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轴实验报告
三轴试验报告 课
程
高等土力学
授课老师
冷伍明等
指导老师
彭老师
学生姓名
刘
玮
学
号
114811134
专
业
隧道工程
目录 1、试验目得................................................................1、仪器设备................................................................1、试样制备步骤........................................................1、试样得安装与固结................................................2、数据处理(邓肯 — 张模型 8 大参数得确定)..........2、注意事项................................................................9、总结........................................................................9、试验 目得(1)、三轴压缩试验室测定图得抗剪强度得一种方法,它通过用 3~4 个圆柱形试样,分别在不同得恒定周围压力下,施加轴向压力,进行剪切直至破坏;然后根据摩尔-强度理论,求得土得抗剪强度参数;同时还可求出邓肯-张模型得其它 6 个参数。
(2)、本试验分为不固结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或)与固结排水剪()等 3种试验类型。本次试验采用得就是固结排水剪()。、仪器设备 本次实验采用全自动应变控制式三轴仪:有反压力控制系统,周围压力控制系统,压力室,孔隙压力测量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试验机等。、试样制备 步骤(1)、本次试验所用土属于粉粘土,采用击实法对扰动土进行试样制备,试样直径 39.1mm,试样高度 80mm.选取一定数量得代表性土样,经碾碎、过筛,测定风干含水率,按要求得含水率算出所需加水量。
(2)、将需加得水量喷洒到土料上拌匀,稍静置后装入塑料袋,然后置于密闭容器内 24 小时,使含水率均匀。取出土料复测其含水率。
(3)、击样筒得内径应与试样直径相同。击锤得直径宜小雨试样直径,也允许采用与试样直径相同得击锤。击样筒在使用前应洗擦干净。
(4)、根据要求得干密度,称取所需土质量。按试样高度分层击实,本次试验为粉粘土,分 5 层击实.各层土料质量相等.每层击实至要求高度后,将表面刨毛,然后再加第 2 层土料。如此继续进行,直至击完最后一层,并将击样筒中得试样取出放入饱与器中。
表 表 1
含水率记录表 盒号 盒重(g)
盒加湿土重(g)
盒加干土重(g)
含水率 含水率均值 6b0084 10、52 23、15 21、45 15、5% 15、75% 6b0503 10、51 23、74 21、91 16、0% 试验要求干密度为 1.7g/cm 3,饱与器容积为 96cm 3,所以所需湿土质量为:(g)分 5 层击实,则每层质量为 37。76g。
(5)、试样饱与:采用抽气饱与,将装有试样得饱与器置于无水得抽气缸内,进行抽气,当真空度接近当地 1 个大气压后,应继续抽气 1 个小时。抽气完成后徐徐注入清水,并保持真空度稳定。待饱与器完全被水淹没即停止抽气,并释放抽
气缸得真空。、试样得安装与固结(1)、开孔隙压力阀及量管阀,使压力室底座充水排气,并关阀。将透水板滑入压力室底座上。然后放上滤纸与试样,试样上端亦放一湿滤纸及透水板,并在试样周围贴上 6 条浸湿得滤纸条,滤纸条上端与透水石相连接.(2)、将橡皮膜套在承膜筒内,两端翻出筒外,从吸气孔吸气,使膜紧贴承膜筒内壁,然后套在试样外,放气翻起橡皮膜得两端,取出承膜筒。用橡皮圈将橡皮膜下端扎紧在压力室底座上。
(3)、用软刷子自下向上轻轻按抚试样,以排除试样与橡皮膜之间得气泡。可开启空隙压力阀及量管阀,使水徐徐流入试样与橡皮膜之间,以排除夹气,然后关闭。
(4)、开排水管阀,使水从试样帽徐徐流出以排除管路中得气泡,并将试样帽置于试样顶端。排除顶端气泡,将橡皮膜扎紧在试样帽上。
(5)、装上压力室罩,开排气孔,向压力水充水,水从排气孔溢出时,立刻停止注水,并关闭排气孔。
(6)、关体变管阀及孔隙压力阀,开周围压力阀,施加所需得周围压力.周围压力大小应与工程实际荷载相适应,并尽可能使最大周围压力与土体得最大实际荷载大致相等。也可按 100、200、300、400kPa 施加。
(7)、打开主机与电脑,通过主机给调压筒与反压力调压筒充水,一般反压力调压筒调到 30000-40000 便可。围压调压筒可注水到 60000。
(8)、在打开土工试验数据采集系统,选择好试验参数,然后点击开始试验,试验则进入饱与度判断状态,当饱与度达 95%以上时自动进入固结状态,当试样固结度达 95%时自动再进入剪切状态。
(9)、剪切出现峰值后,或达到相应得应变,试验便自动结束。卸除压力,在进行下一围压下得试验.5、数据处理(邓肯 — 张 模型 8 大参数得确定)
(1)、切线模量得邓肯-张计算公式:
(1)式中
-—切线弹性模量,kPa;
—-周围压力,kPa;
-—大气压力,kPa;
——破坏比,数值小于 1;
-—土得内摩擦角,(°)
——土得粘聚力,kPa;
——试验常数。
(2)、切线泊松比按下列两式计算:
(2)
(3)
式中
——试验常数.公式(1),(2),(3)中包含 8 个试验常数:、、、、、、、,这就就是邓肯-张模型得 8大参数。
(3)、求得试验常数得得方法。
①、值得求得 绘制出不同围压下得摩尔应力圆,则、值可由图 1 中得截距与斜率求得。
图 图 1
固结排水剪强度包线 由于本次试验采用得就是全自动得土工试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已不需人工读入与处理数据 ,TgWin 系统自动计算出=18、7,=31、9。
②求得:
邓肯—张双曲线模型得本质在于假定土得应力应变之间得关系具有双曲线性质,见图 2。
图 图 2
双曲线应力应变关系 双曲线关系式:
(4)变换纵坐标关系式:
(5)
式中
—-初始切线模量得倒数;
—-主应力差渐近值得倒数。
变换坐标得双曲线见图 3。
图 图 3
变换坐标得双曲线 由与即可求得初始切线模量与主应力差得渐近值。
按下式计算破坏比:
(6)
式中
——主应力差得破坏值,kPa;
-—主应力差得渐近值,kPa。
由 TgWin 系统自动绘制得变换坐标得双曲线见图 4:
图 图 4
变换坐标得双曲线 TgWin 系统自动计 算出=0、755。
③、得求得 初始切线模量与固结压力有以下关系:
(7)式中
——大气压力,kPa。、由曲线确定(见图 5)。
lgEi/Palg
/Pan1lgk3 图 图 5
关系曲线 由 TgWin 系统自动绘制得关系曲线如下:
图 图 6
关系曲线 由上图易知,=202、7,=0、114。
④得求得 假定轴向应变与侧向应变成双曲线关系(见图 7)即:
(8)
变换纵坐标,如图 8:
(9)
式中
——初始切线泊松比;
—-轴向应变渐近值得倒数。
图 图 7
双曲线主应变关系
图 图 8
变换纵坐标得双曲线 从上图中可求得、值。
由 TgWin 系统自动绘制得变换纵坐标得双曲线见图 9:
图 图 9
变换纵坐标得双曲线 TgWin 系统计算得 D=0、000。
⑤、得求得 绘制与关系曲线(见图 10):
(10)
式中
——不同作用下得初始孔隙比;、由关系曲线求得。
图 图 10
关系曲线 而由 TgWin 系统自动绘制得关系曲线见图 11:
图 图 11
关系曲线 TgWin 系统处理得 G=0、500,F=0、000。通过上面得 5 个步骤就可求得邓肯—张模型得 8 大参数。
(4)本次试验所求得得 8 大参数值列表如表 2: 表 表 2
邓肯 — 张模型得 8 大参数18、67kPa 31、95° 0、755 202、7 0、114 0、000 0、500 0、000 6、注意事项(1)为了图样均匀,方便制样,配好了含水率得土一定还要再过一次孔径 2mm得筛,并测含水率;
(2)制样时,每层击实后一定要将表面刨毛,这样有利于土样得整体完整,在试验过程中也可减少出现断样得情况;(3)每个土样制好后一定要脱模,然后装入另一个饱与器;(4)抽气饱与时,时间要足够,且蒸馏水一定要淹没饱与器,否则可能会出现土样达不到饱与度得要求;(5)拆样时,要注意饱与器得三片铁片只能上下移动,不能垂直于土样轴线前后移动;(6)装样时,排气要充分且不能让土样断裂,同时要注意各个阀门得开闭状态就是否正确,否则很可能照成孔隙压力与轴向应变关系曲线不正确.(7)试验完成后,要注意还原实验室得清洁卫生,以方便后面得同学进行试验,完成好后期工作,并整理试验报告.7、总结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彭老师给予我们细致而耐心得指导。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详细指导,亲自示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非常感谢彭老师!彭老师为人随与热情,治学严谨细心。通过本次试验,我不但熟悉了三轴试验得试验过程,也对邓肯—模型得 8 大参数也有了进一步得认识,相信通过本次试验,对我们今后得学习、工作都会有所帮助。
第二篇:典型轴类零件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学院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名称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工艺与加工
学生姓名:………
学 号:1010101010010
指导教师://// 日 期:6-13周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学生姓名:。。。
学 号:1010101010011 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工程训练中心114
实验时间:6-13周
一、实验室名称:工程训练中心
二、实验项目名称:典型轴类零件的数控车削工艺与加工
三、实验学时:32
四、实验原理:
用Mastercam软件设计图形并绘图,运用G代码,将工艺文件编制成数控加工程序,输入数控车床,加工出零件。
五、实验目的:
(一)掌握轴类零件的结构特点、实际应用;
(二)学习Mastercam软件绘图并进行粗工与精工程序编制;
(三)掌握工艺制造工艺,学习对工程手册的使用;
(四)掌握典型零件的毛培制造、热处理、机加工方法;
(五)将传统加工与现代制造技术有机结合,合理制定数控加工工艺,正确使用数控设备及刀夹量具。
六、实验内容:
(一)、学习轴类零件的功用、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轴类零件是机器中经常遇到的典型零件之一。它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根据结构形状的不同,轴类零件可分为光轴、阶梯轴、空心轴和曲轴等。
轴的长径比小于5的称为短轴,大于20的称为细长轴,大多数轴介于两者之间。
轴用轴承支承,与轴承配合的轴段称为轴颈。轴颈是轴的装配基准,它们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一般要求较高,其技术要求一般根据轴的主要功用和工作条件制定,通常有以下几项:
1、尺寸精度
起支承作用的轴颈为了确定轴的位置,通常对其尺寸精度要求较高(IT5~IT7)。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尺寸精度一般要求较低(IT6~IT9)。
3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存在加工误差,原因是:可能是选取工件的精度选取不够,还可能是零件的凹槽深度太大,使得轴变得很细,这样零件自身的重力会使工件变形。
十、实验结论:
1、用Mastercam软件绘图并进行程序的生成,代替了大量的繁琐的手工计算。
2、用Mastercam绘图,并进行粗、精车后可以很好的模拟观察到的零件的结构,便于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3、工艺的优化可以提高加工的效率和工件的品质。
4、正确的选取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的粗糙度。这样节约材料,减轻重量,而且还方便零件的装配调整。
5、正确的选择车床的主轴加工定位基准线可以提高主轴的加工精度,降低加工误差。
十一、总结及心得体会:
1、学到了轴类零件设计的相关知识,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了对数控车床工艺的了解。
2、深刻体会到了工艺对轴类零件加工的重要性。
3、通过使用Mastercam软件绘图和编程,对Mastercam软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在车床上进行零件加工,认识到车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车床的功能及操作流程。
5、设计零件图形时,零件不仅要美观实用,零件的尺寸也要合理便于车床的加工。
6、整个实验过程中,绘图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这要看加工者对Mastercam软件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验绘图者的耐心。比如我们组在绘图过程中就遇到了撞刀的问题,因为在绘图过程中比较着急,没有注意到做螺纹的细节,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解决了问题。
7、在车床实际加工工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十二、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实际工件的加工并不复杂,最重要的是三维图形的绘制,需要同学的合作。分组的时候,最好两三个同学一组,这样能够更好的锻炼绘图能力,提高效率。加工过程中,尽量减轻零件的质量,这样减少因零件质量而带来的零件变形问题。
1、夹一端,伸出110mm;
2、先粗加工外轮廓¢12的外圆,R20、C16圆锥及¢29的外圆;
3、粗加工R25的圆弧;
4、精加工2、3步;
5、切外圆为12的两个槽,加工螺纹;
6、切断;
7、掉头装夹车削切断端面;
三、程序:
% O0000 G21 G0 T0101 G97 S1000 M03 G0 G54 X36.Z0.G98 G1 X0.F100.G0 Z2.G97 S900 X30.04 Z4.7 G1 Z2.7 F180.Z-90.X32.868 Z-88.586
G1 Z2.7 Z-11.409 X16.72 Z-13.179 X19.548 Z-11.765 G0 Z4.7 X12.4 G1 Z2.7 Z0.Z-9.939 X14.76 Z-11.709 X17.588 Z-10.295 G28 U0.W0.M05 T0100 M01 G0 T0202 G97 S550 M03 G0 G54 X24.4 Z-7.3 G1 X20.4 F100.Z-16.G3 X20.367 Z-16.08 R.2 F120.G2 X19.804 Z-16.752 R24.8 G1 Z-35.248 F100.G2 X20.263 Z-35.8 R24.8 G1 X20.4 X23.228 Z-34.386 G0 X23.883 Z-17.054
G1 X20.204 Z-16.269
G2 X19.207 Z-17.531 R24.8 F120.G1 Z-34.469 F100.G2 X20.204 Z-35.731 R24.8 G1 X23.032 Z-34.317 G0 X23.335 Z-17.726 G1 X19.607 Z-17.G2 X18.611 Z-18.402 R24.8 F120.G1 Z-33.598 F100.G2 X19.607 Z-35.001 R24.8 G1 X22.436 Z-33.586 G0 X22.786 Z-18.467
G1 X19.011 Z-17.806
G0 T0303 G97 S700 M03 G0 G54 X34.Z-64.25 G1 X12.F40.G0 X34.Z-63.5 G1 X12.X12.19 Z-63.595 G0 X34.Z-65.G1 X12.X12.19 Z-64.905 G0 X34.Z-65.2 G1 X24.G2 X23.6 Z-65.R.2 G1 X12.X12.19 Z-64.905 G0 X34.Z-63.3 G1 X24.G3 X23.6 Z-63.5 R.2
G1 X12.X12.19 Z-63.595 G0 X34.Z-61.886 X26.828 G1 X24.Z-63.3 G3 X23.6 Z-63.5 R.2 G1 X12.X12.3 Z-63.65 G0 X26.828 Z-66.614 G1 X24.Z-65.2 G2 X23.6 Z-65.R.2 G1 X12.X12.3 Z-64.85 G0 X26.828 X30.Z-39.75 G1 X12.G0 X30.Z-39.G1 X12.1Z3.139 X11.418 G32 Z-9.F1.G0 X16.Z3.105 X11.298 G32 Z-9.F1.G0 X16.Z3.076 X11.19 G32 Z-9.F1.G0 X16.Z3.049 X11.092 G32 Z-9.F1.G0 X16.Z3.023 X11.002 G32 Z-9.F1.G0 X16.Z3.X10.917
G32 Z-9.F1.G0 X16.Z3.X10.917 G32 Z-9.F1.G0 X16.Z3.226
G28 U0.W0.M05 T0400 M01 G0 T0303 G97 S600 M03 G0 G54 X37.Z-93.G98 G1 X33.F60.X3.8 X7.8 G0 X33.G28 U0.W0.M05 T0300 M30 %
第三篇:单片机实验报告(三)
实验报告书
信息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
11班
姓名:张青
日期:2014.10.14 实验一:完成AT89S51单片机与PC机的RS232串行通信接口电路实物制作。该部分电路可在实物电路板Ⅰ上进行搭建。
实验二:设计串口初始化程序,要求:工作方式
1、查询方式、允许接收、波特率为2400bps,设时钟频率为12MHz。
实验三:串口查询方式设计带参数字符发送子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OVC查表指令完成带参数串发送子函数设计,自定义被发送字符串。要求工作方式1,波特率4800,时钟频率为11.0592MHz。实验四:串口中断方式编写单字符接收程序,存储收接收并进行回显,波特率设为9600,时钟频率为11.0592MHz。实验五:完成PC机远程控制小灯系统的软硬件仿真设计,并在实物电路板上测试程序的功能实现。实验六:利用MOVC查表指令在试验电路板Ⅰ上拓展完成小灯多种显示功能的实现。
实验七:拓展题:结合定时器中断程序拓展完成PC机远程控制小灯闪烁、左右移动等功能的实现。
实验二: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030H START: LCALL INIT_S;;;;;;;;;;;;;;;;;;;;;;;;;;;;;串行口初始化子程序 ;;;;;;;;;;
INIT_S: MOV SCON,#40H MOV TMOD,#20H
MOV TH1,#0FAH
MOV TL1,#0FAH
SETB TR1
SETB REN
RET END
实验三: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030H START:
LCALL INIT_S
MOV DPTR,#HELLO_TAB
LCALL
SEND_STRENG
LJMP $
INIT_S: MOV
SCON,#40H
MOV
TMOD,#20H
MOV
TH1,#0FAH
MOV
TL1,#0FAH
SETB TR1
CLR EA
RET
SEND_STRENG:MOV R1,#00H SEND_NEXT : MOV A,R1
MOVC A,@A+DPTR
CJNE A,#0FFH,SEND_B
RET
SEND_B: LCALL SEND_BYTE
INC R1
LJMP SEND_NEXT
SEND_BYTE:CLR TI
MOV SBUF,A
JNB TI,$
RET
ORG 0100H
HELLO_TAB:DB
“tang zi li shi ge da sb”
DB
0DH,0AH,0FFH
END 实验四:
RX_D_FIRST EQU 45H RX_D_P EQU 30H RX_COM_OK BIT 00H
ORG 0000H
LJMP START
ORG 0023H
LJMP INT_SERIAL
ORG 0030H START: LCALL INIT_S
MOV RX_D_P,#RX_D_FIRST
CLR RX_COM_OK
MOV DPTR,#HELLO_TAB
LCALL SEND_STRING
MOV DPTR,#COM_MESSAGE
LCALL SEND_STRING
LJMP $ 串行口初始化子程序
INIT_S: MOV SCON,#40H
MOV TMOD,#20H
MOV TH1,#0FDH
MOV TL1,#0FDH
SETB TR1
SETB EA
SETB ES
SETB REN
RET SEND_BYTE: CLR TI
MOV SBUF,A
JNB TI,$ RETURN: RET;SEND_STRING: MOV R4,#00H SEND_NEXT: MOV A,R4
MOVC A,@A+DPTR
CJNE A,#0FFH,SEND_B
RET
SEND_B: LCALL SEND_BYTE
INC R4
LJMP SEND_NEXT INT_SERIAL: CLR EA
JBC RI, RX_DAT
JBC TI, INT_RETURN RX_DAT: MOV R1,RX_D_P
INC RX_D_P
MOV A,SBUF
CJNE A,#0DH,LOAD_DAT
MOV DPTR,#RECEIVE_OK
LCALL SEND_STRING
MOV RX_D_P,#RX_D_FIRST
SETB RX_COM_OK
LJMP INT_RETURN LOAD_DAT: MOV SBUF,A
MOV @R1,A
INT_RETURN: SETB EA
RETI
ORG 0100H HELLO_TAB: DB “Welcome to online operating system!”
DB 0DH,0AH,0FFH COM_MESSAGE: DB “Please input the command to control the LED.”
DB 0DH,0AH,0FFH RECEIVE_OK: DB 0DH,0AH
DB “Receiving the command is ok!”
DB 0DH,0AH,0FFH
END
第四篇:GIS实验报告三
实验
三、影像配准及矢量化
一、实验目的
1.利用影像配准(Georeferencing)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 2.编辑器的使用(点要素、线要素、多边形要素的数字化)。3.熟悉 GRAMIN GPS手持机的基本使用方法。
注意:在基于ArcMap 的操作过程中请注意保存地图文档。
二、实验准备
数据:昆明市西山区普吉地形图 1:10000 地形图――70011-1.Tif,昆明市旅游休闲 图.jpg(扫描图),请从课程网站下载。
在开始本实验之前,将同学分成3-5 个小组,每个小组从实验室借出一部GARMIN GPS 手持机,利用课外时间在昆明市范围内采集20 个GPS点,并在自行购买和昆明市旅游休闲图 上做好标记。数据采集回来后用MapSource 软件通过数据线将数据从GPS手持机中导入到计 算机并存储为GPS.txt 文件以备使用。
在借到GPS 手持机后,请在老师指导下认真阅读GPS 手持机的说明书,掌握基本操作方 法。使用完毕后请归还实验室。外出采集数据时请遵守指导老师宣布的安全注意事项。软件准备:
MapSource(GRAMIN GPS手持机数据导入软件)ArcGIS Desktop---ArcMa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
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量化工作 顺利进行。
l 打开ArcMap,添加“影像配准”工具栏。
l 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70011-1,增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影像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2)输入控制点
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控件点―― 公里网格的交点,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一般在实际中,这些点应该能够均 匀分布。
l 在”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点击“添加控制点”按钮。
l 使用该工具在扫描图上精确到找一个控制点点击,然后鼠标右击输入该点 实际的坐标位置,如下图所示:
用相同的方法,在影像上增加多个控制点(大于7 个),输入它们的实际坐 标。点击“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的“查看链接表”按钮。
注意:在连接表对话框中点击“保存”按钮,可以将当前的控制点保存为磁盘上的 文件,以备使用。
检查控制点的残差和RMS,删除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转换方式设 定为“二次多项式”。
(3)设定数据框的属性
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RMS)后,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更新显示”。执行菜单命令“视图”-“数据框属性”,设定数据框属性。
在“坐标系统”选项页中,设定数据框的坐标系统为 “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西安80 投影坐标系,3度分带,东经102 度中央经线),与扫描地图的坐标系一致
l 更新后,就
变
成真
实的坐
标。
(4)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
加载重新采样后得到的栅格文件,并将原始的栅格文件从数据框中删除。后面我们的数字化工作是对这个配准和重新采样后的影像进行操作的。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的数据已经完成了配准工作,下面我们将使用这些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矢量化。
(5)分层矢量化-在ArcCatalog 中创建一个线要素图层
该数据采用的是西安80 坐标系统、3 度分带
(1)打开 ArcCatalog.在指定目录下,鼠标右击,在“新建”中,选择“个人 Geodatabase”。并修改该Geodatabase数据库的名称(例如test3.mdb)。
(2)下面将为该Geodatabase 创建新的要素类,首先创建一个“等高线”要素
类来存储等高线要素。在ArcCatalog 中,鼠标右击test3 这个个人Geodatabase。
(3)输入创建的要素类的名称“等高线”,点击下一步。(4)点击下
一
步。
坐标系选择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prj。
(6)点击“空间参考”选项后面的按钮,在“空间参考属性”对话框中的“坐
标系”选项页下,将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点击“选择”按钮。在(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目录下,选择Gauss Kruger---àXian 1980--à
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prj)。点击增加,现在这些坐标系统信息应该如下 图所示:
(3)切换到ArcMap 中,点击“绘制”工具栏上的“矩形框”按钮,在地图显示区中画一个矩形,使区在更大范围内包含已配准的栅格地图。右键选中这个矩形框,设置“属性”,将填充色设置为“无”,可得到如下的效果:(在矩形框属性的“大小和位置”选项页中,可获取矩形框左下角和右上角的坐标(X,Y),将这里获取的X,Y值分别填入到上面“空间参考属性”对话框的“X/Y域”选项页 “最小X”、“最小Y”、“最大X”、“最大Y”输入框中)
(4)为等高线创建高程属性字段,类型为“Float”
6.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等高线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
(1)切换到ArcMap 中,将新建的线要素图层,加载到包含已配准地形图的数 据框中,保存地图文档为Ex3.mxd(2)打开“编辑器”工具栏,在“编辑器”下拉菜单中执行“开始编辑命令”,并选择前面创建的“等高线”要素类。确认编辑器中:任务为――新建要素,目标
为――等高线,设置图层――等高线的显示符号为红色,并设置为合适的宽度。
(3)将地图放大到合适的比例下,从中跟踪一条等高线并根据高程点判读其高 程,输入该条等高线的高程。
(4)进一步练习线要素的其它操作,比如线段的合并、分割、编辑顶点等操作(5)可参照以上步骤,从地图中提出多边形要素(比如居民地),并进一步熟悉多边形要素编辑的相关操作。
7.根据GPS观测点数据配准影像并矢量化的步骤 数据:扫描地图-昆明市旅游休闲地图(YNKM.JPG)、Garmin 手持GPS野外采集数据(gpsdata.dbf)-GCS_WGS—1984地理坐标系(1)打开ArcMap,添加扫描地图-YNKM.JPG,打开“地理配准”工具栏(在ArcMap的工具栏的空白区域点击鼠标右键,然后选择“地理配准”)
(2)根据gpsdata.dbf 中的内容,将其转换为一个新的图层:GPS.shp,并将其添加到当前数据框中。
(3)在TOC中右键选择图层――YNKM.JPG,在出现的菜单中点击“缩放到图层”,并将
其放大到某一尺度下
(4)对比GPS 数据采集时所使用的纸质地图,在地图显示区中找到第1 个控制点。
三.实验总结
1)总结屏幕跟踪数字化过程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必要性。答: 第1步、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
必要性: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
量化工作顺利进行。第2步、输入控制点
必要性: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控件
点――公里网格的交点,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一般在实际中,这些点应该能够 均匀分布。利用它们同名性质列方程,求待定系数来获取其在规定坐标系下的坐标。
第3步、设定数据框的属性
必要性:统一标准,单位m,参考坐标系统80西安坐标系(Xian 1980 Degree GK CM102E),可以求得真实坐标。
第4步、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
必要性:矫正,和配准。使用这些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矢量化。第5步、分层矢量化-在ArcCatalog中创建一个线要素图层
第6步、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等高线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 2)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答: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
(一)、误差来源:
1、数据采集:实测误差,地图制图误差(制作地图的每一过程都有误差),航测遥感数据
分析误差(获取、判读、转换、人工判读(识别要素)误差)
2、数据输入:数字化过程中操作员和设备造成的误差,某些地理属性没有明显边界引起的
误差(地类界)
3、数据存贮:数字存贮有效位不能满足(由计算机字长引起,单精度、双精度类型)空间 精度不能满足
4、数据操作:类别间的不明确、边界误差(不规则数据分类方法引起)
5、多层数据叠加误差 多边形叠加产生的裂缝(无意义多边形)
6、各种内插引起的误差
(二)、质量控制方法:
1、手工方法:与原始地图或者属性数据比较;
2、元数据法:元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数据质量的信息,通过它可以检查数据质量,同
时元数据也记录了数据处理过程中质量的变化,通过跟踪元数据可以了解数据质量的状况和 变化。
3、地理相关法:用空间数据的地理特征要素自身的相关性来分析数据的质量,如利用地表
特征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3)为什么要对配准后的数据进行重采样?
答: 配准后的数据和原来未配准的数据是不同的,是新生成的符合地理坐标系统的数据,将来的操作分析等工作是要在新数据基础上进行的,故要进行重采样。
第五篇:数据库实验报告(三)
实验三:Alter表结构修改
实验目的熟悉使用alter语句对表进行修改;熟悉常用的函数。
实验内容
创建学生信息表,其中表名为student,包含字段:number(学号)、name(姓名)
1. 将student表名修改为stu。
2. 向stu表添加id字段,设置为主键且自动递增
3. 向stu表中添加一下3条学生记录。1、012001、张杰2、012002、李连杰3、012003、王五
4. 查询姓名并且将姓和名分别用两列显示(假设学生姓名的第一个字符是姓)。实验程序或截图
实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