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案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GB/T33469-2016),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退化耕地治理与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做好我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全面掌握全市耕地质量现状,查清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与建议,为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各乡镇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样采集等基础调查工作,农业总站负责全市耕地质量评价工作,并形成耕地质量评价报告。
二、资金分配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土样采集、化验等费用。具体如下:
1、土样采集1.9万元。用于采集、处理、报送土样时产生的雇用向导费、雇工费、雇车费、午餐补助、包装费、小型器械购置等费用。共计236个土样,每个土样费用平均80元。
2、委托化验8.1万元。必检项目包括:容重、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8项常规项目。并在样品中选择50%的数量,进行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8项中微量元素和铬、镉、铅、砷、汞5项重金属元素的检测。
三、重点任务 (一)科学布设调查采样点。以国土部门的最新耕地面积数为准,按照每1万亩耕地不少于1个调查点的密度设置耕地质量调查点,调查点位应尽量与上一年调查点位一致,确保延续性和可比性。调查点
位要覆盖本区域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属、大的土种),分布均匀,代表性强;调查点应与测土配方施肥取土样点、省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区域监测点、轮作试点区域监测点等相结合,避免重复设点、重复采样。
(二)探索建立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探索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在平台使用的工作空间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原有工作空间数据可根据测绘部门提供的参数进行转换。
(三)做好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发布。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的要求,在每年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基础上,建立每5年发布一次耕地质量等级信息制度,为耕地质量保护和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四)落实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各地要充分应用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成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4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和耕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四、具体工作内容 (一)认真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土壤样品检测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目前我市不具备检测能力,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检。根据省站对承检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能力考核结果,在通过考核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商定检测需求,签订检测委托合同。并采取加已知数值样或加重复样等措施对承检机构质量控制。数据出具后应进行审核,结合当地耕地历史数据进行判断分析,异常值要进行复测确认,确保准确性。
(二)应用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应采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里东北区的指标权重、指标隶属函数和等级划分指数进行评价和划分耕地质量等级。
(三)完成与同级自然资源部门的沟通与对接。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国土调查办发〔2018〕19号)和《省第三次土地调
查实施方案》(吉国土调查办法〔2019〕19号)要求,在完成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库和工作空间的基础上,及时将最新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图上,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
(四)开展耕地清洁程度调查评价。要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计算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并进行土壤清洁度评价(清洁程度评价不做插值,只做点位超标率评价)。对判定为轻度污染、重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耕地,应明确耕地土壤主要污染物类型,提出耕地限制性使用意见和种植作物调整建议。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和“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见附件1)。
(五)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在调查评价工作中,要加强与统计、发展改革、财政和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更新自然资产负债表、占用补充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等项目任务里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
6(六)按时报送信息。要按照进度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各项数据要进行认真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2021年6月底前将耕地质量等级信息报送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五、进度安排 (一)2020年7-8月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二)2020年9-11月完成耕地质量调查点位确定和土壤样品采集工作;(三)2020年12月-2021年5月,完成土壤样品检测分析;(四)2021年6月底前,将耕地质量调查数据录入“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点位图和评价单元图等评价前期相关工作。依据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工作,将评价成果生成工作空间文件(.cws 文件)后上报市(州)土肥技术推广单位(采用光盘方式上报,注意保密,不得网络传送)。
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是农业部门履行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职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按期完成。
(二)设置专职人员。各单位要确定1-2名土壤专业并且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统计工作,要保障人员稳定性和工作延续性,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统一评价系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统一使用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发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下载网址)。建立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库,并通过“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发布”工程,生成工作空间文件(.cws 格式)。
(四)加强技术培训。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省土肥站有关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以及软件使用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调查评价人员技术水平。
8(五)强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评价成果,提高社会公众对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重要性认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篇:耕地地力评价
土地耕力评价综述
摘要: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的基础地力,是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条件、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耕地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资源,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开展耕地地力评价不仅可以揭示土地生产力的高低,还对提高我国耕地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因此开展对我国耕地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耕地地力评价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将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影响因子选择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也将用到多种软件和技术。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影响因子选择也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等。由此得到的结果才能准确,更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耕地地力评价;分析方法;特菲尔法;影响因子;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il stress assessment
Wusu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hui Fengyang 233100)
Abstract:The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refers to the basic farmland, is composed ofcultivated soil topography, landforms, soil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fertilization leve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composition of arable land productivity.China is a populous country of agriculture, land is the basic resources neede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land quality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farmland fertility evaluation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landproductivity, to improve China's arable land protectio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of long-term significance important.So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carry out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o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While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will have different evaluation methods, influence factor selection.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will also use a variety of software and technology.Different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impact factor will produce different results, therefore, should choose the suitable analysis method etc..The obtained results can be accurately, more practical value.Key words:The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evaluation;analysis method;influence factor;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利用方式为目的,评估耕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主要揭示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潜在生产力,其实质是对耕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查清我国耕地土壤的地力状况、养分分布情况、土壤肥力水平和农田退化情况等,从而达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1]
1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
1.1耕地地力
耕地地力是指在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由立地条件、土壤条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培肥水平等因素影响并决定。是耕地内在的、基本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耕地地力也就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1.2耕地地力评价
耕地地力评价是以利用方式为目的,评估耕地生产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主要揭示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潜在生产力,其实质是对耕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1.3耕地地力评价的对象
[3]
耕地地力评价的对象是耕地的生产能力,是一种一般目的的评价。
2耕地地力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2.1目的为科学种植提供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是土壤肥料工作的基础,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是摸清区域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2.2任务
(1)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
(2)编制数字化土壤养分分布图、耕地地力等级图、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图等。
(3)在此基础上,编写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以及耕地改良利用、作物适宜性评价和种植业布局等专题报告。
(4)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最终体现在:耕地地力分级图、耕地养分图以及属性、《耕地地力分级图》、耕地地力分级面积统计、中低产田类型与面积统计、耕地养分分级面积统计数据、技术报告、工作报告、专题报告等
[4]。
3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
3.1建立耕地资源数据库
收集整理所有相关历史数据和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建立耕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包括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两类。
3.2建立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即从国家或省耕地地力评价因素中选取用于本地的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组合权重;
(3)单指标的隶属度,即每一指标不同表现状态下的分值。
3.3确定评价单元
耕地地力评价单元是指潜在生产能力近似且边界封闭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耕地。根据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此次耕地地力评价单元采用县级土壤图(到土种级)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进行综合取舍和技术处理后形成不同的单元。用土壤图(土种)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含有行政界限)叠加产生的图斑作为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单元,使评价单元空间界线及行政隶属关系明确,单元的位置容易实地确定,同时同一单元的地貌类型及土壤类型一致,利用方式及耕作方法基本相同。[5]
3.4田间调查与取样
请当地有经验的专家根据土壤类型、农作物布局以地形的变化在地形图上确定取样点位。田间调查人员根据在图上确定的点位,带着图到实地,在位于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定位并取样。这种做法好处是可以先在图上观察样点分布的均匀度,并应用空间插值的方法检验样点的密度是否达到了一定的精度。取样点数量设置原则:点位图转换成分布图后能真实地反应耕地地力的变化。
3.5建立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将建立的各类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按照“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导入。并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联接,建成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3.6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与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空间位置关系将单因素图中的评价指标提取并赋值给评价单元。
3.7综合评价
采用隶属函数法或其它方法对所有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隶属度计算,算出每一单元的耕地地力指数。采用耕地地力指数累积曲线法划分耕地地力等级。综合评价通常采用建立评价模型的方法。
3.8评价结果检验
在拟合隶属函数和评估各个要素对耕地地力的权重时,都依赖于专家的经验。由于专家认识程度的分歧以及数学方法的局限,第一轮评价结果与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偏差。第一轮评价工作完成后,应邀请参与制定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判断矩阵的专家依据概念性产量对评价结果进行评估。如两者相差太大,则必须重新拟合隶属函数和评估各个要素对耕地地力的权重。如此经过若干个回合,直至绝大多数专家对评价结果满意为止。[8][7][6]
4评价指标的选择
4.1评价指标
(1)定性指标(描述性指标):简单的分成差、一般和好等3个等级或获得土壤的部分描述性指标,如坡度、坡位和质地。
(2)定量指标(分析、测定指标):分成4方面:化学指标、物理指标、生物学指标和其它非土壤方面的指标。
4.2最小数据集
可用于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很多,但选用的指标越多,工作量越大,评价越复杂。如果能选用最少指标数来评价土壤质量,是最为理想的。这就是最小数据集(因为许多指标之间有相互联系的,信息可以相互替代的)
[9];
4.3评价指标选择的一般原则
(1)选择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初始因子的选择不宜过多,过多的因子将使得因子的区分困难,影响因子的简化;
(2)考虑土地的差异,体现评价土地的特点;
(3)选取比较稳定的因子;
(4)选择差异性较大(空间上有明显变化)、相关性较小的因子等。
4.4耕地地力评价指标选择的其它原则
(1)生产性原则:野外诊断指标应选取那些影响农用地生产性能的土地性质。
(2)标准化原则:最好是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便获取或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如耕地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地形坡度按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土壤盐化程度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盐渍土分级标准》。
(3)区域性原则:根据区域特点选取指标、指标分级、指标赋值、指标权重。我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复杂,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各不相同。
(4)简单、易获取原则:所选指标应尽可能是野外可以鉴别的,或是可以从已有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资料或相关成果资料中提取的。
4.5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情况
根据文献统计,我国在土壤质量评价中,所选取的土壤的指标范围很广,涵盖了土壤质量的各个方面,其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因子达到22个,环境指标和肥力因子分别是17和10个,而生物指标仅有2个。
最常用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有机质(100%)、速效钾(65%)、速效磷(65%)、pH(63%)、全氮(60%)、土壤质地(58%)、土层厚度(50%)、全钾(45%)、全磷(45%)、CEC(43%)、水解氮(40%)、水分(38%)、粘粒(30%)、地貌(28%)、成土母质(25%)、容重(18%)、孔隙度(18%)、地下水埋深(12%)、土体构型(15%)
4.6实际操作中如何选取评价指标
尽可能选择少的指标;选择的指标能反映区内耕地质量的差异(相对差异);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小。重点可考虑按以下原则进行:
(1)根据稳定性原则选取指标;
(2)根据生产性原则选取指标;
(3)根据空间变异性原则选取指标(与尺度有关);
(4)根据主导性原则选取指标。
4.7评价指标选用时应注意评价尺度
由于空间越大,土壤质量异化越复杂,许多指标都有差异,而且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空间越小,土壤质量的异化越简单,主要体现在个别质量指标上。县域的评价指标一般要比省级的少。另外用主成分分析表明,较小的评价空间土壤质量可用较少的指标来区分,而大的空间土壤质量需要较多的指标来区分[11][10]。
5建立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的建立通常运用两种方法:模糊评价法、特尔斐法
5.1模糊评价法
(1)模糊评价法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2)隶属函数:表示元素与隶属度之间的解析函数。根据隶属函数,元素的每个值都可以算出其对应隶属度。
(3)建立隶属函数的方法
最小二乘法,由于任何实数的平方都是正数或零,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选取常数 a,使M[yif(ui)]2
i0n个偏差的绝对值都很小,这种根据偏差的平方和最小的条件来选择常数a的方法叫做最小二乘法。
(4)根据模糊数学的理论,我们将选定的评价指标与耕地生产能力的关系分为戒上型、戒下型、峰型、直线型以及概念型5种类型的隶属函数。对于前四种类型,可以用特尔斐法对一组实测值评估出相应的一组隶属度,并根据这两组数据拟合隶属函数。鉴于质地对耕地其它指标的影响,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速效钾等指标应按不同质地类型分别拟合隶属函数。
5.2特尔斐法
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专家打分法)。
5.3特尔斐法的基本步骤:
5.3.1确定提问的提纲
列出的调查提纲应当用词准确,层次分明,集中于要判断和评价的问题。为了使专家易于回答问题,通常还在调查提纲的同时提供有关背景材料。
5.3.2选择专家
为了得到较好的评价结果,通常需要选择对问题了解较多的专家10~50人,少数重大问题可选择100人以上。
5.3.3调查结果的归纳、反馈和总结
收集到专家对问题的判断后,应作一归纳。定量判断的归纳结果通常符合正态分布。在仔细听取了持极端意见专家的理由后,去掉两端各25%的意见,寻找出意见最集中的范围,然后把归纳结果反馈给专家,让他们再次提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这样反复3-4次后,专家的意见会逐步趋近一致。这时就可作出最后的分析报告
[12]。
5.4权重及权重确定的方法
5.4.1指标
所谓指标权重是指各项诊断指标对农用地质量影响的大小。权重越大,说明该性质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越大;权重越小,说明该性质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越小。
5.4.2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方法
层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其它方法:专家直接打分法。6评价结果应用
经过不断的分析、处理将得出进行评价地域的耕地地力分布。该结果可应用用于具体的耕地管理及农事措施。如对于地面坡度为主导障碍因素的耕地,可考虑退耕还林或退耕还牧;对地下水位过高为主导障碍因素的耕地,评价结果是进行水利规划的重要依据;对土壤障碍层为主导障碍因素的耕地,可依据不同类型的障碍层以及不同类型作物的生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
参考文献:
[1] 倪绍祥.近十年来的中国土地评价研究进展.自然资源学报,2003, 18(6): 672-683
[2] 朱德举.土地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著,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4] 王蓉芳,曹富友,彭世琪,等.农业部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R].1996.[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著,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6] 张炳宁, 张月平, 张秀美, 刘宝喜, 刘林旺, 徐茂, 王绪奎, 沈其荣.基本农田信息 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I.工耕地地力
等级体系研究.土壤学报, 1999, 36(4): 510-521
[7] 林碧珊,汤建东,张满红.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J].生态环 境,2005,14(1):145-149.[8] 赵丽芳,黄鹏武,卢升高等,耕地地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9] 李贤胜,叶军华,杨平,等.基于GIS的广德县耕地地力定量评价[J].土 壤,2009,41(3):490-494.[10] 白清云.ISO公布的土壤质量标准内容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中国标准化
[11]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 戴旭.农业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2006(8):54-56.
第三篇: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 2011年11月26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3号公布 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耕地开垦费以及其他相关资金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和耕地质量状况,编制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规划应当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相衔接。
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第八条 对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以及相关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排灌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耕作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滩涂盐碱地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工作,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二条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治、滩涂盐碱地改良、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地力,对可能遭到破坏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并恢复利用。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可行性论证和项目验收。
第十三条 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项目应当按照项目需要,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地力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地力建设的指导工作。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耕地使用者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开展秸秆还田,合理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鼓励商品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推广和使用。
第三章 耕地质量保护 第十五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保持和培肥地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受让方应当承担耕地质量保护的义务。
第十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应当避免损毁周边耕地的耕作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进行修复。
第十八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应当包括耕作层土壤剥离要求,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要求,以及耕作层土壤管理措施。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单位应当按照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
第十九条 耕地使用者应当安全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依法应当登记而未登记的肥料、农药,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安全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污泥以及其他有机废弃物,防止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对遭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治理方案,并监督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实施。
第二十一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业用水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业用水质量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次生盐渍化、酸化等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条 高标准农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特殊保护。
第四章 监测与评价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应当设立永久性标志。
设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一次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农业、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结果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定期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提高耕地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应当与被占用耕地质量相当。补充耕地质量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定,出具质量评定意见,作为省国土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验收的依据。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规范由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设区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三月底前,向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供上占用耕地的区位和面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制定补充耕地质量后续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补充耕地质量后续提升所需资金从相关涉农资金中安排。省人民政府农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补充耕地质量提升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变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变动的,应当经设立监测点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变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以及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一对耕地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阻挠。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损毁田间基础设施未修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损毁周边耕地耕作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修复,修复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损毁、擅自变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或者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修复;逾期未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登记号:SMDR-2011-00021
石门县人民政府文件
石政发〔2011〕18号
石门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东山峰管理区,国有农林场,县直有关单位:
经研究,现将《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石门县人民政府(公章)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石门县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湖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监督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
第三条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耕地质量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关工作。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第四条 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职责:(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质量保护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技术,鼓励种植绿肥,生产和施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二)负责耕地地力评价,对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三)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机制,对耕地地力、墒情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
(四)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制定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中长期规划;
(五)参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选址立项可研审查、设计和预算审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各个环节,向项目主管单位出具论证意见和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书;
(六)制定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后续培肥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对非农建设项目占用的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质量评定并出具质量评定报告,作为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和验收依据;
(八)负责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耕地质量的验收,并出具耕地质量验收报告;
(九)会同县国土部门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十)负责对污染和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并提出治理方案,督促责任单位和个人对污染源进行治理,对被污染耕地进行修复,对破坏耕地进行恢复;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职责。第五条 县政府将耕地质量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监测、施肥技 术培训、奖励耕地质量管理先进,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
第六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具体内容包括: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中低产田土改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田间排灌设施的建设、灾毁耕地恢复、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沃土工程、新开耕地后续培肥等提高耕地质量的建设项目。
第七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单位在项目论证、设计应邀请县农业部门全程参与。
在项目可研编制完成后,及时送县农业部门,由县农业部门对项目选址,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回填以及耕地质量建设等进行论证,在立项审查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在项目立项后,应将批准立项文件抄送县农业部门,县农业部门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具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包括耕作层或表土层土壤剥离及回填要求,剥离土壤的用途要求和管理措施,项目建设耕地后续改土培肥措施等。
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设计时应将后续培肥和耕地质量评定所需资金纳入预算,根据项目设计的耕地质量建设要求,安排200—300元∕亩后续培肥耕种资金,80—100元∕亩的耕地质量评定经费。
第八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按照县农业部门出具的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要求,进行耕作层或表 土层剥离回填,回填表土层达到20cm以上,回填前夯实表土、田埂,防止水、土、肥流失。
在施工过程中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派人加强监督和指导,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耕地质量建设达不到耕地质量建设指导意见书要求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向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九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评定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耕地质量评定申请表;
(二)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三)土地权属报告;
(四)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状况的图纸、照片等资料或项目实施前的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耕地质量评定申请后,按照有关规定,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并出具耕地质量评定报告。
第十条 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通过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的,由项目建设单位向批准立项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项目验收,并提交以下资料:
(一)验收申请报告;
(二)工程验收报告;
(三)土地权属报告;
(四)工程监理报告;
(五)项目决算及审计报告;
(六)耕地质量评定报告(附土壤样品检测报告);
(七)项目竣工图;
(八)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登记表;
(九)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和预算;
(十)其他相关资料。
批准立项的行政主管部门受理项目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组织验收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意见,下达项目验收意见书,并将验收意见报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复核确认。
第十一条 县国土资源部门在受理审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时要及时书面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的意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质量评定等级及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资料,按照占补耕地质量相当的原则,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提出书面建设指导意见。
第十二条 耕地质量评定的程序:
(一)申请。耕地占用单位或者个人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质量评定申请报告,并提供相关资料。
(二)受理。按照有关规定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的等级评定工作。
(三)评定。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评定申请材料的5个工作日内由石门县补充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专家组,制订有关方案并组织评定。专家组进行现场勘察、采集土样,根据现场勘察结果和土壤样品检测报告,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评定。
(四)评定结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评定意见,签署耕地质量评定结论。
第十三条 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耕地质量评定等级,补充与其质量相当的耕地,或者按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通过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报告,按照质量相当的原则,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验收。实在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应按照等级折算办法增加补充耕地面积。
第十四条 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均应剥离可能遭到破坏的耕作 7 层土壤,剥离深度为20厘米以上。在剥离过程中不能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剥离耕作层土壤的再利用。耕地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应当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用于改良占用地块所属组、村、乡范围内的新开垦耕地或劣质地。没有条件就近恢复利用的或者占用耕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县农业主管部门、县国土部门指定的地点,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对已有耕地补充计划但暂未开垦好耕地的,应选择合适的堆土场地,将剥离的土壤分层堆积,适时用于补充的耕地。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所占用的耕地,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恢复利用。
第十五条 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处置或堆放固体废弃物。在其他农用地集中处置或者堆放固体废弃物的,须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到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破坏耕地质量的措施。
禁止向农田直接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城市和工矿区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屠宰场粪便污水的,应当保证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 8 点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并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合格后,方可排放。
第十六条 所有建设项目经批准需占用耕地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中,必须有农业环境保护方案。环保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业环境保护方案的意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达不到农业环境保护方案要求的,不得通过验收。
第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报系统,对耕地地力、墒情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擅自变动耕地质量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确实需要对监测点基础设施、永久性标志移位的,应当征得批准设立监测点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第十八条 耕地质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涉及耕地质量的建设项目,未组织有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可行性论证或论证意见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一致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立项,县人民政府不签署意见。项目竣工验收前没有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耕地质量验收合格意见,财政部门不得拨付结算资金,审计部门不得出具合格审计报告。
(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未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补充耕地质量要求意见的,国土资源部门不得审核上报,县人民政府不签署审批意见。
(三)经批准需要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其农业环境保护方案没有征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的,县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占用耕地处置和堆放固体废弃物未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县国土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不得审批。
(四)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湖南省有关规定,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平均纯收入中,确定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出初步方案,报县财政部门审核,县政府审批,设立专帐,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对耕地耕作层土壤不按要求剥离和再利用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被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南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二 10 条规定,责令恢复原状,可以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一条 相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给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造成损失的,由县人民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十二 月 八 日起施行。
第五篇:等级评价制度
2011-2012学年 读书情况评价制度
一、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
(一)爱读书──兴趣与习惯
1、培养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2、做好积累工作,整理好“书香伴童年”。(记录每次阅读情况,并写下读后体会与感想)
(二)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1、在本学期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
2、按照联校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5千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1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10万字。
(三)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1、“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积极参加读后叙述课、评价课等语文活动课。
3、上好读书笔记交流课,并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四)善读书──积累与运用
1、坚持每周能完成一份手抄报,字数不限。
2、有条件的建立自己的书库,不断充实书目,并按类别编号归档。
三、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1、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2、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3、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1.评定时间。每周查阅一次读书笔记,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每月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总体评价。期末师生依据平时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2.成绩显现方式。课外阅读评价形式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
方法。教师总评要根据学生四项评价总成绩确定学生本月课外阅读的成绩。制作读书卡,评“五星少年”。根据班级阅读书目的背诵情况,评定星级少年。设置五个星级,完成一项课外阅读任务可得一颗星。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在本学期的总成绩确定自己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成绩。
胡屯镇中心小学 2012、02
2011-2012学年 读书情况评价制度
胡 屯 镇 中 心 小 学、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