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咖啡具的论文(共)
摘要:陶瓷咖啡具一直被视作反映高雅时尚生活的器物。和茶具一样,咖啡具作为一种产品首先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需要,其次又是按审美规律寻求造型装饰的艺术创造。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发展变化,咖啡具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改变。而现代陶瓷咖啡具造型设计更注重结合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来进行安排。本文试图通过列举几种陶瓷咖啡具中运用的情感思维方式来简要叙述其设计过程中体现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陶瓷;咖啡具;造型;情感;
0引言
当今社会,陶瓷已经慢慢成为一种艺术文化现象,从一种宫廷御用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变成兼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产品,尤其是日用瓷。科学与时代的发展决定了当时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下,人们更加注重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人们在选择陶瓷的时候,也更注重情感上的审美标准。在日用瓷里,陶瓷咖啡具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生活的象征,咖啡具作为一种产品首先是为了满足实际生活需要,其次又是按审美规律寻求造型装饰的艺术创造。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发展变化,咖啡具的造型和装饰也在不断地改善。加入了情感元素的现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生活化的艺术,也反过来给了人们一种艺术化的生活。
1审美直觉的设计情感思维
直觉是指主体无须经过逻辑的分析演绎过程,而是在对客体外观的感性关照的瞬间,迅速地领悟到某种内在的内涵和情感。所以,中国古典美学把这种审美直觉称之为";妙悟"。钱钟书先生认为";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陶器产生之前,先人如同其他动物,仅仅依靠本身的器官和体能活动来维持生存,当他们注意到自然界原生果实的皮、壳,可以盛水和储存食物并有所思考时,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进而当他们认识到泥土通过火的作用可以烧制出陶器并可以用来盛煮食物时,无疑是对自然界原生容器———果壳等物的直觉和认识的超越。这种依靠直觉所进行的创造和实践,笔者认为就是人类最初的直觉设计。
比如在陶瓷咖啡具";舞动人生";中,设计者有意识地努力去想一切和咖啡有关的事物,最后在一个电视广告上找到了灵感。在很多人的意念里,咖啡和巧克力有着同宗同源的基因,而电视里热播的";德芙巧克力";广告里体现出三个关键词:优雅、曲线、丝滑。这一点让设计者很自然的联想到咖啡上,接着在他脑海中闪现出这三个关键词组成的一幅旋转画面: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优雅地舞动着曲线优美的身体。于是,灵感就这样出现了。最终设计出的造型是由壶体、奶缸、糖缸以及四组对杯组成,结合舞蹈演员的身姿来塑造咖啡具形体的曲线美,用舞蹈造型来表现咖啡的优雅艺术。这就是一种直觉引发的设计灵感。
笔者认为在陶瓷咖啡具设计过程中这种非逻辑思维直觉灵感和想象在设计的关键性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新型的陶瓷产品,往往先依靠直觉再经逻辑推理,就能设计出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陶瓷产品,既像科学家先有假设,再进行验证,又像艺术家依靠直觉感悟,进而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一样。
2拟物象形的设计情感思维
我们承认上面所述的直觉设计理念,并不等于把它绝对化,以至否认理性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相反,它恰恰是感性经验长期积累,理性思维持续进行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直觉的顿悟,灵感的突发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设计者平时对周边事物的细微观察和亲身体验。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是普普通通之物亦包含着美的价值和魅力,只要我们是有心人,这些都将成为我们造型语言的根基。久而久之,这些美的事物便会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这些储存在大脑中的印象,就是灵感产生的前提。艺术离不开生活,陶瓷设计同样离不开生活。
纵观中国传统的陶瓷造型,从原始社会的陶器造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早期模仿自然形态开始(彩陶文化半坡时期的船形彩陶壶),一直发展到清代末年的瓷器(如其中的宋瓷孩儿枕),直至持续到今天,许许多多的陶瓷造型都是采用拟物象形的方法。如着名的阿尔茨堡瓷器公司生产的品名为";美丽的少女";咖啡具,造型秀丽,模拟的自然形态如同待放的花蕾,蕴含着一种纯真的自然美。";美国活力";日用陶瓷设计中题为";火鸡";的咖啡具,由奶缸、壶体、蛋杯、六对杯盖组成,以蛋卵的有机形作它的基本形态,饱满而又可爱。细部处理又紧紧围绕";火鸡";这一命题,壶盖设计成火鸡的头的形状,壶嘴、壶把乃至壶底,都将火鸡的形与神高度概括,表现得惟妙惟肖。奶缸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将圆形口部加以变形处理,犹如一只稚嫩可爱的小鸡,连盘子也舍去了我们见惯的圆形,三个微微小尖状突出在圆盘上,与壶嘴、壶盖等呼应,使这一系列成为互为密切联系的有机体。是美国感恩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火鸡的有趣真切的再现。
3反向情感思维设计理念
随着日用陶瓷现代设计的发展,许多设计思路已经被人们熟悉和接受。由于人们都有一定的惯性思维,这些已有的设计思路往往束缚了设计者思维的创新,即模仿容易,创新艰难。因此突破已有的设计思路,寻找新的视角切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惯性思维的方法上,人们得到的都是尽人皆知的事物的特点。用辨证的观点来看,有些事物的反面才能表现出特有的规律。人们通过反向思维的方式可以突破许多固有的观念,从而迸发出新的设计思路。反向思维运用到咖啡具设计中,往往能设计出令人惊奇的意想不到的作品来。如在设计个性化的咖啡具时,我们可以打破常规的壶嘴、壶体、壶把的平衡关系,壶体的把手主要起手握作用,而如果抛开这种实用功能,将把手作夸张处理,增加把手的空间尺寸,强调把手与壶身的空间对比,使把手从造型的一个局部转变成造型的主要部分,从而带给人崭新的对比变化的情趣。
反向思维的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反向思维也不是任意的,它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要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和遵循形式美的原则。
4结束语
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现代陶瓷咖啡具设计情感思维作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当前,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中,我们要学习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把不断创新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勇于冲破习惯的思维模式,从追求理性规律、经验到重视非理性,反常规、直觉;从只习惯一个角度去认识对象,到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对象,即用多向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对象,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陶瓷咖啡具。
参考文献
[1]陈晓晖.实用·经济·美观——论日用陶瓷的属性[J].景德镇陶瓷,2007,17(3).[2]徐玉玲,程红璞.日用陶瓷造型设计思维定向分析——对茶、咖啡具设计的思考[J].中国陶瓷,2005,41(5).[3]吕金泉.手工生活陶瓷艺术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万镇华.浅谈日用陶瓷的适用性与审美性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2007(2).
第二篇:中国民俗研究论文
哈尼族的领婚习俗在该民族家庭和谐形成方面的积极意义
外语系 对外汉语班 20081032102 李兴辉
【摘要】每一个民族都有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婚俗的闪亮点,从各民族的不同之处人们可以很好的发现该民族的文化、宗教、制度等的特点,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该民族。哈尼族的婚俗也是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从哈尼族的婚俗上人们也可以了解哈尼族的民族文化的精彩和绚丽。除此,哈尼族的婚俗有许多婚俗仪式,这些仪式在典型的民族习俗背景下形成,留有深深的民族意识形态的烙印,所以透过一些婚俗仪式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或推知哈尼族整个名族在其他方面具有的明显形态的原因。比如:哈尼族在各民族中尊敬长者和婚姻关系牢固是相对明显的特点,其实着也是和他们的一些婚俗礼仪着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
哈尼族
婚俗
领婚
独特的历史发展和独特的民族内涵使得哈尼族有了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和婚俗制度。一夫一妻的氏族(血缘)外婚是哈尼族基本婚姻制度,哈尼族的村寨,一般都设有专供未婚男女青年社交的场所,称为“扭然”(王清华、史超军著:《云海中的奇婚女性》,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黄昏后,男女青年盛装一新,由小伙子头或姑娘头带领,聚会在扭然里、寡妇家,或村边丛林中幽会对歌,互诉衷情。在红河南岸大羊街一带的哈尼族,若应邀找小伙子的姑娘超过五人,便可举行盛大的酒歌恋爱宴会——“阿巴多”。其场面欢乐,多趣,规矩繁多。经过多次交往,姑娘和小伙子只要情投意合,即可结成“扎哈”关系,即稳定的朋友关系.除此,哈尼族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奇闻婚俗,我们既然是对它的婚俗仪式进行深入的了解就不能抱着那种“矮子看戏”似的心态去看,必须学会在了解中得到自己独特的看法。繁衍生息于哀牢山中段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哈尼族,个支系都有基本相同的婚俗趣事:
龙”与“凤”对歌:“龙”与“凤”对歌,即男女未婚青年对歌,是白宏人的一种婚恋形式。在米索扎(十月年)或其它节日傍晚,村里的年轻人相约到一特定场所,分性别列为两排,中间隔一至几丈,相对站立或席地而坐,各找对象分别对歌。歌词多为传统与即兴创作相结合的“龙求凤”、“鱼戏水”等等,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对歌前,男青年准备好红、绿绸帕(布)一块,在对歌中男方寻找到自己理想对象就将绸帕盖在自己心爱的姑娘头卜。如果姑娘乐意受盖,便说明相爱成功。有的当时便请老人帮拍板定亲,待明年来日举行婚礼。如果姑娘拒绝受盖,则返回原地继续对歌,直至姑娘受盖,互赠手镯、银泡等饰物为定情物后,方表明相爱成功。假若与姑娘对歌反复多次,姑娘仍拒绝受盖,男方只好另寻知音。对歌有一定时间限制,到时间还未受盖的姑娘,只好另找场合再寻知音
抢小帽:抢小帽,当“芽约”(小伙子)想寻觅自己的心上人“芽迷”(姑娘)时,就会在姑娘经常出没的路途中守候。小伙子钻入路途边的丛林或能隐蔽的地方,悄悄等待姑娘的来临。一旦姑娘走近自己,便猛然跳将出来抓起姑娘头戴的小帽嬉戏着跑开。姑娘追着‘拼命”地去左抢右抢,小伙子左避右闪,始终不让姑娘抢到,姑娘真真假假地要和小伙子吵起来,以至叫着骂着撵着追打。当然,小伙子是绝不还手的。姑娘以戴小帽为荣。进入青春期后,怕小帽被抢,因此,每个姑娘都备有一至几顶小帽藏于身。当小帽被抢去以后,她们便会在远离伙子的地方拿出另一顶戴上。事后,抢得小帽的伙子便托亲友邀请姑娘在某地某时相会。若姑娘谢绝,亲友便会将小帽奉还姑娘,而个别的小伙子也有不送还的,留作纪念。假如姑娘中意,小伙子便在相约的时间地点弹起了牛腿琴等待姑娘到来,随着琴声唱起动听的山歌,这时,姑娘便会走来随声附合,姑娘与伙子一问一答,相爱之情溢于言表,心越走越近。这时,姑娘便会取下上衣的两颗银纽扣赠给伙子,表示已倾心于他了。
领婚:男方家派出媒人、弟弟或堂弟去女方家把新娘领回来。领婚者到了女方家,新娘却被女伴藏起来了。领婚者绞尽脑汗地商讨对策,不停地与女方家的人交涉,千方百计地要找到新娘。想尽种种办法,通过层层关卡,最后领婚者终于找到了新娘,又经过一波三折,女方家才同意领走新娘。领到新娘返回男方家的路上,领婚者都要高声欢唱,以庆贺领到了新娘: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娶到新娘后,要请巫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并驱鬼,完成这个仪式以后新娘才能进男方家的门。进门的时候,新郎高高站在门上,让新娘从底下通过,表示女人要听男人的话;跨门坎时,新娘要右脚先进,左脚后进,这样以后才能儿孙满堂,荣华富贵。新娘进家后,首先要用猪头向灶神和祖先神灵磕头祭奠。第一顿饭要由婆婆陪同新娘进餐,其他人不能参加。红河一带,新娘到了夫家后,先向祖先神位磕头,再向婚宴上的长者敬礼,接着吃下新郎亲自送来的一碗米饭,表示永不变心。在西双版纳,要由婆婆在村口为新娘穿上白色裙子,然后才能进入村子。到了甲方家门口,男方的已婚姐姐剪下三根头发,为新娘洗手洗脚,新娘才能进入大门。婚礼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先吃公鸡肉和猪右前腿,然后给宾客一一敬酒。这时,由会唱哈尼调子的老人来祝福新娘头胎生女儿,二胎生儿子,并劝戒夫妻要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婚礼的最后是强迫本村年龄较大而未婚的人吃猪尾巴。
特别要说的是,领婚仪式也不是哈尼族独有的,还有彝族等极少几个的少数名族也存在领婚习俗。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孤立的看待这些少数民族的婚俗仪式,它们的形成有该民族的特殊文化的背景影响,而它们也从某些方面直观或间接的折射着该民族现实中的某些民族心态。
哈尼族的婚俗仪式其实也是对其现实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通过调查分析,哈尼族的家庭关系是很和谐的,家庭关系中,以长者为尊,晚辈很尊重长辈,也很听长辈的话,在家庭中,夫妻关系融洽,离婚的较少。对比现代社会,在各大城市中,少数民族形态特征基本消失或已不明显,没有特殊 的婚俗礼仪,没有明显的家庭宗族关系,更不会有宗法的束缚。但是现代社会却又很多少数民族社会少有的群太现象:离婚率快速攀升、普遍蔓延,甚至还有了闪婚一族的形成;更离奇的是还有那些专门从事婚姻诈骗赚钱的人,不断的与别人交往,不断的以婚姻为诱饵骗取别人的钱财;还有那些不断出现的虐待老人的匪夷所思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民族群太比较明显的哈尼族社会里是绝对不敢想象的事情。
联系哈尼族的婚俗礼仪来看,领婚礼仪不是简单的一个迎婚过程,它包含从哈尼族青年男女开始交往到定亲,再到说媒、迎婚过门,甚至是如果婚姻破裂要举行离婚仪式:男女青年婚前社交、恋爱自由。两人相爱不受父母或他人的干涉。黄昏后,男女青年盛装一新,由小伙子头或姑娘头带领,聚会在扭然里、寡妇家,或村边丛林中幽会对歌,互诉衷情。在红河南岸大羊街一带的哈尼族,若应邀找小伙子的姑娘超过五人,便可举行盛大的酒歌恋爱宴会——“阿巴多”。其场面欢乐,多趣,规矩繁多。经过多次交往,姑娘和小伙子只要情投意合,即可结成“扎哈”关系,即稳定的朋友关系。若双方彼此中意,相约百年,并为父母认可之后,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说合,随即上聘迎亲。新娘接到男家,先要向祖先神龛行埋头礼,然后吃下新郎亲手递送的一碗夹生饭,表示永不变心。第二天旭日东升,新娘随同伴娘,携带若干糯米饭回娘家,分送给村里各户血亲,以示铭记血缘祖根。婚后,双方均不再参加社交、恋爱活动。若夫妻感情破裂,不论谁提出离婚,一般由女方退还原聘金即可,有的地方则要履行简单的离婚仪式(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片为凭证。有的地方要吃最后一餐离婚饭,吃饭时桌子中间放一根柴,表示从此以后断绝关系)。
这种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是少数民族的一些有趣现象的仪式,背面折射出来的现实意义其实才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哈尼族的青年男女可以在婚前自由恋爱,但是恋爱的场合有是有限制的,而且也是采用类似群体式的。这样一方面哈尼族的青年男女之间可以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哈尼族的女孩可以在众多的优秀哈尼族男青年中选择自己最倾心的男孩子。还有,哈尼族青年如果双方都倾心,在举行的婚礼上会有许多特殊却意义重要的仪式。比如哈尼族男青年家在娶亲前会邀请本村最有威望的长着和本村父母和孩子都还在的中年夫妇以及一些唱歌好的青年组成迎亲队伍迎娶哈尼族女孩。而且,当迎亲队伍到了女孩家的时候,队伍还必须通过女方家设置的重重关卡,女方家满意后方可带走女孩,但是出村时,村里的青年会刁难迎亲队伍,队伍只能接受不能反抗。透过这种仪式我们应该看到,哈尼族的在意识形态上就有着对长着的尊重,几乎什么大的事情都会邀请有威望的长着去主持或参与。其次哈尼族在婚礼上的仪式有着积极的意义,双方家庭的人员在类似与刁难的迎娶过程中会增加双方的了解,这为男女两家的和谐关系打下基础,因为一般情况下双方都会比较严肃的对待婚俗。另外新娘接到男家,先要向祖先神龛行埋头礼,然后吃下新郎亲手递送的一碗夹生饭,表示永不变心。虽然这样的仪式看起来有点约束,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哈 尼族普遍的意识形态的对祖先的尊敬,即便是结婚过门后的首要仪式也得祭奠祖先,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其次,“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对丈夫的绝对忠心。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婚俗有其历史形成的落后的一面,许多方面哈尼族的妇女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束缚,在行为上受到眼科的限制;但是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现实社会中对长辈的尊重和对夫妻双方的理解和忠诚不正是家庭和谐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吗?现在繁华社会的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总是强调自由,就希望不要让父母知道或者父母绝对不要干涉,结果随随便便,交友就像换衣服赶时尚一样。交友一天就可以随便抛出“我爱你”,一星期后“我喜欢你”,半个月后“你还可以”,不到一个月就会说“我们分手吧”。这样的交友方式会有坚实的婚姻基础吗?
随后要说的是,哈尼族青年即使婚姻关系差的到了非得离婚的地步了,他们也会有比较浓的民俗礼仪。若夫妻感情破裂,不论谁提出离婚,一般由女方退还原聘金即可,有的地方则要履行离婚仪式(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片为凭证。有的地方要吃最后一餐离婚饭,吃饭时桌子中间放一根柴,表示从此以后断绝关系)。不难看出,虽然是离婚,但是哈尼族的离婚仪式也是相当的和谐的,要么女反复退还聘金,要么双方心平气和的吃顿饭,各取一块竹片表示婚姻关系的结束。整个仪式,完完全全是在一种和睦的氛围结束。
总结:从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哈尼族婚姻家庭习俗在民族习俗中匀起作用,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达成了一种平衡,共同形成了一个人、自然、社会统一的和谐状态,发挥着维系这个和谐社会的功能。哈尼族的婚姻家庭习俗及伦理道德,虽然呈现出多元形态,但其主流充分体现了人类生活的共性,对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当地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一是婚姻恋爱的自由度较大。哈尼族的青年男女较少受到感情因素以外其他因素的限制和制约,使婚姻关系更接近其本质,有效地保障了婚姻的质量,减少了婚姻家庭纠纷。二是对离婚问题的排斥习俗,有利于维护婚姻家关系的稳定。三是哈尼族对离婚态度十分开明。哈尼族离婚一般不吵闹,也不结怨,离婚后原夫妻双方仍以朋友、兄妹相称,其开明态度值得提倡。四是哈尼族婚姻家庭习俗有利于促进婚姻家庭关系和谐稳定。虽然少数哈尼族的婚姻家庭习俗始终处在与时代同步发展、演变的不断变动中,但其精神内涵一般都很强调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从实践的情况看,哈尼族的婚姻家庭关系很少发生矛盾。这也表明哈尼族的婚姻家庭关系一般都很和谐稳定。
第三篇:公共财政框架研究论文
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目前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只有澄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因此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但市场失败的存在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在的。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财政采用模拟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质上也就是要求按社会成员的意愿(偏好)提供公共物品。问题是社会成员众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统一提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装置将社会成员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个人偏好汇总成集体偏好。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按社会成员的集体偏好(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由社会成员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由此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而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财政
上述公共财政的简单定义中,实际上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公共财政是一种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指广义的分配,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最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在,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公共财政则着眼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公共财政不应该成为超越市场的力量去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
2.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有需要就要有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供给途径就构成了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这就是要提供公共物品。在这里,我们把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成员个人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称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则由市场提供,公共财政不能够超越市场力量去提供私人物品,只能够提供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3.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公共财政作为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核心也是要解决效率问题。从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说到底也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的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置效率,二是生产效率或X-效率。配置效率指的是资源根据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约束线配置,从而使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都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从实践角度看,配置效率是指下列问题:公共部门是否生产选民所需要的服务(公共支出)水平和组合?选民在政治市场上是自主的吗?谁的偏好最重要?X-效率是从供给方来考虑的,指的是公共财政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技术以最低成本生产公共物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最优化制度安排,确保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得以实现。
4.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二是指公共财政活动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也应立足于非赢利性。政府向社会成员征收收入只应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通俗说法就是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及相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活动的行为准则。“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5.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当然这里的“法”是民主基础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法”,是“合法的法”,即“正义之法”、“理性之法”、“合法之法”。通过民主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对公共财政活动的集体意愿上升为法律,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意志得以真实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阿克顿曾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既然国家(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而被社会成员委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那么有效防范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滥用权力损害社会成员利益就成了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问题,而唯一的途径就在于政府行为法治化,而政府公共财政活动法治化是关键。因此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就不仅仅是从“公共性”方面入手“甩包袱”(缩减财政支出供给范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政府自身行为规范化入手,推进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法治化。
三、澄清认识误区 创建我国公共财政
客观地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还对建立公共财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澄清这些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才有利于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制度。目前存在认识误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都是国家(政府)财政。这种误解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了财政的共性,而没有看到财政的特性。的确,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模式,财政从来也都是国家财政,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的财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财政的职能及实现机制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财政一般”中显示出“财政特殊”。如果说“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财政从来都是国家财政”,实质上是否认了不同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财政的特殊性。照这种观点,也就不存在中国财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轨——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具体类型或模式,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
2.“公共财政论”是对“国家分配论”的否定。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把财政的类型(模式)同财政的本质混淆在一起。“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公共财政论”则强调的是财政的类型或模式,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体现出来,或者说强调的是财政的运行机制。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作为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应按社会公众的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进行。因此,搞公共财政并不是否定财政的本质,而是要求国家财政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系统地改变具体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并没有否定国家财政。
3.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否定了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的误解在于把“公共性”与“阶级性”看作了完全对立的两方面。实际上,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国家财政的“阶级性”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并不等于否认财政的“阶级性”。这是因为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根本特征即是“公共性”,而阶级性寓于“公共性”。公共财政通过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阶级性”的要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公共财政这个工具弥补市场失效,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才能为私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创造共同的外部条件。例如如果没有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工人阶级将因基本生活无法满足而导致劳动力再生产萎缩,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萎缩的致命后果。因此,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为私人资本更好地剥削创造共同的外部资本,也就是说,“阶级性”通过“公共性”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公共财政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得到了严格意义上的体现,从而我国的公共财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4.公共财政就是与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相对应的“吃饭财政”。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把财政类型的两种不同分类方式混在一起。公共财政是按国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方式来划分的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应是“家计财政”和“计划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则是按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的大小来划分的财政类型,与此相对应的是“吃饭财政”,即经济建设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大,就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反之,则是“吃饭财政”。在公共财政模式下,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改变,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和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大致为我们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安排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提供了定性参考,但具体比重则要视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搞公共财政不是说财政不安排投资支出,只安排政府自身的“人吃马喂”即退回到“吃饭财政”。搞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需要,从而通过财政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两种机制各自的优势,尽可能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全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5.建立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了缓解财力拮据而向社会“甩包袱”。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看到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所采取的—些具体措施,而没有把握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目的。的确建立公共财政模式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范围。从而必然会出现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现象——将应由市场承担的职责还给市场,财政不再给予资金支持,特别是中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过程,“甩包袱”现象可能更易为人们感觉到——原来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在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但是“甩包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财政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而且“甩包袱”是为了更好地“背包袱”——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公共财政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系统地改造财政制度安排,重塑财政运行机制,因此建立公共财政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
第四篇:无线局域网研究论文
随着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正成为市场热点,其中无线局域网(WLAN)正广泛应用于大学校园、各类展览会、公司内部乃至家用网络等场合。但是,由于无线网络的特殊性,攻击者无须物理连线就可以对其进行攻击,使WLAN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WLAN通常置于防火墙后,黑客一旦攻破防火墙就能以此为跳板,攻击其他内部网络,使防火墙形同虚设。与此同时,由于WLAN国家标准WApI的无限期推迟,IEEE 802.11网络仍将为市场的主角,但因其安全认证机制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无疑让WLAN的安全状况雪上加霜。因此,采用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来加强WLAN的安全性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尽管入侵检测技术在有线网络中已得到认可,但由于无线网络的特殊性,将其应用于WLAN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分析WLAN的特点,提出可以分别用于有接入点模式WLAN和移动自组网模式WLAN的两种入侵检测模型架构。
上面简单描述了WLAN的技术发展及安全现状。本文主要介绍入侵检测技术及其应用于WLAN时的特殊要点,给出两种应用于不同架构WLAN的入侵检测模型及其实用价值。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入侵检测主要针对采用射频传输的IEEE802.11a/b/g WLAN,对其他类型的WLAN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1、WLAN概述
1.1 WLAN的分类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对于WLAN,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采用的传播媒质,可分为光WLAN和射频WLAN。光WLAN采用红外线传输,不受其他通信信号的干扰,不会被穿透墙壁偷听,而早发射器的功耗非常低;但其覆盖范围小,漫射方式覆盖16m,仅适用于室内环境,最大传输速率只有4 Mbit/s,通常不能令用户满意。由于光WLAN传送距离和传送速率方面的局限,现在几乎所有的WLAN都采用另一种传输信号——射频载波。射频载波使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IEEE 802.11采用2.4GHz频段发送数据,通常以两种方式进行信号扩展,一种是跳频扩频(FHSS)方式,另一种是直接序列扩频(DSSS)方式。最高带宽前者为3 Mbit/s,后者为11Mbit/s,几乎所有的WLAN厂商都采用DSSS作为网络的传输技术。根据WLAN的布局设计,通常分为基础结构模式WLAN和移动自组网模式WLAN两种。前者亦称合接入点(Ap)模式,后者可称无接入点模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基础结构模式WLAN
图2 移动自组网模式WLAN
1.2 WLAN中的安全问题 WLAN的流行主要是由于它为使用者带来方便,然而正是这种便利性引出了有线网络中不存在的安全问题。比如,攻击者无须物理连线就可以连接网络,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设备窃听到射频载波传输的广播数据包。因此,着重考虑的安全问题主要有:
a)针对IEEE 802.11网络采用的有线等效保密协议(WEp)存在的漏洞,进行破解攻击。
b)恶意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伪装,这种攻击在有线网中同样存在。
C)对于含Ap模式,攻击者只要接入非授权的假冒Ap,就可登录欺骗合法用户。
d)攻击者可能对Ap进行泛洪攻击,使Ap拒绝服务,这是一种后果严重的攻击方式。此外,对移动自组网模式内的某个节点进行攻击,让它不停地提供服务或进行数据包转发,使其能源耗尽而不能继续工作,通常称为能源消耗攻击。
e)在移动自组网模式的局域网内,可能存在恶意节点,恶意节点的存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很大。
2、入侵检测技术及其在WLAN中的应用
IDS可分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修系统(HIDS)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HIDS采用主机上的文件(特别是日志文件或主机收发的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HIDS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网络拓扑简单,入侵相当少见,因此侧重于对攻击的事后分析。现在的HIDS仍然主要通过记录验证,只不过自动化程度提高,且能做到精确检测和快速响应,并融入文件系统保护和监听端口等技术。与HIDS不同,NIDS采用原始的网络数据包作为数据源,从中发现入侵迹象。它能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情况下检测入侵事件,并对入侵事件进行响应。分布式网络IDS则把多个检测探针分布至多个网段,最后通过对各探针发回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来检测入侵,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管理起来简单方便,单个探针失效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失效,但配置过程复杂。基础结构模式入侵检测模型将采用这种分布式网络检测方法,而对于移动自组网模式内的入侵检测模型将采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模型。
当前,对WLAN的入侵检测大都处于试验阶段,比如开源入侵检测系统Snort发布的Snort-wire-less测试版,增加了Wifi协议字段和选项关键字,采用规则匹配的方法进行入侵检测,其Ap由管理员手工配置,因此能很好地识别非授权的假冒Ap,在扩展Ap时亦需重新配置。但是,由于其规则文件无有效的规则定义,使检测功能有限,而且不能很好地检测MAC地址伪装和泛洪拒绝服务攻击。2003年下半年,IBM提出WLAN入侵检测方案,采用无线感应器进行监测,该方案需要联入有线网络,应用范围有限而且系统成本昂贵,要真正市场化、实用化尚需时日。此外,作为概念模型设计的WIDZ系统实现了Ap监控和泛洪拒绝服务检测,但它没有一个较好的体系架构,存在局限性。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感应器的网络检测模型框架,对含Ap模式的WLAN进行保护。对于移动自组网模式的WLAN,则由于网络中主机既要收发本机的数据,又要转发数据(这些都是加密数据),文献提出了采用异常检测法对路由表更新异常和其他层活动异常进行检测,但只提供了模型,没有实现。此外,我们分析了移动自组网模式中恶意节点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基于声誉评价机制的安全协议,以检测恶意节点并尽量避开恶意节点进行路由选择,其中恶意节点的检测思想值得借鉴。Snort-wireless可以作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我们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应用于移动自组网入侵检测的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模型架构。
3、WLAN中的入侵检测模型架构
在含Ap模式中,可以将多个WLAN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成扩展服务集(ESS),甚至可以组成一个大型的WLAN。这种网络需要一种分布式的检测框架,由中心控制台和监测代理组成,如图3所示。
图3 含Ap模式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框架
网络管理员中心控制台配置检测代理和浏览检测结果,并进行关联分析。监测代理的作用是监听无线数据包、利用检测引擎进行检测、记录警告信息,并将警告信息发送至中心控制台。
由此可见,监测代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根据网络布线与否,监测代理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使用1张无线网卡再加1张以大网卡,无线网卡设置成“杂凑”模式,监听所有无线数据包,以太网卡则用于与中心服务器通信;另一种模式是使用2张无线网卡,其中一张网卡设置成“杂凑”模式,另一张则与中心服务器通信。
分组捕获完成后,将信息送至检测引擎进行检测,目前最常用的IDS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是特征匹配,即把网络包数据进行匹配,看是否有预先写在规则中的“攻击内容”或特征。尽管多数IDS的匹配算法没有公开,但通常都与著名的开源入侵检测系统Snort的多模检测算法类似。另一些IDS还采用异常检测方法(如Spade检测引擎等),通常作为一种补充方式。无线网络传输的是加密数据,因此,该系统需要重点实现的部分由非授权Ap的检测。通常发现入侵之后,监测代理会记录攻击特征,并通过安全通道(采用一定强度的加密算法加密,有线网络通常采用安全套接层(SSL)协议,无线网络通常采用无线加密协议(WEp))将告警信息发给中心控制台进行显示和关联分析等,并由控制台自动响应(告警和干扰等),或由网络管理员采取相应措施。
在移动自组网模式中,每个节点既要收发自身数据,又要转发其他节点的数据,而且各个节点的传输范围受到限制,如果在该网络中存在或加入恶意节点,网络性能将受到严重影响。恶意节点的攻击方式可以分为主动性攻击和自私性攻击。主动性攻击是指节点通过发送错误的路由信息、伪造或修改路由信息等方式,对网络造成干扰;自私性攻击是指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可能因资源能量和计算能量等缘故,不愿承担其他节点的转发任务所产生的干扰。因此,对恶意节点的检测并在相应的路由选择中避开恶意节点,也是该类型WLAN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检测模型建立在HIDS上,甚至可以实现路由协议中的部分安全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移动自组网模式中的入侵检测架构
当数据包到达主机后,如果属于本机数据,数据包将被解密,在将它递交给上层之前,先送至基于主机的误用检测引擎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正常数据包放行,对攻击数据包则进行记录,并根据响应策略进行响应。此外,还可以在误用检测模型的基础上辅以异常检测引擎,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网络层或应用层上进行,也可以将其做入路由协议中,以便提高检测速度和检测效率。
4、结束语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已不能用于WLAN,而WLAN内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才刚刚起步。本文分析了WLAN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两种入侵检测系统架构,可以分别用于基础结构模式WLAN和移动自组网模式WLAN,具有实用价值。基础结构模式WLAN采用分布式网络入侵检测,可用于大型网络;移动自组网中采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异常的节点活动和发现恶意节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在框架上实现原型系统来验证其有效性;在加密的网络环境中更加有效地进行入侵检测。
第五篇:论文研究方法(共)
论文研究方法
一、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 描述性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信息研究方法 探索性研究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数量研究法 功能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 跨学科研究法 定性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实证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二、具体论述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8、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9、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10、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11、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12、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13、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4、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三部分,简
要分析选文的单元编制,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6、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7、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18、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系统科学方法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