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构建教学论文五篇

时间:2019-11-23 17:5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构建教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构建教学论文》。

第一篇: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构建教学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应从高职生个体的价值需求出发,构建一个以生活为导向的德育模式,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德育评价生活化

德育本源于生活,最终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德性养成也需经由生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只有采取实践生活化德育模式,使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完美的生活需求,才能真正担负起为社会培养经济建设人才的重任。

一、德育目标生活化

德育目标是德育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终点,起着动力、导向和调控作用。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要特别注意自身的特点.1.目标价值取向人本化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社会主义劳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德育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需要,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内在最终尺度。

2.目标制定主体多元化

参与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目标的制定,除了传统的权力精英们,还应该引进教师、家长,包括学生自身等其他主体,并确保他们之间的多向互动。

3.目标实施载体生活化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目标实施的载体应该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重视高职学生日常生活。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必须确保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土壤吸收到最丰富的道德营养。

二、德育内容生活化

高职院校德育要吸引学生,必须重视生活化内容的构建。

1.立足现实生活,培养高职生的学习道德

学习是高职生生活中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崇高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明的学习纪律。传统高职院校往往轻视、甚至忽视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这对高职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也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高职校的认同度。

2.认同恋爱现象,培养高职生高尚的恋爱道德

恋爱是人生必经的阶段。高职生的年龄刚好是对此最为感兴趣的阶段。因此,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对此宜疏不宜堵。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文明的交往方式 ,如,尊重、自由、平等等;并追求求更高层次,如,人格完善、学业提高和自我实现等。

3.关注新兴媒体,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由于匿名等原因,高职生容易在网络失范,因此,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必须引导高职生健康、文明上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养成网络自律等精神,不沉迷于网络,让网络成为最得力的工具。

4.引导职业认知,培养高职生积极的职业道德

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他们积极的职业道德,如,事业第一、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等。

三、德育方法生活化

1.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注意寻找最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事例。课堂教学也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讨论、辩论,使之更加生活化和有效化。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德育作用

社会生活可以让高职生近距离体验道德要求,认识道德作用,并最终形成社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可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尤其是与对口企业的合作,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高职生融入社会生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人才。

3.开展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作用

社团是校园生活中最吸引高职生的地方,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指导学生社团,由高职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行运行,这样有助于高职生道德内化,有效提高高职生的道德水准。

4.建设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作用

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关注校园文化,发挥它的德育作用.如,张贴名言警句、制定规则等,可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德育评价生活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评价的主体应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这样才能确保评价是全面的、具体的和深刻的,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貌。

2.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的方法既可引进学生自评,又可加入同学互评,家长发言和教师总结,还可以加入用人单位的评价。评价的指标应该是灵活的,紧随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而变动.3.评价结果生成性

德育评价的结果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不恰当行为,不至于走出校门后才发现自己有许多不为社会和企业、他人所接纳的缺点。

总之,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的模式建构需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炼,持续进步,最终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孙迎光。占有化德育与生活化德育.道德与文明,2002(02)。

张国锋。从德育生活化模式看大学生德育内容的建构.河南教育,2007(04):46.王哲峰。生活化德育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实践.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09.彭兴富。论学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构建.求索,2004(02):34.

第二篇: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摘要:校园是学生培养知识德行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我们的小学德育教学都只重点传授学生关于德育的书本知识,却没有给学生培养锻炼德育能力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小学的德育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德育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给予学生品德素养上的教育与培养,让德育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扎根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进行德育教育,不能仅从理论出发,而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语文学科一直以来都担负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使命,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小学德育应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并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升华。

一、在语文朗读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我们经常将上学称为读书,读在小学教学中的位置可见一斑。读书不仅是默读,语文的教学更要求从小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时长期的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音韵美以及高尚的情操。例如,在《花瓣飘香》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关于“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多美啊!”“红艳艳的花朵……带露水的花瓣”,“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这几句被多次强调,这时可以让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这几句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白环境对于生活来说多么重要。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德育教育与教学紧密结合。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快速进入情感,体验书本中的感情,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又使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结合,使语文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体验。

二、在语文听说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1.在聆听中体会

听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忍耐性,更能够让学生懂得倾听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让学生在听与说的交流中培养德育能力,加强交流能力。以《石头书》这篇课文为例,因为书中的对话比较多,因此,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可以对教学任务进行分配,通过川川与叔叔的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且强调学生在对话中听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在听的同时思考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学生在听中学会思考、在听中明白道理、在听中培养德育能力,在听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在表达中升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语言更是一门极具学问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将德育教育与语言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教学而言更有意义。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又能接受来自德育的熏陶,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语文课堂上有一节口语交际课《赞美家乡》,这节课对于有的教师而言非常难以进行,因为在学生的意识里家乡并没有什么极大地特色值得一夸再夸,有时候半节课就能结束课堂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正式开始课程前布置课前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以及父母口口相传的方式去寻找家乡的美好之处。这样,学生在提前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能够将家乡的所有特色一一列举,大大地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任务能够更加轻松更加完美的完成。最后,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美都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悟,同时还需要用心去呵护,我们的家乡美或不美都取决于我们自身,我们对生活的环境爱护保护那么家乡自然就美。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发现家乡的美,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在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中实施德育

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写是学生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写是学生记录自己心情的方式,写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写作是人们的一种记录方式,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导时,除了要帮助学生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是写假话、说套话,而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方式,必须要真实可信。我们常说艺术来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也同样应该如此,写作内容要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力以及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例如,当学生需要以“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为题进行写作时,学生要注意发现身边值得敬佩的人以及他们身上美好的品格。例如,学校里学生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环卫工人辛勤劳动、警察正直善良,等等。学生对这些人性的美好品质以及闪光点进行探索思考,然后由此写出的文章必然更加的真实可信,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清晰。写作的过程中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德育观念,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价值阅历。当需要写关于环境自然之类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发现自然的神奇之处,这样学生的写作时就会有内容可写,文章看起来也不会太过空泛,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中最为重要的课堂,其对于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当下小学中急需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将德育教学渗入语文教学之中,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孙秋白.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赤子,2015,(18):125-126.

[2]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2008,(02).

[3]萨日娜.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5,(33):156.

[4]马秀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优势研究[J].赤子,2015,(24):336.

[5]刘春贤.浅谈小学数学与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22.

第三篇: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综述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综述

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组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崔霞 阴红桃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德育中存在的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本文以时间为轴,梳理了我国近年来对此的研究,力图对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德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弊端。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德育中存在的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德育生活化坚持德育源于生活并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本着生活的范围有多广,道德教育的阵地就有多广的原则,力争使高校德育能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取得实效。

早在2000年,王俊杰、姜美玲就在《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里指出,为了德育可持续发展,应该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2001年孙迎光进一步指出,为了恢复德育本来的面目,道德教育要关注生活中的做人做事,敦促人的品行人格涵养。2003年孙艳总结出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关注学生主体道德生活需要,实现德育模式由“控制封闭型”向“自主开放型”转变①。2004年彭兴富明确提出“生活化德育模式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于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2005年王玖枝指出,要实施生活化德育,必须首先发挥德育教师的主体性。张宇昕提出了利用家中评价,实施生活化德育新举措。林若红则认为感恩教育是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2006年关莹提出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2007年王哲峰提出构建生活化德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创造出一种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黄东民指出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维度开发生活化的德育资源。牛金成指出只有建构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道德发展才可能是全面的、健康的发展②。张国锋指出德育生活化模式为探索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学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择业等实际需求来建构大学生德育的内容。2008年李子震以“树立积极合理消费观”教学为例,进行了生活化德育的课堂教学探索。2009年姚芬提出高职院校应注意将生活化德育模式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王奥提出高校生活化德育环境除了传统的学校、家庭、社会,还应加上网络。2010年李春探讨了职业学校将德育融入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判断、内化,进而产生道德行为。2011年杨善铭提出,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可以从德育目标的“发展化”、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师生关系的“人情化”、德育方法的“情境化”着手③。庞慧启还提出应将生命叙事引进生活化德育课堂教学。2012年陈桂香、顾爱萍等研究提出,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是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的大学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构建幸福大学生活的具体路径是:树立科学幸福观,认识幸福;培养敏锐幸福眼,体验幸福;善于寻找幸福路,创造幸福。温丽丽提出了当前高校德育生活化理解存在误区,应主要从内、外两方面环境着手,完善高校德育生活化模式④。2013年王鹏展开了生活化德育在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提出要优化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方案及具体实践办法。

近年来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研究呈现逐步加热状态,目前仍然在进一步发展中。但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内涵已基本定型,即高职院校德育生活化模式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德育生活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交往实践是德育生活化的本质。① 孙艳,《德育模式:从“控制封闭型”到“自主开放型”》,J,《安徽师大学报》,2003,03: ② 牛金成,《构建生活化德育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2:12 ③ 杨善铭,《试论中职“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46 ④ 温丽丽,《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2:1

[崔霞,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第四篇:高职院校民主管理体制构建论文

摘要:文章从内外因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构建现代高校民主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要在坚持依法行政原则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民主管理的各项措施,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关键词: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多年以来,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在落实《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尽管在实践这一体制的过程中,各个学校理解不完全一致、建设思路各有侧重,但是在高等学校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基本架构上是相近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建设的探索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落实教授治学、实施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校升格而来,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高职院校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到了扩张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外延发展领域,对管理体制的研究和探索相对不足。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将领导体制改革的目光主要聚焦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上,多数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党委、行政议事规则、议事程序等与高等教育接轨的制度,从领导体制上实现了中职向高职的转轨。但是在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大多数脱胎于中专、职高、技校。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多数也是从这类学校而来,在此之前,他们几乎没有从事高等学校管理的经验和经历;尽管学校从办学层次上得到了提升,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权力绝对控制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观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往往忽视了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体现民主管理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往往局限于知情权、表达权,而没有真正落实到参与权和监督权上;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人员组成上往往与行政领导组成人员大面积重叠,以致于行政权力侵犯甚至取代学术权力的情形时有发生。

其次是客观条件限制。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教授治学要在高职院校中得到实现,除了学校要通过各种制度来构建合理的教授治学机制、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之外,还要求高职院校本身有较为庞大的教授群体的存在。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现有的大多数教授、副教授也跟学校领导层一样,多数是从原来的中职学校转变而来。一方面,教授本身习惯了受制于行政权力的支配,缺乏管理意识;另一方面,教授的缺乏,特别是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知名教授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授在科研、学术管理领域的发言权。

再次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导向不明确。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引导、要求主要集中在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先后启动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又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及专业和课程等内涵建设的评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把对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放到一个相对突出的位置。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得到较快改善和办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成效不大。

二、对贯彻依法治校理念,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建设高水平的、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要依托于比较完善和稳定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以预见,不管是高职教育的外延扩张,还是以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引领的内涵建设,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触及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建设这一关系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要在高职院校贯彻依法治校理念,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具体制度,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与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一认识在近期教育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遵守《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好党委领导、院长负责与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党委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对学校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院长负责”是指院长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全面负责”;“教授治学”则主要是指教授作为一个群体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即所谓的治专业(在本科高校表述为治学科)、治学术、治教学、治学风;“民主管理”则是指切实保障教职工依托教代会这一组织,实现对学校管理和学校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一是要坚持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这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是坚持高等学校办学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党委总揽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协调各个方面,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即把好方向、出好主意、用好干部、抓好大事。同时,党委对学校的领导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集体领导,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属于党委集体,应在党委会范围内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形成集中统一的意见。只有如此,才能稳定党委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保证党委决策的准确、科学,使班子形成正确的决策。

二是要尊重院长对行政事务独立负责的权力。院长是高职院校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起着贯彻执行党委集体意志、全面管理学校事务的重要作用。在多数高职学院中,院长往往本身也是党员,是党委集体的重要成员。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党委要在抓大局、把方向的同时,注意尊重院长对行政事务独立负责的权力,支持院长在法律、法规和学院规章制度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在由党外人士担任院长的高职学院中,党委在重大事务的决策过程中,也要注意征求和尊重院长的意见,涉及行政重大问题决策时应协商一致。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治学对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的重大意义。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是知识分子和图书信息资料的聚集之地。是社会的人才、知识、信息中心。在这个环境中的成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主体意识,尊重“教授治学”是保证学术标准得以贯彻、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得以发展、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学术人员的权益得以保证的前提。尊重教授在学术问题上的权力,不是不要党的领导,也不会削弱党的领导。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许多教授本身也是党员,尊重他们的地位、重视他们的作用、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是不讲政治、不要党的领导,而是要探索如何通过“教授治学”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协调和平衡高职院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是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制的作用。民主管理是高职院校实行科学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往往都不长,在学院建设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重大决策中,高度重视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各类专家团体的咨询作用,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民主管理机构的建议、决策、监督作用,对于充分发扬学院内的政治民主、学术民主、管理民主,实现学院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有重大意义。同时,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制的作用,还要注意处理好民主管理和院长对行政事务独立负责的关系,院长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定期向学院教职工汇报工作、就重大问题征求意见。教代会也要支持院长独立行使职权、维护院长的权威。

(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前所述,教授治学在高职院校的实践遇到诸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授群体自身的“治学能力”有欠缺,在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特别是有正高职称的教师稀少的情形下,由于受到传统官本位观念影响,许多教授“学而优则仕”,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教学、科研岗位,转而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现有的教授中,也存在学术水平不高,特别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一定地位和发言权的教授极度稀缺的情况;有少部分人,甚至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客观上使得教授治学在高职学院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为此,要从增加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提高学术水平、规范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人手,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授的“治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教授治学的需要。教授治学即高职院校学术权力的来源即在于教授本身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专业建设的理解与认知的科学性。因此,教授群体本身的学术水平大大制约了教授治学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水平。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克服教授群体规模较小、与行政管理队伍交叉重叠、学术水平不高等种种不利于教授治学实现的障碍,使得高职院校的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专家治学组织在机构设置上相对独立于行政机构,在治学动机上相对超脱于行政机构,在治学水平上体现更强的专业性、科学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民主管理的需要。高校作为社会的人才、知识、信息中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特质。高校教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思辨能力,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形成理性、客观的判断和民主意识,具有较好的落实民主管理体制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等种种历史、现实因素的影响,教职工群体往往习惯于行政权力的支配,缺乏客观、独立的民主意识。因此,在高职院校民主管理进程中,师资队伍思辨能力、民主意识的培育与民主管理各项制度的建设同等重要,应当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三)要建立制度、健全组织,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

实现党委领导下的院长治校、教授治学的民主管理体制,归根结底要依靠建立各种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管理机构来实现。

一是要完善学院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章立制。要明确教代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职权范围、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教代会制度创新有新的突破;创新提案工作方式,提案工作委员会要经常性开展工作,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考察、参与论证等形式,认真做好提案工作;建立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和听证制度,在教代会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就教代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学院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等进行必要的巡视,对发现的问题,可以进行质询,对于教代会代表的质询案,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及时、公开予以答复;对学校重大决策、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参与听证,并向教代会负责和报告工作,真正实现教职工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要在有条件的系部,积极试行系一级的二级教代会制度,人数较少的系部要落实教师大会制度。要参照学院教代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职权范围、组织制度、组织机构等组建系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教师大会制度,扩大基层一线教师和普通教职工代表的比例,系部党政领导班子要定期向系部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师大会报告工作,对教代会代表和教师依规定提出的质询、询问,要及时、公开地予以答复,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权利。

三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合理界定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畴。具体到高职学院的办学过程中,要在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支持院长集中精力抓学校管理,如参与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条件的改进等事务;切实保障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教授治学机构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认定、教改项目申报、教改成果认定、教学改革目标方向的制定、职称评审等学术问题上的决定权。

在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教授治学机构的人员安排上,要尽量减少单纯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比重,逐步增大普通教授委员的比重,以更好地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避免行政权力侵犯、取代学术权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

四是要逐步在系部推行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制度。制定系部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章程,严格界定系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保证系部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科研成果认定、职称申报推荐等学术领域的决定权。严格控制不从事教学岗位的行政领导在系部教授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成员中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

五是要完善和丰富高职院校教授治学机构和制度。要探索建立高职院校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制度和财务工作教授委员会制度。对学院人才引进、聘用聘任、师资队伍建设、预算管理、经费管理、会计核算及内部控制、基建工程、重要设备采购等相关工作和制度进行审议和提供科学咨询意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适时建立学院层面的教授委员会制度,整合学院教授治学机构在科研、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重要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力。

六是要建设科学完善的监督机制。要构建以纪委、监察、审计、教代会等各种职能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落实院务公开制度。要在制度上明确上述各个机构的职权范围和权限,明确其行使权力的程序,便于各个机构开展工作。院务公开是高职院校内教职工和各种组织行使监督权的前提条件。要以制度形式规定院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覆盖面;以学院的主要工作、重大决策以及教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全面公开;要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行政职能部门在院务公开中的义务和责任,清晰界定纪检、工会等部门的职责;要建立院务公开评议制度,由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教职工对院务公开进行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向学院党委和行政进行反馈,促进院务公开工作有序开展;要正确处理教代会与院务公开关系,使两者在公开内容和渠道、对象和方式、享有的权力有所侧重,互相补充。

总体来看,对高职院校落实“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思考,还是一个新的命题。特别是如何真正实施“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落实学术权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落实教职工在学院重大工作中的决策、咨询、建议和监督作用,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的氛围,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和谐发展,还需要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第五篇:高职院校亟需构建人性化的教学体系论文

[摘 要] 高职院校在推行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进程中,建立人性化的教学体系十分必要。人性化的教学体系包括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人性化的教学手段和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教学管理

当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持学校的发展,用新的管理方法来指导学生的成长,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指导管理相结合,建立和谐开放的育人环境,强调人本管理,提出在理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管理。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我国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方向,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特点,在教学体系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凸显人性化。所谓人性化的教学体系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创造性,增加学习的选择性,加强管理的弹性,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

一、高职院校构建人性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现在的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如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薄弱;社会对高职学生还不够重视,对他们存在一定的偏见,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较低等等。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非人性化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方法还采用传统的“满堂灌”、“以老师为主”的单向交流模式;教学手段陈旧化,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全方位感受的需求;教学评价体系还停留在“唯分制”阶段,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是创新的教育,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要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重视其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从自身定位出发,以当今时代市场需求为动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就必须建立人性化的教学体系,加强对高职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建设和谐校园

必须建立人性化的教学体系,首先要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避免人治化和人情化;其次要尊重个性,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都能成才”的育人观念;第三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二、人性化教学体系的创建

(一)建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要积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大力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营造自由、创新、求异的良好学术环境,建立弹性教学管理体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力求共性和个性的协调,即在目标方面作出统一的刚性要求,而具体的教学过程则不拘一格。这种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按照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规定学生修完相应的学分课程,获得规定的总学分就能毕业。它是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而不以学习年限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特点是灵活、多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分制体现了人性化,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设计与管理,这样就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实施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的核心是入学灵活,学业与毕业分段管理。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初中毕业读高职的标准学制为5年,实行学分制后,弹性学制为4~7年,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累计学分,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思想品德考核合格者就可以提前毕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先中断学业就业,延长学制,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回校复读,完成学业;对学习能力差或身体不好的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放慢学习进度,延长学习年限。允许某些方面有不足的学生取长补短,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和选修其他课程,允许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1]。同时,也便于学校逐步推行“工学交替”制度。

3.建立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

在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各种相关规定要体现“为学生服务”,“方便学生、提高效率”的服务思想与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给予学生行使合法权利的机会。例如:应简化学生办理各种学籍异动手续的流程;允许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保障学生对各种考试成绩的复查要求等。[2]

(二)推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因此,高职院校就必须打破传统而陈旧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人性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优化教学过程,形成交流-互动式、启发-引导式、讨论-探究式、开放-发散式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试行行为导向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为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些人性化的教学方法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老师关注的重点。老师要始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速度来调整教学进度。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讲,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素质,需通过学生自身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教师不能代替和强制,只能引导、促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三,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所谓的自主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坚持以自主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合作是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第四,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手段,然后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传授。从而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教学活动中用于传递教学信息的各种器材和物理载体。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节省师资等诸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是目前最具优势、最显特色、最富生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等合理组合,通过计算机投影大屏幕等多种方式,集讲解、演示、操作、练习、交互等为一体来表达知识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表现形式的活泼性,从而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它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是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统一;二是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三是一个多媒体教室容纳学生量大,有利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等;四是可以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潜力,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五是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使学生完全由老师控制的、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双向自由交流的状态[4]。

(四)确立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针对上面介绍的人性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确立相应的人性化教学评价体系。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的需求满足程度。大致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要确定教学评价的主体。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当然也对教师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出发点从教改变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及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等,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生制定的。

其次确定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且知识日新月异,人们不得不终生学习。学生需要的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挑选甚至挖掘。搜集、整理数据,提取出有用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当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仍需对教师进行评价,但是,因为教师已经从中心主导地位转变到了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评价的标准也相应转变成了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

最后确定教学评价方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所以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

[参考文献]

[1] 李东方,谢枭鹏.关于高职院校试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11.[2] 郑 立.谈推进全面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153.[3] 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15.[4] 杨文杰,孙秉秀,郎爱华.改革教学方法推进教育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103.

下载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构建教学论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生活化德育模式构建教学论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在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要科学地确定构建原则、评价类型和全面、合理的认识评价的......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对策 摘 要: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高素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 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体验教学市场营销论文

    1.课内情景式体验教学(1)角色扮演式体验。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关于角色扮演可以根据案例中涉及到的情景进行角色设置,也可以模拟营销视频中的片断。完整的营销过程包括市场调研......

    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措施论文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高职院校的教育开始大力加强对学生......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和普通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探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

    [摘 要]留学生毕业论文工学结合(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提高学生技能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重庆城市管......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践教......

    高职院校构建教学督导机制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教学督导是一项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构建高校教学督导体系,并进行有效的组织运行,是高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