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培训,儿童行为量表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适用于4-16岁儿童)译者说明:1、原表用的是大规格纸张,许多项目平列横排,为适应国内常用16开纸的情况,改为上下排列,内容未变。2、各项目后有横线者请用文字填写;
有小方框者,请在相应的方框内打X;
3、本表内容可分三个部份,翻译时加了“第一部份:……”等三个大标题;
4、在个别项目内加了“译注”,以利使用。
第一部分:一般项目 儿童姓名:
性别:男,女 年龄: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年级:种族:
父母职业(请填具体,例如车工、鞋店售货员、主妇等)父亲职业:
母亲职业:
填表者:父,母,其他人口: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第二部分:社会能力 I.(1)请列出你孩子最爱好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游泳,棒球等):
无爱好口 爱好:a.b.c.(2)与同龄儿童相比,他(她)在这些项目上花去时间多少? 不知道 较少 一般 较多(3)与同龄儿童相比,他(她)的运动水平如何? 不知道 较低 一般 较高 II.(1)请列出你孩子在体育运动以外的爱好(例如集邮,看书,弹琴等,不包括看电视)无爱好口 爱好 a.b.c,(2)与同龄儿童相比,他(她)花在这些爱好上的时间多少? 不知道 较少 一般 较多(3)与同龄儿童相比,他(她)的爱好水平如何? 不知道 较低 一般 较高 III.(1)请列出你孩子参加的组织、俱乐部、团队或小组的名称 未参加口 参加a.b.c.(2)与同龄的参加者相比,他(她)在这些组织中的活跃程度如何? 不知道 较差 一般 较高 IV.(1)请列出你孩子有无千活或打零工的情况(例如送报,帮人照顾小孩,帮人搞卫生等)没有口 有:a.b.c.(2)与同龄儿童相比,他(她)工作质量如何? 不知道 较差 一般 较好 V.(1)你孩子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无 1个 2-3个 4个及以上(2)你孩子与这些朋友每星期大概在一起几次? 不到一次 1-2次 3次及以上 VI.与同龄儿童相比,你孩子在下列方面表现如何? 较差 差不多 较好 a.与兄弟姐妹相处 口 口 口 b.与其他儿童相处 口 口 口 c.对父母的行为 口 口 口 d.自己工作和游戏 口 口 口 VII.(1)当前学习成绩(对六岁以上儿童而言)未上学口 不及格中等以下中等中等以上- a.阅读课口口口口 b.写作课口口口口 c.算术课口口口口 d.拼音课口口口口 其他课(如历史,地理,常识,外语等)e.口口口口 f.口口口口 g.口口口口(2)你孩子是否在特殊班级? 不是口 是口,什么性质?(3)你孩子是否留级? 没有口 留过口,几年级留级? 留级理由:(4)你孩子在学校里有无学习或其他问题(不包括上面三个问题)? 没有口 有问题口 问题内容:
问题何时开始:
问题是否已解决? 未解决口 已解决口,何时解决:
第三部份:行为问题 VIII.以下是描述你孩子的项目。只根据最近半年内的情况描述。每一项目后面都有三个数字(0,1,2),如你孩子明显有或经常有此项表现,圈2;
如无此项表现,图0,1.行为幼稚与其年龄不符012 2.过敏性症状(填具体表现)012 3.喜欢争论012 4.哮喘病012 5.举动象异性012 6.随地大便012 7.喜欢吹牛或自夸012 8.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012 9.老是想某些事情不能摆脱,强迫观念(说明内容)012 10.坐立不安活动过多012 11.喜欢缠着大人或过份依赖012 12.常说感到寂宾012 13.胡里胡涂,如在云里雾中012 14.常常哭叫012 15.虐待动物012 16.虐待、欺侮别人或吝啬012 17.好做白日梦或呆想012 18.胡意伤害自己或企图自杀012 19.需要别人经常注意自己012 20.破坏自己的东西012 21.破坏家里或其它儿童的东西012 22.在家不听话012 23.在校不听话012 24.不肯好好吃饭012 25.不与其他儿童相处012 26.有不良行为后不感到内疚012 27.易嫉妒012 28.吃喝不能作为食物的东西(说明内容)012 29.除怕小学外,还害怕某些动物、处境或地方(说明内容)012 30.怕上学012 31.怕自己想坏念头或做坏事012 32.觉得自己必须十全十美012 33.觉得或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012 34.觉得别人存心捉弄自己012 35.觉得自己无用或有自卑感012 36.身体经常弄伤,容易出事故012 37.经常打架012 38.常被人戏弄012 39.爱和出麻烦的儿童在一起012 40.听到某些实际上没有的声音(说明内容)012 41.冲动或行为粗鲁012 42.喜欢孤独 012 43.撤谎或欺骗012 44.咬指甲012 45.神经过敏,容易激动或紧张012 46.动作紧张或带有抽动性(说明内容)012 47.做恶梦012 48.不被其他儿童喜欢012 49.便秘012 50.过度恐惧或担心012 51.感到头昏012 52.过份内疚012 53.吃得过多012 54.过份疲劳012 55.身体过重012 56.找不出原因的躯体症状:012 a.疼痛012 b.头痛012 c.恶心想吐012 d.眼睛有问题(说明内容。译注:不包括近视及器质性眼病)012 e.发疹或其他皮肤病012 f.腹部疼痛或纹痛012 g.呕吐012 h.其他(说明内容)012 57.对别人身体进行攻击012 58.挖鼻孔、皮肤或身体其他部分(说明内容)012 59.公开玩弄自己的生殖器012 60.过多地玩弄自己的生殖器012 61.功课差012 62.动作不灵活012 63.喜欢和年龄较大的儿童在一起012 64.喜欢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一起012 65.不肯说话012 66.不断重复某些动作,强迫行为(说明内容)012 67.离家出走012 68.经常尖叫012 69.守口如瓶,有事不说出来012 70.看到某些实际上没有的东西(说明内容)012 71.感到不自然或容易发窘012 72.玩火(包括玩火柴或打火机等一译注)012 73.性方面的问题(说明内容)012 74.夸惬自己或胡闹012 75.害羞或胆小012 76.比大多数孩子睡得少012 77.比大多数孩子睡得多(说明多多少。译注:不包括赖床)012 78.玩弄粪便012 79.言语问题(说明内容。译注:例如口齿不清)012 80.茫然凝视012 81.在家偷东西012 82.在外偷东西012 83.收藏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说明内容.译注:不包括集邮等爱好)012 84.怪异行为(说明内容。译注:不包括其他条已提及者)012 85.怪异想法(说明内容。译注:不包括其他条已提及者)012 86.固执、绷着脸或容易激怒012 87.情绪突然变化012 88.常常生气012 89.多疑012 90.咒骂或讲粗话012 91.声言要自杀012 92.说梦话或有梦游(说明内容)012 93.话太多012 94.常戏弄他人012 95.乱发脾气或脾气暴燥012 96.对性的问题想得太多012 97.威胁他人012 98.吮吸大姆指 012 99.过份要求整齐清洁012 100.睡眠不好(说明内容)012 101.逃学012 102.不够活跃,动作迟钝或精力不足012 103.闷闷不乐,悲伤或抑郁012 104.说话声音特别大012 105.喝酒或使用成瘾药(说明内容)012 106.损坏公物012 107.白天遗尿012 108.夜间遗尿012 109.爱哭诉012 110.希望成为异性012 111.孤独、不合群012 112.优虑重重012 113.请写出你孩子存在的但上面未提及的其他问题:012 012 012 一、请检查一下是否每都已填好 二、请在你最关心的条目下划线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以下简称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1970年首先在美国使用,1983年出版了使用手册(主要是针对家长用的表),1986年及1987年又分别出版了针对教师用表及儿童自填表的使用手册。1988年出版的使用手册里又加人适用于2-3岁儿童的行为量表及直接观察表(DOF)。我国在1980年初引进适用于4-16岁的家长用表,在上海及其他城市作了较广泛的应用,并总结出了我国常模的初步数据。这一量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共有五种表格,即家长填的,老师填的和智龄10岁以上儿童自己填的,其中家长填的使用经验最多。这里主要介绍家长用表,适用于4-16岁的儿童(作者后来推出的适用于2-3岁儿童的量表,内容大同小异,因使用经验尚少,此处从略),内容分三部份:
一、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种族,填表日期,年级,父亲职业(工种),母亲职业(工种),填表人(父、母、其他)。
二、社交能力:包括七大类;
参加体育运动情况,课余爱好,参加集体(组织)情况,课余职业或劳动,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小孩相处情况,在校学习情况。
三、行为问题:包括113条,其中56条包括8小项,113条为“其他”。填表时按最近半年(6个月)内的表现记分,例如第30条“怕上学”,如果过去有,而最近半年内无此表现,即记0分。
第一部分的项目不记分,据认为,父母亲的职业最能代表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因此“一般项目”中只着重此条。
第二部分的项目除个别条目外,均需记分,其记分方法如下:
I(1):无爱好或一种爱好记0分,两种爱好记1分,三种或以上记2分。
I(2)及1(3):“不知道”不记分,低于一般记0分,一般记1分,高于一般记2分。(2)及(3)的分数加起来求出平均数,作为这一项的分数。
II(1):记分法同I(1)。
II(2)及II(3):记分法同I(2)及I(3)。
III(1):记分法同I(1)。
III(2):记分法同I(2)及I(3)。
IV(1):记分法同I(1)。
IV(2):记分法同I(1)及I(2)V(1):无或一个,记0分;
二、三个,记1分;
四个或以上,记2分。
V(2):不到一次记。分,一、二次记1分,三次工以上记2分。
VI:较差记0分,差不多记1分,较好记2分,把a、b、c的三个分数加起来求出平均分,作为一个分数,d的记分法同上,另作一个分数(即VI项有两个分数)。
VII(1):不及格记0分,中等以下记1分,中等记2分,中等以上记3分。把各项分数加起来求出平均数,作为 VII(1)的分数。
VII(2):“不是”记1分,“是"记0分。
VII(3):“没有”记1分,“留过”,记0分。
VII(4):“没有”记1分,有问题记0分。
问题开始及解决情况不记分。
第二部分的内容又被归纳为三个因子,即活动情况(包括I、III、IV条),社交情况(第III、V、VI条)及学校情况(第妞条)。如果将这三个因子从左到右排列在横轴上,把各因子的总分从少(0)到多、按百分位数或T分大小从下向上排列在纵轴上,就可以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廓图(Social Competence Profile)。”社会能力的分数越高越好,但绝大多数的分数处于2百分位和69百分位之间(即T分30-55)。低于2百分位者(T分<30)被认为可疑异常。
4-16岁的儿童被分为三个年龄组进行分析,即4-5岁,6-11岁及12-16岁,(2-3岁的另成一个年龄组)。现将美国样本6-16岁儿童社会能力的分数的正常范围列表如下(表1-4),供参考:
表1:6-11岁男孩杜交能力因子分正常范围 69百分位平均分 8.5-9 7.5-8 5.0-5.5 2百分位平均分 3-3.5 3-3.5 2-2.5 因子名称 活动能力 社交情况 学校情况 包括项目 I,II,IV III,V,VI VII 表2:12-16岁男孩社交能力因子分正常范围 69百分位平均分 8.5-9 8.5 5-5.5 2百分位平均分 3.5 3.5-4 2-2.5 因子名称 活动能力 社交情况 学校情况 包括项目 I,II,IV III,V,VI VII 表3: 6-11岁女孩杜交能力因子分正常范围 69百分位平均分 8.5-9 7.5-8 5.5-6 2百分位平均分 2.5-3 3.5 3-3.5 因子名称 活动能力 社交情况 学校情况 包括项目 I,II,IV III,V,VI VII 表4: 12-16岁女孩杜交能力因子分正常范围 69百分位平均分 8.5-9 8-8.5 5.6-6 2百分位平均分 3 3 3 因子名称 活动能力 社交情况 学校情况 包括项目 I,II,IV III,V,VI VII 第三部分是这一量表的重点部分。以下对一部份作较详细的介绍。
1.条目排列:113条行为问题是任意排列的,即按某一行为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次序排列(第一条是A,第112条是W)不是按内容性质归类排列。
2.统计归纳:每一条行为问题都有一个分数(0,1或2分)称为粗分,把113条的粗分加起来,称为总粗分,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大。越低则行为问题越小。因此根据大样本的统计分析,可以算出一个正常上限(不需下限),例如4-5、6-11、12-16岁男孩的总粗分上限分别为42、40-42和38,同龄女孩的上限分别为42-45、37-41和37。超过这个上限分数,就应做进一步检查。
根据统计处理,还可以把以上113条行为问题归纳为8-9个因子,每一因子包含113条里若干条,所包含的条目的因子负荷后等于或大于0.3,有时同一条目可出现在不同的因子之中。
各因子既可用罗马数字来代表(例如因子I,因子II……),也可以用临床综合征的名称来代表(例如分裂样因子,抑郁因子……)但这些名称并不意味着就是临床诊断。
把每一因子所包括条目的粗分加起来,就是这个因子的分数,为了统计方便,这个分数又可以折算成标准转换分(即T分)。原作者把因子分的正常范围定在69至98百分位(Percentile)之间,即T分在55至70分之间。分数超过98百分位时即认为可能异常,应予复查,分数低于69百分位时仍属正常。
现将美国样本的因子分正常值范围(即69百分位平均分至98百分位平均分)列表如下(表5一8),供参考:
表5:6-11岁男孩行为问题因子分正常范围 98百分位平均分 4-5 12-13 5-6 9 4 6 10-11 20 5-6 69百分位平均分 1-2 3 2-3 3 0-1 1-2 3-4 9 0-1 因子名称 分裂样 抑郁 交往不良 强迫性 体诉 社交退缩 多动 攻击性 违纪 表6:6-11岁女孩行为问题因子分正常范围 98百分位平均分 12-13 6-7 7 3-4 10 2-3 2-3 20-21 3-4 69百分位平均分 5 1-2 1-2 0 3 1 0 9 0 因子名称 抑郁 社会退缩 体诉 分裂样强迫症 多动 性问题 违纪 攻击性 残忍 表7:12-16岁男孩行为问题因子分正常范围 98百分位平均分 7 5 13 4-5 6 9 7-8 21-22 9-10 69百分位平均分 1-2 0-1 3 0-1 1-2 1-2 0-1 5-6 3 因子名称 体诉 分裂样抑郁 交往不良 不成熟 强迫性 敌意性 违纪 攻击性 多动 表8:12-16岁女孩行为问题因子分正常范围 98百分位平均分 14 3-4 3-4 10-11 8-9 12 22 4 69百分位平均分 3-4 0 0-1 3-4 2-3 2 6 0 因子名称 焦虑强迫 体诉 分裂样 抑郁退缩 不成熟 违纪 攻击性 残忍 如果把各因子的分数按因子的罗马字编号从左到右在横轴上排列,分数值则按百分位或T分的高低按纵轴排列(高分在上,低分在下),则可以把每个儿童的因子连成一条曲线,称为“儿童行为问题廓图”(Child behavior problems Profile)。
上述归纳把儿童的行为问题分为8-9个因子。但也有许多人喜欢传统的,简单的两分法,即分为内向和外向。为满足这一要求,作者在上述儿童行为图的因子排列上把内向特征最明显的因子排在横轴的最左边,把外向特征最明显的因子排在横轴的最右边。而把中间的一个因子既不作为内向也不作为负向计分。左边几个因子的总分作为内向分,而右边的作为外向分,每个小孩都有内向和外向分,但只有当分数超过90百分位时(或相应的T分时),并且内向和外向的T分相差至少10分时,才可以把这个小孩称为内向或外向。总粗分,内向及外向粗分如何折算成T分,均可由表查得(3)。
也可以把每个样本的113条的分数总加起来,除以样本数以求得均值,并求得标准差,以此作为筛查标准。此法较因子分析方便,但其常模尚需进一步摸索。
第二篇:自闭症儿童评估量表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评定量表
“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又可简称为ABC量表。全部量表包括57个题目,每项选择依次从0~4分为五等,其中0分表示该事件不发生,4分则表示这个事件在该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其余类推。当总分累加达到53分为临界,大于67分则可以诊断为孤独症。
序 项 目 分 组 评 记 1 喜欢长时间自身旋转 学会做一件简单的事,但很快就忘记。3 经常没有接触环境或进行交往的要求。往往不能接受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过来等)5 不会玩玩具(如没完没了地转动、乱扔、揉等)视觉辨别能力差(如对一种物体的特征、大小、颜色、位置等辨别能力差)。7 无交往性微笑(即不会与人点头、招呼、微笑)8 代词运用颠倒或混乱(你、我分不清)9 长时间总拿着某种东西。似乎不在听人说话,以至让人怀疑他有听力问题 11 说话不合音调、无节奏 12 长时间摇摆身体 要去拿什么东西,但又不是身体所能达到的地方(即对自身与物体的距离估 计不足。对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产生强烈反应 当与其他人在一起时,呼唤他的名字,他没有反应 经常做出前冲、旋转、脚尖行走、手指轻掐轻弹等动作 17 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感情没有反应 18 说话时很少用“是”或“我”等词 有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似乎与智力低下不相符合 不能执行简单的含有介词语句的指令(如把球放在盒子上或放在盒子里)21 有时对很大的声音不产生吃惊反应(可能让人想到他是聋子)22 经常拍打手 大发脾气或经常发点脾气 24 主动回避与别人的眼光接触 25 拒绝别人的接触或拥抱 有时对很痛苦的刺激如摔伤、割破或注射不引起反应 27 身体表现很僵硬、很难抱住 当抱看他时,感到他的肌肉松驰(即他不紧贴抱他的人)以姿势、手势表示所渴望得到的东西(而不倾向于语言表示)30 常用脚尖走路
用咬人、撞人、踢人等行为伤害他人 32 不断地重复短句
游戏时不模仿其他儿童
当强光直接照射眼睛时常常不眨眼 35 以撞头、咬手等行为自伤
想要什么东西不能等待(一想要什么,就马上要得到)37 不能指出 5 个以上物体的名称
不能发展任何友谊(不会和小朋友来往交朋友)39 有许多声音的时候,常常捂着耳朵 40 经常旋转碰撞物体
在训练大小便方面有困难(不会控制大小便)42 一天只能提出 5 个以内的要求 43 经常受到惊吓或非常焦虑不安 44 在正常光线下斜眼、闭眼、皱眉
不是经常被帮助的话,不会自己给自己穿衣 46 一遍遍重复一些声音或词
瞪着眼看人,好像要看穿似的 48 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
经常不能意识所处的环境,并且可能对危险的环境不在意 50 特别喜欢摆弄、着迷于单调的东西或游戏、活动等(如来回地走或跑,没完 没了地蹦、跳、拍、敲)
对周围东西喜欢嗅、摸或尝
对生人常无视觉反应(对来人不看)
纠缠在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上,就像缠在魔圈里(如走路要走一定的路线,饭前或做什么事前一定要把什么东西摆在什么位置,或做什么动作,否则就不睡 不吃。
经常毁坏东西(如玩具、家里的一切用具很快就给弄坏了)55 在 2 岁半以前就发现孩子发育延迟
在日常生活中至少用 15 个但不超过 30 个短句进行交流(不到 15 句也打 “∨”)
长时间疑视一个地方(呆呆地看一处)
《自闭症行为量表》——ABC 量表,由 KRUG 于 1978 年编制,表中列出 57 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包括感觉能力(S)、交往能力(R)、运动能力(B)、语言能力(L)和自我照顾能力(S)五个方面。要求评定者与儿童至少共同生活 3-6 周,填写者与儿童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教师。评分时,对每一项作“是”与 “否”的判断。“是”评记“∨”符号,“否”不打号。把“是”的项目合计累 分,总分≥31 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 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参考值)原作者提出该量表的筛查界限分为 57 分,而诊断分为 67 分。如果儿童还有什么其他的请在下面详细说明:
《自闭症行为量表》——ABC量表,也有称孤独症行为量表,由KRUG于1978年编制,表中列出57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包括感觉能力(S)、交往能力(R)、运动能力(B)、语言能力(L)和自我照顾能力(S)五个方面。
解释:要求评定者与儿童至少共同生活3-6周,填写者与儿童生活至少半年以上的教师。评分时,对每31一项作“是”与“否”的判断。“是”评记“∨”符号,“否”不打号。把“是”的项目合计累分,总分≥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参考值)
第三篇:心理学培训 患病行为问卷
患病行为问卷
一、介绍:
1.患病行为及患病行为异常
患者就诊过程中,向医生叙述其问题的同时,自然也表露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态度、对医学解释及医疗服务的态度。前者是医学教科书上所说的主诉,而后者就是所谓的患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这个概念是Mechanic和Volkart
(1962)提出来的,最初指患者对自身症状的反应,如是否到医院就诊,就诊是否及时等。他们认为患病行为应当是患者作为一个人的一种正常功能。
但从患病行为的角度进行考察,很快就发现有相当部分患者这种功能不正常,突出的表现为两个极端:有的人明显有诊断明确的疾病,但却不承认自己有病(否认),不愿意接受医疗照顾;而另一些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躯体疾病,但却经常因各种身体不适光顾各医疗机构,而且医生合理的检查及恰当的解释、处理也不能改变其根本态度。为此,澳大利亚学者IssyPilowsky
(1969)明确提出“异常患病行为”(abnormal
illness
behavior)概念。而上述后一种异常其实就是精神科常说的“疑病倾向”或“躯体化”倾向。
当然,患病行为并不是单一维度的,异常患病行为也不只是以上两种表现,比如治疗依从性方面的问题就不好归于这两个极端中的任何一个。
2.《患病行为问卷》的由来、结构和版本更迭
为使非精神科医务人员能便捷地识别异常患病行为,特别是能够兼顾异常患病行为的两个极端,70年代Pilowsky等在广泛收集异常患病行为方面描述并进行条目筛选的基础上,发展了原有的《Whiteley疑病指数》(Whiteley
Index
of
Hypochondriasis,1967),编制了52题的《患病行为问卷》(illnes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这是一个自陈式问卷,问题集中于患者对待身体不适或疾病的态度,要求被试回答“是”或“否”(详见附录)。在疼痛治疗中心的100位患者中进行测试,以正交旋转析出7个因子,它们是:一般疑病(GH,general
hypochondriasis),疾病信念(DC,diseaseconviction)、心理取向(P/Spsychological
vs
somatic
perception
of
illness)、情感压抑(AIaffection
inhibition)、情绪紊乱(AD
affective
disturbance)、否认心因(D
denial)和易激惹性(I
irritability)。
后来,为平衡代表各因子的题目数,增加了10个题目,形成了62题的《患病行为问卷》。经扩大样本进行因子分析,与52题问卷析出的因子一致。并在临床各科各种患者群体,如疼痛中心慢性疼痛患者、口腔科的颖下领关节功能紊乱患者、消化内科患者、腰椎外科患者及精神精神科庶病患者中进行了效标效度(与DSM-III诊断比较)和预测效度(预测手术结果)的测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并提供了反映不同群体各自特点的资料。
同时,在原有7个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因子分析产生两个次级因子:情绪状态(ASaffection
state)和疾病确信(DA
disease
affirmation).加上原来的Whiteley疑病指数(WI),共有10个变量可供分析。原作者还给出了某些因子及次级因子的参考值。在慢性疼痛病人中还得出了判别是否为异常患病行为的方程(详后)。
总体而言,在众多因子中,一般疑病、情绪紊乱、易激惹性和情绪状态属于反映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的因子,而疾病信念、疾病确信和疑病指数则是反映“病感”的因子。此外,还有否认心因、心理取向、情感压抑等维度,这也是本问卷的特色;即多维度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问题,因此也更全面。
二、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患病行为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我国的医疗实践也受到异常患病行为的影响。如有报道以躯体主诉就诊而实际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占内科初诊患者的三分之一还多。1997年,胜利等引进了患病行为问卷,中译本回译一致率达95%(按意义判断)。经测试,复测信度82.5%。
在效标效度上,反映情绪的4个因子(一般疑病、情绪紊乱、易激惹性和情绪状态)与其它自陈式问卷(《一般健康问卷一28》《医院内焦虑抑郁量表}))结果及精神科医生用经典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的结果都有中等强度的相关(r=0.5-0.6,p<0.01)。
在区分效度上,能够区分出内科住院患者中精神状态较好者和较差者(存在精神障碍或处于精神科亚临床状态),也能将后者与到精神科就诊的神经症者区分开来。具体结果是:与精神状态较好的内科住院患者相比,精神状态较差者病感强,不良情绪明显;他们与到精神科就诊的神经症患者在病感方面相似,但不良情绪尚不如到精神科就诊的神经症患者突出。
三、评分方法、参考值及使用注意事项
评分方法:
GH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9、20、21、24、29、30、32、37、38题回答“是”的,每题1分。
DC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2,3,10,41题回答“是”及第7,35题回答“否”的,每题1分。
P/S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11,44,57题回答“是”及第16,46题回答“否”的,每题1分。
AI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36、53、62题回答“是”及第22、58题回答“否”的,每题1分。
AD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12,18,47,54,59题回答“是”的,每题1分。
D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55题回答“是”及第27;31、43、60题回答“否”的,每题1分。
I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17,51、56,61题回答“是”及第4题回答“否”的,每题1分。
WI因子的记分方法是:凡第1、2、8、9,10、16,21、24,33,38,39,41、50题回答“是”的,每题记1分。
正常范围
DC
P/S
WI
3-6
0-1
8-14
次级因子:
AS
(affection
state)=GH+AD+I
DA(disease
affirmation)=DC+5-P/S
(reference
value
7-11)
英文指导手册中仅给出以上参考值。在中国进行信、效度测定的结果是:DC的临界值定在3-4之间,WI的临界值定于6-7之间(正确指数法)。与英文原本接近。
判别方程一般需以自身的样本得出,而且原英文版本的判别方程经验证不符合对中国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状况判定的要求,故省略。
评分注意事项:
本量表对被试的要求简单,只要意识清楚,受过初等教育一般就足以理解文本内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就可以顺利完成。
除可以用于患者本人外,本量表还可以用于患者家属或知情人对患者患病行为的评价,两相比较,可以反映出患者对自身患病行为的自知力。
由于在国内只做过初步测试,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补充,才能使之成为一个较成熟的临床工具。特别是需要针对本国样本进行独立的因子分析,产生更适合国情的参考值和判别方程。
《患病行为问卷》
指导语:下面是一些与您的疾病有关的问题,请按您的情况回答“是”或“否”。
1.您很为自己的健康状况烦恼吗?
2.您认为自己的身体出了严重问题吗?
3.您的病对生活影响很大吗?
4.得病后别人还容易与您相处吗?
5.您的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吗?
6.您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容易得病吗?
7.如果医生告诉您没发现您有什么病,您能相信吗?
8.您能轻松地做到暂时忘掉自己而去思考其他事情吗?
9.当您觉得自己病了,而别人却说您看上去好多了,这会惹您不快吗?
10.您是否经常意识到身体的各种变化?
11.“得病是自己以前做错了什么的一种报应”,您有过这种想法吗?
12.您觉得是自己的神经出毛病了吗?
13.当您感到自己病了或心烦时,医生容易使您打起精神来吗?
14.您认为其他人能认识到得病是什么滋味吗?
15.和医生谈起自己的病会使您感到不安吗?
16.有多种疼痛困扰您吗?
17.您的病很影响您和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吗?
18.您容易着急吗?
19.您认识跟您患同样疾病的人吗?
20.您比别人对疼痛更敏感吗?
21.您害怕得病吗?
22.您能顺杨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23.您病了有人为您感到难过吗?
24.您比大多数人更担心自己的健康吗?
25.您的病影响您的性关系吗?
26.您为自己的病经受了许多痛苦吗?
27.除了病,您生活中还有其他问题吗?
28.您在意有人了解或不了解您的病吗?
29.别人身体健康您感到嫉妒吗?
30.关于得病,您有看上去可笑,但怎么努力也去不掉的想法吗?
31.您有经济上的困难吗?
32.别人对待您的疾病的方式使您感到不安吗?
33.医生告诉您没什么可担心的,您很难相信吗?
34.您是否经常担心自己可能得大病?
35.您睡得好吗?
36.当您生气时,您倾向于忍住不发作出来吗?
37.您经常想到自己会突然病倒吗?
38.如果某种疾病引起您的注意,(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或从您认识的人那里看到,听到),您担心自己患这种病吗?
39.您是否觉得有人对您的病不够重视?
40.您因为脸色或体态而感到不安吗?
41.有许多不同的症状搅扰您吗?
42.您经常力图向别人解释您的感受吗?
43.您家里有什么矛盾吗?
44.您认为有些事情与您的心理有关吗?
45.您饮食方面还好吗?
46.健康不佳是您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吗?
47.您发现自己很容易难过吗?
48.大多数人看来都不重要的细节您却烦恼甚至大惊小怪吗?
49.您总是一个合作的病人吗?
50.您总受严重疾病症状的困扰吗?
51.您容易生气,发火吗?
52.您工作中有麻烦吗?
53.您喜欢将感受只留在自己心里吗?
54.您经常情绪消沉吗?
55.只要身体好了,您所有的烦恼就都过去了,是吗?
56.您比别人容易被惹恼吗?
57.(您认为)您的症状可能是烦恼(心情不舒畅)引起的吗?
58.让别人知道您对他们不满,对您来说是件容易的事吗?
59.您难于放松吗?
60.您有不是疾病引起的个人烦恼吗?
61.您经常对别人失去耐心吗?
62.向别人表达您个人的感受对您来说困难吗?
第四篇:行为心理学_读心术
行为心理学_读心术
篇一:行为心理学--教你读心术.txt
一、10个万能谈话技巧
二、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三、十种心理效应
四、TA是否撒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TA为什么撒谎。
一、助你成功的10个万能谈话技巧
1。以最婉约的方式传递坏消息句型: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 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案子出了问题,如果立刻冲到上司的办公室里报告这个坏消息,就算不干你的事,也只会让上司质疑你处理危机的能力,弄不好还惹来一顿骂,把气出在你头上。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这一类的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而“我们”听起来像是你将与上司站在同一阵线,并肩作战。
2。上司传唤时责无旁贷句型:我马上处理。
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名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相反,犹豫不决的态度只会惹得责任本就繁重的上司不快。夜里睡不好的时候,还可能迁怒到你头上呢!3。表现出团队精神句型:安琪的主意真不错!安琪想出了一条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好计,你恨不得你的脑筋动得比人家快;与其拉长脸孔、暗自不爽,不如偷沾他的光。方法如下:趁着上司听得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在这个人人都想争着出头的社会里,一个不妒嫉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此人本性纯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4。说服同事帮忙句型:这个报告没有你不行啦!有件棘手的工作,你无法独力完成,非得找个人帮忙不可;于是你找上了那个对这方面工作最拿手的同事。怎么开口才能让人家心甘情愿的助你一臂之力呢?送高帽、灌迷汤,并保证他日必定回报;而那位好心人为了不负自己在这方面的名声,通常会答应你的请求。不过,将来有功劳的时候别忘了记上人家一笔。
5。巧妙闪避你不知道的事句型:让我再认真的想一想,三点以前给您答复好吗? 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本句型不仅暂时为你解危。也让上司认为你在这件事情上头很用心,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启齿。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6。智退性骚扰句型:这种话好像不大适合在办公室讲喔!如果有男同事的黄腔令你无法忍受,这句话保证让他们闭嘴。男人有时候确实喜欢开黄腔,但你很难判断他们是无心还是有意,这句话可以令无心的人明白,适可而止。如果他还没有闭嘴的意思,即构成了性骚扰,你可以向有关人士举发。
7。不着痕迹的减轻工作量句型:我了解这件事很重要;我们能不能先查一查手头上的工作,把最重要的排出个优先顺序? 不如当下就推辞。首先,强调你明白这件任务的重要性,然后请求上司的指示,为新任务与原有工作排出优先顺序不着痕迹的让上司知道你的工作量其实很重,若非你不可的话,有些事就得延后处理或转交他人。
8。恰如其分的讨好句型:我很想您对某件案子的看法?? 许多时候,你与高层要人共处一室,而你不得不说点话以避免冷清尴尬的局面。不过,这也是
一个让你能够赢得高层青睐的绝佳时机。但说些什么好呢?每天的例行公事,绝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被搬出来讲,谈天气嘛,又根本不会让高层对你留下印象。此时,最恰当的莫过于一个跟公司前景有关,而又发人深省的话题。问一个大老板关心又熟知的问题,但他滔滔不绝的诉说心得的时候,你不仅获益良多,也会让他对你的求知上进之心刮目相看。
9。承认疏失但不引起上司不满句型:是我一时失察,不过幸好?? 犯错在所难免,但是你陈述过失的方式,却能影响上司心目中对你的看法。勇于承认自己的疏失非常重要,因为推卸责任只会让你看起来就像个讨人厌、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人,不过这不表示你就得因此对每个人道歉,诀窍在于别让所有的矛头都指到自己身上,坦承却淡化你的过失,转移众人的焦点。
10。面对批评要表现冷静句型:谢谢你告诉我,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
自己苦心的成果却遭人修正或批评时,的确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不需要将不满的情绪写在脸上,但是却应该让批评你工作成果的人知道,你已接收到他传递的信息。不卑不亢的表现令你看起来更有自信、更值得人敬重,让人知道你并非一个刚愎自用、或是经不起挫折的人。
二、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 在想好说什么谎后 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的反驳 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19.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20.用到“那个XX”之类的字眼,表示想划清界限;
21.瞳孔放大:害怕,愤怒,性欲;
22.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紧张(stop),激烈的争吵。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三、每日心理学——有助生活的十种心理现象!(品质提升)
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1、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 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 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2、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 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 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 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4、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 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6、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 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7、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8、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 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9、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 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10、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四、重要的不是TA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行为心理学研究的结论: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同理,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篇二:心理学与读心术基础知识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
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
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
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
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
达相反的情绪。
在机场排队的人群中 辨认出恐怖分子,是应用察觉“微表情”能力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也能帮助我们。如果我们错误的理解“微表情”的 含义,我们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互相信任。如果理解了“微表情”,我们就能
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很多表情及其表现的情绪都是很常见的,因此大脑能够搜寻
并理解这些面部信息。
同样,当情绪有变化时,我们的面部也有种奇特的习性,能做出相应的表情,有
时这不需要我们具备知识,或是有意为之。
“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
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微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
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售货员的笑脸里可能闪过一毫秒轻蔑的嗤笑,停车场里表情严峻向你走来的人
可能会突然闪现恐惧的表情。
虽然我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我们对别人表
情的理解。
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我们就
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
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
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人类主要拥有至少七种表情:
1.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纹,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
2.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
3.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
4.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
5.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6.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
7.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第一集:
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测试说谎
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看左边,回忆,真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4、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他的手部首先冰凉。
5、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6、真相和快乐不可兼
得。
7、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
在说谎。
8、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
表情转瞬即逝。
补充:
9、眨眼睛就是真情
10、瞳孔放大代表有性欲 哈哈
11、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
2、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
13、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
谎
第二集:
1、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
2、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3、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
4、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
5、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
6、如果可以,选择观察,让别人来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而避免分心。
7、没有预谋、只有一次、并且无其他暴力行为的强奸行为,一般都是罪犯为
了证明自己力量的男性主义崇尚者。
8、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 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
mouth shrughands shrug
9、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这句话同第一集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一样,太精辟了)
补充:
10、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
11、吃安定可以减少情绪起伏额
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
在说谎,这个根本没有发生。
第三集:
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
2、在学校里,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研究by福斯特
3、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
来的。
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
不是在撒谎。如:回忆高度时把100000英尺改为100500英尺。
5、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
6、如果没有合适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上一集的不要让事
实妨碍真相,呵呵。)其实还有一句,既是在说假话,又不是在撒谎,那就是当
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
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
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
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
承认任何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
10、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
第四集:
1、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控制不了的。并
且和国籍没有关系。
3、几乎所有的婚礼上,都交织着香槟和怨恨。
4、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
5、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
6、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
7、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
事实,肢体则完全跟不上。
8、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
满敌意。8 1.单肩抖动------不自信。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12.瞳孔放大-----恐惧。13.话语重复 声音上扬-----撒谎。14.肢体阻抗 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 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 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2 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篇三:心理学与读心术基础知识
微表情是内心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 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 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 达相反的情绪。在机场排队的人群中 辨认出恐怖分子是应用察觉“微表情”能力的一个极端的 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也能帮助我们。如果我们错误的理解“微表情”的 含义 我们会对交流对象形成错误的判断。这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互相信任。如果理解了“微表情”我们就能 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很多表情及其表现的情绪都是很常见的因此大脑能够搜寻 并理解这些面部信息。同样当情绪有变化时我们的面部也有种奇特的习性能做出相应的表情有 时这不需要我们具备知识或是有意为之。“微表情”一闪而过通常甚至清醒的作表情的人和观察者都察觉不到。在实验里只有10%的人察觉到。微表情比起人们有意识做出的表情“微表情” 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售货员的笑脸里可能闪过一毫秒轻蔑的嗤笑停车场里表情严峻向你走来的人 可能会突然闪现恐惧的表情。虽然我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是我们的大脑依然受其影响改变我们对别人表 情的理解。所以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高兴”的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微表情”我们就 能断定这人是高兴的。但是如果其间有“嗤笑”的“微表情”闪现就算你没有刻意去察觉你会更倾 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
人类主要拥有至少七种表情 1.高兴。人们高兴时的面部动作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纹眼睑收缩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2.伤心。面部特征包括眯眼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3.害怕。害怕时嘴巴和眼睛张开眉毛上扬鼻孔张大。4.愤怒。这时眉毛下垂前额紧皱眼睑和嘴唇紧张。5.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6.惊讶。惊讶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7.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一侧抬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第一集
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测试说谎
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看左边 回忆真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4、心生恐惧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 他的手部首先冰凉。
5、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这样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6、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7、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身体和语言的不一致表明 在说谎。
8、如果吃惊的表情维持超过1秒那就是在装说明他在说谎。真正的吃惊 表情转瞬即逝。
补充
9、眨眼睛就是真情
10、瞳孔放大代表有性欲 哈哈
11、男人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
12、手放在眉骨附近代表羞愧
13、如果眉毛向下紧那是真惊讶如果眉毛上抬表示其实知道而且在说 谎
第二集
1、说话时倒退一步代表对自己所说的观点没有信心。
2、人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3、纵火和强奸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为了自我证明而出现的犯罪行为。
4、对人说话时向前伸下巴代表生气或者愤怒。
5、语速快将物体放在胸前使自己与人竖起一道屏障这是焦虑的表现。
6、如果可以选择观察让别人来问问题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而避免分心。
7、没有预谋、只有一次、并且无其他暴力行为的强奸行为一般都是罪犯为 了证明自己力量的男性主义崇尚者。
8、叙述者做出撇嘴的动作嘴角两边向下成一个凸行的弧度这是一个 经典的泄露内心的表情就是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或者有撒谎的嫌疑。mouth shrughands shrug
9、不要让事实妨碍真相。这句话同第一集的那句“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一样太精辟了
补充
10、说话时手掌向外一翻一翻的代表没有信心或者编造故事。
11、吃安定可以减少情绪起伏额
12、女性如果看到同胞说自己被强奸而无动于衷的话那说明她们知道这是 在说谎这个根本没有发生。
第三集:
1、话语重复并且声音上扬——撒谎
2、在学校里越受
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他们能说会道隐藏自己的感情。研究by福斯特
3、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感情是装出 来的。
4、对自己描述的情况会出现某些细节遗忘但能进行及时纠正很有可能 不是在撒谎。如回忆高度时把100000英尺改为100500英尺。
5、说话缓慢轻柔表明内心极度的悲伤和焦虑。
6、如果没有合适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同上一集的不要让事 实妨碍真相呵呵。其实还有一句既是在说假话又不是在撒谎那就是当 不知道自己说的是假话。
7、摩挲自己的双手——自我安慰的状态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 就会出现这个动作来使自己安心。
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 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9、在刑事案件中只有清白的人才敢承认自己和死者有过争执。罪犯是不会 承认任何事情的并且表面上会装得很无辜。
10、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第四集
1、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 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微表情是无意识的不是通过选择而做出的因此是控制不了的。并 且和国籍没有关系。
3、几乎所有的婚礼上都交织着香槟和怨恨。
4、眉毛上扬并挤在一起那是害怕担忧和恐惧。
5、说话时眨眼睛——隐瞒了什么。
6、说话犹豫且重复没有办法组织好自己该说的话所以明显是在说谎。
7、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朝另一边看说谎的时候就会这样绞尽脑汁编造 事实肢体则完全跟不上。
8、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 满敌意。8 1.单肩抖动------不自信。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12.瞳孔放大-----恐惧性欲。13.话语重复 声音上扬-----撒谎。14.肢体阻抗 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 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 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但绝对不会是吃惊。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2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
《行为心理学_读心术》
第五篇:1-2岁儿童综合能力量表
儿童气质量表(1~2岁用)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测试日期:
指导语:根据孩子最近4~6周内的行为表现,以您的主观判断,在评估表的每题中圈出最合适的代表数字。每题请勿思考太久,若无法立刻决定答案,请先跳过,答完其他问题后再填,但每题均需作答。每题都有5种尺度,从不
1、很少
2、偶尔
3、有时
4、常常
5、总是;您应在最适合您小孩行为的地方画圈。如果没有发生过的事,则可以不加圈选
1.每天晚上想睡觉的时间差不多
2.都固定,变动仅在半小时内
3.对于静态活动如讲故事、看图、画画显得坐立不安、不耐烦
4.不挑食,对食物没有特别的偏好
5.在陌生的环境中,情绪仍是愉快的
6.看到医生时的第一个反应是能接受医生的样子
7.和父母一起玩游戏,注意力只能维持1~2分钟
8.大便的时间每天不固定(相差在1小时以上)
9.早上起床的时候,显得烦躁、不愉快如:愁眉苦脸、哭闹、抱怨
10.和新保姆第一次见面时表现出拒绝的态度如哭、紧抓住母亲不放
11.把他不喜欢的食物混到喜欢的食物中但他仍会发现并且不愿意吃
12.他可以接受慢几分钟后才把他想要的东西或活动给他
13.他能安静地让别人替他穿衣服
从很有不 少 时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5 4 3 常总
常 是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