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城市供水营销模式改进研究
我国城市供水营销模式改进研究
(吴君
1太原供水集团有限公司 城南营销分公司)
摘要:本文以供水营销管理为研究目标,首先对供水营销的主要考核指标进行简要的论述。然后,对我国供水企业在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水营销管理模式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供水营销 考核指标 管理模式改进
一、供水营销主要考核指标概述
由于供水行业属于社会事业单位,因其自身行业性质和特点,在营销模式上不同于普通商品或日常消费品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因此,有必要针对城市供水行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营销模式的研究。目前,我国城市的供水企业绝大多数没有完全实现智能信息管理化,在营销考核指标上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产销差指标,即总供水量与收费水量的差值,也就是没有得到水费回收的水量。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以实物的形态反映一个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意识以及竞争能力,同时也是水资源利用状况的主要参照指标。在具体的应用中,一般选择产销差率作为计算指标。一般地,产销差率=(当期供水量-消防等不收费的水量-收费水量)/当期供水量,我国多数城市考核指标15%--22%。
第二,水费当期回收率指标。在具体的应用中,水费当期回收率=当期实收的水费/当期应收的水费。我国多数的城市将考核指标确定为90%—95%。
第三,综合水价指标。因我国很多城市划分阶梯水价或分类水价,所以进行综合水价指标的考核,能够作为水价定价基准调节等参考指标,有必要进行考核。平均综合水价=当期水费收入/当期收费水量。计算期限既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季度,甚至是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不同的计算期限具有不同的参照价值。
第四,综合指标是将产销率以及综合水价等进行结合,从中观层面进行的目标效益与实际效益差异的考核,在我国城市供水企业的实际考核中应用的并不多。一般地,综合指标=1-(总销水量×实际综合水价)/(总供水量×目标综合水价)。
二、我国城市供水企业营销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供水营销工作室供水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转化为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也是供水企业向社会公众展现企业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对于像供水企业这样的公共服务单位,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所以,传统的营销服务管理模式开始出现了一些弊端,有待不断完善和提升。虽然,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不断进行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营销考核指标死板
基于公司管理方面的统一,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在营销考核上采用标准统一的营销考核指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供水区域较之以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带来了供水营销管理的状况因城市区域的不同而差异较大。比如,在北方某城市供水企业,北城营销分公司主要面向旧城区,1吴君(1980.08—),女(汉),河北枣强人,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供水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很多地方管网破损严重,并且有部分地区未进行一户一表的改造使得偷水漏水损耗严重,但南城营销分公司属于新城区,管网是新铺设的,基本上都是一户一表计量,相对来讲,供水损耗较少。在实际的考核中,采用一样的标准考核就会有失偏薄。
2.欠费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很多国有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来讲,虽然实行了体制改革,营销水平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由于一户一表的改造没有全部实施以及旧城区管网的漏损较为严重引起的计量差异,拖欠水费问题依然比较严峻。比如,在北方某城市的北城区,有的小区物业管理不完善,总表和分表的计量数据差异大,很多用户常年不缴纳水费,并且呈现递增的趋势,给供水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取水点布局不合理
在我国很多城市,绿化、消防以及环境卫生行业的取水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取水点的布局不合理,使得这些行业的取水人员为了取水的方便不自觉的就近消防栓上违章取水,不仅使得供水计量的不准确,也出现水费缴纳的问题,同时还存在营销管理的问题。
4.职工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虽然,随着对客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供水服务行业属于传统的公益服务行业,很多老员工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变,还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新的问题,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再者,虽然企业不断推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但依然没有引起部分一线员工的足够重视,并且企业也没有实行明确的奖惩制度,使得服务客户成为一种空喊口号的形式。
5.客户管理有待细化和完善 在具体的客户关系管理中,我国很多城市的供水企业没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第一,很多供水企业没有独立行使客户管理职能的部门,即使有的供水企业有客户管理的部门,但由于人员专业程度不高和人员较少,存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第二,供水企业普遍是单向渠道沟通的客户服务,仅仅是顾客主动投诉或者反映问题才去解决,从来不主动服务客户和发现问题。第三,对客户没有进一步的细化分类,因此在客户服务中没有针对性。
三、供水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改进的建议 1.调整营销管理的战略
第一,以客户管理为核心进行供水企业的营销管理定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成熟,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客户的服务要求也不断提升,供水企业也不例外,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满足客户的服务要求。因此,立足于城市广大市民的需求,全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质量合格的优质自来水和优质供水服务,是企业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之所在。
第二,增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意识和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水平。由于供水企业产品特性和行业性质所具有的垄断性质使得很多供水行业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在供水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部分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或者通过接受客户的好处而徇私舞弊的问题。对于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规范职工的工作行为,才能从根本提升企业的对外公众形象,形成良性循环的服务体制。
2.加强客户沟通并强化客户服务 第一,不断强化规范用水的观念。供水企业应当加大规范用水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用户节约用水和规范用水的意识。并且,企业同时也要加强用水的法制意识,让用户能够深深理解偷水等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用法律来维护企业的权益。
第二,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多元化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比如,供水企业积极构建网络缴费系统,能够使得很多用户可以利用支付宝等缴费。供水企业可以分区域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以及微博等进行客户留言、互动交流以及问题咨询等服务,多元化服务方式。
3.细化客户分类管理
供水企业在营销管理中,应当通过对不同顾客群体进行评估,进行必要的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服务。第一,加强大客户的管理和沟通。对于供水企业来讲,大客户同样是很重要的。企业可以开辟VIP服务区专门针对重要的客户提供特色化的服务,比如,水表的安装,内部管网设施的检漏,费用的管理等等。第二,动态的对客户进行资料的完善和管理,必要时可以主动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时通过供水量的变化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得到解决。
4.实施阶梯式的水价
目前,我国660多个城市的供水企业,只有不到100个城市的供水企业实施了阶梯式的水价。而阶梯式的水价对于居民节约用水和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我国城市供水企业来讲,实行阶梯式的水价,不仅能够强化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并且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性很大,因此,在实际的营销管理中,应当结合每个城市的供水需求和供水特点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营销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营销管理体系,对于提升企业的公众服务形象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永超.长沙供水有限公司营销管理模式的改进研究[D]湘潭大学,2013 [2]禤灿辉.浅谈基于B/S架构营销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J]城镇供水,2013(05)[3]季蓓蓓.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表管理信息化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4]吴薇.水务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
第二篇: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运作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运作模式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制度相配套, 促进了我国土地一级市场的发展, 但其运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城市土地一级开发的产生和内涵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土地开发运作模式,并且进行了比较分析,政府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的代表, 实施土地一级开发具有主导性, 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是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土地一级开发的产生及内涵
我国城市土地一级开发是伴随着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的土地开发形式。土地储备制度是由城市政府委托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根据城市土地计划,由土地管理部门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经营性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一级开发是实现土地储备制度的前提,土地储备制度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有效手段。
1996年,为了解决“国有企业脱困、土地资产流失”等问题,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这标志着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诞生。随后,杭州、武汉、青岛、南通等地也纷纷成立土地储备机构。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土地储备已成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大大提高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促进了我国城市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各地土地储备的模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可分为收购、储备、供应三个环节,其中储备环节包括两个阶段———开发和储备。这里的“开发”实际上是指土地一级开发。因此,可以说土地一级开发是伴随着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土地储备制度将“土地开发”作为一个环节进行突出,引起了政府部门以及学者的重视,为土地一级开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土地一级开发是指按照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要求,由政府统一组织,由土地一级开发主体实施.通过征地、拆迁和市政建设,使建设用地实现宗地平整、市政配套的状态,达到出让标准的土地开发行为。
从内涵上看,土地一级开发除了是一个以“生地变熟地”为主要特点的工
程过程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要素:
1、权属流转的过程。土地一级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土地所有权、使用
权等权属的转移和流动的过程。
2、利益协调的平台。土地一级开发体现着以土地为载体的国家、企业(一
级开发企业)和经济个体(包含原用地企业、城市居民和农村农业生产者)三者
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三者利益协调的平台。
3、调控土地的手段。土地一级开发是政府运用土地供应规模与节奏调控土
地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城市土地一级开发的运营模式
土地一级开发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指政府和企业在一级开发中各处于什么位
置,即主体是谁的问题。是采取政府垄断一级开发,还是政府委托企业进行一级
开发,抑或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来决定一级开发的主体。
关于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土地资源就必须牢牢
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必须加强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切实垄断土地一级开发,强调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应是政府和政府设立或确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
业。有人则认为政府不应直接地用行政或强制性行为参与土地的开发,而是通过
市场化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来选定合适的一级开发企业,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进行
一级土地市场的资源配置。基于不同的开发主体,土地一级开发主要存在完全政
府主导和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两种模式
(一)完全政府主导运作的模式
政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代表,将土地一级开发列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一项
职能,由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或其组建机构完成全部的一级开发工作。该机构是非
盈利性政府职能部门,保证国家土地所有权借以体现的土地收益的实现,而不是
利用这种特权去谋取自身利益。土地储备中心一级开发实施机构由政府财政专项
拨款(或国有股本)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开发完成后或将预期的熟地交由土地管理
部门,面向市场以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
重庆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属于典型的完全政府主导型模式。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是市政府,代表市政府实行一级开发的机构是九个国有控股集团(城市建设、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水务、地产、水利投资、开发投资集团、渝富)。土地
一级开发与土地储备紧密联系在一起,九个集团拥有土地储备和土地一级开发的权利,将纳入储备范围的土地委托一些公司进行一级开发,“生地”变“熟地”
后,再到土地交易中心进行“招拍挂”出让。出让所得的收入在市政府和企业之
间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出让所得综合价金扣除应支付的土地储备开发成本后的10%,作为土地储备开发发展专项资金存入土地储备开发资金专户;其余上交
财政,按市政府颁布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标准,由市与区县政府按规定比例分配;
剩余资金集中市里,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等建设。
该模式的优势有:
1、政府开发土地面临的阻力小于企业,便于协调各种关系;
2、可利用国有控股集团雄厚的财力迅速集中资金对土地进行开发,而且可
以凭借政府的信誉进行贷款或发行政府债券以筹集开发资金。
该模式的劣势有:
1、政府拥有的市场信息不完备,使得政府对土地的开发效率较低;
2、土地的开发权掌握在政府手中,极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从而降低了
土地开发效率;
3、开发企业成为工程承包单位,主观能动性差。
(二)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为政府,这是土地一级开发地方法规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政府主导”的主要体现。“市场化运作”体现在土地一级开发除必须通过
行政行为完成的事项之外的开发事项,通过市场竞争方式选择具备资格的企业投
资完成,体现在土地一级开发应符合市场需求,并按市场需求实施土地一级开发。
该模式是我国土地一级开发的发展趋势。
这种模式中,政府根据土地市场调查确定土地需求状况,以招拍挂方式将拟
开发的土地按照“熟地”出让,提前确定土地使用权受让人,并由土地使用权受
让人分期支付土地受让价款用于土地一级开发,政府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具备资
格的企业,在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出让的土地开发为符合土地受让人要
求的条件(熟地),土地开发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政府与土地受让人正式移交土地。这种模式在保证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开发的基础上能有效利用市场资源,减轻政府
开发资金压力。
北京土地一级开发的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是指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实施土地开发,由土地储备机构负责筹措资金、办理规划、项目核准、征地拆迁及大市政建设等手续并组织实施。其中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开发企业负责土地开发具体管理的。以招标方式确定开发企业后,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与中标开发企业签订土地一级开发管理委托协议。与重庆不同的是,北京的土地储备机构即土地储备中心参与的一级开发项目仅占很小比例,且多为小项目。因此,北京土地一级开发主要为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该模式的优势有:
1、可以帮助解决政府土地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少政府开发土地的风险;
2、引入企业机制,改善政府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搞活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开发效率。
该模式的劣势有:
1、政府对于土地供应量的控制将相对被削弱;
2、由于竞争的存在,企业受制于政府的状况将有所改善;
3、政府和企业在投资、经营决策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不完全一致产生摩擦。2007年1月9日,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公布了首批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招投标结果:门头沟新城子地区21-218 号用地和石景山区南宫住宅小区土地分别由北京天泰兴业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世纪龙泉房地产开发公司中标。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在全国尚属首例。
至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城市土地一级开发。有关人士指出:“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化将是发展方向。开发商之所以投向土地一级开发,重要的不是因为8%的利润,而是为了在土地二级市场做足够的铺垫。虽然一级开发完成后,土地仍会拿到二级市场进行正常的招拍挂,但是,由于开发商参与前期的工作,相当清楚地块的各方面情况,尤其在土地成本核算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今后,随着我国各地市更为细化的文件的出台,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将会朝着开发模式的合理化、市场化,开发过程的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
第三篇:我国民办教师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教育发展,应以教师为本,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院校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既有国家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管理层面的原因。做好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对民办高校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民办高校 ;师资队伍;稳定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新事物,民办高校是中国高校之中的新成员。从世界范围看,私立高等教育不是稀罕事情,西方世界在这方面己经走出了成功的路子。像美国、日本等国家,排名前十位大学中不乏有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相比之下,中国的民办高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主要来自公办高校连年扩招、外资教育机构纷纷抢占中国教育市场、民办高校相互之间的竞争等等。[1]
民办高校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任务,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建设高素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健全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包含人才管理体制、办学管理体制、招生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和师资管理体制等诸多方。在师资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师聘用机制、培训机制、继续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等。
一、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等学校的根基
打造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能够民办高校吸引更多生源,进而获得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而民办高等学校的成长和发展,满足了广大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失衡的矛盾。所以,稳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民办高校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提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
教师是办学的灵魂,而稳定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能减少教学不稳定因素,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保持常规教学的考核,落实专业建设工作,开展课程架构和内容改革,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培育,高尚情操的陶冶,学习成绩的提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
队伍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教书育人方面的骨干作用,有利于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是民办高校在新形势下有无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标志。确立以教师为主体,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管理中的外部导向。激发教师奋发工作的内在动力。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专业。通过对教师的支持与激励,发挥出教师潜力,激发出工作热情调动了积极性,工作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效率,缓解了教育供给远小于教育需求的矛盾。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激励为主导,是民办高校实现学科建设发展,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条件。
(三)是激发教师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一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适者生存,弱者被淘汰是自然规律。降低培养单位合格人才的教育成本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能够实现培养成本的减少。[2]
(四)有利于增强民办高等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进入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同的国家、类型、层次的高校同台竞技,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品牌优势的获得,有利于增强民办高等学校的市场竞争力,教师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二、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办学校的教师面临迥异于公办学校的运行机制、人际关系以及教育对象,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在校的专职教师流动性大,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聘来的。之所以来到民办学校各自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工作问题,有的是因为生活问题,也有的是因为社会问题。刚毕业的学生把民办院校作为跳板或实习基地,许多教师也没有在民办院校长期工作的打算;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个人机会等方面都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比,导致民办院校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力量强大的专职教师队伍很难实现。民办院校教师的待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使得民办院校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许多教师到民办院校工作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是这些现实因素的存在,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进而影响到了民办院校的稳定发展。
三、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
民办高等学校由于是特殊的投资体制,其教师队伍大多靠聘用起步.以外聘为主。建没一支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是新形势下政府民办高校亟需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认为政府、学校、教师都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为此做出努力。
(一)制定和完善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政策,提高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我国的《教师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都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和公办高等学校教师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由于民办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待遇、任职资格、职称评定、教龄计算、“五险一金”以及在科研等领域存在许多问题,与公办高等学校教师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与民办高等学校教师有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并且切实落实有关法律、政策关于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地位、待遇的规定,尽量使他们与办高等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地位,消除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才能让教师在民办高等学校尽心、尽职任教。此外,政府积极改善民办高等学校的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艮,等学校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使教师认识到不管公办还是民办,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展示自我才华。
(二)民办高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发展特色专业,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诚信作为学校的无形资产和潜在资源,不仅对公办高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刚刚起步的民办高校更是如此。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观念等诸方面的,民办高校一直以来地位比较低下,不被人们所认可甚至信服,所以对诚信的建设不仅可以取信于学生、家长还有教师,而且还是立校之本、竞争之本。对于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诚信是其重要的法宝。
民办高校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特色专业,建立独具特色鲜明专业,打出自身的优质品牌,提高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是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所民办高校,迄今已有十几年发展历史。“珠宝加工”是科信学院设置的重点专业,学校为了培养职业珠宝加工、鉴赏人才,专门设置的珠宝打磨、加工实验室,学生自己动手切割宝石,制作珠宝。[3]
(三)强化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把好聘人、用人关
1、建立严格的教师选聘机制。
招聘工作是学校用人的第一关,民办学校要根据《教师法》和岗位需要制定聘用标准,并严格把关。在招聘工作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注意对应聘人员进行全面考察。高标准,规范化的招聘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了招聘教师的质量;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受聘教师和学校在依法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其权益也得到法律的保护;保持一定比例的人员流动。定比例的人员流动,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是正常的,也是民办学校队伍建设的优势,它使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会像公办学校一样“一潭死水”避免了庸者请不走,能者进不来的弊端。
2、建立长效的教师培养机制
(1)建立培训制度。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利。民办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是给教师的最大福利,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教师是否按要求完成培训,不仅关系到相关教师申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问题,还要关系到相关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工作聘任等问题。
(2)设置专项经费。民办学校应为教师培训设立专项经费,对外出参加培训、访问的教师不仅承担所有的费用,还应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
1、教师激励的形式对教师的激励,可采用物质激励、精神奖励和事业激励等形式。其中物质激励,如设立绩效考核奖;精神奖励,学校应通过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授予优秀教师各种荣誉称号和事业激励等形式;事业激励,学校支持教师事业发展,帮助教师确立事业发展目标,支持教师业务进修,资助优秀教师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发表教学论文,资助教师出版专著为教师提供各种发展机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以此激励教师事业的发展。
2、教师激励的方式一般民办高校高校的教师激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短期激励,两外一种是长期激励。而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又有各自具体的细节。
(1)短期激励短期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满足教师的精神激励。短期激励能实现短期内激励教师工作勤奋,带来更多的产出。具体包括对外具有竞争性的物质激励、对内建立绩效激励工资制和科研激励。
(2)长期激励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更多的是为了吸引、稳定和激励人才特别是关键和重要岗位的教师,保持人力资源的持续竞争优势。具体包括股权激励和终身教授制。
民办高校在学习美国终身教授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终身教授职务”制度的情况,可制定严格并切合本校实际的标准,引用终身教授制。民办高校教师一旦获得终身职位,自身的经济地位有所保障,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同。因此,他们会以取得终身职位为目
标,并为此严谨治学,兢兢业业。我们将看到一些未取得终身聘用资格的教师,努力工作,接受每学期进行的考核;已取得终身职位的教师还在不断进取,争取多出成果。
(四)民办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自我提升和事业发展的平台,让教师获得成长与成功。除了提高待遇,民办高校还必须为教师的自我发展和事业成功负责,要对教师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教师进修学习和素质提升提供服务和方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创造条件,提供平台。不仅要让教师在学校里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还要让他们与学生、学校一道获得发展,更要使他们在教育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体验人生、事业成功的喜悦。
为教师打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为教师建立明确的工作、价值、利益导向机制,帮助教师走向成功、帮助教师感受成功。其次,积极帮助教师解决职称评定问题和教师资格问题,对教师职称和资格的关心就是对教师切身利益的关心。并应积极融资,建立各种资助基金、启动费、单项奖励基金等,对教师的科研工作加以扶持资助。
(五)民办学校要坚持依法办学,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努力改变聘任教师的“打工心态”和“过客意识”,要努力强化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做到这点有许多工作要做,但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要做到依法办学,落实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和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在校感受到“主人般”的尊重,获得学校主人的尊严。说起来,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是民办学校办学的基础,但却往往被民办学校所忽视。
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或工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教代会,每次教代会收到教工代表各种提案。教代会要听取并审议校长的工作报告,要对学校重要规章、规划进行审议和表决,学校领导要对教工代表的提案进行答复和落实。学校的这些做法,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及决策权,能有效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当家做主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地就强化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了教师与学校的感情,同时也保障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六)民办学校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教师创造轻松、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观念,对教师的行为起到积极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强化教师的爱校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学校文化品牌的培植和打造,通过诸如校报校刊、读书月、升旗仪式、校庆表彰、专家讲坛、教师讲坛、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典礼仪式的规范,在学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积极的进取精神、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與论环境。定期组织教职工参加春游,婚庆聚会、新年联欢等健康的业余文体活动,强健教师的体魄,放松教师的身心,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和团结。
(七)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不同教师群体中实行差别化考核。比如,承担公共课的教师与承担专业课的教师在规定完成的教学量上要区别对待;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应设立两套指标体系等。其次,要规范考核主体,针对民办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的特点,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点,实行学生、领导、督导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再次,注重对教师的平时考核,将平时考核与考核相结合。实行动态跟踪考核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道德状况和业务能力,以便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培训。最后,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方面要奖优罚劣,实现考核与职务晋升、与薪酬水平、与奖励惩罚制度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根据考核反应出来的问题及时作出人员调整,及安排相应的培训,发挥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第四篇: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探究—
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近年来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汽车营销模式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文章通过分析影响汽车营销模式的因素和国内外汽车营销渠道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对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进行了比较,预测了我国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适应我国的汽车营销渠道模式。
关键词:汽车市场;营销模式;趋势
我国汽车营销,严格地说是在90年代初期的物资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发展起来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营销格局才加快形成。一方面,市场规模速度迅速扩大,私人购车逐渐成为主流,另一方面,各种资本纷纷进入汽车行业,新车型频频推出,车市价格战连绵不断,大部分汽车厂家也开始尝试各种营销手段,打造一批强势汽车品牌,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业真正进入营销时代。
一、影响汽车营销模式的因素
企业实力决定营销体系的制定。对于不同实力的生产企业,它们的生产规模、资本实力、产品开发能力、企业名声、产品品种等各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市场营销的策略会有较大的差别。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就易于组建自销渠道,建立规模大、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汽车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不同的汽车种类导致其价格、产品储运和技术服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围绕主导产品发展产品系列,以利于主导产品的市场营销。市场特性产品销售的地域,购买者的层次、分布状况和购买习惯,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也影响着市场营销的建立和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也制约着汽车营销的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规划、公路建设以及交通网络,而汽车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快公路的建设,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汽车税收也是影响营销市场的一个因素,汽车税征收过高大大增加购车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意向,在我国严重影响汽车工业的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税费过高,养车的费用支出偏高。
二、国内外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汽车营销模式主要包括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三个要素,三部分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营销理念是战略层,营销组织是战术层,营销手段是具体操作层。营销理念是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方面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营销组织是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存在的组织关系,是销售渠道的模式。营销手段是指营销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也包括广告促销等。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往往决定于营销理念。
(一)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随着我国汽车营销市场的发展,在营销体制、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上的差别在逐渐缩小。国际的各大汽车公司的营销体制在成熟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共性,奠定了产销合一、产销分离和产销结合这三种营销体制。当前,我国借鉴国际汽车产销结合模式建立自己的汽车营销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代理制和市场责任制。代理商大多是独立中间商,一般从事整车销售代理业务,也是汽车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站。生产厂家对代理商的进货渠道、销售地区、代理佣金及其支付方式等都有明确规定。汽车厂家可将全国市场划分为若干市场区域,通过合理划分市场责任区范围,使各渠道成员保持适度规模经营。
2、“四位一体”专卖店。“四位一体”即汽车销售、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这种多功能一体化的专卖店,一般是由汽车厂家统一制定经销商“四位一体”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收费标准,统一培训经销人员和维修人员,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已知需求和潜在需求。四位一体的汽车销售模式的营销队伍素质较高,表现为:文化水平较高、接待礼仪规范、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标识醒目、讲究外在形象的塑造等。
3、汽车有形市场。汽车有形市场即汽车交易市场,这种百货超市式的大型汽车交易市场,集纳众多的经销商和汽车品牌于同一场地,形成了集中的、多样化交易场所,工商、交管等部门现场办公,并设有专人协办、代办牌照,既提高购车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4、汽车园区。汽车园区是汽车有形市场发展的新阶段。汽车园区的目标定位是与国际汽车市场接轨,以轿车为主,商务用车和专用车为辅,以汽车相关产业为重点并涉及递延行业,形成“四位一体”专卖店集群的高中档次的汽车贸易服务园区。园区集合汽车交易、服务、展示、文化等众多功能,体现汽车销售由单一专卖店走向集约化、趋同性的趋势。
同时,独立经销商和分散的个性化销售也在悄然兴起。汽车经销商中,一批私人、私营、股份制的商家迅速崛起,有的私营或股份制汽车企业或企业集团被多个汽车厂家所看好,成为多个品牌的特许专营,他们正在成为汽车销售服务领域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二)国际上主要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目前,国际上汽车主要营销模式如下:
1、专卖店模式。它的投资大,对管理水平要求高,所以比较适合那些附加值高或规模大的汽车生产厂商。目前在国内这样的汽车产品还比较少,上海大众和一汽奥迪可以应用这一模式,它便于提高企业的形象和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
2、汽车商店模式。由于它可以经营多种品牌的汽车产品,投资风险比较低,并且当前国内的整车厂中有大部分的年销量不足10000辆,根本无实力进行专卖店经营。因此,汽车商店模式应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
3、汽车大道模式。它是西方汽车工业高度发达和当地地理、人文条件形成的产物,而中国汽车发展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在中国发展这种汽车营销模式尚不成熟。
4、网络直销模式。它要求一个地区的网络非常发达,而且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持比较成熟。中国在这方面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模式可以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营销体系建立的一个方向。
5、租赁营销模式。这是一种卖方保留对商品的所有权,而买方取得商品的使用权,租赁期满再按合同处理商品的营销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造的分级租赁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它将汽车的整个寿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顾客购买其中任意阶段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即可。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汽车营销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德国模式及日本模式等三种类型。美国汽车销售主要的模式有汽车专卖店、多品牌专卖销售集团、汽车商店、汽车大道或汽车一条街等。在德国,新车和二手车同场销售,4S专卖店等是普遍的销售模式,其中同一厂家多品牌同店销售。德国模式更注重人性化服务,从而培养了大量的“忠诚用户”。日本汽车销售模式最常见的是普通经销店。在销售手段上,日本企业注重以促销和公关扩大知名度,刺激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未来趋势
在变化越来越快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技术上与产品上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对于营销趋势的把握、对营销策略的运用已经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汽车营销在未来将呈现出五种明显的趋势。
(一)买断式销售
买断式销售是汽车经销商通过与厂商的谈判,交纳一笔不菲的费用,一次性买断某一批次汽车、在某一区域、某一时间段的完全销售权。这种模式有利于销售商自主把握销售价格,有效控制销售的节奏,同时快速积累车主资源,打造持续性发展基础。汽车行业激烈的价格战,使得在一直在摸索、尝试阶段的汽车买断销售模式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应用。
(二)汽车俱乐部营销
随着一轮一轮的价格战,汽车销售的利润越来越低,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向售后服务市场延伸。汽车俱乐部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焦点。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随着价格战的疲劳,一些市场触觉敏锐的汽车销售商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向汽车俱乐部这个利润的金矿。通过品牌化的运作、发掘更多具有利润发展潜力的项目,从而抢先一步攫取汽车营销的利润制高点。
(三)网络营销
在新的营销时代,市场营销的胜利者,莫不是对互联网信息最有效利用与控制者。利用互联网进行汽车营销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汽车行业不可逆转的营销趋势。网络营销的多样化手段及相对低廉的投入,对于汽车厂商或经销商迅速打响自己品牌或进行产品销售有多么大的推动作用。对网络营销的深入利用与挖掘,不仅是产品销售的助推器,更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网上车市与有形市场相结合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网上车市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销方式。通过网上车市,人们可实现“个性化、便利化、高效化”购车;同时商家也可节省不少的开支。网上车市可以使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汽车的每一个部位,进行同价位车型各项数据的比较,根据各自的经济实力和用途、喜好确定车型。确定购买后,可联系经销商在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实地看车,这种方式对于减少场地占用、提高效率的意义十分明显。
(五)娱乐营销
对于汽车营销而言,娱乐化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是一种商业精神,而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在市场营销中,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的基础,而在于对消费心理准确把握以及对营销方式的创新性运用,而这也正是娱乐营销给汽车营销带来的影响。
(六)“以消费者满意度为中心”的汽车营销模式
购买汽车的是消费者,汽车营销企业需要面对的是消费者,企业的盈利点正在从车延伸到人,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消费者所有接触点上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预测下一步的需求,以保持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汽车生产企业无论采取何种销售模式,都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赢得发展。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汽车营销模式的建立还需从全局出发,综合厂商、经销商、消费者各方利益,达到“双赢”效果,维系汽车营销模式的良性发展。
(七)新农村战略
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和农村,汽车消费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随着国家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开展,农村经济将会逐步提高,城乡之间距离将不断缩小,庞大农村群体中被压抑的购买力将得到巨大的释放,而这对于任何一家汽车厂商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企业可以通过加速汽车销售的节奏、以更完善的售后服务等方式,有效化解进口汽车的品牌优势,迅速去切入新农村市场,提升自己的销售量。
四、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外汽车营销渠道的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汽车营销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汽车企业的逐渐成熟,汽车厂家之间的终端竞争日趋激烈,不同企业之间的市场份额将在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渠道争夺中发生变化的残酷现实,以及在国外著名汽车厂商兵临城下之际,我国的汽车工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其营销模式走向扁平化是必然趋势,渠道的层级要尽可能少,厂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尽可能近。具体的建设应是以汽车商店模式为主,以专卖店和汽车俱乐部为辅,以租赁营销模式为补充和以网络直销模式为方向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韩平.对中国汽车集成营销模式的研究[J].学术交流,2006(1).2、钱雪亚.汽车营销模式的金融创新[J].统计与决策,2004(10).3、杨永华.论汽车营销模式中的中国文化因素[J].商业经济文荟,2004(1).4、张国方.汽车营销[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苑玉凤.汽车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俞国方,贺继红.汽车营销模式变革与重构[J].商业时代,2006(26).
第五篇:PPP模式下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PPP模式下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政府和国家的职责,政府管理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切,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公共事业部门的低效率,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政府积极引入PPP模式。下面就PPP模式下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PPP模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的出台,PPP模式逐渐出现在市政交通、垃圾处理、生态园林、城市管网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极大的促进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改变。在《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利用PPP模式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
2015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5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门户网站开辟PPP项目库专栏,公布PPP推介项目,PPP模式进入正式推广实施阶段。在国家大力支持PPP模式的背景下,探析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引入
(一)PPP模式的概述
PPP模式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缩写,译为“公私合伙”,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PPP模式就是指私人部门参与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在这一模式中,通过公私双方的合理配置,对风险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公私双方的优势,以此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尽可能的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服务。
(二)引入PPP模式带来的效益
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政治等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PPP模式涵盖城市供水、供电、供热、垃圾处理、公园配套、市政交通、生态绿化等各个领域,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PPP模式,一方面能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缓解政府部门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运营,有利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良性竞争,能有效结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PPP模式是国家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抓手。
二、PPP模式在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一)城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据统计,我国城市建筑的能耗在整个社会能耗中占30%,而在北方城市中,采暖地区已经达到40%,同时在一些老的城市中,存在道路狭窄、环境恶劣等问题,加上老城区的布局比较混乱,电线盘绕复杂,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居民日常生活区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绿化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PPP模式对既有建筑节能进行改造,显得尤为重要。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PPP模式能充分发挥投资主体单
一、纯公共产品非经营的特性,严格控制施工,能在保持原有供热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居民生活环境。
(二)城市公共照明工程领域
在我国的用电领域中,照明用电的比例达到1/3,其中公共照明是最重要的能耗之一,由于我国当前的公共照明系统能耗比较高,使得政府财政支出费用很高,这不仅影响到节能减排还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基于PPP模式下的城市公共照明工程改造,可以利用智能照明系统对城市公共照明领域进行全面改造,在管理过程中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能保证政府在不投入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效益。
(三)城市静态交通建设领域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私家车的数量持续提高,这也使得城市道路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鉴于此,城市交通治理需要从“动、静”两个方面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我国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PPP模式全面融合的体现,在这一文件中提出了停车产业化的思想,也就是通过产业发展的思想来促进停车事业的发展,利用停车设计、技术应用、停车场运营、收益管理等手段,形成新的城市公共基础产业。
三、PPP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5年5月,全国34个省市区地方政府推出了总额约1.97万亿元的PPP项目。2016年2月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安徽全省PPP项目入库581个,总投资4576亿元。其中265个项目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PPP项目库,总投资2743亿元。截至目前,共有37个项目签约,占全国已签约项目的11%,签约率为29%。据了解,目前安徽大部分地区都推出了PPP项目,涉及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桥梁、隧道过江通道等方面,适应安徽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蚌埠市已有18个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总投资达120亿元,项目个数规模均居全省前列,目前,蚌埠市第一批项目中已有蚌五高速、蚌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怀远县涡北污水处理厂3个项目签约,签约率达33%。
当前,我国大力推广PPP模式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一些困难和挑战也愈加凸显。存在以下较为显著的问题:
(一)制度和机制不完善
直接可用于PPP项目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多以行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的形式存在,无法在根本上约束各方行为。PPP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一个重要的法律隐患,从国际实践看来,联合国贸法会在《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法律指南》中指出,在多数大陆法系国家,PPP项目协议由行政法管辖,政府基于公众利益享有一定特权。而在普通法国家,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无明确区别,根据判例法原则,政府为公共利益可以不受合同约束,但社会资本有权得到公平赔偿。在我国当前发布的PPP相关法规中,对项目合同出现争议后使用何种诉讼方式,定义不清。是以行政合同看待还是民事合同看待,直接关系到各方利益与权力,一旦合作产生矛盾,一方不讲信用,应采取何种诉讼方式。另外产权归属的不明确,退出机制的缺失,也影响了相关主体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
(二)社会信用基础薄弱
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是企业参与PPP项目的主要顾虑。企业家与民企最大的顾虑是政府不讲信用,这就是尽管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大力推广的前提下,PPP签约率却很低的主要原因。之前失败案例中,也有很多是由于政府过于强势,缺乏契约精神,单方面违约而导致社会资本利益受损。另一方面,企业也存在信用缺失问题,存在一些民营企业在招标过程中以超低价参与竞标,中标后使用各种理由提价,如果未能满足其增加的条件,其往往以拖延施工或毁约相威胁。项目的中断可能会产生一些政府无法承担的损失,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大多选择与国有企业合作,这就导致了PPP项目发展的局限性。
(三)现行的金融体系投融资模式不能满足PPP项目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急需引进更多的中长期基本以满足PPP项目的资金需求。但是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经营性项目少,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难以覆盖资金本息收入,加上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不具体,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了融资机构的积极性。民企自身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对很多投资规模大,时间长的PPP项目来说,民企很难满足其资金和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需求。
(四)政府仍承担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都是由政府部门负责,这就导致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心理,即便在PPP模式下,仍是以政府为主导,忽视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到PPP模式的落实效果。
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PPP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PPP模式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第一,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对于PPP模式涉及到合同、担保、外汇、税收、特许权等各个方面,明确界定PPP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加上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处于初级阶段,各个方面都有所不足,对此,必须构建良好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及对其行为进行强力约束,从而保证PPP项目的规范化、现代化进行。第二,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积极介入PPP项目,首先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作为金融融资方面的引领者,发挥其长期融资的优势,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入PPP项目中来,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授信流程创新,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信托资金等方式,此外国家也可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加以扶持。第三,准确定位政府角色,政府要完成角色的转变,从公共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转变成参与者和质量监督者。对于PPP模式的实施,必须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进行,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必须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不能占据主导,政府要主动承担起与私人企业合作,监督指导公共服务的角色。在合同契约方面,应将社会资本方视为同等地位,要接受有效法律体系的约束,不能擅用权利修改干预,同时又要防范资本权利被民企架空、侵占,这就需要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来保障,以此促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发展。第四,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在实际中,为了保证PPP模式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政府还应该与企业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监管体系,并将其彻底落实在实际中,政府要在监管中承担主要责任,如果因监管不力而引起风险,需要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这样就能充分提高政府监管效率。由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控制相应风险,承担的风险与所得回报相匹配,其中政府主要承担政策风险和民众诉求风险,而社会资本方承担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风险。
五、总结
PPP模式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基于PPP模式下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全面降低政府负担,提高城市公共产品服务质量,就目前而言,我国PPP模式下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不足,对此,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保证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 “PPP模式下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10378245
参考文献:
[1] 武雪莹,易加斌.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建筑设计管理,2015(10):24-31.[2] 王雪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PPP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J].中国市场,2016(04):37-38.[3] 曲进.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本化运作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5(15):146-147.[4] 向鹏成,宋贤萍.PPP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风险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2016(01):132-133.[5] 陈宏珍.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5(35):116-117.[6] 何文胜.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