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的七大最佳状态
家庭教育的七大最佳状态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七大最佳状态,希望有所帮助!
1.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
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2.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3.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4.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5.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6.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7.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第二篇:最佳状态的家庭教育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
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第三篇:家庭教育状态
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现在有很多母亲的理性让我觉得比较可怕,在谈及孩子的时候,缺乏情感的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母亲的这种理性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是很可怕的。父亲和教育是有距离的,有距离不可怕,但父亲要表明在家庭教育这个空间里的位置,要表达清楚在家里对孩子的精神导
向是什么。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
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
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
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
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
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
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
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
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
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
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孩子成长的四大缺失是童年快乐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亲情沟通的缺失和成就感的缺失。给家长的六条忠告是:
第一条:成人比成功重要。
第二条:成长比成绩重要。
第三条:经历比名次重要。
第四条:付出比给予重要。
第五条:对话比对抗重要
第六条:激励比指责重要。
真心地希望爸爸、妈妈们从心里跟孩子说,孩子你真棒!
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和学生都能自豪地挺起腰杆说,告诉世界我能行!
第四篇:最佳状态哲理故事
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面雕饰着猛兽。他做成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鬼斧神工。
鲁侯召见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
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庆赏爵禄”了。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忘记名声了。到第七天的时候,达到忘我之境,我可以忘记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杂念就做不好了。
这时,我就进山了。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形的就在眼前。我就把这个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成为现在的样子了。
木匠斋戒第七天,其实是穿越了3个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个世间的大利;忘记荣誉,不再想着大家的是非毁誉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忘记自己,人其实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更好。
第五篇:铸就过硬作风 跑出最佳状态
铸就过硬作风 跑出最佳状态
又是一年春来早。今天,是壬辰龙年第一个工作日。今年,是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关键之年”,无锡能否在率先争先的“跑道”上跑出龙腾虎跃的“精气神”,跑出最佳状态、最佳成绩,强有力的起跑尤为关键。
竞技场上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实现强有力的起跑,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而能否迅速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跑出最佳成绩,除了过硬的实力,过硬的作风同样重要。发展亦然。“关键之年”,也是“作风建设年”。无锡要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科学发展前列,加快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没有过硬的作风,一切都无从谈起。当下,对每位党员干部来说,首先要答好的就是“作风建设”这道必答题。作风建设,关乎发展全局。新年伊始,各个城市在发展大潮中奋力争先的态势已然呈现,近邻苏州就提出要把率先争先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导向,把转变作风作为保障发展的第一要求。面对这样的态势,如果精神稍有懈怠步子稍慢一拍,就会有掉队滑位的危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日趋明显的现实,如果不能提振精神科学应对奋力拼搏,就无法敏锐地把握机遇战胜困难,实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接近极限的现实,如果没有奋发有为、创新创造的精神面貌,就无法推进发展 1
方式的深层转型、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面对产业投入不足的制约,如果不能集中精力抖擞精神敢拼敢闯,狠抓重大优质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根,就无法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后劲。
作风建设,关乎民生改善。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百姓认可度是总的评价指标。率先争先,只有与为民、惠民、利民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赢得百姓的认可与支持。为更多创业者提供更低成本、更高质量、更富效率的创业服务,关系到群众的收入增加;大力推进城乡保障接轨,稳步提高城乡保障水平,关系到百姓的幸福安康……只有不断强化“勤政优政”意识,才能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现实的问题。唯有带着责任、饱含真情、怀着爱心,才能把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以良好的作风赢得口碑,凝聚民力推进发展。
作风建设,关乎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途中加速跑、全速跑,直至冲刺跑,都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面对深刻的社会变化,社会管理工作重心有没有下移,社会矛盾隐患有没有得到排查,群众合法合理的诉求有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得到切实维护……这些问题都需要每位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向下扎根、创新务实开展细致的工作后才能一一作出回答。事实证明,只有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才能带动全社会同频共振,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刊物:无锡日报
栏目:锡报时评 作者:千里
时间:2010年1月29日