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SO理念论文
论文摘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力保证,文章根据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探讨ISO理念在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ISO;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相继开始了通过建立ISO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大学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我国一些高等学校也通过引入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建立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教育质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实效。目前,在高等学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下,学院作为二级办学实体,在大学的人才培养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引入ISO理念,使教学运行过程的每一环节和每一方面都受到连续、稳定、有效的控制,有利于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院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以学院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为抓手,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于长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来构建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合理设计,忌生搬硬套,关键是要用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来管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与制度体系
完备的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完善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ISO管理原则中十分强调管理者的重要地位,同样对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领导作为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二级学院应该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机构,成立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十分重要。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课程负责人等组成,负责研究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制定管理办法,监控并评价学院教学质量,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学院还成立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组主要由离退休教师组成,负责对教学工作检查、调研和督促,进行听课、评教、评学,参加学院各类教学奖项、教学成果的评选,多方面收集教学情况,并及时向学院领导反馈,提出改进建议。系部负责主要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负责对教学工作的布置、检查和总结,组织听课、评课,检查教案、教学进度,收集学生与同行的反馈意见,发动教师全员参与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
此外,建立健全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还必须加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与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学院要选聘一批了解学科特点、熟悉教学运行、懂得教学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学管理岗位,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的专业管理队伍。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办公室应成立教学信息站、学习部长兼任主任,各班设教学信息员一名,负责收集、整理各种教学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定期开展调研活动,发布教学信息。
吸纳ISO全员管理的理念,加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吸收不同层面的人员加入到教学质量管理行列,形成由院党政一把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系部、教务办、学生教学信息员等构成的多层次、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监控”的原则实现教学质量各环节的逐级监控,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提供组织和人员上的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二级学院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融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在认真学习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本院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更加细致、操作性更强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应主要包括:教学检查制度、督导/信息员工作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领导同行听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新教师考核制度、学生学业预警制度、教学工作考核制度等。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可以使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教学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此外,要坚持把制度的落实放在教学管理工作的首位,对于细致繁杂的制度内容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要严格按章处理,形成依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环节
按照ISO9000族标准“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基本思想,学院应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1.质量标准的制订
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依据。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活动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质量标准。高校二级学院必须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各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制定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如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考试质量标准等,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判断和评估。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客观依据,评价体系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科、专业的特点,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要注重从课堂教学的评价延伸到其他教学环节,将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利用学院建立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学生、领导、同行、督导等评价作用,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考察和评估,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
3.信息反馈与调控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评价是手段,反馈与调节才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真正目的。要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与调节,首先必须掌握真实、全面的教学信息,要注重全方位、多渠道收集。通过教师座谈会、系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形式,及时掌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定期反馈等途径,大量收集学生反馈的各类教学信息;通过院系领导、教务管理人员常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的评估与调研,了解教学状况。对于收集的教学信息,学院教务办应及时分析,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反馈至主管领导、系部或个人,对普遍性和全局性问题深入地开展总结研究,推动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
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要突出及时性、客观性,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规范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质量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管理人员要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方法,二级学院要合理利用信息,将评价结果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等工作挂钩,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达到质量监控的真正目的。
三、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校级教学质量体系的延伸和创新。在充分考虑高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引入ISO质量管理理念,从保障着眼,以监控为手段,充分发挥师生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了学院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学院从运转质量管理体系以来,教学工作局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强化了广大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认识;教学管理工作更加有序、高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教改成果不断增加、收获丰硕。近3年来,我院教师承担校内教改项目42项,省级教改项目18项;发表教改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校内教学成果奖59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6项。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逐年增加,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明显增多,出国率、考研率不断上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系统在教学流程管理、教学意见反馈、教学材料归档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性和实时性。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室内设计论文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室内设计论文
2014-11-11 14:49 来源:室内设计论文 有 364人参与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室内设计原则 1.1生态环保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内设计必然体现出一定的生态功效与环保功效,注重生态无毒害材料的选择、生态装饰技术的运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1.2与大自然的融合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内设计,体现出回归大自然、走向大自然的特点,体现出对大自然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充分利用,因为自然界的能源,例如:光能、风能、太阳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能源资源能够减少其他非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高端现代科技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内设计更加倾向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运用,这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等,在这些现代科技的支持带动下,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筑室内设计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内设计体现出一定的生态化特征、绿色化风格,各项设计是本着绿色节能环保的原则进行的,从装潢材料的选择、设计风格、到施工技术都体现出低碳、低能耗的特点,因为只有这样的设计原则和设计风格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1装潢材料的生态性选择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建筑装饰、装潢材料都正在朝着节能化、清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化装修产品正在逐渐问世,这些材料和产品成为室内设计的首选,在实际施工与使用时不会对人体与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装修余下的材料即使抛向大自然也能够自行降解,不会对环境构成永久性危害,一些材料甚至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现阶段,例如:人类已经研发出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等,这些都成为现代室内装修的首选材料,除此之外,人们都倾向于选择无毒副作用、无刺激气味、辐射率低的建筑装潢材料,这些材料都具有生态环保特征,适合可持续发展装修风格。2.2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的运用
诱导式建筑构造技术就是对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的技术,例如:充分利用自然风、自然光来实现室内环境的优化,提高室内通风度,使室内获得更多的自然光源,提高室内采光度等等,这一技术目前被融入到建筑室内设计中,实现了对建筑室内的生态、环保性装饰,它不仅为室内设计营造了生态美的气氛,也有效节约了能源资源,使建筑室内设计朝着自然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2.3植物绿化技术的应用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具有吸烟滞尘、精华空气、美化环境、降低噪音等生态功能和作用,室内装修设计施工后难免会产生一些毒害化学物质,例如:甲醛、一氧化碳、苯等等,要想有效清除这些化学物质,减少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威胁,就要将绿色植物引入建筑室内设计中,不断扩大建筑室内的绿化面积,现阶段,人类研制出腐殖土生成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绿化技术,为绿色植物的室内生长提供了空间,发挥了技术方面的支持作用。将这些技术应用在建筑室内设计中,能够实现室内的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灵活绿化,例如:建筑阳台的绿化技术、屋顶的绿化技术等等,建筑室内多层次绿化技术弥补了建筑室内地面绿化缺失的问题,同时实现了建筑物同大自然的有效融合,极大地改善并提高了室内环境,居住在室内的人仿佛就生活在大自然当中。2.4节约常规能源技术的应用
节约常规能源技术势必要成为建筑室内生态设计的发展方向,当前主要的技术类型包括:吸热玻璃、调光玻璃、保温墙等等,这些材料或技术具有双重功能与作用,一方面装饰了室内,实现了室内装饰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保暖、采光以及保温功效,能够有效节约能源的利用,同时,其他一些节约常规能
在线咨询 源技术还包括:竹能型灯具等等。节约常规能源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一方面能够确保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维护生活环境健康,达到了生态型室内设计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自然保护、生态建设具有长远意义。现阶段,最广泛普及的节能技术当属太阳能技术,通过对特定的设备进行科学构造与设计,来确保太阳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减少对人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目标,现阶段,被广泛认可的太阳能技术主要有:太阳能热水技术、太阳能光热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有效改善了室内环境,提高了室内采光、采热水平,而且这些热量与光照完全来自于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特点。2.5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当前的建筑室内设计技术正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并正在朝着现代化高新技术靠近,例如:信息技术、材料及时、电子技术等高端技术都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走入建筑室内设计领域,这些技术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建筑室内的采光水平、通风水平,维护了室内温度的和谐,保证了室内所需的湿润度,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例如: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引入了空气自然洁净更新技术,这一技术是对太阳能技术、冷却技术等的综合利用,太阳能板把水加热,将热水送到冷却装置内形成冷却水,水抵达设置在建筑屋顶饿金属传到网板内部,确保室内的空气冷却下来,在室内地板上设计一个空气通道,来自于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就能涌向室内,形成一个空气过渡区域,使人们能够轻松地享受到来自于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这样的建筑室内设计不仅有效节约了能源,也实现了对自然能源,例如:太阳能、光能、风能的有效利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而且这些能源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利于建筑设计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3总结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内设计必将成为一大趋势,建筑设计行业必须研究出更多的生态、节能、环保技术,支持这一理念的运用,实现室内设计的优化发展与进步。
第三篇:ISO学习体会
ISO 9000/OHSAS 18000/ISO 1400标准学习体会
本次学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培训让管理者代表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履行职责;学习内部审核的相关程序和要求,通过内审员的培训后,组建公司的内审队伍。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如下:
a)建立、实施和保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b)及时向总经理报告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业绩和改进需求,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c)确保在公司内提高全体员工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d)就管理体系有关事宜代表公司与外部进行联络。
随着集团化、地区化、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时交付、质量保障、超值服务已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三个基本要素。客户对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每个公司都想在争夺市场的同时采用一种既能满足客户和其它相关方(股东、员工、社区)的需求,又能持续改进公司业绩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公司不断地获得持续的成功。通过本次ISO 9000学习,我进一步加深质量管理的八项理念,即在质量管理中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方法原则、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和互利的供方关系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
关于顾客的许多至理名言已众所周知,如“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客户永远是对的”等等,但真正做到这些的企业或公司的管理人员则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不见得完全是这些管理人员站的位置不够高、看得不够远,而是对“顾客是上帝”的内涵理解得比较肤浅,对怎样赢得客户缺乏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源于现代质量理念,即判断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让顾客满意。因为市场竞争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只有充分识别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并通过有效的运作使其得到满足,甚至是超值的满足,才能最终赢得客户,从而获取订单。另外,对于需求和期望也要从两个层次去理解,需求是明确的、基本的,而期望则是高层次的期待与希望,如:更完善的服务、更高的产品可靠性等,在这点上,公司的研发部门和品质部门需要更清晣的理解。
产品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由客户来评价,客户评价主要来自对产品的性价比和服务的感受,因此理解客户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并予以满足,乃至超越,才能赢得客户、占领市场。
2、领导作用的理念
ISO 9000标准中讲的领导作用,主要是针对最高管理者的,但对于各层管理人员,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应发挥相应的作用。厂长是产品制造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厂长需要亲自领导质量管理和检验部门,亲自过问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退换货问题和客户的所有投诉,亲自主持本厂的质量会议。
3、全员参与的理念
全员参与质量管理是指不仅需要高层领导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而且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各类技术人员、各岗位操作人员都投入到质量管理中来,因此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员的培训、各级人员用其所 长等理念突显重要。
4、过程方法
公司所有的工作和相关资源都可以作为过程来进行管理,控制质量就要控制与质量有关的所有过程,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一切工作都可应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过程方法。“P”是指“做什么?”“如何做?”即: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制订对策;任何事情在实施之前都需要先做好策划;“D”是指“按计划去做”,即按制订的对策实施,按计划落实;“C”是指“是按计划做的吗?”,即检查所取得的效果,任何工作在实施后都要做出检查,检查实施的结果是否符合策划的要求,不可以干到哪算到哪;“A”是指“下次如何改进”,即做好工作的总结,制订巩固措施或工作规范,防止问题再发生,提出遗留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实施PDCA循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使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5、管理的系统方法理念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所有过程实施系统管理,不仅能促使目标的实现,而且由于各个过程的协调运作,还可以减少浪费、缩短周期,从而降低成本。
6、持续改进理念
由于市场千变万化,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增多且越来越高,竞争对手在前进,同行的产品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若公司总以老产品、老面孔、老管理模式应对这些变化,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被客户抛弃,客户的忠诚度会越来越低,因此持续改进是公司发展、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优胜的一个重要条件。市场严格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我们必须在经营理念、公司体制、运行机制、人员素质、产品适应性、新产品、新技术、超值服务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理念
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可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依据,在这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再加上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确认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如不能单凭研发中心技术员、工程师们的单一实验结果和报告就可以做出产品的效用判定,必须经过品质部门的进一步验证、制造部门的工艺验证、客户的试用和确认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产品符合性判定。又如有时虽然调色配方可以调到样板颜色,但可以通过调板建方规则来判断调色配方是否合理,通过经验来判断使用的颜料是否匹配,否则有可能出现调色品浮色、发花、渗色、走色、失光等现象。如果缺乏数据分析,缺乏具体事实的基础,进行“拍脑袋”式的决策,往往导致定位不正确,产生误导,迷失方向。通过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求过程的变化和趋势,特别是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品质部门和服务部门,利用适当的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品质的可靠性、服务(或问题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8、互利的供方关系理念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生产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成本不断降低,产品质量也相应大幅度提高。供应商提供的高质量产品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得到保证,最终确保客户满意。同时企业的市场扩大,也为供应商增加了可提供更多产品的机会。因此,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将最终促使企业与供应商都增强了创造价值的能力,优化成本和资源,对客户需求联合起来做出快速的反应,使企业与供应商达至双赢的局面。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行业的不良竞争,低价血拼,如果企业片面地走这种道路,势必诱导供应商降低品质水平,从而也必使企业的产品品质得不到保障或产生大量的产品批差,这是与我们正处在的品质大时代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不能掉入这种陷坑里。
作为厂长、管理者代表,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在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我给自己和部门作如下工作要求:
1、加强对文件控制和实际作业的控制以及规范作业培训
公司及制造中心内部的《作业指导书》、《管理手册》等在内部需要、外部要求和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及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努力做到实际运作和体系文件的一致性,即“说到做到,做到说到”。特别是目前各部门的岗位作业缺乏规范的作业标准和培训,经常发现员工的动作浪费、动作不协调、搬运浪费、作业步调混乱、作业步骤缺失等等,容易导致作业浪费或不合格产生。因此今后需加强对文件控制和实际作业的控制以及规范作业培训。
2、加强对记录的控制
公司内部有很多记录的标识不清晰(有记录编号混乱、记录填写不规范等),没有按要求储存和保护;不便于检索等问题,我已要求文控(品质部兼管)加强对记录的控制,做好记录的编号、储存、保留等工作使记录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且准备组织内审,设一个专项内审以重点审核此项内容,使公司从最基本的工作符合标准要求。
3、加强安全监督和对工作环境的改善
在制造中心一厂将组建一支联合检查组,每周对一厂进行安全和5S专项检查。
4、实施内部审核
通过本次学习,深美具有内审员资格证书的有7人,可基本满足体系内审组队了。计划在下半年起动体系内审(专项审核和部门滚动审核),通过不断的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内部培训和个人自我学习,以及与内审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我们的内审员队伍趋于成熟,并为体系改进和提高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而服务。同时通过内审,促进各部门更好的运用PDCA的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注意收集过程数据,利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做出分析并进行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5、强化对各部门的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违规执法,特别是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每季度至少一次对制造中心一厂生产一线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意识;对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方面有违规者必处罚,以提高员工的“红线”的警示、不可逾越之意识。
徐维富 2014-05-09
第四篇:iso培训资料
与食品接触表面清洁管理规范
1. 目的:
确保与裸露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设备、加工台面、输送机、有孔不锈钢盘、模板、直接接触食品的加工工具、直接接触食品的容器、内包材、手、手套、工作服等)的清洁度,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食品安全。2. 范围:
适用于生产过程中,与食品直接接触面的管理。3. 职责:
3.1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与食品接触表面的卫生监控。3.2教育课负责新进员工个人卫生行为规范的宣导、教育。3.3品管二课与车间主管负责员工个人卫生状况的不定期抽查。
3.4车间主管负责对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进行清洁、消毒等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车间工段班组长负责对员工班前、班后宣导,在岗培训,负责班前、班后检查与食品接触表面的卫生清洁、消毒工作的管理和检查。
4. 与食品接触表面的管理:
4.1
生产段加工设备、台面、工器具、输送机、容器等。
4.1.1每日班前用75%酒精喷洒或擦拭表面进行消毒,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4.1.2每日班后,能拆洗的部分进行拆洗、浸泡、消毒;不能拆洗部分先用气枪、塑胶刮刀或抹布等工具清理干净表面残渣,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表面,最后用50ppm的二氧化氯(206)消毒液擦拭或喷洒表面消毒,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4.1.3每日班后生产段成型机、喷蛋液系统进行拆缷、清洗、消毒:
a.先清理剩余残渣; b.再以清水清洗干净;
c.用50ppm的206消毒10-15min后凉干(喷蛋液系统拆缷的零件浸泡至使用时取出,再冲洗干净即可)。
4.1.4烤盘进行清洗前,先用刮刀或抹布清理干净残渣,再用浓度为1-2%的洗洁精溶液(水温40℃左右)擦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清洗,再用50ppm的206消毒液消毒过的毛巾擦干表面水分放置烤盘架上待用。
4.1.5生产过程中每半个月至少清洗一次烤盘,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1.6 烤盘在使用过程中,用消毒过的毛巾擦净表面饼屑、粉尘等。毛巾必须经常清洗消毒,至少每2h用75%酒精喷洒消毒一次,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1.7烤盘架车每月至少清洗一次,清洗方法:用3%左右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戴上乳胶手套擦净烤盘架车表面,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记录在《有毒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中。4.1.8加工设备、工器具、容器等被污染物污染后,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工作。4.2
包装段加工设备、加工台面、输送机、有孔不锈钢盘等。
4.2.1每日班前,用75%酒精喷洒或擦拭表面进行消毒后方可进行生产,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4.2.2每日班中每隔2-3小时,必须对与食品接触的表面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4.2.3每日班后用抹布清除台面残渣,缝隙等不容易清洁的部位用高压空气吹净,再用清水擦洗干净台面,最后用50ppm的206消毒液擦拭表面进行消毒,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4. 3
手套:
4.3.1手套包括纱布手套、一次性手套和乳胶手套,全部必须符合食品级要求。4.3.2一次性手套贮存于内包材间。
4.3.3戴一次性手套的人员,根据手套的使用情况约2h更换一次。
4.3.4戴一次性手套的人员,从事与生产无关的活动后,一次性手套应取下丢入垃圾桶内,重新换新的一次性手套。
4.3.5戴纱布手套人员,每隔4小时更换一次,换下的纱布手套集中进行清洗消毒。
4.3.6纱布手套先用清水洗,再用1-2%的洗洁精溶液清洗干净,最后用50ppm的206消毒水浸泡15-20min消毒,拧干后烘干备用。4..4
工作服:
4.4.1工作服只限制在车间内使用,进出车间的洁净区需进行二次更衣;上卫生间、出车间必须更换工作服。
4.4.2存放工作服的更衣室,每天至少用紫外灯杀菌2次,每次10~15min。
4.4.3工作服每日班后,由员工带回清洗、更换。班组长每日在上班进入车间前派专人对衣服清洁情况进行检查。
4.5进入车间前厂牌、钥匙必须放于裤兜内,防止接触到食品表面导致污染。
4.6垃圾桶每日班后必须清洗干净,再用50ppm的206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并套上胶袋。5.
监控:
5.1品管处品管二课不定期(每周至少一次)对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表面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控,并在《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中记录,必要时取样送品管处检验课做微生物检测。
5.2车间班、组长负责对员工的个人卫生及生产过程的卫生规范操作等进行监督检查。
5.3对不使用的设备、加工台面、工器具等应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然后进行封存,必要时再进行清洗、消毒,并《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中记录。6.参照文件:《二氧化氯的使用规定》 7.记录表格:《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水的安全管理规范
1. 目的:
保证车间用水(不包括冰)的安全,防止生产用水本身不卫生及生产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的混用误用,从而保证产品安全。2. 范围:
车间所有的生产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贮存水及水处理设施。3.
职责:
3.1品管处负责生产用水每年二次的官方送检及公司内生产用水的监控工作。
3.2车间负责使用的各种水管的标识、监督、使用,负责每月向品管处提供车间内各个水龙头用水的送检水样。
3.3后勤处负责处理车间排放的生产污水。3.4维修中心负责水输送管道的维修、保养。4. 水的管理:
4.1 生产用水必须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每年向自来水厂索取官方的检验报告或附件。4.2 输送管道的管理:
4.2.1进入车间前供洗手用的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车间内部的清洗台,至少应配备一个非手动开关的水龙头,便于生产过程中员工洗手使用。4.2.2车间所有使用的水龙头应做统一编号。
4.2.3车间必须绘制车间的供水网络图,所有管道应按规定刷漆以颜色作区分:压缩空气管――桔红色,消防水管――大红色,冷/热水管(生产用水)――银色,清洁用水――白色,煤油/煤气管――黄色。必要时在水管出口作文字标识。
4.2.4车间使用的软管应尽量采用浅色透明、表面光滑的材料,水管用完后必须在指定的位置盘起挂好。
4.2.5 果冻车间、橡皮糖车间之水的净化。
4.2.5.1色素用水的净化,由自来水经过三层过滤:
第一层:自来水先经过超压缩活性碳滤心过滤,去除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农药、杀虫剂、漂白剂、致癌物三卤甲烷、臭味、异味、残氯等;
第二层:再经过陶瓷滤心过滤,可去除大肠杆菌、霍乱菌、痢疾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克雷白氏杆菌、使过滤出来的水基本上达到无菌状态。
第三层:过滤水最后经过白金离子高氧化水生成器,瞬间活化水质,去除有害离子,产生高氧,使水软化,成为高能量的软水。
4.2.5.2配方水是由自来水经过活性碳过滤棒过滤,除自来水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化学残留物质、微生物、异味、余氯等 4.2.5.3过滤器中的滤心每周由车间化验员进行检查,并拆下清洗,及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上。
4.2.5.4过滤器滤心拆下以后,先用清水刷洗干净,然后用50ppm的206消毒液浸泡2—3h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重新安装。
4.2.5.5对过滤后的水质,车间每月不定期由化验员提供水样送品管处检验课检测,检验课出具《检验报告单》,如水质有异或不合格,应立即对过滤器进行清洗或更换新的滤心。
4.3
水的监控:
4.3.1车间负责各供水管道的管理,水龙头的编号、标识;生产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的使用、监督;排水设施的完善。
4.3.2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每月一次对一、三、五厂自来水总进水口进行取样送检,品管处检验课负责对水样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参照GB5749《生活饮用水标准》,品管二课负责每年2次取水样送官方检测部门检测。
4.3.3车间负责每月取一个水龙头的生产用水水样,送品管处检验课进行水质检测,由检验课出具《检测报告》,车间所有的水龙头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4.3.4生产用水的取样方法:品管处检验课负责提供无菌水样瓶,由车间指定人员领取,先用75%酒精对手和水龙头进行擦试消毒,再将水龙头打开放水5分钟,然后接取水样并将水样瓶密封,送品管处检验课检测。
4.3.5车间盛水的容器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并用颜色作明确的区分,盛放消毒水、清洁水的容器应贴上标签或标识牌,并写上名称以标示,以防误用。4.4 废水排放管理:
4.4.1车间地面应易于排水,不得有积水。
4.4.2排水明沟应为U形槽,有坡度或有防止水回流的措施,水沟上方加盖不锈钢蓖子。4.4.3所有排水管的入管口处应有过滤网,防鼠、防堵塞;排水管出口应有水封防虫、防异味,无水封的在管口的过滤网上方加盖不锈钢盖板。
4.4.4所有排水管出水口应有滤网或沉淀池,由后勤负责废水处理。5.监督:
5.1 品管处检验课每月一次对车间水质进行检测监控,并提供水质检测报告。5.2 车间主管对水的使用操作作经常性检查。6 相关文件: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7.记录表格: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洗手消毒及卫生间设施管理规范
1. 目的:
保证洗手、手消毒设施及卫生间设施合理配置,正确使用,确保消毒效果,控制人员的卫生,防止交叉染污,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2. 适用范围:
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设施、环境、人员的卫生控制。3.
职责:
3.1各生产处负责洗手、消毒设施、卫生间设施的管理,确保功能完好;品管处负责对洗手、消毒的效果进行不定期抽查。
3.2教育课负责对全公司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再培训。3.3车间主管负责监督班前、班中的洗手、消毒。
3.4班组长对新进员工洗手、消毒、卫生间设施的具体操作及正确使用进行培训。3.5维修中心负责卫生设施的维修、保养。
4.手的清洗、消毒设施及鞋的消毒设施的管理要求: 4.1 洗手、消毒设施:
4.1.1消毒设施必须适用于食品行业对环境、设备、人员的消毒,消毒剂有国家权威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或公认安全的或经过检验验证效果的。4.1.2车间使用的洗手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
4.1.3盛放浓度为50ppm的206消毒液所用的塑料盆、容器的位置、高度应便于消毒。4.1.4干手器必须安全、有效,能够在洗手后使手部快速干燥,数量可满足要求。
4.1.5车间消毒用的浓度为75%酒精须符合食品级要求,标识清楚,放置位置、高度应在安全、明显处,方便使用。
4.2
工作鞋消毒设施及规定:
4.2.1设施:在车间或卫生间出口处,必要时可设靴/鞋消毒池或垫,消毒垫和消毒池使用的206消毒液浓度为100ppm,一般4-6h更换并重新配制,现用现配。4.2.2出卫生间进车间前须对靴、鞋进行消毒。
4.3
消毒剂的使用:车间使用的消毒剂为75%的食用酒精或206消毒剂(二氧化氯)。206消毒剂使用对象、方法、配比浓度、消毒时间等依照《二氧化氯使用规定》执行。4.4
洗手、消毒的方法和频率及监督:
4.4.1方法:清水洗手(包括手臂裸露部分)→擦拭皂液清洗→冲净皂液→用干手器干手→用75%酒精消毒。4.4.2频率:
4.4.2.1 每次进入车间开始工作前。4.4.2.2从事与生产加工无关活动后,如上卫生间、接触嘴、鼻子等污染物、喝水、倒垃圾、运输或搬运物品、清理污物、打电话等。
4.4.2.3洁净区每隔1.5--2h需用75%酒精对手部进行一次消毒。4.4.3
鞋消毒的方法和频率:
4.4.3.1方法:在经过消毒池或消毒垫时,双脚必须踏过池中的消毒水或踩消毒垫时双脚必须踩碎步踏过,确保对鞋底的消毒。消毒池中消毒水206的浓度为100ppm。4.4.3.2频率:每次上卫生间、鞋接触污物时都须消毒。4.5 卫生间设施及卫生管理: 4.5.1 设施要求:
4.5.1.1生产车间的卫生间应设置在车间外侧,备有洗手消毒设施和排气装置,卫生间出入口不得正对车间出入口,要避开通道。排污管道与车间排水管道分开设置。4.5.1.2配有更衣换鞋设施,设置有灭蝇灯,配有纸篓。4.5.1.3卫生间需通风良好,地面干燥,保持清洁卫生。4.5.2 卫生管理:
4.5.2.1入厕前须更衣换鞋,便后冲厕,出卫生间进车间前要洗手消毒及鞋消毒。
4.5.2.2卫生间要保持负压,往外排风,要求有专人负责清洁消毒。监督人员的使用情况并作好《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5.监督:
5.1
洗手消毒、鞋消毒监督:
5.1.1车间与卫生间的清洁员每天至少检查两次清洗消毒设施的清洁与完好情况,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5.1.2所有员工每天上班前应对手部进行清洗、消毒、及鞋底消毒。车间工段主管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在《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记录表》。
5.1.3品管处品管二课每月至少一次对员工的手部进行抽检,监督员工洗手消毒情况。5.1.4对检查有问题时的报告和处理方式:
5.1.4.1品管处品管二课检查发现不符要求的,由车间主管提出改正措施并监督实施,车间工段主管对当事人进行《洗手消毒及卫生间设施管理规范》的教育及适当处罚,对累教不改者调离生产岗位。5.2卫生间监督:
卫生间清洁员每天至少两次对卫生间的设施进行检查, 对上卫生间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6、参照文件:
GB14881-94《食品企业卫生通用规范》之相关要求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7、记录表格: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卫生间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防止食品被污染物污染管理规范
1. 目的:
防止食品、食品的包装材料和与食品接触的表面被微生物、化学品及物理的污染物污染。2. 适用范围:
对生产车间、仓库内环境的微生物、化学物品、物理的污染进行控制,防止食品被污染。3.
职责:
3.1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检验、确认、监督,并定期对食品抽检。
3.2车间内所有管理人员及生产人员对污染源,有可能被污染的情况进行防止与控制,同时,对被污染的食品进行处理,确保食品安全卫生。3.3维修中心负责相关设施的维护和保养。4.内容:
4.1对食品可能造成化学污染的清洗剂、润滑油、燃料、杀虫剂等化学品,车间要明确标识,制定隔离措施,远离生产作业现场,防止被误用,依照《有毒化学品的标识,贮存及使用管理规范》执行。4.2 冷凝水和清洁水的管理:
4.2.1空调管道、水管等表面容易形成冷凝水,要求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用毛巾擦拭干净,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对包裹有保温棉的冷凝水管及其它设备要每月检查一次保温棉的包裹完好情况,对破损、脱落、不能满足要求的部分应及时联系维护,并在《车间设备日常点检表》中记录。
4.2.2生产时,对有集聚的冷凝水的玻璃用经过50ppm的206消毒液消毒过的毛巾每2h擦拭干净。4.2.3生产过程中清洁用水脏污后,应即时更换,在指定地点倾倒(清洁间污水排放处)。4.2.4洗手、擦玻璃,擦墙壁、冲洗地面时,注意防止水的飞溅而造成污染。玻璃及墙壁清洁宜在班前或班后停止生产时进行。
4.2.5对容易产生热蒸气的区域,应保持通风,防止冷凝水滴的形成。4.3地面、墙壁和天花板的管理
4.3.1地面须经常保持干净清洁、无积水、杂物、灰尘、粉尘、饼屑、油污,班后对高清洁区要先清除残渣,再用2%碱液刷洗,再用清水擦洗干净,最后用100ppm的206消毒液进行消毒。消毒操作参照《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4.3.2每班至少一次对墙壁进行擦拭,每月至少一次对天花板、管道、线槽等用抹布擦拭干净,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4.4.物料的管理:
4.4.1从车间外进入车间内的任何原辅材料、设备及其他物品的表面必须干净清洁,若表面有灰尘、水滴、油污、杂物等必须用抹布清洁干净后方可进入。4.4.2蜜糖的果胚在进入车间前要先清理包装表面的灰尘等杂物,进入车间后,及时研磨装桶待用。蜜冬瓜胚进入车间前先去除外包装,进入车间后再去除内包装,研磨装桶待用。
4.4.3盛果酱的桶必须保持桶壁、盖的干净清洁,每班至少用清水擦拭一次,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4.4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必须提供合格的检验报告单,存放在内包装材料间,每日灯班前、班后用紫外灯灭菌10-15min,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4.4.5各种原辅材料、成品不能混放,存放区要经常保持干净清洁、通风、防潮、防霉、防鼠,按规定离地离墙放置。
4.5.每次停产后应进行全面清洁,包括天花、高空线槽、管道、纱窗、日光灯护罩、空调表面等;日光灯护罩每月检查一次护罩的松紧状态及完好情况。
4.6.成品必须经过金属检测机检测,去除原料、生产过程中可能携入的金属物等物理危害。4.7脱盘区、内包装区,每日班后用250ppm二氧化氯熏蒸,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5.监控:
5.1品管处品管二课每周一次对车间、仓库的环境等进行稽核,每月对脱盘区、内包装区的空气沉降菌至少进行1~2次监测,品管处检验科负责检测,检测结果不符要求的由品管二课提出改善建议,车间负责落实相关工作。
5.2车间主管、班组长负责生产操作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并落实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微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污染物进行控制。6.相关文件及附件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7. 表格
《原物料进料检查记录表》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车间设备日常点检表》
虫害的防治管理规范
1、目的:
防治蚊子、苍蝇、蟑螂、老鼠和其它昆虫等将病原体带入车间,确保产品安全。
2、范围:
车间及其通道、仓库、厂区内的所有区域。
3、定义:
4、职责
4.1品管处负责选择杀虫剂及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负责车间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稽查。4.2后勤处负责虫害杀灭的执行工作和对外联系灭鼠工作,负责灭鼠工作效果的检查。4.3车间负责检查虫害状况,对执行防鼠、灭虫工作的效果进行检查,并提报异常问题。4.4维修中心负责防鼠、灭虫设施的完善。
5、车间虫害防治要求:
5.1车间所有与外界相接的出入口应安装风帘或门帘,非密封的窗户、排风口等应安装纱窗等设施。5.2车间入口处及过道可安装灭蝇灯,灭蝇灯开启时间为17:00-7:00,灭蝇灯必须远离食品生产区域2米以上,灯管及周边必须每天清洁,对灭蝇灯清洁、灭虫情况在《灭鼠、杀虫记录表》中记录。5.3车间清洁员每日清洁并检查过道纱窗密封情况,发现破损及时联系维修中心进行维修或更换。4. 4间所有下水管道口应安装过滤网并有水封设施,以防鼠、防虫、防异味。
5.5卫生清洁后应保持地面干燥,清洗间应保持干燥无积水,清洗台每3天拆洗一次;每班清洗完毕后,清洗间地面用100ppm二氧化氯消毒液消毒一遍,刮干积水,并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记录。
5.6车间地面不得有积水。
5.7车间内部应尽量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进行清理,防止出现卫生死角。
5.8拖把、抹布等清洁用具应每天洗净消毒,使用50ppm的206消毒液浸泡10min后拧干或晾干,以防止孳生蚊蝇,并记录在《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中。
5.9车间每月至少实施一次全面杀虫,在《灭鼠、杀虫记录表》中记录;杀虫前需对设备、原辅料等做好防护措施。
5.10对车间各入口处的线槽及区域间线槽、洞口实施密封,防止老鼠进入。
5.11在车间内部根据老鼠的路线选点放置粘鼠板,并作好捕鼠图,张榜告示,以免员工误踩,并作好《灭鼠、杀虫记录表》记录。车间内部禁止使用鼠药灭鼠。
5.12对连通厂区的大门(如仓库、车间的大门等)要求关闭时底部离地的缝隙不超过6mm,以防止老鼠的进入。
5.13车间废弃物、废品等,根据情况及时送出车间。5.14厂区内其他区域虫害控制:由后勤处总务课负责实施,参照ISO9000《昆虫控制程序》和ISO9000《鸟类控制程序》执行。
5.15鼠害控制:由后勤处总务课负责委托专业灭鼠公司实施,参照ISO9000《鼠害控制程序》执行。6.监控:
6.1由品管处组织对生产车间、仓库、及厂区的灭鼠、灭害虫情况进行监控,对灭虫、鼠情况每季发放问卷进行效果评估,对不理想状况进行改进,对需采取措施的区域进行调整。6.2发现虫害异常的情况(如老鼠出入)应向品管处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改进措施。6.3车间每日检查灭虫、灭鼠的情况,在《灭鼠、杀虫记录表》中记录 7.相关文件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灭蝇灯的使用规定》 8.记录表格
《清洗消毒工作记录表》
《灭鼠合同》
《鼠药放置分布图》
《杀虫剂的使用记录》
《鼠药检测记录》
《鼠药放置记录》
《灭鼠效果检测记录》雇员健康与卫生管理规范
1、目的:
保证生产人员的健康及卫生状况,确保产品的安全。
2、范围:
车间全体生产人员。
3、职责:
3.1品管处品管二科负责生产现场操作人员卫生状况的稽查。3.2教育课负责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
3.3生管课负责联系国家法定的卫生部门每年对生产员工进行一次体检。3.4人力课负责制定体检计划及保存员工的个人档案。3.5生产车间负责员工卫生状况的检查及在岗培训。
4、管理规定: 4.1
健康要求:
4.1.1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车间所有员工、管理人员及检验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4.1.2新进员工上岗前,须先经过卫生培训教育,方可上岗。
4.1.3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车间所有员工、管理人员及检验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
4.1.4患有以下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病毒性肝、活动性肺结核、肠伤寒及其带菌者、细菌性痢疾及其带菌者,化脓性或渗出性属皮肤病患者;以上患者痊愈后必须经过体检合格后方能上岗。
4.1.5上岗时,员工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止污染食品。
4.1.6受外创伤的作业人员应立即调离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岗位,外伤愈合后方能继续上岗。4.1.7雇员个人卫生要求:
参照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执行。
4.1.8进入车间其他人员(包括参观人员)参照4.1.7要求。5. 监控:
5.1班组长在班前、班中对员工的洗手、消毒情况进行监督
5.2班组长在安排工作或生产过程中注意观察员工的精神和身体状况,对有咳嗽、流鼻涕、感冒及其它异常状况的人员,给予重新安排到非加工区工作或安排轮休。
5.3工作过程中,不小心导致手部外伤的,立即调离从事直接接触食品的岗位,经包扎治疗、戴上防护手套后,方可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5.4车间班长在班前会、班后会上,每周至少两次不定期的检查员工个人卫生状况,车间工段每周至少一次检查员工个人卫生状况,并在《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上如实记录,追踪。5.5生管课不定期抽查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不符者给予张榜公告并责令改正。6.参照文件: 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之个人卫生与健康要求。7.记录表格: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馅饼车间教育面谈记录》 有毒化学品的标识、贮存、使用管理规范
1.目的:
确保有毒化学品的正确选购、存放、使用,保障人员及产品的安全。2.适用范围:
车间、仓库等加工、储存区域内所使用的有毒化学品。3.定义:
有毒化学品是指人体因不慎接触、吸入或误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品。4.
职责:
4.1品管处负责认定批准使用有毒化学品的品种并制定《准用有毒化学品一览表》,监督存放,指导使用。
4.2后勤处按品管处提供的要求采购、储存及发放。4.3车间负责正确的使用、标识及贮存管理。5.有毒化学品的管理: 5.1
采购:
5.1.1采购的有毒化学品必须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认可,并具有相关合格报告,必须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化学品。
5.1.2车间内使用化学品必须是食品级的,并且有国家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或公认的安全品。5.1.3由品管制定和适时更新《准用有毒化学品一览表》,并发放给采购、仓库及各生产单位,作为采购、贮存和使用的依据。5.2存放:
5.2.1有毒化学品必须单独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区域,设专柜加锁管理。5.2.2有毒化学品必须远离火源,密封,避光或根据其产品标签要求的条件贮存。5.2.3车间有毒化学品的管理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人员,专人管理,专人使用。5.2.4洗涤剂、消毒剂应与润滑剂分开存放。5.3
标识:
5.3.1有毒化学品的包装物和容器外表上必须做“×××有害品”标识。5.3.2用标签或标识板标示,并写明品名、日期、浓度、管理人等。5.4
使用管理:
5.4.1洗衣粉:用于拖地、擦拭墙面、清洗抹布、油垢等,使用浓度为1-3%。5.4.2酒精:配制浓度为75%,用于与食品表面接触的工器具、设备、人员手的消毒。5.4.3洗手皂:用于手的清洗去污。
5.4.4 206消毒片剂:用于工器具、手、设备、管道的消毒,使用参照《二氧化氯使用规定》。5.4.5氢氧化钠(NaOH):用于隧道炉链条、管道的浸泡,除去污垢,积碳等,配制浓度为1%-3%.5.4.6润滑油:用于设备的润滑。
5.4.7防锈剂:用于机器设备表面的防锈。
5.4.8杀虫剂:用于车间内环境的杀虫。具体实施由后勤负责。
5.4.9洗衣粉、氢氧化钠、酒精贮存于卫生用具间;206消毒片剂由车间统计员统一领取、保存、管理、发放,由受过培训的专人使用;润滑油、防锈剂贮存于车间维修房,由维修工保存及使用。5.4.10有毒化学品均须实行使用登记制度。6.
监督:
6.1品管处品管二课对有毒化学品的标记、贮存、使用及记录进行监控,在《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中记录。
6.2主管监督有毒化学品的管理及使用。
6.3班组长检查与监督员工有毒化学品的具体使用,并在《有毒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中记录。7.相关文件:
《准用有毒化学品一览表》 8.记录表格:
《有毒化学品使用记录表》 预防交叉污染管理规范
1.目的:
为确保人流、物流、空气流、水流的合理流向,防止不卫生的物品可能对食品、食品包装和其它与食品接触的表面造成污染,及未加工品、半成品和熟制品的交叉污染,确保产品安全。2.范围:
适用于生产车间所有进出入的人员、物品、空气、车间内的环境。3.定义:
交叉污染:通过生的原料、食品加工者或食品加工环境把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污染物转移到食品中的过程。4.
职责:
4.1品管处负责对车间内所有人员、物品、车间内的环境进行不定期抽检,对微生物进行监控。4.2车间主管负责防止交叉污染执行状况的监督。4.3班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及员工的教育、宣导。5.
管理规定:
5.1各车间分楼层绘制“平面布局图”,对人流、物流、空气流、水流的流向做出明确规定:人流的流向从高洁区到低洁区;物品的流向从原料、半成品、成品到包装;空气的流向从高清洁区向次清洁区流动,与物品的流向相反;水流的流向从高洁区到低洁区或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各个流向不允许倒流。5.2各相关的人流、物流通道及出入口,各洁净区域必须做出流向和区域“标识牌”,作为正确的人流、物流方向指引。
5.3
人员及人流的控制:
5.3.1生产人员必须在更衣室(一次)换上清洁的工作服、鞋,戴上发罩、工作帽、口罩后进入生产区域。在车间入口处洗手、消毒,按“车间平面布局结构图”标示的人流通道按留向行走进入各自操作区域。
5.3.2进入脱盘区、小包区前,先进行二次更衣再进入作业区,二次更衣室每日班前应先用紫外灯灭菌10--15min。
5.3.3禁止生产人员穿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发罩等进入卫生间,或离开加工场所。5.3.4禁止低洁净区与高洁净区人员相互串岗。
5.3.5外来人员(包括参观人员)进入生产区域必须按生产人员的规定执行。5.3.6人员跨区域作业时,应由高洁区进入低洁区。5.4
物品及物流的控制
5.4.1车间物流按车间“平面布局图”标示的物流方向流动。
5.4.2生产用具与清洁用具应分开存放于通风、干燥处并标识,防止误用、混用。
5.4.3低洁净区与高洁净区的生产用具必须分开使用,生产用具从低洁净区进入高洁净区前,应先清 洗再用75%酒精喷洒消毒后方能进入。
5.4.4卫生用具禁止放在加工现场,确需要使用的,应定点标识存放。
5.4.5内包材领入车间后,先拆除外箱,用专用小推车拉入内包材储存间,再去除外包装膜,上包材架暂存。
5.4.6有毒化学品使用依照《有毒化学品的贮存、标识、使用管理规范》执行。5.5
气流的控制:
5.5.1依照各车间“平面布局图”上之规定,对应保持正压、负压的区域应予以保持。5.5.2高洁净区应保持正压,确保空气由高洁净区流向低洁净区。
5.5.3若高洁净区以送鲜风维持正压,送鲜风设备应有空气过滤净化装置。5.6
废弃物及垃圾的管理:
5.6.1垃圾桶、废品桶应分别标识,采用脚踏式桶并加盖。
5.6.2加工现场产生的垃圾、废品应放入垃圾、废品桶内并及时清理。5.6.3垃圾、废品装满后,应扎紧袋口,及时运出加工区。5.6.4车间地漏不使用时,应合上不锈钢盖。
5.7
与食品直接接触表面的清洁,参照《与食品接触表面清洁管理规范》执行。6. 8
个人卫生,参照GB14881-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执行。7.
监控: 6、1品管处品管二课负责每周对车间内所有人员、物品、车间内的环境清洁状况及人流、物流、空气流、水流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不定期稽核,在《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中记录,对原料、产品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的污染监控。6、2生产过程中,车间主管、班组长负责监控、管理,确保规定得到贯彻执行。7. 相关文件:
《有毒化学品的标识,贮存及使用管理规范》 《二氧化氯使用规定》 8. 记录表格:
《食品加工卫生检查表》
《生产现场不定期稽核表》
第五篇:ISO问答
1.什么是ISO14000标准
答:ISO14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207)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它是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目前正式颁布的有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ISO14040等5个标准,其中ISO14001是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也是唯一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2.ISO14000标准与ISO9000标准有何异同?
答:首先,两套标准都是ISO组织制订的针对管理方面的标准,都是国际贸易中消除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其次,两套标准的要素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见下表)
ISO14000 ISO9000 环境方针 质量方针
组织结构和职责 职责与权限 人员环境培训 人员质量培训 环境信息交流 质量信息交流 环境文件控制 质量文件控制
应急准备和响应(部分与消防安全的要求相同)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环境记录 质量记录 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
再次,两套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向的对象不同,ISO9000标准是对顾客承诺,ISO14000标准是对政府、社会和众多相关方(包括股东、贷款方、保险公司等等);ISO9000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而实施ISO14000标准的同时,就要接受政府、执法当局、社会公众和各相关方的监督。
最后,在体系中,两套标准部分内容和体系的思路上有着质的不同,包括环境因素识别、重要环境因素评价与控制,适用环境法律、法规的识别、获取、遵循状况评价和跟踪最新法规,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完成,以期达到预防污染、节能降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最终达到环境行为的持续改进的目的。
3.我的企业应如何申请ISO14001标准的认证?需要什么基本条件? 答:企业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要申请认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遵守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2)体系试运行满3个月。
上述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要求。4.企业未建立ISO9000体系,可否直接建立ISO14000体系?
答:ISO9000体系与ISO14000体系是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两个体系,完全可以直接建立ISO14000体系。
5.企业已建立ISO9000体系,是否对建立ISO14000体系有帮助?
答:是的。ISO9000体系与ISO 14000体系有相似之处,ISO9000体系的一些方面经过部分修改就可与ISO14000体系共用(见第2点的表格)。
但ISO14000体系与ISO 9000体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识别环境因素、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和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评价遵循情况。这些是ISO9000体系没有的,也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通用的。
6.ISO14001标准的审核过程如何进行?
答:首先,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材料,经过审查是否符合两个基本条件。
申请受理后,认证机构进入第一阶段审核,这一阶段主要审核体系文件和体系的策划设计、内审和管理评审,结合现场审核,确认审核范围,提出整改意见,企业整改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审核,这一阶段主要是现场审核,审核结束后,认证机构根据审核结果,进行认证技术评定,并报环认委进行复审、备案和统一编号,最后,合格者予以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