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全文5篇)

时间:2019-11-22 14:3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第一篇: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摘要:文秘是技术型管理人才,不但应具备全面秘书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职业特有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文秘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把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来抓。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加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别对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教学体系及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推进文秘实训课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水平的秘书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Secretary is a technology-based management talent, not only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secretary basic knowledge, but also the unique professional ability.Schools at all levels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secretary education and make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as the cor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trengthening secretary major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at the new ag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ble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s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in order to promote secretary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ore high level secretary talents at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ourse.关键词: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Key words: secretary major;practical talented person;cultivating mode;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300-01

1加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根据当前社会人才的分类,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应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即将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从现代社会需要出发,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实用型、复合型的文秘人才。可是从目前职业院校文秘专业的教学观念、教材编选和培养模式来看,这些条件都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社会文秘人才的需要。许多毕业生由于专业能力低下,动手能力较差,缺乏文秘职业应有的心理素质,因而被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无怪乎就业难。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从事文秘专业教学教师的反思。因此,从教育是产业的角度思考,文秘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必须与社会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相适应,社会上需要什幺类型的文秘人才,就相应地培养什幺秘书人才,教学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

2构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①现代办公室。配置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电话机、复印机、碎纸机等现代办公设备,通过开展现代办公技能训练,让学生熟悉办公与管理诸环节的具体操作。②电子档案室。主要使用计算机专用设施,通过开展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训练,让学生掌握在计算机上的文件材料整理、专题资料汇、资料检索等一系列环节的技能操作。③会务设计室。配置便携式投影仪、采访机、会议桌椅、黑板、沙发、数码照相机等会议设备,主要开展的训练项目有:公关接待、模拟采访、口语交际实训、会议活动、录音、照相等。④综合化情景模拟室。配置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示、音响、数码摄像机、观众席、主席台、演讲台、会议桌椅,可开展的训练项目有:大中型会议组织、会场布置、座次排列、开幕式、演讲、辩论、秘书形象设计、公关礼仪实训等。

3构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3.1 单项技能训练①办公自动化实训:利用机器设备完成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学生到实训室,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手操作来熟悉机器性能,掌握操作要领。②写作实训:让学生通过书面的方式完成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可以在教室里、图书馆、资料室等地进行。当场撰写,当场进行点评,效果立竿见影。纸上实训项目除了应用文写作外,还有信息的采编、文书的处理、资料管理、方案的设计等。③礼仪实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模仿、领悟,使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更加规范,并养成一定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社会交往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实训项目包括仪容、姿态、表情和常用礼节的训练。

3.2 综合技能训练①情景实训:让学生在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场景下完成某些秘书工作内容或训练某些工作技能。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秘书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去待人接物,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掌握秘书工作的要求和规律,培养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其训练项目有递送文件、接打电话、引领参观等。②课题实训:设计有关课题内容,让学生根据要求合作完成,主要训练礼仪、口才、写作等秘书工作技能。如开展秘书形象大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办公、写作、礼仪、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③实地实训: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亲身实践、体验,通过具体的办事、办文、办会锻炼其实际能力,进而全面感受和了解专业及其知识需求,从而更有目的、有效地进行专业的学习。其形式除提供校内一些部门秘书工作给学生顶岗实习外,还可组织学生实地进行参观访问,或通过寒暑假和毕业实习让学生充分与社会接轨,熟悉工作岗位。

4构建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评价体系

要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考评体系。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学业考评体系,建立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为主,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5结束语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秘工作也必将得到长足发展,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文秘人才,我们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对现有文秘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杨全剐.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社会[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5).[3]张秀敏,赵允玉.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1).

第二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推动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主旨在于强化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实际工程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

关键词:教育管理论文发表,发表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投稿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推动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主旨在于强化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实际工程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工程师,以满足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

一、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

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许多高校开展了“3+1”“3+1+2”“4+2”等创新培养机制研究。在这些培养机制中,各类工程专业都增加了工程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如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计划等,借以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现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强化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最终造就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型工程人才。

建筑学作为中国国内为数不多的5年制本科专业,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5年的专业培养中加入半年设计院工程实践环节、每年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践、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授课等,这些实践能力培养措施较其他工程类专业提早近20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基于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要求的大环境,建筑学仍然有必要对其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以满足建筑类工程人才需求。

二、建筑学专业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

目前,中国工科专业多以4年为主,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建筑学专业尽管也属于工科,但由于其专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将学制由4年改为5年,同时通过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简称“住建部”)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的建筑院校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而未通过专业评估的建筑院校则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此外,住建部评估委员会对于硕士阶段达到建筑学培养目标的建筑院校还批准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总体而言,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培养标准反映在建筑学中,就可分为工学学士、建筑学学士以及建筑学硕士等三个培养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建筑学人才培养可以采用“4+X”模式。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或者家庭有一定工程背景(如施工、建材等)的学生,可允许此部分学生采用“4+0”的模式,按照4年制培养模式,授予工科学士学位,使其尽早投入相关工程领域参与实践工作。而对于通过5年学习(即“4+1”)的大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则可授予5年制建筑学学士学位,此类学生的最初工作岗位往往以建筑设计为主。此外,对于学有余力的少数学生,还可以对其进行专业提升,即采用本硕连读的模式,根据其学分修习的进度,最终决定采用“4+2”或“4+2.5”或“4+3”模式,使其既能提高专业水平,又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按照一般模式,建筑学硕士读完需8年时间,而采用此模式则可缩短1年~1.5年时间)。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率先采用了此模式。这对国内同类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2.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大亮点。传统教学一般以专业大类课、核心课及选修课三个层次为主,尽管通过选修课或通识课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其眼界始终局限于专业设计或社会生活的某一部分,对于设计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

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加入双语系列课程,聘请国内或国外专家学者采用双语教学,借鉴、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设计资源,提高设计课程的国际通用程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与国外高校联合教学模式,如邀请国内外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为期一月或数月的交流、学习和实践,对同一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设计,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校际交流与协作,为学生打开设计新视野。目前,此模式在国内知名建筑院校中已普遍采用。如东南大学与ETH联合教学已持续了数年,中国矿业大学与德国波恩大学也对此模式进行了多次尝试。

此外,定期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工程项目专题讲座,介绍大型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组织与施工经验,这也是进行国际化联合培养的一种简便模式。

3.“双导师”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既是工程教育理论上的学者,也应是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家。然而,国内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因此,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校内教授工作室和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导师”教育模式。

建筑学专业培养中,前3年往往偏重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课程设计从单一空间向复杂、综合性空间转变,进入高年级后则会结合真实课题进行设计。

高年级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对学生设计水平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部分建筑类高校大多采用“教授工作室”模式,该模式不仅使教授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工程经验指导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还可以吸纳年轻教师融入教授工作室,担当助手,在工程实践中吸收经验,提高个人能力与设计水平。

强化校企联盟,建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基地或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实习培养方案,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对学生校外实习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带着经验和疑问回到学校,学习目的性更明确、学习热情更高、创造欲望更强。

此外,高校和企业还可以不断深化合作,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平台。企业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和先进的设计理念恰好与高校形成互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为企业输送大量社会紧缺的设计人才,两者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较好地实现了校企共赢。

三、构建实践、研究与创新“三位一体”的建筑学教学体系

当前许多工程学科的教学体系仍然脱离不了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大背景要求高校在教学课程的体系与教学内容上,必须大力进行改革,推行符合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型与研究型模式,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和提高。目前,建筑类高校正大力提倡构建“实践、研究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教学

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中,教学仍然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成为“演员”,而教学的场地和环境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性”特点。以建筑制图为例,以往仅在课堂内讲授书本中的制图要领、原则与方法,学生只需学会求解,但当遇到实际课题时,则会碰到很多不解之处。在实践性教学理念下,将部分建筑制图课堂转到室外,对校园内部的小型建筑进行实地讲解,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现场测绘,完成现场考察之后再回到教室,制作相应比例的建筑模型,通过对实体建筑模型的切割与分析,最终完成图纸绘制。通过亲身实地感受、了解现场,以及分析、切割实体模型,学生不仅对基本制图原理的认识有所加深,而且还大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践性教学中,通过“课堂原理——实践认知——动手操作——原理加强”这一教学过程,使原本仅停留在课堂、书本上的原理,变成了一个个实际存在的鲜活案例,学生对原理的认识也呈现出质的飞跃。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工程类人才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式获取性学习,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主要负责讲解设计原理及其重要知识点与研究方法,设立合适的研究专题,分析研究方法的合理切入点,同时安排合理的研究进度、计划以及最终的研究成果要求。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应组成研究小组,选择教师所提供的某一个或几个专题进行研究,在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提高素养。

对于建筑学专业研究性学习,应以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为主。学生应以课程设计的某个专题为核心,参与项目的策划、设计及运行,同时运用已具备的专业知识,选择合理的方案和设计手段,最终拿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教师所提供的设计课题应为真实课题,学生在研究中也应从课题的社会性、整体性及实践性等多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最终设计才更具可操作性,更易与社会接轨。

3.创新性设计

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仅局限在数字计算、设计模仿与形式堆砌上,而要在各个方面对工程设计有所创新,建筑学人才培养尤其要关注设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中国建筑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其建筑设计创新教育的印记。巴黎的“鲍扎”教育转变了人们的艺术观念,此后的美国学院派、德国包豪斯等建筑教育则超越了之前的工程教育理念,强调建筑设计与社会环境、技术等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多元化建筑设计的教育思想。而日本则通过在建筑空间、形态、思想与技术方面的创新,形成了一种体现本土思想、别具一格的日本现代建筑风格,这一思维的创新性设计也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四、结束语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建筑学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可以采用多种培养模式,尤其以“4+X”、国际化联合教学及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为代表,同时应在建筑院校中强化“实践、研究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实践性好、研究性优、创新性强的新时代卓越工程设计师。

应该说,高校中的工程教育没有实际项目中所限定的各类条件,因此也就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而高校的建筑教育与时代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主流和先锋作用,同时,学校的教育往往对社会的流行趋势起到一种主导作用,并能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的工程教育在创新性设计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表层的适应社会的创新,而要挖掘学生的深层创造潜力,不断完善、丰富、充实和发展高校工程教育的设计创新,使得创新性设计教育不断突破,开创新的创新格局。


第三篇:谈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视角,构建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需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平台等方面展开,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文秘速录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模式;文秘;速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将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指路灯,是高职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探讨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一、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

2017年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天津举行。该赛直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国务院总理对本届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希望技能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作为本届大赛类别之一的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在天津职业大学举办。该赛从2013年被列入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每年举办一次,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五届。本届大赛共设5个赛项,分别是:文字校对与文本速录、实时记录与文书整理、蒙目速录、模拟办公管理、办公室实务操作。这些赛项综合考查文秘岗位的速录技能、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礼仪素养、日常文档收纳能力及办事、办文、办会三大模块等能力。由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直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是国内同类职业技能大赛级别最高的大赛,因此各地高职院校对该赛都极为重视。比赛对专业建设、提升学生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1.有利于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文秘速录技能大赛考核文秘专业的两类课程的技能知识:速录课和秘书课程。这两类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参加大赛,各高校的老师之间互相切磋和共同学习,促使参赛院校反思自身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技能大赛赛项设置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修订依据。同时,技能大赛赛项内容为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各高职院校可以按照赛项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合理分配课时,重点提升岗位核心能力,充分体现了“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目的。2.促进学生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和提高就业能力就业单位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要求学生不仅速记速度要达标,同时要求秘书工作能力也要过硬,具备独立办事、办文、办会的能力。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的赛项涵盖速录能力、秘书办事、办文、办会的综合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及日常办公文件的收纳能力,熟悉赛项并能准确作答的学生基本已经具备了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从比赛结果看,凡是在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或地区选拔赛中获奖的学生,都被就业单位提前录用并得到重用。“可见,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确实强化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二、我校文秘速录人才的发展现状

作为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笔者所带团队比赛成绩与其它参加多年大赛的高职院校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与其它院校的同台竞技,参赛的师生探究并总结出本校文秘专业尤其是速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1.速录课时偏少“中文速录课程的学时按行业标准划分为:速录员的标准学时不少于360节;速录师的标准学时不少于540节;高级速录师级的标准学时不少于760节。与此相对应的录入速度分别为:速录员级每分钟140字、速录师级每分钟180字、高级速录师级每分钟220字。”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更需要大量的学时和课后训练时间,才能逐步达到符合岗位需求的速度要求。从本届文秘速录大赛获奖选手的速录水平也充分印证:凡获得大赛一、二、三等奖的选手速录速度都在每分钟220字以上。而我校文秘专业速录课程只在大二学年开设1个学年、共186课时,远远没有达到高级速录师的速录水平。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今后的速录改革方向即为加大速录课程课时。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校文秘专业的速录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一堂课,半理论半练习”的方式。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每堂课的基本知识技巧,并迅速加以练习巩固,但缺点在于授课方法过于单一,也给速录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存在个性化差异,若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往往在同样的时间内会出现显著的学习效果差异。其次,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论与练习,随着速录课程内容的深入和篇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无论对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进而减缓学生提升速录技能的速度和降低学生练习速录技能的兴趣。3.“双师型”速录师资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成功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的速录教学的师资来自于企业的速录师。这些教师由于长期在一线从事速录工作,实践经验足,同时也存在企业速录师教学能力不强、不利于教学管理等问题。企业的速录师从事速录课程教学在教学纪律上很难把控,学校很难进行常规管理与相应惩处。针对学生参加文秘速录竞赛的高强度辅导,企业的速录师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的缘故,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对我校文秘专业学生进行赛前集训,学生得不到及时的专业辅导,给学生参加大赛造成一定影响。

三、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文秘速录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文秘速录技能大赛开展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应主要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和专业建设,提高文秘速录人才培养的质量。1.创建“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在本次比赛中存在的速录问题,我校文秘专业计划采取“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速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1)加大速录课时。速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速录成绩的保证,必须建立在足够课时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届全国文秘速录大赛获奖高校的调研,我校文秘速录课程须改变大二一学年开设速录课的现状,应该从大一第一学期便开设速录课程,连续开设五个学期的速录课,每周6课时的教学计划。同时,学生熟练掌握速录技能的核心在于练习时间的累积,实践证明光靠课堂学时是无法培养出高级速录师,我们还必须利用晚自习等业务时间对学生免费开放速录实训室,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此外,按照教师制定的训练计划,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速录训练,假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速录水平考核。(2)创新教学方法。由于速录学习具有学程长、提速慢、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等缺点,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途放弃,真正能成为高级速录师的人少之又少。针对这些缺点,要求教师不断探索适应高职类全日制院校速录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速录的兴趣。例如,面对学生练习速录技能出现提不起兴趣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视频听打法。“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语速合适的新闻、会议、开幕式、庭审现场等热门、新颖的、有趣的视频作为听打练习材料,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于情境中,模拟现场速录师,集中精力练习听打。”练习结束后,请学生归纳速录技巧,最后老师归纳汇总,从而提高学生练习速录的兴趣。(3)建立速录技能竞赛机制。学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推行人人参赛的方式,建立“日练、月比、学期赛”的竞赛机制。日练,由速录老师与班主任共同负责,利用课堂实训与晚自习时间进行速录练习。月比,以文秘班级为单位组织班级速录技能大赛,对班级前6名同学予以奖励,给予一定的加分并纳入到学生速录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之中。学期赛,由学院组织“文秘速录技能大赛暨学期赛”,采用全国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依据全国赛获奖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予以表彰、颁发奖状及奖品。此外,从获奖同学中选拔精英参加自治区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技能竞赛比的是学生,赛的是老师,教师在整个竞赛中主导明显,作用重要。”全国文秘速录技能大赛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高职院校务必要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首先,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邀请速录行业高级速录师对高职院校速录教师进行速录技能培训,提高专职速录教师速录水平。其次,专职速录教师必须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行业新标准、新方法,深入企业锻炼,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再次,建立速录课程教师激励机制,定期选派专职速录教师深入速录企业一线参与会议速录等实践活动。此外,高职院校应招聘富有实战经验的速录师,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文秘速录师资队伍。3.建立专业对口、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学生速录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建立专业对口、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首先,充分利用校内速录实训室的资源,加大速录实训室的使用率,提高学生的速录技能。其次,利用学校举办的会议、演讲、培训等活动,组织文秘专业学生亲临现场进行实时速录,提高学生的速录速度和准确率。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大与速录公司共育人才的力度,由该公司适时推荐优秀速录学生参加社会各类会议的实时速录服务,推荐学生以副手的身份协助速录公司的速录师参与各级法院、电台和新闻单位等现场速录,为学生提高速录技能提供实战演练机会,提升学生克服真实速录情境的紧张心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速录水平。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建立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速录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德花,楚萍.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6(2)

[2]杨雅颂.高职会展专业中文速录课程优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3]刘美丽.高职亚伟速录课程教学思考[J].电子测试,2016(13)

[4]林晓楠.技能大赛引领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成效[J].经贸实践,2017(14)

第四篇: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摘 要]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所有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行业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就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市场营销人才 培养 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所有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行业都需要高层次的营销人才。随着我省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业务技术人员,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能独立开展企业经营、商品推销、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等业务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在各行业中市场营销的从业人数需要大量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对外放进一步深入后,国外的企业将大举开进中国的市场,创办实业,开展各种业务。因此,形成了对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的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设臵存在不足,专业特性不突出;在办学中市场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等突出问题,如何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笔者就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臵,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市场营销专业要面向经济建设需要,即按市场需求来抓好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在设臵市场营销专业时,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臵所需专业,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要本着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及适度的预见性、超前性等原则制定专业规划,抓好专业调整。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臵及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设臵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进一步打破专业设臵界限,积极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臵也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加人WTO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快,与国际上知名企业的竞争加剧,各种新兴经营业形态不断涌现,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因此,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经常深人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设臵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

二、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取代知识型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改革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五大模块的课程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臵课程,并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国际贸易与金融等。

专业课程:学概论、公共关系、礼宾礼仪、电子商务等。

实验课程: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综合技能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现代推销技术、企业营销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等。

公共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文学欣赏、体育等。

2.积极实施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新的培养模式

立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应积极实施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下两种模式是当前市场营销教育较为理想的选择:第一种是“实践+理论”模式,即在规定的学制内,可以一边实践,一边理论,即明确在学时上是课程理论学习后进行实践操作,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目前已在部分市场营销院校得到实施。第二种是“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即在规定的学制内,将人才培养大致划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实践教学,主要任务是安排学生进行实践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践技能训练和操作,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知其然”;第二段是理论教学,主要任务是结合第一段的实践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三段仍然是实践教学,主要任务是强化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顶岗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完成人才的培养。这种夹心面包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任务明确,方便实施,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三、以“订单培养”、校企联合等模式,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1.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

一是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与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是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组织的技能考核,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获得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二是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要通过各个实践环节的改进和加强来实现和保证。如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特点,可将毕业实习、岗前训练、预就业三结合取代“假题假作”或浅尝辄止式的毕业设计,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即在毕业环节,将原有的毕业实习、岗前训练与预就业合并,学生实习的单位就是即将就业的岗位。用人单位通过实习了解学生的能力,决定是否聘用。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单位和岗位情况,决定是否应聘。同时根据实习单位生产、建设的实际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赢得实习单位的认可。三是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要大力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好、管理好一批规模适中、功能全面、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十分突出,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的预定目标。要本着“三效并举”(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突出高新技术的原则,努力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教学的平台、产业化的样板、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的辐射源、发散地。这还要求建立一套详细的评估细则和实施方案。

2.加大产学合作,实现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高等教育大多以校内教学为主,即主要依托校内师资和办学资源完成人才培养过程,虽然也吸收一部分社会资源参与教学,但不能很好地与社会、与企业结合,从而影响和限制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重要原因。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外,还要为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求职的需要,进行产学合作。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以校内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依托全过程的产教结合完成人才培养过程。一是要积极实行“订单培养”。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订单”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从专业设臵到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训直至学生就业,都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指导、监督、参与、支持作用。二是积极实行校企联合办学。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同时,企业可以委托学校帮助培训员工,节省培训时间、场地、师资和费用。三是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教改咨询委员会,参与、指导人才培养工作。职业岗位能力的开发、教学计划的制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仅靠校内的教师是难以胜任的。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教改咨询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对岗位技能人才的实际要求和岗位变化趋势直接融注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从而缩短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及岗位需求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同时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业能力教育提供保障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以实施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多年来一贯坚持和提倡的做法,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但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要求相比,其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实践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相对较弱的状况也比较突出。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办好高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一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师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逐步建立和健全教师资格制度以及教师培训制度,努力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三是要积极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冷志明.加入WTO和我国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兰州学刊,2004,4:263~264

[2]李铁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11:149~151

[3]王木丹林伯明.育旅游能人——旅游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15~190

[4]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20~22

[5]詹鑫: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技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1:9~12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

第五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下载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秘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一、引言高职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特点,在高职中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为了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服务。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物流人才处于紧缺的状态,虽然高职......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从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五篇

    一、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还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首先就是要了......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较晚,但是其在发展速度上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而这种形势也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带来了较大的社会需求。这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以大理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为案例,对地方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文秘专业论文

    摘要:从“秘书素质的系统性”角度出发,探讨秘书能力素质新结构应该具备的四个意识:应变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现代意识。关键词:秘书从业人员;素质;新结构 “秘书素质”的话......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动科系王清艳 涂国众 钱锦铭涂宜强赵燕) 摘 要: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