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论文(样例5)

时间:2019-11-26 09: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论文》。

第一篇: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论文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之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为出发点,凭借着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囿于传统观念及文学写作规范的影响,她的焦虑是更深层次的,一是作家身份的焦虑,即伍尔夫对自身文学创新如何超越前代作家,如何摆脱传统写作规范以及自我超越的担忧;二是女性身份的焦虑,即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伍尔夫对潜意识中各种束缚女性创作观念的超越以及对女性叙事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主义 焦虑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20世纪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家之一,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为出发点,凭借着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伍尔夫通过探寻女性的文化传统,发现从题材到语言风格上,男女作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女作家无法在男性话语中找到适合她们的表达方式。理论的传统话语方式只是便于表述父权文化的价值观点。弗吉尼亚·伍尔夫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男权话语对女性思想表达的束缚。她呼吁女作家必须自己创造,将现有的语句修改变形,使之适合她们自己的思想的自然形态,使之既不被压垮,也不歪曲她们的思想。伍尔夫在自己的文学实践中不断地与传统的男性作家的创作风格相抗衡,积极寻求一种能充分表达女性真实处境的、又适合女性表达的艺术创作方法。这使得她在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前代作家影响的焦虑及自身女性身份的焦虑。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其诗学著作《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nece,1973)中将文学的影响比作父子关系,“影响的焦虑是期待自己被淹没时产生的焦虑……像惧怕洪水一样惧怕前驱(父辈诗人——引者注)的新人实际上把某一重要部分当做了‘整体’,而这个‘整体’乃是构成其创造性焦虑的一切,是每一个诗人内心的幽灵似的阻塞剂”。弱势诗人只能模仿其父辈诗人,而强势诗人却能奋起抗争,挑战父辈诗人,形成俄狄浦斯式的对抗。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修正了哈罗德·布鲁姆关于影响的焦虑的理论,将“文学父子之间的俄狄浦斯斗争的弗洛伊德范例转变成女性主义的影响理论,用来形容在父权制文化与文学中的19世纪妇女作家的焦虑”。实际上处于18、19世纪在传统男权社会的各种社会道德规范束缚下的女作家就扮演了文学中“子”的角色,长期以来,艺术创造被视为是属于男性的领域,女性作家是被放逐者,她的存在是不被考虑的。吉尔伯特和格芭指出:“在男性中心的文学俄狄浦斯范式中,女作家被忽略,女作家在面对这样男权中心思想所建构的创造力与文学史图景,她的焦虑是更深层的。——一种对作家身份的焦虑。”“在尝试拿起那严格防范她们使用的笔之前,父权制以及其种种文本早已囚禁了妇女,使她们当个顺民;她们必得要从那些男性文本中脱逃,那些男性文本把她们当作‘无用的人’,拒绝给她们自主权,以防她们拿来弄出另一套来取代现在幽禁她们防着她们拿起笔来的权威。”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创作过程是她与各种男权中心的文化的、语言的规范抗争的过程,也是对以男性为代表传统的文学权威挑战的过程。其所受的影响的焦虑是双重的,一是其作家身份的焦虑,二是其女性身份的焦虑。

1.作家身份的焦虑

伍尔夫没有受过任何成为一个作家的正式教育。她自己认为,作家的训练并不像美术、音乐方面的训练那么明确,而阅读、倾听、休闲都同正式教育同等重要。虽然她因被父亲剥夺了同兄弟们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而怀有怨愤情绪,但宽松的家庭氛围却为她提供了不同寻常的非正式教育。她在书籍的包围中成长,父亲的教诲给了她很大的鼓励:“阅读你喜欢的书,只因为你喜欢它,绝不要假装赞赏你并不赞赏的东西——这就是他在读书的艺术上唯一的教诲。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写作,尽可能清晰、准确地写出你的意思——这就是他在写作的艺术方面唯一的教诲。”她的阅读似乎并不遵循任何轨道,完全是接受天然喜好的指引。她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大作家的名字及计划要读的书目,但没有任何当代作家,因为她要同经典作品一起并完全用确实第一流的思想来陪伴自己。大量阅读、倾听及讨论使伍尔夫有自己的观点,为其成为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伍尔夫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着雄心勃勃、令人嫉妒的自我训练,她的目标是“重铸”传统小说、传统传记和人物性格的传统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的创作能捕捉并描写现实生活中难以琢磨的许多东西。在创造性写作方面,伍尔夫被奥斯丁、梅瑞狄斯和哈代的成就震吓住了,她曾多次肯定并赞扬简·奥斯丁在创作中发明的恰合她自己的一种完美自然、形态绝妙的句法,她也努力使自己的眼光超越成熟完美。她的1903年的海德公园门日记和1906年-1909年的旅行日记是她在创造性写作方面所进行的描写练习,在想到乔治·艾略特时,她赞赏她的观点的差异创造性行为,认为智力的渴求一定会使女性的观点变得完满。伍尔夫在1906年夏天也首次从模仿性习作转变到妇女“观点的差异”上来。她在1908年到1910年间所写的传记评论中,强调人物生命中的若干动机、行为和侧面的一个个自发的随意的瞬间镜头的描写,这些都是她后来成为小说家至为关键的文学理论,她所审视和关注的是一个人生命中的隐秘、瞬间和隐晦的成长体验,而不是公开化的行动。1915年出版的小说《远航》是伍尔夫就如何表现人性中被忽视的东西所做的积极的探索。其实早在1908年该书已经动笔了,伍尔夫多次重写此书,她留下了五种草稿,此外还烧掉了很多。她想改变小说的形态,想进行现代艺术的实验,但这在当时对她来说是孤立无援的艺术抱负。由此可以看出她当时内心的躁动不安,她曾对克莱夫·贝尔说“我的大胆吓坏了自己”,她在大胆创新和传统小说的适度规范之间来回转向。1917年,她与丈夫伦纳德的霍加斯出版社的成功创办,使伍尔夫成为当时英国唯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女人,她不需要向专业出版社的挑剔低头,也无须配合出版商的需求和邀约而更改自己的写作计划。到了1923年夏季,当她创作《达洛卫夫人》时,获得他人赞赏的需要被全部抛开了。在1923年6月19日日记中写道:“我感到仿佛匆忙之间卸掉了所有的舞会服装,赤身裸体地站在那儿。”她完全摆脱了外部的影响,她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小说中的人物。从1932年起,她开始称自己为一个“局外人”,这便开始了伍尔夫生命中最后一次腾跃,1932年10月2日日记中写道:“……现在,我50岁了,我正做好准备要无所阻碍地、笔直地并毫不偏斜地射出我的弩箭,不管它们是什么。”

在伍尔夫的文学创作中,自身对其作品创新、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焦虑使其处于精神痛苦中,甚至多次精神崩溃。伍尔夫在其日记中大量记载了这种担心与忧虑。“就写作而言,最糟糕的是作者过分看重外界的赞誉。可以肯定,这个短篇(《邱园记事》)是得不到什么赞赏的。而我还会对此有些在乎。一大早的没人来说好听的,很难动笔。”(1919年5月12日记)“《夜与日》仍缠绕在心头,浪费了许多时间。乔治·艾略特从不读书评,因为别人的飞短流长会令她无法写作。现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毁还是誉我并不特别计较,只是这些东西扰乱了心神。”(1919年11月16日)“今天下午我终于设想出一部新小说的新表现手法。……即结构松散,可以包容一切,同时,更接近主题,却又能保持形式和节奏的不变。”(1920年1月26日)“我将不再为取悦别人而写作,而作出改变,现在我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将来也是。”(1937年8月6日)

通过大量的阅读,伍尔夫发现传统的写实的创作手法已被前代作家发展到了极致,且已经形成一套潜在的写作和批评模式,已很难超越;更为重要的是在伍尔夫看来,这种创作手法已经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作家,伍尔夫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既完成了对前代作家作品的创新,又实现了对自身作品的超越,虽然这种超越是建立在巨大的精神痛苦之上。她对前人作品的梳理点评见解独特,创造了明显背离当时现存的文学的叙事模式,其作品蕴含的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更是吸引了后世读者的关注。

2.女性身份的焦虑

维多利亚时代风行的淑女典范并不鼓励女性成为一个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作家。伍尔夫的成长受到已经内化于心的贞洁观念的影响,她常处于缄默状态。“作为一个女性,她常常会感到很难替复杂的思想状态找到适当的语言表述。……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和小孩都储藏着私人化的词语内涵,因为她们使用公共话语的空间受到了她们低微地位的限制。”人类学家认为女人在若干世纪中已将自己的知觉适应于男子的编码语言,从而成为了一个缄默的人群,习俗也认为女人出名是可憎恶的,她们的血液里流淌着匿名的意念。所以,弗吉尼亚在推测一个生在16世纪却想要写作的女人的命运时,相信她肯定发疯,开枪自杀,被人嘲笑,即使写作,也不会署名。勃朗特姐妹在文学创作中用男性化名就是对传统文化规范采取的一种策略,千百年来女性的缄默状态与作家所必需的心灵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形成一种的尖锐的矛盾,这使得女性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充满了困惑与焦虑,即如何超越潜意识中各种束缚女性创作的观念以及探索女性叙事方式。

伍尔夫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个作家的,虽然父亲对她的教育相当开明,但伍尔夫对父亲总是沉默无言,甚至不敢出示自己私下里写的文章。她的含蓄克制是因为父亲在女性享有学识问题上的矛盾心态。父亲从不给她热情的鼓励,甚至在女性出乎他意料之外突然要表达思想时便会恼怒。在原则上,他认为女儿们应按照最佳的职业标准发挥其才能。而实际上,他认为体面的女人绝不应该侵犯男性专有的职业。伍尔夫也亲眼目睹了凯瑟琳·斯蒂芬(后来是剑桥大学纽南姆女子学院的院长),因为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身份备受冷遇,她批评性的谈话更是激怒了不少男士。伍尔夫处于思想表达的压抑状态,“我有一个女人的感情,但我只有男人的语言。”当她写作时感觉到:女性写作“缺乏一种传统规范,而一代人的工具对下一代毫无用处,又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所谓的“一代人的工具”是指成熟定型的传统写作规范,即男性作家形成的符合他们目标的小说写作技巧。然而,相对女性作家而言,伍尔夫敏锐地指出:那些工具可不是我们的工具,那些事业也不是我们的事业,对我们来说,那些传统意味着毁灭,那些工具意味着死亡。

在文学创作中,伍尔夫发现,要大声地表达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声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对现存的语言无法表现的女性特有的感情建构一种表述方式,几乎需要疯狂的冒险。基于传统的“性别类比的思维习惯”,大男子批评家像对待妇女那样评判她们的作品:“妇女作品所受的待遇好像它们本身就是妇女,对它们的评论往往始于其胸围、臀围进行的学术测量。”对于伍尔夫来说,写作是一种革命行为,她与英国父权制文化及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形式和价值观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致她在落笔时充满恐惧和决心。因为语言和文化被压迫者攥在手里,要和他们争夺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略,但伍尔夫还是义无返顾地拿起笔,努力地抗拒和颠覆着父权文化。

作为一个女性意识极强的作家,伍尔夫有意识与传统小说中男性沙文主义相抗衡,努力建构女性自己的文学,积极营建一种与女性作家性别身份相吻合的适合女性表达且能充分表现女性真实存在的新的文学话语方式。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依据女性自我意识发展的历程,认为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经历了“女性特征的”“女性主义的”和“妇女的”三个阶段,即从女性作家模仿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作家到女性作家采用多种文学方式表现时代女性再到女性作家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真实的女性自我。伍尔夫的创作活动几乎跨越了这三个阶段,前期的是现实主义创作,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社会生活,基本是对传统文学经典创作方法的模仿,如《夜与日》《远行》《奥兰多》,其中《奥兰多》塑造了“雌雄同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双性同体”的两性和谐相处的人类理想境界。后期其现代主义作品大量运用意识流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是叙述艺术的创新,她通过内聚焦、多视点的叙事角度,建构女性叙事权威;大量运用暗示、象征、隐喻等手法,强调语言的抒情性,张扬女性化的审美机制;意识流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手法,充分表达女性内心真实,丰富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男性文学中女性形象非“妖魔”即“天使”的失真局面,她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文学经典和男性所创造的文学传统而言,是一种颠覆、一种超越。

参考文献:

[1] [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伊莱恩·肖瓦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芭.阁楼上的疯女人.转引自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5] [英]林德尔·戈登.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M].伍厚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 [英]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日记选[M].戴红珍,宋炳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7]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贝内特先生与布朗夫人.论小说与小说家[C].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8] 刘涓.从边缘走向中心:英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第二篇:语文双重价值论文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1.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 1.1 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

语文教材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的。这些文章,原本并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而是作为一种会阅读客体存在的。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

有研究者把课文的原生价值概括为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其实还可以概括出很多其他的价值,创作者创作的时候怀着各式各样的目的,可以说有多少种目的,它们就有多少种价值。但是不管多少种价值,它们的总价值,就是信息价值。读者阅它们,其目的或者为了获得事实的信息,或者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总之,都是获得信息。1.2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

事实上,不管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1.3 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是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必须明确,语文教材有两种价值,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教学价值。照我看来,将语文教材这两种价值混为一谈,把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不着眼于它的‚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而着眼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本身的智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犯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错误。

另一方面,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必须确,语文教材的这两种价值,必须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文教学的目的。怎么统一呢?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

一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它在原生价值的基础上生发了教学价值。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课文,首先又要把课文当作一个社会阅读客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社会阅读主体来阅读课文。也就是说,学生要把接受课文所传播的息作为阅读目的来阅读课文。

但是,学生读课文获取信息,这只是语文学一个显在性的行为。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则是一个更为本质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未定性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寄附在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之中,它不像教材的原生价值那样直接诉诸命题和陈述,而是隐蔽在教材的原生值之中,由课文自身直接体现。因此作为一种教学内容而言,它是未定的。

2.1 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隐蔽性

语文教学最终的所有矛盾都汇集到了这里:在语文教学中,掌握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必须读懂课文;学生没有这一种行为方,没有这么一个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言语智慧根本目的。然而,在本质意义上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却藏在背后。你只能在掌握教材原生价值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同时,你也只能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才能真正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如果说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那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而学生则通过对‚陈述‛的接受,间接地获取如何‚陈述‛的智。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基本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2.2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自足性与规定性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相对完整的独立的言语行为,因此它所反映的言语智慧,即它的教学价值,具有一种充分的价值自足性。胡立根老师曾精辟地指出:‚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语文教材价值体系之具体而微者。‛因为每一个独立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所负载的言语智慧全面、综合、整体地体现在其中的。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哪怕是一个词语的言语智慧,都与整个文章有关系,它归根到底都是由文章的整体性功能需要决定的,从而与其他组成要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语文教学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必须在一个时间里获得展开。这样就必然存在一个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是由

教材一个要素决定的,还涉及到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也不可能是教材有什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展相一致的内容。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对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除了有一个在它的原生价值基础上进行教学价值发掘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它的具体的教学价值的‚定位‛问题:它们有许多教学价值,那么在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点上,我们用哪一点教学价呢?

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由整个教材的价值体决定的,同一篇课文在教材的不同位臵上可有不同的具体价值定位。这个过程固然离不开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背景,但更主要的,是由教材编撰者规定的。事实上,就课文本身的教学价值而言,大部分课文是可以相通的,可以替代的。之所以把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A上,而把那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定位在B上,这是一种主观规定。

3.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与生成者 31生成:一个实践论的概念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一种潜在的存在。在语文教材中,既存在着教学的内容,也存在着非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这一块,实际是一种混沌的存在,一种无序的存在。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内容就在教材中,但我们在开始实施语文教学之前,又无法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就是说,我们无法让学生接触到教学内容,因为他们要学的东西隐藏在文里。而他们终于知道了他们在这一堂课要学的东西的时候,也正好是他们掌握了这些内容的时候。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一种潜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现实性的存,一种隐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显现性的存在。另一对概念,是名称的存在与事实的存在。从理论上来讲,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存在的,它既可以存在于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里,也可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里,甚至存在于教师的教案里,或是教材的有关辅助系统里,但是这些形式的存在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称的存在。比如我们把‚借景抒情‛作为《荷塘月色》的教学内容,但借景抒情只是一个名称,它本身并不是借景抒情。我们只有读了一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且通过它的景物描写获取了一种情感反应,我们才现实地‚看‛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教学内容。

这一种过程,是一个实践过程它的实践性,是说它需要发掘和认定,需要现实地形成。它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的意思。3.2教师:语文教学内容的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那么,由谁来生成语文教学的内容呢?当然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但是,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生成者。对于教师来说,他是一个历史生成者和理论生成者。

所谓‚历史生成者‛,我的意思是说,语文课中生成的语文教学内容,都曾经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生成过一遍。一个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这一职业之前,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都是语文教学的可能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内容语文教师在整体上都生成过一遍。这是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前提性条件。

所谓‚理论生成‛是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每一篇课文之前的备课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备备什么呢?其实就是备如何把一篇课文的原生价值转化为一种教学价值,也就是准备教学内容。

3.3学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成者

所谓现实生成者,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主体,即生成行为的承担者;学生必须亲历生成过程。第二个意思,是说学生是生成结果的拥有者,生成结果存在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必须通过获得语文教学的原生价值来获得。学生必须通过一个原生价值的获得过程,才能获得其教学价值。也就是说,学生须亲历一个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过程,才能获得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既是教材内容的学习者,又是教材内的生成者,而且只有成为教材内容的生成主体才能成为教材内容的学习主体;学生必须亲历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才能真正拥有生成结果。事实上,生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生成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结果。照我看来,这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也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困难在。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问题也可以转换为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生成的问题。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获得,既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标志,也是语文教学目的实现的标志。

3.4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与途径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生成是一种建构。只有建构的才是生成的。建构是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心理本质。

建构概念对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意义,首先在于揭示了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建构主义性质。我在前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言语智慧,即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这种言语智慧既以知识为其心理表征,也以经验为其心理表征。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野里,知识和经验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受、体验、解释,甚至是一种假设。言语知识和经验,它本身就是人的建构过程的产物。这种本原意义上的建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建构性质。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观,它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的参与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是一个语文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程。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与经验为信息源,它是这两个信息源在某一点相遇后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个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材之间相互改造和加工的过程。这种相互的改造和加工,既标志着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同时也标志着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经学习者改造后的教材信息,改造本身就意味着生成。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内容,就是用教材改造过的学习者内部的言语知识和经验,只是,这种教学内容在它生成的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由客观向主观的转化,这味着教学目标也同时得到实现。

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

胡立根

一、主客体的双重性与价值的更新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406页)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也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标明的是语文教材与学生这一特定主客体之间,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关系、特定过程中的性质、方向和作用。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它选编的是各种各样的现成文章。这些文章原本不是作为教材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它们原来的阅读主体也不是语文学习主体,而是一种社会阅读主体。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原本都有其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本文将其称为作品的原生价值。

作品的原生价值概括起来大致不外乎如下三类:一是知识传播价值。如新闻、知识小品、公文、广告、论文、史传文等的价值;文学作品的认识价值也属这一类,正如孔子所谓‚多识乎草木鸟兽之名也‛。二是情意交流价值。如古代的箴、铭、书、诔,现代的各种怀感之作的价值,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情感宣泄功能亦属此类。三是消闲价值。文学作品、幽默笑话等的娱乐作用即属此类。

上述三类价值都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其产生和存在,都是为向各自的社会阅读主体传输有关信息,社会阅读主体的阅读需要也只在于接收这些信息。因此语言作品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其原生价值本质上是信息传输价值。这些原生价值在文章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前便已在原社会阅读主体那里获得了基本实现。

作品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便构成了一种新的主客体关系,即语文学习客体与语文学习主体的关系。这时主客体双方,都具有了双重性质。作为客体的作品,既是一种社会阅读客体,更是一种语文学习客体;作为语文学习客体,其根本任务不是向学生直接传输某种信息,而是另有要务。同样作为主体的学生,既是一种社会阅读主体,更是语文学习主体。作为语文学习主体,其需要不在接收课文直接传输的信息,而是另有所图。这个另有所图,便是希望通过语文教材提供的语言信息材料实体,进行感受和思考,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进而形成和发展感悟力、思考力以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形成和发展自身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

语文学习主体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内容,而在于‚怎样‛才能正确、快速地接受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怎样‛象课文作者那样综合社会各种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怎样‛象课文那样准确、自然、简洁、巧妙地传达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语文学习主体阅读教材的过程,本质上不是直接接受课文传输的信息的过程,而是对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过程。这样,语文教材作为语文学习客体,其核心的本质的教学价值也就不在于为作为社会阅读主体的学生提供了多少现成信息,而在于是否为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的范型、空间、机会和过程。语文教材的这种教学价值可以简称之为‚信息处理价值‛。

主客体的转换带来了价值的更新。语文教材扬弃了作品原已基本实现了的信息传输价值,形成了‚语言信息处理‛这一新的价值。语言信息处理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实际上就是语文教材的语文智能价值。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便是学习主体语文智能的发展。

正是这一信息处理特征,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其原生价值区别了开来;也正是这一信息处理特征,将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其他学科教材的教学价值区别了开来。

中学其他各科教材(除英语外)其一章一节原本都是直接为学生而写的,其本来的社会阅读主体就是教材的学习主体。这些教材的主客体并未象语文教材那样双方都发生严重分离,而是双方都完全重合,社会阅读主体就是语文学习主体,社会阅读客体也就是学习客体,因而其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也是完全重合的。如前所述,一切文章都是以向读者传达一定的信息为目的,一切文章的原生价值都是以信息传输为基本特征。当教材的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完全重合时,这种教学价值自然也就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了。

除外语外,其他各科中学教材,都是以较严谨的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将教学内容以线性铺排的形式作直接陈述。教材提供的有关本学科的知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的,即使数学、物理、体育这些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材,也是将训练内容与操作过程转换成

操作信息以线性铺排的形式直接明白的传输给了学生。从教材的角度说,学生不存在对这些教材本身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不会也不必去理睬教材这直接传输的背后的内容,学生只要弄懂了教材直接传输的这些信息,教材的价值即已基本实现。当然,信息接受的过程自然也包括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但这些信息处理不同于语文教材的语言信息处理。其一,这种信息处理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只在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内容,学习者关注的不是处理的过程,而是处理的结果即对教材传输的知识的接受。其二,这种处理不是对教材本身提供的信息的处理,而是利用学习者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来理解教材提供的新的信息。其三,这些教材除了其中的例题之外,大多不是为学习主体提供信息处理的范型与空间,即使其中的例题也往往只是操作过程的实证性指导。因此,这些教材在本质上只是为学习主体直接提供有关信息。

当然如果有人将其他学科的教材直接拿来作语文教材使用(有老师这样作过),这时学生阅读这些教材,便不是为了弄懂教材原本所要传输的信息,而是为了学习‚怎样阅读、怎样理解、怎样思考、怎样表达‛,即学习语言信息处理。可见,其他科的教材一旦成为语文教材,由于阅读主体的转移,学习主体与原阅读主体(即原来教材的学习主体)发生了分离,其教学价值便也与原生价值发生了分离,不再以信息传输的方式呈现,而表现出信息处理特征了。相反,语文教材中的那些知识短文,由于它原本就是向学生介绍语文知识的,其学习主体与社会阅读主体完全重合,因而其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也是重合的,表现出信息传输的特点。

二、价值内涵的丰富层次性与核心价值的内隐性

历史、政治教材以知识价值为主,兼有较丰富的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虽有(如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等),但相对贫弱。虽然目前历史政治的教学也十分重视智能的发展,政治、历史高考也重视智能的考查,但这只能说明历史、政治教学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智能价值。数理化教材,情意价值不很明显。这几科的教学就其教学过程本身而言是具有极强的智能价值的,但这几科教材均已将智能内容转换成操作信息以线性铺排的形式直接传输给了学生,教材的智能价值已经转换成为了知识价值。教材的智能价值与知识价值合二为一并以知识价值的形式呈现。在这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便是智能的发展。因此就教材本身而言,数、理、化、史、地、生等教材的教学价值主要就是一种知识价值。这些知识价值以信息的直接传输为特征,以直裸裸的陈述为基本方式。教学价值直接外显于陈述语言中,处于同一外显层面,具有相对单一的外显特征。

语文教材则不同。语文教材的文选性特点和教学价值的信息处理特征,决定了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内涵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核心价值的内隐性。

语言信息处理这一语文智能价值虽然是语文教材的价值核心,但他并不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全部内涵。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身是一种双重主体,虽然他主要是语文学习主体,但同时也是社会阅读主体,而且从语文学习的逻辑起点说,学生首先必须是社会阅读主体,要学习语言,首先必须接受文章所直接承载的思想情感与社会自然知识,这些思想、情感、知识等也是建构学习主体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所必备的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主体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包括三个子结构:即知识结构(含语文知识、社会人生自然知识)、情意结构(思想、情感、趣味)和语文智能结构(语言信息处理结构)。

从客体说,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所选的是一篇篇相对完整的文章或一个个完整的思维段落,在学习主体面前呈现的是包含有多种功能的比较完整的语言素材。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文章向读者直接提供的各种信息,如社会人生自然知识、思想情感情趣、文章本身体现的语文知识及语言信息处理材料、范型与空间等。这样,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潜在的功能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三个方面: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

与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的原生价值中的知识、情意、消闲三大价值比较,教学价值中没有了消闲价值,基本保留了情意价值,增加了智能价值,知识价值作了形式的保留。之所以说知识价值作了形式的保留,是因为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中的这个‚知识‛,虽然也包括文章本身所直接承载的社会人生自然知识,但主要是指文章形式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如阅读《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一文,从吸收知识的角度说,学生固然应该了解‚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关系及现代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一原生知识,但学生主要应掌握的是文章的形式本身所体现的文章结构、层次、语体、字词音义等语文知识。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文章原生的情意价值,但它也不完全等于文章原生的情意价值。准确地说,这种情意价值应该是指教材对培养学生完善的语文情意结构的作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情绪,其原生价值应该是一种负价值,但放在语文教材中它却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鉴别力,变成了一种正价值。

中学语文教材的三种价值当以语言信息处理这一智能价值为核心,三者水乳交融,形成一个三价结合的自足体。

那么语文教材情意、知识、智能三价是怎样结合起来的呢?

由于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相分离,课文直接陈述的是作品的原生价值。这样,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中除与原生价值基本重合的情意价值和社会人生自然知识价值外,其余价值都隐含在‚陈述‛本身之中。除附录中的知识短文外,作为正文的文选没

有哪一篇直裸裸的告诉了你它包含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语言信息处理价值。你要掌握它所体现的语文知识和智能,就必须对文章本身进行解剖、分析。这就象一只用富含黄金的材料做成的珠宝盒,它原本是用来盛装珠宝的,只要你一打开盒盖,珠宝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了。文章的原生价值以及其他学科教材的教学价值就有点象这盒中的珠宝,社会阅读主体和其他科的学习主体看中的就是这盒中的‚珠宝‛,‚珠宝‛拿走了,‚盒子‛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语文则不同。也许语文学习主体是十分贪婪的,他既贪其‚珠‛,尤喜其‚椟‛。甚至拿走‚珠宝‛远不是其目的,他特别看中的是隐含在盒壁、盒底、盒盖的‚黄金‛。

在语文教材教学价值里,情意价值相对外显,而智能价值隐含最深。知识、情意、智能三大价值按由显到隐呈现如下层次结构:

这里,越重要的越基本的价值越隐蔽在深处,越难发现,当然也就越难获得实现。价值的丰富性层次性是语文教材的优点也是缺点。说是优点,丰富的价值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多的自由。说是缺点,则是因为丰富性往往与复杂性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语文教材核心价值的隐蔽性可说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缺陷。价值外显的教材只存在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价值内隐的语文教材却还存在一个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象幽灵一样时刻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价值的研究,现行统编教材既看不出整体的价值体系,又缺乏对单篇教材教学价值的必要提示,翻开一篇教材,往往似乎觉得什么都可教,又似乎什么都可不教,于是或者‚钦差大臣满天飞‛,或者想到什么教什么,更有甚者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千篇一律:背景、中心、写作特点。学生离开了老师则更是盲人瞎马,甚至到了复习也不知道某篇文章究竟学的是什么,更不谈完全意义上的自学了。可以说,现行教材中许多文章的语文智能价值还‚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价值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与高熵无序态

是系统当然就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因此应该说各科教材价值系统都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整体。但语文教材无论就整个价值系统看还是就单篇教材的价值看,其综合性与整体性尤为突出。

首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一个立体性的综合体。

先看整个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大系统。它包含有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我们还可以用下图更具体地展示其内部关系:

简言之,整个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包括在‚情、知、思‛三者笼罩下的‚听、说、读、写‛四个维度。它感情与理性并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人们常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它展露了人 9

之作为‚人‛的全面的心智结构。完善的语文心智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人‛的心智结构的各个方面。语文教材必须满足也能够满足这全面的语文心智结构的发展需要。

然而,现行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其教学价值体系的综合性程度是不高的。实际上只有‚读‛的一维性,缺少‚写‛的价值,更不用说‚听、说‛了。整个教材偏重艺术思维,忽视科学思维;偏重人文精神,忽视科学精神。现行统编教材中具有严密的科学思维价值的作品少之又少。从八十年代前期起,一直取消了逻辑知识的教学。似乎整部教材都在强化中国人的‚小品思维‛,基本忽视了逻辑思维。

再看单篇课文,每一篇课文其潜在价值也是一个综合体。其他教材,一章一节,只是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点,是价值点的‚特写‛。而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可以看作语文教材价值体系之‚具体而微者‛。一篇课文,情意、知识、智能三价兼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所不包;可学‚读‛,可学‚写‛,也可学‚听‛学‚说‛;可培养逻辑思维,可培养形象思维,还可培养直觉;可有理性分析,可有直接感悟;可作积累性阅读材料,可作理解性阅读材料,还可作批判性(创造性)阅读材料。一篇文章初中可教,高中可教,甚至大学还可教。比如朱自清的《春》,如此美文,现行统编教材将其作为初一学生的积累性阅读教材,当然是可以的,但放在高中也未尝不可。因为该文至少隐含了如下古典诗文的艺术意境:‚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子规声里雨如烟‛;张志和的《渔歌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初一学生恐怕难以把握,高中学生乃至大学学生读来倒可能饶有兴趣。苏轼曾提倡一种‚每以一意求之‛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一篇文章何以能‚八面受敌‛?关键恐怕就在于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具有多方面价值的综合体。

其次,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各价值点之间是互相制约的。

甲种语文能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乙种甚至丙种、丁种语文能力的相应提高;单项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整体水平的上升,而整体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单项能力的发展。语文能力是无法‚单兵独进‛的。例如,阅读中词语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它不单纯是一个词的认知问题,在阅读中,语义、句法、章法以及对整篇的感悟,对背景的了解等,都影响到词的认知。你想在完全解决了词的认知之后再来解决其它,那只是妄想。在这一点上,也许用得着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理论:语文能力的发展不是各语文能力点相加的总和,而是整体与部分互相影响的结果,是语文‚完形‛不断改组的结果。语文教材的诸价值是作为一种‚物理场‛而存在,学习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需要作为一种‚心理场‛而存在,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主体心理—客体价值场‛。

由于语文教材的文选性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单篇教材的教学价值的综合性整体性特点,这就使得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出现了一个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的问题。其他科的教材其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一致,其一章一节就是在直接传输某一价值点,因而不存在冗余价值问题。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与原生价值相分离,教材中包含的教学价值并不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同时,每一篇教材的潜在价值都可以看作一个价值系统,各个层次多种价值并存,而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又不可能同时针对这个综合体的各个价值点,往往只能针对这个价值小系统中的极小的部分或者说几个小点。这样一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潜在价值的极大部分都成了冗余价值,有效价值只是极小部分。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一课时可教完,用四五个课时也有东西教,尤其是那些经典名作。曾经有老师给学生讲《琵琶行》讲了七节课;有老师讲《孔雀东南飞》的一二节就花了两节课。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区分教材的冗余价值与有效价值,从而不知取舍。

就教学价值而言,语文单篇课文中的有效价值,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信息,而单篇课文中的‚冗余价值‛则只是一种负价值,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干扰着有效价值的实现。前举七节课教《琵琶行》,两节课教《孔雀东南飞》一二节,就是明证。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物理学中的‚熵‛这一概念来表述这些冗余价值。语文教材单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系统实在是一个高‚熵‛系统。

在物理学中,‚高熵‛对应着无序态。同样,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高熵状态,也使单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于无序态。当然,每篇文章尤其是经典名作,就其本身而言都是一个严谨有序的有机整体。但是,从教学价值的角度说,它们却是无序的。它不象其他科的教材那样各个知识点以线性铺排的形式逐个向学习主体展示。语文教材这种价值的无序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相纠缠,鱼龙混杂。其二,在铺排上,从教学价值的角度说,它不是线性的有规律的铺排,甚至还不是平面的铺排,而是海洋生物式的立体性散点杂处,在铺排上毫无规律可言。

然而,整个语文教材教学价值体系及主体所建构的语文心智结构,则应是严谨有序的。这样,整体的有序性与部分的无序性,主体需要的有序性与单个客体的无序性就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应该是语文教材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四、价值定位的灵活性与规定性

如前所述,其它各科教材都是以严密的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逐点向学习主体陈述教学价值,教材的一章一节都有严格的价值定位。而语文教材,由于核心价值的隐蔽性,由于单篇课文教学价值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由于教学价值的冗余性、无序性,这样在同一篇课文里多种价值并存,有效价值与冗余价值混杂,核心价值隐蔽地散处于冗余价值之中。因此,就单篇教材而言,就必须进行价值定位,不进行价值定位,教材的整个价值系统就会处于一种混沌无序态。

由于同一例文中多种价值并存,因而同一例文在不同的教学价值大系统中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上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定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价值体系和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八面受敌‛的。如《病梅馆记》一文,在不同的价值体系和不同的教学阶段或教学过程中,可以或将教学价值定位于‚怎样由表层意象悟及深层意蕴‛的阅读指导上,可以定位于‚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上,也可以定位于含义双关、托物言志的小品文的写作指导上。全视系统情况和过程情况而定。这说明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定位是极具灵活性的,这是语文教材的一大优点,它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极大空间。

但是,在特定的系统或特定的过程与环节上,单篇课文的主要教学价值又应该受到系统的规定。我们不妨拿《荷塘月色》作个例子。我们先将这篇文章的智能价值粗略地排列一下:

①怎样把握写景散文的景物特点;②怎样体会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情感;③怎样把握写景文的写作手法;④怎样品味散文的优美意境 ;⑤写景怎样才能写出景物的特点;⑥写景散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⑦怎样在写景抒情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⑧写景抒情散文如何锤炼语言;⑨叠词的运用;⑩联系背景,抓住文眼,‚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

象《荷塘月色》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智能性教学价值是十分丰富的,但我们不能将教材的所有教学价值一网打尽,也不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必须根据教学的整体需要以及该课文在整个教材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臵,选择适当的价值点进行价值定位。非定位的价值点可以作为辅助价值略作提示留给学生自学。上举《荷塘月色》,如果将其安排在文学欣赏这一教学情境中,那么其主导价值的定位就可以定在‚怎样品味散文的优美意境‛上;如果将其安排在写景抒情散文的初级教学阶段,则价值定位就当定在‚怎样把握文章所写景物的特点‛上;如果将其安排在写景散文的中期写作指导阶段,则价值定位又当定位在‚写景散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教材价值体系中缺乏单篇课文主导价值的系统定位,那么,尽管全套教材其潜在价值可能是十分完整全面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系统却可能有很大的重复和疏漏。这种情况下的教学,当然就是一种严重浪费而又残缺不全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的学习主体的语文心智结构自然也是残缺不全的。遗憾的是,现行统编教材尤其是高中教材,基本上没有价值显性定位。教材编者的心目中也许有一定的价值定位吧,但语文教材核心价值的隐蔽性,使得教者读者难以明白整部教材的价值定位情况。因而,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教材实际上只是‚素材型‛的教学用书,而不是有明确的价值系统的语文教材。教师拿到课本之后,还必须

重新给整套教材进行系统的价值定位。这实际上等于让教师自编一套教材。这一点,极少数学者型的教师也许能勉为其难,绝大部分教师却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就只好想到什么教什么,什么好教教什么。如此一来,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又怎么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效率又怎么能够提高?

当然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定位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又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价值体系。目前的语文教学大纲,过于概括,过于原则性,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为补充大纲的缺陷,必须尽快研究一个以语文智能价值为主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语文教学价值体系,并根据这一体系配备有相应价值定位的教材。有了这个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和教师也可以丢开统编教材,根据价值体系自行选用教材,自行进行价值定位,从而打破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于单篇教材,必须进行潜在价值的研究,建立价值库,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价值定位。由于在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整体与部分互相依赖,对单篇教材的价值定位不能过分单一,可以考虑以某个价值点为主,选两三个价值点构成一个有一定梯度的价值小块。而且价值定位必须以智能价值为核心,情意价值、知识价值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五、价值实现的间接性与螺旋渐进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信息传输价值和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情况是有较大差别的。信息传输价值其价值特点表现为教材向阅读主体直接传输某一知识,因此当阅读主体接受到了它所直接传输的知识,教材的任务就已基本完成。这种接受表现为学习主体的大脑对教材所传输的知识的理解并储存,至于能不能运用,那主要不是教材的任务。这样,信息传输价值的实现就表现为学习主体对教材教学价值的直接接受。对方递过来,我接住了,对方就心满意足,至于你是否藏好了,那不是他的责任。除外语以外的其它各科教材,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信息传输价值,其价值的实现也都有这种直接性的特点。

同样,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和知识价值,作为一种信息传输价值,其价值实现也表现出直接性的特点。例如语文情意价值的实现就表现为对课文传输的思想情感的直接接受(理解、受感染、受教育、受启发等)。学生读《荷塘月色》陶醉于蒙胧静美的美境,读《背影》受到一种亲情的感染,读《钓胜于鱼》受到生活哲理的启迪,读《有的人》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读《<指南录>后序》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材情意价值的直接实现。

但是,作为语文教材价值核心的‚语言信息处理‛这一语文智能价值,其实现却是以间接性为特征了。

从语言信息处理的角度说,‚教材无非都是例子‛,其教学价值的实现当然就并不体现在对‚例子‛本身的感受、感染和理解等直接接受上了,而是间接地体现在对‚例子‛进行

信息处理时所获得的处理同类型的其它材料的能力上。对‚例子‛理解再好,也仍然可能只是实现了教材的信息传输价值,并不一定实现了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

达到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有两种不同途径。一种是通过外在途径而被动理解,如参考书或者教师直接告知结论;一种是通过内在途径,即学习主体自己的独立钻研而主动理解(不排除教师或参考书的辅助作用)。这两种途径在其它科教材那里都是一种教材教学价值的有效实现,因为那些教材的目的就在于要学生理解教材所直接传授的知识,不管什么途径,学习主体理解了这一知识,教材的目的就达到了。正因为如此,这些科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没有教材,由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口授给学生,也基本上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材的情意价值和知识价值的实现也跟这差不多。但语文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则不同。上述第一种被动理解的理解途径,由于省略了理解的过程,也即省略了语言信息处理的过程,学生不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其他同类型材料的能力。这样,教材虽然理解了,但教材包含的信息处理价值被降格为十分有限的知识价值,课文几乎可以说是白学了。从写作说,教材只是提供了信息处理的例子;从阅读说,教材只是提供了信息处理的实物和空间,甚至连操作指南也没有提供。可见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理解,主动进行信息处理,才能使语文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间接实现在学生处理其它同类信息的能力上。

如教学《病梅馆记》,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该文抨击封建专制的思想内容和含义双关的特点,这还只是实现了本文作为教材的知识价值和情意价值,而且还只是有限的非必要的价值。因为教材无非是例子,既是例子,就既可以以此为例,亦可以以彼为例,若我们不以《病梅馆记》为例而选其它同类文章,这样就根本用不着来理解记忆该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了。只有学生基本学会了‚由表层意象悟及深层意蕴‛的阅读技巧或‚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能运用本课所学阅读其它含义双关的诗文,该文的‚由表层意象悟及深层意蕴‛或‚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的语言信息处理价值,才基本得到了实现。举一隅是为三隅反,也就是说,语文教材语言信息处理价值的实现并不直接实现在所举之‚一‛上,而是间接地实现在所举之‚三‛上。

还应该看到,语言信息处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技能问题,它更多地包含了情感智能因素,其有限的操作技能是以无限的心智因素为基础的。同时单篇教材的教学价值又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单个价值的实现几乎不可能一次到位,它必须依赖于整个价值体系的实现水平。而价值体系的实现又不是单个价值实现的简单相加。换言之,单个价值的实现与价值体系的实现二者互为因果,是一个‚完形‛的不断重组的过程,每一次重组又都是前一次重组的发展。片面地强调一课一得,往往也难奏效。因此,在语文教材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单个价值点的落实,又必须注意该价值点与其它方面的联系,将单个价值的

实现臵于整个价值体系的背景之中。还要注意单个价值的实现必须多次反复,不断上升,在与其它价值的相互影响中不断上升。所以,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实现必定表现为一种螺旋渐进性的上升过程。

语文教材核心价值实现的间接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是一种极富张力的教学,远不能满足于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应以教材的智能价值为立足点努力向教材外扩张,让学生实现由‚懂‛到‚会‛的转化。这也要求语文教材在主要选文之外还必须有扩展性训练的选文,或者说在主教材之外,还必须有扩展性训练辅助教材,否则,智能价值就缺乏间接实现的足够空间,语文教学就只能在教材的情意价值与知识价值内转圈子,很难实现教材的根本价值。语文智能价值实现的螺旋渐进性,还要求语文教学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不能满足于曾经训练过,必须设计螺旋渐进的科学的训练程序,注意必要的间接反复,以使学生的语文心智结构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评析:

胡立根的《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透彻地揭示了语文教材在价值性质、价值内涵、价值系统、价值形态以及其他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科的教材是不同的,是有很大差异的。其他学科的教材只有‚信息价值‛,而语文教材在保留了‚信息价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信息处理价值‛;而且这个新增添的‚信息处理价值‛还占据了语文教材的价值的核心和主体位臵。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误把‚信息价值‛当作语文教材的价值核心或主体,而把语文教材的‚信息处理价值‛当作了次要的价值体;或虽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它是一种什么价值,更不知道它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些什么内容,于是只能盲人骑瞎马;或虽然知道它的价值内容,但没有处理好它与‚信息价值‛的关系。作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此为基点,作者深入讨论了语文教材的价值形态、价值特征、价值定位和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问题,使语文教学与语文教材的许多问题得到了一以贯之的解释。

胡立根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它把‚语文教材的价值独特性‛这个研究主题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以此为探讨语文教学和与语文教材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胡立根告诉我们:语文教材的价值特征和其他学科的教材不一样,因此不能以认识其他学科教材价值的方法认识语文教材的价值,认识到语文教材价值的独特性并处理好其内部种种关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我们认为,胡立根的立论是充分的,也是深刻的。——李海林

第三篇:扶不扶老人集社会双重焦虑(xiexiebang推荐)

扶不扶老人集社会双重焦虑

摘要:对于摔倒在地的老人,一般的反应时询问情况后扶起来。孔子云“老吾老一级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针对好心人搀扶摔倒的老人不但没有得到感谢,反而“惹祸上身”的事情。本文主要从老人摔倒“扶不起”现象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扶不起的问题分析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都是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各地频出的摔倒老人事件,在最近一段时间可谓赚足网友们的眼球。有扶人被判赔偿者,如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也有摄像头证明清白的南通殷红彬案,还有武汉88老人跌倒无人救助致死事件。这种时间告诉我们老人跌倒了你到底服不服问题真是令人深思。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前你如何做出决定呢?

(二)提倡基本道德观念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人声思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产发展要求,也是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具有科学优秀遗产。

加强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统一。社会道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妖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吧传统道德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早就步入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进步的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提倡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化社会,更应该是懂得尊重老年人,帮助老年人。与此同时被尊重的老年人更应该有感恩的心,不要“过河拆桥”这样有利于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延续下去,生化到更加高的层次。每一个社会成员各守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每一个成员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桂希恩规章制度公共秩序。

二扶老人的问题分析

首先,对于摔倒在地的老人,一般人的反应是去询问后帮助,尊老爱幼、救助他人毫无疑问是一种美德与善行。从这一层意义上说,扶老人是道德问题。有德之人,在内心中会产生扶救的冲动,行动上会践行道德的指引。

惩恶扬善,得运用法律、道德、民风来综合整治,双管齐下。目前,媒体报道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将极其恶化.政府当局也应该冷静下来,好好运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教导。

其次,扶老人也是一个方法问题或医学问题。如果你愿意去扶救老人,这才

会涉及如何去扶的问题 如何评价扶老人是否帮了倒忙呢?标准就是扶人者是不是存在故意致害或重大过失行为。如果扶人者尽到了一般善良管理人应尽的合理注意义务,或者他仅有一般的过失行为,那么他也无须承担承担法律责任。诸多扶或不扶老人的事件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笔者仿佛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众生相:先讹诈后恭维的老人,悲惨绝望在路边慢慢等死的老人,勇于施救却很受伤的善人,善恶两难,对错难分的迷惘大众,还有那稀里糊涂的法官们

最后,扶老人是一个法律问题。其一,扶不扶是你的自由。其二,如果你选择去扶,做了好事,那么法律应当能够保护好你的权益。法院在审理这类事件时,应当明辨是非,分析因果,不要稀里糊涂,草率处理,这样不好给民众个交代。

三 看待问题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针对好心人扶摔倒老人不但没有得到感谢反而“惹祸上身”的事情,对组老爱幼产生了怀疑。其实我们完全没不要这么认为,更美必要因为相互了一个或多个“天津版的彭宇案”就随摔倒老人避而远之。

我们中国早步入老年化社会,一个和谐文民进步的社会,应该尊重老年人的社会就像乘公交车时老鸟人没有得到一升谢谢就不给老年人让座。

“扶不起”的老年人简直是凤毛翎角,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怀疑我们的爱心会大打折扣。再退一步说由于老年人行动迟缓,行走的时候摔倒是经常的事情,不要引少而又少“倒打一耙”的老人吓到。

每个人其实从内心力卖弄都有追求真善美的美好向往。杭州最美丽的妈妈用双手托起了一个从楼上摔下了哦的孩子也托起了我们这个文敏社会的责任和良知,事迹传遍大江南北。

还有我们的政府应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做到人人都有感恩的心,人人有行动,人人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第四篇:舞蹈思维创作分析论文

在舞蹈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为了活跃大家的思维,增强大家的创造力,所以我要对舞蹈思维创作做一下阐述。

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说舞蹈思维创作以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关于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而“词”是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感性材料又来源于实践。所以思维是一种加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活动,是在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实现的。但思维并不只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因为思维是对客观实践的本质的认识,是人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所以思维创造过程本身是由一定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它本身是个自然过程。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客观材料进行过滤试分析,也就是对收集来的初级事物信息进行进行筛选,记住事物的本质。在记住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爱好进行有方向的选择内容。

既然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而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对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进行一次解放。比如说:(“1+1=”什么?)多数人都毫不犹豫的说:(是 “ 2 ”)可如果我说:(“1+1= 10 ”)你会怎么想,是我错了吗?你一定有一种冲动,想拉着我去见你小学数学老师。但如果你问问搞过计算机的人,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1+1= 10 ”)是对的。因为在“二进制”中是成立的。看————这就是我们思维局限性的体现。可如果我说:(“1+1= “ 田 ” ”)呢?是我错了吗? 没错!这个答案是从图象上得出来的。可如果我说:(“1+1= 9 ”)呢?是我错了吗?这时你或许会犹豫或许会说我的答案是错的。其实(“1+1= 9 ”)也是对的,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合理不合理,却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1= 9 ”)就是成立的。比如 北京开关厂的广告(99 +“1”=0)。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目的,所以(99 +“1”=0)就是成立的。(关于 99 +“1”=0 的解释: 99是 99次努力,+“1”是1次失误= 0 是失败)就是说99次努力 加上1次失误等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创作作品,打破了我们旧的观念。

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大师都是先从概念上打破了当时的旧观念,从而超越前人。所以在我们舞蹈创造中,首先要进行思维创造,和观念的改变。

在我们打破了旧的观念以后,我在来说明一下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又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又是最难控制的。

比如:街舞之所以起源于美国黑人,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美国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压制了一些黑人的情绪。这是舞蹈动机的根本。为了发泄情绪黑人舞者们抛弃了“审美”这一要素,(这是无意识的),保留了其它要素,剩下的要素有:社会生活的反映:情感:动态意象:)第二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为“社会存在”的产生提供了保障。第三随着“中产阶级”(即一些小的资本家,白领,蓝领类型的工人)的崛起,文化消费方向发生了改变。成多级化趋势,以不在已上层社会的审美为最终标准(如:文雅的芭蕾剧),所以有了不同的“社会需求”。第四文化思潮的进一步解放。随着达达主义的产生,人们的艺术追求以不在是求真写实,和抒发个人情感,而是追求新奇的感觉。使以前的“社会意识”发生改变。为产生不同的“社会需求”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所以“街舞”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自由的精神。

当我们了解这些理论之后,我们还要知道。理论是奠定于实践的,又来指导实践,但是归根到底是属于实践的。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有理论来指导一下,提高一下。(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从而在进行实践。”)并且找到街舞的演出市场,这是舞蹈思维创作的目的,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们不但要掌握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要注意个人修养。

对于修身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爱好都决定于,人本身。所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取材就有了定向,而人的定向又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发展风格,所以修身是基于技术和理论之上的。如 :在跳舞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舞是我们跳的,但不是我们完成的。因为观众也在“跳舞”,他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变化无不受到我们的影响,而舞者也受的在场气氛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演出看成一个整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如果一个舞者没有认清舞者和观众的关系,那么就会割裂了这种关系,就会使舞者和观众的交流受阻。)

对于一些具特色的现代舞是街舞无法一一囊括的,是因为现代舞本身是一个地区性的舞种,是在同一思潮下的产物。现代舞都起源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舞所反映的是民族意识形态。

第五篇:听论文创作讲座心得体会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听论文创作讲座心得体会

很久没听过专题讲座,也很久没听过自己感觉实用的讲座。但胡博士的讲座,让我对教学论文有了一点的希望和兴趣。胡博士的确从我们一线老师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我们对论文恐惧的原因,步步化解我们心理的疙瘩,在重建我们信心的同时,也提了许多有效的建议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说句题外话,我注意到了胡博士在说写论文之前说了一句:暂且我们不讨论是不是有必要人人都要写论文。)

首先,是心态态度。我们有了研究的心思,就会时刻有反省和关注的触角,这时候选定领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怎么关注和研究,也不如领域里的专家教授点破来的快,毕竟人家是专门做研究的。每次我们教研员去开会回来,都会说些开会的资讯,或是市教研员做点评时,即便很零碎的热点,但对我们来说,也有不少的启发,有时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话说回来,所有的研究还是必须源于自身的意愿,这样的态度,才会是在做研究,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端正了态度,我们就会有研究的动力和方向。<莲山 课件>

其次,弄懂论文的“规则”。在胡博士的讲解下,对优秀论文的共同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也是对写论文的“规则”有了了解。个人很喜欢胡博士提炼的这几个特征: 标题清晰:直达主题,凝炼特色;解决问题:言之有物,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要明确:做好框架,不要“骨质疏松”;术语专业:分清场合,体现专业素养、研究素养;言之有据:用“量化数据+定性案例”支撑结论;呈现有法:巧用图示、文体、文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要简单堆积;观点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文献规范:文献要标注、规范、正确;格式工整:细节决定成败,界面也是生产力。这几条下来,一篇优秀的论文差不多就可以诞生了。加上规范的标点和格式,规范性,成品就出来了。

最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胡博士说的,我觉得好文章不但是改出来的,关键还是写出来的。不动笔,所有的话都停留在口头上。不管多么深厚的知识和情感,没有行动,还是没有文章出来的。即使有个很差劲的雏形,不断地修改,还是可以化腐朽成神奇。我个人就是很怕动笔,提笔就有诸多的担心,所以总没有文章。

总之,胡博士这次实用简洁的讲座,给我们不再单是听完激动,是会后能行动的收获,最重要的,是希望还能有优秀的论文出品。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 m莲山

下载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论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伍尔夫创作中的双重焦虑论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选修课-数码影视创作论文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结 课 论 文 湖南省大学生DV创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班级:一班学号:1308......

    油画创作中的光

    油画创作中的光 阳光、灯光、烛光,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极平常但不难想到他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世间万物都需要光的照耀,在西方绘画中,物体的体积,形状,颜色,都依附于光的存在。......

    论文--基因对人类的双重影响

    基因对人类的双重影响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也叫基因操作、遗传工程,或重组体DNA技术。它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性细胞中,并使之无......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全攻略(论文)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全攻略 [内容摘要]: 一定的焦虑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长时间的焦虑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这也正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孩子入园的不适应困扰着家长,甚至动摇送孩子入......

    电脑音乐教学创作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 的名言。他在首倡普及教育、百科全书式教育、四阶段学制 ( 幼、......

    2014届毕业创作与论文具体要求

    2014届艺术类毕业创作设计以及论文具体要求一, 毕业创作设计具体要求 请从以下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毕业创作。1, 同主题系列招贴设计与系列包装设计 内容要求:自定义一主题内容,......

    创作优秀民族舞蹈作品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闻一多先......

    构建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因素研究论文

    一、研究背景路桥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其建筑产品本身、施工生产过程及其经营管理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的特点。计划经济时代,路桥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