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城规划设计的论文
本文通过对大学城的定义、特征以及发展经验等一系列客观事实的分析,提出大学城应当界定在一个有着特殊构成和功能的“城镇(Town)”的概念上进行规划设计,而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正是目前中国大学城规划中比较欠缺的,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主要症结所在。
1引子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变化最为激烈和迅速的时期,知识经济取代了工业经济成为信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点。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这决定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统正在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在中国,这种变革集中凸现在大学城的快速兴起上。
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具有多重的背景和动力。首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产业结构须要调整,大学城建设是其走向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其次是中国的城市化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当中,结合大学城的土地需求和聚集效应,大学城建设也被充分的利用为一种城市化手段;最后,高等教育的扩大化普及化使教育走向产业化,大学城的建设相应带动地产、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其本身就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吸引力,建设大学城也成为许多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大学城已不仅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组织形式或者新的大学运动表现形式,而是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方面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很多城市把大学城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动力机器,期望其能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良方。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大学城在我国属于一个新鲜的“舶来品”,对于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都是比较缺乏的,加之国情与国外存在相当的差异,都使得我国的大学城建设更加的困难。新鲜的事物必然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思考,而在当前这种超常规的建设举措和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在实际的建设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大学城,使其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学者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大学城综述
2.1大学城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界定的:“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这样的表述,基本表达出了大学城的许多特征和要求,但并没有完全的诠释现代大学城概念的丰富内涵。
事实上,对于大学城,许多诸如大学园区、高教园区、教育园区、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城、大学社区、大学城镇、大学区等概念都与大学城相关、相似,由此可发现,“大学城”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笔者以为,按照现代大学城出现和发展的背景来看,无论是大学科技园区、科学城都应该被视为大学城,因为他们具备了相同的开发背景、相同的开发目的、相似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还有许多相同的属性和特点。
“大学城”实质上是一个以大学为核心而构成的、具有特定整体功能和环境特征的城市社区。故当前普遍使用“大学城”这一称呼方式来指代这种近年来各地建设大学园区综合体,也是对大学城作为城市的新型表征定义的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城”所包含的城市概念,应该是有所限制的,它并不是一个大城市,如果要在城市的体系中寻找一个定位的话,应该处在“城镇”的阶段上。这个定位,是根据大学城实际的功能需求和环境氛围的要求,以及合理的规模所作出的,参看国外比较著名的大学城如剑桥、牛津、普林斯顿等成功先例,这样的定位也可以得到印证。把握这一定位,对于我国目前诸多新兴的大学城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2.2大学城基本特征
2.2.1大学城的城市属性
科布西埃(LeCorbusier)说过:“每所学院或大学本身就是一个都市单位,无论大小它都是绿色城市。”大学城是城市的一种形态,这一切决定了大学城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城市属性,这是其区别于普通大学校园的本质所在。大学有着其与生俱来的城市属性,随着大学的扩大,大学的城市化是必然的结果。
2.2.2聚焦人口的特殊性
大学城的人口组成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学生数量大。大学生是大学城主要使用人群,占到50%以上。二、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学城的居民除了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外,从事高科技产业研究和开发的工作人员也是占有很大比例的人群,这类人群都普遍受过较高程度的教育。
这样的人口构成,年龄层比较低,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兴趣广泛;受教育程度高,具有相当的文化品质要求,生活质量要求高,这对大学城在配套设施建设上具有不同于一般城市的要求。
2.2.3特定的功能和功能空间构成笔者把大学城内部主要的组成功能分为三类,而其分别相对应三个主要功能空间。首先是大学城的核心功能,那就是教书育人,与之相对的就是教学空间;其次是大学城的扩展功能,即研究与生产的结合,这就要求有专门的产业开发空间;最后是大学城的辅助功能,主要包括住宿、运动、餐饮、休闲以及市政等服务功能,它们需要相应的辅助空间。
2.2.4良好的共享性
各种有形物质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的开放性共享使大学城内各个学校减少重复建设、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与异地独立建分校相比,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放到教学和科研方面,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做到提高教学质量。
2.2.5生态性
当前,国内正在建设的大学城,一般都选址于城市郊区有山有水、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场地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基础。而现代规划,生态观是一个必备理念,几乎在每个方案中都是作为规划原则被提出和强调,因此,新建的大学城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区环境和社区环境,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之一。
2.3大学城的分类
对于大学城的分类,有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结果:可以按照大学城的发展历程来分,分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按照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分可以分为“独立式”、“边缘式”和“内含式”;按照大学城的功能设置分,可以分为“单纯教育功能”、“较多功能”以及“综合功能”大学城;按照学生规模分,则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大学城。
以上分类主要是建立在大学城某项性质的比较上,其标准比较单一。而大学城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集合,考虑国内目前已建或在建的大学城的特点,笔者将大学城又分为三类,作为已有分类体系的一个补充:
⑴以多所大学聚集,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大学城,如上海松江大学城。
⑵以著名大学为主,结合新兴科技园区,走科技产业发展道路的大学城(也称为大学科技园区),如上海闵行大学城。
⑶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的大学资源,发展科技产业的大学城,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强烈的城市大学化表现,如上海规划中的杨浦区东方大学城。
从我国大学城的建设来看,第一种大学城是目前建设较多的,也是大学城发展模式中层次较低的一种,从需求来说这类大学城已基本饱和,从长远发展来看第二类和第三类大学城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产、学、研的充分结合更加有助于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区域功能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所以这两类将成为我国大学城发展的主要模式。
3我国大学城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城定义的探讨和对其基本特征的分析,从最根本的问题来说,我国目前进行的大学城建设大都忽略了大学城最基本的城市属性,忽略了大学城的许多社会性的需要和构成,而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个超大规模的校园在进行建设,这样的建设在两个方面造成了很大的错误和偏差:从建设手段来说,没有一个正确的规划概念。“规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把握的结果,城市规划更是如此,但是我国现在大部分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已偏离此道,“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成为诸多大学城介绍的必备语,这样的规划手法缺少足够的灵活性;从建设的结果来看,忽略大学城的本质属性,最后的成果就缺少了大学城应该具备的有机性和活力,这样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聚集,对于城市经济、文化的推动也是短期的、乏力的。
在认清大学城是一个“城市”的前提下,还必须对于其具体的定位有一个认识。大学城有区别于一般城市的特定功能和人口构成,有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要求,参照国外的成功先例,把大学城界定在“城镇”的水平上,是比较适当的,特别是对于我国大学城多数属于完全新建的情况,强调和把握这一定位,在确定规模、构成、城市结构等许多方面都很重要。
纠正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就必须引入城市规划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指导大学城规划。
4引入新的相关理论指导大学城规划
首先,大学城的城市性决定了它必须具备相对完整的城市结构系统:要有担负行政职责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还有城市空间系统乃至于城市的产业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校园,大学城有更加复杂的社会生态,也更强调各系统的有机结合,这也就决定了大学城的规划不能按过去的校园规划方式进行,而有必要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
其次,在我国,大学城基本上都属于新兴的城市区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手段之一,这就牵涉到社会和经济学的内容,比如如何才能发挥其城市的功能,如何确定它的规模,如何使其更加的灵活以符合多重需求等,为此,需要借助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的理论以及增进集群复杂性的理论来指引。
再次,不论是从大学城建设的目的还是其本身的发展来说,大学城都属于城市的概念,而不是单纯校园的放大,对于大学城的规划必须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思考,所以我们必须引入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理论。
再者,大学城是一个特殊的城市区域,它肩负着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本身就具有校园规划的某些要求,特别是在我国,大学城往往是在短时内聚集了多所大学,现有的学校体制和建设周期,不可能像国外的大学城一样完全的融入城市,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校园规划的理论指导,比如场所精神的研究和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
最后,新兴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必然,使得大学城规划必须充分的考虑生态的需求和实现。因此,我们也就必须了解城市生态学和它的生态规划方法。
当然所有的这些理论都不是相互孤立的,相反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研究是相互交叉或者互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相互融合、共同指导大学城的规划。
5对大学城的反思及发展构想
5.1大学城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我国的大学城建设正在紧张的进行当中,期间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对大学城的本质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意义上按照“大学城”的城市化、社会化要求进行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当作校园的简单扩大、集中化,进而在规划手法上产生偏差。必须承认,纵然负载了许多意义,我国目前大学城的发展状态还是非常简单的集合园区类型,这是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影响的延续性体现,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校园分隔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的改变。但是走向真正的“大学城”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实现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并不只是一个毛入学率提高到15%以上的问题,比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是大众型高等教育区别于精英型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而所谓的协同发展,就是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这种和谐体现在两个方面。
市的条件进行沟通,实现“互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依托。大学城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其发展需要社会的保障和服务,同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大学城的支撑,大学城是城市的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其次,大学城本身作为一个“城”,有必要建立一个较完备的社会生态,在现有的模式下引入更多的社会因素和城市建设手段,参考社会手段来完成大学城这一特殊集群的复杂性,达到大学城自身的和谐发展。
5.2大学城规划结构需要完善和改进
规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延,效益和质量是高等教育不变的内涵,优化结构则是实现两者统一的结合点。对于我国目前大学城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主要问题,已经可以明确地知道目前规划结构存在的不足。优化结构,将是今后大学城规划发展中最重要和突出的问题之一。
当然,我国的大学城还只能处于城市等级系统中的中小层级,它不是一个“城市(City)”,而是一个“城镇(Town)”,清晰的认识自身的正确定位,才能帮助规划者选择合适的城市规划手段来营造合适的城市形态。
由于各个大学城具体开发模式、组成结构、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大学城的规划结构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固定的模式,但是总结一下国内大学城规划所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并且参照国外大学城的成功先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⑴规划结构应该有一个合理、清晰的层次体系。明晰的层次结构,能够帮助设计者对各个设计内容更加准确合理的进行定位,增进大学城的组织性和识别性。
⑵强化组团概念,完善组团结构。利用组团的形式,可以较好的实现有组织的规划和发展,对于我国目前大学城快速兴起和快速建设的现状,组团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组织工具。在组团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组团间的联系,完善组团内部结构。
⑶完善功能结构,增进结构社会性。完善功能结构,首先需要从贴近实际生活的层面来认识功能需求,加强功能的多样性,其次要注意功能的相互结合,在一定区域内创造丰富的功能空间,最后还要在空间结构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增加功能组织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城市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城市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呼唤城市新型的充满活力的知识空间,呼唤“大学城”作为先进的新型城市细胞,带来生长的希望。面对“大学城”这样一个承载了诸多意义的新兴城市形态来说,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是庞大的。在“大学城”规划的道路上,虽然艰巨坎坷,但仍是一件值得尝试的有意义的事业。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1
[2]谢清.大学城规划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3
[3]亨利埃兹科维茨(美),劳埃特雷德斯多夫(荷)编,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刘易斯曼弗德(LewisMunford)(美)著,宋俊岭,陈占祥译.城市的形式与功能,国外城市科学文选[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5]柯森.关于“大学城”:概念规划与概念设计.高教探索,2001.1
[6]马清运.西方教育思想与校园建筑新校园建筑溯源[J].时代建筑,2002.2
[7]李多,伍江.大学城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时代建筑,1999.1
[8]北尾靖雅著,胡昊译.比利时大学城新鲁汶镇的规划与设计[J].小城镇建设,2002.7
[9]林炳耀.知识经济与城市要素新特点,城市规划汇刊,1999.2
[10]李冬生等.知识经济与上海大学城规划构想,城市规划汇刊,2000.6
[11]王伯伟.大学城城市范围的资源重组和开发[J].建筑学报,2001.9
[12]叶信治.终身教育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02.1
[13]候晋川.关于美国高等教育产业的考察与思考,教育研究,2001.12
[14]王伯伟.校园规划的目标增进集群的复杂性,理想空间,2005.4
[15]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建筑学报,2001.2
第二篇:广州大学城规划
一、大学城规划概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经过专家论证研究,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的选址。随后广州市城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家单位参加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工作。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四家咨询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研讨会和各大学的意见,编制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43.3平方公里。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广州大学城的发展定位为国内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新城市,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南拓、东进”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其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在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在交通区位上,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广州大学城现有10所高校进驻。2004年9月第一批约4.5万名大学生已先行进入大学城,2006年9月在校学生人数约13万,2007年大学城全部建成后总规划人口预计将达到35万人,相当于一座中小城市。
二、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设计
(一)用地和人口规模。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大学城规划人口为35-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其中学生人口约18-20万人,教师人口约1.5-2万人,员工人数约3-5万人。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口约2-3万人左右,村镇人口5万人,不可预测人口3-5万人。
(二)规划理念。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采用了“TOD”(交通引导开发)的发展理念、“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和“数字化” 虚拟城市的概念。
▲“TOD”(交通引导开发)的发展理念
《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政府通过预先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并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带动沿线、沿站地区土地开发”的TOD发展模式。大学城的发展将与城市干道和快速轨道交通结合。
▲“组团生长”的结构理念
组团是一个开放的、可生长的系统,组团的规模和数量可根据高校进入的情况调节,每一个组团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组团。对于大学城来说,保持各学校的特色与资源的高度共享同等重要,在发展规划中,各高校相对独立的集中于某一组团内发展,而各组团的某些共享度较高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及研究设施等通过网络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组织”的功能理念
大学城是一个活跃、创新的区域,它的物质空间、功能组织应当以有利于促进各种交流的发生、资源的共享为目标。大学城通过构造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
大学城处于广州市生态结构的核心,同时它的功能本身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城发展规划“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综合表现在道路和建筑布局、生态绿化网络的建立、生态区域的保护、较低强度的开发、公共交通的提倡等方面。
▲“数字化”虚拟城市概念
广州大学城是一个数字化的高科技城市,在网上可按照大学城的物质实态虚拟大学园区建设情况。虚拟大学城也有结构清晰的公共“空间”:一级共享的信息资源与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相对应;各分类信息服务器与组团级共享设施相对应。大学城的居民可以在网上走进和实际建筑相对应的虚拟建筑,居民还可在网上进行交流、咨询、服务等活动。
(三)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结构重视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城”的特征和其作为一个大学集中地的特点。以资源的分级共享为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组团→校区。大学城作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新城区的“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依托南北向交通干道和地铁站点形成的带状发展走廊上。在两个地铁站点的辐射范围内,布局了大学城的城市级共享设施,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和大学城所特有的中心,前者包括大型的商场、超市、办公等设施,后者如公共教学设施、城市公共图书馆等。在小谷围岛的中心,布局了大型的生态公园、体育中心和少部分低密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等,以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生态结构中的“绿心”的特点。
校区作为大学城的基本功能单元组合形成分散的组团式结构,各组团围绕“软核心”(生态公园)设置组团级资源共享设施,组团具有自组织生长的可能性。组团规模以教学科研要求和大学共享设施辐射范围为标准确定,形成七个次级组团,组团的规模在2.5-3平方公里左右。分级组团内包括大学教学区、生活区、教学资源共享区。学生生活区布置在市级共享核心、组团级共享设施、教学科研区之间,便于充分利用共享资源。教学区滨江布置,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大学组团而言,其主要活动的流向是江滨与核心之间的走向。因此,每个大学组团的向心绿轴就成为其功能组织的主要骨架。大学城的功能安排从江滨指向核心分层铺开,向心绿轴将它们串联起来。
大学城内的共享资源分为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三个层次。城市级共享资源与城市有着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其共享的范围与城市的交通条件密切相关,大学城内将依托地铁及南北向便利的交通条件,集中设置商业服务业设施、文化设施、科研设施等。相邻的若干所大学的共享的教学设施形成组团级共享资源,如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其间的步行距离应控制于五分钟之内,即半径400米左右的范围之内。校区级共享资源是指由学校、科研机构自己建设的、可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等。
(四)道路交通系统
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和东西向的岛南滨江快速路、兴业大道、金山大道来解决。
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网络。主要道路为三条环路,其中外环路主要解决小谷围岛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中环路主要解决各校区组团之间的联系。小谷围岛南岸地区的道路网络采用格网式布局。小谷围岛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二条隧道及地铁四号线解决。
为保持小谷围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岛上大力提倡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并特别注意外部交通与内部公交的转换,以有效地减少岛内对小汽车的需求和依赖。
(五)绿化景观系统
小谷围岛绿化系统呈中心放射加廊道的结构,以生态公园为中心向四周发散、渗透,并与珠江和周边城市生态廊道相通。
三、广州大学城规划工作进程
▲200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广州大学城的建设情况,提出了要按照“四个一流”(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质量)的要求,把广州大学城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大学城,并提出了2004年9月开始招生的目标。
▲根据大学城建设计划,大学城建设将先开发小谷围岛,岛上将布置10所高校,共14万学生。为了落实大学城的建设目标,市规划局积极组织了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整体城市设计和校区组团详细设计竞赛、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和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一系列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工作。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整体城市设计和校区组团详细设计竞赛。2003年2月27日至2003年4月7日,市规划局组织了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整体城市设计和校区组团详细设计竞赛,共邀请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15家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单位(联合体)参加。2003年4月18日,该设计竞赛完成专家评审。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广州市规划局和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于2002年9月23日至10月13日举办了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单位招标活动。参加本次竞标活动,共有三个投标联合体分别是:①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②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2002年10月29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和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组织了“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设计单位的评标会。根据评标结果,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办单位的联合体获得中标资格。2003年1月23日至4月11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受委托进行“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综合规划”工作。该项目于2003年4月11日通过终审。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大学城中心区为大学城南北向长约6.28公里的发展走廊(小谷围岛上约4公里),总用地面积约416公顷,主要建设功能为大学城城市级共享资源,包括商业金融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科研设施、信息共享区、体育共享区、会展及文化共享区以及岛中央的城市生态公园等。为了高水平、高标准地建设广州大学城中心区,特组织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咨询活动于2003年1月15日(北京时间)至2003年4月23日。本次咨询委员会邀请了英国理查德.罗杰斯建筑师事务所、美国SBA国际设计集团+ Ayers Saint Gross校园规划顾问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组成的联合体共3家设计单位(联合体)参加。于2003年4月底完成专家评审。
四、广州大学城五个校园组团规划中标方案介绍
第一组团(3)规划中标设计单位:广州市设计院
规划设计特点:
现状地形地貌,整体规划设计新颖。强调保护
校园用地内的绿化、山体,保留原有的水系,形成校园中的主水面。在道路布置、校园分区等方面充分尊重原有地段的自然地貌。
校园景观与城市及其它组团有强烈的呼应关系。中山和外语外贸两所大学的生态轴分别与滨江绿带和大学城主生态轴连接,使组团的生态规划与整个大学城的生态系统相交融。
第二组团(1)规划中标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特点:
1、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规划指导思想上结合现代化、人本化这个新世纪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氛围。在校园文化上,体现校园的人文情怀。在校园道路交通规划上以人、自行车优先、人车分流作为设计原则,在资源共享区的周边设计一圈以人和自行车为主的道路广场。将各个教学区以及生活区流畅地联系起来。保证教学中心区内部以步行为主的安静环境。
2、规划方案根据广州市雨水充足,植物茂盛的气候特点,保护原有的山体、林地,并把它作为校园景观的主体。强调外部空间与建筑的同等重要性,提升了绿地规划的地位和作用,使建筑与环境形成多样化的互动模式。
第三组团(1)规划中标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特点:能分区明确,建筑布局紧凑、富有个性。
广东工业大学主教学区集中在东面,结合校区的自然高地,形成大学入口空间气势恢弘形象,公共教学区集中布局在校区东北面,紧临北面的生活区,体育区沿东西方向布局在校区北面,与生活区和组团平行相对。广州美术学院根据专业学部学科发展的要求,造型艺术学科设置在北面,艺术设计学科设置在南面。
规划设计特点:建筑均为南北朝向,促进空气流动。全面实现人车
分流。建筑南北向布置,呈现建筑“均好性”。建筑立面结合悬挑外廊进行遮阳设计,加强水平方向感、接地感和沿江感。建筑底层架空,较好地处理了建筑与地形的关系及停车问题。车流和停车集中在地面层,步行人流集中在二层共享平台和连廊,实现人车分流。
第四组团(2)规划中标设计单位: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规划设计特点:
1、以水为主题的规划特色。结合基地水网密集、两面临水的现状特点,校园布局强调以水体为灵魂,形成标志性的校园特色。对基地内的水系进行整理,并在中央放大为湖面,由水分隔出若干个花园绿岛,布置教学楼群,保证湖、岛、建筑良好的通视性。
2、组团式可生长的建筑模式。校区及生活区的主要建筑均采用组团式布局,并通过复合式的新型校园空间——信息廊,把组团联成一体,使建筑群呈现轴向可生长式的布局,实现建筑的分期建设。建筑朝向符合广州地区气候特征,首层架空有利于空间景观渗透。
第五组团(3)规划中标设计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规划设计所和广东省高教建筑规划设计院联合体
规划设计特点:
1、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空间整体性强,功能布局合理,有效利用现有土地。
该组团内拥有良好的现状自然生态,是全岛自然山水环境最有特色的地块。组团内共有13个丘陵。详细规划中充分考虑了规划布局对现状自然的尊重和对山体与植被的保护利用。以体系化、自然化和生态化的原则营造校园环境的个性化。
2、建筑布局北密南疏,朝向有利于通风采光。各功能区规划用地和设施配备相对集中,并有明显空间分隔,动静分区,各功能区之间通过道路绿化隔离,方便学校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的生活规律,流线合理。
大学城总平面
广州大学城第一组团规划总平面
广州大学城第二组团规划总平面
广州大学城第三组团规划总平面
广州大学城第四组团规划总平面
广州大学城第五组团规划总平面
第三篇: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规划管理作为一项能够有效的调节城市空间的布局,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一,在步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中,城市道路规划管理新的问题也逐渐的浮出水面。本文针对目前城市道路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城市发展;道路规划;快速发展;改进措施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现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的浪潮中,取得巨大的辉煌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取得让世人所羡慕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被合理迅速的解决,那势必会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1.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1.1.1 城市的道路规划随意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与道路的规划。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旅游景观等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可以理解出很多的原因,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体的经验者,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
1.1.2 城市的道路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城市中一些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得意,使得许多的城市道路规划都是由人为而改变的,缺少严肃性。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中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的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换届、换领导,道路规划马上就变,仅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考虑到道路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的资源,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1.1.3 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首先,从道路规划过程看,人们群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其次,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使道路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应。最后,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1.4 道路规划中有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首先,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其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规划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再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有些城市完全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早出功绩,仅仅是追求城市的道路建设速度,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1.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盲目的将道路拓宽,我国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普遍较窄,主干机动车道的道数较少,一般只有几条。近些年,我国的城市道路的交通量在不断的增加,在道路上堵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许多机动车的要求,许多城市没有经过具体的规划就将一些旧的街道巷子拓宽,将机动车的道数增加到10条左右甚至更多。机动车的道路是越来越宽,占地面积越来越多,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次在道路的交叉口设计缺乏合理性。大的交叉口是整个城市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更是交通控制的地点,在交叉口范围内,车速运行速度慢,通行的能力小,事故的高发地。在交叉口的设计中,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主干道数不足,通行的能力与路段成反比,在交叉口排水的设施不畅,在下雨阴天雨水堆积;其次,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区别。城市道路功能的多样性,组织很复杂,建筑密集,无论在地上还是地下布线很多,建设的周期短。由于城市道路是政府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按照要求的工期完成,不得不降低标准。有许多主要的干道根本没有采用科学的原理建设,由于基础建设的不够牢靠,许多主干道路在投入使用的不久,就出现路面断裂,下沉等一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质量。最后,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忽视了我国的人口密集,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在机动车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依然没有变化。在九十年代末期,为了满足机动车辆的增长,大幅度的压缩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占地面积,许多主干道路,相隔700~800m,甚至是1 000m都没有一个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致使行人们过街不方便,随意的穿梭在大街上,轮闯红灯的现象很普遍。导致了交通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措施
2.1 解决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城市的道路红线是普遍较窄,主干道的机动车道是比较少的,但是不可以任意的将一些旧的街道建造成超宽的机动车道,使得土地更加的紧张。在交叉口增强交通的信号,避免行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互的干扰对交通信号产生影响。对于道路上的排水设施要经常的检查和维护,不能使雨天的积水对道路的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对与道路中的路面设计的问题,要根据科学来建造,不能因为政府的影响而违背科学的原理,要做好根基工作,将路基做好,不能使得刚刚投入使用的路面就沉降,路面断开等问题产生。还有一些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工作的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没有一个高的道德标准,不能完全的保证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有序的进行。
2.2 在城市道路的规划过程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
在城市道路规划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规划城市的建设,要依据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所起的作用和所处地位,给城市做一个好的定位,制定一个有效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道路规划要坚持维护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要频繁的变换,否则必将导致建设工作的失误。不能脱离实际的问题,可以从基础着手,根据形势进行研究,这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很重要。要不断的结合本身的问题,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的规划体系,因地制宜,编造出更详细更专业的道路规划设计。要不断加强对于城市道路规划的宣传力度,要人人参与,发动广大群众,多多为城市的道路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
2.3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城市的道路规划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要保证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顺利实施、顺利进行,各级城市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将规划实施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土地的审批,使用,建设工作,严格监督正在进行的规划工程,按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完成。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若发现有些违法的行为,要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纠正或处理。只有相应的制度才能维护监督的权益,使得管理规划工程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4 提高道路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操作,而规划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道路规划管理的效果,关系到能否正确的实施。有效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是保障规划道路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结论
道路的规划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的管理水平,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着重保护生态的平衡,也要将道路的规划建设有一个科学论证,理性分析,合理定位,要不断的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提高道路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有利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旭.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实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 版社,2010,5.[2]岑乐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6,8.[3]张乐飞.城市道路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2008, 7.
第四篇:小城镇规划设计考核论文具体要求
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试(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听有关专家报告、实地参观、调查访谈,深入了解有关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现状(经验、问题)、发展趋势,使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做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参观、访谈、调查等工作可以是集体进行,上网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小城镇建设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 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3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4000字;定稿的调查报告 一律用统一的A4打印,有摘要,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不少于3篇。
(3)时间安排:第14周星期五上交论文。
(4)评定:从课程论文的工作量(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情况及其实用价值、是否独立完成等、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论文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调查报告。
课程论文题目举例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小城镇建设的前期调查
××小城镇建设评述
××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小城镇住宅规划与设计
小城镇居住区规划建设研究
小城镇道路交通问题调研
灾后重建小城镇规划设计(如上里古镇等)
自选小城镇相关题目
雅安市规划问题调查问题(从以下八个方面选择进行)
一、性质与规模(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二、区位关系及总体规划目标(成都 七县一区)
三、城市用地结构及布局(行政,商业,娱乐,教育,工业,古迹等)
四、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及规划
五、居住区规化(现状,改造)
六、绿地园林规划
七、生态与旅游规划
八、防震减灾规划
问题回答手写:
1、村镇用地选择的方案比较内容。
2、你认为中国小城镇发展存在什么问题(交通、环境、社会、人口规划等,可只谈2-3个方面),针对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你认为理想的小城镇应该是什么样的)。
3、小城镇基本特点。
4、重要布置类型、布置要点(居住、仓库、工业、交通)。
5、小城镇道路系统的形式及特点。
参考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
雅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 网站:http:// 城市规划规范大全:如鸿业规范大全
等等
第五篇: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论文
电 子 商 务 概 论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
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先进手段,作为创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商业领域,为了跟上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每个人都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积极了解电子商务、参与电子商务,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电子商务现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跟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而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固然掌握电子商务的知识与技能就得学好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电子商务设计,而商务系统的规划主要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层次,建设电子商务系统要经历商务、设计、建设变革、整合运行四个阶段。在规划的基础上,从物理配置、功能模块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三方面来进行系统设计。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是企业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是一个包括商务、技术、支付、物流等很多角色与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开始建设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必须充分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全面分析、统筹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是指以完成企业核心业务转向电子商务为目标,给定未来企业的商务模式,设计支持未来这种转变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说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及,选择构造这一系统的技术方案,给出系统建设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说明系统建设的职员组织,评估系统建设的开销和收益。
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与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有所不同,传统信息系统对企业价值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进步企业的生产、治理效率。尽管它对企业的商务活动有所改善,但是并不直接对企业的商务模式产生变革式的,换句话说,传统信息系统的规划以企业商务模式处于稳定的状态为条件,它是在企业既有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集中针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进行的技术改进和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规划不仅是对支持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还包括商务模型规划和商务系统规划两个基本层次。
1.1 商务模型规划
这是一种战略层的规划,目标是明确企业将核心业务从传统方式转移到电子商务模式时需要采取的策略,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规划并不直接针对企业未来需要建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电子商务系统规划提供依据。商务模型规划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确定企业核心业务未来如何,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商务运作方式获取市场利益,即确定企业的商务模式;其次是确定支持企业商务运作的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流程,即规划企业的商务模型。
1.2 商务系统规划
商务系统的规划是一种战术层的规划,它侧重于以商务模型为基础,规划支持企业未来商务活动的技术手段,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讲就是规划企业可以采用哪些电子手段做生意。
商务模型的规划确定企业未来核心业务的路线,假如没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未来的业务是不可能实现的,它是一种战略层次的规划,确定这种规划的职员不仅仅是技术职员,更重要的是商务治理和决策层面的职员。商务系电 子 商 务 概 论第 1页
统的规划则给出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可依据的一个基本框架,所要解决的基本是如何实现商务活动。由于这种规划过程侧重于技术实现,所以它的主要参与职员以熟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各类工程技术职员为主。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步骤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1 商务分析阶段
这是实现电子商务应用计划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充分的商务分析,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包括企业自身需求、市场需求以及客户需求等)和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环境、客户分析、供求分析和竞争分析等)两个方面。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范围扩大,创新速度加快,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对拟建的电子商务系统在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尽可能做出分析,最大限度地避免竞争失利。此外,还要对企业自身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企业组织、治理、业务流程、资源、未来发展的分析,等等。要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从供给链的角度重新审阅企业组织、治理与业务流程,寻找与电子商务的最佳结合部。.2 设计阶段
在完成上述商务分析的基础上,在把握电子商务最新技术进展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商务和技术两方面因素,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规划,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角色,提出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格式,亦即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商务模式,以及与商务模式密切相关的网上品牌、网上商品、服务支持和营销策略四个要素。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工作可以由此展开,也即从子系统、前台、后台、技术支持、系统流程、职员设置等各个方面全面构架电子商务系统。此阶段的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后续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和将来电子商务系统运行和应用的成功与否。
2.3 建设变革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按照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治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条线是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进行机软硬件配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2.4 整合运行阶段
上述建设变革阶段完成后,就可以将经过变革的组织、治理和业务流程,与已经建好的电子商务技术平台整合起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试运行。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改进以后,实现电子商务的工作就可以进进整合运行阶段,开始实现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系统规划和分析阶段产生的文档,考虑到技术、经济和系统实现的内外环境和主客观等方面的条件,确定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方案,合理地选择计算机和通信的软硬件设备,以确保电子商务系统的总体目标实现。1.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原则。(1)技术的先进性。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技术发展十分迅猛,先进的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商务系统的竞争力与技术的先进性密切相关,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应采用最新的技术成果、立足先进的技术,从而使系统有较高的技术起点。(2)系统的兼容性。很多企业目前都已
经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系统良好的兼容性可以使电子商务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和信息,发挥其功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投资成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企业信息的增值。(3)系统的安全性。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主机、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物流实体的安全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4)系统的开放性。电子商务系统良好的开放性可以有利于电子商务的独立运转。所谓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规划的,界定系统的外部边界,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相互关系,描述系统的处理流程,给出未来系统的结构。它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3.1 电子商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1)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平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留意到整个硬件平台不仅要可靠性高、安全性好、有一定的网络吞吐能力,还要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
(2)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电子商务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工作,实际上是对确定的硬件结构中的每台计算机指定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软件,包括操纵系统、数据库治理系统、应用服务器系统、开发工具软件等。
3.2 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从治理职能的角度,可以把电子商务系统看作是由不同职能的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可以再分解成更小的子系统和模块,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就是由这些功能模块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为完成有关的各种信息处理工作的专用或公共场所用的计算机程序。在每个职能子系统内部都包含用于事务处理、作业控制、治理控制和战略计划的具体应用。
3.3 电子商务系统数据处理的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分为集中式数据处理、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协作式数据处理三种方式。在集中式数据处理方式中,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心系统,由数据库治理系统进行治理,所有的处理都由该中心系统完成,终端是客户机,只是用来输进和输出,本身不做任何处理。但是由于个人计算机的性能得到极大的进步,使处理能力分布到网络上的所有计算机成为可能,这也使分布式数据处理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在协作式数据处理方式中,系统内的计算性能够联合处理数据,处理既可集中实施,也可分区实施。协作式计算答应各个计算机合作处理一项共同的任务,采用这种完成的速度要快于仅在一个客户计算机上运行;协作式计算答应计算机在整个网络内共享处理能力,可以使用其他计算机上的处理能力完成任务。除了具有在多个计算机系统上处理任务的能力外,该类型的网络在共享资源方面类似于分布式计算。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电子商务应用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架构体系必须突出以下特点:有利于软件维护及系统治理;满足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便于业务级权限治理;进步系统性能,减少网络数据流量和进步数据库的响应速度;保护前期已有应用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应用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1)基础系统平台。指为应用系统提供底层支持的部分,包括网络(内部网、互联网)、硬件平台(服务器、存储备份设备等)、操纵系统(Unix/Windows
/Linux等)、数据库治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
(2)J2EE架构平台。Java技术由于其跨平台特性、面向对象特性、安全特性等,使之已经成为构建企业级应用的事实上的标准。J2EE(企业级Java)把数据库访问、企业级Java组件、命名和目录服务、动态页面天生、XML、消息服务、事务服务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且提供集群等高级特性,使之特别适合构建复杂的大型应用,并保证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3)业务平台。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时要涉及很多具体的业务平台,业务架构平台是新一代的业务系统基础运行环境,可以使基础技术平台与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有机隔离,应用系统的执行只与应用架构平台有关,而与基础技术平台无关,同时提供一些基础的、公共的组件。对于企业级应用,以信息门户和交易门户为核心的企业门户组件,以办公自动化软件OA为核心的系统治理组件是重点。系统还可以包括,以进销存和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供给链治理组件,以账务、报表、本钱核算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组件,以生产计划、车间治理、工程治理、质量治理、设备治理为核心的生产治理组件,以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为核心的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组件以及人力资源治理、科研治理、后勤治理等其他业务组件,终极形成了全面企业电子化治理方案的产品组合。
(4)门户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安全隔离通道(防火墙)与企业内网、专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同一的数据接收、发布。
(5)维护治理平台。为系统提供各种治理维护功能,包括用户治理、权限治理、内容维护、数据备份、安全审计等。
(6)安全解决方案。为系统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包括网络、硬件、操纵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职员治理等多个层次,是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用得最广泛的是PKI技术,包括CA认证机构、RA系统、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等部分。
结束语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企业电子商务提供了先进的开发工具,同时也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最终要以Internet为基础,通过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现资源共享并推动交易进行,开辟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收入。基于B/S模式外贸电子商务系统能够使企业通过计算机系统管理进出口业务,减少人工操作的随意性、增强企业内部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通过利用以Internet 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建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流和价值流,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开展外贸活动,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低成本响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和巩固企业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企业也已经离不开电子商务,可见我们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现在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将来毕业就不会面临失业!
那如何学好专业知识,首先我们要掌握理论知识,如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虽然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的操作是复杂的,但其却是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的基础,就好比如果想建立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水泥作为粘稠那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学好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是掌握电子商务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