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伴奏中二胡的作用论文(共5篇)

时间:2019-10-03 12:1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戏曲伴奏中二胡的作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戏曲伴奏中二胡的作用论文》。

第一篇:浅谈戏曲伴奏中二胡的作用论文

一、二胡戏曲伴奏相容作用

(一)和其他乐器在伴奏的过程中体现情趣性。

目前来说,戏曲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形态,不仅呈现出复杂性,同时也存在多样性。不管哪一种乐器的伴奏方式,都应该充分融入到戏曲乐队中或者特定戏曲中,但是在我国的戏曲演绎以及变化中,情趣一直都被放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比如:应用传统评判标准对戏曲乐队在伴奏过程中的效果进行鉴赏,而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的是弓弦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对戏曲音色效果进行充分展示,并且创造出有灵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音色介质渲染戏曲背后的故事。

(二)和其他乐器在伴奏过程中体现相融性。

由于戏曲在伴奏的过程中存在不同,就会进一步体现出戏曲唱腔特点存在的差别,而不同乐器的器乐性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对此重视。大多数情况下,以二胡为主演器乐对戏曲进行演奏时,会进一步将唱腔自身的特点充分提炼出来,合理地借鉴戏曲风格技巧,目的在于有效地突出二胡的特点。二胡比较独特的地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二是音色。

(三)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能够包容个人情感以及故事背景。

在对二胡戏曲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只有在对民间戏曲音乐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概括,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情操和艺术个性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再进行创作。这是作曲家个人智慧的产物,它不仅表现出戏曲风格,同时还体现作曲家在审美上的追求,个人的思想情感相对来说也比较深刻。

二、二胡伴奏在戏曲艺术中的区分作用

(一)具有着情趣展现方面的作用。

因为戏曲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二胡的风格也存在着不同的定位。针对某一支曲目所具有的韵味进行演奏,不论情感是激昂的,还是悲怆的,较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乐器自身的表现力。比如:箜篌的音色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偏向于清亮圆润、轻柔雅致;古琴具有比较广泛的艺术表现力,乐声古朴、富有穿透力;板胡的音色较为坚实、穿透力也比较强,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中,板胡也是重要的伴奏乐器。而琵琶自身的音色具有十分强的穿透力,并且传播距离也较远,其在一些高音区传播地更加明亮,在中音区比较融合,在低音区的音质较为醇厚;古筝比较适合演凑声色悠扬的曲目。二胡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能够表述较为悲惨的内容,同时也能够直接地营造出气势壮观的意境,而且由于音色比较接近人声,所以具有显著的情感表现力。

(二)戏曲主要采用音乐对情感进行表达以及深化主题。

戏曲主要通过音乐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行相应的表达,对于二胡,应借助其自身器质性对不同的戏曲做出对应区分。就我国传统戏曲伴奏乐器而言,由于音色以及基调自身的表现力存在着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戏曲之中伴奏乐器也并不相同。比如:我国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为京胡,豫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为板胡,越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为二胡。由于二胡音色具有着深沉感,同时音质也较为细腻,具有奔放和忧郁的双重气质,能够对情感进行更好的表达。所以在对戏曲进行配乐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主要乐段应由二胡来执行,比如《二泉印月》《赛马》等作品,就是二胡的代表性曲目。

(三)二胡具有着基调区分的作用。

通过将一些曲目贴上对应的情感标签,能够使其在日后的欣赏过程中被区别对待,比如对于二胡曲风的作品(秦腔主体随想曲)而言,该曲的引子位置主要采用秦腔中比较常用的音型,对其百里秦川进行描绘,与此同时也预示着激昂的主基调。但是在作品《兰花花叙事曲》之中,在音乐开展中引用二胡自由散板的方式,对主人公情绪变化以及场景转折方面增添了一抹灰黑色,使其具有较为强的震撼力。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二胡不仅能承载曲目的表现张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的伴奏效果,从而更容易对曲目基调做出判断。

三、总结

通过分析研究后可知,在我国戏曲演奏中,二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伴奏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便是一个“伴”字,由于二胡的音域比较宽,作为伴奏的乐器来说具有较为重要的辅助演唱功能,同时也不会喧宾夺主,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主次分明的印象,使整体的演奏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篇:二胡论文

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历史久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胡,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族拉弦乐器。在古代中原的汉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等都冠以胡字,诸如胡箜篌、胡笛、胡舞、胡服等。胡琴也是如此。它在中国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由古老的拉弦乐器奚琴(裕琴)、马尾胡琴(胡琴)不断演变、发展并派生出来的一件发音柔和优美、音乐表现力强、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浓郁的拉弦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二胡演奏艺术,蜚声国际乐坛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刘德波先生认为:“奚琴—稽琴—胡琴(马尾胡琴)—南胡—二胡,是中国二胡源流及发展的重要线索,二胡的鼻祖乃是一千年前的奚琴”沿着这样的思路再次输理二胡发展的脉络。一、二胡历史的发展演变

1、唐代时期 按《现代汉语词典》:胡,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如胡琴。因此,古称胡琴实际上应是泛指少数民族或外来的弹拨乐器。二胡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胡琴古以嵇琴称之,亦称奚琴,乃由紫檀木为筒、以赤链蛇为琴皮、弓弦乃由马尾所制、其琴杆、琴头、琴轴、琴马均也以木制之,是中国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前身。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考证,唐代出现的奚琴就是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别称为西奚族人所用的一种乐器。蒙古汗国早期,在许多隆琴亦称“滩琴”,系胡琴的一种。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曾写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胡琴铮纵指拨刺,吴桂美丽眉眼长”。另据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的《乐书》记载:“唐玄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昭宗末,石善胡琴。即琴一也,而又善扬。然胡汉之异,特其制度珠耳。”(陈旸系11世纪的人,《乐书》于1099年编成、是时,奚琴尚在,故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奚琴(稽琴)这件古老的拉弦乐器依然保留下来,并且广为流传。在日本的《拾芥抄》中,引自《乐器名物》有这样的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天庆九年四月定。”日本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是我国的五代时期。因此,从奚琴传入日本的年代可以看出,奚琴至少在唐代就已广为流传。在朝鲜《乐学规范》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奚琴是胡中奚部所好之乐”从以上不同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奚琴是由奚族传人中原的说法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出处得到了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奚琴(稽琴)演奏技艺、水平方而是很高超的。

2、宋代时期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它已是很盛行的拉弦乐器,被列为教坊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在《东京梦华录》卷九和《武林旧事》卷

一、卷四巾都有过记载,并且在教坊中演奏裕琴(奚琴)的人数己经超过犷演奏琵琶的人数。说明稽琴在宋代得到重视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有这样的一记载:“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那么,稽琴又为何称奚琴呢?在《晋书·稽康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稽康本来姓奚,后居稽山这侧,因改姓稽。„奚‟字多有奴仆之意,又以名不雅似,故宋人多用„稽琴‟之名。”据陈旸的《乐书》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也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在宋代欧阳修的诗中可看到对奚琴有相似的描述“奚琴太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这可以看出徐衍在当时楼琴断了一根弦的情况下,能够用仅有的一根弦奏完全曲,说明了他在当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较高难度的换把演奏技艺。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早期它仍处于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阶段,到了宋

代中期,稽琴已广泛以马尾做弓拉奏了。这种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3、元代时期

元代《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元代,胡琴常用于宴乐,在蒙古族的祭祀和军队里面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在《内蒙古历史概要》中记载:“在12世纪至13世纪时,乐器及舞蹈艺术已出现了……有锣、拍板及祭祀时奏的忽兀儿。”在张星_L所译《马哥李罗游记》中,讲到公元1268年蒙古军队中的情形时写道:“靴靶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上述的忽兀儿和一二弦琴,是指胡琴种类的拉弦乐器。此外,胡琴还用于蒙古族的一些民间合奏之中。所采用的拉弦乐器有胡琴、轧筝,弹弦乐器有筝、琵琶、浑不似等等。

元代诗人杨维祯曾为著名蒙古族胡琴演奏。张惺惺写了一首诗,从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演奏胡琴的技艺之高超,音乐艺术的造诣之高深。诗中道:“惺惺帐底轧胡琴。一双银丝紫龙口,泻下骊珠三百斗。划焉火豆爆绝弦,尚觉莺声在杨柳。神弦梦人鬼江秋,潮出摇江江倒流。玉兔为尔停月白,飞鱼为尔跃神舟。西来天宫坐拷佬,羌丝啸惆听者恼。”有关胡琴的形制特征,在元代《元史·礼乐志》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披之,弓之弦以马尾。”另外,在敦煌榆林窟第十窟中的元代飞天中,也已经发现了手持胡琴的图画。

4、明代时期

到明代,胡琴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已与今天的的形制大体相同。自明末以后拉弦乐器崛起,成为音乐活动(特别是戏曲演出)中的主奏乐器,演奏的技巧已相当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二胡等弓弦乐器的地位还是很低,而且主要用来伴奏,很少作正规场合的独奏,更没有专为二胡写的独奏曲。再从明代《麟堂秋宴图》卷中所见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夹于两弦之中拉奏,也有千斤,与现在龙头二胡的形制特征是比较接近的。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胡琴的流传越来越广。

5、清朝时期

清代李调元《剧话》(初刻于1784年)有这样的记载:“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随着胡琴的广泛流传和各地区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民间艺人们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等,不断创造,逐步繁衍出许多色彩、功能、形制各异的胡琴。这些胡琴在各地方的戏曲、曲艺、民歌、小曲以及民间音乐的合奏中,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近代时期

到了近代,胡琴已发展为近6个品种的弓弦乐器的大家庭:如京剧伴奏中的京胡、豫剧和河北梆子中的板胡、广东音乐中的高胡、河南曲艺中的坠胡、沪剧中的申胡、越剧中的越胡、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艾捷克等等。而其中流传最广、使用最多的就是二胡,民间也有称为南胡、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称虽多,实际上都是同器异名。整体结构通常由琴头、弦轴、琴杆、千斤、琴码、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琴筒蒙以蛇(蟒)皮,筒上装木制琴杆,杆顶设二木轸,木轸至琴底张弦,以竹张弓,马尾纳二弦间。

近百年来,二胡加快了改良的步伐,如将丝弦改为钢丝缠弦,木轴采用机械转轴等。目前普遍使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他还将二胡纳入教学之中,设立了二胡专业,编写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练习曲,创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独奏曲,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

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二、“二胡”名称由来

至于“二胡”这一称谓的出现,已有不少探讨。

1、“二”的内涵

看来二胡之“二”早已内含本身结构之中,此种“内含”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基本核心是“和”,“和”之意,一为两物对比求其统一,二为两物相和而求同一,二胡之结构意识,极具此种韵味,此其一;中国古代道家根本思想为“易”,何谓“易”揭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万物。天人合一,统一、同一,而相生万物,归朴自然,“二”为其根本数。二胡之结构目的,又极具此种神理。此其二。看来,二胡之“二”,不仅仅限于局部形式,也不仅仅限于某种背景意义,更重要的是其结构模式早已涵盖特定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同时“二”是以它与高音类胡琴相比而言,高胡比二胡定音高四度或五度。又有说其应用于京剧中,是在京剧传统伴奏形式中排列在第二个席位的胡琴,以及以它的音高效果对比京胡来看,所以有“二胡‟之名。

2、“二胡”名称由来

民间尚有“二嗡子”之说法,有人记为是清代末南方民间艺人所取,概因二胡张有二弦,且擅长模拟鸟鸣虫叫之故;又有„二弦,区别于四弦”之说;还有“二弦”,因其子弦别称二(儿)弦之谓。以上分解图例为当代二胡之必备部件,显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胡是按二或二位数进行分解构造的。不过,对于“二胡”这一称谓较确切的记录可以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找到。这本书记录的年代是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宣统三军(1911年),其中众乐器之部收录的明清以来各地方音乐,地方戏曲常用的民间乐器有:板胡、板提,南三弦,北三弦、梆胡、广胡、二胡、四胡、潮提(椰胡)等,可见“二胡”这一称谓出现最迟不应晚于1911年。三、二胡社会地位的发展演变

纵观二胡近150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二胡三杰(刘天华、华彦钧、吕文成)的崛起为分水岭,其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卑微的传统期

在封建时代的漫漫长夜里,历代统治者眼里的胡琴是一件粗鄙的乐器,不能登大雅之堂。虽然《明史6乐志》曾记有洪武元年(公元4$&7年)建国庆典宴会上,乐手以胡琴、琵琶合奏《四夷舞乐》,但从目前有据可靠的史料里,相比琵琶、笛子等弹拔、吹奏乐器频频出现在宫廷宴乐里,类似有关胡琴的记载实在较为鲜见。而由于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方便易携等特性,二胡作为胡琴类乐器的代表,相反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但也长期局限于为戏曲、说唱、歌舞、宗教音乐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传统乐队的合奏,以及一些地位低微的民间艺人用以谋生的工具,因此,二胡甚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被视为是“叫花子的乐器”而沦落街头。

2、辉煌的现代期

随着封建社会在上世纪初的崩溃解体,音乐文化的环境也进入了历史性的转型期,以“二胡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二胡艺术酷爱者和演奏家,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推动二胡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主要有三大标志:一是从伴奏的“配角”上升到独奏的“主角”,自1945年以来,现代二胡开宗立派的大师刘天华先后成功创作出《病中吟》、《月夜》、《良宵》等十

大二胡独奏曲,成为二胡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光辉篇章,同时又巧妙借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极大地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之彻底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可登音乐会大雅之堂的专业独奏乐器。四、二胡教学方式的发展演变

1、早期的口耳相传方式

从早期的奚琴到近代民间大量流传的二胡,学习方式都是民间自发性的口耳相传,或者是乐府中师徒相传,完全是一种经验传授,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效率低下,对推动二胡的发展的力度有限,也制约了二胡的流传速度。民间人们学习二胡的目的很多是为了谋生,作为街头艺人卖唱的工具。

2、现代的教育专业方式

二胡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正式进入高等学府,从街头艺人卖唱的工具一跃成为音乐教育的正规专业,成为高等学府的专业教育,自此把二胡的创作、演奏和传承,逐步推向一个教学相长、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在艺术修养上的需求日益增加,二胡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非常高,作为中国民乐的典型乐器,虽然还多采用讲解、演奏、模仿、二度创作的方式,组织形式灵活,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带动二胡的普及和繁荣。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将二胡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被灌成唱片流传到海外后风靡全球,二胡在海外几乎成为中国民乐的标志性符号,史无前例地为中国民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如果说以往二胡以演奏慢速深沉、中速抒情旋律为长的话,如今的现代二胡演奏技术则进一步挖掘了二胡的快弓技术,以高速运弓、刚中含柔、快中见长为特征的快弓完全可与小提琴媲美。上世纪4"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还出现了一些有意与传统风格拉开距离的现代演奏技法,基本特征是力求打破独奏旋律在调式、调性方面的完整性和鲜明性,以其“诡谲”的“语法”追求绚丽的色彩,如谭盾在《双阕》中,以“不是传统的耳朵”所习惯的音调、语汇表达了“反叛”的乐思,何训田的《梦四则》全部以长颤音、大跳音、滑音等指法和破碎的旋律片断,展示了二胡多样化的独特音色。这些虽未成为主流,但使二胡旋律冲出了传统的桎梏,体现了对演奏技法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二胡,直至近现代才真正在演奏技术技巧、演奏艺术、教学科研、乐器改革、乐曲创作、学术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始全方位地走向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总结二胡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二胡这件乐器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异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二胡本身就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长期交流的多元综合过程中发展过来的。纵观二胡的发展演变,近一个世纪以来,远远超越了千余年的积累,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昭示出这件民乐瑰宝所具备的无穷魅力和巨大潜力,仍有待后来者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二胡艺术唯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师法传统而又不墨守陈规,借鉴西方而又不全盘西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坚守根本的和谐统一,才能流芳溢彩,常盛常青。

第三篇:我用二胡在豫剧伴奏中的一些体会

二胡是我国民乐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弓弦乐器之一,它音域宽广,音色圆润秀美,音质刚柔多变,富有歌唱性,有很强的表现力及浓烈的感染力,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的演奏和戏曲音乐的伴奏当中。一般情况下,二胡的内外弦音程为纯五度。在独奏中,二胡的定弦音高一般为“D A”,特殊情况下可例外:如著名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其定弦就为“G D”,但也有一些须特殊表现的乐曲,定弦也可为纯四度。二胡属自然变调乐器,在定弦为“D A”的情况下,可演奏任何调高的乐曲。在戏曲伴奏中,二胡的定弦可根据戏曲剧种的调高、调性来确定。二胡在戏曲音乐中的使用,和其它民族乐器相比,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几乎所有有文场伴奏的剧种,其乐队编制中二胡都占较大比重。在这里,我仅谈一下自己使用二胡在豫剧伴奏中的一些体会。

在豫剧伴奏中,二胡一般使用“5 2”弦,也有用“6 3”弦,还可定“7 #4”(D A)弦的。我以前曾用“6 3”弦,但用过一段时后,发现一些问题:在伴奏中“老少配”的使用过于频繁,还有就是音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豫剧—特别是豫西调—伴奏中使用较多的低音So,全部要用中音So来代替。这样演奏起来可能要省事许多(少了一个换把),但却使伴奏效果大打折扣。中华民族音乐(包括戏曲音乐)的特点,就是其旋律是以单生线性发展的,过多地使用“老少配”的手法,就会改变旋律的线性进行方向,使旋律的进行不通顺、不流畅。在戏曲伴奏中,扰乱和改变旋律发展的方向和轨迹,可能偏离音乐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有时甚至和准确的思想背道而驰。所以,我认为二胡在豫剧的伴奏中过多地使用“老少配”是有一定缺憾的。另外,63弦的定弦在演奏中还不利于音准的把握。两个空弦都不是调式主音,在豫东调和豫西调的使用中均为不稳定音阶,使人在伴奏中总是有种找不到主心骨的感觉。

所以,我认为,定6 3弦在豫剧的伴奏中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至于定为7 #4(D A)弦,这种情况很少遇到,只能做为特例,这里暂不评述。现在我在实际伴奏中使用5 2弦,虽然在演奏中相比6 3弦有些麻烦(多了一个把位)但因多了一个低音So,演奏出的乐曲听起来就要完整得多,其旋律听起来也更加的流畅,在传统豫剧的旋律发展中,5 2弦能基本满足所需音域要求。另外,5 2弦无论在豫东调或豫西调的伴奏中,其空弦都能给人以稳定的感觉,有利于音准的控制和把握。

下面再谈一点伴奏中的技术性问题。我们知道,豫剧唱腔音乐中有“下五音”“上五音”之说,所谓下五音,是指豫西调中以中音d o为主音,依次往上级进的五个音,其排列顺序为:1 2 3 4 5,二胡在豫西调的伴奏中,在技术层面相对来说是较为简单的。豫西调旋律发展所使用的音域范围一般在低音S o到高音r e,音阶排列为5 6 7 1 2,二胡在这个音域的旋律中演奏,相比豫西调要多一个把位,也就是说在演奏中要频繁地使用换把,而豫东调中的高音r e多是经过音,并不在那里久留,上去马上就会下来,二胡伴奏中如果按传统换把方式翻上翻下,就会把功夫在耽误在换把的“路”上,得不偿失,运用三指移指换把的方法会好一些,但也有一定弊端:如音色虚而不实,音准难以把握等。我在多年的伴奏经历中,出于“懒惰”的原因,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当旋律中出现了高音r e时,虎口在第二把为的位置,用小指往下移,够到高音r e的位置,由于这时整个左手中心下压,小指按在弦上的力度很大,这样走出来的高音r e,声音清脆明亮,极富穿透力。在伴奏实践中,我还摸索出了一个往下扩展音域的方法,在豫剧音乐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旋律:6 5 #4

5、#4 5 6 5等,在定 5 2弦的情况下,低音f a势必要用中音代替。这样的话就会影响旋律的流畅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试着用改变弦的张力的方法改变音高,在低音S o的基础上生造出一个低音f a,具体做法是:左手在第一把的位置上,用类似压柔弦的方法,中指和无名指按住琴杆,和虎口形成杠杆作用,让琴杆形成一定的弯曲,以此来改变弦的张力,从而奏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低音f a来。由于二胡本身构造的局限,在豫剧伴奏中,不可能出现“老少配”的现象,当然,“老少配”是早期戏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行之有效的伴奏方法,在传统的戏曲乐队编制中,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伴奏乐器中,“老少配”的伴奏方法也是无法替代的,如豫剧乐队中的主弦“板胡”,由于受乐器本身构造的局限,其伴奏手段就主要依靠“老少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于戏曲伴奏的乐队也逐步由小型化向大型化发展,伴奏方法也由原来的大齐奏向多层次转化,伴奏人员开始出现分工协作,戏曲音乐出现了“配器”,“配器”的基础是和弦,而和弦的基本要求是音的绝对高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以为“老少配”是不合时宜的。戏曲伴奏历经数代艺人们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标准,其技法已经非常丰富。本文涉及的观点只是我个人在伴奏中的一些感受,由于水平有限,有些认识还是不一定精准到位,仅为一家之谈。

第四篇: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第五篇: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在这戏曲鉴赏课中我认识了戏剧,其中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戏剧文学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 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戏剧文学的分类 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我们的戏曲鉴赏课中讲到的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就以越剧版的红楼梦为例,编剧者选择了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最是适合不过了,所有现有的体现宝黛爱情的戏曲,以越剧的演绎最为成功,正是因为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唯有在柔美、婉约的越剧里,最能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我主要想论述一下现今的莲花落,我平时很爱看绍兴莲花落,其中百看不厌的还是《大年三十》由寿建立,陈飞,翁仁康,吴素英,周柳萍等老师演的作品。在此我就通过这部作品以小见大,来点论其特点,活力。首先论其特点,从上所述介绍可大概看出现今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但在《大年三十》这部作品上,我们未见这种形式,我想 这正是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它不在是演出形式单一的作品,而是电影式的多人表演,以莲花落为主体的形式又说又唱。剧情上,《大年三十》讲的是大年三十时,教书先生苏义救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的施潘嫂的故事。场景是一般老百姓的家,从三家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讲述故事。可见绍兴莲花落在取材上,是以民间为取材地。作品很贴近生活。因而其故事情节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很是受绍兴人民喜爱。体现了邻里之间人与人患难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古朴的民俗民风,加上过大年的特定气氛,使全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绍剧是绍兴的一大特色,它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绍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1950年定名为绍剧,绍剧是一种古老的剧种,来源于秦腔,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于绍兴地区,后兴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绍剧是绍兴的地方戏,是鲁迅笔下社戏的主要内容,以猴戏著称。观众们熟悉的也多是绍剧中的古装戏。最终敲定以绍剧演绎《生命的飞翔》,源于绍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和豪放洒脱、文武兼备的演剧风格最能反映剧本所体现的英雄风采。《生命的飞翔》以抗震救灾英雄邱光华机组的英模事迹为原型,用戏曲艺术的形式,塑造了邱光华机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英勇无畏、勇于奉献的英雄主义群像,热情讴歌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令人意外的是,绍剧演员姚百青此前最擅长的是演猪八戒,而在《生命的飞翔》中,他却成功地塑造了我军英雄飞行员邱光华。姚百青表示,演员们除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在传统绍剧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表演方面的改进。他说:“《生命的飞翔》不是纯绍剧,打破了程式化的东西,进行创新。身段动作、对白等,都与绍兴当地的社戏不同。”

还有《东山再起》也是深深吸引我的一部戏,它的剧情简介:“生于穷山恶水间,风刀霜剑不皱眉。练就铮铮双飞翼,猎尽窃窃狐兔辈。敢蹈四海万顷浪,笑迎五洲千钧雷。天赋一腔凌云志,搏击到死头不回。”一曲激情澎湃的主题歌,唱出了《东山再起》的精神风貌。东晋中期,朝政腐败,前秦南压,内忧外患日盛。文武双全而年少气盛的名士谢安,因淝水初战失利,又遭大将军桓温无端指责,愤而辞官隐居会稽东山。桓温之女桓蔷是谢安的红粉知己。当胡秦再次兵临淝水、晋军连遭败绩时,她千里迢迢寻至东山,几经周折,力劝谢安复出,临危受命以救国难。

剧作再现了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塑造了名士谢安、侠女桓蔷和枭雄桓温三个艺术典型,还塑造了书圣王羲之、高僧支遁等多个各具个性特色的舞台形象。剧作以谢安人格的自我完善为主线,主题鲜明而风格空灵,具有独到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东山再起》所体现的“失意不失志”,执著奋进、再创辉煌的精神,既是古越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360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调腔的脚色行当有“三花、四白、五旦堂”之称,三花为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白为老生、正生、副末、小生,五旦堂为老旦、正旦、贴旦、小旦、五旦。其表演以精湛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调腔音乐的特色有三种:一为帮腔,二为叠板,三为干唱。

《挑水伯断案》是一部大型调腔古装轻喜剧,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以挑水卖水为生的挑水伯,在一桩杀人案被糊涂县令错判后,他仗义直言,主持公道,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他历尽艰辛、吃尽苦头,还差一点搭上自己的性命,最终,他层层抽丝剥茧查出了真凶,挽救了无辜。挑水伯的扮演者是县调腔剧团青年演员王莺,她的表演细腻到位,给整台戏增色不少,她感慨地说,这个角色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尝试,因为以前她演的都是很正统的老生戏,这个戏为喜剧,有点带小丑的味道,对她来说难度特别大,但通过许多日子排下来,也很快进入了角色当中了,这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进步。

以前我对戏剧是不感兴趣,上了这次的课后,才发觉戏剧其实是挺有意思的,它的文化历史也是挺悠久的。从中莲花落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剧种,它弥漫着一股乡土的气息,它作为绍兴乡土特色的剧种,而我又在这绍兴上学,真的是很开心,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多接触些莲花落,也希望当地的人能多多发扬它,让它成为绍兴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计算机093班

周丽燕

下载浅谈戏曲伴奏中二胡的作用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戏曲伴奏中二胡的作用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戏曲鉴赏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 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 级:09级英语教育班 姓 名:孟裕娟学 号:200940927101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姓名: 于湘滨 学号:0918030103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浅谈中国京剧与评剧摘要: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论文2000字

    一直以来,对戏剧之中的昆曲情有独钟。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目前但凡稍有名气的京剧大师,没有不会昆曲的,该剧也被誉为“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

    中国古代戏曲论文

    初见惊艳,再见,期望依然——秦腔的昨天与今日 一、初见,便有西北汉子的铮铮情怀——秦腔的起源 秦腔起源于遥远的秦代的秦地歌唱,《诗经》中有“秦风”这一部分,古代的诗又都必......

    戏曲赏析课论文

    我的戏曲,我的中国 红袖一甩,环佩叮当,饶是那花旦登台,巧笑嫣然间,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玉指勾花,红唇轻诉,时而羞怯如情人耳语,如泣的胡琴余音袅......

    二胡专业课教学中的智慧初探(共5篇)

    二胡专业课教学中的智慧初探 摘 要:纵观当代二胡艺术的发展态势,犹如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年轻一代的作曲家们推陈出新,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技巧新颖......

    二胡教学设计(共5篇)

    二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维生和他的作品; 2.掌握《二胡》的篇章结构; 3.了解《二胡》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二胡》的写作特点。 2.理解《二胡》的......

    分析钢琴教学中的伴奏技术培养论文(5篇范例)

    [摘要]伴奏技术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伴奏技术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钢琴作品的演出效果。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伴奏技术的培养,让学生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