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课题,它主要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全校师生的一个服务的模式和空间,为迎合师生的需求而建立,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学习和娱乐,十分受欢迎,并且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谋求自身新发展的一个突破点,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开发。笔者在本文将会通过探究信息共享空间的来龙去脉,完整而深入地解析共享空间的意义,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笔者先是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些内容和功能,接着表达了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观点,最后从整体上给出了一份关于共享空间建设的计划。
1信息共享的来龙去脉
信息共享空间始于1992年,一开始是叫“信息走廊”,后来改名为信息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校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基础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和进步,帮助学校来统计学术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和传递等等。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出现了网络课堂,试图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部分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落后,严重缺乏相关开发经费还有基础设施设备。
2何为信息共享
在1999年DonaldBeagle发表过的一篇关键论文《IC构想》中,作者做出了对IC(InformationCommons)概念的定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一个定义是在特殊的再现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获取相应的数字服务或是通搜索引擎获取馆藏甚至是外部的资源信息。另一个定义是在一个创新的空间里,建造一个新的信息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环境里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更多的服务。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几个客观物理条件:一个信息中心平台,一个空间,一个校园内外各部门合作的关系。在美国,IC被认为是:图书馆加上软件、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新型图书馆,一个资源管理中心,将资料和人员广泛地统一在一个区域中。首先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多媒体人、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还有用户的动态的服务交流空间。这个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站式、能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学习效率。中科院的毛军关于IC的特征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信息的自由分享、使用和互动”。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属于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途径,它应该由物理和虚拟的部分共同组成,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注重合作和共享,这是一个沟通交流学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3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意义
各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先进的信息共享空间在推动高校改革还有水平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3.1IC是迎合高校需求的综合设施
动态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资源空间,十分贴合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提高了师生交流学术资源的效率和质量,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用户可以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里任意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甚至有些很难获取到的信息现在也变得触手可及。
3.2建设信息空间是现代高校师生的要求
高校信息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学校各部门充分合作,将广博的学术资源汇集到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和权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用户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好的体验感,学校的用户会更加重视对图书馆的使用。3.3信息共享空间辅助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个利用率高的共享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资源还有拓展资料,甚至还能有学术技能培训,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学术规范的一些相关培训。
4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4.1物理空间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设施是存在的客观基础,建议将这个物理空间合理划分成几个分区,以迎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信息台的建设。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以后,第一个遇到的应该是信息台,主要作用视为用户介绍空间内所有的服务项目和资源信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师生的使用提供便利。建议这个信息台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员和多媒体人员共同建设。设置学习讨论专区。建议图书馆专门设置几间独立的、隔音的工作间,主要作用是讨论和开会,可以采用预约制且基础设施完备,比如桌子、插销、网线口、黑板、投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来获得一个专门的、安静的开会培训的工作间。专门学习区域。这里可以理解为自习室,主要是供学生看书和学习,有图书资源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桌子、足够的插销和网口,甚至可以有几台电脑来帮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和资源的搜集整理。打印复印设备。建议图书馆在固定的、公共的区域放置几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打印复印服务,当在其他区域搜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时,可以通过这几台打印机进行自主的打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和定期维护保养。
4.2共享空间的虚拟部分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虚拟空间部分的建设,这一部分甚至比物理空间的建设困难许多,因为信息量十分庞大繁杂。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尽可能地搜罗网络资源,把它们整理到一起,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且把纸质资料也信息化录入数据库中。
4.3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设置
信息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动化的机器,而是需要庞大的人员支持。这些人员包括参考咨询专家、软硬件技术专家、能解答具体问题的各学科专家、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或是普通技术人员。这些人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运营支持。还有一些岗位可以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招募学生来做兼职,学生可能会更了解彼此的真实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一些好的建议。
5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众多高校在试运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信息共享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并且积极在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共享的实践和平台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将全国的学术信息资源强有力地集合在一起,为全国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昌平,胡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16-29.[2]陈维,阮海红.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10(2):148-152.[3]祁宁,张东伟.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型构建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91-93.
第二篇: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智慧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从内涵来看,IC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为适应人们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它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各类技术、设备,聚集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和学术资源空间。
从服务与特征来看,IC是一个提供“7*24”,即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具备便利、专业等特征,并注重技术、注重协作、注重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为读者提供学术交流信息互助的一个空间,通常在空间中配置有一些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能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上海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我们能在上海图书馆ic得到什么? 一个宽敞明亮可随意交谈的隔断空间 由参考馆员陪同的全程参考咨询服务 定题查找文献 馆藏电子资源全开放
无限网络端口•内网台式计算机•投影和幕布电视机•电视卡•插座 免费发布学术信息的渠道 共享他人的课件或学术资料 Web 2.0技术免费指导和培训 馆藏数据库使用一对一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首倡“图书馆IC2理念”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首倡“图书馆IC2理念”,力主建立“触手可及”的智慧图书馆。“所谓IC2理念,就是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行了“泛在智慧课堂”。具体做法是:图书馆率先针对一、二年级本科生推出了“电子教参”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教务处安排的各类课程,图书馆负责准备电子化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参书,乃至作业、报告、笔记、学习心得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利用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任何移动终端,除了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安排和参与课程学习,还可以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包”,而是一种“教学环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课堂”。
南京大学: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
201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鉴互联网服务的经验,上线了Book+、Find+、Mobi+、Pad+、Subject+等五大创新服务。
“这里的‘+’,是对图书馆原有服务的升级。”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邵波说。以Book+为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Web服务。读者使用该功能后,除了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校内账号OPAC登陆外,还可以用QQ号、微博帐号、人人网帐号等更常用的帐号登录。此外,该功能还提供更丰富的书目信息和互动服务,可以自动身份判别、主动推送“新书推荐”,让读者荐购网络热评的未藏书目,等等。
Find+ 简介
Find+ 知识发现平台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国EBSCO公司和南京大学数图实验室联合研发,利用EDS平台授权提供的国外出版商合法元数据和先进的外文多语种搜索技术,结合本地化服务功能,搭建的国内领先的知识发现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图书馆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学术资源发现和共享服务
Find+平台特点
1.高质量的学术搜索引擎技术 2.体验最佳的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 3.强大的全文检索能力 4.复杂的高级检索功能 5.强大的二次文献融合能力 6.本地化的全文链接 7.智能原文传递服务 8.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9.多网络组合创新服务 10.合乎知识产权的元数据 Mobi+移动图书馆简介
Mobi+移动图书馆产品是为了满足读者希望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查询和浏览图书馆资源的一款基于wap、Android、ios平台开发的高性能手机软件。
Mobi+移动图书馆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读者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便携移动设备(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方便灵活的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查询、浏览;一站式查找并获取图书馆纸本图书及电子资源,并可以帮助读者通过该软件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个性化服务。Mobi+移动图书馆能从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实现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和资源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的需求。Mobi+移动图书馆系统特点
1.支持各类手持设备系统,包括wap、安卓、ios 2.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纸本资源,实现在线预约、收藏、评论 3.随时随地查找电子文献,下载阅读。
4.随时随地查找、收藏电子期刊,查看期刊最新目次。
5.第一时间揭示图书馆到馆新书信息,学生可根据专业量身定制。
6.强大的消息推送服务,学校可免费为读者发送新闻、讲座,新书、期刊、读者借阅到期等消息。
7.强大的工具支持,语音搜索、二维码等。Pad+简介 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是一款基于安卓系统平台开发的大屏幕触控互动服务终端。Pad+可以部署在教学楼、图书馆、学院大楼、宿舍楼等场所。Pad+提供数千种优质的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以及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优质服务,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与手机终端互动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用户不必到图书馆现场也能便捷、高效的查阅到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并利用Pad+体验图书馆交互服务,让读者随时随地畅游图书馆。
Pad+特点
1、可多场所部署,图书馆服务可以遍布校园。
2、提供借阅千种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到手机终端。
3、国内首台支持可与智能手机交互的移动大屏终端。
4、无需到图书馆便可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源、信息。
5、自动同步学校及图书馆门户网站的新闻等资讯、免维护
6、采用国内领先的大屏幕触控设备,坚固稳定。
7、移动大屏平台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国内首创。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简介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各大学科新闻、文献、课程、会议、人物、机构、专利的聚合系统平台,将网络上有关学科的及时信息聚合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上,便于用户及时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各相关学科发展信息。建立基于学科的互动问答平台,方便学科馆员帮助解决用户在学科教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学科馆员利用自身知识帮助解决的各类问题,通过subject+学科知识平台建立强大的学科知识库。
南京大学subject+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
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利用Subject+平台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该平台汇集了全球能源科学资讯和文献的知识中心,为能源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的知识库和个性化的精准资讯服务。
“在未来我们还将上线更多的创新服务,力争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将智慧图书馆打造成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邵波说。
浙江大学:主推八大信息共享空间
2012年,浙江大学图书馆结合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规划和实践了知识、学习、研究、系统、多媒体、发明、文化和社会等八个信息共享空间。它们地处学校图书馆内,是相对独立的8个区域,都配置了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设施及常用的专业软件。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说,这些信息共享空间,打通了信息载体、内容分类、物理空间的界限,将为师生提供资源一站式服务,满足他们对学术资源、研究氛围、文化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申请,提前进行预约。比如在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将“国立浙江大学”的匾额复原后挂在门口,并搬来了部分浙大西迁和老浙大70年代时期用来装书的木箱子,放在里面,整体营造出一股浓厚的复古氛围。
“这些共享空间推出后,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据2012年10月至12月的数据显示,文化空间的预约次数由4次上升为16次,增长了四倍。”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位于逸夫馆404、406房间,由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
和研讨小间等部分构成。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印刷型工具书、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本馆信息共享空间建成于2008年4月,其前身是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信息共享空间各功能区介绍:
实物音像资料——本馆所有实物音像资料(VCD/DVD/CD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书/刊附盘、音视频点播节目等)都收藏在此,限在本空间电子阅览区阅览。其中绝大多数音像资料已通过多媒
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IC咨询台——由参考咨询馆员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部分常用的印刷型工具书也放在咨询台供读
者使用。
电子阅览区——电子阅览区目前配置了38台电脑、打印机及自助扫描设备,安装各种常用软件,读者可在此自行检索、浏览、下载本馆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可联机打印,亦可浏览本馆多媒体光盘或书刊附盘,或在线访问多媒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音像视听区——音像视听区配置有5台19寸屏幕电脑、耳机,可供1-2人同时单机或者在线使用
音像视听服务。该区还配有沙发,供读者休息。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奥克兰大学)Grafton campus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
摘要:文章在描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大数据研究背景及其特点,打破“国内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提出图书馆管理理念应关注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转变,并通过分析图书馆管理将受到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哪些影响,提出图书馆管理如何立足当下,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化服务
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概念逐渐渗透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先进的数字技术,如数据压缩、非线性网络、数据共享、数字化资源存储与管理等,大量用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在数字化概念突破狭隘的技术层面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同时,我国图书馆管理在信息技术
1的应用先后经历了两次变革。首先是建成图书馆管理自动化系统,其次是图书
馆数字化建设。目前,国内图书馆正处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即文献资源数字化。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成绩斐然,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以及一批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库的建设。
1.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和体系结构方面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图书馆内外部管理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管理体系(包括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管理、数字化资源建设管理、文献信息资源检索系统管理等);规范、标准等支撑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的研发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研发成功包括ILAS等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在数以千计的各类型图书馆推广应用。2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一般能满足用户的功能要求。包括馆内行政和业务管理功能;文献资源的采集、加工整合、内容管理以及检索服务等功能;文献信息交换与接口系统功能。系统通过XML数据交换标准,方便与其他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以满足系统扩充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2.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进展较快的,主要是高等教育系统图书馆。1995-2000年,高校系统图书馆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主要建设内容。主要以书目资源和电子资源建设为主,以自建资源为辅,图书馆通过加入CALIS联机编目1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来实现书目建成联合目录,实现馆藏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在自建库方面,高校图书馆基本上是采用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来建设自己的特藏资源,采用基于单库模式的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来提供在线检索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位论文、期刊篇名数据库,以及一批高校特色专题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等。国内外电子出版物的采购自1999年后逐渐普遍,经费较充裕的高校图书馆一般购入国内主要的电子书刊资源,以及国外的全文文献库。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基本已实现管理自动化,有条件的图书馆也相继购进部分国内电子书刊资源,开展特色或专题数据库的建设。3
(二)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存在问题
1.图书馆数字化整体建设发展不平衡
数字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建设。受国内互联网建设的滞后和国内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弊端的影响,国内图书馆事业形成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的局面。具体而言,对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影响最大的有两方面:一是在在互联网网络发展中,东西部差别和城镇乡村的差别;二是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基础薄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年7月)显示数字,2005年互联网渗透率城镇是乡村的6倍。网站数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占18.14%)、广东(占17.19%)、浙江(占9.13%),最少的省份是西藏(占0.12%)、海南(占0.13%)、新疆、甘肃、贵州(各占0.14%)。IP地址数最多的3个省是广东(占10.18%)、江苏(占7.13%)、浙江(占7.10%),最少的3个省是西藏(占0.11%)、青海(占0.13%)、宁夏(占0.14%)。从地域分布看网站数,华东(占37.17%)是西北(占11.9%)的191.8倍。东西部图书馆数字鸿沟的形成,不能不影响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设备和必要的数字化技术投入 正如上文所言,由于全国经济发展层次不一,各地区图书馆无法均衡建设必须的信息化设备,特别是西部地区,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很多地区图书馆管理工作仍处在人工服务水平,制约了当地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还有些地区虽然购买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低,不会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等数字化设备,所以无法真正的实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4
目前,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研发实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信息产业科技发展中不如企业信息化受到重视,参与研制的厂商不多,研制人员与图书馆专业人员对于对方业务熟悉了解仍有差距等等因素,使图书馆数字化技术还未能适应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5
3.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没有统一标准,存在数字资源重复建设现象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机构、一个行业,它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目标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把分散的文献信息通过采集、加工,整合形成资源库,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数据规范、检索语言的规范、应用系统功能规范等问题。但是,目前国内有关机构并未对上述规范做出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区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无法进行整合,从而无法有效降低图书馆管理成本,和方便读者通过互联网方便查询图书馆各方面的公开信息。3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谢卫、张春红:“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赵燕群:“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辨思”,载《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6期。
与此同时,国内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的、细致的全国性规划,各图书馆完全是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相对独立、非常分散的一种状况。有的时候在采购各种资料或者是对数据库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却偏偏忽视了图书馆的网络联系建设,结果导致图书馆之间不但失去了联系,使其职能自己发展,而且无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因此,根据当前的现实来看,各个图书馆基本还是采用各自为政的办馆模式,本质上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复劳动与一定程度上资源的严重浪费。6
二、打破“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偏差认识 自2009年以来,“大数据”一词开始越来越被关注,包括图书情报界对大数据的关注,关注大数据对图书馆未来管理的影响。但是,基于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学界存在一种偏差认识,即图书馆管理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纠正这一偏差认识,笔者从大数据研究背景、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内在关联,以及上述国内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进行陈述分析,以明其理。
(一)大数据研究背景
1.大数据研究起源
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的文章《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而大数据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则是源于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5月发布的《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报告,报告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72012年联合国一个名为Global Pulse的倡议项目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主要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数据洪流的情况下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8同年,美国政府宣布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继1993年美国宣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的又一次重大科技发展部署。与此同时,IT行业巨头,如Microsoft、IBM、Oracle等相继投入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并针对企业的决策支持、风险分析、自动化流程等方面提出相关服务。
2.大数据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者们也习惯于按照特征来描述大数据,大数据的常见特征是3V:(1)大量化(Volume),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已从GB到TB再到PB级,甚至开始以EB和ZB来计数;(2)多样化(Variety),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作为制造数据主体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个体所产生的绝大部分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音频和视频信息等;(3)快速化(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化特征一方面指大数据的增长速度快,另一方面指大数据所包含的众多非结构化数据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新闻、金融及社交等数据,随着时间的6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孙晓丽、甯佐斌:“新媒介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与宣传途径的思考”,载《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载《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年第1期。
流,其利用价值会越来越低。此外,也有组织和个人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V,但第4个“V”所代表的含义众说纷纭,IBM认为大数据的的4V应包含准确性(Veracity),而IDC则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价值性(value).虽然大数据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研究,正是因为这些争议的存在,证明大数据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也将逐渐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
3.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在于从不确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数据,借助于Hadoop等处理和分析平台,大数据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其价值。在能源领域,丹麦能源公司Vestas利用IBM大数据分析软件和系统对气象报告、潮汐相位、地理空间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改进了风力机组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能量输出。在政治领域,奥巴马在2012年美国大选中获胜得力于其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如分析师们根据每个选民的住址、家庭状况、家庭背景等数据分析得出其性格特征,从而针对他们进行不同的竞选游说,用最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获得了大选的成功。在零售领域,淘宝数据魔方是一个基于淘宝海量数据分析的商业数据产品,可以分析淘宝全行业的浏览、交易、收藏、搜索等数据以及消费者的用户特征,从而得出消费者的去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方便卖家分析竞争对手,探究消费行为,提高销售的针对性。
通过分析大数据研究背景,不难发现,大数据应用的前提是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储存,而相关数据的积累是一个有意识的长期过程。结合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现状,只有个别图书馆有预见地在平时的管理活动中加入了对读者基本信息、借阅时间和借阅书籍种类与数量等数据信息的定期收集、分析和管理,大部分图书馆并不具备这个意识,或者对此类工作没有足够重视,而这注定了中国图书馆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才能进入大数据时代。
(二)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的内在关联
数字图书馆和大数据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简要分析如下:
1.数字图书馆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图书馆的功能和运行方式被用户所熟悉,不管是收藏对象上的变化(从印刷型文献到电子信息资源)还是收藏空间上的变化(从实体物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中心的功能不会改变,通过有形的图书馆把无形的大数据组织起来,供用户使用,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人们用于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摸得着、看得见的一
9个具体抓手,而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与推动。
2.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技术提供实验和应用空间。大数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知识库,随着知识信息的巨幅增长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问题。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需要结合大数据技术,如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类、数据挖掘等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也要应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复杂数据的处理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基础功能之一。从技术角度来说,大数据的许多技术、趋势就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趋势。10
3.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的数据源,是大数据的一部分。用户关注隐藏在大数据中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心,可以把知识和信息组织起来,提供给用户使用。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必然要9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
涉及大数据相关概念和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好了,才能实现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大数据平台的呈现,而数字图书馆为大数据提供应用空间,其建
11设进程为大数据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经验启示。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图书馆数据管理硬件和软件薄弱,阻碍了图书馆管理由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进一步转变,加之有关数据收集传统观念的束缚,很难确定国内图书管理真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12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并且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管理工作。
三、图书馆管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管理必将从数字化管理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并且承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为此,图书馆又应该做哪些工作来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一)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影响存在利弊争议。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出现将促使图书馆的馆藏方式多元化、工作手段自动化、推荐个性化和服务范围社会化,由此可以回应人们对网络数字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有助于迅速地建立起非常科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效舒畅的管理机制,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最终把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全部实现,从而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13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传统出版业的内容数字化尚在进行中,因此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虽然内容数字化、阅读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都已经起步,但从全球范围和图书馆全行业看,数字化成熟度参差不齐,“数字革命”远未成功。现在“大数据”又来了,传统图书馆将面对更艰巨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总之,当前来看,大数据对于图书馆行业的现实影响力尚不大。14
从长远着眼,笔者肯定大数据将为图书馆管理带来巨大影响。其实,大数据是伴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出现的,大数据的储存、分析和管理是数据处理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建设和管理必然深受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有利影响诚如上述。当然,事物总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在帮助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容易泄露读者信息或者学科研究进度的危险。
(二)当前可开展的前导性工作建议
尽管目前大数据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许多难题和争议,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时不我待,不能守株待兔,建议在以下方面开展一些前导性工作。
(1)数字资源整合平台的建立。数字资源分布于不同数据库,采用的构建方式、支持平台、数据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存储格式都不尽相同。此外,不同11曹丽娜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载《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3年增刊。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王裕鑫:“基于数字化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载《信息技术》2013年第26期。陈超:“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载《图书馆杂志》2014年第1期。
数字资源关联程度较低、内容交叉重复,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都不一样,用户需要在不同数据库之间切换和重复操作,造成不便。为适应未来“大数据”的整合使用要求,应建立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快速、无重复、聚类呈现及多角度导航。北大图书馆的“未名学术搜索”系统在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能检索到该馆馆藏的所有图书、期刊、多媒体、学位论文、电子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种订购的数据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来源”、“位置”等信息途径。
(2)加强原生信息资源的整合。未来大数据的一个重要源泉是不断产生的原生数据资源,因此应加强对原生数据资源的整合,建立原生信息资源数据库。目前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知识关联程度较低,而且内容交叉重复,应提高原生数据库的互操作性,形成知识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的动态、发展的原生大数据库。建库过程中要朝着有利于大数据的方面区做,统一协议,建立标准平台。
(3)精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通过用户在数字图书馆网页的停留时间、浏览次数、链接点击、搜索等行为的记录,根据用户的兴趣特征,为用户主动做出个性化精准推荐。目前的这种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建立为大数据环境下用户行为分析与预测做的应对准备,其实实践过程可为大数据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需求分析报告
高校图书馆需求分析报告
现行系统概况描述
有些图书馆现为还是采取较为落后的人工管理,效率低,易出错,手续繁杂,而且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图书馆希望借助计算机的快捷便利的优势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用于管理读者的登记,图书的购入、借出、归还以及注销等日常的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功能。并方便管理人员查阅读者、图书的借阅使用情况。加快对当前借阅情况统计的效率,全面掌握图书的流通情况、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加快信息的及时反馈,为读者提供一个满意便捷的借阅环境
系统总体需求: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1)图书馆希望能够在编目的时候迅速查找新的书籍是否已编目,并可以能够快速的编目,2)图书馆希望省去编写查询卡能够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快速查找功能。3)图书馆希望使用条行码来实现图书的借还书籍。4)图书馆希望通过能统计大量的以前无法统计的数据,方便进行管理。5)在还书时实现计算机自动进行罚款处理。6)有多个库,要可以灵活设置库的性质。7)图书管理员有不同的职位要可以进行权限设置。
对系统的要求:
图书馆提出的要求,结合我们的技术建议再加以考虑,产生了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 1)、编制一套采购管理系统(订购和购书); 2)、采编室需要一个管理模块,主要是查询库存进行验收和所有书的个别帐登记,以及编目管理系统; 3)、编制一套流通(借书和还书)管理系统 ; 4)、编制一套库存管理系统(库存);能够用计算机进行快速查找,已确定图书的名称和存放的位置。5)、查询模块; 6)、用户管理(用户记录管理和权限设置); 7)、统计打印模块
另外该校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强调以下要求:
改善编目和流通这两块,用计算机管理在编目的时候自动迅速查找新的书籍是否已编目并可以快速编目,能够用计算机进行快速查找,已确定图书的名称和存放的位置。,对不同库不同级别的读者在借书量和借期分不同的权限。做个借期超过要求罚款的功能,在还书时实现计算机自动判断图书借阅是否超期根据条理进行罚款;可以设置罚款条件,超期后每天罚款多少(不同类的书罚款不同)。
对所有的馆藏图书安装磁条,增加图书安全性。
对性能的要求:
学校对系统性能无特殊的要求,只要查询图书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延迟就可以,我图书馆目前有藏书50万册左右,查询的时候最好不要超过5秒钟。
条件、假定和限制:
(1)设定系统最小寿命:系统应该能在无重大改动的条件下正常运行多长时间以上的最小门槛。
(2)对设备的要求: 要求计算机稳定性能良好。(3)图书管员工要受过较好的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在调研的时候感觉有不少的员工因为年龄较大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较少对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经验有所欠缺。
通过实地的调查分析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适合高校的图书馆馆藏图书日常借阅管理功能系统,借助这个由计算机为基础平台的管理系统高校可以快速便捷实现日常的大量工作显著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不仅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日常管理还为各位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借助这个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第五篇: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提高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
姓名:辛振 班级:化学类二班 学号:201214760212 摘要:
在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重客体、轻主体的偏颇现象,即偏重信息资源库与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信息客体基础结构的建设与投入,而轻视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在内的信息主体的教育与引导。因此突出和强调信息素质教育,有其深层次的意义。把信息检索与化学类专业课程捆绑在一起进行,为学生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并能分析、利用,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科研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达到信息素质的目的。关键词:信息素质,化学类,信息检索,大学生
信息素质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首次提出的。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的内涵也不断发展变化。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之后的另一个生产要素,是信息社会考察某国家人力素质、生产力、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 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投入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信息素质 的教育早已被社会各界作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整合到高校的各项教学工作中。
1984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正式启动,且主要以高校为核心,教育过程又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据不完全统计,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1080所高等院校中,已有700多所开展了文检课教学,其中1985至1988年有近130万大学生接受了学时不等的文检课教学,此时的文检课达到了~个兴盛的时期。然而进90年代之后,其发展呈下滑趋势。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教高司44号])文件,提出该课程具体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常用的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掌握获取与利用文献情报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当代人才的培养目标。信息素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2002年为适应网络化发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改名为《信息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进入新时代。“文检课”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发展,新的教育目标要求“信息素质教育”要站在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高度,与时俱进,立足于现实的信息环境,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来构建“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l、文献法
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纸质文献等途径广泛搜集国内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并把重点放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趋势上,了解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总体情况,借鉴和吸收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2、比较研究法
充分利用此方法,分析对比国内外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通过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作者获取了大量的数据,为深入了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奠定了基础。教学效果
(1)调动了学牛学习积极性。专业实验课与检索课整合,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不仅是在上课学习,而且把枯燥无味的检索变成一种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掌握一些真才实学,毕业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会出现诸如实验方案不周、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协调、任务分配不合等问题,学生通过协商克服这些困难,从而提高协作意识与能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促使学生认真操作,努力提高实验技能。
(2)提高了实验效率。原来做1次实验只得到1个实验数据,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无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思考与讨论”也无话可说,一份实验报告交上来,常常只是教科书的“复制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基本改变了这种状况。学生不仅从实验课上获得实验产品,观察实验现象,而且通过集体的力量可获得更多的实验信息,经过对这些信息数据的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最佳实验方案,并用所学的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使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培养了良好的素质。实行研究式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习上了一个档次,初步树立起科研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以往开展“小论文、小发明”活动,学生主要是依赖指导教师,而现在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自己选题,检索资料,分析利用,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老师只做“参谋”。不仅如此,学生还能从生产实际中找来问题,进行“攻关”。几位毕业了的学生了解到一个产品“镁铝材质耐火装饰板”的配方和工艺存在技术问题,就把它带回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最佳工艺条件。一家合资企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化工学院招聘3名开发化工产品的技术人员,经过考核试用后录用,企业对他们非常满意。一年来,他们已完成了10个洗涤剂方面的产品开发项目。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校时的良好基本功训练和具备良好的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胡修琦、孙杰乜41提出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实践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形成自身信息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张贵荣嘶1提出在教学中倡导采用双向式、问题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讨论、自学、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和专业设计的能力训练环节;由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和学生本人共同评判:选用该课题时在调研中的合作精神、讨论中的表述能力、课题的新颖性,实习报告的水平、完成课题的组织能力等指标水平,经过综合评测后给出相应成绩。参考文献: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欧阳江萍(2010)我国信息数值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殷爱武(2006)
研究式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检索教学整合尝试 张康华 徐军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