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
这一常识,也关乎对于戏剧本体的理解,即戏剧的本体,既不是作为境遇的一个侧面的冲突,不是作为载体的人物,而是戏剧的情境。第二个层面,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戏剧情境,其重心也并是如谭霈生先生所言的由动机而引发的,而是确定了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并且承载了戏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那种戏剧情境。这个层面的戏剧情境就不再是惯常理解的戏剧的诸种元素之一,而抬升成为戏剧的本体。第三个层面,戏剧中的动作要素,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戏剧情境进行传导的,戏剧对于行动的摹仿是情境限定之下的摹仿,是戏剧情境的最终表达方式。要言之,戏剧艺术是生活现实的情境投射,投射所凝结成的戏剧情境,通过戏剧动作被呈现出来,进而使得戏剧自身具备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普遍价值,并实现和完善着这种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究其根本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普遍价值,那就是真、善、美。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存立的根基正是以其自身的方式,追寻着这种普遍价值,即求真、求善和求美。今天的我们,时常在刻意躲避着对于普遍价值的探讨,以之为凌空蹈虚,可是任何背离了普遍价值的艺术形式,都注定流散成技术手段的堆积。
在诸种艺术样式中,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依存度最高,荣辱兴衰皆系于此。戏剧情境作为脐带,勾连于两者之间。设若以求真为标尺,戏剧的任务就不仅仅在于一个戏剧情境应当如何通过其内部的动作、人物、矛盾冲突等内部元素来实现,而应当归结为如何选择戏剧情境。有时候,对于现实的背离是刻意的。音乐剧《妈妈咪呀》正在国内巡回上演,这是一次音乐剧的本土化尝试。而这种“本土化尝试”又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了制造“中式幽默”,翻译组把一些原版台词用中国观众中的流行语表达。“哦,我的上帝”变成了“饿滴神啊”,“什么”改成了“给力”……这种语言上的改动无疑会招徕本土观众的熟悉笑声,可是《妈妈咪呀》的恋爱情境又能够与中国人当下的恋爱情境对接吗?或许,这部戏的成功正在于凭借异国情调的轻松映照中国婚恋艰危的现实,借以消解现实的苦楚而赢得了票房。可是,戏剧情境的中产阶级化所付出的代价正是忽略真实以至于忽略了中产阶级自身。而王翀和他的《哈姆雷特机器》则体现出了另外一番戏剧追求。《哈姆雷特机器》是东德戏剧家海纳米勒1977年的作品,其戏剧情境依附是反思东欧社会主义和女性地位。在王翀的这个版本中他声言要直指现实,说当下的中国依然生存在毛的时代,而舞台上的呈现却非但与毛无关,也与当下无关———“王翀版《机器》以一段金日成去世的纪录片开场,万山同悲,电闪雷鸣,镜头所到之处到处是呼天抢地的人群,分不清他们的表情是悲伤还是尴尬。纪录片的画面隐去,四位演员出现在幕布前,他们身穿戏曲演员的练功服,其中一位小平头演员抱拳向前,自报家门:我曾经是哈姆雷特,我站在岸边,对着浪花说废话,背后是废墟中的欧罗巴……他做着变形的戏曲动作,一路念白。京剧成为王翀完成《哈姆雷特机器》中国化的工具。”
这就是今天上演于中国舞台之上的后现代戏剧,纵然如林克欢所言:“确定,明晰,黑白分明,不是《哈姆雷特机器》舞台演出者所追求的。后现代主义戏剧拒绝将舞台演出视为一种具有稳定意义和连贯设计、贩卖希望的布道圣坛,非线性剧作与反文法表演,是后现代主义戏剧颠覆传统戏剧性、文学性的利器。一如王翀导演的《哈姆雷特机器》一样,他提供的是一种依赖观众的经验与心境去充实、重构的意义框架。”然而,我们自身所将要设置的戏剧情境是否可以更加进一步直接一些,不必通过后现代诘屈聱牙的包裹,不必借由海纳米勒多年前的作品声辩当下的困境?其实,无论是《妈妈咪呀》还是《哈姆雷特机器》,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戏剧情境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现实相联系。在戏剧中,真正本土化的情境面临着缺失的境地。也在戏剧中我们丧失了自己,于是也就丧失了戏剧。从一种意义上来说,任何戏剧都是现实主义戏剧,任何一种戏剧情境都首先必须指向现实的真,因为这是一切戏剧存在的根基。然而,当我们面对一部厚厚的戏剧史之时,却可能梳理出两条看似不同的线索来,一方面是戏剧艺术不断通过戏剧情境呈现、追寻、抵近着现实与人生的此岸,另一方面则是,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戏剧,却日益出离着真。
今天的普遍看法,戏剧起源于祭祀。而亚里斯多德尝言,悲剧是对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两相综合,我们是否可以断言,起码是在古希腊,悲剧是对祭祀仪式的摹仿,而悲剧与祭祀仪式的差别在于其用一段由因果律支配的人生取代了祭祀仪式的程序?此外,既然是说到摹仿,则作为摹仿的戏剧必为假,那么戏剧所追求的真又在哪里呢?俄狄浦斯的故事,其实是有着两种讲法的。一种是可以从俄狄浦斯尚未降生时讲起,绵延地纵贯了他长久坎坷的一生。如果俄狄浦斯王真实存在过,这就是关于他的历史。另一种则是自己刺瞎双眼的俄狄浦斯,对一位叫做索福克勒斯的路人说,请听听我的故事!索福克勒斯回答,那请你快些,我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俄狄浦斯说道:那么,就从我来到那个遭受瘟疫的城邦开始说起吧……于是,俄狄浦斯开始演出他的戏剧。在这里,一部戏剧是如何生成的呢?首先,原本散漫的人生境遇,被因果律凝压成了戏剧情境,正如牛洪宝所言,美是人的存在性境遇的显现,而戏剧情境正是对应着人本质的存在境遇。其次,古希腊戏剧本质上依然是对祭祀仪式的摹仿,《俄狄浦斯王》亦然。只不过,形式上虽未脱尽祭祀仪式的痕迹,却在内容上渐渐渗透进人生此岸的光芒,这些许的微光,证明戏剧是属人的戏剧,它通过对自身情境的关怀,建立起戏剧的根基。
今天的我们,已然早以无缘得见《俄狄浦斯王》当年的演出景况,可是仅仅透过文本,那个对神屈从却又执着叩问自我命运的俄狄浦斯依然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原因在于戏剧情境,黑格尔所言的那个有定性的情境,包含着即便是今天的我们也依然身处其中的的普遍存在境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戏剧艺术的发问,是透过戏剧情境,因而戏剧并非哲学。戏剧不是纯粹的思辨,而是对于人存在性境遇有定性的摹仿。人的存在性境遇体现为一切生活表象,在戏剧中,这一切的生活表象凝结成戏剧情境,表现为戏剧动作。无论就生活的表象还是生存的本质而言,戏剧情境都趋向真,而戏剧动作即便是受制于有定性的戏剧情境,却往往呈现出一种超越的特质,趋向失真。这种超越的特质以及趋向于假的态势,是在与抵近真实的戏剧情境之间的互动,真与假交融并织,生发出戏剧艺术特有的美感。那么,为什么趋向于真的戏剧情境在其表达层面的戏剧动作一面却趋向于失真或者假呢?在古希腊戏剧演出流传至今的雪泥鸿爪中,我们发现表演者身着宽大白袍,脸上覆盖着面具,足蹬高底靴,身居半圆形剧场的高处,纵声吟哦。这一切对于戏剧动作的处理,呈现戏剧情境的方式,都注定不是,也不可能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摹仿。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通过戏剧动作在舞台上追求某种逼真即便是在戏剧的起点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原因也不可以古希腊戏剧仅仅是戏剧艺术的开端因而略显幼稚论。从戏剧情境与戏剧动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戏剧情境虽然可以呈现假,却只可能呈现一种真的假,我们可以说某一个具体的戏剧情境是在表现假,却不可能说存在着一种假的戏剧情境,因为作为人的存在境遇的摹仿的戏剧情境在本质上必然要趋向真,与此同时作为艺术的戏剧也要呈现美。或者真在某种层面上也会生成美,却不能涵盖美的全部。作为戏剧情境的表达的戏剧动作,除了逼真的再现之外,还有着体现与表现的冲动,由此开始以失真的方式,超越真,呈现假。又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情感的形式。进入到戏剧动作层面的戏剧在传递情感的时候,也势必强调,势必夸张,势必变形,并以此呼应着戏剧情境。
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戏剧摹仿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那一段时间里获得了短暂而又影响深远的回应,那就是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以《玩偶之家》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戏剧文本,在戏剧舞台上通过斯坦尼所建立的表演体系将戏剧艺术逼近真实的努力推展到了极致。可是,无限逼近真实的戏剧美学追求,却又实实在在呈现出一种浓重的虚假味道。自然主义戏剧之所以不能够成立的最本质原因在于,作为艺术的戏剧不可能简化为对于生活的复写。因为这个本质的缺陷,自然主义戏剧只能求助于传统的戏剧情境构建方式,通过一段由因果律支配的看似逻辑严密的线性链条,将戏剧封闭在一个自给自足的态势之中。而此时,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戏剧情境之外,人类对于其存在性境遇的理解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自然主义戏剧情境因为不能传达其背后的普遍性境遇之真,而呈示出一片虚假。这就是实际上在西方戏剧史中自然/现实主义戏剧作为一种戏剧流派生命短暂的原因。并不是戏剧情境背离了求真的趋向,而是当对于人的存在性境遇的体认逐渐由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意识流动层面,在一个向度上有某一个体抬升到一种集体的境遇,而在另外一个向度上被异化为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个体的时候,决定着一种新的戏剧情境以及戏剧情境表达方式的出现———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之中便形成现代性情境,后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中便需要一种具有后现代性的戏剧情境与之呼应。这是怎样的一种戏剧情境,作为戏剧情境表达的戏剧动作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呢?在呼应着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的戏剧情境中,传统戏剧情境中理性的确定性因素被非理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取代。于是,就像我们在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所见到的一样,一切传统叙事中摹仿的手段都失效了,一场等待陷入到一个无因无果的迷局之中,而这种迷局又不是作为悬念被运用的,原本密布着看似严密的逻辑链条所支撑起来的生活表象反而因为逻辑链条的断裂而更加呈现出生活表象所具有的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本质特征。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又不能够认为在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戏剧中是不存在戏剧情境的。我们只能作如是观:即便是在现代戏剧当中,戏剧情境也是存在着的,也依然是在摹仿着的,只不过现代戏剧情境所摹仿的是只有现代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存在境遇。而这种存在境遇以及现代戏剧情境对它的摹仿,依然指向着境遇的真。现代语境下的戏剧情境同时也是具有着定性的,只不过这种戏剧情境的定性是一种表层意义消解之后的不确定性,在时时回答着那个关于“上帝死了”的命题。此时戏剧情境中的不确定性会传导给戏剧动作,使得现代戏剧中的动作,失却了其在传统戏剧之中的明确的指向性,无从求真,也无处作假,变异成为一堆散乱的碎片。现代戏剧情境与戏剧动作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被切断和疏离了,因为前者不再提供确切的语义指向,后者则丧失了指事的可能,戏剧终于在复归为一个空的空间之后,像格洛托夫斯基所探索的那样,隐遁进人的身体本身。
现代戏剧情境与戏剧动作之间的分离甚至对立,却又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融合,戏剧情境若趋向真,则戏剧动作呈现假;戏剧情境若趋向假,则戏剧动作趋向真,两者于对立融合之间,呈现着人生存境遇中巨大的荒谬感。戏剧艺术中所永恒存在着的真与假,其实是联接着戏剧与戏剧外部、戏剧内部的一种辩证。正是在这种真与假的激荡冲撞之中,戏剧抵近着人不断变化着的存在境遇以及对这种存在境遇的戏剧化体验,并在真与假的变幻之中,呈现出了戏剧所具有的巨大的美。
第二篇:关于音乐的本质(音乐美学论文)
关于音乐的本质
音乐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由古代的相对单一到近现代的复杂多变,音乐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在音乐充斥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伴着音乐的节奏生活,可以说,没有音乐,世界将变得异常寂寞。如今,音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已不言而喻,然而,生活在音乐海洋中的人们也许很少深思过音乐到底是什么,音乐对人类社会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的问题。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问题,即音乐究竟表现什么的问题,自音乐产生以来便长久地困扰着人们,同时也吸引着人们为之探索,并导致了一门专门学科一音乐美学的诞生。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音乐理论家都曾孜孜以求,在音乐本质问题上耕耘播种,著书立说,形成众多的美学流派,这些流派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各个时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迄今为 止,仍找不到一种较为完善、普遍为世人所接受的权威理论。但是这些流派和学说的存在,对于音 乐本质问题的探索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探音乐王国的奥秘,进行音乐欣赏是大有好处的。以下将介绍几种主要理论:
一、造型说 造型说是音乐美学史上较早产生的一个美学流派。这个流派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的 “模拟论”为理论依据,认为音乐是对于客观现实中各种音响的模拟,它从属于现实,也依赖于现实; 现实中的声音原形象是第一性的,根据现实中声音原形象而创造的音乐形象是第二性的。
二、表情说
音乐学中造型说的缺陷引起了表情说的出现,并与之相抗衡。表情说以感情论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德国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中得到了特别的发扬。它倾向于主要地、有时是绝对地把音乐的内容看做是人的感情和灵魂的“内在世界”的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 “仅仅与具有完全直接性质的内在精神运动有关,可以说是与没有思想的情绪的音响有关系”。
三、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音乐美学倾向在古代就巳出现。该倾向认为,音乐不能模拟任何东西,不能影响人 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因素具有纯形式的性质,而音乐所给予人的快感,类似于烹调艺 术产品、吃饭和饮水带来的快感。
四、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与快乐主义是对立的。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而形式主义则完全诉诸 于理性,但两者都否定音乐内容。
(五)快乐主义强调的是感性的享受
形式主义的美学观认同理性,把纯粹而狭隘的职业性提到首位,将音乐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人类的情感等隔离起来。
尽管以上理论的美学观点各不相同,但各派理论都同意音乐具有意义。自音乐产生以来,西方音乐以不同的审美思想、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体裁形式为标志,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流派和思潮。各个时期的流派对音乐的本质和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净化灵魂和陶冶化育的作用
在音乐艺术的大千世界里,各种美学标准和艺术需要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风格、类别、形式和体 裁,这一切都体现在浩瀚的音乐作品中,并且,还在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丰富和发展。因此,很难用美学观点来解释音乐的全部本质和意义。但是,各种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了解、探索和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观照和体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 研究 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誉满全球,其美学思想更是其思想的精髓之一。一定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美学家之一,他在美学上的贡献体现在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等论述之中。在孔子之前,虽然有关于美的论述,但大多是只言片语的言论,没有形成系统的美学思想。而孔子之美学思想则较为系统完善,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从他的“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对先前的美学思想做了高度的概括,并向前发展了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论美;感美;审美;用美;美学思想
一、孔子论美
(一)孔子认为美要符合“仁”。所谓“里仁为美”(《论语99里仁》)就是讲的这种美。里仁,代表村里的生活非常文雅温馨,孔子认为这就是“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美学以“仁学”为基础。孔子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99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的里面没有“仁”的精神作主宰,只去讲究外在的礼节,此时,再去追求什么音乐之美,便没有意义了。所以孔子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99阳货》)即“美”并不是只看外表的玉帛或形式的华丽,也不是只从表面听些钟鼓声,就以为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美,而是内心里先被“仁”感动。孔子论美的要义必先符合“仁”,孔自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正是“美”符合“仁”的最好证明。
(二)孔子认为美要符合“善”。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学和伦理学的问题常常结合在一起。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又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99尧曰》)孔子强调之从政应当遵循五项美德、摒弃四项坏的习惯。那何谓五“美”呢?孔子在此处表面上虽用了“美”字,但实际内容却指“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99颜渊》)故而,孔子所言之“美”与“善”明显是相通的。孔子论美,要符合中庸、符合善。
(三)孔子认为美要符合“真”。孔子所论之“美”与“真”也是相通的。事实上,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善真彼此旁通,且有一贯性,相互联结。孔子的“吾与点也”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真”的追求。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整个气氛代表一种既无造作,也无矫情,轻松自然、平易近人、亲切真诚的“真”情景。
二、孔子感美,即孔子美感经验形成论
(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审美主体首先应有理解力,加上被欣赏客体的特性,才能产生美感经验。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99雍也》)根据孔子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本身比较倾向仁厚型,他会较喜欢山,觉得山很美。那么这种喜欢山的美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呢?此中“智者动”,是一种主体的智力活动,隐含着对主体性的肯定。审美主体要先有种意向去喜欢山,而山又能表现出厚重的现象,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仁者乐山”的美感经验。
(二)主观的生命情调首先要有充分的人文素养,然后才能深刻体悟意境之美。孔子曾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99述而》)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先需经过三层教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然后才能修养出高尚的美感与品味,即达到“游于艺”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所认定的美感经验,指的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先需经过高尚其志的升华,等充分变化气质之后,才能产生高雅的品味,进而追求意境之美。中国艺术特重意境之美,可说深受孔子“游于艺”的影响。
(三)根据孔子的看法,美感经验的形成,除了审美主体经过仁学的熏陶外,还因为主体性向的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原创性的观点对中国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既开创了中国艺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的传统,也同时肯定了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通,心中一定先要有高度的人文修养,然后才能对艺术珍品欣赏与“会意”。
三、孔子用美,即孔子美学思想教化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突出贡献还在于把美学作为一种进行社会教育的工具,即通过美育,提升个人的精神人格,进而提升社会高尚风气,从而匡正人心,端正治国之道,也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功能来不断激浊扬清,以美育辅助为邦之道、治理国家。如孔子反对“郑卫之声”,就是因为他认为郑声是“淫声”,“雅”“颂”是和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99阳货》)。这也是《乐记》中明确强调的道理:“乐之道,与政相通”。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提倡的“诗教”“乐教”中均可见一斑。
四、结语
本文从孔子论美、孔子感美、孔子用美三部分来浅陋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意在唤起世人对孔子美学思想在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戏剧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大多对中国古代戏剧较为陌生,学习古代戏剧作品较为困难,因此在上古代戏剧作品课时,笔者探索并采用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复述法、影像呈现法、课件展示法、情景再现法、“创设意境”法、角色体验法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戏剧;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已成为大学里增强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大学生大多对中国古代戏剧较为陌生,学习古代戏剧作品较为困难,因此在给他们上古代戏剧作品课时,笔者探索并采用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复述法、影像呈现法、课件展示法、情景再现法、“创设意境”法,角色体验法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撰为此文,以期分享。以下笔者就以杨胜宽、陈晓春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中的精选课文《牡丹亭惊梦》(游园)[1]150-151为主要教学案例,并适当借助自己所教大学语文中的其他相关戏剧作品,探析上述教学方法。
一、故事复述法
笔者在给大学生们上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之前,提前布置了作业———阅读汤显祖《牡丹亭》,并复述故事。因此,上该课时,首先让学生自愿复述《牡丹亭》的故事。从上课情况来看,一般都会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按教师的要求(重点突出、简练、清楚、详略得当、流畅的复述故事),抓住《牡丹亭》的主要线索复述故事。这里就不再重叙学生的复述了。只是强调一下教师除对复述提出一般要求以外,还应提示复述必有的一些要点:
(一)复述故事以情节为主,但应注意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规定的典型环境,以及经典文词。
(二)复述故事,关键性的节点必须有,这样才能完整而精要。《牡丹亭》故事的节点大致是:
1.严父迂师,管教甚严。
2.私出游园。
3.梦中幽会。
4.相思成疾而亡。
5.柳生得画像,与丽娘幽魂欢会。
6.丽娘复生,杜柳结为夫妇。
7.杜父以柳为盗墓贼,拒不认婿。
8.遵旨大团圆。当一位同学形象生动的按上述主线与剧本相关情节和老师的要求复述后,其余同学会予以适当的补充,此时,学生们会沉浸于充满传奇性的戏剧里,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古代戏剧的积极性,又使大家熟悉了剧情,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讲授该教材中马致远的戏剧作品《汉宫秋》时[1]148-149,由于王昭君之事,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说法不一,一说昭君是因为爱国爱民,自愿出塞和亲的;一说昭君出塞和亲是被迫无奈的,在汉朝与匈奴的边界投江自尽的。因此,采用故事复述法十分必要。课前,让学生查阅昭君出塞的相关资料,熟悉昭君出塞的两种不同的故事,比较两种故事的异同,理解昭君出塞的情怀,并阅读《汉宫秋》原文。在课堂上让他们按《汉宫秋》关键性的节点,对其故事加以形象、生动的复述。这样,学生们对《汉宫秋》的故事,昭君出塞的复杂情怀就会有较为全貌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里所节选的《汉宫秋》的文本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会是抽象空洞的了。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记忆、概括、理解、逻辑思维等能力。这样的方法也可用于《西厢记》《长生殿》等其他的古代戏曲作品的讲解与理解。
二、影像呈现法
大学语文教学应更多地介入多媒体教学。其中形象、生动、直观的影像呈现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戏剧作品以影像呈现。当这种方式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可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笔者教授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时,在学生复述故事之后,即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许珂导演,梅兰芳、言慧珠主演的昆曲电影《牡丹亭游园惊梦》,影片中,演员扮相靓丽,服饰典雅,唱腔优美,配乐和谐。旦、贴、生配合默契,将杜丽娘“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的美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赞叹,“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遗憾,“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哀叹,梦中生(柳梦梅)“一片闲情爱煞你”的深情表白,生旦携手的缠绵,巫山云雨的欢梦等都完美地展现出来了。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看,不仅可以具体地感受到戏剧中角色之美、人物之个性、剧情之离奇、情节之动人、唱腔之悦耳动听等,更能体味到封建时代闺阁小姐被封建礼教禁锢的痛苦、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期盼、对封建礼教的婉曲反抗等。在讲《汉宫秋》时,也为学生适时播放了黄梅戏《汉宫秋》的视频。影像呈现法,能让学生目视耳听、身临其境地进入古代戏剧的场景中,去领略中国古代戏剧的特别之美。以此铺垫后,再讲文本就不会让学生感到陌生和疏离了。
三、课件展示法
对相关作品的作家的介绍只用文字叙述,不够形象、直观,其阐释、讲解一般是纵向贯穿、横向展开、纵横交叉、错综复杂,与作品形象性内容比较,更具理性思考,不易把握与记忆。教师借助详细的板书又较费时。而课件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问题得以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条理清楚、图文并茂的作家生平介绍,使单调的线性化陈述与阐释变得形象可感,宜于学生把握和记忆。如介绍《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可运用课件:第一张课件图片,用米黄色作背景,然后用深蓝色、楷书、加粗三号字体,在背景色与模版上方居中处,推出汤显祖及生卒年,蓝色沉静、庄重、醒目,易于记忆。在模版的左上方放入汤显祖富有特点的古代画像———头像。
在模版的右上方用深棕色写出:
一、汤显祖生平。提行,宋体、深紫色、加粗小三号字写出:汤显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早有才名,他精通古文诗词、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接着第二、三、四张,图文并茂地介绍汤显祖的坎坷仕途与其戏剧创作及代表作品,这样,学生通过汤显祖的画像和老师结合课件对其生平的形象、生动、有力度的讲解及师生的互动,就能够具体、生动地感受其形象、气质、精神风貌等,了解其坎坷的人生、复杂的情怀,理解其创作的艰辛,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这是传统的文字描述式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容易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较快地理解与接受所讲内容,同时缩短古代作家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心距。接下来师生进入汤显祖《牡丹亭惊梦》(游园)的欣赏、理解、审美,就是水到渠成了。课件不仅具有生动性、联想性、直观性,补充性等特性,还有其特别的色彩美、意境美、画面感、情景感等优势,对戏剧作品中那些含蓄、跳跃的唱词有较强的补充性。这就使学生随之产生一定的联想、思考,深思其意蕴,进入戏剧作者所表现的特定情节,感受戏剧唱词的特有内涵,走进戏剧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其不同阶段的特有情感,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畅游于其特定的意境之美,因此,教师在讲授唱词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课件配合教学。笔者在讲授《牡丹亭惊梦》(游园)的一些唱词时,因其具有较强的含蓄性、跳跃性与较深的思想意蕴,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欣赏,所以主要制作、运用了一些符合唱词剧情、内容、情感,学生容易看明白,易于联想、思考、理解、欣赏的幻灯片介入教学过程。如唱词【皂罗袍】的讲解。【皂罗袍】是脍炙人口的名曲,文词精美,抒情经典,影响广泛,《桃花扇传歌》和《红楼梦》第23回都曾引用。
教师作了上述提示后,便推出第一张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用白色作背景色,在左上方插入开放的粉红色桃花,右下方插入灰色的废井与隐约可见的破败的院墙,居中的上方,用深紫色、二号字、隶书写出原唱词一、二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唱词隐含深意,含蓄、跳跃,因此使用了深紫色。紫色是矛盾色,具有双重表情性,既蕴含戏剧主人公所处时代的黑暗,被封建礼教桎梏失去自由的痛苦,青春虚度,如花似玉却无人欣赏、无人爱,情怀悲忧、抑郁;又透露出杜丽娘对春景春光之美的惊异与赞美;色彩的运用正隐喻式地表现了杜丽娘的矛盾情怀。画面上怒放的桃花,充满活力,如青春美貌渴望爱情的杜丽娘。但姣美的桃花等花儿却不幸被迫把自己都交付给了废井、颓垣,这样不和谐的画面,显现其含蓄性,连接其跳跃性,容易引领学生进入悲凉的意境,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思考,这时,伴随着画面是教师的讲解与分析,然后教师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则斟酌时机给出合于情理的答案,并放映有答案的第二张幻灯片。接着,根据教师继续讲该解唱词的需要,有序放映以下相关的既有诗情又具画意,又能表现戏剧特定情节,使人感受唱词的特有内涵、情感的课件图片,配合教师的教学。笔者讲解教材节选的《汉宫秋》第三折里“灞桥送别”的【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等唱词,仍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唱词里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予以生动、形象的展示。如讲解【收江南】时,先放映相关幻灯片。这张幻灯片用黑色作背景色,在左上方置入昭君的美丽画像,右下方插入汉元帝黯然神伤、独坐空宫的图片,居中的中上方,放置烛台与流泪的红蜡烛,居中的下方用白色、二号字、华文行楷书写出原唱词中的:“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在学生充分感受课件画面后,教师依据原唱词结合课件予以讲解:画面里的黑色暗示出昭君出塞后汉元帝的绝望。悬挂的美丽的昭君画像,表现皇帝对昭君的爱恋、牵挂与不舍。独坐的汉元帝,以此反映他痛失爱妃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痛楚等情怀。课件中的唱词,充分表现了汉元帝此时此刻难言的各种感情……唱词里的愁泪透露出他无限的哀伤与万般的眷念。到此,学生便会融入凄清悲凉的意境,深思皇帝无奈痛失爱妃的复杂情感与深层次的原因等。从上可知,具有画面、色彩、文字、意象、意境等要素的多媒体课件在古代戏剧的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教师进行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有层次、有深度、有力度、多视角的有效教学;还可以创造活跃、丰富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生动、主动、快乐学习的局面。
四、情景再现法
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与当代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古代戏剧作品中的唱词,其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意境的审美性等都一定程度地使大学生们感到赏析、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情景再现教学法,收效较好。所谓“情景再现”教学法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运用吻合作品实际的语言,把作品中蕴含的意象、意境、含蓄性、跳跃性、空灵性,甚至多义性等通过情景交融的描绘与展示“再现”于课堂,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景、境界,在如同身临其境中,正确欣赏与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再现法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条件。即应在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后,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角色、情节等较为理解与熟悉的情况下,教师主讲、学生配合,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对其中的意象、意境、艺术特色作有效的探析与概括后,教师方可使用情景再现教学法。也就是说,这是在对作品有一定的理性把握之后,再一次进入感性体验,在感性与理性的连接、交融中,实现审美的又一次飞跃。因此,使用情景再现教学法,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作品的意象、情景、内容等为蓝本,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联想与想象,运用吻合大学生心理、思维与情感等的艺术语言,融合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象、意境、含蓄、空灵、跳跃性,多义性,情景交融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有真切的身临其境之感。在讲《牡丹亭惊梦》和《汉宫秋》的“灞桥送别”时,笔者都采用了情景再现法。这里试将《牡丹亭惊梦》的一段唱词【醉扶归】的“情景再现”展示如下:春天来了,幽禁深闺、孤独、寂寞、春愁满怀的杜丽娘迷恋春光春景,在春香的游说下,准备瞒着桎梏自己自由的封建家长偷游自己家的花园。游园前杜丽娘精心打扮自己,对自由充满向往之情,加之春香对其漂亮的穿戴的艳羡与赞叹,杜丽娘的心中充满自喜自赏自信而又自怜、惜春又惜人等复杂情怀。她深情款款又意味深长地唱到:你(春香)说是色彩鲜艳明丽衬托得我衣裙更加艳丽吧。我又戴着嵌有各种珍宝、光彩灿烂而又漂亮的花簪子,你以为我今日才如此呀?你长久把我陪伴侍候,其实你应该知道爱美是我的天性啊。唉,我正值春光般美丽的容颜却无人看,无人赏呀。你瞧,一不提防呀,我美丽的容貌,就会使鱼雁因惊异于我的美艳而沉落,鸟儿也因我的美貌而惊叹,发出叽叽喳喳的欢鸣声。我只怕啊,只怕我姣美的容颜呀,使姹紫嫣红的花儿也羞愧,使皎洁清丽的月儿也躲藏,花儿也会因为没有我美艳而忧愁得颤抖啊。哎,我这样青春、姣美而又多情,却被不理解我的父母呀,幽闭在深闺,只剩下满怀令人痛苦不堪的绵绵春愁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春忧绪呀!这样的情景再现既符合唱词之意,其间的想象和联想又合于情理,并充溢着动人心弦的诗情画意,将原唱词的裙衫、花簪、沉鱼、落雁、鸟、花、月等意象与杜丽娘美艳的容貌、自喜自赏自信而又自怜、惜春又惜人的情怀有机交融形成可以让学生具体感受与沉浸的情景画面。唱词“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里的色彩、情态、情感、微妙心理等在情景再现里得到了形象生动地呈现。“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的幽怨、娇羞、无奈、痛楚等情怀与其中的空灵、含蓄的丰富意蕴,“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的自我肯定,难以言传的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动,也通过富于画面、易于感受、能够共鸣的情景,有声有色有意境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感同身受。笔者在对《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唱词[正宫端正好][2]205进行讲授时,因这一唱词,体现了审美移情的原则,即“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3]597如唱词中所写景物总是蕴含着人的情感的,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唱词里,也有紧扣秋季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进行描绘、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笔者采用了情景再现法,对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予以生动的展示:“天上,淡淡的云彩,轻柔地漂浮在蓝色的天空,秋意横亘;地上,枯萎的菊花,十分憔悴,惹人伤感;此时耳畔又响起阵阵凄厉的撕裂人心的秋风声;北雁列队成行,相依相随,一路艰辛,向遥遥的南方飞去。是谁一夜未眠情染霜林,情醉霜林呢?总是那即将离别的离人的凄清悲泪染红了霜林。莺莺我心已碎啊!”这种延伸、扩展的情景,渲染了北地萧瑟冷落的悲秋气氛,强烈感染着学生。让他们更易体验和理解作者所运用的以“染”致“醉”的拟人手法。作者将枫叶上欲挂还滴的朝露与离人的愁泪叠印、融化为一体,凸现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使学生在再现的情景里,自然而然地完整、深刻、诗化地理解唱词的内涵,体会文词的华美和表现手法的力度,在审美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审美的能力。
五、创设意境法
创设意境教学法,是笔者在长期的古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意境论”的美学观点总结出来的一种可行性的教学方法。“创设意境”教学法,即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作品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运用一定的相关联想与想象,以形象化、情感化、色彩化、画面化的语言,创造出与作品特定意境相联系、可互通的相似或相类的课堂意境,并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这种特殊的审美境界,从而进行相关教学的方法。它包括“背景创设意境”“色彩创设意境”“特征性景物创设意境”“特定时空创设意境”“多角度创设意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创设意境教学法也适用于大学语文中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意境”是中国艺术特有的美学范畴之一,是情景有机交融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先生在其《人间词话》中也认为“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4]60。中国古代戏剧作家在他们创作以韵文为主体的戏剧作品时,自然而然地、精心地创造了许多精彩的动人心魄的意境。在《牡丹亭惊梦》(游园)的讲授中,笔者采用了“创设意境”教学法,如唱词【皂罗袍】,即采用“色彩创设意境”“特征性景物创设意境”进行教学。因为在此唱词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能表达主人公情感的特定色彩与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并使之有机交融,形成特殊的艺术境界。唱词里,首句“姹紫嫣红开遍”中不仅用了春天特定的色彩———紫色、红色,还写了春天特定的景物———春花。紫色、红色,配以“姹”、“嫣”二字,呈现出繁花似锦的艳丽之美,不仅为春天抹上了亮丽的色彩,暗示了如花一般的杜丽娘之青春美艳,还透露了杜丽娘对春光的赞赏之情,并与烂漫绚丽的园中各种春天的花朵、春景相交融,构成明丽的意境。紧接着“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用带有残破特征的景物———断井、颓垣,即无人问津的废弃之井与破旧、坍塌的花园之墙,以及它们陈旧、暗淡的色彩,与杜丽娘浓郁的惜春情怀交织出悲凉的意境,从而深入地表现了惜花更惜人感伤、忧愁、痛苦、无奈的悲怀。在此悲凉的意境里,学生们理解大家闺秀杜丽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忧怨、无奈、矛盾情怀等就较为容易了。而后又以朝飞的白色流云,暮卷的淡灰色细雨,轻柔的风,绿色的小轩,淡青色的烟波,五彩缤纷的画船,这些颇带春天特征的景物、色彩和杜丽娘赏春的情感相交汇,构成清丽空濛的意境,又与其“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遗憾、无奈、惋惜抑郁、忧伤等情怀相聚集,呈现清冷之意境。学生在教师结合唱词着意创造的或明丽或清丽空濛或清冷的意境里徜徉、沉浸、体味……就会自然进入特定的审美境界,感受唱词的意境美,提高其欣赏、理解作品的能力。在讲洪昇《长生殿》第二十四出“惊变”[5]235时,笔者采用了“特定时空创设意境”的方法,即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借助一定的事物,创设出吻合教学内容的特别之意境,使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因为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景物必然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其教学,就可以采用“特定时空创设意境”的方法,以便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与特有的氛围里,更好地学习作品。“惊变”一开始写道:(丑上)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咱家高力士,奉万岁爷之命,着咱在御花园中安排小宴。要与贵妃娘娘同来游赏,只得在此伺候。(生、旦乘辇,老旦、贴随后,二内侍引,行上)从其中的“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可知是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因此,笔者在上大学语文课时,特意将“惊变”安排为烛光课,白天上课可以拉上遮光布和窗帘,晚上可以利用自然的黑夜,使教室变暗。然后在屏幕上放映有银河与月亮、云彩为背景的幻灯片;再让学生把早已准备好的蜡烛放在课桌相应的位置上,然后点染,此时教室烛光盈盈。银河、月亮、云彩、烛光交融,就会使学生自然沉浸在美妙的夜晚,在老师相关教学语言的导入下,进入清幽的意境,感受下文皇上与妃子美宴小酌、沉醉于爱情、贵妃醉酒的极乐场景与情怀,从而深刻理解“惊变”里所揭示的乐极生悲的客观规律与警示作用。其余的“背景创设意境”“多角度创设意境”等教学法在大学语文中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加以运用。创设意境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出有多种意境的特色课堂,让学生深入体会戏剧中的意境美,给学生以艺术的审美享受。
六、角色体验法
角色体验法,在此一指教师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扮演戏剧作品中的相关角色,在课堂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们体验特定角色的心理、情感、行为。二指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的相关唱词,以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行为。使学生进入戏剧所规定的场景,对戏剧艺术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从而更深入、全面地把握戏剧艺术作品。在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讲解,师生互动默契,学生对戏剧作品有正确、深入、细致的理解,对角色有准确的艺术定位,对人物情感的体验与把握较好时,教师可采用角色体验法,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以下仍以《牡丹亭惊梦》(游园)为例介绍角色体验法。教师在学生自愿或推荐的基础上,选出两位有表演才能的女同学(若是男同学愿意反串角色也可以),并让她们在课前背好相关台词,充分酝酿情感,练习好戏剧舞台动作,并装扮成《牡丹亭惊梦》(游园)里的旦角杜丽娘、贴角春香。上课时,由班上的报幕员同学报幕后,在同学们的期盼与热烈的掌声中“演员”出场,并以讲台为舞台,舞台周围有适当布景。“演员”按剧本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可唱也可说,辅以动作,还可用一定的多媒体音乐适时伴奏,“演员”要尽量把春香的天真、诙谐、机智,杜丽娘的美丽、青春和她惊喜、无奈、忧怨、感伤等情感表现出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演员”学生和观看表演的同学,都身临其境,充分体验角色的心理、情感、行为,并强化对戏剧作品的欣赏、理解与感悟,学好相关作品;同时,认识古代社会女性的悲惨处境与复杂情怀。再者,教师可以让学生一对一分角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相关唱词与说白;也可将1小组规定为莺莺的角色,2小组为张生的角色,3小组为红娘的角色,4小组为其余角色:老夫人、长老。根据剧本中的提示,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西厢记》(长亭送别);而后再互换角色,相互配合,进行有效朗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特定的情景与氛围中用心去体验杜丽娘、春香的不同心理、情感、行为,进而充分理解戏剧中人物的特点,把握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价值。角色体验法的有效运用,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力亲为,具体感受与体验戏剧角色的思想、情感、心理、行为等,深入理解、欣赏作品,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综上所述,大学语文里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因材施教,上述教学方法,既可以综合运用,也能够独立使用,还可以有主有次交叉使用,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积极主动完成大学语文中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审美能力。并“通过艺术体验去把捉生命的价值,通过艺术活动,去穿透生活晦暗不明的现象,揭示生命的超越性意义”[6]149。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运用于大学语文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而且还可以运用于其他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杨胜宽,陈晓春.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4.
第五篇:美学本质力量对象化
【作者】 梁爱民;
【摘要】 <正>在对美的本质问题探讨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座不可以绕行的理论高峰,对于这一问题的阐释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键,也是省察西方美学史以及进一步参透美学基本原理的关键。在中国美学界,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还是当下仍在进行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对象化”这一基本命题的理解。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审美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文拟对这一命题再做探讨。
一、人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