同时要保证专家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很少发生改变且接收到的数据都是最新数据。加强内部评级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预测情况的效力。

3.提高银行员工素质及责任意识

仅仅依靠加强金融制度建设实现防范信用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商业银行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加强责任意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的技术人才,才能有效保障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进行。因此要充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人员组织及员工素质方面的重视程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高级信用管理人才。提高银行工作人员公正客观地工作来提高商业银行信用管理能力的意识还很薄弱。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专员就等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可以在完美的制度上锦上添花,进而有效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

4.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建立银行信用管理企业文化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是各大公司或企业,所以,在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应该引导商业银行信用体系的所有参与企业充分认识信用风险的危害性,提高各公司企业的信用管理的意识,推进企业自身建立信用管理文化氛围,已到达提高企业信用度、保证银行贷款回款的目的。商业银行应该及时跟踪款项的去处及使用情况,并将得到的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应的企业,提出信用管理的建设性意见,增强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实现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五、结论

总之,商业化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必须提上日程的重大基础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及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投入实践应用当中,改变我国商业化银行信用管理系统落后的局面,减少对信用风险认为的定性的分析,增加以数据模型为依据的定量分析,以使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和健全。

参考文献:

[1]张晋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2]苏娜。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2007.[3]朱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9.[4]钟吉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9.[5]单新磊。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第五篇:血站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论文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舆论对血液安全事故关注逐渐增高,这给血站工作质量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站从 2013 年 1 月到 2014 年 1 月在仪器设备及材料、采供血环境、血液检测、信息等各环节进行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站从 2013 年 1 月到 2014 年 1 月共接纳无偿献血者 5051 例,男2657 例,女 2394 例,平均年龄为 34.2 岁。

全面质量管理的建立:

1.1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各业务科室骨干组成,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血液使用的各个环节,针对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定期反馈,每月提出 1 次改进措施。血液质量管理小组下设培训部由 10 名培训老师组成,在 2012年 12 月之前派培训老师到中国血液病研究所学习,2013 年 1 月开始每月培训 2 次,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第一环节对各岗位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培训,第二环节是对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推进网络化管理进程,签字定责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覆盖血液质量管理各个环节的网络平台,献血服务科、质控科、检验科、成份科、供血科等各个环节全部信息上网责任到人,1 年之内血液出现问题都给予记载处理,能够全面掌控采供血等情况,提高了血站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1.3 严格血液采集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无偿献血制度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献血者电子档案,严格病史询问,采血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各种采血纸质记录应保存 10 年,保证血源的质量[2].对采血车环境每月至少做 1 次空气细菌培养,每月至少做 1 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严格采血消毒,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袋使用前使用理化项目的检测其性能。采集血液放置在层流无菌间进行成分处理,装备低温操作台、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液暂存冰箱等,所有工作人员进入无菌间均更换隔离衣,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在血库对血液进行保存,24h 电脑监控,血小板保存在血小板震荡仪内,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发血时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及血制品名称的核对,在血液运输过程中防止剧烈震荡以防溶血,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以保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和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1.4 血液质量检测

保存血液试剂采购进站后,有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的批批检报告,还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盘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对检测记录及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测实验室,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 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 水浴箱和孵育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 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2.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检测不合格率 4.71% 与上一年 9.46% 相比明显降低,血站血液质量显着提高,且成分输血率 > 95%.一针采血率 >99% ,血液非正常报废率 < 0.5% ,综合服务满意率 > 95%.3.讨论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建立的综合体系,是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展开和实施为依据。血站首先在于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服务而且必须对体检、检验、采集、制备至发放的各项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控[3].为此,必须确定最佳工作方案,建立检测和控制系统,血站最本质的是编制质量体系化文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质量记录。

质量审核是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管理手段,审核集中注重于特殊区域并进行审核跟踪。比如在检查多个检验结果的同时能成为检验方式本身进行验证,发现任何问题应在审核之前就采取纠正措施。质量记录保证了产品的可追溯性,为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提供依据。记录应包括血液采集、成份制备到临床使用整个过程,可以使每个单位的血液的历史能从病人追溯到献血者,以检查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通常应仔细保存一段时间,按一定方式存档备查。本例中采用全程网络,在电子档案记录每个献血者的信息,本年共建立 5051 例献血者档案。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求全过程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系统管理,不断改进技术与管理并重,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以人为主等指导思想。血站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事关采供血安全,各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从宏观管理上要实施法制化管理,微观管理上要实行标准化管理。血站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对质量负责,必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集体以建立并保持适合的质量系统,才能进一步确保血液成份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本例中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检测不合格率 4.71% 与上一 9.46% 年相比明显降低,血站血液质量显着提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为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输血服务机构质量管理培训教员工具书[M].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2002:15-17.[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要求[M].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09-111.[3] 沈行峰.血站质量管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6-78.

下载识组织系统下文献检索体系建设与验证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识组织系统下文献检索体系建设与验证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