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播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探讨论文
一、传播学与翻译
在传播学领域,所谓传播即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号得到传播,以达到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翻译是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达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因此,传播学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信息的处理和交流。传播学关注的是如何让信息从信源到达受众,以达到传播者的目的;翻译所关注的是如何将原作者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以达到译者的目的,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典籍英译显然具备传播的特性,只是其传播过程更为复杂些,但并不影响传播学理论对它的指导意义。将传播学与典籍英译研究相结合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翻译的传播学特征引起学者们在传播学视域下关注和研究翻译问题。然而,在当前经济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优秀典籍传播的相对滞后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相符,如何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更好的传播出去是当前典籍英译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意义
“中国典籍”包含两个义项,一是中国古代重要文献、书籍;二是法典、制度(汪榕培,2009:1)。中国典籍浩瀚渊博,博大精深,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典籍英译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途径,同时对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乃至文化软实力大有裨益。当今,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全球化,而全球化不等于西化,不等于美国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海纳百川、好学上进的民族,在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中,我们翻译并学习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化。我们已成功地“拿来”西方的文化,现在的关键是把我们自己的文化“送”出去,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让世界人民更多的了解中华文化,以保持中华民族固有文化身份。
三、传播学视角下典籍的对外传播
在国际市场上,如果我们翻译的东西进入不到他们文化的核心部分,那我们的典籍翻译也就是在闭门造车了。优秀的典籍译本还需要恰当的媒介推广,才能为世界人民了解。为此,中国要认真思考,结合世界对中国的需求和中国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需求,大力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发挥人力优势,借助媒体,把我们“和合”的价值核心体系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之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理念。
1.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传播中国典籍文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谁能掌握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是否能结合传播内容巧妙利用最新的传播平台、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当下,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典籍文化的海外传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设法在国外建立新媒介传播平台,有目的地传播“中国故事”,从细微处入手,用细节来打动世界,做到“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典籍推介的目的。也可以花重金在国外电台、电视台通过某些栏目推广中国典籍文化。借助孔子学院,以其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孔子学院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据统计到2013年末世界上已有400多所孔子学院,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其教学方式灵活,受众面广包括学生、政府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及家庭主妇等等,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国家可以先选择一些经典、简单的典籍作为孔子学院的辅助教材,并充分利用孔子学院的网站、图书馆等循序渐进慢慢推广。
2.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推介典籍文化。不同的国家,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不同。中国典籍文化走不出去,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不了解国际市场的出版趋势,因此要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式,就要融入对方譬如聘请经纪人、代理机构等的操作流程中,如果我们局限于自己的推广方式,不融入到他们的传播体制中,同样不会有切实的传播效果。组建调研团队调查分析海外市场和海外读者,调查和研究典籍翻译和海外传播的历史。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开发选题及读本,并且根据不同体制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图书版式、装帧等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对外传播效果。要实施“借帆出海”的战略。借助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利用外国人来宣传本国文化。如美国VOA、英国BBC等国为了向中国推介其文化都聘用了许多中国人。日本媒体则大量聘请英美人向欧美推介其自身文化。这种方式宣传效果好,容易被外国人接受。中国文化若想走向世界必须聘请国外优秀人士加入对外宣传大潮,让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也可利用中国出版社与国外知名出版社联合出版方式来达到对外传播目的,充分利用国外的图书分销网络来推广典籍译作。步步为营,慢慢推进。在受众对象上,先以海外华人华侨为首要受众,兼及亚洲和亚裔受众,再推广至全球。在纸质的传播媒介上,先立足国外普通报刊杂志书评栏,继而慢慢将精华文章推介到有影响力的专业报刊杂志书评栏。以此,一步步造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局面。同时,充分估计政治、历史、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困难,兼顾对方的文化传统,做到平等融入,既不居高临下,也不妄自菲薄。
四、结语
传播学视角下的典籍翻译跳出了仅研究原语和译语的转化的局限,将翻译性质定性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国典籍翻译,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了典籍英译研究内容。
第二篇: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学号:42120446
哈尔滨师范大学 读书汇报论文
题 目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读书报告 学 生 万晓安 指导教师 毛海燕 年 级 2012级 专 业 英语笔译 系 别 翻译硕士 学 院 西语学院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这本书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附录。绪论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和概论概括了典籍英译的理论定界和教学与研究的涉及范围;第二部分题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理论与技巧,讨论了文化典籍的文献分类,注释体例与翻译技巧。
中国文化典籍的定界,第一 覆盖文史哲三科,兼顾儒释道三教,坚持开放与全球视野尝试打通与贯穿思路 第二 尝试以汉族文献为主,兼顾其他民族的文献的多元化格局,第三以统一的文明史理念,确定典籍选材的上下限,重点以及思路贯穿的途径。中国文学文焕典籍的外译和英译状况,如何在认真而科学的评论中摆脱中国文化的本位论,破除民族的,语言的,文学的偏见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价值合作方式问题。
绪论的第二部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首先讨论何为国学与国学之要点,中国文化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如今分为经部史部子部和集部.关键术语的综合性注释作为译文的正文的必要补充,所谓的综合性注释,就是根据一个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含义和所指的意义,编写一个综合性的知识条目,说明他的来源,所指和扩充的含义,以及可能的引申义,以便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子,提供一个基本的语义场作为在整个文本和其他地方这一词汇的基础..英文基本术语的对应于阐释明确有序,应考虑到语源知识尽量求的对应,基本定义,搭配关系,语境变异和系统的构建,句子需要明晰而行文晓畅,篇章层次可做必要的调整以求适合性,译文应关注不同文体和表达功能的体现,在知识可靠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和诗学功能。
本书的正文部分有二十四讲,基本囊括所有的中国文化典籍,第一讲上古神话,首先对神话进行概说,中国神话记载最早且最早见于战国至出汉,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盘古化生万物》《夸父追日》等,选《女娲补天》作为例文翻译,其中很多中国元素,翻译的生动,女娲直译为Nuwa,九州和四极须加以解释,英文用the four corners of the sky and the world with its nine regions.第二讲为先秦寓言,中国的寓言开始于先秦,但是社会动荡,列国争雄,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或借传说故事讥他人之迂腐,寓言大兴。寓言的翻译要点,不外乎以生动流畅的英文来表达其深刻的寓意(moral),然而有些寓言其意明了,或以片言明示之,有的则隐含较深,本例《画蛇添足》,本文涉及朝代的翻译,楚有祀者译为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第三讲诗经风雅,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ooks of Songs)记录了周代到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多年流传于中原等地的诗歌305首,这里选录的为关雎和君子于役分别属于周南和王风。前者通过自然界鸟类的求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赞美,后来演绎为对于后姬之德的歌颂;后者则写农夫之妻在丈夫被迫久久不归,时时借助家禽的归来表达盼郎归的情感,关雎译成ospreys.第四讲楚辞悲歌,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战国时代楚国没落贵族出身的大诗人屈原。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屈原并不是唯一的作者,这里选录了楚辞离骚,并直译LiSao何方圆之能周兮的疑问句改为直陈语气,方圆暗示君子小人不能显示,只取其意,A circle fits not with a square design.屈心译为I check my heart.第五讲 道德之宗,中国文化之大宗,由先秦诸子所创立儒 墨 道 法 名 农 杂 阴阳 纵横九大流派,经长期的外界内和而归之于儒释道三家,而道家在其中起到了哲学奠基和一以贯之的作用,老子《道德经》(the way and its power)把其道字译成 tao。寂兮缪兮译 为without sound ,without substance.可以为天下母One may think of it as the mother of all beneath Heaven.第六讲庄周论道,庄子继承并发挥了老子道的思想《逍遥游》的英译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mpiled by W.Theodore de Bary , Wing—TSIT ,Burton Watson ,其译文准确传神,生动且有气势,借用西方神话典故形象,出神入化,而传达出中国道教的思想精髓,英语中运用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and when it moves itself in the sea 两个时间状语。天池则译为celestial Lake.第七讲孔丘论语一共二十七篇,是孔丘弟子和后学关于孔丘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主张,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论语的标题翻译,有音译和译意两种lunyu 和analects 至于Confucius的英译,本于孔夫子而不是孔子有加已改正并派生若干个单词,如Confucian, Confucianism.古文中的子对学人的尊称The master.君子转成形容词 gentlemanly.第八讲人性的概说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始于先秦,其中有丰富的思考和讨论,孔子首先提到性相见,习相远的简洁,在蒙学课《三字经》中增广为人之初,性本善。本文选了《孟子。公孙丑上》中关于‘人又四端的论述,人有四端译成four beginnings of human nature ,孟子有专门的译法,Mencius.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采用了直译的方法,all men have a mind which cannot bear to see the surfings of others.见孺子后用about to fall into a well 译将入于井。第九讲名家论坛,名家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颇具特色的学派,它以名实关系问题的考察和论辩主题,为逻辑学,语言哲学,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乃至本体论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公孙龙上乘邓析,师承墨子,与惠施同时代,为中国古典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学奠定了基础。荀子 不仅对先秦诸子多有批判继承而独成大儒,而且对正名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并有独到的创造。名实论译为 discourse on name and actuality.语其所产译作together with what they produce.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前须加词加意以去开首唐突之嫌。英译前加主语,anything subject to rectification of location 后用条件句 when it is not properly located.第十讲兵家谋略,兵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著十三篇孙子兵法(sunzi: the art of the war)其产生比西方国家经典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on war)要早两千多年,国之大事译意为与国家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英文中的vital已经有生死攸关之意,以索其情转译为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war 和经之以五事译为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five fundamental factors.道;the way 加词I mean moral influence ,意指道德影响力,天加词the effects of 以连文意,阴阳(day and night)地 earth 分为distance ,the terrain ,the land ,the place 再仔细说明颇有次序,独具匠心。法:rules and regulations 并不准确,即刻转为principles,靠近原意,曰则译成find out.兵者,诡道也。译为,war is a game of deception.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颇有警句风格,attack where he is least prepared.take action when he least expects you.庙算:一词乃是典故,又是全篇的归结语词,he who makes full assessment of the situation at the prepare council meeting in the temple.第十一讲,史学绝唱,中国第一部不朽的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历史在以文史哲为宗的中国文化思想有突出地位。最早的中国史书《尚书》,(book of history),《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较详细的编年史书。史记的庞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对翻译的难度,列传: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译为 I was three times in office and three times thrown out of it by my sovereign.召忽死之:shao hu committed suicide.其为政也;in the matter of government.第十二讲 文学传记 从历史的真是性来看,似乎文学传记的产生逻辑和历史地位应在任务传记之后,单说传记,乃是一个民族的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东晋诗人陶渊明,自然受到竹林七贤啸傲山林的处世方式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超然思想,以五柳先生传为例,五柳先生采用直译,the man of five-willows.先生不知何许人也,the gentleman’s place of birth is not known nor his name or surname.闲静少言,不慕荣利:he is a quiet man ,being of little speech ,he pursues no glory ,nor material gains.家徒四壁his house is bare around.第十三讲文心文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时期文章勃发。此后的魏晋多事之秋,不仅是诗人的时代还是玄学的时代,而且作为两者的结合,也是文论的大兴时代,曹丕,陆机等一代才子,发奋成文,各成一家,不仅为文必秦汉做了理论说明,为盛唐的文以载道开了先河,而且继承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以后,开启了文艺学论文的时代高峰。严格的字面翻译以外,拆字法和和拼字法也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如身体,this body,良史 译为 good historian 荣乐 glory and pleasure。在涉及中国文化专门的词汇时,特别是人名地名和书名的时候,译者不仅在注释中有专门的补充说明,而且利用文本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增加和加注.盛唐诗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三教并用,文化昌盛,为唐代诗歌的昌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们从诗经,楚辞,乐府,古诗,民歌中吸取营养,李唐三百年,留诗五万首。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诗的翻译不徒译意,还要译味,好的诗译,应是形象与音韵俱佳,译诗的忌讳就是呆译,硬凑韵脚,李白的月下独酌,译为Last words ,意在标新立意,而多一般为直译;Drinking alone in the moonlight.首句译诗花间和一壶酒: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See the moon---how she glances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 –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e.第十五讲诗品诗歌,中国是一个诗文大国,有习惯吧人品和文心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诗文风貌,本文选录诗大序,这里面要注意到的是志 being intent ,心 mind,言 language 情 affection 形 form,文 pattern 正 correct 得 achievement。第十六讲 唐宋散文 散文诗一个广阔的领域,是一种无可定界的文体。最早的散文是以作者个人为单位会为一集,并且因为没有名称而是用了作者的姓名,是有宴会是文人骚客游乐抒志之记录,其序文常邀请当事名家,几乎成一独立的载体,本文选录了春夜宴桃李园,首句中的inn以中文的逆旅,颇有古典风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则译成the floating life 与中文在字面上相合。第十七讲,书谱书论,书法史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书法理论如同创作一样。到了唐代,不进书法创作本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例文之中给出了翻译,zhuanshu looks complaisant and mild.li comes in tight-fitted units.cao flows and goes on forever zhen is succinct and neat.第十八讲 禅宗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自足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两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接触,一次是东汉以来佛教和平的传入还有一次就是近世西方欧美民主科学精神随着救亡图存强行的传入,佛教的传入自翻译开始,尤其是大乘般若学在译经传道中演为空中,禅分为南北宗,主张顿悟,与主张渐悟的北派禅宗相对立,大乘 Mahayana 法 dharmas 止 cessation 法门 method 真 genius 如 thusness 心性 the mind nature 一心 the single mind 生灭 production generation and destruction 相 appearance 因缘 causality 三世 three ages 等。善知识 good friends ,being outwardly separated from all forms , this is non-form.第十九讲 两宋词章 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唐朝之后北宋和南宋,国势虽然衰落,但在文学上以词为代表,在成就上逐渐达到了唐诗的高度并与齐名,这里选的是北宋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南宋女诗人李清照人婉约而超之,写闺怨而出奇,今选其名作声声慢。我欲乘风归去,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be as gay.第二十讲 元曲杂剧 隋唐之后战乱不断,朝代更迭,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入主中原。元代的散曲和杂剧把中国传统戏曲推向 崭新的阶段,或表现男女的爱情或表现热爱大自然美景,或关心社会疾苦和社会问题,就来源而论,曲分南北,有北曲和南曲之分这里选录了窦娥冤。
其他四讲也是涉及了古代的文化典籍,所涉及到的中国元素,都巧妙的绘声绘色的翻译过来,如三国演义 等,注释是翻译必不可少的手段。
本书的附录为中国历代文化典籍篇目,说卦传 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说文解字 Explanation of script and Elucidation of characters.这里汇集了所有的中国要籍,可以借鉴翻译方法和翻译手段。
第三篇:(全英文论文)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
2、(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3、(英语毕业论文)外贸英语函电的文体特征及翻译对策
4、(英语毕业论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开题报告+论文)
5、(英语毕业论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6、(英语毕业论文)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11、12、(英语毕业论文)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英语毕业论文)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英语毕业论文)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3、个案研究
14、文献综述)15、16、(英语毕业论文)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英语毕业论文)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英语毕业论文)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School(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7、(英语毕业论文)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开题报告+论
文)
18、(英语毕业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9、20、21、22、23、(英语毕业论文)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4、+外文翻译)25、26、(英语毕业论文)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英语毕业论文)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中的儿童形象
27、报告+论文)
2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英语毕业论文)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开题Perspective of Gothicism(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29、30、31、32、(英语毕业论文)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英语毕业论文)《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英语毕业论文)广告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33、(英语毕业论文)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4、识
35、Negotiations
36、(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英语毕业论文)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英语毕业论文)浅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女性主义意
American Society37、38、(英语毕业论文)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39、文)40、41、42、43、44、45、46、47、48、49、50、述)
51、(英语毕业论文)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开题报告+论文+文(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英语毕业论文)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毕业论文)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英语毕业论文)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评述(英语毕业论文)《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
(英语毕业论文)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英语毕业论文)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开题报告+论献综述+外文翻译)52、53、54、55、56、57、(英语毕业论文)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58、59、(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60、61、62、63、(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英语毕业论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英语毕业论文)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
(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64、+外文翻译)65、66、67、68、(英语毕业论文)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英语毕业论文)《马太福音》对话中语气的人际意义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69、(英语毕业论文)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70、71、72、73、74、75、76、77、78、79、80、(英语毕业论文)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The Impact of Loan Words on English Vocabulary(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英语毕业论文)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英语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
(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81、82、83、84、(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英语毕业论文)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
例
85、(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86、(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87、88、89、90、(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英语毕业论文)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英语毕业论文)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91、(英语毕业论文)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
92、(英语毕业论文)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93、94、(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A Miniature of Ambivalence and Self-Discovery as Reflected by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95、(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96、97、98、Headlines 99、100、101、102、103、104、述)(英语毕业论文)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英语毕业论文)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英语毕业论文)《麦琪的礼物》主题与写作手法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中法身势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英语毕业论文)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英语毕业论文)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英语毕业论文)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
117、(英语毕业论文)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18、119、(英语毕业论文)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开题报告+论文)120、121、(英语毕业论文)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22、文献综述)123、124、125、126、127、128、(英语毕业论文)《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方位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分析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毕业论文)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英语毕业论文)美国电影中英雄主义主题的时代演变与启示(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29、(英语毕业论文)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30、131、(英语毕业论文)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32、133、134、135、述)136、137、138、(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委婉语的内涵
(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英语毕业论文)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Chinglish(英语毕业论文)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英语毕业论文)浅谈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用策略(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浅析英语原版影视欣赏和英语学习(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139、140、141、(英语毕业论文)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英语毕业论文)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
(英语毕业论文)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42、143、144、145、146、147、148、149、(英语毕业论文)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英语毕业论文)《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英语毕业论文)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毕业论文)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分析(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150、151、152、(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与翻译策略研究(英语毕业论文)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开题报
告+论文+文献综述)
153、综述)154、155、156、论文)157、158、翻译)159、160、161、162、163、164、(英语毕业论文)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福尔摩斯的性格特征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
(英语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英语毕业论文)《飘》的成长主题解读(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英语毕业论文)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英语毕业论文)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英语毕业论文)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Heigh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65、(英语毕业论文)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66、167、168、169、170、(英语毕业论文)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英语毕业论文)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171、172、173、174、175、(英语毕业论文)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英语毕业论文)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英语毕业论文)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76、177、178、(英语毕业论文)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浅谈《欲望号街车》所阐述的欲望(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79、述)180、181、角度182、183、(英语毕业论文)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情结(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英语毕业论文)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英语毕业论文)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孤独的割麦女》(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84、185、186、(英语毕业论文)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功夫熊猫》电影字幕翻译
(英语毕业论文)《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87、(英语毕业论文)以《哈利波特与消失的密室》为例探讨哥特式风格在哈利波特小说系列中的应用
18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89、190、191、192、193、194、(英语毕业论文)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开题报告+论文)(英语毕业论文)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论文)
(英语毕业论文)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英语毕业论文)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开题报告+论文)195、196、文)
(英语毕业论文)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开题报告+论
197、(英语毕业论文)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98、述)
199、(英语毕业论文)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Norms(开题报告+论文)
200、(英语毕业论文)对比分析中美可乐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
第四篇: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走转改”活动及其长效机制构建
朱剑虹 吴世文
摘要:“走转改”活动目前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要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就应当建立长效机制。本研究认为,构建“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关键在于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从三个方面健全相应制度: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改革媒体管理制度,确保改作风的常态化;改变新闻评价制度,确保改文风的常态化。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 长效机制
当下正蓬勃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新闻界展示的最为壮观的传播图景。尽管这个活动目前还在进行之中,但将它确立为新闻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之一,已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了。“走转改”活动目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走转改”活动的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走转改”活动有深入的认识。
一、“走转改”活动的新闻传播学解读
要求记者走基层不是现在提出来的新问题,而是个老问题,但是在现在这个问题又被作为一个新问题提出来,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我们可对“走转改”活动作出如下解读。
(一)媒体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急剧的社会结构转型,当代中国的多元利益格局日益凸显,各种社会利益阶层和群体不断涌现,长期被压制的矛盾冲突以特定的形式暴露出来,出现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在短时期内的“井喷”现象。这导致人们的参与愿望不断提升,新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群体也随之产生,社会行动者的种种利益表达和维护活动,重新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这是今天中国新闻界理解中国新闻的社会背景,今天中国新闻业是制度化新闻与民间新闻(公民新闻)共舞狂欢的景象,这是今天中国新闻界考量中国新闻的媒介生态。这样的社会背景与媒介生态,共同建构着中国新闻的宏观图景,也共同塑造着中国新闻的历史眼光、时代特色、世界境界和未来走向。“走转改”活动正是对时代关切的回应,“走转改”的实践证明:只有做到、做好和坚持“走转改”,我们才能在当今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真正搞好新闻宣传工作。越是国力不断增强,就越是需要我们坚持“走转改”,并将“走转改”常态化,纳入到社会管理的大系统之中。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和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高科技手段在新闻领域被广泛应用,世界的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各种新兴媒体,从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到今天盛行的微博,从平板电脑到智能手机,一句话,从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都对传统媒体构成了直接的威胁。特别是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性、公开性、交互性和畅通性,使传统媒体难以望其项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许多思想和认识,面对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我国五亿网民及其巨量信息,怎样从中发现新闻、怎样把信息裁剪成新闻、怎样避免将失实信息变成虚假新闻等等,成为新闻工作者今天时时刻刻面对的新问题和新纠结。现在,网民和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走转改”,别无他途。传统媒体的从业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互联网上寻求新闻,而应该在借助便利的信息技术的同时,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民意,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发挥媒体应有的责任。因此可以说,今天特别强调“走转改”,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兴媒体挑战的必然选择。
(二)新闻信息娱乐化的冲击
新闻信息娱乐化是60 年代电视新闻在以娱乐为本质的电视媒体开播后,具有争议性也从未间断过的一个新闻现象。它可以视为平面媒体的新闻结合电子媒体的娱乐后,产生的一种新闻文化质变。“标志着美国—一也许是全球——新闻价值观的式微以及娱乐式信息和‘小报’式文化的勃兴,它表明了电视新闻正在逐渐向信息/娱乐结合体转变。”
“硬新闻软着陆”是新闻信息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即从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元素,更多地对新闻进行娱乐化处理。其首要特征在于它很少注意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而将大多数的关注集中在娱乐性主题上,例如运动、丑闻和大众娱乐。因而,它减少了严肃新闻的比例,致力于关注个人及私人的生活,包括名人和一般人。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增添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从90 年代末开始,伴随着民生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的轮番亮相,语言嬉笑、镜头夸张、节奏说唱、煽情配乐,以往娱乐秀里的手段通通被电视新闻所吸纳。新闻文本的制作过程也受到了这种风潮的影响,按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一篇新闻由标题、导语、正文、结尾、背景等部分组成,导语作为引导受众做出阅读决策的“窗口”,要把新闻事件中最精粹最重要的事实言简意赅地呈现出来,正文部分则全面展开新闻事件。而目前的电视新闻多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主持人在讲述新闻主体事件之前,对新闻事件有一个“解题”或“破题”的过程,一般不直接切入正题,而是从相关的人、事、物上谈开,东拉西扯漫谈一阵,然后再不紧不慢地转入“正话”。
在这种新闻信息娱乐化风潮的影响下,主流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争相采用娱乐新闻与丑闻报道,过去令专业记者引以为傲的调查性报道逐渐式微,娱乐与信息的界限逐渐模糊,主流媒介与小报的区别也日益模糊。这种操作方式建构了媒介的社会权力,在弱化媒介解释、告知功能的同时,逐渐消解了媒介的社会合法性,使媒体变成了狗仔队横行的马戏团。
“走转改”正是对近年来媒体特别是电视的低俗化、过度娱乐化、贵族化的一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走转改”对于中国新闻界特别是对电视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普通劳动者的屏幕形象永远是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中国电视的屏幕上应当有更多的普通劳动者的良好形象。反观当下的电视屏幕,我们越发感到电视贵族化和低俗化的威胁与危害。诉诸官能的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你没有底层感和平民情结,没有对那些有血有肉的黎民百姓的理解、支持、关爱、尊敬、鼓励,没有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没有把深蕴在人民心中的心理倾向明白地表述出来并担当起来,那么你的工作就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化的重复,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带着情感,带着关怀,带着责任,带着信心走基层,关键是发现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光明和力量。
(三)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大众媒介成为了各阶层、各集团倾泻舆论的工具,他们时时刻刻在用自己的意见劝服和指引公众,意见一旦被公众接受,并和公众内心的舆论产生纵向或横向交错,社会舆论便会产生结构性的传播:首先是上下层舆论的对流与互动,其次是公众舆论的并存和反差。传统的消息情报流向公众的单向传播和接受关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超越,从而建构了一种基于传媒平台的上层舆论和下层舆论之间平等互动的舆论传播机制,通过把公众吸引进来参加决定公众事务的工作,建立比较民主的关系。所以,舆论已经不再只是意见,而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来源于对公众事务的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经验。由此可见,将社会化网络时代舆论管理的根本目的立足于掩盖矛盾,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实际上,将舆情管理的根本目的立足于合理引导,解决矛盾,不仅是符合规律的,也是可行的。社会变迁时期,讯息性本文的需要量将急剧增大,受众需要能有效解除困惑的信息,若要引导舆论,媒介首先要满足他们认识环境、确立观念、自我寻因的要求。由于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叙事,它讲求真实、客观、公正,目的在于向受众传递一种权威性的、不容质疑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与求知欲。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是新闻作品引导力的前提,新闻作品的引导力是新闻传媒获得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的手段,这是需要充分理解和很好把握的辩证关系。
“走转改”实际上回答了在当今时代如何提升传媒的舆论引导力:一是内容真实可信;二是形式亲和接近;三是语言生动有味。这就需要真实地、真诚地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它突出而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不同的典型形象,可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走转改”的许多报道不仅揪住了观众的心——一起担忧,一道思考,而且还为报道和反映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途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新闻架起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梁,用报道促进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专业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职业,新闻界整改,应该强调新闻职业意识、新闻敏感、准确及时抓问题的能力等。新闻界确实需要改变工作方式,其基本要求应该是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致辞中说的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二、“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目前的“走转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种“运动式治理”模式,即各级政府以垂直命令、政治动员的方式,在某些特定的时期集中调动力量、配置资源,用以解决一些比较尖锐、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模式往往具有行政主导、不计成本、“一刀切”、“一阵风”等特点。运动式治理往往追求的是一时之功效,更多地依靠权力或权宜性的措施,工作进行的时候轰轰烈烈,过后就往往被弃置一边,而不能形成制度化的积累。在面对复杂而琐碎的常规化社会矛盾时,运动式治理往往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走转改”活动长效机制的建构最核心的策略,就是放弃运动式的方式,而是把走转改活动进行制度化,以制度来保证其常态化。具体的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建设舆情采集制度,确保走基层的常态化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着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一般是指公众所具有的社会政治态度。随着网络技术向基层覆盖和普及的速度加快,过去很少被关注的基层矛盾与问题开始被逐渐曝光,市、县已经成为各类公共事件的高发区,而地方政府如何认识和处理当地舆情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走转改”是新闻媒体深刻体察地方民情、真诚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也是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1.完善体察民情的制度
记者到一线不是领导干部体验生活,而是要能够抓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且新闻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这些是不能通过简单地要求“走基层”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给记者提供一个长期深入搜集民情民意的平台。目前,很多媒体都开始尝试在基层建立长期的体察民情制度。最常见的有建立基层联系点和挂职。建立基层联系点后,采编人员不会像蜻蜓点水一样浮在水面,可以更好地掌握联系点的实际情况,报道内容既能反映民意民情,也能反映中心工作;报道对象既能选择个体,也可选择群体;既可纵向对比,也能与近邻横比,分析会更透彻。而在基层单位挂职后,采编人员能介入实际工作,能参加决策层讨论决定,并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研究、解决棘手问题,同时新闻工作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可以更好地与辖区居民、单位职工等更好地沟通,也更易得到信任。2.拓展了解民意的制度
民众对现有体制的期望就与体制所能满足其要求的实际状况之间产生了张力,这导致人们的政治参与愿望不断提升,学术界将当代这种高级的公民参与形式命名为“共同生产”(Co一Production)。共同生产,是政府与民间共同合作产出公共服务的模式,是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一种具体的途径。在公私合作生产的这种模式中,民众由单纯的消费者转而成为服务的生产者,促使民众通过合作的机制,而获得对公共事务的控制与影响,以实现公民的参与权。通过政府与民间团体的互助与合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提高政府的效率,节省政府的开支。
因此,要进一步了解民意,政府应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政府与公民、民间组织之间在公共治理过程中的广泛的对话、沟通网络,这种对话、沟通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行政部门的层级以及社会成员的等级之间的限制,提高政府内外的沟通效率,即时传达政府的施政意图、方针与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声,从而提高政府治理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3.创建集中民智的制度
在政府承担、完成社会公共职能的手段和方法方面,除了原有手段与方法,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有责任采用这些新的方法与技术,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提高管理效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民意集中制度,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由后者承担越来越多的以往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打破传统的两分法的思维方式,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过程中,模糊公私机构之间的界限与责任,不再坚持政府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从而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智集中机制,让作为管理对象的普通民众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有组织的参与和表达,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主的、拥有一定权威的网络。这种机制应该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合作,是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这一自主的网络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它与政府在特定的领域中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管理责任。从而建立起由众多行动者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和众多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改革媒体管理制度,确保改作风的常态化
要形成改变作风的长效机制,媒体应该建立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这主要是解决媒体的发展定位,以及靠什么来维持媒体生存发展的问题,决不能靠低俗来迎合少数读者心态求得广告投入,要用自己的多元化的健康发展,壮大媒体自身的经验实力,从而支撑媒体唱响时代主旋律,扎扎实实沉下去,反映民生、反映大众、反映真实的时代。笔者认为,要实现这种多元化的格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新闻采访用稿机制的改变
媒体用稿、编稿、刊发的标准是指引新闻从业人员的行动指南和方向标,直接关系到“走转改”活动能否持久开展下去。一篇稿件它蕴含着记者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经济成本和脑力成本,而媒体对稿件的采用与否、采用后强弱处理、发表的评价等等,直接引导记者采写新闻的方式方法和工作努力的方向,直接影响和促进“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形成。
我国新闻生产主要有两种采编制度: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采编分离即将记者队伍与编辑队伍分开,记者分战线“跑口”写稿,编辑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划分相应部室分类编排。采编合一,即在编委会下设相应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外,各部门独立完成采编。在“走转改”活动中,要灵活把握现行机制,适时根据工作内容及重要性调整采编机制,实现机制为人所用、为事服务,同时要完善新闻选题策划机制,拓宽思路、扩大范围,改变非此即彼的两分思维,以更好地发挥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
2.记者的薪酬评价机制的改变强化实绩考评
作为媒体对新闻记者和编辑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对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深入行业进行采访报道的考核激励机制,应建立和完善编辑多编、精编、快编来自基层、来自一线、能激发社会大众激情和兴趣的报道,并在版面和时段上得到强化处理,从而从媒体内部政策层面上保障“走转改”活动持久开展下去。媒体的薪酬体系应偏向并侧重于记者的深入基层的采访活动,而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见报数量。全新的薪酬体系既要有对采访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薪酬体现,又要有对投入大量时间采访而得到相应的成果体现。把采编人员“走转改”常态化情况列入采编业务考核、考核和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前置条件。对走基层采访符合清新朴实文风要求的稿件,优先采用并较同类型一般稿件高两倍以上的分值计分;每月视情况评出作风漂浮、文风老套的适量差稿,取消其月度计分;每季度安排一次专题业务研讨,剖析好稿之优、差稿之劣;评奖增设深入基层奖,对表现优异者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联系点采写任务完成较好或较差的人员(或部门),视情况给予“总编辑特别奖”或警告性质的“书面提醒”。
3.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监督媒体是近几年新兴的术语,起因于目前的传媒生态并不健康,不少媒体还存在追求轰动效应、放弃媒体操守和职业原则的做法,因此对媒体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监督媒体是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媒体要实现有效的舆论监督、践行对社会的承诺,必然需要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但是,过于自由会导致权利滥用,引发监督甚至控制的要求。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以改变媒体的不良作法、改善媒体形象、更好地发挥媒体价值。对媒体的监督首先要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宣传部门、政府部门对媒体及其从业者的监管,其次要通过权力机构建立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如有学者称可建立新闻评议会制度,把媒体义务监督员设计成为仲裁机制的一个部分,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
(三)改变新闻评价制度,确保改文风的常态化 1.按照新闻价值的原则来选择新闻
新闻价值着眼的不仅是新闻事实,更主要是指受众从新闻中获益的客观效果。也就是说,新闻价值是以受众为评价主体的,构成满足受众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正如马克思对价值作出的定义那样“‘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表示物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新闻价值含有接受者所追求的“获益性”,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新闻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效用。
由于受众需要及需要的取向不同,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区别。新闻价值当然是指受众健康的、合理的,而不是恶的和丑的需要,这就不能单一地以受众需要来确定,还必须从整个社会需要,即以社会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进步需要来考虑。这三种需要表现为社会的积极效用,同受众的需要相统一,才能体现出新闻的真正价值。可见,新闻价值决不是报道者的主观价值,而是接受者的客观价值,表现为满足受众和社会需要的双重效用。多数接受者对新闻广泛作出的评价,是新闻价值的真实体现,所以,对新闻价值只有在其传播后才能作出判断。评选好新闻既要重视其价值,更要重视它的社会效果,这是“好新闻”与“大新闻”的基本素质。
2.秉持客观性原则来制作新闻
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媒体都是以宣传为主要任务,这对新闻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力丹教授曾直言,“新闻是发现的艺术,但我们却把它变成了证明的艺术,在狭窄的政治功利范围内掂量它。”“这种思维方式是要求记者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唯一使命而带来的结果。长此以往,我们不少记者虽然有多年的新闻工龄,实际上除了证实中心工作外,不知道什么是新闻。”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往往是先有观点,然后再找事实以证实该观点,当前正在中国新闻界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实质就是一个走向和深入“事实世界”的活动,走向和深入“中国事实”的活动,走向和深入“新闻本源”的活动。事实在先,首先要以中国事实为先;事实第一,首先要以中国事实为第一,这是中国新闻界、中国新闻人应该有的基本观念。对于中国新闻来说,应该确立的基本观念是: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其中,发展新闻主义是基础,专业新闻主义是追求。创制优秀新闻,需要用新闻观念写新闻,用新闻结构写新闻,用新闻语言写新闻。职业新闻人只有首先把新闻当作新闻,首先以新闻为本位,才有可能真诚地尊重新闻特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当然,我们所要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并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的新闻思想,也不是跨国媒体集团所期待的所谓“从党派主义到专业主义”的“美国式”转型,而是形成有自身特点的专业主义。信奉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记者试图把自己与所处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语境剥离开来,做到与社会现实的“疏离”,而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规定性则始终强调参与性,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涵盖这些方面的内容: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专业的操作和行为准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公正的报道手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也就是说,正在形成中的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有着党派主义特色的专业主义,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媒体承担政治教化功能的正当性,只不过让这种功能的实现变得更为隐晦。专业主义在我国被强调的只是操作技能和表现手段上的专业水准以及实践中的专业伦理,专业主义话语被局限在新闻业务领域,而没有作为整合专业社区的意识形态和确立独立专业人格的社会控制模式而发生作用。专业主义的普适性内涵被赋予了“中国特色”,因为它在新闻从业者的实践中,被渗入了中国知识分子入世、启迪民智的传统和新闻改革的现实矛盾。所以,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之发展有自己的特征,我国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遵循的专业主义,是一种在保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进行行业操作的从业原则和信念。
3.适度量化好新闻的评价标准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国家权力系统的一部分,传媒的主要功能是灌输主导意识形态,执行政治指令;新闻从业者不仅是文人和信息流通的“把关人”,更重要的是党的宣传工作者。这种现象有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发生机制,正如斯图亚特?霍尔研究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时所揭示的那样,在电视话语“意义”生产时,媒介总是以一种预设的“代码”来将制作者的观念、概念、利益及需要输入到“制码”过程中,并形成对大众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行为需要的控制力量。这种“代码”在解读符号话语之前已预设,并存在于媒介加工者的头脑中,因而人们常视其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好新闻的评选过程中,这种特定的“代码”也在发挥着作用。我们评选好新闻,习惯运用定性的方法,请来若干专家或名记者分析新闻的内容,多数赞成的新闻就评为一等或二、三等。评选者既缺乏可靠的材料,又忽视必要的量化数据,往往以自己的观点论是非。评选者有时依据一两个“典型反响”作为投票的理由,却忽略了价值低的新闻也可能拥有产生“反响”的少量受众,把一般新闻误认为好新闻。
报道者可以对新闻价值事先作出估量,越是优秀、成熟的记者对新闻预期价值的判断也越准确,越贴近它的实际效果,并以最好的表现形式提高其传播效果。而评选好新闻与大新闻则是在新闻报道之后,由新闻产生的社会效果提供判断的依据,广大受众最有作出判断的资格。因此,笔者认为,评选好新闻的标准应该有新的尝试。确定好新闻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给受众提供值得知悉的东西。许多人知道的消息,似曾相识事件的报道,都远离好新闻的品质,好新闻应该包含全新的内容,是公众未知的个性化事件。引起受众的沉思是好新闻的第二个标准,表现为新闻的启迪性、激励性价值。政策报道、经济报道、民生新闻、经验报道都可能使全民或多数受众的生活发生变化,获得实际好处。这种实益价值引起受众对许多新闻的期待。当公众在广播电视联播前等待有关政府重大政策的报道,最能说明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来自新闻的获益价值,这是判断好新闻的第三个标准。
三、个案分析与理论思考:《齐鲁晚报》走基层
很多媒体在推行“走转改”活动时,也注重探讨长效机制,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齐鲁晚报》就是一个典型。在《齐鲁晚报》的“走转改”活动中,围绕该报社的老典型“胡同记者”张刚,开展了一系列报道和活动,真正做到了深入社区,服务读者,并形成了相应的制度。
(一)内容创新
齐鲁晚报是市民报,开展“走转改”活动抓住了这个特点,突出民生新闻,打造特色栏目,让读者参与到新闻报道和选题策划中,让基层和群众成为新闻的主体。齐鲁晚报相继开设了《凡人歌》、《我新闻》、《夜新闻》等系列栏目。每个栏目定位不同,但关注的都是基层群体,反映他们生活中的苦与乐,讴歌平凡人的不平凡。《凡人歌》开篇以“向您传递那些平凡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让我们一起谱写、倾听凡人歌”为主题,并推出第一篇报道《两环卫工捡到3.7万还失主》,之后陆续报道基层很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关注他们的闪光点,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道德引领作用。《我新闻》以“你在哪里,新闻就在哪里”为开篇语,该栏目稿件全部出自读者之手,编辑每期由一名读者与报社的编辑共同担任。另外,齐鲁晚报还开设《剪子巷》、《尉伟道来》、《帮办》等栏目。《剪子巷》就某一话题把市民百姓的话摘录到报纸上,直接反映群众声音。《尉伟道来》则以记者过硬的现场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报道文风,受到群众的喜欢。
(二)团队建设
让年轻记者深入基层,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张刚是齐鲁新闻界的老典型,从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坚持社区新闻报道,在2003年就当选为济南市人大代表,2007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早在 2001年,齐鲁晚报就开通了山东省首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张刚在您身边”,2004年年初,《齐鲁晚报》成立“张刚工作室”,从一个张刚发展到一群“张刚”。2010年3月,《齐鲁晚报》正式启动新闻服务社区项目——“张刚大篷车”,张刚服务社区的平台再次升级。“张刚大篷车”在一年半时间里,走街串巷,深入基层、融入百姓,成功走过了100站。
在“走转改”活动中,齐鲁晚报特别注重发挥张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张刚工作室和“张刚大篷车”为抓手,让记者全面深入工矿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基层百姓,要通过走基层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解决困难。国庆期间,齐鲁晚报启动“听民声,探民情,本报记者走基层之假日行动”和“蹲点观潮”活动,记者分赴学校、医院、廉租房社区、养老院、工厂等基层,推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鲜活新闻。既有人物报道,也有事件报道,既有现象调查,也有动态新闻。现在的张刚工作室团队,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从选题的先期调研、策划组织,再到具体实施、后期写稿,全由社区记者这个团队来承担,一些大的活动报社编委会都要靠前指挥。
走基层是齐鲁晚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新记者的入职培训到记者的业务锻炼,从中层干部的挂职交流到编委会领导考核,走基层必不可少。每年,齐鲁晚报入职的新记者分配到各记者站驻站工作,时间为 3 个月。今年 9 月份,齐鲁晚报组织 2011 届 17名新记者深入济南、青岛、临沂、泰安等地,对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收费站、日照港等一线基层深入采访,撰写了一批反映基层一线工人工作状态的稿件,同时也提高了新记者的业务素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齐鲁晚报总部记者定期分批到各记者站锻炼。每月,总部都有记者下站工作,时间都在 3 个月以上,有的长达一年。目前,齐鲁晚报时政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机动新闻中心、济南新闻中心等部门共有 55 名记者下站锻炼。
(三)社区服务
齐鲁晚报的编委会认为,新闻工作者仅有深入是不够的,我们办报的最终目的,是要从深入到融入,达到报纸和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里居民的需求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了解这些变化。齐鲁晚报作为一张晚报都市类报纸,要做可读有用的新闻,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张刚大篷车”就是为居民服务的一个良好载体。“张刚大篷车”百期活动,凝结着齐鲁晚报人对社区百姓的深情厚谊,也凝结着齐鲁晚报人的理想和追求。“张刚大篷车”每期活动,都结合当时百姓最关注的新闻展开,也结合百姓的呼声需求去展开,把热点新闻和为民服务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除此之外,报社还创建了大篷车社区网络,在每一个小区设置联络点,方便居民反映问题和困难,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又在济南市各区县设立“张刚大篷车记者流动站”,在100个社区成立“张刚大篷车社区共建联系点”。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张刚大篷车团队要联合职能部门,无一遗漏地走进济南市458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完善百个社区共建联系点,推行记者进社区轮岗值班制度,社区记者每周至少要有一天时间在社区值班倾听民情民意。同时,还要将“张刚大篷车”这种新闻服务经验,向全省十七个地市推广。
(四)考评制度
齐鲁晚报还在新闻考核评价体系上向调查周期长、采访比较艰苦的报道倾斜。每个部门主任可以就记者在“走转改”活动所写的较好的新闻稿件,报分管领导,经总编辑认定给予较高奖励。为鼓励记者多去基层采访,多写现场稿件,多写反映基层群众工作生活的稿件,齐鲁晚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新闻大赛,鼓励记者转作风、改文风。齐鲁晚报“每月短消息大赛”要求的标准,就是“导语鲜活,叙事直截了当,文字简洁明快,体裁新颖有特色,800字以内”,评奖标准中对基层采访和记者作风、文风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大大鼓舞了记者去基层采访、去现场采访的热情,在一线中发掘了不少好新闻。
当前,“走转改”活动正在向纵深推进,它给中国新闻界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使其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机制,使其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坚守和工作常态,让基层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成为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和思想动力。为使这项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各新闻单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继续精心组织实施,同时要结合媒体自身特点,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转改”活动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成为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作者朱剑虹系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吴世文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2003年版,第8页。谢静.《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4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6页。陈力丹.《深度报道的钥匙——记者的新思维》[A].见《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182页。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台湾,2002,(71):20。Liu,Alan P.L.(1971).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页。
第五篇: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Feminism in The Awakening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论英汉机器翻译中被动语态翻译的缺点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中西方文化面子观差异分析
解读《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借代和提喻的对比研究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简论爱伦•坡的建筑意象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浅析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皮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 爱情至上——浅析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由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看南方身份没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人物性格分析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婚姻模式的对比研究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从七个C看商务信函的可读性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88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90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92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93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94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96 商标翻译分析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98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00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02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03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104 评析艾米莉狄更生及其诗歌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107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109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110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12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 113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115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17 通过《蝇王》看人性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119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121 《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 122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 125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126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127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 129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30 论中学英语学习策略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EFL Classroom 132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33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4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135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136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38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41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142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143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145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 146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147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148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149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 151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52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53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154 从《红楼梦》和《简爱》看中西方女性主义 155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156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157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158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159 Reread Shylock from a Tragic Viewpoint 160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161 Current Statu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162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163 Landscape Poems in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and Sonnets 16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65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166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167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68 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169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70 文化与幽默欣赏
17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72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 173 浅析中英恭维语
174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176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177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178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179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180 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181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 182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83 哈利波特的情感分析
184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185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186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
187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 188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189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90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91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192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93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94 用合作原则分析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会话含义 195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196 广告的翻译
197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198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
199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200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