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剖析美国新技术公共外交x
剖析美国新技术公共外交
2012 年,美国学者福格斯·汉森发布了两份关于美国国务院“电子外交”的报告,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务院是如何运用社交媒体以及其它 IT平台实现公共外交的。当前美国公共外交的总体趋势,就是采用新型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外交实践中。美国各个驻外使领馆的“脸书”主页,越来越多使用推特与海外民众交流,以及其它新技术平台均是众所周知的例子。同时,他也指出了一些在运用新技术方面需要人们意识到的问题和吸取的教训。报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第二份报告的标题“美国务院将‘电子外交’常规化”(Baked in and Wired ediplomacy@State)更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常规化”具体该如何理解呢?
运用新技术服务于政府部门的意义及效果不容忽视,不仅仅在外交方面,对于其它机构部门同样如此。汉森的报告是如何解释现下美国当局正在努力改变之前低估公共外交的态度的呢?“常规化”表明美国当局认可了新技术的运用,并将其纳入制度化的日常运作中,“电子外交”已经成为美国外交最常用的手段。目前,哪些公共外交活动应广泛运用社交媒体,并取代原有手段,哪些又不太适合,对于这个问题尚未有定论。也正是源于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我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将围绕新技术将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公共外交这一命题。
我并不想下“新技术在彻头彻尾地改变美国国务院”这样的结论。就算艾力克·罗斯这样社交媒体的推崇者也曾坦诚说,新技术平台是否应纳入到所有外交活动实践中,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的评估和考虑。国务院长久以来都是一个较为循规蹈矩的机构。近年来,在一些像艾力克·罗斯这样钟爱新媒体的顾问提出应改变传统公共外交实践方式后,采用新技术进行外交活动才逐渐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但在提出这种改变的同时,他并不确定社交媒体是否能够遵循一些传统制度上的规范并反映外交政策的初衷。这也为美国公共外交界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在全世界的公共外交学界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再定义和调整转变外交机构制度正面临着潜在危机。在外交学者布莱恩·霍金、珍·梅里森、肖恩·里奥丹和保罗·夏普主持的“外交的未来”综合报告中的调查得出结论:当今外交环境的不断演变,使得实践者亟须就外交培训、实践和明确外交目的进行重新思考。在他们看来,“整合外交”的概念需要外交官扮演组织者、召集人的角色,架起国际间与国内外不同组织的桥梁。归根结底,就是在代表一个国家对外洽谈、沟通的同时,充当国际间政务活动的推动者。同时,他们也讨论了外交部门机构制度的变迁,对传统意义上外交的规范和实践提出了质疑。罗宾·布朗还提出,目前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正在稳步融合和统一中,因为二者所面对的任务、困难以及目标都愈加的重合。关于这一点,读者可参看国务院的“四年度外交和发展审议”(U.S.Quadrennial Review of Diplomacy and Development)以及其它与此相关的文献。
目前,我正在研究人们对于新技术的实践和目的的态度将为美国外交带来什么?这就涉及到源于组织管理学以及新制度理论的“制度变迁逻辑学”(Thornton, Ocasio, and Lounsbury(2012))。当汉森在其报告中提到“电子外交”当前在国务院“常规化”,他也在尝试分析制度机构调整变迁后的逻辑和解释。很显然,答案并不
唯一,恰恰相反,在对于新媒体时而质疑、时而接受的现象中,也反映出国务院内部在坚持传统和采用新技术间的迟疑。
诚然,新技术所带来的转变不可忽略。新部门的成立、新的传播沟通工具以及它们所产生的价值已经使政务和新技术密不可分。面对这样的趋势,各国外交部门都应当有所转变。那么在外交事务中应当如何看待新技术呢?首先,使用新技术需要有宏观的战略性文件或者公开报告做支持,尤其是在涉及到转变公共外交目的的方面。其次,绝不可以忽略公共外交实践者的看法,无论是前任或是现任,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和意见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对于美国国务院引以为荣的“综合全面化信息技术手段”,批评者并不在少数,而其中也不乏看法精妙深刻者。但正如传播学学者菲利普·霍华德所说,就算没有这些新媒体,人们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指责也不会有所减少。
公共外交的实践者对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持怎样的态度?他们的态度将如何反应在美国外交的机构制度变迁中?这些问题仍需我与各位看客继续探索。
(来源:南加大公共外交博客,日期:2012 年 2 月 11 日,作者:Craig Hayden,编译者:胡绍聪,链接:
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index.php newswirecpdblog_detailuncovering_logics_of_technology_in_us_public_ diplomacy)
第二篇:公共外交翻译
中国文化的根基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论语》
中国人民骄傲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其近4000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古老的文明的国度。中国的历史复杂而神秘,但是对于西方的政府人员们来说,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会帮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人。
中国文化由四大历史传统构成: 1平均地权
第一个传统是平均地权。中国是最早发展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古时候,即使是现在,大部分中国人也是生活在农村。这些农村群落,通常分布在群山之间,在众多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为了生存,人们开始集体生活,形成了公社社会而非个人社会。因此,集体利益往往胜过个人利益,并且相对于独立的个体思维,人们更倾向于相互合作,服从集体。如今,这种农业思想甚至在现代都市中都依旧盛行。尽管被统治阶级无情的剥削,在过去,农民的地位也一直都高于商人,农民是中国财富的创造者。商人被认为是依靠他人劳动生存的寄生虫,人们对商贸活动也存在偏见。中国民众对农耕和商业持有不同态度的另一个原因是地理因素。在过去,崎岖不平的地形只能支撑游牧经济,复杂的农耕文化及城市文化蔑视游牧民族。由于与这“小部分”的接触构成了他们全部的对外接触的经验,中国民众逐渐把外国文化归为低劣之列。
自2000多年前中国的大一统以来,中国一直自视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所以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在过去,几乎没有国外制造的商品可与中国制造的匹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自视为出口国,勉强进口些原材料,而很少进口成品。在西方工业革命期间,中国承认一些西方产品的优越性,并暂时开放了市场,但是近些年,中国很快跨越了技术鸿沟,并很可能再次占据领导地位。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无所缺”的传统观念又开始盛行,这使得购买中国产品和服务变得相对简单,而向中国出售产品和服务变得充满挑战,就如同向爱斯基摩人出售空调一样。哲学传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论语》
孔子并非宗教人物,尽管被尊为神,并且建有孔庙。孔子(公元前6世纪-5世纪)是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一个成功的政治体系应建立在一个有序的社会等级上。孔子的著作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幸免,因为孔子宣扬将社会视为金字塔,最上面应有一个最高统治者-皇帝。由下至上,从平民,到官员都要对皇帝忠诚。只要人们各司其位,那么政府与社会才会和谐,每个人也都会变得富裕而幸福。
维护该体系的基石是皇帝必须是一个道德典范。忠诚是自下而上的,而腐败却是自上而下的。借用中国的一个比喻就是,鱼总是从头开始腐烂。因此,任何族群的领导都应该是自律与美德的化身。
在儒家理论中,一个家庭应该就像一块封建领地。父亲地位最高,根据影响力不同,父亲之下由高到低为兄弟,儿子,母亲和女儿。男性家长对其他家人负责。家庭中的任何一人犯错,男性家长与整个家族都负有责任。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221-206),有一种刑罚叫做灭三族,如果有一个家庭成员犯下滔天之罪,上至祖父母,下至重孙辈,都要被杀头。由于头上悬了这把刀,自然,家庭成员都相互监督,以确保大家各司其职,不越轨不犯错。
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就像是政府的微观模型,每个成员与其他人都有特定的清楚的关系。家庭成员被称为“大女儿”、“弟弟”等等,而不是直呼其名。不同于西方社会,中国人对于家庭成员间关系有着非常明晰的称谓,如“伯父”,“姑父”等。例如,对应英语“Uncle”(叔叔)一词,中文就有8种不同的称谓。
没有家人的人会被人怜悯,但同样会遭受非议。因为没有家人的监督,他们更有可能犯错或犯罪。儒家思想的价值依然是中国礼节的根基。示例如下: 尊重上级
等级森严。在金字塔结构下,底层应尊重高层。社会阶层自上而下依次是士农工商。“士”即是受人尊敬的“贵族”。而流民,如歌舞伎,妓女,难民和奴隶,则被认为是属于最低的等级。不同的社会权威适用于家庭外部以及其内部。尊重长辈
在家庭内部也同样存在等级。最年长的男性通常是一家之长,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顺从他。以年龄定尊卑适用于所有成员。弟弟应该顺从哥哥,妹妹顺从姐姐。在所有父系社会,女性应顺从男性,尽管男性家长的正室在持家方面有更大的权利,尤其是对儿媳有更多的掌控权。中国人敬老爱老是因为他们认为老年人更有经验,更有智慧,所以其地位要高于年轻人。家庭观
儒家思想传统上把家庭当做基本的社会单位,并且成为强大家庭观的提倡者。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成为“团队协作者”,首先在家庭内部团队,其次是社会团队。孔子只是简单地将现存的集体合作的农耕战略进行编码,并应用于社会整体。这些价值观在适应家庭经营上非常理想,而且实际上,大部分中国私营公司都是家庭所有。在这些中国家庭商业中,儒家理学观念最强。通常,这些商业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家庭首领,有一个长期目标和家庭义务,并且只由家庭内部提供资金,由家庭内部负责。老子
善用人者为之下,是为不争之德。
——老子《道德经》
与孔子同时期的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其哲学与孔子相似。孔子力求理解人们与社会的角色,而老子希望阐释人和自然的基本原则。阴阳的概念及其关系的概念来源于道德经。阴指女性的,黑暗的和消极的力量,阳指男性的,光明的和积极的力量。在道家思想中,宇宙是阴阳两种力量的混合体,两者互斥互补。世事没有黑白之分,只有无限的灰。道家思想给“随波逐流”添加了新的定义,即中庸之道。道家的一些处世态度会令西方人有一种挫败感。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不坏不修”,这足以使得西方质监人员,维护人员和检修人员想喝一杯。另一个例子是在签约谈判时。西方人的法治观念寻求界定协议的各个方面,而道家原则是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错误的契约,只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这就是说中国人认为所有条款都是开放的,甚至在签约后,也可以做妥协。中文书写
第三个历史传统是中文写作方式。中文字符类似埃及象形文字,使用固定的象形字来组词,并将各种图形组合以创造更复杂的文字。这使得说200多种不同方言的人可以阅读同一种语言,因为每一个字符传达同样的意思。这个系统恰与标音法系统相反。如拉丁字母就是使用标音法,其字符只能表示读音却不表示意思。汉字成为团结讲不同方言的人和不同文化的重要力量。
要读懂汉字,需看其整体,而不仅仅是其组成部分,叫做偏旁部首。这形成了中国人的心态:透过树木见森林,选择宏观方法,忽略细节。
汉字有一个大的缺点,即复杂性。
西方的孩子可在一年内掌握26个字母。而中国的小学生则需要记住上千个复杂的字符,这需要很多年的学习。据估算,仅仅阅读报纸,就需要3000左右的中文词汇量。另外,罗马字母只最多需要4种笔画,而汉字可能需要十几个笔画。因此,强调记忆力的代价是牺牲随机应变的能力。
中文书写如此复杂,导致教育过程更长,教育强度更大。这也助于形成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态度,他们认为重要之事皆不能速速完成。
例如,拉丁字母只有26个,所有字都可以通过26个字母的不同组合实现。查字典时,只需要知道其读音,即可轻易根据其字母顺序查找到相应的词汇。对于西方人来说,按照字母顺序组织事情是一种自然倾向。
相反的,中文有超过47000个汉字,并且无法将其分类。汉语言学家在编纂字典时试图使用笔画或偏旁部首。这两种方法都非常复杂,中文有57种笔画,214种偏旁部首,并且其中还有很多特殊情况。要查中文字典,首先要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很显然,如果知道怎么写,就不用再去查字典。如果不知道字怎么写,就需要知道该字一共多少画,或者有什么偏旁部首。查汉语字典需要很久,而查英语字典时,只需要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所以,汉字的分类法是57种笔画和214种偏旁部首的结合。这可能给西方人造成困惑,他们的思维是直线式的,就像电脑流程图。而中国人更倾向于从全局考虑。西方人眼中的简洁,清晰的过程对于中国人来说,并非如此。对外国人的历史态度
第四个历史传统是中国人对待外国人谨慎小心的态度。在与外国人交往历史中,中国人一向不愉悦。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就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侵略。在12世纪,蒙古人入侵,并建立元朝。他们实行种族清洗政策,据估计,期间死亡的汉人超过5千万。16世纪,另一支东北游牧民族满族入侵,并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代。满人认为汉人如家畜,并且强制推行羞辱性的政策,男人必须蓄发,来代表马尾。秃秃的前额,长长的辫子是19世纪的中国人的典型形象。这实际上是异族入侵者强制实行退化的着装要求的结果。
19世纪和20世纪,外国人的名声也没有提升。在1839年到1860年间,英国多次派其舰艇炮击中国沿海城市,试图迫使清政府允许鸦片进口。这就是鸦片战争。因其正在着力应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内战,清政府除了满足外国商人的需求以外别无选择。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的领导者洪秀全,科举考试数次失败。在经历数次打击之后,他最终宣传其为耶稣的兄弟。该运动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2千万。因此,对外国一切事物的怀疑,尤其是对宗教的怀疑,进一步加剧。
之后,西方列强联合,将中国瓜分。一个美国贵族家庭的财富就来自于对中国倾销鸦片,那时中国约有2百万人吸食鸦片。
1895年,日本也加入了对中国的侵略,并开始蚕食中国领土。到192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并犯下中国人难以原谅的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的罪行。
二战以后,美苏两国重新介入中国之事,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支持国民党和共产党。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其后国民党退至台湾,置于美国保护之下。
这样的历史导致了中国人对外国人和外国事物的质疑态度。如此,你们便可理解一些中国人的恐外心理了。
对外国人的现代态度
大部分现代中国人没有见过外国人。在小城市和乡村,外国人总会吸引众人的眼睛。这不应被视为威胁和无理。这仅仅是因为外国人实在少见,所以他们感到新奇(不然就是你是名人,当然这取决于你的自我认定)。很多中国人对外国人心存畏惧,但是大部分人会对你礼遇有加。有很多外国人做生意的大城市,这种反应就很少。但是如果你来到乡村,你一定会成为焦点。
很多中国人认为外国人很富有。因为这些人有钱有时间来往于各国之间,而大部分中国人的经济能力都不允许他们出国。所以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甚者,也可能导致妒忌和怨恨的心理。
真实的故事:贸易战争
1793年,英国特使麦卡特尼勋爵来到中国,和乾隆皇帝协商贸易开放之事宜。乾隆皇帝回复英国国王的信件中写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由于中国对待外国商品的态度,英国商人只能支付银子以进口所需物品。但是,这种形式威胁到了英国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国人民当时没有意识到吸食鸦片的严重后果,再加上即便买卖鸦片在中国是非法的,英国商人依然不断从印度向中国走私廉价的鸦片,中国人惨遭鸦片荼毒。为了阻止英国人非法走私鸦片,中国政府扣押了几艘走私鸦片的英国货船,还焚烧了他们的非法货物。这件事成了英国向中国派遣炮舰的正当理由,迫使中国政府允许英国商人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限制,在中国自由地进口英国商品。
中国人如何看待其他民族?
西方国家的“政治正确观”尚未渗透进中国文化,所以,即使你在中国遭遇一些在西方社会看来带有偏见的态度,你也不必感到惊讶。当然,这样就说所有中国人的观点都一致未免有失偏颇,不过中国人对外国人确实持有一些普遍的看法。美国人
通常,美国人被认为是开放的,温暖的,友善的,可信赖的,还有一点天真,尤其是在中国做生意时。与中国社会相比,美国社会被认为是浅薄的,没有可用来吹嘘的历史和文化。另外,“丑陋的美国人”形象也已形成,人们认为美国人傲慢,自大,自负,固执己见,缺乏耐心和自律。英国人
暂不管英国殖民中国的黑暗历史,英国人依然是被尊重的。人们认为英国人聪明,懂得人情世故。负面的是,他们冷漠的名声,尤其是在香港,英国商人和官员常以低等的被殖民者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人。他们的高冷阻碍了其与中国人发展密切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这不利于其在中国做生意。澳大利亚人
澳大利亚人被认为是友善的,但是就像美国人,他们也不会处世,缺乏文化。然而,澳大利亚人被人信赖,因为人们认为澳大利亚人诚实而直率。相比于同英国人来说,中国人可以与澳大利亚人发展更为亲密的关系。加拿大人
人们认为加拿大人比英国人亲切,比澳大利亚人懂处世,并且没有美国人傲慢。加拿大的好名声在很大程度是因为诺尔曼﹒白求恩的人道主义援助。他是唯一一个在中国有雕像的外国人,也是唯一一个有医院和医学院校用其名字命名的外国人。陆军流动外科医院创始人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无私救助中国伤员。其英雄行为被毛泽东书写,成为中国学生必读材料。日本人
日本人被认为是勤劳的,高效的,成功的,并且十分忠诚于其公司及日本。日本人适应西方科技的能力为人钦佩。然而,由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径,人们认为日本人是残忍的,暴力的,并且不值得信任。这种不信任,部分原因是来着与日本人过分礼貌的态度。表面上看,日本人希望其形象是亲切的和蔼的,然而实际上,其只追求其利益最大化。这通常使他们看起来两面派。同时,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没有为其二战受害者提供足够的补偿或者没有道歉。所以,中国人对于日本人依然有很强的怨恨。
奇怪的事实:大班
詹姆斯卡维尔关于早期香港商人的著名小说《大班》,将“大班”一词变成常用词。“大班”指的是19世纪在中国大陆或香港经商的有影响力的外国商人。“大班”在英文中的对应词为“Bigshot”(权贵),指在英国控制香港时期,有权势的企业经理和企业家。本来是用来指那些掌管如怡和集团这样大公司的人,现在用来代指各种企业经理。除香港人,外人均不知该词和“Fragrant Grease”(贿赂)。“大班”一词的实际含义是妓院蛇头(正确的广东话是“lof-pan”)。早期中国商人误解了其含义,并采用“大班”一词。任何将大班一词用在自己身上的外国人,被认为是卖弄之人。如果有中国贸易伙伴对你使用“大班”一词,那只是在嘲弄,并非是赞许你的商业头脑。韩国人
韩国人比日本人受欢迎一点。中国人认为他们固执,但是比中国人更勤劳。但在战争中,韩国附属于日本,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给韩国人带来了污点。海外华人
大部分西方人认为,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比西方人在中国大陆更有优势,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海外华人被认为有强大的关系网,这通常招来羡慕和不屑。人们指责他们太有钱,爱炫耀,并且对于节俭的本地人有着居高临下的感觉。许多海外华人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他们的敌对情绪就有所上升。这些人的炫富行为也招来了犯罪团伙,小偷和强盗的注意。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台湾、香港还有新加坡这样的地方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会产生冲突,海外华侨在外国所接受的教育也会产生影响。这就进一步提醒我们:看似同质的中国文化其实也极具多样性。
第三篇:美国外交名词解释问答
罗斯福推论
罗斯福推论是20世纪初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引申,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更具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以“罗斯福推论”为基础的拉美政策知道美国第三十二人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针对美洲的“睦邻政策”才宣告结束,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美国这一时期对拉美国家的外交政策深深打上了“罗斯福推论”的烙印。
大棒政策
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的以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1903年,他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大棒政策”即:美国必须在手中握有一根结实的大棒。他说,如果美利坚民族说得温和一些,同事却建立一支训练的海军,则门罗主义可以做更多的事。美国的大棒政策和塔夫脱提出的“金元外交”政策使得拉丁美洲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了美国的附庸国。
金元外交
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的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外交政策。他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这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美国的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结果就是使拉丁美会走各国不同程度上变成了美国的附庸国。
美西战争
1898~1899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西班牙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夺取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美国以缅因号爆炸沉没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1898年12月签订了《巴黎条约》,美国获得了大量西班牙的殖民地,还以2000万取得了菲律宾的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为进一步扩大队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加入了争霸世界的行列。
思考与讨论题
1.孤立主义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在美国历史上的表现。
答: 背景:建国初期的美国面临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巩固和包围新生国家政权的迫切任务,在无力进行扩张的情况下,它不愿意捐入欧洲事务以免因承担义务而受牵累。另外美国东西分别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两道屏障,南北有威胁较小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地缘政治因素为美国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另外美国的国民性也是重要的背景原因,捐入欧洲事务将违背美国人的理想,甚至可能危及美国的民主制度,只有避免欧洲权力政治和战争。
实质:中立和不结盟,要求美国避免在军事和政治上卷进欧洲的事务中,保证美国的行动自由。避免承担政治、军事义务的孤立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为美国的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服务。
历史上的表现: 如1793年英法战争爆发中,美国联邦政府宁愿以撕毁与法国的签约为代价,也要保持在欧洲战事中的中立。一战后威尔逊提倡建立的国联在美国国会遭到否决;二战初期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原则,颁布了防止捐入法西斯战争的《中立法》,孤立主义达到高潮。
2.从门罗主义分析美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发动战争扩展美国领土和势力范围,1846年美墨战争美国获得今天的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等州的大片领土。同英国达成协议,取得俄勒冈、华盛顿、爱达荷等地区。使得古巴成为了美国的保护国。
2.加强对拉美国家的资本的渗透,1913年美国控制了拉美各国对外贸易的百分之二十八,在墨西哥、古巴等国的投资大大超过了英国。
3.比较美国的扩张主义与英法的殖民主义。
1.美国的扩张主义有着所谓美国例外论的美国人的使命感的支撑,他们坚信美国特殊,美国的民主制度最好,美国有拯救他国的义务。
2.美国的扩张主义不仅伴随着对海外的商业扩张,与英法的殖民主义不同,美国扩张还在大陆上进行空间上的扩张,通过购买发动战争等多种手段获得大量领土,大大拓展了美国的疆域。
4.列举美国历史上的历次战争。
答:美国独立战争,第二次英美战争,美国内战,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5.评价美国的早期外交政策。
1.信托暂时结盟,巩固新生政权。建国初期面临强大的英国殖民者,除了团结北美大陆人民、坚持持久作战外,还必须在外交上争取一切可能的国际援助和最大限度地孤立英国。美国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联法抗英,将同盟的欧洲国家卷入了反英战争,大大地帮助了美国争取独立的斗争。
2.摆脱结盟,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华盛顿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美国在外交上摆脱了结盟的苦境,获得了在立国之初,摆脱结盟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辉煌胜利。
3.美国开始了早期的扩张活动。美国在北美地区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提出了门罗主义,加强了对拉美地区的扩张,另外在太平洋地区控制夏威夷,与日本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发动了美西战争,占领了关岛和菲律宾,打开了向亚洲扩张的通道。
第四篇: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剖析
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李道明
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考查暨调查报告
1.论述高速铁路供电系统的新技术,包括:
a)
牵引供电 b)
牵引变电 c)
接触网 d)
SCADA
e)
电力变配电、贯通线 f)综合维修
2.解释高速铁路综合调度系统、信号集中CTC及列车控制系统CTCS3。
3.说明高速铁路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
姓名:李 道 明 学号:20***3 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李道明
里。在长的电气化铁路中,为了把高压输电线分段以缩小故障范围,一般每隔200~250公里还设有支柱牵引变电所,它除了完成一般变电所的功能外,还把高压电网送来的电能,通过它的母线和输电线分配给其他中间变电所。
直流牵引变电所的功能是把区域电网的高压电加以降压和整流,使之成为直流1500伏、750伏或城市交通用600伏电压,再送到接触网,为直流电力机车或电动车辆供电。交流牵引变电所根据牵引变压器绕组接线不同,又分为三相、单相和三相-两相牵引变电所。
1)三相牵引变电所:变压器原边绕组通常为星形连接,副边绕组为三角形连接。三角形的一个连接点接铁路行车轨道,另两个连接点分别接牵引变电所左右两侧的供电分区接触网。由于两侧相位差60°,需要分段。这种牵引变电所的优点是变压器副边保持三相,可供变电所本身和地方的三相用电;缺点是变压器的容量未能充分利用。
2)单相牵引变电所:采用1~2台单相变压器。用一台单相变压器时,副边绕组的一端接轨道,另一端同时供给左右两侧的供电分区接触网。为了检修方便,两供电分区采用相关分段加以隔离。若用两台单相变压器时,其原边绕组分别接到高压三相母线中两对不同的母线上,使三相负载平衡;两个副边绕组按V形接线,公共点接轨道,其余两端分别向两侧的分区供电,并用相关分段。单相变电所的优点是变压器容量利用较充分。但地区负荷需专用变压器;简单的单相接线,还影响三相系统的平衡。
3)三相-两相牵引变电所:变压器原边绕组接成T形,与三相高压母线连接;副边为两相连接,共用端接轨道,另两端分别接供电分区,由于两者相位差90°,两分区也需隔开。这种形式的牵引变电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三相和单相牵引变电所的缺点。中国早期的牵引变电所大多采用三相牵引变电所,从80年代起出现采用三相-两相牵引变电所。
此外,欧美一些国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还有频率为16卭或25赫的单相牵引变电所,但现在发展的主流是单相工频交流牵引制及相应的变电所。历史上还出现过三相电力牵引及其变电所,但因三相接触网结构复杂,现在一般不用。中国干线电力牵引采用单相工频25千伏交流电,牵引变电所把输入的110千伏三相交流电转变为25千伏单相交流电送入接触网,从而完成电力牵引的供电任务。
我国电气化铁路采用工频单相交流电力牵引制,额定电压25kV。牵引动力为电能,牵引供电设备将国家电力系统输送的电能变换为适合电力机车使用的形式,电力机车则完成牵引任务,因此牵引供电设备和电力机车是电气化铁路的两大主要装备,铁路其他装备和基础设施应与之相适应。
3、接触网
接触网是在电气化铁道中,沿钢轨上空“之”字形架设的,供受电弓取流的高
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李道明
度员模拟培训系统)、企业MIS系统的连接。SCADA系统与电能量计量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水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生产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成为SCADA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2)变电所综合自动化。以RTU、微机保护装置为核心,将变电所的控制、信号、测量、计费等回路纳入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控制保护屏,能够降低变电所的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提高二次系统的可靠性。变电所的综合自动化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的研究课题,我国东方电子等公司已经推出相应的产品,但在铁道电气化上还处于研究阶段。
3)专家系统、模糊决策、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5、电力变配电、贯通线
铁路上的贯通线是指电力贯通线,是用来直接为铁路各车站电气集中设备及区间自闭信号点提供可靠、不间断电源的线路,用于铁路信号、通信及其他铁路综合用电的电力系统线路,一般距离铁路100米以内,它引于公共电网或公共电网以外的发电厂、变电站及输配电线路,它是铁路沿线连通两相邻变、配电所的主要对沿线铁路用电负荷供电的10KV或35KV电力线路。
6、综合维修
中国铁路正处于持续大规模建设时期,铁路建设和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百业待兴,资金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土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已很严重。因此,在铁路发展方向的高速铁路建设中,做好体制策划和设计是一件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关于维修体制的讨论。高速铁路的维修养护对我国是一个新课题,由于客车速度的提高。如何保持控制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和线路、桥梁状态的高质量、高标准,是保证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提高旅客舒适度的主要技术关键。
所谓综合维修,是指把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和给排水设施的施工维修作业内容统一管起来,实行一元化领导。铁路是一个高效运转系统。铁道部最主要的任务是安全完成运输任务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铁路的一切设备、组织机构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维护和维修是高速铁路保证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自然不会例外。如果将铁路作为一个整体,其固定设施主要由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房屋建筑和给排水设施等组成。在高速铁路中,路基、轨道、桥梁、隧道、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和机车车辆关系密切,其相互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普通铁路。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铁路的维护和维修工作。正因如此,高速铁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五个综合系统:即调度、安全监控、动车、检测和维修。我们探讨的综合维修的意义也逐渐凸显。
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李道明
中:信号设备:当前系指车站信号设备;控制:含调度监督、设备操作等;铁路行车工作:含列车运行和无行车人员车站的调车作业;管理:列车运行图管理、行车计划管理、行车设备维修及维护管理等。
关于调度集中的概念,除此之外历年来还有几种不同的定义说法: 1)调度集中是调度所(调度员)对某一区段内的信号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对列车运行直接指挥、管理的技术装备。
2)调度集中是铁路运输上应用的一种远程控制设备。利用调度集中,列车调度员可以在调度所内的操纵台上,监督、控制与操纵管辖区段内各车站上的信号机和道岔,直接组织和指挥列车运行和某些固定的调车作业。
3)调度集中设备是由列车调度员直接指挥列车运行的一种遥控遥信设备。4)调度集中,又称列车集中控制。铁路行车调度的遥控、遥信系统,是集中控制列车运行的设备。
3、列车控制系统CTCS3 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列控系统技术,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绝缘执道电路、主体机车信号、列车运行记录监控装置和超速防护设备(LSK),为适应提速发展我国列控系统莫定了基础,并正在形成中国列车控制系统(CTCS)的各级模式。CTCS0在既有线已经普及并在防“两冒一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TCS1将填补我国既有线160km/h以下列控系统的空白;CTCS2已应用在200km/h客货混跑线路上;正在建设的客运专线将采用ETCS2+CTCS2双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CTCS3系统应是值得探索的方案。欧洲是世界轨道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各国既有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种类多达15种,而且互不兼容,有一列国际列车上曾最多装备了七套列控设备。为保证高速列车在欧洲铁路网内互通运行,需要建立统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即欧洲列车控制系统(ETCS)。欧洲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制定ETCS技术规范,该规范从功能需求出发提出系统需求,并以分级方式实现列车在不同配置的线路上安全运行。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TMS)/ETCS技术规范将ETCS分为三级,并对每级控制系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接口协议。
2002年12月,在我国召开的国际铁路联盟(UIC)大会上,铁道部向世界宣布发展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的规划。即:
CTCS0-机车信号+监控装置(目前全路机车既有装备现状); CTCS1-主体机车信号+安全型监控装置+点式应答器; CTCS2-超速防护设备;
CTCS3-基于GSM-R传输的超速防护系统设备;
CTCS4-依靠列车自身实现列车完整性检查,采用应答器或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传输列车移动命令的列控系统。
电气化轨道交通新技术——李道明
三、说明高速铁路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
图3-1 动车组关键技术
高速动车组总共有9大技术,包括总成、转向架、车体、牵引传动系统(通常再细分为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控制)、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
中国南车在技术上的突破是全面的,比如车体包括头型方面,CRH380A型动车组头型是以长征火箭为原型进行设计的,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其他技术方面,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系统总结轮轨关系、流固耦合关系、弓网关系的基础上,在气密强度、振动模态、转向架、减振降噪、牵引系统、弓网受流、制动系统、旅客界面、智能化列车等10大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
据介绍,在振动模态方面,如何在轻量化设计目标下,避免车辆产生共振,是高速车体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中国南车通过运用动力学与车体模态分析方法,依据京津、武广高铁典型无砟轨道实测轨道谱和车辆振动响应特征,通过对车体的刚度质量分布进行优化,以及车体局部振动参数进行匹配,并采用新型的隔声材料结构,使车体、转向架及部件与轨道振动匹配良好,同时降低了振动噪声。在系统分析京津、武广高铁跟踪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中国南车提出了多种车体设计方案。通过多次分析论证,实车线路试验表明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高速转向架方面,转向架也被称为走行部,承担着导向、承载、减振、牵
第五篇:读《美国外交思想史》有感
读《美国外交思想史》有感
——美国一战后的外交思想及其现代外交
在这两年时间内,无论是叙利亚内部政策问题还是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都积极参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步入帝国主义时期,逐渐上升为世界性的扩张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总结美国的外交思想和政策,不仅仅是为了见证它的发展壮大,还是为了借鉴经验以激励中国本国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我们所理解的不同,外交不仅仅表现为谈判桌前的较量,不仅仅反映在国际条约的表面,也不仅仅是身穿礼服举止得体的职业外交家们的公开或秘密的表演。外交是国家同外部世界互相沟通的渠道,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发展的阶段,外交是一种划分为不同层面的综合体。
一战爆发后,威尔逊政府奉行中立政策,这说明了威尔逊在外交方面实际上具有现实商业利益的考虑的。在协约国和同盟国激战之时,美国通过兜售武器,大发了一笔战争横财,这位它的战后繁荣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虽然,美国于1917年也参与了战争,但是他的参战也是有现实商业利益的考虑,正是这些商业利益将美国同协约国集团紧紧地绑在一起。威尔逊政府的外交政策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外交,他的理想主义内涵是世界主义,是追求更为积极地干预世界事务,是美国成为世界领袖以及世界和平的缔造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十四点计划”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偶然,其真正原因则是为积极地介入世界事务、更多的承担世界责任、充当世界的领袖和霸主。
1921年—1932年间,美国共和党连续执政12年,而在这期间,美国经历了从空繁荣到毁灭定经济危机的悲剧性转变。国内工业的兼并仍然无情地进行,大企业的吞并和垄断活动受到共和党政府的保护,逐渐成为美国经济、政治生活的主宰。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的一次高潮期,这一论断并不确切。这一时期无论如何是不能定位为孤立主义时期的。断送威尔逊外交的并非外交主义,而是以洛奇为代表的过会力量以及现实主义外交思想。所以,在共和党主政的12年期间,共和党虽然以反对威尔逊外交的姿态上台,但美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参与了国际事务。这一时期,过会挟否决威尔逊国联的余威,在外交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行政部门的权力相对缩小。当时美国力争在国联之外灵活自如地参与世界事务,最大限度地扩展美国的海外利益。因此可以说,共和党的外交思想基本上和世界主义合拍,这体现出美国两个主要的资产阶级大党在外交决策方面具有突出的共同性和连续性。唯一的区别是,如果说民主党的外交还能蕴含有理想主义的世界普世性的成分的话,那么,支配三届共和党政府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彻头彻尾的一种充满极端现实主义的世界主义,即不择手段地为美国的大企业扩张海外利而争夺世界霸权。这一时期唯一的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闪光点是20年代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运动,以及凯洛格倡导的非战主义。
其后,美国外交虽经历了胡佛政府时期,但是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成就,因此我们直接来看在他之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与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和弥漫整个社会的孤立主义思潮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较量,显示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才干,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领袖,从而开创了称为“美国世纪”的新时代。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上半期的美国外交,可以看做是罗斯福一个人的外交。谈起这位赫赫有名的美国总统,大家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他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而推行的新政了。大危机是他发挥其政治才能的一次机遇,而与此同时呢,大危机也使他进一步滑向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的实质是以邻为壑,向资本主义世界的其他国家转嫁危机的现实主义,为此当然要放弃建立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的国际主义立场。罗斯福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筹划师建立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国际合作是他的出发点,也是他实现“美国世纪”、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和平的主要途径,为此,他宁可在一些问题上向其他大国做出妥协,不惜以牺牲其开放原则作为代价。尽管,战后国际实力对比的现实和人们对国家关系结构的理念认识同罗斯福的带有理
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战略规划不太合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实力政治的主导因素,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和较量仍然在国际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类进入了以两个超级大国为核心的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美苏间的冷战不仅仅表现在军事对比上,还表现在各自的外交政策上。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外交策略主要就是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美国是一个注重思想建设的国家,体现在外交领域,美国外交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完备的思想体系,几乎每位总统都能抛出一个“主义”来作为其外交的纲领指南。为此,美国建国以来二百多年的外交,较少有盲目的、即时的、权宜性的、一时冲动的决策,更多的是一种深思熟虑的、周密谋划的、具有长远目标的决策和行为。美国外交有着广阔和深厚的思想渊源,尽管在一代又一代政治精英头脑中对外交决策有着自己的创造和发挥,但是潜藏在外交思想中的带有根本性的东西是想当稳定的。总的来说,美国的外交思想中有两个最为核心的主题,即“利益”和“责任”。二者有时是相互关联的,有时又是互为悖论的。
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某些特殊权利,比如联合国安理会总的否决权、国际争端的仲裁权、代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行使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的权利等等,而这些权利是较小国家不能享有或是不能完全享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大国的形象和地位是在其履行国际义务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大国只有不断地和越来越深地介入和干预国际事务,才能体现在其大国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因此,世界大国也乐于和需要通过承担世界责任来表现自己。从近期发生的诸多国际事务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依然强大,通过这些干预,体现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也向世界展示了它的权威性和霸权主义,尽管对于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而言,美国有时的干预是干涉国家内政和野蛮霸权的表现。
同时,对于我们来说,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美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还要学习美国人在荒野中创建强大国家的历史经验,更要学习美国是如何进行思想建设和精神塑造的,因为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民族只能是一个只有肌肉骨骼而没有大脑和灵魂的民族。在外交领域,我们在抵制和反对美国的霸权外交的同时,还要看到,美国无外交中,特别是美国的外交思想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国家利益无意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但是,国家利益绝不是外交的唯一指导原则。世界上毕竟还有比国家利益更具价值的东西,一个国家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忘记所承担的世界责任和义务,又是为了世界的整体利益,需要冒牺牲自身利益的风险,这就是大国风范。而这种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应是中美两国的外交行为的准则,也应当是理解对方、衡量对方、判断对方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