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研究:民族的视角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翻译策略翻译理论建设民族性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虽然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和市场领域中尤其明显,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和社会系统、社会制度,以及价值标准,甚至是个人的日常生活等。信息与文化全球化趋势以经济全球化为前提和依托,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由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成。而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各自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
作为国际问理解的钥匙,翻译是和全球化时代紧紧相连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无疑大大的推动和促进着翻译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提升和翻译实践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环境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全球化需要翻译,只有借助于翻译这个促进社会进步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一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才能得以被引进和介绍到国外,全球化进程才得以展开和进行。而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通过积极翻译介绍本国文化于世界从而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也通过积极翻译介绍外来文化于本国而丰富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发展,从而间接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全球化又给翻译带来了理论上扩充深化,实践上熟习进步的契机,甚至可能是一次和我国历史上j次翻译高潮并举的“新的翻译高潮”,“它无论是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李占喜2001)。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翻译,不译则亡,在信息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同翻译所处的形势值得关注。作为一种介绍媒体,它面临着西方理论和思潮的涌人,该如何翻译外来文化和理论成果,该采用何种翻译理论来丰富翻译理论及指导翻译实践,这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而翻译其本身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面临着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面临着翻译理论的全球化,面临着普遍性和差异性的选择处理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不仅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翻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桥梁沟通作用,而且面对翻译形势的变化,在翻译取材和具体的翻译策略实施上,都要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民族性,重视民族性特征;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要在积极参与理论交流,力争为世界翻译理论学研究做出贡献的基础上,极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翻泽理论,推进译论民族性的发展。
1从翻译策略的采取上看
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经验丰富的译家和译学研究者对译者的作用、地位、职能以及译者应该采取的策略等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奈达认为,一个理想的译者不仅必须熟悉原语和精通译语.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还必须具备“移情”本领,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尽力模仿原作者而不要试图超越原作者(谭载喜。1999:237)。程永生(2001)翻译过程视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交际的参与者是交际的主体,交际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译者作为翻译交际的中心人物,不仅涉及到与读者或是作者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译法,还涉及到是否与作者共专业,以及为什么样的读者服务的问题。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的渗透性和干扰性表现得尤其明显,反映在译者的翻译策略上,是音译还是意译,是归化还是异化,是保留外语说法还是译成汉语说法等等,就都是译者面临的难题。而外国文化也可能形成对本国文化的干扰而对译者造成双语转换的障碍。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混杂语”(pidgin),“洋泾浜”英语就是混杂语的一种。另外,在意识流影响下的“朦胧诗”也往往很难翻译。而在今天,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它对语言和语言使用及演化的影响越米越受到关注。会不会有一种语言成为全球语?如果有,又会是哪一种语言?如果有这样一个全球的语言发展趋势,那翻译的前景如何?在MarySnel1.Hornby的著作《翻泽研究:综合方法》f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中,她提出了将翻泽活动置于多语和多文化交际的语境下研究的方法,还分析了近期的潮流,特别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带给国际交流和翻译的影响,也讨论了对翻泽者作的影响及结果。她说明到,所有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交流及文化与语言角色发展都深刻的影响到翻译及职业译者的工作。MarySnell—Hornby还阐述了在四种虽各不相同但现时真实存在的翻泽任务基础上,译者所面临及所受到困扰的多项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翻泽南“闽际英语”(InternationalEnglish)’~成的原文.翻译“文化混杂性文本”(1iteraryhybridtext),以及说明和对待不同类别的特别文化材料(说明手册,广告传单)。就象Snell—Hornby所指的那样,由“同际英语”写作成的原文文本首先会给翻译者带来理解的问题,还可能会需要译者对其进行编辑加:。而另一·方面,文化混杂性文本带给译者的又是不同的问题。GunillaAnderman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在翻泽此类文本时,翻译者必须清楚明确的认识到,英语的多样性实际上传达了与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文化身份有关的信息。最近,《光明日报》从构建中西方文明通道的高度对翻泽问题进行讨论,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提出了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何对待外闭文化,如何吸收与借鉴外国文化的先进成分,应该成为目前翻译研究界关注的问题。翻译研究者应该对选择怎样的文本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文化、场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埘目前中国翻译界出现的“盲目引进文本”,“误译错误严重”等问题出现的深层原进行探究、分析,为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
面对这样的全球发展趋势,我们更要认清翻译者的核心作用,在翻译取材和具体的翻译策略采用上尽可能的传达民族文化特色。在具体的两种语言的对译中,强势和弱势文化在选材上的不平衡表现得非常明。对现在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国文化来说,当然不利。文化交流中泽入的数量多于泽出的数量,势造成围外强势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则总是无法扩大影响。由此导致我们文化的民族特性鲜为世界所知,或被模糊及误解。要克服这种危险,在英汉翻译选材上,对强势文化不能盲目崇拜,什么流行就译什么,而要有选择的加以翻泽,不仅要考虑到读者的要求,更要积极照顾到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还必须充分重视并加强译者个人对翻译策略的主观操纵作用,在翻译、引进优秀的西方文化的同时,应选优秀译者,选取典型作品而译,以高水平的作品展示中图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西方读者的兴趣,增强巾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在汉英翻译策略上,在保证史对于外围凄者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少用归化的译法,使译文能多保留一点中华民族风味,多传达一些汉的语文化特色。在英汉翻译策略上,我们既不能避自己的义化现状,瞧不起其他文化,一味的为了使自己的洋文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完全采取归化的泽法,更不能忽视甚至蔑视中国文化的特色而全盘采用异化的译法,不顾读者接受能力,不加区别地都原样照搬进来。这样不仅会给凄者造成理解困难,也会破坏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忡和特性。适度的归化结合遁度的异化就等于翻译的优化。毕竟,翻译策略的选择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在翻泽上,这种翻译策略的主观操控作用并不鲜见梁实秋力主泽文语言的归化性和纯洁性,极力维护传统的语言价值观,提倡用汉语四字格之类的现成。还有不少泽者为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与纯洁性,也同样在翻详中充分发挥j-自己对翻泽过程和翻译策略的主观操控作用。
2从翻译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看
翻译是永无止境的艺术、历发腿或历史变革,价值标准也会发牛变更,所以翻洋也直遁历时性,具有可变性。十九世纪末严复译《天演论》时提出的所谓“雅”,指的是桐城派的先秦笔韵,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又时至今日,“雅”的内涵已经发展成为“最佳可读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对译作的品评标准也因各个历史阶段价值观不同而演变进化。因此,我们既不能将翻译理论看成变化不定的权宜之计,又不能将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及方法论等看成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具有发展观,要求我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用科学的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信息论等学科的崭新知识和观点去加以审视、整理及阐发翻译的理论问题。
2.1翻谭理论研究
全球化在文化理论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逐步走向开放,走向多元化,形成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它由文化的民族性因素和世界性因素结合而成,需要按照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面对全球化进程与趋势,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中国翻译理论建设构想和主张。面对全球化对译学与义化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一些学者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建立起具有巾国现代特色的译学理论和翻泽批评,翻译评价体系,使中国翻泽学在国际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泽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张柏然(2002)中国译学理论思维相对于西方洋学理论思维而言,感悟性强于思辨性,生命体验力强于逻辑分析力。因而要对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泽学经典进行现代性的“还原释凄”,发掘其文化精神的内核。他由此提要把握学理论自身的身份标志,利用自身的智慧优势,建立一种具有东方神采的“感悟翻洋哲学”,一种包含着丰富的中智慧的“文化一生命翻泽诗学”。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坚持翻译理论研究的中特色会使其放弃对普遍翻泽理论的追求.从对纯理论的研究上偏离,从而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泥坑。还有学者认为,在具体的删译理论建设疗法上,应该“把外国理论请进来,然后走去,与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共同构建世界翻译学”(张南峰2000)。在中同翻译理论和纯翻译理论的分歧问题上,也有主张认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只是一个问题的I琦个方面,即是全球化背景下泽论研究对差异性和普遍性的求。具有中同特色的删泽理沦与具自‘普遍适用性的纯翻译理论这阿者是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偏向哪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重视泽论的特色,并:意味蕾放弃对普遍性的追求;同样,对纯理论的偏重也不应该以对特殊性的牺牲为代价”(孙会军、张柏然2002).
丽全球化,中翻泽理论研究首_宽要确的足一·个盘JJ何看待的态度问题。树立证确的态度是关键。全球化怕,翻泽欢迎全球化,而日.应该抓住伞球化带米的大好发展机会促进身实践和理沦建设与发展。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抵抗全球化:所谓民旌特征鼠会阻碍了翻泽理论建设的发展。在“把外围理论请进来”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主动的走l去学习、研究和探讨外理论;存学习外国先进的理沦经验成果的同时,还爱“走去”发表自己的理论观点,参与同际交流,积极力『J入世界翻译理论研究。枉中闭,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闰翻译理论建设的情况和过去相比,已经有所改观。就像王宁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走出国门,自觉介入到际翻译研究的讨论叶I去.他们用英文或法文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阐述中国学者的观点,已经开始影响到两方的学者了,从而使得际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学者的脱点越来越予以重视”(杭菊2002)。
在翻洋理论研究方面,学术发展水平的商低造成的差距,虚心向西先进理论学习,义不能过分依赖西方的翻译理论,而要注意足干,-t传统义化,认真的整理干¨总结学习传统理论.吸取适合门的理论成分,确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罗新璋,1984:588.604),以推动和发展我们的翻译理沧,最终形成自己理论上的民族特色和优势,以立足界翻译理沦研究,而不能被强势翻潭理论同化。
在全球化大背景F,东西方文化之问的相互交流、渗透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吸收融合外来新文化、新理论来促进本国文化包括翻译事业的发展。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迥然不同、各具特色,所以我国的翻泽理论既要走向世界,又不能以牺牲自己的特点为代价。我们既不能轻易的反对和打击主张学习西方的学者,不能动用某个国外学者的“论断”来试图完全抛弃和定译沦民族性,更不能埘坚持民族文化,试图建立巾自己特色翻译学的学者和在英翻译时采用归化翻湃的泽者打上逆世界历史潮流或观念陈旧等的印记。只有这样,我们在国际上才能维护民族丈化特征,在国内才能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巾国翻洋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2.2翻译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
在译论建设方嘶,我们要克服两译论的卡H臣排斥倾向及翮泽研究的片面倾向,我们必须以我的翻译实践为基点,以东西各国的翻译理论为借鉴进行译论研究。我们应该学习国外译学界善于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找准切人点深入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精神。我们应积极引进世界先进翻译理论,下功夫加强汉语修养,研究汉语语言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把前者化人后者,拿出我们自己足以与外国翻译理论相抗衡的著作来。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译论重视及研究,对国外翻译理论分流派或分不同时期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学习工作。最后力争能让一部部优秀译学著作形成卓越文化代表,从而展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建树。
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翻译界应该多举办一些全国性的翻译研讨会,扩大自己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积极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展示中国学者的译学研究成果,使中国的翻译研究界与国际翻译研究界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我们还应投身与文化研究之中,将我们的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语境之下,必定有助于中国的翻译研究早日与国际翻译研究接轨。
我们在翻译中西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拒绝和否认人类文化演进的共同趋向。忽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共性的客观事实,叉要继承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紧紧抓住文化发展中的个性差异问题,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在继承、扬弁、融合、发展中弘扬民族文化。而在泽论建设方面,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的译论传统。推陈出新,更要进…步吸收国外译论的有用成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结合改善,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抓住这个原则,对于指导全球化时代下我国翻译策略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导向问题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篇: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论文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系 别: 应用语言系 专业班级: 09 商务英语3班 学生姓名: 孙城 指导教师: 柴畅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目 录
摘要............................................................................................................................1
引 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 商标名称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商标名称的语言特征...................................................................................2 1.2 商标名称的其他特征...................................................................................3 2 商标名称的构成......................................................................................................3 3 商标名称的翻译策略..............................................................................................4 4 商标名称的翻译方法..............................................................................................4 4.1 音译...............................................................................................................5 4.2 直译...............................................................................................................5 4.3 调整...............................................................................................................5 4.4 音译+意译.....................................................................................................5 4.5 音译+直译.....................................................................................................5 结
语............................................................................................................................6 参考文献........................................................................................................................7 致
谢............................................................................................................................8
i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商标名称的翻译和策略
【摘 要】商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商品显著特征的浓缩,是商品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它既是标识,又是诱饵,最终是要招揽顾客,出售商品,更是一种策略。好的商标翻译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反之,糟糕的商标翻译可以让企业损失惨重,所以企业的生死存亡与商标翻译息息相关。本文主要探讨商标名称的翻译及其策略。【关键词】商标 名称 翻译 策略
Abstract:Trade mark i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It i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notable feature of commod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of commodity.It is also a powerful weapon for the enterprise to involv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It is a strategy to attract customer and promote sales.A good trade mark may bring great wealth to the company, while a bad trade mark may lead to heavy losses.The translation of trade mark is of vital importanc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a company.The translating skills and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brand name translate strategy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引 言
商标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图画、图形、文字等),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和产品质量的象征。好的商标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典型的文化属性,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涵义,故其翻译必然进入跨文化交际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面镜子。商标名称的特点
1.1 商标名称的语言特征
商标名称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都具有读音、形体和意义上的美感,我们可称之为商标名称的“三美”。这正是设计、选定、衡量乃至翻译商标名称的一个准绳。汉语商标名称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读音上响亮动听、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第二、拼写上引人注目、易懂易记、方便传播。第三、意义上吉利、祥和、美好、富于想象。英文商标名称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In terms of sound;easy to pronounce, pleasant to ear, sonorous(发音顺口悦耳)。
第二、In terms of form: eye-catching, brief, terse, easy to remember(形式惹人注意、简明扼要、易于记住)。
第三、In terms of meaning: positive, rich in association and collocation, sweet and elegant(意义积极肯定、富于联想、优美雅致)。
由此可见,英汉商标名称具有几乎相同的一般语言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哪种语言的商标名称都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它们都是为了吸引顾客、促销产品、树立形象、创收利润、具有相同的广告功效和魅力。这就为商标名称的英译或汉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1.2 商标名称的其他特征
大体上看,一个好的商标名称不仅具备简明上口,过目不忘的特点,还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独特性。商标名称作为企业形象、产品质量与信誉的标志,它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般不会与其他企业商标或产品名称重复或类似,否则不利于商标形象在市场上的传播,不利于消费者识别。如:“老板”商标贵在新奇、独特,它既迎合时尚,又有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较强的识别性,消费者当然记住了。
二、专有性。所有的商标均须向所在国家的商标管理机构注册,以取得专有权。商标一经注册,在法律上既归个人或公司独家所有,其专用权不容侵犯,其他任何个人、厂家或公司不得使用同名商标。这一特征决定了商标名称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内涵。一个好的商标名称会尽可能避免含有对任何国家的冒犯之意。
三、联想性。商标命名要让消费者易于接受,除了名字本身新奇,独特便于识别外,还会积极启发消费者的正面联想。丰富、恰当、具有美感的联想是成功商标名称的一大特点。“柯达”(Kodak)读起来让人联想到照相时按动快门时的声响;“红豆”源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则让人联想到纯洁的爱情。相反,有些商标名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 Gold Lion(领带)开始被翻译成“金狮”,与“尽输”读音非常相近。试想有谁会愿意买它的产品呢。尔后发明者绞尽脑汁找到解决的办法,将它译为“金利来”。“金利来”一叫即响,很快为消费者所接受,给企业也带来了好运。无论是商标名称的命名还是翻译,我们都必须充分考虑到商标名称的特征,最终能够让产品打入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四、商标的命名应有发展战略眼光。商标的命名不仅要站得高,还要看得远,要有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要站在世界和国际市场大环境的高度去把握和选定商标的名称,使自己的产品不仅成为某一地区的名牌,更要成为全国名牌,世界名牌。商标名称的构成
纵观世界众多的商标,其名称来源甚广,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作为商标名称的选择对象,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命名。
一、以企业的名称命名。这类商标明确了商标同企业的关系,便于消费者了解产品来源,对于一些享有盛誉的老字号企业来说,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商标突出了企业信誉,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如: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的“同仁堂”商标等,都是以企业的名称来命名商标的。
二、以企业的简称或缩写命名。此种方法命名的商标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名称,表明了产品来源,又简短易记,一举两得,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
三、以古典传统文化来命名。此种商标名称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缩短消费者与企业间的距离,给人以似曾相识和重遇故知的感觉:“济公”食品等是从古典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好的名称并派上了新的用场。
四、以吉祥褒义词语来命名。以吉祥褒义词语命名的商标能抓住人们期盼祥和、美好的心愿,产生对商品的好感和认同。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五、以风景名胜来命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以此命名能唤起人们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对商品产生好感。此种方法主要以人们熟悉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为题材。如“长城”牌风雨衣,“长江”牌音响,等等。
六、以动物花卉来命名。以形象惹人喜爱的动物花卉来命名商标,能使消费者感到熟悉和亲切。如:“熊猫”牌电视,“小天鹅”牌洗衣机等。
七、以不表意词语来命名。以不表意词语来命名商标,打破了商标名称表意的传统习惯,减少了与其他商标的重复机会,增加了商标的显著性,商标的适应性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如美国“KODAK”(柯达)商标,并没有因为名称的不表意而造成不便记忆。它除了朗朗上口,易发音外,还使消费者联想到照相机快门那令人兴奋的“咔塔”声音。商标名称的翻译策略
商标名称的翻译必须符合民族语言特点,好的译名可使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魅力倍增,厂商在商标译名上常是百里挑一。英汉商标名的翻译首先应符合民族语言特点。英语注重发音,商标名大多由开口度大的响亮的元音(以长元音和双元音为多)与阻塞程度小、易于拼读的辅音组合而成,并且常用头韵和元音叠韵,使拼读起来抑扬顿挫,易读易记。如: Kodak—柯达、Buick—别克。汉语对语义依赖性强,商标名注重意合和神似。Audi—奥迪、Nokia—诺基亚,这些音译名虽不符合汉语词汇常规的组合模式,但发音清晰响亮,注意平仄及音节长短变化,又无生僻古怪的字眼,因而为消费者所接受。再如: Camel—骆驼、Zebra—斑马、Nestle—雀巢、App1e—苹果、Pioneer—先锋,这些意译名采用的都是汉语中的普通词汇,简洁朴实,一目了然,易懂易记;且利用汉语复合韵母多的特点,使译名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悦目,流畅自如。汉语商标名称倾向于传统和大众化。中国人喜欢以历史人物名、地名、动物名、花草名、山水名为商品命名。“竹叶青”(酒)、“翠竹”(窗帘)、“水仙”(风油精),则是人们喜爱的动植物。通俗是汉语商标名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从而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如:“联想”(电脑)、“金星”(电视)、“黄山”(电视)、“英雄”(钢笔)、“光明”(饮料)、“红旗”(汽车)、“永久”(自行车)、“哥俩好”(粘胶)。商标名称的翻译方法
商标名称的翻译的目的就是使不懂原语的人通过译文而懂得体现在原文信息中的思想意图,并使原文信息传播得更远。这也是商标名称翻译所追求的。多姿多彩的商标名称决定了其翻译技巧也多种多样。传统的翻译方法音译法、意译法和谐音联想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随着商标名称的增多商标名称的翻译方法也应随之发展和变化。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4.1 音译
在商标名称翻译中,直接将原商标名称音译过来。我国商品中不少是以地名、名胜及具有民族风格的事物来命名,音译可以保留中国特色情调,顺应消费者心理,达到广告劝诱效果。中国的茅台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因此音译为Mao tai仍不失其本色。如今中国功夫(Chinese Gong fu)风靡世界,广为世人所知,“Gong fu”也成为英语中新的外来词,所以,功夫牌轻便鞋便可音译为Gong fu。4.2 直译
当商标原文的意义直译到目的语后和目的语文化相融,则可以考虑直译。例如:Microsoft的中文商标名称直接翻译成“微软”,英文中的“micro”和“soft”分别和中文的“微”和“软”字对应,整个商标译得简洁而精准,象征着该公司软件设计得细致入微。再如:著名品牌王朝采用直译“Dynasty”,隐含着该品牌葡萄酒味道甘醇,历史悠久之意。当然,直译法也要兼顾译文形式的赏心悦目,例如某中文品牌“自由空间”,如果译为Flexible Space显得冗长,不象商标,而稍加“改良”,利用词语混成法把两个英文单词融合成Flex Space,则显得新颖独特。4.3 调整
如果音译、直译都无法很好地传达原名的用意,就只能通过调整给出一个在音、形、义上完全不同于原名的一个名称,主要是将产品的功能特点或独特魅力鲜活传神地展现给外族消费者,从而达到了与原名相同的广告宣传目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 Sprite雪碧、Rejoice飘柔、Tide汰渍、Hewlett Packard惠普、Mobil美孚、Citibank花旗银行、Pet Elephant小白象(童鞋)(其中对“小”字进行调整翻译)。4.4 音译+意译
在汉语商标英译中直接采取音译或直译的商标毕竟少数,要想传达出汉语商标诱发联想的劝诱功能,翻译时应对其进行意译再创造,并巧用谐音,达到音义结合,实现音韵意蕴的艺术美。有些商标名称通过这两种译法的结合,可以完美地表达出原名称的独特魅力。既保留了部分语音特色,又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如: Coca—cola可口可乐、King way金威、Benz奔驰、Dove德芙、Samsung三星。4.5 音译+直译
有的商标可以利用其音和意的双重特征,翻译时再创性地使用音译和直译相结合。例如Gold lion没有译成“金狮”,而是译为“金利来”,这样既保留了“金”的富贵含义,又用音译“利来”满足了人们向往吉利的心理,而且译文比“金狮”听起来更加新颖,更具异国风情。再如,Truly牌商标译为“信利”,既用“信”字体现了原文的“以信为本”的理念,又保留了后半部分的发音,同时“利”字本身也蕴涵了带来利润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的意思。
结 语
好的商标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体现出产品的特色,而且容易辨别,是独特的卖点,能引起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欲。同时它也有很多的理论意义,能够使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广阔,而且能促进理论和现实的应用有机的结合。只有善于观察揣测消费者的心理,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商标翻译的各种技巧和方法。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金慧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谢金领.世纪商务英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周光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4]陈红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5]李贵升.论商标的翻译[J].中国:中国科技翻译,1996.[6]史宽.商标翻译中的一种时髦[J].佛山:佛山科技技术学院学报,1996.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她严格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分家的融合。与我朝夕相处了三年了,仿佛就在昨天。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起尽力斗争,共进共退,彼此扶持。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选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三篇:汉英翻译视角转换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英汉、汉英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E-C.1.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is located near the Golden Gate Park.(语态的转换)
2.Her parents are both in their seventies.(表达方式的转换)
3.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条件状语转换成结果状语)
4.You can mass-produce … 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s.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定语从句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
5.“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h, and into the porch.(介词转换成动词)
6.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名词转换成动词)
7.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Europe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词序调整)
8.Little did I then know the meaning of war and what it was in reality.(词序调整)
9.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反说正译)10.Keep off the lawn!11.That fellow is far from being honest.12.Obviously enough, she thinks otherwise.(正说反译)I was like that ship before education began, only I was without compass or sounding-line, and had no way of knowing how near the harbor was.1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汉译:我在开始受教育之前,就像这样一条船,只是没有罗盘,没有测深绳,也无法知道离海港有多远。
C-E: 视角转换,在汉英翻译中主要表现有两种类型: 1. 从与汉语不同的角度传达同样的信息
(1)生活中常用的“看”、“听”、“说”的翻译。看钟/表
我能看出他的心事。
这东西还看得过去的话,你就买吧。
从他的话音里,我能听出点东西来。
他姓什么,我一时说不上来。说来话长。
这可真说不过去。还是把事情说开了好。
(2)在成语的翻译中,不同视角的转换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牛饮
瓮中之鳖 胆小如鼠 自言自语 开夜车 东张西望 天长地久 鱼米之乡 意在言外
(3)有些情况下进行虚实互换。他们闹着要吃小马的喜酒
精神食粮
假眼(转虚为实)
Fake adj(only before noun): made to look like a real material or object in order to deceive people Fake fur A fake ID card A fake 20-dollar bill A fake name Speak with a fake German accent A fake smile of friendliness
她往日得了病,茶水也不咽一口。(转实为虚)
(4)习惯说法不一样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收音耳机
你怎么戴这么深度的眼镜?
“要搞特殊化?没门!”
2. 与汉语相反的角度传达同样的信息 “安全门” 唯你是问 自学 肤浅 九五折 油漆未干 听电话 红眼 座钟
墙上一个洞
我心里一个沉重的担子放下来了。
哪儿脚痛穿鞋人最清楚。
No one knows where the shoe pinches like the wearer.留级 倒立 蛙泳 双杠 活字典 内部刊物 应用题 走读生 非处方药 门诊病人 餐具 保暖杯 汗衫 秒表 家谱
隐形眼镜 候机室 美人计
手扶拖拉机 画蛇添足
姐妹篇
成绩报告单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不二价 传销
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杯子 一次性包装 练习:
The following are wrong transl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focu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 他的身体看起来很健康 His body looks very healthy.2 那个铺子的东西价格便宜。
The price of goods in that shop is cheap.3 这栋楼质量不好。
The quality of this building is poor.4 这辆卡车速度很快。
The speed of this truck is quick.5 他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Their work has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6 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Our cause has walked from victory to victory.汉英短语的翻译: 富足社会 a world of plenty/affluence 注意:“社会”不宜译成“society”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3 你看花眼了
Be seeing things: to imagine things that is not really there.e.g.There is no one there—you must be seeing things.4 乡土观念 sense of place ??? 5 为副尚任 vice but virtuous 6 寻根文学 search-for-roots literature 7 举双手赞成 hands up for… 8 神来之笔 a stroke of brilliance 9 天下着大雨 The day was pouring down.注意: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已经变成了cliché, 不宜使用。10 吓傻了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11 坐月子 within one’s month/in confinement e.g.the pros and cons of home versus hospital confinement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处《孟子 滕文公下》 celestial marriage 13 社会车辆 non-public vehicles 14 家政 housewifery 15 公开讲座extension course/lecture 16 挂靠公司 front company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贵族学校 exclusive school 18 将计就计 deceive the deceiver 19 接待室,招待室 hospitality suite 20 就事论事的态度 dislinkage attitude 21 买路钱 street tax 22 视觉污染 visual disgrace 23 相亲 blind date 24 异性按摩 fashion massage 25 择优录取 contest mobility 26 老幼病残弱专座 priority seating Seating 为不可数名词 统称座位 27 征婚专栏 lonely hearts column
第四篇: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索引
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索引
2008
一、1.陈宏薇:移植形式 妙手天成——评江枫译诗《雪夜林边》,《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杜争鸣,孟祥春:同声传译中的“等待”——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3.徐剑:行为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4.朱晓菁,杨方应: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以奈达、纽马克、诺德及韦努蒂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5.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6.魏家海:文学变译:话语权力的颠覆和抑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7.张道振:主位推进与译文连贯的意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8.张 吉吉:旧话重提:〈〈西风颂〉〉还是〈〈东风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9.覃志峰:论权力话语与十四行诗译介,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0.张振山:浅议口译中言语转换的简洁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1.吴昂,黄立波: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2.王东风:有标记连贯与小说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以意识流小说Ulysses的翻译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3.刘富丽: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4.曹明伦:约而意显 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5.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学派研究范式探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6.一片“冰心”在亚非——从阐释学谈冰心与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7.陈琳,张春柏:译者主体地位:分析哲学的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18.胡兆云:Administration与Governm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19.司显柱:文学:译可译,非常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0.胡牧:翻译研究:一个社会学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1.蔡新乐:文化史就是翻译史——陈寅恪的历史发展与其翻译观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22.高岩杰,黄慧,蒋跃:中文文学作品中数字使用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3.蔡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4.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中国翻译,2006(5)。
25.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中国翻译,2006(5)。
26.武光军: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中国翻译,2006(5)。
27.李梅:改变观念:从翻译角度看翻译——2006年暑期全国英语口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班述评,中国翻译,2006(5)。
28.黎昌抱:务实•致知•致用——参加“2006年暑期全国英语笔译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有感,中国翻译,2006(5)。29.梁志坚:在教学中应用——暑期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与我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国翻译,2006(5)。
30.彭发胜:融通化生——翻译过程的现象学描述,中国翻译,2006(5)。
31.黄立波,王克非: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翻译中国翻译,2006(5)。
32.宋学智:一部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傅雷逝世40周年纪念,中国翻译,2006(5)。
33.田原:日本现代诗歌翻译论,中国翻译,2006(5)。
34.徐莉娜:理据|、约定和翻译的关系,中国翻译,2006(5)。
35.王瑾,黄国文: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章翻译现象分析,中国翻译,2006(5)。36.邱贵溪:WTO法律文件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中国翻译,2006(5)。
37.魏涛:长话短说与短话长说——浅析英语电视新闻编译,中国翻译,2006(5)。
38.林戊荪:有关“八荣八耻”翻译的讨论与思考,中国翻译,2006(5)。
39.王小凤,曹志希:“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中国翻译,2006(5)。
40.曹德骏:旬月踟蹰立一名——对“Industrial Relations”译法的纠正,中国翻译,2006(5)。41.黄忠廉:两个三角的评译体系,外语学刊,20006(5)。
42.曲燕: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外语学刊,20006(5)。
43.胡德香:翻译批评的自我与他者,外语学刊,20006(5)。
44.洪明:企业外宣广告翻译的目的论维度,外语学刊,20006(5)
45.宋学智,许钧:谈傅雷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下意义,外国语,2005(5)。
46.王友贵:从数字出发看中外关系、中外文学关系里的翻译关系,外国语,2005(5)。
47.鲍德旺:论科翻译的美学取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48.肖奕珊:航海气象报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49.鲁晓南,郑德荣:机术业双向翻译的语境制约因素及对策中国科技翻译,2006(3)。50.张冬梅,占锦海:土木工程标书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3)。51.张艳玲:英语缩略语汉译的趋简与等效处理,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2.秦红: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等效,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3.李长栓: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保证译文要概念的准确和自然——兼谈电子手段在翻译中的作用,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4.赵会军:金融英语翻译的社交语境功能,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5.冯长妮:论招投标文件的英语结构,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6.卞建华:对诺德“忠诚原则”的解读,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7.顾飞荣:功能派译论在科技论文英译中的运用,中国科技翻译,2006(3)。58.张传彪:论名词动词化与“语言经济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9.李海军,彭劲松:专业知识:科技翻译的瓶劲,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0.李德凤,胡牧:法律翻译研究:现状与前瞻,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1.刘祥清: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2.张培蓓,任静生:评估口译忠实度的策略,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3.闫艳,巩建国:常见政策新词新译与误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4.蒲红英:试谈不可译性和文化因子的传输,语言与翻译,2006(3)。
65.魏文娟:主谓谓语句的构成及维译法,语言与翻译,2006(3)。
66.热孜婉古丽•沙依木:汉语数量结构中受限制数词“一”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语言与翻译,2006(3)。
67.许余龙: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8.阮熙春:时间语境与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9.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外语教学,2006(4)。70.马可云,罗思明:“解构‘忠实’”之解构——与王东风教授商榷,外语教学,2006(4)。71.安新奎:论“信、达、雅”与科技翻译,外语教学,2006(4)。
72.党争胜:结构分析翻译法初探——浅论英语长句的汉译,外语教学,2006(4)。
73.文军,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外语教学,2006(5)。
74.陈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外语教学,2006(5)。
75.陈德用,张瑞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外语教学,2006(5)。
76.徐朝友:《变译理论》的两大问题——与黄忠廉先生商榷,外语研究,2006(4)。
77.高圣兵,刘莺:“格义”:思想杂合之途,外语研究,2006(4)。
78.崔学新:异码并列:衔接手段还是翻译策略?外语研究,2006(4)。79.王一多:翻译过程中语篇连贯之逻辑关系本质,外语研究,2006(4)。
80.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三个充分”——翻译研究方法论思考,外语研究,2006(5)。81.王斌:密母•基因•语言•外语研究,2006(5)。
82.刘小刚: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外语研究,2006(5)。
83.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国外外语教学,2006(3)。
84.肖霞:论三木露风的诗歌创作特色,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5.《阿列霞》:理想人格的呼唤,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6.詹春娟:现代悲剧里的罪与罚——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的原型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7.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8.陈大亮:重新认识钱鐘书的“化境”理论,上海翻译,2006(4)。89.黄德先:翻译的网络化存在,上海翻译,2006(4)。
90.王小凤:篇章结构的衔接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上海翻译,2006(4)。
91.屠国元,陈凯军:英汉翻译中的的概念思维,上海翻译,2006(4)。
92.唐斌,王雪梅:话语标记语“Yes”的语用认识解读与汉译,上海翻译,2006(4)。
93.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上海翻译,2006(4)。
94.谭震华:论双关语的翻译,上海翻译,2006(4)。
95.林克难:法律文件宜先“看”后译,上海翻译,2006(4)。
96.何明珠,范武邱:灵感思维与科技翻译中的遣词,上海翻译,2006(4)。
97.崔学新:关于“不译”,上海翻译,2006(4)。
98.熊汝琴,薛中军: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接轨意识——提高口译人员素质迎世博,上海翻译,2006(4)。
99.高嘉正,高菁:略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汉译英真题的翻译,上海翻译,2006(4)。
100.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上海翻译,2006(4)。
101.王宏:Translation Studies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上海翻译,2006(4)。
102.刘礼进:何以使用指称——谈谈reference等术语的汉译,上海翻译,2006(4)。
103.张顺生:谚语翻译之忌:望文生义和人云亦云,上海翻译,2006(4)。
104.吴春:BELIEVE用法译评,上海翻译,2006(4)。
105.张景华,崔永禄: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06.周锰珍:论语境因素与商务文本翻译的择义理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07.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国外外语教学,2006(4)。108.马乐梅:汉语圣经和合本的翻译策略——兼论和合本的废与,国外外语教学,2006(4)。
109.祝朝伟:传事以尽,尚质而无斫凿;委本从圣,求真勿令有失——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说源
110.刘壮,江智利:《宋高僧传•译经篇》所涉译学问题初探,流考及现代诠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11.乔颖:“以后生存”还是“继续生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12.林红:文化视域下的译者、读者与可译性限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13.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同——兼评培根《论美》一文的翻译,外语教学,2006(6)。114.范祥涛: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外语教学,2006(6)。
115.李国庆:从一则广告口号语篇看排比修辞格的功能与翻译策略,外语教学,2006(6)。116.英爱屏,蒋清凤:关系语用学的三元关系在口译中的互动研究,外语教学,2006(6)。117.朱志瑜: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外国语,2006(6)。
118.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外国语,2006(6)。
119.胡牧:主体性、主体间的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外国语,2006(6)。
120.张顺生:致远至恒 务学悟真——谈苏州科技大学外宣资料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121.袁晓宁:翻译与英语修辞,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2.袁红艳:科技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最佳关联,中国科技翻译,2006(4)。123.赵军峰:法律英语名词化剖析及汉译英策略,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4.谢旭升:汉英翻译的简约性方略,中国科技翻译,2006(4)。125.杜争鸣,杨女画 :“红木”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6.郑冰寒:洞悉翻译过程的辅助工助——Translog程序介评,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7.蔡苏勤:手机英文短信的语言特征,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8.翟清永:一“网”打尽拦路虎,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9.吴伟雄:多语世界的单一罗马化——我国街道名称“译写”规范的法理依据,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0.王小凤,张沉香:科技英语翻译过程的多维思索,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1.刘洪泉,侯作为:标题中特殊汉字词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2.汪翠兰:河南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审视,中国科技翻译,2006(4)。133.潘卫民:景点英译的格式塔诠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4.武光军: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科技翻译,2006(4)。135.孙桂英:科技汉语等比句的类型及其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136.姜志伟:禁忌语的文化及译法,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7.张沉得: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语言与翻译,2006(4)。
138.廖玲:从动态对等到新著《语言迷》——浅评尤金•奈达翻译理论转变及其指导作用,语言与翻译,2006(4)。
139.贺继宗:新疆地域文化旅游翻译现状及规范化研究,语言与翻译,2006(4)。
140.王宁霞:翻译过程中的转换现象浅析,语言与翻译,2006(4)。141.王宏:《墨子》英译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42.祝朝伟,张柏然:现代性的诉求——庞德《华夏集》对美国诗歌主题与用词的创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43.刘晓丽: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功利主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144.王宁:翻译学的理论化:跨学科的视角,中国翻译,2006(6)。145.刘亚猛:从“忠实于源文本”到“对淅语文化负责:”也谈翻译规范的重构,中国翻译,2006(6)。
146.马士奎:文学输出和意识形态输出——“文革”时期毛泽东诗词的对外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47.王宏印,邢力:追寻远逝的草顾记忆:《蒙古秘史》的复原、转译及传播研究,中国翻译,2006(6)。148.于建平: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中国翻译,2006(6)。
149.江宁康:《西方正典》译后谈,中国翻译,2006(6)。
150.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 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中国翻译,2006(6)。
151.张威:口译过程的认知因素分析:记忆能力与口译的关系——一项基于中国口译人员的调查报告,中国翻译,2006(6)。
152.谢天振:季羡林与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53.李定钧,陈维益:医学语词的英汉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54.隋桂岚,张毅:海事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中国翻译,2006(6)。
155.张振辉:新版《中国翻译文学史》质疑,中国翻译,2006(6)。
156.张顺生:“校长”还是“副校长”——vice-chancellor汉译探微,中国翻译,2006(6)。157.曹明伦译注:英译汉:Three Advertisements,中国翻译,2006(6)。
158.曹明伦:翻译导读:广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中国翻译,2006(6)。159.居祖纯译注:汉译英:交换(江澄),中国翻译,2006(6)。
160.居祖纯:翻译导读:理解是翻译的前提,中国翻译006(6)。
161.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62.李小均:翻译暴力与属下话语,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63.金兵:翻译批评的新走向——试论建设性的翻译批评,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64.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65.杨明:英译汉中的信息结构理解与处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16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67.李发根:唐诗《蜀道难》及英译文语气分析与语义功能等效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68.王福祥,徐庆利:翻译过程研究补遗——以译者介入的动因为视,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69.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70.赵军峰: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71.郑海凌,吕萍:等值观念与对等理论,外语学刊,2006(6)。
172.杨仁章,俄罗斯翻译语用学研究,外语学刊,2006(6)。173.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外语研究,2006(6)。
174.刘全福: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非文化取向及其他——兼评“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文,外语研究,2006(6)。
175.周晓梅:翻译研究的“解构”之后,外语研究,2006(6)。176.张威: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外语研究,2006(6)。
177.高圣兵:“格义”:Logic汉译意义特征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178.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179.谭业升:论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180.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191.陈寒:从混沌的“眼”到晶莹的“境”——唐诗意境重构与“优势竞赛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二、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
1.司显柱:言语行为框架•翻译过程•文学翻译,外语教学,2007(4)。2.朱健平:“标准读者”观照下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关系,外语教学,2007(4)。3.杨丽华:诗歌翻译中美感的移植与再现——以雪莱《哥》汉译为例,外语教学,2007(4)。4.戴凡:从文化语境看语篇和语篇翻译,外语研究,2007(3)。
5.王一多:译作的美学取向——审美经验视角的接受理论,外语研究,2007(3)。6.张传彪:语体翻译研究的一个误区,外语研究,2007(3)。
7.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8.吴勇,郑树棠:论话语标记语WELL语用功能在英译汉中的再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9.黎土旺: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10.赵春华:语法衔接在英汉互译中的差异与处理,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11.熊力游:简单句的隐性因果功能与翻译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12.马萧:翻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与关联重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
13.于建平,岂丽涛: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14.宋元康:论“借鉴”之于汉诗英译,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
15.黄琼英:原型与翻译中叙事语篇的范围化——论鲁迅科学小说译作的叙事语篇范畴,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
16.刘晓梅: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17.许渊冲:英译《千家诗》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18.蒋跃,于群:英汉约数的比较与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19.张旭:“桃梨之争”的美学蕴涵——朱湘译诗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代诠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20.王英姿:说“译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21.宋学智,许钧:民国时期罗曼•罗兰的中国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22.曾剑平:人文社会科学术语译名的规范化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23.黄勤:归化与异化相得益章——评张爱玲译《海上花列传》,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24.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25.杨自检:再谈方法论——《翻译方法论》序,上海翻译,2007(3)。
26.林克难: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必须重视实用翻译理论建设,上海翻译,2007(3)。
27.杨清平:应用翻译的规律与原则应当如何表述——评林克难教授“看易写”原则,上海翻译,2007(3)。
28.张健:英语新闻误译现象剖析,上海翻译,2007(3)。
29.傅敬民:法律英语名词化词语的汉译研究,上海翻译,2007(3)。30.杨萍:数字式略语的文本功能特征及基本翻译原则,上海翻译,2007(3)。31.冯长甫:金融英语翻译探讨,上海翻译,2007(3)。
32.杨先明,何明霞:图示理论与口译记忆能力训练,上海翻译,2007(3)。
33.刘育红,钟渝:运用思维推理,在口译实践中脱离原译话语外壳——兼评一期《对话》节目英译汉技巧,上海翻译,2007(3)。
34.何刚强: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之我见,上海翻译,2007(3)。35.黄海军,马可云:也谈美国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采取的翻译策略,上海翻译,2007(3)。36.张顺生:“money-laundering”的由来,上海翻译,2007(3)。37.吴春:FORBID用法译评,上海翻译,2007(3)。
38.张庆路:评几则英文佳译、范文和冠军译文的错误或瑕疵,上海翻译,2007(3)。39.文军,胡庆洪: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上海翻译,2007(3)。40.韩子满:翻译批评的理性化——评杨晓荣著《翻译批评导论》,山东外语教学,2007(3)。41.陈吉荣:评《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山东外语教学,2007(4)。
42.王林:文学翻译中语相层面文体风格的变形及其成因,山东外语教学,2007(4)。43.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4.肖辉:汉语“得”字结构英译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45.曹明伦:文本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兼评德国功能派的目的的论和意大利谚语“翻译即叛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46.张传彪:诗,必须用“心”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47.何德红: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48.胡翠娥:翻译与权力——五四期间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的翻译论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49.论翻译的目的与效果——读汉诗英译随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50.张瑞娥:多维视角下女性指称语的解读与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51.纪晓斌,申迎丽:对话翻译与小说人物形象的再现——兼评《傲慢与偏见》中三个中译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52.宋健飞,刘沁卉:译者、策略、译文:试论翻译批评应观照的对象——以君特•格拉斯《蟹行》汉译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5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54.翟宗德:语用指示的翻译,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55.樊桂芳,姚兴安:目的论与译者的策略——兼论应用型翻译平行语料库存的建立,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56.胡卫平,章艳:翻译翻“异”乃译者职责,山东外语教学,2007(4)。
57.徐彬,郭红梅,国晓立:21世纪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山东外语教学,2007(4)。58.方开瑞:甲午战争前后的社会文化语境与小说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07(4)。59.李林波:中国语言学模式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回顾,外语教学,2007(5)。
60.秦建华,张思洁:译学研究中的语言悖论与文化悖论思辨,外语教学,2007(5)。61.高圣兵,刘莺: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辩证,外语教学,2007(5)。62.翟弘,蒋洪新:翻译中“回避策略”的多维思考,外语教学,2007(5)。63.袁小陆:口译能力与口译测试有用性之关系研究,外语教学,2007(5)。64.刘肖杉:《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外语教学,2007(5)。
65.王东风:从诗学的角度看被动语态变译的功能亏损——《简•爱》中的一个案例分析,外国语,2007(4)。
66.汤君:翻译伦理的理论审视,外国语,2007(4)。
67.Mona Baker: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Academy,外国语,1007(5)。
68.Sara Laviosa: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外国语,1007(5)。
69.胡开宝,吴勇,陶庆:语料库存与译学研究:趋势与问题——2007语料库存与译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外国语,1007(5)。70.孙致礼:译者的职责,中国翻译,2007(4)。
71.黄海容:本雅明翻译观述评,中国翻译,2007(4)。
72.安妮•布赫寒文,杨森林译:翻译中的他异性:理论与实践概述,中国翻译,2007(4)。73.王宏印:不屈的诗魂,不朽的译笔——纪念诗人翻译家查良铮逝世三十周年,中国翻译,2007(4)。
74.韩虎林:陈独秀的译事活动和译学见解,中国翻译,2007(4)。75.王东志,王立弟:口译的质量与控制,中国翻译,2007(4)。
76.方开瑞:叙述学的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翻译,2007(4)。
77.宋健飞:德汉文学互译问题探析——以首届德汉、汉德文学翻译比赛为例,中国翻译,2007(4)。
78.薛宁地:从海上石油钻井专用词语的翻译谈英语词汇生动性的保留,中国翻译,2007(4)。
79.兰凤利:中医古典文献中“阴阳”的源流与翻译,中国翻译,2007(4)。80.曹新宇:论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中国翻译,2007(4)。
81.何刚强:文质颉颃,各领风骚——对《论语》两个海外著名英译本的技术评鉴,中国翻译,2007(4)。
82.文军,刘威: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口译教学的实验研究,中国翻译,2007(4)。83.秦洪武,王克非:对应语料库存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中国翻译,2007(5)。
84.谭惠娟,余东:金针度人无定法——关于翻译教材的思考,中国翻译,2007(5)。85.李红满:布迪厄翻译社会学的理论建构,中国翻译,2007(5)。
86.邢杰:译者“思维习惯”——描述翻译学研究新视角,中国翻译,2007(5)。87.屠国元,李志奇:论译者的思维结构,中国翻译,2007(5)。
88.Bonnie S.McDougall: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Principle,中国翻译,2007(5)。89.安妮•布赫塞文,杨森林译:翻译中的他异性:理论与实践概述(续),中国翻译,2007(5)。
巫和雄:《毛泽东选集》英译概述,中国翻译,2007(5)。
91.朱纯深:子之矛乎?子子盾乎?有关翻译研究学术话语弊病之我见,中国翻译,2007(5)。
92.李永毅:不诬作者•不负作者——评屠岸先生译著《英国历代诗歌选》,中国翻译,2007(5)。
9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国翻译,2007(5)。
94.郭建中:街道路牌书写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中国翻译,2007(5)。
95.杨全红:精“译”求精,推“城”出新——谈谈我国城市外宣用语及其英译,中国翻译,2007(5)。
96.顾维勇:商务英语复数形式词语的翻译,中国翻译,2007(5)。97.高永伟:最新英语髦用语探源及翻译,中国翻译,2007(5)。
98.武光军:当代中西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进展、元评估及发展方向,外语研究,2007(4)。99.张霄军:翻译质量量化评价研究综述,外语研究,2007(4)。
100.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向翻译研究述评,外语研究,2007(4)。
101.贾正传,张柏然:辩证系统视野中的翻译本质和特性,外语研究,2007(4)。102.杨晓斌:公司网页英语文本误译评析,中国科技翻译,2007(3)。103.韩琴:科技英语特点及其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3)。104.邹宇:石油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3)。
105.洪宗海:构成“„„化”三音节词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3)。106.黄映秋:会展英语特点和译员培养,中国科技翻译,2007(3)。107.魏长宏,张春柏: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中国科技翻译,2007(3)。108.肖维青:平行语料库与应用翻译研究,中国科技翻译,2007(3)。
109.李沛鸿,廖祥春:架起翻译与网络信息的桥梁,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0.朱宪超,华德荣:搜索引擎网络查询技巧,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1.范勇:电子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3)。
112.王英宏,吕世生:商务汉英翻译从句的运用技巧,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3.段梦敏:教学互动与口译能力培养,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4.黎士旺:语料库存与翻译教学,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5.帅林:跨学科口译理论研究在中国,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6.张梅岗:译学研究的认知——功能途径,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7.杨萍:连接图示结构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3)。
118.江楠:药食同源——小议中医食疗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3)。119.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中国科技翻译,2007(3)。120.关海鸥: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外语学刊,2007(5)。121.蔡平: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外语学刊,2007(5)。
122.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外语学刊,2007(5)。
123.王平:传神达意
重在理解——评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句式的英译,外语学刊,2007(5)。124.刘文华:“名”的建构和解构:翻译名学辨,中国翻译,2007(6)。125.安妮•布赫塞文,杨森林译:翻译中的他异性:理论与实践概述(续),中国翻译,2007(6)。
126.崔峰:翻译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鲁迅是期翻译方式的变换为例,中国翻译,2007(6)。
127.贺莺: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中国翻译,2007(6)。128.汪榕培:《诗经》的英译——写 在“大中华文库”《诗经》即将出版之际,中国翻译,2007(6)。
129.张佩瑶:从“软实力”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的选、译、译、注,中国翻译,2007(6)。
130.谭卫国: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2007(6)。131.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中国翻译,2007(6)。132.叶子南:对翻译中“词性转换“的新认识,中国翻译,2007(6)。
133.李克兴:英语法律文本中主要情态动词的作用及其翻译,中国翻译,2007(6)。134.于建平:基于功能翻译观分析科技论文翻译的若干问题,中国翻译,2007(6)。135.邵有学:“枪手”英译探究,中国翻译,2007(6)。136.桂清扬:跨文化传播意义上的经典译作——关于绿原《浮士德》译本的思考,中国翻译,2007(6)。
137.郭建中译注:英译汉:from Our Desting in Space(Isaac Asimov),中国翻译,2007(6)。138.郭建中:翻译导读: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中国翻译,2007(6)。
139.袁晓宁译:汉译英:促进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南京宣言,中国翻译,2007(6)。
140.袁晓宁,袁超:翻译导读:谈外宣英译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翻译,2007(6)。141.张文英,孙玲莉:文化语境对科技英语翻译的制约,中国科技翻译,2007(4)。142.李昌标:英语新词的汉译与语用关联,中国科技翻译,2007(4)。143.方洪民,程式华:汉译英主语的选定,中国科技翻译,2007(4)。
144.刘晓峰:Catcher与“底座”——兼谈口译教学研究的新路向,中国科技翻译,2007(4)。
145.黄建凤,李雪:口译与演讲艺术,中国科技翻译,2007(4)。146.鲁孝贤:机器翻译语义排歧的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7(4)。
147.付建茹:现代住处工具在科技俄语翻译中的应用,中国科技翻译,2007(4)。148.叶苗,朱植德: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英译的语用策略,中国科技翻译,2007(4)。149.梁雪松,陈黎峰:信用证票据条件的解读与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7(4)。150.刘建国:汉英口译教学:学生驾双词汇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技翻译,2007(4)。151.李莉:科技翻译技巧教学的语篇视角,中国科技翻译,2007(4)。152.于建平:元话语的语体特征及互动,中国科技翻译,2007(4)。153.刘来栋: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撰写,中国科技翻译,2007(4)。154.曾元林:电脑英语缩略词探讨,中国科技翻译,2007(4)。
155.陈宏薇:苏珊•彼得里利的解释符号学翻译思想研究,上海翻译,2007(4)。156.夏天:翻译中的语境重构——从“讹”说起,上海翻译,2007(4)。157.丛滋杭:翻译的异功能论,上海翻译,2007(4)。
158.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上海翻译,2007(4)。159.李淑琴:中国大陆英汉商标翻译研究综述,上海翻译,2007(4)。
160.吴伟雄:跳出菜名译菜谱,食家了然最适度——从省长欢宴英女王菜谱的英译谈起,上海翻译,2007(4)。
161.张沉香,王小宁:科技术语的定名原则与译名的国际化,上海翻译,2007(4)。162.贺学耘,谭晓丽:广告翻译:形式美与语用功能的再现,上海翻译,2007(4)。163.黄慧,贾卉:建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外宣翻译——从“做可爱的上海人”的英译谈起,上海翻译,2007(4)。
164.黄建凤,宋亚菲:口译的怯场心理分析及对策,上海翻译,2007(4)。
165.王大伟:利用网络电脑功能提高翻译质量的探索——改进八级考试和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译文的技术途径,上海翻译,2007(4)。
166.吴国良:INFORM用法译评,上海翻译,2007(4)。167.官忠明:“形象工程”英译及其他,上海翻译,2007(4)。
168.包通法:汉数辞格文化和美学命题意义的翻译范式研究,上海翻译,2007(4)。169.陈霞: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看外译中翻译规范的重建,上海翻译,2007(4)。170.周红民:美言可信,信言可美,上海翻译,2007(4)。
171.张智中:诗歌形式与汉诗英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172.顾晓庄,顾延龄:论汉诗英译与模糊词语,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173.朱响艳,杨炳钧: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纯语言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174.吴莹:陌生化概念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中的运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175.张景华:叙事学对小说翻译批评的适用性及其拓展,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176.胡安江:翻译的本意——《枫桥夜泊》的五种汉学家译文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177.许明:口译认知研究的心理学基础,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178.张振山,翟忠和:试析西班牙语过去分词结构在翻译中的灵活应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179.宋雷:从“翻译法律”到“法律翻译”——法律翻译主体“适格”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
180.陈吉荣:解析胡适的翻译思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181.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
182.黄勤:互文性视角下的诗歌译者主体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
183.王克非,黄立波:语料库存翻译学的几个术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84.黄进,冯文坤:从《西游记》中“缘”的翻译现象看文本误读和文化迁移,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185.韩江洪:严复翻译与先秦汉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186.袁邦株,林长洋:翻译研究:目的论与规范论的结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87.章国军:当前我国译学建设中的几个根本问题刍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88.周文革:从字译与句译看《白鲸》Extract的译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98.董天,汤新兰:论文学翻译中的形象转换方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199.李悦:and语用意义与翻译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200.刘爱华,卢卫中:浓妆淡抹各相宜——诗词英译与情感“尺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
201.李向东:国内口译论文的量与质:发展与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202.周道凤,刘国辉:语法整合对句式翻译认知过程的阐释——以英语致使移动句式的汉译分析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203.罗选民,徐莉娜:语义匹配与翻译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204.许钧,朱玉彬:中国翻译史研究及其方法初探——兼评五卷本《中国翻译通史》,205.李秀英,温柔新:。《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206.张政,张卫晴:近代翻译文学之始——蠡勺居士及其《昕夕闲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
207.崔永禄: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208.张从益:翻译文化的本体功能思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209.杨晓军:基于语料库存翻译研究和译者教育,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210.伍小君: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211.吴莎,屠国元:论中国近代翻译选材瑟意识形态的关系(1840—1919),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12.尹富林:论概念整合模式下的翻译的主体间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213.胡翠娥: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14.何高大,陈水平:翻译——政治视野中的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对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15.隋荣谊,李锋平:翻译美学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216.高晓华:日语助动词“た”的多义性及其汉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17.马志刚:反省法对于同声传译研究适用性探析——兼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独立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
218.李建梅:典籍英译批评与译者主体研究——《前赤壁赋》英译两篇对比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7(5)。
219.李燕敏:以功能派翻译理论解读商标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07(5)。
220.李德俊:语料库存的“代表性”问题及其对英汉翻译语料库存建设的启示,山东外语教学,2007(5)。
221.苏明阳:翻译记忆系统的现状及其启示,外语研究,2007(5)。222.关海鸥:语义模糊性理解瑟翻译策略研究,外语学刊,2007(5)。223.蔡平:语用预设理论对翻译方法的解释,外语学刊,2007(5)。
224.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外语学刊,2007(5)。
225.王平:传神达意
重在理解——评毛泽东诗词中含“飞”字句式的英译,外语学刊,2007(5)。
226.曹丹红,许钧:关于“文字释”的多重要维度,外国语,2007(6)。
227.陈吉荣,张小朋:论张爱玲女性主义翻译诗学的本土外策略,外国语,2007(6)。228.钱宏:运用评价理论解释“不忠实”的翻译现象——香水广告翻译个案研究,外国语,2007(6)。
229.贺继宗,刘瑞强:从翻译效应学看《孙子兵法》的影响,语言与翻译,2007(3)230.刘宁宁:“Google”中文译名的翻译功能观研究,语言与翻译,2007(3)231.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语言与翻译,2007(3)
232.田文军,胡汝昉:对等翻译理论在商标词翻译中的应用,语言与翻译,2007(4)233.卢信朝:口译质量的基本标准与多重视角,语言与翻译,2007(4)234.热娜•依明:浅谈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语言与翻译,2007(4)
235.张春柏,陈舒: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国外外语教学,2007(4)。
236.陈冬纯:英汉商贸信函中的社交套语及其翻译原则,国外外语教学,2007(4)。237.赵刚,姜亚军:中国译学研究的国际化——华人学者在国际翻译研究刊物上发展论文的调查及启示,国外外语教学,2007(4)。
238.彭长江:翻译的忠实:含义、预设与实质——为翻译的忠实辩护之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
239.张传彪,黄荣生:文学语境与成语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
240.黄进:文本误读和文化迁移——以《西游记》中“道”的翻译现象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6)。
284.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7(6)。285.曹群英: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外语学刊,2007(6)。286.葛林,尹铁超:本杰明的秀明翻译观,外语学刊,2007(6)。
287.高圣兵:语言接触视域中的Logic中国形象,外语学刊,2007(6)。
288.王东风:文学翻译:寻找天才的标专——《爱情故事》译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289.文军,齐荣乐,赖甜:试论博物馆解说词适度摘择的基本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290.杨文滢,余东:间离与搭建——论翻译的潜在价值,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291.王东风:时态推进的连贯功能与英汉翻译,外语研究,2007(6)。292.周红民:论翻译中的“显化”现象,外语研究,2007(6)。293.崔学新:选择与建构:从meme到“模因”,外语研究,2007(6)。294.张筱松:对口译交际效度的辩证分析,外语研究,2007(6)。
三、2005 翻译理论研究:
1.翻译的层次性、译者的一致性和原则的可控性――兼论孤立文本文体风格的中介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周领顺,2005(1)。2.谈汉语人名翻译的规范问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辛献云,2005(1)。3.目的论观照下的翻译失误――一些大学网站英文版例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范勇,2005(1)。4.“M=T”文法转换规则与机器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薛恩奎,2005(1)。5.中西译论对话的不可能、可能及其他,《外语教学》,朱桂成,2005(1)。6.从意象、物象看描写语文的翻译,《外语教学》,金杰,2005(1)。7.谈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几种倾向,《外语教学》,汪福祥,2005(1)。8.诗歌鉴赏的差异性与诗歌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穆诗雄,2005(2)。
9.秘响傍通 伏采潜必――从互文性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原道》中“文”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孙昌坤,2005(2)。
10.翻译?文本?话语权力――翻译文本的本土化进程,《外语与外语教学》,刘珩,2005(2)。11.“关联域”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语言与翻译》,李占喜,2005(1)。12.略论翻译艺术方法的相反相成,《语言与翻译》,李万君,2005(1)。13.翻译学中的语境与语篇分析,《语言与翻译》,孟建国,2005(1)。14.文学翻译批评中运用语言学接受理论的合理性局限性,《外语与外语教学》,卞建华,2005(1)。
15.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外语与外语教学》,肖坤学,2005(1)。16.汉诗英译中的人称确定与译者的诠释空间――从《葬花辞》的三种译文谈起,《外语与外语教学》,温建平,2005(1)。17,论译学词典的研编,《外语与外语教学》,黄希玲等,2005(1)。18.中西翻译观对比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司显柱,2005(3)。19.从皮尔斯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外语与外语教学》,卢巧丹等,2005(3)。20.翻译研究的范式变革与观念更新,《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何绍斌等,2005(1)。21.辩证性――关联理论的翻译本体论阐释,《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张景华,2005(1)。22.评析《尤利斯》两个中译本对圣经内容的翻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任东升,2005(1)。
23.关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几点思考,《外国语》,谭载喜,2005(1)。24.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外国语》,张美芳,2005(1)。25.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二十世纪初与二十翘尾巴我国翻译文学主题和来源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姜秋霞等,2005(1)。26.翻译研究期待百花齐放,《上海翻译》,林克难,2005(1)27.西方古代翻译思想之遗产,《上海翻译》,范守义,2005(1)。28.语言模糊性与翻译,《上海翻译》,毛荣贵等,2005(1)。29.如何翻译swallow one’s own lies? 《上海翻译》,周新 ,2005(1).30.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上海翻译》,管利沙,2005(1)。31.文化差异与电视新闻翻译 ――以选送CNN World Report 的新闻汉译英为分析个案,《上海翻译》,吴自选,2005(1)。32.论标示语的翻译,《上海翻译》,卞正东,2005(1)。33.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上海翻译》,王占斌,2005(1)。34.试论认知图式关照下的翻译教材练习设计,《上海翻译》,陶友兰等,2005(1)。35.翻译――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上海翻译》,张季红,2005(1)。36.翻译批评:动向与策略,《上海翻译》,郑延国,2005(1)。37.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上海翻译》,李贵升,2005(1)。38.对南京巨型翻译试题“正确答案”的质疑,《上海翻译》,周领顺,2005(1)。39.简论译作序言跋语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上海翻译》,孙昌坤,2005(1)。40.关于“纸老虎”和“精神文明”的译法,《上海翻译》,过家鼎,2005(1)。41.“纸老虎”和Paper Tiger的词源与释义,《上海翻译》,孟伟根,2005(1)。42.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上海翻译》,顾静,2005(1)。43.英语最新外来语初探,《上海翻译》,高永伟,2005(1)。44.一个能同时检索近千产部在线词典的搜索引擎,《上海翻译》,章进忠,2005(1)。45.文化介入翻译过程的实验研究,文军,2005(1)。46.中国传统译论基本概念的嬗变与衍化――马建忠“善译”理论之现代诠释,《外语学刊》,王洪涛,2005(1)。
47.思考与启示――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与翻译研究,《外语学刊》,伍凌,2005(1)。48.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中国翻译》,黄振定,2005(1)。49.翻译研究实证方法评析――翻译学方法论之二,《中国翻译》,姜秋霞等,2005(1)。50.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翻译》,李德超,2005(1)。51.也谈诗歌翻译――兼论黄杲炘先生的“三兼顾”译诗法,《中国翻译》,王宝童,2005(1)。
52.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中国翻译》,许钧,2005(1)。53.德里达与翻译理论的解构――悼念一代翻译理论宗师德里达,《中国翻译》,王宁,2005(1)。54.价值冲突中的《圣经》翻译――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策略和关键译名选择,《中国翻译》,夏元,2005(1)。55.翻译学研究生教学探讨,《中国翻译》,穆雷,2005(1)。56.中澳口译水平考试及资格认证对比谈,《中国翻译》,任文,2005(1)。57.转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2004年TEM8英译汉阅读卷有感,《中国翻译》,潘卫民等,2005(1)。
58.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2004年TEM8英译汉试卷评析,《中国翻译》,邵志洪等,2005(1)。
59.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中国翻译》,袁晓宁,2005(1)。60.英文招标文件的文体特征及翻译,《中国翻译》,徐勤,2005(1)。61.REQUIRE用法译评,《中国翻译》,吴国良,2005(1)。62.从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谈文学译文的杂合,《外国语》,胡敏文,2005(2)。63.美学翻译家朱光潜论,《外语教学》,刘全福,2005(2)。64.语篇翻译中情景取向,《外语教学》,刘庆元,2005(2)。65.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外语教学》,田传茂,2005(2)。66.翻译的目标及其实现,《外语教学》,石春让,2005(2)。67.论翻译过程的语义隐显转换,《山东外语教学》,王克明,2005(1)。68.翻译中基于动态语境词义的共时与历时分析,《山东外语教学》,高玉兰,2005(1)。69.从文体功能看语言变异的翻译――比较《围城》一封家书的两种译文,《外语学刊》,张文涛等,2005(2)。70.不能用“等效”原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外语学刊》,李田心,2005(2)。71.语篇层面的改编翻译研究,《外语学刊》,刘庆元,2005(2)。72.中国语用翻译研究,曾文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73.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张德让,2005(2)。
74.英语小说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杨斌,2005(2)。75.文学翻译批评的双层定量模式,《外语与翻译》,王树槐等,2005(1)。76.中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八大译家与译论,《外语与翻译》,佘协斌等,2005(1)。77.称谓语的模糊翻译研究,《外语与翻译》,李文戈等,2005(1)。78.试论翻译中的意义偏离现象,《外语与翻译》,曹丹红,2005(1)。79.翻译的目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金隄,2005(2)。80.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刘亚儒,2005(2)。
81.解构主义?语言与翻译?误读与困境,《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马志刚,2005(2)。82.中国古诗英译的诗体和散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颜学军,2005(2)。83.论翻译对策的限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张鹏,2005(2)。84.如何认知和达到口译准确、完整、简捷、传神,《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张振山,2005(2)。
85.翻译中语言冗余与经济现象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徐莉娜,2005(4)。86.浅论诗性效果在文学翻译中的保留,《外语与外语教学》,刘莉琼,2005(4)。87.范式视角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外语研究》,丰国欣,2005(2)。88.语境制约与国内的归化/异化论――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个案分析,《外语研究》,尹衍桐,2005(2)。
89.论新旧文本观的解释学基础,《外语研究》,杨淑华,2005(2)。90.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外语与外语教学》,张美芳,2005(5)。91.语言变异的翻译对策,《外语与外语教学》,刘卫东等,2005(5)。92.俄罗斯语言翻译学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杨仕章,2005(5)。93.从佛经与圣经翻译看中西方翻译传统的相似性,《上海翻译》,张春柏等,2005(2)。94.翻译的混沌与秩序,《上海翻译》,褚东伟,2005(2)。95.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上海翻译》,王治琴,2005(2)。96.文本类型与地名译写,《上海翻译》,廖七一,2005(2)。97.汉语文化对音译外来词的规约,《上海翻译》,郑厚尧,2005(2)。9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翻译中的政治考虑,《上海翻译》,过家鼎,2005(2)。99.商务英汉翻译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上海翻译》,李太志,2005(2)。100.旅游资料的语用翻译,《上海翻译》,叶苗,2005(2)。101.从法律英语词汇特点看法律文献汉译英,《上海翻译》,张新民等,2005(2)。102.口译教学中的相关语用链接,《上海翻译》,陈小慰,2005(2)。103.交传技能训练的五大模块,《上海翻译》,陈翔,2005(2)。104.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上海翻译》,万鹏杰,2005(2)。105.为什么对外宣传中常有翻译谬误?《上海翻译》,刘季春,2005(2)。106.从学生翻译错误看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上海翻译》,张卓等,2005(2)。107.浅论英语商标翻译,《上海翻译》,陈振东,2005(2)。
108.是Standing Vice President 还是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上海翻译》,黄大卫,2005(2)。109.CREDIT用法译评,《上海翻译》,吴国良,2005(2)。110.昌科学、殖民权的译俊――马君武,《上海翻译》,袁斌业,2005(2)。111.中国是不是“翻译强国”?《上海翻译》,许渊冲,2005(2)。112.物名翻译及其标准化进程,《上海翻译》,涂和平,2005(2)。113.当代译论流变的哲学溯源,《外语研究》,汤君,2005(1)。114.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外语研究》,冯建中,2005(1)。115.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中国翻译》,陈大亮,2005(2)。116.翻译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话语,《中国翻译》,朱安博,2005(2)。117.Translator Irony,《中国翻译》,Theo Hermans,2005(2)。
118.论译者的译材选择与翻译策略取向――利玛窦翻译活动个案研究,《中国翻译》,屠国元等,2005(2)。
119.翻译学学科建设新起点――2004年中国译坛综述,《中国翻译》,田雨,2005(2)。120.听季羡林翻译,《中国翻译》,李景端,2005(2)。
121.翻译的“学”与“术”――兼谈我国高校翻译系科(专业)面临的问题,《中国翻译》,何刚强,2005(2)。
122.一次跨越国界的翻译学术盛会――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侧记,《中国翻译》,董娜,2005(2)。
123.专业化道路:中国口译发展的新趋势――兼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中国翻译》,慕媛媛等,2005(2)。124.论翻译学词典的特征与释义原则,《中国翻译》,张柏然等,2005(2)。125.通俗文学对译者的挑战,《中国翻译》,陈小慰,2005(2)。
126.介绍一部中国散文经典译作――兼谈David Pollard的汉英翻译艺术,《中国翻译》,刘志聪,2005(2)。127.“口译在中国”调查报告,《中国翻译》,王恩冕,2005(2)。128.“体”、“神”、“表”平衡模式是评估文学翻译的科学方法吗,《中国翻译》,许渊冲,2005(2)。
129.法律翻译中的“条”、“款”、“项”、“目”,《中国翻译》,屈文生等,2005(2)。130.“法人”英语译斪确定,《中国翻译》,赵德玉等,2005(2)。131.浅谈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美学翻译,《中国翻译》,郑玉琪等,2005(2)。132.拿汉语读,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中国翻译》,张耀平,2005(2)。133.国内托妮?莫里森作品译介述评,《中国翻译》,杜志卿,2005(2)。134.习作:In Memoriam: Rena C.Hayden(Diane Fortuna),《中国翻译》,张顺生译,2005(2)。135.讲评:翻译应该尽量“求真”――读张顺生《缅怀丽娜???C?海顿》,《中国翻译》,孙致礼,2005(2)。136.“素质教育”英译述评,《中国翻译》,张国荣,2005(2)。137.意义与翻译批评研究,《外国语》,刘云虹,2005(3)。138.“问题”与“主义”――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反思,《外国语》,汤笋,2005(3)。139.中国翻译学的学科属性思考,《外国语》,谢军,2005(3)。140.汉语构词与翻译过程中源词意义的扭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郭志谦,2005(3)。141.话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评《红楼梦》中王熙凤一段会话的英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郑元会,2005(3)。
142.双语共珮与双语词典翻译的特殊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胡开宝,2005(3)。143.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批评,《外语教学》,司显柱,2005(3)。144.口译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及理解能力的培训策略,《外语教学》,李学兵,2005(3)。145.翻译类型问题的归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赵彦春,2005(3)。146.论英竺中分行的功能及其在赞歌翻译中的应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张保红,2005(3)。
147.古诗英译与留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杨雪,2005(3)。148.中国文学翻译之管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周福福,2005(3)。149.法无定法 非法法也――关于语言学翻译的断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卞双成,2005(3)。150.“套套逻辑的必然”――论翻译的非逻辑特质,《中国翻译》,蔡新乐,2005(3)。151.论西方译学发展的文化传统――兼论中国译学对西方译学的借鉴和吸收,《中国翻译》,孟凡君,2005(3)。
152.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中国翻译》,廖晶等,2005(3)。153.翻译“间性文化”论,《中国翻译》,杨柳,2005(3)。154.从框架理论看翻译,《中国翻译》,汪立荣,2005(3)。155.How the Explicit/Implicit Bifurcation of Meaning Impacts on Translation, Marianne Lederer, 《中国翻译》,2005(3).156.小说翻译的语义连贯重构,《中国翻译》,王东方,2005(3)。157.增亦翻译,减亦翻译――萧乾自译文学作品启示录,《中国翻译》,林克难,2005(3)。158.《好逑传》早期西文译本初探,《中国翻译》,谭渊,2005(3)。
159.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从理雅各、庞德到斯林哲兰德――兼议典籍复译的必要性,《中国翻译》,魏望东,2005(3)。
160.多视角?理性阐释?文化透视――孙艺风《视角 阐释 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评介,《中国翻译》,栗长江,2005(3)。161.从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功能论翻译实质、翻译策略与翻译标准――兼与朱志瑜博士商榷,《中国翻译》,司显柱,2005(3)。
162.他山之石――介绍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专业,《中国翻译》,李平等,2005(3)。163.捭阖于前瞻与回顾之间――记翻译家刘习良先生,《中国翻译》,陈众议,2005(3)。164.把世界名剧搬上舞台的“业余”翻译家――英若诚剧本译著赏析,《中国翻译》,吴来安,2005(3)。
165.同声传译中顺译的类型与规律,《中国翻译》,万宏瑜等,2005(3)。166.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中国翻译》,陈葵阳,2005(3)。167.论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中国翻译》,马会娟,2005(3)。168.从语篇功能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中国翻译》,康宁,2005(3)。169.“反分裂国家法”的翻译,《中国翻译》,过家鼎,2005(3)。170.诗歌翻译中的同一性梯度与审美性梯度――诗歌翻译的认知修辞学考察,《外语学刊》,刘华文,2005(3)。171.“第一时间”的翻译与使用,《外语学刊》,马彪,2005(3)。172.描述翻译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外语学刊》,韩子满等,2005(3)。173.祈使句在学术语篇中的运用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张志刚等,2005(2)。174.译者与翻译策略和选择,《上海科技翻译》,张允等,2005(2)。175.论文摘要的撰写及英译,《上海科技翻译》,王高生,2005(2)。176.体裁分析在科技文摘翻译中的运用,《上海科技翻译》,王雪,2005(2)。177.科研论文题目英译浅谈,《上海科技翻译》,沐卫萍,2005(2)。178.医学翻译的等值问题,《上海科技翻译》,王燕,2005(2)。179.论口译的翻译单位,《上海科技翻译》,赵军峰,2005(2)。180.国际信用证的词汇句法特征及其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刘霁,2005(2)。181.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上海科技翻译》,张美平,2005(2)。183.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程同春,2005(3)。184.文物翻译的“达”与“信”,《上海科技翻译》,刘庆元,2005(2)。185.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上海科技翻译》,李和庆等,2005(2)。186.“灰色信息”的语用翻译,《上海科技翻译》,辛春晖,2005(2)。187.词素层译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上海科技翻译》,李永安,2005(2)。188.翻译性质的再认识,《上海科技翻译》,华先发,2005(2)。189.图解说明英译谈,《上海科技翻译》,谢旭升,2005(2)。190.现代科技新词特点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彭月华,2005(2)。191.翻译学研究的返祖模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杨自俭,2005(3)。192.妥协与变形――从“误译:现象看传统翻译批评模式的理论缺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胡安江,2005(3)。
193.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陈大亮,2005(3)。194.同声传译技能训练和运作模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李箭,2005(3)。195.兼容并蓄 双层操作――异化归化之我见,《语言与翻译》,张智中,2005(2)。196.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李锦等,2005(2)。197.古典名著的阐释性翻译,《语言与翻译》,张新民,2005(3)。198.文化――翻译的轴心,《语言与翻译》,孔德亮,2005(3)。199.横看成岭侧成峰――人《渭川田家》三种英译文谈起,《山东外语教学》,卡建华,2005(2)。
200. 政论语篇构建的模糊手段及其翻译策略,《山东外语教学》,刘庆元,2005(2)。201.威廉?布莱克――反帝的狂人,《山东外语教学》,杜可富,2005(2)。202.翻译的符号学解释,《山东外语教学》,邓红风,2005(2)。203.现代性与现代艺术审美刍议,《山东外语教学》,许沪霞等,2005(2)。204.虚构与传记、低俗奇想与崇高严肃性的奇特融合――解读冯内古特,《山东外语教学》,朱先明,2005(2)。
205.论翻译中语篇视角的转换――从《葬花吟》英译谈起,《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张军平,2005(2)。206.普通师范院校学生大学英语翻译水平实证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邵华等,2005(2)。
207.法律英语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魏小璞,2005(2)。208.长句的逻辑翻译法,《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欧阳燕,2005(2)。209.文化翻译观与语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高凤平,2005(2)。210.从维内、达贝尔内到图里:翻译转移研究综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李德超,2005(1)。211.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张齐颜,2005(1)。
212.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孙宁宁,2005(1)。213.“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肖红,2005(1)。214.汉语真的要在翻译当中消亡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蔡新乐,2005(2)。215.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祝朝伟,2005(2)。216.翻译伦理问题的回归――由《译者》特刊之《回归到伦理问题》出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申迎丽等,2005(2)。217.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复译”、“转译”之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陈言,2005(2)。218.被遗忘了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黄四宏,2005(2)。
219.陈西滢“三似说”的符号学意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王树槐,2005(1)。220.试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以翻译学科的发展为视角,《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赵荣,2005(1)。221.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戈玲玲,2005(1)。222.理解与翻译,从施莱尔马赫的方法论解释学看庞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得失,《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朱湘军,2005(1)。
223.翻译的阐释视域能否优化――也从《锦瑟》的英译谈起,《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廖昌胤,2005(1)。
235.强化理论体系意识 促进译学健康发展,《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邢莲君,2005(1)。236.英汉语篇对比认知与口译能力之实证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黄莉等,2005(1)。237.译者“黑匣”之謎初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吴丽萍,2005(1)。
四、翻译理论研究:
1.关于翻译理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外国语》,王大伟、王跃武,2004(1)。2.变异还是差异----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外国语》,王东风,2004(1)。3.简论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与限度,《外国语》,许钧,2004(1)。4.论译学观念现代化,《中国翻译》,谢天振,2004(1)。5.超越后现代的“他者”:翻译研究的张力与活力,《中国翻译》,刘军平,2004(1)。6.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顶翻译策略评介,《中国翻译》,张南峰,2004(1)。7.论情景组合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中国翻译》,唐国全,2004(1)。
8.从句法像似性与“异常”句式的翻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文体意识,中国翻译》,朱纯深,2004(1)。
9.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广度与深度齐头并进----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述评,《中国翻译》,王宏、束慧娟,2004(1)。10.双城情结,双城情解,《中国翻译》,张玲,2004(1)。11.翻译广告文字的立体思维,《中国翻译》,丁衡祁,2004(1)。12.科技文章造句的三种境界,《中国翻译》,毛荣貴、邵惟韺,2004(1)。13.政治文献的翻译,《中国翻译》,程镇球,2004(1)。14.古诗文英译问题,《中国翻译》,裘克安,2004(1)。15.联合国的翻译工作,《中国翻译》,过家鼎,2004(1)。16.谈谈领导人言论英译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张援远,2004(1)。17.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中国翻译》,王弄笙,2004(1)。18.浅谈中美建交公报的翻译,《中国翻译》,施燕华,2004(1)。19.外交部高级翻译培训,《中国翻译》,任小萍,2004(1)。20.做“非典”记者招待会的一点感受,《中国翻译》,戴庆利,2004(1)。21.外交学院英语系高级翻译培训的一点经验,《中国翻译》,2004(1)。.22.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语言与翻译》,王京平,2004(1)。23.跨文化交际冲突与翻译之策略,《语言与翻译》,安新奎,2004(1)。.24.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杨自检,2004(1)。25.翻译理论在学科研究中的作用,《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候向群,2004(1)。26.翻译认知:结构突显与翻译,《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陈建生、吴曙坦,2004(1)。27.近代翻译文学史上不该遗忘的角落----鸳鸯蝴蝶派作家的翻译活动及影响,《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李德超、邓静,2004(1)。28.译事三味
甘苦一心----读刘士聪教授《翻译与鉴赏》—书兼谈散文翻译,王宏印,2004(1)。29.文化翻译----读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随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张政,2004(1)。30.语用翻译当属交际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高云、韩丽,2004(1)。31.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赏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董晖,2004(1)。
32.翻译本质与译者任务的一些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崔永禄、李静滢,2004(3)。33.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穆雷,2004(3)。34.翻译认知:述义比例和辖域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陈建生、吴曙坦,2004(3)。35.任意原则的图解与翻译文本的语用再现,《外语与外语教学》,赵刚,2004(3)。36.英汉是非问句汉译个案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朱纯深、吴旭东,2004(2)。37.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廖七一,2004(2)。38.灵感思维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外语与外语教学》,毛荣貴、范武邱,2004(2)。39.略谈我国翻译研究中为什么没有流派,《外语与外语教学》,杨晓荣,2004(2)。40.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外语与外语教学》,陈刚、胡维佳,2004(2)。
41.从The West Lake 及其译文对比英汉翻译的篇章认知,《外语与外语教学》,胡作友、喻家楼,2004(2)。
42.译论研究的一种尝试----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胡庚申,2004(4)。43.《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钏书能、欧卫华,2004(4)。44.翻译中的认知观照,《外语与外语教学》,周红民,2004(4)。45.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韩江洪、张柏然,2004(2)。46.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韩子滿,2004(2)。47.徘徊在源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之间----从Toury的翻译普遍规律谈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刘晓丽,2004(2)。
48.文学翻译的多维连贯性和小说翻译批评----兼评杨译《名利场》的文体连贯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马嘉,2004(2)。
49.关于翻译研究各流派分类的现状分析----兼论中国译论在国际翻译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朱健平,2004(2)。50.也谈归化和异化,《外语学刊》,刘嫦,2004(2)。51.特定文化词语与《浮士六记》译本,《外语学刊》,王焕池,2004(2)。52.林语堂的翻译观,《外语学刊》,周仕宝,2004(2)。53.誰是翻译主体,《中国翻译》,陈大亮,2004(2)。54.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中国翻译》,潘绍中,赫迎红,2004(2)。55.翻译方法新视野----翻译是互文意境中的篇章连贯重构,《中国翻译》,钏书能、李英垣,2004(2)。
56.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中国翻译》,宋志平,2004(2)。57.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国翻译》,盛培林,2004(2)。
58.训读式汉日翻译的语言文化转换----以《日本书记》汉日翻译形容词和对应和发展为例,《中国翻译》,李均洋,2004(2)。59.走向跨学科的翻译学,《中国翻译》,田雨,2004(2)。60.试论文学翻译批评的背景变量,《中国翻译》,王宏印,2004(2)。61.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 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中国翻译》,潘文国,2004(2)。62.翻译理论著作序文三篇,《中国翻译》,辜正坤,2004(2)。63.混杂的译本----读严复译 《社会通论》,王宪明,2004(2)。
64.必须重视城市街道商店和单位名称的翻译----对上海部分著名路段商店和单位牌名等翻译错误的调查,《中国翻译》,万正方、单谊、陈婷,2004(2)。65.译入语中信息量的调控和源语会话含义的再现----论商品宣传材料汉英翻译中言 外之力的对等,《中国翻译》,仝一、王 惠莉,2004(2)。66.城市标识用语英 失误及其 实例剖析,《中国翻译》,王 银泉、陈新仁,2004(2)。67.解读图表:另一项重要的口译技能,《中国翻译》,万宏瑜,2004(2)。68.谈谈《格萨尔》的翻译问题,《中国翻译》,扎西东珠,2004(2)。69.翻译的文艺社会学观,《外语与外语教学》,俞佳乐,2004(5)。70.论翻译课程研究,《外国语》,文军,2004(3)。
71.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评《长恨歌》的几种译文,《外语论坛》,穆诗雄,2004(1)。72.英汉互译中形式意义初探,《外语论坛》,杨洁、黄振定,2004(1)。73.从接受美学看《天净沙》及其译文,《外语论坛》,刘敦萍,2004(1)。74.浅析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体性,《外语论坛》,黄振定,2004(1)。75.美化之翻译,《外语论坛》,许光锐,2004(2)。
76.关于委婉、隽语、矛盾修辞的三种辞格翻译的一些浅见,《外语论坛》,李鑫华,2004(2)。77.翻译的本性:变,《外语论坛》,李玉良,2004(2)。
78.从Caca-Coca的翻译、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传统的翻译方法/策略,《外语论坛》,王建国,2004(2)。
79.翻译标准的重新定位---新时期翻译的现实要求,《外语论坛》,赵良,2004(2)。80.对比语篇学与汉语典籍英译,《外语论坛》,杨自俭,2004(2)。81.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李正栓,2004(8)。82.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外语与外语教学为》,王小凤,2004(8)。83.小议译诗的“神似”与“形似”,《外语与外语教学》,刘慧梅,2004(8)。84.“哲学博士”及其他,《外语与外语教学》,张经洁,2004(8)。85.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上海科技翻译》,文军,2004(3)。86.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上海科技翻译》,贾文波,2004(3)。
87.翻译中的接受者角色,《上海科技翻译》,诏韧,2004(3)。88.论科技英语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上海科技翻译》,杨寿康,2004(3)。89.我国社科学报篇目英译 评议例说,《上海科技翻译》,陈忠诚,2004(3)。90.科技翻译的逻辑思维与修辞形式辨,《上海科技翻译》,包通法、王敏英,2004(3)。91.宣传资料英译――信息处理一二三,《上海科技翻译》,周红民,2004(3)。92.翻译加注很有必要,《上海科技翻译》,袁履庄,2004(3)。93.法律英语的词语特色,《上海科技翻译》,凤智,2004(3)。94.论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选原则,《上海科技翻译》,韩哲,2004(3)。95.从“四艘航空母舰”的翻译谈起,《上海科技翻译》,过家鼎,2004(3)。96.ALTERNATIVE用法译评,《上海科技翻译》,吴国良,2004(3)。97.GOVERNMENT与“政府”,《上海科技翻译》,刘应德,2004(3)。98.汉英习语翻译与文化认同,《上海科技翻译》,温中兰,2004(3)。99.詹姆斯•霍尔姆斯和他的翻译理论,《上海科技翻译》,马士奎,2004(3)。100.全球语境下的旅游广告,《上海科技翻译》,金惠康,2004(3)。101.商标词翻译的互动性与跨文化差异,《上海科技翻译》,徐荟,2004(3)。102.浅论广告英语的词法及修辞,《上海科技翻译》,盛宁明、杨青,2004(3)。103.浅谈联想方式在商标命名中的运用,《上海科技翻译》,张宁宁,2004(3)。104.某些英美词典对“Paper Tiger”的误解,《上海科技翻译》,袁斌业,2004(3)。105.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上海科技翻译》,李波,2004(3)。106.读者需要想象的空间――略论意象翻译,《语言与翻译》,赵一农,2004(3)。107.论译者有文化取向及其翻译策略,《语言与翻译》,裘姬新,2004(3)。108.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司显柱,2004(6)。109.试论翻译中的“自由”概念,《外语与外语教学》,王大智,2004(6)。110.内容与形式:功能文体学观照下的古诗英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王谨,2004(3)。111.严复的选择――论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干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田野,2004(3)。112.口译交际的基本特点与口译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李芳琴,2004(3)。113.文本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兼谈文学翻译的审美效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胡安江,2004(3)。
114.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中国翻译》,朱志瑜,2004(3)。115.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中国翻译》,胡庚申,2004(3)。116.立足喻体,把握喻底――论譬喻在汉英互译中的处理《中国翻译》,冯国华,2004(3)。117.信息理论与平衡翻译,《中国翻译》,方守江等,2004(3)。
118.等效天平上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汉译莎士比亚,《中国翻译》,罗益民,2004(3)。119.翻译学科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内地高校建立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位点论谈,《中国翻译》,谭载喜等,2004(3)。120.翻译教学方法论思考,《中国翻译》,刘和平,2004(3)。121.论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中国翻译》,文军,2004(3)。122.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国翻译》,蔡小红等,2004(3)。123.论创造社的“翻译文学批评”,《中国翻译》,王林等,2004(3)。124.一个勤于翻译的“老人”,――记翻译家高健先生及其语言个性理论,《中国翻译》,王正仁,2004(3)。
125.当前译坛论争的几个话题,《中国翻译》,李景端,2004(3)。126.隐性翻译不是翻译吗?――兼与张春柏先生商榷,《中国翻译》,林克难,2004(3)。127.中国法律法规英译的问题和解决,《中国翻译》,杜金榜等,2004(3)。128.旅游景点翻译亟待规范,《中国翻译》,王秋生,2004(3)。129.“Common Law”汉译名称的确定,《中国翻译》,赵德玉,2004(3)。130.互文性给机器翻译带来的启示,《中国翻译》,夏家駟,2004(3)。131.翻译发生学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上海科技翻译》,高守,2004(1)132.翻译的形象思维过程探析,《上海科技翻译》,徐莉娜,2004(1)。133.EI与SCI中资料性摘要的语篇分析,《上海科技翻译》,徐筠等,2004(1)。134.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上海科技翻译》,何瑞清,2004(1)。
135.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上海科技翻译》,彭萍,2004(1)。136.金融英语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上海科技翻译》,陈黎峰,2004(1)。137.商务英语中俚语的风格及翻译,《上海科技翻译》,杨芳,2004(1)。138.谈涉外活动中诗词佳句汉英翻译的现场效果,《上海科技翻译》,吴伟雄,2004(1)。140.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上海科技翻译》,李怀奎,2004(1)。141.口译中的模糊信息处理,《上海科技翻译》,陈振东,2004(1)。142.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准确性,《上海科技翻译》,王桂莲,2004(1)。143.英汉语用差异视阈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上海科技翻译》,肖辉,2004(1)。144.THAT 补语分句语义译评,《上海科技翻译》,吴国良,2004(1)。145.我国历史上的转译及其利弊得失,《上海科技翻译》,佘协斌等,2004(1)。146.也说翻译中标点符号的变通问题――与陈光祥先生商榷,《上海科技翻译》,章婉凝,2004(1)。
147.LOD义项理解与汉译,《上海科技翻译》,马秉义等,2004(1)。147.从《汉英大辞典》看词典释义的对等性原则,《上海科技翻译》,黄生太等,2004(1)。148.从文化传译看梭罗Walden的三个中文,《上海科技翻译》,孙胜忠,2004(1)。149.论翻译技巧研究的语篇视角,《上海科技翻译》,司显柱,2004(2)。150.翻译纬度的主体问题思考,《上海科技翻译》,傅敬民等,2004(2)。151.应用逻辑与EST汉译,《上海科技翻译》,范武邱等,20042)。152.语境分析与英汉翻译,《上海科技翻译》,曾绪,2004(2)。153.原文错误的识别与翻译方法,《上海科技翻译》,李长栓,2004(2)。154.UCP400与UCP500的语用对比分析与翻译,《上海科技翻译》,翟步习,2004(2)。155.论商务口译技巧,《上海科技翻译》,陈明瑶,2004(2)。156.论施工现场口译,《上海科技翻译》,万鹏杰,2004(2)。157.汉英翻译练习问题及其影响,《上海科技翻译》,叶琴法,2004(2)。158.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上海科技翻译》,吴钟明等,2004(2)。159.“宇航员”译为taikonaut 是后殖民心态的反映吗?《上海科技翻译》,陈宏薇,2004(2)。
160.ANNOUNCE用法译评,《上海科技翻译》,吴国良,20042)。161.从“白马王子”的英译谈起,《上海科技翻译》,汪顺玉,2004(2)。162.关于SCIENCE FICYION的翻译问题,《上海科技翻译》,郭建中,2004(2)。163.词典技巧与翻译能力,《上海科技翻译》,王爱琴,2004(2)。164.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上海科技翻译》,李亮,2004(2)。165.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孙会军,2004(3)。
166.原作中外语词句的翻译原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黄忠廉等,2004(4)。167.描述翻译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张思洁,2004(4)。168.论听众因素对译员口译策略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张吉良,2004(4)。169.互文性与翻译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祝朝伟,2004(4)。170. 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性,《外语学刊》,李文戈等,2004(3)。171.论文本的缺省性、增生性与阐释性――兼论描写翻译学理论研究方法论,《外语学刊》,曾利沙,2004(5)。
172.语篇视点与翻译策略,《外语学刊》,王卫新,2004(5)。173.面向俄汉机器翻译的语义研究,《外语学刊》,蒒恩奎,2004(5)。174.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翻译,《外语学刊》,封宗颖等,2004(5)。175.功能文体交际特征与翻译,曾立,《外语教学》,2004(3)。176.论文学翻译中的信息转换,《外语教学》,余东等,2004(3)。
177.文学翻译中的审美素养和审美体验――评张培基先生《背景》英译文的艺术成就,《外语教学》,韩征顺等,2004(2)。178.个人方言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外语教学》,赵巍等,2004(3)。179.权力话语理论与翻译理论和实践,《语言与翻译》,郝吉环,2004(2)。180.功能翻译理论与我国的翻译教材建设,《语言与翻译》,闫丽萍,2004(2)。181.从多元互补论和多元系统论谈译者的主体性,《语言与翻译》,孔雪晴,2004(2)。182.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操控,《国外外语教学》,孙宁宁,2004(3)。183.中国译论的性别色双重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陈琳,2004(4)。184.从语言功能到话语权力――译介学的文化转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朱安博,2004(4)。
185.科学翻译的分类及其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黄忠廉,2004(4)。186.符号论哲学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董务刚,2004(4)。187.重新定义创造性叛逆――以庞德汉诗英译为个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段俊晖,2004(4)。
188.同怀汉诗情结 异彩陶诗翻译――《归园田居》四个英译本的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任淑坤,2004(4)。189.从多维视角审视原语文差异性特征的传译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孙会军,2004(9)。190.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观、语文观与交际观,《外语与外语教学》,杨涛等,2004(9)。191.对中国译 学理论的几点建议,《中国翻译》,张佩瑶,2004(5)。192.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中国翻译》,于德英,2004(9)。
19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中国翻译》,黄国文,2004(5)。194.动态翻译单位探讨,《中国翻译》,杨坚定,2004(5)。195.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中国翻译》,穆雷,2004(5)。196.大学本科口译教学定位及教学,《中国翻译》,鲍川运,2004(5)。197.学子云集求真经,名师荟萃点迷津,《中国翻译》,温建平,2004(5)。198.用新的译论构建翻译教学的综合多元模式,《中国翻译》,龚茜,2004(5)。199.提高理论素养,拓宽翻译教学维度,《中国翻译》,董晓华,2004(5)。200.探讨新世纪的口译教学,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翻译》,卞建华,2004(5)。201.暑期全国英语口笔译教学高级研讨班与我的口译教学实践,《中国翻译》,冉永红,2004(5)。
202.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中国翻译》,李伟民,2004(5)。203.菲氏柔巴依是意译还是“形译”?――谈诗体移植及其他,《中国翻译》,黄杲炘,2004(5)。
204.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昌萍,2004(5)。
205.探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源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传教士与翻译”综述,《中国翻译》,刘树森,2004(5)。
206.从音释法到转译法的历史流脉,《中国翻译》,王铁钧,2004(5)。
207.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中国翻译》,陈建军,2004(5)。208.《英汉双解商业英语关键词》若干汉译的商榷《中国翻译》,吴立广,2004(5)。209.香港财金翻译:长句的破立,《中国翻译》,范志伟,2004(5)。210.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中国翻译》,张吉良,2004(5)。211.科技英语文体的演变,《中国翻译》,范瑜等,2004(5)。212.小议“托儿“的英译,《中国翻译》,余静,2004(5)。
213.中央文献翻译的结晶――为《汉英政治经济词汇新编》等辞书题序,《中国翻译》,尹承东,2004(5)。
214.翻译导读:经贸类文体的翻译,《中国翻译》,陈小全,2004(5)。215.翻译导读:关于抒情文翻译的思考,《中国翻译》,高巍等,2004(5)。216.对外宣传翻译的字字斟句酌,《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许建平,2004(3)。217.翻译和翻译问题的哲学思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鲍继平,2004(3)。218.英汉比喻性语言的语用对比与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刘辉等,2004(3)。219.我读方平先生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对白,《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蒋坚霞,2004,VOL3。
220.翻译:从语篇宏观把握,于词义微观入手,《外语教育》,张金荣等,2004,VOL3。221.浅谈MT、TM、CAT技术的发展及其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启示,《外语教育》,项军平等,2004,VOL3。
222.日语汉译过程中的不可译现象,《外语教育》,李清萍,2004,VOL3。223.浅谈异化论与归化论的困境和出路,《外语教育》,姚霖霜,2004,VOL3。224.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外国语》,吕俊,2004(4)。
225.描写译学中的描写对象和描写方式,《外国语》,范祥涛,2004(4)。226.传统翻译观念的逾越:彻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外国语》,李德超等,2004(4)。227.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中西话语,《中国翻译》,刘军平,2004(4)。228.女性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中国翻译》,蒋骁华,2004(4)。229.在女性的名义“重写”――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腐朽性研究的意义,《中国翻译》,徐来,2004(4)。
230.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中国翻译》,张景华,2004(4)。231.语言功能与汉译英的“再创造”,《中国翻译》,夏乙琥等,2004(4)。232.从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译者对风格的能力把握,《中国翻译》,周领颂,2004(4)。233.“忠、优、美”翻译原则和“体”“神”“表”平衡模式暨汉诗英译实例分析与评估,《中国翻译》,黄俊雄,2004(4)。
234.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林语堂翻译研究,《中国翻译》,杨柳,2004(4)。
235.马礼逊与《圣经》汉译,《中国翻译》,毛发生,2004(4)。236.破解译学七大难题――评许均教授有新作《翻译论》,《中国翻译》,伍小龙等,2004(4)。
237.开阔的理论视野 强烈的学科意识――首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学术综述,《中国翻译》,田雨等,2004(4)。
238.翻译的无奈――翻译communication的思考,《中国翻译》,何道宽,2004(4)。239.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评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中国翻译》,穆雷,2004(4)。
240.谈英汉翻译教学中语篇衔接意识的训练――一次翻译作业的实验报告,《中国翻译》,王琼,2004(4)。
241.口译的认知与口译教材的编写――跨学科 口译理论在《英语口译教程》编写中的应用,《中国翻译》,王瑞昀,2004(4)。242.《黄帝愉经素问》翻译实例分析,《中国翻译》,兰凤利,2004(4)。
243.汉语新词语中法律、贸易术语的翻译问题――以《汉英最新特色词汇》和新华新词语词典》为例,《中国翻译》,金其斌,2004(4)。244.关于翻译研究术语汉译的讨论,《中国翻译》,张旭,2004(4)。245.PROMISE用法译评,《中国翻译》,吴国良,2004(4)。246.TAPs翻译研究的前景与局限,《外语教学与研究》,李德超,2004(5)。247.小句经验功能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李发根,2004(7)。248.关于语言学术的统一译名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赵忠德,2004(7)。249.英汉语言陈述功能的对比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潘利锋,2004(7)。250.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杨柳等,2004(10)。251.埃及的翻译:从文化传承到文化精神分裂,《外语与外语教学》,蒋骁华,2004(10)。252.语篇体裁、语篇类型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王雪,2004(10)。253.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外语与外语教学》,魏望东,2004(10)。254.及物性过程理论与英汉语功能等效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李发根,2004(2)。255.话语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刘庆元,2004(2)。256.从翻译的文化本质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之实用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倪万辉等,2004(2)。
257.英语修辞格的解码和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张国荣,2004(2)。258.再谈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高庆选,2004(2)。259.适的白话译诗与中国文艺复兴,《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廖七一,2004(5)。260.理雅各、庞德《论语》译本比较,《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王辉,2004(5)。261.实践解释学视域下解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范海祥等,2004(5)。
262.论异化翻译的最优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陆莺,2004(5)。263.全方位的译学思考――许钧教授《翻译论》读后感,《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秦文华等,2004(5)。
264.歌德《维特》民国时期汉译 考――兼论其书名汉译 同浪漫主义的关系,《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卫茂平,2004(2)。265.求其知:一种另类的借鉴观――周作人与西欧国家的文学译介,《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刘全福,2004(2)。
266.编译的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张美芳,2004(2)。
267.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中的民族身份构建,《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张景华,2004(2)。
268.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的异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张宝钧,2004(2)。269.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译者接受,《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朱桂成,2004(2)。270.论全译的中枢单位,《外语学刊》,黄忠廉,2004(4)。271.文学翻译的意义维度,《外语学刊》,范海祥等,2004(4)。272.思维模式与翻译体,《外语学刊》,章磊等,2004(4)。273.论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外语教学》,司显柱,2004(4)。274.图式翻译漫谈,刘明东很有成效,《外语教学》,2004(4)。275.论《红楼梦》地名人名双关语的翻译,《外语教学》,王金波等,2004(4)。276.质疑,解构,颠覆?――论多元系统论的悖谬、误读与误用,《外语教学》,邵璐,2004(4)。
277.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种翻译,《外语教学》,曹山柯,2004(5)。278.翻译研究中的规定和描写,《外语教学》,申连云,2004(5)。279.从话语的认知层面解析翻译与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外语教学》,尹丕安,2004(5)。280.《荒原》早期译介:文化语境与译者阐释――兼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外语与外语教学》,董洪川,2004(11)。
281.对复译现象与翻译标准的剖析,《外语与外语教学》,秦文华,2004(11)。282.“原始语言”与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外语与外语教学》,姚振军,2004(11)。283.从WTO文本翻译看译文的可接受性,《外语与外语教学》,陈明瑶,2004(11)。284.解构主义翻译观刍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任淑坤,2004(11)。
285.翻译主体论与归化异化考辩――序孙迎春教授编著《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辜正坤2004(11)。286.翻译研究:范式转换与选择,《外语学刊》,彭甄,2004(6)。287.译耶?作耶?胡适译诗与翻译的历史界定,《外语学刊》,廖七一,2004(6)。288.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中国翻译》,王东风,2004(6)。289.翻译研究理论方法的哲学范式――翻译学方法论之一,《中国翻译》,姜秋霞等,2004(6)。
290.认知与翻译单位,《中国翻译》,徐莉娜,2004(6)。291.汉译英中不同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中国翻译》,王武兴,2004(6)。292.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中国翻译》,黄友义,2004(6)。
293.电视新闻汉英翻译“信”的幅度,《中国翻译》,吴自选,2004(6)。294.儿童文学翻译刍议,《中国翻译》,徐德荣,2004(6)。295.福建船政学堂――近代翻译人才的摇篮,《中国翻译》,岳峰,2004(6)。296.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中国翻译》,刘亚猛,2004(6)。297.翻译研究词典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翻译》,谭载喜,2004(6)。
298.是谁准备了这盛大的晚宴?――“隐形的译者”与“中国化”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翻译》,杜争鸣,2004(6)。
299.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原则,《中国翻译》,李运兴,2004(6)。300.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中国翻译》,王欣红,2004(6)。301.论广告翻译的策略,《中国翻译》,李克兴,2004(6)。302.机械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中国翻译》,曾剑平,2004(6)。303.新型双语对应语料库的设计与构建,《中国翻译》,王克非,2004(6)。304.翻译导读:再现新闻报道的特点,《中国翻译》,谷启楠,2004(6)。305.汉译英:如何克服当前出口低迷的局面,《中国翻译》,丁衡祁,2004(6)。306.翻译导读:经贸文体的英译要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表达习惯,《中国翻译》,丁衡祁,2004(6)。
307.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上海科技翻译》,胡庚申,2004(4)。308.翻译规范与变异,《上海科技翻译》,毛忠明等,2004(4)。309.法律文书翻译“三部曲”,《上海科技翻译》,林克难等,2004(4)。310.英汉文摘目录性标题翻译中的增译,《上海科技翻译》,刘洪泉等,2004(4)。311.译味与译意――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的主要区别,《上海科技翻译》,魏汝尧等,2004(4)。
312.旅游翻译的变译理据,《上海科技翻译》,吴云,2004(4)。313.词语翻译拾零,《上海科技翻译》,过家鼎,2004(6)。314.“准则变异”与广告幽默研究,《上海科技翻译》,谢建平,2004(4)。315.英语招聘广告的语言特色,《上海科技翻译》,谢庆芳,2004(4)。316.中国名牌产品商标词译名分析及其翻译方法,《上海科技翻译》,安亚平,2004(4)。317.语料库翻译研究与翻译普遍性,《上海科技翻译》,胡显耀,2004(4)。318.翻译理论的哲学探索:奎因论翻译的不确定性,《上海科技翻译》,李德超,2004(4)。319.反身代词用法译评,《上海科技翻译》,吴国良,2004(4)。320.建构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外语学刊》,吕俊,2004(1)。321.论文化/语文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外语学刊》,罗选民,2004(1)。322. 翻译标准制约因素分析,《外国语》,杨晓荣,2004(6)。323.翻译研究的辩证批判,《外国语》,秦文华等,2004(6)。324.论诗味的翻译,张保红,《外语教学》,2004(6)。325.清末民初文学翻译方法与文学翻译文体的发展,《外语教学》,顾建新,2004(6)。326.文化翻译批评初探探,《语言与翻译》,胡德香等,2004(4)。327.略论归化、异化之与世界性文化,《语言与翻译》,李书仓,2004(4)。
328.再论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内涵――从《天净沙•秋思》英译文本的诗体要素看文化内涵的传递,《外语教学》,黄宪芳,2004(2)。329.在具体语境中对词义的把握与翻译,《外语教学》,袁晓宁,2004(2)。330.《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刘灵巧,2004(4)。
331.翻译标准的动态特征和原文差异性的保持,《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余锋,2004(4)。332.语用翻译中语境的在维,《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莫爱屏,2004(4)。333.语义联想场与名形词类转变的英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夏日光,2004(4)。334.文化派的理论取向与实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赵颜春,2004(6)。335.原型理论与翻译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王仁强,2044(6)。336.从后殖民视角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陈历明,2004(6)。337.对赛珍珠《水浒》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李林波,2004(6)。338.“安居工程”英译文是非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杨全红,2004(6)。339.《送友人》一诗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孙昂,2004(6)。340.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现状与反思,《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胡德香,2004(6)。341.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李林波,2004(6)。342.建构的翻译学之理性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吕俊,2004(12)。343.论文学翻译的主体创造性――兼论译者主体性思想特征与操作理据,《外语论坛》,曾利沙,2004(3)。
344.翻译研究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述评,《外语论坛》,潘学权等,2004(3)。
345.汉语中的冗余信息及其翻译,《国外外语教学》,赵刚,2004(4)。
五
翻译理论研究
1.汉英互译的视点转换,易明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 1。
2.汉语主题句的对应式英译宋艺,《中国科技翻译》,2006.1。
3.汉语翻虚实转换,曾剑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
4.俄汉科技翻译的几个难题,马菊红,《中国科技翻译》,2006.1。
5.日语科技翻译的的“汉字词”与“外来语”,曾绍琼,《中国科技翻译》,2006.1。
6.医学英语论文比较句型 的应用,周英智,《中国科技翻译》,2006.1。
7.语境对翻译的作用,段梦敏,《中国科技翻译》,2006.1。8.数字口译研究,黄建凤,《中国科技翻译》,2006.1。
9.德语公证合同的汉译,黎东良,《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0.经贸合同英语词法特征用其翻译,陈建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1.PK用其翻译,熊兵,《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网络英语新闻的跨文化转换,饶梦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从古藉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格小波,《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4.浅论缩译的原则方法,田传茂,《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5.美国总统与美语“总统”词,戴卫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6.中西“茶”文化的内涵用翻译,杨静,《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7.“基于”的英译,安碧丽,《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8.美国高教育优导的原因,左连特,《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9.《翻译适应选择论》简评,蔡新乐,《中国科技翻译》,2006.1。
20.《20世纪中国翻译史》评述,贺爱军,《中国科技翻译》,2006.1。
21.《科学翻译学读介》,吴松林,《中国科技翻译》,2006.1。
22.译体中的“一体三环”---从编篡《译学词典》谈译学体系,方梦之,《上海翻译》,2006.1 23.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李林波,《上海翻译》,2006.1。
24.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潘平亮,《上海翻译》,2006.1。
25.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下),郭建中,《上海翻译》,2006.1。
26.试论英语抽象名词及其汉译,傅敬民,《上海翻译》,2006.1。
27.澳门公共片牌示语言及其翻译,张美芳,《上海翻译》,2006.1。
28.营销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汉译技巧,莫莉莉,《上海翻译》,2006.1。
29.排偶修辞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美感功效,洪明,《上海翻译》,2006.1。
30.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学的实践初探,王颀,《上海翻译》,2006.1。
31.英语新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和译名统一问题,金其斌,《上海翻译》,2006.1。
32.解析MCDONALD’和MICNALKDIZATION,任瑞,《上海翻译》,2006.1。
33.创造性的不同称谓及其翻译,莫成凡,《上海翻译》,2006.1。
34.“瓷器”是怎样成为CHINA的?,周领顺,《上海翻译》,2006.1。
35.KIND 用法译评,吴春,《上海翻译》,2006.1。
36.书名译法二题,苗锋,《上海翻译》,2006.1。
37.政治笥 语翻译应当讲政治--对《反分裂国家法》英译的反思,张顺生,《上海翻》,2006.1。
38.定静安虑 面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李照国,《上海翻译》,2006.1。
39.我们的英语水平真有那么高吗?,张庆路,《上海翻译》,2006.1。
40.近代上海翻译界的“美国流”,高黎平,《上海翻译》,2006.1。
41.目前所见的“纸老虎”的最早出处,崔山佳,《上海翻译》,2006.1。
42.职业道德与翻译资格,刘连娣,《上海翻译》,2006.1。
43.《口译研究入门》介评,汪宝荣,《上海翻译》,2006.1。
44.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吕俊,《外国语》,2006.1。
45.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陈历明,《外国语》,2006.1。
46.离散译者的文化史命,孙艺凤,《中国翻译》,2006.1。
47.解构与整合的比较研究,王斌,《中国翻译》,2006.1。
48.ON THE CARF OF TRANSLATION,GORAN MALMQVIST,《中国翻译》,2006.1。
49.解读NORN,林克难,《中国翻译》,2006.1。
50.文学翻译:一种诗意化意义上的探讨,曹山柯,《中国翻译》,2006.1。
51.意识形态对安徒生童话译介的操纵--以《卖火柴小女孩》中文译本为例,梁志坚,《中国翻译》,2006.1。
52.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仲伟合,《中国翻译》,2006.1。
53.跨学科语境中的翻译研究--2005年全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综述,邓志辉,《中国翻译》,2006.1。
54.澳门翻译的历史与现关状,张美芳,《中国翻译》,2006.1。
55.关于翻译目的论相关问题的讨论--与无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四次网上交流,卞建华,《中国翻译》,2006.1。
56."五失本"乃佛经翻译之指导性原则--重读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曹明伦,《中国翻译》,2006.1。
57.语篇翻译观与汉译英的“正确、通顺和得体”,朱柏桐,《中国翻译》,2006.1。
58.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刘康龙,《中国翻译》,2006.1。
59.翻译出版对翻译学科建设的启示,许约,《中国翻译》,2006.1。
60.加强会业整合,服务全球化--浅谈商业翻译服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仲善平,《中国翻译》,2006.1。
61.公共场所中文名称的结构与译名的规范,徐剑,《中国翻译》,2006.1。
62.文脉在胸译笔有神-TEM8(2005)英汉翻译评析,丁国旗,《中国翻译》,2006.1。
63.汉语语言心理对比与翻译--TEM8(2005)汉译英试卷评析,邵志洪,《中国翻译》,2006. 1。
64.英译汉:Crowds,蒋跃译注,《中国翻译》,2006.1。
65.翻译导读:“移植”模糊及其他,蒋跃,《中国翻译》,2006.1。
66.汉译英:茶蘼,刘士聪译注,《中国翻译》,2006.1。
67.翻译导读:写好英语句子--永远的基本功,刘士聪译注,《中国翻译》,2006.1。
68.就《努纳维克地区的第一名注册护士》译文与读者商榷,谷启楠,《中国翻译》,2006. 1。
69.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宋晓春,《外语学刊》,2006.1。
70.从接受理论中看古诗英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陶友兰,《外语学刊》,2006.1。
71.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以林语堂《吾国吾民》为例,吴惠坚,《外语学刊》,2006.1。
72.20世纪末的翻译研究发展回顾与评述,温晋芳,《外语学刊》,2006.1。
73.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杨自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1。
74.《圣经》中文译本考,任东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5.哈提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贡献与缺陷,王树槐、王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1。
76.从翻译伦理透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唐培,《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7.传统的断裂——围绕钱钟书先生“化境”理论的思考,崔永禄,《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78.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胡庚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79.译者: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罗宾逊后理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译者研究,王丹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
80.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贺学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81.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张连兄、车琳,《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82.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以《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王继红,《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83.《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英雄与宿命主题解析,万正方、马艳彬,《山东外语教学》,2006.2。
84.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李永毅,《山东外语教学》,2006.2。
85.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解构与建构,陈宁,《山东外语教学》,2006.2。
86.《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胡俊,《山东外语教学》,2006.2。87.《日瓦戈医生》中的俄罗斯命运,胡凤华,《山东外语教学》,2006.2。
88. 从四方面比较三部汉英词典的译文,吴文字,《山东外语教学》,2006.2。
89.“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孙桂英,《山东外语教学》,2006.2。
90.翻译文学史编写的可行性研究,唐海东 邬晓丽,《山东外语教学》,2006.2。
91.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李德凤 胡牧,《外国语》,2006.2。
92.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兼评《语料库翻译研究:理论、发现和应用》,刘敬国 陶友兰,《外国语》,2006.2。
93.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曹明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4.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忠实性及译者主体性,刘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5.论翻译中的对等层次,刘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6.浅谈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技巧,桑力攀、温晓龙,《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7.目的与方法——对《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的再思考,王振平、任东升,《外语研究》,2006.1。
98.合流文化及译者的跨文化能力,唐德根、常圆,《外语研究》,2006.1。
99.从玄奘与哲罗姆的比较看中西翻译思想之差异,陈琳、张春柏,《外语研究》,2006.1。
100. 句子层面翻译认知语言学视角,肖坤学,《外语研究》,2006.1。
101.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谭载喜,《中国翻译》,2006.2。
102. 现象翻译和实在的翻译——兼论翻译研究的若干新方向,郑海凌,《中国翻译》,2006 .2。
103. 翻译规范与文本性——整合文本性翻译规范理初探,韩庆果,《中国翻译》,2006.2。
104. 中国新时期对英语意识流小说的译介,孙会军、孙致礼,《中国翻译》,2006.2。
105. 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从丹•布朗小说的翻译实践看美学理念与翻译思维的互动,朱振武,《中国翻译》,2006.2。
106. 让马可波罗重回中国——论冯承钧及其所译中外文化交流典籍,江帆,《中国翻译》,2006 .2。
107. 道格拉斯•罗宾逊以人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思想评介,陈宏薇,《中国翻译》,2006.2。
108. 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中国译学研究述评,易林、田雨,《中国翻译》,2006.2。
109. 多元系统论释疑——佐哈尔访谈录,黄德先,《中国翻译》,2006.2。
110.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识口译人员的角色,任文、蒋莉华,《中国翻译》,2006.2。
111. 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郑玉琪、王晓冬,《中国翻译》,2006.2。
112. 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对外宣传解说翻译失误分析,许明武、王明静,《中国翻译》,2006.2。
113. 关于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环节的个案分析——对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参考译文的商榷,施佳胜,《中国翻译》,2006.2。
114. 面向中文学术专著的机器辅助翻译研究,柏晓静、俞士汶,《中国翻译》,2006.2。
115. 英译汉:Washington Goes to War(An excerpt)(David Brinkley),叶子南译,《中国翻译》,2006.2。
116. 翻译导读:译后散记,叶子南,《中国翻译》,2006.2。
117. 汉译英:星光夜视望远镜(钟玲),黄俊雄译,《中国翻译》,2006.2。
118. 翻译导读:有意则译——字字必译,黄俊雄,《中国翻译》,2006.2。
119. 汉英互译的视点转换,易明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0. 汉语主题句的对应式英译,宋艺兵、李晓棣,《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1. 汉英翻译的虚实转换,曾剑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122. 俄汉科技翻译的几个疑难问题,马菊红,《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3. 日语科技文献翻译的“汉字词”与“外来语”,曾绍琼,《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4. 医学英语论文比较句型的应用,周英智,《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5.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段梦敏,《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6. 数字口译探究,黄建凤,《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7. 德语公证合同的汉译,黎东良,《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8. 经贸合同英语词法特征及其翻译,陈建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29. PK及其翻译,熊兵,《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0.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跨文化转换,饶梦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1. 从古籍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张小波、张映先,《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2. 浅论缩译的原则与方法,田传茂、黄忠廉,《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3. 美国总统与美语“总统”词,戴卫平、高艳红,《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4. 中西“茶”文化的内涵及翻译,杨静,《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5. “基于”的英译,安碧丽、李金丽、黄炜、徐用吉,《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6. 美国高等教育优异的原因,[美]查克•M•韦斯特、左连凯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1。
137. 国际翻译家联盟章程,邱举良;,《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38. 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刘卫东,《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39. 联合式合成词的中译英,彭月华,《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0. 汉英翻译的迁移性冗余,尹洪山;胡刚,《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1. 超句意识、主位结构与汉译英主语的确定,成丽芳,《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2. 法律词语的英译,季益广,《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3. 论关联性信息与价值,周锰珍;曾利沙;,《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4. 论国际商务口译的语言交际技巧,廖瑛,《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5. WTO文本的句法特征及汉译,许颖欣;莫莉莉,《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6. 论导游词英译,曾丹,《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7. 概念隐喻:实现科技英语语篇语体特征的有效途径,于建平,《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48. 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廖志勤,《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49. 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英译,刘正兵,《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50. 翻译中源语词典的选用,张锦文,《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51. “极其”结构的翻译,杨永春;徐显静,《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52. 英语有关“笑”的词汇,谭新星,《中国科技翻译》,2006 .2。
153. 汽车的未来,丹•尼尔;李鲁,《中国科技翻译》,2006.2。
154. 从对意义认识之嬗变看翻译研究之发展,林克难,《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5. 法律翻译理解之哲理——从法律诠释角度透视原文本的理解,宋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6. 逻各斯(道)•异延•翻译,陈历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7. 女性身份•翻译行为•政治行为——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反思,刘爱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8. 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冯晓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59. 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陈淑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
160. 主位、主语和话题——论三者在英汉翻译中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王俊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1. 国内实用文体翻译研究综述,王方路,《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2.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滕延江,《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63.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对外译介,龙千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4. 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尹丕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5. 地区对外宣传材料的特点及其翻译,安新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6.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洽,曹瑞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67. 词语翻译与语言规范化——几个用例的分析,黄长著,《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68. “白马非马”——现象翻译与实在翻译分离释证,郑海凌,《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
169. 胡适译诗的平民化倾向,廖七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70. 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李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71. 关于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许钧教授访谈录,穆雷、许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72. 对Lawrence Vc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马会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1。
173. 从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看苏曼殊对拜伦诗的译介,卢晶晶、张德让,《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74. 再谈口译的忠实,姜琳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175. 从关联城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李占喜、何自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176. 当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特征,陈友良、申连云,《外语与外语教学》,高圣兵,《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178.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潘卫民、钱妮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179. 口译中的文化特征与思维建构,付天海、刘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180.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标准再论,司显柱,《外语教学》,2006.2。
181. 论语言象似性译观,姚雪椿,《外语教学》,2006.2。
182.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赵湘,《外语教学》,2006.2。
183. 论汉语长句断句译法,伍小君,《外语教学》,2006.2。
184. 翻译的理解与表达--"第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简评,黎土旺,《外语教学》,2006.2。
185. 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
(三),穆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186. 从《李立翁曲话》英译看汉语词典籍英译,朱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187. 从意义不确定论谈译本差异的永恒性,汤富华,《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188. 翻译文学史编写的可行性研究,唐海东;邬晓丽,《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89. 英语广告语篇特征与汉语广告语篇英译,王树槐;王群,《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90. 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李永毅,《山东外语教学》,2006.1。
191. 从四方面比较三部汉英词典的译文,吴文子,《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92.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孙桂英,《山东外语教学》,2006 .1。
193. 《守望灯塔》,侯毅凌译,《外国文学》,2006 .1。
194. 《魔鬼情人》,陈榕译,《外国文学》,2006.1。
195. 从“文质之争”看佛经翻译的传统,张春柏;陈舒,《国外外语教学》,2006 .1。
196. 论异化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胡开宝,《外语教学》,2006 .1。
197. 从“含蓄朦胧”到“显豁明晰”——以中西比较美学为指归的散文英译研究,王洪涛,《外语教学》,2006.1。198. 试论中国古诗词的模糊性和可译性障碍,曹山柯;黄霏嫣,《外语教学》,2006 .1。
199. 也谈“归化”与“异化”,陈正发,《外语教学》,2006 .1。
200. 译本批评的方法,汤君,《外语教学》,2006 .1。
201. 英汉语指称照应对比与翻译,黄艳春;黄振定,《外语教学》,2006 .1。
202. 回归作者意义:翻译研究中的本文神秘主义批评,刘全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203. 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的建构思想对翻译研究的意义,董务刚,《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04. 从“硬译”透视鲁迅对中国文化转型的探索,张景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05. 建构的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建构,王祖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206. 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耿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207. 从顺应性理论看创造性叛逆,江忠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2。
208.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朱健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
209. 论德里达的“确当的翻译”,金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2。
210. 化境的缺席与在场,朱鸿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211. 现代性观念在中国的建构过程与翻译关系,宋达,《外语学刊》,2006 .2。
212. “文化转向”核心问题与出路,曾文雄,《外语学刊》,2006.2。
213. 社科学术期刊关键词英译错误剖析,张晓校,《外语学刊》,2006 .3。
214. 论使用出声思维研究翻译过程,文军;孙三军,《外语学刊》,2006.3。
215. 超越二元对立的致思模式——当代译学格局之批判与反思,王洪涛,《外语学刊》,2006. 3。
216. 译介学中的新历史主义权力话语,朱安博,《外语学刊》,2006.3。
217. 从卡特福德到翻译规律的探讨——兼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意义,范祥涛,《外语研究》,2006 .2。
218.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培根Of Studies的不同译本为例,许伟,《外语研究》,2006 .2。
219. 汉语多项定语的顺序及其在日汉翻译中的应用,徐敏光,《外语研究》,2006 .2。
220. 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汪立荣,《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
221. 网络与文学翻译批评,许钧;高方,《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3。
222. 汉日平行语料库与翻译研究,曹大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223. 语际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赵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224. 试论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审美再现——从林语堂之英译《浮生六记》谈起,王少娣,《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225. 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纵,魏清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26. 试论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略,林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227. 新时期之初西方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孙会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228. 《神州集》翻译中的种族思想——《水手》与中国诗的比较研究,李春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229. 翻译中的逻辑检验与强行理解,周何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230. 关于日汉翻译史研究视阈重构的思考,王铁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31. 古本今译的历时阐释,葛校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第五篇: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浅析《哈里波特》中小天狼星的人物特性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 英文合同的语言特点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雨中的猫”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比较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比较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两个中文译本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探究
从多维视角分析英国下午茶文化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经典英语电影台词的语言特征和文化态度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ane in Jane Eyre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汉英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46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 48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49 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分析 50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52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53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54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H.Lawrence’s The Woman Who Rode Away 5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7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英语动物习语的翻译 58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主人公弗洛伦蒂诺心理分析 6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61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62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65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6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68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69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 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1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72 中美企业文化的对比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75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76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 79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81 从电影《吸血鬼日记》分析现代西方人们新的价值取向 82 《怪物史瑞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83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85 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87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 88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及对策 90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92 The Essence of Love——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uasion 93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94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96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9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性语言翻译研究—以刘炳善汉译《伊利亚随笔》为例 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00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101 谭恩美《喜福会》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103 汉语外来词翻译的文化解析 104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浅析《黛西米勒》中男女主人公矛盾情感背后的文化冲突 107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108 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10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110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111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113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115 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 116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118 浅析官方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 120 英语使用中展示的性别语言差异 121 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 123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124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6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127 《荆棘鸟》中女性主义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解读 128 女权主义视野下的多丽丝•莱辛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31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133 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6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37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38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139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140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 143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144 论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虚无主义 145 中西性教育方式对比折射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 146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48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149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 150 商务函电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
151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152 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 153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
154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155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156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157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158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159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160 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
161 Gulliver’s Alienation: From an Economic Being to a Political Being
162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163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
164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165 《呼啸山庄》的叙事策略 166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167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 16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69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70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对英译汉的影响 171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72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73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
174 Unavoidable Tragedy –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176 非语言行为在英语交流中的应用 177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178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79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80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181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182 展会汉英翻译的常见问题和策略分析
183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84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185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86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187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188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189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190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19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192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193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194 文化视角下的商标语翻译策略
195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96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奶妈和《西厢记》中的红娘人物形象比较 197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198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
199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 200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