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IS实验报告_地信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实验报告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word 格式....一、实验目的熟悉桌面 GIS 软件 Super Map 的界面环境 2 初步掌握 Super Map 的主要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 3 理解 GIS 软件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4 结合对所选地图的矢量化的操作,具体掌握 GIS 软件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时间
1、第八周----第十六周进行实验绘图实体操作
2、第十七周----第十九周进行图片剪切,资料整理,总结报告 三、实验内容
Supermap Deskpro 的认识 Supermap Deskpro 是超图的专业桌面 GIS 软件之一。Super Map GIS 桌面平台产品是基于 Super Map GIS 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 GIS 桌面软件,是Super Map GIS 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界面友好、简单易用,不仅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对空间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制图输出等操作,而且还能完成拓扑分析、三维建模、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较高级的 GIS 功能。
SuperMap Deskpro 是一款专业桌面 GIS 软件,提供了地图编辑、属性数据管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相关业务以及输出地图、打印报表、三维建模等方面的功能。SuperMap Deskpro 作为一个全面分析管理的工具,应用于土地管理、林业、电力、电信、交通、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环境分析、旅游、水利、航空和军事等所有需要地图处理行业。
Supermap Deskpro 的使用
通过该软件进行地图的矢量化,具体过程如下:
word 格式....1、前期的准备 数据来源:纸质西安地图 地图的整体设计:遵循地图越详细越好的原则,我们对点、线、面数据集作了详细的规划,详情请看图层分层。考虑到以后做专题图,对数据集属性字段做了必要的添加,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物。
本地图特色:采用 Deskpro 软件自带的矢量符号库符号分别作点、线、面专题图。
2、地图矢量
2.1 纸质地图的扫描
扫描之前对地图进行图面整理,扫描的分辨率设为300-500dpi,扫描后得到*.jpg 格式的原始栅格数据的地图 2.2 创建相应的坐标系数据源
启动 Deskpro 选择新建工作空间。
新建数据源
word 格式....根据需要设置数据源坐标系 创建数据源和数据集(1)鼠标右键单击数据源—>新建数据源,创建数据源“西安”。
(2)鼠标右键单击“西安”数据源—>新建数据集,创建数据集。
创建的数据集分别是居民区(面状要素)、水系(线状要素)、道路(线状要素)、标志性建筑物(点状要素)、注记(文本要素)。
2.3 导入影像数据集
导入栅格数据集(1)鼠标右键单击“西安”数据源—>导入数据集,点击栅格图像文件,添加到数据打入窗体中
word 格式....(2)单击导入按钮,将栅格数据导入到西安数据源中。
2.4 配准
配准的目的:将待配准的数据由平面坐标系映射或转换到地理坐标系。
配准的数学原理:进行坐标仿射变换。
配准的意义:为了赋予地物实际的空间位置,使地物具有地理含义。同时也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
2.5 创建矢量数据集
新建各种类型的数据集,用来表达地图上各种特征的地物。
1> 新建点数据集采集点状地物; 2> 线数据集采集线状地物; 3> 面数据集采集面状地物;
4> 文本数据集采集注记等等。
2.6 修改属性表结构
鼠标右键点击数据集名称->【属性】->【属性表结构】-属性添加
word 格式....2.7 手动跟踪矢量化
设置当前图层为可编辑 →择绘制工具 →绘地图
2.8 属性数据的录入
双击绘制的地图元素打开属性窗口,录入具有地理语义或者行业特点的属性
2.9 数据的编辑和检查
检查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以及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
数据编辑和检查是控制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
3、地图屏幕数字化 (1)在图例管理器中,选择矢量化图层,以线状地物为例;(2)在对象绘制工具栏中,选择矢量化工具(3)选好数字化起点,然后单击鼠标左键开始数字化,让鼠标“十字丝”严格按沿境界线移动,选取图形特征点,单击左键采集坐标点,连续进行下去,直到一个多边形终点,双击左键结束数字化;(4)直到把地图上的所有边界绘制完成,4、地图要素的编辑 首先,选择需要编辑的地图对象,其次,选择“整形”工具按钮,最后利用选择工具,依据底图进行调整
5、地图要素的整饰 鼠标右键单击图例窗口中的点数据集,选择“风格设置”命令,为选定的符号设定 属性,如符号类型、大小和颜色等。
word 格式....6、标注注记并整饰(1)选择“地图>图层控制”命令,把注记数据集设置为“可见”状态。
(2)选择工具按钮,选定名称等有关注记,单击样式”命令,按规定整饰注 记。
(3)如果注记的位置不合适,可选中该注记,按鼠标左键拖曳到合适位置上即可。
(4)参照 1~3 步,分别把数据集河流和铁路数据集设置为“可见”状态,标注河流 和铁路的名称。
7、制作专题图
按照开始的规划利用属性字段创建点、线、面专题图。
右键单击图例相关图层,选择专题图向导,根据需要分别制作单值专题图和标签专题图。
word 格式....8、为图层设置可见比例
为每个图层设计可见比例使地图富有层次感,让地图显示更流畅、清楚。
9、
为道路数据集建立拓扑关系
在菜单项选择
10、对面数据集进行拓扑检查
11、布局的绘制(1)新建布局窗口 操作方式:在工作空间管理器中右键点击“布局”节点,选择“新建布局窗口”。此 时,会出现一个新的布局窗口,(2)设置布局版面
新建布局窗口后,在菜单项中会出现【布局】菜单项。通过该菜单项以及“布局操作” 和“布局格式”、“布局绘制”工具条(鼠标右键点击工具栏即可加载)完成布局设置。
数据处理 线数据拓扑处理 数据处理 数据集拓扑检查
word 格式....12、输出
输出成果展示:
四、实验心得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和原理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了 GIS 和与其相关的 SuperMap Deskpro 和 MAPGIS 等应用软件。通过运用软件对所选地图进行实践操作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前景。通过对它的应用价值
word 格式....和发张前景的探索让我们也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了信心。总之,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对空间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GIS 将运用于各行各业,主要从业领域为:交通运输部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规划勘测设计部门,以及国土、矿业、水利电力、通讯、农林、城市建设、旅游、公司及企业从事与地球空间信息相关的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及教学工作。尽管目前的 MAPGIS 系统水平尚未成熟,但前景广阔。希望未来的 MAPGIS 可以实现更快捷、更方便、智能化的多重功能,为数据库存储和数据分析、处理带来方便。
第二篇:GIS实验报告三
实验
三、影像配准及矢量化
一、实验目的
1.利用影像配准(Georeferencing)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 2.编辑器的使用(点要素、线要素、多边形要素的数字化)。3.熟悉 GRAMIN GPS手持机的基本使用方法。
注意:在基于ArcMap 的操作过程中请注意保存地图文档。
二、实验准备
数据:昆明市西山区普吉地形图 1:10000 地形图――70011-1.Tif,昆明市旅游休闲 图.jpg(扫描图),请从课程网站下载。
在开始本实验之前,将同学分成3-5 个小组,每个小组从实验室借出一部GARMIN GPS 手持机,利用课外时间在昆明市范围内采集20 个GPS点,并在自行购买和昆明市旅游休闲图 上做好标记。数据采集回来后用MapSource 软件通过数据线将数据从GPS手持机中导入到计 算机并存储为GPS.txt 文件以备使用。
在借到GPS 手持机后,请在老师指导下认真阅读GPS 手持机的说明书,掌握基本操作方 法。使用完毕后请归还实验室。外出采集数据时请遵守指导老师宣布的安全注意事项。软件准备:
MapSource(GRAMIN GPS手持机数据导入软件)ArcGIS Desktop---ArcMap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
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量化工作 顺利进行。
l 打开ArcMap,添加“影像配准”工具栏。
l 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70011-1,增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影像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2)输入控制点
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控件点―― 公里网格的交点,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一般在实际中,这些点应该能够均 匀分布。
l 在”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点击“添加控制点”按钮。
l 使用该工具在扫描图上精确到找一个控制点点击,然后鼠标右击输入该点 实际的坐标位置,如下图所示:
用相同的方法,在影像上增加多个控制点(大于7 个),输入它们的实际坐 标。点击“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的“查看链接表”按钮。
注意:在连接表对话框中点击“保存”按钮,可以将当前的控制点保存为磁盘上的 文件,以备使用。
检查控制点的残差和RMS,删除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转换方式设 定为“二次多项式”。
(3)设定数据框的属性
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RMS)后,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更新显示”。执行菜单命令“视图”-“数据框属性”,设定数据框属性。
在“坐标系统”选项页中,设定数据框的坐标系统为 “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西安80 投影坐标系,3度分带,东经102 度中央经线),与扫描地图的坐标系一致
l 更新后,就
变
成真
实的坐
标。
(4)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
加载重新采样后得到的栅格文件,并将原始的栅格文件从数据框中删除。后面我们的数字化工作是对这个配准和重新采样后的影像进行操作的。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的数据已经完成了配准工作,下面我们将使用这些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矢量化。
(5)分层矢量化-在ArcCatalog 中创建一个线要素图层
该数据采用的是西安80 坐标系统、3 度分带
(1)打开 ArcCatalog.在指定目录下,鼠标右击,在“新建”中,选择“个人 Geodatabase”。并修改该Geodatabase数据库的名称(例如test3.mdb)。
(2)下面将为该Geodatabase 创建新的要素类,首先创建一个“等高线”要素
类来存储等高线要素。在ArcCatalog 中,鼠标右击test3 这个个人Geodatabase。
(3)输入创建的要素类的名称“等高线”,点击下一步。(4)点击下
一
步。
坐标系选择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prj。
(6)点击“空间参考”选项后面的按钮,在“空间参考属性”对话框中的“坐
标系”选项页下,将选择合适的坐标系统,点击“选择”按钮。在(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目录下,选择Gauss Kruger---àXian 1980--à
Xian_1980_Degree_GK_CM_102E.prj)。点击增加,现在这些坐标系统信息应该如下 图所示:
(3)切换到ArcMap 中,点击“绘制”工具栏上的“矩形框”按钮,在地图显示区中画一个矩形,使区在更大范围内包含已配准的栅格地图。右键选中这个矩形框,设置“属性”,将填充色设置为“无”,可得到如下的效果:(在矩形框属性的“大小和位置”选项页中,可获取矩形框左下角和右上角的坐标(X,Y),将这里获取的X,Y值分别填入到上面“空间参考属性”对话框的“X/Y域”选项页 “最小X”、“最小Y”、“最大X”、“最大Y”输入框中)
(4)为等高线创建高程属性字段,类型为“Float”
6.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等高线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
(1)切换到ArcMap 中,将新建的线要素图层,加载到包含已配准地形图的数 据框中,保存地图文档为Ex3.mxd(2)打开“编辑器”工具栏,在“编辑器”下拉菜单中执行“开始编辑命令”,并选择前面创建的“等高线”要素类。确认编辑器中:任务为――新建要素,目标
为――等高线,设置图层――等高线的显示符号为红色,并设置为合适的宽度。
(3)将地图放大到合适的比例下,从中跟踪一条等高线并根据高程点判读其高 程,输入该条等高线的高程。
(4)进一步练习线要素的其它操作,比如线段的合并、分割、编辑顶点等操作(5)可参照以上步骤,从地图中提出多边形要素(比如居民地),并进一步熟悉多边形要素编辑的相关操作。
7.根据GPS观测点数据配准影像并矢量化的步骤 数据:扫描地图-昆明市旅游休闲地图(YNKM.JPG)、Garmin 手持GPS野外采集数据(gpsdata.dbf)-GCS_WGS—1984地理坐标系(1)打开ArcMap,添加扫描地图-YNKM.JPG,打开“地理配准”工具栏(在ArcMap的工具栏的空白区域点击鼠标右键,然后选择“地理配准”)
(2)根据gpsdata.dbf 中的内容,将其转换为一个新的图层:GPS.shp,并将其添加到当前数据框中。
(3)在TOC中右键选择图层――YNKM.JPG,在出现的菜单中点击“缩放到图层”,并将
其放大到某一尺度下
(4)对比GPS 数据采集时所使用的纸质地图,在地图显示区中找到第1 个控制点。
三.实验总结
1)总结屏幕跟踪数字化过程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骤的必要性。答: 第1步、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
必要性: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
量化工作顺利进行。第2步、输入控制点
必要性: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控件
点――公里网格的交点,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一般在实际中,这些点应该能够 均匀分布。利用它们同名性质列方程,求待定系数来获取其在规定坐标系下的坐标。
第3步、设定数据框的属性
必要性:统一标准,单位m,参考坐标系统80西安坐标系(Xian 1980 Degree GK CM102E),可以求得真实坐标。
第4步、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
必要性:矫正,和配准。使用这些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矢量化。第5步、分层矢量化-在ArcCatalog中创建一个线要素图层
第6步、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等高线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 2)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答: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分析数字化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小误差的相关方法。
(一)、误差来源:
1、数据采集:实测误差,地图制图误差(制作地图的每一过程都有误差),航测遥感数据
分析误差(获取、判读、转换、人工判读(识别要素)误差)
2、数据输入:数字化过程中操作员和设备造成的误差,某些地理属性没有明显边界引起的
误差(地类界)
3、数据存贮:数字存贮有效位不能满足(由计算机字长引起,单精度、双精度类型)空间 精度不能满足
4、数据操作:类别间的不明确、边界误差(不规则数据分类方法引起)
5、多层数据叠加误差 多边形叠加产生的裂缝(无意义多边形)
6、各种内插引起的误差
(二)、质量控制方法:
1、手工方法:与原始地图或者属性数据比较;
2、元数据法:元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数据质量的信息,通过它可以检查数据质量,同
时元数据也记录了数据处理过程中质量的变化,通过跟踪元数据可以了解数据质量的状况和 变化。
3、地理相关法:用空间数据的地理特征要素自身的相关性来分析数据的质量,如利用地表
特征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3)为什么要对配准后的数据进行重采样?
答: 配准后的数据和原来未配准的数据是不同的,是新生成的符合地理坐标系统的数据,将来的操作分析等工作是要在新数据基础上进行的,故要进行重采样。
第三篇:GIS实验报告总结
gis导论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年级:2013级
实验一
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
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 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1.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福州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2.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3.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4在用鼠标画行政区时,注意拐点处必须点一下,画出来会更准确,注意在没画完不要双击,在画重叠部分时,注意激活。5.在新建表示注意字段的类型时,图层分类要清晰。6.投影、坐标系设置时,要设置地图单位为米。实验三
实验三是对maminfo和arcview这两个软件一起搭配操作的制图实验操作。从实验数据格式的转换到投影变换的过程,都需要对这两个软件功能有所了解。虽然通过书本中的案例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操作结果,但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一个相关信息和转换的含义,自己还是在书本上查找答案,和在制图操作实验中的注意点。1.在第一步的数据格式转换中,注意不要把底图文件也选进去。
注意文件的命名,不要存得太深,最好可以放在根目录下,用英文命名,勿用中文命名。2.数据格式转换的对话框中,要指明文件类型为mapinfo tab格式。3.打开属性表,查看相关属性时,要注意点击一下属性表再去操作相应的步骤,否则就找不到相关的工具图标。4.投影变换时先要打开arcview程序,选择“file”命令,点击“ extensions”命令,进行设置。5.空间数据内插所选择的“ extensions”复选框与投影变换选择的不同,注意选择地图单位为米,距离单位不用设置.。6.实验三相比前几个实验,这个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相对繁琐和复杂,特别是在做空间内插中的等值线的参数设置和数据的载入弄错了好几次才终于把空间内插的实验数据的载入好。在加载数据和核密度估算的过程中对“属性性”进行查找“cout”字段和在相关分析是对数据的载入也是比较麻烦的,但总之实验三的还是重在对gis相关软件的操作和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处理投影和空间内插等操作。
实验四
先前经过了几次对实验的操作,已经对mapinfo等软件的相关功能的了解比较清楚了,所以在做实验四时,碰到的问题也就比较少了,只是缺乏动手去实践操作,在制作专题地图时我们一定要更有耐心和毅力的去实验操作。1.创建坡度专题专题图时,首先要在available extension(可选的扩展模块)列表框中,选中spatial analyst(空间分析)复选框,这样打开的plne图才能进行操作。2.激活图层要选择surface命令进行编辑。3.激活坡度图前,注意先点击下相应的图层,否则就会出现实验操作不当等问题。4.创建河流垂直剖面图时,要注意各个步骤间的衔接性,该点击操作的别忘了点击。5.挖方和填方所加载的数据,格式为tin格式的数据crtin1和crtin2,将鼠标往下拉即可看到,且要设置地图单位和距离单位都为米,这是与之前的实验有所不同的地方。6.实验四在做三维显示是由于在加载时格式出错一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3d scene(三维图景)中的add theme(添加专题)命令时在将图层加载时将二维转三维时要记住是先对选择
theme(专题)的3d properties(三维属性)然后再做相关的操作。
实验五
注意点:
1.要记得设置地图和距离单位为米。2.在创建缓冲区的对话框中,选中as multiple rings,否则所产生的缓区位一条带子。3.在增加字段计算时,要点击缓冲区。4.缓冲区查询时,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有其针对的操作对象,所以操作前应想想接下来的步骤是针对哪个区域进行的,操作前要点击一下,才能达到实验效果。5.在本次实验中,利用不同的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在用mapinfo软件时,在选择合适的数据分解函数以便分割数据这步,注意总人口量和合计男、合计女要选择面积比率,很有实际意义,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实验六:
注意点: 1.在available extension(可选的扩展模块)列表框中选中geoprocessing(地学处理)模块,与之前的实验选择不一样。2.使用“查询器”查询时,在此之前要选中属性表,然后输入查询语句。3.链接时均要选中其中的一条。4.土地事宜性的缓冲分析时地图和距离单位为米。5.掌握图层的叠加并对叠加后的图层进行分析,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6.注意在土地适宜性查询分析,赋值后属性表并未能像指导书那样值集中显示。7.在做叠加及缓冲分析时,注意所点的选择不一样。
实验七
注意点: 1.设置地图单位为米,距离单位不进行设置,应牢记哪些实验时两者都设计,哪些实验时只设计其中一个。
2.图例编辑,接下来的增加字段名等步骤应熟练于掌。3.图层控制编辑显示对话框时,应注意实验要求是什么,不能盲目乱点。4..将所学地图学知识应用到实验中。5.专题地图的创建要细心,要明白自己实验目的是什么,接下来的步骤是否都合理.。6.在输出地图布局时,在选择工程窗口中,单击layout(布局)图标,单击new(新建)按钮,新建地图布局。7.在打开工程窗口时,是双击layout(布局)按钮,弹出布局模板,然后再选择layout(布局),use template(应用模板)命令,再对弹出的template manager(模板管理器)对话框进行设置。
实验总体体会
通过对gis导论实验的相关操作,让我对自己本专业的地理信息科学这个专业有了很大认识,对我们这的专业未来是向哪方面发展的有了一定的见解,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而且掌握了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和空间内插、叠加分析等试验操作并学会用mapinfo等软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编绘与制作的基本原理、综合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本次课程实验设计在制图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并通过同学间互相帮助以及向各师兄的询问,最终完成了专题地图、地形分析等的实验制作。在制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对软件不不熟悉。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效果。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和不足,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在制图过程中,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实验学习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学习到了曾经不知道不懂的东西。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去探究,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收获喜悦,收获成功!课程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诚然是一门专业课必须要去做的,可以使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桌面gis的功能与菜单操作以及对地形分析等等的实验操作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专题地图和数据处理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实验学习,我掌握了专业软件件的简单运用;掌握了地图专题制作的不同方法,地图匹配,属性编辑,数据处理,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如何提高地图质量,地图美观,也掌握了制图方法和技术,也懂得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专题地图的制作,gis的矢量化分析,数据误差校正,gis数据格式转换,空间内插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大家仔细的揣摩研究,而且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思路确定了,也就在整体上把握住方向,接下来,就是把它细化,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实验模块。不过这个过程曲折可谓一言难尽。整个半天都是对着电脑,不然就是翻阅书本。再此期间我失落过,因为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在做gis实验的点点滴滴让我回味无穷,好多数据都是一边做一边为后面的操作打基础的,如果出现误差或者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一些实验操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和完成,这更是使我体会到了只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能做好事情。本次的这些实验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我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
了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加强理解。培养了我查阅资料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应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并培养了严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制作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很理解,但当我做完了这些实验后,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操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粗心造成的,也有的是用错了方法,总之就是实现不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牢固。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gis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也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累,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与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颇多,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此次课程实验学习给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不管什么样的软件,懂的也好不懂的也好,都要动手去用,只有自己操作了,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用处,其次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个人在那捣鼓,同学间应该互相的帮助,有时候向别人学习,会比自己一个人在哪儿毫无头绪的摸索更好。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学不会只有不肯学!我坚信,只要下一番功夫就能有理想的收获!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更加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资源勘查专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我觉得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结果并不美好,但是学习这个过程是不可少的。当自己把本课程所有的实验做完后,才领悟到老师所说话的含义,要掌握一种新的软件,得随着实践的演练,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它。这次实验,学到的东西很多。篇二:gis实验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
实验报告书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4年11月
目录
前言------------------3 实验一:几何校正------4(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二:数据库设计基本流程---------------------------9(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三:空间分析------12(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四:地图制图------20(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总结-----------------25 前言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的学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的建立、采集、处理与存储组织、gis空间分析的原理方法、地图可视化等内容,并了解常用gis软件的操作,为后续其它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实验课程要求掌握:arccatalog的基本操作、arcmap地图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操作。强化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不断学习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实验一:几何校正
一、实验目的利用影像配准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熟悉编辑器的使用,掌握如何进行几何校正。
二、实验原理
通过已校正图像数据对未校正的图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
三、实验软件 arcgis 10.2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地理配准工具
数据: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jpg、rectify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wgs84.tif 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量化工作顺利进行。
打开arcmap,添加“地理配准”工具栏。
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jpg增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地理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2)添加控制点
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本实验取点为
控制点)
找到适当位置,点击添加控制点按钮,输入控制点的真实坐标。
重复上述步骤,一直到添加完所有控制点坐标。
(3)查看链接表
控制点添加完成后,点击查看链接表查看。
检查控制点的残差和rms,删除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4)保存结果
将结果保存。
设定数据框的属性: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rms)后,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更新显示”。执行菜单命令“视图”-“数据框属性”,设定数据框属性 篇三:gis实验报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实验报告1 学院专业 级班 姓名:
实验内容: 地图符号、注记的初步使用 任课老师:刘峰 2014年 9 月27 日 学号:
20124282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地图符号、注记的初步使用。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新建图层
启动arcmap,在标准工具条中点击添加数据图标,找到数据文件夹中的gis_ex10,进入township.gdb地理数据库,双击展开,选择线状图层hi_way和面状图层townshp。点击确定。
如下图:
道路按等级分类显示
点击hi_way图层鼠标右击,选择“属性”,在“图层属性”对话框中点击“常规”选项卡,将图层名称改为“道路”,在中间“值字段”下拉菜单中选择选择字段名calss,在左下侧点击按钮“添加所有值”,在“色带”下拉菜单中选择黄到红,再变蓝的渐变色带,在“符号”列下,取消第一个复选框的勾选号,点击“确定”。如下图:
乡镇多边形按人口密度分级显示
右击图层townshp图层,选择“属性”,在“图层属性”对话框中进入“常规“选项,将图层名称改为“人口密度”,进入“符号系统”,左侧“显示”框中选择“数量>分级色彩”,在中间“值字段”下拉菜
单中选择选择字段名pop_den(人口密度),在“色带”下拉菜单中选择由浅变深的渐变色带,绿色,其他选项都为默认值,点击“确定”。如下图:
调整分类和图例标注
在内容列表中双击图例名称pop_den,再进入图层符号系统对话框,在左侧“显示”框中确认已选择“数量>分级色彩”,在“类”在拉菜单中选择“6”,将密度分为6级,在图例表中的“范围”列中,依次逐行输入500,1000,1500,2000,3000,4000,按右下方的“应用”键。点击“确定”,如下图:
归一化
再次进入”人口密度“的”图层属性>符号系统“,在”显示“框中选择”数量>分级色彩“,调整有关设置:
值: popu 下拉选择字段名,人口数
归一化:area_km2 下拉选择字段名,按平方千米的多边形面积 类: 6 下拉选择
在当中图例表中”范围“列中,依次按行分别输入:500,100,1500,2000,3000,4000。按”确定“返回。
点密度图
在内容列表中,取消图层”道路“左侧勾选,进入”人口密度>图层属性>符号系统“,再选”数量>点密度“,在”字段选择“框内,选择字段名“popu”,点击>,加入”符号选择器“,选择一种颜色较深的圆点符号,按”确定“关闭,继续设置:
点大小(z): 2 键盘输入,符号尺寸
点值(v): 500 键盘输入,每点代表500个居民
保持密度: 勾选
点值: 下拉选择 如下图:
统计指标地图
进入”人口密度>图层属性>常规“对话框,将图层名改为”产业结构“。再进入”符号系统“选项,在”显示“框中,展开”图表“,选择”饼图“。在“字段选择”框内,按住ctr键,点击字段名f_inds,s_inds和t_inds,再点击按钮“>”,在“符号”列中,均打开“符号编辑器”,修改对应的填充颜色,在左下侧的“属性”按钮,出现“图表符号选择器”,取消右下侧的“以3—d方式显示”的勾选,按“确定”键返回,点击右下侧按钮“大小...”,进一步设置: 使用字段值总和更改大小 点选,3种产业值和决定圆饼的大小 符号/大小(z):8 磅 键盘输入
按“确定”键返回。如下图:
地图注记
文档注记
进入“产业结构>图层属性>常规”选项,将图层名称修改为“县域”,再进入“符号系统”选项,在显示栏中选择“类别>唯一值”,“值字段”选择cnt_name,按“添加所有值”按钮,为每个县名选择合适的颜色,按“确定”键返回。
打开图层“道路”的显示状态,为该图层选择“要素>单一符号”。,在绘图按钮右侧,点击图标“文本”工具,将内容调整为“道路与县域”,按”确定“键返回。如下图: 用要素的属性标注: 打开“道路”的“图层属性”对话框,进入“标注”,勾选“标注此图中的要素”,在“方法”下拉菜单选用“以相同方式为所有要素加标注”,在“文本字符串”框内,“标注字段”下拉菜单中选择rd_name,按“确定”键返回,如下图:
使用注记要素:
暂时关闭“道路”的显示,点击添加数据图标,在gis_ex10ex02的路径下,township.gdb中,添加数据源town_anno,双击图层名town_anno,进入“符号系统”选项,点选“替换符号集合中的各种符号”,再按右侧“属性”按钮,按“取消”键返回。
。篇四:gis实验报告-地信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实验报告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桌面gis软件super map的界面环境 2初步掌握super map的主要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 3理解gis软件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4结合对所选地图的矢量化的操作,具体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时间
1、第八周----第十六周进行实验绘图实体操作
2、第十七周----第十九周进行图片剪切,资料整理,总结报告
三、实验内容
? supermap deskpro的认识 supermap deskpro是超图的专业桌面gis软件之一。super map gis桌面平台产品是基于super map gis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gis桌面软件,是super map gis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界面友好、简单易用,不仅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对空间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制图输出等操作,而且还能完成拓扑分析、三维建模、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较高级的 gis 功能。supermap deskpro 是一款专业桌面gis软件,提供了地图编辑、属性数据管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相关业务以及输出地图、打印报表、三维建模等方面的功能。supermap deskpro 作为一个全面分析管理的工具,应用于土地管理、林业、电力、电信、交通、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环境分析、旅游、水利、航空和军事等所有需要地图处理行业。? supermap deskpro的使用
通过该软件进行地图的矢量化,具体过程如下:
1、前期的准备
数据来源:纸质西安地图
地图的整体设计:遵循地图越详细越好的原则,我们对点、线、面数据集作了详细的规划,详情请看图层分层。考虑到以后做专题图,对数据集属性字段做了必要的添加,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物。
本地图特色:采用deskpro软件自带的矢量符号库符号分别作点、线、面专题图。
2、地图矢量
2.1 纸质地图的扫描 扫描之前对地图进行图面整理,扫描的分辨率设为 300-500dpi,扫描后得到*.jpg格式的原始栅格数据的地图 2.2 创建相应的坐标系数据源 启动deskpro选择新建工作空间。
新建数据源
根据需要设置数据源坐标系
创建数据源和数据集
(1)鼠标右键单击数据源—>新建数据源,创建数据源“西安”。
(2)鼠标右键单击“西安”数据源—>新建数据集,创建数据集。
创建的数据集分别是居民区(面状要素)、水系(线状要素)、道路(线状要素)、标志性建筑物(点状要素)、注记(文本要素)。2.3 导入影像数据集
导入栅格数据集
(1)鼠标右键单击“西安”数据源—>导入数据集,点击栅格图像文件,添加到数据打入窗体中
(2)单击导入按钮,将栅格数据导入到西安数据源中。2.4 配准
配准的目的:将待配准的数据由平面坐标系映射或转换到地理坐标系。配准的数学原理:进行坐标仿射变换。
配准的意义:为了赋予地物实际的空间位置,使地物具有地理含义。同时也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2.5 创建矢量数据集
新建各种类型的数据集,用来表达地图上各种特征的地物。1> 新建点数据集采集点状地物; 2> 线数据集采集线状地物; 3> 面数据集采集面状地物; 4> 文本数据集采集注记等等。2.6 修改属性表结构
鼠标右键点击数据集名称->【属性】->【属性表结构】-属性添加篇五:gis实验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2009级 课程名称 地理信息系统
实验项目 地图投影及投影变换
实验类型 验证 实验时间2011年 4 月 指导老师 实验评分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认识空间数据源学会各种比例尺地图的图式符号的识别。
2、比较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结构,了解两种数据结构表达的空间数据各有何特点?
3、掌握地图投影变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熟悉arcgis 中投影的应用及投影变换的方法、技术。
5、了解地图投影及其变换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资料:
1、空间矢量数据、扫描栅格数据样本;
2、两张扫描几何纠正以后的标准地形图图像(1:1万和1:5万地形图)。
三、实验内容:
1、认识地形图,学会在地形图上读取有用信息
遥感图像、地形图、专题图(如旅游图、规划图、交通图等)图源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数据源,因此正确的识别各种图形、信息是空间数据建立的基础。本实验主要针对标准的地形图识别,认识地图分幅、图廓标注、公里格网、坐标标注、投影分带、坐标系及图内图式符号表示等。
2、较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两种数据结构表达的空间数据各有何特点 利用试验提供的数据资料,在gis软件中打开浏览。比较两种数据结构的坐标系、地图的缩放、查询、查找等操作。
3、认识投影,学会使用gis软件建立正确的地图投影及其空间坐标系
在arcmap中打开1万、5万地形图扫描栅格数据文件,仔细观察图廓、图内的各种信息,识别出其坐标系、投影分带、中央子午线、投影代号等内容;利用gis软件分别为两幅地图建立正确的地图投影,观察建立投影前后两幅地形图的空间位置关系。
四.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
1、用arcmap软件打开1万、5万地形图扫描栅格数据文件,分别观察其图廓、图内的各种信息,区别两幅地形图在坐标系、投影分带、中央子午线、投影代号、比例尺等内容中的不同。1万地形图中央子午线是东经114度,3度分带投影,代号为38号,1比1万的比例尺。5万地形图中央子午线也是东经114度,6度分带投影,代号为20号,1比5万的比例尺。
2、在1万和5万的地形图上找到最外围的四个公里格网点,分别记录其平面坐标值(x,y)在地图上找到最外围的四个图廓点,分别记录其球面坐标值(b,l)。下表是其平面坐标
由上图可知,其平面坐标是很乱的,不准确的。
3、右键空白工具栏增加georeferncing工具条,选定add control points,在5万地形图中找一个已知坐标点,按左键,出现一个十字,按右键选择enter coordinates输入坐标(我选择的是不输入投影代号),再找不同的两个点,完成如上操作。选点时,要注意选点的均匀分布,如果在选点时没有注意点位的分布或者点太多,这样不但不能保证精度,反而会使影像产生变形。步骤如下:
4、进行坐标计算,选择工具栏中georeferencing的rectify,以.img或者格式输出,即完成栅格图像的几何纠正。
5、重新打开两幅几何纠正后的地形图,观察其显示坐标和地形图上坐标是否一样。
6、选择view中的data frame properties,将general中的map和display都选择为meters,按确定。此时以建立了正确的平面坐标。
第四篇:GIS综合实验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理信息系统
实验报告书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4年11月
目录
前言------------------3 实验一:几何校正------4(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二:数据库设计基本流程---------------------------9(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三:空间分析------12(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四:地图制图------20(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与步骤
总结-----------------25 前言
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的学习,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的建立、采集、处理与存储组织、gis空间分析的原理方法、地图可视化等内容,并了解常用gis软件的操作,为后续其它gis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实验课程要求掌握:arccatalog的基本操作、arcmap地图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操作。强化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并不断学习运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实验一:几何校正
一、实验目的利用影像配准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熟悉编辑器的使用,掌握如何进行几何校正。
二、实验原理
通过已校正图像数据对未校正的图像数据进行几何校正。
三、实验软件 arcgis 10.2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地形图的配准-加载数据和地理配准工具
数据: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jpg、rectify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wgs84.tif 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量化工作顺利进行。
打开arcmap,添加“地理配准”工具栏。
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05年淮南土地现状图.jpg增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地理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2)添加控制点
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我们可以从图中均匀的取几个点。本实验取点为
控制点)
找到适当位置,点击添加控制点按钮,输入控制点的真实坐标。
重复上述步骤,一直到添加完所有控制点坐标。
(3)查看链接表
控制点添加完成后,点击查看链接表查看。
检查控制点的残差和rms,删除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4)保存结果
将结果保存。
设定数据框的属性: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rms)后,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更新显示”。执行菜单命令“视图”-“数据框属性”,设定数据框属性 篇二:gis应用综合实习报告
考察报告
学班组指导实
习
院: 级: 2010级地信1、2班 别: 第二组 教师: 刘京 高义民 时 间
: 2013.6.3-2013.6.22 gis应用综合实习
小组成员介绍:
组长:禹刚
目录
一、实习目的...........................................................................................................................2
二、本组任务...........................................................................................................................2
三、实验内容...........................................................................................................................3 1.数据预处理........................................................................................................................3 1地理配准........................................................................................................................3 2.数字化............................................................................................................................4 3.dem生成.......................................................................................................................5 2.地形分析............................................................................................................................7 3.地貌分析图......................................................................................................................12 4.水文分析..........................................................................................................................16 1.无洼地dem生成.........................................................................................................16 2汇流累积量..................................................................................................................20 3.水流长度生成..............................................................................................................21 4.河网提取......................................................................................................................21 5.流域分析......................................................................................................................22 5.土地利用现状图..............................................................................................................24 生成《合阳县土地利用现状》.....................................................................................24 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坡向的土地利用方式并统计面积;.........................................27
一、实习目的加深对gis 原理、方法的理解,更全面了解gis在各领域的应用。掌握应用gis工具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gis实习以课堂所讲授的gis的原理、方法为指导,结合gis通用平台的具体操作和应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gis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更广泛地了解gis的应用领域,并且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gis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次实习,能够让学生达到以下的目的: 1.熟练运用gis软件矢量化地形图,掌握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2.熟练掌握gis空间数据输入与输出及图形编辑等功能。3.了解gis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4.了解gis相关产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发展状况、方向和趋势。5.了解gis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实例,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原理以及分析需求的方法。
二、本组任务
1.对陕西合阳县路井镇地形图进行配准、校正和矢量化; 2.对分幅地形图数据进行拼接,根据“合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边界进行裁剪; 3.利用等高线及高程点生成dem,4.由dem生成坡度图及坡向图,并进行地形分析、地貌分析、流域分析等; 5.利用dem、坡度图、坡向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不同坡度、不同坡向的土地利用方式并统计面积; 6.各种专题图的编制与制图输出,包括dem、坡度图、坡向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水文分析图、地貌图等。
三、实验内容 1.数据预处理 1地理配准 1.首先将jpg格式的地形图导入arcgis软件中,然后给数据框选择坐标系。双击内容列表中的“图层”,弹出图层“属性”对话框,在“常规”选项卡下,单位中“显示”一项中选择“米”;
2.添加坐标系:
地理坐标系gcs_beijing_1954 投影坐标系:beijing_1954_gk_zone_19n 3.在软件界面上方,工具栏右侧右击——弹出菜单——选择“地理配准”工具条;
选择工具条前端的向下箭头,去掉“自动校正”选项,使其处于非选中状态
在地形图的四角添加控制点,每添加一个控制点,右击弹出菜单,选择“输入经度和纬度„”,进而输入该位置的地理经纬度;
四个控制点添加完成后,在内容列表中右击地形图图名,选择“数据”——“导出数据”
然后添加为图层,这时,地形图就有了坐标系,配准完成。2.数字化
1.首先新建shapefile文件,添加高程字段; 2.利用绘图工具在配准的地图上添加矩形框划分不同区域,分区域数字化 篇三:gis二次开发综合实验报告 i 二次开发综合实验报告 二零一五年1月8日
一、1.1 1.2 1.3
二、2.1 2.2 2.3
三、3.1 3.2 3.3
四、4.1 4.2 4.3
五、5.1 5.2 5.3
六、6.1 6.2 6.3
七、7.1 7.2 7.3
八、目录 实验一:设计界面,添加鹰眼控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实验步骤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实验二:利用菜单,打开mxd文档,shapefile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步骤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实验三:实现鹰眼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实验步骤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实验四:实现右键查询图层信息以及删除图层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实验步骤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实验五:使用多边形选择区域内部要素,并高亮显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实验步骤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实验六: 实现柱状图渲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实验步骤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实验七: 实现最短路径分析(网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实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实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实验步骤与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实验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一、实验一:设计界面,添加鹰眼控件 1.1 实验目的
? 掌握桌面gis应用程序框架的建立 ? 掌握鹰眼控件的添加 1.2 实验内容
? 添加一个visual c# ? 设计好程序框架 ? 添加鹰眼控件 1.3 实验步骤与结果
1、新建项目
启动vs2010,选择“文件|新建|项目”,在项目类型中选择visual c#,再选择windows应用程序模板,输入名称“gis二次开发综合实训”,点击确定。
图1-1
2、添加控件
布局效果如下图:
图1-2
3、控件绑定
通过以上步骤添加的控件还只是单独存在,而我们的程序需要各控件间协同工作,因此要进行控件绑定。
分别右击toolbarcontrol、toccontrol控件,将buddy设置为axmapcontrol1。
图1-3
4、设置mapcontrol2鹰眼控件,效果入下。
图 1-4篇四:gis实验报告+心得体会总结 gis导论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年级:2013级
实验一
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
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 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1.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福州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2.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3.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4在用鼠标画行政区时,注意拐点处必须点一下,画出来会更准确,注意在没画完不要双击,在画重叠部分时,注意激活。5.在新建表示注意字段的类型时,图层分类要清晰。6.投影、坐标系设置时,要设置地图单位为米。实验三
实验三是对maminfo和arcview这两个软件一起搭配操作的制图实验操作。从实验数据格式的转换到投影变换的过程,都需要对这两个软件功能有所了解。虽然通过书本中的案例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操作结果,但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一个相关信息和转换的含义,自己还是在书本上查找答案,和在制图操作实验中的注意点。1.在第一步的数据格式转换中,注意不要把底图文件也选进去。
注意文件的命名,不要存得太深,最好可以放在根目录下,用英文命名,勿用中文命名。2.数据格式转换的对话框中,要指明文件类型为mapinfo tab格式。3.打开属性表,查看相关属性时,要注意点击一下属性表再去操作相应的步骤,否则就找不到相关的工具图标。4.投影变换时先要打开arcview程序,选择“file”命令,点击“ extensions”命令,进行设置。5.空间数据内插所选择的“ extensions”复选框与投影变换选择的不同,注意选择地图单位为米,距离单位不用设置.。6.实验三相比前几个实验,这个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相对繁琐和复杂,特别是在做空间内插中的等值线的参数设置和数据的载入弄错了好几次才终于把空间内插的实验数据的载入好。在加载数据和核密度估算的过程中对“属性性”进行查找“cout”字段和在相关分析是对数据的载入也是比较麻烦的,但总之实验三的还是重在对gis相关软件的操作和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处理投影和空间内插等操作。
实验四
先前经过了几次对实验的操作,已经对mapinfo等软件的相关功能的了解比较清楚了,所以在做实验四时,碰到的问题也就比较少了,只是缺乏动手去实践操作,在制作专题地图时我们一定要更有耐心和毅力的去实验操作。1.创建坡度专题专题图时,首先要在available extension(可选的扩展模块)列表框中,选中spatial analyst(空间分析)复选框,这样打开的plne图才能进行操作。2.激活图层要选择surface命令进行编辑。3.激活坡度图前,注意先点击下相应的图层,否则就会出现实验操作不当等问题。4.创建河流垂直剖面图时,要注意各个步骤间的衔接性,该点击操作的别忘了点击。5.挖方和填方所加载的数据,格式为tin格式的数据crtin1和crtin2,将鼠标往下拉即可看到,且要设置地图单位和距离单位都为米,这是与之前的实验有所不同的地方。6.实验四在做三维显示是由于在加载时格式出错一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3d scene(三维图景)中的add theme(添加专题)命令时在将图层加载时将二维转三维时要记住是先对选择
theme(专题)的3d properties(三维属性)然后再做相关的操作。实验五
注意点:
1.要记得设置地图和距离单位为米。2.在创建缓冲区的对话框中,选中as multiple rings,否则所产生的缓区位一条带子。3.在增加字段计算时,要点击缓冲区。4.缓冲区查询时,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有其针对的操作对象,所以操作前应想想接下来的步骤是针对哪个区域进行的,操作前要点击一下,才能达到实验效果。5.在本次实验中,利用不同的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在用mapinfo软件时,在选择合适的数据分解函数以便分割数据这步,注意总人口量和合计男、合计女要选择面积比率,很有实际意义,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实验六:
注意点: 1.在available extension(可选的扩展模块)列表框中选中geoprocessing(地学处理)模块,与之前的实验选择不一样。2.使用“查询器”查询时,在此之前要选中属性表,然后输入查询语句。3.链接时均要选中其中的一条。4.土地事宜性的缓冲分析时地图和距离单位为米。5.掌握图层的叠加并对叠加后的图层进行分析,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6.注意在土地适宜性查询分析,赋值后属性表并未能像指导书那样值集中显示。7.在做叠加及缓冲分析时,注意所点的选择不一样。
实验七
注意点: 1.设置地图单位为米,距离单位不进行设置,应牢记哪些实验时两者都设计,哪些实验时只设计其中一个。
2.图例编辑,接下来的增加字段名等步骤应熟练于掌。3.图层控制编辑显示对话框时,应注意实验要求是什么,不能盲目乱点。4..将所学地图学知识应用到实验中。5.专题地图的创建要细心,要明白自己实验目的是什么,接下来的步骤是否都合理.。6.在输出地图布局时,在选择工程窗口中,单击layout(布局)图标,单击new(新建)按钮,新建地图布局。7.在打开工程窗口时,是双击layout(布局)按钮,弹出布局模板,然后再选择layout(布局),use template(应用模板)命令,再对弹出的template manager(模板管理器)对话框进行设置。
实验总体体会
通过对gis导论实验的相关操作,让我对自己本专业的地理信息科学这个专业有了很大认识,对我们这的专业未来是向哪方面发展的有了一定的见解,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而且掌握了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和空间内插、叠加分析等试验操作并学会用mapinfo等软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编绘与制作的基本原理、综合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本次课程实验设计在制图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并通过同学间互相帮助以及向各师兄的询问,最终完成了专题地图、地形分析等的实验制作。在制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对软件不不熟悉。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效果。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和不足,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在制图过程中,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实验学习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学习到了曾经不知道不懂的东西。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去探究,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收获喜悦,收获成功!
课程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诚然是一门专业课必须要去做的,可以使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桌面gis的功能与菜单操作以及对地形分析等等的实验操作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专题地图和数据处理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实验学习,我掌握了专业软件件的简单运用;掌握了地图专题制作的不同方法,地图匹配,属性编辑,数据处理,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如何提高地图质量,地图美观,也掌握了制图方法和技术,也懂得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专题地图的制作,gis的矢量化分析,数据误差校正,gis数据格式转换,空间内插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大家仔细的揣摩研究,而且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思路确定了,也就在整体上把握住方向,接下来,就是把它细化,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实验模块。不过这个过程曲折可谓一言难尽。整个半天都是对着电脑,不然就是翻阅书本。再此期间我失落过,因为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在做gis实验的点点滴滴让我回味无穷,好多数据都是一边做一边为后面的操作打基础的,如果出现误差或者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一些实验操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和完成,这更是使我体会到了只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能做好事情。本次的这些实验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我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 了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加强理解。培养了我查阅资料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应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并培养了严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制作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很理解,但当我做完了这些实验后,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操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粗心造成的,也有的是用错了方法,总之就是实现不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牢固。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gis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也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回顾起此课程设计,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累,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与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颇多,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此次课程实验学习给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不管什么样的软件,懂的也好不懂的也好,都要动手去用,只有自己操作了,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用处,其次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个人在那捣鼓,同学间应该互相的帮助,有时候向别人学习,会比自己一个人在哪儿毫无头绪的摸索更好。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学不会只有不肯学!我坚信,只要下一番功夫就能有理想的收获!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更加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资源勘查专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我觉得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结果并不美好,但是学习这个过程是不可少的。当自己把本课程所有的实验做完后,才领悟到老师所说话的含义,要掌握一种新的软件,得随着实践的演练,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它。这次实验,学到的东西很多。篇五:gis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成 绩:
评 语:
日 期:2014年6月22日
目录
一、概述............................................................2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2
三、课程设计的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实习内容....................................................3 a、横车镇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b、土地利用现状图...........................................3
2、实习原理....................................................4
3、实习具体步骤................................................4 a、地理配准.................................................4 b、擦除得到边界.............................................5 c、填补缺少的地块...........................................8 d、融合联合.................................................9 e、拓扑纠错................................................10 f、分地类、绘制饼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g、垦殖率分级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h、绘制缓冲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i、添加图例等..............................错误!未定义书签。
4、成果展示....................................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心得感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实习总结.......................................................20
一、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工具,它可以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地球上存在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进行成图和分析)。gis 技术把地图这种独特的视觉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与一般的数据库操作(例如查询和统计分析等)集成在一起。gis与其他信息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对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分析,从而使其在广泛的公众和个人企事业单位中解释事件、预测结果、规划战略等中具有实用价值。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能够应用于科学调查、资源管理、财产管理、发展规划、绘图和路线规划,是一门发展前景好,运用范围广泛,值得好好掌握学习的技术。
而arcgis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软件,此产品线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伸缩的,全面的gis平台。arcmap是一个可用于数据输入、编辑、查询、分析等等功能的应用程序,具有基于地图的所有功能,实现如地图制图、地图编辑、地图分析等功能。arcmap包含一个复杂的专业制图和编辑系统,它既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编辑器,又是一个数据表生成器。arccatalog是arcgis desktop中最常用的应用程序之一,它是地理数据的资源管理器,用户通过arccatalog来组织、管理和创建gis数据。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手段,我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具体应用中,将课堂上所学的gis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实践化。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使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特别是培养了我们每个同学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钻研精神以及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既得到了操作上的锻炼,也得到了思想上的锻炼,可谓多方面练习。收获颇丰。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arcgis软件完成地理信息分析与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从而掌握gis中地理信息表达、集成、存储、管理、应用和输出地理信息的相关知识。达到熟练操作arcgis软件的地理信息的采集、编辑、管理、查询、分析、显示与输出等
基本技术功能,达到能根据遥感卫星影像和地类图斑独立绘制出一幅完整的地图的实验要求。
三、课程设计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acrgis软件的使用方法; 2.采集横车镇中缺失的数据,进行拓扑纠正; 3.并制作处“横车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1.实习内容
横车镇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垦殖率分级图 a.横车镇简介
横车镇地处蕲春县中西部,有蕲春西大门之称。横车原名横车桥,相传当年朱元璋挥军至此被断桥所阻,“横”铺战“车”当桥通过而得名。课程设计中的数据显示了横车镇管辖的17个村,人口约3.4万人,东西长11277m,南北宽12126m,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森工、石英砂为龙头,药果、畜禽、优质稻、建筑建材六大支柱产业。b.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质底法反映一个地区农、林、牧、居民地、工矿、交通及其它行业的用地现状的专题地图[1]。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是以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 勾绘出各类用地的分界线及其权属界线, 最后生成各地块的图斑。土地利用现状图不象普通地图那样完全着眼于对各要素的同等概括, 而是紧紧围绕用地权属和用地性质来选取专题要素。因此, 本次课设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类界线、权属界线、权属名称和土地利用类型名称、线状地物名称等。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调查的重要成果,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图级成果数据具有财政功能,法律功能,规划功能,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财政功能是指,通过土地测量所获得的土地面积、质量、数量、权属、利用状况等资料现实性强,准确度高,是地产权属的唯一合法证明文件,为合理征收土地使用税提供了必要而准确的数据。法律功能是指,通过对土地权属
界线的测量定位和土地权属界线的图上标定,获得了准确的地位,再加上土地面积、土建和统计资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管理文件,该资料是土地户籍得到的法律保护的科学依据。规划功能是指,土建和成果数据资料表达了土地资料的综合状况,他为土地总体规划、进行土地调整和土地整理等方面提供了准确数据资料。社会功能是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对地产进行法律保护,从而避免许多地产纠纷,保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无论在经济、司法、社会秩序等方面均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服务功能是指,土地利用现状图及成果资料信息系统,信息源丰富,可广泛用于农业、林业、交通、畜牧、区划、城建、水利、工业等部门的规划设计与组织生产,为科学安排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准确数据,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公共事业、司法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服务[3]。
由此可知,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不仅需要工作底图,实地考察的不同地类区域的名称、地类界线、种类、用途,以及其文本形式,还需要确定土地利用的分类,指定编码原则、编图原则(如定位原则、闭合原则、取舍原则等),以便统一考虑用地变化方向,解决土地利用的复杂多样性同有限地图幅面之间的毛肚,并更好地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规划。2.实习原理:
利用esri公司的arcgis桌面软件提供的强大的制图功能,绘制横车镇土地利用结构图及其垦殖率分级图。arcmap提供了强大的属性编辑工具、注记工具、分析工具、整饰工具等,而arccatalog中,我们可以新建一系列的文件,建立出拓扑文件进行查错和修改。进行这些工具的结合使用,就可以最终绘制出一幅可供印刷使用的地图。3.实习具体步骤 a.地理配准
打开无标题的地类图斑,再添加文件遥感卫星影像横车镇,将其“缩放至图层”,将空白区域放大, 打开地理配准菜单:右键工具集—适应显示范围。
第五篇:GIS实验报告+心得体会总结
GIS导论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年级:2013级
实验一
实验一,我感觉还不能很熟练的应用Mapinfo的功能以及菜单栏、工具栏中各个图标的功能,所以当我开始做实验一时碰到的问题还是不少的,首先是对Mapinfo软件的相关操作功能不太了解,比如加载数据的图标,如何使打开的图变大缩小,如何浏览做完后的实验成果图,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哪些步骤是不能省略掉的,比如使用控制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的这个小实验,就要注意打开几个图层的界面看起来非常复杂,通过图层控制来操作,可以使图层在缩放范围内显示,这就需要在图层控制的对话框中哪些框框该打钩,哪些不该打钩,这样所显示的效果就会不一样。只有熟练掌握了Mapinfo的基本操作,以及步骤间的衔接才能完成实验。最后还是自己耐心的看书和实践中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学会了如何Mapinfo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怎么样制作地图图层以及如何使用模板创建专题地图。在制作这个实验的过程中体会了很多,也感觉在做专题地图和地图制作时的整个过程充满着趣味性,使我对地图的相关制作有了一定的了解。
实验二
实验二,因为已经对MapInfo软件操作功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了,所以当在开始着手制作实验二是实验相关操作步骤时,在对FUZHOU.JPG图像进行屏幕跟踪化过程时和后面进行的图像加载和配准时碰到的问题也相对较少也比较熟练。从实验二开始要用ArcView 软件时由于刚接触这个软件所以在做这部分的实验时制作速度显然比较慢碰到的问题也还有的,面对许多功能按钮不熟悉时只能查找资料和问同学,但最终还是把实验二给做了,以下是我总结的注意点。1.做屏幕跟踪这个实验时,在MapInfo中打开图像文件时,注意选择文件类型是栅格图像,然后点击一下所要打开的福州市行政图,这样呈现出所要的画面。2.编辑控制点的时候,至少选择三个点且三个点不要都在一条直线上,那样配准不成功。3.选择合适的绘图工具,注意选中的是面状的绘图工具,选择线状的话跟踪完后不会出现实验所需的效果。
4在用鼠标画行政区时,注意拐点处必须点一下,画出来会更准确,注意在没画完不要双击,在画重叠部分时,注意激活。
5.在新建表示注意字段的类型时,图层分类要清晰。6.投影、坐标系设置时,要设置地图单位为米。
实验三
实验三是对MamInfo和ArcView这两个软件一起搭配操作的制图实验操作。从实验数据格式的转换到投影变换的过程,都需要对这两个软件功能有所了解。虽然通过书本中的案例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操作结果,但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转换过程中每一个相关信息和转换的含义,自己还是在书本上查找答案,和在制图操作实验中的注意点。1.在第一步的数据格式转换中,注意不要把底图文件也选进去。
注意文件的命名,不要存得太深,最好可以放在根目录下,用英文命名,勿用中文命名。2.数据格式转换的对话框中,要指明文件类型为MapInfo TAB格式。
3.打开属性表,查看相关属性时,要注意点击一下属性表再去操作相应的步骤,否则就找不到相关的工具图标。
4.投影变换时先要打开ArcView程序,选择“file”命令,点击“ extensions”命令,进行设置。5.空间数据内插所选择的“ extensions”复选框与投影变换选择的不同,注意选择地图单位为米,距离单位不用设置.。6.实验三相比前几个实验,这个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相对繁琐和复杂,特别是在做空间内插中的等值线的参数设置和数据的载入弄错了好几次才终于把空间内插的实验数据的载入好。在加载数据和核密度估算的过程中对“属性性”进行查找“COUT”字段和在相关分析是对数据的载入也是比较麻烦的,但总之实验三的还是重在对GiS相关软件的操作和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处理投影和空间内插等操作。
实验四
先前经过了几次对实验的操作,已经对MapInfo等软件的相关功能的了解比较清楚了,所以在做实验四时,碰到的问题也就比较少了,只是缺乏动手去实践操作,在制作专题地图时我们一定要更有耐心和毅力的去实验操作。1.创建坡度专题专题图时,首先要在Available Extension(可选的扩展模块)列表框中,选中Spatial Analyst(空间分析)复选框,这样打开的Plne图才能进行操作。2.激活图层要选择Surface命令进行编辑。
3.激活坡度图前,注意先点击下相应的图层,否则就会出现实验操作不当等问题。4.创建河流垂直剖面图时,要注意各个步骤间的衔接性,该点击操作的别忘了点击。5.挖方和填方所加载的数据,格式为TIN格式的数据Crtin1和Crtin2,将鼠标往下拉即可看到,且要设置地图单位和距离单位都为米,这是与之前的实验有所不同的地方。6.实验四在做三维显示是由于在加载时格式出错一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3D scene(三维图景)中的Add Theme(添加专题)命令时在将图层加载时将二维转三维时要记住是先对选择 Theme(专题)的3D properties(三维属性)然后再做相关的操作。
实验五
注意点:
1.要记得设置地图和距离单位为米。
2.在创建缓冲区的对话框中,选中As multiple rings,否则所产生的缓区位一条带子。3.在增加字段计算时,要点击缓冲区。4.缓冲区查询时,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有其针对的操作对象,所以操作前应想想接下来的步骤是针对哪个区域进行的,操作前要点击一下,才能达到实验效果。
5.在本次实验中,利用不同的软件进行缓冲区分析,注意在用MapInfo软件时,在选择合适的数据分解函数以便分割数据这步,注意总人口量和合计男、合计女要选择面积比率,很有实际意义,可以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实验六:
注意点:
1.在Available Extension(可选的扩展模块)列表框中选中Geoprocessing(地学处理)模块,与之前的实验选择不一样。
2.使用“查询器”查询时,在此之前要选中属性表,然后输入查询语句。3.链接时均要选中其中的一条。
4.土地事宜性的缓冲分析时地图和距离单位为米。
5.掌握图层的叠加并对叠加后的图层进行分析,能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6.注意在土地适宜性查询分析,赋值后属性表并未能像指导书那样值集中显示。7.在做叠加及缓冲分析时,注意所点的选择不一样。
实验七 注意点: 1.设置地图单位为米,距离单位不进行设置,应牢记哪些实验时两者都设计,哪些实验时只设计其中一个。
2.图例编辑,接下来的增加字段名等步骤应熟练于掌。
3.图层控制编辑显示对话框时,应注意实验要求是什么,不能盲目乱点。4..将所学地图学知识应用到实验中。
5.专题地图的创建要细心,要明白自己实验目的是什么,接下来的步骤是否都合理.。6.在输出地图布局时,在选择工程窗口中,单击Layout(布局)图标,单击New(新建)按钮,新建地图布局。
7.在打开工程窗口时,是双击Layout(布局)按钮,弹出布局模板,然后再选择Layout(布局),Use Template(应用模板)命令,再对弹出的Template Manager(模板管理器)对话框进行设置。
实验总体体会
通过对GIS导论实验的相关操作,让我对自己本专业的地理信息科学这个专业有了很大认识,对我们这的专业未来是向哪方面发展的有了一定的见解,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地图制作的基本知识,而且掌握了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和空间内插、叠加分析等试验操作并学会用Mapinfo等软件。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地图编绘与制作的基本原理、综合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本次课程实验设计在制图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并通过同学间互相帮助以及向各师兄的询问,最终完成了专题地图、地形分析等的实验制作。在制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对软件不不熟悉。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效果。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实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和不足,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在制图过程中,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实验学习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学习到了曾经不知道不懂的东西。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去探究,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收获喜悦,收获成功!
课程学习和实验的操作诚然是一门专业课必须要去做的,可以使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桌面GIS的功能与菜单操作以及对地形分析等等的实验操作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辩思课,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专题地图和数据处理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实验学习,我掌握了专业软件件的简单运用;掌握了地图专题制作的不同方法,地图匹配,属性编辑,数据处理,地形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网络分析以及如何提高地图质量,地图美观,也掌握了制图方法和技术,也懂得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专题地图的制作,GIS的矢量化分析,数据误差校正,GIS数据格式转换,空间内插等等。每一步都需要大家仔细的揣摩研究,而且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思路确定了,也就在整体上把握住方向,接下来,就是把它细化,一步一步完成每一个实验模块。不过这个过程曲折可谓一言难尽。整个半天都是对着电脑,不然就是翻阅书本。再此期间我失落过,因为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在做GIS实验的点点滴滴让我回味无穷,好多数据都是一边做一边为后面的操作打基础的,如果出现误差或者错误,就会导致后面的一些实验操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和完成,这更是使我体会到了只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能做好事情。本次的这些实验加强了我们动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我对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加强理解。培养了我查阅资料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应用软件的分析方法,并培养了严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制作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不是很理解,但当我做完了这些实验后,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操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是因为粗心造成的,也有的是用错了方法,总之就是实现不了。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掌握得不牢固。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GIS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也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累,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不仅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在实验操作与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颇多,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此次课程实验学习给自己最大的感触是,不管什么样的软件,懂的也好不懂的也好,都要动手去用,只有自己操作了,才会真正明白其中的用处,其次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一个人在那捣鼓,同学间应该互相的帮助,有时候向别人学习,会比自己一个人在哪儿毫无头绪的摸索更好。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学不会只有不肯学!我坚信,只要下一番功夫就能有理想的收获!
通过这次实验,让我更加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资源勘查专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我觉得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结果并不美好,但是学习这个过程是不可少的。当自己把本课程所有的实验做完后,才领悟到老师所说话的含义,要掌握一种新的软件,得随着实践的演练,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它。这次实验,学到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