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5篇模版]

时间:2020-10-06 11:4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附件 1

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了规范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的管理,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品质,维护智慧城市感知网络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深府〔2018〕47 号)、《深圳市关于率先实现 5G 基础设施全覆盖及促进 5G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府〔2019〕52 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提供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的投资、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监督管理等活动。

仅供土地使用权人等单位和个人自用的多功能智能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所称多功能智能杆(又称智能杆、智慧杆)是指,可挂载两种以上设备,集智能照明、视频采集、移动通信、交通管理、环境监测、气象监测、无线电监测、应急管理、紧急求助、信息交互、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能持续产生或接收信息流的新型、复合型公共基础设施;

多功能智能杆是智慧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全市统一管理平台进行远程监测、控制、管理、校时、发布信息。

多功能智能杆包括杆体、基础地笼、横臂、设备仓和智能门锁等模块,多功能智能杆配套设施包括智能网关、配电、通信、防雷、接地等模块,和专用管线(电力、通信)、接线井、配电箱、光交箱等设施以及管理平台,不包括挂载设备。

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以下统称“智能杆”。

第四条【基本原则】智能杆管理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政府统筹编制智能杆专项规划,按照智能杆标准、规范组织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和社会需求方利用智能杆挂载设备,或使用智能杆已挂载设备提供的服务。

(二)统一运营、统一维护。在充分保障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前提下,由市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公司(以下简称“运营主体”)负责对智能杆进行统一运营、统一维护,并探索智能杆运营产业化、市场化;在智能杆挂载的设备,由运营主体组织统一维护。

(三)保障安全、开放共享。在确保安全可靠以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智能杆向政府和社会需求方开放共享,通过智能杆取得的数据信息依法有效利用。

第五条【基本投融资模式】在新建、改扩建道路工程项

目中,由市、区按现行政府投资事权划分原则分别组织统一投资、同步建设智能杆。其他政府投资项目应按照智能杆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要求,结合智慧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需求,统筹投资、同步建设智能杆,或建设配套设施(专用管线、接线井、配电箱、光交箱等)并预留智能杆建设空间。

其他提供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智能杆,由运营主体组织投资建设。

鼓励通过收益权质押、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券或设立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方式筹措智能杆建设资金。

第六条【产权归属】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智能杆分别由市、区主管部门持有产权,履行产权管理主体职责;运营主体投资建设的智能杆,产权归运营主体。

在智能杆建设过程中同步投资建设的挂载设备,按前款规定确定设备的产权归属。

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对智能杆、挂载设备的产权归属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统筹协调】市政府设立智能杆建设和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筹全市智能杆建设和管理工作,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及时提请市政府研究解决智能杆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各单位、各区政府(含大鹏新区管委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下同)落实

责任分工。

各区政府负责成立相应的综合协调机构,统筹推动辖区智能杆规划、建设,组织编制辖区智能杆详细规划,贯彻落实市政府、市综合协调机构及主管部门部署的工作。

第八条【主管部门】市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是本市智能杆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依程序组织制定智能杆建设和管理政策、专项规划、年度建设计划以及建设、验收和运营相关规范;(二)协调市发展改革、财政、国资监管等部门完善智能杆投融资机制,建立智能杆建设和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并组织实施,拟定智能杆相关服务费支付标准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核;(三)申请将市财政承担的智能杆相关服务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并予以支付;(四)指导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开展智能杆建设,参与其智能杆竣工验收、移交,负责所接收智能杆的产权档案信息管理;(五)对运营主体建设智能杆的建设方案和竣工验收资料进行备案;(六)监督、检查智能杆运营、维护与安全生产工作,指导运营主体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七)统筹、协调和督促市、区相关单位在智能杆挂载设备或使用设备服务并予以备案,建立运营主体和设备挂载单位、设备服务使用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

(八)法律、法规、规章及市政府明确的其他职责。

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在各自辖区内履行如下职责:

(一)负责智能杆建设和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二)申请将区财政承担的智能杆相关服务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并予以支付;(三)指导区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开展智能杆建设,参与其智能杆竣工验收、移交,负责所接收智能杆的产权档案信息管理;(四)监督、检查智能杆运营、维护与安全生产工作;(五)统筹、协调和督促区相关单位在智能杆挂载设备或使用设备服务并予以备案;(六)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市、区政府明确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其他部门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新建、改扩建道路等政府投资项目中落实智能杆建设费用;在投资管理领域强化以新型基础设施为牵引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统筹推进 5G、智慧交通、雪亮工程、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智能杆配套设施的集约建设。

公安机关负责智能杆挂载的公安监控、交通管理等设备的监督管理,负责智能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卫和安全监察;负责依法查处损毁智能杆等违法行为。

财政部门负责配合完善智能杆投融资模式,按政府要求做好资金保障。

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负责配合编制智能杆专项规划、指导各区智能杆详细规划的编制,将智能杆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智能杆挂载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 5G 基站电磁辐射科普宣传教育。

住房建设部门负责按职责分工对随主体工程同步建设的智能杆履行质量和安全监管职责。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按智能杆相关规划要求,在本部门建设的项目中同步建设智能杆;将智能杆年度建设计划中涉及挖掘道路事项纳入道路挖掘年度计划,采取批量报批方式,简化行政许可手续;负责智能杆挂载的交通管理设施的监督管理。

水务部门负责支持在水库、河道、堤防、河口滩涂、滞洪区、积水易涝点等区域按智能杆相关规划建设智能杆或建设配套设施并预留智能杆建设空间,配合开发防洪排涝、积水易涝监测等防灾功能场景应用。

文化广电旅游体育部门负责依法对智能杆开展文化体育艺术、广播电视、旅游等运营业务进行监督管理。

应急管理部门督促主管部门指导运营主体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国资部门负责根据智能杆投融资需要,对涉及国有企业的智能杆等经营性资产处置事项办理相应国有资产管理手续,依法对运营主体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职责;依托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指导运营主体有序推动智能杆市场化、商业化运营。

城管和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将智能杆纳入城市部件管理体系;按智能杆相关规划建设智能杆或建设配套设施并预留智能杆建设空间;负责智能杆挂载的城市照明设施的监督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智能杆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工作;指导运营主体开展与城市照明、户外广告设施有关的智能杆管理、维护和应急抢险工作;采取批量报批方式,简化智能杆建设项目涉及迁移或砍伐城市树木、占用城市绿地的行政许可手续。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负责将智能杆纳入全市统一物联感知体系;指导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与全市统一物联感知平台的关联协同,构建城市感知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支持智能杆建设,将智能杆专项规划、年度建设计划纳入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有关发展规划、年度计划。

气象部门负责智能杆挂载的气象监测设备的监督管理,指导气象监测设备建设工作。

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指导运营主体开展信息通信相关业务以及网络安全运行、防护等工作。

市、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支持、配合主管部门和运营主体对存量杆塔改造为智能杆,结合工作实际统筹利用智能杆挂载设备或使用智能杆已挂载设备提供的服务,依据职责分工配合支持智能杆建设与管理相关工作。

第十条【相关单位职责】供电单位负责保障智能杆供电,支持开展电力市场交易、直供电改造等,强化集约建设、资

源共享与智能杆相关规划做好衔接,按照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在确需增容的情况下,建设小容量公用变压器、配电箱、电力线路等设施,并会同建设主体协调解决供电设施用地、通道,合力确保及时接入;支持智能杆建设,简化用电报装手续。

电信运营单位负责在 5G 建设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统筹利用智能杆挂载设备或使用智能杆已挂载设备提供的服务,加强与运营主体在智能杆建设和信息通信、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业务合作,保障智能杆抢险救灾应急处置的通信畅通。

运营主体承担运营范围内智能杆资产安全和生产安全责任,协助主管部门开展智能杆建设与移交相关具体工作,成立专业化公司具体负责智能杆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工作,组织探索充电桩运营、广告服务、设备挂载租赁、通信网络合作运营、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服务等依法可开展的商业化、市场化服务。

第三章

规划和建设 第十一条【规划编制】市主管部门负责会同规划和自然资源、通信管理等部门组织编制智能杆专项规划并及时修订。

各区政府应当根据市政府批准的智能杆专项规划,结合各区实际,组织编制各区智能杆详细规划。

各区智能杆详细规划可以根据智慧城市感知网络体系的建设需要,增加或局部调整智能杆杆址及配套设施等规划内容,并申请纳入智能杆专项规划。

第十二条【规划实施】智能杆专项规划应与智慧城市、地下管线、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道路交通、城市照明、供电设施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智能杆专项规划的智能杆杆址、供电设施用地、配电箱、光交箱、专用(电力、通信)管线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第十三条【年度建设计划】根据智能杆相关规划、各单位上报的智能杆建设建议,市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市区两级、相关行业所涉道路改扩建、存量杆塔改造等需求,组织编制智能杆年度建设计划;市、区政府投资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应当建设智能杆的,须上报列入智能杆年度建设计划。

因政府投资计划变更或新增智能杆建设任务,经市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对年度建设计划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纳入道路挖掘计划】对纳入年度建设计划的智能杆建设项目需要占用挖掘道路的,经市主管部门提出,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将其纳入道路挖掘年度计划或及时调整。

第十五条【规划动态调整】市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已建成的智能杆杆址,依规定程序申报纳入智能杆专项规划、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并批量办理规划报审。

第十六条【规划计划效力】在已建智能杆或智能杆专项规划、年度建设计划规定的杆址控制范围内,不得新设置同

类杆塔。

在已建智能杆杆址控制范围内,新增设备应当在智能杆挂载,存量杆塔挂载设备应当根据设备更新周期、存量塔杆设计使用年限等情况逐步迁移至智能杆挂载。

第十七条【统筹配套资源建设】市发展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部门以及市主管部门按照共建共享、资源统筹的总体部署,通过“多规合一”“项目赋码”等多种措施,在相应部门的配合下,组织通信、供电、管线等市政基础设施单位科学合理开展建设,将通信管道、电缆沟、变压器、配电箱、电缆或光缆接口等配置到利于智能杆接入的范围,同步做好建设预留,在实现“多杆合一”的同时统筹推动变压器、配电箱等“多箱合一”。

城市照明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市政公变等市政基础设施单位应当为智能杆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接入提供便利。

第十八条【项目报建】全市新建、改扩建道路等政府投资项目同步建设智能杆的,由主体工程建设单位办理报建手续,在项目赋码阶段通过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落实智能杆建设需求,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向主管部门、运营主体及相关设备挂载或使用单位征求关于智能杆建设的意见;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应当审查智能杆建设是否符合相关规划。

运营主体建设智能杆,按照智能杆年度建设计划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编制建设方案报市主管部门备案后,按照小散工程或零星作业办理安全生产备案以及社会投资项目备

案,无须办理规划用地和施工许可手续。涉及道路占用挖掘、迁移或砍伐城市树木、占用城市绿地的,应当取得相应许可文件。

第十九条【政府项目验收与移交】由政府投资的智能杆项目,建设单位应当通知主管部门、运营主体及相关设备挂载或使用单位参与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取得竣工验收备案回执 30 日内与主管部门办理移交手续;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整改合格,方可办理移交手续。

建设单位应当将智能杆杆址、所建配套设施纳入竣工测绘资料和建设项目城建档案资料,并在竣工验收后 6 个月内按规定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工程档案资料。

建设单位与主管部门应当签订移交接收证明书,载明所移交的智能杆及配套设施、挂载设备、城建档案资料及移交归档证明文件等。主管部门应当通知运营主体到场参与,同步完成智能杆的委托运营手续。

第二十条【运营主体验收与备案】由运营主体建设的智能杆项目,经市主管部门指导并参与竣工验收后,将竣工验收报告报市主管部门备案。

运营主体应当将智能杆杆址、所建配套设施纳入竣工测绘资料和建设项目城建档案资料,并在竣工验收后 6 个月内按规定向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移交工程档案资料。

第二十一条【移交条件】向主管部门移交及委托运营主体的智能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智能杆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二)具备纳入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的技术和安全条件;(三)竣工验收合格并具有完整的智能杆建设竣工资料;(四)具备安全通电运行条件;(五)已结清电费并承诺完成过户等用电变更手续;(六)市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具备检测能力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移交。受托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以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出具检测报告。

第二十二条【资产处置】对交通杆、监控杆、通信杆、路灯杆等各类存量杆塔改造为智能杆的,原杆塔及配套设施、挂载设备由原产权或管理单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予以处置;原挂载设备继续在智能杆挂载的,由原挂载单位持有产权。

运营主体应当在改造实施前,将经市主管部门备案的建设方案书面征求原杆塔及配套设施、挂载设备的原产权或管理单位的意见;原产权或管理单位应当配合改造工作,不得拒绝改造或拖延改造进度,但可预留不超过 48 小时的调整时间。

运营主体应当确保改造完成后挂载设备满足相关标准、规范。

第四章 运营和维护 第二十三条【统一运营和维护】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智能杆由市、区主管部门分别委托运营主体统一运营、统一维护。

在智能杆挂载设备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与运营主体签署挂载证明书,明确维护规范,由运营主体对挂载设备进行维护,作为主管部门委托运营主体对挂载设备日常维护的依据。

使用运营主体挂载设备提供服务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明确服务需求,作为主管部门委托运营主体提供服务的依据。

第二十四条【费用支付标准】智能杆相关服务费由市、区主管部门申请纳入部门预算后向运营主体支付;支付标准由市主管部门拟定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执行。

支付标准施行之前的相关服务费,按成本规制的方法由市、区主管部门组织核定后申请资金予以支付。

第二十五条【设备挂载规定】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气象等法律、法规、规章对设备挂载管理有特殊要求的,运营主体应当提请主管部门征询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气象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后挂载。

政府部门需要在已建成智能杆新增挂载设备的,运营主体应予配合,并按季度汇总情况报市主管部门备案。

政府部门委托运营主体开发并提供设备场景应用、投资购置挂载设备等属投资项目范畴的,按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列

支。

第二十六条【用电报装】简化用电报装流程,运营主体可以凭智能杆移交接收证明书或市主管部门备案回执向供电单位办理用电报装。

运营主体应当及时将智能杆相关规划、年度建设计划报送供电单位,与供电单位协调一致、进行集中统一报装。

第二十七条【管理平台与信息安全】运营主体在市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智能杆数据接入及管理,实现对智能杆及挂载设备的监测、分析、设备数据归集及互联互通等集约化管理功能,保障全市智能杆的正常运行,满足统一运营、统一维护的要求。

通过智能杆采集数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要求,接受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的指导,并通过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交互至市、区政务数据平台和各单位管理平台。

对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归集的数据,在满足信息安全、数据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前提下,在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服务等,不得违法泄露数据信息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不得发布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违背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的信息。

第二十八条【维护要求】主管部门应当与运营主体约定下列维护要求:

(一)遵守智能杆、挂载设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检查;

(二)建立值班、检查、档案资料等维护管理制度,配备结构、机电等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安全监控和巡查等安全保障措施;(三)负责智能杆、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已委托运营主体维护的挂载设备的巡检、养护和维修工作,保障其正常运转,并建立巡检、维修档案;对需要更换挂载设备的,及时通知设备挂载单位更换;(四)组织制订智能杆应急预案,发生台风雷雨等自然灾害或事故破坏等人为原因导致的险情时,采取应急应对措施或抢修;(五)定期对智能杆运行状况进行检测评定和安全评估,负责智能杆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卫和安全监察,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及时报告公安机关等部门依法查处;(六)对可能影响智能杆、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挂载设备安全的施工行为予以制止,及时报告市主管部门以及施工行为的监管部门;(七)对智能杆维护过程所破坏的城市绿地、电缆、路面等进行恢复;(八)保障智能杆安全运行的其他要求。

第二十九条【设备挂载的管理责任】智能杆设备挂载单位应当遵循设备挂载的下列要求:

(一)承担挂载设备质量的安全责任,配合主管部门及运营主体做好挂载设备的安全运行;(二)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程自行维护或委托运营主体

维护挂载设备并依法使用,将可获取的设备状态信息实时传输至智能杆综合管理平台;(三)配合主管部门制定智能杆应急预案以及智能杆挂载设备运行维护规范;(四)保障挂载设备安全运行的其他要求。

第三十条【禁止行为】禁止下列妨碍或损坏智能杆、挂载设备的行为:

(一)在智能杆上刻划、涂污、张贴、晾晒;(二)在智能杆底座堆放或倾倒腐蚀物、易燃易爆物品,或未经批准在智能杆底座从事打桩、挖掘、钻探、地下顶进、爆破、架设、降水、地基加固等施工作业;(三)擅自在智能杆架设管线或安置其他设施;(四)擅自操作智能杆配电箱等配套设施或改变其运行方式;(五)擅自迁移、拆除、改动智能杆,或在智能杆连接的地下管线上方从事打桩、挖掘、钻探、地下顶进、爆破、架设、降水、地基加固等施工作业;(六)擅自从智能杆接电;(七)擅自在智能杆上设置广告或装饰物;(八)窃取、破坏智能杆挂载设备,或擅自实施影响挂载设备正常运行的行为;(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三十一条【施工协调】因工程建设确需迁移、拆除、改动智能杆,或在智能杆连接的地下管线上方开挖的,建设

单位应当制定安全防范及实施方案,提请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并按协调要求在工程竣工时恢复或新建智能杆,或协商支付相关费用。

确因应急抢险需要无法按前款规定提请协调的,应急抢险单位应当按主管部门的要求处理。

第三十二条【临时装饰】举行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市相关部门确需在智能杆上临时设置公益广告或装饰物的,运营主体应积极配合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举办方或实施方对设置物的安全使用负责,并应及时拆除、清理设置物,恢复智能杆原状。

第三十三条【绿化协调】绿化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智能杆的设置科学合理选择绿化树种,绿化养护责任人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及时修剪树枝。

因台风、暴雨、地震等不可抗力危及智能杆安全运行的,运营主体可以先行修剪、砍伐树木。修剪树木的,应当在险情排除后 24 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绿化主管部门和绿化养护责任人;迁移、砍伐树木或临时占用公共绿地的,应当在险情排除后 5 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到绿化管理部门补办相关手续。

现有城市道路未达到本条第一款要求的,绿化管理部门应当逐步改造完善。

第三十四条【事故损害】因交通事故等人为因素损坏智能杆或其配套设施、挂载设备的,事故责任人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防止事故扩大,立即通知运营主体,依法赔偿损

失。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安全监督与日常监管】市、区主管部门和各挂载设备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智能杆、挂载设备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主管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涉及智能杆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六条【绩效考核】市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智能杆建设和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各区政府、市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运营主体等单位,贯彻落实本办法以及相关政策要求、智能杆相关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的情况进行考核,主要包括:

(一)在政府投资的主体工程项目同步建设智能杆或配套设施的情况;(二)在政府投资的主体工程项目的智能杆设计阶段征求主管部门、运营主体和设备挂载或使用单位意见的情况;(三)在政府投资的主体工程项目验收阶段邀请主管部门、运营主体和设备挂载或使用单位参与和听取意见的情况;(四)政府投资的主体工程项目向主管部门移交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的情况;(五)运营主体组织投资建设智能杆的进度、质量等情

况;(六)运营主体统一运营、统一维护的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七)相关设备挂载部门在智能杆挂载设备的情况;(八)各区智能杆相关服务费预算与支付情况;(九)其他必要的绩效考核内容。

智能杆建设和管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被考核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被考核单位应当配合绩效考核工作。

第三十七条【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职责】主管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智能杆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八条【违反禁止行为查处】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由相关挂载设备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泄露智能杆数据查处】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泄露智能杆或挂载设备所取得、形成的数据信息的,由相关挂载设备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存量智能杆处理】本办法施行前由政府投资且已建成的智能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施行】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

期 5 年。

第二篇:深圳市危房拆除重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危房拆除重建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为规范我市危房拆除重建行为,消除房屋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危房拆除重建行为。

本办法所称危房,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经鉴定为危房且处理意见是整体拆除的房屋。

第三条【不适用范围】以下情形之一的危房,不适用本办法:

(一)已纳入土地整备范围的危房;

(二)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已确定为整体拆迁范围内的危房;

(三)已纳入城市更新单元计划拆迁范围内的危房;

(四)按照已批准规划,危房所在用地的规划用地性质为城市道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由规划国土主管部门按相关规定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五)属原村民私宅的危房。如危房在按照本办法实施拆除重建过程中被纳入土地整备范围或城市更新单元计划拆迁范围,尚未取得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危房拆除批准文件的,不再批准危房拆除重建;已取得危房拆除批准文件的,可按本办法规定进行危房拆除重建或按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办理。

第四条【申报条件】申请危房拆除重建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房屋取得合法产权证明且不存在抵押、查封、异议登记的情形;

(二)申请房屋经市建设主管部门确定为危房,其处理意见为整体拆除。

第五条【拆建原则】危房拆除重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依法办理拆建审批手续;

(二)应符合建筑设计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三)危房拆除重建不涉及原产权关系的变更;

(四)原则上按原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房地产证登记的用地面积、建设规模和性质进行恢复性重建;

(五)危房拆除重建后土地使用年限应按原土地合同的约定,不得重新计算和延期;

(六)危房拆除重建由原产权单位自行出资建设。第六条【申报主体】危房拆除重建的申请人为房屋产权人或其法定监护人、权利继承人,也可由房屋产权人授权业主委员会或其他相关单位、个人提出申请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部门职责】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负责危房拆除和重建的规划审批;市、区、街道规划土地监察部门负责对违法拆建行为的巡查、制止和查处;市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危房的安全鉴定管理,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危房安全鉴定管理、备案工作,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分别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及现行法律法规对危房拆除和重建的施工安全和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市消防、民防、质检等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依法在各自职能范围内提供服务并实施管理。

第二章 危房鉴定

第八条【鉴定机构】申请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并经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鉴定机构进行房屋的安全鉴定工作。鉴定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及技术标准进行检测鉴定,并对检测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九条 【处理意见】经鉴定为危房的,鉴定报告应当明确危房的成因,并提出处理建议。处理建议为整体拆除的,申请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适修性评估,适修性评估结果符合整体拆除条件的,市建设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对鉴定报告和适修性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和安全状态出具处理意见。处理意见是整体拆除的,方可申请拆除重建。

第三章 危房拆除

第十条【拆除申请】鉴定为整体拆除的危房,申请人应及时办理申请拆除手续,经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拆除。

第十一条【征求意见】申请人须征得本栋建筑全体业主同意,并制定拆除方案,确保周围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及拆除工作的安全。危房拆除方案中应明确有关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管理措施。

第十二条 【拆除机构】危房的拆除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机构实施,房屋拆除机构应根据拆除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房屋安全拆除。

第十三条 【申请材料】申请人向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申请危房拆除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危房鉴定报告、市建设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等房屋安全鉴定资料;

(二)危房拆除方案、征求意见结果;

(三)危房拆除机构的资质等级证明;

(四)房地产权证明文件;

(五)《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其他规划审批文件;

(六)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没有现状建筑施工图存档资料的,还应提供测绘部门对现状建筑的测绘资料。

(七)房屋重建的建筑设计方案;

(八)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材料。

第十四条 【批准拆除】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在危房所在地公示拆除方案和重建的建筑设计方案,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或经核实异议不成立的,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出具危房拆除批准文件,并将批准文件抄送各区规划土地监察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危房拆除】危房的拆除应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实施。

第十六条 【注销登记】房屋拆除后,申请人应在事实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机关办理房屋所有权注销登记及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第十七条 【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房屋灭失前设立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业主可持房屋所有权注销证明等材料,按照物业专项维修资金有关管理规定,到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章 危房重建

第十八条【重建原则】不同类型的危房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重建: 住宅类危房应在原址上按原占地面积、原建筑规模、原建筑高度和原风格进行恢复性重建。

工业厂房类危房在不突破原批准规模情况下,允许结合周边用地条件,在不影响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对使用功能进行合理整合、适当优化建筑设计。

办公、商业服务设施类危房拆除重建,经批准允许适当增加停车位等配套设施。

公共配套设施在满足规划和行业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可适当放宽建设规模。涉及规模增加的,应按相关程序报批。

上述调整涉及建筑设计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重新申报建筑设计文件。

第十九条 【重建规划审批】危房重建应严格进行规划审批。申请人持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同意拆除的批准文件、注销房屋所有权的证明文件等资料向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第二十条 【重建规划审批】原建筑已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可以按原批准的施工图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原建筑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没有施工图设计文件存档资料、以及按第十八条规定需重新申报建筑设计文件的,申请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机构编制施工图文件,不符合建筑设计相关技术规范的,应通过优化设计达到规范要求。施工图文件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报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审核。

第二十一条 【重建规划审批】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核发危房重建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 【施工许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申请人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建设要求】危房重建过程中不得占用道路、绿地等公共用地,不得危及相邻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不得侵害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相邻房屋安全防护】申请人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对相邻房屋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受到施工影响的相邻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可以要求进行房屋安全鉴定,也可自行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安全鉴定。所有人或使用人要求进行房屋安全鉴定的,申请人应当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安全鉴定。因施工造成相邻房屋损坏的,申请人应当按照鉴定意见给予治理修复,并承担相关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办理程序】施工完成后,须按规定进行竣工测绘、规划核实和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向房地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房屋初始登记。

第二十六条 【房屋初始登记】重建房屋应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条例》的规定申请房地产初始登记。如涉及补交地价的,还应提交补交地价的证明文件。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危房重建应严格按照规定用途和建筑面积建设,对擅自改变用途和违法超建行为,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不予通过规划核实,不予办理房地产初始登记。

第二十八条 超建面积不大于200平方米、且不超过规定建筑面积的3%,视为合理误差范围,按相应房屋用途的市场评估地价标准补交地价。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进行查处。

第二十九条 未经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拆除房屋的,由规划土地监察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未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及技术标准进行检测鉴定或出具虚假报告,将非危险房屋或非整体拆除类危房鉴定为整体拆除危房,由市建设主管部门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鉴定机构应承担相关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应加强危房拆除重建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发现未按审批内容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应予以制止并责令整改,拒不改正的,移送规划土地监察部门查处。

第三十二条 市、区和街道规划土地监察部门应加强对违法拆建行为的巡查、制止和查处工作。对未经批准擅自拆建和未按审批内容建设的,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十三条 市、区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危房拆除和重建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发现有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时,责令改正,并依法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实施时间和解释】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实施。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拆除尚未重建的房屋,符合危房拆除重建申报条件的,可按照本办法程序完善申报手续。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拆除且已建成的房屋,符合危房拆除重建申报条件、按照原建设规模和性质进行恢复性重建的,可按照本办法程序完善手续。重建房屋存在加建、改建和扩建等违法行为的,按规定进行查处后,按照本办法程序完善手续。

本办法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篇:深圳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净空区域保护 第三章 电磁环境保护 第四章 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本市民用机场的净空保护,保障民用航空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和本市其他民用机场的净空区域保护和电磁环境保护。

第三条 【相关用语定义】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定义:

(一)机场管理机构,是指依法组建的或者受委托,负责民用机场安全和运营管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

(二)机场净空,是指为保障民用航空器的运行安全,根据民用航空法律、法规和民用航空技术标准规定的机场障碍物限制图要求划定的空间范围和机场通信、导航台(站)的环境要求;

(三)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是指为保障航空器在机场安全起飞和降落,按照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的要求划设的一定空间范围;

(四)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是指为保证民用机 场通信设施、设备正常工作而在其周围划定的限制电磁干扰信号和电磁障碍物体的区域;

第四条 【职责分工】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依法对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工作实施行业监督管理。

地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依法开展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管理工作。

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机场地区有关行政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区发展改革、公安、规划国土、建设、市场监督、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气象、卫生、口岸、应急管理、无线电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机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所属机场的净空安全保护工作。第五条 【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民用机场的净空安全,并有权向国家民用航空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举报民用机场净空安全隐患或者危害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行为。对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制定并落实监督检查计划,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有关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举报,并组织调查核实,依法处理;举报事项涉及民用机场净空安全重大问题的,提请市政府协调解决。

第六条 【净空宣传教育】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和市、区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对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的意识。

第七条 【应急预案】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善有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与机场所在地的区政府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共同做好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工作。

第二章 净空区域保护

第八条 【净空障碍物限制图】机场管理机构应当依据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和机场总体规划,编制民用机场障碍物限制图。

机场管理机构应当结合有关技术标准、规定、机场总体规划的修订和科技的发展,及时修订机场障碍物限制图。

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经批准的最新机场障碍物限制图报地区民航管理机构和民用机场所在地的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上传至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官方网站供查询。

第九条 【净空保护区域划定】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机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拟定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划定方案,经市政府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批准后,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市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机场管理机构拟定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划定方案过程中,应当征求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意见。

第十条 【跨市协调机制】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或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划定方案涉及毗邻城市的,由市人民政府会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协调相关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机场净空保护区域范围。

第十一条【规划及项目审批】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和机场净空保护区域范围履行职责。涉及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的规划及建设项目,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征求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市交通主管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的意见后,方可确定规划方案或作出审批决定。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市交通主管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在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15日内作出书面答复;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经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时间。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 【禁止行为】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超过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高度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二)修建靶场、爆炸物仓库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三)排放大量烟雾、火焰、粉尘、废气等影响飞行安全的物质;

(四)设置影响民用机场目视助航设施使用的灯光、标志或者物体,或者使用激光等强光照射航空器;

(五)种植影响飞行安全或者影响民用机场助航设施使用的植物;

(六)在机场围界外5米范围内,搭建建筑物或者从事挖掘、堆积物体等影响机场运营安全的活动;

(七)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无人机,或者进行飞艇、热气球、滑翔机、动力伞等飞行活动;

(八)从事航空模型飞行或无人机飞行;

(九)放飞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鸟类动物和升放风筝、孔明灯等物体;

(十)储存爆炸物品,燃放烟花、爆竹、焰火等;

(十一)进行超过净空保护高度要求的爆破或者作业;

(十二)焚烧产生大量烟雾的农作物秸秆、工业废料、垃圾等物质;

(十三)设置易吸引鸟类及其他动物的露天垃圾场、屠 宰场、养殖场等场所;

(十四)其他影响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活动。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从事前款活动的,不得影响民用机场净空保护。

第十三条 【净空区域内障碍灯的设置】净空保护区域内超出障碍限制面的不可改变的建筑物或设施,管理人应当设置障碍灯和障碍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净空保护区域内超出障碍物限制面的自然障碍物,由自然障碍物所在地的区政府负责清除;不能清除的,区政府应当设置障碍灯和障碍标志。

第十四条 【净空区域外障碍灯的设置】净空保护区域以外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高大建筑或者设施,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飞行障碍灯和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自然障碍物,自然障碍物所在地的区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飞行障碍灯和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第十五条【净空保护区域外施放气球等规范】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的,应当依法向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的,应当在拟升放2日前持气象主管机构的批准文件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升放申请,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拟升放1日前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 【异常情况报告】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升放的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无人机、航模失去控制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异常情形的,升放单位 或者个人应当立即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和市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临时飞行空域划定】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使用飞艇、热气球、滑翔机、动力伞等航空器从事航空飞行的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划定临时飞行空域的,应当在拟使用临时飞行空域7个工作日前持有关升空物体的种类、放飞起止时间、放飞高度、活动范围等文字材料,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受理申请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决定是否予以批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 【吸引鸟类晾晒场的限制】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民用机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控制、减少吸引鸟类动物的农作物或者植物的晾晒场。

第十九条 【信鸽协会会员的限制】信鸽协会、观鸟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做好会员、俱乐部等的自律管理工作,监督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在饲养、放飞信鸽和组织竞赛等活动时,不得影响民用机场净空安全。

第三章 电磁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 【电磁环境保护区域的划定】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确定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并向社会公布。

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包括设置在民用机场总体规划区域内的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和民用机场飞行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

第二十一条 【电磁环境保护区域的备案】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将最新的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及时报市无线 电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航空无线电台设置审批】设置、使用地面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应当经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审核后,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领取无线电台执照。

第二十三条【非航空无线电台设置审批】在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内设置、使用非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的,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征求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意见后,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审批。

第二十四条【禁止行为】禁止在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内,从事下列影响民用机场电磁环境的活动:

(一)修建高压输电线、架空金属线、电气化铁路、公路、无线电发射设备试验发射场所等;

(二)存放金属堆积物;

(三)种植高大植物;

(四)从事掘土、采砂、采石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五)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影响民用机场电磁环境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无线电使用基本要求】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无线电台(站)和其他仪器、装置,不得对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的正常使用产生干扰。

第四章 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净空保护状况核查】机场管理机构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民用机场净空状况的核查。发现影响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的情况,应当立即制止;无法制止的,应当即时向机场公安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先行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排除飞行安全隐患。机场公安部门先行处置后,对于不属于其管辖的事项,应当及时移送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行政部门进一步处理。

第二十七条【电磁环境状况核查】机场管理机构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民用机场电磁环境状况的核查。发现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受到干扰时,机场管理机构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排查措施,及时消除;无法消除的,应当通报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依法查处。

第二十八条【应急管理机构】本市设立机场应急管理机构。

机场应急管理机构由机场管理机构、机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地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组成。

机场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以下各项工作:

(一)研究确定机场安全应急预案;

(二)研究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案件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处置方案;

(三)协调毗邻城市相关部门提供执法协助或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九条【查处违反净空保护行为的主体】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由违法行为地的区公安、建设、城市管理、气象、经贸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净空保护区内障碍物管理违法行为处罚】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建筑物或者设施管理人未按要求设置障碍灯和障碍标志,或者未保证障碍灯和障碍标志正常使用的,机场管理机构应当通知改正,并及时报告区城市管理部门。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罚款。任何单位和个人影响障碍灯和障碍标志的正常使用的,机场管理机构应当通知改正,并及时报告区城市管理部门。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处1000元罚款,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1万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申诉机制】当事人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 【机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违法处分】机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市政府可以对机场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三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处罚】国家工作人员不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行政处罚,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区、新区】本办法所称的区,含光明、坪山、龙华、大鹏新区等管理区。

本办法规定由区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责,市政府授予前海管理局或其他机构的,由前海管理局或相关机构承担。

第三十五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1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深圳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建设及处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材料1 深圳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建设及

处分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明确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的权属,规范停车位的转让行为,保障停车位的合理使用,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实施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的建设、权属界定和转让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实施前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但尚未销售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可以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停车位的建设、权属界定和转让进行补充约定。

保障性住房项目及其他非房地产开发项目停车位的权属界定和转让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定义和分类】本办法所称停车位,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机动车的车位、车库。停车位分为配建停车位和增设停车位。配建停车位是指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建设的停车位。

增设停车位是指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配建停车位以外利用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物地下空间建设的停车位。

配建停车位和增设停车位的位置、数量及编号等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中予以确定。

第四条【产权归属】停车位的分类、权属、数量及处分等应当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进行约定。

配建停车位应约定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体业主共有。增设停车位可约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

第五条【地价计收】配建停车位不计收地价。增设停车位计收地价的面积按标准停车位的占用面积计算。地价标准按照房地产开发项目主体建筑功能基准地价的20%收取。

第六条【设置及标示】配建停车位和增设停车位应当分别集中设置,并设立明确的标示及编号予以区分。

未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停车位的数量、位置、区域和使用功能不得改变。

第七条【停车位特别规定】停车位的设置等应当符合《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和《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等相关规范的要求。《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及相关城市规划对停车位的配置有控制性要求的区域,停车位的设置应当符合前述规定。

依法利用民用建筑的防空地下室设置的停车位,应当纳入配建停车位范围。

第八条【使用和处分原则】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停车位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

配建停车位不得转让。增设停车位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进行转让。

第九条【使用和收益】停车位的使用和收费应当符合《深圳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机动车停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停车位的具体使用规则由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管理规约中进行约定。

第十条【销售和预售】增设停车位按个销售,其销售行为应当纳入商品房销售管理。申请预售增设停车位应随项目的商品房一并办理预售许可。

停车位预售许可证应注明批准预售增设停车位的面积和数量,同时应在预售许可证附表(图)上明确标示停车位的位置及编号。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销售现场公示房地产开发项目所有停车位(包括配建停车位和增设停车位)的数量、编号及 位置。

第十一条【转让合同】当事人转让增设停车位应当签订书面的停车位转让合同,增设停车位转让合同应当采用房地产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文本。

增设停车位转让合同应就停车位的四至范围、楼层分布、车位编号、面积、价款等事项进行约定,并附停车位测绘平面图。

增设停车位转让合同应注明购房人已经购买该项目房屋的具体房号及房地产证号或者商品房买卖合同登记备案证明编号。当事人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时,与其相关联的增设停车位转让合同应当一并解除。

第十二条【转让限制】增设停车位不得转让给该项目购房人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停车位个数不超过房屋总套数的,购房人每购买一套房屋只能购买一个增设停车位。

第十三条【产权登记】配建停车位经房地产初始登记后,权利人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全体业主,不核发房地产证。

增设停车位的登记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登记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一并处分原则】业主转让房屋时,与该房屋相关联的增设停车位应当一并处分。

第十五条【使用规定】停车位的使用不应占用消防车道 和消防车操作场地,不得妨碍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

设置在防空地下室的配建停车位,平时由停车位权利人使用,由使用单位或物业管理单位统一进行维护和管理。战时或其他紧急状态出现时,应保证按规定移交有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六条【违规处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违规转让停车位的,由主管部门依据《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查处。

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停车位的设置及使用功能的,由主管部门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七条【公共停车场的权属】房地产开发项目根据规划要求建设的公共停车场,其权属应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进行约定。公共停车场的权属可约定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按规定缴纳地价后办理产权登记。公共停车场的使用应当符合相关规定,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分割销售或出租,符合转让条件的限整体转让。

第十八条【操作规程】市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

第十九条【效力规定】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

东莞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

(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完善重大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提升重大项目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重大项目,是指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纳入计划管理的项目。市重大项目分为四种类型:

(一)社会民生事业类。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财政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社会投资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或1500万美元)以上。

(二)产业发展类。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或1500万美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应达到2亿元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投资额应达到3亿元(或5000万美元)以上。

(三)城市基础设施类。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公路、水务、电力、能源等行业,属于财政投资的,项目投资规模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属于社会投资的,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人民币(或1500万美元)以上。

(四)城市更新类。其中,产业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亿元以上;产城融合项目投资额应达到10亿元以上,产业用地比例不低于40%,且房地产用地比例不高于40%;公共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应达到5000万元以上。

市重大项目坚持产业发展和质量效益导向,对一些产业链关系大、质量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可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门槛,经批准后纳入市重大项目管理。

第三条

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市重大项目工作,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其他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我市关于重大项目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决策部署,研究决定市重大项目管理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大安排;

(二)审议市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和计划安排,以及省重大项目建议名单;

(三)督导市重大项目工作进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2—

(四)批准市重大项目考核和奖惩方案;

(五)其他重大事项。

第四条

市重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重大办”),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市重大项目工作调研,研究提出市重大项目管理的政策措施、工作制度和工作建议,并提请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二)建设管理市重大项目预选库,开展产业发展类项目评估,提出市重大项目计划和调整计划,提出省重点项目计划;

(三)落实市领导挂钩督导市重大项目制度,协助制定督导方案,并实行动态调整;

(四)统筹推进市重大项目进度,协调项目规划、用地、环保等前期工作,督促项目加快建设,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五)牵头落实省市领导和领导小组关于市重大项目工作的指示批示和决策部署;

(六)跟踪监测市重大项目工作进度,按月分析通报项目进展情况;

(七)牵头组织开展市重大项目工作考核,并提出奖惩意见;

—3—

(八)组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履约后评价工作;

(九)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市发改、规划、国土、林业、海洋渔业、住建、水务、交通、财政、环保、招商等部门,以及各园区、镇(街道)分别按职能负责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落实相应机构、人员和经费,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征地拆迁等属地责任,共同推动市重大项目建设。

第二章 计划管理

第六条

建立市重大项目预选库,制定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市重大预备项目是指当年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市重大建设项目是指当年已经开工或者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市重大预备项目原则上应从市重大项目库预选中产生,市重大建设项目原则上应从市重大预备项目中产生。

第七条

市重大项目预选库实行适时动态管理。申请入库的项目,应当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项目简介、前期工作、投资意向(产业类项目)等基本情况,经市重大办审核后入库。

第八条

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由市重大办每年第四季度组织编制。申报市重大预备项目,应当符—4—

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已纳入市重大项目预选库;

(二)项目已初步确定用地红线,符合我市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三)项目建议书已批复(财政投资类);

(四)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产业发展类),初步投资规模、产出效益等;

(五)完成控规调整(城市更新类);

(六)其他必要的材料。

申报市重大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已纳入市重大预备项目;

(二)项目已完成立项,企业投资项目完成项目核准(备案),财政投资项目已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投资协议(产业发展类),包括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税收贡献和履约保障方面的约束性条款等指标;

(四)项目已完成供地(城市更新类);

(五)其他必要的材料。

第九条

建立市重大产业项目评估机制。对申报的市重大产业类建设项目,由市重大办牵头,组成评估委员会,从项目投资主体、产出效益、科技创新、资源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作为项目准入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具体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条

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和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经市重大办初审并征求市各相关部门意见后,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报市政府审定,并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市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布。

—5—第十一条

市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市重大项目计划确定后,当年下半年启动计划调整,符合条件的项目由相关项目主管单位申报,经市重大办初审并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增补列入当年重大项目计划;预备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的,由相关项目主管单位申报,经市重大办初审并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可调整为建设项目。

第三章 资源配置

第十二条

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项目用地指标。符合省核销指标要求的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项目,最大程度争取省级指标,无法由省级指标解决的,优先由市统筹指标解决。

第十三条

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符合省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指标奖励条件的优质产业项目原则上申报省重点项目,最大程度争取省奖励指标,无法由省奖励指标解决的,以项目评估结果为依据,按项目质量高低依次由市统筹指标解决。

第十四条

无法由省、市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通过镇街(园区)的奖励指标、盘活存量用地(含“三旧”改造及拆旧复垦等)等方式解决。

第十五条

加强项目用地监管。对于已安排用地指标的项目应由属地镇街(园区)及项目单位明确承诺供地时间,尽快完成供地。由国土部门、属地镇街(园区)履行用地监管责任,—6—

做好用地监管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六条

创新重大项目土地供应。探索试行“先租后让”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拍挂的,招拍挂程序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或者完工达产后经后评价认定合格的,产业用地可直接协议出让至投资企业。集体建设用地,经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可在征为国有建设用地后直接协议出让至投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可实施带方案出让,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方案和条款进行建设并落实相关要求,设计方案免于审核。

第十七条

实行环保排放指标与项目质量挂钩。对产业类重大项目,环保排放指标由市统筹,以项目评估结果为依据,按项目质量依次安排环保排放指标,确保优质重大项目排放指标需求。

第十八条

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市发改、财政部门在制定实施财政投资基建项目预算计划时,应优先满足重大财政投资项目资金需求。

第十九条

支持社会投资类重大项目融资。开展重大项目银企对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向重大项目放款,经认定为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的,可享受《东莞市重特大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相应优惠政策。

第二十条

安排公办学位。项目建设期内,重大产业项目

—7—投资企业的项目负责人有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需求的,项目所属镇街(园区)应当优先安排学位。

第四章 服务保障

第二十一条

实施重大项目预审批。列入计划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土地出让阶段同步实施预审批,各审批部门预先办理工程规划、施工图等审批事项并加盖蓝章。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由政务服务办协调各审批部门转盖红章,直接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第二十二条

实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列入计划的重大项目,各审批部门实行“科长服务制”,做到“马上就办”,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出具“路条”后,可提前办理工程质量和安全介入手续,缩短项目开工时间。城市更新类项目中涉及产权分割销售的用地部分不享受审批“绿色通道”政策。

第二十三条

加强重大项目批后监管。各审批部门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完善“绿色通道”审批的后续手续,并加大查处力度。

第二十四条

保障规划空间。对纳入计划的重大项目,应按规划实施,确需调整控规的,一般性规划调整在符合技术要求前提下,原则上3个月内完成控规调整审批。支持重大工业项目提高容积率,免增收土地价款。

—8—

第二十五条

推行重大项目代办服务。对企业投资重大项目,实行“代办制”,由项目管理单位负责,1个项目指定1名代办员,全程跟踪代办项目审批事宜。

第二十六条

重大项目“五个一”管理制度。对列入建设计划的重大项目,管理单位应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条龙服务、一月一检查,全力推动项目顺利建设。

第二十七条

市领导挂钩督导重大项目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对工作推进存在问题的重大项目,由市领导按分工实行挂钩督导,并视问题情况按月动态调整。

第二十八条

重大项目巡查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由市重大办牵头,会同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按季度开展现场巡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第二十九条

重大项目进度预警制度。根据《东莞市重大项目建设进度预警及协调处置工作规程》,建立分级预警机制,强化问题三级协调机制,提升服务保障会议质量,全面加强我市重大项目进度预警及协调处置能力,有效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十条

重大项目问题管理制度。以问题为中心,从问题收集、分类处理、督查督办、办结归档全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问题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9—第三十一条

重大项目通报制度。重大项目实行一月一通报,对重大预备项目,通报重要节点审批进展情况;对重大建设项目,通报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必要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通报。

第三十二条

重大项目信息统计制度。衔接重大项目与全市投资项目库,对已开工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投资项目库;暂未开工不符合入库条件的重大项目,开工后第一时间入库,确保重大项目数据真实。

第三十三条

重大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在项目竣工验收之前,项目建设单位应依照有关规定,将真实完整的项目档案报市档案局和市城建档案馆进行验收和移交,确保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第五章 考核评价

第三十四条

加大考核力度。将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纳入全市考核,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考评事项。

第三十五条

开展专项考评表彰。市重大办每年年底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工作考评,分别对市重大项目审批服务部门、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市重大建设项目和市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个人进行考评,对先进单位、先进项目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排名后三位的建设管理单位和重大项目给予通报批评。具体考评办法另行制定。

—10—

第三十六条

实行重大项目退出机制。重大预备项目,两年内仍未动工建设的,原则上取消重大项目资格;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投资计划完成率不到60%的,取消重大项目资格;已开工的单一重大产业项目,五年内仍未完工的,原则上取消重大项目资格。

第三十七条

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后评价。产业类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后第二个完整会计结束,由市重大办组织开展重大项目履约评价,重点对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履约情况优秀的项目投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在当年重大项目考核中给予所属镇街(园区)或责任单位适当加分;对严重失信的项目投资企业,纳入严重失信人名单,实施惩戒措施,在当年重大项目考核中给予所属镇街(园区)或责任单位适当扣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省批准的市属省重点项目、经认定的市级倍增试点企业优质项目、经认定的市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直接纳入市重大项目管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重大办负责解释,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原《东莞市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东府办〔2015〕109号)同时废止。

—11—

下载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市多功能智能杆及配套设施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