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近十年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角色论文
近十年间都市情感剧在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也有大量的都市情感剧产出。都市情感剧的内容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热点以及社会情形。剧中的主角形象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在发作着变化,以至能够说都市情感剧中的主角能够作为特定时期的代表人物,由于其包含了该时期特有的属性。
一、传统的女性角色
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本来女人和男人的不同仅限于生理上的不同,但自古神话中关于女性的故事以及社会的言论,把女性控制在了一个禁锢里,女人由于社会的要素而成为了女人。波伏瓦在《第二性》指出,男人膂力旺盛,因而男人更能降服自然、对立外来侵略、控制整个时期,这个优越条件让男人享有威严和优越位置。相反,由于生殖约束了女人的劳动才能,限制了女人的生存空间,女人要得到食物和安全常常依赖于男性。在波伏瓦看来,家庭主妇永远和一个男人衔接在一同,怀抱里有一个孩子,这就是她原封不动的生活。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是属于她丈夫的特权。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多数女性形象不断处于波伏瓦提出的情境中,很难逃出这样的角色捆绑。这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
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也在其《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中说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由此能够看到他作为男性的优越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里,“女人”二字也似乎代表了能够被容纳或者被原谅的代名词。例如,关于事业上的追求,我们通常对男性请求都较高,而对女性,这个请求就降低了许多。在我们的社会常态里,大家了解的女性就业并非必需的,女人能够依托男人。关于女性就业的社会态度也是要稳定、轻松,至于能否很胜利,这并不被关注。
二、2005-2015年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角色剖析
如表1所示,对2005-2015这10年间的都市情感剧中每一年选出一部代表都市情感剧,作为剖析女性角色的案例。
表1 2005-2015年里都市情感剧的代表作品
2005《中国式结婚》2011《回家的诱惑》
2006《新结婚时期》2012《北京爱情故事》
2007《斗争》2013《我们结婚吧》
2008《马文的战争》2014《新闺蜜时期》
2009《蜗居》2015《何以笙箫默》
2010《手机》
(注:以上剧集由百度年度最热电视当选出)
《中国式结婚》和《新结婚时期》主要讲述的是婚姻中的女人。《中国式结婚》里,由于男女主角两人因不测没有胜利领到结婚证,从而使两人的婚姻关系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女主角罗嘉的母亲严厉反对,以为两人没有结婚是不能够一同进来度蜜月的。《新结婚时期》里由于男女主人公的位置相等问题而引发矛盾。女主人公顾小西是城市里长大的女孩,而男主人公何建国是典型的凤凰男。顾小西因一次不测很难怀孕,而何建国的家人关于抱孙子的愿望十分急迫,对顾小西寄予的最大厚望便是生孩子。对此何建国一家人以为何小西不是一个完好的女人。这两个婚姻中的主人公遇到的情境与理想生活中发作的许多情境类似。在婚姻关系中,女性角色常常处于弱势位置,所以为了维护女性角色,在开端婚姻关系之前女性常常会有很多请求来给本人一个保证,所以罗嘉母亲的做法是完整能被了解的。顾小西作为女性从性别上和社会观念上都被定义了生孩子和家庭主妇的标签。反映婚姻关系在都市情感剧中也很常见,两位女主人公都是新时期的女性,但是却依然被传统的世俗约束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是社会的主导力气,形成社会对男女的不同希冀、请求和限制的是社会性别差别而非生理差别,这种不对等的限制招致了性别角色形式或角色定型: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性别分工。”①
《斗争》《蜗居》《北京爱情故事》《我们结婚吧》《新闺蜜时期》《何以笙箫默》这几部剧中的女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她们是新时期女性的代表,都有胜利的事业,与如今大多女性相似,但是她们仍然懊恼着。《斗争》中的夏琳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她注重本人的事业,好几次回绝男友的求婚。她追求着本人的胜利,能够说她跳出了传统的桎梏。《北京爱情故事》里的林夏性格豪爽似男孩,也跳出了传统的牢笼。《蜗居》里的海萍也是独立女性的代表。《我们结婚吧》里的殷桃也是现代胜利女性的典型代表,但是她年龄三十好几却没有结婚,以至没有恋爱。所以她不断生活在家人和朋友催婚的状态中,于她而言没有婚姻的女人就是失败的女人。《新闺蜜时期》里的周小北同夏琳类似,本人具有胜利的事业,是如今独立女性的代表。《何以笙箫默》里女主人公赵默笙同殷桃一样,都是事业胜利的典型,但是她依然活在男人的维护之下。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汉子”形象的呈现,不像以往懦弱矫情的公主形象,女性的性格越来越多元化。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在《斗争》《蜗居》《北京爱情故事》《新闺蜜时期》里,女主角都并非独一,同时还并行着好几个女主角,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各品种型的女性。《蜗居》《新闺蜜时期》并行的女主角中有郭海藻、王媛这一类的女性,她们纠结在有身份的男人四周,应用本人的女性身份,为本人的人生走出一条捷径,最终迷失本人。在这几部剧中固然女性的形象逐步呈现了与时期潮流同步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女性依然是一种弱势的存在,一直不能摆脱社会赋予女性角色的约束。
《马文的战争》和《回家的诱惑》中主人公的身份聚焦在了离婚女人身上。离婚这一现象随着时期的开展呈现得越来越多,但是离婚关于男女产生的效应却是大大不同的。离异关于男性而言影响较小,特别关于事业有成的男性,离婚以至会使他升值。但是离婚关于女性则是大大的贬值。2011年风行一时的《回家的诱惑》便是表现了女性角色华美转型的一部剧,女主人公林品如从伤心欲绝到华美转型的过程牵动了观众的心。固然她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打破,但一切都是在男主人公高文彦的协助下完成的,这也表现了女性角色的局限性以及对男性的依赖性。
三、总结
10年间的电视剧女性角色形象发作了很多变化,女主人公的人格愈加独立,性格愈加鲜明,慢慢从扁平的人物开展到了平面的形象。女性角色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例如女人不再仅仅是家庭妇女,女人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呈现。且女性角色也在不时地自我完善,女性的自我认识也在不时地觉悟。中国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固然发作了新的变化,但是依然在一个牢笼中,没有彻底打破,女性形象仍处于以男权政治中心为主导的语境下。
在当前追求男女对等的社会状况下,影视剧在定位和塑造女性角色时,应当遵照男女对等的准绳,多元化地展示女性角色,表现出女性积极向上的一面。应当在影视剧的创作中尽量躲避性别歧视的问题,从女性角度去思索所塑造的形象的价值。同时,监管机制也要在对影视作品的检查方面进行愈加严厉的检查,躲避歧视性别的现象。
第二篇:都市情感美文
导语:总有那么一个人,心里总想着,但却刻意不会再去联系,不去打听,不去打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市情感美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都市情感美文(1)
这是一个没有快乐的、乏味的暑假。我只能在一丝丝规律的歌声中寻找快乐,而最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看《都市情缘》。听听名字,好像有些奇怪,它写出了主人公艰苦奋斗、不断进取、勇于拼搏、不怕失败的拼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暑假中,每天下午我都会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约会时的期待着《都市情缘》的到来,直到电视剧开始演出。在男女主人公从相遇到相知,其间发生了许多异事,经常见面吵闹,最后谈了一通宵,还成为伴侣,真是不可思议。
这部电视剧重点讲的是,曹永康一位商人,他在凌氏上班与杰克琳、永谦一起工作。贪心的凌文乐为钱财而出卖凌氏,私下与老鹰集团合作,凌氏被他所拥有后,向媒体假报曹永康,说他的为人,看起来正直,其后面与其它公司勾结,出卖公司。因弟弟有病,曹永康最后被迫辞去工作到马来西亚去照顾弟弟。他在马来西亚工作很顺利,开了一家公司,不幸被人误认为杀人元凶,关了一个星期。这期间,他的公司破产了,他伤心极了。可他不怕任何险阻,继续追求梦想,他总是相信:咬紧牙关,坚持就是胜利。不久,他被一家公司邀请去担任了财务总管。
凌文乐破产后,曹永康凭借着自己的顽强与执着,打败了外国的老家伙们。收回了凌氏的控股权后,凌文乐杀人想逃,被车撞死,真是恶人自有恶报,凌文乐用自己的一生再次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懂得了在学习中,也应学习主人公的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人,如果不努力破土而出,他的潜能中将会被自己埋没。只有志存高远,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请相信,我也会如此!
都市情感美文(2)
自从现代化进程的浪潮不由分说地席卷了城市后,都市与反都市好象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人们一方面享受乃至习惯于都市化进程带来的种种便利,一方面又“吃着肉骂着娘”,成天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谴责都市文明让人变得“人心不古”,变得麻木,成为生活在水泥丛林里的困兽。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个慢慢“疏远”的过程中,一些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思索着一个问题:文明之于都市,难道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倾覆吗?
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如没有人能说得清是鸡重要还是蛋重要一样。都市的形成是任何文明都需要的爆发点,它标志着文明的成熟,而展示这种成熟的最好舞台恰恰也是都市。都市的辉煌让人欣喜,都市的华丽让人着迷,都市的繁荣让人流连。但是,当辉煌成了一种炫耀、当华丽成了一种伪装、当繁荣成了一种束缚后,一切的表面文明都显得太夸张、太滑稽。一幢幢直耸云天的高楼大厦,为一群内心空虚的人勉强创造出了一点可供安放心灵的空间。一个个衣着光鲜的“打工者”被老老实实地放在了一间间干净的鸽子窝中,看似是通力合作的伙伴,其实是明争暗斗的冤家。虚荣心总是以竞争的名义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而由虚荣心衍生出的欲望又在都市的诱导下变质为某种强大的力量,摧毁了很多人固有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让那么多带有攀比、负气性质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副无法挣脱的枷锁。
文明存在的意义原本是解放人类,使这个星球的“主宰者”能够活得更踏实、更舒服。但文明前面一旦被冠以“都市”二字,踏实和舒服迟早会荡然无存。被裹挟进“文明”都市的人和事像一只漂在水中的纸船,开始时安然无恙,但总有一天会被水跑碎,然后完全消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可怕的吞噬并非是突发的“意外事故”,它是长期的思维侵占与空间侵占的总和,是这个秀那个选毒害思想的集中表现,是拥挤、芜杂的外部世界在畸形文明操纵下的自残。而麻烦的是,这一切恶果的制造者正是我们自己,但我们却暂时摸不到能够让这一系列闹剧停下的“按钮”。
或许我又在“杞人忧天”,或许都市承载的仍然是一种特别健康的文明——这话你信吗?既然健康,为何有那么多人在霓虹灯的炙烤下变得烦躁,变得厌倦那个“健康”的文明天地?既然健康,为何有那么多人在一片由汽车喇叭摇滚乐营造的虚假的热闹背后过得索然无味?既然健康,为何有那么多人选择在无法忍受都市的折磨后毅然决然地选择抛弃打着“文明”的幌子存在的都市?因为被都市驾驭的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无奈,而改善现状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让每个人认真想一想:文明的坐标究竟是都市还是心灵?
第三篇:男女的都市情感
男女的都市情感
要去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要主动跟别人分手,都是需要超级勇气和担当的,要承担别人也许拒绝你,要承担别人也许骂你,说你忘恩负义等等。所以,当主动的那个人是需要一点血性的。现在的人,普遍的贫血,没种,也就是老想着让别人主动,分手也希望别人主动。结果呢,也是什么也得不到。
safesex暧昧vs意淫
暧昧已经在大城市的男女之间流行好几年了。明明自己有男/女朋友了,还希望和别的异性建立一种非正式的男女关系,搞暧昧。女人希望还有别的男人追求她,她们似乎对自己的男朋友并不是很满意,有的时候甚至会不小心透露出这种似乎有点后悔的心理,但他们还是会在双休日、节假日什么的在一起,看起来又还蛮亲密的样子。
这么做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一方面,觉得男朋友不适合自己,没有将来;另一方面,又狠不下心说分手,总想着也许将来会改观。可是,又一想不合适勉强也没有幸福,又一想……就是在种矛盾当中,觉得能有些暧昧,自我感觉会好点。但后来当他说分的时候,她头也不回地走了,感觉像是如释重负,而那些异性朋友现在也只是朋友。
这世界除了充满爱,还充满了暧昧,周围有相当一批单身都处在多方暧昧的混沌状态,就象李敖写的歌词:不爱那么多,只要一点点,别人的爱情深似海,我的爱情浅。简单来说,保持暧昧关系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1.什么都想占着,保留多种可能。
2.享受朦朦胧胧、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无中生有、似有还无的过程,并且慢慢变得只会享受这个没有结果的过程。
3.心里想要,又不敢说“我要”,或者是怕被拒绝没要到,或者是怕要到后还要负责。
4.没想清楚要不要,因为根本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跟女朋友update她的情事,她36了,单着,从未结过婚。问她,最近恋爱了吗?答曰:我一直在恋爱。是吗?我惊喜,谁啊,没听你说过啊,谈了多久了?答曰:他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爱着,我爱他跟他无关。套用句80后的话——晕!敢情姐们在意淫呢。
精神恋爱、不见面的网恋和cybersex都可划归“意淫”,对方不知情的状况很多,全在自己的想象中。有个观点认为,爱只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地点,达到目的,拥有被爱之人(上床或者其他)后则会自行消失。最难得到的人是你最喜欢的人,也是最容易增强你激情的人。所以,尽量避免或者延迟发生实际的性关系,是享受“意淫”的关键。有个女朋友面对“蓝颜知己”提出的上床的要求,正色道:“你想跟我有多长的关系?三天?三个月?三年?还是30年?如果只是三天,我们现在就去开房间。
单身人群的烦恼如果是拿不定主意,那么已婚者的苦闷就是用什么来排遣几十年漫长的平淡婚姻生活。我结婚了,可是我没死啊!相比直截了当威胁家庭的婚外性,“意淫”无疑要安全多了。结婚十年以上的夫妻,成为无性配偶的不在少数,让女人常保青春的与其说是性,不如说是性的感觉——敏感、激情、想象、感觉在男人的目光中,甚至是暗恋都能够帮助荷尔蒙的大量分泌。
如果没有听说过爱情,有的人永远也不会坠入情网。我们爱上的或许只是爱情本身,只是一个念头。
原文地址:
第四篇: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标题(黑体小二号,居中)
作者姓名(宋体四号,居中)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03级班200302)(宋体5号,居中)
指导教师:(楷体小四,居中)
[说明]
学位论文正文应采用小4号宋体字,全文均用1.5倍行距。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字居中书写(上空一行下空一行,居中,符号用顿号);二级标题用4号黑体字左起顶格书写,上下均不空行;三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用阿拉伯数字左起空两格书写,符号用黑点。(目录中不出现三级标题)
具体参考下文的例子
用文字构筑智力迷宫
——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小说对麦家小说创作的影响
郝哲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07级 汉语言文学一班20071103080)
指导教师:克金布
作为中国“新智力小说”的领军人物,可以说,在中国文坛上麦家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小说创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当谈及哪些作家对他有过影
响时,他说:“我的阅读面一直不是很广泛„„主要是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不
同时期,有不同的偶像作家。最早的时候,我痴迷茨威格„„后来又迷过一阵
子卡夫卡、加缪。总的来说,我现在回过头想,和我内心最相宜的,只有两位
作家,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这两个作家的小说里,智力游戏的成份很多。” [1]
麦家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
一、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
在谈论麦家的小说时,总会提到博尔赫斯。麦家曾经在2000年写过一篇《博尔
赫斯和我》的文章。他直言:博尔赫斯是他心中的英雄。
其早期作品《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中国读者特别是先锋派作家极为推崇的迷宫悬
疑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英德间谍的故事。博尔赫
斯用小径分岔的花园构建了一座迷宫,寓意“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
他要通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揭示时间相对性的哲学问题。小说是“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麦家所受到的最重要的影响便是博尔赫斯小说的“迷宫式结构”,即“写小说和
造迷宫是一回事”,让读者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感觉。[2]
(一)蕴含着严密逻辑性的“迷宫制造者”
对于小说的迷宫效应,在博尔赫斯的作品和理论中都有所涉及。尤其在博尔赫斯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众不同的两点:首先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迷宫制造者”。
他不断地制造疑问,吸引读者跟踪阅读下去;其次是博尔赫斯在创作中蕴含着严密的逻辑性。他的叙述不是通常的设法让读者接近故事的本原,而是故意制造悬疑,让读
者远离结果,当读者对结果确信无疑时,突然发现事情可能想错了,当根据作者思路
重新推理时却发现又有着缜密的可推理性。
3.新奇玄奥的语言创造
纳博科夫可以算作是运用语言的“圣手”,他的措辞会让人感觉出其不意但是又
觉得合情合理。他的代表作《洛丽塔》中更是不乏反映这种新奇玄奥的语言创造的语
句,例如“在这个坟墓般的监狱的暗暗的空气中,每天这样头痛搅得人心神不宁,但
我必须坚持下去。我已经写了一百多页。还没有取得多少进展。我的日程表全都乱了。”
“彩虹般的血液在我的心里汹涌进出。”“扁桃树正开着娇艳的紫红色的花儿,在那片点彩画的紫红色中高悬着一条被炸掉的超现实主义的胳膊,手上刺着一个卖花
姑娘。”“在我开回格林路去的途中,雷暴雨陪我走了大半段路,但到了帕沃尔府的时候,太阳出来了,像个有血有肉的人似的火热火热,鸟儿在湿漉漉的冒着水汽的树
上叽叽喳喳地尖声鸣叫,那幢设计精巧,年久失修的房屋似乎茫然不知所措地呆在那
儿,好像倒正好反映出我自身的情况,因为在我的脚踏上那片松软的,容易下陷的土
地时,我禁不住意识到我用酒精刺激得过了头。”“对我按的门铃的回答是一片谨慎的具有嘲讽意味的寂静。”[9]
等等,“彩虹般的血液”这新奇的比喻使得血液有了一种冲动沸腾的律动;超现
实主义的胳膊上刺着一个卖花姑娘,哪怕是对于门铃的反应都是那么玄奥,貌似他笔
下的任何东西都充满了寓意深刻的哲理,却又不同于博尔赫斯那种对于玄学和虚无的痴狂。
注释
[1]林晨,金如集.多媒体电脑写作基础[M].第一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25
[2]麦家,暗算[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271~272
[3]豪·路·博尔赫斯,王永年 陈众议译.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50~57
参 考 文 献
[1]陈悙 孙景尧 谢天振等.比较文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1~325
[2]董衡巽 李文俊等.美国文学简史·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400~403
[3]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化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3
5[说明]
1、列出10种左右已经使用的参考文献。
2、如果注释与参考文献在一页,序号应对齐。
3、如果有“致谢”,不需要另起一页,置于参考文献后即可。
附 录
附录
1附录
2[说明] 1.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方便他人阅读所需要的辅导性教学工具
或表格;重要性数据和图表;程序说明和程序全文。
2.附录用5号宋体字。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
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例] 论文题名:构体、寻根、运法:探索性少年小说创作倾向研究
附录1:中国探索性少年小说索引
附录2:中国少年小说节选
(1)非探索性少年小说
(2)探索性少年小说
打印及装订要求:
1.学位论文内容一律采用计算机编辑录入,统一使用word 文档格式,用A4规格的打印纸输出,打印区面积24cm×15.5cm(包括篇眉)。
2.学位论文的页码应从正文部分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下端,居中书写。
[说明] 本模板使用时请将文中“[说明]、[例]”等答卷格式要求部分删除,按要求分页排版打
印。
第五篇:《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角色的原型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角色的原型猜测与意外纠纷 2009-06-10 16:44 分类:人间正道是沧桑
字号: 大 中 小
长达50集的巨片《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的时代背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延续到50年代。通过三十年来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关注。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播出后,总会有人试图找出剧中角色的原型。例如《潜伏》播出后,就有人试图证明余则成是历史上哪位真实的地下工作者,而最后的结论也未必能让人信服。因为影视作品是文艺作品,当然允许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找素材,但是又不会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肯定会有艺术的再创造,形成艺术的虚构和加工。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后,果然猜测剧中角色原型人物的议论再次不绝于耳,但是莫衷一是,最后也没有断定哪个角色是历史上的哪位真实人物。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
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
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
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
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
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
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
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
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
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遇刺后,第三期学员直接参与了监管与“廖案”有关的囚犯。1926年1月,第三期学员毕业,大部分被派遣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所属的第1、2、22师任职。这些学员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来,第三期学员大多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将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戴安澜和王耀武,就是黄埔第三期毕业生中的代表人物。而第三期中的毕业生成为解放军将领的极少,也没有一位解放军中将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本来黄埔第三期中共学员中出了两位优秀的红军将领朱云卿和吴光浩,可惜都英勇牺牲了,否则至少应该是授到上将的。可见,剧中的角色都是虚构的人物,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这是艺术创作所允许的。杨立青是如此,其他剧中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原型虽然没有局限于历史上的某一个人物,却因剧中一位角色的人名与历史上的一位真实人物名字相同,从而卷入了一场意外的纠纷。
在剧中,三期六班学员中有一个加入孙文主义学会的右派学生叫汤慕禹,此人坚定反共,后来一直在国军中任职,直到辽沈战役中化装潜逃被抓获。作为杨立青的同学,他与杨立青的私交不错,并且还上船帮助打死押解瞿恩去南京的特务,救出了瞿教官,说明人品并不坏。但是,在剧中他毕竟是以右派学生面目出现的,在黄埔与左派学生打架,也想在军中升官。可巧的是,黄埔军校偏偏还真有一个叫汤慕禹的学员,不过不是三期的,而是林彪的同期同学,也就是四期的学员。这位历史上的真实的汤慕禹,1903年生于四川重庆巴县,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11月任红六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1931年3月,汤慕禹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参与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后任红二十五师师长兼独立第三团团长。1932年10月,在湖北荆门半边街战斗中牺牲。汤慕禹是原巴县地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
汤慕禹生前照片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之后,那位真实的汤慕禹烈士的后人看了剧情介绍大为不满,因为在剧中“汤慕禹”竟然成了反派人物形象,容易让人与已牺牲的红军战将汤慕禹相混淆,进而对革命烈士的名誉权构成损害。因此,汤慕禹烈士的后人决定起诉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剧组及相关责任人,要求赔礼道歉、公开恢复汤慕禹的名誉和赔偿精神损失。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的经纪人则表示,“小说就是小说,与历史没有关系”。
据查,黄埔军校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学员中,只有这位来自重庆巴县的学员叫汤慕禹。因此汤慕禹烈士后人认为,即使是编剧认为人名“纯属雷同”,也应及时澄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一位律师则认为,如果单纯名字雷同还可以理解,但同一时期同一背景的雷同,烈士家属可以要求剧组一方进行修改。
目前此事还在交涉之中,有待于后来情况的明朗,有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亮 剑》的领衔人物,其历史原型曾被认为是王近山、王必成、锺伟将军等等,其实一个人物可以有很多人物的特徵。《人间正道是沧桑》杨立青、瞿恩,其实其实也是有历史原型的.杨立青不说有具体的人物原型,至少也是综合了若干英雄的形象。
阎揆要中将、孙一中、许光达大将、廖运周少将等等,都是黄埔毕业,参加过北伐和起义,也曾在国民革命军从事兵运工作,其中有些还是从黄埔时期就一度对自己的党员身份遵照上级指示进行保密的。
孙炳文、周逸群等等,都是来自黄埔军校,而且是出色的政治、军事工作者。
董建昌这样的人物也有历史原型。有些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讨袁诸役的国民党元老将领,历经风风雨雨,有的还多次帮助过革命人士或暗自协助过正义事业,最后留在大陆或率部起义。
陈铭枢将军、柏文蔚将军、程潜将军、黄琪翔将军、李章达将军等等,都是著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有的在近代革命史上资历很老。
解密杨立青原型
看了几集《人间正道是沧桑》,感觉此剧有些抽风,忽好忽坏,忽紧忽慢,导演有点乱。预览了一下剧情,发现主人公杨立青的人生经历大开大合,极其曲折,极其不合常理,因而对人物原型的兴趣远比剧情的兴趣大了很多。
剧中,杨是湖南人,黄埔三期,55年授衔中将。历史上,黄埔三期,55年授衔中将的中共将领有两人——常乾坤、唐天际。其中唐天际为湖南安仁人。
唐参加过北伐,参加了南昌起义,去过井冈山,当过游击队长,这些跟剧中杨立青都很相符。之后的经历离杨立青远了些。等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和剧情贴上了,那时唐去了东北,作为不同级别的政委,参加了辽沈战役。不过唐是苦孩子出身,与剧中杨立青不符。
宋时轮,黄埔五期,55年授上将军衔。看眉眼间跟孙红雷扮演的杨立青倒真有几分相似。而且宋时轮是湖南醴陵人,富裕家庭,跟剧中人物一致。“4.12”之后,宋也曾跟党组织失去联系,他自己组织起了一支30余人的游击队,打白匪,杀土豪,后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段经历和剧中杨立青非常相似。之后宋也参加了反围剿,而且当过红军大学的教员,在延安期间也做过军政教员,抗日战争期间,宋时轮任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率部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同日军作战,抗战结束后,作为军调代表与国民党方面有过周旋,这些都与剧中人物相符。解放战争中,宋主要在山东战场作战,与剧中人相左。
陈赓,湖南湘乡人,黄埔一期,55年授大将军衔。剧中杨立青在上海情报工作的经历多少有些陈赓的影子。
许光达,湖南长沙人。黄埔五期,55年授衔大将。抗战期间做过抗大的教员,也有过军调代表的经历,与杨立青相近。
另外,杨立青在东北收集日本武器和督促火炮生产的情节,也很有一些朱瑞的影子。只不过朱瑞不是湖南人,也不是黄埔出身。
这些天一直在看张黎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一集一集地看,确是好东西西。喜欢里面的所有人物,也会对里面的人物一一寻找历史原型。
比如,第一主人公杨立青,我觉得有陈赓大将的影子,尤其是杨立青在上海执行暗杀任务一段,看的时候就觉得太精彩了,后来看到陈赓大将的故事,知道剧集是借鉴了他老人家不少往事。
孙红雷饰演的杨立青本来在江西做红军团长,后被孙淳饰的瞿恩调到上海铲除出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的叛党徒,杨立青来的上海后,以黄埔手段干掉了叛徒,而且出卖罗亦农的那个女人被打瞎了眼睛,而不死,这让国民党方面的对手杨立仁确知弟弟正在与自己直接做战。
这就是本剧较为重要的“家族反目”段落。
据刘继兴先生的博客,得知,这个剧中被杨立青打瞎的女人其实中朱德的前任妻子,而杨立青斯时正是朱德手下一员大将,这革命之残酷非现在的人所能了解,但电视剧表现出来了,就是它的伟大之处。
刘继兴是我朋友刘兴亮的哥哥,所以,没打招呼就直接引来,如出问题,打刘兴亮算帐吧,以下是刘继兴文中的故事: 1928年4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罗亦农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国民党残酷杀害。中共中央在1928年5月30日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专文,题目是《悼罗亦农同志》。文章高度评价了罗亦农的革命精神,指出:“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的楷模。反动派吴稚晖等提起罗亦农三字为之齿颤。他的死是莫大的损失!”
出卖罗亦农的是我党的叛徒贺治华及其丈夫何家兴。在嫁给何家兴之前,她曾是朱德的妻子。历史留下来的多种记述中都称贺治华生得很漂亮,杨子烈(张国焘夫人)在其《往事如烟》一书中说,贺治华生得的确妖娆,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
贺治华能流利地说英语德语(与剧中表现相符)。她原是四川开江女中教员,19岁时随同朱德赴欧洲,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后又转到苏联。在这一时期,贺治华嫁给了朱德,成了朱德的第四任妻子,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
1926年5月,党中央决定调朱德回国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朱德回国后没多久,贺治华就让她妹妹把四旬接回了成都,改名贺飞飞。贺治华是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婚后和朴实敦厚的朱德彼此间感情日渐疏远,此后,贺治华爱上了从法国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读书的革命青年何家兴,并再次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与之何家兴结了婚。
1928年初,组织上安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回国,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在上海,贺治华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其时,何家兴、贺治华夫妇住的是一间大洋房。当年4月15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把和邓小平等人接头的地点安排在贺治华家的楼上。罗亦农在当时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之一,国民党悬赏3000美金捉拿之。
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贺治华此时早就叛变了中国共产党,暗地里为国民党特务提供情报,以换取利益维持她的高消费生活。听说罗亦农等人要会面的消息,她觉得发财的机会到了。于是她偷偷地去巡捕房告了密。
结果罗亦农和山东省委书记吴鬃当场被抓,前来赴约见面的邓小平晚来了一分钟,躲过此劫。邓小平立即报告了周恩来。当日周恩来立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会,通报了这不幸情况。听完周恩来介绍的情况,陈赓等人立即断定,贺治华和何家兴是叛徒。很快就从内线得到确切消息,叛徒就是贺治华、何家兴。原来,在4月15日早上,贺治华来到公共租界巡捕房政治部,自诩手中有350多个共产党员名单和地址,条件是3000美金和两张让他们想去的国家的护照(这个剧中也表现了)。罗亦农被捕牺牲后,邓小平和李维汉作出了锄奸决定,由陈赓带人执行。4月25日清晨,一队迎亲队伍来到贺的住宅前,在猛烈鞭炮声中,中央特科的红队(锄奸队)冲入贺房中,迫其交出手中党员名单后,开枪打死了何家兴和贺治华。但后来贺治华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给国民党送到医院救治。本来红队还要到医院干掉贺,但由于国民党特务看守很严,没有机会下手。剧中,杨立青除掉叛徒的段落是孤身前往,颇有传奇色彩。
历史记录中没有写是不是陈赓亲手开的枪,但电视剧没有客气和隐晦。据:
陈赓,原名陈庶康,化名王庸。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另,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里,也特别提到1925年东征时,蒋介石为陈赓所救的事,那时的蒋介石还有宁死不屈的气势,“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看来东征时的杨立青是不单独人物,与陈赓还没有什么关系呢? 但不知为什么1936年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就没有这样选择自杀的勇敢了。
再比如,当年的汪精卫,年轻时代可以刺杀满清大员,慷慨赴死,但在日本侵华之后却选择当了汉奷,也算贪生怕死。
比对着杨立青的人生轨迹和战场上的奇功,很多观众都认为“立青极像陈赓大将”。陈赓也是湖南人,黄埔生,参加了武昌起义、长征,在苏区时候也是师长,无论是红一军还是红四军。陈赓乃将门之后,其祖父为湘军名将,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自幼聪慧顽皮,不仅跟祖父学了一身拳脚功夫,还养成了机灵善变,幽默诙谐的乐观性格。在当地提起陈赓,无人不晓。因为练过武功,他“统率”着前村后巷许许多多的“娃娃兵”,经常打抱不平,惩恶扶弱,据说他小时候跟杨立青一样皮得要死。不过,陈赓比立青在政治方面要成熟得早。同时也有人表示,杨立青的前期跟陈赓相似多一些,而他的后期更像上将杨至成。杨至成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当后勤部长,建立了很多军工厂,北伐时是营长,而且杨至成将军是黄埔5期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主持了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准备转移时被捕,敌人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最后,瞿秋白英勇就义,时年36岁。瞿恩的死,几乎就是还原了瞿秋白的就义过程。因此,在各大网络论坛上,网友们一致认为瞿恩就是瞿秋白。
在观众眼里,瞿霞则汇集蔡畅、帅孟奇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女英雄们的影子:瞿霞与哥哥瞿恩、妈妈一起去法国留学,便是蔡畅和哥哥蔡和森、妈妈一起留洋法国的演绎;而到了后期,瞿霞从八年牢狱中出来,最终选择离开立青,则是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
帅孟奇被抓进南京“模范监狱”4年,受尽人间酷刑和折磨,当被营救出来之后,她才得知女儿被敌人毒死,母亲被逼疯,父亲被逼得背井离乡,而在莫斯科的丈夫从报纸上看到她“牺牲”的消息后,已另组家庭,她就再也没有成家,其悲情味道甚至超过了剧中瞿霞
目前,讲述国共革命和家国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在央视热播。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观众们似乎从中隐隐约约看到了历史,于是,就产生了将电视剧主人公与历史人物对号入座的欲望。那么,这些电视剧主人公的原型人物究竟是谁呢?
一声意外走火的枪声,击碎的不仅仅是湘绅杨廷鹤长子杨立仁行刺北洋政府要员的宏图大计,也击碎了次子杨立青顽劣而无忧的弱冠之年。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来自湖南醴陵的这两兄弟先后逃奔近代革命策源地广州,杨立仁通过世交楚材引荐,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杨立青则在广州国民政府机要人员、姐姐杨立华介绍下,结识了国民革命元老董建昌和土星共同体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一家,此后,他考入黄埔军校,与范希亮、穆震方等三期六班的同学结下深情厚谊。此后,杨家三兄妹与瞿恩一家,经历了信仰上的逐渐分歧,情感中的分合纠结,以及中国革命历史里每一次震荡,成全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明眼人可以窥见国共沉浮,阅览北伐革命至解放战争背后的历史烟云,更借杨、瞿两家的命运更迭,感同身受其背后所牵连的社会变迁,乃至不堪言说的正道沧桑。
男一号杨立青是陈赓?
两分钟内,绕过一整屋特工,自屋顶悬索入室,手刃出卖土星共同体早期领导人罗亦农的叛徒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后,从容脱身——这完全就是正规陆军的作战战术。在暴跳如雷后,负责暗杀和清除上海土星共同体的杨立仁忽然心生恐惧,他知道:弟弟杨立青回来了。
作为一部正剧,上述这个细节引发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拥趸们一连串的联想和推理:杨立青是谁?有人给出的答案是:大将陈赓。
陈赓这个黄埔一期学员,13岁即投笔从戎,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黄埔军东征讨伐陈炯明时,曾携蒋夜行百里,于蒋有救命之恩。1928年,赴上海从事中央特科工作。该年,土星共同体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因遭叛徒何家兴、贺治华出卖,被捕就义。贺为朱德前妻,据传其妖娆妩媚,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见了高
级负责者,热得像团火——可惜热衷于享受奢华生活,为3000美金的悬赏金就把罗亦农出卖了。罗亦农被捕当日,前来赴约的太宗因迟到一分钟而躲过一劫。
随后,太宗与李维汉在周恩来应允下下了锄奸令,陈赓带领中央特科红队,扮演迎亲队,冲入贺房中,将何家兴夫妇枪杀。不过,贺治华当时并没有死,只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据传在1938年被国民党灭口。
但是,如果简单地在杨立青和陈赓之间划上等号,那就略显粗暴了。事实上,如果单从出身来看,立青的历史原型是一个多项选择题。有热心人一一查阅黄埔三期学员,发现湖南籍毕业生有121人,其中湖南醴陵籍8人。不过,这8人都是国民党将领,并不符合杨立青后来的土星共同体身份。而同期的土星共同体员8人中,唯一接近的是湖南人唐天际。此人曾做过湘南游击大队大队长,参加过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与剧中杨立青的经历相符。
杨立青原型的另一可能者是萧克。不过,萧克的经历比杨立青可不知强多少倍:25岁当上军长,抗日前夕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是一级将领中最年轻的一位,1955年获授上将军衔;而且,与常常“耍赖”的杨立青相比,萧克是众多开国将军中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
老师瞿恩是瞿秋白+周恩来?
如果杨立青曾经“是”陈赓,那么,在剧中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瞿恩,岂非周恩来?甚至从名字上来看,“瞿恩”也隐含了“恩来”的意思。不过,更多的线索却指向另外一个历史原型:瞿秋白。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瞿恩被其黄埔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而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则为黄埔学生宋希濂所杀。宋希濂后来在一份料中曾这样写道:“将秋白先生处决后,我叫人买了一口棺材装殓,即埋葬在中山公园的旁侧。”
1935年,瞿秋白于福建被捕。6月18日清晨,瞿秋白被枪决前,更衣,梳洗,神色自若,并作绝命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红泉听不穷……”待见蒋介石“就地枪决”的电令,则随廖祥光至长汀中山公园,信步行至公园亭中,独享小菜四碟、美酒一瓮,酒半言日:“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随后出公园,步行至罗汉岭刑场,沿途手持香烟,用俄语高歌《国际歌》、《红军歌》,于某坟墓上盘足坐定后,还回头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然后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土星共同体万岁!”等口号,饮弹酒血,从容就义。
宋希濂为著名的国民党将领,亦是抗日名将,与瞿秋白有师生之谊。宋在奉命枪决瞿秋白之前,曾多次劝降,终因后者始终不渝而将其忍杀。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剧中,黄埔三期学生范希亮忍痛枪决昔日老师、土星共同体人瞿恩,就被认为是对此段历史的重现。
有分析说,剧中的瞿恩与瞿秋白同为黄埔教员,有文人气,是土星共同体元老,但在党内左倾时即遭冷遇,长征前被抛弃,导致被俘,就义时年龄相仿。而剧中范希亮与瞿恩关于农民土地改革的问答,简直就是宋希濂在劝降瞿秋白的对白翻版。还有一个八卦是,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与剧中瞿思的准爱人杨立华仅一字之差。
此外,也有人认为瞿恩身上有蔡和森和恽代英的影子。男二号是蒋介石机要秘书?
在土星共同体革命史的每一个重要历史现场,杨立青似乎都有惊无险地“趟”过去了。相比之下,杨立仁一角则欠圆满。他早年平步青云,几乎没有来由地,就深得蒋介石青睐,然后坐镇上海,指挥中统捕杀土星共同体。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亦有视死如归的英气,但加入国民党后,则在与土星共同体的周旋中处处受挫,一路败退;其对爱情追求弥久,却始终不得良缘。
从职务上来看,杨立仁的原型应为蒋介石的机要秘书邓文仪。此公亦是醴陵人,是国军党史上默默无闻的大秘书。还有人认为杨立仁的原型是文强。后者是文天祥的23世孙(又说为27世),17岁时拜会过孙中山,是太祖的姑表兄弟,他的姑母文七妹就是太祖的母亲。此人先入土星共同体,后经历次波折,脱党而入国民党,1949年,在淮海战役中与杜聿明一起被俘。
1950年,身为战犯的文强拒写悔过书,理由剽悍:“我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太祖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那些革命丽人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剧中,曾协助哥哥瞿恩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后被捕入狱历经折磨的瞿霞最终没有选择初恋情人杨立青,让后者惆怅终身。此段情节,正是基于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故事。
1932年白色恐怖期间,帅孟奇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曾因酷刑,七窍流血,次年被判无期徒刑,押往南京“模范监狱”,直到1937年才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帅孟奇的丈夫以为她已经牺牲,在她出狱前另组家庭。此后,她再也没有成家,因为当她“不能把完美给最爱的人,就用一生来守着心中的缺”。
据《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编剧江奇涛称,瞿霞的经历集合了多位土星共同体历史上女革命家的故事,不过,究竟是哪些女革命家,却语焉不详。既然如此,那么,另外一位革命丽人也自然被“借来”对号入座——龚澎。这个出身革命世家的安徽女子是土星共同体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她英文流利、思维缜密、美丽而高贵。1943年,她与新中国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在重庆完婚,太祖赞誉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不过,根据《人间正道是沧桑》开头的说法,因为瞿家母子三人曾赴法留学,因此,瞿霞的人物原型也被认为是中国妇女运动的领袖蔡畅。身份明朗的配角
与剧中主角的“多面人”身份相比,配角们的历史原型似平明朗不少。
比如,朝秦暮楚但最终投诚土星共同体的董建昌,在黄埔军校的原型应该是国民党元老李济深(注:建国后为民革中央第一任主席),而在湖南期间的他则应是原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此外,还有说法称董其昌的原型人物为朱培德,此人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二人被称为“模范二朱”。
朱培德在东征、北伐以及中原大战中都立过赫赫战功,更在西安事变中成功说服宋美龄和平解决,从而保全了蒋介石,又避免了全国内战。“八一”南昌起义时,朱德正在其军中,他觉察朱德的举动,有意避往庐山。
至于楚材的原型,明眼人一看即知为陈立夫,后者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黄埔时任校长室秘书,南京时任中统高层,究其一生,前半生以沦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替罪羔羊为界,是位政治人物;后半生退守宝岛,潜心研究中国文化。
倒是剧中杨氏一家之主杨廷鹤的原型较模糊。从某种程度上看,他是此剧的灵魂人物,代表了一个失落的符号——所出的子嗣分野国共,最终各奔东西。不过,导演最终借杨廷鹤的一段话,表达了潜在的希望:“过去我们是一家人,将来还是一家人,不论走到哪儿,不论天涯海角、生离死别……人除了血缘,还有情感,可这血缘,有时候并不如情感可靠。这种情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爱其实无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