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管理风险成因
(一)存货在企业外部流通过程中的风险成因
存货在企业外部的流通过程主要涉及原材料采购和库存商品出库两项业务,其风险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采购计划不完善,采购随意性大。首先,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材料类存货采购前,没有根据材料耗用情况或价格波动等因素科学的制定采购计划,仅依靠主观经验决定采购时间、品种和数量,容易造成原材料积压或短缺,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再者,有的企业在采购时忽视了资金的统筹安排,待采购合同签署后才发现资金捉襟见肘,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无形中增加了材料的采购成本。
2.采购审批流于形式,执行不严。许多中小企业虽有采购审批流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执行。部分企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没有完成审批流程的情况下,默许采购部门按照惯例先行进行存货采购,然后补办审批手续,这样的采购审批流程形同虚设,无法满足采购的合理性要求,同时未对采购人员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牵制,容易出现无序采购或暗箱操作等现象。
3.岗位设置不合理,未形成有效的采购监督机制。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有限,存货采购过程中的选择供应商、与供应商治谈等环节往往都是由少数采购人员负责,有的企业存货验收环节也由采购人员单独完成。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采购人员被赋予了过大的权利,采购、验收等不相容岗位没有进行有效分离,因而可能出现验收把关不严、收受供货商回扣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4.库存商品出入库混乱无序。有的中小企业不重视库存商品的出库顺序,没有按生产日期将库存商品依次发出,导致部分商品过期变质,造成额外损失。部分中小企业不注意存货入库管理,将本应共同入库的存货分批入库,这对于需要进行批次管理的存货来说容易造成批次混乱。
5.物流管理欠缺,存货流通不畅。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存货的购入及销售价格,而忽视了物流环节的影响。物流公司或运输方式选择不当,都可能造成存货损毁或无法按时交付,从而导致企业原材料短缺或销售合同违约。
(二)存货在企业内部流通过程中的风险成因
存货在企业内部的流通过程主要涉及各种原材料、半成品、低值易耗品等在各部门之间的流通和日常保管储存,其风险成因如下:
1.库房准入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库房是仓储重地,对于储存高价值存货的库房更要设置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人员进出。但一些中小企业库房管理松懈,人员进出随意,容易发生失窃、失火等风险。
2.存货领用制度不完善。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领用审批制度,仅凭领用人一人签字即可领取存货,在这样的领用制度下可能出现存货领用失控,从而造成浪费、贪污和生产成本虚高。
3.存货保管措施不到位。首先,一些中小企业存货分类不清,未对存货进行有效编号,仓库中存货摆放无序,对存货出入库及盘点工作造成了极大不便。其次,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节省仓储成本,没有针对存货的不同特性选择合适的存储方式或提供必要的存储条件,极易造成存货失窃、变质、损毁等意外损失。
4.存货日常盘点制度不完善。有的中小企业不重视存货盘点工作,无法掌握存货的实际数量及管理情况,容易出现企业账面存货数量与实际可用数量不符的现象,也无法对存货盘盈、盘亏和长期闲置等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和进行处置。此外,有的企业存货盘点制度设计不合理,盘点工作仅由保管员自行完成,没有财务等部门的参与,容易造成监守自盗等舞弊行为。
5.库存商品积压过多。中小企业应注意处理好生产与销售的关系,使库存商品数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库存商品积压过多,不仅会造成仓储成本上升,还会占用流动资金,而且一旦商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