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软件开发下外观模式的改进研究论文
外观模式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设计模式之一。针对标准外观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外观模式改进方案并结合实例进行研究。通过引入抽象外观类,让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满足开闭原则;通过对外观类实施单例化,可以确保外观对象的唯一性,节约系统资源。引言
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应用日益广泛,它们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每一种模式均是在多个软件项目中被反复使用、被多数人知晓,且经过规范的分类编目和整理的面向对象设计经验的总结。
外观模式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软件设计模式之一,在软件开发中应用非常广泛。根据单一职责原则,将一个大的软件模块(或子系统)进行分解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单个模块(或子系统)的独立性和可复用性。通过引入外观角色,可以降低客户类与子系统类之间的耦合度,使之相互依赖关系降至最小,从而降低原有系统的复杂度。在没有外观角色的系统中,客户类需要与多个子系统类进行交互,系统耦合度较高;在引入外观角色之后,客户类只需要与外观类交互,再通过外观类间接调用子系统类,在外观类中封装了与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但是,在标准的外观模式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标准外观模式没有提供抽象层,在增加、更换或者删除子系统类时需要修改客户类或者外观类的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其次,外观类维持了对多个子系统类的引用,在系统运行时,外观对象势必会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需要对外观对象的数量进行限制。外观模式的改进方案
针对标准外观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包括引入抽象外观类以及对外观类实施单例化。
2.1 抽象外观类的引入
为了让外观模式能够符合开闭原则,引入抽象外观类来对外观模式进行抽象化改进。客户端针对抽象外观类进行编程,将所有的具体外观类作为抽象外观类的子类,如果需要更改业务需求,无须修改原有外观类,只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具体外观类即可,由新的外观类来关联新的业务需求。通过使用配置文件,可以达到不修改任何源代码即可置换外观类的目的,如图1所示。
2.2 外观类的单例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节约系统资源,程序在运行时只需创建某个外观类的唯一实例。因此,可以将外观模式与单例模式联用,对外观类实施单例化,确保系统中只存在唯一一个外观对象并提供唯一的访问入口,可以降低系统资源的消耗。单例化后的外观类的结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外观类Facade被设计为单例类,在其中定义了一个静态的Facade类型的成员变量instance,其构造函数为私有的(private),并通过一个静态的公有工厂方法getInstance()返回自己的唯一实例。实例研究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在实际项目中使用改进后的外观模式。
在某使用外观模式的文件加密模块的初始设计方案中,FileReader类用于读取待加密的源文件、FileWriter类用于保存加密之后的文件、Cipher类用于实现数据的加密,EncryptFacade是一个加密外观类,它通过调用三个业务类中的方法实现文件读取、加密和保存的完整流程。
3.1 抽象化改进
如果需要将原系统中的加密类Cipher改为NewCipher,势必会导致外观类EncryptFacade源代码发生修改,违背开闭原则。通过引入抽象外观类,重构后的系统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在图3中使用了基于衍型的模式标注方法SBPN(Stereotype Based Pattern Notation)来对结构图中的设计模式信息进行标注。
在图3中,客户类Client针对抽象外观类AbstractEncryptFacade进行编程,可将具体外观类类名存储在XML等格式的配置文件中,更换具体外观类时只需修改配置文件,无须修改源代码,符合开闭原则。
3.2 单例化改进
为了节省系统资源,可以将EncryptFacade设计为单例类,改进之后的结构如图4所示。
通过对外观类实施单例化,可以确保系统中有且仅有一个EncryptFacade类的实例,避免生成多个EncryptFacade对象,节约系统资源。结束语
外观模式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设计模式,在软件开发中应用广泛。针对标准外观模式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两种外观模式的改进方案:第一种方案通过引入抽象外观类,使得系统在增加、删除或者更换子系统类时无须修改已有类的源代码,可以对抽象外观类进行扩展来适应设计方案的改变,让系统满足开闭原则;第二种方案通过对外观类单例化,将外观模式与单例模式联用,确保在系统中只存在外观类的唯一实例,节约系统资源。通过上述改进,可以提高外观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第二篇:试论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育开始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进行的颠倒课堂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适应了当今的教育需求。本文在分析了软件开发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可行性的基础上,对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软件开发课程;教学模式;可行性
1.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1.1软件开发类课程具备较强的实践性。软件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软件开发课程,前者又包括了C语言、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内容,后者包括了Web程序开发、JSP程序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内容,这些课程的普遍特点就是实践性与工程性都比较强,特别是后者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软件开发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并不能仅仅依据理论知识去开发软件,关键是能够亲自动手,真正的练习,并从中不断的摸索经验,掌握软件开发的真谛,但是在传统的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中往往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学与用的严重脱离,翻转课堂将学生单纯的通过课堂掌握知识的过程,转变成课堂上交流学习成果、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共同探究,以及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它更加注重通过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与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较强实践性要求是相一致的,对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1.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经过教师的教育与引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实现具体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尤其是软件开发类课程,单纯的凭借教师的讲授是不能够进行软件开发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而翻转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经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为了有效的提升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效果,应当采取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并以项目的发展为依据,安排课程学习步骤,通过项目任务来推动教学进展,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则根据项目进展的实际需求来逐渐渗透,本文认为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课前视频学习、课堂训练内化、课后固化,三个重要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
2.1课前视频学习。课前视频学习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第二步课堂训练内化的条件,只有在这一步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才能为第二步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具体来讲,实现课前视频学习,首先,教师应当依据课程特征、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结构等选择一款适合于本阶段教学的软件开发项目,再根据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并为每堂课程设计相关知识的练习。然后,老师需要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视频的方式在云计算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上传,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观看,以及完成知识点的训练与测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知识储备情况按照不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会将习题的测验结果通过网络直接反馈给学生,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或者是实际课堂向老师进行提问。
2.2课堂训练内化。课堂训练内化包含了三项内容,即:设计课堂活动、进行课堂训练、提交活动结果。首先是设计课堂活动。要想成功的开展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关键环节就是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内化。教师应该根据项目开发的可行性、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测试、运行与维护等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根据各种软件开发过程上的差异,体现其不同的要求与重点,并设计不同环节的课堂活动,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软件开发过程上的差异来有重点的进行软件开发环节与课堂活动的设计。其次,进行课堂训练。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前问题及与计算平台反馈的信息进行相应的解答,并介绍课程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则根据上一步中设计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操作与实现,在具体实现时,可以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小组组建学习团队,由团队组长负责任务分配、进度跟踪和质量监控,各成员则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探讨协作,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通,过项目训练,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经过翻转后的课堂,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识内化。最后是提交活动成果。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需要按照分好的小组进行活动成果的提交,全部的活动成果都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提交,教师对其做出适当的总结与评价,并对下一节课程的内容做出安排。
2.3课后固化。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对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创新之处进行温习,并认真的思考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总结与评价,完善自己的项目活动成果,找出不足之处,修正之后再重新进行提交。
3.结论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学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入手从三方面研究了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望能够为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以基层电大课程实践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03
第三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风浪,为此很多课程都有了它们独特的地位,就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老师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就朝着这方面努力,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关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的风潮影响之下,很多教学新课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来说,物理实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提高物理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做了以下改革探索,形成了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物理教学模式评价。
1.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为了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就课程改革做了人性化探索。各大高中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探索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实用性和戏剧性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全面开发。对于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体来说,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1.1.1每个学生都有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物理研究上保持一定的个性和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努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启发学生个性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个性的物理兴趣,从而培养物理高素质人才。
1.1.2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还必须全面发展。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在实业领域方面,物理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面发展。
1.2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针对目前很多高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缺失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理论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物理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和物理学思维,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用到这样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使用过程当中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提问的良好教学环境,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下,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3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决学生这样个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1.4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物理教学者在规划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说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比较有内涵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1.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
在新时代之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不可不灭的一个潮流,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必须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通过网络解决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在课堂中的缺失,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
2.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当前全国各地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谁也没有相关经验预想未来,对于新课改之下,物理实验教师是否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学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目前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还并不统一。笔者认为,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不可一味地关注其结果,最重要的是关注物理学教学的过程,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长进,是否突出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2.1评价方法多元性
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多元性,例如观察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测试法、市场问卷法、分析法等方法,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进步。
2.2评价教师原则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评价原则,认为不可以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定,可以适当关注学生发展,看看学生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是否掌握了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应用技术。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教师,肯定教师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的付出和努力。
2.3教学模式的评价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评价是可以遵循全面性、目的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如果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日后的课程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2.4教学评价系统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评价系统,并不只局限于课程结束之后的成绩总结,可以利用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采集来自学生的评价。
3.结语
新课标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没有任何一个物理教师有相关经验,因此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相关教学经验,创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婵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2]刘苏祥.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J].中学物理,2015,v.33;No.58303:28.[3]姜兆国.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J].智富时代,2015,No.36107:273.
第四篇:建筑外观3000字论文
建筑外观设计实习报告
(西南林业大学)
课程名称:建筑外观设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2013年6月20日
目录
一、实习时间….……………………………………………………1
二、实习地点……………………………………………………….1
三、实习目的……………………………………………………….1.四、实习内容……………………………………………………….2(一)、昆明世博园中国馆………………………………………………………………………...…3
(二)、昆明世博园大温室……………………………………………………………………….…..4(三)、昆明西林第三教学楼…………………………………………………………………………6
五、实习的心得体会…………………………………………….….7
一、实习时间
2013年6月
二、实习地点
昆明世博园及西南林业大学校内
三、实习目的
《建筑外观设计》此门课程学的是理论课,在理论课上主要以老师讲解的内容和看一下相关著名建筑设计为主,而实习课主要在老师的讲述和带来参观对建筑具有典型特征地区为主要内容。此次实习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课程实习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更多的有关专业的内容,其更深刻的内涵是通过综合实习,培养学生掌握从科学与艺术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实例,学习各地区、各类型、各层次不同的实践知识,以求学生在课堂所建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得到梳理、整合与巩固。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对各项实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更多地让学生实地去分析、去体验、去总结,使综合实地调研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科学化、系统化、实用化。
四、实习内容
在实习的这几天,老师首先带我们去世博园参观了中国馆和大温室,当然之后老师还带我吗参观及讲述了本小西林的第三教学楼。下面我就把这几天实习的内容做一个复习和讲述。
(一)、昆明世博园中国馆
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9927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观礼台面积3600平方米,道路、场地铺装面积4340平方米。中国馆是99世博会最大的室内展馆,它与人与自然馆、大温室主广场(新世纪广场)构成世博会主场馆区。
中国馆处于广场北面较高地势,地坪高程1937米,比中心广场高9米,正对中心广场,设有供开幕、闭幕和开展会期活动使用的观礼台。中国馆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形成院落式建筑群体,通廊将各功能展厅有机组合在一起。整个建筑共分2层,建筑物顶部高18米。基本单元平面为24×24米,共7个。中央内庭园分为江南庭园、北方庭园和大理庭园,既集中表现了中国园林园艺风采,又是观光、休息的理想场所。
中国馆正门前摆放的一对石狮,由河北省人民政府赠送,价值近100万人民币。这对石狮的汉白玉材质比华表硬度大,颜色白中发青,石狮造型属北方风格;每只狮子高2.8米,约20吨重;一雌一雄,象征威严、华贵和兴旺发达。石狮与华表呼应,交相辉映,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这是这样更体现出了中国馆的建筑价值观。
中国馆整体风格为白墙绿瓦南方民居式建筑,是世博园的中心景观之一。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汉、唐园林手法,由通廊将各功能展厅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院落式建筑群体。以南方园林特色的“乐园”,北方园林特色的“安园”和喻指春天的“沁园”,集中表现了中国园林园艺风采以及祥和、庄严、肃穆、凝重的文化特色。建筑有明显的中轴线,主体部分位于线上,使建筑显得肃穆庄严。
中国馆的建筑风格结合汉代宫苑建筑与南方民居建筑,绿瓦白墙,绿色代表生命,更是园艺的象征,白色代表着和平与和谐。
(二)、昆明世博园大温室
昆明世博园大温室,总建筑面积3630平方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大温室地坪高程1932米。大温室主体正对世博园入口中轴线,与世博园门、花园大道、世纪广场连成一线,具有重要的标志性和景观性。大温室设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共分为四个展区,分别是热带植物展区、温带植物展区、高寒植物展区和图片展览馆。三个植物展区由小到大,高度依次增加,屋面坡度也依次加大,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暗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辩证规律。立面采用高差变化处理、分段布置,寒带展区8─12米高、温带展区10─16米高、热带展区10─20米高,打破了建筑形状的单调感。根据三种气候带植物生长环境及生态要求,各展区及内部空间高低变化、斜屋面的设置,适宜于植物的合理布局和生态空间的需要。
昆明世博园大温室,荣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之最。建筑采用高透光、保温、保湿新型玻璃与钢结构相结合而成,极利于植物生长及游客观赏。共分为四个展厅,分别是高山植物展厅、温带植物展厅、热带植物展厅和文字图片展厅,约有植物1700种,其中珍稀植物400多种,把植物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云南“植物王国”的神奇与美丽。游客可在室内享受独具匠心的自然风光。
昆明世博园大温室,荣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之最。建筑采用高透光、保温、保湿新型玻璃与钢结构相结合而成,极利于植物生长及游客观赏。把植物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云南“植物王国”的神奇与美丽,体现出建筑独具匠心的自然风光。
(三)、西南林业大学第三教学楼
第三教学楼区域,再次打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和真实的学习环境。与大学生同屋同坐,仿佛曾经的同窗,一起为未来的人生理想而默默奋斗,窗前苦读。在这样的建筑教学里面有着名师的授课,可以使游客增长知识,领悟真理,给浮躁的心一个安静而踏实的环境。增长各方面知识,培养读书的兴趣,提高文化修养。
建筑外观给人一种美感,内部给人一种学习的安静气氛。从整体上看,有水平视线为主,建筑主要以垂直线为主,色调银色为主,看上去和谐,加上建筑的雄伟壮观,简直就是非凡的建筑之一,建筑的左边是阶梯大教室,中间是普通教室,右边是多媒体教室,这些教室一层层组合成了大建筑。三教建筑不仅体现出建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体现出了西林的校训“至真至善,树木树人”。三教楼的大门左右两边度是采用艺术性的环境空间设计,廊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该校区中,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这个教学楼,它就是我们的三教学楼,魁梧耸立一视线的前方,尤其是下晚的夕阳照在教学楼的玻璃上,金光闪闪。
教学建筑采用超高层建筑运用了现代结构技术,整幢大楼垂直地面,楼顶部的晃动连半米都不到,这可以说是教学楼高楼中出色的建筑之一,还可以保证学习环境不受外界的干扰,同时采光性比较好。教学建筑的外墙由大块的玻璃墙组成,反射出似银非银、深浅不
一、变化无穷的色彩。该玻璃墙材质非常好,玻璃牢固性强,中间有低温传导器的作用,保证内部学习更舒适,外面的气温不会影响到内部。教学楼的门厅采用圆拱式的门框,给人高大宽敞明亮的感觉;墙面选用地面专用铺装,能起到良好隔音效果;地面大理石光而不亮,平而不滑更加体现出了这栋建筑的内在价值和艺术建筑的特色。
五、实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的实习课,课堂上理论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简单的说,人类很好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所以建筑与自然密切相关,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又靠我们人类来维护.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当然也应当有人的参与。当然物质的功能主义决定了能否创造出完全令人满意的建筑物,所以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对于一座建筑外观来说是及其重要的。特别是在讲究变化性与发展性的现代建筑阶段,建筑外观的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正如所有优秀的中国馆、大温室及第三教学楼建筑那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参观和学习的场所。安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现代的材料、独特的造型、静素的外表、人性化的设计共同创造了一个现代艺术的参观和学习的场所。在这次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收益非浅.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对设计思想的表达能力和对各部分协调统一的能力。为将来踏入社会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当然本次实习还使我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们大开眼界,也算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对于我们以后学习、找工作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五篇:微软公司软件开发模式简介
微软公司软件开发模式简介
北京大学出版社96年底所出的《微软的秘密》一书是目前我所见到的对微软公司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介绍的最专业、最深入的一本书。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公司是如何对科学地对软件产品开发进行有效地管理,我想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的广大软件开发人员,尤其是关心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各位朋友是大有益处的。所以特将此书中涉及软件产品开发的部分内容摘录出来(第四章“产品定义与开发过程”),与大家共同分享。本文作为摘录,自然是挂一漏万,所以建议大家若有时间还是找来原书一读。在产品定义与开发过程中,微软件遵循着一种可称之为“靠改进特性与固定资源来激发创造力”的战略。该战略可分为五个原则:
一、将大项目分成若干里程碑式的重要阶段,各阶段之间有缓冲时间,但不进行单独的产品维护。
二、运用想象描述和对特性的概要说明指导项目。
三、根据用户行为和有关用户的资料确定产品特性及其优先顺序。
四、建立模块化的和水平式的设计结构,并使项目结构反映产品结构的特点。
五、靠个人负责和固定项目资源实施控制。
原则一:将大项目分成若干里程碑式的重要阶段,各阶段之间有缓冲时间,但不进行单独的产品维护。
项目进度安排与里程碑
微软通常采用“同步-稳定产品开发法”。典型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计划阶段完成功能的说明和进度表的最后制定,开发阶段写出完整的源代码,稳定化阶段完成产品,使之能够批量生产。这三个大阶段以及阶段间内在的循环方法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方式很不相同,后者是由需求、详尽设计、模块化的代码设计与测试、集成测试以及系统测试组成的。而微软的三个阶段更像是风险驱动的、渐进的“螺旋”式的生命周期模型。
计划阶段的产品是想象性描述与说明文件,用来解释项目将做什么和怎么做。在管理人员拟定进度表、开发员写出代码之前,这些东西都促进了人们对设计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开发阶段围绕三次主要的内部产品发布来进行;称定化阶段集中于广泛的内部与外部测试。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中,微软都使用了缓冲时间的概念。缓冲时间使开发组能够对付意外的困难和影响到时间进度的变故,它也提供了一种手段,可以缓和及时发货与试图精确估计发货时间之间的矛盾。
在开发和稳定化阶段的所有时间中,一个项目通常会将2/3的时间用于开发,1/3的时间用于稳定化。(Office部门副总裁曾这样概述通常的进度:“一般说来,在总的进度表中,用一半的时间写出产品,留下另一半的时间调试或应付意外事故。这样,如果我有一个两年的项目,我会用一年来完成事先想好的东西……如果事情有点麻烦,我便去掉我认为不太重要的特性”)这种里程碑式的工作过程使微软的经理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产品开发过程进行到了哪一步,也使他们在开发阶段的后期有能力灵活地删去一些产品特性以满足发货时期的要求。
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是在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所有于开发前进行的计划所占用的时间。计划阶段产生出想象性描述、市场营销计划、设计目标、一份最初的产品说明、为集成其他组开发的构件而规定的接口标准、最初的测试计划、一个文档策划(印刷品和联机帮助形式的)以及一份可用性问题清单。计划阶段从想象性描述开始。想象性描述来自产品经理以及各产品单位的程序经理;它是对产品作业的市场营销设想,包括了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分析以及对示来版本的规划。想象性描述也可能讨论在前一次版本中发现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应添加的生要功能。所有这些都基于对顾客和市场的分析以及 1
从产品支持服务组处得到的资料。
说明文件从一个大纲开始,然后定义出新的或增加的产品特性,并对其赋以不同的优先级。说明文件只是产品特性的一个预备性概览;从开始开发到项目完成它要增加或变化20%8个开发员,34个顺序的子项目,每个产生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发送,来完成特性的开发。程序经理协调开发过程。
开发员设计、编码、调试。测试员与开发员配对,不断进行测试。
*子项目Ⅰ 前1/3的特性:最重要的特性与共享的构件。
*子项目Ⅱ 中间1/3的特性。
*子项目Ⅲ 最后1/3的特性:最不重要的特性。
稳定化阶段
全面的内外部测试,最后的产品稳定化以及发货。
程序经理协调OEM与ISV,监督从顾客得到的信息反馈。开发员进行最后的调试与代码稳定化。测试员发现并清除错误。
*内部测试 公司内部对整个产品做详尽的测试。
*外部测试 公司外在的“β”测试点,象OEM,ISV以及最终用户处对整个产品做详尽的测试。
*发货准备 为批量生产准备发布最后的“金盘”与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