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藏北帐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论文
一、引言
藏北帐篷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所以对于藏北帐篷来说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并积极开发自身资源力求成为西藏旅游产业链条上的一员不失为得以生存的方法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西藏的社会经济形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藏北帐篷也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只有在初步的阶段做好帐篷保护工作,把基础工作做足,做扎实,才能成为藏北帐篷以后顺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前提。
二、藏北帐篷的现状分析
(一)当雄牧民对黑帐篷基本常识以及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现状
在被调查的牧民中,大部分当雄牧民现今仍居住在帐篷中。从牧民对黑帐篷的历史起源、空间方位、黑帐篷的天柱的文化内涵、传统习俗的存留程度四个方面来了解牧民对黑帐篷的了解程度。
根据调查,在被调查牧民中,对帐篷基本知识及文化内涵部分了解者占23%,不了解的人数总数占25%,十分了解人数占总人数的52%。另外,十分了解人数当中也不乏其他因素,例如藏民族是一个民族自豪感非常强的民族,因此有人说十分了解也可能是出于虚荣。尽管会有特殊因素的影响,这组数据依然能够反应出牧民们对承载了自己诸多文化因素的黑帐篷的了解程度并不令人满意。
(二)当地牧民对帐篷和帐篷文化的认同度现状调查
从黑帐篷是否是当地牧民们放牧的必需品、黑帐篷在当地牧民心中的地位、当地牧民对黑帐篷的总体评价以及黑帐篷未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四个方面来反应当地牧民对黑帐篷的认同感。调查结果如下:在当雄当地牧民对黑帐篷的总体评价调查中78%的人对黑帐篷持认可态度,22%的人则认为黑帐篷不太好;在调查黑帐篷在牧民心中的地位时各个地区的人数中平均六成以上认为黑帐篷当下只是牧民们放牧的工具,而不再是家;在问及黑帐篷在未来的存在必要时各个地区平均8成以上的人认为有存在必要;在问及是否是放牧的必需品时,九成以上的认为黑帐篷是放牧的必需品。一方面说明牧民们对黑帐篷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人们依然对它感情深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已经开始不喜欢黑帐篷了,也就是说黑帐篷在牧民自己的心中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三)黑帐篷现有保护措施的现状
从调查当地牧民对现有保护措施的了解程度和现阶段对帐篷文化保护起主要作用的主体两方面来得出现阶段帐篷文化在当雄地区的现有保护措施现状,数据统计如下:
由图可知对黑帐篷文化保护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当地牧民,政府次之。而在对当地现有黑帐篷文化保护措施的调查中64.65%的人声称根本不了解,没听说过这么一同事儿。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在黑帐篷文化的保护措施方面政府和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基本未介入,也就是说黑帐篷还不在被保护的范围之内。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旨在引起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帐篷文化保护出一份力。
(四)对于帐篷和定居建筑用于保护藏篷文化,人们的倾向:
从调查当地牧民对帐篷和定居建筑谁更适合用于作为保护藏篷文化的主体方面,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在被调查牧民中,52%的牧民赞同将帐篷作为帐篷文化保护的主体,而只有21%的人倾向于以定居建筑作为文化保护的主体,对于此21%的人的选择倾向,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小组成员在访谈中得知现在部分牧民倾向于定居建筑所带来的稳定;其二,年青一代作为文化缺失的一代,对帐篷文化的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如长辈,所以需要加强对青年人帐篷文化保护意识的宣传,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另外,经调查发现区内各大博物馆在帐篷这一文化实体的保护方面还十分欠缺,基本上还是空缺,并且他们采用的文化保护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由导游口述,因而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只能让观赏者留下支离破碎的记忆剪影,并未能做到文化的真正传承。现阶段,政府部门和热衷于文化保护的学者虽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帐篷文化进行保护,但他们所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仅局限于文献的整合和论文的发表,虽然也有些学者在帐篷的保护方面做出了一些实际行动,但却并未对其文化价值做出应有的保护。如在当雄县修筑了“千人黑帐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留了帐篷实体,但帐篷内现代化设备的存放与商业性活动无疑是将帐篷文化弃如敝履,其商业观赏价值却超过了其文化保护的价值,因而并不具备文化保护的功能,反之削弱了独特的帐篷文化。
目前对黑帐篷手工制作技术和建筑内涵的调查、记录、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牧民群众对黑帐篷手工制作技术的保护意识淡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还不够,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技艺面临着濒危。当雄县旅游局及文化保护局已经意识到帐篷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因而当地有关部门于2011年将黑帐篷手工编织技艺列入当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并制订了保护黑帐篷手工技艺的s年计划:开展黑帐篷陈列室建设工作,并对黑帐篷制作记录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整理、归档保存。但这些对文化的静态保护措施并不能为文化的永续存留和发展服务。
综合上述数据,可得出关于黑帐篷文化保护现状的以下结论:西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雄牧民也不失机遇的住上了砖石瓦房,走上了圈草场定居的新型牧业发展道路。目前,现阶段的牧民依然对黑帐篷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并不是很了解黑帐篷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虽然牧民们在放牧的时候还愿意居住在黑帐篷里,但是它以失去了“家”的地位,变成了放牧的必需品,牧民的信仰寄托也随之离开了黑帐;黑帐篷的文化因素正在日渐流逝。同时,目前为止,黑帐篷文化的保护仍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黑帐篷正面临着悄无声息走向悬崖绝壁的命运。
三、对策研究
基于上述问题,借鉴国内外文化保护的可行措施并结合当雄的实际情沉,认为建立纳本错帐篷度假村是不错的保护方式。具体做法是以试点的方式,实行经销商承包,旅游局管理,在纳本错湖周围予以经销商承包一小片土地,在充分听取有关帐篷文化保护方面专家意见,吸纳一部分藏族牧民的同时,集中经营管理,并以文化传媒为中介让原生态的帐篷文化延传四海。三个主要问题需注意: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内容以藏北帐篷文化为主;对于帐篷的制作,搭建,选址以及装饰过程录制一段视频,并附上藏汉英三语的解说词,置于度假村入口处等显要处,作为游客的“头道菜”;制作藏北帐篷文化宣传册,也是十分必要的,宣传册可作为帐篷度假村的纪念物赠送给游客,让他们把藏北帐篷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不仅是免费做宣传,而且能有效防止帐篷文化淡出人们视野。
对于文化只有使其文化与经济价值并存时,其方可较好的传承。如位于公园之间的全球实现第一个碳中和的度假度假村的建立,更好的保留澳洲牧场原生态面貌和保护其物种多样性。帐篷度假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与保护帐篷文化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更好地融合,从而使得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传承价值。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本土人的代代相传更需要外地人的传播,相比于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封闭式保护,帐篷式度假村法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以帐篷式度假村为媒介让旅游者进驻帐篷,身临其境的感受原生态牧场和传统帐篷文化的同时,帐篷文化便也进驻了每个旅游者的心中。
文化之所以传承更在于其独特性,极具藏族特色的帐篷文化独特而不可复制。帐篷度假村在聚帐篷文化与一身的同时却有不同与世俗的水泥钢筋式度假村,能让人脱离世俗、远离城嚣,真正感受异域风情的传统建筑文化。
可行性理由:纳本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位于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流域周围涵盖冰川、高山冻土、季节积雪、湖泊、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等多种自然介质,且在大气环境质量上能与南极相媲美,纳本错湖流域拥有接近南极的大气清洁度。以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与主体,带动度假村内各种设施的运作,以实现清洁能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进而对帐篷文化的推广提供良好的生态平台。
在度假村建设的过程之中,采用当地的原材料一耗牛毛,并雇佣一些对帐篷织造技术娴熟的工匠进行对帐篷的编制,室内家具也应是具有藏族特色及体现其文化特性的本制家具,同时在选址时也应注意对其文化的最大保留,以实现对牧区帐篷文化的最大化还原。在发展度假村服务业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将其与纳本错湖的旅游产业相结合,并利用西藏良好的自然和空气状况,开发新型旅游产业,如高原夜空星象旅游业,草原探险旅游业等相结合。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之际,留住度假村客源,使游客深入了解帐篷文化并对其进行推广。
四、结语
藏北帐篷在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很明显赶不上步伐,尤其是在旅游产业兴起繁荣的形势下几乎被忽略了。不过,从现在开始着手其保护工作仍来得及,故本文提出建立纳本错帐篷度假村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二篇: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对策研究(社交礼仪论文)
中国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做不好的地方不怕被嘲笑,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没有骄傲。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而且素以讲文明,重礼仪而著称于世。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我们高等教育的这一代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缺乏礼仪便难以成为新世纪的主人。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正处于从校园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位“准江湖”。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从现在起能在社会上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在家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孩子,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明 礼仪 学生 教师 日常交际 学校 公共 仪态举止 仪表 文化
一 引言
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可是走出这片浮华,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有人说大学是智慧城,可是离开这个堡垒,直面着我们的是什么?天之骄子,不过是70年代留下的童话,80后的坚强和励志。而90后的我们如果还以此自满,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时代变了,大学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大学已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怎样做人。
也许你会否定我的观点:都是二十左右的人啦,难道还不会做人吗?不错,我不否认有人早就领悟这个道理,但是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心理年龄的成长往往不及生理年龄。虽然说提倡保持一颗童心,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如果总是不想长大,那你那科童心注定因伤痕累累而窒息。90后的大学生,应该是更专业、更全面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 概况
(一)中国大学生的人数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宽松,再加上经济持续发
展等因素。我国高校大学的大学生人数稳步攀升,从03年的212万到06年首次突破400万,再到09年的接近2144万。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已经位居世界前茅了。在科教兴国给我们带来可喜改变的同时,我们不禁忧虑:这些大学生是否真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大学生的“文明”行为
湛江新闻网讯:课室里的桌子无一幸免地被乱涂乱画,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时有发生,霸位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人连厕所都冲不干净,这是确实发生在大学校园的现象。
据了解,湛师所有教学楼里的桌子全都被“涂鸦”,每当上完课,有的学生还留下他们吃完早餐的塑料袋、牛奶瓶、纸巾等垃圾,在自习室霸位的现象更为普遍,最不文明的是经常有人冲不干净厕所。11月30日,笔者在湛师第三教学楼走访时看到,全栋教学楼一共有49个女厕所,冲不干净的就有22个。笔者还在第三教学楼二楼的厕所发现某大一学生粘贴在厕所墙壁的纸条。
此外,笔者在第三教学楼还发现在阳光灿烂的白天,17盏楼梯灯
没关,10盏厕所灯没关。笔者在五楼楼梯口守候了5分钟,11位学生经过都视若无睹。
三 现状
从网上了解到,现今中国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社交礼仪几乎都是选修课。没有必修课,就算乘务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有时也难免于此。不识礼所谓“不识礼”,即对传统礼仪,礼节认识的缺失。新时期的大学生缺少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礼”文化之精髓,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造成对有关礼仪素养的误读,认为“礼”文化局限于封建糟粕。某高校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C,在谈到大学生礼仪素养时说: “我们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这样的学习途径,尤其是我们工科生更是如此。” 确实,有调查发现 77.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类课程,在这类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占了 58.4%,文科学生中也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如行政管理、高级文秘等专业开设了 “公关礼仪” 等课程。60.5%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综上,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确感觉到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普遍被大学生认识并接受。但是,显示的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高校礼仪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系统、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实施,高校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 存在的问题
1.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中小学阶段:从家庭来说,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更有甚者, 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经常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更是无所谓;从学校来说, 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就造成现在的大学生身上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不良的礼仪现象: 处理集体关系时放弃自我约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应有的关心;交友时缺乏真诚, 个人感到孤独无助;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经不住挫折和打击;不易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缺乏协作精神。所有这些使人觉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水平下降,礼仪文明程度大不如前。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合乎礼的就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绝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这些道理似乎是明白, 可真正付诸行动却很困难,这样就出现了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现象。
2.社会发展与礼仪教育的不和谐。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步,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也就越来越重视礼仪在社会中的作用。比如:为拓展业务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高公司声誉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获取良好的人缘关系,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等问题都离不开礼仪。因此,人们在现实中愈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生意场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害性,意识到礼仪就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目前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不够满意, 有人以天津市为例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只有38.2% 的人从学校接受过礼仪教育;81.4% 的人认为我国礼仪教育不完善;只有1.3% 的人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表示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礼仪教育不够完善, 开设礼仪课程的学校很少, 国民对礼仪教育的现状非常不满意。因此,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 会发展与礼仪教育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五 对策和建议
面对如此难题,我们应该如何让应对?所幸的是,我们还在大学里。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我们即将步入社会时,我们还可以借取学校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学习和改造。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能把这宝贵又慷慨的资源合理利用。我们将抓住机会,获得我们大学生应有的面貌。
(一)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二)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87页)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三)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
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四)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六 结语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文明礼貌的礼仪真正深入广大大学生的心中。参考文献:于忠艳.《现代商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金正昆.《政务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姜桂娟.《公关与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礼仪博客——礼知(搜狐博客)等
第三篇:商业银行论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在职研究生——卢雄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 信用社 改革
1、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 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 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 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
1.3“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 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
2、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
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
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3、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3.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 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
4、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 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
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5、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 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
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 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 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7、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第四篇: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本文在收集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这些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期待本文对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贡献一份力量。关键字:食品安全
食品事故
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必需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然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堪忧,近几年来有影响力的食品安全事件就有如下几件:
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 双汇瘦肉精事件 台湾塑化剂事件 牛肉膏事件
南京的鸭血黑作坊 老酸奶果冻事件 毒胶囊事件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涵盖了整个行业,并且有从食品行业到药品行业扩大的趋势。
我认为这些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原料污染问题。前几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
2、小企业黑作坊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多而且经营秩序混乱且极度不规范。由于食品经营企业数目巨大而且规模较小,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其安全性又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所以新技术新资源的使用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可分为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管理混乱且有交叉,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7、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和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体系。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对行业内企业采取准入制度,严格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信用水平,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3、推进食品质检部门的体制改革,将各部门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专门的食品监督机构。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将原来分散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考虑成了一个专业的食品监管机构,确保分工明确,监管职能清晰,以此来提高食品行业监管水平。
4、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加强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食品监管部门在发现不法企业或个人生产或销售违反食品监管条例的行为时,应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将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安全犯罪成本提到最高,让不法分析望而却步。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正日趋完善,但是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相关机构必须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任,加大食品卫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生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而努力工作。
(陈凯荣,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专业,管理0901,联系电话***,邮箱1032155924@qq.com)
第五篇: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文
中 文 摘 要
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赢得战争的是人而不是枪”充分揭示了人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士兵的文化程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国家军队的建设,影响到我国新军事变革的顺利进行。“新型的军事人才已不是单纯的尚武者,而是文武合一的通才”从2002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到现在的实践表明,在校大学生入伍,军旅生涯不但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体魄,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退伍后大多数还是要回归于社会,离开军队后,自控能力,纪律性都会很强。所以大学生入伍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军队以及对自己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 : 征集大学生入伍时代的必要性 入伍现状 入伍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As early as in the 19 th century, Marx, Engels proposed “the winning the war is a person is not gun” fully reveals in the war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The current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enhancement, the soldiers of the cultural degree, quality fit and unfit quality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army, affect the country's new military reform smoothly.“The new military personnel is not simple yet, but the unity of the practitioners wenwu liberal” from September 2002,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the general staff headquarters,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five departments jointly issued “on further do from full-time higher school of students the recruit a notice” to now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rmy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military career can build their will, enhance ?
[ Keyword] The necessity of the army ti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Enlisted current situation Enlisted countermeasures
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中 文 摘 要............................................................1 Abstract...............................................................3 引言...................................................................5 1征集大学生入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6 1.1适应军队现代化和战争信息化的需要.................................6 1.2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国家安全形势发展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2 大学生入伍的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2.1大学生入伍积极性有待提高........................错误!未定义书签。2.2大学生入伍动机的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大学毕业生入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大学生征兵工作的配套措施不尽完善...............错误!未定义书签。3 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对策................................错误!未定义书签。3.1加强教育和宣传动员工作,培养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忧患意识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大学生入伍征兵效率............错误!未定义书签。3.3健全组织机构,重视各项制度的落实................错误!未定义书签。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大学生入伍顺利进行....错误!未定义书签。4 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本科毕业论文
引言
军事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发达国家军队普遍高学历化,例如美国现役军官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100%。所以为了迎接新的军事挑战,我军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有力的人民军队。从大学生中招募军事人才,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我国在大学生中征兵工作从2001才开始试行,虽然近几年大学生入伍情况的发展势头总的来说是良好的,但一些情况,新问题在所难免,例如: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以我们江苏人民武装学院为例,在校生人数大概五百,2010年应征入伍1人,2011年应征入伍2人,虽有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报名率还是很低。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仍然很低,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现在的大学生放在电脑上的时间太多,成谜网络游戏等等。这个严重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某高校应征入伍40人中,身体合格人数才24人,合格率为60%。还有许多大学生的入伍动机复杂,以及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入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当代大学生入伍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完善,这对于我国培养国防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从源头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入伍现状的分析,找到大学生入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建设有特色的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提供合理科学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征集大学生入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战争是高技术战争,为了适应世界新的军事变革,所以征集大学生入伍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1 适应军队现代化和战争信息化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科技的发明被应用到军事和战争领域。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甚至到现在的核技术战争的出现,必然带来高技术战争。随之要求士兵能够掌握相应的技术,能够形成多种不同技术的一体化,这就要求士兵的素质能力要提高,所以征集当代大学生入伍对于适应我军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随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在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当代的军事变革也正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变革,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主导。某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信息化战争,信息行动,网络中心战等新的概念;同时包括恐怖组织,犯罪团体散步计算机病毒等信息攻击,这些都要求必须我们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些都明确体现大学生入伍是战争信息化的需要。
1.2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周边环境下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
从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逐渐呈现多极化趋势,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一超多强的局面。日本加速走向军事大国的步伐。其在2002年4月17日通过了《自卫队法修改案》等,加快了扩大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规模。此外日本咄咄逼人地四面出击,自古以来钓鱼岛就是我国的领土,但是日本一系列的主动挑衅举措,直接影响我国领土安全。美国,从地理位置上讲虽然并不是我国的周边近邻,但由于其在世界的特殊地位,中国不得以和这个远洋相望的国家打交道。无论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的角度看,美国对我国的安全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在美国看来,中国是个“潜在的战略对手”。而且目前我国周边国家有很多与美国有着不同程度的军事合作关系,这也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我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内的社会和政治稳定,本科毕业论文
这些都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在我国的西南方向,中印关系问题上,印度在战略上一直视我国为主要潜在对手,而且中印边界问题一直处于争端,虽然双方多次进行谈判,但是进展依然不是很大。此外,印度一直支持**集团进行“藏独”活动。我国东部的台湾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祖国统一一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使命。虽然目前两岸关系逐渐好转,但是仍然有坚持“台独”言论的出现。面对这么多不稳定因素,加强国防实力是势在必行,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够维护我国领土主权,这样才能够稳定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也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我国在校大学生大概有近1000万人,如果做好他们的国防教育,做到寓兵于校,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将会是非常强大。即使战争爆发,我们将会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兵员满足战争需要,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因此,做好在校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是做好我国国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为我国军事后备力量建设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后备役人员。
2大学生入伍现状
自2001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新修订的《征兵工作条例》颁布以来,许多大学生开始步入军营,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使我国军事力量高素质部队的建设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大学生入伍现状有下面四个方面分析:
2.1 大学生入伍积极性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参军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以某高校为例,2004年在校大学生13000人,报名人数为30人,报名率为千分之2.3;2005年在校生人数为15000人,报名应征人数为50人,报名率为千分之3.3。所以大学生报名人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许多大学生对参军入伍的优抚政策不了解,他们认为上了大学还要去当兵干嘛,去部队当兵能赚几个钱,殊不知现在大学生当兵能够获得许多经济补助。第二:由于十几年的学业压力,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偏低。某高校2004年报名应征进站参加体检的人数为25人,身体合格的人数为15人,合格率为60%;2005年报名应征进站体检的人数为48人,身体合格的人数为24人,合格率约为50%。主要表现在视力较差、听力偏低等。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达不到部队的体检水平,本科毕业论文
这些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参军积极性。第三:加上宣传动员重视不够,目前征兵工作仍停留在张贴标语、广播等传统的形式上,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设备开辟新的渠道,手段比较落后,而且宣传的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例如“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口号。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没有赋予当代的特色。所以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
2.2大学生入伍动机的分析
新兵入伍开始的时候往往受到军营的严格、正规和紧张的生活不适应而造成思想反复、不安心服役等问题。所以端正大学生的入伍动机,做好吃苦耐劳、报效祖国的思想准备非常重要。为了解大学生入伍动机,笔者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江苏人民武装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询问,基本可以归纳如下几个方面:(1)圆绿色军营梦,报效祖国。(2)条件所迫,就业压力。(3)前程不明,入伍观望。(4)随从心理。
由上可见:大学生的入伍有着不同的心理反映,也许多数是有献身国防事业,报效祖国的愿望;但也有一定的比例是由于很多优惠政策和一些其它的具体利益所驱使等;甚至有些大学生看见别人报名了,自己也就盲目的去了,至于能不能入伍成功无所谓。多种的入伍心理反映,影响着大学生在部队的生活和工作,在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受到挫折,能否调整好心态,这对于我国军队是否保持强有力的战斗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3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大学毕业生入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尽管发生些许局部战争,但是总体情况下国际环境不断趋于缓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的是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加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这些都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价值规律、市场经济。从而追求“实惠”的意识增强,参军的光荣传统观念淡化。甚至有些大学生把“穷当兵的”挂在嘴边。不愿意去当兵报效祖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大学生贪图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崇尚拜金主义,早已把集体主义和保卫国家的的观念抛在脑后。有些大学生为了避免去服兵役,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渠道和手段,使自己在体检过程中不达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每当招兵的时候当地的人武部要请征兵对象去吃饭拉关系来确保兵员任务完成,这些都严重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
了我们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的培养,从而导致我们的国防意识不断薄弱。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取得很大的成就。国家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相集合的政策。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像雨后春笋般产生和发展起来,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同时收入也相对提高,有些大学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人纷纷去投入到考研的大军中去,去获得更高的文凭,要学历。而部队每个月几百块钱的待遇与现实的收入差距太大,因此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投笔从戎,有时候出现很多大学生征兵点门庭冷落,兵员数量非常不足,大学生征兵工作难度加大。
2.4大学生征兵工作的配套措施不尽完善
(1)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够完善
优抚政策的激励也是大学生入伍的一个动机,同时也是一个标准。目前在校大学生入伍的优惠政策各省市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优抚金在浙江有地方可以拿到8000元一年,在江苏苏北的某个地方只能拿到3000元;此外还有优抚政策不能及时兑现,退伍安置相互推诿。所以许多大学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选择入伍的时候采取了观望态度,不敢冒险放弃学业。此外,大学生兵毕业的找工作的年纪也会遇到过一些麻烦,有些工作的年纪是有限制的,但是由于当了两年兵,毕业时候的年纪偏大了,只得被拒绝门外。例如2012某家银行的招聘年纪要求就是1989年后才可以报考,这对去年从部队退役毕业的大学生基本是排除之外。
(2)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有时候通过体检合格后,政审工作比较麻烦,有时候距离较远,工作难度较大,这些严重影响征兵工作的进度和征兵工作的完成。甚至在政审过程中还遇到这样的问题:地方相关政审部门对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尺度的把握不准确,互相推诿,层层设卡,故意刁难,导致许多高校在办理大学生政审工作手续时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效率较低。导致高校人武部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由于高校人武部门人数较少,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在征召工作的全面展
本科毕业论文
开。甚至有的高校没有根据《兵役法》的要求,只是当征兵的时候设立一个临时机构,认为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只是有其他部门兼职就行了。由于没有专门的国防教育机构,合并办公的机构除了每年的新生军训工作以外,很少能够顾及到国防教育的开展。征兵报名时候,临时派人负责或者根本没有专人负责,因此制约了征兵工作的开展。
(3)个别环节不够协调
我国兵役制度从基层兵来说,从来不缺人,但是,为了适应世界新的军事变革,必须引进高素质人才,一些大学生刚入学就去服兵役,在部队一味强调他们的军事训练,忽略他们的的业务素质的培养,阻滞他们的脑力优势的发挥。这样无论是退伍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还是在部队继续深造。都将出现“断层”现象。而且每年的征兵一般都是突击征兵,在征兵的时间上与学校的学期时间上不衔接。例如十二月的征兵,这个时候很多在校大学生即将面临着课终考试,时间上的冲突让有些大学生放弃参加入伍而选择完成学业考试。而有些六月份毕业的大学生,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也会去尝试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都对征集大学生入伍的工作产生些阻滞。
3大学生入伍的对策
大学生入伍工作已经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仍然存在前面的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应该集合存在的问题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促进我国大学生入伍工作更好的开展,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意见。
3.1加强教育和宣传动员工作,培养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忧患意识(1)加强教育和宣传动员工作
当前,很多高校受到经济社会的影响,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有时候班级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更多的考虑是在校外获得其它的经济收入。尽管是大学生,但是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学校的教育依然很重要,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军,报效祖国。
本科毕业论文
改善陈旧的宣传形式和内容,树立时代的参军口号。首先必须明确参军是我们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兵役义务、人人有责。大学生要胸怀大志,勇于走出家门,自觉接受祖国挑选,在为富国强军作贡献的同时,锻炼自己,丰富自己,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对于当代大学生参军的许多优抚政策重点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去部队服役国家和政府给予相当的实惠。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建大学生入伍动员宣传组,认真学习国家和政府关于大学生入伍的政策,并且可以到各个高校去举行讲座,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相关政策,一定程度激发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性。
(2)培养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忧患意识
在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俗话说::饱带干粮,晴带伞。我们要时刻有着“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认识问题。首先要抓好国防普及教育:应该将学生的升学就业与国防知识水平挂钩;同时教育部门和武装部门应该制定国防教育计划,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组织国防知识讲座,而且可以制订教材,组织大学生学习,以此来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积极参军,报效祖国。
3.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大学生入伍征兵效率
今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被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将会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整的征兵系统,在网上实行预先征兵,尽管这项工程在我国已经得到应用,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所以做好宣传和推广的工作很重要。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便于更好的管理好大学生入伍工作。同时在政审过程中可以与学校的个人电子档案进行统一,这样更好地提高政审工作进程,对于整个征兵的顺利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征兵过程中运用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简化程序,使信息技术在征兵机构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3.3健全组织机构,重视各项制度的落实
本科毕业论文
由于大学生征兵涉及到军队、地方政府、学校等多个部门,所以需要密切合作,形成统一有力的领导体制,提高大学生征兵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就要求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体系:首先各级建立合理的国防教育委员会,对大学生征兵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第二各级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做到具体组织和规划;第三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的落实。这样做到明确分工、职责范围健全有利的征兵领导制度,拒绝出现某些高校临时机构的设置,必须设置常设机构。
在各种制度的落实过程中,我们要重点确保优抚安置制度的落实。首先可以建立院校和部队联络制度,对于大学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好;实行部门负责制度,解决大学生和学校、部队的关系。第二建立对于退伍的大学生可以当地政府负责制,明确职责。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可以积极实行安置就业与和扶持创业等多种制度相结合。第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按照国防义务均衡负担的原则,将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安置大学生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安置计划。
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确保大学生入伍顺利进行
首先逐渐完善征兵制度:改革兵役制度,逐渐征召职业化军人。近年来,西方很多国家逐渐改变单一的征兵制度,把提高军队职业化水平,作为提高质量、保持战斗力的重要措施。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经验,逐渐招募职业军人,征召有才的年轻大学生,建立一支职业军人,战备水平会保持较高水平。其次完善《兵役法》:第一应该调整征集时间,应该有冬季征兵改为夏季征兵,使其与大学生的学年结束、学业结束时间衔接起来。第二应该调整征集条件,对于大学生可以相应的放宽身体条件。第三要调整和完善优抚安置的就业政策。因为各个地方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制定的政策差距较大,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统一政策,提高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待遇、优抚政策,能够形成国家补贴,地方政府补贴,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优抚政策。这样激励更多大学生参军的热情。最后要完善激励机制,重视大学生入伍后的培养和使用。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未经历过生活的磨练,进入部队后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部队应该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使其成为合格的士兵。同时对于优秀的大学生士兵,在选取士官、报考军校、提升军官方面优先安排作为政策落实到实处。
本科毕业论文
5.结束语
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我国的征兵政策又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加大了大学生入伍工作力度,这标志着我国征兵改革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正规化、革命化、现代化、人民军队具有战略意义。一个国家的稳定基于强大的国防力量,不断完善大学生入伍政策,将会不断提高我国部队的信息化水平和战斗力。将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顺利进行到底进行保驾护航。
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3.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兵役概论》 海潮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5.黄新著:论新军事变革与战略决策
蓝天出版社,2002
6.张虎城:新军事变革与我国国防建设 解放军出版社,2004
7.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2002}参联字1号)2002
8.一丁:鼓励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 遵义日报 2009
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0.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战争动员学教程》 海潮出版社
11.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军事高技术基础》海潮出版社
12.王保存:世界新军事革命 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13.张新尧:对地方大学生入伍动机多远化的对策思考 中国知网
14.王发明:对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07
15.邓华:重视做好征兵后期的几项工作 国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