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药物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论文
在人体中,肠道菌群是一个非常复杂又极其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一个健康成人的肠道内大约有1014个细菌寄居,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组成,主要定植在小肠末端和结肠。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肠道细菌的99%,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为人体所必需。Nielsen等构建了一种新方法鉴定出500多种未知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和800种能够感染人体肠道细菌的病毒。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与肠道一起构成了人体多道生理屏障,包括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使宿主处于健康状态。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Wang等发现肠道菌群代谢紊乱是高脂饮食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关键环节。Matej等提出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慢性肝脏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易位也紧密相关。此外,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以及癌症等疾病中都扮演重要角色。肠道菌群又与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反应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与人体内的一般代谢有较大差异,其代谢反应主要为还原和水解,极少数有合成反应,倾向于产生脂溶性物质。同样,进入肠道的药物亦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比例,进一步影响肠道屏障功能,介导药物的治疗作用或毒性反应。本文主要从药物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即“肠道菌群对药物的处置”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作用”两个方面阐述肠道菌群介导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作用及机制。肠道菌群对药物的处置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作用主要分为二类:
①增效减毒———将原型药物代谢为有活性/无毒性成分;②减效增毒———将原型药物代谢为无活性/有毒性成分。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大致包括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除去功能团的反应及其他裂解反应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殊情况下,一种药物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生多种代谢反应。如,米索硝唑的微生物代谢有硝基还原反应和杂环裂变反应。
1。1 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使药物的活性增强 肠道是口服给药方式的主要吸收部位,肠道菌群具有强大的代谢功能,药物可以通过肠道菌群的代谢活化使之具有更强的药理活性。如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在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口服给药后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还原成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还原产物5—氨基水杨酸是有效的抗炎成分。随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表明:中药含有的大多数糖苷类成分在肠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滞留时间长,经肠道菌群代谢后主要以相应的苷元形式被吸收,发挥药效。中药中含有的糖苷类成分主要有香豆素、黄酮、皂苷、蒽醌类等。香豆素类:利用肠道菌群体外研究模型,补骨脂中的水溶性成分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可转化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转化率分别为92。14% 和97。92%。②黄酮类:左风发现,黄芩汤中的黄芩苷等糖苷类成分在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下转化为黄芩素等成分,发挥保肝降酶的作用。③皂苷类:Bae等揭示了人参皂苷通过人肠道菌群代谢可转为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F1 和少量的原人参二醇,其中人参皂苷Rh1 具有较强的雌激素作用。Joh等报道,口服党参皂苷A 可能由肠道菌群代谢,最终转化为合欢酸发挥药效。④蒽醌类:Akao等报道芦荟苷可通过人肠道厌氧菌的代谢产生芦荟大黄素而增强泻下作用。生物碱类成分是中药中含有的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陈怀侠等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阿托品在大鼠肠道菌群中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9种阿托品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脱水阿托品、脱品和脱品酸。此外,Zhang等发现药根碱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甲基化(去甲基化)和羟基化(脱羟基化)反应,产生了多种代谢产物。氧化苦参碱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代谢转化为苦参碱,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均能吸收入血,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1。2 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产生毒副作用 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也可伴随毒副反应的发生,轻者可见腹痛腹泻,重者可造成脏器损伤,甚至休克。其原因归结为:一方面肠道菌群代谢前体化合物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在紊乱产生内毒素进而引发一系列毒副反应。Zheng等研究了三聚氰胺产生肾毒性的机制,研究发现三聚氰胺在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下转化为三聚氰酸,经血液循环,三聚氰酸与三聚氰胺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导致肾毒性发生,揭示了三聚氰胺的肾毒性与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有关。中药一些糖苷类成在肠道菌群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产生了毒性物质,从而引起了毒性反应。苦杏仁苷是苦杏仁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常产生中毒反应,其主要机制是苦杏仁苷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发生脱糖基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氢氰酸,引起人和动物的毒性反应,揭示了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是苦杏仁苷发生毒性反应的关键环节。京尼平苷通过肠道菌群代谢后转化为京尼平,京尼平能调节细胞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产生细胞毒性。Tamura等研究证明芸香苷、槲皮苷等糖苷类成分通过肠道菌群代谢,产生具有潜在毒性的成分。伊立替康用于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常伴有腹泻等不良反应。其机制研究发现,分别给正常大鼠和无菌大鼠等剂量腹腔注射伊立替康,无菌大鼠的半数致死量远高于正常大鼠,实验表明肠道菌群在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显著提高伊立替康的肠道毒性。药物对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在饮食改变、机体应激条件下或给予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减少,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利用肠道内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能够降低肠道pH 值,抑制致病菌繁殖,营养肠上皮细胞并减少炎症反应,通过测定短链脂肪酸可以评价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弱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毒副反应。在益生元、益生菌等干预下,通过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肠道功能,可达到治疗作用。
2。1 药物通过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益生菌生长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通过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生长发挥治疗作用,如诺氟沙星通过阻碍肠道致病菌DNA 复制,抑制致病菌生长,发挥治疗作用。Tigemonam 作为口服β—内酰胺抗生素的先驱,对大多数的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肠杆菌和小肠结肠炎那森氏菌等抑制作用极强。大多数肠道致病菌对环丙沙星具有较高敏感度,疗效稳定,王军等评估了其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治愈率达95。9%。Watanabe等报道头孢菌素类化合物E1077在较低浓度下便可抑制绝大多数的肠杆菌。谢雪梅等通过临床比对证实罗塞秦对痢疾杆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作用极强,在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疗效可靠。
近年来,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与促进益生菌生长、恢复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的作用密切相关。如菊苣治疗腹型肥胖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比例相关。小檗碱对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和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研究表明小檗碱通过改善大鼠肠道菌群构成,促进益生菌生长,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提升肠道中的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肠道pH 值,减少外源性抗原在宿主体内寄存,提升脂多糖结合蛋白和瘦素的水平,减少血清中脂联素,发挥降脂降糖的功效。宋姗姗等通过分离培养小鼠肠道菌群、提取肠道菌群总DNA、分析回肠病理切片等发现,灌胃给予低剂量黄芩苷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度增高,菌群群落结构更加稳定,有益菌数量增多,条件致病菌、肠球菌数量略减,且能诱导出现新的菌群,揭示了低剂量黄芩苷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功能。庄彦华等采用神曲水煎液治疗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时发现,神曲水煎液可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生长,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郭振军等研究发现大黄多糖复合物可逆转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菌群失调,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殖,抑制脆弱拟杆菌及肠球菌增殖。
2。2 药物通过抑制益生菌的生长导致毒副作用正常的肠道菌群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能够抵御潜在致病菌的定植、防止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但是大量服用抗生素/抗菌药后,破坏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益生菌数量减少;刺激耐药基因表达,产生耐药菌株,造成二重感染;诱导条件致病菌和潜在致病菌的过度繁殖。腹泻和肠炎是抗生素/抗菌药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最明显、最直观的临床表现,其中难辨梭菌成为抗生素所致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一些病人在服用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等抗菌药后发现难辨梭菌在肠道中的定植,随后出现发热、白细胞增多、水样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可致死亡。此外,一些重症患者在抗感染时如不能正确使用抗生素,会进一步引发肠道菌群易位所致的内毒素血症和脏器衰竭,甚至威胁生命。药物作用于肠道菌群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内毒素和炎症因子的增加并作用于结肠,肠壁中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降低、肠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肠黏膜机械屏障破坏。同时,肠道细菌通过肠道屏障入血或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等,导致细菌异位;加重内毒素、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产生。长期的菌群失调引发持续的系统炎症反应进一步引发慢性肾脏疾病。由于肠—肝轴的存在,肠道和肝脏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药物破坏肠道菌群后,结肠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和药物成分的吸收增加,内毒素激活肝脏中枯否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肝细胞损伤。因此,长期服用药物后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在药物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肝脏损害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讨论
药物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是双刃剑。如使用得当,可挖掘药物的潜在功能,规避通过胃肠道给药所引起毒副反应;反之,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造成多脏器损伤。除此之外,基于肠道菌群对药物药效/毒性的重要影响,阐明肠道菌群介导的药物药效/毒性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可为口服中药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同时,关注微生态学为中药药效学、毒理学评价和机制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展望
近年来,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科研人员关注。肠道菌群的研究已成为药物研究开发领域的热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和毒性物质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及机制研究影响和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人体、肠道菌群、药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根本途径。因此,从药物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角度阐释药物安全性、有效性是对现阶段药物研究的有益补充。
第二篇:中长跑运动员肠道菌群区系结构微生态学研究
中长跑运动员肠道菌群区系结构微生态学研究
【摘要】:运动性胃肠综合征是经常发生在运动员中,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中的常见运动性疾病之一,严重妨碍了运动员正常的运动训练和比赛。而且,随着竞技运动激烈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马拉松跑、超马拉松跑、铁人三项等耐力运动参加人数的增多,人们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出现的胃肠道症状更为重视,认识也逐步深入。有关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其机制,学者们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学者们都忽略了定植在胃肠道内对人体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微生物区系,即胃肠道微生态。定植在人体胃肠道数量巨大的微生物群对于人类的健康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它们含有种类繁多的酶系统,参与寄主能量、物质及遗传信息运转等一系列生理过程。因此,本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山西省7名中长跑运动员的肠道菌群分布特征进行了尝试性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运动性胃肠综合征的生理机制。本文的实验部分主要是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代表运动员肠道中共有的一个菌群的基因组片段,即在杂交信号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1.2kb左右的DNA条带。我们首先对随机选出的9个重组子进行质粒DNA小量制备;然后分别选用了Csp6Ⅰ、BanⅡ、NciⅠ、HaeⅡ这四种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并据此把基因片段初步分为三种类型;接着在这三种类型中各选了一个代表质粒送去测序;最后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个共有菌群可能是
未被报道的一种新类型,为研究运动强度与肠道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同时发现,在我们所研究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而大肠杆菌作为一种主要的条件致病菌在运动员肠道中数量的增加很可能破坏了肠道菌群之间的定量结构,从而使得运动员肠道的稳定性及其生理功能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性,易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我们,运动员肠道菌群的正常值具有微生态学的特殊性,考虑到运动员的肠道菌群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应激条件下具有微生态学特殊性的复杂生态系统,在以后的工作中调查运动员肠道菌群的正常值是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生态失调的基础,具有较大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关键词】: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性胃肠综合征微生态肠道菌群区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R87 【目录】:文献综述7-131胃肠道概述7-92运动性胃肠综合征9-113小结11-13实验部分13-36引言13-151材料15-162方法16-203结果与分析20-314讨论31-355结论356展望35-36参考文献36-39致谢3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三篇:他汀与常用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他汀与常用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看AHA这篇声明就够了!
作者:卢芳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日期:2016-10-21
导读
就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问题,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他汀类药物和其他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如何更为安全的科学声明。关键字:
他汀 | 心血管药物 | 相互作用
就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问题,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他汀类药物和其他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如何更为安全的科学声明。
据悉,2.8%的入院治疗由药物间相互作用促成,或者实际比例还要高,因为很多掩盖在药物副作用或基础疾病的发作了。
这项声明讨论了他汀类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钙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以及其他降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医生和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都应该了解,是否与正在服用的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声明撰写专家组主席Barbara S.Wiggins指出。
与抗血小板药物的联用
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会增加某些他汀的效力,声明建议同时服用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者应该限制到40 mg/日。不过没有必要限制阿托伐他汀的剂量。
与贝特类药物的联用
很多患者血脂的下降并不容易,有时候就需要联合应用其他降脂药物。声明指出,在与贝特类药物联用时,非诺贝特与非诺贝酸要优于吉非贝齐。
但是声明特别指出,如果必须应用吉非贝齐,则应避免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可考虑应用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其实在2013年ACC/AHA发布的相关血脂防治指南也指出,要避免他汀和吉非贝齐合用,以避免可能的肌毒性。
与抗心绞痛剂雷诺嗪的合用 该声明还对他汀与抗心绞痛剂雷诺嗪的合用提供了指导。如果患者在服用雷诺嗪,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这些都可考虑。不过在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则剂量不应超过20 mg。
与钙拮抗剂的联用
钙拮抗剂也是心血管药物中的“大户”。声明指出,在使用氨氯地平、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时,若同时服用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会增加其药效。
因此,与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合用时,推荐给予低剂量洛伐他汀(20 mg/日)和辛伐他汀(10 mg/日),但非CYP3A4代谢的他汀如氟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更优选。
不过有学者表示,如果他的患者准备启用钙拮抗剂,比如氨氯地平或地尔硫卓,那么在开始治疗前他会停用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
与华法林、抗抑郁药、抗真菌药等的联用
华法林也是心血管病患者常用药,声明表示,他汀类和华法林联用还是相对安全的。不过在开始应用他汀类药物或剂量改变时,还是推荐要“更为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还有学者指出,通过CYP3A4代谢的药物可不止钙拮抗剂和华法林,还有一些抗抑郁药如曲唑酮、HIV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剂如酮康唑等都会“走这条路”来代谢。“我会尽量避开他汀类药物以免发生相互作用,”他说。
另外这位学者还表示看好匹伐他汀,因为该药主要通过CYP2C9 代谢,对于HIV患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较为安全。
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用
声明指出,在考虑联用胺碘酮,决奈达隆和地高辛时,建议洛伐他汀最大剂量为40 mg/日,辛伐他汀最大剂量为20 mg/日,而且同时应加强肌毒性的监测。
使用决奈达隆时,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的推荐剂量均为10 mg/日。
心脏移植患者他汀联用问题
撰写专家组还关注了心脏移植患者他汀的使用。国际心脏和肺移植协会建议,心脏移植患者在移植后1~2周再应用他汀。这些患者在使用环孢霉素、依维莫司、西罗莫司或他克莫司等药物时,联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匹伐他汀被认为存在“潜在危害”,应避免合用;但瑞苏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可用,不过剂量有所限制。心衰新药的联用
声明还对联合应用治疗心衰的新药沙库必曲/缬沙坦,即火红的LCZ696的一种复合制剂,给出指导意见。
声明指出,这一抗心衰药物,与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苏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存在潜在药物间相互作用,建议考虑小剂量他汀。
来源:
[1] Michael O'Riordan.AHA Provides Guidance on Drug-Drug Interactions With Statins and CVD Medications.Tctmd.Monday, October 17, 2016.[2] Wiggins BS, Saseen JJ, Page RL, 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clinical significant drug-drug interactions with statins and select agents used in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Circulation, 2016 Oct 17.Epub ahead of print.
第四篇:人类肠道微生物论文
生物论文
人类肠道微生物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目录
目录........................................................................1 摘要........................................................................2 1基本概念及综述...........................................................................................................................3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3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3
1.2.1正常菌群................................................................................................................3 1.2.2过路菌群................................................................................................................3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3 2 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4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4 2.2过路菌群的危害................................................................................................................4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4 3 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5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5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5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5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5 4 参考文献......................................................................................................................................6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 肠道生态系统 正常菌群 过路菌群 生理功能 共同进化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1.1.1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肠道微生物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1.1.2人类肠道微生物的定义
顾名思义,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肠道微生物的类别
肠道微生物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
1.2.1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的14次方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1.2.2过路菌群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肠道微生物的分布
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
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
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真杆菌属。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2.1正常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4、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5、抗衰老作用。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生态平衡时,正常肠道微生物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
2.2过路菌群的危害
过路菌群会在人体内停留,与正常菌群争夺营养和空间,如果过路菌群在正常菌群弱势的情况下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血样便、胃肠穿孔等。
2.3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的原因
正常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形成平衡的生态关系,不会轻易被打破,但是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3.1肠道微生物控制体重
比利时研究者发现,益生菌等肠道细菌能影响人们的食欲和新陈代谢。人们今后可以通过定期服食特定食品或添加剂,通过调节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3.2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
新芬兰一个研究项目中,一种专用于细菌菌群的快速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被用于分析肠道样本中的细菌组成。
此方法具有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并有很高的数值解析率的特点,同时获得有关肠道菌群的比较全面的数据。该项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并探索不同的食物和添加剂对肠道微生物区和动物机体消化率的影响。
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用于揭示微生物区的菌群组成与肠道健康状况和动物生长情况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平衡(Microbial Balance Index,MBI)指作为一个该微生物菌群强化理论可行性验证的指标。
3.3微生物与宿主的共同进化
研究人员对范围广泛的哺乳动物的粪便进行了取样,通过对每一样本中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的某些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人员对存在于每种动物肠道中的属于不同门类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进行了梳理分析。
在同一种系的哺乳动物中,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互之间没有多大的差别,这与它们是生活在野外或是在动物园中没有关系,就人类而言,其肠道微生物群落与那个人是吃肉或是素食者也没有关系。但是,不同种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确实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那些食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最小,而食草动物之间的肠道微生物的差异则最大。研究人员报告说,人类肠道微菌群中存在的多样性在杂食性灵长类中是相当典型的。
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菌群的进化是哺乳类动物在适应以植物为基础食物的成功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4肠道内新微生物的发现
人体的湿润部位至少活跃着2000种细菌。应用最新科技手段,研究者已经有了惊人的发现。长期以来,胃被看作一片“不毛之地”,因为胃的黑暗角落里存在着盐酸液体。除了幽门螺杆菌能忍耐这里的环境,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一直把这里视为禁区。
然而当研究者用新型探针窥视23名来自纽约的健康测试者的胃部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28种不同细菌活跃在胃壁的粘液里;其中的百分之十是科学界此前完全陌生的。尤其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发现了耐辐射球菌科的成员:这种细菌以顽强的生命力著称,到目前为止只在滚烫的温泉和核材料仓库里发现过。
在所有发现的微生物中,有62%属首次露面。现在研究者开始猜测,已发现的微生物对人体究竟有何影响。参考文献
[1]颜 华.服用益生菌可减肥,2010.[2]邢树文,焦德志.膳食纤维与肠道细菌对人体的影响.膳食纤维与人体健康及应用,2003.[3]王瑞君.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 .渝西学院学报,2005(4).[4]吴 余.细菌致人自杀.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3).[5]yunkeer.大肠癌肆虐年轻人,2010.[6]翁幸鐾,糜祖煌.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2).[7]杨洁彬 等.乳酸菌-生物学基础及应用.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8][美]西奥多.拉布扎.食品与健康.轻工业出版社,1992.[9]李松涛.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10]纪铁鹏,崔雨荣.乳品微生物学,2007.[11]李洪臣,杨秀艳.四大类群微生物菌落的比较.生物学教学,2007.[12]胡宇芬.肠道微生物帮助大熊猫吃竹子,2011.[13]佚 名.小小微生物关乎大健康,2011.[14]严 洁.肠道微生物与减肥有关吗,2007.[15]百度百科 [16]维基百科
第五篇:执业药师考试药物相互作用总结
(1)药物相互作用对药效学的影响
①作用相加或增加疗效
(a)作用不同的靶位,产生协同作用: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TMP)[分别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使细菌叶酸代谢双重阻断,称为复方新诺明];
阿托品+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和氯磷定),用于治疗有机磷中毒(有机磷酸酯类能与胆碱酯酶牢固结合,使酶的活性难以恢复,体内Ach大量积聚产生毒性反应;阿托品阻断乙酰胆碱M受体,抑制M样症状,缓解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解磷定和氯磷定可使失活的胆碱酯酶恢复活性,从而辅助阿托品的治疗);
普萘洛尔与美西律联用,对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有协同作用,但联用时应酌减用量。
(b)保护药品免受破坏,从而增加疗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可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开环破坏),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可在肾脏中被肾肽酶破坏,西司他丁钠为肾肽酶抑制剂,保护亚胺培南在肾脏中不受破坏,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市场已有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用于治疗腹腔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左旋多巴+苄丝肼/卡比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可抑制外周左旋多巴 脱羧转化为多巴胺,使 左旋多巴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发挥作用,降低外周性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心宁美:左旋多巴+卡比多巴).(c)促进机体利用:
铁+维生素C(维生素C为还原剂,可使铁转变为2价铁剂,易被人体吸收)。
(d)延缓或降低耐药性,以增加疗效:
青蒿素+乙胺嘧啶/磺胺多辛——延缓青蒿素耐药性产生;
磷霉素+其他类抗菌药(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②减少不良反应
阿托品+吗啡(前者可减轻后者所引起的平滑肌痉挛而加强镇痛作用);
普萘洛尔+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协同抗心绞痛,互相减少不良反应;
普萘洛尔+硝苯地平——提高抗高血压、抗心绞痛疗效,互相减少不良反应;
普萘洛尔+阿托品——可消除普萘洛尔引起的心动过缓以及阿托品引起的心动过速度。
③敏感化作用:
一种药物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强。
排钾利尿药+强心苷(排钾利尿药可使血浆钾离子浓度降低,使心脏对强心苷敏感性增强,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利血平、胍乙啶可增加使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导致拟肾上腺素药的升压作用增强。
④拮抗作用:
甲苯磺丁脲+氢氯噻嗪(前者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后者直接拮抗该作用,属竞争性拮抗);
吗啡+纳洛酮/纳曲酮(纳洛酮/纳 屈酮为阿片受体完全拮抗剂,二者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极大,远大于吗啡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属竞争性拮抗)。
⑤增加毒性和药品不良反应
肝素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双嘧达莫(抗血小板聚集)、非甾体抗炎药(易致胃肠道出血)、右旋糖苷(血容量扩充药)合用,有增加出血的危险。(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聚集药、非甾体抗炎药、血容量扩充药合用,易致出血危险);
氨基糖苷类与依他尼酸、呋塞米、万古霉素合用,可增加耳毒性和肾毒性。(2)药物相互作用对药动学的影响
①影响吸收(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络合,影响吸收——抗酸类药物中的金属离子(钙、镁、铝、铋、铁等)与四环素类同服,可形成难溶性络合物,不利于吸收,影响疗效;
减慢排空,增加吸收——抗胆碱药(如阿托品、颠茄、丙胺太林等)可延缓胃排空,增加药物吸收;
加快排空,影响吸收——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利酮(吗丁啉)可促进胃肠排空,减少吸收。
②影响分布(记住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的三种药物)
游离型药物+血浆蛋白生成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药物的贮存、运输形式,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不能透过生物膜转运至靶器官)。
两种药物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力弱的药物则游离型浓度增大,疗效增强。
阿司匹林、依他尼酸、水合氯醛具有较强血浆蛋白结合力,与磺酰脲类降糖药、抗凝血药、抗肿瘤药合用,可使后三者的游离型药物增加,血浆药物浓度升高。
③影响代谢(建议同学去看教材表2-7)
肝药酶诱导剂:使合用的药物加速代谢而提前失效;或使合用的前体药物加速转化为活性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二苯卡马利)
肝药酶抑制剂:使合用的药物代谢减慢,体内浓度增加。咪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依曲康唑、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麦迪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红梅环抱夕阳醉,异乡烟米无滋味(景老师提供))
④影响排泄
通过竞争性抑制肾小管的排泄、分泌和重吸收等功能,增加或减缓药品的排泄。
如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磺胺药可减少青霉素自肾小管的排泄,使青霉素的血浆药物浓度增高。血浆半衰期延长,毒性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