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线索中体育游戏分析
哲学线索中体育游戏分析
摘要:研究采用逻辑与文献分析的方法,以游戏和体育为哲学考察对象,目的是对体育回归游戏本真,以及游戏与体育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进行哲学的探析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了游戏和体育概念的前人理解进行梳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再从游戏视角去看待体育,从体育视角看待游戏。并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角度对游戏与体育进行新的审视:认为从游戏到体育再到游戏是一个渐进式过渡回归游戏本真的过程。
关键词:游戏;体育;哲学
前言
游戏与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联系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交织在一起,时至今日经历了纵向与横向的磨合与发展,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发展机制。国内外学者对游戏与体育的研究成果累累,其中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关于“游戏”与“体育”的相关概念研究的界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近现代国外学者以约翰•赫伊津哈等对游戏概念的探索,另一种现代国内学者以刘欣然、李力研等在对国外学者游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国外学者对游戏的理解,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与体育的联系体现在文化背后的现象线索揭示。”弗里德里希•席勒认为:“游戏是一种游戏冲动。”康德认为:“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迦达默尔认为:“从本体论角度出发,游戏的真正主体是它本身。”从斯宾塞到谷鲁斯和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一种的模仿行为,具有虚拟性,想象性。”在对体育的理解上,国内学者较多,如:李金锁认为:“体育是从思维图谱、历史线索、哲学内涵和自然人化中进行解读,最终认为体育是拯救人类生命的一剂解药。”刘欣然认为:“在对体育的认知中,务必具有游戏精神,挖掘人类最原始的本体实质的精神,才能表现人类最真实的自我。”叶强指出:“基于身心一元论的角度来阐释体育,先进行身体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再对身体运动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技能的掌握。”韩丹认为:“体育是一种融健身、娱乐、竞技、教育于一体的人类身体活动的文化模式。综上所述,国外学者更注重游戏本身内在的冲动性、自由性以及想象性,国内学者更注重体育本身运动技能的展现,导致国内诸多矛盾的产生,如“体育的异化(兴奋剂、黑哨假球等)”。因此,我国体育的异化,需要继续进行审视,对其以前的状态、现在的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才能寻找到明确的道路。因此本文从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出发,立足于游戏本真,作为体育回归游戏的切入点,以期从哲学的线索中来解释体育回归游戏本真的见解。
1游戏本真:源头的审视
抽象的哲学思考,人类的本真的源头,现实的迷茫,无疑将哲学凌驾于人类知识的巅峰。因此,对于游戏的哲学思考,国内外学者一直在进行探索。其中几个主要代表的外国学者的游戏理论,如文化游戏论、审美游戏论、自由游戏论、本体游戏论和虚拟游戏论等。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完善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对于同类现象普遍适用的,而上述的内容在普适性上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这不得不说是他们游戏理论的一个局限。在狭小的文艺理论圈子内,可以从不同视角去分析
游戏,相反,游戏也可以作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在劳动起源说领域里,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竞技游戏的兴起,对这些起源说产生了新的挑战。而当前在我国,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得到了众多我国学者的认可,如:程志理认为:“文化因游戏而生,人类以游戏而始。”王冰泉认为:“游戏是‘快乐体育’理论的源泉”等。由此可见,游戏的源头依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而通过哲学才能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去寻觅游戏的本真。
2哲学审视:体育源流
谈到体育,由不得不谈到哲学,哲学为体育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为体育概念指明正确的方向。目前,“体育”体育主流的英文解释是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而“体育”一词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哲学家柏拉图讲的:“最后的体育是什么?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训练,尤其是专门为了备战而进行的训练。”之后在1760年,法国的一家报刊也使用过体育(EducationPhysique)这一词,是有关少儿教育方面的。其中,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卢梭,在《爱弥尔》这本书中曾运用过gymnast(体操)一词,并在对其身体教育中运用的是“体育”。之后,体操在德国得以创新,并流传于欧美国家,使得体操在学校的开展不能满足当时学校的现状,又添加了许多体育项目,建立了初始化的“体育概念(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在之后的时间里,“体操”与“体育”之间彼此转化着使用,大约在1900
年之后,“体育”才在全球得到统一认可。而此时,体育的表现形式已经从群众游戏向贵族阶层过渡,转向为新的社会行为。当然,追寻一个历史问题,还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因素,比如:政治、历史、文化、宗教和阶级等因素。而“体育”传入我国,并不是由西方国家先传入过来的,而是在1897年从日本引用到我国。在当时背景下,日本学习西方的文化,我国学者日文翻译成英文的“physicaleducation”,也就是“身体的教育”。后来,我国从西方又引入了许多所谓关于“体育”的英文单词和词语,如play、game、sports、physicalculture等。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变化,游戏的性质也在发生着改变,研究体育的线索,不能脱离游戏的本质精神。或许一个时代的产物只是适合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通过特定视角研究“体育”,会有特定的价值,顺应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方能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3游戏与体育:朦胧的关系
游戏与体育朦胧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本源现实性的表现是目前比较认可的思想潮流,但是“游戏”并不等于“体育”。其中,“游戏”的解释是国人对英文“play”和“game”翻译过来的统称,但是要具体区分开来,“play”的意思更偏向于“玩耍、嬉戏”,而“game”更倾向于“游戏”。目前,从英文解释过来的“sports”的意思更接近“体育”或者说是“运动”。游戏是天性,是人和动物发挥本能的基础。而游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运用智力为主,二是运用体力为主。智力游戏主要是通过脑力来进行消耗少量身体能量的游戏
项目(如:下棋等),体力游戏主要是通过身体行为能力来进行的需要一定量的思维活动的游戏项目(如:走、跑、跳、投等)。游戏本身是自然的、纯真的,它源于最为古老的、普遍的人类社会的文化与实践的行为活动,是野蛮到文明道路上的结合。而体育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而经过后天练习的运动习惯,通过运动来对内心欲望的宣泄,来感受内在的自由,最终实现身体与精神的解放,并且扮演着游戏规则的公正尺度的角色。
4游戏与体育的方位互换
4.1游戏视角对体育审视
游戏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可以从社会、历史和文化上对游戏视角如何看待体育进行审视。从社会上看,身体作为人类从事游戏和体育必须的载体,出现了人类可以拒绝体育运动,但不会拒绝游戏活动这种现象。从历史上看,游戏早于体育,体育是是在游戏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从文化上看,游戏是文化的本源,其核心的发展方向还是离不开游戏的本质。综上所述,从游戏视角对体育进行解读,终究离不开游戏本身,游戏作为基础的、本源的范畴,体育始终以外在形式进行固有的发展,作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第二阶段匍匐前行。
4.2体育视角对游戏的谛视
人类社会体育的发展,从游戏到体育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如今的体育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群众、学校和竞技体育,从三者的角度去看待游戏,会有不同的结果。首先,从群众体育的角度去看待游
戏,并且以其自由、自愿、小型、多样的特征,功利性的性质更低,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以娱乐身心和陶冶情操为主。其次,从学校体育的角度去看待游戏,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学校体育作为学生在学校增强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学校体育的运用游戏的关键。最后,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待游戏,竞技体育作为当前国与国之间体育方面的水平较量的重点,社会商业体育利益的竞争,导致异化的“冠军效应”在竞技运动中越加的明显。竞技体育人本的缺失,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正视游戏人文的回归,回归游戏的本源。综上所述,从体育视角对游戏进行解读,体育与游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集,体育最终的结果还是要回归游戏的本源,才能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5游戏到体育再到游戏的未来哲学演进
游戏是文化的本源,体育是游戏的外在表现。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从游戏到体育是由种子到果实的过程,从体育到游戏是果实到种子的过程,从游戏到体育再到游戏,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如唯物辩证法指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游戏与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对两者的基础上对肯定的部分进行再发展,并且集中游戏和体育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在此过程之后两者的状态,并不是从体育到游戏的肯定状态,而是对体育到游戏回归的“扬弃”,对其迷失的道德伦理、公平、公正等进行“扬弃”;使之在内容上是前进的,在形式上回归游戏的本源,逐渐形成从游戏到体育再到游戏的渐进式过渡的过程。
6结语
通过用哲学的角度对游戏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游戏进行分析,游戏与体育之间存在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游戏是体育的本源现实性的表现,两者之间相互交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从社会、历史和文化上对游戏的视角看待体育,从体育视角去看待游戏,并从体育的三个方面,群众、学校和竞技体育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运用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探索出从游戏到体育再到游戏是一个渐进式过渡的过程。体育回归游戏的本真,回归自由,回归人本,才是体育繁荣的理想状态。
作者:冀晓龙 王国凡
第二篇: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利弊分析
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利弊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教学的利弊进行客观分析,结果认为合理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有效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如果游戏教学组织不当或监督不力,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和运动性伤病。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体育游戏在初等教育中的合理运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初等教育;体育教学;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将体育活动加上情节和规则,或以活动结果作为判断胜负的依据,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融体力活动和智力开发于一体,具有浓厚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初等教育中的体育游戏教学。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收集有关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方面文献资料,并阅读相关的书籍、文件,了解本研究的发展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1.初等教育中学生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开始时劲头很足,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
(2)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初中学生正值十四五岁,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少年期”,是介于童年期(小学)和青年期(高中)之间的过渡期。此时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发育期,亦叫做青春早期,这个阶段他们身心迅速发育。
2.初等教育中体育游戏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来提高教学质量还是比较重视的,学生的身体素质、集体荣誉感、思想道德、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因此获得很大的提高。就学生而言,非常喜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并且相当多的同学喜欢参与到体育游戏中并会主动地协同教师组织游戏,并且希望一节课中出现好几个体育游戏[1]。然而,有些教师不太重视去更新体育游戏方面的知识,由此造成了游戏教材形式上的单调,使得游戏缺乏趣味性,学生对体育游戏不能表现出应有的热情,这样体育游戏教学效果显然大打折扣。
3.体育游戏教学的利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通过练习形式的变换、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对练习的兴趣,促进教学任务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2]。在体育课中,教师下达教学任务后,每个学生的目标就成为合作小组的目标,于是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为了小组的利益,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为了完成某一个游戏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承担着互补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以使得小组责任具体化。如“抢物过独木桥”,游戏方法是学生抱起眼前的排球(一次抱球数不限),在平衡木上通过,把球运到指定圈内,1分钟内看哪一组放在圈内的球最多。这个游戏中有策划人,有联络员,有小裁判,还有检查者、观察员等,上述这些角色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讲十分重要 [3]。
4.体育游戏教学的弊
体育游戏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它必须蕴涵一定的教育价值,承载一定的教育功能。游戏的教育价值也不知不觉流失掉了,这样的体育游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生关系,淡化体育教学的价值。在组织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更是游戏的监督者。在上课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游戏,因为游戏中,不同学生的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也是不一样的。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科学灵活地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技术,在游戏中锻炼身体,是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较好手段。体育游戏运用不当、监督不力,容易导致学生身心负荷过重,发生运动性伤病和意外事故。
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合初等教育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游戏,以此激发学生对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
参考文献:
[1]沈 宁.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9―70.[2]王卫强.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华章(教学探索),2007(9):94.[3]滕 婕.在体育游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3):115―118.(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实验初级中学)
第三篇:幼儿园体育游戏案例分析
体育游戏的改编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每一个体育游戏又恰恰都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或教育背景下创编而成的,因而都或多或少地镶嵌着时代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教育、教学的理念的革故鼎新,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对传统的体育游戏作一些反思、探索与创新,源源不绝地给传统的体育游戏注入时代的“活水”,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模糊竞争法
所谓模糊竞争法,就是要通过淡化竞争的对手,从而追求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教学氛围,重在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运动之乐。
如拔河游戏,我们传统的拔河游戏是画三条平行线,间隔1.5m,中间的一条为中线,两边的分别为“河界”。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面对面站立,紧握绳子。发令后,双方队员一起齐心协力的拉。游戏规定:“当双方中任何一方把标志带拉过本队的”河界“为胜,比赛也就宣告结束。而模糊竞争法作这样革新:如果哪一方将绳拔到自己这方的‘将胜线'时,就必须从自己队员中让出一人(在比赛的进行中,队尾的队员迅速地跑到对方去,帮助对方来拔)”。
通过这样一个革新,就会发现,这样的比赛虽比竞争,但更比配合,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运动之乐,同时也更能使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加速个体的社会化,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综合效应。
二、逆向思维法
传统的体育游戏过程中常常要求决出最终的胜利者,即明确谁输谁赢。然而,在决出最终优胜者的过程本身必然会产生更多的失败者和落伍者。我们的体育教育实践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学生由于过多地体验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失败和苦涩,而产生了失落感和对运动的厌恶感,使不少的学生渐渐地远离体育。逆向思维法,就是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良的倾向,提倡一种“比起竞争,更强调协同;比起争斗,更强调合作;比起模仿,更强调创造;比起能力,更强调表现”的教育理念。即通过改变游戏,重在追求一种没有败者的体育游戏。
如抢板凳游戏,原先的游戏规定是:“几个人围成一圈进行慢跑,圈中有比参与人少一的凳子,当游戏者听到哨声后迅速去抢凳子,抢不到者被判为失败,被淘汰出场。如此往复,直至只剩最后一个人”,即为游戏的最终胜利者。很显然,这个游戏只有一个人是“最终胜利者”,其余均以“失败”而告终。而逆向思维法则规定:“同样是也少放一张板凳,但不是没抢到的被淘汰,而是没抢到的要和别人同坐一张板凳,如此往复,最后的结果是参加游戏的同学都要坐在一把板凳上去,这样大家都有在竞争与协同中就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而且没有”失败者“。
三、角色平等法
角色平等法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来充分进行锻炼,得到相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重在突出教学的民主性与公平性。
如”丢手绢“游戏,有的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乐此不疲,而有的学生却被晾在一边,坐冷板凳;有的学生可能已出来跑了四五趟了,而有的学生可能一次都没跑过,在那里可怜巴巴地坐着,无奈地给别人陪伴着。同理,”贴膏药“游戏也有类似情况。对此,我们可融会”角色平等法“的教育理念,加上一条特殊的规定:即”每人只能丢(贴)一次“。这样就可使每个学生都有同等的机会来充分进行锻炼,得到相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再如,像”老鹰“捉”小鸡“游戏:一组里只有一只”老鹰“,一个”母鸡“,大部分学生只能作为”小鸡“在后面跟着,有的学生可能从来都没有当过”老鹰“或”母鸡“,而有的学生则几乎每次都能当上这样的主导角色。为此,可作如下创新,即:以四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排头扮演”老鹰“,其余依次为”母鸡“、”第一小鸡“、”第二小鸡“。游戏规定:”老鹰“只能捉”第二小鸡“,每次捉到后,”老鹰“换扮”母鸡“、”母鸡“ 换扮”第一小鸡“、”第一小鸡“换扮”第二小鸡“、”第二小鸡“ 换扮”老鹰“,取消了”小鸡“被捉住后应退出游戏的规定,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公平性理念。
四、相对”不合理“法
所谓的”不合理“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客观时空上的”不合理“,它追求的是心理、情感体验上的”更合理“。具体而言,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正视参赛个人或集体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层面上的不同,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诸多可控因素,从而造就使比赛各方在”综合实力水平上“更趋接近,使竞争更激烈。
例如,在拔河游戏中,可以”让力量较大、身高较高的10个人与力量身高都一般的11或12人进行拔河比赛“。这样的游戏不但提高了素质较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有机会取得胜利、获得心理上的”喜悦感“,同时也激发了素质较好学生,迫使他们在游戏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利。
五、结构改组法
结构改组法指的是通过改组游戏的过程结构,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合理、更安全、更科学。
例如,”贴人“游戏,被追者与追拍者在跑动过程中,如果追拍者追不上被追者,那么他总是追拍者,而且人数上变化也太慢,这样就会感到没意思了。为避免出现原来的游戏方法中逃跑的人以逸待劳,追拍的人越追越累的”耍猴“的现象,就可以对游戏的结构进行改组,改为”一人追→一人逃→逃跑者贴→被贴者追→原追者逃“的游戏形式。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大鱼网“游戏,这个游戏活动范围大、奔跑时间长,很容易造成学生负荷过大。并且,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思想上就不能很好统一,目标就会不一致,再加上在高速状态下奔跑,中间的一些学生被两头的学生拖拉,肩部很可能致伤。其次由于网越来越大,网大则移动不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鱼“捕光。为此,可改组游戏结构,如适当缩小场地和减少结网的人数,一般以3至5人为宜,被捕的”鱼“满3至5人就另外结一个网,投入捕”鱼“。网小便于捕捉,网多了又便于联合围捕。这样一改,就可以很快将”鱼“捕光,从而控制运动负荷。
六、改变结束法
改变游戏的结束方式,目的在于使游戏的结束更合理、更安全、更科学、更圆满。
如”大鱼网“游戏,可取消原先”直到把所有的鱼全捕完才告结束“的规定。因为”大鱼网“游戏活动范围大、奔跑时间长,容易造成学生负荷过大,学生受不了。为此,可采用限定时间(如2分钟)的方法,以捕”鱼“的多的一队为胜。同理,”老鹰“捉”小鸡“游戏,取消原先要求把”母鸡身后的小鸡全部被捉光后“才宣告结束这一条,改为游戏进行到一定时间,以”小鸡“被捉最少的一队为胜。
通过对学校体育游戏的创新,能走出游戏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倾向,使游戏常做常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给自己的劳动辅以智慧。
幼儿园体育游戏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体育游戏《狡猾的狐狸》——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耐力、对信号的反应力;培养镇静、勇敢、克制等品质。
山沟里的狼(4岁以上)
功能:
(1)发展奔跑、跳跃和捕捉、躲闪能力。
在游戏中,跨沟幼儿要在快速奔跑中观察“狼”和同伴的位置,分析其动向,及时抓住防守空隙,快速、果断地跨沟。跨越时既要躲闪“狼”,又要注意起跨点不要和同伴相撞,一心要三用。如被“狼”盯住,要密切注视“狼”,分析其动态,主动采取快速转向奔跑等方法摆脱“狼”的拦截。与“狼”周旋要有韧性与耐心,并力求与同伴配合。“狼”要站好位置,密切注视所有跨沟人。当跨沟人蜂拥而来时,能冷静沉着地观察,选准捕捉目标,果断行事,注意范围要大,能分清主次,兼顾主次。盯住一个对手时要能敏锐地觉察对手的意图,不为其所骗,还要做到人变我变,反应迅速。抓人时既要顾人,又要顾已,注意脚不出“沟”。游戏中双方注意既要高度集中又要迅速转移。此游戏双方所能运用的对抗动作和谋略很多,给幼儿运动智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常做此游戏对幼儿动作、智慧和意志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2)能培养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与诚实的品德。
玩法:有两名幼儿当“狼”,站在“山沟”里。其余幼儿站在起跑线后为跨沟人。游戏开始后,跨沟幼儿齐说:“小朋友,练跨跳,不怕沟深狼拦道。要灵巧,多动脑,跨过山沟哈哈笑!”说完同时跑向山沟,设法躲过“狼”的拦截,跨过“山沟”。如被“狼”触及身体或脚踩进“山沟”,应退出游戏。待所有幼儿都跑到终点线时,游戏结束。
规则:
(1)跨沟人不准踏入“沟”内,“狼”不准踩出“沟”。
(2)不准推拉或用力拍打对手。
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培养小朋友遵守规则、团结互助等道德品质以及意志性格。
案例:幼儿期“智能球”运动处方——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课题组
理论依据:大脑“交叉控制”人体两侧肢体的生理机制;两侧肢体活动与神经系统发育(大脑皮层复杂功能)存在交互作用。
运动处方: 以“智能球”为活动器材,通过体育活动使幼儿身体两侧肢体灵活协调、促进脑发育、改善双手活动能力,以达到全面均衡地发展智力潜能。
活动内容:地面活动(双手接球、倒球、接掷地反弹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手心手背轮换拍球、站圈内自转拍球);桌面活动(双手绕圈磨球、左右手推球、接掷桌反弹球、侧体推球、双手对推球);游戏活动(赶小猪、推球打老狼快乐保龄球、运球接力赛、射门比赛)
实验时间:1997年5月2日——1997年6月28日
效果:对实验班62名6岁幼儿智力测验统计,z值大于2.58,在0.01显著性水平之上,说明“智能球”对幼儿智力水平提高有显著效果。
第四篇:体育游戏教学案例分析
体育游戏教学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里,教师试图通过各种跑的游戏,激发学生参加快速跑和耐久跑练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上四种尝试,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喜好体育运动,但不喜欢那种枯燥乏味的反复跑、定时跑、定距跑等练习方式的矛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速跑和耐久跑的练习中。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气氛中,既锻炼了身体,发展了快速奔跑的素质,提高了心肺功能,又学会了如何通过团结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通过自主选择练习手段提高了体育学习的能力。在本案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学习方式的运用,都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尝试1
“接力跑”突破了以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传统做法,为速度较快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也会强化速度较慢的学生加强锻炼的动机。在这个尝试中,学生们有了认识自己角色的机会,即,奔跑能力强者,担负更多的责任,奔跑能力较弱者,更需加强锻炼。如果体育教师善于引导,会有利于社会适应学习维度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分工有不同,能力有大小,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尝试2
“负重接力跑”由于改变了练习的形式,从而增加了游戏胜负的不确定性,原来跑得快的学生不一定能获胜,原来跑得较慢的学生有了获胜的可能。这样一来,无论是原来跑得较快的学生,还是原来跑得较慢的学生,都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练习形式的改变,练习积极性的提高,都有利于提高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尝试3
“合作(两人三足)跑”的练习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体验相互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又与体育课程社会适应学习维度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不谋而合了。同时,由于跑的形式由单纯的比速度变为既需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协调的配合,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尝试4
“让学生自择练习手段”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发展耐力的练习手段,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发展耐力的练习通常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难题,学生们一听说上耐久跑课就提不起精神,甚至找理由请假。在这个案例中,由于练习手段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当然会乐意从事相关项目的锻炼。
练习形式的灵活多变,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一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去实现。这样的教学实例,在体育教学中比比皆是,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就会想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案例的四个尝试就是很好的例子。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既是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学实践工作的需要。我们应该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依据,通过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及灵活多变的练习形式,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
刘亚波
北重二中体育组
2013年11月12日
第五篇:体育游戏课案例分析
体育游戏课案例分析
杨红梅
一.背景分析:
民间体育游戏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每一个参加者按特定的内容、情景、形式和规则进行活动。可以促进体力、智力和能力的良好发展。体育游戏能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身的兴趣及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培养竞争、合作和创新等意识,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二、片段介绍:
(一)课的导入:创造时光隧道 1.师生问好
2.讲解游戏方法和规则 3.听音乐,师生共同游戏
(二)律动
1.教师提示要求:欢快 2.师生同练 3.教师巡视、指导 【评析】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的教学模式。老师采用小游戏“创造时光隧道”,将拼板放于地上,拼成一条“拼板”隧道,采用启发式的语言。例如: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新本领,可是怎样跳才能让你们知道自己跳得有多远呢?那就请小朋友自己为自己去定一个目标吧?这样使学生更早的进入角色,教师根据游戏的成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编的韵律操,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与此套操有机的结合。学生们即有原地又有行进间和转方向的动作,即有站着又有做着,同学们根据音乐旋律、节奏,进行队形变化,为主教材实施打下伏笔。
(三)跳跃:立定跳远 1.创想练习2.尝试练习3.学导练习4.目标练习5.自主练习6.分组练习7.勇夺红星
(四)游戏:爬爬乐
1.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游戏场地 2.学生尝试性练习
3.学生比赛
(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评析】
主教材“立定跳远”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尽情玩耍,让其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练习。教师尽最大能力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灵感,然后学生进行自我风采展示。让学生有选择的练习,学生的自主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不再害怕练习,他们喜欢“自主式”的练习,他们也有了勇于上进,挑战一个个高峰的精神。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五)表情歌舞:舞蹈家 1.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2.师生共同讲评 【评析】 综上所述,运用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通过游戏教学锻炼学生协调、灵敏等素质,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良好思想品质。就是在教学中运用此类教学方法,这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不定作用,而且在今后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去迎接社会的挑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反思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小太阳”、“小皇帝”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又差,经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退缩,胆小害怕却又任性,心理状况也欠佳,有好多孩子在课中只愿一起做做游戏,学技术则感到很累、很苦。还有学生由于肥胖等诸类因素感到自卑。发现此类情况后,我积极采取下面教育、谅解此类孩子并帮助他们克服懒惰心理,调整自卑心态。在学习中我常结合身边的情况(如各类运动会)给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向运动健儿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当在学习中发现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时,我从不吝啬“好、真棒、很不错”等表扬、鼓励的话,看见这些同学的进步,我相信以后的学习定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