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7: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第一篇: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理论实践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状况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指出了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信息共享空间(InfomrationCommons,IC)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迅速普及。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条件。因此,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lad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IC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DonladBeagle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AmericanCouncilOilEducation)将IC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图书馆的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它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另一种是图书馆机构的一种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Bailey~U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数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nmons)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多数图书馆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即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结合,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咨询服务。

Mac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RussellBailey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AndrewRichardAlbanese对IC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IC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K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

尽管围外学者对IC作了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IC是指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专业馆员及计算机专家的物理空问。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1.2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中RobertA.Seal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obertA.Seal把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归纳为:(1)无所不在(ubiquity)(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读者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

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从RobetrA.Seal对IC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IC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用户的合作性和对用户信息技能的支撑性四个方面。

l、3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

DonaldBeagle和MartinHalbert以及PhilipTramdack认为Ic需要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向导和技术支持;②提供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为这些软硬件提供支持;③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支持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④明确指定这个机构的职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创作、支持和维护这些组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⑤提供一个鼓励、指导以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归纳起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凭借先进的设备、独立方便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馆员及技术专家为用户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1.4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

NancyAllmang认为IC由物理空间(PhysicalCommons)和虚拟空间(VirtualCommons)构成。其中,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

WilliamBaer等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等八所大学图书馆的IC实践,认为最好的IC应该拥有以下八个组成部分: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丁作站、商议站(ConsultationStations)、写作实验室(WirtingLab)、延长的时间(ExtendedHours)、休闲区(Lounge)和附属IC(SatelliteInformationCommons)。

DavidBollier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等。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

J.Koelker和M.Bobich在《德克萨斯教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想。该IC由四部分组成:(1)一个安静的含有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嘈杂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由于IC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学者们关于IC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图书馆的IC结构也是各不相同。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IC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IC。

2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国外最早开展IC服务的是1992年8月.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Arcade,IA)”。IA投人经费共ll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fnormationCommons。IA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rr)和学院三方合作,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_l]目前,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的IC,拥有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既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2004年7月,ARI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t]~务的占30%。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了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ll0万美元。在服务设施配置方面,57%的馆开设新的务区。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l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人员配备与培训方面。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cal1)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1T:工程师。

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Clagary大学图书馆的IC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热烈欢迎。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外围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外围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IC由专家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期达到四个方面的成果,即技巧、信息、支持和设施。

Calgayr大学图书馆lC的核心服务理念是:IC是大学各个社团成员探索学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IC提供定向服务.即针对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IC是教学辅助设施,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做准备;IC坚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IC是一种综合设施,为用户识别、定位、检索和操作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问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家。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创建了它的第一个IC,在得到广泛的好评后,又建设了第二个IC,如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利维图书馆的IC规模很大,提供几百台计算机并设有多个媒体实验室和写作中心等个人或小组学习空间。

1998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在BelmontAbbey大学图书馆馆长leDonaldBew的领导下组建了IC任务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随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实施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J.Henning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l0月2日~2005年3月31日访问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资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3 IC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3.1数字信息资源是IC基本的物质基础

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尤其是21I:E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大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了50%.这就为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2馆员素质是决定IC成败的关键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IC的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技能。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各类专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馆员的计算机技能外,还应在人员招聘时重点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至于国外图书馆实行的由学校IT部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3科学的管理是IC的灵魂

IC建设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做得好.效果会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咨询,做得不好,效果可能仅相当于咨询台周围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必要对读者需求做充分分析,根据现有的服务流程以及馆舍布局、设备和人员情况进行规划,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投人,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3-4营销是IC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IC是一个新生事物,用户对它并不了解。因此,推广IC的难点恐怕就是用户需求不足问题。IC不同于电子阅览室,它主要是在利用集成的、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同时,允许用户之间(同学与同学或同学与老师)交流、讨论学习或研究上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用户去图书馆大部分是独立借出学习或研究所需要的文献,或利用图书馆的空间阅览学习或研究所需的文献。按照IC的功能,这类用户不能成为IC的用户。只有那些有共同学习或研究需求的师生才应该是IC的用户,否则,IC与电子阅览室有何区别?既然如此,IC的用户群就极为有限了。因此,图书馆应该通过网站、海报等多种形式宣传IC,使用户广为知晓,从而使IC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启示

摘要:韩国延世大学图书馆是目前韩国最现代化的图书馆,其中的信息共享空间是该馆的核心。本文主要研究了延世大学信息共享空间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对我国高校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延世大学ic的构成要素

(一)理念设计。延世大学ic秉承的三个理念——“入微,便捷,人文”,全馆设置尽量符合读者的学习研究要求和特点,为读者提供人性化和富于人文气息的软硬件环境。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空间布局。延世大学ic空间布局体现了美国的koelker·j和bobich·m的ic实体空间设计思想,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信息服务台。信息服务台对整个ic进行协调管理,配有涉及各学科领域、硕士学历以上的专业咨询员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自助查询台可以精确地提供所需图书的馆藏位置,并通过电子屏幕的3d立体效果显示,让读者对书的位置一目了然。2.计算机和信息资源中心。计算机和信息资源中心是ic的主体,大致分成笔记本电脑区、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服务区。笔记本电脑区提供有线、无线上网及笔记本电脑租赁服务。电子

图书馆和网络服务区各设有80台计算机,并有一个“国际电脑区”。它由一组支持多种语言的电脑组成,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都是按照英、中、日等六种语言来安装的,为外国使用者提供友好的使用环境。3.个人学习空间。个人学习空间提供300个具有笔记本电脑接口和无线网络的座位,以及800个普通的座位。普通学习空间与笔记本电脑使用学习区相分隔,每个座位隔间设置,相互不受干扰,满足使用者对安静空间的需求。4.团体讨论互动空间。ic作为学术交流、共同进步的场所,讨论和互动空间必不可少。延世图书馆ic中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可供课题研究组和学生学习小组集体讨论的空间:“展示间”,是形如报刊亭的小屋子,设有电脑和书写白板,可容纳3-5名成员;“双人座位”是可供两人学习讨论的隔间;“小组项目展示台”,具有usb接口供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让使用者能够直接在桌面上与其他组员分享自己的演示文稿等内容。5.休闲区。在延世大学的ic里,随处可见开阔舒适的休憩空间。馆方设置了可供8人围坐的长沙发、供三到四人同坐的长木凳、室内小花园以及画廊等,为读者提供贴近自然而富于文化气息的休息环境。

第二篇: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信息共享空间引领图书馆未来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智慧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 从内涵来看,IC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也是为适应人们新的学习和研究方式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基础设施。它将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相对无缝的信息环境中,竭力为人们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结构和功能角度来看,IC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各类技术、设备,聚集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和学术资源空间。

从服务与特征来看,IC是一个提供“7*24”,即全天候提供信息知识服务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具备便利、专业等特征,并注重技术、注重协作、注重能力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

为读者提供学术交流信息互助的一个空间,通常在空间中配置有一些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能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上海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我们能在上海图书馆ic得到什么? 一个宽敞明亮可随意交谈的隔断空间 由参考馆员陪同的全程参考咨询服务 定题查找文献 馆藏电子资源全开放

无限网络端口•内网台式计算机•投影和幕布电视机•电视卡•插座 免费发布学术信息的渠道 共享他人的课件或学术资料 Web 2.0技术免费指导和培训 馆藏数据库使用一对一培训 上海交通大学:首倡“图书馆IC2理念”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首倡“图书馆IC2理念”,力主建立“触手可及”的智慧图书馆。“所谓IC2理念,就是将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和Innovation Community(创新社区)有机融为一体。”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行了“泛在智慧课堂”。具体做法是:图书馆率先针对一、二年级本科生推出了“电子教参”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前,针对教务处安排的各类课程,图书馆负责准备电子化教学参考书,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参书,乃至作业、报告、笔记、学习心得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学生利用PAD、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任何移动终端,除了能够随时、随地、随意地安排和参与课程学习,还可以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书包”,而是一种“教学环境”,以泛在和智能的形式打造“泛在智慧课堂”。

南京大学: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

201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借鉴互联网服务的经验,上线了Book+、Find+、Mobi+、Pad+、Subject+等五大创新服务。

“这里的‘+’,是对图书馆原有服务的升级。”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邵波说。以Book+为例。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Web服务。读者使用该功能后,除了可以使用图书馆的校内账号OPAC登陆外,还可以用QQ号、微博帐号、人人网帐号等更常用的帐号登录。此外,该功能还提供更丰富的书目信息和互动服务,可以自动身份判别、主动推送“新书推荐”,让读者荐购网络热评的未藏书目,等等。

Find+ 简介

Find+ 知识发现平台是由全球知名的美国EBSCO公司和南京大学数图实验室联合研发,利用EDS平台授权提供的国外出版商合法元数据和先进的外文多语种搜索技术,结合本地化服务功能,搭建的国内领先的知识发现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图书馆用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学术资源发现和共享服务

Find+平台特点

1.高质量的学术搜索引擎技术 2.体验最佳的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 3.强大的全文检索能力 4.复杂的高级检索功能 5.强大的二次文献融合能力 6.本地化的全文链接 7.智能原文传递服务 8.统一身份认证服务 9.多网络组合创新服务 10.合乎知识产权的元数据 Mobi+移动图书馆简介

Mobi+移动图书馆产品是为了满足读者希望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查询和浏览图书馆资源的一款基于wap、Android、ios平台开发的高性能手机软件。

Mobi+移动图书馆依托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读者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各种便携移动设备(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方便灵活的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查询、浏览;一站式查找并获取图书馆纸本图书及电子资源,并可以帮助读者通过该软件享受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个性化服务。Mobi+移动图书馆能从各个方面帮助读者实现信息化时代对信息和资源随时随地获取和使用的需求。Mobi+移动图书馆系统特点

1.支持各类手持设备系统,包括wap、安卓、ios 2.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纸本资源,实现在线预约、收藏、评论 3.随时随地查找电子文献,下载阅读。

4.随时随地查找、收藏电子期刊,查看期刊最新目次。

5.第一时间揭示图书馆到馆新书信息,学生可根据专业量身定制。

6.强大的消息推送服务,学校可免费为读者发送新闻、讲座,新书、期刊、读者借阅到期等消息。

7.强大的工具支持,语音搜索、二维码等。Pad+简介 Pad+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终端是一款基于安卓系统平台开发的大屏幕触控互动服务终端。Pad+可以部署在教学楼、图书馆、学院大楼、宿舍楼等场所。Pad+提供数千种优质的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以及图书馆提供的一系列优质服务,是目前国内唯一支持与手机终端互动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用户不必到图书馆现场也能便捷、高效的查阅到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和信息,并利用Pad+体验图书馆交互服务,让读者随时随地畅游图书馆。

Pad+特点

1、可多场所部署,图书馆服务可以遍布校园。

2、提供借阅千种专业电子书、数万种电子期刊资源到手机终端。

3、国内首台支持可与智能手机交互的移动大屏终端。

4、无需到图书馆便可查阅图书馆相关资源、信息。

5、自动同步学校及图书馆门户网站的新闻等资讯、免维护

6、采用国内领先的大屏幕触控设备,坚固稳定。

7、移动大屏平台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国内首创。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简介

Subject+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各大学科新闻、文献、课程、会议、人物、机构、专利的聚合系统平台,将网络上有关学科的及时信息聚合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上,便于用户及时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各相关学科发展信息。建立基于学科的互动问答平台,方便学科馆员帮助解决用户在学科教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学科馆员利用自身知识帮助解决的各类问题,通过subject+学科知识平台建立强大的学科知识库。

南京大学subject+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

南京大学能源科学研究院利用Subject+平台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该平台汇集了全球能源科学资讯和文献的知识中心,为能源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的知识库和个性化的精准资讯服务。

“在未来我们还将上线更多的创新服务,力争建成一体化读者服务平台,将智慧图书馆打造成一体化智慧服务系统。”邵波说。

浙江大学:主推八大信息共享空间

2012年,浙江大学图书馆结合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规划和实践了知识、学习、研究、系统、多媒体、发明、文化和社会等八个信息共享空间。它们地处学校图书馆内,是相对独立的8个区域,都配置了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设施及常用的专业软件。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黄晨说,这些信息共享空间,打通了信息载体、内容分类、物理空间的界限,将为师生提供资源一站式服务,满足他们对学术资源、研究氛围、文化追求等方面的需求。师生可以通过网上申请,提前进行预约。比如在文化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将“国立浙江大学”的匾额复原后挂在门口,并搬来了部分浙大西迁和老浙大70年代时期用来装书的木箱子,放在里面,整体营造出一股浓厚的复古氛围。

“这些共享空间推出后,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据2012年10月至12月的数据显示,文化空间的预约次数由4次上升为16次,增长了四倍。” 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

位于逸夫馆404、406房间,由实物音像资料、IC咨询台、电子阅览区、音像视听区、大屏幕放映区

和研讨小间等部分构成。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印刷型工具书、电子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等),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本馆信息共享空间建成于2008年4月,其前身是多功能电子阅览室。

信息共享空间各功能区介绍:

 实物音像资料——本馆所有实物音像资料(VCD/DVD/CD光盘、录音带、录像带、书/刊附盘、音视频点播节目等)都收藏在此,限在本空间电子阅览区阅览。其中绝大多数音像资料已通过多媒

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服务。

 IC咨询台——由参考咨询馆员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部分常用的印刷型工具书也放在咨询台供读

者使用。

 电子阅览区——电子阅览区目前配置了38台电脑、打印机及自助扫描设备,安装各种常用软件,读者可在此自行检索、浏览、下载本馆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可联机打印,亦可浏览本馆多媒体光盘或书刊附盘,或在线访问多媒体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 音像视听区——音像视听区配置有5台19寸屏幕电脑、耳机,可供1-2人同时单机或者在线使用

音像视听服务。该区还配有沙发,供读者休息。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奥克兰大学)Grafton campus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课题,它主要是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全校师生的一个服务的模式和空间,为迎合师生的需求而建立,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学习和娱乐,十分受欢迎,并且这也是高校图书馆谋求自身新发展的一个突破点,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进行开发。笔者在本文将会通过探究信息共享空间的来龙去脉,完整而深入地解析共享空间的意义,最后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本文中笔者先是介绍了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些内容和功能,接着表达了关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观点,最后从整体上给出了一份关于共享空间建设的计划。

1信息共享的来龙去脉

信息共享空间始于1992年,一开始是叫“信息走廊”,后来改名为信息空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很多国内外高校都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信息空间,基础的服务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和进步,帮助学校来统计学术数据、进行文献统计和传递等等。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出现了网络课堂,试图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来提高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信息共享空间部分还是比较落后的,主要是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建设落后,严重缺乏相关开发经费还有基础设施设备。

2何为信息共享

在1999年DonaldBeagle发表过的一篇关键论文《IC构想》中,作者做出了对IC(InformationCommons)概念的定义,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定义。一个定义是在特殊的再现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界面获取相应的数字服务或是通搜索引擎获取馆藏甚至是外部的资源信息。另一个定义是在一个创新的空间里,建造一个新的信息的环境,在这个信息环境里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有更多的服务。同时作者还指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几个客观物理条件:一个信息中心平台,一个空间,一个校园内外各部门合作的关系。在美国,IC被认为是:图书馆加上软件、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新型图书馆,一个资源管理中心,将资料和人员广泛地统一在一个区域中。首先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引入中国的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他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义,是一个集合多媒体人、图书管理员、计算机专家还有用户的动态的服务交流空间。这个空间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一站式、能提高信息的质量、促进了师生的学习效率。中科院的毛军关于IC的特征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信息的自由分享、使用和互动”。信息共享空间应该是属于图书馆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种新的学习和研究途径,它应该由物理和虚拟的部分共同组成,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注重合作和共享,这是一个沟通交流学术信息资源的平台。

3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意义

各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先进的信息共享空间在推动高校改革还有水平方面还是很有必要的。

3.1IC是迎合高校需求的综合设施

动态的、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极大的资源空间,十分贴合学校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习惯,提高了师生交流学术资源的效率和质量,也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不断改革和进步。用户可以在这个庞大的资源库里任意自由地获取信息资源,甚至有些很难获取到的信息现在也变得触手可及。

3.2建设信息空间是现代高校师生的要求

高校信息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图书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与学校各部门充分合作,将广博的学术资源汇集到一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和权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可能,用户们也会因此受益良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好的体验感,学校的用户会更加重视对图书馆的使用。3.3信息共享空间辅助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个利用率高的共享空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文本资源还有拓展资料,甚至还能有学术技能培训,比如通过开展一些讲座,培训学生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有学术规范的一些相关培训。

4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

4.1物理空间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设施是存在的客观基础,建议将这个物理空间合理划分成几个分区,以迎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信息台的建设。用户进入信息共享空间以后,第一个遇到的应该是信息台,主要作用视为用户介绍空间内所有的服务项目和资源信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为师生的使用提供便利。建议这个信息台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员和多媒体人员共同建设。设置学习讨论专区。建议图书馆专门设置几间独立的、隔音的工作间,主要作用是讨论和开会,可以采用预约制且基础设施完备,比如桌子、插销、网线口、黑板、投影等,并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师生可以通过预约来获得一个专门的、安静的开会培训的工作间。专门学习区域。这里可以理解为自习室,主要是供学生看书和学习,有图书资源的网络资源,同样需要桌子、足够的插销和网口,甚至可以有几台电脑来帮助学生在这个区域里自由自在地进行学习和资源的搜集整理。打印复印设备。建议图书馆在固定的、公共的区域放置几台打印复印一体机,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打印复印服务,当在其他区域搜到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其他文字资料时,可以通过这几台打印机进行自主的打印,与此同时,应该注意及时检查维修和定期维护保养。

4.2共享空间的虚拟部分设计

高校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有物理空间,另一个重要的主体是虚拟空间部分的建设,这一部分甚至比物理空间的建设困难许多,因为信息量十分庞大繁杂。主要内容包括整合已有的信息化资源,尽可能地搜罗网络资源,把它们整理到一起,然后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并且把纸质资料也信息化录入数据库中。

4.3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设置

信息共享空间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自动化的机器,而是需要庞大的人员支持。这些人员包括参考咨询专家、软硬件技术专家、能解答具体问题的各学科专家、从事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或是普通技术人员。这些人共同为高校的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运营支持。还有一些岗位可以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招募学生来做兼职,学生可能会更了解彼此的真实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建设提一些好的建议。

5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平台在国外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基础,众多高校在试运营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的信息共享空间也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研究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并且积极在各大高校进行信息共享的实践和平台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将全国的学术信息资源强有力地集合在一起,为全国的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昌平,胡媛.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交互学习行为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16-29.[2]陈维,阮海红.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杂志,2010(2):148-152.[3]祁宁,张东伟.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模型构建及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1):91-93.

第四篇:大学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实践研究

大学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实践研究

摘 要:在网络时代,广泛倾听读者意见,与读者深入地互动沟通,对图书馆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通过读者服务宣传月活动、读者问卷调查、社会网络服务、多层次虚拟参考咨询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读者互动,深化读者服务,吸引读者参与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使读者的智慧体现在图书馆服务的方方面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读者互动;读者意见;问卷调查;社交网络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使科学知识得以传播,使人类文化得以发展延续。图书馆之于读者就好像鱼儿离不开水。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与读者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认真倾听读者心声,虚心接受读者意见,对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意义重大。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工商学院图书馆一贯秉承“读者为中心、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顺应时代发展,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使得读者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为图书馆及学院的转型发展献计献策,不断推动服务改进。定期举办读者宣传月等大型活动

一年两次的读者宣传月活动是黑龙江工商学院图书馆全面宣传图书馆、提升服务、拉近与读者距离的大型活动之一。每次宣传月活动都设计专门的海报作为宣传展示。以2014年主题为“书香百年、阅读畅享”的宣传月为例,主要活动有:①“图书馆、我想对你说”有奖征言;②“读者之星”评选工作;③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①“新服务新变化”的展示;⑤人文社科图书馆介绍会。

宣传月的活动吸引了很多师生参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300多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期中。在有奖征言活动中,采用网络征言、手机征言等先进技术与传统手写征言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到征言200多条,其中有抒发情怀的,也有提出意见建议的,体现出读者对图书馆的深情厚意;在“读者之星”评选中,根据入馆次数、馆际借书量、馆际文献传递量、图书荐购量以及总借书量,评选出了30位“读者之星”,读者对于这项评选感到十分欣喜,也惊喜地发现图书馆对他们的帮助如此之大;在“新服务新变化”活动中,制作了5个音视频作品和10个展板,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最近两年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进步,通过读者对这些作品的打分评价,评选出5个“最佳”奖和7个“优秀”奖。

图书馆宣传月效果十分良好,图书馆集中宣传资源建设、服务创新,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图书馆工作,二者的相互理解和融合更加深入。开展各种读者调查活动了解读者需求

图书馆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6年(正在进行中)开展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 “电子资源建设与利用读者调查和“图书馆转型发展调查”,分别有456位、789位和562位读者认真参加了调查,分别收集到意见、建议102条、156条和381条。图书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统计、分析每一条意见,并对意见一一回复。从读者反馈的评价和意见中得出了大量可用于分析的数据和有参考价值、启迪创新的信息。以2016年最新调查为例,读者意见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不能满足现有的学生需求、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渠道不畅通、图书馆主页需要加强和完善、加强读者培训、加强与读者沟通、增强无线网络覆盖等。

当然,两年一次的调查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还结合具体工作广纳读者意见。例如

近一年内,为配合转型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图书馆建设创意征集”、“图书馆建设家具设计调研”的调查活动;为配合新版中文主页的推出,开展了“图书馆新版中文主页读者调查”活动;为配合建立校友办公室工作,开展了“校友调查问卷”和“校友留言”活动;为配合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开展了“移动服务用户体验”调查;为配合资源建设,开展了“数据库和期刊停订意见征集”;为配合基础设施改造,开展了“关于电源插座的问卷调查”;等等。这些小型问卷调查主要通过网上进行,少则有几十人参加,多则有几百人参加,体现出读者的参与热情,也为具体工作提供了指导。利用社会网络拓展与读者沟通渠道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图书馆不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还需要利用日益普及的社会网络与读者沟通。黑龙江工商学院图书馆开展的探索性工作有:①依托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掌上图书馆”;②发布图书馆消息、构建图书馆相册、开发应用模块,方便读者在社交网络上体验图书馆服务;③建立网络服务公告,提供服务公告、资源使用、培训讲座等信息,分享好的读书感受,分享学科前沿;④开展特色“漂流图书馆”项目,指向读者道德自律。

此外,近年来随着图书馆扩建,人员流动加大,读者遗失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手工登记、上门认领”的工作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为此,黑龙江工商学院图书馆开发了失物招领板块。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来发布失物认领通知,建立了规范的失物登记和认领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统计功能,提供可追溯的失物处理日志。读者通过该平台可以方便地获知图书馆检拾的失物名称、检拾地点、检拾日期,方便结合自己的到馆时间确认是否是自己遗失的物品。结语

图书馆只有通过与读者的深人交往和沟通才能真正了解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读者互动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读者互动工作,首先需要有开放的办馆心态,不怕读者批评,虚心接受读者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和改进。其次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真正以“读者为中心”,不怕麻烦,尽全力满足读者的合理要求。再次,先进的技术是实现良好互动的支撑和保证,没有好的平台为读者互动创造条件,则很难保障读者能积极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中。而且,为了实现与读者的良好沟通,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借鉴第三方成熟平台实现自己的服务。总之,与读者的沟通是一项集理念、技术、实践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深人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细微之处体现为读者服务的真情。

参考文献

[1] 张蓓,晏凌.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的设汁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25(7/8):111-116

[2]晏凌,张蓓.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研究―系统管理、特色资源发掘模式及服务机制.图书情报工作,2013,54(21):88-92

[3]庄玫,修伟,向阳.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失物招领龚作探析.图书馆建设,2010(12):35-39

作者简介

崔超(1983-),女,黑龙江工商学院,助理馆员,长期从事图书管理与服务研究。

第五篇:海尔集团财务信息共享的实践与探索

海尔集团财务信息共享的实践与探索

从国外信息系统的实践看,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其必经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计算机化的系统的阶段,其次是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阶段(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是集成信息共享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以对前一阶段的应用和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系统的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各阶段都有对应的管理基础和应用环境,并且是不可超越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对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处在第一个阶段,有些企业则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应用。如何比较顺利地、有效益地经过这几个必经的阶段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问题。海尔集团从1998年开始提出了第二阶段的应用需求,经过6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本文选取其中的财务信息系统部分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指出了作为整个组织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财务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海尔集团财务信息共享的背景

(一)海尔集团概况 海尔集团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著名的跨国企业;目前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其产品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有2亿多个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工业园15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30个,海外设计中心8个,营销网点58800个。

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009亿元,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中海尔再次入围世界品牌百强,荣居第89位。2005年8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调查结果中海尔荣居榜首。

(二)海尔集团的组织机构 1998年底海尔集团开始了BPR,集团下设本部,包括制冷产品本部、空调产品本部、信息产品本部、洗衣机本部、技术装备本部、海外推进本部、物流本部、商流本部、资金流本部和其他直属职能部门,如技术中心、规划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法律事务中心、企业文化中心、保卫中心等。本部下设事业部,如制冷产品本部包括冰箱事业部、海外冰箱事业部、冷柜事业部、超市事业部、旅游产业事业部、生物工程事业部、顾客服务事业部等。事业部下设具体的经营单位,多数经营单位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如冰箱事业部包括海尔电器产业有限公司、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海尔电冰箱销售公司等。海尔流程重组前的组织机构分布如下页图1所示。

(三)海尔集团财务核算体系海尔集团财务核算及管理采用二级法人、三级核算模式。集团公司作为—级法人,各个子公司作为二级法人。二级法人包括各事业部所属生产性公司、销售性公司、配套公司及其他综合性公司,财务上独立核算,作为成本、费用或经营中心进行考核;本部和事业部承担内部管理协调工作,不具独立法人资格。其中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对本事业部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和合并,接受集团考核,具体财务业务由事业部所属生产型公司代替。本部不进行核算、汇总、合并会计报表工作。集团财务中心作为预算管理机构,对全集团的会计核算、决算和财务管理进行考核和监督,以事业部为单位进行汇总合并和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

(四)海尔集团财务核算模式 海尔集团下属公司很多,分为生产型企业、销售型企业、生产配套型企业和其他企业(包括制药、餐饮、旅游、证券、建设监理等,业务比重极小)。各类

企业财务核算流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对资金的控制上是高度统一的。目前,海尔集团拟将全集团的对外采购实行统一管理,即由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承担国内原材料和物品的采购,国际贸易公司承担国外进口物品和部分国内大宗物品的采购。各事业部销售公司独立核算,主要承担本事业部产品的销售工作。这样,家电生产型公司的财务核算业务就大大简化了,仅包括一般费用核算和产品成本核算,简化了应收应付款的核算和管理。销售型公司从生产型公司采购商品,应付款管理也相对简化,重点集中在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日常费用的核算。采购型公司核算重点是应付账款,应收款管理相对简化。

二、海尔集团财务信息共享的模式内容

(一)财务信息共享的理念 BPR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的一种新的管理概念,是美国Michael Hammer博士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就是对企业的业务过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Dramatic)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和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个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过程”是关注的核心内容。业务流程重组关注的要点之一是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一切“重组”工作全部是围绕业务过程展开的。“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 Porter教授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为一个价值链(Value Chain),竞争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业务流程不仅在组织内部相互关联,而且还可跨越组织边界。以采用准时制(Just-In-Time)存货过程的汽车制造业供应商的业务过程分析为例:制造商仅需要满足一天(或更短时间)工作量的存货,作为制造商的贸易伙伴,供应商必须了解制造商的计划和目前的情况。因此,这两个公司应该跨越组织边界共享信息。这种信息共享在运输组织和其顾客之间也越来越多。如联邦快运公司和联合包裹服务公司允许顾客通过网络查询记录,了解自己的包裹在运输过程中处于何地,公司则利用顾客数据来处理定货。

(二)财务信息共享的组织结构 海尔集团传统的职能型结构是依据专业化分工设计所形成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都习惯“对内”向各自所承担的专业化工作负责,“对上”遵照上级的指示执行,没有人也无法对整个工作过程的开展负责,没有人“对外”向顾客负责,结果往往使流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并导致整个工作过程协调的机构和人员大量增加。这不仅加重了企业运作的成本负担,还降低了应变市场的能力,已不能适应新经济下企业发展的要求。而新的流程型结构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分割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每一个流程都有直接的“顾客”(是指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为顾客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流程的行为是“直接做”而不是等待向上级请示后再做。业务流程重组主要解决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响应市场速度,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依据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思想确立新流程观念,即直接面对顾客的、具有高度经营决策权的完整业务流程。这种新流程实现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下的业务流程发展到矩阵型结构的项目流程,然后从解决基于矩阵结构所构建的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发展到新流程的确立和业务流程重组。

营销大师科特勒说,“伟大的实验都是产生在实验室,但是伟大的产品都是产生在市场”。对于海尔的产品市场战略来说,信息化是一个全局的概念,没有协同共享的信息平台,海尔就做不到实验过程、生产过程、营销过程等等信息终端的责任到位。然而信息共享平台也不仅仅指硬件上的改造,正如海尔CEO张瑞敏所言:“搞企业信息化,前提就是一定要对组织结构和流程进行改造,如果不改,企业的信息化就等于是把原来的结构和流程用计算机来实现,用计算机固化落后的东西是高速路上开拖拉机。计算机未必就只有一个合理的逻辑,如

果流程不合理,计算机只能加快产生一个不合理的结果的速度。”为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重组,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与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零营运成本“三个零”目标的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使海尔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资源,目前,海尔物流、商流、制造系统等都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始社会化运作。从总体上来看,海尔的组织结构变迁遵循了新流程观念。

海尔组织结构的变迁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发展思路,属于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性调整。同前面提供的流程重组前的组织机构图对比,流程重组后的海尔组织机构图如图3所示。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管理系统的载体,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工具。而在“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的环境下,要求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必须不断的创新。海尔的组织结构是随着战略的转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创新的。从实现海尔名牌战略的职能型结构、实现海尔多元化战略的事业本部结构到实现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流程型网络结构,体现了海尔组织创新之路。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组织结构“横向革命”的实质,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企业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促使纵向“官僚机制”开始崩溃,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小型化、个性化、综合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相互关联的管理组织加以整合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网络化发展,必将促使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

(三)财务信息共享的技术支持 根据企业规模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我们将企业应用财务软件的情况划分为单纯局域网范围、厂区范围、城域范围以及跨地区广域范围。厂区范围通过中继器、光纤电缆等方式构成局域网。目前我国的财务软件主要应用在局域网上,但当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分散,如某些企业在城市的各个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则整个企业就难以由一个局域网相连。一般采用的模式是组建多个局域网,然后将这些局域网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城域网。这就要求财务软件的运行超出了厂区范围,需要在城域范围内或要在企业内部多个互联的局域网上运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任务是要解决财务数据的复制和共享问题。一般采用的模式是各子企业的局域网在大多数时间独立运行,然后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将各自的数据通过通讯线路统一送往母企业,由母企业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数据的传送和处理缺乏实时性,母企业无法随时随地对子企业的数据进行查询和处理,对于某些24小时连续运行的企业,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的突出。而且在进行数据传递的时候往往会长时间地占用通讯线路,增加企业的支出。

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展,企业的地理位置会更加分散,超出城域的范围而分布于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整个企业通过广域网连接在一起。由于广域网的连接速度比较低,一般不可能将整个企业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使得数据的复制和共享成为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且在通过广域网连接在一起的企业网上通常运行着各种类型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如

Macintosh、PC和各种类型的RISC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也是多种多样,如Windows 95、NT、Unix、OS/2等。由于各个平台的软件互不兼容,因此在一种机器上生成的文档很难在另一种机器上浏览,多平台的互连及兼容性等技术性问题非常难以解决。由于E-mail具有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一般通过E-mail在广域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但是为了使所有用户都能读到相关信息,E-mail用户必须选用最常见的方式来表示信息(如纯ASCII文本),很少发送嵌有图片、表格和其他专用字符的文档,这对于共享具有复杂格式的财务数据来说是远远不足的。

我们是采用Intranet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Intranet是Internet技术在企业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上的应用,它是一种兼备了集中处理模式和C/S结构体系的分布协同处理模式。基本思想是:在内部网络上采用TCP/IP作为通信协议,利用Internet的Web模型作为标准

平台,同时建立防火墙Firewall把内部网与Internet隔开。同时,Intranet也可以自成一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内部网络。作为Intranet前端的是以TCP/IP通信协议为基础的World Wide Web机制,信息处理任务主要由服务器完成,Intranet终端并不完成任何信息处理任务;Intranet的后端又是类似C/S系统的分布式处理环境。尽管服务器不断向高速、高性能化方向发展,但是Web服务器也不可能完成包罗万象的处理任务,Web服务器还必须和各种各样的服务器(如大型主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进行协同,实现分布式处理。Intranet计算模式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环境,即在Intranet终端侧的系统已经统一为Web浏览程序的单一平台,Intranet系统里的文件、应用程序处理的结果一律通过Web浏览程序显示出来。作为最终用户,只要操纵Web浏览程序,各种各样的处理任务都可以通过Web浏览程序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而服务器则集中了所有的应用逻辑,开发、维护等几乎所有工作也都集中在服务器端。Intranet技术的优势包括:对客户端作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将客户端统一为通用的浏览器;解决了多平台互连及兼容性等技术问题;实现无纸办公,促进信息传递;清除了信息传递的障碍,使得整个企业溶为一体。对企业而言,Intranet将分散环境中的个人和资源组织在一起,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访问。用户可以通过Intranet访问存储在不同地方的信息资源,就像这些资源存放在一个虚拟仓库中,并且Web引导和搜索模式可以使得用户更加方便地找到和分析信息。

海尔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期)是基于大型应用软件ERP系统(SAP)和数据库(Oracle),并用高度集中的网络分布式、关键性应用。一期规划使用单位75个,并发用户数100个,工作站点数209个。地理范围包括青岛(本部)、大连、武汉、合肥、顺德、贵州、章丘、莱阳和上海等地区。应用软件系统包括系统管理、总账、现金银行、项目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报表、合并报表、财务分析、存货核算等模块,涵盖海尔集团大部分的基础财务核算工作。

(四)财务信息共享实施过程管理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如果仅是在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简单的重复或修补的基础上进行低水平的实施,在加速企业原有正面产出的同时,也会加速其负面的产出,企业的综合效益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只有在BPR思想的指导下,把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融入到企业持续变革的过程中,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巨大投资得到真正的回报,获得应有的成效。

集成化财务管理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供应链集成起来,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实现缩短生产前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整体柔性、减少库存等优势,使企业具有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模式,以适应柔性生产、组织扁平化和产品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海尔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实现了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到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融合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当中。其实施过程也遵循一般软件系统开发的步骤进行,具体分为以下步骤:制定实施计划、用户培训和教育、需求分析和确定、模拟运行、客户化、运行测试、实际运行、周期审查,从而达到满意(Satisfactory)、快速(Speedy)、低风险(Safe)的实施效果(简称3S)。强调在各个步骤中建立规范、详尽的实施文档,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用户需求、更高效地完成阶段任务、更稳健地达到实施目标。海尔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实施分为以下阶段:第一阶段,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的集成。在企业内部所有财务部门实现联网后,总部的财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将所有下属机构的财务信息集中到总部统一核算、集中管理,下属机构则成为一个财务报账单位。第二阶段,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的集成。重组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精简中间环节,建立跨职能型群体等,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第三阶段,实现企业与整个供应链的集成。

三、海尔集团财务信息共享所取得的成效

(一)理顺了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了集团内部的财务信息共享

在财务信息共享实施之前,海尔集团内部各事业部都有自己的销售公司,各销售公司内部相应设置财务部门,每年末各事业部再做财务合并报表报财务中心,结果是财务核算层次繁多,人员和机构庞大。经过业务流程重组后,海尔集团内部成立商流本部,将原来分散在各事业部的销售公司统一到商流本部,财务实行统一核算大大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加强了财务监控的力度。同时,也改变了原来各公司财务部门隶属于事业部的管理体系,使财务部门自成体系,由集团财务中心直接管理和考核下属各财务部门的工作。集团财务中心撤销原来的职能管理部,新设资金管理部门,以加强集团资金的管理。新流程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充分结合,使财务和业务高度协同,在本质上极大地延展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使财务管理达到新的水平。

(二)统一了会计核算平台和财务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海尔集团设计了新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了全集团在全球市场的财务会计核算。2005年,在全球18个贸易公司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SAP/ECC,即用一个服务器、一套软件将全球各贸易公司的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集成在全球一个统一、共享的信息平台中。同时,结合所在国家的会计制度要求,统一了海尔全球的会计科目和核算平台,并采取“集团会计科目”与“国家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推进多币种全球会计报表系统,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并在全球内部实行员工自助式的电子流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资产管理和资金的周转,为海尔全球化经营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三)设计了海尔全球会计科目编码系统 海尔集团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实施前的会计科目的结构为4-2-2-2,财务科目1277个。其中,其他应收客户的科目编码有325个,库存商品科目编码有155个,在建工程科目编码有248个,其他应付客户科目编码有157个,主营业务收入151个,合计有编码1036个,占全部财务科目的81%。而其他公司的会计科目结构基本都是3-2-2-3,会计科目8935个。其中,应收客户的编码为6836个,其他应收客户的编码为644个,应付客户编码为20个,应付票据客户编码为6个,其他应付客户编码为257个,库存商品编码为586个,商品销售收入编码为282个。这些编码合计为8631个,占全部财务科目的96.6%。实施后,全集团会计科目统一为4-2-2-2结构,财务科目总计不超过120个,大量的二级科目以项目、客户、供应商等形式在子模块进行核算。总账系统的录入、审核、结账、查询和分析都非常迅速和简便。

(四)加强了财务的集中管理 财务信息共享实施前,集团各公司通过设立多级明细科目来核算,如应收款、其他应收款、应付款、在建工程、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业务,不仅使企业的财务科目异常繁杂,也给统计、查询、分析带来很多不便。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管理上的要求并不能通过科目设置就能解决,如客户的资信、应收款余额、结算方式、付款控制等信息在科目上就根本无法获取。实施后,通过应收、应付、存货核算、项目管理和现金银行等子模块的核算,大大丰富了系统内的财务和财务信息。如通过客户、供应商管理,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某一客户或供应商和企业发生的所有资金的应收、预收、应付、预付、其他应收、其他应付、实收、实付、结余、发票等明细情况;可以通过系统自由设定账龄分析条件,对应收款;应付款进行账龄分析,分析、了解客户信誉情况;通过付款控制来严格控制付款时间和付款数量,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水平。发现异常现象,可以非常方便地由凭证联查单据,了解该业务具体情况。

(五)提高了业务核算的准确性过去由于业务量巨大,企业用“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同时核算应收和预收、应付和预付业务,有的企业甚至也同时核算其他应收和其他应付业务;如果发生了既是客户又是供应商的情况,则直接用应收、应付科目冲销,其结果是根本无法了解某个客户或供应商每种业务的具体发生额和余额。

信息共享后,通过系统设置应收、预收、应付、预付、核销等业务类型,将各种业务处理得非常清楚,查询起来也非常的方便和准确。

(六)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往客户和供应商是通过二级科目核算的,业务量大的企业客户达近万户。因为缺乏控制,很容易重复输入或漏输,错户、串户现象时有发生。工作人员大量精力花在对账、查账等工作上,而且还不能做到准确。另外,由于结账时间较长,经常发生压单现象。信息共享后,通过客户、供应商管理,有效避免了错户、串户等现象,查询、统计、分析等工作简单方便,对账也轻松自如。结账方式支持表结和账结,即使当月不结账,也可以出报表,还消除了压单现象。

(七)方便了报表管理和账户查询 原来报表的汇总和合并周期较长,各地各分公司的报表需要时间传递到集团财务中心,再由财务中心手工编制汇总和合并报表,即费时又费力。信息共享后,财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了财务信息内容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通过数据库复制技术,各地各分公司的数据每天(或每小时)的业务数据都可以及时传递到集团财务中心,在集团财务中心可以随时生成各公司的财务报表,再通过合并报表模块,生成汇总和合并报表,这样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另外,通过与网上银行连接,通过网上银行的对公业务,可以进行账户余额查询、明细账查询、账户到达日期查询,随时查询企业最新的银行资金信息。

(八)提高了财务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从前各公司使用的财务软件全都是基于小型数据库的财务软件,一般保存一年业务数据。由于没有历史数据,无法作比较、趋势等分析,辅助决策方面更是薄弱。信息共享后,财务工作实行了在线管理。基于动态财务信息,财务主管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部署经营活动和作出财务安排。在线管理主要表现为在线反映、在线反馈、实时分析比较功能。利用在线反映,企业内外部信息需求者可动态得到企业实时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利用在线反馈,可动态跟踪企业的每一项变动,予以必要揭示。依靠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动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正确预测企业今后趋势。由于采用了大型数据库、数据复制技术和决策分析工具,企业可以对任意期间、任意下属公司的历史数据做标准的财务分析,也可以利用决策分析工具对数据作挖掘、切片、旋转等多方位分析研究,辅助财务决策。

下载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开幕式与名家讲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

    系列活动1: 名人文化讲座 时间:4月27日下午2:00 地点:图书馆7楼报告厅 1.讲座题目: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 主讲人:徐雁 徐雁简介:徐雁,男,常用笔名“秋禾” ,江苏太......

    国内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情况综述

    国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摘要:知识经济已经到来,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未来成长的动力。自知识管理1998年引入中国以来,学术界与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一......

    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如果与实际相脱离,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周易》被冠为群圣之首,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

    共享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一、共享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共享经济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协同消费,或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的社会......

    信息资源管理与实践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在介绍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多层次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阐述.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网络信息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

    中小学特色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小学特色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是“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特色学校的主要特征“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

    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诉求(推荐)

    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诉求 生成性教学不是新生事物,在生成性教学出现之前,课堂教学一直是受预成性思维的支配。但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受到批判,生成性开始......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

    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与思考——参加“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陈福2010年8月30日为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